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十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十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15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1

近日,宝带实验小学全体语文教师系统地学习了《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讨论稿)(下面简称《建议》),每一位教师都为之深深吸引与感动。教师们不仅感慨《建议》里崭新的教学理念,更为《建议》里那切实可行的操作叫好。在今天这样一个学术讲究百家争鸣,教学追求百花齐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理性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这份《建议》正是及时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针对性、细致地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罗列出小学阶段语文知识、能力发展总目标,进行了具体明确、操作性极强的指导,使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好课标的精神,有效指导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读着读着,我们心潮澎湃,内心激荡起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独特情怀。

一、编写《建议》,指引方向,还教学一条大道

蓦然回首,新课程实施了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了我们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但教学过程该怎样展开?只看课程标准,里面的操作性显然不够强。所以,因为理解得不够透彻、不够准确,课堂偏失的现象也很多。而这些教学建议,是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借鉴了课改的成功经验,吸收了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凝聚了众多引领者的智慧,从“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业务素养”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具体,操作性强,易于教师领会与接受。它正如一夜春风,刮到了课堂上迫切要落实或者容易被忽略的地方,给人启迪,指引方向,还语文教学一条大道。

二、依托《建议》,走出迷茫,引教学一泓清泉

《建议》中这样分析现状: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课标研究不深入,对教材研读不透彻,教学目标意识淡薄,教学内容不够丰实。这些话语正是说到教师的心坎里去了。

《建议》中还这样指出:由于新课程强调不刻意讲授系统的语文知识,因此课标对于年段目标的陈述较笼统也较模糊;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没有明确清晰的语文知识、能力等素养发展体系,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缺少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只是带领学生读读背背课文,抄抄写写词语,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等素养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整天忙忙碌碌的教师,有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教师感觉眼前的《建议》详细地罗列了各个年段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目标。从“拼音”到“识字写字”,从“阅读”到“写作”,从“口语交际”到“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和谐统一,形成了理论性与操作性的完美融合。

手捧《建议》,细细嚼来,教师的脑海如一泓清泉流过,从字里行间,从条条目标中,教师倍感胸中有标,胸中有人,胸中有法。

三、活用《建议》,提高效益,垒教学一座殿堂

《建议》第二大点的开篇这样写道:语文教学应强化效率意识,努力优化教学目标,精心删选教学内容,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教材等教学资源,加强语文实践,关注学生思维训练与发展,重视学习方法、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追求“简约、务本、求实、灵动、科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作为在课堂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深知,第3点更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操作。把握《建议》,活用《建议》,呈现精彩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教师最大的愿望。

1.字如其人,“多识少写,识写分流”――识字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的书写功能有淡化趋势,人们的书写能力正在下降。作为人类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特别是担负着基础教育任务的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认为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注重学生的写字教学至关重要。

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建议》中指出:重视写字教学,遵循“多识少写,识写分流”的原则,只要求认读的生字,学生只要准确认读、识记即可,不提默写要求;要求书写的生字,应训练到位,指导学生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清楚。写字教学力求在课内完成,指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结体规律,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字形结构,把字写正确、规范、工整。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用钢笔书写;结合教材要求,指导学生学写毛笔字。识字写字教学要注重形象性、趣味性,运用直观手段或借助文本图片,采用猜谜、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生字要在不同的情境、时间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准确识记与书写;学生写字易出现反复的现象,教师应不厌其烦地进行引导与指导,“反复抓,抓反复”,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这告诉了我们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想学、乐学到主动学习。教学中设置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编字谜识字、编儿歌识字、加减法识字等。同时,还要善于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自主识字,读读背背中自主识字,读读画画中自主识字。创设“游戏乐园”,巩固识字,在欢快的气氛中自主地学习。教师接受这样的识字写字教学,学生欢迎并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2.课凝其神,“以人为本,科学务实”――阅读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

《建议》中这样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努力摒弃繁琐、低效等弊端,把握语文教学本质与规律,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地位与核心价值,提高阅读教学效益。这些建议,正是弥补了以往阅读教学要求的不足,贴近了真实的阅读教学课堂。

“阅读教学”中,能从“务本、简约、科学、求实”四个方面来要求阅读教学,很全面,也很实在。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也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简约而不简单的态势。

3.文显其魂,“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习作教学流淌真情实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建议》中,编者觉得习作教学中,学生首先是“敢于表达”,其次是“善于表达”,然后教师发挥做好批改和反馈指导的作用,最后还要讲究一定的数量和速度。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理念是大致相同的,后者的表述更简练,更易于操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难题,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当前的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丰富多彩,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但是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却思想缺乏、毫无个性、语言枯燥、技法雷同,呈现出一种“虚伪的生活”状态。

