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十篇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十篇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2:34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1

但由于以下原因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1.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2.许多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学生家庭藏书都很不足,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也不多。

3.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阅读认识观。不是积极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作业试卷。

4.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大多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通过校园墙体的改造,在教学楼、办公室、教室、走廊等墙壁上进行精心的布置和修饰,以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1.1打造墙体文化。致力打造校园墙体文化:(1)在教学楼走廊、楼梯墙上及连廊的石柱上统一装饰140余块题写有名人名言的条幅,内容主要是激励学生爱读书的、爱国、勤奋学习、树立理想、热爱科学等。(2)石桌文化——在校园景观区设立8张石桌,为学生提供另一个阅读场所。(3)艺术长廊——欣赏名家书画、张贴学生优秀习作书画等作品。(4)文学长廊——介绍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中与课本有关的名著名作及文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5)学科长廊——介绍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等知识,拓宽阅读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样,使学生走进校园就能举目见人文,放眼品经典,在浓浓的书香气氛中感受文化的浸润。

1.2建设班级"书香"文化。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兼顾共性与个性。我们要求每班教室的国旗、班训、信息栏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保持全校整体共性的同时,各班师生共同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墙体文化。

二、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2.1开设语文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老师们利用材料,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同时,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组织阅读公开课观摩教学,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

2.2.加强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使班级每学期图书角存书都达到200多册。丰富的书源,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三、完善阅读体系,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3.1倡导教师带头阅读,实现师生共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每人每年购置5本图书,订阅2份报刊(其中必有一份是教育杂志)。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举办"语文课外阅读讲座",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读书节等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3.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有计划地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举办"读书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2

最近,笔者走访了湖北省随州市孙家畈村、兴建村、肖店村等5个村的农家书屋,并和书屋的管理人员、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交流。

农家书屋建设已初显成效

随州市地处鄂西北,位于丘陵和平原交界地带,在湖北省居于中等发展地区。2007年以来,农家书屋建设在随州市全面铺开,2010年已完成大半,2011年底将实现10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书屋”。

笔者在参观5个村的农家书屋时看到,书屋全部建在村党支部小楼内,有的单独占一间小屋,有的在大会议室,有的和计生办、党员远程教育办公室在一起。每个农家书屋都是3个红漆书柜,里面整齐地排满了新书,每本书上都有编号。下面柜子里也摆满了书。粗略一看,文学类的不少,约有一多半,也有农业科技类、儿童读物类,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还有光盘之类的读物。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等都上了墙。有的定在二、四、六开放,有的定在工作日开放。据几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介绍,书的数量大约有1500多册,全部是按照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的清单,由政府采购配置的。所以,笔者在5个农家书屋内看到的书目和种类基本大同小异。

在兴建村农家书屋,笔者看到五六个年轻人在看书。一问,其中两个是村里的中学生,一个是在南京上大学的大学生,另外的是来拜年的亲戚,听说农家书屋免费阅读,就过来看书了。笔者问起他们感觉如何时,大学生笑着回答:“不错啊。在农村能够有个免费看书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虽说条件一般,但有,总比没有强啊。”

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几笔经济账

笔者在走访中看到,农家书屋虽然由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部门配套资金资助,书籍由政府统一采购,但到了村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家书屋的作用仍然不能发挥到理想状态。笔者和几位村党支部书记探讨了影响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笔经济账:

缺乏图书管理员工资的专项支出,农家书屋进不了“农家”,只能建在村党支部。孙家畈村党支部书记周和义说,以前农家书屋准备建在农民家里,但是,农家书屋是公益性的,农民借阅不收费,管理人员又没工资,所以没有农民愿意承担这些事情,只能建到村党支部,由村委会管理,图书管理员由村委兼职,平时工作忙,就定在每周二、四、六开放。笔者问及农家书屋建在村党支部,是否方便农民借阅时,兴建村党支部书记胡道元说,当然不如建在农家方便,兴建村有近20个自然村,方圆16平方公里,跑十几里路借阅一本书,肯定是不方便的。

缺乏图书更新的资金,农家书屋里的书不能及时更新,对农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肖店村党支部书记朱洪喜说,在1500册书中,大多数是文学类的,现在农村中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人基本不看这些,小孩要上学,也看不懂这些;小学生真正想看的,现有的书又不够看、不够借;村里面养殖专业户倒是想看养殖方面的书,但适合的书数量又少,不够全面。因为适合村民个人爱好的书数量有限,看几次后村民就不来了。

缺乏支持图书流通的资金,农家书屋之间不能实现互相流通交换,资源未能盘活共享。笔者在和村党支部书记交流时曾经设想,如果每个村的农家书屋都拥有1500册不同的图书,随州市的农家书屋存书总量将会达到150多万种,相互之间流通的话,好几年都转不过来,这样农家书屋书的来源就会极大丰富,对农民的吸引力将会不断持续,总投入也不会增加。几位村党支部书记都很赞成这个想法,但他们都提出同样的问题:“谁来给钱作流通呢?”

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想法

在走访农家书屋的过程中,笔者听到最多的词是“缺钱”。推进农家书屋建设,钱的确很重要,但光靠政府投资,恐怕仍然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需放开思路,打开大门,创新机制,借助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农家书屋品牌,推动农家书屋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清当前农村农民文化需求的“基本性”与“多样性”的区别,提高农家书屋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一本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阅读的,一定是特定对象读特定的书;农村中的老人喜欢戏曲、电影、电视,对“一月一场电影”的政策十分欢迎,但不一定爱看书;上学的小孩也爱看各自喜欢的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的书也不同;养殖专业户要看养殖专业的书,不同专业要看不同的专业书。农民的这些文化需求,属于“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而公益性的农家书屋在当前是满足不了这些需求的。但是,农民的“基本性”文化需求仍然存在,农家书屋的公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农家书屋内设置给孩子们提供安全的上网服务,工具书服务,专业讲课服务,全国农家书屋统一提供的音像制品服务,与图书馆联网查询借阅服务,电子图书阅览服务等,只要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足够丰富,紧跟当前文化潮流,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所需,农家书屋仍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3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亲近文本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书的老师往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班上的孩子。老师旁征博引的博学之气、清新优雅的书香之气都会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价值,进而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爱上阅读。

(二)巧用启发诱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经典形象巧引路。小学低年级可利用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点,把孙悟空、哪咤、白雪公主、葫芦娃等孩子喜闻乐见的经典形象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在书中去了解他们的故事,激发阅读兴趣。(2)创设悬念吊胃口。先提“引子”,后卖“关子”――要想知后事如何,请读这本书,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3)巧设问题引好奇,引“鱼”上“钩”,让智慧的好奇心唤起读书欲望。如公鸡为什么会打鸣?植物难道也会吃东西?(4)故意激将促探索。老师故意对读物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欲擒故纵,诱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阅读、理解。(5)自拟广告荐书目。如为了让学生勤查字典,可用下面的话进行引发:有位不说话的老师,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鸡毛蒜皮,假如你每天跟它学几招,一定能成为世界奇才。

