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育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8:44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1

对传统文化、美德,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

一是“道理”层次。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其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究竟何在?比如,“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其道理何在?教师要先有透彻的认识,以便能从“道理”层面给学生讲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如父母生我养我很辛苦,我应该以孝心相报;又如“礼”,“不学礼无以立”,是讲道理,礼仪、礼貌、礼节的要求则是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体现。

二是“规范”层次。这是“道理”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与规则方面的体现。制度与规则的特点是明确规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慎终追远”是道理,“供奉祖先”就是制度和规则;又如,“礼”是道理,“三纲五常”就是规范。尊师敬师是道理,遇到老师行礼就是规范。

三是“仪式”层次,这是“规范”变成每个人的具体行为的有形环节。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美德,首先就从形式与行为中来感受。如家中最高长辈没落座,大家就不能动筷子;又如,鞠躬要先“双脚并立站稳,双手紧贴裤线,上身前倾75度,保持两秒”,都是“礼”的道理在形式或仪式方面的表现,严格照着做,就是规范行为要求,养成习惯就是践行了“道理”。

文化与美德要通过形式和行为来体验和实现,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固化和评判,要通过明理来入心,从而得以继承和弘扬。

今天,有些人常把明明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把文化和美德的道理与具体的形式和行为混同了。比如,经典本来是优秀文化的代表,读经典就是弘扬文化。但当人们看到读经典还被要求穿汉服时,就会觉得“读经典”未免太过时、陈旧、落伍,与今天的社会毫不相干了,不过只是一种表演而已。在这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所读“经典”是否过时、陈旧、落伍,而在于经典被“读”的“仪式”确实过时、陈旧、落伍了。

因此,对传统美德我们要汲取其精华,创新其形式。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的今天,究竟应当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互过程中把握其立场和理念?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究竟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在今天,必须以世界眼光、全球视角和现代化理念来看待传统问题。好的东西,如孝悌、节俭等,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向世界宣扬,通过我们的榜样传播全球。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特别需要研究的问题有:首先,哪些“道理”应该被提炼出来经课程化加工变为教育内容?其次,哪些旧有的“规范”需要被改造为符合当今社会形态的新型规则?哪些规范是多余而需要剔除的?哪些规范是残缺而需要完善的?第三,哪些陈腐的“仪式”需要被彻底放弃,代之以全新的现代仪式?仪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什么样的仪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庄严肃穆,又不至于让学生感觉太过虚幻?

仪式和行为是学校可尽情发挥的层面。每所学校的独特文化,往往都是在这个层面反映出来的。从道理层面看,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从制度和规范层面看,部分学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形式和行为层面看,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并且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每所学校都可以并且应该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创造自己独特的稳固仪式、独特的行为要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今天,尤其需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2

【关键词】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传统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传统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以下四个层面。

一、东西方绘画差异比较

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差异是发展的动力,东西方如果都一样,那就没有发展了。西方绘画运用理性的方法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它强调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观察,强调写生和现场画出。线条和明暗是东方、西方绘画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须慎重。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使中国绘画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成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办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与鲜明性。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在中西美术的比较中,简单的求同或简单的求异是不难做到的,困难的是要进一步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其发现不同的审美精神特征、文化生存情境中在不断的时间演变过程中,共同去发现和创新美学发展的前景。

二、借助各高校已有的以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推进中国传统绘画课程

在留学生课程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绘画课程,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渊源和魅力,展现中国画的魅力,开展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画,爱上中国画,并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法有一大特色:虚实与空白。传统西洋画,画面都是满的,画出对象相互的种种关系。传统中国画,有虚实,留空白,潘天寿先生对此作简要的解释:“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空白是艺术的科学。”这里再补充古人的一句话:“可以见,见;可以不见,见。可以闻,闻;可以不闻,闻。”是说见是见,不见也是见;闻是闻,不闻也是闻。这就是中国人的解释,是中国人的艺术,更是中国绘画在中华传统哲学观念下的产物。

三、借助各高校已有的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选派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教师赴国外任教,挑选中国传统绘画方面的优秀学生到外国留学传播中国传统绘画,提高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综合我国国内对于传统中国画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个人画展,依靠画家的个人影响传播;二是集体推广,依靠艺术单位和艺术团体、研讨会等形式宣传传统的中国画;三是互联网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是以上三种传播方式还都没有和高校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传播相结合,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

四、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将我们的传统艺术传递到国际上,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外国

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传统绘画得到很好的传播,使中国画走向世界,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通过高校现有的国际教育平台,逐渐渗透中国绘画的基本技能、甚至在国家奖学金项目中设定中国画专业将会为中国绘画为的世界更多的人认知并推广具有极大的意义。

五、争取国家奖学金项目招收外国留学生从事中国画专业学习和创作

课题的研究,也是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突破当下传统中国画教学瓶颈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观”的精神内核,在民族文化的视域下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志,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

追寻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高校国际化领域的发展与探索,通过对比中西艺术,寻找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定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繁荣的今天,美学的传播对大众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如何融入现代传播美学形成东方人独特的视觉语言并且唤起人们的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

作者简介:高国华,副教授,1963年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从教35年。作品《清夏》入选全国高等学校教师优秀作品集;作品《荷》荣获第三届黑龙江省艺术教育成果评比二等奖。有13篇学术在国内学术期刊上。

参考文献:

[1]杨斌.传统艺术的微博传播策略研究――以新浪国画微博为例[J].传媒,2014(13):72-75.

