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5:33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低碳生活意识;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95-01

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危机。尤其,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大国、人口大国,气候危机更为严重。近几年,屡屡发生的灾难性气候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与健康安全。从粗放型经济模式向集约型经济模式转变,推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国策。利用生物学向人们渗透低碳生活意识,进行低碳教育是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有必要通过生物学不断地向其渗透低碳生活意识,有利于未来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本文初步探讨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低碳生活意识。

1.在教学中渗透宣传低碳相关概念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高中生物教学中低碳生活意识的渗透策略

2.1在生物教学课堂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为了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现行的高中生物课本内容已经多处体现出生物教学和低碳意识的契合点。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止要教授学生一些生物知识,更应该利用课本中相关知识向学生渗透低碳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以科学和长久的眼光看待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低碳意识为教学目标之一,利用教材内相关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使其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意识,自觉使用一些节能减排的生活用品。例如,减少使用冰箱的次数,能够不用的情况下就尽量不要使用。

在讲授“温室效应”一课时,教师应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与温室效应相关的一些信息和资料。包括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温室效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改善和解决温室效应带来环境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学生预先收集而来的资料,教师可以通过必要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温室效应引起的巨大危害。曾有人预测,如果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高,全球气温逐渐增高,马尔代夫这个旅游胜地极有可能在百年后消失。只有通过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等温室气体,才能逐渐改善温室效应。例如,利用植树造林增加地球植被含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积极研发绿色生态能源,减少使用耗能量大的生活用品。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发生问题——了解危害——寻找缘由——解决措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全方面地向学生渗透低碳意识,使其从日常的身边小事做起,养生低碳生活意识。

2.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低碳生活意识。丰富而精彩的课外活动是向学生渗透低碳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生物教师可以借助相关节日,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开展与低碳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对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个深层次的认识。例如,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与“环境问题和保护”相关的主题活动,演讲、座谈等等。让学生在相互沟通和与交流间提高对低碳的了解,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低碳意识,养生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还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在广场、花园等人群聚集较为密集的场合进行低碳生活意识宣传。既有利于向更多的人宣传低碳意识,也进一步深化了学生自身的低碳生活意识。

2.3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渗透低碳生活意识。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将低碳生活意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做到以身作则,切实地培养自身的低碳生活意识,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大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现各种生物模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模型都需要利用高科技技术,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来完成。例如,在讲解细胞增殖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一些真核细胞模型。既做到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也向学生渗透了低碳意识,起到了双重效果。教师需要依靠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正是由于手工制作模型的新奇性,更便于学生利用实物模型掌握生物知识。

3.总结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低碳生活意识。这样既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课上、课外低碳生活意识的渗透,以及教师的表率作用,尽量做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和低碳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2

吃药喝水是大家都熟悉的事。但有些人却想当然,偏要发明用茶冲服药物的方法服药,这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其实不然。茶里含有一种叫躁酸的物质,它可以与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重金属盐等物质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这不但影响到药物的疗效,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像胃蛋白酶、富马酸铁等药物就不能以茶服之了。茶叶里还含有咖啡因、茶碱等成分,它们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所以在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物时不易使用茶水送服。

又比如蒸锅水一例。在家庭中蒸馒头或小菜的水叫蒸锅水。这种水不能喝也不能煮饭或烧粥,这是什么原因呢?蒸锅水中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当水被长时间加热时,硝酸盐的浓度相对地增加,它在受热分解后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可以使人体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变性,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亚硝酸盐也能使人体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起虚脱。

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如果不知道有关的化学知识,麻烦肯定是少不了的。化学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还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

德国多家科研机构最近宣布合作研制成功以普通有机聚合物为中心的太阳能电池。研究人员发现,当聚合塑料离子受阳光照射的时候,其表面碳原子的电子震动明显加快,振幅加大,但反回碳原子轨道的速度却慢得多,这样在若干微妙的时间内就形成了"电子—空穴"。为了使其形成电流,研究人员制成了一个"夹层",其一面是金属铝,另一面是锌-铟金属氧化物,中间填充塑料离子。这样的夹层本身在两层之间就存在电场,聚合塑料离子起到了绝缘层的作用。但是当阳光照射的时候,由于聚合有机物的碳原子产生"电子-空穴对",带负电的电子向铝金属层流动,而带正电"空穴"锌-铟金属氧化物层流动,结果就形成了电流。虽然太阳能电池的普及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它的使用将使太阳能的利用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在这里不禁要感谢化学。

