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4:21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一直都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随着目前核心素养关注度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内容渗透其中,发挥出阅读教学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得到多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争取找到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推进,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在阅读课堂中的渗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存在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然后学生在座位上听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并不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进一步理解,时间久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学生觉得英语课堂非常的枯燥和无趣,自己的个性得不到释放,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于英语学习失去了动力,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核心素养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的,教师必须解决目前课堂中和学术沟通不畅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的机会,通过交流多了解学生的想法。

(二)英语教学方式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在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上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就影响到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无法及时创新,不能够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尝试,所以学生学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视野得不到拓展,这不仅不利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影响到了核心素养的渗透。另外就是教师在课堂氛围营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被调动参与到活动中,逐渐对英语课堂产生了疏离感,进而影响到了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特征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具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很多的活动开展都是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所以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这样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就比较缓慢甚至片面。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相比,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具体的目标。首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还是以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知识为主要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词汇量,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这个和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一致。但是第二个方面要求的是学生可以借助英语阅读教学实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且可以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了解更多西方的文化,能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一定的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获得一定的升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了新的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进行科学渗透和正确的疏导,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鉴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要重新审视英语阅读课堂,将核心素养的内容渗透到课堂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了各个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阶段更加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些年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也提出了要进行核心素养内容的渗透,学校和教师也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因为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成绩的提升,就是升学率的问题。所以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推广,但是还是有很多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还是依照课本展开,这样并不能够很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发展,核心素养渗透一定会成为英语教学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借助核心素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善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语言能力,有效地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去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借助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itwasmybirthdayonSaturday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关于生日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比较的感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使用英文交流生日时间、生日希望得到的礼物等,从而有效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语言应用的能力,让学生的英语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借助网络手段,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习能力在英语核心素养下我们要求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自主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教学辅助。比如微课这种形式,可以在课前分享微视频给学生,学生完成自主观看和学习,借助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在开展外研社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i'mgoingtovisitLondon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关于伦敦介绍的小视频让学生学习本单元涉及地的单词短语,借助视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有效的训练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英语阅读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需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素养和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其中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问题,也要善于创设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和分析问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的提升。[2]所以在当前的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独立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whatdidshehaveforlunch?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询问午餐和晚餐早餐相关话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反复进行提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还能够借助头脑风暴的方式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四)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品质的教育培养文化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内容,使得学生可以在阅读英语文章的同时学习到英语国家的更多文化知识,获得文化品质提升。[1]比如在学习外研社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CanyoutellmeaboutChristmas?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西方各种节日,学习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品质。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2

1.核心知识,即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

2.核心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让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核心品质: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尝试:

一、立足核心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大多数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如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是在教课文,在分析课文内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我们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是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习语文。吴忠豪教授也一再指出,我们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不应一味教育学生要关爱父母还要理解父母,也不应该一直纠结于父亲为“我”做了几件事,而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写父爱,并学习这一写作手法。又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一文,不应该大量地分析花儿万紫千红的各种原因,而应该让学生掌握说明文体的阅读方法,学习条理清晰说明事理的方法。在教学《假如我是一只鸟》一课时,不要过多地分析讲解诗歌的语言,而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重读、韵律,能够用特定的意象来抒感,进而仿写诗歌。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应把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目标,并且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所以一再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用心做语文的事。比如,学习《爱莲说》时,不要只讲大道理要学生学习洁身自好的精神,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当然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是完全不能讲人文的东西,但是人文常以语言为外壳,我们不应该抛开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去深挖课文中的人文教育元素。

二、围绕核心素养,落实语言实践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科之特质、语文能力之核心以及语文素养之根本,语文的核心任务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强调语言的实践运用。那么,如何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

1.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吕叔湘先生说,课文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课文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教师引领学生细读课文,就是让学生在语言之河中愉快而幸福地畅游,倾听课文发出的细微声响,欣赏课文精湛的语言艺术,感受课文蕴含的人文关怀,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的佳作,每一个汉字都浸润着丰富的表象,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不仅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也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独具匠心。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诵读、品味与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如《春》中,教师有意让学生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长出来,很鲜嫩,很翠绿。”细细体会不同之处。通过赏析比较,学生就知道叠词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亲切,更能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知道“长”字太普通,无法体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生命力。再如,《海燕》中的写景句子“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通过分析,学生懂得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比起“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这样的描写来得精彩细致。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关键词句时,教师要本着对课文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课文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诵读、比较、感悟去体味词的内涵,推敲词的精妙,感知词的鲜明形象。