“生活是创作之源”,看似平淡的生活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温情也有冷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帮助学生锻炼一双能发现精彩瞬间的慧眼,使他们从平凡细微处感受生活的善恶美丑,写出的作品才有真情实感,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四、完善《建议》,承载希望,展教学一片晴空

读完《建议》,掩纸沉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路走来,经历了几个阶段,发展到今天,正逐步走向成熟。众多的语文教学专家为我们的一线老师出谋划策,搭建舞台,功不可没。

目前《建议》还是讨论稿,我们以自己的教学实际提一点建议:在这份优化了课标精神理念,详尽了教学精髓经验在《建议》里,如果能够把目前最前沿的教学实例加入到具体的理念中,相信一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深处。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2

出席此次会议的有: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孝荣,福建省社科联学会部张文光,福建省教育学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主编、“闽派教育研究所”所长邹开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副主编赖一郎,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副主任黄山仁,浙江《语文新圃》副主编金新,福建教育出版社教育理论编辑室主任成知辛,福建省语文学会顾问孙绍振、陈日亮,福建省语文学会王立根会长以及副会长、常务理事、省内各地中学校长、小学校长等,近60人。

会议由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州中语会会长、福州屏东中学校长朱之琳主持。

王立根作2009年工作报告及2010年学会工作计划报告。王立根说,2004年,福建省语文学会就提出建设具有海西特色的“闽派语文”,近年来,其“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特色已得到全国语文界的认可。“闽派语文”在八闽语文教坛上已深入人心。2009年,福建省语文学会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创建开发《书香校园》刊物,不断扩大我省读书活动的影响和水平,促进文化强省的建设。(2)成立“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3)与全国中语会在泉州一中联合举办“全国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4)组织名师百校行公益讲座。(5)在新课程背景下大力开展评课活动。(6)编辑出版《福建省第二届“闽派语文论坛”论文选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学会首次在省社联领导下表彰了100名优秀语文教师和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

关于2010年福建省语文学会的工作思路,王立根归结了如下4项:(1)举办“闽派语文”第四届论坛。(2)“闽派语文”系列图书出版与推广活动。(3)开展“书香校园”活动。(4)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学生演讲大赛。

孙绍振在会上作专家发言。他说,“闽派语文”在全国已形成影响,全国中语会对闽派语文的工作充分肯定,给予很高的评价。“闽派语文”通过举办会议,教学研讨,影响很大。福建省语文学会能紧密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形成理论体系,有系统地展开活动。他指出,语文教学要做好“文本解读、写作、口语交流”这三方面工作。将“闽派语文”发扬,真正深入下去,语文教师需要做好扎实的基层工作,一是上课,二是研读闽派名师的著作。

谢孝荣在会上代表福建省社科联致辞。他说,福建省语文学会成立以来,在编撰语文教材、推进语文改革、开展语文宣传、探讨语文教育、总结教学经验、推动两岸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已形成阵容强大、特色明显的学科优势,希望省语文学会继续学习科学发展观,通过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续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全文另发)

邹开煌就如何进一步建设“闽派语文”作专题讲话。他对《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在2010年做强做优“闽派语文”提出了设想和建议:(1)充分与全面解读“闽派语文”,包括“求实、去蔽、创新、兼容”内涵、形成、实践和发展、系列研究等。(2)刊登“‘闽派语文’人物谱介绍”,介绍与宣传“闽派语文”领军人物的主要业绩、贡献、教育思想。(3)对孙绍振主编的福建省首套“国标”中学教材――教育部初中实验语文课本,做全方位解读,宣传“闽派语文”教材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优点。(4)充分总结闽派教育教学经验,提炼、提升闽派教育思想,宣传闽派名师名校,探讨闽派教育教学理论,弘扬闽派教育风格,做强做大“闽派语文”。

黄山仁受吴永禄主任委托,代表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致辞。他说,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自2005年起,向社会各界倡议开展“捐书助学献爱心”活动,5年多来,我省已有3000多所中小学校得到图书援助,建立了“爱心图书室”,有十几个县(市)建立了“读书援助示范县”。2010年,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将在全省中小学继续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和评选“阅读之星”活动,编辑出版《福建教育系列丛书》,组织“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继续开展援助“爱心示范图书馆”等。(全文另发)

陈日亮作专家发言。他提出,福建省的广大教师是“闽派语文”的共同建设者、参与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涓涓细流汇流成派。广大语文教师应当以“求实、去蔽、创新、兼容”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积极关注福建的语文教育,积极投入课程改革,以自己的教学特色丰富“闽派语文”,共同繁荣发展福建省的语文教育事业。

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海峡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林玉平向与会者汇报了小语会成立与发展情况。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福州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本股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就福建省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小学作文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心得。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出台至今已十年,这十年是语文课改深入长足发展的十年,是语文教学稳步前进的十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的十年。十年的检验证实语文课程改革是成功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具有中国时代精神与学科特色,一成不变绝对不行,再次改革势在必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终于出炉了,它的出现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仔细研读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里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与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本文将比较2001年版与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2”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谈点拙见。

