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2:37

金融科技特征篇1

201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体现了央行正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

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全面运用于包括且不限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理财、零售、银行业务、保险等领域的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于是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从全球范围内看金融科技最新发展与监管科技的走向趋势,为新情况下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思路。监管科技兴起与演进

所谓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落脚点在于金融,英文表述为Fintech,是Financialtechnology的缩写。其概念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是来自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Stability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通过创造可以为社会广大群体适用的金融产品,使得广泛的社会阶层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构建在新技术上的金融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传统监管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由此有人提出了以技术对抗技术,用监管科技(Regtech)应对金融科技的想法。

监管科技是与金融科技相对应的概念,意在指技术与监管相结合以应对新的金融科技,英文表述为Regtech,是Regulationtechnology的缩写。监管科技被定义为一种应对科技创新带来金融行为合规问题的新技术,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Ca)有一个经典描述:“运用新技术,促成达成监管要求。”

监管科技作为从金融科技概念引申出的概念,严格意义上是金融科技的分支,其具有实时性、高创新、专业性强等特征。相比传统监管,监管科技具有三方面优势:第一,促进企业去合规,提升配合监管的能力;第二,改变监管者和被监管者进行监管的方式,使监管实时动态,强化对市场的检测能力,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第三,改进监管者监管方式,降低监管难度、成本,比如美国存在大量监管科技服务公司,专门为客户公司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以降低合规成本。发展趋势与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减少合规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有效弥补了我国金融发展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体现出“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用户指向性”(customization)等特征,依托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业态呈现出互相重合又高度细分并存的特点。在一系列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规模大、创新原动力强、风险防控需求紧迫这三大特征,因此有必要加速结合最新科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科技(Fintech)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科技有三大突出优势:

优势一:移动支付世界领先,推陈出新

以蚂蚁金服、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不断创新,移动支付所占比例不断扩大,2017年5月,浙江省提出了打造“无现金社会”的口号。其科技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识别领域,比如现在已经相当普及的指纹验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以及未来可能应用的虹膜支付、声纹支付。除了生物识别,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也将会对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优势二:征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助力普惠金融

2015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目前看,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公司突破最大,其构筑在其本身评分体系中的用户,已经可以用信用分数直接进行共享单车的押金抵扣、借还雨伞充电宝,甚至与卢森堡开展了基于信用分档牡缱忧し务,已经超出了原有征信应用领域的范畴。个人征信根本上就是为普惠金融服务的,个人征信服务最大的价值与盈利点就在于作为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数据,普惠金融的开展需要征信数据以减少贷款风险,从而降低成本,实现普惠本质。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填补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人金融服务的欠缺,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蚂蚁金服以及其芝麻信用体系等做得很好,但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资产、征信体系等不光是金融领域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的新趋势。

未来农村金融的开展还得靠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个人征信以及信用体系,只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全覆盖的个人征信体系,农村的金融服务才能解决,所以个人征信与普惠金融的结合对于解决农村金融问题非常重要。

优势三:整合互联网与电信运营商大数据,人工智能赶超美国

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行商大数据的整合将会实现1+1>2的效应。个人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参与并推动了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中国联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复旦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中国第一家大数据流通与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目标是将来会引入更多数据,在多方数据基础上研究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由于电信运营商有互联网企业一些不具备的优点,比如运营商数据在处理风控、精准营销、小额信贷、贷后预警、盗刷、电信诈骗等问题上相对成熟而且有历史积累,数据更加精准、更加动态,两家的结合,对于大数据的价值有着巨大的提升,实现了对个人准确的信用画像,去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就帮助中国联通与京东金融成功地进行了数据整合。

京东金融与中国联通合作只是第一步,未来将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进行全面合作,将三大运营商各自的优点整合起来,甚至和中国银行业、广电集团的数据进行整合。此外,深度学习作为最近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高度依赖大数据,通过模拟人脑的训练方式,让机器可以进行自动学习,而该技术的应用也让蚂蚁金服、腾讯、谷歌、百度、Facebook等公司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因此中国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大数据井喷阶段,短期美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保持领先,但长期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反超美国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目前来看中国金融科技亦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一:区块链市场应用潜力巨大,但目前监管态度审慎,发展相对滞后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点对点支付;第二,多方交易,即通过技术构建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基础;第三,智能市场,包括任何形式点对点交易实时划转的清算交易,以及金融衍生品“智能合约”实现头寸自动调节的开发等。具体来说涉及交易所、保险、众筹、基金、股权交易等细分领域,潜力巨大。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还是数字货币,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否定了非官方数字货币的合法地位,并宣布将推出人民银行版“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无法得到合规身份,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转入暗网(darkweb)被用以洗钱,这值得引起警觉。

对此,学界呼吁“网开一面”,保留一个想法或者说窗口――小额公开发行的数字货币,具体额度由证监会来定,这对股权众筹、中小企业融资、债券融资的相关业态可能有重大突破。

问题二:股权众筹相对停滞,急需政策松绑与支持

由于受到p2p专项整治的影响,我国众筹方面的政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投资者也是谨慎支持,投资相对保守,这就导致了目前几乎整个众筹行业处于一个濒临死亡的状态,而在国外特别是英国,最有活力的还是股权众筹。但是通过对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进行结合,股权投资领域依然有作为的空间,德国已经有依托以太坊平台的theDao项目,这对于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目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在Fintech和Regtech上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新技术如何与人民银行监管体系相结合,如何将Regtech体系化有了一些成果,将在之后陆续推出。

问题三:金融科技过度依赖互联网金融,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金融科技概念虽然非常火爆,但包括大数据、征信、支付等优势项目都集中于互联网公司与互联网金融,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了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而中小微科技企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的发展潜力巨大,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金融科技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完成转型,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面临融资困境,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相信随着政策与市场态度的调整,将会迎来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科技在中国大爆发的新时代。技术驱动转变监管思维

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不断累积的风险与技术漏洞,如果固守传统监管理念,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毒攻毒”,以技术驱动型监管思路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Regtech应对Fintech。

当前金融科技监管的根本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监管层可以通过监管科技的技术手段,去主动解决数据获取、收集、分析、储档问题,并能够实时、有效地发送指令,监管由被动变主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处在一个平等获取信息的地位,通^数据共享形成一个有机交互系统,降低监管成本,真正实现实时、可预测、自上而下的,以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金融统合监管体系与主动、精确的监管数据收集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第一,金融统合监管体系需要构筑金融统一监管委员会,对银行、保险、债券等金融领域实施统一监管,构筑大监管格局。在这一委员会基础上,实施金融统合立法,形成金融商品、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三位一体,互相呼应的统合立法格局。

