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盈利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5:01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1

   一、不同红利分配方法下的监管模式

   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和保证寿险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是保险监管机构对分红保险业务监管的核心内容。但是在不同的红利分配方法下保险监管的理念和模式是不同的。

   美国寿险公司提供的分红保单大都以现金红利法进行盈余分配,分红保险的监管模式属于“市场导向”型的。因为在现金红利法下,虽然寿险公司有权决定当期的可分配盈余,也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动来调整红利,并将部分盈余留存至期末发放末期红利,但是鉴于高度的市场竞争以及客户投资理财的日趋专业化,寿险公司一般不会留存过多的盈余在分红基金内。再加上按照贡献法计算每张保单的红利,透明度较高,寿险公司可操控的余地较小。因此对现金红利法分配的分红保险的监管理念是:在市场比较透明和有效的前提下,保单红利水平是潜在客户选择寿险公司的重要依据。除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外,保持具有竞争力的保单红利支付是寿险公司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论是相互型寿险公司还是股份制寿险公司经营的分红保险,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将分红基金的盈余分配看成是一种市场行为,,对盈余分配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完全由公司董事会在考虑了指定精算师的意见后,通过分析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比较市场其他竞争主体的分红水平后做出的判断,监管机构并不过多地干预寿险公司的红利政策,只是提出了一些精算指导原则供寿险公司的精算师在职业准则范围内参考。

   英国寿险市场的分红保单全部采用增额红利分配方法,在这种分配方式下,不论是其每期增额红利的决定还是末期红利的决定都赋予了寿险公司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以及对保单持有人合理预期的考虑长期以来一直是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自由与公开化”成为英国分红保险监管的主导思想。为了提高分红保单盈余分配的透明度、改进盈余分配管理措施,从2001年2月开始,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inancialServiceauthority,FSa)开始对分红保单的经营管理以及分红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回顾,了167号咨询公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财务管理操作惯例与原则(principlesandpracticesofFinancialmanagement,ppFm)管理分红业务。

   p甲m针对分红基金的红利支付方式、投资策略、业务风险、分红基金的费用收取和分摊、可继承资产、新业务、以及股东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出规定和要求。ppFm监管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着重强调了分红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虽然FSa没有直接规定与限制寿险公司的具体盈余分配行为,但是寿险公司必须向FSa、保单持有人提供充分、完备的信息。二是ppFm没有直接提出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但要求寿险公司在一个较为透明的环境中运作分红基金,尤其是要求寿险公司的指定精算师对红利平滑、费用的收取与分摊、投资资产的分配与收益的分摊等方面的操作方式与相关信息做出解释和说明,指定精算师必须把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此财务管理操作惯例与原则的实施,使英国分红保险的经营和管理更加透明和公开化,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也得到更好地保障。

   二、我国分红保险监管模式的探讨

   美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现金红利法,倡导“市场主导型”的监管模式,英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增额红利法,倡导的是“自由和公开化”的监管模式。我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同时采用了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两种红利分配方法贯穿于同一张分红保单中,虽然对保单持有人来说红利的选择权增加了,但是保险公司的红利分配更加复杂,对分红保险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的分红保险市场刚刚形成,无论是寿险公司对分红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还是保险监管机构对分红保险的监管规定都不很成熟,从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和规范我国分红保险市场出发,有必要探讨符合我国分红保险发展的监管模式,那就是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基础上的市场导向型的监管模式,并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未来分红保险监管政策和措施改进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1.明确分红基金的盈余来源

   确认和分配分红保险产生的盈余是分红保险经营管理和监管的核心。目前寿险市场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三差收益”分红,也有“二差收益”分红和“一差收益”分红。有些寿险公司只将产生利源的部分拿来分配,而隐藏可能发生损失的部分,这种红利分配的做法将误导投保人对红利的合理预期,忽视分红保单中蕴含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必须明确分红保险的盈余来源与确定方法,无论是死差异、利差异、费差异还是退保益、投资资产增值等都应当列入分红保单持有人能够获得的保单盈余部分,然后按相应的红利分配法进行分红。只有这样才能让投保人选择那些业务经营稳健、红利水平稳定的寿险公司,才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

   2.监管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

   我国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中允许选择两种红利分配方式,即现金红利和增额红利。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对保单资产份额、责任准备金、资产负债状况以及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同,所体现的透明度以及内涵的公平性也不同,在具体操作和会计处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目前各家寿险公司对两种红利分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很难让保单持有人产生理性的信服感,更不用说形成对未来红利水平的合理预期。因此为了保证寿险公司所采取的盈余分配方法和红利政策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同时切实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保险监管机构应当对不同分配方法在财务报告中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尤其对那些多年没有产生盈余的分红基金,要求公司的精算师依据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利率的波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收益水平等因素做出合理和谨慎的判断,并出具精算声明书。

   3.强调分红保险的透明和信息披露

   不论是采用现金红利法还是增额红利法,分红保险的红利计算和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保单持有人很难清晰地理解,也无法在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保护的措施。因此强调分红保险基金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和披露制度是我国保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保险监管机构除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应当至少向保单持有人寄送一次分红业绩报告,使用非专业性语言说明分红何险的投资收益情况、费用支出和费用分摊方法、本年度的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得红利金额、增额后的保险金额、红利计算的基础和计算方法等外,为了提高红利分配的透明度,监管机构可以借鉴英国的“财务管理操作惯例和原则”,要求各家寿险公司提供充分和完备的信息,以正式文件形式解释和说明年度红利和末期红利的决定方法、增额的红利利率、分红基金资产和分红业务负债之间的匹配程度、分红基金可能面临的业务风险、寿险公司决定分红基金能够承保的新业务量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以及红利在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保单持有人之间的分配情况等,以便保险监管机构、保单持有人对寿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做出适当的判断。

   4.加快我国指定精算师制度建设

   在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保证红利分配的公平、客观是指定精算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指定精算师需要在考虑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后对分红基金盈余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提出相关建议,公司董事会考虑指定精算师提供的意见后作出盈余分配决策。指定精算师负责对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做出解释,代表监管机构来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在保险公司内部扮演监督人和咨询人的角色。我国保险监管机构虽然要求各家寿险公司的精算责任人必须在公司提供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务年度报告上签字,但是我国的精算责任人更多代表着一种财务管理人的角色,而不是监管人的角色。因此为了更加公正地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尊重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保险监管机构应该与精算协会通力合作,加快我国指定精算师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指定精算师报告体系,利用指定精算师的法律职能对分红基金进行正规、有效的监管。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2

关键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微利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5;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2-0023-06

一、引言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独特设计,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显著的“微利现象”。1998—2009年Roe处于[0,1%]区间(微利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共有97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5.78%,而Roe处于[-1%,0)区间的(微亏区间)上市公司却不到30家,所占比例仅为0.13%。在2001—2003年,平均有65%的亏损公司在阈值0点处进行了盈余管理并达到了避免报告亏损的目的(吴联生,2005)[1]。那么,这些公司采用了哪些盈余管理方式,各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采用程度如何,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还鲜有研究。许多研究验证了我国微利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胡玮瑛等,2003[2];周晓苏,2004[3];干胜道等,2006[4]),也有研究发现微利公司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张俊瑞等,2008[5];朱朝晖,丛丽莉,2011[6])。但是,以上研究都是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进行的单独检验,并没有将这两类盈余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微利公司是否同时存在两类盈余管理方式以及两类盈余管理方式采用的程度及其二者之间的联系,目前研究还没有涉及,而对此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监管者识别和防范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研究微利公司是否同时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以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采用程度。

二、文献回顾

盈余管理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wahlen,1999)[7]。从盈余管理的实现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Schipper,1989)[8]。前者是通过会计手段(主要是会计政策)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有意安排真实的交易活动实现的。自Healy(1985)和Deangelo(1988)从应计项目视角研究盈余管理以来,应计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9-10]。然而,随着Healy&wahlen(1999)和Dechow&Skinner(2000)指出管理者除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外,还可能会采用加速销售和延迟已有研发计划、减少当期的研发费用和维修费用等真实活动来操纵盈余,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才受到关注[7,11]。国外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12-17]。

对于应计盈余管理,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也主要集中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和具体方式研究上。张俊瑞等(2008)以及朱朝晖和丛丽莉(2011)借鉴Roychowduryd(2006)的研究方法,证实了我国微利公司存在基于保盈动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5-6,13]。李增福等(2011)发现在股权再融资及定向增发过程中,上市公司同时使用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18]。李彬和张俊瑞(2010)发现上市公司利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实现现金流量扭负目标[19],赵景文和许育瑜(2012)也发现,上市公司会出于税收筹划目的对盈余管理方式进行选择,但没有发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被采用[20]。

微利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迹象。但是,微利上市公司是否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还是只偏好其中一种,以及这两类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现有文献中还鲜有涉及。本文以微利公司为研究样本,同时研究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采用程度,并比较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偏好。

三、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发现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可以相互替代使用,管理者可以通过一种方式或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实现盈余管理目标(Barton,2001[14];pincus&Rajgopal,2002[15])。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偏离,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决策很难区分,不易引起审计师和市场监管者的注意,随着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管制度的完善,管理者更偏好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Grahametal.,2005)[12]。但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是通过不同的交易处理来调节利润的,只能在会计年度内使用,而且不能对盈余管理的后果进行准确控制。而应计盈余管理由于是通过更改会计估计或会计政策调节应计利润,可以在会计年度终了后财务报告日前进行,相较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对利润的影响更快速而且能准确控制(Zang,2011)[21]。因此,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下,微利上市公司很可能同时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调节利润以避免亏损。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微利公司同时存在显著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四、样本选取与模型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本文选取1998—2009年所有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共15196个有效年度样本,按下面步骤对数据进行筛选:(1)由于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对数据的连续性要求(最少三年),删除数据不连续年度样本2139个;(2)删除收入为负或为0的年度样本57个;(3)删除股东权益为负或为0的年度样本477个;(4)删除其他数据不全的样本19个,剩余有效年度样本12504个,共1572家上市公司。

本文对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采用分年度分行业估计,因此对上述12504个有效年度样本按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划分的行业分类进行分年度分行业统计,共拆分成144个有效年度行业样本。为保证模型估计的可靠性,剔除掉公司数目不足12个的年度行业样本12个,还剩122个年度行业样本,有效年度样本为12305个,平均每个年度行业约有不低于100个的样本量。

