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13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1

关键词:四平剪纸;文化内涵;审美特征

0引言

剪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审美习惯。四平剪纸作为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心灵手巧的四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四平对外宣传的一张鲜活名片。四平独特的剪纸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也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1四平剪纸特点形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1.1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平市位于我国东北部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的中心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这也使得四平人民普遍性格开朗,豪放热情。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四平剪纸风格也独树一帜,以其灵活的剪纸手法和粗犷的剪纸风格而闻名。同时,松辽平原发达的农耕文明也为四平人民剪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全新的思路。在四平剪纸上,我们总会看到有关农耕内容的图案,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四平人民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各地的剪纸在风格上大有不同。但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人们最早开始剪纸就是在与自然进行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产生敬畏与感悟,他们用剪纸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平特殊的地域环境养育了勤劳的四平人民,最终也产生了四平独特的剪纸文化。

1.2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特色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浇灌,它对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平地处我国东北部,满族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曾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所以四平地区受满族文化的影响颇深。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文化对四平人们的影响尤其大。因此,在进行剪纸艺术创作时,四平人们也充分把萨满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运用到剪纸中去,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拜。四平剪纸的产生和应用与满族的生活习俗和萨满教的信仰紧密相关,题材的选取和表达的内容凝结着四平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及特殊的,在萨满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四平民间剪纸艺术。[1]

2四平剪纸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表达四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由于创作时受环境影响,四平剪纸主要表达两方面内容:一是表达;二是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文化内涵进行阐述:

2.1四平剪纸的宗教文化内涵

我国东北部作为满族聚集的地区,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萨满教信奉原始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他们更多关注原始神灵和所处的自然。剪纸作为其的一个表达工具,首先,表现为对图腾的崇拜。萨满教崇拜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植物。因此,在四平剪纸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很多树木和花草,类似梅、兰、竹、菊等剪纸图案都表达了萨满文化的植物崇拜。同时,动物也是四平剪纸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象之一,其中,又以龙的出现频率最高。龙作为我国形象的代表一直被认为是家族兴旺、事业兴顺的标志,所以四平剪纸中各种龙的形象也就应运而生。其次,受宗教因素影响,四平剪纸还同时兼具祭祀、占卜等功能。萨满教诞生久远,在那个时代,医药都不发达,一切他们认为神秘的事物,通常用神灵来解释。因此,他们信赖祭祀、占卜,剪纸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作为一个传递信仰、祭神驱邪的工具,经常出现在一些祭祀仪式上,同时也用作治病求医。过去医疗水平低,再加上自身身体素质差,很多人生病后只能寄托巫术,希望得到神灵救治,同时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最后,是对人体生理器官的崇拜。萨满教对于生命传递、人类繁衍很崇拜,这样的观念同样体现在四平剪纸中。因此,在剪纸中通常可以看到对人体生殖器官的表达,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2.2四平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

四平剪纸源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所表达的也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一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都能成为剪纸题材。四平剪纸的民俗文化主要来源于红白喜事以及节日剪纸。在四平婚庆时,会请一些民间艺人用红纸剪“帧弊忠约耙恍┙鹜玉女的形象,祝愿新人百年好合,也是祝愿新人美好生活的开始。同时,四平民间也十分重视殡葬仪式,一般应用最广的是“招魂幅”,代表逝者驾鹤西去。同时,还会用纸扎一些逝者的生活用具,最后焚烧给亡者在阴间使用,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四平剪纸在每个相对应的节日表达内容都不同,如春节主要是祈求平安和来年幸福,端午则是驱邪消暑。[2]

3四平剪纸作品的审美特征分析

四平剪纸是一种对生活内容的简化处理,在给人们传递视觉内容时并不是完全将其精确描绘出来,往往是将一些生活片段具体形象化后,通过简单的线条和标志代表某个场景进行。无论是在表达宗教仪式或是节日庆祝时都是将其精神内涵形象化描绘出来,虽然外在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但其内涵深蕴,形象也往往都生动灵活。四平剪纸一是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表现对美的追求。在剪纸内容方面往往是趋吉避凶,期待美好生活,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同时,四平剪纸对一些神话故事的描绘又表达了四平人民的人生追求,不乏对爱情的向往、对强权制度的不满等内涵深刻的作品,都是在四平这篇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下的产物。[3]

4结语

四平民间剪纸在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上都充分体现了四平地区的风土人情,对四平地区的历史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传承的作用。它体现了四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四平人民对生命的歌颂,对信念的追求,对我国当今一些艺术作品创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应该更好地进行研究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艾莹.满族民间剪纸装饰纹样造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高娜.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2