(三)家校配合,用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的形式吸引孩子阅读的兴趣

在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更能在成人与孩子愉悦、开放的共读过程中,使孩子们爱上阅读,进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同时,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各自孩子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

(四)立趣味评价机制,开展系列趣味活动,保持学生阅读积极性

(1)班级“图书漂流――好书交换看”活动。学生自带图书,相互交换阅读。学期末举办“最受欢迎的图书”评选活动,通过推荐和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图书”,对图书主人给予奖励或表彰,让学生感受到“赠人图书,手有余香”的喜悦感和成就感。(2)读书计划展示会。由学校少先队大队、年级组、语文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计划书展示会”。(3)在班级中张贴“阅读进度表”。每周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奖励一颗星,按照完成的顺序排在前20位的可以奖励一颗苹果。(4)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在每月进行的读书笔记、阅读记录本展评活动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奖励一、二、三颗星不等。(5)每月进行“阅读之星”评选。每次选出前10名进行奖励,奖励方式不拘一格,如:奖励去图书馆借书的机会;举办“读书经验交流会”、“故事会”、“作品展示会”;发放小奖状、奖章;在班级网站上发喜报、照片……(6)举办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小小读书博览会”。采用“书海接龙”、“开火车”或临时抽签等方法,每天上课前安排1~2名学生,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中的心得体会。(7)出读书小报。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读书风云人物、新书推介和读书的心得体会等,每学期出版一期或多期读书小小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发表作品”的兴奋;学校或年级每学期组织一次读书小报评比活动。

二、引领阅读内容,让孩子们书源不断

(一)让经典诗文与童年相伴

经典诗文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小学生处在人生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抓住时机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惟、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脍炙人口的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智慧。

(二)让文学经典与学生相随

经典是通过文化历史长河汰洗出的文字精品。而儿童文学作为首选读物应该作为儿童阅读的“主食”。我们将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语文教学―――跨越了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让语文的课堂充满书香。师生共读,读整本书。并将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将读与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新读书形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如何让孩子进行大量持续地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我们可以确立导读、共读、讨论的班级读书模式。在导读中,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有一份阅读的期待。指导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共读中,建立话语环境,师生共同阅读、交流同一本书。在讨论中,让文字温暖彼此的心,让不同的观点彼此碰撞,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彼此交融,让孩子的心智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组织班级读书会:大声读给孩子听,图画书阅读,名著导读,阅读交流会,读物推荐会等多种形式。设计时要把握: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孩子逐步拥有思辨的眼光;话题设计能启发学生多元思考;精心选择书本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点等。

四、指导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事实上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4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美学;用户体验

图书馆起源于文化,致力于文化。现代图书馆就像一部立体、富有魅力的无声教科书,它以开放、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来访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将知识文化内化于人的所思所想,促进人类继承和发展知识。作为公共建筑,空间规划利用对图书馆是否能够充分发扬文化特质、表现艺术审美具有重要影响。提升图书馆空间规划的艺术意境与文化品位,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展现出来,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一、图书馆空间研究现状

随着国外诸多探讨空间先进理念的推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国内图书馆界针对空间这一主题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颇受关注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空间)、第三空间(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研究的主题方向扩展到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阅览空间、共享空间、空间布局等。从空间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图书馆界对空间主题的探究从最初的建筑空间、空间布局等物理空间,发展、延伸至对图书馆价值理念层面上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等的研究。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理论为指导,旨在从艺术审美及用户体验的角度把握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表现,探讨设计美学视域下的空间规划办法。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要素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是集馆舍环境建设、知识信息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用户需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是通过风格定位、功能划分、空间布局、动态流向、光照设计、色彩装饰、材料运用等环境艺术手法,创造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的要求,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陈设艺术、空间色彩、声环境、空间采光、通用设计、家具形式、视听环境和通风系统等,将图书馆总体空间艺术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间的特定环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读者的多元化的艺术场所。设计优良的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丰富为美学展示和价值引导,将美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图书馆在知识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基础上,其空间功能也融合了立体的美学拼贴,在无形中创造着一种综合效果。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引入设计美学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呈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纵深,更应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知识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美学引导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持续动力,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对受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价值导向的树立。因此,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图书馆自身、读者、美学、使用体验等多种因素,打造功能设计、审美情趣和使用体验都让人满意的图书馆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凸显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而且应该充分实现图书馆空间审美的文化传播功能。

三、燕山大学新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利用设计美学的实践

燕山大学新图书馆(以下简称“新馆”)通过理性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表达了简洁有力的现代感。主体建筑由若干个类似盒子的形体组成,设计概念取自古代线装书,建筑外观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函的雅致结构,自然地围合出内庭院──内含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园林精神理念。竖向排列的玻璃幕墙与石墙形似书架,规则地排列着,体现出韵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严谨学风。外观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读者在室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室内的空间开阔、自由、流畅,也为读者与行人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动性的空间设计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以燕大文库表现文化传承

大学文库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藏阅空间,建立大学文库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智力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大学文库,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高校文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文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则处于实体文库与虚拟平台共建阶段,也有少数一流高校的文库已经达到根深叶茂、资源与服务日臻完善的阶段。燕山大学图书馆于新馆规划设计燕大文库,在收集燕山大学名师、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名师与优秀校友的学术著作、教案、讲义、笔记、手稿、手绘图纸等进行收集、陈展。名师是有着深刻思想、业界公认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教师,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过的教学教案,批注过的学生论文等文献资料,能从不同侧面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燕大文库秉承“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燕大文化”的设计理念,承担了燕山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收藏和展示区外,燕大文库还设立了接待区和阅读区。设计师将文库功能与建筑美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延展文库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阅读,通过室内设计实现文库收藏与展示、阅览与交流的功能,吸引读者驻足与利用。

(二)以主题书斋展现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之一是把图书馆作为多种目的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图书馆正走向高度的空间复合化。长时间处于开敞的大环境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设计者应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打破单一的藏阅空间界限,将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演变为容纳学习、科研、交往等多样化、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场所。新馆于开敞的传统阅读区域以书斋的方式规划设置了6个特色主题阅读厅,借助建筑结构,打破单调、机械的开敞式阅读环境,根据所处区域藏书的内容定位书斋的设计风格和主题意向,例如,社会科学藏书区设计了红色文化与馆史典藏两个文学主题;自然科学藏书区展示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类主题;样本藏书区规划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史学主题。6个主题阅读厅的装修设计及家具选购与所在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体系,既可以单独使用,成为开敞阅读环境中的点缀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为共享空间中的衔接空间,将公共开敞的藏阅区域通过设计美学合理地配置,构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体系。同时,利用角落空间和边缘空间围合出的半透明环境,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研究和交往互动需求,实现领域感和独立空间体验。通透的玻璃隔断使读者在书斋之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书斋内的包容、自由、流畅也为读者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书斋的设计不仅使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增加了过渡空间的阅读氛围,凸显了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情怀,是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指导意义与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