第二,建立主动、精确监管数据收集体系,明确相关规则,建立数据申报、分享、辩伪规章制度,打通地方与中央、中央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在这一体系中积极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监管数据的精确性与主动性。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英美德日澳等国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交流,我们会在今年7月前往英国考察英国金融科技企业现状,了解英国的政策动态与监管科技发展情况。

金融科技特征篇2

关键词: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状况;融资模式;信用风险

报告将以广东省内科技型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其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挖掘、信贷风险评价、评价模型构建和融资模式优化为研究目的,在关注科技型小企业财务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把企业特征、股东特征和合约特征等因素引入信贷风险影响因素范畴,构建科技型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然后基于“客户”、“交易”和“债权”等三种典型融资模式对企业信贷风险的影响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优选出能显著缓解其信贷风险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最后提出缓解科技型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

1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目前,现有的理论研究局限不但制约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和实践,导致科技型小企业融资愈发困难,也使得有关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测度、影响因素挖掘、评价和管理的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的需求。鉴于此,报告通过深入挖掘出影响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核心因素,突破过去学者主要依赖于财务指标的局限,构建了包括财务状况、企业特征、股东特征、合约特征等四大类因素在内的信贷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丰富了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广度和内涵,有助于构建专门面向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模式。

2广东科技型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模式与信用风险变化趋势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省科技型小企业在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其总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具体如下:①在运营能力方面,出现逐年轻微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在2008年后,出现了大幅下降的现象,表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②在盈利能力方面,科技型小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总体均接近20%,企业赢利水平表现平稳,赢利能力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明显冲击。③在偿债能力方面,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而长期偿债能力有逐年增强的趋势。④在发展能力方面,出现逐年快速下滑的趋势。国有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明显不如非国有科技型小企业,同样,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能力也不如广东省内其他地方的科技型小企业。股份制企业和非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能力相近。⑤在融资模式方面,在广东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传统融资模式占主导地位,平均融资占比高达80%,而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占比约为20%。近几年来,供应链融资占比在逐年缓慢提升。⑥在信用风险方面,总体上,科技型小企业的信用水平逐年略有下降,并出现少数科技型小企业信用水平出现恶化并违约情况。

3广东科技型小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①在企业特征方面,科技型小企业的规模(注册资本、净资产、销售收入)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说明通过提升科技型小企业的注册资本、净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将能显著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另外,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地经济水平高,说明企业置身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其信贷风险的作用,而处于第二产业的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也要显著低于其他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此同时,获得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认定的企业,其信贷风险也明显低于其他一般类型的科技型企业,这说明类似“高新技术企业”这种荣誉,不但体现出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是企业信贷风险较低的一个信号。②在股东特征方面,创业股东从业经验越丰富,其企业信贷风险越低,这进一步说明创业股东是科技型小企业的灵魂人物,其自身素质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更影响了企业的信用资质和信贷风险。③在融资模式方面,相比传统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模式能显著降低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因此,对科技型小企业来说,应该进一步提升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占比,尤其是基于“债权”的融资占比来降低企业信贷风险;在担保方式上,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有助于降低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而其他担保方式(以保证或信用为主)与企业信贷风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银行应该要求科技型小企业应尽量采取以抵押或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来获取资金,以间接降低其信贷风险。④在财务特征方面,相比科技型小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其盈利能力(以总资产报酬率为代表)与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也说明,增强科技型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提升其信用资质、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

4关于广东科技型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价及其融资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

金融科技特征篇3

“这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其最好的应用领域之一是金融,因为金融是唯一纯数字和钱的领域。”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在中国爆发的第一个且最大的领域一定是金融。

去年以来,他不止一次提及,未来的投资机会将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而金融业可能会最先被人工智能化。对于人工智能的看好,让李开复所带领的创新工场投资了不少这个领域的创新公司,智融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2月的一次关于人工智能话题的公开演讲中,李开复就将智融作为人工智能在金融方面尝试的案例。这家公司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小额、短期借贷的领域,它并不负责用户的放款,而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由后者提供贷款,智融扮演的角色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对目标客户进行信用评估。

在智融集团Ceo焦可看来,对于小额分散、高频、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业务,人工智能有着天然优势。首先,机器可以处理海量数据,能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其次,机器学习速度极快,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模型可以实现高频次的优化迭代;再次,机器在反欺诈方面优势明显,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弱特征的强表现

焦可曾就职于创立初期的百度,主管搜索类产品的市场与运营工作,后相继就职于赶集网、马可波罗等互联网公司。2013年,看到机会的焦可创立贷小秘,主打结构化的贷款数据库及智能化推荐引擎。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家庭87%的平均负债率,而这个数字在中国只有40%。另外,中国有85%的人群无法享受目前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

创立贷小秘的初衷是,贷款用户与银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想通过搜索与推荐引擎机制,把银行产品和用户结构化,以提高双方的信息匹配程度。但是,在业务开展将近一年半后,焦可发现产品表现并未达到预期,在将借款用户推荐给传统金融机构的过程中转化率极低,各机构产品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导致信贷服务同质化。

贷小秘触礁让焦可着实思考了很多,他发现自己对于市场的认知存在偏差:“业务无法继续的原因在于国内传统金融机构无法给这些用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本质上说是供需不对称,而不是我们原来想的信息不对称。”

在想清楚症结根源之后,焦可选择放弃继续贷小秘,进行业务转型。2015年7月用钱宝(现为智融集团旗下产品线)上线,将人工智能的风控解决方案应用于金融领域,为用户提供小额短期借款的智融应势而生。在用钱宝上,用户可以借贷的金额最低500元,最高5000元,而借款期限最低7天,最高30天。

传统金融机构是以人的经验作为风控判断,或者依靠某一项核心技术实现身份认证。而当一套风控流程特别依赖某一项技术或某一个经验的时候,很容易引起特定情况的攻击和欺诈。锁定人工智能是因为焦可和团队相信,解决市场供需不对称的根本方法,在于具有技术变革意义的新金融技术。

在焦可看来,国内金融机构之所以会出现供需不对称,很大程度跟银行的风控逻辑有关。传统上,银行风控主要是依据一些强特征数据,比如不动产证明、工资流水、社保证明等。那些刚步入职场的月光族、工作地点不固定的蓝领工人、服务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等人群,在风控数据上的表现不具备这些强特征变量。

与银行不同的是,在贷前风控环节,智融的人工智能风控引擎注重的则是弱特征。焦可认为,弱特征和强特征的区别就在于,强特征是非0即1的;而单独的某一项弱特征,对于用户的信用评估和逾期率,没有绝对性的指导意义,需要很多弱特征在一起,才能对用户进行准确的评估。

传统金融机构人为处理贷款申请时经常依赖贷款“老司机”的经验,所看到的数据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水下的冰山主体存在着大量的弱特征数据。焦可觉得,虽然无法凭借几条弱特征数据来做出借贷的决定,但当这些数据积累到上百项弱特征时,便能以此为风控依据做借贷决策。