【关键词】民间;造型;审美;人伦;寓意

继原始美术之后,延续最长,涉及面最广,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所享用的就是民间美术。社会整体文化研究和艺术理论研究不断发展,使现代文化观念趋向多维发展,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我国的民间美术创造不可能摆脱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文格局的制约。传统的中国民间审美意识与整个民间社会背景、文化观念长期保持了一种交融渗透、浑然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归根结底在于对“善”的追求。“善”的转换隐身含义又有吉祥、幸福、美满,这类含义在古代观念中又是合道理、惬于意的,故“美”和“善”有互训关系。善还被承载了社会伦理道德的意义,特别在孔子那里,美与善是统一的,善是更根本的东西,并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自始就注重对人生生命价值的关注,强调合于意的幸福感受,这都是合于人的生命功利目的的善的内容。中国民间美术十分注重物品的人伦性和社会意义,并将此作为美与丑的标准之一。这种审美标准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伦道德的一种推崇。民间美术创造则主要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表达方面。例如,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祥瑞题材,表现人们对理想和愿望的追求,大部分内容都是吉祥、富贵、求生、辟邪等,这关系到人生的现实。用一种寓意性的物来表现这种理想。这种寓意、象征、符号性的表现手法当然是中国民间文化特有的产物。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当时的社会结构,人口比例自然经济以及“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民间美术的性质与特点。我们从民间作品中,可以领悟到广大劳动者的审美心态,感受到朴素的劳动感情,乐观的精神生活,美好的理想追求以及除恶扬善,辟邪扶正,全和圆满,祈求丰收,人丁兴旺,吉祥如意等民间美术中永和不变的主题。它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自始至终完整地保持着以往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取得的丰硕成果。民间美术的审美性,功利性,实际上多是生活对民间美术的规定,生产、生活的目的和要求是民间美术创作在文化上和艺术风格上的主导力量,必然地给民间美术的创造深深地打上功利性的烙印。

民间美术风格、语言的质朴,率真是民间美术独特的审美品格和永恒的魅力。这不仅表现在民间美术的内容形式上,同时更重要地表现在内在的精神方面,及创造主体内在人格的朴实无华。从民间美术品的材料选择来看,多是低廉朴素的自然物质,外表看来粗糙不精,但在创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包含了民众对材料的认识和开发利用。使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的形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遵照自然规律的态度也是民间哲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使然。民间美术的加工制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这种随意性就是民间美术的纯真、自然、稚拙的品格,是民间美术创造主、客两忘的境界,是心与物的自然和谐。民众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美术风格形式质朴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民间美术这种质朴率真的淳风之美,张道一先生将其总结为八个字,内容形式上的“真、全、艳、健”和风格特色上的“粗、俗、野、土”。这种总结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民间美术的审美品格。它反映的是作品内外的和谐统一,形式的单纯,感情的真诚,因而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民间美术的造型是意象性的造型,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最具典型性的象征性艺术民间美术造型的题材、图案纹样,以及色彩都与人们的观念相关联,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某种关系,具有超出感性形象本来意义之外的内涵。民间美术造型作为视觉性质的符号常借助语言利用谐音来寓意。如:三阳(羊)开泰、喜(喜鹊)上眉(梅)梢,都是取谐音吉意为了讨个“口采”,取个“眉眼”,“说法”、“讲究”也正是民间美术中象征寓意的共用词汇。作为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物理性,视觉的色彩也同样具有寓意吉祥的象征意义。黑、白、赤、黄、青五色被视为“正色”,并与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水、木、金、火、土)等相对,也可以反映出人与客观现实的实践关系,以及从中蕴含的现实功利内涵。

寓意象征、缘物寄情是民间美术选材、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对戏曲的滑稽审美特性吸收转化为民间美术上的夸张之皆,表现为人物脸谱化,动物造型稚拙天真,同民间审美心理相和谐;矛盾之趣,表现在造型的不合情理、近于荒唐、令人发笑的滑稽感中;虚拟寓意之美表现为民间美术造型上的图案式构成和借物寓意。在民间美术创作中,民间文化观念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同时作用于审美创造主体。历史的角度来自集体意识铸就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者说是一种先在的规限,现实的情境是传统民间文化观念在个体那里所具有的个人倾向。民间艺人依据自己的主观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会重新组合、经营文化历史符号。在民间美术造型中,符号化、程式化的造型是通过象征寓意手段,隐喻性的加以表现。用谐音代表某些吉利祥瑞的含义,如“六(鹿)合(鹤)同春”、“三阳(羊)开泰”之类皆是谐音寓意手法。巧妙的寓意象征既说明了历史的积淀和传统,表现了民间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也体现了人民群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3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 现代审美 隐喻象征 诱目装饰 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法对现代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民间美术审美的整体特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在高度审美效果的背后,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内涵。将这种色彩理念和法则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将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为国人普遍认可,为世界所倾慕。 

