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38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1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计算机信息教学平台进行设计,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平台中的前台服务与后台管理工作。因为教学平台是包含很多模块的,不同的模块也对应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结合个人中心、课后练习、答疑解惑、自主学习等模块进行针对性的设计[1]。个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该模块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访问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该模块接收和发送信息,将自己的学习状况呈现出来。课后练习则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答疑解惑模块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双方在该平台中可以进行交流,在该过程中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在自主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借助现有的资源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该模块中添加一些课外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拓展,这与传统的作业布置有一定的区别,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设置自主学习的时间及学习主题、学习内容等[2]。在小学计算机信息教学平台设计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如传统教学中都是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授课,而学生也需要写作业,在该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将作业任务呈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运用计算机信息教学平台,可以将一些课后练习电子试卷及时发放,并且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可以及时地向教师进行反馈,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的难度对题目进行分配,并且借助教学平台建立试卷模板,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的工作量[3]。同时,这些教学过程也是专门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设计的,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师也可以加入课堂外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让教学知识不仅局限于课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小学计算机信息教学平台的设计原则

在计算机信息教学平台设计中,需要具备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因为其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开展相应的平台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及认知特点进行设计[4]。要确保融入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在该过程中也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互动,这样可以使平台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计算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也应当遵循经济性原则,结合学校自身的网络状况、终端设备性能等进行设计,要尽量确保人性化的设计,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降低资源的使用费率,确保资源获取方便,在后期的使用中不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5]。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2

虽然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课堂网络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但完全脱离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将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网络自主学习中,更应加强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其对教师素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有现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强调学生个性需求,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不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

2、教师要增强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能力

当前学校教师普遍缺少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讲授知识上,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出现“讲一听”的被动授课模式。特别是对小学生,老师往往采用讲一点,学生跟着做一点的依样画葫芦的上课方式,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基于课程网站的教学更需要教师统筹兼顾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重点考虑学习资源的选择和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3、教师要增强自主学习的监控能力

教师的监控能力是指为了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主要是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而在网络课堂环境下,学生通过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习资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等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这就对教师的监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课堂环境下,教师不仅要随时调节、控制教学活动过程,更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对课堂环境、小组、个人、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监控。

二、学生要素的设计

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网络教学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对小学生来说,要想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1、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虽然小学生都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如简单的文字处理,网页浏览等,但很多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而基于课程网站平台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会对资源进行检索、处理,同时也会利用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

2、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对学习有着很大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很难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克服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只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想玩游戏的心理就会自然消失,并能主动调节控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要不断加强交互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同时也包括人机的交互。人机的交互主要体现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能力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与老师、小组成员及其它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对学习内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4、要不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围绕某一主题搜索相关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技能的掌握。网络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思维,提高学小生对信息的检索处理能力。

三、学习资源要素的设计

学习资源广义上讲是指各种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环境资源等。从狭义上讲就是能帮助学生完成特定学习目标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经过老师设计的,为完成某一学习目标而制定的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另一类是根据学习目标,经过选择、加工、处理的一系列相关的学习资源,这类资源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里讲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主要是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预设资源和相关资源。在设计这两类学习资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资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设计学习资源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认知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准备充分的预设资源,根据学习目标指定相关资源,让他们在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源下完成学习任务。而对认知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源,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资源进行检索、加工、处理。

2、要注意学习资源的系统性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极小课程集;课程愿景;计算学科;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急剧拓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一些教育机构在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及时地开办计算专业,这是世界性的现象。以中国高等教育为例,2008年的计算机专业点(本科)达到847个,涉及598所大学,在校学生约40多万,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1]。这些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惊人的一致,但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却大相径庭,该现象导致的直接效果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性不强”[2]和就业率下滑的忧心局面。计算学科队伍的迅速壮大既使计算界振奋,又因“此计算”非“彼计算”而令人困惑。理智的人们认为:21世纪的计算蕴涵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3]。这是对计算学科当前状况和未来前景的深刻描述。为了规范计算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ieee-CS/aCm先后推出了CC2001、CC2004和CC2005(简称“CC”)[3-4],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试行)”(简称为“规范”)[2]。“CC”包含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五个专业方向;“规范”包含了除“CC”中的信息系统外的四个专业方向。本文先简要介绍计算学科的课程愿景,然后对计算学科的极小课程集进行讨论。

1计算学科的课程愿景介绍

从笔者所知悉的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课程的计划或专业规范,如CC2005等[2,4],既注重社会对人才类型需求的分析,又注重学校对人才培养内容的研究,但对学生发展愿望的研究欠缺。那么,计算专业学生的发展愿望是什么?他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否会有变化?现简要分析如下。

微处理器的问世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代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接触和使用过计算机。当今桌面计算机已遍及千家万户,在家中参加远程学习、观看影碟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应用于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中的嵌入式计算机无处不在:当调节电视频道、或使用洗衣机、或打开手机时,我们都无形中使用了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特别是万维网的蓬勃发展,更是短缩了时空,我们可以在数秒内阅读几乎世界各个角落的当天新闻。

中学生参加高考并把计算专业作为志愿时,他们至少是爱好计算机,对计算机充满神秘感,希望通过学习,认识计算机的奇妙之处,并在计算领域有所作为。总之,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知识的向往和对未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00407jx14);精品课程建设项目(4700408X03)。