本文将净资产收益率Roe处于[0,1%]这一区间的上市公司界定为微利上市公司,全行业12305个样本中共有674个样本为微利上市公司。

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1)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应计盈余管理有多种计量方式,但相关研究表明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的计量结果最为准确(Dechowetal.,1995)[22],因此本文选择截面修正Jones模型计量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中,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估计模型如下:

nDai,t=?鄣1■+?鄣2■+?鄣3■+εi,t(1)

其中,nDai,t是公司i经过第t-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的第t期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驻Si,t是公司i第t期与第t-1期营业收入差额,?驻ReCi,t是公司i第t期与第t-1期应收账款差额,ppei,t是公司i第t期期末的固定资产原值,ai,t-1是公司i在第t-1期期末的总资产。?鄣1、?鄣2、?鄣3是不同年度-行业的特征参数,其估计值是由模型(2)回归估计取得。

■=?鄣1■+?鄣2■+?鄣3■+εi,t(2)

其中,tai,t是公司i第t期的总应计利润,其余数据解释与模型(1)相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tai,t/ai,t-1-nDait。

(2)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计量。常见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三种:销售操控、费用操控、生产操控。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和李彬等(2009)的研究,采用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异常酌情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分别计量上述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13,23]。具体估计模型如下:

■=?鄣1■+?鄣2■+?鄣3■+?鄣4■+?鄣5■+?鄣6■+εi,t(3)

■=?鄣1■+?鄣2■+?鄣3■+?鄣4■+εi,t(4)

■=?鄣1■+?鄣2■+εi,t(5)

模型(3)中,CFoi,t表示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tCi,t表示现金流中相关的税费开支,eCi,t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oCi,t表示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模型(4)中,pRoDi,t表示制造成本,即t期的销售成本与t期和t-1期的存货差额之和;模型(5)中,DiSXi,t表示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其他变量解释同模型(1)。

与Jones模型类似,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R_CFo)、异常酌情费用(R_DiSX)和异常生产成本(R_pRoD)分别为各自的实际值减去上述模型估算出的正常值。

一家公司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应为上述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之和(下文用Rm表示)。由于一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其他真实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如扩大生产不仅导致当期异常高的生产成本,也会导致异常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因此三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之间具有抵消作用,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影响,本文分别用以下两种形式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程度:Rm1=(-1)*R_DiSX①+R_pRoD,这里只考虑异常酌情费用和异常生产成本,是因为扩大再生产也会导致当期异常低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如加入R_CFo,可能会导致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虚增;Rm2=(-1)*(RDiSX+RCFo),由于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不仅由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引起,也可能由销售操控等引起的,因此在Rm2中考虑到了其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引起的异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2.解释变量。以企业是否处于微利区间作为被解释变量。SUSpeCt是哑变量,当样本公司处于微利区间时取值为1,否则为0。

3.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表明,公司规模(SiZe)、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比率(mtB)和总资产报酬率(Roa)是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SiZe是总资产的自然对数。由于被解释变量Yt是对正常值的偏离,为提高模型估计的准确性,也为了控制行业影响,各控制变量取值为样本公司实际值与各年各行业样本平均值的偏离值。

(三)模型设计

根据研究假设,相较于非微利公司,微利上市公司应存在显著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特征,为此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Yt=?鄣+β1(SUSpeCt)t+β2(mtB)t-1+β3(Roa)t+β1(SiZe)t-1+εt(6)

在模型(6)中,因变量Yt是样本公司根据前文盈余管理计量模型计算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异常现金流(R_CFo)、异常生产成本(R_pRoD)和异常酌情费用(R_DiSX)及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Rm1和Rm2)。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盈余管理模型计量结果

应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分别对122个年度行业样本进行估计,得到各模型的平均系数、模型拟合度R2和相关系数均值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R_pRoD估计模型的拟合度最高,达到了90%,与Roychowdhury(2006)②的计量结果89%相当,R_CFo和R_DiSX的模型拟合度分别为34%和19%,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应计盈余管理模型为10%,与Roychowdhury(2006)的计量结果相比,没有Roychowdhury(2006)的计量效果好,但总体趋势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盈余管理模型估计的可信性[13]。

(二)相关性分析

表2列示了1998—2009年12305个有效年度样本对应的盈余管理相关变量的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单位资产总应计利润(ta/a)和单位资产经营活动净现金流(CFo/a)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与基本会计理论相一致。

Da与R_CFo显著负相关(-71.9%和-63.1%),与R_pRoD显著正相关(22.4%和13.9%),与R_DiSX显著负相关(-8.1%和-8.6%),说明(1)我国上市公司为了实现盈余目标同时采用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2)某一盈余管理活动会同时影响其他盈余管理活动,如扩大生产不仅造成当期异常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R_CFo与R_pRoD显著负相关(-32%和-32.9%),与R_DiSX显著正相关(7.2%和3.8%),R_pRoD与R_DiSX显著负相关(-36.8%和-43.5%),这与前文的分析一致,扩大生产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少酌情费用的同时也会增加现金流,某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手段会对其他手段的计量产生影响。

(三)微利公司与非微利公司的均值和中值比较

表3为1998—2009年的微利公司样本与剩余总体样本的相关会计数据的均值和中值比较结果。由于资产总额与销售收入高度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89.5%,Spearman系数为81.9%),所以CFo/a、pRoD/a和DiSX/a相当于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生产成本和酌情费用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从表3中可以看出微利公司的CFo/a和DiSX/a均显著低于非微利公司,均值差异分别为3.2%和2.8%,中值差异分别为2.8%和1.6%,与前文分析一致,存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公司具有较低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和酌情费用。

微利样本公司R_CFo和R_DiSX要显著低于非微利样本公司(均值差异分别为-1.5%和-2.3%,中值差异分别为-1.2%和-1.5%),R_pRoD要显著高于非微利样本(均值差异何中值差异分别为3.9%和3.0%),说明微利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要显著于非微利公司。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结果也显示出微利公司的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平均程度要比非微利公司高到6.2%和3.9%(中值差异分别为4.7%和2.8%)。

但是经过前期总资产调整的总应计利润(ta/a)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均值和中值并没有显著差别,这可能是因为剩余总体样本并不是一个很纯净的对比样本,其中不乏存在一些其他盈余管理动机很强烈的公司。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是微利公司还是非微利公司的平均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都很低,均不超过1%,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样本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并不明显,另一种可能是样本公司中存在向下盈余管理的公司,而使得均值和中值的比较存在误差。为进一步验证,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绝对值化(aBSDa),则微利公司的平均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达到6.9%(中值为4.7%),显著高于非微利公司的5.2%(中值为3.7%)。

(四)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第1列是因变量Y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回归系数,自变量SUSpeCt系数为0.015,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上市公司单位资产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平均要比非微利区间样本公司高1.5%。

第2列和第3列是因变量Y为R_CFo和R_DiSX的回归系数。R_CFo对应的SUSpeCt的系数为-0.008,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样本公司单位资产异常现金流要比其他公司平均少0.8%。这个差异是非常大的,因为剩余总体样本的单位资产现金流均值仅为5.9%。R_DiSX的SUSpeCt的系数为-0.023,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样本公司单位资产的异常酌情费用要比其他公司平均少2.3%,而剩余总体样本的单位资产现金流均值仅为9.2%。这说明相较于非微利公司,微利样本公司存在显著的销售操控和费用操控行为。

第4列为R_pRoD的相关回归系数结果,其对应的SUSpeCt的系数为0.023,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样本公司单位资产异常生产成本平均要比其他公司多2.3%,剩余总体样本的单位资产现金流均值为64.6%。说明微利公司存在于与生产成本相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导致其异常生产成本要高于其他利润区间样本公司。

第5和第6列为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结果。Rm1和Rm2对应的SUSpeCt的系数分别为0.046和0.03,均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微利区间样本公司单位资产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要比其他公司平均高到3%或4.6%;且与Da的1.5%相比较说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微利公司调增利润的主要手段。

六、结论

本文以我国1998—2009年深市和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型研究微利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发现,微利上市公司同时存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微利公司调增利润的主要手段,微利公司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比非微利公司的总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平均高3%或4.6%,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平均只高1.5%。所以,对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而言,识别和防范微利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更为必要,并且已有研究表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负向影响更为深远。

注释:

①因异常酌情费用是负向的影响,其越小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而异常生产成本越高则表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为了避免求和导致二者影响程度相互抵消,故此将异常酌情费用乘以(-1),表示异常酌情费用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②Roychowdhury在其“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一文中对1987—2001年416个年度—行业样本进行模型估计,得出的异常生产成本、异常CFo、异常酌情费用及应计盈余管理模型的平均模型拟合度R2分别为89%、45%、38%和28%。

参考文献:

[1]吴联生.盈余管理与会计域秩序[J].会计研究,2005,(5):37-41.

[2]胡玮瑛,徐志翰,胡新华.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统计分析[J].复旦学报,2003,42(5):807-814.

[3]周晓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微利企业利润质量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4,(2):52-57.

[4]干胜道,钟朝宏,田艳.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6,(6):59-64.

[5]张俊瑞,李彬,刘东霞.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5):918-927.

[6]朱朝晖,丛丽莉.基于保盈动机的经营激动真实盈余管理研究[J].管理论坛,2011,(12):27-29.

[7]Healy,p.m,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J].accountingHorizons,1999,(4):365-383.

[8]Schipper,K.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s,1989,3(4):91-102.

[9]Healy,p.m.theeffectofBonusSchemesonaccountingDecision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5,(7):5-107.

[10]Deangelo,L.e.managerialCompetition,informationCosts,andCorporateGovernance,theUseofaccountingperformancemeasuresinproxyContest[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1988,(10):3-36.

[11]Dechow,p.m,Skinner,D.J.earningsmanagement:ReconcilingtheViewsofaccountingacademics,practitionersandRegulators[J].accountingHorizons,2000,(14):235-250.

[12]Graham,J.R.,Harvey,C.R.,Rajgopal,S.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40):3-73.

[13]Roychowdhury,S.earningsmanagementthrough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6,42(3):335-370.

[14]Barton,J.DoestheUseofFinancialDerivativesaffectearningsmanagementDecisions?[J].theaccountingReview,2001,76(1):1-26.

[15]pincus,m.,Rajgopal,S.theinteractionbetweenaccrualmanaggementandHedging:evidencefromoilandGasFirms[J].theaccoutingReview,2002,77(1):127-160.

[16]Cohen,D.a.,Dey,a.,Lys.t.Z.Relaandaccrual-basedearningsmanagementinthepreandpost-Sarbanesoxleyperiods[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757-787.