 

一、民间美术的呈现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造型的隐喻象征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造型有其独有特点——隐喻象征。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产生和传承发展的,民间习俗,传统风情是其创作的源泉。民间造型不仅表现客观的物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它是民间艺人心灵的表现和感情的释放,如我国广大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可见到小孩穿的“虎头鞋”,其造型稚拙、憨厚、质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装饰风格,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特定的极度夸张的外形特征,张扬事物的真、善、美,舍弃老虎的威猛凶暴,以猫温柔可爱的品格取而代之,没有了“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机、活泼、纯朴、天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在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假借老虎的某些品格,倾吐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孩子虎头虎脑、无病无灾、健康快乐成长,隐喻象征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护生的民俗心态。不仅如此,细心的母亲还常在老虎尾部加上了上翘的虎尾巴,方便孩子提鞋,这又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又如流传于黄河流域各地民间剪纸的造型,突出表现为主观的表现性,造型的平面化,打破时空的自然规律。其人物造型往往头大身小,象抓髻娃娃,疗疳娃娃,扫天婆等剪纸图式中都体现了这些特点。人们用这样的形象象征祛病招魂、消灾免祸、止雨祈晴。

除了造型上的隐喻象征,色彩也具有隐喻象征的审美特性。现代设计在形式上追求“先声夺人”效果的需要,决定了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置色彩,而不必拘泥于物象的自然色彩。如红色的月亮、绿色的蝴蝶等,这就使得色彩设计具有相当大的能动空间,也为充分展现、利用色彩的隐喻象征性提供了可能:“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例如,通过运用中国历史上的“皇族”色彩——黄色,表达设计产品历史绵长的隐义并传达其华贵气质。理解和把握民间色彩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观念形态,可使现代设计的色彩意念传达更为清晰、悠远,为观者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三、色彩的诱目装饰 

 

民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丰富给养,更是凸显民族文化精神、深化设计语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现代设计中民间色彩中所显现的特性倾向具有民族精神诉求和审美程式的意味。 

民间美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其色彩的单纯、明快、简洁,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民间画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即点明了民

[1] [2] 

间美术在简洁明快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亦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夸张质朴、艳丽厚重、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民艺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间美术视觉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民间美术也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因此,民间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的审美也日愈引人关注。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4

一、藏族舞蹈风格特征

“颤、开、顺、左、舞袖”这五大元素是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上身松弛,略带前倾,膝放松,做快而小或是慢而柔韧的颤动。藏族众多舞蹈的“颤膝”动作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动律。双脚自然外开,在舞蹈动律上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共同动律,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变化,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一边顺”的美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征之一。其动作突出“颤膝摆胯,微动肩胸”的舞姿,上身平稳,裙子随脚步摆动,形成别致的“钟摆式”的“一边顺”之美。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左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吉祥的追求。舞袖这一动律特征是藏族民族服饰的展现。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人们服饰厚重,身着大袍长靴,旋转起来如孔雀开屏,长袖飞舞如彩虹划空。

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征外,在藏族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动律及其变化,再加上手势的动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显然,对于藏族舞蹈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仅是其现在所存在着的自然环境,而是藏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要探究形成舞蹈体态特征更为本质的原因,还需要更深远地去追寻藏族的历史及社会制度和宗教。

二、从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看审美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由于不同民族的舞蹈,蕴藏着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因而亦构成了舞蹈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感受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殊的审美心理现象。由于藏族共同信奉的图腾崇拜是神鹰与孔雀,因此在其舞蹈韵律和姿态中表现神鹰展翅的形象非常鲜明,特别是男性舞蹈更突出了矫健、粗犷的气势和特征。女性舞蹈则表现出一种安祥、舒展、优雅的风格,使男、女舞蹈形成鲜明对比。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藏族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等,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硕的气质,下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也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是其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

藏族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征,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能更好地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传统,发展符合民间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语言。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

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独创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

