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57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1

1.打比方

在讲述计算机工作过程时,可将计算机比作人的大脑。人脑中的信息由眼、耳等感官输入,相当于电脑的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人脑能记忆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相当于电脑的主机。人脑中的信息要由口、笔输出,相当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较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2.类推法

在教学画图时要讲解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圆角矩形、圆或椭圆的方法。教师只需讲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然后布置一个画由长方形、圆及圆角矩形等组成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运用类推法来完成。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比法

在教学复制与剪切的作用时,可以先讲解复制的使用方法,而有讲解剪切的使用时,则主要向学生讲清剪切与复制的区别:复制后,原来位置上的文件依然存在。而剪切后,原来位置上的文件已经不存在了,相当于把文件从一个地方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样,学生在对比中,深刻地理解了复制与剪切的作用。

4.扩展法

在教学智能拼音输入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单字全拼输入。如要输入“中”,则键入“zhong”,并进行选择。训练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词组全拼输入法的训练。如要输入“中国”,则键入“zhongguo”。由于重复率降低,使学生的输入速度有所提高。再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前全拼后声母”输入法的训练。如刚才的“中国”,只需键入“zhongg”就可以了。当然,“前声母后全拼”输入也可以。这样既减少了击键次数又降低了重复率,可以大大提高输入速度。如此逐步扩展教学,使学生感到输入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越来越轻松,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5.演示法

在讲述软件的安装时,如能及时地加以演示,将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其过程。教师可以把电脑屏幕投影出来,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如能再结合局域网及学生操作进行教学,则效果更好。

6.竞赛法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中英文输入赛、排版比赛、计算机画图赛等,并及时奖励。让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7.因材施教法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计算机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要介绍各种有用的书籍给他们,并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实践提高。而对那些“吃不了”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及时巩固。

8.游戏法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2

一、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和课堂学习环境。

为此在教学中应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另外,还要对各个子任务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形成一个整体。比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即将我们课本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形成一个前后有联系,有着明确教育教学目的、有层次、可操作的、动态的任务教学子系统和任务教学系统。

二、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综合素质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小组协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学习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例如:当我在介绍“计算机病毒”时,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危害传播方法、如何防范等信息,开展研究活动,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以网页或演示文档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数值算法;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69-04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作为科学方法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科学计算在人类生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选用计算方法作为整个科学计算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程序设计和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的依据和基础。计算方法课程作为工学本科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相关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各类科学或工程实际问题,培养自身的学科基本能力与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课堂教育,轻视算法设计与实现综合训练,以及缺少与科学、工程实际相关的教学案例等倾向,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1计算方法课程的定位、内容及教材选用

计算方法是从计算机的角度考察计算数学,形成“面向计算机”的数值算法设计学,它以数学问题为对象,研究各种数值算法及其相关理论。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即针对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理论设计相应的算法,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最终上机计算求出结果。因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最常用、最基本的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

计算方法课程包括插值方法、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非线性方程的求根、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与直接法等内容。它们构成两大模块:①数值微积分模块,讨论将微积分方法化归为代数问题或解方程,包括插值方法、数值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法;②方程(组)求解模块,致力于讨论方程(组)的解法,包括非线性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与直接法。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借助计算机提供切实可行的数学算法,所提出的算法必须具有可靠的理论分析、理想的精确度、收敛且稳定,误差可以分析或估计,计算复杂性好(该特点通过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两个指标衡量,即节省时间与空间存储量),并通过数值实验证明算法行之有效。

课程内容可安排在56课时内完成,其中课堂讲授40课时,上机实验16课时。教材选用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王能超教授编写的《计算方法》。该教材完全摒弃了依据微积分知识设计算法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几种富于概括性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原则,概念清晰,结构编排由浅入深,分析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2计算方法的教学重点、方式与顺序

2.1教学重点

学习计算方法课程,不必追求数学理论的完整性与严密性,重要的是进行算法的设计,它是科学计算成败的关键。合理地选择算法是建立在正确的算法分析基础之上,通过算法分析掌握算法的适用性、有效性、收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部分内容可以不作为重点。课程讲授的重点应放在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上,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算法的设计机理并灵活运用其进行算法的设计。