来美好的憧憬。当跨入大学校园,特别是学习了“计算导引”类课程,即接触到计算的知识体系后,他们会对计算专业有进一步的认识。继续深入学习后,一些学生会在一定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对专业加深兴趣,从而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和探究。由于计算学科具有与其他多种学科交叉的特点,一部分人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向非计算机专业兴趣转移的现象(如对物理、通信、自动控制、传媒、统计、经济学和哲学等),因此一部分人会对学校规定的计算类课程或多或少地产生抵触情绪。产生这种情绪后,他们会把对计算专业的认识过程和活动过程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在个体方面的表现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年轻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兴趣转移、初始愿望发生变化属于正常的心理状态,计算专业学生的“专业动摇”实属正常。然而,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应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从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设计出符合以人为本要求的育人框架?学校依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育机构充分考虑学生的愿望责无旁贷。文献[5]对此进行了探讨。为便于本文的讨论,下面简要介绍计算学科的课程愿景。

“愿景”一词指所向往的前景[6],是“想象中的活生生的事物”或“梦幻、幻想、幻觉”[7]。williame.DollJr.在描述课程愿景时,将其比喻为存在于人的意识边缘,既真实又虚幻,若隐若现的“幽灵”,并且认为这是极好的隐喻[8];SKatrine和RVandenberghe称“愿景”是一种对未来共同目标的展望[9]。Katrine等人对愿景的描述是:学生的发展愿望、社会对计算学科人才的需求、学校在计算学科课程方面的设置,这三方面和谐关系的形成,就是计算学科的课程愿景。

在计算学科课程愿景的和谐环境下,学生能在相对自由的轻松氛围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充分感受人类的文明,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计算学科课程愿景为学生从兴趣出发、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根据计算学科课程愿景,计算学科的专业方向应呈万千气象,远远超出现有的“CC”与“规范”,作为一个学科则难以包容;与其相应的课程数也一定蔚为壮观,这将使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或一个学校力所不逮。一种很自然的解决方法如下:一些课程可由院校开设,其他课程可由学生在一个或多个教育机构选修。这些教育机构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地处一个地区,甚至分布于全球。各教育机构之间的人为壁垒(如学分互认问题)已经在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前提下逐步消融。

课程愿景本身就是美好的愿望,在我们向她迈进的过程中,人们一定不会满足当时所取得的成就,一定会不断提出更新的观念和更高的目标,并将出现永不停息的量子进程现象,这就是课程愿景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大学课程愿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要全面地实现计算学科的课程愿景是非常困难的,其中必将充满着新的课程观与传统课程观的长期较量。

计算学科的课程愿景是一项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系统框架,任何一种向“愿景”迈进的方法,一些基本课程――极小课程集是必须的,否则就失去了“计算”的特征。

2极小课程集

2.1定义

学科的极小课程集是指仅包含与其相应的科学的概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最少课程。应当指出,“极小课程集”与“核心课程”或“基本课程”概念不同。一个学科有数个专业方向,方向a的核心课程在方向B可能就没有。再者,与学科的各专业方向课程的交集相比,极小课程集的基数更小,它们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一不可。正因为如此,极小课程集更能凸现学科的特点。

开设x学科极小课程集中的所有课程是教学机构开办x学科的必要条件。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把与其相应的科学的基础知识组织起来的体系,学科的体系既要反映科学的体系,又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学校应该达到的水平[10]。若某教学机构开设的学科课程中,或无介绍学科概貌的课程、或无基本原理的课程、或无基本技能的课程,则学生很难成为满足该学科要求的合格的毕业生,因而该教学机构所开设的课程(不论还有多少其他课程)不能反映相应学科的体系,也就不能称之为学科课程了。进一步讲,该教学机构在开办该学科的条件方面尚需努力。

2.2计算机学科的极小课程集

本文将“计算导引”类、“计算机原理”类和“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组成计算机专业的极小课程集。

“计算导引”类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课程目标是激发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计算的兴趣;课程的作用是较全面地介绍计算领域的概貌和计算的知识体系。本课程的讲授应形象、有趣,对基本概念能准确的给以描述,但对内容不深究,真正起到“引”的作用。由于本课程内容广泛涉及计算机领域的方方面面,非计算机专业讲授的计算机知识不可能如此之广,所以本课程彰显计算专业特色。从另一方面看,若计算专业不开设“计算导引”类课程,则学生不能从其他任一门课程中了解到计算机科学的概貌,换言之,“计算导引”类课程是构成计算机专业极小课程集的必要条件。

“计算机原理”类课程主要包括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组成原理讲述数字化信息编码、Vonneumann结构中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的作用。本课程在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逻辑设计方面强调加快经常性时间原则(如运算器的运算时间),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此外,讲清楚指令的解释过程也是组成原理课程的关键环节。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实现自身自动化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对处理器、存储系统、文件系统、设备和作业的管理,讲述进程的概念与作用,讨论进程的互斥、同步、通信和死锁问题。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从硬件、软件两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基本原理,是计算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其归属于极小课程集理所当然。反之,若极小课程集中无“计算机原理”类课程,则无法反映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其就不是计算专业极小课程集了。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是计算专业的必修课,从极小课程集的角度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是使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受到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的心智技能训练,为采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学生能实际使用程序设计语言正确地编制程序是评价本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应尽力避免出现书面考试高分、实际编程低能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学好一种计算机语言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若需使用其他语言,则可通过自学和实践,短期即可掌握。因此,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足矣。

综上所述,并根据极小课程集定义,将“计算导引”类、“计算机原理”类和“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构成计算机专业的极小课程集是充分的。

2.3作用

在计算机学科课程愿景前提下,极小课程集概念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指明了专业特征课程;极小课程集概念也使得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获得根据兴趣选择课程的广阔空间。从学科角度看,极小课程集与计算机学科现有的课程是相容的。例如,为了设计出优秀的程序,在学习了“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后,可以学习“数据结构”、“数值分析”、“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若想进一步研究软件的理论,则可学习“数理逻辑”、“计算复杂性”等课程。又如,在具有了“计算机原理”的基础后,为了研究和设计计算机系统,可以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等课程。计算专业的学生在“计算导引”课程的启示下还能自主地拓展学习,选修自己认为需要“深究”的课程内容,如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高性能计算、并行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处理等专业课程。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多方位地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