[17]Cohen,D.a.,Zarowin,p.accrual-basedandRealearningsmanagementactivitiesaroundSeasonedequityoffer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50):2-19.

[18]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2):49-56.

[19]李彬,张俊瑞.实际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来自销售操控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0,(9):84-92.

[20]赵景文,许育瑜.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财经研究,2012,(1):135-144.

[21]Zang,amyY.evidenceonthetradeoffbetweenRealmanipulationandaccrualmanipulation[R/oL].(2007-3-1)[2013-8-1].http:///abstract=961293orhttp:///10.2139/ssrn.961293.

[22]Dechow,p.m.,Sloan,R.G.,Sweery,a.p.Detecting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Review,1995,(2):193-225.

[23]李彬,张俊瑞,郭慧婷.会计弹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09,(6):99-107.

StudyonthemethodsofearningsmanagementofprofitoflistingCorporationinChina

HouXiaohong,tangZuwei,ZhaoLingmin

(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Beijing221116,China)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3

关键词:财险公司;盈利模式;辩证分析

文童编号:1003-4625(2010)04-0092-02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财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陷入了全行业亏损的困境。争取实现财险行业承保盈利,作为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已被监管层和各家财险公司提上议程。随着保险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以及资本市场在爆发式的增长后呈现的持续低迷,如何建立未来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财险公司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分析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经营模式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是由外部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战略定位、经营模式、市场策略等多方面综合决定的,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型。

一般来讲,财险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其利润来源体现为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因此其盈利模式归根到底就是承保盈亏和投资盈亏的不同组合。总结目前国内市场上财险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投资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其实质是将在承保业务上获取的现金流,再加上资本金、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等其他资金来源,作为保险投资资金,主要投入到股票、债券等市场上获取投资利润。如果承保盈利,则公司的利润是承保利润加投资利润;如果承保亏损,则用投资利润来弥补,多余的利润就是公司的经营利润。

(二)走综合经营和集团化发展之路的盈利模式。财险公司的综合经营是指在财险的基础上成立控股公司,再进入或直接进入其他金融领域,如寿险、银行、证券等,通过发挥范围经济、交叉销售和综合理财的优势,实施更多的金融创新,实现保险公司的价值最大化。此模式已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趋势。

(三)靠专业化经营来降低销售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盈利模式。专业化经营是指集中公司主要资源和能力用于所擅长的核心业务,减少销售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增加,从而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承保利润,以此带动公司的成长。如目前市场上的车险专业公司、责任险专业公司等。

(四)以增加机构扩大保费规模为主的盈利模式。从国内财险公司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多数保险公司在开业之初即通过增设机构来扩大市场规模和保费规模,短时间内将公司规模扩展到全国各地,以期通过保费规模的扩大来扩大市场份额。在公司经营的前几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但在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实现规模效益,并通过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实现长远盈利。

(五)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通过价值链管理的盈利模式。保险公司价值链包括展业、营销、承保、理赔、人力资源、直到价值实现等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和相应的流程。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保险公司组织和经营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归结到根本上就是实现承保利润。

以上几种盈利模式是目前存在于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主要盈利方式,多数盈利模式是以一种混合的方式贯穿于各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转换。

二、财险公司的现金流模型及盈利模式探讨

财险公司作为金融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外,还具有金融属性。因此,对财险公司盈利模式的探讨不应止于主营业务类型(即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还应该深入到其现金流模型来分析。下图是一张财险公司现金流模型的简要演示图:

其中虚线表示的是承保业务因收入在前、支出在后的时差而留存在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现金流,巴菲特称之为“浮存金”。浮存金的资金获取成本取决于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浮存金的大小视公司业务规模、现金流管理等因素而定,一般来讲,其占承保收入的比例为40%左右。

因此,从财务角度来看,财险公司盈利主要取决于:1.承保业务的盈亏;2.承保业务的规模和现金流管理水平;3.投资收益率。

三、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的相关建议

对目前的财险公司而言,缺的不是对盈利模式的认识,而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一些关系和问题,如: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的关系、投资业务和承保业务的关系、保费规模与业务质量的关系、两核管控与营销的关系等。基于对这些关系和问题的思考,以上述对财险公司盈利模式的辩证分析为基础,笔者对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模式有如下粗浅建议:

(一)坚持“两个轮子”走路,“一个方向盘”带路。“两个轮子”是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历史地看,尽管保险资金运用对于提升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承保业务长期亏损,单纯依赖投资盈利的经营模式并不能持久。财险公司应根据自身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确定资产配置战略,努力在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间寻求平衡,必须两者并重。“一个方向盘”是承保业务的综合成本率,企业经营、绩效评价、预算管控、考核奖惩都必须以综合成本率为核心指标。

(二)保持适度的保费规模和合理的增长率。一方面,摊薄职场费用、人力成本、行政开支等固定成本需要一定的保费规模,否则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适度的保费规模及合理的增长率所贡献的现金流是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适度的保费规模可以通过如下公式测算得出:

盈亏平衡下保费规模=年最低运营成本/1-(赔付率+保单获取成本率+管理费用率)

(三)强化现金流管理。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负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根据上面描述的财险公司现金流模型,如果没有现金流,财险公司将很难实现盈利,而有效的现金流管理则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

举个例子,假设某年度保费为100,浮存金占保费收入比例为40%,年度可用资金平均余额为浮存金的50%,年度投资收益率为6%,则浮存金当年的投资收益=100×40%×50%×6%=1.2。不要小看这1.2,其对降低综合成本率的贡献将直接达到2.4个百分点(假设按1/2法计提责任准备金),这还不考虑这部分浮存金在以后年度的收益。如果进一步强化现金流管理,以提高浮存金比例的话,其对降低综合成本率的贡献将更大。

有效的现金管理手段包括资金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减少资金在途和沉淀以及运用it先进管理工具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提高浮存金比例。

(四)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企业的经营方针,归根结底始终是围绕着“生存发展,开源节流”八个字。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

1.号召全员培养良好的成本管控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对有效益的投入要积极大胆,没有效益的投入则要坚决杜绝。

2.成本管控制度化和日常化。同时加强预算管理,做到开支有据、管控有度。

3.建立成本管控的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光荣.民族保险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第二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4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以来,资本容量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342家,总股本为3.6万亿元,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总市值在全球排名第三。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就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但是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取决于计量模式。自从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采取新会计准则以来,在准则数量以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上都有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计量方式的局面,对公允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准则在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货币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五个方面,具体17项中提出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政策中公允价值的空白地带给企业盈余提供了客观机会,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视角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研究,旨在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形成与作用机理,从而有助于完善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二、理论综述

(一)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最早见于1970年美国注册师协会下属机构的报告书中,将其定义为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即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能够将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换或结算的金额。FaSB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于2006年9月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界定,公允价值即指计量当天,在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出售资产取得的价格或者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围绕财政部颁布的准则,为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与债务清偿的金额。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最大特点为公平交易市场,是双方在理智情况下充分考虑市场信息下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

(二)盈余管理国内外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即为企业管理当局有目的的介入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得私利的行为。paulm.Healy&Jamesm.wahlen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在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企业报告数据为契约的后果。国内学者蒋义宏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谋取自身效用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从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与方法中选择的行为;李洁提出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处于某种动机,通过利用政策的空白运用各种手段对企业盈余调节的行为,所以从本质上将,企业盈余为利润操纵行为;吴德军指出盈余管理属于对企业利润的干预行为,结果将会导致盈余质量的变化,盈余管理属于在会计准则的约束范围内进行报告数字干预。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在以下几点达成共识:第一,盈余管理时在会计准则范畴内进行的利润调节,第二,盈余管理处于管理当局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盈余管理即为在不违反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处于某种动机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三、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法

(一)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在同一交易实行的处理中,通常很难判断哪种方式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先进流量,所以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进行盈余调节。通过整理目前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如下: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与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折旧年限与预计净残值;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式;长期合同收入的确认方式;债券投资溢价折价的摊销方式;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所得税、外币报表折算方式;八项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计量成本方式,但对与投资性房地产而言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价值,若企业选择以公允价值方式计算购入的房产,将会导致一方面企业的账面价值提高,这样企业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账面财务风险小于实际风险,有利于企业扩大融资能力和现金流量,另外一方面,在此方式下企业公允价值的提高会被确认为利润,使得企业账面净利润显著提高。

(二)对金融投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新规定,通过分析会计准则实践,上市公司将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大部分规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少。会计报表上显示2007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32083.29亿元和41008.02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是4894.29亿元,所占比重为6%。2008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是34583.74亿元、39982.11亿元,所占比例为94%,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080.27亿元,所占比例为6%。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额分别为41641.18亿元、40564.09亿元,所占比例为97%,交易性金融资产是2407.96亿元,所占比重为3%。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按照账面价值核算,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公允价值核算,如若企业在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按照公允价值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会产生很大差异。例如中信证券投资在2006年底的流通股份为212835116.47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该金融资产在2006年底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追溯调整的大于部分至2007年初的股东权益为3184338383.53元,两种不同的投资划分方式产生近乎32亿元的差异。

(三)利用价格上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价格弹性就反映了公允价值难以公允的一面,我国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虽有明确规定,但在应用方面还具体一些不确定性。《非货币易准则》仅实施一年就于2006年进行修订,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的操纵来提供公允价值达到虚提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三层级中,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确定可采取估值技术,而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可以采取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和清算价格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就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尚未对资产评估环境规范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能就会处于财务或非财务的目的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评估方式。在使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公允价值的影响很大,在过分乐观的情况下会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利用关联交易创造利润上市公司使用关联交易也是进行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且由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具有不涉及现金、重组见效快等特点,同关联方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已成为诸多上市公司改善企业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使用这种方式在2001年以前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数量不少,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明确规定企业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将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该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收到对方的补价后才能确认部分收益,但实务中的非货币易基本不涉及补价,因此在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很难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要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必须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将差额进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实质,第二,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计量。上市公司一般主要通过关联交易中的“营业外收入”调节利润的大小。此种方式的特点为:第一,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现金,第二,关联的双方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上市公司为例,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模式为,借助重组的名义将优质资产换入上市公司,达到粉饰报表显示业绩优良的结果,上市公司实现扭亏、摘帽或者谋求增股与配股之后,再通过资产重组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以此来获得报表上的巨额利润,实现各类财务目标。