2.引导迁移,运用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教材和语言因素,随文练笔,学会迁移运用,在运用中厚实和巩固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因为在教学中坚持对字、词、句的赏析,并有意引导学生运用,所以学生在习作中就出现对《春》的借鉴:“在那万丈悬崖绝壁上,一条细细的缝隙中竟然钻出了一棵小树。有限的空间使它无法长得高高的,但它依然用渺小的身躯彰显着生命的伟大。”学生在习作中才有类似《海燕》这样的描写:“带着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是否是人间仙境。只见天空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天空飘着几朵棉花糖一样的白云,像山丘,像小羊,不断变着戏法好像在跟游人逗乐……我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一点杂念也没有。”

语言的组合必然会用到很多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只要有心,每课都能找到这样的训练点。比如,在学习《骆驼寻宝记》,我们不仅感受到骆驼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心怀他人的精神,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用先抑后扬的写法来写人;学习《乡愁》后,不仅感受诗人的思乡恋国情怀,也要让学生试着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写写“母爱”“父爱”为主题的文章。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寻找练笔切入点,或仿或补,或续或改,长此以往,学生习作表达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最大限度地让个性化的解读的感悟在笔尖流淌,让学生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让思维和情感在练笔中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大多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劳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教师义不容辞。虽然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环节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等工作依然由教师来完成,所以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分析讲解课文内容转变为引领学生获取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课堂上多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词析句,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感受汉语之美,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语言文化;综合语用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它是对原有的英语课程五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因此,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和审美情绪等几大方面是深入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文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显性抓手。在核心素养时代,探讨课文教学离不开核心素养;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课文教学的探讨。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阅读过程,优化阅读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开发资源,关注语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内涵,阅读要betweenthe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beyondthe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学生阅读策略和技能培养;基于不同阅读文本,教师应研究不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新目标英语7年级下册第5单元SectionB的阅读来谈谈英语阅读教学如何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做一点拓宽阅读文本知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学生通过本语篇的学习,了解了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和保护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单元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泰国的历史、宗教、文化、经济都与大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大象在泰国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学生的文本背景知识。

一、图片和视频――辅课程资源开发,激活学生元认知

在本课开始热身阶段,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观看快闪ppt有关动物图片后,追问:whatanimalscanyouremember?Canyoudescribeoneofthem?学生描述他们熟悉的动物,其他同学猜。在本课导入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游客在泰国观看大象表演的视频,学生看后回答问题:what’sthevideoabout?whatcanelephantsdointhevideo?whatdoyouknowaboutelephants?视频为本课的阅读文本做了铺垫:elephantscanplaysoccerormusic,theycanalsodrawwell.theyareverysmart.theyareusefulinourlife.theycanhelppeopledomanythings.it’simportantinthailand.然后在语境中呈现词汇,处理新词。接着教师指着课文插图又问:“whatthepassagemayabout?Canyoupredict?”“whatcanyouseeinthepicture?”通过视频和图片及t-S互动,之后导入阅读文本。(thishelpsSshaveavividimpressionaboutthaielephantstounderstandthefollowingarticlebetter.)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后,选出文章的最佳标题,同时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撑这个标题信息的句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英语课前的图片和视频是教学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为课文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itcanrecallstudents’memoryofanimalsandmotivatetheiremotions。

二、Betweenthelines――阅读课教学基于文本,落实语言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理解文章的话题,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直接或间接地获取文本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x策略。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Readquicklyandfindthetopicsentenceofeachparagraph,指导的策略和方法:Youcanoftenfindthetopicsentencefromthefirstsentenceorthelastsentenceofeach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复述课文时可以设计下面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复述2b(withsomuchinputbefore,it’sanecessarystepbeforetheactivity“Retell”,whichwillhelpSsoutputthetargetlanguagebetter.)。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课文本框架清楚,句型优美,又以一位泰国学生的倡议书形式展开,话题接近学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显,分别为:(1)theelephantisoneofthethailand’ssymbols,it’ssmart.(2)Butelephantsareindanger.(Reasonsandsolutions)(3)wemustsavethetreesandnotbuythingsmadeofivory.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阅读内容和语言处理结合起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whyisitoneofthethailand’ssymbols?Howcanwesaytheyareindanger?Howtosavethem?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Beyondthelines――阅读课教学走出文本,提升思维品质