当然,再造福于人类的同时,我们也对环境进行了不少破坏。利用化学知识可以解释很多环境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对温室效应一词并不陌生,而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这一词也越来越多地挂在了人们嘴边。温室效应加剧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借助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允许部分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它还能吸收太阳和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仅让很少一部分热辐射丧失到宇宙空间。由于大气层得到的热量多于丧失的,所以地球保持相对稳定的气温,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他对地球上的生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由于人口激增、人类活动繁,化工燃料的燃烧量猛增,再加上森林的滥砍滥伐而急剧减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各种气体微粒含量不断增加,致使吸收及反射回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因此二氧化碳量的增加被认为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我想,温室效应的加剧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就不用再多说了。我们通过分析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之处,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即要设法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又要禁止砍伐森林,特别是要严密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3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低碳生活;渗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40-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2020年碳排放目标的提出,伴着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低碳”这一名词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低碳生活(lowcarbonliving),是指生产、生活中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从1740年至2000年,二氧化碳含量约由277ppm升高到377ppm,致使近百年来全球温度上升0.4℃~0.8℃,到21世纪末温度将上升1℃~6℃[1]。温度上升会造成以下几种严重后果:(1)海平面上升,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通常不知飓风为何物的南大西洋沿岸将饱受飓风侵袭;(3)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4)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2]。

目前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_____“末日旅游”正在美国、英国悄然兴起,人们把目光放在因气温变化而可能消失的自然景观上,如:南极洲、马尔代夫群岛、威尼斯等十大自然景观。由此可见: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逐渐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认识和接受。环境教育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的阶段涉及不同的内容,因而加强环境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环境教育。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低碳生活的种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今后的低碳生活打下基础,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可行性

首先,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体现了新化学课程理念。目前化学教育界最关注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更好地使化学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让学生关注每个公民每天接触的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3],如:由于温度上升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使学生形成一种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氧化物,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意识;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低碳生活的知识和意识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低碳生活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综上所述,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低碳生活思想的渗透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其次,我国新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有关低碳生活的环境教育素材。通过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含有大量的低碳生活的教育素材(如表1),因此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是非常可行的。当然,中学化学涉及低碳生活知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许多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材适时穿插,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渗透。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思想的几点想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及时渗透低碳生活思想

教材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在学习有关降低温室效应的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选好切入点,及时地进行渗透教育。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从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资料中,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了解温室效应的现状、发展可能和危害,产生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中的“思考和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引起学生思考、激起思想的碰撞,产生低碳生活的意识。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网络是学生获得低碳生活知识的又一主要来源。在渗透低碳生活思想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危害,这远比教师纸上谈兵效果好。如在初中学习“保护空气”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让学生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并作图,了解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了解“末日旅行”等热门话题及其产生根源,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这时教师的作用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由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过程,从而自觉建立起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

3.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建立低碳生活的使命感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的着眼点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把学生和教育过程引导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由感而发。如在选修1学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时,可以回忆近两年降雪的情况,让学生亲自感受,再对比前五年、前十年,甚至更久以前的降雪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耳闻目睹因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建立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命感。

4.充分全面理解新课标,做真正的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江苏省新课改于2005年开始实施,新课标也取代了沿用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新课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但课改以来,教师仍受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未能吃透新课标的精髓。如在选修4学习“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以及初中“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的内容时,教师往往从能源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合理有效的使用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其实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也就是减少能量的消耗,开发新能源也就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要真正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的思想,首先教师就要改善旧的知识体系,充分理解新课标,全面地传授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授者。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去减少温室效应,如:我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低碳生活的理念并不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我们应从我做起,人人参与,由生活点滴细节,将“低碳生活”意识付诸于行动。要向芬兰人一样,没有标语、没有口号,将低碳生活的理念转变成流淌在每个公民血液中的一种文明。