(五)利用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来调整利润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为,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下债权人按照协议或者法院裁决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就是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获得收益,债权人取得损失,根据定义债权人在未做出让步的条件下,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清偿协议都不应该超出范围。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确认的收益算入资本公积,有效避免了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盈余的行为。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让步后,债务人通过重组获得的收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2006年与2001年的会计准则差别在于,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第二,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在债务重组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债务人的会计处理都是将账务价值与所付出现金与公允价值差额进入“营业外收入”中影响当期损益,提高会计利润。按照新会计准则,对于没有偿债能力的上市公司,一旦债权人做出让步,全部或者部分放弃债务权利,被豁免的上市公司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从而反映在利润表中,提升每股收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达到改善财务指标的目的。故一些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改变财务指标数据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通过债务重组的包装提高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变亏损为盈利,使得这些公司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产生了不良影响。2001年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实例中很难发现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出现不少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实例。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有115家上市公司取得债务重组收益,平均增加当期盈余135万元,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有23.9%的上市公司税前利润来自债务重组收益,其中St上市公司情况较为明显,St公司占债务重组收益前20大公司的70%,且收益过亿的3家上市公司均为St公司。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的。

(六)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利用购买法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较多,新准则将其规定为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相同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新准则交易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方法为购买法,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承担或者发生负债时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购买法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是:第一,通过操纵重组准备与预计负债,根据或有事项中规定,企业在合并时可以在购买方的账上确认重组准备、预计负债、或有事项等,因为负债的转回可以调增以后会计年度的利润,而商誉的减值计提还包含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在以后年度将重组准备逐渐转回,或者在合并后将被并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去冲减以前年度有意多提的预计负债与重组准备,通过递延合并粉饰报表业绩;第二,通过操纵商誉和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中规定商誉一旦确认不准定期摊销,应该定期给其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商誉计提方面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和自由,多少以及是否计提都可以由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所以准则规定计提的商誉不允许转回,但在实务操作红,部分作为购买方的上市公司在分配成本时,可以通过多确认商誉虚增负债或者虚减利润,为后期释放做准备,购买法下利润操纵的时间点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基于公允价值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强化对策

根据上述基于公允价值视角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应该从监管部门出发,应该在报表中以单独公告的形式披露相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成本和各种明细信息,对于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例如20%,董事会就应该出具专项说明解释差异较大的原因,对于通过操纵房地产导致的转换应该按照会计差错更正处理,若涉及的金额较大则应该按照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在进行非货币易时,应该披露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以及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对于面临退市风险以及想恢复上市的公司,要使股东以及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利润形成机制;而对于存在股份支付的公司,要着重披露数量估计的依据于标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其次,要强化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建设,建立动态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相关工作人员予以责任追究制度,此外对评估结果要建立跟踪机制,对于评估机构的结果不仅要判断过程是否公允,还要通过实践进行持续的评估结果验证,目前证券市场上存在部分有失公允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是缺乏对评估结果的公允证明。最后,要强化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都大量使用了公允价值,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商业实质”、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等条件,因而,应该在采取公允价值之前对各类使用条件进行严格审查,以备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滥用,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亚男:《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会计目标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葛家澎:《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4]韩东平、沈雯雯、殷琦:《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7期。

[5]刘晓:《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经济管理》2001年第23期。

[6]李玉凤:《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8期。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30-03

上市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实现各种各样的经营目的,会采用不同的手段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操控。这样的操控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理论上,这种操控行为被定义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进公司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1)为满足上市筹资的资格;(2)为实现公司减少缴纳所得税;(3)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例如逃避反垄断机构的指控);(4)为规避债务契约约束。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从目前上市公司各种盈余管理的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主要有: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管理、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和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非会计方法主要有: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和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采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进行了定义并将金融资产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5)其他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公司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公司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采用排除法来定义的,比较模糊。根据管理者的想法可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者反向转换,然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处置时的损益是计入资本公积还是计入投资收益,这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从雅戈尔(600177)2008年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2008年底的交易性金融资产82万元,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为47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5700倍;而在2009年底时交易性金融资产9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12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倍数由5700倍缩减成12倍。很明显这其中存在主观划分的成分。这样使得雅戈尔的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30%,所有者权益较上年同期增长53%,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致使2009年底资本公积猛增24亿元。另外,2008年和2009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损益分别为21亿元和19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这部分损益计入损益表,分别占当年利润总额的89%和45%,盈余管理效果很明显。

2.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可按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公司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公司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已出租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意味着投资性房地产可以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2)公司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公允价值评估,与账面余额的差额确认为损益计入利润表。在实务中,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的公司不多,但不能排除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在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势必会对公司业绩产生提升作用。

从昆百大a(000560)2007年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公司股本为1.344亿元,所有者权益2.07亿元,而资产负债率高达89%,未分配利润为亏损0.6亿元,其财务状态非常不好,并且经营风险较大,资本结构严重失衡。为改善经营情况,该公司从2008年6月开始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以公允价值模式计价,财务状况果然大大改善。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为3700万元,而当年的合并净利润才只有2500万元,所持投资性房地产项目金额由1.57亿元增至7.03亿元,公司负债率也降低至76%,每股净资产由0.65元升至3.71元。

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在会计准则中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一直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减值计提的比例和金额直接关系到公司当年的盈利状况,甚至有可能直接扭转其趋势。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在当年经营业绩较差的时候少提减值准备,在当年经营业绩较好的时候多提减值准备,为以后经营做好“业绩储备”。由于减值准备有这样的“优点”导致八项减值计提以其“灵活性”和“随意性”成为许多上市公司随心所欲的盈余管理手段。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后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在各会计期间之间调节盈余的企图。但还是存在可以转回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等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未探明矿区权益。还是可以通过调整减值准备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大唐电信(600198)在2007年4月份了一则公告称该公司2006年度其业绩报告将亏损。由于2004年度和2005年度业绩已经连续出现亏损,按照相关规定,大唐电信即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即*St)。对此,大唐电信4月5日的公告如此解释“公司尽管2006年度主营业务规模和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鉴于无线、光通信等传统通信设备产业历年经营留存大量资产带来预期的收益能力有限,仍需对整合后的无线、光通信资产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由此将造成2006年度业绩亏损。”而大唐电信在2006年的三季度报告中显示盈利2700万元,这明显是盈余管理的结果,至于大唐电信的目的估计只有大唐公司自己清楚了。

(二)采用非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公司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资产资本或重组后债务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债务人而言,发生债务重组时,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抵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抵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公司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2)抵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3)抵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其中第二条可以实现通过债务重组事项达到调整公司损益的目的,尤其是对St公司就更加需要了。

2007年St浪莎(600137)利润总额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7倍,其盈利的“功臣”就是债务重组。据年报显示2007年1月至3月,浪莎与中国长城管理公司、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宜宾中元造纸有限责任公司等进行了债务重组,获得了2.85亿元的债务豁免。该2.85亿元的收益占浪莎2007年利润总额的81%。通过盈余管理,浪莎迅速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升了公司业绩,也避免了暂停上市的风险。

2.利用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指公司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公司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公司资产上的权利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如果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产调配,就能够实现资产的转移,并且资产所承载的收益也就一同转移了;如果其中一个主体是上市公司,那就能够实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如果上市公司经营不好,那就给它输送一些质量好的资产,否则就输送一些不良资产。主要的手段有: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转让资产、对外收购兼并等。资产的转让和处置,包括转让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流动资产。

St粤富华在1997年和1998年严重亏损,截至1998年末未弥补亏损1.8亿元。1999年上半年与母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将全资子公司和一土地使用权,与母公司持有的四项股权进行置换,实现置换收益2400万元,使得该公司在1999年年中实现利润1860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St寰岛(000691)是通过与关联方的资产置换和股权转让实现“摘星”,在2007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资产剥离、资产出售和股权转让等各种资产重组方法优化资产、提高利润,在2007年中报上果然出现了净利润3700万元的大跨度扭亏,这也是资产重组的又一力作。

3.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和租赁等。会计制度虽然给出了判断关联方关系的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他们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则他们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但这个标准仍然较为抽象,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难以分辨的情况。至于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法规来予以规范,但由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使得这些制度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这也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滋生的土壤。

其中较为普遍的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都是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通过改组而成,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方面存在天然的密切关系。一些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存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关系,仅仅通过原材料和产品就可以实现利益的输送。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或需要扭亏时,关联公司可以采取高价购买上市公司产品,或低价向其销售原材料,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湖北宜化(000422)主导产品为尿素,占其销售收入的80%。其尿素基本上都销售给湖北宜化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同属湖北宜化集团的子公司),这种情况在集团公司中也是很普遍的,但问题在于其平均售价比市场价格高出49%。以该公司1998年尿素产量15万吨计算,该公司因此获利7200万元,占其利润75%,这是典型的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实现上市筹资的资格,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为实现公司减少缴纳所得税;为避免发生政治成本;以及为规避债务契约约束,分别采用会计方法(利用金融工具分类、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和减值准备)和非会计方法(利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关联方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仅造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并且还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不利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从各个方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及会计人才素质)共同努力,才能切实有效的杜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泛滥。

参考文献:

[1]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

[2]孙萍,张敏.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案例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3]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等.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3).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6

【关键词】首次公开发行;行政化定价;市场化定价;定价约束机制

【作者简介】谭亮,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四川成都400031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141-05

一、引言

首次公开发行(inltialpublicoffering,ipo)股票是公司从私有企业变为公众公司的重要步骤。而价格的确定是公司股票发行能否成功的关键。股票发行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发行人与承销商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投资人的切身利益,乃至证券市场的兴衰。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令[2010]第69号)的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应通过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因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一般是承销商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发行人协商后确定的。市场需求是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为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承销商需要对所承销的股票进行估值,提供定价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讲,估值方法可以分为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也称可比公司法,是指选取同一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采用比率指标(市盈率、市净率等)进行比较,以确定被评估公司的价值。绝对估值法,也称内在价值法,是指通过预测公司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贴现率计算出的公司价值。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常用的市盈率法和现金流量法等,有时还使用市净率法、经济增加值法、实物期权法等评估公司价值。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设立,我国的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截止2011年底,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299家。而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方式也经历了从行政化定价向市场化定价方式的过渡,再逐渐理性回归的一个过程。

二、首次公开发行的行政化定价方式及理论依据

(一)行政化定价背景及方式

从1983年深宝安发行股票到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施以前,首次公开发行采用了行政性固定价格公开认购方式。确定发行价格时使用的是市盈率法,发行市盈率基本保持在13-16倍之间。

在行政化定价阶段,我国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主要以固定价格公开认购方式为主,主要有全额预缴款方式、与储蓄存款挂钩方式、上网竞价方式和市值配售方式等。几种方式在发行流程、发行费用、股份配售等环节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发行定价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异。

