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57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1

一、城管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作用

(一)城管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依法治市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城管制度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和推进依法行政的产物,是依法治市的重要标志。城管的产生与发展,紧随着依法治国的步伐。推行综合执法是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的重要制度,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基础建立的城管制度,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处罚权行使主体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打破了“部门专权”,使得“内部循环”无法继续,为行政权力的分工与协调改革探路,在一定程度上为行政体制和大部门制改革提供了试验样本。城管制度发展迅速,说明该制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了行政体制改革方向。

(二)城管在维护城市环境秩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好的城市环境秩序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城市宜居的必然要求。而城管执法的首要任务在于维护城市环境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管拥有多项处罚权,其任务之重、难度之大、影响之广超过了其他专业执法。如北京城管集中行使68部法律法规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罚权共计390项,执法事项涉及市政市容、园林绿化、规划、工商、水务、交通、环保、城乡建设、旅游等14个方面。城管执法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重点难点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多、执法成本高、社会关注度高,解决起来困难。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执法方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由阶段性向全天候、由突击式向长效化的转变,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充分了发挥职能作用。首都环境秩序不断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得到展现和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2012年公众对北京城管执法机关满意度为77.92分,比2008年的72.28分明显提升,为历年评价最高。

(三)城管在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且更具易燃性,维护和谐稳定成为城市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2010年突尼斯因执法引发政治事件的教训说明,城市管理无小事,社会矛盾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转化为公共事件,甚至演变为更严重的后果。北京城管近年来基于对经济社会形势的总体判断和把握,坚持执法为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执法方式,提出并践行“维护秩序与维护稳定相结合”、“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不能因城市秩序问题引发,更不能因执法不当影响首都稳定”等理念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重视志愿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暴力抗法下降81%,得到群众肯定。

(四)城管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城市环境是生产力。城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环境质量的重要实施者,促进或直接解决了一部分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城管执法事项涉及城市管理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对环境秩序的治理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对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社会治安的维护、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城管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作为工作在一线和前沿的执法队伍,城管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受社会关注,其执法行为直接影响着公民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群众往往将其执法行为与政府行政能力挂钩,并作为评价政府行政水平的尺度。前端服务、管理、监督工作的任何不到位,都会将问题以至群众的不满压缩到执法环节,进而影响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发达国家普遍把城管领域视作其政绩的核心点予以高度关注,如果执法中的一个小小事件有被放大的可能,政府要员都会亲自过问并处理,以避免矛盾激化对其政治地位造成冲击。基层政府形象关乎政府整体形象,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无论从公众的期待,还是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无论是城管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还是从先进城市成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看,城管工作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管改革创新的成败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当前城管面临的机遇、挑战与问题

从机遇看:一是城市建设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这对城市管理创新提出全新要求。二是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为推动城市环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三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创造了技术条件。四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为发挥城管制度优势提供了难得机遇。

从挑战看: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各种风险增加,并呈现出累积放大效应。三是城市安全运行和管理的任务艰巨,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缺乏市场化驱动和真正意义上公民社会的支撑,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从问题看:一是城市管理中的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二是系统性解决城市管理痼疾顽症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三是城管综合执法制度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缺少权威的法律依据,城管职能定位不清,权限划分不尽合理,城管监察作用缺位。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城市管理整体效能的提升。

三、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发挥城管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一)在理念上强化公共性,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创新

进一步明确城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定位。以维护和谐的城市环境秩序、维护和发展公共利益为目标导向,将城管定位于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正常城市秩序形成的基础是城市公共资源的公正合理分配,兼顾各阶层的正当诉求。为此,城管不仅要努力查处违法行为,更要探索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实现方式,把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作为基本价值和核心内容贯穿到执法全过程,采取均衡性、基础性、公益性的政策措施,确保利益分配公正,通过制度化、经常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以增进公共价值。

在顶层设计上,整合城市管理决策职能,完善配套政策及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执法方式上,探索多元化执法方式,疏堵结合创新城管工作,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执法能力上,强化城管职能边界内的履行能力。要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性立法,增强城管执法刚性原则,严格执法,监管到位,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上,发挥城管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的基础作用,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维护环境与维护秩序相协调,执法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在职能上强调协同整合,坚持以城市问题为导向的公共治理创新

传统城市管理体制对权力的不恰当分割导致责任分散化,使城市顽症治理无法形成重拳。提高整体性治理水平,应建立协同一致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加强协调配合与职能整合。城管恰恰就体现出职能整合和协同联动的特征,为此必须坚持城管综合执法的发展方向,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稳步推进大城管体系建设,深化与其它部门的配合协作,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合理配置执法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行政权力,以理顺管理权、监督权、处罚权为核心,建立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科学解决“监督者监督缺位”、“执法者执法不力”等顽疾。整合各种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实现跨部门合作。发挥城管综合执法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城管综合监管职能,监察与执法并重,使城管执法机关成为系统性解决城市问题的权威建议、权威监督及权威评价部门,促使环境治理跳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恶性循环圈。

(三)在方式上鼓励多方参与,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参与创新

社会参与是保障城市秩序的重要途径。充分发动社会参与,以政府为主导,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界限,采取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的手段,构建政府与市场、社会通力合作的治理网络,形成民主多元、平等协作的治理模式。

强化政府宏观监管和政策引导责任,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激发全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培育、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管理由“部门管理”向“全民管理”转变。

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途径和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构建城管与公众互动机制,健全社会沟通交流机制,大力推进城管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城管进社区模式,从法律、制度、程序上确保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及参与的有效性。

(四)在手段上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坚持以新技术为驱动的智慧城管创新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2

作者简介:崔新蕾,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与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773047和409012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BZZ026和09CJY02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编号:2007050402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0YJC790218)。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土地资源竞争配置的结果,本质上是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农业用途和非农业用途的合理分配。农地城市流转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流转时间延迟性3个特征,因此农地具有选择价值。采用模型假设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进行估算。对农地选择价值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得出农地流转为其他不同用途地类的选择价值,拥有一期选择权的农地,流转为商业用地的选择价值最高的为173.95元/m2,最低的为4.44元/m2;流转为居住用地的选择价值最高的为158.40元/m2,最低的为4.16元/m2;流转为工业用地的选择价值最高的为39.52元/m2,最低的为3.58元/m2。影响选择价值大小的相关因素有农地流转为市地后的每期净收益,农地流转开发为市地过程中的开发成本,市地地价的波动率和无风险利率。

关键词土地资源;农地城市流转;选择价值;影响因素;城市

中图分类号F3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6-004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09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狭义的经济价值基础上,即产出农产品的价值。就农地产出收益而言,农地单位面积收益仅为工业用地的1/10,商业用地的1/10-1/100之间[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商业、居住等对农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农用地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下,这就使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用地受利益的驱动有向其他经济效益高的用地转换的冲动[2]。对农地价值认识的片面性正是造成大量农地向城市流转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地价值展开研究,如对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3-4]、对不同区域的农地价值进行估算[5-6]、对农地非市场价值[7-8]、游憩价值[9-10]、存在价值[11-12]进行测算,但是对农地价值中非常重要的选择价值测算研究甚少。从选择价值的角度探讨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时间问题,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农地的现期使用价值,还应从可延迟流转的角度将选择价值纳入农地现期价值中,全面考虑农地价值,对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减缓农地城市流转速度,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

1选择价值的内涵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选择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3-22],针对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选择价值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当决策行为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及决策时间可延迟性的特征,等待未来未知信息确定的情况下,推迟决策的信息价值。农用地向城市用地流转,人类未来需求的不确定和土地资源开发能力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农地资源未来供给和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保留未来某个时期做出农地城市流转不可逆性决策,从而产生了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在资源价值分类中的归属在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23-25]。本文借鉴D.pearce的分类系统,将选择价值归属于使用价值。同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研究方向对选择价值进行了估算[21,26-30],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大量转为城市用地这一普遍现象,采用模型假设法和实证分析法测算了我国不同城市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

2理论推导

2.1选择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

(1)资源投资开发是不可逆的,至少一部分投资开发必须是不可逆的,如果投资完全可逆,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回到初始投资状态,则没有选择价值值得期待。

(2)资源的未来供给、需求或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没有不确定性,就可以用成本―效益方法精确计算出何时决策,等待未来外部信息条件明朗就没有价值。

(3)资源的开发决策具有可延迟性,有能力将延迟投资作为一个可行的政策选择。

农地城市流转正好具有不可逆性、不确定性和决策时间可延迟性,因此可计算其选择价值。在农地流转前,土地价值农地价值+选择价值,农地流转为市地后,土地价值市地价值,选择价值消失。

2.2选择价值公式的理论推导

不确定条件下的农地城市流转是一个不可逆的决策,开发农地将失去农地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粮食安全功能及代际间平等利用农地等其他功能,开发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地价将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产生地价的波动,具有不确定性。若政府面临一块农地是否流转为城市用地的决策,假设:i为农地城市流转中的相关开发费用(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征地过程的相关税费和土地开发费等),r为无风险利率,F为农地使用价值,C为市地使用每期净收益,则在t0时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期净现值为:

npV0∑∞t0-(i+F)-(F+i)(1)

如果npV0是正值,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应选择进行农地流转开发,但是它忽视了其机会成本。

若农地城市流转是一个两期二项式决策,在第一期不做出流转决策时,可在第二期做出农地是否流转的决策。在第一期做出流转决策时,市地地价的每期净收益已经确定为C,若第一时期不做出农地流转决策,想延后一期等市场外部信息明确是再做出决定,第二期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或市场供需发生变化,会对市地地价产生上涨或下跌两种可能(如图1所示),其上涨或下跌的变动率分别为u与d,且发生的概率分别为q与1-q,在市地地价上涨时进行农地流转,下跌时选择继续保留农地的农业用途,且第二期的农地开发成本和农地价值不发生变化,则在t0时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期净现值为:

npVov[∑∞t1-(F+i)]

[-(F+i)]

-(2)