(三)以创意梦工厂实现多样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兼具个人与协作、开放与封闭、安静与嘈杂等多种属性,随着读者学习行为、阅读习惯和研究目标的改变,更多的研讨、交流、协作、创新、展示空间横空出世。保持公众兴趣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间体验让阅览环境不再乏味单调,通过空间的层次性打破实体边界,同时延伸心理空间。图书馆的开放交流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新馆利用大厅上空的连廊开放讨论区域设计沙龙性质的创意梦工厂,借鉴奥地利设计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为基础模块,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地组合为桌子、长凳、案台、阶梯等,轻松改造家具结构和空间形态,为团队工作和沙龙文化注入新维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创意梦工厂创造的自由、灵动的空间特质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催化了服务创新与空间融合的化学反应。燕山大学是理工科类高校,燕山大学图书馆在努力营造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同时,竭力为广大师生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撑。新馆通过布置开放的交流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集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创新体验、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为图书馆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四、设计美学视域下图书馆空间规划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时代文明特质,展现文化育人内涵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刻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轨迹的重任。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与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将当下时代的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的师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结合本校历史底蕴,立足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区级、市级或省级的公共图书馆则应当结合当地的文脉,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将图书馆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空间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一步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善用科学规划理念,提升空间美育价值

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放眼于图书馆整体环境构架,合理地布设多样化的功能分区,设计流畅的交通动线,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和装饰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内导向系统,同时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充分权衡暂时与永久、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弊关系以及计划与实施的差别控制等问题,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人文及现有的景观资源,创造出集生态美学、环境效益于一身,适合读者学习行为和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环境。

(三)发挥设计美学优势,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艺术性是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灵魂。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设计师应以审美的视角规划图书馆空间,提升空间的意境与品位,根据馆舍建筑风格及文化定位,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于图书馆内部大环境中,使空间的环境氛围协调统一,通过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达成读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强烈愿望。总之,设计师应将图书馆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室内区域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开放化、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魅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与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且针对空间规划带来的环境美化、服务延伸和管理探索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构建已经呈现出艺术氛围营造与理性空间构建相结合的趋势,功能空间设置也从为单纯阅览、单纯体验、单纯艺术表现而设置的直接单义空间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仍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业务服务为主,较少丰富空间内涵,更不用说融入空间美感。加上受经费投入、服务主旨、治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图书馆在全方位考虑和融入用户价值感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所不足,设计中仍然存在不能与功能充分融合,无法与区域、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设计美学融入图书馆空间规划,将美学和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空间功能的人性化设计和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图书馆服务动能,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学术文化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著,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学布鲁塞尔muntpunt图书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整合与重组──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12):68-70.

[4]彭悦莹.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当代旅游,2019(2):235.

[5]兰小媛,潘卫,郭晶,等.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70-74.

[6]胡惠琴.日本图书馆设计的时代性[J].建筑学报,2003(9):66-69.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5

具成哲带着他的大大小小的“纸有境界”展品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展上的时候,让人眼前一亮:名为“思考空间”的笔记本摈弃了花哨的设计,选择了质朴的单色,或像一本古书,或似一本辞典,透着淡淡的复古气息。这样的设计引人遐思,深得读书人的喜爱。名为“纸量生活”的瓦楞纸家具同样古香古色,具成哲还改进书架横档的角度,设计出了“纸立方”,既可以堆起来当杂物架,也可以单独做椅子。

当富有创意的纸制桌椅、沙发和茶几环绕身边,我们的生活将有何改变?

创意,赋予纸以境界

五年前,具成哲还是一个在印刷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小老板。印刷的机器代代更新,没人去关心印刷的材质和工艺的好坏了,只要拉来订单交给机器就能哗哗地赚钱。

作为印刷行业的一名资深技术员,具成哲有点失落,订单越来越向投资大的厂子靠拢,他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做,是继续往设备里砸钱?还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朝印刷业的下游延伸,做一些有特色的笔记本、画册等?

有一天,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说,每次从文具商店买东西回来后都很无奈,工业社会的纸张,多是炫耀妖艳的色彩和设计,“现在的纸让人不想写字。”

具成哲想,我了解材质和工艺,为什么不能用好纸张设计出好产品呢?

像大多数技术人员那样,他以极大的热情找来市面上不同材质的纸张,开始设计、打样,反复比较。他没有采用通用的道林纸作为笔记本的内页原料,而是采用浅黄色、低密度的青之书纸,这使得笔记本更轻,书写也更舒适。笔记本的封面纸则采用了稻香棉纸,因为他研究发现,稻香棉纸的稻草纤维成分颇高,耐磨性很强,即使用久了也不会起毛,亦不容易刮花。内页全是高品质的木浆竹浆白纸,没有任何的网格线条。他觉得人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诸多限制,本子不妨留白,何必要框住自己呢?

具成哲把自己设计的笔记本命名为“思考空间”,甚至还为这种原料搭配设计申请了专利。这不仅是一个本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缝线装帧的“裁缝本”量身精致,中式线装的“雅古本”古朴典雅,环保胶装的“简约本”简洁美观,硬皮精装的“珍藏本”是书痴最爱……1000多种款式和大小型号的本子用最简单的颜色和原初的制造工艺制成,初看时会有原始的朴拙感,细细品味则不然。

产品出来后,具成哲把样本先拿给朋友试用。朋友看了之后,啧啧惊叹:“本子太有感觉了,倒又舍不得在上面写字呢!”然后当珍本收藏起来了。

于是,具成哲在自家小区的创意街开了家笔记本商店,专卖“思考空间”。为了更好地展示,具成哲还设计了瓦楞纸做的书架。新颖的设计吸引了不少潮男潮女招朋唤友前来光顾。这些看似普通的本子“身价”不菲,它的卖价是同等产品的7倍左右,约为100元。

有的学生仔要砍价,具成哲就耐心解释为何高价。

“本子贵就贵在它的身份不同,因为它是特别经过fSC森林认证的。”

fSC是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创建的一个非营利、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在创建大会上,来自25个国家的130名代表和相关组织参加了这次会议,达成共识:凡对森林及其森林产品感兴趣、承认fSC的目标,即可以成为该组织的成员。每个国家的认证都是建立在10条通用的准则和森林评价标准上,林业管理者和评价人员依据这些因素进行认证。而经过fSC认证的材料,排放指标必定被摆在生产过程中的首要地位,所以被标上fSC的本子一定是以最环保的方式制作而成,这也就难免价高一等。

找到那些“与众不同”的顾客

前来小店买本子的大多是从事设计、艺术或者喜爱读书的人群。但小区就那么大,哪来这么多目标人群呢?第一个月销售额冲破三四千元,而后就直线下降。

具成哲想了不少办法,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听说上海要办创意产业展,于是带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本子参展,卖出不少,还幸运地遇到了后来的好搭档陈派,一个资深广告设计人。

当时在展会里闲逛的陈派对具成哲的笔记本很有好感,建议把瓦楞纸书架的横档改成适合书籍摆放的倾斜角度,并命名为“纸立方”,600多元一套,和笔记本一起销售,笔记本也可以做成毛边以彰显气质。具成哲当时就觉得,陈派是个能给他方向的人。

两人多次切磋后,很快组建脉道新媒公司,正式运营他们的纸产品。如何找到那些“与众不同”的顾客来消费产品?随后的一年里,笔记本和“纸立方”被频繁地搬进上海各大创意产业园进行展示,如1933、八号桥、田子坊等地方,接触到了更多的目标客户。

有一天,上海下着霏霏细雨,一个人没有打伞就走了进来,直奔具成哲“思考空间”的展区。陈派和具成哲开始没在意这人,临走的时候对方提出要定5000套笔记本,具成哲仔细一端详,原来是南京先锋书店的老板,来上海出差听说了这个产品,特意看看,没想到一见钟情。回南京后,先锋书店反馈说卖得不错,又补了几次货。

这给了具成哲很大的启发:何不开拓书店和艺术设计类场所,建立销售网络呢?