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合理设置了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

1)插值方法。

使学生明确插值过程实际是直接利用所给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基于代数精度的概念将插值公式的设计化归为确定平均化系数的代数问题。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多项式插值,包括Lagrange插值及Hermite插值,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通过线性插值的重复化得到高阶插值公式的aitken逐步插值算法与neville逐步插值算法,并重点介绍分段插值的基本思想与公式。至于样条插值,可不作考核要求。

2)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应强调数值积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若干个求积节点上的函数值的加权平均生成平均高度,数值微分则是将导数计算化归为若干个节点处函数值的加权平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尽可能高的代数精度目标下进行求积公式的设计,且设计求积公式时可利用对称性原理减少待定参数。具体内容以等距节点上的newton-Cotes公式、非等距的Gauss公式为重点,明确Gauss公式的精度较高,但需同时处理求积系数和求积节点,并能利用对称性简化处理过程。对于固定步长、变步长的复化求积方法及Romgerg加速算法也应给予足够重视,而数值微分及其加速方法只简单介绍即可。

3)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法。

重点介绍常用单步法的euler方法和Runge-Kutta方法,线性多步法的adams方法,它们又分为显示和隐式两种差分格式。具体实施中,使学生明确euler方法的不同差分格式实际上是根据近似区间上导数方法的不同而得到,重点掌握显式方法与隐式方法、两步格式与梯形格式以及euler预报校正系统。对于Runge-Kutta方法,关键在于寻求求解平均斜率的方法,重点掌握二阶及经典Runge-Kutta方法。为设计多步格式,需掌握如何将所给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化归为代数问题,并基于代数精度概念,具体地列出方程组。

4)非线性方程求根。

重点介绍根的存在性、根的范围和根的精确化,明确其基本思想是将隐式的非线性化模型逐步显式化、线性化。实际应用中,应通过运用基本的算法设计技术,舍弃高阶小量,将难以处理的非线性方程加工成容易求解的线性化的校正方程,逐步校正所获得的近似根,迭代误差逐步缩小,以保证迭代过程的收敛性,并对每一步迭代出的新值与老值进行加权平均(松弛),得出精度更好的改进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newton法及一系列改进的newton方法。对于非线性方程组只需简单介绍newton方法,但由于理论的复杂性,故不作考核要求。

5)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和直接法。

对于迭代法,教会学生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加工成对角方程组或三角方程组求解过程的重复。重点介绍Jacobi公式与Gauss-Seidel公式,在此基础上掌握超松弛迭代加速方法,以及通过矩阵分裂导出上述两者方法的迭代矩阵。对于直接法,使学生掌握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矩阵分解技术通过运算手续直接将所给线性方程组加工成某个三角方程组乃至对角方程组来求解,掌握利用求解过程的“追”手续与“赶”手续。重点讲解Gauss消元法、列主元与全主元Gauss消元法、LU的Doolittle与Crout分解方法,然后使学生掌握通过LU手续利用追赶法求解三对角方程组、利用Cholesky及其改进方法求解系数矩阵为对称正定阵的线性方程组。

2.2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中,我们牢牢把握了1条主线、2类基本方法和4种基本技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快速掌握数值的校正量,要求校正方程具有逼近性和简易性;逐步求精是指继续迭代与否取决于改进值是否满足精度要求,若不满足,则用改进值作为新的猜测值重复上述步骤。

(3)松弛技术:松弛过程也是加速迭代的过程,即通过对两个与目标值精度相当的近似值的加权平均得到精度更高的改进值,其设计机理可表述为优劣互补、激浊扬清。运用松弛技术的关键是选取合适的松弛因子,当近似值有优劣之分时,松弛因子一正一负,松弛技术称为超松弛技术。

(4)二分技术:它是缩减技术的延伸,也是一种高效算法的设计技术,其设计机理变慢为快,即每一步使问题的规模减半,规模按等比级数(1/2)递减,直至规模变为1时终止计算。