[2]韩铭.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画鉴赏与传播[D].山东大学,2012.

[3]冯晓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探究数码绘画教育里中国画风格教学的开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3

动漫是融合最新电脑技术和媒体表现艺术的新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动漫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经典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经典题材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审美思想深刻。这些无论对于动漫还是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十分重要的素材基础和表现基础。传统经典题材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审美表现等各个方面对动漫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

一传统经典题材人物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造型表现艺术

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动漫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在原有题材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动漫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这种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在动漫创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第一论文网]中可以分成不同的艺术造型。从视觉类型上可以分为写实造型和拟人造型。写实造型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造型艺术表现,根据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进行尽可能贴近原来形象的造型设计。例如,国产动画片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国外动画片中的《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休》等都是这类造型设计。拟人造型则是根据原题材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拟人化的重新设计而完成的创作,如《狮子王》中的狮子,便是融合了原题材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动画片中狮子的形象为一身,形成独具拟人特色的新艺术形象。从艺术意味上可以分为空灵意味造型和唯美意味造型。空灵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国产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造型,这部以中国水墨画为基本技法的动画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动漫造型中前所未有的空灵意味。这部动画片也因此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唯美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日本动漫《美少女战士》等一大批现代动漫。其中的人物造型多是阳光、健壮、唯美的少男少女。唯美意味造型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将时代和青春等艺术气息融合到造型艺术表现中,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

2动作表现艺术

在动漫创作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共同构成了人物的动作表现艺术。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动作表现艺术加以表达。由于动漫中人物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创作者可以对人物进行大胆而细腻的设计,因此,创作者通常对动漫中的主要人物赋予具有鲜明特征的动作和语言。例如,《聪明一休》中的一休每当遇到难题进行思考时都会用手指在脑袋上画圈,然后打坐冥思苦想。这个经典的动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一休这个人物不可抹去的记忆。而对于这个动作的提炼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过程。创作者对于一休的身份、思想和行为进行总结和提炼,又根据动漫对于这个人物的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动作。再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喜羊羊每次思考时都会跳一段舞蹈也表达了相同的艺术创作思路。同属于动作表现艺术的还有语言,尤其是人物经常说的口头禅或者人物说话的语气特色,这些都对表达人物思想和情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蜡笔小新》中,小新每次回家都会说“你回来了”。这些设计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以为小新在犯糊涂,观众只觉得这是个有趣的细节,当这个细节反复出现的时候,观众就会认可这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了,甚至可以说,观众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重复,他们一遍遍地看见熟悉的细节,这让观众和动画人物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重复不仅不令人厌倦,反而让观众感到温馨、亲切,成为观众最爱看的部分之一。

3性格表现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性格是一个人物艺术魅力的总结与升华。动漫和电影一样是对人物性格进行表述和刻画的艺术。动漫中的人物虽然虚幻,但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很多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艺术。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有助于动漫对于主题情感的表达。从动漫对于人物性格设计的表现艺术上来看,动漫中人物性格可以分为英雄型性格、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英雄型性格是动漫中最常见的性格类型,通常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保护人们,深受儿童的喜爱。例如,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等。对于英雄的崇拜是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怀,尤其是对于孩子们。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来看,英雄型性格仍然是重要的性格类型。除了英雄型性格以外,动漫创作还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中提炼出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智慧型性格的代表形象是《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或者《曹聪称象》中的曹聪等。幽默型性格的代表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等。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是英雄型性格的补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使得动漫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更加多彩。

二传统经典题材故事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剧本表达艺术

剧本是动漫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创作基础,也是动漫创作进行各种艺术表达的基础。传统经典题材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深厚的故事内容。动漫创作是融合了电影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动漫创作中的剧本表达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艺术特征。传统经典题材中丰富的故事内容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时期的创新美学思想则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创作空间。这种创作艺术是对传统的继承,这类动漫故事从剧本创作上保留了传统经典题材的历史背景、主题氛围、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剧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更加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艺术元素。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剧本创作是艺术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的审美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传统经典题材故事的借鉴和引用应该在对其有着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得传统的经典题材在新的艺术表现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根据法国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动漫《钟楼怪人》便是在保留原著中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合儿童观看而对故事进行了调整,更加突出了对于善良的赞美这一主题。这部动漫也因此成为了迪士尼公司的又一经典作品。