参考文献

[1]人教社地理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4

技巧一、抓住重点,构建网络

在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应找准中心,构建知识网络,达到以点带面的复习效果。

1.通过设计三角关系,巧妙揭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三者之间的关系。“碳三角”如图所示:

2.该部分知识以Co2为中心并以此展开,因此,我们也应以Co2为中心,对知识进行疏理。“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网络如下:

技巧二、注重实验,加强探究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色。在“碳和碳的化合物”中包含“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木炭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实验。这些实验是各类考试考查的重点与热点,在复习时应加强理解。

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解读如下:

1.实验药品: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3.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

4.选择收集方法的依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

5.实验步骤:(1)检;(2)装;(3)加;(4)收;(5)验。

技巧三、对比归纳,突破难点

在复习时要善于采取对比归纳的方法突破难点。

1.章节知识对比

(1)C和Co的对比:C和Co的化学性质很相似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但燃烧现象、还原金属氧化物的装置及操作步骤等有差异。

(2)Co和Co2的对比:Co和C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是碳的氧化物,但两者在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有着许多的差异。

2.前后知识对比

(1)H2和Co的对比:H2和Co均具有可燃性,但其燃烧产物不同;均具有还原性,但在实验装置、尾气处理等方面不同。

(2)o2、H2和Co2实验室制法对比:在复习Co2的实验室制法时,应与o2、H2的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包括原理、装置、收集、检验、验满等。

技巧四、抓住主线,串联知识

抓住“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这条主线,将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构建出有机的知识整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碳的单质为例:

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金刚石、石墨、活性炭等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使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金刚石坚硬,可制作钻头、玻璃刀等;石墨质软、能导电,可制作铅笔芯、剂、电极等;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制作吸附剂等。

2.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常温下,单质碳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可用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材料,这样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褪色。(2)可燃性:①氧气充足时,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②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3)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碳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碳表现出还原性,决定了碳可用于冶金工业。

技巧五、辩证思维,认识物质

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辩证地认识物质。例如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可以用来冶炼金属,但一氧化碳也会污染空气(具有毒性);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但二氧化碳过多就会造成温室效应等。

技巧六、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物联网;环境监控;数据挖掘;专家诊断系统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2-0240-02

传统农业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而农业物联网系统工程在农业服务业中开展应用后,通过基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改变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提升农业生产效能[1-3]。通过建立物联网远程专家诊断指导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将日光温室种植过程中关键的要素(空气的温度、湿度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各种传感器的采集,并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如以太网weB、GpRS、3G等,将数据及时传送到本地的设施农业物联网控制室以及远端的设施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使设施农业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达到预防病虫害、提高生产质量、提升劳动效率的目的。通过农业专家预警系统,调节适宜作物的设施内小环境,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人力消耗。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可以有效预测和预防风灾、雪等自然灾害,防止设施损害、农产品减产。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种养殖户实时定量监控各环境因子,如光、温、水、气等,科学管理设施内作物的水、肥、气等环境因子,降低人力消耗,实现了真正的精耕细作[4-5]。

1总体思路

依靠无线网络,对区域内分散的农业设施实行精细化管理,实时监控光、温、水、气、湿及病虫等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掌握其变化情况。此模式可以应用于畜禽养殖、大棚果蔬生产等。农民可以使用手机或电脑在该系统平台上查询自己的种、养情况,例如大棚和鸡猪舍超过或达不到正常状况随时有短信提示。在了解种养过程中各项关键要素的实时变化情况后,可以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关键因素的定时、定量分析,对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进行预测预警,以便农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6]。

2技术方案

2.1物联网远程专家诊断指导系统的目标

一是信息采集采用智能测控系统,依托物联网监测农作物生产;二是对农业生产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应用智能产品检测、控制作物;三是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通过智能产品中的专家知识和技术支持,保障农业生产,为农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2.2物联网远程专家诊断指导系统的功能