2.3教学顺序

算法设计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1条主线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复杂计算化归为一系列简单计算的重复。

2类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法与迭代法。它们均按照规模缩减的原则进行演化,主要区别在于直接法是正整数规模的有限缩减过程,而迭代法是实数规模的无穷缩减过程。

数值算法设计的基本与一般性技术(包括缩减技术、校正技术、超松弛技术和二分技术)是直接法与迭代法的设计基础。其中,二分技术是缩减技术的加速,超松弛技术是校正技术的优化。

(1)缩减技术:适用于通过有限步计算可直接得到问题解的直接法,其设计机理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事化小即通过设计结构递归,将所考察的问题加工成规模压缩了的同类问题,使每一步加工后的问题规模相比之前小1,最终达到规模递减之目的;而小事化了则意味着问题的规模变得足够小,可直接计算或能方便地得出问题的解。

(2)校正技术:是指对于无法大事化小的问题只能通过无限的逼近过程——迭代近似求解,其设计机理可概况为以简驭繁与逐步求精。以简驭繁是指通过构造某个简化方程(校正方程)近似替代原先比较复杂的方程,以确定所给预报值

课程的讲授顺序应科学安排,循序渐进。

1)数值微积分模块。

该模块的3部分内容都是从简单出发、基于平均化原则,都归结为某些离散函数值的加权平均,最终归结为确定权系数,将含有多个权系数的代数模型加工为每步确定一个松弛因子的递推过程。

其中,插值方法讲授函数的近似表示,由其构造出的插值函数可充当某种简单的近似函数。插值逼近是数值微积分方法的理论基础,如果用插值函数近似替代被积函数,可导出数值求积公式。而数值微积分讲授积分与微分的近似计算,基于数值求积公式可以导出差分格式,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讲授常微分方程的近似求解,形式上可表示为积分形式。作为承上启下重要环节的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是数值计算的核心内容,其定解问题包括初值问题与边值问题,其中,初值问题的隐式格式需要求解函数方程,边值问题的差分方法化归为大型线性方程组。

2)方程(组)求解模块。

该模块的3部分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方程(组)求解所用的迭代方法是本模块的基础,即都是将函数方程或线性方程组划归为一系列递推算式。迭代方法不仅可用于非线性方程的求根(逐步线性化),而且还可进行线性(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而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与直接法互为反方法,它们分别对矩阵施行矩阵分裂(矩阵相加)与矩阵分解(矩阵相乘)手续,基本的处理策略都是将所给的线性方程组化归为三角方程组逐步逼近所求的解。

对于上述两大模块,数值微积分模块讨论将微积分方法化归为代数问题乃至于解方程,而方程(组)求解模块致力于讨论方程的解法。因此,课程的教学顺序应为:插值方法、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常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非线性方程的求根、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与直接法。

3计算方法课程实验环节的设计

实践教学是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精选实验内容,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数值算法的运算过程,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最终能用于解决科学、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实验内容设计时,我们将计算方法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精选一些贴近工程或科学实际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文献,分析研究,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写程序并上机调试,以及分析运行结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同时培育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于matlab计算平台,深入引导学生理解算法内涵。

为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可借助一些数学软件使问题简单化,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编程转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来。实践中,选用了matlab作为实验平台,利用maflab软件平台强大的计算功能与图形处理功能,将复杂抽象的定义、理论与算法简单化、具体化,既能进行数值计算,又能实现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4结语

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于好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课程致力于探索适合在计算机上使用的理论可靠、实现可行、计算复杂性好的数值算法之设计方法。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学习计算方法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程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值算法设计与实现能力为核心目标,总结并提出了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顺序、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目标。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能超,计算方法:算法设计及其matlab实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邓建中,理工科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若干分歧问题的我见[J],大学数学,1992,8(2):84-86

[3]陈延梅,张池平,李道华,大学工科数学计算方法教学之探讨[J],大学数学,2005,21(2):29-31

[4]陈瑞林,徐定华,计算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觉下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933-937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内容复杂,涉及许多彼此交织的概念、协议和技术,是一门公认的比较难讲的课程。很多教师都致力于改进“计算机网络”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工作中,碰到涉及计算机网络的相关问题,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中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动手建设和维护网络的能力,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目标。