Beyondthelines要求学生对阅读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并推断作者的情感和倾向,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探究作者蕴藏的弦外之音。学生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从材料的四个方面:主题或标题,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或态度,做出符合逻辑的推断预测,并能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引发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析。教师应充分利用它们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凭借已有语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个哟巍K要求学生根据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对文中的观点进行题外发挥,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深层地理解和推理问题,达到阅读的回归(Readback)。在精读、细读后,从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隐含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拓展面,拓深思维度,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在文本复述完并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读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读促写,训练语言有效输出。教师呈现几张熊猫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熊猫在中国的重要性,目前环境的影响和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熊猫的生存危机,倡导大家保护熊猫,这大大降低了难度。尤其对于七年级学生,适当地仿写是非常需要的。如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描写一种动物,教师可以由泰国的大象联想到中国的熊猫,因此不妨在本课教学输出中做如下设计:让学生仿写一份倡议书――Let’ssavethepandas.(afterreadinganddiscussion,itpromoteswritingnaturally.Besides,pandasarefamiliartotheSs.it’smucheasiertounderstandsoastowriteeffectively.)Let’ssavethepandas!

Hello.wearestudentsfromChina,andwewanttosavethe____.pandasaretoChinesepeople.theyareoneofChina’s______(象征).peoplelikepandasverymuch.Becausetheyarecuteand________(友好的).

pandaseat______(竹子)everyday.theylikesrunningoverand_____(climb)trees.Usuallytheyliveintheplaces______foodandwater.mostoftheminChinaareSichuan.

todaypandas_______(处在极大的危险中),becausepeople_______(砍下)muchbamboo.andthereareonlyafewpandasleftinChina.Soweneed________(save)them.weshouldbe_____(友好)topandas.

上面这种仿写方式既给学生写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为本课核心词汇的运用和落实打下基础。

另外,在本单元拓展设计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动物谚语,如:theearlybirdcatchesthe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playaharpbeforeacow.(对牛弹琴)acranestandingamidstaflockofchickens.(鹤立鸡群)neveroffertoteacha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itrainscatsanddogs.(倾盆大雨)等。

四、文化视角――阅读教学关注语言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现,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刘道义(2000)指出“要加强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加强语言的时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辅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背景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提高其对英美文化的感悟。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到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性质,提升学科素养。本课由学习泰国文化(引入时补充泰国地理位置、泰国国旗,大象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对比。这几年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国的地位)跨界到我们中国国宝――熊猫,熊猫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国人对熊猫的情结及呼吁大家保护熊猫,整个教学思路由日常生活导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归生活。

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立德树人――阅读教学注意德育渗透,跨界融合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心智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德育教育应注意全科性、全员性。教师应善用教材,灵活、机智地将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如本单元文本就有极好的素材用来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动物的经典寓言故事,如蚂蚁和蚱蜢、蚂蚁和鸽子、老虎和狐狸等,让学生交流这些故事中动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师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2~3篇英语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使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的“morningreport”环节中让学生演绎这些故事,这种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还是学生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效果也好于那些机械、重复地抄写。基于课文话题拓展,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使课堂训练由mechanicaltraining到meaningfulpractice到communication。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areourfriends!/Befriendlytotheanimals!!/Let’ssavethemtogether!!!(图二)

总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研究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将知识拓宽、延伸或者增加知识的输入量和输出环节。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过程,激活元认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维品质。此外,还要关注语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宽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必须做好两部分准备:一是深度理解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教师自己要具备对这种素养的认知框架(如图2)。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不同文体的鉴赏力,要有教材重组整合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拓宽教学思路,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7年级.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龚亚夫.构建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体系.2015.5

4.王春辉.《文学性文本阅读的思考》讲座.省90学时培训,2015.7.

5.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3.