净现值法在比较流转后的市地每期净收益与流转前的农地价值和土地开发费的差值后,其计算的预期净现值(npV0)作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依据。在利用传统的净现值法确定的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时,往往忽略了农地的选择价值。将选择价值考虑进去,计算推迟流转决策等待外部信息明朗时再决定的预期净现值(npVoV),将npVoV与npV0相减,则得到农地城市流转的选择价值。延期开发的选择价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选择价值(oV)npVov-npV0

--+(F+i)

(3)

2.3影响选择价值大小的相关因素

选择价值大小取决于相关的参数,如:农地流转为市地后的每期净收益C,开发成本V,其中VF+i,市地地价的变动波幅σ,无风险利率r,本文使用微分方法分析这些变量对农地城市流转中选择价值大小的影响。

2.3.1农地流转为市地后的每期净收益C

<0(4)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转后的市地每期净收益与选择价值是负向变动,当从流转开发为市地中获得的收益增加时,保护农地的选择价值就将减少。

2.3.2开发成本V

>0(5)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地流转的开发成本与选择价值是正向变动,依据农地城市流转情况,开发的机会成本增加,则延期开发的选择价值也将增加。

2.3.3市地地价的变动波幅σ

(1)市地地价在下一期上涨的幅度u

>0(6)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地地价在下一期上涨的幅度与选择价值是正向变动,即市地地价下一期可能上涨的幅度越大,其选择价值也将越高。

(2)市地地价在下一期上涨的概率q

[-]<0(从npVoV>0导出)(7)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地地价在下一期上涨的概率与选择价值是负向变动,即市地地价下一期上涨的可能性增加,其农地的选择价值将减少。

2.3.4无风险利率r

>0(8)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无风险利率的取值与选择价值是正向变动,当无风险利率较高时,其选择价值将增加。

3实证分析

3.1参数的取得

如式3所述,选择价值的计算取决于C、u、d、q、r,F与i,其中u、d、q值,本文依据二项式选择权定价模型求取,即u、d依市地地价变动波幅σ的历史资料推估,其中ueσ,d1/u;q依据选择权规避投资组合得:q(1+r-d)/u-d;r为无风险利率,在σ的值已知的情况下,实际上u、d、q可视为已知值。

3.1.1无风险利率

无风险利率是指无风险的资本投资利润率,可以选用同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年利率或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安全利率。在农地城市流转中考虑用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无风险利率,因为土地投资是一种收益性投资,银行存款利率能体现土地投资的收益性。2008年12月23日央行调整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确定其为无风险利率。

3.1.2流转后市地地价

农地城市流转多发生在城乡交错区,因此流转后的市地地价取基准地价的最低级别。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中收录了全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基准地价(见表1),不同城市基准地价的开发程度、设定容积率和基准日不同,但设定的最高使用年限相同。从全国来看,商业用地的基准地价最低的是哈尔滨,最高的是南京,居住用地的基准地价最低的是长春,最高的是南京,工业用地的基准地价最低的是南昌,最高的是石家庄。最高地价和最低地价相差20多倍,主要原因有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要求不同,将农地流转开发为城市用地所需要的费用也相差较大,导致不同城市基准地价有较大差别;其次,有些城市的基准地价的基准日为2001年,以后就没有进行更新,但是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而前几年的基准地价水平与土地市场脱节,导致土地价值不能被市场显化,有些城市对基准地价进行更新,导致更新后的基准地价远远超过之前确定的地价水平。

基准地价是各种用途土地的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是地价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反映。简单来说,基准地价就是土地的初始价,即土地在完成拆迁、平整等一级开发后,政府确定的平均价格baike.省略/view/36571.htm.。基准地价的最低级别可近似视为农地流转为城市用地过程中的相关成本。

3.1.3地价变动波幅

从1999年起,全国开展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地价动态监测,至2007年,除拉萨外,全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已经纳入监测体系,2008年将拉萨也纳入地价监测体系。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的地价监测数据计算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不同用途地价的变动波幅σ,σ为数列Ln(an+1/an)的标准差,其中a为某一用途地价,n为某一年度,n+1为下一年度,依据2000-2009各年的监测地价数据求取(见表1)。拉萨地价的监测数据只有2年,不能计算变动波幅,本文将不计算拉萨的选择价值。

3.2选择价值估算

依据公式4,计算全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农地流转为城市不同用地类型的选择价值(见表1),从表3可以看出,农地流转为商业用地的选择价值最低的城市是哈尔滨,为4.44元/m2,最高的城市是南京,为173.95元/m2;农地流转为居住用地的选择价值最低的城市是哈尔滨,为4.16元/m2,最高的城市是南京,为158.40元/m2;农地流转为工业用地的选择价值最低的城市是杭州,为3.58元/m2,最高的城市是福州,为39.52元/m2。各城市中商业用地的选择价值的差距最大,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9倍,工业用地的选择价值差距最小,为11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流转过程中的开发成本,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商业用地的开发成本是哈尔滨的近21倍,而福州工业用地的开发成本是杭州的近2.5倍,农地流转的开发成本与选择价值是正向变动,开发机会成本的差异是产生选择价值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4结论与讨论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地向城市流转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地的比较经济效益远低于城市用地,不可简单地以预期市地的潜在收益的贴现值是否超过农地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之和作为确定农地流转与否的标准。农地城市流转的不可逆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即产生选择价值,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探讨了选择价值的内涵,并对其计算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得出全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农地的选择价值。其中,商业用地的选择价值最低的城市是哈尔滨,为4.44元/m2,最高的城市是南京,为173.95元/m2,居住用地的选择价值最低的城市是哈尔滨,为4.16元/m2,最高的城市是南京,为158.40元/m2,工业用地的选择价值最低的城市是杭州,为3.58元/m2,最高的城市是福州,为39.52元/m2。

选择价值的大小受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后的每期净收益,流转过程中的开发成本,市地在下一期上涨的概率、上涨幅度和无风险利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流转后的市地每期净收益和市地在下一期上涨的概率与选择价值是负向变动,农地流转的开发成本、市地在下一期上涨的幅度、无风险利率的取值与选择价值是正向变动。

由于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对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影响,决策者对农地价值判断是否全面、科学是决定农地流转决策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农地流转的总成本不仅仅取决于农地使用价值和开发成本之和,还应包括农地的选择价值。在考虑农地选择价值的条件下,农地是否流转、何时流转将取决于农地使用价值、开发成本及相关费用和选择价值之和与农地流转市地后的潜在预期价值的差值。将选择价值计入农地流转的总成本中,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做出的农地流转最适时间将会大大延迟,从而为我们未来和子孙后代利用农地资源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298-303.[Zhanganlu.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attheUrban-Ruraleco-economicFringe[J].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1999,(5):298-303.]

[2]蔡运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J].资源科学,2000,22(3):24-28.[CaiYunlong.problemsofFarmlandConservationintheRapidGrowthofChina’seconomy[J].ResourcesScience,2000,22(3):24-28.]

[3]王瑞雪,张安录,颜廷武.近年国外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3):59-64.[wangRuixue,Zhanganlu,Yantingwu.ReviewofRecentprogressofFarmlandValuationmethodsinForeignCountries[J].ChinaLandScience,2005,19(3):59-64.]

[4]张茵,蔡运龙.条件估值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2005,41(2):317-327.[ZhangYin,CaiYunlong.Using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toValueenvironmentalResources:aReview[J].actaScicentiarumnaturalumUniversitispekinesis,2005,41(2):317-327.]

[5]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97-102.[QiaoRongfen,GaoJinyu,Zhanganlu.evaluationofagriculturalLandinthemountainousandHillyRegion:aCaseStudyofYichangCity[J].ResourcesScience,2006,28(6):97-102.]

[6]张雄,张安录.湖北省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价值测算[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18-22.[ZhangXiong,Zhanganlu.ValueestimationoftheFarmlandinUrban-ruraleco-economicFringeinHubeiprovince[J].ChinaLandScience,2009,23(8):18-22.]

[7]聂艳,高崇辉,黄建武.基于CVm的荆州市城乡结合部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3):1-5.[nieYan,GaoChonghui,HuangJianwu.aResearchonnon-marketValueofJingzhouCityFringeFarmlandBasedonCVm[J].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anagementofLandandResources,2008,25(3):1-5.]

[8]高魏,闵捷,张安录.江汉平原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7,29(2):124-129.[Gaowei,minJie,Zhanganlu.theapplicationofCVmforassessmentofCultivatedLandofnon-marketValueinJianghanplain[J].ResourcesScience,2007,29(2):124-129.]

[9]蔡银莺,张安录.应用ZtCm和itCm两种模型评估农地景观的游憩价值[J].农业技术经济,2008,(1):66-71.[CaiYinying,Zhanganlu.assessmentonagriculturalLandscapeofRecreationalValueinZtCmandtCm[J].Journalofagrotechnicaleconomics,2008,(1):66-71.

[10]周敏.tCLa在休闲农地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武汉市石榴红村休闲农场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Zhoumin.ResearchonUsingtCiatoevaluateLeisureValueofFarmland:aCaseStudyofShiliuhongLeisureFarmland,wuhan[D].wuHa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Library,2008.]

[11]王湃,凌雪冰,张安录.CVm评估休闲农地的存在价值:以武汉市和平农庄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6):66-71.[wangpai,LingXuebin,Zhanganlu.assessmentontheexistenceValueofRecreationalFarmlandbyCVm:aCaseStudyofHepingVillageinwuhanCity[J].ChinaLandScience,2009,23(6):66-71.]

[12]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休闲景观的游憩价值和存在价值估算[J].生态学报,2008,28(3):1201-1208.[CaiYinying,Zhanganlu.measuringRecreationalValueandexistenceValueofagriculturalLandinShiliuhongLeisureFarminwuhan[J].actaecologicaSinica,2008,28(3):1201-1208.]

[13]weisbrodBa.CollectiveConsumptionServicesofindividualConsumptiongood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4,78(3):471-477.

[14]BishopRC.optionValue:anexpositionandextension[J].Landeconomics,1982,58(1):1-15.

[15]pearceDw.Blueprint4:CapturingGlobalenvironmentalValue[m].London:earthscan,1995.