采用极小课程集概念可以合理地安排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为在保证专业特征的前提下灵活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小课程集中的课程一定是学科的必修课程。因此,在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和课程实践环节的时候,应对其有充分的重视。对极小课程集中的课程,集中优秀师资、组织高水平的课程教学研究队伍,并在教学研究经费方面得到倾斜安排,这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采用极小课程集概念制定的教学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计算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社会对计算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大致在这些方面: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维护和信息服务。随着“计算”直观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描述的境地,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其中,有一类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就是因计算机普及应用而衍生。与传统的计算机行业相比(如iBm、微软等),该行业的工作既不是设计计算机系统,也不是设计、维护计算机软件,但是却涉及到计算机,如信息化规划、计算机采购、计算机产品应用,甚至是专门营销计算机产品等。由于这类行业对计算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诉求与对传统的计算人才不同,所以一些与行业相关内容的新课程需要开设。在开设极小课程集课程的前提下,一些与该行业相关性小的传统课程可以不开设或少开设,这样可以使热爱该行业的学生把宝贵的校园时光用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使课程具有计算的专业特征。

3结语

依据课程愿景,本文提出了极小课程集概念,并以计算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和社

会需求角度对其性质和作用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极小课程集能凸现学科特点;极小课程集概念为教学机构灵活地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地安排宝贵的教学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开设x学科极小课程集中的所有课程是衡量教学机构开办x学科资格的必要条件。

极小课程集保证了学科特征,并在“育人”、“专业培养”、“市场影响”、“用人”等多种人才培养理念纷呈的当下,具有醒目作用。大学生是科学的未来,课程愿景下的极小课程集概念将迎来生机勃勃的学科建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计算机专业办学状态与教指委工作简介[R].2009英特尔中国大学峰会,中国,北海,2009,8.

[2]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aCm/ieee-Curriculum2001taskforce.ComputingCurricula2001,ComputerScience[m].ieeeComputerSocietypressandaCmpress,December2001.

[4]aCm/aiS/ieee-Jointtaskforceforcomputingcurricula2005.Computingcurricula2005,theoverviewReport[m].ieeeComputerSocietypressandaCmpress,September2005.

[5]LongHong,YinliChen,ningningZhou,etal.investigatingonthecurriculumvisionsofcomputingdisciplines:proceedingsofthe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forYoungComputerScientists:theFir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ComputerSystemeducationandinnovation(iwCSei2008),ZhangJiaJie,2008[C].newJersey:ieeeComputerSocietypress,2008:2675-268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7]aSHornby.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m].4the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8]williame.DollJr,noelGough.Curriculumvisions[m].newYork:peterLangpublishing,inc.,2002.

[9]SKatrineandRVandenberghe.Visionasacorecomponentinschoolculture[J].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1994,26(2):187-200.

[1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LeastCourseSetBasedonCurriculumVisionsofComputingDisciplines

HonGLong

(CollegeofComputer,nan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210003,China)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伴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我国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小学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课程,近些年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教育环节中仍然存在问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计算机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小学生参与计算机课堂的积极性。本文中,笔者就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探析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小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1.1硬件设备陈旧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要有与教学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果不能保证硬件设备,也无法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购买和更换计算机硬件设备需要资金量很大,但是,学校对这一方面的教育投入却比较少。因为学校不能及时更换计算机设备,设备越来越陈旧,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的配置甚至比不上学生自己家的计算机,这就从本质上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降低,阻碍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2授课标准不统一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和发展非常快,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小学计算机教材,虽然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版本比较多,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对于小学计算机教学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标准,教师只能参照课程大纲来选择教学的内容,这对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1.3积极性有待提升

除了日常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承担很多和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比如计算机日常维护和修理等。这些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专心进行知识讲解。再加上计算机教师在自身专业素养比较低,有些教师是非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活动已经比较困难,更何况还要顾及其他工作,这从本质上降低了计算机教师的积极性。

2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与其他学科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教学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备课,不同之处在于,备课不仅要准备讲授的知识、准备整个教材的内容,清楚教材特点、重点难点、难易程度,明确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备学生,充分掌握和了解小学生的特征。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控制计算机课堂纪律十分有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备硬件,计算机正常工作意味着学生可以正常接受知识,想要提升有效的课堂效率,就需要备好计算机,保证计算机能够正常工作,教师还要备多媒体课件,以保证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

2.2创新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计算机教师要抓住课堂开端,先声夺人,组织好课堂的秩序。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时用“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下一节课”这样的导入语,这一类导入语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想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就要利用新颖的导语。例如,在开展第一节课“认识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课堂开始我便让学生阐述人体组成,学生很好奇地讨论着,接着我用计算机的各个部分来比喻人体的各个器官,学生表示出很高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很好地控制了课堂秩序,更使计算机知识更加形象和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我在教授学生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时候,课堂刚开始我便用计算机为学生演奏学生们喜欢的歌曲,紧接着我向学生提问“为何教室里面没有乐器、没有VCD、没有录音机,同学们却可以听到音乐呢?”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计算机在歌唱”,接着我便说“为什么计算机可以演奏出你们喜欢的歌曲呢?”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很浓厚。

2.3教学方法要多变

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并不是让学生纯粹地跟着老师走,很多时候需要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操作实践中,因此,传统的演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要求,这便要求计算机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都选出一名“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维持小组秩序,同时引导小组的其他同学开展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骨干作用,使计算机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中。有些时候,我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积极思考,发挥小组整体的智慧来完成布置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调、提高、启发和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学法,自学法的效果也很好,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小学生,还要带着小学生走向教材。