2.2.1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各项环境数据的采集,如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湿度等,监测范围包括大棚及作物生产区域。通过单传感节点独立采集和多传感节点汇集采集的数据先传输到主机,再转至服务器(GpRS网络),以此实现可视化展现、实时监测、历史数据查询,并对实时数据和日数据形成直观曲线。

2.2.2数据挖掘。进行知识库服务器本地化,冀东半地下标准温室揭帘时间为m1=teXt[(21300+56.33X)/24/3600,"hh:mm:ss"],盖帘时间为m2=teXt[(28800-89X)/24/3600,"hh:mm:ss"],其中X为当日到6月22日之间的天数,teXt为excel函数,实现种养小环境内远程精准可控化生产。

2.2.3智能预警、报警。一是报警。对任意监测指标或者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的二级指标设置警戒阈值,满足一个或者多个报警条件时,系统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农户、管理员等发出警报,通知其及时采取应对和处理措施。二是预警。设置一定的条件,对监测数据进行计算更新,当监测指标以及二级指标被预测到未来将达到某一阈值,系统发出预先警报。以多种形式通知用户,提醒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2.2.4基地管理。主要包括基地(园区、片区)管理、大棚管理、设备(监测、控制设备,网关,设备参数)管理等。同时,可按以生产企业、合作社分布图的方式进行查询、统计。系统通过提供直观的页面为用户查询和控制提供便利。

2.3物联网远程专家诊断指导系统的构成

系统硬件通过RF组网技术,完成各个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通过检测各项参数实现生长环境数据的实时获取。

2.3.1工业控制专用计算机。专门为工业控制设计的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监测与控制各个机器设备、生产流程以及数据参数。

2.3.2传感器。①光照传感器。采用

2.3.3物联网网关。数据传输单元(DtU)主要用于汇集、打包多个采集节点的数据,发送至上位机及市级数据中心。网关与采集控制器组成基于RF射频的无线传输w,传输距离≥1000m,1个温室大棚部署1套采集控制器,则通过1个网关控制32个大棚的采集器。具有设备入网功能,与周围无线采集器、无线控制组成网络;不同的网关与周围采集控制节点具有构成互不干扰的网络。

2.3.4采集器。1个采集控制器负责1个环境监测节点,负责收集温室的各种数据,通常1个大棚部署1个采集节点(较大规模温室可设置多套)。采集控制器具有LeD显示屏功能(图1),可循环显示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数据信息;采集控制器通过RF射频向数据网管发送数据。

2.3.5气象哨。气象哨可以采集露地和温室外相应的环境参数,包括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为种植管理者提供环境依据,为农业生产活动和决策提供帮助。

2.3.6LeD显示终端。LeD(0.35m×1.00m)阵列显示屏,放置于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的温室缓冲间外壁,可实时显示该温室的环境参数,方便生产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温室环境稳定。

3主要技术创新点

通过对冀东半地下式棚室内多个传感器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挖掘出本地设施内的温、湿、水、气等多种作物生长因子的变化规律,结合设施内当地的主栽品种,编制出相应作物的物联网控制参数阈值(针对冀东地区半地下温室,黄瓜顶风口单独放风温度阈值为25.5℃,西红柿顶风口单独放风温度阈值为27℃,双风口同时放风温度阈值提高2℃),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机移动应用app技术,通过专家知识库服务器远程自佑Υ穑实现对冀东地区设施农业种植中的核心要素及畜牧养殖环境中的关键指标(如温度、湿度、nH4浓度、Co2浓度、土壤水分)的远程监测与控制能力。

进行知识库服务器本地化,冀东半地下式标准温室揭帘时间为m1=teXt[(21300+56.33X)/24/3600,"hh:mm:ss"],盖帘时间为m2=teXt[(28800-89X)/24/3600,"hh:mm:ss"],其中X为当日到6月22日之间的天数,teXt为excel函数,实现种养小环境内远程精准可控化生产。