[16]eckermannS,willana.theoptionValueofDelayin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J].CentreforappliedeconomicResearch,2006,(6):1-13.

[17]伍大荣.论土地资源的定价方法[J].地理学报,1995,(10):13-19.[wuDarong.onprinciplesofLandResourcespricing[J].actaGeographicaSinica,1995,(10):13-19.]

[18]萧景楷.农地环境保育效益之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1999,6(3):60-71.[XiaoJingkai.theValuationofenvironmentalBenefitsforFarmland[J].Research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99,6(3):60-71.]

[19]张志强,徐冲民,程国栋.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1,21(11):1918-1926.[ZhangZhiqiang,XuZhongmin,ChengGuodong.ReviewoftheValuationofecosystemServicesandnaturalCapital[J].actaecologicaSinica,2001,21(11):1918-1926.]

[20]王满银,肖瑛.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J].农村经济,2004,(4):73-76.[wangmanyin,XiaoYin.thetransferofCollectiveLandinChinamotivation[J].Ruraleconomy,2004,(4):73-76.]

[21]梁仁旭,陈奉瑶.土地选择权价值之实证分析[a].2005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术出版社,2005:351-363.[LiangRenxun,ChenFengyao.ResearchonoptionValueofLand[a].2005ConferenceproceedingsofLandacrossthetaiwanStrait[C].Beijing:Chin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2005:351-363.]

[22]薛达元.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5-66.[XunDayun.economicValuationofBiodiversity:aCaseStudyofChangbaimountainnatureReserve[m].Beijing: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1997:45-66.]

[23]皮尔斯,沃福德.张世秋译.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pierceDw,warfordJJ.translatedbyZhangShiqiu.worldwithoutend:economics,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Beijing:ChinaFinancialandeconomicpublishingHouse,1996.]

[2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项目和政策的经济评估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environmentalprojectsandpoliciesofeconomicevaluationGuidelines[m].ChinaenvironmentalSciencepress,1996.]

[25]蔡银莺.农地生态与农地价值[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7.[CaiYinying.theRelationshipsBetweenagriculturalLand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Value[D].wuhan: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Library,2007.]

[26]QuiggL.empiricaltestingofRealoptionpricingmodels[J].JournalofpropertyinvestmentandFinance,1993,48(2):621-640.

[27]SingtF,patelK.empiricalevaluationoftheValueofwaitingtoinves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1,75(3):505-514.

[28]郭剑英,王乃昂.敦煌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J].资源科学,2005,27(5):188-192.[GuoJianying,wangnaiang.evaluationofthenon-useValuesoftouristResourcesofDunhuang[J].ResourcesScience,2005,27(5):188-192.]

[29]蔡银莺,张安录.武汉市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007,27(2):765-773.[CaiYinyingg,Zhanganlu.theassessmentofnon-marketValueofagriculturalLandResourceinwuhan[J].actaecologicaSinica,2007,27(2):765-773.]

[30]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性价值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0,29(8):1639-1645.[LiHongbo,LiYanyan.non-useValueassessmentofecotourismResourcesinwuyishannatureReserve[J].ChineseJournalofecology,2010,29(8):1639-1645.]

[31]王湃,凌雪冰,张安录.农地选择价值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4).[wangpai,LingXuebing,Zhanganlu.overviewofResearchonFarmlandoptionValue[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10.(4).]

[32]宋敏,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中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逆性探讨[J].资源科学,2009,(5).[Songmin,Zhanganlu.DiscussionontheUncertaintyandirreversibilityforRural-UrbanLandConversion[J].ResourcesScience,2009,(5).]

[33]江冲,金建君,罗永剑.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5).[JiangChong,JinJianjun,LuoYongjian.the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nnon-market,ValuationofcultivatedLandResources[J].ChineseJournal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Regionalplanning,2010,(5).]

[34]熊健,赵韧.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4).[XiongJian,ZhaoRen.RuralLandCircul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analysis[J].agricultur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10,(4).]

StudyonoptionValueofRural-urbanLandConversioninDifferentRegions

CUiXin-leiZHanGan-lu

(CollegeL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0,China)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3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实践;都市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4-0138-06

时代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与教育密切相关,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不可替代。但作为现代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都市人类学没有关注教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更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都市人类学如何为城市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提供愿景。

一、都市人类学研究中教育价值的缺失

“教育价值”是“教育尺度”形成和运用的产物,而“教育尺度”是一种基于教育立场的眼光、视角和参照系。“教育价值”关切下的都市人类学研究,要回应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城市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一)“教育价值”缺失的现状考量

从研究思路看,都市人类学主要沿着从“城市到教育”的思路,假定城市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带来教育变迁,教育要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在《厦门经济特区的都市化》一文中,作者陈国强写道:“所有这些经济上的成就,为建设厦门经济特区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三十年间,厦门市的科学、教育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建立一些市属科研机构,1978年有10个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86个项目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共有大专院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9所,中学31所,小学337所。厦门大学有教职工三千多人,毕业生遍布国内外。”这些对教育变化的数量描述,仅仅将教育作为城市发展的表现,没有深入回答以下问题:为何该市的教育会在改革开放后十年有如此大的发展?为何普通中学在校生会减少?这样的教育体系对厦门的发展有何影响?

从学科视角看,主要存在人类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较少从教育角度关注城市人的价值及其实现。基于人类学视角,“都市人类学”主要关注城市变迁、女性、弱势群体等问题,探讨都市中的文化过程和人类实践过程,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健康问题,包括食物供给、儿童养护和收入情况等。人类学特有的关注“实践”、“日常活动”的特征促使都市人类学研究贴近城市的日常实践。基于社会学视角,都市人类学将城市人口增长看作现代文明的突出特点,关注其背后的社会过程,关注人口迁移、人口变化对城市数量增长和城市区域扩展的作用。

教育学视角缺失表现为,在都市人类学研究中,没有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城市中人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也极少有关注城市变迁对人的素养的影响。偶有研究关注到城市中人的精神痛苦,也是基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带来的人的精神失常,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停留在环境、经济等方面。例如帕尔卡(parkar)及其同事在2003年做的研究,关注到环境、经济和社会对人们精神痛苦的影响。

教育学视角的缺失,带来都市人类学研究中教育的附庸地位,教育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忽视了教育对城市发展的导引作用。基于教育学视角,都市人类学研究中的教育角色将大大改观,“不仅教育需要社会,而且社会也需要教育”,不仅教育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社会也应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基于此,都市人类学对教育的关注,不应仅仅聚焦于“教育应当为城市发展提供什么”,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城市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础”、“目前的教育基础,能否支撑起城市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宏观设计与整体实践?”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是教育学视角在都市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表现,也是探究“教育价值”的前提。

(二)“教育价值”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已有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中,渗透着各种价值追求,如“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唯独缺少“教育价值”,这表现在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首先,它产生了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中教育角色的缺位。

“都市人类学”作为一项自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劳埃德・华纳(Lloydwarner)和他的学生在美国北方城市和芝加哥的研究,20世纪50-70年代以来,西方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主要有:都市贫穷群体的产生、都市迁移问题的记录、城市邻里关系的民族志、志愿团体的结构和功能、亲属关系的维持、角色异化的机制分析、种族特点分析、城市贫困人群和移民、底层民众的生活、流行文化和都市健康问题、城市生活的秩序。中国都市人类学近几十年的研究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对移居都市的乡民一都市里的农民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对都市街坊生活一都市里的乡村的民族志记录、对城市中自愿群体的结构和适应功能的深入剖析、对人们在城市中维持伸延的亲属关系的研究、探讨人们在城市中的角色分化结构和社会网络、城市中民族关系的研究。

中外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中基本不涉及教育,教育的缺位无疑会使都市人类学研究脱离城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不关注教育在城市人口价值导引和素养提高方面的作用,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结构和认同问题的研究将会停留在表面。

其次,带来“教育附庸论”。

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中的教育缺位,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与城市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比,教育处于附庸地位。这是一种“从社会到教育”的单向思路。依据这一思路,“研究者大多聚焦于‘社会变迁与发展中的教育’,遵循的基本假设是社会变迁与发展会引起教育目的、内容以及方式的变革”。

再次,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城市人形象的单一化。

城市人的形象是一切城市研究的核心。自都市人类学形成起,城市中人的形象多数是与工业化和商品化密切相关的,追求和享受高度物质文明是城市人追求的目标,对于影响城市人更为根本的价值和道德归属问题,都市人类学研究多从娱乐、时尚以及商品生活等方面来探讨,其核心是将城市人作为享受物质文明的消费者,没有关注到城市人的基本特征以及城市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城市工业发展产生了“自我中心、自我追求和追求物质的态度的危险……城市之间的不断移动的人口必然会遭受这些道德败坏的影响,没有人能够用冷静的目光来看待这些……城镇越大,道德的凝聚力越弱”。对于城市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都市人类学也只是借助于娱乐、时尚、消费等问题来解决,没有涉及人口存在的价值和道德问题。至于城市如何影响城市人的精神世界,对其潜能展开、生命成长与完善有何影响,已有都市人类学研究还只是冷漠的“看客”,没有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城市生活有助于城市人的精神提升和道德完善。

二、都市人类学研究为何要追寻教育价值?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实践已经成为城市总体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并且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实践处于一种非等级非目的的秩序,这就决定了城市人的存在不仅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也有教育价值,教育价值与其他价值共同构成城市人存在的基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实践“成己成物”的特征又与教育价值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教育因其价值引导作用而成为城市一切实践顺利展开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近几十年以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促使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都市人类学研究中追寻教育价值,才能使都市人类学研究切合城市生活实际状况、关注城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

(一)城市人的教育实践与其他实践处于非等级非目的关系

当今城市综合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种活动,城市中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不断扩大的市场以及经济因素的高度集聚,使城市实践中的各种实践互相依赖,成为一个复杂的循环,穿梭在这个复杂循环中的城市人,不可能脱离任何一种实践而存在。