2.4开展课后延伸

教师不仅要对课堂工作负责,还要实施课后延伸,教师和学生都要开展课后延伸。首先,教师在上完课以后会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为了避免下一次授课再出现这个问题,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在课后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反思,不断完善教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会在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学生会在课堂上操作,因此,课后作业通常具有实践性。比如,我布置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互联网上找资料,这个作业为开展下一节课做准备工作。再比如,在教授完演示文稿的知识后,我布置学生观看海报和校刊,观察校刊和海报上所使用的艺术字和字体,区别字体和艺术字的概念,同时,学生在无意间又接受了审美教育。这样的作业不需要学生太努力,但需要学生用心。

3结语

总之,小学计算机教学不仅要注重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联系,还要引导小学生,使其成为小学计算机教学自主学习的主体,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从本质上保证计算机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萍.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与途径[J].中小学电教,2013(01).

[2]刘如平,许春芳,刁瑞珍,赵莉,魏孝章.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V带传动设计;人机交互;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软件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是传动装置的设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其设计过程。V带传动是其中的一种基本传动形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多。由于学生初次学习机械传动的具体设计,不了解机械设计步骤,而且具体设计过程知识点较多,往往掌握不扎实,因此,学生需要在课下多做设计练习题,掌握其要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设计过程,学生在课下通过练习题进行训练。教师很少给学生讨论和提问的机会,缩减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1]。由于课下作业由学生手工完成,单纯的数学计算很多,计算过程烦琐,效率低下,学生不能抓住主要问题进行练习,而且出现错误后不想修改,因此,学生对设计过程的练习少,效果差,知识点难以掌握。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

如果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需要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全过程。以往有些辅助教学的软件,只要输入原始参数不必查阅任何图表就可输出准确的设计结果。这种方式不能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计算机一起研究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实现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讨论和咨询[2]。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习效果[3]。而基于web设计的课件,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资源优势,使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的切入点,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不受时空限制,通过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活动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开发人机交互式V带传动设计辅助教学软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V带传动设计过程,由计算机完成烦琐的数学计算,而由人工进行判断、参数选择,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交互式环境下自主学习V带传动设计部分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深对设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1软件功能的分析与设计

V带传动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计算和参数选择两个部分,其中的数学计算比较烦琐,该步骤完全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设计过程中的参数选择是体现设计人员设计能力的主要方面,不同人员的选择结果必定存在差异,这个步骤不宜由计算机完成,否则得到一样的结果,不能体现设计人员的水平。如小带轮基准直径的选择,在大于最小值的有效范围内,不同人员会有不同的选择,对最终设计结果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这也是工程设计的一个特点。此环节应该由设计人员自主选择,输入计算机,再进行下一步设计,如果参数选择不当,需要返回重新选择。软件的另一个特殊功能则是对选择的参数或计算结果提示允许范围,并说明结果大小对传动性能有何影响,如果不在允许范围内,则应返回重新设计,如带速、带的根数等。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会对相应的知识加深理解。

软件的界面和框架采用Frontpage2000开发,典型的word界面设计,综合提供了网页制作和网站建立、管理等多项功能,并支持“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用户无需学习HtmL,Java,JavaScript等建立网站的相关语言,也可以设计出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元素且精彩的网页。另外,Frontpage2000中还预制了50余种主题,便于设计者创立页面风格一致的站点。设计中,首先将整个系统的框架和各个子页面设计出来,加入大量超链接使各个页面能相互浏览,制作链接目录,做到链接整齐化、可视化、简洁化。使浏览界面既拥有庞大的信息含量又不失简洁明了,方便浏览。

V带传动设计辅助教学软件具有一个核心,它完成设计中的数学计算功能,这个功能由Frontpage2000中activeX控件和VBScript脚本语言来实现。activeX控件可以在辅助计算过程中实现获取参数、触发运算、显示结果等功能,它配合VBScript脚本语言在后台进行运算,可以完成设计过程的计算功能。

2V带传动设计辅助教学软件主要内容

V带传动设计步骤根据文献[5]完成,具体操作界面如下:

(1)确定计算功率,选择V带型号、小带轮基准直径,验算带速,界面如图1所示。

图1界面一

(2)计算大带轮转速,选择基准直径,初定中心距,计算相应带长,界面如图2所示。

图2界面二

(3)选取带的基准长度,计算实际中心距,验算小带轮上的包角,界面如图3所示。

图3界面三

(4)确定带的根数,确定单根带的初拉力,计算压轴力,界面如图4所示。

图4界面四

(5)总结、显示上述设计过程得到的主要参数,应用VBScript中自动赋值实现,并可存入文件,供比较设计结果使用,界面如图5所示。

图5界面五

在操作界面中,点击超链接,即可出现文献[5]中的相关参考图表,从中选取参数,在操作界面输入。当所用参数再次出现时,本系统可以用自动赋值功能将前面算出或者输入过的数值赋给当前参数。其中,工况系数以下拉列表的形式输入,使用VBScript脚本语言中的“ComboBox1.additem”语句实现。

计算带速后,提示带速允许范围,如果计算带速超出允许范围,则需更改前面选择的小带轮基准直径数值,使带速满足要求。为保证工作能力,应使小带轮包角大于许用值。设计中应用VBScript中的if语句实现对包角的判定。若包角过小,可加大中心距或增设张紧轮。对于V带根数,如果不是整数,须取整;带的根数要在允许范围之内,否则返回重新计算。

3结束语

利用Frontpage2000开发了V带传动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将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者可以在一个人机交互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对设计过程中参数选择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而且本软件采用web形式,可以使更多的机械设计学习者应用此项辅助学习功能。学生一段时间的使用表明,在做V带传动设计练习题时,使用该软件能够大大简化设计过程,使学生摆脱烦琐的数学计算,将主要精力用于选择设计参数的能力的培养,练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提高,能够完成多次设计过程练习,明显增强了设计训练的效果,加深了对理论、概念和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

参考文献

[1]何秀娟.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践对比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94-96.