整合多种资源,形成气象+市场+物流=农产品生产,改善系统处理异常数据的容错能力,实现物联网系统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预判性控制。推广微灌肥水一体化技术,利用控制器精准控制施肥量,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40%~50%,春季黄瓜结果盛期,黄瓜棚每4d随水浇施纯n19.5kg/hm2、p2o57.5kg/hm2、K2o37.5kg/hm2。

4效益分析

4.1直接经济效益

一是通过物联网专家系统的精确温湿度控制,保证适宜的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因子管理,做到科学种养,平均年增收2.1万元/hm2。以种植温室黄瓜为例,温室黄瓜平均产量为105t/hm2,平均增产8%(8.4t/hm2),按平均价格2.4元/kg计算,实现增收2.016万元/hm2。二是通过物联网的自动化控制,使每个棚室每年减少用工时数18个,节省农药、水肥成本90元,温室平均可节约成本28350元/hm2。

4.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二是节约了水肥资源;三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远程化和自动化,减少了人工投入,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可以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积累经验。

5参考文献

[1]阎晓军,王维瑞,梁建平.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2(4):149-154.

[2]李作伟,丁捷,毛鹏军.设施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探讨[J].农业工程,2012(2):35-39.

[3]周小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农业在线测控系统设计[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1(3):182-185.

[4]卢闯,彭秀媛,宣锴,等.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9):10-13.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6

一、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介绍“酸雨”

成分:硫酸(H2So4),硝酸(Hno3),有机酸等。

形成:含硫、氮燃料的燃烧,化工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

事实及危害:40年代英国工业城市伦敦的“酸雨”,50年代美国某工业城市的“酸雨”。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嘲黑雨”。

“酸雨”可以使工业机械锈蚀,寿命缩短;可以使河流、湖泊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的健康;可以使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可以使一些价值很高的古文物腐蚀。消除措施:①减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对含硫燃料进行加工脱硫。②开辟新能源,如太阳能、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③优化产业结构,对工业废气进行综合处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为益。

二、学习了“氧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成份:氮的氧化物(noX),硫的氧化物(SoX),以及作为冰箱致冷剂的“氟氯代烷”等。

形成:氧化物的来源同“酸雨”部分,氟氯代烷来自于人类致冷剂的大量使用。这些物质与臭氧之间的反应是:

no+o3=no2+o2o3光光o2+oCl·+o3=Clo+o2Clo+o=Cl·+o2即:2o3=3o2

我们可以看出氮的氧化物及氟氯代烷分解产生的原子氯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层中臭氧减少,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氮、硫的氧化物在人类生活的空气中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光化学反应,便形成光化学“烟雾”。

事实及危害:1952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世界上首次“光化学烟雾”,称为“洛杉矶烟雾”,有500余人在此事件中丧生。1995年6月2日,我国上海市也发生了“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能严重地刺伤人的眼、鼻、喉,严重时可使人呛出眼泪,引起呼吸道感染而发玻这是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地球上空离地面25千米——50千米处存在着一层含臭氧90%左右的臭氧层,太阳辐射的光经过臭氧层时,其波长为200——300微米范围的,对地球上的生命有害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太阳辐射的紫外线穿过“空洞”直射到地球,从而祸及寰球生灵。近几年来人类癌症、眼科疾并皮肤病及一些无名病不断地发生,一些植物不明原因的枯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紫外线辐射。

消除措施:氧化物的消除方法除前述“酸雨”部分的方法外,限制超高速飞机的飞行是非常重要的。超高速飞机的飞行高度在20千米以上,它排放的氮、硫的氧化物对臭氧层的破坏尤其严重。氟氯代烷是致冷剂的主要成份,限制使用氟氯代烷,寻找新的无污染的致冷剂,是当今制冷工业发展的方向。据报道,新型的无卤制冷剂已经合成,并开始用于工业生产。

三、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我们称为“温室气体”。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氟氯代烷。

形成: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工业生产中废气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积毁坏,绿色植物的减少,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导致二氧化碳过剩并不断增加。

事实及危害:由于“温室气体”阻碍了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有资料报道,由于地表温度的升高,极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加之温度的升高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土地减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增大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7