基于此,肯定城市人的教育实践与其他实践处于非等级非目的的关系,是“教育与城市”关系的重新界定,将教育实践与政治、伦理、劳动等实践处于一种非等级非目的秩序,各个实践之间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说法,而是在保持各自边界、维持各自目标的前提下,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以教育实践和经济实践为例,教育必须维持自身的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教育实践才可能与经济实践有所互动,互相需要又互相促进。这否认了“教育附庸论”、“教育服务论”、“教育优先论”,充分肯定教育与其他实践在城市人发展中的平等地位,相应地,在都市人类学的城市研究中,不应该只关注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也应成为应有之义。

(二)城市人的一切实践离不开教育的价值引导

肯定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在城市人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初步为教育价值在都市人类学研究中争取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教育价值能否顺利实现,是城市其他实践及其价值能否顺利实现的前提。

教育价值的核心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即以成己和成物为目标。而“成就人自身和成就世界的前提,首先是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可改变性,正因为世界或人本身非‘前定’或‘命定’,而是具有可改变性,对于世界和人自身的成就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人的可改变性是一切实践、包括政治实践、经济实践和文化实践的前提,而如何改变、如何塑造则涉及到价值引导的问题。与其他实践相比,教育实践对人类价值引导具有计划性,能够主动形成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价值关切,这恰恰是城市人参与其他各项实践的前提。换言之,教育实践的价值引导决定了城市人以何种面貌参与城市实践,决定了城市人是具有城市认同和道德责任的价值主体还是没有价值关切的多面人。

价值引导是城市认同的前提,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是城市一切实践的前提。教育价值不实现,参与政治和经济实践的就只是一些缺少道德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的人。有了教育价值,城市人可以避免“异化”的危险,成为有明确追求和精神支持的人。

(三)城市化促使教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都市人类学是以“城市”和“城市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直面城市和城市人的发展历来是都市人类学的主要任务。从学科形成初期的城市贫穷群体、城市迁移问题、城市邻里关系、亲属关系的维持,到后来的城市贫困人群和移民、底层民众的生活、流行文化和都市健康问题、城市生活秩序,都市人类学对城市和城市人的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时至今日,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成为各国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于目前城市化状况,我们不可否认,人口的城市化比土地的城市化更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新增人口作为市民的意义比劳动力的意义更为突出;均等的获得公共服务比居住权更加重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冷漠、道德沦丧、认同缺失在城市中日益凸显。能否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国能否顺利推进城市化的瓶颈。关注人口城市化,就要做好城市新增人口的社会态度、行为方式、社交对象、人生期待等方面的转化工作,这也是决定新增人口能否摆脱被边缘化、被矮化、受歧视的状态,真正成为“市民”的关键。

而在目前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中,教育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多是以“服务”、“适应”和“配套”的角色出现,一种完备的城市教育体系对城市人口以及城市发展的“主导”介入和导引作用,没有得到关注。

三、都市人类学研究如何追寻教育价值?

关注“教育价值”,将带来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思维的重要转变。它意味着都市人类学将直面影响城市和城市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也意味着都市人类学视野中教育与城市关系的重新界定,不仅仅是城市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城市,在教育价值关切下,我们不仅要问“城市发展需要怎样的教育”,更要问“教育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是一种基于城市人生活状态的现实考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城市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城市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一)用教育关系的开放性特征审视城市整体规划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被看作是解决城市中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即在各种城市病出现后,再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按照刘易斯・沃思(Louiswirth)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规划理念的层出不穷及城市规划的展开,并没有改变城市的“孤独群体”,城市人的困扰依旧迅速增加。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的背景下,大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还相对初级和滞后,如果不思考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形式,城市化过程将带来更多的个人困扰和社会问题。

基于教育价值和教育尺度的都市人类学描绘出一幅不同于以往的城市规划形式,即“教育城市”。“教育城市”是教育价值关切下的城市形态,一改长期以来的城市规划思路,改变了以往城市规划中的“无人”现象,它直面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人的发展?教育价值介入的都市人类学将开放的教育关系作为“教育城市”实现的前提。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应当千方百计去体现这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则必定要给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所培养出的各种新型的人格”,从这个角度说,城市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更多表现为一种“教育关系”。“教育关系”是一种将生命所具有的可能性、生成力、选择权和开放性集于一处的独特关系。教育对人和世界的改变主要就是通过教育关系中的价值引导来完成。

用“教育关系”审视城市规划,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涉及城市与城市人的关系。要审视城市规划是否将城市设计成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商品交易场所、朝令夕改的跑马场、密集的高楼群,把城市人和城市割裂开来,而没有将其作为城市人生命生成和选择的舞台,束缚城市人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

第二,涉及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审视城市规划能否为城市人之间的交往增添一些不同于利益关系的真诚交往内容。基于利益关系的多重角色转换使得城市人无所适从,内心没有归属感,在中国当下城市化的背景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逐渐成为城市中人,他们的飘零感和孤独感更强烈,城市规划尤其应该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开放、尊重、互动的舞台,通过城市不同人群的沟通与交流,促使人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二)用合格城市公民的标准衡量城市建筑

城市规划关系到公园、林荫大道和市民中心等议题,其核心是建筑设计。“教育城市”的开放性理念如果要落实到实处,必须要通过规划城市建筑来体现“教育关系”,如何体现,就需要城市建筑为塑造合格的城市公民贡献力量。一般来说,城市建筑能够塑造特定的城市人格,“教育价值”介入的都市人类学,将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的这一功能,用合格城市公民的标准衡量城市建筑,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更有利于塑造合格的城市公民。这里隐含着一个思路转变,我们是用合格市民的标准规划城市建筑,而不是在城市建筑定型后思考其对人的影响。

关于城市建筑对城市人的影响,早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就有论述,“卫城适合于寡头政治与一人统治,平地则适合民主政治”。也就是说,城市定建筑的出现,能够改变市民的价值观。例如帕台农神庙的出现,提高了雅典集体的公民价值。

再如,为了塑造雅典人“民主参与”的性格,雅典人在城外建立了学园,让青年可以通过辩论而非机械式的教学而得到训练。在市集里,雅典人建了一个能容纳1500人的法院,以及一个会堂,用来让被推举出来的500名公民公开谈论政治事务。另外,还有圆形神庙,更小的50人显贵团体在此讨论日常事务。在市集附近,雅典人在普尼克斯山丘旁边找到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碗形凹地,并且把它整理成一个能容纳全体公民的聚会所。这样的建筑布局塑造了雅典人的特定人格。有些现代史家认为雅典人将自己的城市偶像化,结果造成了他们的自大与傲慢。另一些史家则认为,这种集体整合造成了一种修辞上的抽象结果,使他们开始排除异己,并对于暴动的团体予以镇压。这种建筑布局也塑造了雅典人特殊的行为方式,对“民主”的追求塑造了雅典市民对亲近关系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塑造了人们对显示和暴露的坚持。

当代城市化潮流需要城市公民具有民主参与意识、权利和责任意识,需要具有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如果沿着先建筑、后补缺的思路,城市建筑的引导作用会大打折扣。“教育价值”介入的都市人类学,充分重视城市建筑对特定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引导作用。主动构建一幅基于城市公民标准的城市建筑景观,改变以往基于城市建筑的既定事实看待其对市民影响的思路。

(三)充分发挥学校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过程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传统社会结构,为城市带来大量新增人口,同时也为城市人塑造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和道德认同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引导作用、改变教育跟在城市化之后亦步亦趋的思路,是解决城市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4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公共品,可以说,城市升级过程中我们只注重把这个产品做精做优做特、做得好看,而在城市升值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产品做到好用,真正让市民方便地使用。

过去我们搞城市升级,更在乎的是楼够不够高,马路够不够宽,广场够不够大,城市形象是不是高大上。更多地放在决策者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形式大于内容。至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是不是方便,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舒适,是不是生活得更美好,则很少体现和关注。

如此做法不能全面体现城市价值所在。

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当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在我国很多城市,城市的有形资产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但最后却成了空城甚至鬼城,没有人气,关键在于无视城市价值中人的需求。

只注重外在,忽视了内在,最终成为掣肘城市价值最大化的短板,也让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尝到了苦头。

城市价值理念要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我国城市建设大多是由政府或政府主导的公司负责,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无形中容易造成城市价值的流失和损耗。

而市场主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但是供给方,也是需求方,会站在人(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城市这个产品真正让人用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对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至关重要。

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互动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和城市的互动,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如城市群的提出;二是城市公共品与城市顾客的互动,需求与创造需求、供给与创造供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三是城市顾客之间的互动,这里包含了政府、企业、个人等,也可以体现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城市价值是城市全体人的价值反映,创造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环境,是城市价值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一切有利于城市人的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城市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厚此薄彼。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5

关键词:城市品牌形象核心价值定位视觉识别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44-02

城市是人类进化与发展的产物和文明标识,是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各种要素的高级聚集地,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具有构建地域文化与城市品格的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城市更是希望通过强化“形象”来打造城市品牌,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与知名度。何为“城市品牌”?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LaneKeller教授给城市品牌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想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城市品牌视觉形象是城市品牌的可视化表现,是城市品牌传播的视觉载体和城市精神与内涵的信息载体。本文以郑州城市为例,从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定位出发,探寻构建明晰、准确并富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从而有效提升郑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

一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定位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是城市品牌形象资产的主轴部分,是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灵魂,是驱动城市品牌成长、引导受众喜爱并产生共鸣的力量源泉,城市品牌形象的一切营销与推广活动都应始终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展开与演绎。如墨尔本作为澳洲第二大城市,其城市品牌视觉形象清晰传递了多元创新、宜居生态的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新的城市视觉形象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成功优化,传承原有形象基因,启用简练全新的“m”为城市品牌形象主视觉符号(图1),所有价值营销围绕全新形象生动推广,使这一信息烙印于受众心智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迅速融入墨尔本这座多元立体、富有魅力的国际都市之中。其它如金融之都纽约、浪漫之都巴黎、时尚之都米兰、音乐之都维也纳、会展之都汉诺威也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些城市清晰的城市核心价值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竞争力。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定位是个系统化工程,如何挖掘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郑州作为商城文明的代表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所担当的角色举足轻重。然而在其对外传播中,却没有一个明晰的城市核心价值定位。为了郑州城市品牌的有效推广,笔者认为,郑州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应首先分析与挖掘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及其定位。