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验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验课的时间和内容。

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安排48学时,其中38学时理论和10学时实验。在有限的学时情况下,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课时着重“internet服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这方面的知识。当然,对于基础的、重点的内容,比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以太网、虚拟局域网、子网规划与子网掩码等,教师在课堂中要作详细介绍。理论不必讲得太深,但要讲清楚基本原理,突出重点。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1类比教学法

类比教学法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将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作过多的介绍。

(1)要想贸易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至少一条路,能够从西班牙通向罗马。此层为物理层。

(2)有了路是不是就能去贸易了?还要保证路上不会把商人的货物给磕坏了,要有一层保护的包装,可以一站一站送到罗马去。引出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

(3)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并不只有一条路能够到达罗马,从中选一条最短的,或者路费的成本最少的,这才符合商人的利益。引出第三层,即网络层。

(4)贸易出门前要先确定货物是发给罗马的哪个商人,并检查一下自己的货有没有拿错了。事先要检查过,如果错了要重新取货,引出第四层,即传输层。

(5)是不是可以上路了?还不行。我们要和罗马联系好,如果我们这边的货物到了那边卖不出去怎么办?我们首先要交流、协商一下,看看罗马的市场情况,这就需要一些外交的关系。此层为会话层。

(6)商人到了罗马以后突然发现,他的货物在罗马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一个转换器(例如中国的电器插头大多用的是两相或三相插头,与欧洲的电源插座不匹配)。这里就是表示层的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

(7)到了罗马了,最终需要在市场上把货物卖掉,这个市场就是一个交易平台,相当于各个软件平台,引出最后一层,应用层。

这样,学生对oSi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把握分层的原因和各个层次的特点。通过对在去罗马贸易的路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天气灾难、过期、被盗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加入某些协议,让整个贸易过程中得到一些有效的保护,使得贸易能够顺利的完成。

3.2“自底向上”与“自顶向下”相结合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掌握oSi参考模型中每层的功能、使用的协议以及每层实现的关键技术的同时,对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有整体的把握,教师一方面按照传统上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方法,即按照自底向上的教学方法,就是从网络的最底层(物理层)一直到最顶层(应用层),依次介绍网络系统中每层的功能、使用的协议以及每层实现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采用自顶向下的教学方法来阐述网络每层协议之间的交互以及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这种“自底向上”与“自顶向下”相结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理解掌握网络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相关协议的同时,对网络系统的工作过程有整体上的把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集中应用在传输介质、网络互连设备、局域网组建上。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为了加强学生对网络工作过程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自行设计相关的案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4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集中应用在internet服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上。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

(1)分析企业需求。某企业中已经建设好自己的网站,员工希望通过域名来访问该网站,同时员工也需要通过域名来访问internet上的网站。该企业已经申请了域名。

(2)提出任务。构建一台DnS服务器,为局域网中的计算机提供域名解析任务。DnS服务器管理域的域名解析,同时还必须为客户提供internet上的主机的域名解析。

(3)完成任务。具体步骤如下:

①安装DnS服务器。安装好之后查看DnS服务器所有的属性项,熟悉DnS服务器所能管理的内容。讲授域名的结构,理解DnS服务器中区域的概念。

②按照向导配置DnS服务器,建立第一个查询区域,添加主机记录www及地址172.16.1.71。

③将一台计算机配置为该服务器的客户端,在“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窗口中,将“使用下面的DnS服务器地址”设置为该服务器ip地址。用ie浏览器测试。

