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8:13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数字货币中央银行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组建研究团队,对数字货币展开研究,正式将数字货币研究提上日程。随后,在2015年,充实力量,从宏观角度对数字货币发行与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关键技术、数字货币面临法律问题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而在201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更是进一步明确数字货币战略目标,将数字货币纳入我国货币当局视野,提出央行争取早日发行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DigitalCurrency)是一种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2016年1月,我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财新周刊专访中,对数字货币定调:“数字货币必须由央行发行,未来会和纸币并行。”当前,我国传统纸币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在运送和保管方面发生变化,但发行与运行仍是基于二元体系完成的。

对于银行工作人员而言,货币话题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数字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字货币是一个极易被人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本文结合《数字货币的现实意义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课题研究,探讨问题:数字货币运行机制实现框架应该是怎样的?数字货币发行与运行对中央银行的影响是什么?

一、数字货币运行机制实现框架构想

(一)发行机制

货币发展相继经历了“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纸币”的过程。在我国纸币(人民币)发行模式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从人民币的发行模式看,中央银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但从比特币“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为标志的区块链技术看,数字货币的发行是去中心化的,是在国家特定发展要求和明确交易要求下,有着明确可追溯源头,省略了“商业银行”中介。

数字货币体系为了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量,应该由中央银行设立“登记中心”,负责货币发行、货币换版和使用登记等操作,形成基于“控制中心登记中心”发行库和业务库两极系统结构。发行库控制中心负责在线监控数字货币的运行体系,数字货币发行库控制中心采用云计算技术,快速扩充发行库计算和存储能力,在两级系统之间采用可信可控量子通信技术,解决数字货币运行环境的安全问题。

(二)流通机制

数字货币通过加载信息的数据,在控制中心和业务中心两极系统间传输完成,并非实物流通,因此数字货币不存在毁损、清点、回收、销毁等问题,而且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是由政府背书的,在流通中也不需要第三方进行交易信用背书。

在流通过程中,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开放式高频率支付手段,可以继续沿用比特币“分布式记账”的做法,将HaSH(交易散列值)组合为交易记录集(前后链接的区块),并对其进行快速分发,让每个交易网络节点都有可追溯副本、一致性账本,但是数字货币受制于网络和数据量大,需要精心设计应用流程。在网络交易的基础上,划分数字货币流通记账区域,设计定时核对机制和分布式数据存储机制,确保数字货币流通效率和安全。

(三)防伪及信息记载

数字货币具备无法伪造和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完善的数据链,记载数字货币交易明细,确保可追溯每一笔交易信息,数字货币的特点决定其在流通中几乎不存在假钞、伪钞。

为了确保数字货币的唯一性,防止数字货币被重复使用和窃取冒用,可以为数字货币制定独有的永久标识代码,经过控制中心数字签名后,和持有人公匙、历史支付信息绑定,形成数字货币可用技术手段甄别的数字货币信息。

二、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

数字货币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新型货币体系发行与运行的货币,对传统货币(人民币纸币)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货币发行、清算体系等有着深远影响。中央银行作为发行与运行数字货币的中心,意味着中央银行成为数字货币发行和清算中心,迈进“互联网世界”,扭转了当前中央银行尚未进入互联网“线上金融”的被动局面,推动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线上账户开设发展,但对金融体系和线下传统支付清算也有深刻影响。

(一)对金融体系影响

当前,传统纸币的发行与回笼是基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二元体系的。虽然,周小川行长说明“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该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但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但是,数字货币的发行,势必中央银行掌握“大数据”,数字货币发行与运行“去中介化”,可能导致传统商业银行作为渠道角色慢慢衰败。数字货币的运行,全网就成为一个“大账本”,银行账户管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功能和价值也会逐渐下降,甚至解构。银行存款和贷款业务也逐渐被解构,数字货币加密决策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带来银行汇款业务的解构。那么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如中央证券保管、大额支付系统、证券交易存储库和证券结算系统等,将逐渐“脱媒”。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金融市场的脱媒现象,势必挑战金融体系中银行的中介地位。

(二)对货币政策影响

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去中心化”,因此有学者预测数字货币技术可能会逐渐取代货币政策。虽然我国2015年人民币m2(广义货币)余额为139.23万亿元,而m0(流通现金)余额为6.32万亿元,中央银行印制与发行的传统纸币数量已经降低至货币总量5%以下,现钞发行与流通大幅下降。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盛松成予以反驳,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之一。如果数字货币被普遍使用但不由货币当局调控,现代经济将因此失去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经济将无法正常运行。”他强调中央银行调节机制能够维持人民币稳定,货币政策微调功能甚至明显加强。笔者也认为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也将提升数字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央银行作为数据中心,将拥有巨大数据基础,可以更加灵活的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技术能够帮助监管当局全面追踪资金流,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最后,数字货币“点对点”支付结算技术,增强资金流动性,使得利率期限结构平滑化,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更顺畅。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技术利于央行控制货币发行与运行,有效运动和传导货币政策,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

(三)对货币发行和支付结算的影响

捷克作为数字货币准入制度的先行者,遵循欧盟《电子货币指引》和《支付服务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由捷克中央银行授权颁发数字货币发行牌照,签署捷克iKoRUna第三方支付公司收购协议,推动数字化货币进程。在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数字货币发行和支付结算全部数字化,不再需要现金交易,数字货币实时化、去中心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盛松成说“中央银行依托全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去中心化”发行数字货币,以公开透明的“大数据”货币发行系统,完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增强经济交易的透明度和便利性。”中央银行发行和流通数字货币,需要攻克数字货币关键技术,保证透明、健康、安全的网络支付环境。中央银行无缝对接银行体系、数字货币、移动支付体系、其他支付工具等领域,从发行机制、流通机制和防伪及信息记载方面对数字货币运行机制进行框架构想,促进数字货币发行和结算创新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银行积极探索和专题研讨数字货币问题,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大大降低了传统纸币发行与流通的成本,减少偷漏税、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增强经济交易活动的透明度和便利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央银行推出数字货币是一种趋势,仍需时间的积淀。中央银行在发行与流通数字货币需要正视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从现实角度构想数字货币运行机制框架的实现,全新构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完善数字货币发行、流通、支付体系,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2

货币作为贸易的媒介物,它沟通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命脉。货币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是指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它来衡量;商品是指它可以用来交换。而货币的这两个属性决定了它在人类社会经贸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了网上迅速快捷的直接收支。电子货币则是近些年才产生的一种新鲜事物,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结果。

电子货币是网上购物、支付的理想货币,作为现代金融业务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电子符号,其存在形式随处理的媒体而不断变化,如在磁盘上存储时是磁介质,在网络中传播时是电磁波或光波,在CpU处理器中是电子脉冲等。电子货币的流通以相关的设备正常运行为前提,新的技术和设备也引发了电子货币新的业务形式的出现。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不是依靠普通的防伪技术,而是通过用户密码、软硬件加密、解密系统以及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安全保护功能来实现的。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之间的区别在于:

1.两者所占用的空间不同。传统货币以实物的形式存在,面值有限,大量的货币必然要较大的空间。而电子货币所占的空间很小,其体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智能卡或者一台计算机可以存储无限数额的电子货币。