“‘思考空间’的顾客是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方式的人群,他们向往自然和自由,并能感受产品传递的文化。喜欢本子的人,一定是喜欢看书的人。”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们谈下了10家书店和图书公司零售商。

有的企业顾客从书店买到本子后,主动打电话来定制,又发展了一批稳定的大客户。

纸家具,时尚环保之外的惊喜

“纸立方”只是一个附加产品,但因其独特设计也销量不错。在展厅里,“纸立方”长方形的空间被隔离成四层,每一层都互不平行。“为了让这些本子以最舒服的姿势躺着。”具成哲一语点破。

做本子和“纸立方”的时候,纸要掏空、切割,产生很多废料。具成哲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琢磨着能不能把废料进行环保利用。纸家具就这样进入了具成哲的视野。

由于世界各国的木材资源日趋匮乏,社会发展日益重视环保,国外厂商很早就对纸制家具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利用再生纸研制多种纸质系列家具。如今,纸制家具已经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逐步进军市场,步入普通家庭。而在中国,纸制家具才刚刚冒出尖角。

家具毕竟不是摆设品,既要美观,更要实用,谁愿意看到一压即倒的茶几?不过,如果你以为纸家具就如叠纸般脆弱,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把纸制椅子可以负荷达600公斤;一张纸制大床,人可以舒坦自如地睡在上面。事实上,纸制家具的材料取自特殊的纸纤维,材质轻盈,韧性强,不怕受潮,不藏污垢,经过烤漆的“洗礼”后,更具有防水、防虫、防腐、防霉、不脆化等优点。经过科学测试证明,纸制家具可以承受90公斤的外来撞击10万次,使用寿命达10年之久。纸的透气性良好,其热传导性又与木材相似,冬暖夏凉。除此之外,纸制家具旧了还能废旧利用,百分之百的循环再生产。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6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调查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6.49亿,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达47.9%。调查显示,2014年新增的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率达64.1%,手机网民人数有5.57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3年的81.0%提高到85.8%。2014年新增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达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

以上数据表明,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已经广泛应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可以在学校、工厂、交通工具、商场等任何地方借助移动设备的帮助,进行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玩游戏、阅读电子图书、收发电子邮件、查询航班及列车时刻表、网上购物、网上预订酒店、网上预约医疗服务、网上报名及缴费、网上交水电燃气费用、网上订餐、上微信和QQ等活动。

目前在高校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在使用各种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学生群体对知识的渴望尤其强烈,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始终在积极寻找能够为师生快速、有效、全面传播信息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当今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和移动技术建设移动图书馆,使读者能够利用身边的手持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真正实现了读者想学就学、想查询就查询的人性化服务。

一、4G时代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意义

当前,伴随着移动服务、云服务、移动设备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广大读者对信息量的需求与使用信息资源的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4G作为3G与wLan的集合体,最大的优越性是速度超级快,能快速传输高质量视频、音频、图像和数据等,能够以100m的速度下载,为用户带来更快的上网体验,同时用户的通信质量更加优异。高校图书馆在现有形式下,应该怎么更新管理理念,打造全新的服务空间,转变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提高馆员的专业和技术素质,以事实作为依据,用读者阅览数据来说话,为广大师生量身打造与数字资源相适应的学科化嵌入式服务,满足读者对图书馆新需求与服务的要求,是高校图书馆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发展经费有保障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年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化建设,拥有成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用现有的资源为有阅览需求但是无法享受服务(比如无法在开馆时间阅览、无电脑和网络设备)的师生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截止到2014年4月7日,高校中94%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只有6%。如此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无线网络技术在各种公共场合的广泛覆盖,都能为读者远程访问图书馆提供便利条件。

移动图书馆就是在上述软硬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产生的,移动图书馆英文名为“mobileLibrary”,原指“汽车图书馆”,现也指“手机图书馆”。所有通过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访问图书馆的资源、利用图书馆服务的各种形式,都可以称为“移动图书馆”。

那么读者为什么会需要移动图书馆呢?因为移动图书馆克服了需要电脑、网线和固定位置才能进行阅读的限制,最大化满足了人们阅读时的随意性,不受空间、时间、设备的限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服务范围。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登录访问学校的移动图书馆网站,检索数字资源、在线阅览、下载资料、馆际互借电子资料等,还可以在线浏览、下载图书馆的多媒体资源。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论文、期刊、报纸、图书、视频、电影、在线讲座、在线课堂、随书光盘、网上报告厅等。师生既可以作为资源的使用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上传者,比如老师可以将自己的课件上传,供学生课后复习。

二、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遇到的问题

移动图书馆有以下特点:1.移动性及实时性,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2.便捷性,轻巧的电子设备可以存储大量的电子资源,包含的信息量巨大,能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查询要求,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携带方便。3.个性化与主动性,在非开馆时间或非图书馆区域想要使用图书馆的读者,一般都是自己主动要学习或查阅资料,都是有针对性的阅览,通过对读者阅览信息的统计,对阅览信息反映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针对每一个读者的阅览习惯,提供新书推荐、讲座预约等个性化定制服务。4.交互性,通过读者和图书馆馆员的在线互动、线下答疑等活动,加强了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方便图书馆采购、阅览等部门根据读者的要求,适时进行采购新书、改进服务等活动,为读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在开发移动图书馆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SmS(短信服务)和wap服务具有无法忽视的弱点,比如SmS服务模式虽然具有及时、快捷和费用低的特点,但是其缺点是消息的格式简单,仅支持简单文本传送,无法传送图像、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同时文本的长度受限,难以对复杂信息进行检索,交互性差。wap具有系统结构灵活和协议开放的特点,并能通过各种语言开发出更友好的交互性服务界面,wap模式需要组建三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户认证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目前wap技术是应用最广的无线互联网方式,用户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的网站,享受馆里提供的各种服务。2.在无线上网时如果进行视频、音频的查阅,会产生大量的流量费,虽然这笔费用是由电信运营商收取,图书馆是不收任何费用的,但是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学生群体。3.目前智能手机平台多种多样,如安卓、塞班、ios、黑莓、微软、Flyme系统和米狗等,鉴于以上众多系统,可以预见前期的开发工作量大,而且用户使用效果无法保证。4.成效无法评估,手机服务会给图书馆增加多少读者和服务,通过移动图书馆能不能把潜在的读者发展成图书馆用户,使他们既享受图书馆服务,又能上传信息资源,更好的借助图书馆的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