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文字内容表述更严谨,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科的这一课程性质决定着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讲究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一门学科。而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的文件,更是秉承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字表述更注意细节。

例一: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将大写的“九”改成阿拉伯数字“9”,看似多余,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体现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语言使用严谨的特点。为了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于1987年1月1日联合颁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试用几年后,在试行的基础上,经过研究、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中明确指出记录非物理量时,有两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1.35元,1480人)。

(2)整数一到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间,可以使用汉字,但要注意保持局部体例的一致。

从2011年版课程标准看,不论属于哪一种都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9,这样更规范。

例二: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2011年版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我们看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去掉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书名号。这一细微的改变也是有着充分理由依据的。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后来,考虑到标点符号用法的社会影响较大,1994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提议下,《标点符号用法》改制为国家标准(GB/t15834―1995),于1995年12月13日。《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而“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并不是句子内部词语的停顿,故不该使用顿号,此其一。“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从书名号正确用法这个角度看,以安徒生童话为例,“安徒生童话”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似乎被界定成了一本书,但是,如果“安徒生童话”就是指《安徒生的童话全集》,那也是一套书共四册,再从现实角度来看,各大书店多出售《安徒生童话全集》,即使是有《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两个不同的版本里面选择的童话中也几乎没有一样的,笔者认为,这不会是编者推荐的初衷的。所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上面的书名号去掉也是应该的。

二、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视中国的文化教育与阅读内容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阅读“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变成了“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从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中国古今寓言”放在了第一位上推荐,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表述中还可以看出,同是国外寓言,但编者保留推荐《伊索寓言》一书而删掉了俄罗斯寓言作家的《克雷洛夫寓言》,并不是因为推荐两部外国寓言重复。仔细研读这两部书,不难发现,《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利于小学生学习与理解。《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作者借这些故事或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或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或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等,小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受到相应的教育。相比较而言,俄罗斯的《克雷洛夫寓言》,则因为克雷洛夫接受俄国社会先进思想的影响,紧密关注祖国的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主要内容是揭露沙皇(《狗鱼》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律维护统治者的虚伪本质)、反映剥削(反映1812年卫国战争的著名寓言《狼落狗舍》不仅揭露了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更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奋起打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伟大力量)、反映现象(这一类寓言也多是批判揭露统治者)。这些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远离时代,远离生活,他们难于准确理解,所以也就失去了寓言本身应该有的熏陶作用。除此之外,建议中还删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新增添了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可能也是考虑到作品内容、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作品在文学上的地位与作品普及性等因素。再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无论从体裁还是题材上都可以看出也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点,这些作品篇幅短小,节奏明快,音韵讲究,朗朗上口,适于诵读,内容也适合小孩子阅读。

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色彩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阅读“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阅读中则表述为:“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另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长篇文学名著中增加了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从这些新增添的文学作品内容本身来看,显而易见地,爱国主义教育似乎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一块主阵地。回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的界定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政治性。作为教育者,本人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但是,值得商榷。语文像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教育职能,可是过度的强化其政治功能,是否会使语文学科失去它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四、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阅读多元发展的大繁荣局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前言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宗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建议中指出“建议教师从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阅读范围。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建议“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这样的建议,似乎可以隐隐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外读物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间网络文学也涌现出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它们虽然没有获“茅盾文学奖”或其他任何奖项,却是非常值得孩子们阅读的作品。通过多元作品的阅读与无形中的比较,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提升,认知也会更全面更理性。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效性

一、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判断标准

可以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判断标准不仅是一线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而且也是确保有效课堂能够真正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得以落实的关键,是提出更多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议的根本依据和证据。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判断标准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从教师这一维度来看

有效课堂的评判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即能够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并能体会到职业幸福感,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带感彩,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更多指导、激励的内容,不是与他人的对比,而是重视学生自身纵向的对比;四是作业布置能够做到既减轻学生的压力,又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五是教学反思要落到实处,并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2.从学生这一维度来看

从学生这一维度来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判断标准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不同学生的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投入力度有所提高,也就是说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并能够自主去探究和研究一些相关的内容;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有所转变,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况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做到学以致用。

3.从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条件的支持维度来看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方法也是简明易行的,从教学工具这一层面来看,学校能够提供必要的教学工具和软件,教师对这些工具和软件的使用是灵活有效的,而不是不用或者滥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评判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而如何确保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能够真正有所提高,就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建议。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教师层面来看

从教师层面来看,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坚持以生为本这一基本的教学理念;二是能够加强对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力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此理念关注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三是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做到科学合理,恰到好处,落实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四是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五是注重教学评价,并做到合理化、多元化;六是作业的布置要注重质量和多样化;七是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不断努力。