1从城市多维角度来分析

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定位的研究,需要对城市发展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角度进行整合分析。从商业角度来说,郑州素有“商都”之美誉,商业文化是郑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基石;从交通角度来说,郑州拥有亚洲最大的编组站和中国最大的货运转输站,是中国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拥有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从文化角度来说,文化交流与会展是郑州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有利平台,每年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以及知名品牌会展等文化交流会展活动;从城市环境来说,郑州城市绿化率处于中国城市前列,繁花满地,绿树成荫,被誉为“中原绿城”。以上这些核心优势构成了郑州多元化的文化与经济态势,这些要素均是我们挖掘和梳理城市品牌核心价值的重要元素与源泉。

2从以往城市品牌形象核心价值定位来分析

曾一度在央视传播的“黄河之都,中国郑州”,笔者以为不足以支撑郑州的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定位。黄河文化对于郑州城市来讲并不具有独一性和差异点,凡是黄河流域的城市都可以谈黄河文化,如兰州定位“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就存在雷同的尴尬局面,容易使受众对城市形象混淆,从而不利于郑州城市品牌形象的营销与推广。在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时,必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与对比,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建立差异化,建立独特性,建立专属性。

笔者以为郑州城市品牌核心价值不是单一的某一两个点所能承载的,通过对受众随机调查所得数据以及对郑州城市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炼出郑州城市品牌形象核心价值定位――“融汇郑州.精彩有你”。“融汇郑州”不仅意指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共生,更传递出天南地北人才汇聚这一概念;“精彩有你”意指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包含了每个人的参与和互动,是受众共同价值的凝结。这一概念性的核心价值定位,体现出差异性、共鸣性、包容性三大原则与特征。差异性原则,指具备个性的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是城市品牌形象营销的制胜法宝,能帮助城市品牌价值有效提升。共鸣性原则,指触动受众内心的品牌核心价值,能感染受众并引发共鸣,从而对城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包容性原则,指提炼品牌核心价值应充分考虑前瞻性和包容性,否则,城市品牌在未来的延伸与优化中其品牌核心价值将会缺乏应有的包容力和时代性。“融汇郑州.精彩有你”,这一核心价值定位充满前瞻性与时代气息,彰显城市品牌形象感染力。同时从传播与推广角度来看,该核心价值概念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易传播,且极具亲和力,符合城市品牌营销与推广原理。

二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设计探索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媒介,是城市精神的物化形态。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建立,意在迅速准确地传递城市信息,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与美誉度。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由品牌形象主视觉符号、品牌形象辅助图形、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等部分构成。品牌形象主视觉符号是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定位的可视化载体;品牌视觉辅助图形是演绎品牌形象的重要要素;品牌形象视觉应用体系是品牌形象推广的系统工具和方法。优秀的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能助推城市品牌形象营销与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如香港早在2001年就以城市为品牌,进行了“香港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创建与推广对香港“亚洲国际都会”城市品牌的营销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以城市为品牌进行视觉系统开发与营销的成功案例。

1品牌形象主视觉符号的构建

品牌核心价值决定品牌视觉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在郑州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设计中,笔者根据“融汇郑州精彩有你”这一核心价值定位进行了创意探索与设计发想,从元素挖掘与提炼上考虑未来郑州城市品牌形象推广的前瞻性与包容性,更为了区别于以往众多城市以城市地标建筑、历史景观、自然资源等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一惯方法,力求打破这种程式化的创意模式,所以在郑州城市品牌主视觉符号的设计元素构想上选取意向图形为品牌创意要素。中原地处中国版图中心,而郑州叉为中原最核心城市,因此视觉符号取“圆形”为整体外形。“圆”给人以饱满凝聚之感受,几个圆形相互叠加构成抽象花型,意为“绽放之花”,同时整体图案叉似郑州市花月季。圆形花瓣相互渗透,彼此交融重叠,意在表达郑州多元化的文化特质以及“融汇郑州.精彩有你”这一城市品牌核心价值概念(图2)。视觉符号主体色彩由红色、蓝色、绿色三大色系构成,红色代表人文与进取,蓝色代表科技与梦想,绿色代表环境与共生,其中绿色在整体视觉符号中呈主色,意在诠释“绿城”郑州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意愿。整体图形饱满,色彩层次丰富,各圆形元素相互交融,层层递进,寓意郑州精彩绽放、无限发展、生生不息。城市品牌形象主视觉符号与品牌核心价值的契合,有效推动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以及品牌形象资产的增值。

2品牌形象辅助图形的塑造

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辅助图形是构成城市品牌形象视觉系统的重要要素,成功的城市品牌形象离不开辅助图形的生动演绎。英国伦敦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辅助图形(图3)源于主视觉符号“万花筒”,通过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各种组合变化图案的运用与展示,体现伦敦这座古老而叉时尚的国际都市多姿多彩、缤纷变焕的精神诉求,推动伦敦城市品牌形象的价值延伸。在郑州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中,应遵循辅助图形与主视觉符号相统一的原理。笔者在创意设计中选取图形中最核心的元素一一圆形,通过对圆形元素的提炼与优化,形成渐变图案与线型图案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图4),为了城市品牌形象的有效传达,在应用与传播时可根据不同载体选择相应的辅助图形。渐变图案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张力,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眼球,在户外媒体中(如路牌、车体、高炮、楼宇广告、灯箱等)采用渐变图案对城市品牌形象进行推广。线型图案给人以韵律之感,在印刷媒体及多媒体中(如报纸、杂志、手袋、网络、手机、移动设备等)采用线型图案与渐变图案结合运用以更灵活地诠释城市品牌形象。此辅助图形的塑造帮助城市品牌形象视觉系统更生动现代地诠释于受众心目之中,展现多元郑州、激情郑州、时尚郑州、精彩郑州等精神内涵与文化特质,无论人们工作生活、观光旅游、生意投资、文化交流都有着强烈的共鸣感与融入感。

3品牌视觉应用系统的演绎

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是城市品牌营销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切品牌视觉形象都是通过应用传播来实现城市品牌营销之目的。设计者应秉承品牌至上的原则,严谨、科学、创新、实效地创建城市品牌形象视觉识别应用系统,从而推动城市品牌形象更统一、有效地传播与运用。笔者在郑州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的构建与创意上,力求突出统一性、专属性与实效性。

统一的城市品牌形象传达,是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受众对城市品牌形象反复刺激与记忆并持续传播的有效方式。在郑州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构建中,品牌主视觉符号“绽放之花”、品牌辅助图形、品牌色彩等要素保持高度统一,通过一致的形象传播加深受众对郑州城市文化、精神以及理念的深度了解与共鸣。

塑造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形象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就是建立自己的城市品牌基因,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差异性与专属性。在郑州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构建中,如城市雕塑、道路护栏的设计巧用城市品牌标志这一专属符号(图5),使人们对郑州城市印象深刻,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情感触动。

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传播的实效性是城市品牌营销的重中之重,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目的在于积累城市品牌价值。在郑州城市品牌形象视觉应用系统的设计规划中,如扇子、鼠标垫、U盘、杯垫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用很好地诠释了实效性这一原则(图6),运用主视觉符号外形特征,使产品型态脱颖而出,很好地起到了城市品牌传播与形象推广之目的,行之有效地建立了品牌与受众交流互动的价值纽带。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6

关键词:基准地价;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92-02

1概述

1.1城市基准地价的内涵及特点

一般认为,某级别某用途基准地价应是该级别该用途土地的平均地价。为使分类地价评估成果更加直观,并与市场地价水平相互协调、实现各城市之间地价的可比性,其应具有明确且较为一致的评估条件:

(1)级别平均容积率;

(2)级别平均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3)宗地平均开发程度;

(4)宗地平均区位条件及个别因素优劣度;

(5)国家规定的该用途土地最高使用年限(如商业为40年,住宅为70年,工业为50年);(6)指定期日的时点地价;

(7)反映该级别该用途土地平均收益水平。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定义,基准地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在城镇各土地级别或均质区域内,在平均容积率水平和一定开发程度下的同一用途(商业、住宅、工业等)的法定最高出让年限的完整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1.2区域概况

1.2.1地理位置

满洲里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区域东邻新巴尔虎左旗,西接新巴尔虎右旗,南濒达赉湖,北与俄罗斯联邦接壤。是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单列的一个准地级边境城市,具有西邻俄、蒙,东连东北经济腹地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是真正的东亚之窗。

1.2.2城市性质

满洲里市是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是“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以进出口资源加工业和煤炭工业为主导的国际贸易旅游城,是我国环渤海港口通往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最便捷、最经济、最重要的陆海联运大通道,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

1.2.3经济状况

2008年满洲里市生产总值达79.64亿元,增长20.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2亿元,下降0.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46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第三产业贡献率达62.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2:66(总体为100)。

2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2.1主要研究内容

在阐述基准地价动态变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满洲里市1999、2005、2007年城市基准地价的变化情况,探讨基准地价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准地价变化的内在机理,考察基准地价变化的历史过程,发现基准地价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基准地价变化趋势及其在未来几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满洲里市自1999年以来开始基准地价评估,2005年进行了一次更新。由于2007年尚未进行基准地价更新,因此在经过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满洲里市进行了地价评估,并使用该地价代替基准地价,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比较满洲里市区1999年、2005年、2007年三个阶段的地价评估工作,由于是三年的地价所以首先定义只准地价的内涵以2005年为准。可以明显看出土地质量评价的范围不断扩展,三次评估确定的基准地价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三轮土地估价研究采取的技术路线基本一致,即以土地定级为基础,用市场交易资料与土地取得成本测算出商业、居住、工业等用地类型的基准地价,并将城区土地划分为四个级别,充分体现了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