2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

传统经典题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所以不同文化下的传统经典题材便包括了不同的叙述风格。因此,取材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创作便融合了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动漫创作中美术风格以写实为主,并且融合了幽默的叙事风格。美国的电脑技术发达,因此可以以更加细腻的写实画面表达出更加相近与现实的艺术特征,并且融合具有时代感的幽默叙事风格使得美国动漫画面细腻、唯美,叙事幽默。例如,上文所述的《钟楼怪人》原本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但被动漫创作者融入了很多的幽默元素,从而使得这部动画片更加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中国动画片从美术风格上来看更多地借鉴了丰富的民族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水墨画、工笔画、剪纸画、皮影等,追求的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意境美。从叙事风格上来看,中国动漫更多的是宣传惩恶扬善、去伪存真的正剧叙事风格。例如,在《西游记》中无论何种绘画风格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于驱邪扶正审美思想的宣扬。随着文化与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的动漫也在彼此的学习和借鉴中得以融合。例如,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便是融合了中西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动漫经典。

三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传统美德的弘扬

和审美思想复杂的电影不同,动漫主要受众是儿童,所以审美思想也相对简单——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要的审美思想。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丰富、复杂,但最终通过动漫表现的都是以真善美为主题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对于不同文化的动漫创作都是一致的。无论对于西方写实主义风格还是中国写意主义风格的动漫作品,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其永恒的艺术主题。例如,《海底总动员》中的两只小丑鱼以历险记的形式表达了父子之间最无私、最真挚的情感。中国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系列动画片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如果要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中寻找和概括出共性的思想,那毫无疑问便是以真善美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因此,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是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重要表现艺术。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动漫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中的差异的。例如,《海底总动员》中我们能够看到父子两人为了寻找彼此而表现出来的与危险和邪恶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了蕴藏在平淡生活之中的父子情深。

2独特的情感关怀

如果说对于传统美德的弘扬表现的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统一,那么独特的情感关怀表达的则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动漫审美思想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情怀。传统经典题材动漫创作通常取材或改编于经典文学名著、本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寓言、传说等,因此,在创作中自然会融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情感情怀,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动漫时能够产生具有艺术性的情感共鸣。人们在观看不同动漫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独特的情感关怀。例如,上文所述的《花木兰》虽然故事取材于中国传说,动漫本身也融合了诸多中国元素,但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鲜明的美国文化下的情感关怀。例如,动漫中对于花木兰拥抱皇帝、招聘相亲等情节的设计便是对于美国文化下对自由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无疑更加符合美国人的情感诉求。同样,中国创作的《狮子王》虽然翻拍自迪士尼的同名动画片,但其中也加入了中国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关怀。动漫创作首先是要迎合本地区人们审美习惯的需求,因此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动漫创作中的审美思想既有符合不同民族文化中统一的审美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情感关怀。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与差异推动着动漫创作在文化融合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前进。

结语

动漫作品的成功与题材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思潮的发展,不同文化下的动漫作品也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本文所述的中国动画片,不仅挖掘了本民族的传统经典题材,也在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了典范。本文从传统经典题材人物、故事和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动漫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晓晶:《当代影视动画造型特征分析》,《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期。