6.王蔷.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北师大,2016.9.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能力

引言

S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高中英语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高考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为了能够提高高中学生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一直高中英语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包含着诸多英语知识,是英语教学的结合体。因此,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高中英语教育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阅读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中,采用问题引导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考思维。经有关调查显示,思考能够充分调动人类的思维,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思考过程的记忆深度。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逐次提高问题的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向更深程度发展。例如在《LifeintheFuture》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题目内容展开思考,并加以引导:“imaginewhatyourlifewouldbelikeinthefuture?”通过学生对题目的思考,学生能够初步对文章内容有一个猜想。待到学生思考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如:“whatdoesthearticlemainlytalkabout?”“whatislifeinthefuture?”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能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待到学生的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内容展开延伸:“whatdoyougetfromthearticle?”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加深,并形成不同的解读,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要具备一定开放性,尊重学生对文章多元化理解。

二、引领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帮主学生树立英语思维意识,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够提高英语素养。在教师开展课堂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无法回答,这时教师不能直接透露出答案,而是逐步引导学生,逐步带领学生的思维找出正确答案。高中英语阅读内容通常比较开放,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着独特优势,通过对阅读内容进行描述,能够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例如在《theGreatSportspersonality》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whatistheolympicspirit?”“whataretheadvantagesofsports?”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生格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回想起校园运动会或奥运会的情景。

三、开展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意识

情感体验是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选择符合学生学习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与个性化语言展示内心感受,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引领下得到升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文化意识。例如在《HighlightsofmySeniorYear》教学中,由于该文章与高中学生学习现状不谋而合,更能够让学生开展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可以针对学生内心情感展开提问:“whatdidyoulearnatschool?”“whatmakesyouproud?”“whatarethehighlightsofyourhighschool?”通过带领学生去品味文章,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美,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文章内容是在讲述自身的生活。通过潜移默化的体验教学,能够让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从新审视自身的学习生涯,逐渐形成英语文化意识。

四、充分利用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真实情景,内化语言知识,并在实践中的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有关于诗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语调与语音,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也可以针对阅读内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待到学生表演之后,让学生对自身扮演的角色进行评价。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实施续写创作,让学生能够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与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高中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英语综合知识的体现。对于英语核心素养来说,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阅读内容中,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知程度,通过通过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维维.初探高中英语戏剧阅读教学[J].海外英语,2011,10:61-63.

[2]刘秀萍.例析高中英语课堂诗歌教学问题剖析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6,3:28-29.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育;师范生;阅读素养

“核心素养”概念首先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旨在研究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才能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融入未来社会完美结合。2014年,教育部《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1]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团队发表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既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此后,“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施的导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实施的目标。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和能力,具体到小学语文方面就是“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语言实践与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2]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素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实施建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这一建议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度发掘课程内容的能力,自主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的能力,把握现代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阅读素养包括:“教师按照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完成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自我能力塑造,及对文本汲取、解读、评判、创新并获得阅读审美体验、建构文本意义、通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提高教书育人的效能,发展自己潜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4]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阅读素养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师资,师范生在未来将承担传播灿烂文化的重大职责,担负人类文明的薪火承传。但令人担忧的现实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中很大一部分文化底蕴薄弱,缺乏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较少系统深入阅读。如果不进行针对性培养,阅读能力达不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教材解读能力低下,缺乏自主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较弱,生搬硬套网络现成模板,创新意识薄弱;朗读课文能力不足,难以深刻解读文本;语言运用能力较低,缺乏写作自觉性。三、提升小学语文专业师范生阅读素养的实践探索在基础教育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为了提升师范生的阅读素养,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

(一)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以活动来促进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提升师范生阅读素养实践探索的第一步。首先,多样诵读促进阅读。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加深理解、丰厚积累、促进阅读。诵读技能也是小学语文专业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名句接读、主题诵读、李白诗歌朗诵会、杜甫诗歌朗诵会、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朗诵会、教育名言诵读会、经典剧目演出等活动。学生们调动阅读经验,完成搜集材料、组织策划、活动展演,串词衔接与声情并茂表演则更考验阅读能力。因此,诵读是阅读有声的助力,更是阅读无形的推动力。其次,读书沙龙助力阅读。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解决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沙龙的主题与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沙龙中交流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成果,进行思维碰撞。沙龙让学生们将阅读与现实的世界紧密连接,更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的更广阔的阅读领域。第三,征文活动奖励阅读。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动力,举办征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征文获奖作品或见诸报端或结集成册,既保存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又实现其阅读成就感。征文活动以正向激励,将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形成读写联动的良性循环。