行政化定价阶段的发行定价主要采用市盈率法。因为,市盈率=股票价格/每股收益,即将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可比公司市盈率。在这一阶段,计算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时没有采用可比公司市盈率。而由中国证监会人为地确定一个发行市盈率,一般维持在13-16倍之间。公式中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则主要经过了从1996年(《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1997年(《关于做好1997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到1998年(《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连续三年的修正,使公司的利润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

在行政化定价阶段,尽管中国证监会对每股税后利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多次修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化定价方式的实质。

(二)行政化定价的理论依据

行政化定价的依据是市盈率估值模型。市盈率估值模型是国际金融市场流行的一种估值模型。它先根据证券市场上可比公司(一般为同行业公司)的股价和每股税后利润计算出平均市盈率,再以平均市盈率乘以被估值公司的每股收益作为该公司的每股价值。

市盈率估值模型的基本公式为:p=epSx(p/e)ratio,其中,p为每股价值;epS为被估值企业每股收益;(p/e)ratio为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

实际上,市盈率的理论定义可由常数增长股利折现模型(ConstantGrowthDDm)或戈登模型(Gordonmodel)推出。根据戈登模型有:p0=D1/(k-g),而D1=e1(1-b),且g=Roexb,所以有:p0=e1(1-b)/(k-Roexb),最后等式两端同时除以el就得到:p0/e1=(1-b)/(1-Roexb),说明市盈率随Roe(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而上升。

市盈率估值模型运用较广,原因主要在于它直观地将企业价值与当期收益直接加以联系,简便易算。目前,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市盈率比成熟资本市场高出许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前11个月,我国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分别为36.25倍、53.77倍和67.98倍;

在实际运用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可比公司不在同一个证券市场上,就必须对净利润和市盈率两个指标进行调整。净利润方面,由于不同证券市场上公司采用的会计准则不同,使净利润指标的可比性减弱,必须对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核算的净利润指标进行调整。市盈率方面,不同证券市场的市盈率水平是不同的,也需要进行调整。可采用相对市盈率方法,即:相对市盈率倍数=可比公司市盈率倍数/当地市场平均市盈率。

三、首次公开发行的市场化定价方式及理论依据

(一)市场化定价背景及方式

从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实施以后,首次公开发行进入了市场化发行阶段。《证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股票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证券法》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方式开始向市场化定价方式过渡。

1999年7月28日,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该通知第六条规定,“股票发行价格可采取以下方法确定:(一)发行公司和主承销商可制定一个发行价格区间,报证监会核准;(二)通过召开配售对象问答会等推介方式,了解配售对象的认购意愿,确定最终发行价格;(三)最终发行价格须确定在经证监会核准的价格区间内(含区间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最终发行价格确定在价格区间之外的,须报中国证监会重新核准。”此后,首次公开发行实行的是累计投标定价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

经过几年的运行,2004年12月10同。中国证监会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在《通知》中,中国证监会明确了将从2005年1月1日起。对所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都要求采用询价方式发行。这标志着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至此,我国实行的询价制度是指主承销商先确定新股发行价格区间,召开路演推介会,根据需求量和需求价格信息对发行价格进行反复修正,并最终确定发行价格的过程。

(二)市场化定价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化定价阶段,证监会并没有对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做出具体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以市盈率法或市净率法为基础,再结合贴现现金流法进行估值。

一是市盈率法(略)

二是市净率法

市净率估值法的基本理论与市盈率(pe)估值法的基本理论相似,只是选用的财务比率不同,市净率指的是市价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值,比值越低意味着风险越低。其计算公式如下: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净资产的多少是由公司经营状况决定的,经营业绩越好,其资产增值越快,股票净值就越高,因此,股东所拥有的权益也越多。

一般来讲,周期性行业或者传统行业用市净率定价比较好,因为这类公司的成长空间较小。如银行类公司发行时普遍采用市净率估值,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时,要求最低1.5倍市净率,以农行披露的2009年每股净资产1.27元计算,农行发行价最低为1.905元。

三是贴现现金流法

贴现现金流(DCF)模型是国际上评估公司价值的基本方法。它首先是选定恰当的折现率,然后将公司未来的收益折算到现在的价值之和作为公司的价值。在实际应用中,DCF模型有多种变形,如自由现金流模型、股权资本现金流模型、调整现值模型等。而常用的是自由现金流模型,即:

其中,FV表示公司价值;FCFt表示t期的自由现金流量;waCC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VaLUe表示公司终期值。运用该模型对公司估价的步骤是:预测公司所有出资人(包括普通股股东、债权人、优先股股东)可得的现金流量(即自由现金流FCF),计算公司的终期值,按全部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waCC)折现后可得到公司价值(FirmValue)。然后减去除普通股股东外的其他出资人拥有的价值,便可得到权益价值(equityValue),再除以总股数即得到每股价值。

对公司估价的具体步骤说明如下:

1.预测自由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扣除所得税、资本性支出及营运资本净增加后,能够支付给所有债权人和股东的现金流量。其基本公式分别为: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加折旧和摊销(eBltDa)-所得税-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或: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税率)+折旧和摊销-资本性支出-运营资本净增加。

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是扣除利息及所得税前的利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所经营业务的盈利情况,并排除了财务行为(投资、融资)所带来成本以及费用的影响。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折现率)的确定

公司运营既需要股权资本,也需要债权资本。因此,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Rd(1-tc)D/V+Ree/V成为评价自由现金流量的最恰当的折现率。其中,waCC(weightedaveragecostofcapitsl)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d表示债权资本成本;D/V表示债权资本所占比重;Re表示股权资本成本;e/V表示股权资本所占比重;tc表示法定税率。

实践中,债券资本成本的计算比较简单,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则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里,股权资本成本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R=Rf+β(Rm-Rf)。其中,R为股权资本成本;Rf为无风险回报率;Rm为整个市场证券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率;β为该企业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风险程度,通常选用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或中间值。

β系数的预测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两种:(1)回归分析法。即通过对同一时期内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的系数即是β系数;(2)直接计算法。即根据证券与股票指数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股票指数的标准差和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计算。

3.终期值的确定

终期值是指在预测期后公司所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终期值一般采用永久增长率法计算。采用永久增长率法,终期值的计算公式为:公司终期值=公司终期的预测自由现金流量,(waCC-G),其中:G表示公司在预测期后的永续增长率。

4.公司价值估算

公司价值为终期值与预测期内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假设某公司采用5年自由现金流量模型估算公司总价值,第1年至第5年的自由现金流量(亿元)如表中所示,waCC为12%,永续增长率为5%,则公司价值计算如下:

5.每股价值计算

首先计算公司股本价值:股本价值=公司价值一净债务;其中,净债务是除去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债务;然后计算公司每股价值:每股价值=股本价值/现有股本。假设公司净债务为78亿元。股本为10亿股,则每股价值=(278-78)/10=20元/股。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上述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不一定与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致,这是因为贴现模型是一个精确的定量化评估体系,而现实中有很多因素我们无法精确地量化,只能以概率分布的形式体现。例如,未来的可能增长机会就很难量化到模型中。

在实际的估值分析时,常常采用敏感性分析或者实物期权的方法来处理折现模型不能表达的信息。采用敏感性分析时,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取均值或者中间值,而股权市场价值,可能会在估计出的贴现价值上有溢价或者折扣,从而体现市场更为乐观或悲观的预期。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增长机会,目前较新的方法是采用实物期权进行评估,将公司未来可能的增长视为一种期权。并采用二项式或者布莱克·休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对这部分价值进行评估。

四、首次公开发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市场现状

市场化定价阶段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05年,这期间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制度化障碍,首次公开发行市场处于一个平稳发展阶段。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工作,到2007年12月31日。已完成或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市值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98%,未完成的企业只有33家,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首次公开发行进入高速增长期。

2008年,承销商共实现承销及保荐收入23.17亿元。

2009年6月1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首次公开发行从此进入市场化发行阶段,发行价格与节奏均由市场决定。2009年,沪深两市发行了111只新股。平均发行价市盈率高达52.98倍,承销商合计取得承销及保荐收入53.14亿元,承销保荐费率为2.63%,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发行市盈率上升及券商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0年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公开发行第二阶段改革正式启动。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发行前的网下询价环节,包括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2010年,沪深交易所融资总量折桂全球ipo市场,全年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349家,较2009年的111家增加两倍多;券商承销保荐费率亦是水涨船高,上升至3.32%。2010年58家券商合计获得ipo承销及保荐费用163.4亿元,较2009年增长207%。新上市公司数量同比增长214%。

(二)存在问题

虽然在行政化定价阶段,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价值有可能被低估。但在市场化定价阶段,承销商和发行人涉嫌操纵市场,以过高的价格发行股票,导致股票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公司股票的价值被高估。

目前市场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在一级市场上,承销商和发行人赚得盆满钵满;而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则是遍体鳞伤。主要原因就是高市盈率发行带来的高发行价和高募资额问题。“三高”问题尤以创业板最为典型,以2010年创业板发行价格最高的3支股票为例。

2010年1月7日。世纪鼎利的发行价格为88元,发行市盈率为124倍,计划募集资金2.13亿元,实际募集资金达12.32亿元,超募478%。2010年11月1日,沃森生物以95元的价格发行,发行价对应市盈率为133.8倍,沃森生物计划募资4亿元,上市后实际募集资金22.22亿元,超募455%。2010年12月6日。汤臣倍健的发行价达到了110元,是迄今创业板发行价最高的股票:发行市盈率达到115.3倍。公司原计划募集资金约2.8亿元,结果实际募集资金达15.048亿元,超募437%。3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124倍,平均超募457%。

总体上,从发行市盈率来看。创业板第一批共发行28家,发行价平均市盈率达56.7倍;第二批发行8家,发行价平均市盈率83.59倍;第三批发行6家,发行价平均市盈率78.10倍;第四批发行8家,发行价平均市盈率高达88.6倍。从超募比例来看,创业板第一批平均超募129%;第二批平均超募209%;第三批平均超募248.5%;第四批平均超募250%。

对承销商而言,高价发行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承销及保荐收入;对发行人而言,高价发行意味着可以募集到更多的资金。这样,高价发行完全沦为承销商“挣钱”和发行人“圈钱”的工具。为了能够“挣钱”和“圈钱”,许多承销商甚至帮助拟上市公司通过过度包装,甚至造假上市。