2.2研究意义

首先,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是检验满洲里市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准绳。从理论上来讲,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否是以是否获得土地最高价值为标准;对于所有者来讲,是尽可能获得最高的地租;对于使用者来讲,是希望尽可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利润;对于同一块土地来讲,它的用途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规划部门是想在这一块土地上获得最大效用,用户想方设法找,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因此,根据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可知,不同区位土地的级差收益所确定的基准地价及其动态变化,就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修订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也是检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的重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中规模合理程度,环境卫生条件适宜程度,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教设施配套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程度等,均通过地价的高低及其变化反映出来。最后,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为规划部门制定城市详细规划提供依据,标准宗地地价的动态变化是城市规划区块大小和限制性指标确定的重要依据。

3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动态变化分析

3.1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比率动态分析

基准地价内部比率结构是指不同地类之间以及不同级别之间的地价比率指数。包括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同级各类地价环比指数、同类各级地价比率指数和同类各级地价环比数四种类型。不同的城镇规模、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聚集程度都会影响到地价的比率结构。本文计算出满洲里市1999、2005、2007年城市土地同级内部不同用地类型地价比率结构和同类用地不同级别的地价比率结构的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满洲里市城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3.1.1同级各类地价比率指数变化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结构。的表示方法是以商业用地的基准地价为基准值,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分别与商业用地基准地价的比值作为比率指数,即:

(1)式中,ps为商业用地基准地价,pz为住宅用地基准地价,pg为工业用地基准地价。通过对满洲里市1999、2005、2007三年的基准地价统计、计算得到各类用地基准地价的a值。

3.1.2满洲里市土地同级各类地价指数(a)变动分析

(1)三个阶段α值的共同特征

①αzs和αgs均小于1,且αzs大于αgs。表明各级地内均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任意级别用地的基准地价比率指数均从商业用地向住宅和工业用地依次降低,这充分说明满洲里市经济是以商业为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②除1999年外,其余各年用地的α值由Ⅰ级到Ⅳ级都有逐级增大的趋势,说明由商业地价向住宅、工业地价的降变幅度随土地级别降低而逐渐减小,反映了各类地价差别由城市中心向地区逐渐变小的特征,体现出城市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是区位。

③由一级地到四级地,αgs的增长幅度大于αzs,说明工业用地价格随土地级别降低而降低的程度小于住宅,反映出工业用地的发展有向城市扩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城市工业布局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为利用地价政策杠杆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α值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

①2007年的αzs与αgs值小于2005年,说明由2007年到2005年,商业地价与住宅地价、工业地价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即商业地价上涨幅度远大于住宅与工业地价的上涨幅度,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的收益能力差异悬殊。

②从1999年到2005年,αzs值增长幅度较大,表明住宅地价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在Ⅱ、Ⅲ、Ⅳ级地内αzs值明显升高,说明Ⅱ、Ⅲ、Ⅳ级地是居住用地的理想区域或集中地段。

③1999年到2007年,αgs值相差不大,表明工业地价涨幅不大。

④由1999年到2007年,α值在Ⅰ、Ⅱ级地变化较小,在Ⅲ、Ⅳ级地变化最大,说明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基础设施已较完善,用地结构相对合理,不同用途地价之间比例关系较为固定;而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和后备发展土地面积明显扩张,Ⅲ、Ⅳ级地区域在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面有较大改善,致使土地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土地质量显著提高。

3.2满洲里市平均地价动态分析

3.2.1地价均值的变化

因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使满洲里市三次基准地价的评估范围有很大不同,且评价区内部土地级别的边界与面积变动较大,若仅以三轮基准地价的绝对数值对其动态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可比性较差。因此应对三期土地定级估价成果进行适当的处理,计算其在同一分级面积内地价的变化幅度。根据公式1计算各用途土地在现状(2007年)土地级别内平均基准地价。

根据数据,以2005年各级别土地面积为比较范围,用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分别计算出满洲里市各年度分类地价均值、分级别地价均值和综合地价均值。

oj=∑nj=1poijSij∑nj=1Sij公式(2)

oj为第i类用地的平均基准地价;poij为第i类用地第j个级别的基准地价;Sij为第i类用地第j个级别面积;n为第i类用地地价级别个数。

oj=∑4j=1poijSij∑4j=1Sij公式(3)

oj式中,为第j级土地的平均基准地价;poj为第j级地中第i类用地基准地价;为第j级地中第i类用地面积。

=∑3i=1poijSi∑3i=1Si公式(4)

式中,为综合地价均值,poi为第i类用地平均基准地价,Si为第i类用地面积。

3.2.2满洲里市各类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分析

(1)分类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从结果可以看出,满洲里市各类用地基准地价随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其变化结果如下:

①在商、住、工三类用地中商业用地的价格最高,居住用地次之,工业最低,体现了不同用途的土地收益与土地质量的相关关系。

②各类用地价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差别明显;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的差别不如前者显著,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③三类用地的地价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均呈现为上升趋势。商业用地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居住次之,工业变化幅度最低。

(2)分级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①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出各级别用地均以一级地价最高,二、三、四级依次降低,表现出级差地租的显著差异。

②一级和二级地之间降幅最大,二级、三级和三级、四级之间地价变化较为平缓。一级地地处市中心,可知各级地价的差别由城市中心向地区逐渐变小的特征,表明区位条件是形成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③各级别地价曲线随时间变化波动程度逐渐加大,表明各级别间地价在逐年增大。

④从1999年-2005年-2007年,各级别地价均呈上升趋势。

(3)综合地价均值的变化规律

从结果可以看出,各年度综合地价均呈上升趋势,1999年―2005年,地价增幅显著,但2005年―2007年地价增加幅度不大。

4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变动原因分析

4.1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市场需求强劲是地价上涨的主要动力

自土地政策改革以来,满洲里市的土地市场日趋活跃,且满洲里地处我国北疆,与俄罗斯及蒙古接壤,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俄贸易的主要过货口岸,外来经商人口较多,多方面刺激了满洲里市的地价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社会购买力增强、全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压力仍然存在,而土地供给从紧,势必通过供需关系的改变,带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

4.2土地资源供给的有限性是地价上涨动力之一

满洲里市建成区规划面积为81.09平方公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供应的有限性及区位的差异性,客观上决定了土地供应的相对不足和土地供需不平衡。从土地区位看,在满洲里市城市内部,城市中心区人口集中,拆迁成本进一步加大,存量土地的可供量日益减少。在当前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需矛盾,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和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所有这些矛盾将进一步增加土地价格上涨的压力。

4.3市场需求

满洲里市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压力仍然存在,而土地供给从紧,势必通过供需关系的改变,带动城市地价水平的上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地价抬升。

4.4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保障地价的平稳上涨

从国家政策分析,自2006年4月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等一系列新的、更具有操作性的调控措施,以稳定过快上涨的住房价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地产的过快、过热发展,对稳定房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减缓了地价上涨速度。5满洲里市未来基准地价变动趋势预测

5.1满洲里市整体地价水平仍将呈上升趋势

城市区位、人口与城市化、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及城市规划都是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的逐步完善,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但土地供给却受到严格限制,供不应求,因此满洲里市土地价格会持续上涨。

5.2城市中心地带商业用地的价格会明显上升,另外工业用地的价格也会表现出上升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增加,随之而来的即是城镇第三产业规模扩大,商业用地的用地需求量将逐步增加。满洲里市中心有大量俄罗斯商人出入,因为对俄贸易利润较大,满洲里市中心商业用地是商家的必争之地,造成了“寸土寸金”竞争局面。

5.3居住用地价格将表现为稳中有升,涨幅不会太大

近年来,随着满洲里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满洲里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居住用地供给量增加,必然影响土地价格的上涨。1999年-2005年居住用地价格有较大增加,之后经过调整,2005年-2007年,其价格涨幅不大,另外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后,大多数单位的住房出售和改革工作已经完成,居民的住房问题大部分已得到解决。今后,房地产市场以零散客户为主,因此,居住用地的价格涨幅不大。

6结论

在已知满洲里市1999年、2005年、2007年基准地价的基础上,通过运算得出:

6.1满洲里市基准地价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

(1)各级土地均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住宅用地价格次之,工业地价最低。

(2)各类地价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商业与住宅地价的差别大于住宅与工业地价的差别,且级别越高差距越大。

(3)各类用地均以i级地地价最高,并随土地级别降低逐渐降低,其中商业用地价格降幅最大,住宅与工业地价降变速率相差不大。

(4)商业用地地价各级间差异最大,工业最小,且各级间变化速率在城市地带达到最大。6.2满洲里市城市基准地价的动态变化特征:

(1)整体地价水平仍然稳中有升,尤其是城市土地价格增长幅度较大不仅同一地块土地价格有所上升,而且同一基准地价水平下的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2)城市商业、住宅、工业、综合用地基准地价随土地级别的降低而降低。

(3)三类用地中以商业用地价格最高,住宅次之,工业最低。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7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的墓本内洒,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探讨了广西城市建设生态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宁、柳州、桂林、捂州和北海的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提出了时创建广西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l-al。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相应的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环境的不断恶化,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广西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并且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目标,但与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和实施办法,使许多相关政策难以贯彻实施。本文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城市为例,探讨符合广西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获取方法及其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

1广西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的构建

1.1指标体系

从传统城市、田园城市到园林城市、人居城市、生态城市,国际国内都制订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及其标准(}-iol,但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平衡对近远期要求等诸因素都存在很大的特异性和差异性,用一种评价体系及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城市显然是行不通的。

笔者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参考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从中选取适合广西特点的指标进行评价。

为了科学地评价广西生态城市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符合广西城市自身特点的指标,例如:酸雨频率和降水ph最低值是根据广西城市特别是柳州酸雨酸度低、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而提出的评价指标;城市景观均匀度和城市干道绿化面积/总面积,主要是根据广西城市绿地较为丰富,指标也比较高,但最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离城市居民最近、最能调剂居民生活的中心区绿地却相当贫乏,可见部分市区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一点,笔者根据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这两项指标fnl,用来评价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化面积的搭配均匀程度以及各个绿地面积的连通程度,以确保物种具有足够的生存环境和迁移的重要路径和通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滨江防护带宽度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广西大部分城市依河而建,近20年来,城市河流滨水区的发展明显滞后,一些城市修建了防洪堤,几乎完全改变了河流的原始风貌,而有些防洪堤就像城墙一样,隔断了市民与河流的联系,一些城市将河流作为纳污体,河流城市段的环境质量日趋恶化;绿色防护带则能为生物多样性和动物的迁徙提供自然场所与廊道,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场所,环城绿色生态圈宽度主要是根据有些城市的防风带较窄、不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景观结构而提出的。