2.从学生层面来看

从学生层面来看,需要学生从以下三个基本点着手进行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一是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知道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悟语文这一学科的魅力和价值;二是能够主动参与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各项关于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参与中不断探索和发现,在参与中感受快乐,逐渐爱上语文学习;三是能够团结同学,尊重老师,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向老师及时传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方面来看

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这一方面来看,为了落实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需要学校从以下三个基本点着手:一是要求教改变既有的教学方法,改变对老师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二是加强对师资建设的力度,定期对老师组织培训;三是加强学校教学条件的建设程度,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师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

总之,有效这个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要点,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个问题逐渐延伸到教育领域,并成为更多教育者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作为小学语文一线教师,一定要明确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做到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为提高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提高课外阅读量;途径

0.引言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奠定更好的语文基础,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处在语文学习的关键期,也是阅读量提升和积攒的关键期,无论是对他们的作文能力还是语文其他方面的能力提升都非常有帮助。合理的增加阅读量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所在,初中生要学会在充分掌握课内阅读之外,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对课外阅读的质与量进行合理的掌握。课外阅读并不是学生独立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步,给予指导和辅助,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提供建议等,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知识并陶冶情操。

1.营造课外阅读的气氛

初中阶段语文是主科,并且占据较大的分值,但是教师要避免将语文课外阅读作为提升语文成绩的工具,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制造课外阅读的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在教学中,时常会涉及到一些古典名著或者名人传记,对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去当地的图书馆进行参观和阅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古典名著或者名人传记进行阅读和借阅,并且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或者字段进行抄写和背诵,在图书馆这种安静的氛围下,有着浓厚的书卷氛围,学生会不由自主的进行阅读和思考,并逐渐喜欢上课外阅读。

2.提供阅读方法和内容建议

课外可供阅读的书籍种类非常多,内容非常广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且阅读方式和方法也引人而异,但是要想真的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建议。

首先,在方法上,可以建议学生选择速度法,因为很多书籍内容多且章节多,短时间内并不能阅读完,拉长时间又不利于学生吸收营养,速度法可以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可以建议学生给自己设定时间规定和内容规定,估算阅读时间并根据序文掌握基本内容后进行快速阅读,或者在条件允许下给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学生也可以自行在家使用,提高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选择精度法。对书中的精彩篇章进行精度,深入体会文章内涵,并仔细斟酌字句和写作技法等,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次,在阅读内容上,建议学生尽量选择与课本内容相符相关的书籍,以此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建议学生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通过阅读丰富我们的经验并提升认知能力,对一些不良书籍严禁涉猎,加强自身修养和品格;鼓励学生广泛涉猎,阅读更多题材的书籍,对历史、地理、天文、科技等都要有所涉及,新课标下,语文学习鼓励学生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有更好的综合素质,多涉猎会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构建更综合系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3.成立阅读小组

初中生的性格还不够稳定,其坚持能力和耐力还不够强,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4-6人一组的阅读小组,阅读小组可以有自己的发展和组成模式,完全依靠学习自己管理,教师只是给予建议,并定期对阅读小组进行阅读考核和评价,并给予奖励。阅读小组可以让学生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并取长补短,在互相鼓励和交流中,不断提升阅读质量和兴趣,通过小组的智慧让组员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一种自发的行为。阅读小组还对学生间的关系和友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

4.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

学生个人的课外阅读行为,教师要加强引导和辅助,建立适当的课外阅读评价机制,规范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并提高课外阅读质量。评价机制要多元化和动态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方法要定性和定量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好的阅读书籍和方法加以宣传和鼓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思考和理解。注重对每个学生的阅读进步进行鼓励,让学生普遍获得成功体验。

5.结语

新课标实施后,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再仅仅注重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关键。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兴趣,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气氛制造、阅读指导、方法指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努力,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自身自主选择和自由阅读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质和量上进行提升,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合理健康发展,帮助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狄袁辉.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J].教育广角,2013,12(09):123-125.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6

关键词: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13-04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基础薄弱、水平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低,80%以上人口为文盲和半文盲,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重要政策,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同时还规定:“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2]因此,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政策之一。1949年11月,在给西北局的指示中强调“在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3]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指出:“必须迅速创办民族学院,吸收一些青年进民族学院深造。”[4]11月24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指出:“从中央至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之后,包括中央民族学院的各民族学院相继成立,民族学院还设立了预科班和干部培训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和教师。1951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目前应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6]。1956年2月12日,在同藏族人士谈话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要搞建设,便要有自己民族的干部,自己的科学家。”[7]6月4日,第二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培养民族干部和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是民族教育事业的两项重要任务[8]。1957年8月4日,再次强调:民族自治“就应当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养民族干部,要派好的干部到中央、省来学习,也要多把好的干部派回去。”[9]