(二)提倡师生共读,加强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与帮助,对提升师范生阅读素养实践意义重大。首先,师生共读,相得益彰。师生共读既能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信任,又有利于教学相长。其次,阅读之旅,方法先行。阅读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方法引领。在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策略:预测策略、统整策略、寻找重点策略等。避免学生因阅读方法不得当产生畏难心理。第三,创设读书氛围,提升阅读意识。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至关重要。我们把教室、走廊、休息室都布置成有书可读、适合读书的地方,学生与教师时时处处读书,随时随地谈书。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读书成为师生的日常,阅读成为师生的需要。第四,专家文化引领,提升阅读素养。阅读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提升品质。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专家的系统研究与文化引领。邀请阅读写作方面的专家举办读书讲座,组建教研团队进行阅读课题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三)夯实基本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要与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所谓“师范技能”,是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具“师范性”的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语言表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三笔一话”基本功等。师范技能与阅读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学生阅读能力强,其技能就会相应较强;反之亦然。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基本技能训练与阅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为例:我们先让学生将诗歌读十遍,涵泳诗意,写下文本解读。在此基础上阅读与此相关的十多种资料,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训练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设计不是仅仅参照教学参考书就能完成的简单过程,而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厚积薄发。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就是渗透阅读的过程;学生基本技能夯实的过程,就是深度阅读、广为积淀的过程,阅读素养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升。

(四)翻转教学模式,课堂助力阅读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阅读积极性也相应地受到挫伤。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翻转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关阅读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交流分享为主,教师讲解教授为辅。教学过程与阅读紧密联系,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便能理解教学内容。翻转的教学模式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阅读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也遵循教—扶—放的教学规律。在翻转的教学模式语境下,师范生的阅读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五)创建课程体系,融入阅读训练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创建课程体系,将阅读训练渗透融入整个体系之中。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文学类与汉语类。儿童文学课主推绘本类与童话类作品阅读,现当代文学课同步现当代名家名著,外国文学课导读外国文学经典,古典文学课链接部编本教材。汉语类将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紧密联系。阅读训练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构架下逐渐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系统的训练中也会稳步提升。

(六)完善过程评价,全面促进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完善过程性评价。精当的考量、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阅读:以阅读量化表定期对学生阅读的量与质进行观照与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化表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整体构成学生的成绩评定。阅读的过程评价与学生的求学生涯共始终,也让学生从思想上更重视阅读,从而达到全面促进阅读的效果。

(七)落地教学实践,检验阅读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要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是模拟课堂。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完成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自主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进行板书设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积累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缺陷得以暴露,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备课、讲课、评课,不仅提高了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是其阅读成果的全面检验。

(八)立足学生终身,培养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都应该立足学生终身,密切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其成为适应未来教育的卓越教师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原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J].艺术教育,201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庞孝瑾.提升语文教师阅读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新阅读,2019,(2).

[5]吴秀芳.基于技能素养需求的师范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教育

语文是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是语文教学探索的一项重点课题。

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即在阅读中的理解、想象、推理、鉴赏、评价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何以这样说呢?

首先,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创新必定成为教育、教改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语文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是人的基础素质,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可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与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阅读创新能力与阅读个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阅读创新能力是指在阅读中成功地实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阅读个性涵盖了阅读创新能力,而阅读创新能力实质上是阅读个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阅读个性的充分发展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心情豁达、心胸开阔、积极与人合作,能够为创新能力的显现提供必要的主体条件。缺乏创新能力的个性是不健全的个性,没有全面发展的健康个性,也就难以实现创新。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阅读个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如果说创新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那么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阅读教学的终极价值所在。教师要把阅读创新教学摆在核心位置,阅读创新是指在阅读中实现超越、超越作者、超越众论、超越自我。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个性化阅读教学观。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别注意阅读者的能力、心理结构特征及个人兴趣、动机和要求上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民主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学、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控制能力。

二、在知识传授中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语文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向其他学科延伸,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逐渐形成语文的创新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学生有了创新动机和创新欲望,才会去探索,才会去创新。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的欲望。创新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走出困境、寻找发展的人格力量。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于思索、诚实勇敢、不甘失败的良好品质。没有执著的追求,没有顽强的意志,就难以博览群书,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要让学生尝到创新的快乐,享受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在分析、鉴赏、评价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批判性,要鼓励学生广泛联想,大胆想象,学会引申、类比、辐合、推理,在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读句解文,加深理解,丰富内涵,直到实现创新。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评价性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高度的肯定。这样,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7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特征培养策略