在梳理特征的过程中,焦可和他的团队尝试过很多变量,不相关的很多很多。“星座跟逾期有没有关系,其实是没关的,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首先找到这些人有什么特征。”焦可介绍,很多弱特征完全不在传统风控人的经验里,甚至有很多是人不能洞察而机器可以发现的。比如,一个人的手机电量也能成为参考标准,申请贷款时电池电量低的人要比电量高的人逾期率更高;再有,有的人通话行为体现出非常强的单向性,经常单向播出很多电话,却很少接到来电,这样的用户逾期率比有来有往通话模式的用户要略高。“这是老司机办不到的,即使他能够想到这一点他也很难做定性定量的判断。”焦可说,目前智融已成功挖掘1200多个维度的有效弱特征数据。

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技术,智融的目标用户锁定在以刚刚步入社会、消费没有计划性、经济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明确“不做理财、不做学生群体、不做地推、不做展期”的几个原则,把业务中心放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效的弱特征。

数据反哺模型

一般情况下,贷款平台公布数据都会着重放款额度,但焦可认为,能体现金融科技技术能力的参考指标不是贷款交易的金额,而在于交易的笔数。“贷款笔数一方面体现出一个企业服务和影响到的人数,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样本的产生和挖掘,实现人工智能风控的进一步完善。”焦可说。

智融集团Cto齐鹏也透露,用钱宝在服务大量用户的同时为风控模型带回了大量的数据样本,可以不断进行模型的迭代和练,其精度将越来越高,从而提高通过率、降低坏账率,实现马太效应正循环。

具体来说,智融现在的月交易笔数120万笔,意味着在贷款陆续到期后,其i.C.e.人工智能风控引擎将收获120万个数据样本。这些具备完整生命周期的样本,可以反哺到系统中,持续不断的训练及优化模型。“举例来说,我们现在每天通过的交易笔数在5万~6万人,每个人有1200多个特征点,也就是说每天的风控需要处理的特征量是6000万~7000万个。这已经远远超出人的计算范围,而这正是机器擅长的。”焦可说,“我们现在的大数据计算架构很出色,可以存储海量数据,运算速度也很快,一个用户提交以后整个的机器决策只需要8秒钟。”

经过不断磨合迭代,智融自主研发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i.C.e.风控引擎”――identify(识别)、Calculate(计算)、evaluate(评估)的缩写,分别对应了“柯南特征工程”、“anubis大数据计算框架”、“D-ai机器学习模型”三大组成部分。基于此,智融平台的通过率是同行业两倍,同时逾期率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60%。

选择人工智能进行分控也决定了智融在人员的配置上的差异化。比如,智融没有CRo,只有Cto,高管团队具备百度、民生银行等技术与金融的背景。另外,来自于顶级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研发工程师占比超过70%,他们占据了知春路上一座办公楼的大半层办公室。目前,智融还在不断丰富智融的数据科学家团队,不断加强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机器学习、能力表达及大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

除了创新工场,智融的技术也获得了更多资本的青睐。今年3月28日,智融获得4.66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由金砖资本、中金甲子领投,国科嘉和、源码资本、创新工场、光信资本等机构跟投。

“智融集团是一个让我们非常自豪的投资,他们有很棒的技术团队,以技术为核心把握住了非常好的风口和先机。”李开复在融资当天的活动上说。

中金甲子董事长梁国忠认为,相比于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金融科技1.0阶段,金融科技2.0阶段表现出极强的“技术驱动”的特征,在它的背后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赋能。“金融科技2.0将是金融与科技的化学反应,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金融科技特征篇4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43

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1.1.1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通常来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初创资金,都是创始人自己筹集的。除了利用自有资金就是一味依赖银行贷款。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表、经营稳定性和资产可靠性等条件比较差,经营风险比较高,一般来说难以达到银行的放贷条件,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融资渠道主要局限在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然而银行贷款有自身的一个成本效益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单体小,对银行来说放贷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对较大,而收益相对较小,这就表现为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就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很多都是来自于自身的积累,企业现金流小,资金的来源缺乏灵活性,财务风险大,企业快速发展受限。

1.1.2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管理能力较差,于是资金的周转时间变长,从而占用了资金,使得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融资的成本上升。再有科技型企业的创始人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当然也存在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招揽财务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这些暴露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的不足,致使企业融资艰难。

1.2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门槛很高,创业投资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及风险投资者过于对自身利润的追求等原因,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很难从资本市场中获取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

(2)今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非常大。长期以来对大企业的大力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

2互联网金融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解决的问题

2.1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障机制缺乏

我国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不长,互联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导致目前对其的监管不强。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会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从而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对其的创新界定不是很明确,就导致很多情况下的立法和监管滞后。依据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原则、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合法性等的明确且完备的法律法规。

2.2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技术风险和信用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风险,技术人员或投资者的不当操作所带来的风险,如“816光大证券事件”。该事件提醒我们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在系统程序存在的缺陷会给金融的交易带来极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监管等这些金融的风险同于也会出现在互联网金融上,由于互联网的应用,会使这些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2.3互联网金融中股权众筹的合法性问题使其作用有限

众所周知,股权众筹对于初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深远意义,但合法性问题一直制约其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股权众筹平台都不是真正的股权众筹。股权众筹平台的主流做法就是在证券法第10条《证券法》第十条: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公开发行:(1)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的;(2)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二百人的;(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红线下进行操作。主要进行的是通过私募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根据证监会在2015年8月下发的《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简称《通知》),在未来“股权众筹”特指“公募股权众筹”。《通知》意味着公募股权众筹只有在拿到牌照后才能经营,也就是说目前除了取得公募股权众筹试点资格的京东、阿里巴巴和平安外,市场上其他的股权众筹平台将定义为互联网私募股权,其从事的股权众筹业务同样将按私募股权的相关规定运营。尽管《通知》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平台拿到股权众筹的牌照,仅有3家在试点,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挑战还在继续。

2.4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未完全发挥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就拿目前运行的众多p2p平台来说,尚不统一平台费标准推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总成本,根据《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4)》的调查数据,绝大部分小贷公司贷款利率在10%-25%,这说明大部分p2p平台借款人的成本高于民间借贷和小贷公司的利率。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但是实际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客户还需要承担电话费、上网费甚至会员费等费用,使得交易成本上升。此外,互联网金融服务没有办法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会影响其成本优势的发挥。

2.5新时期互联网金融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进行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高新技术商品生产和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像网络小贷平台主要是以电商交易为基础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是利用网上交易数据以及评价系统来进行审批,中小企业是否能够获取贷款金额主要是通过定量式的数字模型俩进行判断的,一般来说很少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差别对待,从而实现借贷配给。