[2]霍银磊.双主体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包装机械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科技博览,2010(28):122.

[3]马春生.交互式教学在机械制图课件开发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3):130-131,133.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普及调查

一、全国计算机普及教育情况

1.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3类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2.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普及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3.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二、遵义市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情况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遵义市的计算机教育普及情况如何呢?这是我们本次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之一。为了弄清楚遵义市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情况,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对遵义市市区、郊区及农村的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着重调查了各个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情况、主要采用的是参观和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见表1和图1)。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根据这一规划,遵义市的城市及县城学校都实现了这一规划,郊区基本实现这一规划、而农村学校只有小部分实现了这一规划,还有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比较差,还没有能够实现这一规划。下面我们就遵义市城市,郊区及农村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做一个比较。

1.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条件

计算机与其它学科不同,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校所具有的计算机教学条件直接影响到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我们首先来比较遵义市各地区学校所具备的计算机教学条件。

从表2中可以看出,遵义市市区中小学、县城中小学、郊区中小学和镇中小学都有计算机和自己的机房,只是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数量不一样,从市区中小学到镇中小学,计算机数量呈递减趋势,计算机的档次也呈递减趋势。而在农村,只有镇上的中小学有计算机,镇以下的中小学没有计算机。

总的来说,单从学校的硬件条件来看,地处城市的学校的教学环境比地处郊区和农村的学校的计算机硬件环境要好,如学校所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学校所拥有的计算机的档次,城市学校都优于郊区和农村,而且,在农村镇以下的中学和小学都没有计算机。

2.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情况

计算机教学情况是指学校在那些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每学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有多长,以及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从这些指标上可以体现出学校计算机普及的程度。所以,我们对遵义市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抽样调查了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年级、每学期学时数及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等几项指标,抽样调查的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市区学校和县城学校的计算机学习时间比郊区和农村学校的学习时间要长,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年级也要多一些,因为这两项指标直接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关,市区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要好一些,计算机的数量比较多,能够满足课程的需要,所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间要长一些,而郊区和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数量要少,所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时间就少。镇以下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

再来看各个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可以看出,城市和县城的学校学习计算机的内容相对要丰富一些,有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和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对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关课程是非常有利的,而郊区和农村学校学习计算机的内容相对要单调一些,只有打字和基本的办公软件。因为这项指标也受到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再来比较一下小学和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情况,从表3可以看到,中学比小学的学习时间要长,开课的年级也要多,所学习的内容也要丰富得多。从这个信息可以知道,中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比小学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力度要大。

3.学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

学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如果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条件很好,但是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组织、负责教学,那么,这个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也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对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师资力量也进行了调查(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和县城学校的师资力量比郊区和农村强。先从教授计算机课程的人数来看,城市和县城学校至少都有两个以上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负责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也经过专门的培训,而郊区和农村学校基本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任课教师只是经过计算机培训。总体来看,在中小学中,师资力量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地区。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从市区到镇一级的学校,计算机的普及情况都比较好,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计算机普及教育的要求。但是镇以下的学校,也就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学校没有计算机,没有自己的机房,学校无法开展计算机教学,所以广大的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情况几乎是零。

就遵义市而言,有很大一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的中小学生人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将难以对他们开展进一步的计算机教育,所以我们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加强计算机普及教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加强农村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思想认识要高起点

要从教育战略高度,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它与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联系起来,把它与发展社区经济联系起来。

2.电脑配置要实用

电脑这种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果配置太低,要不了几年就被淘汰了,配置太高,学校的财力也不允许,所以配置中偏高的计算机就可以,比如pⅣ以上/内存512/硬盘80G这样的配置即可。这样不仅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对远程教学,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都是有利的,而且也在学校的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

3.师资队伍要高水平

针对师资落后于设备这一严重状况,特别是农村。笔者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计算机师资培训列入总体规划中,严格考核。一是选派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直接到有关高校培训;二是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计算机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

4.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学校应该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来设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5.管理机制要完善

计算机教育投入大,没有效益是不行的。但效益来自管理,来自严格要求。所以学校应该选派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维护计算机,从而保证计算机的使用率。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7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要遵循自主性、多维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要使学生由“执行者”变为“设计者”,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使每个学员都能各展所能。另外,由于各个院校本身的差异与实际情况,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条件,开展符合自己特色的内容和方式[3]。我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计算机文化节、电脑维修120、多媒体工作室、计算机展览室、网站维护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拓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1举办计算机文化节

计算机文化节是一种普及计算机知识、传播计算机文化,并以知识的学习来促进文化传播的良好形式,是广大学生把握科技发展前沿、参与实践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良好舞台。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延伸部分,计算机文化节也是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拓宽学生科学视野的重要学习机会。我校从2007年以来,已经开展了七届计算机文化节。在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的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概念,让学生担当主角,在教员的指导下,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文化节组委会,设立策划部、宣传部、公关部、技术部、网络部、后勤部、各项活动组等,每个组的组长都由学生担任。整个文化节由竞赛、讲座和服务类等活动组成。其中竞赛类活动包括:汉字录入、计算机基础知识竞答、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平面图像设计、Flas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网络黑客攻防、DV影像和电子竞技等比赛。讲座类包括两类,一类是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和研究生做学术报告,一类是由学生自己开展的讲座。文化节举办以来,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军内外院校二十余名学者为我校学生开展学术讲座。服务类活动主要是组织我校电脑维修120活动小组为学校教职员工开展电脑上门维修活动等。展览类活动主要包括邀请地方公司和出版社开展信息技术产品、军用加固机、信息安全产品、信息类图书展示等。这种由学生组织、学生参与的计算机文化节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类比赛、讲座、展示、服务等活动,强化了学生所学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起到了良好的互补的作用。