④播放动画,使学生掌握DnS服务的查询流程。

⑤设置转发器为202.96.209.5,用ie浏览器测试是否能够解析.cn等。

⑥创建反向查找区域,网络iD为1.16.172,添加反向指针记录。

⑦设置Hosts文件。

(4)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掌握上述内容。

(5)知识归纳总结。总结DnS服务器的作用;DnS服务器管理中的细节:区域的规划、记录的添加、结果的测试;DnS服务器属性的设置、更新、转发等。

3.5自主研究式教学法

为了加强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能力,教师在讲授完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后,指定若干自主学习专题,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每组3~4个同学),利用internet和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某个专题的自主性学习。自主研究式学习专题包括Http、Ftp、emaiL、DnS、聊天系统、网站规划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数据格式、网络安全措施、网络安全防范等。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报告,教师就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行评估,并计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注重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实验内容的教学。比如在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定义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以及网络实验室,让他们对网络有一个大体的框架了解。讲了网络传输介质及互连设备之后,可给学生安排一次“网线的制作与网络硬件连接”的实验,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动了手,还对网络通信设施有了大体的认识。给学生介绍了iCmp、aRp等协议后,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使用方法及功能。讲internet服务时,让学生配置不同的网络服务器并使用。学习网络安全时,让学生安装并配置个人防火墙来保护工作站。

对每一部分的实验要有明确的要求,并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使学生知道每一次实验应达到什么要求,已经作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注意什么,在实验中遇到怎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都要在实验报告中得到体现。不同的实验,要达到的要求、记录的信息、对实验的分析条目都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实验事先设置好实验报告模版。

5总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类比、案例、任务驱动、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增加专题论述和课堂讨论,以实验促进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上述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培栋,蔡开裕,徐明.基于全景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初探[J].计算机科学,2006(7):117-122.

[2]郑良斌,何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8):33.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5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精心设计课前任务实例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指导学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序进行。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可通过演示、分组讨论、交流资料等方式进行。此外,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因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而不同,教学中,教师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获取真知的心理规律,教师要发扬课堂教学民主,善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练习题并及时对学生给予辅导,以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人是有感情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无可非议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要格外关心,要通过各种途径,例如课间交谈,课后交流,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有难有易,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学生跨进新知识的门槛,感到自己还有学好的可能,不忽视问题学生让他们和别人一样得到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觉得教师是真诚地关心自己的,消除对教师的戒备,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信赖,这种融合的师生关系,能孕育巨大的教育潜力,激励学生“我想学习,我要学习”的强烈愿望。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赞美,这是因为只有获得别人的赞美的人才意味着被别人认可,被别人重视,被别人称誉,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被发现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给予学生适量的、适时的、恰如其分的赞美,使学生有信心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课堂上,当学生犯错误时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在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指出正确的方向的同时,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课前要认真备课钻研讲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支持他,培养他,尤其是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案例教学法

在VB课中采用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直观性强,VB还采用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以窗口与控件作为对象的主体,以属性描述对象的状态及特性,以方法体现对象的操作,以事件驱动程序的设计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中应注意突出控件的主要属性,事件、方法,在程序设计中选用合适的帮助学生掌握控件的基本方法,而相关控件的使用可做成一个实用的教学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可全面了解VB的基本风貌,尽快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技能,还可从各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案例设计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发,案例的选取应根据课程的需要注意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如:讲文本框控件时,选用求三个同学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的案例,在讲数组时,将案例中的数据扩大到十名同学,并增加对其排序的操作,而在讲文件的操作时,则将案例中的数据扩大为一个班,并对其进行读写、修改操作,并引导学生用菜单及多窗体操作来完成程序设计,如可以将讲解的案例采用同屏显示的形式形象直接地给每一位学生演示,将代码共享以便于学生观摩借鉴,使学生自行设计的较好案例便于相互交流传送。

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独立设计案例程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活动占有很大的比重,指导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作业这一环节,采用分层教学法布置作业,对部分学生鼓励他们自行设计,对大部分学生则提出问题,指导其自主完成。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合理选取及合理组织运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良好的教学氛围则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四、打比方教学法

在讲述计算机工作过程时,可将计算机比作人的大脑。人脑中的信息由眼、耳等感官输入,相当于电脑的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人脑能记忆并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相当于电脑的主机。人脑中的信息要由口、笔输出,相当于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等。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比喻中较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五、类推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方法兴趣

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大大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计算机、掌握软件。努力与现代信息社会接轨,在这种需求下。计算机课程已被列为学生的,必选课程。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领域来说。计算机课程中平面设计课程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让中职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一技之长。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呢?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目标式案例教学法