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知识产权层面的内容。比如采取股权质押、技术入股等形式。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进一步探索股权质押贷款以及其他方面的风险分层技术等一系列金融创新。

3推动互联网金融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建议

3.1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模式创新

3.1.1互联网金融企业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重新构建新的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跳开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直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者对接的新型融资制度。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要求把p2p网贷、众筹模式、网络小贷进行有效结合,要充分发挥网络小贷的大数据优势,利用p2p网贷和众筹等第三方机构的平台优势,形成一个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综合大平台。为成功创建一个属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质量融资平台,各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比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利用互联网积累的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资源,并进行适当的授信、信贷可操作性分析;p2p网贷、众筹等第三方平台借助互联网支付工具实现放款和贷款收回,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最终建立起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资金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快速匹配,也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最后建立一个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组织系统。

3.1.2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不断创新,推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构建一个综合的体系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产品,这种创新型的产品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能够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深切抓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有优势,对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行金融创新,不断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的、合适的贷款形式,不断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具体而周到的服务。

3.2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发展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具备的特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募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敢于实践,敢于试错,不断的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使企业的信誉不断积累,同时善于挖掘潜在的融资渠道和勇于践行之。换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具备自省意识,需意识到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特质是企业融资的前提,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不断完善企业的相关制度,不断提升企业信誉度,积极主动的寻求融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3.3建立和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征,与一般的商业公司有所不同。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征信机制需要以其在互联网上频繁交易作为前提,但是在现实中可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在网上平台进行交易,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的收集一直是个难题。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体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融资也离不开互联网金融。当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为企业的发展进行融资时,其日常的运营、交易信息、财务信息等都将会在网上被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建立规范、合理、有用的信用评估体系,将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日常交易的信息保留,形成独立的数据库。最终将这些信息作为下次中小企业融资的依据。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银行的征信系统相连,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信息数据,形成一个初步的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

3.4积极引入第三方托管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等

引入第三方托管中介机构后,资金就不需要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是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大大降低了,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如果用银行来作为主要的第三方托管机构,这样可以缓解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在流通的过程中也将会受到监督,同时对于资金的划拨进行科学管理,根据项目的运营情况督促第三方托管机构及时拨付资金。但是,资金款项的拨付由第三方托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共同把关。

金融科技特征篇5

   关键词:生命周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

   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企业也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企业所呈现的生命周期现象是企业的基本活动规律之一。

   一、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

   划分生命周期的方法不一,基本都是根据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特征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极限。我国的严志勇等通过设计技术平衡表、市场平衡表、人力资源平衡表和财务能力平衡表的促进指标和障碍性指标,来确定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发展期、成熟蜕变期,各阶段企业具体表现如下:

   种子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种子期也称创意期、创业前期,是科技人员提出高新技术设想(创意),通过其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明或进一步开发的阶段。此阶段具有强烈的知识创新特征,核心的投入要素是科技人员的智力和技能。这一阶段主要的风险是技术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相当高,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从创意提出到开发成功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项目仅占5%左右。

   初创期:也称孵化期,是科技创业人员或机构将其经过种子期研究所形成的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成果,通过产业创业来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变的阶段,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形成的阶段。这阶段不仅涉及科技人员将实验室成果向工业生产环节转移的技术行为,更涉及到科技创业者的企业家行为,即把原来较为松散自由的科研团体转化为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是取得、整合、运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从资金需求和来源看,这一阶段资金需求数量大,投入密度强。这一阶段的风险更多地表现为创业风险,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营风险、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等。成长发展期: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过艰苦创业,实现科技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后,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开始进入其正常的成长发展时期。这时,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生产规模向规模经济发展,市场由企业独占或只有少数同行,竞争不十分激烈。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追加资金投入。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运营的风险和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由于科技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特征,其经营风险比普通企业高。

   成熟蜕变期: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会步入成熟期。此阶段企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5%,企业达到规模经济。对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生命不仅仅是成熟而已,更重要的是蜕变。这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蜕变(也称之为转型或第二次创业)不仅仅表现在规模能力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品质内涵上的转变,即企业经营的高科技业务水平和档次,企业的人才素质、组织结构、信息管理、设备技术、营销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质变。这种转型蜕变成功与否,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企业生命今后是进一步成长壮大还是成熟衰亡的转折点。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是转型风险,即转型过程中,因涉及大量资源的重组和转换而带来的企业经营收益上的波动和企业转型失败的可能。

   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呈现各不相同的特点。相应地,在其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融资需求和所需要的工具也各不相同。

   二、基于生命周期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

   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选择的创立模式与其获得初始资本方式有关,创立模式和成长模式也会影响以后其发展所需资金的融取。

   1.种子期。企业在种子期内,企业的实体尚未形成,也就不能产生现金流量,相反对外部资金的投入有巨大的需求。对于多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正常发育的中小企业,其资金一般来自创业者的自有资本或合伙合资人的股本投入,或是亲友借款及企业内部职工借款,幸运的创业者可能得到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的支持。此时,银行一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即使知道也会由于其前景的完全不确定性,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而不会提供任何融资便利。因而,处于种子期的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创业者(团队)和风险资金。

   2.初创期。这一阶段,企业寻求合理的资金渠道支持企业营运是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此时取得外部融资仍很困难,除创业者的资本外,其现金流主要来源于产品销售或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商品贸易融资(鉴定贷款),可以用到的融资渠道是企业保留盈余或是企业内部职工借款及亲友借款、民间借贷及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政府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如果营运资金不足或过度透支商业信用,企业往往会很快陷入困境,相当数量的企业就此夭折。在这一时期,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一般不会为企业提供融资,但有远见的银行已经开始在用发展的眼光筛选成长型企业,甚至会发放小额创业贷款支持有发展空间和潜力的企业。

   3.高速发展期。企业在这一时期,技术已经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品,有明确的市场地位。企业不仅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而且具有将创造发明迅速投产的能力,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加快,经营者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管理体制逐步规范。这一时期企业的现金流量急剧扩大,资金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但由于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企业保留盈余和产品销售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融资选择也呈多样化,由于具有较好的发展预期,可从银行争取短期贷款,同时还可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借款、民间借贷、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政府基金、风险投资、商品贸易融资(鉴定贷款)、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和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获得融资。

   4.成熟期。经历高速发展后,企业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此时企业产品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此时企业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企业开始通过增加长期债务等方式增加财务杠杆的作用,以便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从而在维护与债权人关系的同时增加股东价值。此时,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已相对稳定,企业从银行得到融资支持比较容易,采取的融资方式通常是授信额度管理。

   这一时期企业的资金来源除企业保留盈余和银行贷款外,还可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借款、信用担保机构融资、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民间借贷、风险投资、政府基金、商品贸易融资(鉴定贷款)、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产权交易、股权的场外交易等方式融资。