根据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特点,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反映城市社会各系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主要资源的丰裕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城市环境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参考标准值

i.z.i标准值确定的原则

确定指标的标准值是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宋永昌提出的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参考以下几项原则指定标准值:①凡已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②可以参考国外具有生态特色的城市的现状值作为标准值;③参考国内生态建设良好的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④依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定量化作为标准值;⑤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数据时,暂用类似指标替代;⑥评价中一些重要但又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主观评判或专家打分的方法加以定量化[3j

1.2.2标准值的确定

在进行城市生态评价时,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确定其标准值。评价标准的确定,也可以说是要建立起一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或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定量参照系,是人们能够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来找出自身的差距,明确其发展的目标。有些指标,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已经有了经过研究确定的国际、国家标准,对于这些指标可以直接使用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有些指标没有一定的标准,根据某一城市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指标体系,对于此类指标标准的确定就比较困难。因此,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生态城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

2指标的计算和评价

2.1各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z.i.i三级指标数值的计算「,z-,4}

三级指标数值(qj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指标数值越大越好时,q;=c;/s;当指标数值越小越好时,q}s;/c;

其中二

s;—某三级指标的标准值;c一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值。

2.1.2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二级指标数值(v;)时根据其所属三级指标数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其计算公式如下:v}}eq;)}m

其中:q;—某三级指标指数值;一改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

2.1.3一级指标值的计算

一级指标指数(助是根据其所属各二级指标值乘以各自的去中后进行加和,计算公式如下:u艺v;w;

其中:

从—二极指标的数值;w*一.某二级指标的权重;一一级指标所属二级指标的项数。

2.1.4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生态综合指数(eci)是将各一级指标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再进行一次加和,计算公式如下:

eci=u;=ev;w其中:

v;—一级指标数值;

w}—一级指标的权重;

n—一级指标的项数。

2.2权重的确定

根据广西城市的实际情况,经专家咨询,参考宋永昌、夏晶等所制定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级和二极指标的权重,确定广西生态城市的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五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计算各级各项指标的指数。结果见表2、表3、表4和图to

从上表和图可以看出,广西五城市的经济、社会指标都比较低,只有生态指标相对比较高,但是柳州和梧州也只有0.656和0.7620从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看,广西五城市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海、南宁、桂林、梧州、柳州。北海居首位,主要是因为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指标较高。但是参照国外的综合指数分级方法,大于1.5才属于协调水平。广西五城市距离国内外生态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各城市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和问题,加速城市的生态建设。

4对广西建设生态城市的几点认识

广西要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要把城市生态建设放在首位,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各项经济、社会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生态城市结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广西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加快教育发展,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

意识,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发展实现法律化、制度化。

4.2重审发展目标,完善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及相互促进,要求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既发扬现代城市生活的种种优点,又不失自然环境的纯净、清新和宁静。根据以上生态城市的理念,城市建设应力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和谐统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疏解建筑密度,保护城市水域面积和绿地面积,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城市由外延转向内涵发展。

4.3净化城市水域,构筑迷人景观

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文化,是现代城市颇具魅力的赋情景观,是生态城市的“点睛之笔”。广西大部分城市都是依河而建,因此,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应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借助园林艺术手段,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截流污水、净化水质,沿线布绿、因势设景。应进一步加强城区污水管网建设和城市中水(净化后)管道建设,使中水服务于经济生产和居民生活,从而实现“水清、水畅、岸绿”,在都市中创造出闲适幽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4.4重视区域合作,协调城乡发展

城市不能仅注重自身的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这与生态城市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城市间、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因此,在生态系统协调方面,应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使城市和乡村之间能够功能互补、彼此发展,而不把乡村当作城市来建设。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8

关键词: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结构规律

城市品牌及其生态系统

(一)城市品牌的界定

基于生态学视角,本文将城市品牌定义为:城市品牌是一个包含城市产品体系与利益相关者两个方面要素的生命体。它是城市顾客对城市独特个性的一种综合印象,存活于城市顾客心中,在其生态环境中生长、发展壮大。城市品牌属于公共物品,具有生命性、差异性,是一种无形资产。

(二)生态系统与城市品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一概念是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环境的各种自然因素的复合体,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生物群落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构成生态系统。城市品牌作为复杂的“生物”,其发展状态不仅取决于城市品牌内部生态,还取决于城市品牌生态环境。拟生物生态系统概念,本文认为: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品牌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相关环境复合而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就是城市品牌生态系统(CityBrandecosystem,简称CBe)。它包括: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统和城市品牌生态环境子系统。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统由城市品牌产品体系与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集合构成,城市品牌生态子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教、自然等环境因素。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模型如下:

S=S1+S2(1)

S1=∑mi+∑si(2)

S2=∑pi+∑ei+∑ki+∑ni

在式(1)中:S表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S1表示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统,S2表示城市品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式(2)中:城市品牌生命子系统S1包括城市品牌产品mi和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si;城市品牌生态环境子系统S2包括政治环境因素pi、经济环境因素ei、社会科教环境因素ki以及自然环境因素ni。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学认为食物链或食物网是生物种群保持生存和进化的基础。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适应主体对城市品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构成了城市品牌价值增值过程,形成了城市品牌价值链。城市品牌之间以及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城市品牌价值网。对于城市品牌生态系统链网结构的识别,有利于放宽城市品牌研究视野,对城市品牌价值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品牌价值链

城市品牌价值链是参考生态学的食物链,在美国学者michaele.porter(1985)的价值链理论(valuechaintheory)的基础上提出的,城市品牌的价值创造是由多个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本文将这些与城市品牌相关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集合称为城市品牌价值链。

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是城市品牌价值创造的主体,主要包括:城市品牌运营者(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城市顾客以及城市品牌传播者(公众),他们在城市品牌塑造和维护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着各自的价值。政府在城市品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城市功能分析评估、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建设与优化等一系列城市价值增值活动中,打造了城市公共产品,为城市品牌价值创造奠定了基础;私营部门为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适应市场需求,以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了企业品牌,为城市经济增添了活力;非营利组织在城市文化产品的发掘、整理、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公众代表着城市的精神文明状况,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公众的参与使得城市品牌价值创造具有可持续性。城市顾客作为城市产品的消费者,其需求牵引着城市品牌价值创造的各环节的活动,而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旅游者和人才,从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体地说,从城市顾客需求牵引城市品牌运营者制定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城市品牌建设措施的实施城市产品、城市环境的改善,服务功能的提高整合传播的手段城市品牌的塑造又满足城市顾客等一系列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了城市品牌价值的增值过程,即城市品牌价值链,形成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链状结构,如图1所示。

(二)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网状结构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一的,营养级常常是错综复杂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往往是纵横交错、相互连接,从而构成网状结构,此即食物网(foodweb)。在当今社会中,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发展和竞争的态势,整个世界正在形成一个由资本、金融、信息、技术等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价值网络(Gereffi,2001)。同样,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城市品牌这种价值联系并不仅存在于系统内部,其价值链附属于一个更为庞大的体系之下,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单个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组成单条价值链与其众多的竞争或合作者组成的不同价值链条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了整体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网状结构,城市品牌个体都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node)或枢纽(hub),与系统其他成员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不同,城市品牌价值链各环节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多个互利共生关系形成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价值网。城市品牌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流(资本、技术、资源、信息和人才)的流动将各自的优势在网络中进行扩散,通过生态流的交换,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城市品牌运营者要处理好与其城市品牌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保持其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一)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的基本关系

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关系的本质是既协同又斗争,主要表现为城市品牌受生态环境制约、城市品牌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城市品牌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三种形式。其中,生态环境对城市品牌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ecologicalaction),城市品牌改变其自身的结构和行为与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过程称为生态适应(ecologicaladaptation),而城市品牌反过来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ecologicalretroaction)。

从较短的生态时间尺度看,城市品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生态作用和生态适应为主,反作用为辅;但从较长的进化尺度看,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则以反作用为主,例如城市品牌运营者对地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调控。生态因子对城市品牌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平衡使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性状稳定在一定的状态,这一状态进一步决定城市品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规律

人类学家GregoryBateson指出,共同进化是一个比竞争或合作更为重要的概念,在商业中也是如此。由于生态环境的胁迫,城市品牌生物以保持内稳态、增加耐受性、调整自身结构等手段适应环境的变化。生态适应是城市品牌生物进化的基础,城市品牌进化是生态适应的结果。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城市品牌与其生态环境,城市品牌物种之间,城市品牌利益相关者之间,均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生态关系,这就是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规律。

(三)城市品牌生态位限制规律

城市品牌生态位(citybrandniche)是指城市品牌在其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利用资源的综合状态。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样,由于空间位置和资源的有限性,城市品牌的生存发展都要受到生态位的限制,本文将这一法则称为生态位限制定律。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由于市场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城市品牌只有处在适合的生态位上,城市品牌才能生存和发展。若两个城市品牌的生态位分离时,两者就不会发生竞争;当两个城市品牌的生态位重叠时,若共同利用的城市顾客等资源丰富,则双方竞争程度较弱,甚至不存在竞争;反之,则竞争程度较强。由于城市顾客的多样化,其需求层次和强度不同,加之城市品牌经过激烈的竞争洗礼,城市品牌为了生存的需要必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态位,调整自己的生存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构成了城市品牌生态位体系。