1958年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特别是,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备受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1980年10月9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和发展民族师范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各自治区和各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一定要建立并办好一批民族师范院校。”[10]1981年2月16日,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重申要大力发展民族师范教育[11]。之后,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本地区的师范学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同时,各级政府增加投入,改善民族地区师范学校的办学条件,并兴办了一批民族师范学校和民族师范班。1985年,教育部还通过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南师范学院建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和西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教师。1992年1月14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12]。1992年10月21日下发的《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大力培养当地土生土长的本民族教师,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是当前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13]1999年9月29日,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14]2002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东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15]。通过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加快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建设,使少数民族干部和师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机构

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建议: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内均应建立少数民族教育行政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掌管少数民族教育工作[6]。1952年4月16日,《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颁布,根据该决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立民族教育司;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或文教部应视工作需要设民族教育处(科)或在有关处(科)内设专职人员;各有关省(行署)、市、专署、县人民政府教育厅(处)、局、科,应根据少数民族人口的多寡,民族教育工作的繁简,分别设适当的行政机构或专职人员[16]。之后,从教育部到各有关省、地、县都设立了民族教育机构或专人。

1958年后,民族教育事业受到了“左”的思想的冲击,“”期间,民族教育工作遭受严重摧残,在原有的大多数民族学院被迫停办的同时,甚至取消了各级民族教育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教育工作有所恢复和发展。《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地、县,应在教育行政部门内设置民族教育工作机构,调配专门同志负责[10]。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则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恢复、建立和健全民族教育行政机构[10]。之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得到恢复,各级地方政府教育机构也分别设置或恢复了地方民族教育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当地民族教育的管理工作。1992年10月20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的教育行政管理干部[13]。此后,各级民族教育管理机构日益健全和完善,职能日益明确。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字,推行双语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充分重视,而且,用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有关政策法规中也得到确认。1951年11月23日,《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就规定:“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哈萨克等,小学和中学的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会议一致同意各少数民族的各级学校得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17]。1951年成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专门组织并指导有关部门为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民族创造或充实发展其文字[18]。从1956年开始,国家帮助尚无文字的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拼音文字,帮助一部分少数民族改革、改进了文字,国家科研机构和各民族学院加强了民族学科专业建设,设置了民族语文专业,开设了各种民族经济、民族政策的课程,培养各种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期间,大多数民族学校被撤销或合并,民族语文教学被取消,双语教学实践及理论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到破坏的民族语文政策得到了恢复。1981年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在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学校教育中认真恢复和加强民族语文教学,坚决克服在对待民族语文问题上的各种错误倾向。”[10]根据1982年《宪法》第4条、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和第37条、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2005年5月31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22条都明确规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

在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方面,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各少数民族在中小学教育中首先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同时学好汉语。《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搞好双语教学。凡使用民族语文授课的学校,要搞好双语教学,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实行双语教学的政策:“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19]《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22条指出:“国家鼓励民族自治地方逐步推行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授课的‘双语教学’”[20],再次从法律上肯定双语教学的地位。双语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各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四、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财政投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就规定:“各地人民政府除按一般开支标准,拨给教育经费外,并应按各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及教育工作,另拨专款,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设备、教师待遇、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困难。”[17]1953年,教育部《关于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使用范围的指示》中指出: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是为了帮助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般教育费之外特设的一笔补助费用,用以补助一般教育事业费之不足。不得以有此项“专款”而取消或减少其在一般教育事业费项下应有的份额,更不得以此项补助费代替一般教育事业费项下开支的任何费用之一部或全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设置了“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边境地区事业建设补助费”、“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等专项补助经费。对这些专项经费的使用,国家有专门规定。《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在财政上设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费。此外,建议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边境地区事业补助费、边境地区基建补助费中划出适当比例,作为发展民族教育之用。国家拨给的民族教育经费,一定要用在少数民族身上,绝对不许克扣挪用[10]。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重申了上述政策:有关省、自治区财政要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国家拨给民族地区“三项”补助经费(民族地区机动金、边境地区事业建设补助费和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各省、自治区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专项经费要专款专用。从1990年开始,国家还设立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每年2000万元,专门用于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之后,《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由2000万元要逐步有所增加。“三项”补助经费各省(区)要增加用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比例[13]。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用于少数民族教育的经费在地方财政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推动了民族地区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为此,1995至“十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投入近200亿元,通过这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2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还全面规定了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民族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扶贫教育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专款、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等要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倾斜[15]。中央还投入了100亿专项资金帮助西部地区尚未实现“两基”的县(市、区)达到标准[22]。此外,党和政府还通过实施国家扶贫教育工程、“211工程”、西部校园网建设、高校扩招资助、普通高中发展等项目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了大量经费,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对民族教育也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实施有关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