   5.衰退期。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企业经历相当一段成熟期后往往会步入衰退期,企业的技术装备日趋落后、产品老化、生产萎缩、效益下降,此时的企业往往失去了目标。日常经营就是遏制各种下滑的趋势却往往事倍功半。此时,企业为尽快摆脱困境获得新生,往往会通过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收缩战线、转产转型、技术创新、重组等手段进行蜕变。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现金流量逐步下降、萎缩,其至出现赤字,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负债不断加重,银行在未得到上述全面信息时还会发放贷款,但随着问题的逐渐暴露,银行不但会停止新的融资,还会向企业催收现有未偿贷款,使企业走向死亡的边缘。此时银行的选择有二:一是诉诸法律促使企业破产清算还债,银行很可能面临较大的损失;二是救助,减免利息等,寄希望于企业的重生或蜕变。

   这一时期企业为重生或蜕变,除获得银行的部分贷款外,商品贸易融资(鉴定贷款)、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可使企业获得部分资金,还可通过企业内部职工借款、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民间借贷、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贷款获得债权融资,或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股权的场外交易获得股权融资。

金融科技特征篇6

与此同时,诸如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区块链等方兴未艾的技术创新,正在渗透和影响着整个金融行业的面貌和商业模式。

4月29日,作为GmiC2016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重头戏之一,全球金融创新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经济周刊》作为特邀媒体全程报道。中信银行软件开发技术中心平台开发处处长陈海、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汇百川信用首席技术官丁磊正分享了他们对于科技改变金融行业的看法。

当人工智能遇上金融:

“刷脸火了”

今年3月,随着人机围棋大战最终以alphaGo4:1完胜李世石的战绩收官,alphaGo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概念开始蹿红。而从2015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公司也掀起了布局人工智能的热潮,扩展人工智能团队。在金融界,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正逐渐受到青睐。

“人脸是非常自然的生物特征,首先它便于携带,不容易遗忘,也不需要人去主动配合,是非配合式、非侵入式、用户体验非常好的生物验证手段,它也有官方可靠的数据源满足银行风险控制和身份验证要求。”旷视科技(Face++)云产品副总裁吴文昊表示,人脸识别技术进入金融行业并非偶然现象。

中信银行软件开发技术中心平台开发处处长陈海表示,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合规经营是其工作底线,为客户服务则是其最大价值。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有两个本质需求,一是客户在银行做交易的时候完成安全可靠的认证,传统方式是使用密码。二是银行网点能够识别这个客户。“只有好的安全认证手段才能为客户带来一种安全感,同时能够识别出客户身份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陈海称,银行里面存在许多场景,例如跨境汇款、大额存款、贷款授信等环节,能够识别客户,进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是银行的需求。

据陈海介绍,2015年,中信银行与旷视科技合作,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首先在柜面和客户交易的时候引入了相关流程,未来会在智能柜台,客户到网点以后使用设备自助服务场景也会使用刷脸场景。下一步,中信外拓人员开展信用卡、存贷款业务时也将成为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未来,该技术有望运用到移动互联网上,“在移动互联网上体验刷脸的感觉”。

不过,人脸识别的实现并非易事,吴文昊表示,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中机器视觉技术,背后需要强大的深度学习算法作为支撑。

“近几年我们感觉科技改变潮流愈发明显了,包括5G技术的应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及智能分析能力的提升,传统的金融行业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压力。”陈海表示,随着竞争者的增多,传统金融行业需要在技术储备和思想层面都提前布局。

“互联网+”改造征信体系

互联网征信在2015年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包括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8家机构成为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被获准进入大数据征信业务。而数据和技术正在成为互联网征信的关键门槛。

在全球金融创新峰会上,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表示,整个普惠金融的升级所带来的需求,技术发展、数据的应用以及信用体系的完善,为芝麻信用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芝麻信用专注征信行业,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真实性的问题;二是靠谱度问题。”邓一鸣表示,“互联网+信用”后,在用户授权后通过采集方方面面的数据,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让没有信贷历史的人也享受到了信用带来的普惠金融便利。

邓一鸣称,作为蚂蚁金服旗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目前芝麻信用接入的外部数据源在八成以上,包括政府的数据,而阿里的数据源只占约10%。目前,通过与芝麻信用的合作,包括拍拍贷、广发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约280亿元。

在他看来,“互联网+信用”并没有改变征信行业的本质,即对经济信用的评价和违约概率的预测。移动互联对征信带来的改变有三:第一,最大的改变是数据采集宽度与实时性得到了提升;第二,新技术的应用令信用评价更加准确;第三,用信过程变得更加便捷,应用、服务场景更丰富、用户体验更便捷。

“区块链技术让互联网金融梦想照进现实”

随着虚拟电子货币“比特币”风靡全球,区块链作为其底层技术也逐渐受到了银行与金融业的关注。

作为对区块链技术探索较早的公司,火币网技术副总裁张健表示,区块链正在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从应用角度来讲,或者从金融角度来讲,我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让互联网金融梦想照进现实,它从本质上解决了如何在互联网上传递价值的问题。”张健称,“针对区块链的研究还处于基础设施构建阶段,我们现在主要是做基础设施的研究和构建方面工作。”

“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可信任的数据基础设施。”汇百川信用Cto丁磊表示,区块链技术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分布式,不是集中式架构,分布在全网各个节点上。二是可信任,任何在区块链上写下的数据都没办法篡改。“这两点特性,为我们挖掘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包括其他非金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空间。”丁磊说。

金融科技特征篇7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特点;管理策略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开展现金流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科技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为了鼓励其发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科技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许多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流失带来核心技术的流失,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现金流转顺畅与否对高科技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处在高风险经营环境中的高科技企业,其新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开发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在有限的现金流来源下要面对巨大的现金支用需求,加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现金低效运作,使得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陷入发展的窘境,并加大了流量破产风险。因此,加强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运行特点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在发展、技术、管理、投资和资本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其现金流运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成长及持续创新特征使得企业现金需求量大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但是对资金的依赖性较高。

1.从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从研发营销到产品产业化都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2.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很快,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才能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3.企业的创新所带来企业的高速成长又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资金需求。

(二)高科技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与独特的资产构成使得企业从外部获取现金的难度大,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在高科技企业里面占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来说,政府很少也不可能给予大量的直接投资,融资的财政渠道对于大量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由于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一般的金融主体不愿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高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企业的种子阶段和创新阶段,很难看到银行贷款的身影。而对于成长、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虽为不错的选择,但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版的高门槛让很大一部分企业止步门外。由此可见,高科技企业的金融融资渠道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过分依赖外部现金流,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支持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科技企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内部现金流的支持或力量极其弱小,高速发展只能伴随着高额度的外部融资,是否能够从企业外部获取现金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四)高科技企业投、筹资现金流水平的不平衡使企业现金流量普遍不足,流量破产风险较大