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

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

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它,都不妨碍人们称之为艺术。以年画为例,从新年画起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审美,彩绘门神是由精神臆想得到神的表现所产生的最基本的民间美术形式。明清以来,年画类别和主题更加广泛,更多和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使其一直流传至今。其象征着邪恶和灾难的演化是具有悠久历史性的,也充满着装饰美化的精神,更加具有神秘的祈祷和其他内容。具有审美功能的年画越来越突出,从很早以前年画就已经成为春节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如面具、风筝、民间艺术类泥人也很受人们喜欢,这类民间美术品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的。同时,这类民间美术品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春节贴对联、剪纸不仅满足民间节庆公共心理学、美学的要求,对烘托节日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民居建筑、家具、电器在红色和绿色的剪纸的生产工具中产生。春联作为新年装饰画的一种,其具有繁荣、幸福吉祥的寓意。当然,一些民间艺术的范畴是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的,但是也具有装饰艺术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休闲和放松的装饰。如神话女娲补天、鹊桥相遇、八仙过海等,以及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见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三、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传承

民间艺术的元素充满着强烈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民间艺术元素的最终形式,渗透到民间艺术创作的动机中。在民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民间概念元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程式化的体验元素。民族元素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参与构成的民谣艺术是民间艺术遗产,改变着民间艺术的状态,有助于观念的变化。

当我们探讨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时,会发现当前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已经不是“纯粹的视觉”或图案化或模式上的传承。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研究方向更深入,更详细。如LV品牌概念元素从民间艺术精神的系统研究民间艺术。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如何让视觉元素从民间美术之外的隐藏部分中被发掘出,并且推动新艺术发展要素,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代社会继承民间艺术的存在有利于民间美术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进一步探究民间艺术遗产的概念元素是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民间艺术”相关的元素及当代民间艺术遗产的内涵要素。

此元素继承的概念是指民间美术的民间艺术从原始社会、原始的生态环境、自我元素在这一概念体系中继承的。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概念,从起源到发展一直在原生态环境的机制和继承制度中演变成熟到最终形成。例如,大多数民间艺术图式在农业社会已经发展成熟,在现代社会中的民间艺术的转型模式不明显。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往往是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民间美术的经典图式,这是因为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模式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视觉识别,公众更可能在传播中产生共鸣。

四、艺术审美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创新、延续、传承。兼具审美需求和实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的创新,是民间艺术创作的第一需要。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作,而且必须按照民间独特的审美尺度、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些作品在展示自身的完美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功能和美学特征表现得完美统一。例如,轿子等一些纯粹的实用交通工具的创作中,巧夺天工的木工自然不必说,上面附加的雕刻和绘画以及丝绸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并且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在制造过程中,创作者自觉地把审美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如一些桌椅几案、罐子、水杯等的使用与审美结合的天衣无缝。令现代人感觉这些都是将实用性与审美因素最完美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其他功能,有时更多地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审美功能独立于其他的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和不断丰富的经验,以及创作技能的加强,这一切正在促使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越来越成熟。

由于民间美术的审美往往依赖民间艺术等特点,因此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识不仅是一直存在的,更是民间艺术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6

关键词: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特点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装饰属于一种艺术现象,被应用于建筑领域已经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装饰几乎渗透在建筑的每个角落,是建筑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艺术,正是因为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装饰艺术特征,才展现了不同时期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反映的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更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特点。

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

1、色彩装饰中的文化内涵

不同时期建筑,往往呈现不同的装饰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身居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往往感受得到的是带有不同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的装饰艺术,从装饰色彩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经历了秦汉、魏晋、唐宋以及元等多个历史时期,直到明清时代才打到一个至臻完善的地步,色彩呈现出程序化与制度化风格,而且色彩会随着建筑种类以及建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色彩方面,传统建筑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有机融合。这一文化特点多数体现在民用建筑中。

例如:吊脚楼就是一个代表,吊脚楼通常位居山水之间,依水而居,绵延不绝,就好似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让人产生无限瞎想,不同的色彩装饰不仅是美学的反映,也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等级观念。严格的封建等级制激励中国建筑装饰色彩被分为两大系统,朝廷高官的皇宫或者宅府多采用恢宏的红黄色调,然而普通百姓的房舍则以青砖瓦,灰色调为主,不允许使用斗拱或者彩色进行装饰,这其中都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特征。

皇家建筑装饰体现奢华、富丽、甚至是光彩夺目,这其中体现了王权的至高至敬,无可挑衅。中华建筑中通常以红、黄作为传统富贵的象征,这一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影响到现代的中国建筑。

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的色彩装饰就体现出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如下图所示:

整个的中国馆色调以红色为主,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富丽和华贵。

2、建筑装饰纹样的文化内涵

建筑的纹样装饰设计是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建筑装饰的纹样范围广泛、形态各异、意义深刻,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匹敌的,纹样装饰艺术从古至今一致被建筑装饰所运用。

建筑的梁体、窗户、房檐以及桩柱等部分都带有纹样雕刻,例如:花草纹样、动物纹样甚至神话中的人物都曾雕刻在建筑上,这些纹样设计全面改善建筑的空白之感,给建筑物更多的艺术特征,他们也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很多的纹样特征也显示出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用瓶、鹌代表平安之意,用柿、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的意蕴-----这种通过图画雕塑来代表文字的方法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种纹样设计依然被现代建筑所沿用,因为现代人依然对平安、幸福、美满的生活心怀向往。例如:现代建筑中的植物纹样、冰裂纹样------苏州博物馆上面所使用的传统吉祥纹样以及馆内展厅的架构等等,都展现出苏州所处地理环境的水乡特征。

3、建筑现代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1、利用地方特色,巧妙设计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不同的环境特征,为了适应环境、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必然需要设计出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建筑风格,这样就导致了不同地方的建筑物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建筑设计师一方面注重对建筑外观形态的优化,另一方面又结合了当地的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在综合平衡之间达到了对建筑物的优化设计,使得所设计出的建筑渗透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并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审美功效。

例如:重庆地区主要以崎岖不平的盆地为主,当地建筑多数依托陡峭的斜坡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巧妙地将“吊脚楼”引入当地建筑设计中,解除了当地的不良因素,各式各样的建筑通过一系列细长的柱子轻盈地矗立在绿色坡地上,这样一方面保留了当地的地貌自然生态面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2、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建筑最后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人,落成后的建筑物最终需要人来居住,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建筑物的装饰与设计要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理念有效贯彻在建筑装饰、设计中。

特别是现代化的写字楼设计,最大的目标就是满足人的方便,达到人的心愿,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环境,所以,办公室的室内设计要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在保证桌子、椅子科学摆放的同时,也要顾及光学、声学以及环保等多方面的科学。

除了工作场所,还要加强对休息平台的设计,争取营造一个多层次空间,做好室内的采光通风工作,为室内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氛围,要相信和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在室内多加布置自然景观,使全体工作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够感受到一丝放松和舒适。

三、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特点分析

下面以中国衢州为例,展开对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与审美特点的分析。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与宗教文化内涵。衢州的建筑设计深受到儒家经典文化以及礼仪的影响,建筑装饰在整体上展现了“孝道、谦让以及中庸”等儒家文化特征。例如:吴氏宗祠上面的“扼虎救父图”;一些建筑装饰也向人们展示了宗教思想文化,例如:莲花台、罗汉等等,都体现出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审美趣味的变化。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应的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建筑装饰开始从社会审美文化向居民平常生活以及世俗思想方向发展,将更多的目光聚积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审美特征也逐渐向社会大众靠近,其中运用了多种民间广为流传的文艺活动,例如:戏曲、小说等,从建筑装饰能够看出审美意识以及商人气息。

总结: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建筑的装饰艺术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与反映,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都拥有各自的建筑装饰风格,展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化内涵与当地人们的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秩序感[m].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12).

[2](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2).

[3](东德)一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2).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7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要认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8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9

 

关键词: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 源头 融合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 

[1] [2]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和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说,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完全属于人民自己的民间美术可以说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从艺术形式上讲,民间美术既是流又是源;从民间心理上讲,民间美术奠定着一种重要的民族心理基础。而现代设计只有不断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养料才能长远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应将建立具有民间文化内涵的特征,重视民间美术的学习,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与民间美术相互融合产生出一个以各民族传统艺术风格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设计艺术风格。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中曾言及民间美术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造的器物,二是迄今为止以实用为第一目的的制作的,三是为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的,四是生产的总是是物美价廉,五是作者是工匠。可以认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可交融关系。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美术;色彩观念

一、引言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情感与观念的艺术化呈现,也昭示着民族独有的审美追求。因此,对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提升对我国民间美术的认识,促进我国民间美术的不断创新。

二、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意义

(一)传统观念的阐述和象征

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文化观念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重要的原动力,文化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大大推动着民间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说,审美意识得以相对独立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早期的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处于一种相对混沌的状态,缺乏统一性。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色彩不仅是重要的物理性现象,还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对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有巨大影响,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构成了华夏地区最为古老的色彩搭配。如:在周朝的服饰制度中,“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又如:从宋朝开始,正黄色为皇家专用,溢用即获罪。因此,我国民间美术设色与特定的时空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传统观念的阐述和象征的意义。