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对教育发展起点低、发展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和倾斜政策。1951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凡考入高等学校(包括少数民族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公费待遇。为了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对投考高等学校与一般中学的学生应适当规定一个入学成绩标准;入学后,应给以适当补习条件[5]。

改革开放后,在招生和培养学生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降分录取,先办预科打基础,后上本科专业,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措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本科和研究生统招政策上,采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适当减分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等措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1991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对少数民族考生,仍继续实行适当放宽报考录取条件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办法,同时要下大力气办好预科班,逐步扩大从预科班录取新生的比例”,“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要实行定向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5]1998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的通知》,强调“少数民族预科班只能录取少数民族考生”,“录取时降分幅度为20分。个别省(区),人数特别少(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考生可降80分。”[23]2001年2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肯定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政策:“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2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则进一步明确采取特殊措施培养少数民族的博士、硕士人才[15]。《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指出:各类高等学校面向民族自治地方招生时,招生比例按规模同比增长并适当倾斜。对报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考生,应当根据情况采取加分或者降分的办法,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20]。

六、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摸索出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针对部分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和游牧民族等特点,设立全日制寄宿制及半寄宿制学校;除举办普通中小学外,还设立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民族职业学校、民族师范学校;在传统观念和宗教习俗影响较大的地区,开办了女子学校和女童班;在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了牧读小学、早晚班、隔日班、教学承包点等一些非正规教育形式作为全日制正规教育形式的补充。为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还兴办了民族班和预科班。1980年6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80年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试办民族班的通知》,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预科班是为尚不具备进行大学本科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补习而开设的,补习合格者直接升入本校本科有关专业学习。此外,1984年,第二次工作座谈会决定从1985年起在内地省、市创办班(校),帮助尽快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经商定,在北京、成都等城市创办3所学校,在上海、天津、辽宁等16个省、市开办班。1985年秋,16省市初中班同时开学,1300名学生被选送到内地学习,内地班(校)的教学工作由此正式开始[25]。1992年11月2日,国家教委还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散杂地区少数民族的特点,提出了实行混合编班、划出一定指标定向招收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入学,以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措施[13]。《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从法律上肯定了各种办学形式:“大力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有重点地办好寄宿制学校;在发达地区普通中学开设民族班或者开办民族中学,其办学条件、教学和管理水平要达到当地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水平”,“国家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高等教育,办好民族学院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班、民族班。”[20]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率和集中力量办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民族人才的培养。

此外,在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积极开展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经济、教育发达的县(市)对少数民族贫困县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二是各普通高校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口支援,不仅推动了受援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而且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过民族地区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已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体系;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率已经平均降到15%以下,其中,朝鲜族、满族、哈萨克、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盲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各民族人口素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韦荣华.托起民族的希望[n].人民日报,1998-11-17(11).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

[3]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22.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n].人民日报,1951-06-14(1).

[6]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闭幕确定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n].人民

日报,1951-10-06(1).

[7]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

[8]全国民族教育会议讨论民族教育事业规划一般民族地区九年到十二年普及小学教育少数民族小学已发展到二万七千多所

[n].人民日报,1956-06-08(3).

[9]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59-1900.

[11]民族教育事业要在调整中前进[n].人民日报,1981-03-06(1).

[1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4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1―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403-3419.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58.

[15]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39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7.

[17]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1-12-22(3).

[18]汤源.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教育[J].人民教育,1954,(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n].人民日报,1995-03-22(3).

[20]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n].人民日报,2005-05-27(8).

[21]中国义务教育取得长足进展――教育部负责人就当前中国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3-11

-03(12).

[22]投入100亿元启动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下决心打赢攻坚战[n].人民日报,2004-03-08(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85.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7

关键词:提高;英语;编制建议;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8-02

一、导学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洮南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指出高效课堂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导学案为高效课堂的载体,深入研究学情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

二、教师业务理论水平的提高是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前提

导学案编制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理论的不断充实,课改是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8

在经济全球化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商务英语教学对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是一直以来,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匮乏,教学方式仍较多采用普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单纯依靠商务类文本教学,重词汇和语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商务英语。教与学的双重被动导致学生缺少主动式、探索式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运用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加强。二是教改体系滞后。教改体系滞后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很少实现学科交叉,教学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忽视跨文化商务沟通。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即使学习英语多年,在毕业进入真实商务英语场景后,无力应对繁多的商务工作环节,如与海外客户谈判、组织国际商务会议、市场开拓、进出口报关、招投标工作等。面对中国“走出去”战略布局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跨学科视野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与商务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改变传统英语课以语法、翻译法为主、侧重句型和语法讲解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先导。国家“走出去”战略将使我们面临无限可能的国际合作机会,为适应这样的经济新常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必将愈来愈强劲。事实已经证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布局,国际贸易额逐年递增,海外在建工程如雨后春笋,众多企业已迫不及待地开始着手在职人员商务英语培训。面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高校改革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跨学科建设融合“英语+商务”