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在数量上的不平衡性与在时间上的不匹配性两方面。这与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1.数量上的不平衡。这是由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特性与筹资特性产生的。(1)产品投入期加长,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却在缩短,企业前期的高投入可能尚未收回而该项新产品却已被淘汰,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产生缺口。(2)从长期来看,高科技企业外部获取现金流约束较多,内部现金流水平不高使得企业总体现金流的来源不畅。2.时间上的不匹配。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以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始的,其过程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续阶段大量投入之后才能有产出。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得现金回流与持续创新要求的现金支出在时间上不同步。如果获取的现金流入长期不能满足投资现金支出需要,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若现金流量管理不善,出现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契约上要求的到期支付款项时,便会发生流量破产。

(五)高科技企业典型的周期性成长规律使现金流运动阶段性特征明显

高科技企业现金运动的阶段性,主要是由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资金的密集性及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等特点决定的,使得高科技企业的现金运行及其所面临的风险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便要求管理者把握现金流运动的周期规律,适应性地开展现金流量管理活动。

三、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策略分析与选择

在开展现金流管理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的特征,有的放矢地研究管理策略,以求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科技企业要维持增长,就要求有相应的投资现金流支持,只有通过投资现金流流出才能不断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经营资产,增强高科技企业产生经营性现金流的能力。目前,高科技企业取得投资现金流的渠道主要是依赖对外筹资形成的外源性现金流,而通过经营产生的内源性现金流普遍不足。这种外源性现金流与内生性现金的不平衡,将使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现金流受制于人,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危机。结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投资现金流量普遍不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高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现金流运行特点,通过充实现金流来源,控制优化现金流出、提高现金使用效率三方面的管理,使得高科技企业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平衡,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匹配保证企业现金流量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在管理过程中具体策略如下:

(一)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特殊的现金流波动性、风险性,科学预测现金流量,为安排融资现金流做准备

高科技企业应注重持续发展,长期现金流量预测作为企业长期财务规划的一种有效手段,意义重大。高科技企业在编制短期现金流量为基础的预测的同时,应定期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编制长期现金流量预测,为企业的长期融资及经营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合理规划资本结构,帮助高科技企业走长期持续发展之路。

(二)优化外源现金流,从外部合理筹集企业营运所需要的充足现金流量

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差,因此债权人将要求高科技企业对负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酬,随着负债金额的增加,债务资本的风险也不断加大。高科技企业固有的高经营杠杆只有加上较低的财务杠杆才能够保证其经营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况,这样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应以权益融资为主,不易过多通过债务融资获取现金流。但应当注意的是,在实践中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与融资优序还要受到实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高科技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调整财务结构,使现金流入更加科学、合理。

(三)提高内部现金流量水平,充实平衡企业现金流来源,降低投资支出对外部现金流的依赖性

高科技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的水平与企业投资、筹资、经营以及股利分配活动中的现金流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科技企业内部现金流的管理策略应分别筹资、投资、经营及股利分配活动进行探讨,一方面扩大内部现金流量来源,即提高投资现金流收益回报,科学优选投资项目,增强未来创现能力;另一方面,管理收缩内部现金流量的抵减因素,以低负债比例筹集外部现金流;加强管理,降低营运资金对内部现金流的占用;充分考虑对内部现金流的影响,合理制定股利政策。(四)权衡企业融资现金流支持能力及未来创现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投资现金流

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运用管理中,应结合融资现金流状况,既不能轻视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投入需求,又需关注其现金流产出效益,在融资现金流支持能力与未来创现能力的权衡中科学决策。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的特征,全面分析未来现金流量,注意间接与无形收益的估计;用当量现金流量反映风险,避免过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低估投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高科技企业适用的评价技术。

(五)统筹全局,做好收益分配中的现金流管理

高科技企业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应协调高科技企业即时利润与长期发展的矛盾,充分考虑对内部现金流量、外部再融资以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盈余的数量及稳定性为基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并同时权衡不同股利政策下的现金流对企业内部现金流与再融资的影响,来选择股利政策。

(六)加强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现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金融科技特征篇8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对策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了相当一部分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承接了部分发明专利和新产品研发工作。据报道,2011年我国有超过1000万户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税收的50%,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完成了创新成果的70%,解决了城镇就业的80%,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1]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小微企业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融资难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直接影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也制约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脚步。面对当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本文拟从国家政策、企业自身发展、征信体系和互联网金融背景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出符合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孙希芳、林毅夫认为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机制、企业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等信息公开不畅而导致的较高的道德风险。[2]陈晓和指出政府过多干预金融市场是引发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3]由于这些原因,也就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缺乏与银行长期的合作,无法获得银行的信任的现象;或者是已经获得了相关的贷款支持,但是由于政策没有给予利好而存在很高的利率;由于金融机构评估能力欠缺,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快速响应从而影响融资效率。这些都是当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有关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的统计调查,在2011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11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调查样本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4.4%、40.4%和55.2%。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企业家认为从民间获得融资的渠道“非常难”或“比较难,34.5%的企业家认为“有难度”,35.5%的认为“不太难”或“不难”。[4]程德,杨沛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武汉市小微型企业,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0份,回收率83.3%,通过数据统计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显示,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容易”的占13.33%,“非常容易”的占6.67%,46.67%的企业认为“融资难度一般”,20%的企业认为融资难度“非常困难”,13.33%的企业融资“比较困难”。[5]从中我们看出,融资难确实是小微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具体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方式单一、股权结构较为单一等原因,一般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利率高、期限短的困境,资金缺乏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一般来说,政府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会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能力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引导其扩张或收缩,在信贷规模不稳定的时期,商业银行更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倾斜,为他们提供小规模和高风险的资金支持,更愿意投向大型企业,形成了对于小型企业的基础效应。此外,政府加强对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来应对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制约了大部分中小型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的发展,而这些机构恰恰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来源,由此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货币政策更改频繁,监管的力度加强,这也就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经济背景原因。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与融资需求不匹配

影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因素有企业的战略管理、技术开发能力、采购能力、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生产作业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影响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6]从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角度来说,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融资环境。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几个时期来说,位于成熟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较为良好,融资渠道较为畅通,很多金融机构都愿意和企业合作,所以相对来说,科技型小微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阶段是初创期和成长期。一般来说,企业融资的渠道可以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包括盈利留存、折旧、负债和天使资金,借债和个人的投资资金;外源性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大类,直接融资有债权、股权融资两大类,间接融资有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当前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自身的原始积累,但是外源融资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虽然能够基本符合金融机构对于信贷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自身发展情况还不够稳定,商业银行无法确定其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融资渠道,如订单融资、知识产权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策略都没办法在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中实现,从而被金融机构排挤在外。