目标式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使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来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准备大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并有计划、有意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以photmh为例。在讲到钢笔工具的应用扶的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先。“纸上谈兵”在本子上画出卡通企鹅头像图,在讲到图层的概念及应用时,让学生准备好用记号笔画上不同的图像透明活页纸,然后调整活页纸的顺序。得出活页纸的顺序不同时最终图像效果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pilot图层的概念及其强大的功能。真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深刻地感觉到学习平面设计的乐趣.又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巧。

1.实践教学法

教学应特别注重实践操作,教会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孰能生巧只有多练勤练才能做好。任务分解式驱动法任务分解式驱动法。是指教师在学习内容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个小的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比如,讲述通道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启动软件,打开。“通道”面板。总结“RGB~红~绿~蓝”4个通道。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光学成像原理的三原色等,这时再组织学生一起讨论。直到学生能够完成。“RGB”“红~绿~蓝”4个通道的特性操作。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海报设计是平面设计综合应用。也是一个综合知识点的温故。教师将设计要点强调后,学生自己发挥设计创新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自己的。“海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将所有作品收集起来。让学生自己上教师机讲评,在成果展示与讲评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而且其他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习优秀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小班化”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的教学方法,是指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本组成员包括技能操作优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知识或掌握一个新技能时往往是盲目的。因此,他们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帮助。换句话说。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条件下.一位老师既要指导实践操作,又要讲解理论。同时还要完成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不仅十分的短暂,而且教学活动难以面向全体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大班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利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这时就要发挥。“小班化”作用。也就是本组优者帮助差者,充分发挥对帮本组优者就是教师角色。反过来也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辅导。强化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它为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己主体性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的欣慰。

四、以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天翼杯。技能大赛.少部分学生参加了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的强化集训.这部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工作岗位。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特别是有的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自信。

总之.课程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多样化中追求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是关键。实现有效性的金钥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有信心。体会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换位教学;实验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70-02

theteachingmethodResearchofComputerpracticalBasiceducation

HUping

(anhu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41,China)

abstract:withthebooming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ical,thecomputerknowledgehasbecomeanecessarypartofknowledgeconstructionfor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thecomputerpracticalbasicisacompulsorycoursefornocomputermajorincollege.inregardtothiscurricularteachingmethod,iresearchedtheteachingproblemoftheoriesandexperiment,andintroducedseparatelythemothedoftranspositionteachingandmissiondrivingtoproceedtheteaching.inteachingprocess,regardingstudentasthemainpart,teacherasguidetocompletethecurricularofcomputerpracticalbasic.

Keywords:computerpracticalbasic;theoriesteaching;transpositionteaching;experimentteaching;missiondriving

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普遍进行着计算机基础教育,使每个学生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们不但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但应该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还应该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验,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研究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首先分析其特点:

1.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涉及面广

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推广应用的今天,高等院校普遍进行着计算机基础教育,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如果教师采用“流水帐”的讲课方法是必应起学生的反感。

1.2计算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同样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思维方法和多种解决方案,同样的应用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实现途径。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根据以上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中从理论和实验两环节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2理论教育部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面向的是刚入学的全体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而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教学“换位教育法”和过程“总结法”。

所谓“换位教学”就是老师学生进行角色交换。上课前老师预先布置下次课堂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上课时请已经对这部分有较好理解的学生自己来就这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把课堂上的主控权全部下放给学生。“小老师”上课时,我是一名听讲的“同学”,只是在课后稍作纠正或者补充。在“师生角色换位”实施过程中,我还适时请大家认为讲得好的同学介绍经验,让后来者有所借鉴、学习,或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