2.传递渠道不同。传统货币传递花费的时间长,风险也较大,需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较大数额传统倾向的传递,甚至需要组织人员押运。而电子货币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借助电话线。互联网在瞬间内转移到世界各地,且风险较小。

3.计算所需的时间不同。传统货币的清点、计算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直接影响交易的速度。而电子货币的计算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利用计算机完成,大大提高交易速度。

4.匿名程度不同。传统货币的匿名性相对来说还比较强,这也是传统货币可以无限制流通的原因。但传统货币都有印钞号码,同时,传统货币总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货币的匿名性。而电子货币的匿名性要比传统货币强,主要是加密技术的采用以及电子货币便利的远距离传输。

电子货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电子资金传输、银行卡、电子现金。

电子资金传输与电子支票是同义词。电子支票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使用了。电子支票系统通过剔除纸面支票,最大程度上开发了现有银行系统的潜力。电子支票系统目前一般是专用网络系统,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专用网络、设备、软件及一套完整的用户识别、标准报文、数据验证等规范化协议完成数据传输。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的,是银行提供电子支付服务的一种手段。信用卡就是一种常见的银行卡。信用卡具有购物消费、信用借款、转账结算、汇兑储蓄等多项功能。信用卡可在商场、饭店等许多场合使用。可采用刷卡记账、p0S结账、atm提取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其他银行卡还有借记卡、灵通卡、专用卡等。其基本功能都有是用于电子支付,只是存在着一些业务范围的差异。信用卡与其他银行卡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信用卡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信用工具。使用信用卡可以透支消费,给用户带来了方便,但这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恶意透支的问题。

电子现金,又称为数字现金,是纸币现金的电子化。使用数字现金可以扩大商业机会,促进internet上经济活动的增长。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通过internet,企业跨国经营已不再是大型企业的专利,小企业也可以使用这种交易工具降低交易成本。数字现金的出现意味着用户可以花更少的钱得到更好的服务。数字现金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预付卡和纯电子系统。预付卡形式即买方购买特定销售方可以接受的预付卡支付货款。预付卡与我们常用的电话卡有些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流动性。电话卡只能用于支付电话费,流动性相对小而预付卡在许多商家的p0S机上都可受理,常用于小额现金的支付。纯电子系统形式的数字现金没有明确的物理形式,以用户数字号码的形式存在,适用于买、卖双方物理上处于不同地点并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支付的情况。支付行为表现为把数字现金从买方处扣除并传输给卖方。在传输过程中,通过加密保证只有真正的卖方才可以使用这笔现金。

随着电子商务在经济领域的发展,数字现金作为支付工具将会被更多的应用于交易过程中,因此需要针对数字现金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处理作一些探讨。

数字现金也是总货币供应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随时兑换成普通现金。数字现金会给会计上的核算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汇汇率的不稳定性、货币供应的干扰上。数字现金将会增加外汇汇率的不稳定性。普通现金有外汇兑换的问题,数字现金也同样有。数字现金涉及的外汇兑换也要有汇率,这就需要internet上设立一个外汇交易市场。数字现金的汇率与真实世界里的汇率应该是一样的,即使不一致,套汇交易也马上就会使二者等同起来。在真实世界里,只有一小部分人如交易商、银行家和外贸公司等能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而在电脑空间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外汇市场,这是因为手续费低,而且无需受到国界的限制。这种大规模参与外汇市场的现象将会导致外汇汇率的不稳定。

电脑外汇市场与现实世界里的外汇市场的区别在于:

1.从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所需的费用比兑现金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因为数字现金的兑换只涉及电子数据的重写。而在现实世界里,货币兑换要涉及真实货币的流通费用,所以买汇与卖汇的汇率有一定的差价。如果采用数字现金,就不用支付这些手续费,兑换费用低。兑换费用的减少使更多的人参与外汇市场交易成为可能。

2.用数字现金购物不再受到国界的限制,因为internet是没有国界的,因此人们很容易进行货币兑换。如果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贬值了,人们就会把它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数字现金。由于数字现金的外汇汇率是与真实世界的汇率紧密联系的,这种不稳定反过来就会影响真实世界。企业在网上进行电子商务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网上的购销业务,丽电子货币作为网上常用的支付工具,必将成为企业的主要支付手段。其中,信用卡在会计上已有科目“其他货币资金一一言用卡”来核算,并已有了较充分的规定。而数字现金作为一种新的支付工具,有其特殊性。它在网上流通时涉及一个汇率波动问题的同时,还涉及如何对其进行反映的问题。因此,可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货币资金‘,科目下设立一个二级明细科目”数字现金“,同时在涉及债权债务项目科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设立一个明细科目”数字现金“。这样,数字现金和现实生活中的现金就有必要相互转化,并且转化时企业所做的分录同信用卡的处理相类似。即当数字现金不足时

借: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

贷:现金

当数字现金过多,而现实生活中现金不足时,可把数字现金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现金,发生的分录为:

借:现金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

由于各种货币的数字现金存在着一种汇率(应和现实生活中的汇率相同),而这种汇率又是忽高忽低极不稳定的,企业在网上用数字现金进行购物时,必将面临一个汇兑损益的问题。在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要涉及有关数字现金业务的核算,在会计计量中也必然引入外国数字现金单位,企业数字现金业务在会计上应有相应的处理,这种会计处理应包括企业数字现金业务发生时,如何进行与其他货币的数字现金之间折算;包括在网上以各种数字现金计价的经济业务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的数字现金计价的经济业务,从而进行会计记录;也应包括由于数字现金业务引起的数字现金的债权债务,因市场汇率变动承受汇率风险而发生的外币折算差额的处理。

由于数字现金业务的发生涉及会计上的核算,因而有必要新建几个科目来适应会计处理的需求。如在“其他货币资金”下设立“数字现金(某一货币)”的二级明细科目,在“应收账款”下设立“数字现金(某一货币)”。当涉及“应付账款”时,在“应付账款”下设立“数字现金(某一货币)”科目等来适应企业在会计处理上的要求,对于数字现金业务所引起的债权债务结算前所发生的折算可先将其作为已实现的损益处理,并计入当期损益表。当企业在网上在线销售商品时,按照销售时的汇率将销售收入折算为本位币数字现金人账,并按另一货币数字现金登记相应的账户。

借:应收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如美元)(**)***

贷:主营业务收入***

收到销售款时,按收到货款时市场汇率将某一货币的数字现金折算为人民币的数字现金入账,并登记相应的数字现金账户。对于折算差额则作为当期汇兑损益处理,如收益,则

借: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贷:应收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如损失,则

借: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贷:应收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当企业在网上购进原材料或货物时,根据购入当目的市场汇率折算确认货物的入账价值及应付债务,同时按照该种倾向数字现金债务的数额登记人相应的账户。

借:库存商品***

贷:应付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支付日才,根据当日的市场汇率折算为本位币数字现金的金额并将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折算金额,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如收益,则

借:应付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贷:其他货币资金-一一数字现金(本位币)***

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如损失,则

借:应付账款一一数字现金(某一货币)(**)***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区块链比特币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to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et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et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G.,Z.Kai,H.martinand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orcurrency?Revealingusers’hiddenintentions.thetwentySecondeuropean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

[12]RonD.anda.Shamir.(2013).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FullBitcointransactionGraph.FinancialCryptographyandDataSecurity: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6-24.