(三)传统融资渠道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排斥

目前来说,我国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的相关政策还远远不够。从民间融资来说可以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间接融资最常见的就是贷款,直接融资最常见的是吸纳风险投资、发型债券或股票。从直接投资来说,我国相关的贷款条例规定,企业贷款的必备条件就是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但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行业性质特殊,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特殊,主要构成部分是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他的固定资产的比例较小,那么这样的资产结构没办法达到传统抵押贷款融资方式的要求,因此,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会给科技型小微企业所需的贷款款项。此外,还有供应商临时赊账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也是一些融资方式,但是要求的门槛相对较高,融资的希望不大。从直接融资方面来说,直接融资的方式有吸纳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当前,科技型小微企业,特别是出于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还不足够发行股票和证券的要求,所以没办法从发行股票和证券方面获得资金。从风险投资方面角度来说,由于国家有关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健全,该行业目前存在高风险性,他们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多,所以很多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没办法从风险投资这里获得融资机会。总体来说,科技型小微企业要想通过直接融资渠手段来获得融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四、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一)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是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

目前我国政府在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采取的对策有制定相关的法规,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规保护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引导科技型企业的在技术研发方面继续发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比如说以色列政府就推行了一个名为“YoZma”的计划,这个计划引入了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进入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方式,弥补了国内资本的不足问题。

(二)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科技型小微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管理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与其融资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一个方面就是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加强管理,这主要包括从公司的发展战略、人才、公司管理、财务管理方面有所调整来积极应对融资难的问题。从发展战略方面来说,要制定符合公司目标的长远的战略,根据政策和法规的引导发展相应的产业,科学有效的制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才管理方面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做好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公司管理方面要借助融资管理诊断制度,以这个制度来督促科技型小微企业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融资资信信誉;财务管理方面来说,还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源性融资能力。

(三)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大数据征信体系

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无法在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贷款需求,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要处理好政府、投资者(金融机构)和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关系,不断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透明状况,公开企业信用状况,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产管理进行监督规范。此外,还需要建立全面接入央行的征信平台,结合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三方面的征信对接机制和信息交换机制,从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评估提供较为良好的征信环境。

(四)借助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搜索引擎为主的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为弥补联接投资端和融资端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端的优势非常显现,实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客户提供针对化和个性化服务的可能性,也摆脱了传统金融行业高额的人力和店铺成本的劣势,从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收益率、流动性和便捷性更强的产品。这方面来说,我们要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p2p、众筹这两种融资模式,[7]进一步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新的选择。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互联网金融有“开放、共享、合作、互信”的服务理念。[8]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将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一条全新的解决路径,而且并将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金融科技特征篇9

创新,已成为一个潮流,金融创新已溶入到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科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会更加活跃。金融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银行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兴衰成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更要着重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加以。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金融创新之所以成为商业金融一个活跃的特征,有着十分深刻的成因。

(一)市场经济机制的日臻完善,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准备了广阔舞台。

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特征的经济,这种竞争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它带来了市场的活力,成为创新的原动力。从国内创新的现状看,不论是创新产品的垄断,还是核心竞争力的保持,都有其阶段性,随着市场的开放,型组织的成熟,这些优势都会由强转弱而成为相对的概念。惟有创新能力,才是市场机制里最为闪光的亮点。对商业银行而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在竞争市场中的寿命,我国承诺入世五年后开放内地金融市场,这无疑会加速内地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因此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程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是金融创新的时代特征。

(二)科技手段日益丰富,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

综观当代金融创新,尤其是以银行卡、电话银行、银行、手机银行为代表的产品创新方面,其中每一项产品的创新或功能的完善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科技发展引发的。如,以数据集中为表现的客户关系管理的变革,使传统性商业银行的客户数据管理显得十分笨拙。就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而言,招商银行就是以科技为恒定支撑力而获得金融创新优势的典型范例。因此,商业银行科技实力的强弱决定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经济效能的高低,这是金融创新发展史上的又一显著特征。

(三)市场主体多元化存在,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设定了细分化的目标市场。

经济市场化进程使得由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市场,转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这一市场表现为金融供求关系的买方特征。近几年,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最为明显,这就迫使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适应这一变化,这种“倒逼”也加速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目前,一些机制灵活,市场反映机敏,注重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从金融创新中尝到了甜头。

(四)商业银行边际利润率的下降,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内在的深刻动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直接投资的勃兴,廉价资金来源减少,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上升,再加上竞争及利率政策的调整,引起银行的利息收入下降,服务成本支出增加,银行要保持较高的收益,必须另辟新径,寻求新的突破口,金融创新便由此产生。在这种创新动力的驱使下,中间业务的创新便成了应有之义。

(五)中央银行的政策导向,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保障。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中央银行在确保金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一般都是鼓励金融创新的,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政策风险。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品种、工具、手段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受体制、技术、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动机存在偏差。

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动机一般基于两个目的:一是追求利润,从创新中牟利;二是规避管制,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总之,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与占有以及利润的诱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基于此动机,西方银行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都会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充分考虑其成本与收益、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程度、推广的经济规模等。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效率不高。

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金融创新效率不高,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使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金融创新缺乏性,使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这一点在我国引进国外金融创新产品的吸纳性创新中比较明显。例如,花旗银行1961年创新的CDs(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基本特征是大面额(10万美元以上)和转让性强(二级市场极为活跃),我国引进这项创新产品后却舍弃了这两个基本特征,面额小和转让难使CDs在我国成为高成本吸存的一种方式。三是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不按国际惯例办事。

(三)金融创新环境还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利率水平、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分业经营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创新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二是整个的金融意识、消费习惯还处在一个“开发阶段”。市场的成熟程度也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阻隔,这种阻隔又反过来制约金融创新向广度和深度扩延。如信用卡产品的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网络环境和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市场的接受程度。

(四)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产品达70多种,范围涉及金融业和各个层次,但85%左右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性创新较少。

(五)创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

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还处在待发展阶段。近年来,各行推出的创新品种,大都只着眼于高收入阶层,如汽车、住房贷款等,而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创新品种却很少,这样,就使大量中低收入者无法踏入消费信贷的大门。

(六)创新规模小,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质量较低。

从已开办的新业务的水平来看,由于受到来自内外部条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新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难以起到调整优化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也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我国现有创新的重点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如金融机构的增设、金融业务的扩张等,而与市场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经营机制方面的创新明显不足。此外,金融创新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比较肤浅,手段也比较落后。