现阶段,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逐步转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但是语文核心素养一旦形成便会慢慢积淀,伴随一生,并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即个体在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是在个体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核心”则是关键而不可或缺的。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道德品质,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等,是一种普遍的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使人们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去适应时代的需要,有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并去适应不同的不可预测的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动态性和终身性。一,基础性。无论什么课程,学生只有能看懂文字,理解题目的意思,才有可能去完成它。语文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以及长期的积累,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二,动态性。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日常生活和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积累起来的。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一定教育阶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一个又一个教育阶段的飞跃,只有不断阶梯式地学习,才能不断丰富、拓宽知识,才会让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能力、价值观等不断丰满。三,终身性。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到遣词造句,到文辞飞扬,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再接受着语文的教育。语文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在不断积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持续长久的能力和习惯,而将其不断运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最根本的素养。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而语文教育核心素养则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为了强化学生核心素质培养,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在教学管理上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并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一些有创新性的见地用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地训练,简单重复地死记硬背。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将语文教学融于生活,融于自然、融于社会、使学生在自我生活中选择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二)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重视阅读,阅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内阅读,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潜心阅读。其二,重视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素养。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佳作,更需要重视国学经典阅读学习,如《大学》、《孟子》、《中庸》、《论语》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扩大课堂化教学的外延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升其组织策划、互助合作、分析交流、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建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性教学

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如虚实情境、观念情境、社会情境以及生活情境等,能够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讨论、思考以及阅读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赠汪伦》,诗词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汪伦对李白的真挚友谊,这种浅显的问题,学生们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上来,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然后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汪伦早不送、吃不送,偏偏这个时候送”,这种真实的情景和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对两人的友情展开丰富的想象。此外,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从课内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知识的积累、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从启迪反思、开阔视野等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更要从教学方式上矫正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通过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2):155.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8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让学生从教材中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情感、审美等,从而实现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交汇、融合,甚至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学知识,去体验、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上语文课《窗》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后,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吗?有的学生说要扶;有的说不能扶,担心被讹诈;有的说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证。这个问题引起现场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进入文本的深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不就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的语文素养吗?

(四)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比如导入新课“冗长乏味”、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示答案“理直气壮”、课外拓展“耗时太多”,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效率不高,或预设太强,或虚假作秀。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得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勾画批注法。圈点,是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在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等处做上记号。批注,即指对文章的评论、鉴赏、质疑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勾画批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响终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朗读品悟法。语文教学的一切离不开读,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会意、在读中品境、在读中析法、在读中体情、在读中悟理。

3.利用资源法。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好比医生看病离不开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资源一样。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资源呢?课本、学生、教师这是三个基本的资源。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学就是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的有机对话。”此外,语文教学的资源还有多媒体、黑板、学案等。教育家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现方式等,多样而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课件、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从而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把这种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中学生的升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作为当今需要培养的能在未来发挥作用的能力,核心素养变得愈发重要。相比传统的知识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将正确的认识内化为能力。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以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将语文中各个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

一、利用多种导入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现代的一系列教学理念中,较多理念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其认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激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较大的作用。相比过去,核心素养的教学重点从知识内化为能力到需要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这是需要学生有足够的主动性的。情境导入是探究式教学法的重要步骤,一个好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故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例如,在《草船借箭》这样有原著和优质影视资料的课文,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可以合理选择《三国演义》《赤壁》这样的电视剧资源或者《口水三国》这样的动画片资源。而在《村晚》这样的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情境,即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诗歌接龙的形式朗诵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古诗并回忆近期学习过的古诗。而无论哪种导入方法,教师都能发现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提高了。这样,通过多样化的导入方法,教师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在课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比较必要的。