[13]SmithJ.(2014).ananalysisofBitcoinexchangeRates.SSRnworkingpaper,no.2493797.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57-03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ofStatisticsonindian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第二,建立综合观测指标的货币政策,拓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部分的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m0为观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不稳定性,无法及时敏感应对通货膨胀,存在着缺陷,因此考虑新的中介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应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经济变量作为观测指标,加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5

在英格兰银行的建议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并开发了一个法定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即中央银行加密货币(CentrallyBankedCryptocurrencies)――RSCoin系统。

对于这一有一定典范性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构想,实有研究的必要。本文详细分析了RSCoin系统的核心功能、体系架构、关键实现技术和交易模型,对其功能扩展进行了展望,并且在此基础上对RSCoin的优缺点进行了剖析。

RSCoin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但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生产系统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RSCoin系统概述

RSCoin项目的研发者认为,比特币不适用于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这源于比特币内在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比特币网络的可扩展性差,无法承载大容量、高速率的货币交易,目前比特币网络中每秒最多进行7笔交易;二是去中心化的货币发行体系,导致中央银行无法对货币供应进行宏观调控,比特币本身的价格极度不稳定,不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上的应用,尤其是不利于在货币上使用。

针对以上问题,RSCoin的设计目标是站在中央银行的视角,实现一种受中央银行控制的、可扩展的数字货币,为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提供一套发行流通的参考框架和系列准则。

RSCoin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有:

一是将货币的发行和交易总账的维护分开,采用中心化的货币政策,货币由中央银行统一发行,而交易账本分布式存Γ由多个可信的mintettes(可理解为商业银行)来记录维护,最后由中央银行进行统一对账和管理。简言之,系统总体设计采用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分层体系结构,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分层管理的分布式账本;

二是mintettes由中央银行授权接入系统,中央银行对mintettes的行为进行审查,故不需要采用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来达成共识;

三是RSCoin采用了一种称为两阶段提交(two-phaseCommit:2pC)的共识机制来进行分布式记账,使得每秒可处理的交易能达到2000笔,通过提高mintettes的数量,每秒可处理的交易上限还能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系统的可扩展性。RSCoin系统实现技术

RSCoin系统中包含中央银行、mintettes和最终用户三类角色,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中央银行完全控制货币的产生,并通过生成全局账本(higher-levelblock)向整个系统最终交易数据,全局账本是最终交易账本。中央银行对mintettes进行授权认证,并定期向整个系统授权的mintettes列表。

mintettes得到授权后,在某个时间周期内负责维护交易账本。mintettes收集、校验用户提交的交易信息,经验证的交易由mintettes打包生成低层账本(lower-levelblock)。mintettes定期将低层账本交易数据提交到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汇总生成全局账本,并对外确认的交易数据。

最终用户和央行之间不直接发生信息交互,而是通过mintettes这一中间层代为传递,汇总交易记录;央行更多是冲突调解者、最后确认人,以及全局账本这样一个角色。

RSCoin和比特币类似,采用的不是基于用户账号余额这样的系统设计,而是基于交易流水(UtXo),即系统只记录有效的转账凭证(可以拿支票做类比),只要用户能够证明其合法持有该转账凭证,就可以把该凭证转让给其他人。

RSCoin采用了分片的设计思想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具体做法是把mintettes分为若干小组,每组mintettes只维护系统全局账本中的部分;然后把需要处理的交易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发给不同的mintettes小组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这也是淘宝、微信这类高负载、海量数据的系统通常所使用的方法,而这类系统的难点是要解决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在RSCoin中,就是要解决“双花”的问题。

RSCoin系统的另一部分扩展性来源于,系统让最终用户承担了较多的任务,很多的信息同步和协调工作是由用户来完成。举个例子,可以通过让用户自行办理的办法实现跨行转账系统:银行之间不直接传递交易信息,而是由转出行给用户出具证明(由加密算法保证其不可纂改),用户再跑去转入行执行存款,最终实现跨行转账,减轻银行跨行信息系统的压力。

下面以用户发起一笔转账请求为例,描述RSCoin系统的交易模型(见图2):

(一)用户首先找到自己的转账凭证,然后根据该转账凭证上的编号,根据一个确定性的规则得到该转账凭证的所属mintettes组,类似于根据身份证号我们能推算出出生地。因为一个mintettes组只持有部分账本数据,所以正确找到保存该转账凭证的mintettes组是必须的。

(二)然后用户发送自己合法持有该凭证的证明(即用户签名)给一个mintettes组中的所有成员,该组成员各自核准并给用户出具证明(mintettes的签名)。

(三)用户收集到足够多的mintettes签名后,就可以把所有mintettes签名连同凭证和自己的签名一起发送给本次交易接受方的mintettes组中的一个,获得一个确认签名。

(四)对于用户而言,转账过程到此就完成了,最后得到的这个签名可以作为转账完成的证据。

对于接受交易的mintettes而言,还要负责把该笔交易数据写入到其所在mintettes组的低层账本中去,最后再统一汇总到央行的全局账本中。

RSCoin的论文中没有涉及在一个mintettes组中,各个mintettes如何互相同步保证数据一致性,也没有谈及mintettes的账本如何汇总到央行的账本,二者恰恰是最需要关注的部分。

如果忽略上述两个未被描述的细节,RSCoin还是能实现如下的安全标剩阂皇敲挥蟹⑸货币“双花”;二是不可否认记账:用户收到的来自交易输出所有者mintettes发送的确认信息后,交易一定会被加入到账本。若交易未加入到账本,该确认信息可用于投诉mintettes;三是定时的个人审计:用户有查看mintettes的低层账本的权利,以确保mintettes没有做出违法操作;四是普遍的审计:任何有查看权利的用户都能查看mintettes的低层账本,而mintettes不能进行篡改、遗漏、添加交易等行为;五是任何有查看权利的用户可以监察mintettes是否正确遵循协议,而这可以作为mintettes获得交易费多少的证明。RSCoin系统功能扩展

根据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在基本RSCoin系统基础上设计运行机制、修改系统运行参数,可以实现一些扩展功能。

(一)激励机制。通过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mintettes会完成更多的工作,例如生成更多的低层账本,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可以要求mintettes在中央银行缴存交易准备金,并规定mintettes只能校验小于准备金大小的交易金额,mintettes如果有不诚实的行为就会受到惩罚等。

(二)快速交易确认。中央银行定期包含该周期内所有交易的全局账本,在这个时间点交易会被正式记录到账本中。但mintettes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周期内就提供证明,证明用户的交易是有效的,并且对用户承诺交易会被记录到中央银行的账本中,用户可以在一个记账周期内进行多笔交易,而不像其他加密数字货币需要等待区块链生成几个数据块后才能确认交易,这样处理使得用户体验更好。

(三)多重银行与外汇。如果多个中央银行采用此框架部署自身的数字货币系统,全球用户就可以使用不同的数字货币进行交易。这些货币之间保持独立性,中央银行不能跟踪其他中央银行范围内的交易。在第三方机构介入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外汇兑换交易。RSCoin系统优缺点分析