[2]程瑜瑜:《走上卡通舞台的文学经典——试论迪斯尼对名著的动画改编》,《文艺评论》,2010年第1期。

[3]程静卫:《论当代中国动漫创作与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期。

[4]杜静芬:《浅析动画剧本创作中神话题材运用的与时俱进》,《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学校体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0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3[本刊网址]http:∥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改革,我国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教学方式已逐渐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民族传统体育在时代的变迁中已逐渐消失在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承着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其丰富的内涵文化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所缺少的,因此,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并与学校体育融合是各个学校体育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研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现代体育教学是众多学校面临的难题,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按不同种族分类共有55个,其民族传统体育有近上千种,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与代表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选择,学校应根据当地的传统、风俗、人文文化来收集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详细的编辑分类,整理出一套适合当地学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如广州市的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曾组织其在校学生一起举办民族体育游戏,在这期间,华南师范的校长利用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根据其适用范围、适合人群、游戏过程、游戏难度、游戏规则等资源进行收集并整理,并编写出了一套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教材,这本教材在当时受到了良好的反映。各大学校应以此为例来学习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建设,通过编制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之前,先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基础的认知再去循环渐进的学习名族传统体育。学校在研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时可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来进行研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比较具有特色的当属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在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武术主要以攻击与防守为主要内容,其运作套路与现代中的格斗有点相似,武术文化注重内心与四肢的协调运作,注重内外兼修,是现代许多青少年热爱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编制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时,应根据武术的功能、结构、方法、和典型性四个角度为出发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武术从功能上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可增强学生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增强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运动结构上来讲,武术的拳术主要以掌、勾拳、推、倒、拎、搂、等手法和步法的结合来进行,其练武术的基本形式主要以蹲马步、弓步、歇步等步行形式来进行,其练习过程还要掌握基本的平衡能力、跳跃能力、旋转能力等,这些都是武术的基本形式,学校在研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可把体育招式与武术招式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提高对民族体育的兴趣,并把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学校发扬光大。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各大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人员管理,对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要进行全方位培训,若体育教师不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技巧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运作方法,就无法做到带头作用教好学生。更无法教会学生,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目前各个高校体育课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应先把培养目标放在教师的资历上,只有教师的资历达到了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首先,可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进行考核,例如:先放一段民族歌曲,然后让老师回答此歌曲属于哪个民族,此民族具有哪些文化和地方特色,其标志性体育方式是什么。通过这一段问答,可找出体育教师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薄弱知识点,然后让体育教师对知识弱点进行针对性学习。第二个考核环节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在考核这个环节时,学校考核人员可先通过提问方式来进行考核,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并相融合?通过提问方式来考核教师的初学水平,再对其进行体育知识考核。完成这些流程后学校考核人员可依据各个教师的知识水平来进行分配班级,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上,可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和体育运作方式来进行培养,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更专业化。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上,教师可多安排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上的需要,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课设置中比较常见的体育项目有:篮球、羽毛球、排球、跳绳、跑步、跳高、跳远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校开开展了许多社团,其社团形式包括跆拳道、拉丁舞、恰恰、古典舞等等课程,通过这些现代体育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民族传统的体育方式是怎样的,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当中去,民族传统的体育方式种类繁多,其花样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叼羊、马术、武术、秋千、押加、高脚竞赛、毽球、民族式摔跤、射箭、赛骆驼、国际象棋等,这些体育项目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从没出现过,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开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5

【关键字】:传统教育网络教育影响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一、传统教育

(一)什么是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围绕课本,向学生集体讲授系统知识,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温习来熟悉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育的优点

传统教育在伴随着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首先,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方面有相应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及时的调整,老师也可以在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时,透过学生的口头表达、面部表情等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努力使自己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老师在讲解问题时,有时也会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共同生活在同一校园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国家,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共同生活的机会,扬长避短。

(三)传统教育的缺点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人生经验。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有较为严格的时空限制。学校对课程、课时、授课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按课表上的安排来进行学习;另外,传统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向学习者提供教室、宿舍等设施,这些设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第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第三,教师的教学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加以辅助,于是,网络教育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网络教育

(一)什么是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式,是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上、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国、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信息量及r空结构的变化,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网络教育使得信息资源能为人人共享。通过网络,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书,而是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内容资料,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于互联网,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共享,这就可以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2、网络教育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1)教学气氛的积极性。网络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没有老师的强迫和监督,通过网络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网络教学以学为主,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3)教学内容丰富。丰富多彩的具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课件将代替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书本或教材。

3、网络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转变:(1)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也能按照他们各自的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网络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教学环境,因为互联网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从而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以一种互交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表达,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在交互性方面,传统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环境共在一个空间以及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的场景,只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项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难有机会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网络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存储;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亦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信息,针对不同学员的自主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和学习方式,提出个性化学习的建议,并进行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优点,不能单一的夸大其中之一的优点而忽视其不足之处,必须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网络教育是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这种新生的教育方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是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而传统教育面向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基础教育。学生经过基础教育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为将来再教育作好准备,所以,这两种教育方式是互存共补的,离开了任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华、郭跃军论网络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影响农业教育版2003(3)

[2]俞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分析浙江科技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3(3)

[3]张倩挑战――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学校2004(1)

作者简介: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6

关键词:仪式;仪式教育;释典礼;束■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0-02

在古代中国,仪式贯穿于国家和民众事物中,包括远古的图腾崇拜仪式,天子巡狩仪式,封禅大典,婚嫁丧葬仪式等。各种各样的仪式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的一种表现,是教化民众巩固特定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仪式并不是简单的过去残留,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重要认知工具。发生在学校领域内的传统仪式教育积淀着一个民族的特色,传承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研究现代仪式教育的历史基点。传统仪式教育种类繁多,存在于私学、官学、书院、科举、庙宇等各种教育文化空间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生生交往过程中的跪拜礼、揖礼、就餐礼等日常生活仪式,也有重大典礼,比如对新入学儿童开展的开笔礼和对成年学生开展的冠礼。本文选取典型的传统仪式教育释典礼和束■礼为研究对象,展现传统仪式教育的风貌,探讨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从而挖掘其对现代仪式教育的启示。