但高价发行显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同,直接后果就是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股票越来越多。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5月18日收盘,共有150只创业板股票处于破发状态(包含已除权股票),超过创业板股票总数的2/3。一个市场有2/3的股票破发在成熟资本市场简直难以想象。先后顶着2010“创业板最高发行价”光环的3家公司——世纪鼎利、沃森生物和汤臣倍健。2011年5月20日对应的股价(除权后)分别为25.40元、53.03元和107.68元,其中世纪鼎利跌幅竟然高达71%。创业板指数以1000为基点,截至2011年5月20日,以875.43点收盘,再创10个月来新低。

(三)改善对策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继2010年10月12日的《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后,中国证监会又在2012年4月1日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首先,新股发行将扩大询价对象范围,除了机构投资者外,承销商还可以推荐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询价配售。在配售方面,向网下投资者配售股份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份的50%。

其次,在发行市盈率方面,根据询价结果确定的发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发行人需在询价结果确定后的两日内刊登公告。公告需要披露询价对象的报价情况,分析该报价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等。

最后,在发行价格方面,为抑制“三高”发行,发行价格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发行人,上市后实际盈利低于预测的,中国证监会将视情节轻重,对发行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采取列为重点关注、监管谈话、认定为非适当人选等措施,记入诚信档案。

从意见稿可以看出,监管层也意识到了目前发行制度的弊端,正努力制定相关政策来改善现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定价约束机制以进一步规范市场:

一是规定超募资金的承销保荐费率为零,这样可以遏制承销商为多“挣钱”而帮助发行人超额募资的冲动。

二是首次公开发行市盈率参照发行人所处行业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以发行前20个交易日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为基准向下浮动10-30%,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留下一定的盈利空间。

三是在网下询价配售方面,可实行按有效报价配售的方式进行操作。只要询价者的报价在有效区间内,均按各自的报价进行配售,这样可避免盲目报高价;此外,网下有效报价的最低价可以作为网上发行的定价。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7

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作为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项内容,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分配政策和再筹资政策。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盈余公积按照企业性质的不同,分别包括以下内容: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三项内容;外商投资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利润归还投资三项内容。

1.查证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盈余公积的形成是否合法

(1)查证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是否合法。通过“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基数是否正确;

②查证法定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应按当年税后利润的10%比例提取);

③查证法定盈余公积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④查证当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是否继续提取。

(2)查证任意盈余公积是否合法。企业是否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属于企业自愿,而非法律强制。任意盈余公积是公司自愿提取的留存收益的一部分,是留存收益中已确定用途的积累资金,其数额应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提取比例由股东大会决定。因此对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是否合法,应通过“利润分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基数是否正确;

②查证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股东大会的决定;

③查证任意盈余公积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3)查证法定公益金是否合法。法定公益金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的资金,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企业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按5%至10%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益金(非公司制企业可以按照不超过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的比例提取)。对法定公益金的提取是否合法,通过“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法定公益金的提取基数是否正确;

②查证法定公益金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公司法》5%至10%的规定;

③查证法定公益金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2.查证外商投资企业盈余公积的形成是否合法

外商投资企业的盈余公积包括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和利润归还投资。

(1)储备基金是外商投资企业按照特定的目的从税后利润中提留的利润。因此,查证储备基金的提取是否合法,应通过“利润分配——提取储备基金”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储备基金的提留比例,是否不低于规定的税后净利润(抵补累计亏损后)的10%;

②查证储备基金积累到注册资本的50%时是否不再提取;

③查证储备基金提取的数额是否正确;

④查证中外合营、合作企业储备基金的提留比例是否符合企业董事会的决定,其提取数额是否正确。

(2)企业发展基金也是外商投资企业按照特定的目的从税后利润中提留的利润。因此,对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是否合法,应通过“利润分配——提取企业发展基金”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查证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比例是否符合规定;

②查证企业发展基金的提取数额是否正确;

③查证中外合营、合作企业企业发展基金的提留比例是否符合企业董事会的决定,其提取数额是否正确。

(3)利润归还投资,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双方合作期间,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以利润先行归还外方合作者的投资,再进行利润分配。由于先行归还的投资会减少企业的净利润,所以通过“利润分配”账户进行核算,但它不属于利润分配,实际上是外方合作者出资额的递减。但是,由于外方合作者不能因先行收回投资而改变在企业合同中原来所承担责任的规定,因此,在会计处理上不宜直接反映为“实收资本”的减少,而是要为它开设一个对抵科目“已归还投资”,单独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

查证利润归还投资是否合法,应通过“已归还投资”、“利润分配——利润归还投资”明细账户、其他相关明细账及文件、资料、记账凭证等进行以下查证:

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在合同中是如何规定的;

②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是否正确无误;

③计算归还投资的比例、金额与合同规定是否相符;

④付款方式、币种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二)查证盈余公积的使用是否合法

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属于企业留存收益中指定专门用途的积累资金。所谓专门用途是指这部分净利润不能再分配给投资者,而是要用于法律、公司章程或股东会议指定的方面。由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盈余公积,在其使用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定,因此对各种形式盈余公积使用的查证,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各有所异。

1.查证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盈余公积使用是否合法

(1)法定盈余公积按规定主要可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弥补亏损;二是转增资本;三是分派股利。因此,对盈余公积在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分派股利等三个方面的使用是否合法应进行以下查证:

①弥补亏损的查证。按有关规定,企业发生亏损应由企业自行弥补,弥补渠道:其一是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但弥补期限不得超过五年;其二是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如果企业超过税法规定的税前利润弥补期限,其未弥补完的以前年度亏损,可用税后利润弥补;其三是用盈余公积弥补。对以“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查证,应注意的问题是:用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是否由董事会提议,并经股东大会批准的;用法定盈余公积弥补亏损的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由于企业

未弥补的亏损表现为“利润分配”账户借方余额,因此企业是否先将用于弥补亏损的法定盈余公积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再通过“利润分配”账户弥补亏损的。

②转增资本(股本)的查证。企业将法定盈余公积转为资本或股本时,只影响所有者权益的结构,不影响所有者权益的总额。对以“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股本)的查证,应注意的问题是:一般企业的转增资本,是否经股东大会做出决议;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如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注册资金变更等手续。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增股本,是否经股东大会做出决议;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用法定盈余公积派送新股时,按股票面值和派送新股总数计算的金额如有差额,是否计入“资本

公积——股票溢价“账户。

③分派股利的查证。对企业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查证,应注意的问题是: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是否经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做出决议;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票股利增加的股本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分派股票股利的每股面值与派送价格之差是否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任意盈余公积。其用途与法定盈余公积完全一致,其转增资本(股本)及分派股利,在账务处理上与用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股本)、与用法定盈余公积分派股利完全相同。因此,对其查证不再重述。

(3)法定公益金。按规定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对其实际发生的支出是否合法应进行以下查证:

①企业有无违反规定,为职工修建、购建住房提供资金的问题;

②取消住房周转金管理制度后,企业现有的住房周转金余额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造成的负数,是否按规定用公益金作了弥补,或公益金不足是否依次用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进行弥补;

③有些企业在法定公益金项下列入其他非法开支,如为职工发放奖金、实物以及购建非职工集体福利设施等,这些通过查阅有关明细账、调阅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即可发现。

2.查证外商投资企业盈余公积使用是否合法

(1)储备基金。按规定主要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因此,应对储备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进行以下查证:

①储备基金用于弥补亏损,是否经过董事会做出决议;

②储备基金用于转增资本,是否经过董事会做出决议,是否经原审批机构批准,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

(2)企业发展基金。按规定主要用于转增资本和企业生产发展,因此,应对企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是否合法进行以下查证:

①企业发展基金用于转增资本,是否经过董事会做出决议,是否经原审批机构批准,是否办理了增资手续;

②企业发展基金用于生产发展,其购建固定资产部分,如属于自营,应对这部分在建工程的成本是否真实、合法进行查证;如属于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则应对其手续是否合法进行查证。同时应查明补充流动资金所设置的明细账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以下列举实例说明资本公积及盈余公积信息失真的查证方法。

[案例一]溢价发行股票,收入全部计入股本

a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面值为6元的股票200万股,每股以7元的价格发行,所得款项全部存入银行,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4000000

贷:股本

14000000

经查证发现上述账务处理的错误后,除建议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外,应及时纠正错误,认真进行账务调整:

借:股本

20000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000000

[案例二]溢价发行股票,列作当期收益

查账人员审查a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发行业务,查明情况如下:

a公司委托B证券交易所发行普通股100万股,每股面值2元,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和双方签订的承销合同,每股发行价格为2.60元,发行手续费为发行收入的3%;查账人员审查该公司“股本”账户后,其余额为2000000元;审查“资本公积”账户,并无记录,但其记账凭证已经找到,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2522000

贷:股本

2000000

本年利润

522000

经询问a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主管人员情况并核实上述问题,其承认账务处理违反了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意进行如下账务调整:

借:本年利润

522000

贷: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522000

[案例三]资本公积中列入非法开支

查账人员查阅a企业8月份的“资本公积”总账时,发现借方发生额为84000元,之后进一步查阅“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账,其中借方发生额84000元的记账凭证为第356号,随即调阅该记账凭证,其摘要为“见附件”,会计分录为:

借:资本公积

84000

贷:银行存款

84000

经审查,其所附原始凭证均为职工医药费报销单据及1张转账支票存根。在询问a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有关这种列支的原因时,他们首先承认这种列支违反会计制度规定;客观上的原因是医药费开支过大,入不敷出,但他们同意纠正并进行以下账务调整:

借:应付福利费

84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4000

[案例四]罚款收入列作盈余公积

查账人员对a股份有限公司上年度的利润分配合规性进行复查时,发现“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的贷方发生额较按规定比例应计提的金额超出43000元。经调阅其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银行收账通知单,发现其为一笔43000元的罚款收入;经询问、要求再提供罚款依据时,a公司才提供一份未履行的合同及依此收取罚款的情况说明。查账人员与a公司会计主管人员核实情况时指出,上述账务处理不仅违反了会计制度而且也逃避了所得税的缴纳,因此应进行下列账务调整并及时补交税金: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43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3000

同时应补交所得税(该公司税率为33%)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19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4190

[案例五]违规将“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全部转增股本

a公司上年度期末的注册资本为200万元,“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余额100万元。为扩大公司的股本,该公司在年末将“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的100万元全部转增股本,使注册资金达到300万元,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000000

贷:股本

1000000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用法定盈余公积转增股本后,法定盈余公积留存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显然a公司的上述处理是违反《公司法》规定的。因此应进行账务调整并作如下会计分录: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8