RSCoin采用多项独特设计以区别于以往的加密数字货币:

(一)中心化货币发行。RSCoin模型框架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货币可控发行。在RSCoin模型设计中,中央银行使用密码技术控制数字货币的生成,货币生成后存放在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实施集中管控,并根据策略向mintettes或最终用户投放。这种可控发行机制的设计能满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

(二)分布式账本维护。RSCoin模型框架采用货币发行控制与账本维护相分离的设计,mintettes由中央银行授权进行交易账本的维护,采用分片策略为每个授权机构分配用户,以增加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交易容量可扩展。通过分析消息交互情况,在理论上可以得出交易处理容量会随着mintettes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长的结论。这意味着mintettes数量越多,系统交易容量就会越大。其原型系统在亚马逊云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在3个mintettes的情况下,系统交易的容量为每秒400笔左右。每增加一个mintettes,交易容量每秒增加66笔左右,部署30个mintettes,可提供2000笔/秒的交易容量及少于1秒的交易速度。

(四)交易账本可审计。RSCoin使用交叉日志机制保证账本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可审计性。日志内容包括授权机构与用户交互、用户提交交易凭证等关键行为的签名记录,任何试图修改交易记录或攻击行为都会造成日志信息不一致,中央银行或审计机构就能及时发现问题。

但RSCoin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一)RSCoin使用二层分布式账本,通过增加mintettes数量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但并没有减少总账本的数据量。而对于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系统,总账本的数据量和系统的可靠性及效率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RSCoin对此仅做了简单的处理,并未深入探究;

(二)在二层分布式记账方法中,RSCoin将大量的对账工作交由中央银行来处理,中央银行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因此这一方案是否最优也有待商榷;

(三)RSCoin没有进一步对中央银行应该如何对账、中央银行对账结果如何反馈给底层mintettes进行描述,从协议角度看是不完备的;

(四)RSCoin照搬了比特币记录交易流水的记账模式,没有使用银行业应用的复式记账法,因此有观点认为银行业务人员是否习惯这种体系,有待观察;

(五)RSCoin只是一个概念原型系统,并未能实现现实世界中的众多支付、交易功能。

从业务角度出发,RScoin隐含了一个全局账本,即央行负责每笔交易最终的确认,这就存在着全社会统一账户体系的概念,对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有可能构成冲击。

另外由于采用的是DLt技术,而且是记录交易的UtXo方式,所以身份认证是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会带来狭义银行的风险及另起炉灶的质疑。为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笔者给出了数字货币钱包基于银行账户分层并用的思路,希望借此可将数字货币这一业界宠儿有机融入现存体系。

法定数字货币当然不会依赖于某一特定技术,包括区块链。但不管怎么说,RSCoin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比如金融区块链联盟R3提出的Corda模型在架构上隐含了对其思想的参考。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6

法定货币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供给,并且在实体货币上面加上了防伪标识,这些安全属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货币的安全。同理,加密的数字货币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确保系统不被破坏,数据的丢失。同时,还要防止交易的混淆。保证每笔交易只能被使用一次。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第三方数据中心来保存所有的交易总账,确保每一笔的现金只能被使用一次。比特币的出现解决了数字货币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双花问题。双花难题是指电子货币具有无限可复制性。比特币使用的区块链技术确保了每笔货币被支付后,不能用于其他支付,并且不再需要一个中心化的信息系统保存所有的交易数据,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随着比特币的快速发展,区块链技术也逐渐被社会大众关注。

二、区块链在主要金融行业的应用

(一)区块链在银行中应用

(1)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英国央行了RScoin,即英镑的数字货币概念。瑞典央行受到国内现金使用下降的压力,考虑发行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组长、科技司副司长姚前公开表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原型的方案已经完成第二轮的修订。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的目的是替代实物现金,降低传统货币发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经济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数字货币包含的方面比较宽广,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央行研究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指数字化人民币,从各国央行方案看属于法定加密数字货币,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法定货币,不仅仅是支付工具。

(2)商业银行。区块链支付结算应用。区块链实现支付结算的去中心化:通过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的两个开户行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支付、结算和清算。这样就可以绕开中转银行、清算行、结算行、SwiFt,降低中转过程中产生的手续费。由于区块链的安全、透明等特性,使交易双方能够实时监管资金的流动情况,提高跨境转账的安全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能够加快结算和清算速度,减少资金闲置时间,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区块链节省跨境支付成本:在区块链时代,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直接打造点对点的支付方式,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等中间环节,实现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以及没有隐形成本,也有助于降低跨境电商的资金风险及便捷性需求。银行票据链金融。与传统票据相比,数字票据出现将实物票据虚拟化,节省了票据的印刷成本。其次屏蔽了电子票据的中心服务器,降低了服务器的维护和成本,也节省了中心系统的开发成本。同时也不会因为服务器宕机和人为误操作导致数据的丢失等严重问题。其次数字票据具有不可修改时间戳的特性,使任何交易交换可以被追溯和查询。一旦票据流转和清算发生法律纠纷可以在区块链上按时间进行追溯。同时,区块链中纪录的所有交易参与者的行为数据,易于形成征信体系和评估机制,最大程度降低违约人跑路风险。

在票据生命周期中,一共有三个环节:承兑、流转和托收。在承兑环节,传统票据需要物理凭证或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对出票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数据票据可以直接进行票据承兑。承兑环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算法,包括承兑人对出票人的授信、出票人票面信息等信息。生成相应的数据块纪录完整的承兑环节的交易信息。在流转环节,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将票据流转交易赋予可编程模式,实现票据流转、贴现、再贴现、回购等一系列业务。例如:数字票据不需要向多家银行询价、直接广播融资寻找对口银行贴现即可,票据回购也可以通过编程在约定的买入返售到期日自动执行。在托收环节中,通过编程的程序会在持票人承兑时相约日期自动向承兑行发出托收申请,承兑人一方完成托收请求,另一方面完成资金清算。第三方将全部信息按一定规则纪录生成数据区块。将托收和资金清算自动化,避免逾期。

(二)区块链在证券中应用

(1)区块链优化网络证券发行流程。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证券交易所发行系统改变了传统证券发行和交易方式,转而向互联网延伸,使得其开放性和实效性更强。使用区块链技术能简化前期准备过程和审批流程。区块链可以搭建一个私人的股权市场,可以把很多的初创公司股票期权系统放在架构中运行,实现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此时事前审核的可行性将逐渐下降。

(2)区块链证券发行。企业公开发行股票需要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申报阶段和审核阶段。除此之外,上市过程还需要3~4个月。需要经历初步询价、确定价格区间、网下申购、股票正式上线等诸多环节。这种先审核在负责发行和传统的ipo流程发行上市周期过长、时间资本成本巨大,增加上市风险。区块链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现有的ipo流程。实现先审核的高效流程,任何有发行证券需求的个人或者机构可自行设定资产凭证并在区块链上发行和销售。

(3)区块链与传统证券清算结算。证券的清算结算工作需要中央结算机构、银行、证券和交易所四大机构相互协调。欧洲证券交易所探索利用区块链更迭证券结算系统,将来区块链的应用为证券结算系统带来一次跨越式的创新,提高证券发行、交易和结算效率。区块链能够实现实时结算过程,到时候所有交易都将实时清算。能将结算效率提高到分钟级,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和结算风险。