三、解决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遇到问题的方法

分析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如下:1.对比SmS服务和wap服务的优缺点,选用wap服务较好。2.对于读者使用移动设备产生大量流量费用问题,可以通过在高校校园内建立公共的无线网络来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可借助教育专线网,为使用者提供更快的网速,方便读者访问图书馆的视频、音频等大流量数字资源。3.智能手机使用的平台系统,可以对在校生和老师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研究。4.做好移动图书馆使用和功能的宣传活动,鼓励广大老师上传自己的课件,使学生能逐步的了解并使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活动。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7

阅读究竟在你的生活中有多重要?你愿意为它付出多少?这是一个值得城市人深思的问题。

纽约时报网站前设计总监KhoiVinh曾这样讲述实体书的场景效应:一次度假中,他买了一本GeorgeR.R.martin的“aGameofthrones”,为的是在海滩上阅读,“无需担心书在太阳下过度发热或者在水里发生短路”,书放在卡克口袋里,但是会露出一部分。“由于畅销书的群体性。有些人看到了它,或者看见我在地铁上阅读它,他们开始和我友好的交流。如果我在手机上读书,这样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因为那本书除了我别人都看不见。”

这并不足以使人放弃电子书,但是KhoiVihn很喜欢这种感觉。他认为这种体验是电子书很难复制的。带着你阅读的任何书籍,然后以开放的肢体语言欢迎陌生人的短暂闲聊。这种无需注册、登陆、前后台验证的人际体验几乎是难以复制的。

作为日常美学的样本,实体书一定程度上是视觉语言的公开展示,强调认识性和对象化,当你拿着实体书外出的时候,别人借助这一载体推测你的趣味、偏好、知识图谱,决定是否要与你有进一步的交往。这样一来,媒介架接了在场的主-客体关系,天然能够释放信号的实体书为“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同时,阅读者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实现。全身心浸入阅读的仪式感:注意力和品味的区隔

总结起来,实体书具备特有的阅读方式和物理特性:优雅平和的载体;内容承载的有限性;由书页、装桢、排版等可感要素组成的高辨识度;深度参与的身体经验、让人专注的渐进式阅读(阅读纸质书意味着你几乎不能同时兼顾任何其他事项)。

一方面,实体书的组成元素――形状、设计、甚至哲学都带有空间和价值隐喻。书籍的一切视觉元素都可以成为内容的一部分,它们与内容的高度融合才能使这本书独一无二,无法复制。所以,书籍的开本、页面、页边、页缝、翻阅方式、厚度、纸张、印刷方式、装订方式等等,都可以补充甚至提升内容的观感。如果选择了合适的装订、实际大小、纸张纹理、书籍切口设计和行间距、页边距,读者和文本的纽带会得到加强;选择不当,它就会变成横亘在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楔子。

而电子书显然缺少这种视觉或者触觉上的原始冲击,Kindle的界面很难让你想起这些庞大的数字图书馆:充其量,我们每次打开Kindle能看到一堆的书名,都是些高深莫测的小书封面。你需要费时费力的来回点击――为了灵感或引用什么的,但是,在纸质书图书馆,就不要这么费劲。书就在那,那么明显的在那。

另一方面,阅读实体书是审美生活化、触电仪式化的身体经验,我们会挺直腰背,眼睛与书保持一定距离,这也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要认真对待这件事,有的大部头书籍甚至需要两只手捧读。购买后的书将会进入例行的命运:被阅读、勾画重点、页脚卷起、封面磨损,最重要的是,读者可能会一读再读。书和读者之间的相处和对峙很可能需要以月和年来计量。而由于亚马逊产业生态系统使得买书成了一键点击的行为,你很容易忘了自己买了本书,电子书与读者相遇的场景往往是在候机大厅或是旅途间隙,其中的关系大概只能维持数小时。

在建构和传递内容上,实体书既有可贵的仪式感与封闭性,又有编辑和设计上的开放性。可读性强、印刷格式优雅的书籍会影响我们往后邂逅其他信息性容器、媒介的品鉴和打开方式。

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一旦某样东西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比如以前电是奢侈品,穷人都使用蜡烛,可现在电力无处不在,烛光晚餐才是奢侈品。以往我们对实体书的担心大部分来自于“从小习惯屏幕阅读的年轻人长大”,然而从小就接触数码和拷贝的我们,不是照样把胶片和唱片看得优雅?

当每一个人都在披星戴月、山水兼程地对着纷至沓来的国政大事和娱乐八卦品头论足,好像自己不写两笔或者吼上一嗓子都觉得不好意思时,强调高沉淀、弱交互的纸质书反而会带来更强的价值感。数字阅读生态:平坦畅达背后的“部落化格局”

人们总是习惯批评当下,而且不仅批评跟自己有关的东西,往往还要上升到时代的高度,忆古讽今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近几年来,网上开始有很多关于“人类已经不再阅读”之类的作品,比如描写公众场合的低头族。这类作品通常都带着某种优越感。在Facebook、tumblr首页或者其他任何地方,你一定多少看过一些,插画、漫画、短片、文章、摄影等等。要是你不拦着我,我可以一直这么说下去。看上去目前人们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移动设备上,然而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算上朋友圈、公众号、微博、Kindle和各色阅读应用,我们投入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能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多。

而所谓出版产业的典范转移,简单来说是读者发现,移动互联的环境解决了许多过去他们只能仰赖纸产品的需求,于是他们在部分场景中离开了纸张。从这部分读者需求来看,出版产业并未衰退,它化身、分散到基于数据的内容聚合平台、高科技公司,变成社群、UGC网站或者是手机应用。非虚构体验,旅游指南,食谱分享,宠物问答,健康新知,乃至通俗小说等内容全部化身为服务。

即时阅读和网站迅速更新蕴含的价值,当然并不限于读者在线上找到了更全面、更便捷、也更便宜的解决方案。除了接触的信息内容和渠道增加,更重要的是被动的“受众”变成了主动的“信息编辑厂”,互联网所建构的信息空间具有的优势可以主要概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便利性”和“通达性”,数字网络终结了地理的限制,造就大规模的全球“时空压缩”(time-spacecompression),从而重新组织了社会关系结构和日常生活节奏。另一个方面是平等性,它以不同的形式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性身份,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真实空间中存在的“核心与边缘”的区隔。第三个方面是“公共性”,我们一边阅读,一遍做笔记,每一处笔记、每一条下划线都为读者知识构成的巨大点阵――某一天,它们会以优美、有趣抑或其他让人动容的其他方式体现出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然而,回到对读书人口、产业体质等结构面的思考,哪怕是在权力关系和信息序列的再造与生成上,我们对电子书的信心也正开始底气不足。电子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社会人群鲜明地划分为两派:互动人口和被动人口,前者参与创新信息,后者则被动接受信息。它的核心是将知识组织并的能力,此时,对信息的占据和获得代表了一种权力,而社会网络中,不同的位置又对应着信息可达性分布的差异,网结的集中程度、关系强度和更为具体的关系内容又影响了人们运用信息搜索和过滤机制的熟悉程度,在这一意义上,互联网所对应的虚拟信息空间也并非意味着自由、平等和阶层差异的缩小,而更接近于一种有着特定评判标准的分层体系和身份制度。