(四)城市品牌生态反作用规律

在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城市品牌在受到其生态环境作用的同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CBe主体通过对城市品牌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更有利于城市品牌生存,本文将这一规律称为城市品牌生态反作用规律。城市品牌对其生态经济环境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良好的城市品牌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人才,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美好城市品牌愿景能够使市民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协调社会公众的言行,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就得大力整治城市环境,通过治理工业污染、市民的绿化行动,可以改善城市品牌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城市品牌运营者对城市品牌生态环境形势判断失误,采取不当的调控行为,造成城市品牌价值折损,同样也会对城市品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城市品牌对其生态环境的反作用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

(五)城市品牌生态平衡与失衡

城市品牌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其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同时也会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负影响。然而,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对于环境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有一种自我调整、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这种抵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稳态”。

城市品牌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Be内各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城市品牌生态平衡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相对静止稳态、动态稳态以及“非平衡”稳态。城市品牌生态平衡也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的优化与稳定性、能流与物流出入平衡以及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有一定限度的,当CBe变化超过“生态阈限”,正反馈不受控制,终将导致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衰退或崩溃,造成整个城市经济系统的生态失衡。

总结

文章结合生态学原理分析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及其构成,并运用价值链理论阐释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链网结构。将生态学和CaS理论引入城市品牌生态系统中,指出了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标识、内部模型、积木机制,揭示了城市品牌生态作用、生态适应、生态反作用和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研究城市品牌生态系统协同演化问题,是城市品牌理论和实践的全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对城市品牌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城市品牌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3

2.原毅军,葛海鹰.城市价值与城市功能优化.中国城市化,2004(4)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9

【关键词】用户;核心;城建档案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业务工作中生成的城市建设档案资料日益增多。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实施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既对当前和今后的城市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又关系着城市的安全、社会的和谐。因此,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用户与城建档案的关系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的主体是指档案用户及其利用需求,客体是指在各个不同时期产生的各种内容、类型、载体的档案。档案用户的需求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可见,用户是城建档案价值的主体。用户与城建档案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户对城建档案的作用力。用户是城建档案价值体系的必要条件,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提出,文件对其原形成者的价值为第一价值,文件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价值为第二价值。这一理论凸显了用户的主体性,无论城建档案的原形成者抑或是其他机关和个人,作为档案价值的主体,用户具有绝对的主动权。城建档案主客体之间也延续着此作用力,而正是用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城建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二是城建档案对用户的作用力。城建档案是用户利用的物质基础,离开客体的用户是不能形成价值的。因此,城建档案自身的专业性决定了用户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用户类型、利用目的、利用内容上。城建档案的用户主要包括设计师、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利用目的多数是在与城市建设管理息息相关的设计、改造、拆迁上;利用内容则为城建档案馆提供数量庞大的城市演变图纸和照片影像材料。

三是用户满意度成为城建档案价值的评价标准。用户满意度是各行各业直接衡量某一产品、服务或其工作好坏的指标,将其灵活运用到城建档案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全面提升城建档案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城建档案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比较城建档案用户的期望和用户的实际感受,从用户类型、利用目的和利用效果等方面出发,以满意度的三级指标或五级指标为评分标准,定量分析城建档案,已成为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

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用户与城建档案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既无单纯的用户也无单纯的城建档案,我们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通过不断满足用户需求来实现城建档案价值。

2.以用户为核心分析城建档案价值的必要性

在国家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城建档案馆作为公益性机构,其社会化、服务性变得日趋重要。如何接近社会公众,提升城建档案价值,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服务型社会的建设、用户及其利用需求的迫切性和多样性、城分析城建档案的价值。

2.1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2004年,总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意向。此后,各地政府都以服务型作为新时期政府改革的目标。在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理念指导下,作为城市建设的原始记录和公共服务部门,城建档案馆也必然要向社会服务化发展。

2.2城市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建设的任务更重了。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城市文化性也日益受到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对城市记忆工程、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众多。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要求上升到质量和美感上,对城市设计规划、建筑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同样是城市的建设、城市品位提升的资料基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特色的弘扬都需要提升城建档案的价值。

3.以用户为核心提升城建档案价值的策略

城建档案作为来源专业、形成主体复杂、图样数量巨大、保存多样的档案,其价值呈现出多态性,包括凭证参考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等。要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实现城建档案价值,必须以用户为核心,推进城建档案数字化,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档案需求。

3.1树立服务理念,加大城建档案的开放力度

树立服务理念,就是要我们在利用环节中“以人为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城建档案的开放和服务工作。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念。档案开放30多年来,城建档案馆已经由保管机构向服务机构转变,为社会民众提供档案服务,成为城建档案馆的工作重点。城建档案馆保存了大量涉及公众“住”方面的民生档案,因此,我们更应树立正确的开放观,将服务理念贯穿城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地简化办事环节。二要正确处理开放与保密之间的关系。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开放档案是保证公众知情权,保密档案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并非所有档案都能无条件开放,例如我馆保存的22950卷的个人拆迁资料,涉及公民的个人隐私,需要按规定提供利用。同时城建档案馆要做好密级档案的审查、解密工作,为城建档案的公开做好基础工作。

3.2运用GiS系统,推进城建档案的数字化

网络化发展,加快了城建档案数字化进程,也给城建档案价值的提升带来机遇。一要合理运用GiS系统,提供可视化的集成管理和开放服务。把GiS技术运用到城建档案的管理中,实现城市建设档案空间信息的可视化,以图形方式显示馆藏城市建筑物真实位置、面积、形状、层数等信息,将大大加快查档的速度,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水平。如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全港大中比例尺的数字地图,开发了一系列大型GiS项目。二要推动城建档案馆馆藏的数字化,为网络服务奠定基础。城建档案馆所藏图纸数量庞大,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进一步推进电子文件的加工,也可外包给专业机构,由其代加工,保证数字化的质量和项目的进度。将传统载体城建档案数字化,形成城建档案数据库,利用GiS技术、信息检索技术、远程传递技术等,实现档案的异地备份,能提高城建档案检索和共享利用的效率。

3.3完善查档登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作为评价城建档案价值的标准之一,如何收集用户满意度信息是一项繁琐的任务,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便是进一步完善利用查档登记制度。首先,完善登记的具体内容。登记内容应包括查档者类型(单位或个人)、查档者职业、查档者联系方式(电话、邮箱);档案的项目名称及重要级别、案卷名称、档案形式(文字、图纸、照片、影像、电子文件等)及使用数量;利用目的、利用结果满意度。其次,将查档登记作为评价档案价值的一手资料,按年进行满意度分析,主要涉及服务满意度、档案内容满意度、载体形式满意度等。最后,依据用户满意度和用户的其他反馈信息,完善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灵活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价值鉴定方法,对城建档案进行科学的评定。

3.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用户的城建档案意识

用户的城建档案意识提高,关键在于宣传工作,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以个性化为原则,利用各种途径向用户进行城建档案的宣传教育。通过专业展览、报纸、刊物、电视等媒体宣传城建档案,在学校、社区开展城市建设和城建档案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与外界交流。二是加强城建档案编研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建档案的认知度。档案编研与建筑文化相融合,突出了档案的城市文化特色,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从而有效宣传城建档案。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城建档案工作的这些核心价值是由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现实和需要所决定的,并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进一步得到加强。本文就以用户为核心提升城建档案价值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提升城建档案的价值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用地的价值篇10

中国城市近30年所走过的路,比西方国家300年走过的路都快得多。以至于中国城市的演变过程,充满了非理性的意味。土地经济时代,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各地都执着于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大肆修建着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大广场、大马路……彷佛只有这些有形资产,才能体现城市的价值。实际上,城市的资产不仅仅局限于有形资产,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建筑格局、景观……这些无形资产,是城市文明的积淀,一样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收益和价值。

土地经济时代,大建设与大破坏往往并存,快速而无序的建设,过度而庸俗的开发,以及保护工作的不力都使得城市遗产支离破碎,甚至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临刑场”,朝不保夕,随时可能遭遇毁灭性的破坏。在后土地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反思大拆大建对城市无形资产造成的破坏,把重心转向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利用。

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文明经年累月的积淀,然而,我们却在以一种割裂的方式建设着城市,承载城市文化的街区,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往往街道狭小、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败……这些通常成为大拆大建拆除老街老屋的理由,因为简单粗暴的拆除,往往比精心规划利用更省心省事省资金。

实际上,成功的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以深厚的城市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就是将商业开发和历史文化保护相融合起来的典范,使历史街区焕发了新的活力。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文化街区保护的主要问题,很多地方政府都会以资金欠缺为借口,对城市文化资产要么听之任之,要么一拆了之。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许多可供挖掘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银行贷款、国外援助资金等等。这些投入对于城市品牌、城市特色和城市长期收益来说,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这些老旧街区、传统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效益是综合而多元的,不仅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还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传承城市文化的老旧街区一般都处在老城的中心地段,区位条件较好,保护整治工程实施后,街区整体环境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必然会抬升其所在地段和周边地区的土地价格。因此,在不违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利用市场经济法则和手段,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进行适度的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争取部分资金来平衡先前的投入,弥补严重短缺的保护资金,达到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首先,是多元的经济价值。传承城市文化的老旧街区,具有丰富的价值,包括历史的价值、城市规划的价值、建筑美学的价值、艺术情绪的价值、科学修复的价值和功能的价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护这些价值的总和,这些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经济价值,并随着整治后街区环境的改善和历史风貌的保存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间接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旅游收入、会议收入、主题节庆收入、商业收入等等。

其次,是租金和税收的回报。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使街区环境改善从而带动房屋租金的上涨、这是必然的结果。

第三,房屋买卖与适度开发也可带来收益。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带来了土地的增值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政府进行适当的房屋交易,在保护区周边进行适度的房地产开发,将有利于保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改造和整治后的部分住宅,也可用于出售或拍卖,丽江的当地人的宅子,原本仅仅以自住为主,整治后就被出售为商铺,商铺的租金、商店的税金、游客的消费……都是当地政府获得的综合收益。

最重要的是,城市无形资产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这个城市区别于那个城市的本质所在,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成都的宽窄巷子、丽江的小资生活方式、大理的风花雪月……这些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才足以成为这个城市吸引世界眼光的理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的和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其对于那些既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又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型城市。必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历史街区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