(二)价值观和建筑营造观念的象征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变得更加广泛。在思维方式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不同的色彩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从而使我国民间美术设色成为人们价值观念和建筑营造观念的象征,成为反映人们心理活动的一种途径。例如:古代君王所穿的服饰多是黄色,其它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穿的服饰另有其它颜色与之对应;宫殿寺庙多使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墙黄瓦;江南民居多用朴素淡雅的色彩,如粉墙黛瓦,即白色的墙壁与青黑色的瓦。

(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象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独立的精神生产部门和生产者开始出现,人们对审美领域规律性的认识获得了迅速而独立的发展,从而使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文化意识的不断提升,民间美术的创作目的变得更加明确,成为人们喜庆节日丰收、驱散心中阴影、缓解生活压力和自我安慰的重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象征。民间美术的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灵世界、情感体验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质。如:春节所使用的窗花、对联以红色为主基调,传达喜庆、红火的气氛。因此,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审美意识不断变化,但各种色彩代表的意义却有着相对严格的规定,在进行各种形态的创作时,必须遵循设色的相关规律,才能与人们的实际情况相符,从而推动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三、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

(一)情感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

在我国民间美术的创作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审美对象,需要根据人们的心理情况来设色,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在遵循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和设色规律等基础上,我国民间美术色彩在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我国民间美术创作中的情感象征,是通过联想来完成的,联想往往能突破事物的形态、不同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观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形成独到见解。因而情感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与环境、心理、时间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例如:结婚和祝寿时使用最多的颜色是红色,通过红色来展示喜庆、热闹和新气象,表达激动、澎湃的内心感情,从而形成动态的情感视觉审美效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与人们的心情、节日等都有着紧密联系,在通过色彩进行联想的同时充分体现人的心理情感,在不同的设色效果中体验各种情感带来的迥异感受,从而获得情感方面的审美愉悦,这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色彩搭配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

在通过情感来进行视觉审美的同时,人们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色彩进行搭配,以表现不同的特征,反映不一样的民间美术特点。在色彩的对比中,不同色彩的搭配发挥着重要的衬托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对书生的描绘,多以软色为主,以表现人物文雅、俊秀和清朗等特点,但再搭配一些硬色,如在人物的眉间,衣服的领口、袖口和底边等部位添加墨色,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又如在木版年画、皮影、泥塑、脸谱等民间艺术中,不同的色彩被灵活地搭配在一起,从而使美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面对不同对象进行创作时,色彩的搭配一般是从比较鲜明、代表积极意义等方面出发,以从正面反映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情感等,显示出我国民间美术创作的独特性。色彩搭配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一般是通过对比来完成,例如:大雪寒冬,腊梅却依然傲立绽放,将雪的白色和腊梅的黄色予以重点突出,再对环境进行修饰,可以充分展示出天气的寒冷、环境的优雅,从而表达出创作者对腊梅的赞赏,反映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引发观赏者的共鸣。

(三)色彩明度方面的视觉审美效果

在不同色彩的搭配下,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视觉审美效果,还非常注重色彩明度方面的表现,通过不同明暗度的对比,可以使整个画面更加清新、谐调和自然,从而展示绚丽、红火和丰富的创作内容。这种色彩明度方面的巧妙处理,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在很多时候可以充分反映民众的内心情感和热切期望。如:敦煌壁画采用色相对比,通过对明暗度的不同设置,显得色彩饱满,取得了绝佳的视觉心理效果。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高纯度色相对比的经验,在制作年画、泥塑、皮影等作品时,经常利用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民间美术创作,在遵循一定理念的基础上,创作者更多的时候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进行设色,从而使画面的明度感更强,达到满足实际需求的创作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在受到文化传统制约的同时,又是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阐释和外化,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多种视觉审美效果。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可以说既是观念的、传统的,又是客观的、现实的,我们对民间美术色彩的研究,应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情景之中,探索其作为民间艺术的内在本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邢莉莉.探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3,(19):66-67.

[2]赵乐飞.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美学特征[J].陕西教育(高教),2014,(4):23-24.[3]吴国来.浅谈民间美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5):158-159.

[4]张怡琼.论中国民间美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1,(35):214-215.

[5]赵翊翔.浅议民间美术元素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体现[J].青春岁月,2012,(20):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