关键词:信号传递理论;现金股利;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46

1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管理层和企业投资人之间存在着关系,真正的企业拥有者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所以必须依靠财务数据来了解投资收益情况。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人可以通过资本利得和股利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对于长期投资人而言,股利政策的信息指引作用就至关重要了,最常见的股利类型就是现金股利。企业的净利润可以作为股利支付给股东,也可以作为留存收益在企业内部再投资。较低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合理避税,免去股利所得的税收支付;同时可以减少发行新股的筹资成本,留存的自有资金免去了股权筹资的发行费用。相对的高股利政策能够满足一般投资人对当前收益的渴望。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股票市场数据越来越透明,股利高低的信号传递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不同偏爱的投资人,股利传递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分析这一信号的效应,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指导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针对酒业行业在产业转型期的特殊性,来思考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信号传递理论的回顾和研究假设的提出

2.1信号传递理论研究

股利政策理论在1961年,由米勒和莫迪格莱尼首次提出了股利政策无关论。mm理论假设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价值与企业的股利政策无关。而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存在管理层和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性,新型关系中,必然存在冲突。为了更好地传递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者会选择多种方式吸引投资,其中股利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股利研究的学者Lintner最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了股利支付率的传递作用。aharonyandSwary通过分析1963到1976年的149家公司数据,研究股利发放政策和信号传递作用,得出结论表明,股利政策与企业盈余息息相关。如果企业经营情况良好,预测未来盈利将有提升,则会加大股利支付率,向投资人传递积极的信息;如果企业经营惨淡,对未来盈利预测较为暗淡,则会减少股利支付,向投资人传递消极的经营信息。对于信号传递理论关于股利和盈余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是其中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王静,张天西和郝东洋于2014年论述了现金股利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2005至2010年沪深两市场的a股公司现金股利数据,结果表明,发放现金股利金额和股利支付比率较高的企业有更好的持续盈余能力,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现金股利的信号作用很明显,能够向投资人传递准确的经营效果的重要信息。李大颖和伦墨华通过研究2000到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数据,于2016年得出结论,现金股利支付率较高的公司,不仅有本期盈余的支持,还能够显示未来一期的盈余质量良好。这种现金股利的传递效果在我国a股市场中关系显著,更够让投资人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有迹可循。

2.2研究假设

从上述研究来看,信号传递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显著显示。特别是对我国股利发放方式中最常见的现金股利,其与过去盈余质量和未来盈余预测之间都普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对于我国酒业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信号传递研究,还未有显著研究结论。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特殊类型―白酒类上市公司,属于食品饮料行业中的高额纳税企业。我国的白酒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保护和发展了一大批悠久的白酒企业,它象征着我国的烈酒文化传承与传播。随着近年来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变化,白酒企业纷纷面临行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走结构性产能过剩调整的重要步骤。这期间的现金股利和盈余数据有其产业的特殊性,故而更具有研究意义。本期的盈利能力较强,企业管理层更倾向于支付现金股利给股东,传递出本期经营良好的信息;如果预期未来盈利状况有所提高,为了吸引投资人继续投资,内部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数据,增加支付率来传递积极地财务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假设:现金股利支付率高的企业本期和未来都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3研究设计

3.1分析样本和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2011-2015年沪深两市a股酒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是考虑到酒业的黄金十年结束后,转型期的酒业企业股利政策的特殊性。截止2015年共有19家酒业上市公司,其中*St皇台酒业和aB股的古井贡酒相关数据具有特殊经营阶段和市场宏观环境,在分析中剔除。本文数据主要来自Resset数据库。

3.2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

为了检验假设中现金股利和盈利能力之g的关系,选取的财务数据包括现金股利发放情况,股利支付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及其增长率。由于酒业企业的股利支付呈现以现金股利为主的显著特征。具体分析模型如下:

若本期现金股利的支付与否与盈利能力强弱正相关,本期股利支付率的高低与未来盈利强弱的预测正相关,则假设成立;否则,该假设不成立。现金分红情况用名义变量CashDividendFlg表示,若公司本期有现金股利,则该值为1,若无现金股利,则该变量为0值。股利的支付率则用变量Divprt表示,该变量显示企业净收益中股利所占的比重。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选取综合性较强的资产收益率Roa和资产收益率(摊薄)增长率(%)Roagrrt变量来表示,其中Roa选取当期数据,显示资产创造净利润的能力,Roagrrt选取未来一期相对于本期的增长率,显示盈利能力的未来增减情况。

4实证分析与结果

4.1描述性相关分析

4.1.1酒业行业2011-2015年样本企业的股利分配概况

从表1近五年酒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来看,总体的股利支付情况较强,其股利支付形式总共有三种:现金股利,送股和资本公积转增。由于后两种分配形式出现情况很少,并且只是作为此类企业现金股利的一种补充形式,故而现金股利的支付数据代表了主要的股利政策导向。近五年的现金股利支付企业都超过了60%,是上市公司中股利支付较多的行业。究其原因,可以看出酒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高,有能力满足投资者的股利需求。这是其获利能力强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特点决定的,选择支付股利的企业也在逐年增加。但是,股利发放企业的比率仅在2013年出现下跌,这和酒业行业所处的特殊环境相关。2012-2013年酒类企业不仅遭受到限制“三公”消费的政策性影响,还受到塑化剂等负面舆论带来的行业压力,使得酒业结束了黄金的十年发展期,开始经受市场的考验和淘汰。企业普遍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2013年出现了唯一的下跌现象。2014年支付股利的企业又开始上升,表明已经有企业找到了转型的道路,积极改变营销模式,开拓新的市场和盈利。

4.1.2企业主要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表2的统计结果,是酒类企业股利支付数据和盈利能力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其中每股股利说明了企业的股利政策,酒业企业的股利支付波动较小,多采用固定和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这是较为稳健的股利政策,而鲜少采用每股股利波动会较大的剩余股利政策。能够通过稳定的股利传递给投资人积极地信息,企业的财务波动微弱,经营状况稳定,投资风险较小。每股实际的收益是股利支付的财务保障,每股收益受到净利润的影响必然波动较大,标准差大于每股股利,但是由于并非是剩余股利政策,为了传递稳定的盈利信号,企业每股股利波动较小,以减少对投资人传递的消极信号。盈利能力中综合性最强的杜邦分析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表现较为良好,同时,受到净利润的影响,Roe的偏离程度是最大的。它受到行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五年的样本期内,经历了酒业的行业低谷,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重新调整盈利模式,企业转型期波动较大。从杜邦恒等式的分解,可以看出,Roe的波动受到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权益乘数两个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权益乘数的均值是180,标准差是0.76的最低值,说明酒业行业普遍财务风险较小,主要筹资方式是权益筹资,资产负债率偏离程度很小。所以引起Roe变动的就主要是Roa的波动造成的,企业的总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差别较大,波动程度较为明显,这正是我们要分析的重要变量。

4.2相关分析结果

表3分析了2011-2015年a股酒业上市公司的股利和Roa相关性水平。从SpSS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本期现金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总资产收益率Roa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18,显著性为0.045水平。本期的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现金股利的支付需要有盈利能力的支持。相应的股利支付率的指标也和Roa正相关。说明了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的支付,在酒业上市公司中,具有显著地信号传递效应,经营状况好的企业,会通过现金股利来传递给投资人积极地财务信息,相反的,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则会通过股利的减少或者不支付股利,来传递本期经营不善的消极信息。这证实了在酒业企业中现金股利的支付政策能够传递当期盈利能力的信息,这一部分假设。

但是对于现金股利的支付和未来盈利能力――Roa增长率的相关系数-0.323,显著性0.007的水平分析,表明现金股利的支付和未来盈利能力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国a股市场中的普遍情况有所不同,说明了行业的特殊性。未来的盈利能力越强,本期的现金股利支付可能性越低。这同样体现在股利支付率和Roa增长率的显著负相关结论中。未来的盈利增长性越差,本期的股利支付率越高。这一结论否认了原正相p假设。原因主要是酒业企业的负债比率较低,平均资产负债率在40%左右,并且大多数企业都以股权筹资为主要方式。若未来的盈利预测较好,将需要管理层选择筹资方式,融资更加倾向于股权而非扩大财务杠杆。故而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管理层对本期的利润分配方式更加保守,多选择作为留存收益,以备下期盈利增长的资金筹资需求,股利支付率在这种情况下,反向的降低,避免了财务风险的扩大。因此,本期的股利支付的下跌,传递的信息并非未来发展趋势暗淡,而是未来投资机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有更好的增值机会。若未来盈利能力将变弱,本期则不需要储备资金,净利润不需要用于新的投资,企业有更多的闲散资金,自有资金放在企业内部还不如发放给股东,增加投资者的回报率。所以这种未来发展情况下,本期的股利支付率反向增长。因此,本期的股利支付率增加,并不表示未来的盈利预测乐观,而是资金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种股利传递的信息与未来盈利负相关的结论,显示了酒业行业的特殊性,也了本文信号传递的正先关假设。

5结论和启示

股利政策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它受到企业自身盈利状况的约束,但是又并不仅仅取决于盈利水平,股利的支付受到经理人管理哲学和风格的主管影响。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下信息的不对称性,股利政策必然会传递出相应的信号。但是从现有研究来看,信号的内容及其影响,未能有一致的结论。本文在上市公司股利信号的传递中,选取了处于行业转型期的酒业企业进行研究,针对股利,特别是普遍出现的现金股利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从经典的信号传递理论出发,得出了如下的研究结论:第一,我国酒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高,现金股利的支付能力较强,并且呈现正相关性,更好地利润增长,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股利收益,增加股利能够传递本期经营业绩的积极信号;第二,我国就业行业的负债率较低,主要的筹资方式是股权筹资,本期股利支付率和未来盈利能力呈负相关,降低的股利支付率表明企业未来会有更高的利润增长率,增加股利支付传递的是未来投资较少的消极信号。

从以上的结论中,可以看出我国酒业上市公司的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具有多向性,为理解这一股利理论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证据。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制定相应的股利政策达到信号传递的效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我国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中,这一信号传递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静,张天西,郝东洋.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盈余质量吗?――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新视角的检验[J].管理评论,2014,26(4):5060.

[2]王宁宁.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房地产行业[D].南京:江苏大学,2011.

[3]牛雨.高股利政策的选择性陷阱探究―以茅台集团为例[J].会计师,2016,(4):2526.

[4]李卓,宋玉.股利政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1):7080.

[5]许婷,包文彬.股利政策与信号传递理论实证分析[J].证券投资,2005,(11):106108.