在出版行业,尽管互联网技术确实严重地破坏了现代主义的空间逻辑,但并非完全抛弃了这种逻辑,现代数字出版堆栈(stacks)大多是封闭的。读者购买了亚马逊的Kindle或苹果iBooks电子书,就无法灵活选用什么应用来打开这些书,也无法约束巨头们对从阅读数据中采集到的笔记和其他元信息做出处理。电子书本该是松散、彼此链接之物,我们却发现,如果我们更换了一台电子阅读器,原油的笔记还在上一台kindle里,在虚拟空间的系统中,支配真实空间的地理法则、空间特质和结构层次也有同构的显现。数字版权管理(DRm)――许多数字阅读堆栈的专有封闭层――却最大地伤害了电子书,损害了它们潜在的价值主张。实体书或许笨重、孤立,却能轻易地穿越时空,帮助我们重回文本,在这个陈旧但完整的、充满可靠性和喜悦的生态系统里,那些一次又一次被我们翻阅的书籍,将帮助我们记录我们曾经是谁,同时让我们看见更大的世界。阅读生态的未来:个人数据与生活方式的整合

最后说一个相关的事件,去年11月29日,台湾文化地标诚品的首家大陆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正式开幕,诚品的董事长吴清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复合经营可能是实体书店在电商时代生存的秘诀之一,因为读者对书的所有权契约是隐含的,不依赖于任何第三方,实物书变成了真实阅读体验的纪念品,读者与客体对象之间开放关系的产物,充满了情感价值。此外,可能有点讽刺,书店越来越像现代人的寺庙,仿佛去一次就得到身心净化了一般:开在广州和成都的方所将周边的文化气氛带了起来;今日阅读衍生书店“言几又”不久前将分店开到了上海;新加坡连锁书店pageone几乎成了太古汇的商场标配。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8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全面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入贯彻落实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推进“全民阅读”精神,引深“经典诵读写”和“五个一活动”,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书香校园创建”工作,根据县教科局乡教函【2017】x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期工作部署安排,制定2017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举办首届校园读书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科学减负、激情课堂、活力校园;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从而推动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活动主题: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

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

开展亲子阅读加强心灵沟通

三、宣传口号

1、活力校园,轻松学习,锻炼能力,展示自我。

2、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3、大手拉小手共享读书乐。

4、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5、以读书为乐与智慧同行

6、与书籍为伍与经典结伴

四、活动目的:

读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春秋时期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唐朝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到当代的“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一代一代的伟人用事实证明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用书籍构建文化长城,用知识激发智慧泉涌。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的交流

五、活动内容

(一)教师读书活动

1.倡导教师与好书为伴。学期初,要求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认真阅读一本教育经典书籍,不断充实自我。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教师个人自主推荐、学校学生购书赠书活动。

2.开展阅读感悟交流。要求教师做到四勤——勤读、勤做、勤思、勤写。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某些印象深刻或深受启发的语段摘录下来(可以是手抄摘录也可以电子摘录),并针对有关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工作实际及时记录感受,如每月一次的阅读感悟交流:本期我最喜欢的两篇文章——题目介绍,阐述喜欢的理由(提炼式),该文给予我的教育教学启示,同时上传云空间,微信群等,相互学习、相互点评。

3.“读书,让人生更美好”读书征文活动

(1)参加对象: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必写

(2)作品上交时间:即日起至4月30日止

(3)作品形式:可以是散文、随笔、评论、对话、访谈、聊天、随感录、读书故事、小品文等,具有可读性思想性和启示性,倡导经典阅读。

(4)评奖方式:请参加征文活动的老师将自己的文章发至个人云空间及中心校邮箱(xx)内,此次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并有精美纪念品送上。

(二)班级学生读书活动

1.班级开展"阅读"活动。从教师自身做起,每天做到和学生一起读书,每天一个温馨小故事。并通过每周两次的"小喇叭"广播展示阅读活动开展情况,每学期评选“故事大王”。

2.完善班级"图书角",同时在学校公共区域创设"快乐书吧",多形式、多渠道实现图书分享的快乐,扩大阅读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我的图书大家读"活动,由学校发出倡议,以班为单位,开展献一本书看百本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至少为班级捐献一本自己看过的书,带到班级以组建或完善班级图书角。

3.各校要发挥班级值日生作用,做好图书角的管理工作。将损坏的图书进行整理,各班要定期更换图书,保持图书整齐干净。

4.师生读书签名活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齐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师生读书签名”等形式的活动。向大家展示读书的魅力!

(三)亲子共读活动

各班以家长委员会为纽带,向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家长积极投身到"大手拉小手,牵手共阅读"的活动中来。印发《**小学读书节给家长的温馨提示》和《亲子阅读经典故事推荐(10个)》,进行宣传发动。

1.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图书馆看书,到书店、网上购书,以拓宽读书渠道,努力丰富自己的家庭藏书柜。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过年时以书为礼。

2.建议家长开展每天30分钟"亲子共读",促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共同成长,撰写亲子共读日记,开展"亲子读本讲读"比赛。

3.利用云空间平台、家长qq群及家长学校,分享交流亲子阅读体会,并进行好书推荐。

(四).“走进书里”读书征文活动:

(1)作品上交时间:即日起至4月23日止。

(2)作品形式:读书体会、好书介绍、切合主题的散文和诗歌、读书故事、读书随笔等。

(4)评奖方式:请各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帮助有意参加的小朋友将自己的美文以电子稿形式上传云平台同时a4纸打印,上交给图书室。最后评出读书之星、文学之星若干。

七、其他事项:

1.做好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9

我也要做个像李利一样的点灯人,点燃一盏盏阅读的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路程。因为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正如社会学家帕克曾经说的:我们之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说,但我们之为文明人却是因为我们能读。

下面谈谈我建设班级读书会的一些作法。

一、班级读书会的准备工作

1.争取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

对于班级读书会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来自家庭的阻力可能是最大的,召开一次家长会很有必要。在家长会上,我在给每位家长写的信中提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家的藏书,并且出资购买一些新书成立班级的图书馆。在购买图书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是充分利用儿童阅读的专家们的建议,第一次在当当网上购买了100多本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的经典读物。学生带一些,自己买一些,这样一来,书源问题就解决了。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有人说,人是情境的动物。环境和氛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想读书、爱读书。我在班级的布置上凸显读书文化:在教室的柱子上贴名人读书的格言警句;张贴“好书栏”;布置“阅读之星”展示栏等;经常刊出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编辑阅读手抄报;成立班级书虫俱乐部;推行新教育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的读书方式。