一、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典型样态分析

1.释典礼。《周礼・春官・大司乐》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乐祖”是早期被神圣化了的教师,瞽宗是商代学校的名称,也是祭祀“乐祖”的场所。商代在学校祭祀“乐祖”的宗庙祭祀性质的礼仪中祭奠先师的学礼内容被继承发展,被视为释典礼的早期雏形,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礼仪的内容。“释奠”即陈设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释典礼是古代学校最庄重盛大的典礼之一,意在尊师重教,是我国古代官方学礼的典型代表。《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1]。后来,释典礼也在孔庙举行,现在曲阜的祭孔大典就是对释典礼的传承。

所谓先圣,是指制礼作乐之人,如舜、禹、汤、周公之类。所谓先师,是指有道德以礼乐教人者。先圣先师并没有确指,历代人选不尽相同。最初,释典礼的祭祀对象是周公和孔子,后来的祭祀对象演变成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先贤、先儒。随着时间流逝,专祭孔子也是有因可循的,其中,关于周公与孔子地位的评价,梁漱溟曾指出:“周公及其所代表者,多半贡献在具体创造上,如礼乐制度之制作等。孔子则似是于昔贤制作,大有所悟,从而推阐其理以教人。道理之创发,自是更根本之贡献,启迪后人于无穷。所以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影响上说,孔子又远大于周公。”[2]除了祭祀对象不断发生变化以外,释典礼的举办时间、规模、仪节等都在不断演变。

释典礼仪式有着复杂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各种各样的仪式使得权威的构建,礼乐的教化更好地得到实现。释典礼场景布局讲究方位、数字的象征性以及礼器、祭品、服饰的政治性。释典礼也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其中舞乐贯穿始终,与乐相比,舞在祭祀活动中直观性最强,影响也大。恩格斯在讲述印第安人的崇拜仪式时说:“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3]。在仪式过程中,参祭人员用身体作为载体,以俯伏、兴、平等动作来表达对孔子的追忆与缅怀。在庄重严肃的仪式氛围中,在参祭人员模仿性和象征性的表演过程中,参祭与观祭人员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愿望。释典礼正是因其政治性、社会性、宗教性、文化性等多重特征,成为国家、社会乃至儒家士大夫凭借之手段,生存之依据[4]。

2.束■礼。《论语・述而》中记载:“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悔。”[5]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礼节叫作束■礼。关于“束■”的含义存在争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是束带修饰,后喻指上学年龄十五岁以及赠予老师的见面礼――干肉,后喻指学费。关于“束■”的不同解释。《做论语译注》曰:“■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挺),十■为一束。束■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做初次拜见的礼物。”[6]《我读》中将“行束■”解释为:“古代十五岁的成童,行束■之礼以入大学,后来引申为指年龄。”[7]本文采取学者杨佐仁的看法,他认为“束■”最初是束发或入学年龄十五岁之意,到了《北史》《隋书》中的记载就开始出现“束■”为学费干肉的现象,这种变化是当时社会生活制度的产物。从关于束■礼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其礼节烦琐,但这也正好体现了师生以礼相待的融洽关系。学生在入学之始便通过礼节表达了对师长人格和学问的尊敬,将求学视作一种神圣的事业。老师则身体力行,对学生谦逊有加,谆谆教诲。

二、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基本功能分析

直观地看,传统仪式教育是在进行文明教化,倡导民众尊师重道,当然这也是传统仪式教育最具基础性的功能。但是,结合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对传统仪式教育进行深入挖掘,便可以发现其对统治者权威进行塑造的功能更具深刻性。

1.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古代社会,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德育n程、礼仪活动和师德示范。在礼仪活动中的束■礼中,学生通过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尊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在入学时应该具备的,即使是在以后功成名就,成果大于老师之后,也还是要尊重自己的老师。心丧礼也是对老师极为尊重的一种传统仪式教育,《礼记・檀弓》中记载:“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8]。心丧是指老师去世后,学生身无衰麻之服,而心有哀戚之情,所谓若丧父而无服也。民众通过传统仪式教育表达对先师和老师的感恩与崇敬之情,反过来,传统仪式教育又通过先师和老师的道德力量教导民众。学生要处处学习老师的为人之道,不断在道德素养上提升自己。尤其是释典礼对于儒生自身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尊师重道的道德教化。千百年来,儒生通过释典礼,不断坚定其基本信仰方式和道德准则,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求得生命和真理,以安身立命,而不必另外寻找精神安息和灵魂寄托。也就是说,释典礼将其参与者经验性的、社会性的尊师重道,通过仪式实践,不断强化参与者对先贤的尊重,从而转化为一种类似于宗教性、先验性的道德信仰[9]。