为了适应商务全球化发展,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跨学科视角下完善商务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培养国际市场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既有良好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掌握商务专业知识,能处理谈判、结算、报关等国际商务工作,还要兼具一定的融合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教学模式强调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将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商务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模拟真实的商务工作场景,将英语听、说、读、写与企业营销、品牌、管理、国际贸易、谈判等各个商务环节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改变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英语多年却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中英语交流的窘况。本文旨在研究跨学科视角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涉外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语言基础,还兼顾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整个商务运作的流程,包括营销、谈判、进出口业务等相关知识,扩展专业范围,加强专业特色教育。

三、商务英语教学改革重点

为有效融合“专业+英语”的复合型培养机制,提升商务沟通效能,商务英语教学要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一)加强专业特色教育,教学内容包含通用型和专业型商务知识。由于英语教师本身专业的限制,传统的商务英语课程大多局限于通用型。为了满足当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升学生的专业商务能力,本教改项目重视专业型商务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精通一条专业主线,如进出口业务、谈判、国际结算等相关知识。在进出口业务板块,学生将学习各类英文贸易单证,了解进出口流程、多种结算方式,具有初步的单证审核能力和国际贸易业务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摒弃传统英语教法中将听说读写分版块划分的方式,而是将英语听说读写融合进真实的商务场景,以满足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强调商务环境下的英语沟通能力,强调听说的相关性,按商务模块进行情景教学。大部分课程任务都涉及任务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听懂英语商务对话的前提下解决工作问题,即“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必须分析已知的信息,通过与同伴的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以“组织商务会议”为例,全班分为多个小组,成立会务筹备组。教师先布置筹备组工作人员之间电话的听力任务,每组将根据电话内容接收任务,了解会议安排的要求。然后教师发放参会人员的多个电邮,了解参会人员对会议时间、内容调整的需求,并按要求回复。最后各小组综合分析时间、人员、场地、后勤等因素,讨论完成一份会议议程安排。这个任务体现了情景教学和任务教学的综合运用,在虚拟的商务场景中,学生能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听力、阅读、写作、分析、沟通等能力,加深对商务知识的运用和操作。学生对这类情景加任务型教学反馈良好,避免了教师单向讲解的枯燥,学生参与度高,语言运用的综合商务沟通能力增强。

(三)教材建设精选真实语料和互联网学习资源。总体而言当前市面上的商务英语教材重复率高、语料较陈旧、跨学科特色不明显,总体建设滞后。本课题教材建设高度重视语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即选择原版英文语料和最新经济现象有关语料,参考《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国际知名财经杂志,囊括阿里、京东、优步融资、共享经济等最新经济现象。此外,本文还借鉴国内外高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如耶鲁大学公开课《金融市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商业领袖和企业家》等,作为课内外网络学习资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专业。

四、结语

商务英语可以理解为商务学科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操作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学科,跨学科视野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兼顾英语和商务两个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外语、商务沟通、跨文化三个板块是其核心内涵,因此商务英语教学要以eSp教学为原则,以核心板块为基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突显跨学科特色。

作者:张永莉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9

德育能力创新减负审慎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审慎设计等特点。

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三项要求突出能力培养

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3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与时俱进创新课程内容

有关负责人指出,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同时,为了使母语教育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容量控制力争实现减负

有关负责人指出,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广征民意确保审慎设计

有关负责人强调,教育部特别设计一套科学、民主的工作程序,确保此次课程标准修改完善。首先,2003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来自部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教育部先后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共遴选172位专家组建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修订过程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近千场(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3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相关部门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课程修订特别安排了审议环节,邀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一线教研人员、教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并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开展审议工作。

(来源:新华网吴晶/文)

国学分量加重小学生每天要练字10分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语文新课标备受关注。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一至四年级会写汉字的数量要求有所降低,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明确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同时,还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语文新课标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提高书写质量。

三四年级会写字数量减少

记者注意到,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不过,与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低年级和中年级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篇10

修订工作组:应该说,十年语文课改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具体来说,我们觉得主要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所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话语系统,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二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的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初步的转变。

三是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时期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成为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教材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力求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内容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和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四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也明显增添了一分活力。

五是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有所改变。人们普遍比较看重的考试,实行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试卷从测试材料的选择上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关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注重对学生语文运用实际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和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等。评分方式也有所革新。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课程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六是随着新课程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初步建立,学习、实验、探索、反思、改进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动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在这十年间,许多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批的研究型语文教师逐渐涌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专业发展空间。

《江苏教育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对它的修订应该是一件慎重的事情。我们想知道,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依据是什么?