3.建立借阅的制度

班级图书馆要发挥效用,一定要有管理,要建立简单而又可行的借阅制度。虽然是班级自己的图书,但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书是学生自己出钱买来的,每一本都要珍惜爱护好。

首先,对购买来的书进行编号入册,这样,哪本书同学们最爱看,都能统计到。其次,设立图书管理员轮岗制,每天整理一下图书角的藏书,检查借阅情况,对书籍多加护理。

二、开展班级读书会的活动

1.共读一本书,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读书会的“读”,是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透彻”的。在班级读书会之初,为了便于操作,我让班上孩子们共读一本书。我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告诉孩子们读懂一本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导读,激发阅读的兴趣:欣赏封面与封底,了解书的类别和和作者;第二步浏览目录,了解书的结构方式;第三步阅读,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第四步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上述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阅读材料,增进阅读能力,有助于读书会的讨论。

2.阅读成果及时展现

(1)阅读记录表。这个阅读记录不同于单调的“读后感”,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低段的学生,可以只单纯地填写(或由大人协助填写)图书的有关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简单评价就可以了。随着年级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记录的内容,如内容提要、感受体会等。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能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2)阅读存折。每个孩子在老师那领取一个阅读存折,阅读量满两万字,可获得阅读卡1张。

(3)评选阅读之星、阅读小超人。阅读之星每月评选一次,阅读卡满10张,就可获得每月“阅读之星”,两次以上获得“阅读之星”的学生可获得“阅读小超人”的称号,获得“阅读小超人”称号的同学可获得精美书籍一套,家长和孩子合照上传班级博客,还可以到学校参加阅读竞赛。

(4)读书笔记的撰写。我在班级中提倡学生写的读书笔记,主要是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后的真实感受。读了《宝葫芦的秘密》,让孩子们和主人公王葆对话;读完《时代广场的蟋蟀》,让孩子们点击蟋蟀柴斯特、亨利猫、塔克老鼠、男孩玛利欧……这样一来,孩子们用我手写我心,不会感到厌烦。

(5)手抄报的绘制。在“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做成手抄报,图文并茂,配上好看的颜色,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一张精美的手抄报。这样的一个过程看起来虽然烦琐,但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公共空间设计读书笔记篇10

[关键词]微服务;多媒体服务;图书馆服务

随着“互联网+”创新浪潮的不断高涨,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思维席卷各行各业。图书馆也受到“互联网+”创新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不断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在图书馆的创新点、创新方向和创新模式。随着“微信”“微博”“微课堂”“微电影”等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一种基于“互联网+图书馆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图书馆“微服务”在图书馆界悄然产生。笔者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人图”)多媒体微服务实践,构建了多媒体微服务模式,介绍了人图多媒体微服务案例及相关成效,以推动微服务在图书馆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发展。

1微服务内涵

微服务源于营销理念,在商业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都有不同的解读。2002年,佳齐提出中小企业的营销理念——全构架、微服务、多应用,其营销理念的微服务是指对中小企业提供细微、快速、高效的个性化服务[1]。在计算机领域,微服务是一种软件架构,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将系统功能进行分解,分散到各个服务中,以便提供灵活的服务支持[2]。2010年,翟晓娟、聂娜首次将计算机领域的“微服务架构”一词引入图书馆界。他们运用面向服务的方法,重新构建了图书馆编目系统模型,设计了松散耦合、独立自治的编目微服务系统[3]。此后,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对微服务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一些学者对图书馆微服务的概念、体系、及服务策略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初步研究。例如,刘怀兰提出图书馆微服务体系建设应从支持层、内容层、表现层、用户层4个维度进行建设[4]。赵发珍等探讨了图书馆微服务的定位和服务理念,并提出微服务发展体系的构建需从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内容建设、技术支持、服务评估等几方面考虑[5]。龙叶等研究了在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的服务策略[6]。也有一些学者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到图书馆的服务实践中,开展了相关的实践研究,例如在阅读推广[7]、导读和读者培训、参考咨询[8-9]、资源建设[10-11]等方面的微服务实践探讨。但是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到图书馆多媒体服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却鲜有学者涉及,笔者结合人图多媒体微服务实践,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到多媒体服务中,尝试构建多媒体微服务服务模式,分享多媒体微服务实践成果。目前,图书馆界对“微服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刘丽萍等将微服务定义为以用户为中心,依托各种全媒体信息技术,通过移动通讯设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细致化的、全方位的服务[12]。张英认为:图书馆微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细微化、个体化、差异化阅读服务,它依托于数字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发挥图书馆特有的文献资源优势,符合读者最新的阅读习惯,注重对即时化、碎片化信息的收集、梳理和[13]。笔者认为,图书馆微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是在信息环境下,运用新的技术、设备和空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细微化、差别化的服务。与传统服务相比,微服务是一种细线条、细颗粒化的服务,它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强调技术微化——微博、微信、微平台的应用。无论阅读推广、参考咨询、还是多媒体服务中的微服务实践都离不开微博、微信等“微式技术”的应用;二是形式微化——微电影、微课堂、微活动的记录和展示方式。在各种微服务活动中,碎片化、短小化、片段化的记录或展示方式更适合当今快节奏信息环境下读者的信息需求和意愿。三是内容微化——个性化、差异化、细微化的服务。微服务摒弃了大众的、普遍的、无特点的服务方式,强调服务的细微化、个性化,差异化,使得服务更精准、更贴切,更能提高读者的体验度和参与度。

2多媒体微服务模式

多媒体微服务是微服务在多媒体服务中的一种实践方式,它秉承微服务理念,以微服务理念为指导,依托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文献资源、空间资源、技术资源,形成多种微服务方式,即学科微服务、空间微服务、技术微服务等,通过微服务平台的支撑,构建出独特的多媒体微服务模式

2.1多媒体微服务理念

图书馆服务无论是服务理念的创新、还是服务方式的变革,都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终极目标,毫无例外,多媒体微服务也是秉承这一目标。随着技术的发展,服务方式的创新,读者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量”变到“质”变,现代读者的需求不仅仅是“量”的满足,而是更加强调获取服务结果的精准度和贴合度,即“质”的需求。另一方面,读者在获取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不满足于获取服务结果,更强调在获取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即“悦”的需求。多媒体微服务以满足读者“量”“质”“悦”的需要为目标,依托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舒适的多媒体空间、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为读者提供更加细微、时尚、精致和愉悦的服务,以提高读者在获取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度和参与度,实现精准服务、快乐服务。