(三)区块链在保险中的应用

(1)区块链重建保险业基础设施。将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投保和理赔服务流程,通过机器的程序化运行,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操作的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区块链中各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相连也便于监管机构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并且在信息可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提供了基础性信息服务,这些服务覆盖客户资产、优先级别、偏好及第三方信息各个方面。由于记载于区块链上的数据都经过了加密处理,能有效的避免数据泄露、丢失等风险。可以在区块链上存储相关标的信息、承保信息及理赔信息,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安全。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电子货币反洗钱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金融的发展,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合法的商业活动,而且加大了全球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电子货币流通下的反洗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货币的概述

电子货币是适应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数字化货币,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货币从形式上看,早已与钱币无关,是一种通过0与1的排列组合,运用网络载体进行金融交易的货币。目前关于电子货币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引用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做出的定义: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mondex智能卡等。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由多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目前电子货币的使用是电子货币使用者用一定金额的实体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将现金价值预存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可见现在的电子货币还是以实体货币为基础的。按照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划分,电子货币有以下几种:一是储值和信用卡型,如储蓄卡和信用卡;二是电子支票型;三是智能卡型,如iC卡;四是数字现金型,指依靠internet支持在网络上发行、购买、支付的数字现金。第一种与第二种电子货币进行支付时由于离不开基本账户需要把存款或其他资金划分另一个账户,只能视为查询和划的划拨银行存款的电子工具或对现存货币进行支付的电子化工具。第三种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把金额和相关的信息记录在镶在该卡上的芯片或磁条上,取代了纸币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但其受限在于流通范围有限,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终端设备。第四种可以认为是一种真正的电子货币,它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并且可以循环使用,货币所有人对该数字现金的控制体现在对包含有该货币数量的信息的密码控制上,这种货币正在形成和发展当中。如发达国家的CybederCash、DigiCash、netCheque等。

二、电子货币流通下的洗钱问题

凡隐匿或掩饰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非法活动有关系之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均属于洗钱行为。一般的洗钱方法主要是通过货币走私、利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洗钱。然而随着各国反洗钱措施的不断加强及传统洗钱犯罪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洗钱者正在寻找新的洗钱方式,而在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其本身的无形性、网络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为洗钱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洗钱犯罪的基本过程来看,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洗钱过程应经历三个阶段即为放置阶段、离析阶段和融合阶段。对于洗钱来说,利用电子货币洗钱模糊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而且加大了反洗钱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处置阶段

此阶段一般被认为是洗钱犯罪的最脆弱环节。即对来自犯罪活动的收入改变成便于控制而且不易被怀疑的形式,其传统方式主要有:将现金存入国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将现金走私出境存往国外账户;或购买飞机、贵重金属等高价值物品。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洗钱者可以将现金先存入银行,然后通过使用智能卡或数字现金直接兑换外币或购买商品等,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体系有严密的密码体系保证了这些交易表现为较强的匿名性。

2.离析阶段

作为洗钱活动的核心阶段,即通过复杂的金融交易,以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的真实来源和真实的所有权关系,模糊犯罪收益的非法特征。其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电汇银行后用存款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房地产及其他合法行业的投资等。而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下,可通过一台简单的个人pC就能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也不会留下任何账目痕迹,电子货币的交易能即时完成,也会不受到任何地域、时间的限制。

3.融合阶段

即将上一阶段“离析”过的犯罪收益与合法资金结合在一起混入经济、金融体系中去,让非法所得以合法的面目出现。其传统的方式主要有“前台公司”将资金“”贷回原主,增开或伪造发票等,或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为国内贷款提供抵押。在电子货币的环境下,洗钱犯罪不需要任何金融机构,只需要一台简单的个人pC机就能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购买其它资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电子货币所具在的特点已经使传统洗钱的三个阶段融为一体,洗钱活动已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利用电子货币能够轻而易举地将犯罪所得转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电子洗钱已成为了更为隐秘的洗钱手段,而由于洗钱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反洗钱的对策

1.限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现在各国的货币发行权一般都规定由本国的中央银行或准央行垄断发行。而电子货币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商家、企业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电子货币,而且实现跨界流通,这必将侵害一国的货币发行权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权问题,由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授权的机构发行电子货币,但必须要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并进行严格控制。

2.建立一套完善的密钥托管机制

必须建立一套密钥托管机制,使政府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电子货币密码技术中的私人密钥。由于电子货币的加密性给政府机构的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由政府机构对所有的私人密钥进行托管,在一定条件下如为了追踪洗钱犯罪分子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从托管机构那里获得私人密钥,破解相关的信息,从而较好地监控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但其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消费者的隐私权,否则就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心,因此,只有政府机构才能建立密钥托管机构,统一管理私人密钥,并允许执法部门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取密钥,才能保证打击洗钱等犯罪。

3.扩大反洗钱的范围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因此首先要强化各级金融机构领导和员工的反洗钱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及危害性,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定位、强化责任感;其次是强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它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电子货币的参与者的反洗钱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监测、收集、分析、汇总可以资金的流动;最后还必须联合税务、海关、工商、公安及个人对反洗钱工作的充分认识,支持和理解反洗钱工作,最终形成反洗钱的合力。

4.建立完善的反洗钱监管体系

实行各国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和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监管体系,银行监管部门应该严密网络银行及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的业务审批和监管机制,并将是否实施有效的反洗钱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内容。各国中央银行可充分利用银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可疑线索,掌握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查处,确保反洗钱取得实效。

5.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

在数字签名制度下,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核发私钥和公钥来解决客户身份确认问题,以防止客户使用不实的身份进行洗钱犯罪。客户以网络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交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并下载Ca证书后,开户银行应该要求客户当面提交身份证明文件,核准无误后才能批准客户使用电子支付交易工具。

6.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

洗钱是一种国际犯罪活动,对洗钱者来说,采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通过互联网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更具隐蔽性的跨国资金划拨,并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洗钱犯罪立法的差异来逃避制裁。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孤军奋战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为此各国除了运用本国法律对洗钱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外,还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交流,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络、经验和信息的共享、反洗钱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等,这样才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泰国宏李良:“浅析电子货币的洗钱问题”[J].《金融会计》,2006,(8)41~45

[2]马冰:“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福建金融》,2006年第8期,31~33

[3]刘成贺:“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挑战与防范”[J].《安全监察》,2004.7,23~25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8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至任务5是主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讨论主题

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

讨论内容

考核目的:通过小组讨论、互相提问、教师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在经济开放环境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的认识,了解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和经济全球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

答案: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与政府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这种关系自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依赖,实际上即已存在。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独立的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经济发展目标是中央银行活动的基本点;(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活动的规律。

2.考虑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本所有权,从二战以来,资本逐渐走向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即使资本归属私股的中央银行,股东也无任何权利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无权施加任何影响。(2)中央银行总裁与理事的任命、任期及职权,一般有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由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任期接近。(3)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多数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在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上,中央银行有相对独立性。(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隶属关系,一般法律会明确央行与政府的关系。(5)理事会中的政府代表,各国实践不同,认识也不相同。政府代表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央行的独立性。