为了把“换位教学”进行的更好,我还采用小组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定人讲课的方法。由于竞争、激励机制的杠杆作用,各小组争先恐后,百花齐放,谁也不甘心落后,从而由原来坐在那里等老师来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后再传授,其实后者更是一个巩固、深化、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单纯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它还“链接”出了相关的“无形资产”:一是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因为每一个小老师和所在的小组都是“捆绑式”的,小组每一个成员的个人成绩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最后得分;二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有一位较内向的女同学上完课后对我说:老师,我上课前在宿舍练习了三遍,可上课时还是很紧张,但下一次如果再当小老师,我不会紧张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三是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是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主动地了解课文内容,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熟悉各类知识,搞清一些问题,尽量查找相关的资料,补充一些相关内容。这样既丰富、完善了课本内容。由于讲台上的“新面孔”,还能吸引同学们的视听,既以课本内容为主,又能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小老师”完成教学内容时,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做一总结,把同学们没讲清晰、知识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0-01

正确的教学思想必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对应的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1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1.2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

1.3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实践能力的改革

2.1实践能力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还是程序设计专业课程,上机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教师在上计算机实验课之前,先要"讲实验",即把实验内容从头到尾讲解一番,说明每一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教师还必须强调学生不要进行诸如删除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这种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不符合计算机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教每个学生,这样,可使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直接学到教师的操作技巧,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操作,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捷径。

2.2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微机的安装与调试等课程的开设都突出专业特色,也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偏少,实验设备档次不够,以及教师实践指导方法的缺陷等。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在校学生每周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8课时,上机总机时不少于500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应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必需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应该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3.营造学术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4.评价方法的改革

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还鼓励参加计算机认证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及软件编程三种。

经过以上的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块化教学

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更是对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关键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就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力的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堂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头头是道,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2..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冲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到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标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二、对传统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1.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他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的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于培养目标,中职学生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以“人格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题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能力标准、课堂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是BteC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4.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非改革的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将“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轻松愉快。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让我们的学子们真正掌握到真真切切的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计算机教学方法篇10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方法 研究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07-01

计算机现已成为时展的一种工具,是否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一种技能。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学也随之生机勃勃,同时给计算机一线教学的老师带来了很多挑战。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索。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学生计算机能力存在差异

目前,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不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刚入学的新生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一部分学生来自职高,已经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很少接触电脑,只会键盘、鼠标的使用,对系统一点也不熟悉,甚至有的连开机都不会。

讲授计算机基础相对其它计算机课程来说不算难事,但如何在教学中让那些基本具备计算机能力的学生不感觉在重复已学过的知识,又让没学过计算机的学生学起来不觉得困难,成了一件让教师们两难的事情。

1.2教师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学目标不同

院系不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对于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和专科层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一般来说计算机非专业学生需要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而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除需具备这些要求外,还必须了解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设计方面的知识。

1.2.2学生需求不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本专业,还要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便将来能够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2.1注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新生计算机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在学生第一堂课前对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做一个初步评估,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授课方案。比如,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弱的,教师应该着重对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于计算机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可以少讲,主要放在应用上。

2.2加强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新生,计算机在他们头脑中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甚至感觉计算机很神秘。当真正接触计算机之后,他们心中又有点落差,感觉计算机学起来太枯燥,不像高中语文和数学那样接近生活,甚至怀疑计算机知识学了之后没有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计算机二进制时可以介绍八卦与二进制的关系,能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时,可以带学生到开放的实验室观摩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让学生和计算机拉近距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3采用案例法

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使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教师可以把一些模板或优秀作品借助多媒体或局域网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比如在讲授word段落设置时,可以把设置好的段落样本事先发给学生,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讲授powerpoint时可以拿上届ppt大赛的一等奖作品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讲授制作方法。

2.4明确教学任务,鼓励自学

大部分新生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若不指定具体的实验内容,他们往往不知道上机要做什么。因此,教师上实验课时应该明确教学任务,而且内容要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能让计算机能力不强的学生能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树立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也要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感觉有挑战性,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引导作用,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和体会,还可以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2.5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时教师讲授一节课,学生再练习一节课,如果始终遵循这样的方法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可以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成两到三个时间段来完成。比如,先把一个或两个案例在一个时间段里给学生演示一遍,再让学生练习-在第二个时间段里,教师可以对前面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集体纠正和提醒,然后讲授其余的案例,学生再练习,这样通过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操作技能。

3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需要不断的调整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