2.塑造权威的政治教化功能。传统仪式教育是在当时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大前提下开展的,它必然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其塑造权威的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仪式教育程序复杂、严谨,甚至是稍有出入,就可能会被冠以“以下犯上”或是“大不敬”的罪名。尤其是仪式教育中涉及禁忌的部分,更是以其强制性和神秘性塑造了统治者的权威。以释典礼为例,在上文提到过的释典礼场景布局讲究方位的正统性、数字的象征性以及礼器、祭品、服饰的政治性,并且释典礼也有着极为严谨的结构。这些要素的设置无疑彰显了统治者的不容侵犯性。此外,统治者的亲自参与的视学仪式不仅没有拉低其身份,反而让民众更加信服统治者的统治,因此也就更加彰显了其高高在上的形象。其次,通过传统仪式教育培养符合统治阶级需求的人才。传统社会里尤其注重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同角色应该遵循不同的伦理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不容置疑。被赋予统治者伦理规范的读书人,才是统治者需要的人才。最后,通过传统仪式教育统一读书人的思想,巩固政权。行为上的服从,不如思想上的认同更有助于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思想的统一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启示

传统并不等同于落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仪式教育也饱含着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有助于深化现代仪式教育的内涵。无论我们的社会先进到何种程度,我们的社会依然离不开传统因素的影响,因为正是由于历史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在时间的积累中越发深刻。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仪式教育文化体系。学习传统仪式教育的精华,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教育,从而开发新的仪式教育资源,创新仪式教育形式,是构建现代仪式教育文化特色的必经之路。

上文中提到的释典礼等传统仪式教育,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首先,传统仪式教育和道德养成紧密结合。仪式重在增价值观传播的表达性与渗透性,传统仪式教育处处体现着尊老敬贤的价值观念,是对民众道德品质的培养。现代仪式教育种类繁多,但每一种仪式教育都涉及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但不是太突出。因此,可以在一些仪式教育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环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其次,传统的仪式教育注重细节。传统仪式教育通过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展现,增强感染性和说服力,从而有利于形成民众的道德自觉与道德养成。现代仪式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应付的问题,力图把仪式教育做精,从而提高仪式教育的效果。最后,传统仪式教育注重神圣感的塑造。古人祭天敬神都怀有一种敬畏之感,这也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待仪式的态度。当下很多仪式教育也同样需要营造神圣的氛围,唤起我们敬畏或者虔诚的心,从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传统仪式教育宝库有待进一步挖掘,做到古为今用。需要注意到的是,传统的各类仪式教育是礼文化的表现形式,礼文化受所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封建社会的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包括糟粕的一面。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仪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其糟粕的一面,并且将仪式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地抛弃其烦琐繁杂的仪式程序。

参考文献:

[1]龙汉宸.礼记・文王世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51.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2.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88.

[4]盖金伟,孙钰华.论释典礼与唐代文化权威的构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1.

[5]龙汉宸.论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60.

[6]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76.

[7]傅佩荣.我读论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32.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7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重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367.88【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13-0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具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性。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已成为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给节日增添了色彩,给群众带来了欢乐,被看作是民族兴旺、幸福和吉祥的象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还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和健身性。如果农村学校能结合本地区特点,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为学校体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系统传承与规范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体育教学的重大意义

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标准》都强调学校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众多传统体育项目简单易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内涵,具有较好的娱乐、健身和教育功能。因此,把部分优秀的适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能为学校体育教育增添民族特色和风格,从而打破以西方竞技体育为模式的学校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体育教学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参与运动项目的同时了解到我国各民族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受到较好的素质教育,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和发挥的重要价值与功能。

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锻炼价值较高的民族体育项目被列入全国和地方的学校体育教材,如武术、八段锦、五禽戏等被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赛马、摔跤、射箭、龙舟、秋千等被一些地区列为学校课外锻炼项目。目前,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具有较多少数民族的省份,其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与本地区民族接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内蒙古、贵州部分学校开展的“角力运动”和开展的“民族舞蹈”等。二是在汉民族地区和汉民族较多的省份,其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流行较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北方、中原等部分学校开展的“跳绳”、“拔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健身和娱乐为主,强调人与群体及自然的和谐,注重完善人品,发展身心健康。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对于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1、娱乐身心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这种活动中以娱乐为主,没有或很少有功利成分。农村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功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感受到其他时候难以体验到的快乐,可以松弛紧张的学习压力,激发积极的心态。

2、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背景。每一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各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情感的反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体育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能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体育教学的突破点

1、树立体育意识。

树立体育意识,是农村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要积极引起全社会对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通过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引导人们逐渐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人们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

中华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更加深刻地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释放更大的能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体育教学是在农村学校这一传播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高学历、强能力的高层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

3、跨区域教学形式。

尽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体育教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与实践,但是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逐渐消除由于地理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的大多数地方达到互通和协调发展,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领域内的一个飞跃。对于具有地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逐渐跨区域进行教学,这对其他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颖的体育项目,学生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比较显著。跨区域传授其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有效传播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文明成果得到共享。地域的物理距离随着技术的进步正逐步缩小,跨区域民族文化的交流更能使人们的心理距离缩短。

4、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适应范围较大,教学中可选择的余地也较大。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和技能等特点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呈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就某一项目而言,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传授该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战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在组织形式上不应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项目加以传播,这种效果可能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效应。诸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制成教学光盘,使用多媒体方式加以演播,可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8

关键词:e-Learning;教育传播;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09-0000-01

theResearchofeducationmodeBasedone-learningenvironment

SongQingge

(XingtaiCollege,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roughthecomparisonoftraditionalmodeofeducation,drawinanewmodelofeducationfore-learning.