1.2成立电脑维修120活动小组

2007年,为了配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课外实践,课程组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电脑维修120活动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电脑维修120活动小组每年接收新成员,在全校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课程组组织考核和面试,面试通过后由指导教员和老成员负责传、帮、带,在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硬件组装、故障检测、计算机病毒防护、网络攻防、网络维护与管理、操作系统与软件维护等方面对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后,新成员按个人兴趣爱好分别组成网络维修组、软件维修组、硬件维修组、外设维修组、安全组等5个小组。电脑维修活动120小组为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开展电脑维修服务活动,并作为我校学习雷锋活动的主要成员,多次走出校门,为社会群众进行电脑维修服务。电脑维修120活动小组除了作为小组成员的创新实践基地外,同时还作为课程的参观实习基地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文化节等平台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

1.3设立多媒体工作室

我校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了分级教学,开设的技能班的授课内容主要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包括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制作、3Dsmax设计和pre-miere等音频编辑等;同时我校针对其它班次学生开设了多媒体技术选修课程。为了配合这两门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我们成立了多媒体技术工作室。工作室每年都吸纳一定数量的成员,工作室分为平面设计、三维动画设计、Flas设计和音视频编辑4个小组。各由1名教员作为指导老师,各小组组长由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工作室定期开展交流和学习,为学校各类活动、总结表彰、文娱演出等提供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和音视频编辑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工作室的成员也利用计算机文化节等平台为学校其他学生开展讲座服务。多媒体工作室的设立,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延伸了课堂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4开辟计算机陈列室

计算机陈列室是我校一个特色。在计算机陈列室中,陈列了20世纪70年代我校成立计算机专业以来,从国内外购进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及计算机设备,如70年代从上海计算机厂购进的价值120万元的中型机(tQ-16)、从海军其他单位调拨的价值160万元的小型计算机(VaX-3800)、80年代生产的手提电脑以及各种计算机的设备等,共约1000多件,并不断地收集和整理。目前,该陈列室每年都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参观学习基地,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组织全校学生分批次到陈列室进行参观,形象客观地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

1.5设立计算机网站群

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建设与维护,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学生在教员的指导下,参与了计算机网站群网站的开发、维护、更新等工作。目前计算机网站群共包括新闻快报、计算机论坛、计算机Ftp、浪馨社区、学科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安全与防护和计算机文化节8个版块,全部由学生担任网站管理员,每个版块由3~5名同学负责。由学生收集并上传各种国内外新闻、技术前沿、学习资料、常用软件、视频资料等,完成网站群的更新。通过计算机网站群的建设与维护,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结语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课程概念;设计;实施

一、翻转课堂概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灌输,学生在学习当中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学习兴趣不高。这些在课堂上别动接受的知识,印象并不深刻,由于没有做到完全的理解,所以课下再去做时就会出现不明白、不理解甚至完全忘记的情况。这种学习模式屡见不鲜,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予以变化,这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对于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该教学的新模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为颠倒课堂,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颠倒,针对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在线的指导,将课后作业带入课堂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看来,翻转课堂是将课堂上的时间结构进行了改变,把“教”与“学”时间比例进行了“翻转”。总体课堂时间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组成结构,课下的时间也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内容,将学生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而决定权正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其学习方法自主化、学习态度积极化、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时间灵活化、学习地点不限化等。

二、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相关了解,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组成结构等;二是在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计算机的软件,并能进行相关操作,熟练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掌握数值和编码的相互转换;三是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二)学习者分析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固定,课堂活动基本没有,学生大多很难从枯燥的计算机学习中找到兴趣点,我以本校的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基本网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情况水平相差较大,能力也参差不齐;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应用操作熟练;学生对于自主、讨论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都比较感兴趣。

本课程实际操作性强而且需要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有限,尽管学校配备有机房,但是课下时间较少、课下上网缴费等相关问题促使学生不能很好的长时间接触计算机,这样就使得该课程对大部分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想要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就要在课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三)计算机课程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的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我对本校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针对学生最喜欢的计算机学习方式和学生可以接受的网络环境进行展开,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选择合适的网络环境进行计算机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学生对小组的学习有着较高的期望。

(四)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混合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上的教学模式按照授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授课的内容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课堂、能力型课堂和技能型课堂。

根据授课内容的分类,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会有所改变。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在课程内容分类的同时,课堂形式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而分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以上的分析,知识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知识竞赛、小组汇报、辩论赛。能力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辩论赛、期末分享、个人展示。技能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个人展示、头脑风暴、参观学习。每个学生展示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最后老师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进行点评。

学习方法的混合模式造就了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被设置在一个真实的问题环境中,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学生开始整理思路、搜索资源、积极探究、寻求帮助、求得结果、检验答案、分析总结,这所有的步骤都是有学生自己完成。合作学习适用于以知识型和能力型为教学内容的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小组任务,并且会有至少一次机会代表小组在班级做总结性的任务汇报。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合作、讨论、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在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正因为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导致了学习活动也具备多样化的特点,知识竞赛、辩论赛、个人展示、小组汇报等活动在教学的设计中都可以展开。