二、落实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是能正确应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这一素养中,教师需要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其中,写作能力是小学语言能力培养的难点,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中,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对于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以读促写理念倡导在阅读中教授学生写作能力,其将读和写两种语言能力的应用方法结合起来,能有效降低写作的难度。故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落实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五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落实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依据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构建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活动。而其中所包括的文章既有课内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刷子李》《我的朋友容容》,也有《孔乙己》《祥林嫂》等课外文章的片段。而在具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对比表格,让学生分析不同文章中的人物特点和具体的描写方法。而立足于单元整合的教学理念,在群文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及时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将本单元学习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及时应用到实际的写作活动中。这样,通过以读促写,教师有效降低了写作活动的难度,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三、应用随文批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过去,课堂教学多是教师“独裁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通常只负责接收知识,缺乏自己思考的过程,自然无法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批注式阅读是以符号和相应的批注文字辅助学生阅读的方法,相比教师讲解的方式,其更加注重学生将自己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故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应用随文批注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其中,依据知识的层次,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批注任务置于不同的环节。在课前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勾画出来,标注读音。在课上第一遍的阅读中,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画出故事发展的流程图。而在第二遍的阅读中,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提出“孙膑为什么要采用文中的方法,他赢得胜利有几种可能性?”这样的问题,并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将感想写在旁边。当然,在整篇文章阅读完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通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样的教训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写出读后感。这样,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四、注重美句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美育是中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言本身就有着独特的美感,其在美育的融入中有着较大的优势。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之一。故教师需要结合语文的教学内容,注重美句赏析活动的开展,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例如,在《有的人》这首现代诗歌的学习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其中,在朗读方面,教师可以播放知名朗诵者的视频,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理解其中内在的情感。而在学生充分学习了本课文章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就第二节到第四节和第五节到第七节进行仿写,并就此开展朗诵比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采取个人朗诵的方法,也可以搭配合适的音乐采取团队朗诵的形式。这样,通过多样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优美句段进行了赏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五、拓展国学经典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优点的能力。而在新的部编版教材中,诗歌、古文等内容的增多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无论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国学认可程度的培养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需要学生日常的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凭借课上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课外的素材。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合适的方法拓展相应的国学经典素材,以此有效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例如,在《景阳冈》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借机进行《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的导读工作。而在导读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合适的小组,以此为单位进行相应的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记录其人生脉络,分析其性格特征。这样,以合适的素材为引,教师有效拓展了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这对于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理解,培养学生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有着较大的作用。

六、设置合适的评价指标,合理优化教学评价

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如今,反思都与学习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高效的学习活动同样需要相应的反思活动支持。而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再采用原本的三维评价指标构建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是不合适的。如今,教学与评价的方法也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统一。这就需要教师构建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指标,设计与核心素养相关的量表,以此让学生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充分的反思。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变为四项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学活动后,教师也需要以四项核心素养为框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以量表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在《桥》一课的教学中,在语言建构与应用这一部分,教师就可以构建“能否指出文章应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好处?”“能否说出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方法?”等指标。而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教师则可以构建“能否总结老支书的品质?”这样的指标。当然,教师还需要构建学生自己、其他学生、教师三个评价主体。其中,其他学生的评价基于小组活动学生的表现,而教师评价的参考则是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这样,通过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有效引导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进行反思,这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较大的作用。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改变导入和评价的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以以读促写、随文批注、美句赏析和拓展国学经典素材将各项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中。教师只有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进度的推进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以此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未来需要掌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梁丽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8.

[3]陈雪晴.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有声表达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提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认真研读教材,采用系统的方法指导,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分门别类地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能培养小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一、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是语感。培养语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学习习惯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有声表达力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有声的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知识水平。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课标提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由有表达作为直接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能真正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而有声表达力不但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听说训练。

二、小学语文有声表达力的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听、说练习,但对于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教师并没有进行培养。学生具有较弱的有声表达力,在回答问题时,常会出现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的情况。同时,因为缺乏说的训练,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自卑心理严重,怕讽刺、被人笑话。一旦走向讲台,会怯场,手足无措。因此,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学生有声表达力的训练,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评价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对教学资源充分挖掘,探索多样化的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有声表达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声表达力的途径

1.借助声像传情,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教师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沉浸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师生进行更顺畅的交流,变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让学生倾听优美的音乐,感受鲜艳的色彩,真正做到耳闻其声、目观其形,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境美。

2.巧用多媒体计算机,品味语言的文字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主要通过课本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仅凭教师反复讲解课文中的一些文字,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多媒体网络,与课文内容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训练中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美。

3.课内外阅读并轨,激发兴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教师要在语文素养的诸多要素及复杂关系中,找出主从关系,找到一个可以统领全局的“总扼点”或“切入点”,这便是阅读力。而阅读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夯实语言文字基础,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表达力,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语文教学既要“势大”,也要“力沉”。无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心理特点,还是思维能力,学生都不具备完全离开教师指导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启发、指导的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享受到得鱼之乐,更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过程。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读写听说知识的过程中,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为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有声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有声表达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