Keywords:e-Learning;educationalcommunication;model.

一、什么是e-Learning

e-Learning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方式和教育本质。

e-Learning不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e-Learning是以网络技术作为载体,承载并传送知识,其本身强调的是学习本身以及这种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e-Learning的真谛。

二、教育传播模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个传播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基本要素所形成的不同的组合方式与联系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以教育者为主导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

传统的教育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中,教师根据某种需要(如社会发展、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需要等)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并通过媒体(这里的媒体包括教师的语言符号和体态等非语言符号)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

三、e-Learning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

(一)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生地位

由于e-Learning是一种网络化学习,它的学习方式跟传统教育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从学生角度来说,网络学习对学习者最根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有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这两种能力就要求学生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所以在e-Learning环境下学生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占了主导地位。

(二)e-Learning环境下的教师地位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单向、独自的权威式垄断的地位,即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或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者,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潜能受到压制。而在e-Learning学习环境下,由于学生要求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就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指导者,通过赋予求知者探究与理解的权利,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共同营造一种探究式的教育过程与氛围。

(三)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资源

e-Learning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四)e-Learning环境下的媒介

e-Learning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因此互联网是它唯一的学习媒介,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师生也主要通过网络沟通。

(五)e-Learning环境下的教育传播模式

作为教育传播模式中的几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介、信息在e-Learning环境下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所以传播模式较传统相比也有了不同。如图2所示:

图1传统教育传播基本模式图2e-Learning教育传播模式

在新的传播模式中,传播教学信息的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同时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或指导,并且他们都同时接受“网络媒介”的反馈。

总之,由于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在e-Learning环境下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必然要求新的教育传播模式与之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9

国内外一些网络教育的成功为我们推进和开展网络教育提供了有益经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网络教育极好的发展前景和在当今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和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教学方法有相同点,更多的是不同点,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千秋,即使在最现代的学校,在现有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每一班每一科每一课都人人一台机或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两者的优势互补,就能扬长避短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经济的最佳教学效果。现在很多中学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网站,或是利用其他教育网站等资源的辅助功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与网络环境的结合点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呢?

一、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

要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就必须深入挖掘两者的优势,了解实现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具体途径,有机结合,发挥其最大功效。

(一)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优势及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具有备课省时省力、教学成本较低、操作灵活自如、可以随机应变、方便临场发挥、直接影响学生留有想像空间、便于情感交流,交互性强等特点,我们可以发挥其优势,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1.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讲授优势与亲合优势,突出人文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简易模型,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主要教学手段是教师的口头传授、粉笔板书、实验演示等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一个讲授过程,更能体现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人文因素作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具有真实感。

2.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表演优势,充分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

虽然传统模式下教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许多教学知识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认知、体会和理解学习到的,但有的知识是不能完全简单依靠语言和描述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到的,还需要一定的过程演示和真实展现,才会形象生动的让学生领会到。相当多的数学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通过板书、实验等形式,采用边写边说边演示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容易领会到加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这种示范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效果非常突出。教师的讲授、教师的言传身教才会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使抽象的东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默契传递。

3.运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习惯优势,发挥学生的依赖作用

传统教育方法的使用,历史已久,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很多数学生都习惯了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已经对之产生了依赖心理。合理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能保证我信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在采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机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4.发挥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导向优势,增强师生之间的共鸣效应

传统教育有特定的活动场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活动,相对于人机对话这种形式更容易产生师生间良好的心灵感应作用。教师在讲授法中所表达出来的多种蕴含感彩的语言及营造的气氛,对教学目标实现是相当重要的,它对学生的心理才会产生深刻的共鸣作用。有意识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才会达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二)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的具体途径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直观性;②形象性;③动态性;④交互性;⑤模拟性;⑥针对性;⑦重复性;⑧高效性。如果能利用好这些优势,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都是基于课堂形式进行的,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特点。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没有课堂教学就很难组织教学,而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克服这一弱点,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理解不到的东西,学生可在网络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或进行网上考试,是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给学生深入学习和补充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在生活中得到学习。

2.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形象生动化

网络使用方便,不受空间限制,而且信息几乎不受容量的限制,课件系统、协作交流系统、网上作为及题库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师,它是一种特定的丰富的人力资源。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的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网络媒体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因素。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科本身有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媒体模拟与放映优势,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网络资源具有很强的模拟和放映优势,可以把真实的教学内容或真实或模式放映出来,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突出。