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考虑央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1)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角度看,保持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控制力,增加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会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2)从汇率制度角度看,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不可三者皆得。这在经济上叫做“三元悖论”。保持央行独立性会增加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汇率市场化的压力下,进一步提高货币的供给,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高汇率制度的浮动性。(3)从货币替代的角度看,货币替代现象存在于我国,并明显加剧,需要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货币需求的充足。(4)从货币政策传导角度看,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简化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程序,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央行相对独立,则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必定更加及时、有效。

02任务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要求:

①根据以上资产负债表,简述中央银行主要的资产、负债业务。

②试述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和一般限制性规定。

答案:

1、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金银和贵金属业务、外汇储备业务等。

2、中央银行的负责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经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业务等。

3、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一般不支付存款利息、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定期公布业务状况、保持相对独立性

4、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的抵押贷款、不得直接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不得收买本行股票、不得以本行股票为抵押进行放款。

03任务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案例分析】:比较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差异(100分)。

在西方国家,一般人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效果过于猛烈,以至于有人将存款准备金制度比喻为外科医生使用斧头做手术;而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危及银行体系资金的正常清算和稳定。但是,从2006年7月5日至2007年6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由7.5%上调至11.5%,仅07年上半年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回收的流动性就超过8500亿元人民币,并且有专家预测,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的可能。

考核目的: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存款资金准备金制度的理解与把握,也有利于同学们加深对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了解和认识。

求:

①根据上面给出的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资料,对比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解释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②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

③应简述存款准备金制度优缺点理论并谈谈你的认识;

④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

1、中西方存款准备金制度应用情况的差异:西方国家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点之一是作用效果过于猛烈,存款准备金率变动1%就会产生巨额的准备金存款,会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西方很少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甚至放弃使用该工具。而我国目前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没有冲击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甚至表现为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效果较弱的现象,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出现反差。

2、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流动性出现过剩的状况,2007

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

40.3

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

15.3万亿元,同比增长

21%。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

3303

亿元,比上年多投放

262

亿元。为减少流动性过多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民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收回流动性,其中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减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冲击,人民银行采取了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每次只调0.5个百分点。

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优点:一是作用速度快而有力,二是呈中性,三是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四是强化了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

4、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点:易于受到商业银行的反对,受到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制约。

04任务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综合思考题】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试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的途径(100分)。

考核目的:通过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和传导机构的理解与掌握,将理论同我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

要求:

①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

②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概述;

③提出自己对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途径的观点。

④字数不低于600字。

答案: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涉及的要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标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标的的选择与控制、货币政策标的与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标的与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2)

传导的内容:在货币供应量向国民经济地转化过程中,是通过产量和价格实现的。3)

传导形式:货币存量向货币流量的转化

2、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理论(35分)1)

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通过资产组合调整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2)

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影响实际财富,进而影响实际经济。3)

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应量通过影响信用可得性对总需求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作用过程。

3、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途径,

1)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其作用空间对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促进作用。有效性程度的高低归结为两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总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二是中央银行多大程度上控制货币供应量。2)

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缩短货币政策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3)

加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4)

增强我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05任务

一、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案例分析】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0分)。

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在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但总体看依然偏快。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m1增速加快,主要是由于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增长较快,一是经营效益好,市场活跃,企事业单位投资意愿较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二是银行承兑汇票签发量增长放缓,企业为满足支付需要而持有更多活期存款。m0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幅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累计现金净投放315亿元,同比多投放875亿元。

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7.7万亿元,基础货币的增速较高,主要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较多运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冻结流动性有关。2006年下半年至2007年一季度末,中央银行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冻结的流动性统计在基础货币总量中导致基础货币同比增速较高。如果2006年以来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所冻结的流动性改由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那么当前基础货币增速将大致相当于2006年平均水平(摘自二七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点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对学习重点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试述我国m0、m1、m2的统计口径。

②分析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③解释现金净投放的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④说明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

⑤分析说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案:

1、m0、m1、m2的统计口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2、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二是货币乘数,即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3、金净投放的计算公式及其含义:公式:现金净投放=报告期内现金支出总额-报告期内现金收入总额含义:现金净投放表示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测定市场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指标。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货币需求

一、引言

一国的经济增长往往会影响到国际收支表现。如果一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增加,就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反之,在衰退时期,经常账户往往表现为盈余。用国民收入恒等式表示:经常账户余额等于出口与进口之差,B=X-m。由于进口又是关于国民收入的增函数,m=a+mY,所以B=X-a-mY。因此,经济增速与经常账户表现为一个负相关关系。比如,美国在萧条时期的1973―1975年以及1990―1991年,都表现为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或小幅逆差,而在经济相对快速发展时期的1983―1990年和1993―2000年,经常账户逆差急剧扩大。[1]

由于经济增速与经常账户的反向关系,一国经济增长往往都会受到国际收支的约束,比如二战后的日本迎来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急速的经济增长造成了进口增加,一旦威胁到日本的国际储备,就不得不采取抑制经济增长的政策。这就是所谓“国际收支天花板”(Balanceofpaymentsceiling)的限制。

根据恒等式i-S=m-X,在萧条时期,投资与储蓄两者都下降,但是由于投资对额外的产能更为敏感,因而比储蓄下降得更快。再加上萧条时期进口需求减少,因此,经常账户往往表现为顺差(或逆差减少);相反,经济繁荣时期,投资需求超过了储蓄增长,表现为经常账户逆差(或逆差扩大)。

从历史上看,在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如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投资都大大超过了储蓄,因此在相当时期内都存在经常账户逆差。而在近期,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往往比经济增速较慢的发达国家存在更大的经常账户逆差。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越是快的国家(如美国),贸易赤字越大;相反,日本、德国、法国与意大利等国经济增速较低,但却存在较大的贸易盈余。然而,观察各国的国际收支史,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即伴随经济增长的并不一定会是国际收支的恶化。比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和法国),国际收支都主要表现为盈余;而英、美两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却面临着国际收支逆差。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两者往往表现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日本与德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也存在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

图1中国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1982―2008)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

以上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明显存在。在经济高涨的80年代、90年代中期,经常账户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顺差的减少(或逆差)。而在90年代初,经济增长回落,经常账户表现为盈余。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常账户却持续顺差。这种现象与传统的理论是相悖的,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主义分析法:理论综述

国际收支理论有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三种主要流派。前面两种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后面一种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它们在关于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关系的结论上几乎相反。在吸收分析法中,国际收支盈余等于国民收入与总吸收之差,B=Y-a,总吸收又等于消费与投资之和,a=C+i。当经济增长时,消费与投资都不断扩大,这将导致国际收支赤字。

但是如果我们用货币分析法就几乎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货币分析法主要由Johnson等在70年代提出,Frenkel等不断加以扩展和修改,成为imF研究国际收支问题的重要理论主张。货币分析法建立在货币主义的基础上,认为国际收支反映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需求的调整过程。用公式表示:R=md-D。其中R为国际储备,md为货币需求,D为货币供应量。当国内名义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时,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因此个人和企业就增加货币支出,对整个国家而言,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就表现为货币外流(通过购买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就要减少货币支出,相应地造成货币内流,国际收支盈余。