2.2多媒体微服务方式

多媒体微服务依托特有的多媒体资源,包括丰富的多媒体文献资源、舒适的多媒体空间资源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资源,形成3种多媒体微服务方式:即学科微服务、空间微服务、技术微服务。学科微服务是依托馆藏丰富的多媒体数据库,学科馆员通过深度挖掘多媒体数据库中的内容,经过专业化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学科特点,通过与院系老师充分的沟通,选择适合不同学科的学术性或科普性的学科资源,推出具有学科特色的多媒体资源推荐服务形式。空间微服务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舒适的空间环境,由图书馆馆员与学生社团共同协助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读者角度,用微电影、微课堂、微活动的形式记录并展示他们学习生活的片段与点滴,利用多媒体空间进行展播,并聘请相关专家参与进行专业细致的点评和讲解,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及服务的认知度和熟悉度。技术微服务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读者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导,以及技术体验的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对彰显个性,体现动感的多媒体制作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向读者提供技术微服务,既可以使读者体验新兴技术带来的神奇和,又可以亲自动手利用先进的设备完成各种精美的微视频、微电影的制作。

2.3多媒体微服务平台

传统的宣传单、宣传海报、培训讲座等营销方式因为互动性差,用户体验不理想等原因,造成图书馆服务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人图多媒体微服务以“悦读多媒体”作为本馆的宣传广告语,同时构建了6个微服务互动平台,包括:图书馆微博、图书馆微信服务号、品知人大“人图多媒体资源分享平台”、人人网“悦”读多媒体公共主页、“悦”读多媒体电子杂志和图书馆主页微服务栏目。利用6个微服务互动平台,通过多途径、多角度,以新颖、短小、细致、活泼的信息推介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给读者营造一种快乐学习和真情互动的氛围,实现了资源推介、用户聚集、分享互动的功能。这种微平台的利用突显了分享和互动、更加满足用户体验、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从而吸引了近万名读者的关注,形成了特有的微服务用户群,为图书馆微服务的开展和推广打下广泛的用户基础。

3人图多媒体微服务案例

人图拥有丰富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数据库,如音乐类、视频类、图片类、讲座类、考试类等多种类别、覆盖多种学科。拥有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服务空间,包括可以自由浏览网络资源的数字阅览空间,视听享受、影视欣赏的精品视听室,小型研讨的视听研讨室,会议、报告、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厅和音视频制作的多媒体制作室等。人图依托这些丰富的多媒体文献资源、空间资源、技术资源,以满足读者“量”“质”“悦”的需要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馆员与读者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了学科微服务、空间微服务、技术微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微服务实践。在学科微服务方面,目前开展的有“纳米科学、技术与未来”的主题视频活动,为读者介绍神奇的纳米世界,以及“重新认识数学”主题视频活动,介绍数学的奥秘,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了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活动开始前,图书馆邀请年轻的学者介绍视频活动的内容,分享学者们在学习科研道路上的体会与感悟。视频播放后,由老师和学生们开展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提升读者在活动中的体验和互动。空间微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空间优势,提高了读者的互动和体验,深化了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内涵。比如“微服务•新课堂”之看电影了解犹太文化、“微服务•微课堂”之文化冲击力--澳洲文化之旅,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同时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为读者深入解读影片的文化内涵,提高读者的艺术修养、文化品位,拓展文化视野。技术微服务方面,人图成立了多媒体制作室[14],多媒体制作室配有音视频播放设备、音视频编辑软件和苹果图形工作站等,可供读者进行音视频资料的编辑、制作与后期测试。目前已有几千名读者体验了这种技术微服务。基于技术微服务开展了“微服务•书生活”主题视频活动,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编辑、自后期,形成自己的微作品,记录并展示他们在图书馆学习和生活的片段,并通过微信、微博、电子杂志等微平台自己的微作品,与大家分享和交流,从而感受到微服务所带来的“悦”服务。

4微服务成效

4.1提升微服务理念

人图多媒体微服务不仅满足了读者基本的信息资源需求,同时逐渐提升了服务的内涵,以细微、时尚、精致和快乐的服务形式,满足读者的“量服务”到“质服务”再到“悦服务”的全过程,提高了读者的用户体验度。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读者参与意愿的提高,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已经不再是单向服务与被动服务的关系,读者在图书馆服务中的角色已经改变。读者不仅仅是服务的接受者,他们更有意愿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中来,成为服务的参与者。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已经不是单一的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互动分享的关系。人图多媒体微服务正是基于这种增强体验、共同参与、互动分享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快乐学习和真情互动的氛围,使用户深刻感受到图书馆细微、快乐的服务。

4.2塑造微服务品牌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收藏地和提供场所,也是读者信息活动的有效空间,采取何种营销方式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始终是图书馆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人图多媒体微服务实践,笔者认为塑造图书馆服务品牌是图书馆营销的有效手段之一。人图将“微服务”作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品牌。围绕“微服务”推出“微服务•书生活”“微服务•新课堂”“微服务•微课堂”等一系列微服务实践活动,塑造“微服务”品牌,吸引读者的关注,使“微服务”深入人心。人图微服务将多媒体空间资源的共享作为品牌营销的重点,读者在这里可以体验优雅的休闲环境、高端的技术设备、丰富多彩的音视频资源,为服务品牌的塑造赢得了口碑。

4.3增加图书馆粘性

随着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读者获取资源和服务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导致图书馆读者到馆率下降的状况。图书馆用户粘性缺失或下降成为困扰图书馆人的重要问题。人图多媒体微服务采用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图书馆提供丰富资源、共享优雅空间、体验高端设备的协同合作,利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参与,目前“多媒体微服务”已经举办70多场,参与人数达到3000多人。微服务避免了读者到馆率下降的现象,增加了图书馆的用户粘性,使读者真正爱到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5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会促使新的服务模式产生。微服务就是图书馆人在读者服务过程中实践和总结出的新的服务模式,其既顺应了“互联网+”创新环境的时代需求,也满足了新生代读者的喜好。因此,微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故笔者将继续深入研究微服务理论,进一步拓展微服务实践。在微服务的具体实践应用中,不同的图书馆在资源、设备、空间、人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微服务实践。同时微服务实践决不能是图书馆的独角戏,必须得到读者的共同参与和协助,才能使微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佳齐.全架构演义赞禾“易得”服务器[J].计算机与网络,2002(22):37.

[2]张龙.微服务架构解析.[eB/oL].http://www.in⁃/cn/news/2013/12/micro-service-architec⁃ture.[2016-03-28].

[3]翟晓娟,聂娜.运用微服务重组机制构建图书馆编目随需应变模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0):24-25.

[4]刘怀兰.图书馆的微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9):74-77.

[5]赵发珍,魏清华,牛勇.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及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1):57-60.

[6]龙叶,雷英杰.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5(9):89-92.

[7]宋志博.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微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6):52-54.

[8]桑琰云.图书馆参考咨询微服务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3(6):47-48.

[9]侯林丽.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拓展——以微课服务为构想[J].情报资料工作,2014(4):82-85.

[10]马海收,吴振新.微服务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18):45-51.

[11]王国丽.微交流:微时代图书馆采访与出版信息关系探讨——以理工院校社科类图书采访为例[J].价值工程,2015(7):68-69.

[12]刘丽萍,庞彩云.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4):60-63.

[13]张英.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J].图书馆建设,2011(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