修订工作组:课程标准的修订起始于对课程改革实验的调研,包括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通过实验区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的广泛调查,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从报刊杂志有关文章中搜集的意见和从中小学直接获取的更加具体的意见。充分的调研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研情况显示,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义务教育阶段实验情况比较平稳健康,效果总体良好。同时,在调研中发现,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也还存在一些欠缺和困难,课程标准有必要作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依据是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个依据是对调查中收集到的意见的研究分析。这方面的意见内容十分广泛,比较集中的主要有: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特点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目标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具体内容切合性的问题,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可操作性问题,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关于识字写字教育的问题,关于课程标准体例和语言表述的问题。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以实验稿为基础的,既然是修订,“修订稿”与“实验稿”之间在基本精神和主体内容方面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修订工作组:是的,这次修订,“实验稿”中的基本思路我们是坚持不变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二是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三是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四是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五是坚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这一理念,和党中央关于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是相符的。

六是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七是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固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变化。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这是广大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修订工作组:这次修订对“实验稿”进行了充实加强和增删调整,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

第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都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而且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更应该着力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实践性课程,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渗透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并努力把它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的各个方面,与学科教学尽可能水融,紧密结合。

第二是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着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是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作出明确的回答。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江苏教育研究》:明确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任务、核心目标很重要,这些都是决定语文教育往何处走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回答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一线教师的“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个问题。具体到语文课程的实施指导这一方面,“修订稿”有哪些亮点?这个问题一线教师更为关注。

修订工作组:是这样的,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上,并且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所以,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第四个主要方面就是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进一步强调了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了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作一定的调整和补充。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等),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在一系列的修改之后,课程标准比原来更好地体现了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的要求。

《江苏教育研究》: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语言规范的问题,大家关注比较多,如网络语言的使用、写字能力的下降等。2011年8月,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三至六年级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关于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有没有进行回应?

修订工作组:这个问题我们也很关注。这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的第五个方面就是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改革力度。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也存在于成人之中。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提高书写意识、书写技能,培养习惯、性格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

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而“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二是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三是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四是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苏教育研究》:刚才提到“修订稿”附录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这个字表是怎么确定的?怎样来使用?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和“字表二”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这一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另外,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字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此次修订工作还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字表”和“建议”将推动识字写字教学更加科学有序地实施,引导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识字写字学习量,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江苏教育研究》:有些教师认为,“修订稿”修订得并不彻底,一些比较具有普遍性的建议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个问题怎么看?

修订工作组:首先说明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是综合各方面意见的结果,这必然会导致有些修订建议没有被采纳。这里,我们想就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一个解释。

第一个是关于“语文知识序列”的问题。有人建议课程标准拟出一个语文知识序列,以便于教师讲授。在“实验稿”中,有关的语文知识内容已包含在课程目标里。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像其他一些学科的标准,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部分,而是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结合在一起。针对这方面的意见,修订工作组组织力量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可能“细化、系列化”,将课程标准各学段目标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整理出来,把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扩充为《语文知识要点》,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后来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一些老师指出这样做可能存在新的风险,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而且,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所以,最后我们放弃了这个表。

第二个是关于“内容标准”的问题。有一些教师参考其他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加“内容标准”这一系列。修订工作组对此也作了专题研究。有的学科,有本科目完整的知识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内容标准”这一设置比较适合于具有此类特征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具有与这些学科不同的特点,这一设置对语文课程标准不合适。英语、俄语、日语这三门外语学科的课程标准,在实验稿中原本也有“内容标准”,在十年改革的实验中发现,这一设置不切合本学科的特点。现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采用跟语文课程标准同样的办法,将“目标”和“内容”融在一起,不单设“内容标准”这一部分。

第三个是关于“训练”的问题。有人要求在语文课程中强化“训练”。其实语文新课程并不排斥训练。“能力”、“训练”过去一个时期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它们现在虽然同样存在于语文新课程中,但是被包含在新的“语文素养―养成”的模型中,所以“训练”一词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出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施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这一次修订课程标准,又在教学实施方面补充了更多的提示和说明,“训练”的举措包含在内。相信原来感到不习惯的教师,将来在观念上和做法上能够逐步真正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江苏教育研究》: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已经颁布,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接下来的语文教育教学,有什么建议?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十年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修订,目标和内容比“实验稿”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将使积极投入改革的教师更加充满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在这新的起始点上,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催促之下投身于大规模改革的,各方面的准备都还不够充分。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在今后语文课程的实施中,也必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

一次重大改革,遭遇种种复杂问题,自然不可避免。经济、社会的改革是这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但是我们没有理由退缩,退缩只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代价。世界发展、社会进步的潮流,不容许我们等一切条件都成熟之后,再实行改革。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投入改革的洪流,边实践,边建设,跟上时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