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上,mundell认为,经济增长会引起对货币超额需求和商品的超额供给,会造成国际收支的盈余。[2]小宫通过货币分析法得出:产出增长有助于改善贸易收支,但会恶化资本项目。当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增加时,如果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长,国际收支盈余就成为经济增长对额外货币需求唯一的渠道。相应地,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将转变为赤字,因为人们收入增长,对债券的需求增加,居民将从国外购买债券。[3]另外,如果经济增长,一国自动增加货币供给,却会恶化国际收支。Dornbusch和Frenkel认为,经济增长会造成证券的超额供给,从而导致资本账户盈余。[1]

imF的经济学家aghevli和Khan通过39个国家面板数据实证得出结论,一国信贷扩张10%,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国际储备的相应下降。同时他们也认为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仅在经济增长独立于国际收支头寸(也即没有国际收支约束,一国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外国投资、进口资本品等实现)的情况下才存在。[4]

在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增长会引起经常账户赤字,但从货币主义的观点出发,由于较高的货币需求,经济增长将导致国际收支盈余――对于外生的由供给引致的增长来说是恰当的。货币分析法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看法,是观察到了以下事实: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得最快的国家,例如日本、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拥有国际收支盈余,而美国则陷入了赤字。货币分析法能够解释这种情形,部分地是由于它的普适性。正因为如此,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在70年代得以大行其道,而且其政策主张被imF用来解决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赤字的良方。货币论的政策主张核心为,国际收支赤字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中国2000年以后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的表现似乎为货币论提供了又一证据。

三、理论模型及我国的实证

(一)理论模型

本文通过货币分析法的主要理论模型,[5]并运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在货币分析法中,一个严格的假定就是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因此货币需求公式可以写成:

md=pf(y,i)

其中,md是国内名义货币需求,y是实际产出,i是利率水平,p是价格水平。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与利率接近世界水平。这样,货币供给为:

ms=R+D(1)

其中,R表示国际储备,D为国内信贷。假定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

R=md-D(2)

同时,国际储备的增长率

gR=1RB(t)=mdRgmd-DRgD(3)

上式中,B(t)=dR/dt为当前的国际收支,令r=R/ms=R/md表示最初的国际储备率,将gmd=gp+ηygy+ηigi代入上式:

gR=1r(gp+ηygy+ηigi)-1-rrgD(4)

假定价格与利率没有变动,则我们可以将上式简化为:

gR=1rηygy-1-rrgD(5)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储备也即国际收支与一国经济增长、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正相关,并与国内信贷扩张负相关。

(二)中国的数据

1.数据平稳性、协整及Granger检验

基于以上Johnson的货币分析法模型,本文对中国自1982年以来的数据进行实证。假定Ca为经常账户余额与GDp之比,等同于国际储备的增长率;Y为经济增长率,Dt为信贷增长率。由于货币需求具有稳定的收入弹性,因此(5)式中经济增长率的系数1rηy也为一常数。则Johnson模型可以简化为:Ca=α1Y+α2Dt+ε。

在回归检验之前,我们有必要进行这三个变量之间的Granger检验,以检验在中国经常账户与经济增长、信贷增长之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因果关系。由于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检验结果容易出现“伪回归”,因此对经济变量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如原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再对其做一阶差分进行检验。通过对Ca、Dt以及Y的单位根检验表明,aDF统计量分别在检验水平值-0.625、-2.41、-0.880时没有被拒绝,表明经常账户余额、信贷增长率以及经济增长率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取一阶差分后,三个变量的aDF统计量分别为-4.77、-5.16、-6.09,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因此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对Ca、Dt和Y三个变量进行Johnson协整检验,在存在截距和不存在确定性时间趋势的情况下,迹方法和最大特征值方法结果均显示,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性检验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信贷增长率是经常账户余额的Granger原因;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经济增长率为经常账户余额的Granger原因。

表1Granger检验结果原假设观察值F-统计概率Ca不是Dt的Granger原因250.002230.99778Dt不是Ca的Granger原因2.984820.07339Y不是Ca的Granger原因2510.41870.00079Ca不是Y的Granger原因0.254970.77742

2.回归检验

以上Granger检验表明,Ca为Y和Dt两个变量的函数。选取1982-2008年之间的数据进行检验,通过eviews软件得到以下回归结果。从表2中我们可知,Y与Ca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成正相关,Dt与Y成负相关,但并不显著。将时间序列限定在2000-2008年之间进行回归得到基本一样的结果。

表2不同时间序列上的回归结果变量(1982―2008)系数标准差t-统计概率Y0.3590920.1162223.0897000.0049Dt-0.0553760.036608-1.5126700.1429变量(2000-2008)Y0.8581400.3495472.4550030.0438Dt-0.1371610.173160-0.7921070.4543四、经济增长如何导致了货币需求上升:中国的特殊性

从货币主义的视角,只有当货币需求无限扩大超过了货币供给时,才导致了国际收支盈余。因此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顺差为何并存的关键在于: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货币需求的增加?我们认为:首先是资产需求;其次是由于“两部门问题”的存在;第三是由于人民币升值。

(一)资产需求与货币需求

随着经济高增长,往往出现过度的货币需求,这是目前大多数关于我国货币需求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6][7]从居民来看,尽管交易性货币需求由于金融市场发展会下降,但由于日常开支,特别是体制性的预防需求增加,导致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增。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性的货币需求大增。这种情况在企业的资产性货币需求中也同样存在。与之同时,尽管企业交易性货币需求不确定,但预防性货币需求以及政府的三项货币需求(职能性货币需求、行政性货币需求、预防性和资产性货币需求)都在增加,所以总体上导致了货币需求的大增。见下表:

表3各类货币需求及变化趋势主体货币需求种类趋势成因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金融市场发展,投资工具的增加预防性货币需求日常开支的预防,体制性的预防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资产泡沫导致类似“流动性陷阱”的无限的货币需求企业交易性货币需求不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家政策,经营环境)预防性货币需求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转型过程中信用风险增加资产性货币需求∞资产泡沫导致类似“流动性陷阱”的无限的货币需求政府职能性货币需求履行财政职能,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日深行政性货币需求行政开支不断上升,政府寻租行为预防性和资产性货币需求突发事件的防范,求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两部门问题”与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尽管是“一个无法求解的谜”,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及社会转型,其不断增长的趋势是确定无疑的。这种增长也是由于“两部门问题”所导致的。1997年后,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两部门问题”:[6]一个是一般竞争性产品部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需求约束”,呈现持续的通货紧缩态势;另一个是具有垄断性质或产品需求刚性的部门,其货币化“商品”主要在包括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水电燃料以及金融产品等,其问题是“供给约束”,基本呈现持续通货膨胀态势。我们认为,由于两部门的存在,更助长了货币需求的增加:一方面传统商品市场产能过剩,在保持温和通胀的情况下,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资产市场价格不断膨胀,会引起类似凯恩斯理论中的“流动性陷阱”这样一种现象,在大家都预期资产价格过高、存在泡沫的情况下,投资者都不敢再去购买,造成货币需求弹性无限大。[8]