[6]王茂林,何玉润,林惠婷.管理层权利、现金股利与企业投资效率[J].南开管理评论,2004,17(2):1322.

[7]邓康林,刘名旭.环境不确定性、财务柔性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J].财经科学,2013,2(299):4656.

[8]李大颖,伦墨华.基于信号传递效应理论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行为研究[J].财会通讯,2016,(6):8587.

[9]徐寿福,邓鸣茂,陈晶萍.融资约束、现金股利与投Y―现金流敏感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38(2):112125.

[10]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求[J].会计研究,2007,(8):3645.

[11]丁楠.上市公司高派现股利政策动因分析―基于贵州茅台的案例研究[J].商业会计,2013,5(10):2023.

[12]李惠.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基于贵州茅台的案例研究[J].商业会计,2015,8(15):4043.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9

关键词:期货私募;运营模式;盈利模式;行为模式

JeL分类号:F33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6-0053-03

一、中国期货私募主要存在形式

本文讨论的期货私募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投资于期货品种(主要投资于期货或者在投资期货的同时也投资于证券等金融产品)的资金。本文主要讨论以期货工作室和投资公司形式存在的期货私募。

1、期货工作室一般由优秀的操盘手创立,接受多账户委托理财。

期货工作室一般由优秀的操盘手创立,他们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和过往的交易业绩,为期货经纪公司招揽客户,充当期货公司与客户之间居间人的角色。他们还负责为客户提供操作策略,或者经客户授权后直接客户进行买卖交易。居间人的角色使他们能够获得客户在期货经纪公司交易手续费的佣金分成;接受客户委托理财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分成。目前期货工作室的形式比较松散,客户大多都是通过熟人关系进行介绍,通常由期货公司营业部提供一间房间作为办公地点。

还有一些虽然名义上没有成立期货工作室,但实际上一个操盘手接受了多个客户的委托,全权处理客户的交易,并与客户约定利润分成方案,对于这种委托理财资金,本文认为其与期货工作室形式的期货私募没有本质区别。

2、期货投资管理公司不能发行信托产品,在自营的同时接受委托理财。

由于期货投资管理公司还不能通过发行信托产品的方式筹集资金,目前,投资期货的管理公司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期货投资,另一方面接受客户的委托理财。对于客户的委托理财,目前通常采用单账户理财方式,即每个客户都根据投资管理公司的要求在指定的期货公司开立自己的期货账户,资金由客户进行调拨。交易指令下达人和结算单确认人为客户本人,但实际上交易密码交给管理公司,由管理公司进行操盘,下达交易指令并确认结算单。

投资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比较有名的期货工作室转变为投资管理公司。

第二种是由期货经纪公司离职高管或资深交易员发起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

第三种是由期货经纪公司发起设立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第四种是合伙制投资管理公司。这种形式的合伙制公司,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大多由单个企业或几家企业及个人共同出资成立并管理企业自有资金。但是。这种方式在获得合法地位的同时,必须面对较高的税收和管理成本,而且在投资者发生变更时手续也比较繁杂。因此,在具体运作中,为了规避高额的企业所得税,这类私募基金通常采用各种方式,将资金转移到以个人名义开立的期货账户中进行操作。

二、中国期货私募的规模和运营模式

1、期货私募的规模大小不等。

截至2010年7月,上海、深圳和江浙地区的各类期货私募已有1000家左右。资金规模方面,则在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不等,资金规模差异较大,管理水平也良莠不齐。规模达到1亿元左右的期货私募,其管理规模及管理水平可以排在行业前列;规模达到l千万元左右的期货私募,可以算做中型的:大部分期货私募的管理规模都是在几百万元。目前专门做期货的私募相对较少,大多数私募同时做期货和股票,在仓位的控制上,通常期货占2成资金,股票占8成资金,在期货行情好的时候,会加大在期货上的资金配置。期货私募的资金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具体的资金规模也难以估算。

2、期货私募基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金,每种产品由多个独立委托理财账户组成,公布的净值为各账户的加权平均投资收益。

每种期货私募产品由多个单独的委托理财账户组成,每个账户的资金相互独立,而不是集中到一个账户,所公布的净值是根据该品种下所有客户账户的投资收益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该净值缺乏一定的公开透明性,只能做一定的参考。

三、中国期货私募的盈利模式及行为模式

1、期货私募的盈利主要来自返佣和盈利提成。

期货私募资金的管理者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期货经纪公司返还佣金,二是客户的盈利提成。

期货工作室和期货投资咨询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到较多的大客户,通过较为频繁的交易,为期货经纪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成交量和不菲的手续费收入,因此,成交量较大的期货私募通常都会得到期货经纪公司的返佣报酬。

期货私募的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代客理财中的盈利提成。在“代客理财”协议中一般会注明提取管理费的比例或在盈利部分公司与客户按比例分成。总体来看,期货私募一般是以一年或半年为封闭期,如果到期产品能够盈利,基金管理人就可以提取管理费或奖励。

2、不同的盈利模式激励着期货私募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

(1)通过炒单的方式获取较高的返佣。

不少期货工作室的期货私募会对接受委托的账户进行频繁交易。特别是当受托管理的账户盈利无望,已经不太可能通过利润分成来获取报酬时,容易引发期货私募管理人的道德风险。目前,有一些期货工作室以程序化交易之名,对受托管理的账户进行频繁交易。这种账户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买卖成交量巨大,而持仓量很小或没有。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篇10

   一、分红保险的红利分配方式

   分红保险的红利来源于寿险公司的“三差收益”即死差异、利差异和费差异。红利的分配方法主要有现金红利法和增额红利法,两种盈余分配方法代表了不同的分配政策和红利理念,所反映的透明度以及内涵的公平性各不相同,对保单资产份额、责任准备金以及寿险公司现金流量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从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出发,寿险公司内部应当对红利分配方法的制定及改变持十分审慎的态度,既要重视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贯彻诚信经营和红利分配的公平原则,又要充分考虑红利分配对公司未来红利水平、投资策略以及偿付能力的影响。

   1.现金红利法

   采用现金红利法,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寿险公司首先根据当年度的业务盈余,由公司董事会考虑指定精算师的意见后决定当年度的可分配盈余,各保单之间按它们对总盈余的贡献大小决定保单红利。保单之间的红利分配随产品、投保年龄、性别和保单年限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保单持有人对分红账户的贡献比率。一般情况下,寿险公司不会把分红账户每年产生的盈余全部作为可分配盈余,而是会根据经营状况,在保证未来红利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分配。未被分配的盈余留存公司,用以平滑未来红利、支付末期红利或作为股东的权益。现金红利法下盈余分配的贡献原则体现了红利分配在不同保单持有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在现金红利法下,保单持有人一般可以选择将红利留存公司累计生息、以现金支取红利、抵扣下一期保费等方法支配现金红利,对保单持有人来说,现金红利的选择比较灵活,满足了客户对红利的多种需求。对保险公司来说,现金红利在增加公司的现金流支出的同时减少了负债,减轻了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压力。但是,现金红利法这种分配政策较为透明,公司在市场压力下不得不将大部分盈余分配出去以保持较高的红利率来吸引保单持有人,这部分资产不能被有效地利用,使寿险公司可投资资产减少。此外每年支付的红利会对寿险公司的现金流量产生较大压力,为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寿险公司会相应降低投资于长期资产的比例,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投资收益,保单持有人最终获得的红利也较低。现金红利法是北美地区寿险公司通常采用的一种红利分配方法。

   2.增额红利法

   增额红利法以增加保单现有保额的形式分配红利,保单持有人只有在发生保险事故、期满或退保时才能真正拿到所分配的红利。增额红利由定期增额红利、特殊增额红利和末期红利三部分组成。定期增额红利每年采用单利法、复利法或双利率法将红利以一定的比例增加保险金额;特殊增额红利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动时将红利一次性地增加保险金额;末期红利一般为已分配红利或总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保单期间内产生的盈余递延至保单期末进行分配,减少了保单期间内红利来源的不确定性,使每年的红利水平趋于平稳。

   增额红利法赋予寿险公司足够的灵活性对红利分配进行平滑,保持每年红利水平的平稳,并以末期红利进行最终调节。由于没有现金红利流出以及对红利分配的递延增加了寿险公司的可投资资产,同时不存在红利现金流出压力,寿险公司可以增加长期资产的投资比例,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分红基金的投资收益,提升了保单持有人的红利收入。但是在增额红利法下,保单持有人处理红利的唯一选择就是增加保单的保险余额,并且只有在保单期满或终止时才能获得红利收入,保单持有人选择红利的灵活性较低,丧失了对红利的支配权。此外在增额红利分配政策下,红利分配基本上由寿险公司决定,很难向投保人解释现行分配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对保单持有人利益产生的影响,尤其在寿险公司利用末期红利对红利进行平滑后,缺乏基本的透明度。增额红利法是英国寿险公司采用的一种红利分配方法,这种分配方法必须在保险市场比较成熟的环境下运行。

   二、分红保险的红利计算基础

   1、保费分红(现金价值分红)

   以客户已经交付的保费(或现有的现金价值)为计算基础,对应分红利率为客户分红。实质是以客户交付保费的多少为权重,在全部客户间分配全部的可分配红利。因为对全体客户用统一标准,无论采用保费还是现金价值为计算基础,实际差异不大。

   示例,在这种模式下,投保某款产品,相同保额不同的缴费方式:

   趸交客户,自保单开始年度可得到较高分红,假设各年度分红利率不变,则各年度分红数额相同;

   期交客户,保单开始年度得到分红较少,随交费次数增加每年分红递增,假设各年度分红利率不变,则各年度分红数额等差递增;

   因为期交客户交费总额大于趸交客户,在交完全部保费后,期交客户的分红可能高于趸交客户。

   这种模式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选择。

   2、保额分红

   保额分红是相对于保费分红而言的,以客户投保的保额为计算基础,对应分红利率为客户分红。实质是以客户投保保额的多少为权重,在全部客户间分配全部的可分配红利。

   示例,在这种模式下,投保某款产品,相同保额不同的缴费方式:

   无论交费方式如何,每年的分红相同,假设各年度分红利率不变,则各年度分红数额也相同。

   只要保额相同,期交的客户与趸交的客户分红相同,即不管交了多少分红一样,这是在经济学上难以成立的,只是对保费交清后长期分红的平均计算,是否对客户有利难以计算,不过肯定有利于长期缴费的期交客户(相对于同一公司的趸交客户)。

   国内,现有新华人寿保险采用这一模式。

   3、美式分红与英式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