三、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我们这里以知识型为内容的计算机课程为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文化,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思维。

(一)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研究的该课学习目标:了解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

(二)学习内容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发展、分代、分类和应用、计算机文化含义。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信息化的实例;明确了解、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活动设计―小组汇报

班级学生分为8个组,教师将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计算机的发展做简单引导,小组分别就计算机发展史、未来计算机、计算机思维等方面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汇报内容,提出设想与疑问。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个人任务,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一起完成小组任务,课上,每组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将小组学习成果汇报给大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翻转课堂实施过程

1.第一个课时教学内容

课上,教师活动安排:播放5分钟视频引入信息化社会就信息化社会引申到信息素养,据实际例子说明何为信息素养引入计算机的发展做简单叙述将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详细的介绍安排任务,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内容与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观看视频,了解信息化社会根据实际例子明白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明确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与本节课课下要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下(线上、线下),教师活动安排:建立班级QQ群加入到班级群与各小组的QQ讨论组中接收学生利用QQ邮件发来的个人作业(自我介绍)并作回信分析学生前测结果,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设计下节课的系列学习任务卡集中各组组长总结的学生自学疑问在网络平台与学生o2o交流。

学生活动安排:加入班级QQ群与小组QQ讨论组创建电子邮箱,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写自我介绍信发送给教师接收系列任务卡,完成自学内容,将电子版发送给教师小组固定集中讨论时间地点进行小组任务的集中习或者讨论在线上o2o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汇报内容(确定汇报主题―制作ppt―组织语言)。

2.第二个课时教学内容

课上,教师活动安排:播放(微软对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预计)视频为学生开拓眼界组织学生开始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汇报就每组的计算机发展相关内容汇报做简单的点评组织其他组学生就汇报小组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学生课下的问题,并将没有涵盖的知识点做最后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硬件部分的自学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相关发展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旧计算机发展系列问题做汇报,时长3分钟,ppt辅助其他学生就汇报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疑问或者解答问题,也可以叙述个人看法、结合自学内容阐述等。

课下(线上、线下),教师活动安排:收集学生上交的相关个人任务(电子版)并做修改与回复设计下节课的系列学习任务卡集中各组组长总结的学生自学疑问在网络平台与学生o2o交流。

学生活动安排:完成个人任务(计算机系统分类中硬件系统知识的个人学习报告,邮件中要包含硬件图片与文字),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等待回复对于自学计算机硬件内容相关知识提出疑问,上交给组长统计小组集中讨论小组任务(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欲购买一台计算机,应该如何配置,给出配置清单。(计算机配置表和价格,并简要说明理由;任务二:选择计算机硬件的四大部件之一,通过搜集资料,讨论其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在线上o2o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汇报内容(确定汇报主题―制作ppt―组织语言)。

(五)观察评价

教师就学生发送的电子邮件(自我介绍)进行个性化回复,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对课堂观察量表提取数据分析。

(六)修订和完善

教师对任务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善,根据学生课上的活跃度对教学的方式与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总第211期:46-51.

[2]曹育红.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明[J].成人教2014(01):72-75.

[3]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式探究明[J].现代教育2013(08):21―25.

[4]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95.

[5]李宏敏.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3(06).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篇10

本文基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认为计算机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应会”的评价,是对学生技能点的掌握与熟练程度的评价,并构建了突出技能点考核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文中还分析了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七个组成部分:技能点的整理技术、技能点的集成技术、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以及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并介绍了评价方案设计的步骤。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学评价;评价技术的组成;评价设计的步骤

在教育部制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时间表后,全国各地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迅速。但在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的过程,一项很重要的问题将制约和困扰着这一发展。那就是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困难。[1]我们在研究中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入手,借鉴了教育评价理论中关于衡量与考察评价技术的方法,并在评价个例的设计中,总结分析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组成和评价设计的步骤。

一、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

实践性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属性。大部分教师也赞同计算机评价的重心在于实践的运用和操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技能的评价更显得困难(应该承认,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的主要内容是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语言等,这些方面的操作评价研究较多,已基本成熟),造成中小学计算机的课程考核仍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适当补充打字等的上机操作考核,使得许多“应会”的要求错误地采用了“应知”的方式进行考核。[2]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中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性质是“应会”的评价,所以我们认为应采用“任务式”的评价模式。即以学生完成某一任务的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计算机教学评价其关键指标在于课程要求的技能点是否掌握。技能点又要分成必须技能、常用技能、偶用技能几类。或者是分成常规技能和技巧性技能。不同技能点的教学要求一般与其运用频率和重要性有关,在评价中将影响评分的赋值。由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应会”性质,因而在技能点细化后的评价操作中,一般采用会与不会的二值判断,而不会有三段或四段计分的量表。只是在个别的,诸如文字录入等方面,有根据字数的量化计分。

计算机教学评价的第二方面指标,就是评价对象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当然技能的熟练程度很难也没有必要再细化到每项技能,而是按照完成任务的速度,或限定时间内的完成程度。这里就应采用等距计分。

二、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的组成

根据现代的计算机教学思想,我们认为,计算机教学评价主要是题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设计两大环节。从技术性的角度去分析,“任务式”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技能点的整理技术、技能点的集成技术、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以及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等方面组成。[3]前五个方面主要属于题目的设计,后两者主要是评分的设计。

1.技能点的整理技术属于课程教材研究的范畴,它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在整理中要作基本的分类。譬如在“画图”教学中,技能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画面构成的基本操作:画直线、画椭圆、画曲线等;

(2)图形的编辑技巧;复制、放大缩小、旋转、粗细笔等;

(3)色彩的编辑技巧:选色、色彩填充等;