(三)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货币需求

货币分析法一个重要政策主张是:为平衡国际收支实行本币贬值,只有在货币需求提高的情况下,尤其是提高了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如果这种干预同时伴随着信贷膨胀,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相反,如果一国存在国际收支盈余,本币升值也不一定能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假定p为国内价格,p为外国的价格水平,e为汇率水平(直接标价法)。则p=ep,将它代入货币需求公式md=pf(y,i),再代入国际收支余额的公式R=md-D即:R=ep*f(y,i)-D。从货币分析法的角度看,当本币升值(e减小),应该会首先引起国内价格p=ep*下降,进而导致一国名义货币需求量md下降,在国内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减少。但事实情况是,我国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但国际收支顺差没有得到扼制反而不断上升。从货币论视角考察,由于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不断上升,货币投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国内价格上升。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人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长期化,也使货币需求大增,国外投机性热钱大量流入中国。①而虚拟经济中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等的泡沫加剧了投资者货币需求。

研究表明,我国货币需求收入弹性较高,[9][10]所以有助于吸收一部分因顺差所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冲销操作有效地控制了国际收支顺差所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这也是人民币升值条件下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的原因。

(四)实证分析

我们利用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m1、m2、汇率(e,一美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数)、利率(R,用银行间同业拆借30天加权平均利率)的月度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pi来自国家统计局,以2006年1月为基期等于100,折算成真实货币需求(m1/p、m2/p)。待检验计量方程如下:

Ln(m1/p)=c+ae+bR

Ln(m2/p)=c+ae+bR

表4回归分析结果Lnm1/p系数标准差t-统计概率C9.33540.174253.56100.0000e-0.28130.02388-11.78230.0000R-0.01790.0104-1.71630.0931Lnm2/pC10.54280.153168.83030.0000e-0.29590.0209-14.10250.0000R-0.03770.0092-4.09220.0002

本文人民币汇率是一美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数,该数值下降表示人民币升值,如果待检验系数a为负,表示人民币升值与真实货币需求正相关。利用eviews6.0软件得到实证结果如下表。从实证结果看出,人民币升值与货币需求的扩大是显著正相关的。②

五、主要结论

国际收支理论有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三种主要流派。前面两种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后面一种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无法用前面两种理论加以解释。然而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顺差是名义货币需求超过了名义货币供给(D)导致的。货币分析法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经济高增长与国际收支并存的现象。

本文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我国经济增长是经常账户顺差的Granger原因,但经常账户顺差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是由于货币需求弹性的增大,以及高速的经济增长超过了货币信贷的扩张水平所致。经济增长通过资产需求、“两部门问题”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渠道导致货币需求的上升。

国际收支问题本质上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给量的调整过程。在我国,要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由于较高货币需求收入弹性以及经济增长,唯一可能的就是扩大国内信贷水平。因此本文的第一个政策含义在于: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扩大国内信贷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总量的下降。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的信贷增长率有所下降,但货币当局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对于信贷增长率一直较为谨慎。因此在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信贷增长率不失为一种降低国际收支顺差额的办法。

人民币升值货币需求增加资本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

货币分析法

贬值导致出口增加经常账户盈余进一步扩大

弹性分析法

图2人民币汇率的两种趋势及其结果

另外一个政策含义在于:由于货币需求上升,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有效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反而促进了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当然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贬值也未必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它也会导致出口增加,最终使经常账户顺差进一步扩大(见图2)。因此目前人民币的最好政策是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

注释:

①研究表明,汇率波动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并不明确。汇率变动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影响货币需求:一是替代效应;二是财富效应。

②作者不认同宋金奇、雷钦礼(2009)认为汇率变动与我国货币需求正相关的研究结论(即人民币贬值率增加可能会引发升值预期且产生资产组合调整效应,从而增加货币需求)。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为直接标价法,与美元的汇价表现为数值下降,而货币需求在明显增加,因此应该是人民币升值引发货币需求增加。

主要参考文献:

[1]Carbaugh,RobertJ.,“internationaleconomics(10e)",thomsonCorporation,2005.

[2]mundell,Roberta.,“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macmillanCompany,Collier-macmillanLimited,1968.

[3]Komiya,Ryutaro,“economicGrowthandtheBalanceofpayments:amonetaryapproach",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77,no.1,(Jan.-Feb.,1969),35-48.

[4]aghevli,Bijan,andmohsinS.Khan,“themonetaryapproachtoBalanceofpaymentsDetermination:anempiricaltest",in:imF,themonetaryapproach

totheBalanceofpayments,aCollectionofResearchpapersbymembersoftheStaffofthe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ashington,D.C.,1977.

[5]Johnson,H.G.,“themonetaryapproachtoBalance-of-paymentstheory",in:H.G.Johnson,“Furtheressaysinmonetaryeconomics",London,allen

&Unwin,229-249.1972.

[6]国家发改委课题组.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展望[J].管理世界.2004(1).

[7]李斌.经济发展、结构变化与“货币消失”――兼对“中国之谜”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6).

[8]丁骋骋.极速货币化下的“两部门陷阱”[n].经济学消息报,2009-12-18.

[9]李治国.货币需求弹性、有效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非均衡模型――解析“中国之谜”与长期流动性过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10]王文平,范跃进.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冲销操作与国际收支顺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whyfastgrowthCanCoexistwithSurplusofBalance-of-paymentsinChina:amonetaryapproach

DingChengcheng1ZhangLijun2abstract:China'seconomicgrowthandcreditexpansionisaGrangerreasonofthecurrentaccountsurplus,butthecurrentaccountisnotaGrangerreasonofeconomicgrowthandcreditexpansionthemonetaryapproachtoBalance-of-payments

explainsreasonablythephenomenonofcoexistingbetweenhigheconomicgrowthin

ChinaandinternationalpaymentssurplusChina'sinternationalpaymentssurplus

数字货币存在的问题篇10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发表的amodelofBalance-of-payments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exchange-RateRegimes,SomeLinear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社会成本会更大。字串6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attack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obstfeld、Gerardoesquivel和Felipe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政策制定问题论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可能并不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充分条件,单纯依靠基本经济变量来预测与解释危机,显得单薄。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家开始从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持续恶化这一角度解释危机,并探讨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就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这一论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1.在该捻论中,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度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政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也会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当公众预期或怀疑政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汇率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在动态博奔过程中,央行和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包合,双方均根据对方的行为或有关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而自身的这种修正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此经济字串4

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均衡”。其特点在于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国经济基本面可能比较好,但是其中某些经济变量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发生观点、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众信心不足通过市场机制扩散,导致市场共振,危机自动实现。所以,这类理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式”危机模型。这个典型代表是obstfeld。在其modelsofCurrrencyCriseswithSelf-FulfillingFeatures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动态博奔下自我实现危机模型的特点,并表现出其“多重均衡”性质。

以0bstfeld为首的一些学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经济基本面,在其理论论述中勾勒出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他们认为,在经济未进入该地带时,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时,危机完全不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而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主导因素就变成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危机是否爆发就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所能解释的。该理论认为问题主要仍然在于内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会很高,政府的愿望与公众的预期偏离越大,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越高。因此,当公众产生不利于政府的预期时,投机者的行为将导致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该理论认为,从这一角度而言,投机者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对东道国的公众来说,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字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