(七)创新研发盲目,营销工作滞后,限制了创新品种的拓展。

这种创新最直接后果是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银行成本费用。由于产品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多数创新产品未发挥作用,或虽有营销,但不能为银行带来效益。,我国金融业的运营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建立起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构,在营销工作中,重推轻销的色彩较浓,只满足于推出新的金融品种,而市场营销工作滞后,致使一些好的金融品种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八)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长期以来,存款等负债业务是各家金融机构竞争相对激烈的业务领域,金融机构推出的业务创新和工具创新也在这个领域最为丰富。如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大额存单等大部分业务和工具创新皆属于负债类业务创新。长期以来,贷款一直是金融机构垄断的资源,这个领域过去几乎不存在竞争,因而创新明显地少于负债业务。

(九)手续复杂繁琐。

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强调风险防范,制订了一些过于严格的条款,使很多消费者迈不过“门槛”,只能望而止步。譬如,在申办信用卡和处理信用卡申请资料时,手续过繁,容易导致客户抵触和银行办卡效率低下。其实,仔细,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若实行数字化的申办和处理,速度肯定会快得多。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

(一)创新的着眼点要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金融创新是为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起来,与追求经营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创新时,既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角逐的主战场争得主动。

(二)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以利于保持较高的创新起点。

目前,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商业银行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潮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商业银行的后发优势,保持技术上的高起点。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切实可行。

(三)要建立有效的金融业务创新机制,着力增强金融创新内生力。

第一,要建立完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结构,要建立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第二,明确创新部门的职责和业务部门的创新目标,以利于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第三,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业务创新,都必须由人来实施。所以说,金融创新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为此,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员工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

(四)要调整结构,适时推出中低层收入者可选择的创新品种。

根据市场监测,目前,中低收入者在我国还占有较大比例,市场极其宽广,具有较多的商机。所以,商业银行应将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根据消费者需求,适时推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创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

(五)加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六)要加强创新产品的营销力度,实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新推出的金融品种,大多客户并不知情,或者即使知道却不清楚怎么使用,这都反映了营销工作没有跟上。所以,作为商业银行,要想使推出的金融品种占有市场及客户,就要主动向客户宣传各项创新品种的优点,使创新品种走进寻常百姓家。具体说,就是围绕营销做文章,以凸现金融品牌为手段,适应金融消费市场正在悄然发生的嬗变,有效占领市场及客户。

金融科技特征篇10

关键词:金融信息通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已经形成。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金融信息管理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论证会强调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业未来发展中重要作用,她说:“我们必须在5年内打好制度、科技和人才的基础。金融信息化攻关项目的最大受益者是金融系统,信息化将带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并全面塑造新世纪的新金融。”

1金融信息化概述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70年代末到80年代,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大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逐步完成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支付清算和业务管理、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第四阶段,从现在开始,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人类走进21世纪时,步入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发展机遇面前,我国金融业也同时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广阔的市场和来自发达国家同行业更严竣的竞争压力。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中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金融信息化既是金融业本身为提高其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悦务、海关、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金融信息化不仅实现了业务处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经营网络化,更进一步为监管电子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是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坚实的技术基础。

2我国金融信息化创新作用

金融信息化和创新离不开互联网,任何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和发展的金融业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其实,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都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业之间的一种跨界的深入融合,这种深入融合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自身的运营模式去拓宽金融服务的内涵,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

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广、高、明”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广”。传统金融服务受制于银行网点的服务半径,服务范围是有限的,服务对象也是有限的。但互联网金融下,通过互联网的触角,摆脱地域的限制,能够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每一个互联网所覆盖到的地区,使得更多的大众群体能够共享金融服务。

第二个是“高”,是指效率的提高。以信贷为例,传统信贷服务需要经过人工实地调研、形成审批材料、按照“支-分-总”层层审批的多环节处理,不仅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在效率上也经常不能满足急迫客户的需求。而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大平台的运算,能够批量化、快速进行业务处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个是“明”。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客户行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能够有效消除金融服务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让金融服务的过程更透明、更对等,这也符合互联网开放、平等的特征。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银行传统业务领域看,主要有网上支付、网络信贷与网络理财三个部分。未来,随着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还会出现更多的业务模式。

3金融信息化的三大特征

第一个是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不同于传统银行。如果说传统银行的核心资源是物理网点,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资源在于平台节点,也就是它所拥有的边的数量以及每个边的规模。双边平台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它所拥有的一个边规模越大,平台对另外一个边的吸引力就越强。比如,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开发的余额宝,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了支付宝背后8亿账户这么一个强大的边。最近浦发银行与腾讯的合作,实际上也体现了交叉网络效应。因此,如何发展新的边,也就是所谓的增值服务,以及如何增加每个边的规模,就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价值创新的重点。

第二个特征,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降低了,创新效率就大大提高。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容易基于每个边的用户大数据分析,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交易风险,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比如,阿里巴巴根据B2B用户的历史数据进行风险甄别,为商户提供小额贷款。所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品类拓展和业态扩张,都是轻而易举的。

第三个特征,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性创新的特点。如果说传统银行主要是基于自身力量来开展封闭式的创新,那么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优势,在于整合价值网络上的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开放式创新。在这个创新生态系统当中,用户高度参与,创新者高度尊重用户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诉求。

4金融信息化导致业务模式的变化

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演化规律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基于电商对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而兴起的,一开始以自营业务为主,随着互联网公司用户基数的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公司发现不但可以用很低的增量成本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还可以把这些用户的注意力转售给第三方。于是,平台开始走向开放,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成为“自营+平台”的业务模式,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比如说网络贷款公司,从事的是纯平台业务。由于平台服务以边对边的分散交易为主,质量风险与交易维护可能会降低平台的运行效率。但是,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多边平台化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5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信息化是一种产业变革,但我更倾向于把互联网金融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预测它的影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其特征就是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络化,比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等。第二个阶段是借助电商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服务模式的创新,去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深化,比如很多商业银行最近推出的微信银行。

而产业变革,其实是指第三阶段――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而不再是形式的融合。我认为,能够称为产业变革,必然要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即这个变革能够为产业带来巨大的新增价值,互联网金融无疑具备这样的潜力。首先,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资源通过更低的中间成本得到更有效、更高效的配置,更广泛的客户可以便捷地体验金融服务。其次,传统金融业受限于服务成本高、信息不对称这两大障碍,无法进入大量的个人客户、小微企业的理财、融资等金融服务市场,互联网金融为我们进入这些新的蓝海市场提供了可能;同时,金融业本身具有虚拟化的特征,是适合互联网化的行业之一,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天然具备融合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秦英仁.协调:实现金融信息化的关键[n].金融时报.2004.

[2]范华章,范传新.对构建和谐基层央行的思索[n].金融时报,2005.

[3]李军.两岸探讨金融信息化热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4.

[4]周彩南.对基层央行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n].金融时报,2008.

[5]范保庭.浅谈基层央行节约型机关建设[n].金融时报,2008.

[6]郑峰.基层央行在支农过程中的策略取向[n].金融时报,2009.

[7]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8]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9]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