(4)文字的编辑技巧:拼音、大小写、汉字录入、字体、字号、字色等。

2.技能点的集成技术指的是把诸多的技能点综合地、集中地在一至两题中反映出来的方法和策略。尤其在图形编辑技巧的技能点的集成上,如何无需提示地,包含所有的,简明清晰地表示是设计者经验与匠心的体现。还有如何运用“跨工具”的方法,尽量在一题中集成更多的技能点,也是值得研究的。技能点的整理细化和集成的质量,是决定该评价题信度的重要方面。

3.试题中无意干扰的排除技术,实质上是对评价效度的检验。实际评价中,试题设计者的一些自己难以觉察的很难避免的安排,会为学生凭添许多麻烦。一种是该明白的意图却被隐藏了,使学生绞尽脑汁,费时费力;另一种是容易引起学生观察与理解的歧义,干扰了正常的评价过程。如何排除,一般采用“试考”的方法,观察与分析设计者的意图是否能确切转化为技能点掌握情况的检测。

4.考核的起点与终点的设置是在完成了评价题主体设计之后必须考虑的。因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图文处理绝不是孤立地在“画图”或woRD中画画或排版,而是包括从开机到文件按指定形式和指定位置存盘的全过程的。所以一般的考核起点设置在起始桌面,终点设置往往是完成存盘,当然存盘方式比较多,可以存在指定文件夹中、或是存入自建的文件夹中、或是存在桌面上、或者再增加复制、另存为、存快捷方式等,甚至于以此画面更新桌面的台布。这一部分的命题技术主要是关于文件操作和操作系统使用的。[4]

5.试题容量与限定时间的确定是评价题最后定型的环节。计算机教学评价肯定要考虑学生的熟练程度的,因此恰当地确定任务完成的限定时间,和设计合理的试题容量的意义是相似的。我们的设想是,试题的平均完成时间应在l小时至1.5小时间。题目一至两题,不可超过两题。而且应该有60%至70%左右的学生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容量与时间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容量与时间的确定对评价的区分度会有明显的影响。

6.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计分记录技巧是决定评价可操作性的关键技术,也是决定数据采集可靠性和评价区分度的重要所在。我们认为,评分标准的质量分部份,可以根据这些技能点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将它们的权重作适当的区别,然后根据该题的总分形成技点的赋分方案。速度分的评分有两类,一是对规定时间内完成者,设定速度分满分的应该时间,然后在满分时间与规定时间的时间差中,确定时间步长与得分的对应表;二是对到规定时间无法完成者,则根据完成程度计分。完成程度要通过题图的分析来确定对应的分值。满分时间的确定对评价区分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般应以估计的最快完成时间为满分时间为宜。

7.考核系统的自动化设计指的是像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形成评价题库、能自动进行考生登录和评分、并能准确及时地处理报告的考试系统的研制。由于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地区差异较大,目前采用win95或win98为平台的,以图文处理和工作表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区还集中在沿海的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完成此项技术研究,还是需要教育部考试委员会的帮助的。

三、计算机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步骤

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套以小学初学计算机约一年的学生为对象的,突出技能点掌握的“任务式”评价方案。这套评价方案包括题目、题图、评分标准、评分记录表等部分。评价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梳理与归纳教学实施以来的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技能点,然后设计能全面包含上述技能点的题图的草样。如小学计算机教学的第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全面综合运用“画图”和woRD的工具和功能进行图文并茂的作品的制作。考题要求学生临摹两幅题图,这两幅题图分别是:在“画图”中画画,并写上汉字;在woRD中排版,并插入表格和剪贴画。设计的第二步是从题图到题目。以文字形式表达考核题,主要是关于文件操作方面的考核要求和有关提示。第三步是对题目进行“试考”,这是为了分析题图和题目的意图能否确切传达给评价对象,防止设计者无意的安排成为考生的难点或费时点,也防止容易产生观察与理解歧义的无意干扰。因为对题目文字的理解力与对题图的观察力都不属于计算机教学评价的范畴,这些无意干扰因素对评价效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试考”的另方面是用来估测该考核一般所需的时间长短。评价方案设计的第四步就是如何设计合理的试题容量,以达到满意的区分效果。[5]并根据“试考”的经验,确定评价的限定时间与满分时间。当然考核评价的性质也会对限定时间与满分时间的确定产生影响,学期考核与校际竞赛就应该有所区别。评价方案设计的第五步就是设计评分标准和评分计分的操作方法。事实上过去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技术困难的很重要方面,就是临机评分在操作性上的困难。因此如何简便评分计分的操作是这一步的主题。我们设计了以学生记录为行,以各技能点得分、完成时间和完成程度为列的工作表。一般一幅包含有20个技能点的题图可以在3至5分钟评毕。当然这只是计算机教学评价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的,权宜的办法。我们期望着今后计算机智能模糊识别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图形题的自动化评分技术。

四、问题与讨论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是否还存在着一些“应知”的目标呢?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内容中,属于“应知”类的目标是有的,但要么是与某项操作技能关系紧密,是顺利完成某项操作的必须前提,要么是“了解”类的目标。前者如“文件”、“文件夹”等概念,其掌握与否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反映。后者如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这些内容对于实际运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学生今后经常使用电脑时会自己了解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必要一定纳入评价目标中。

2.本文论述的评价技术主要针对的是以终结性评价为目的的评价,因而在设计和评分中追求工整与严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要从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或成功体验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因材调整”。可以采用本方案的设计思路,但在评分处理上自行灵活。

参考文献

[1]王菲.SpSS在计算机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18).

[2]翟玮玉.“等级评分”评价机制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J].成才之路,2008,(09).

[3]张丰.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四个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