3.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互动的优势,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体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主体自主学习,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以其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正好为之提供了有效的条件。学生们也更乐于探索知识奥迷,对网络易于接受,这也迎合了当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BLoG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创设网络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4.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化优势,实现分层教学

传统教育对于同一个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由于学生存在的差异,不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尝试过分层教学改革,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难以操作,而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和网络设计,可以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从而满足分层次教学需要。

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策略

1.整体把握、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注重实效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选择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教学课型,有侧重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实现优势互补。有时表现在同一节课,要分阶段分别运用网络教育或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在一段教学时期中,实现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如不同的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互补方法。在导入环节,宜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辅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如需要创设情境,则可以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环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交替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手段。

2.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合理优化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就应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切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特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有意识的进行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更佳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探究活动,可提供辅导学生制作几何画板模型等,促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理论和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上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教学活动才会生动,才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3.相互补充,各显其能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忽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对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因为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片面刻意追求网络教学方法,或是一概而论否定其中某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坚持固守另一种教学方法都将会导致停滞不前或得不偿失。在新课程标准下,要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使两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有益共存。

传统的教育方式篇10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教育;传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民族文化形成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鲜活的精神物资,包括文化、民俗等,精神文化伴随着物资文化被创造,这其中也包含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历史文明,凡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年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是欣欣向荣,都会出现代表性的音乐艺术形式。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发展,但作为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的中国音乐体系,不但在理论体系构建上落后于欧洲音乐,而且在教育实践层面上也远远不能与欧洲音乐体系相抗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并存的今天,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对其进行定位,成为中国高校音乐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有重要意义。艺术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我国高校开设音乐课程的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学习和活动,培养自身的艺术气质,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目前,中国的音乐人才主要是由我国音乐院校、综合类或师范类的院校培养而成的,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国高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要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就要将其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音乐行业和课程体系设置“西化”严重,例如,我们的艺术院校在讲述民族音乐技术和知识时,基本上以西方音乐体系和形式为核心;在专业艺术院校从事的民乐表演中,其内容和形式已不是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体系创作模式来表演。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解读中国传统音乐,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这使得传统音乐丢失了它的传统本质,被边缘化。

我国的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传统音乐继承人为目标。我国音乐教育实践的面向人群主要是在校高校学生,这部分人群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和一定的音乐素养,落实对这些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对于落实传统音乐继承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音乐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虽然现在还没有建立起像西方音乐教育那样完整的体系,但并不是说它没有自己的传承规律,中国音乐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总结出它自己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平等地进入世界音乐文化教育中去。中国音乐属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该面向传统,与其他有关机构多合作,开展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会和研讨会,跨越文化差异,加强对话、学习、探讨和交流,交换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共同为全世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一)传统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人类虽然在几千年前就对音乐进行研究,但真正地把音乐学作为一门科学严谨的对象来研究并提出的却是西方。我国音乐教育引入音乐学,开展音乐学专业教育的时间还很晚,在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研究队伍中,很多是在西方音乐理论为核心的音乐体系下学习并成长的。我国高校以西方音乐理论教学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不注重从音乐本体方面培养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忽视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实践在事实上形成了脱节现象。中国传统音乐在民间大部分发展日趋衰微,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传统音乐源于黄河流域以外的四域音乐、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流入我国的外国音乐。我国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术界要求教育学界关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呼声渐高,他们呼吁继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反对乐队和乐器的西方化,呼吁提高传统音乐的文化自信,在多元音乐文化的背景下,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的个性。很多音乐学家倾注了大量心血,出版了多部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的论著,为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

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重点是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回归。声乐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互关联的有机整合。受限于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影响,我国国内音乐教育的最大倾向性问题是西化、崇洋现象严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发音音节就是西方的大调音阶,即do、re、mi、fa、sao、la、xi、do。

(二)对策分析

1.加强音乐教材体系建设

音乐教育回归文化母语,构建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需要立足于现代教育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领悟音乐艺术。为了进一步突出传统音乐特色,传承传统音乐,高校音乐课程应该按照我国母语表达系统来设置音乐教学内容,增设方言课程、传统乐器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国乐理等课程;建设中国传统音乐教材。教材的顺利编写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不能脱离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侧重点和结构安排要符合我们高校音乐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教材的升级改良,探索适合可推广的高校音乐教材。

2.探索适应高校音乐文化氛围的传承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经典的曲种或剧种带入课堂,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音乐,在教学中引入或借鉴传统音乐学习的经验,结合现代社会多元化音乐背景和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应高校音乐文化氛围的传承模式,实现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的正确定位,在多元化音乐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为我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地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奉伶;失位与回归: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与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马克斯・彼得・鲍曼;国际传统音乐学院关于世界范围的音乐对话[J];中国音乐;199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