[关键词]GpRS数据融合专家系统温室

中图分类号:X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32-01

引言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影响环境变化的复杂因子日益增大,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体现出实时化和智能化为一体的监测系统,其主要从数据处理以及分析结果上体现。虽然看起来农业技术发展相对成熟,但只是在生产面积以及生产方式上有所发展,但对于温室内的科技水平都只是停留在手动调节以及依靠个人经验判断当前种植情况,而且少数温室有这种环境监测装置,但也只是通过单要素数据采集的方式进行不全面的数据分析。如何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大量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的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管理并辅以决策,是当前管理农业温室环境信息研究的主要内容。

1、温室环境监测系统结构

1.1研究背景意义

系统监测温室主要采用玻璃连栋温室,由于该类型的温室密闭性强,易于控制室内的环境,通风系统由顶窗和侧窗组成,通过利用自然风达到温室降温和除湿的功能,从而使得降低夏季降温能耗,冬季满足积雪下滑的条件。因此,本文章以草莓为原型进行分析,草莓作为在温室中反季节水果典型,草莓培育也是重要课题,而进行草莓栽培必须掌握温室内环境特点,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满足草莓生长发育的条件,从而获得高产。

温室内草莓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草莓本身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优良的生长环境。而温度对其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均有影响;湿度对作物的蒸腾作用有显著影响,还是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原因;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而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过高和过低都会导致作物的危害。

1.2系统体系结构

为了方便集中对温室的管理,易于维护温室内各个采集节点,采用星型网络结构实现点对点的数据通信。将pC机作为中央服务器的终端,所有节点的数据通过GpRS的发送到上位机(pC),通过pC机统一对下位机(节点)进行参数配置,实时显示和数据保存。

1.3GpRS技术简介

GpRS作为现代通信手段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不仅可以远距离与电脑进行通信,而且可以通过短信或者4G网络与手机进行通信。具备成本低、通信速率快、功耗较低等优点,理论上只要在有网络信号的地方就能够通过GpRS进行双向通信。GpRS通信采用tCp/ip协议,数据丢包率低,并支持嗟阈传技术。因此,GpRS通信技术是在该温室框架下最佳选择。

2、硬件设计

2.1硬件总体设计

该节点系统采用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该处理器具有丰富的i/o端口资源,满足多要素的数据采集,而且有很高的代码效率,功耗也相对较低,性能也比8/16位单片机有所提高,价格也很低廉,完全适合在农业这个需要成本比较低的领域。本系统目的是需要对温室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Co2浓度以及光照、风速、风向、pH值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GpRS进行数据通信到上位机。

2.2采集电路概述

信号采集模块: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进来的信号都是采用4~20ma的标准电流信号,在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上采用电流信号比电压信号要稳定。将采集的信号经过低通滤波电路,防止外界的噪声干扰。有源滤波有着极高的输入阻抗和极低的输出阻抗,可以直接进行级联,不需要进行阻抗匹配,而且可以通过调节桥臂电阻,补偿电路中的增益衰减,对直流信号几乎无增益衰减。

3、建立专家系统知识库

知识库主要分为3类;事实性知识、规则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阐述在合理范围内的各个环境要素阈值;例如:事实表(土壤湿度、大气温度、太阳光照强度、Co2浓度):(0.8,20,300,0.3),规则性知识主要是将各个事实表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例如:土壤湿度与大气温度呈现一定的关系,::;::;::。过程性知识主要阐述当前各个环境要素的当前值;例如:事实表(土壤湿度、大气温度、太阳光照强度、Co2浓度)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知识库由事实库、规则库、过程库组成;事实库和过程库采用SQL存储数据信息;规则库采用C#设计软件,并将规则库导入其中,通过实时采集的信息存储到SQL过程库中,预先设置好事实库中的参数,并利用软件读取事实库和过程库数据,利用规则库中的规则进行联合分析处理。按照生长情况的4钟状态给出结论,并将结论存储在结果库中,并通过GpRS将分析结果客观的反馈给农作物研究人员。

4、仿真结果

采用该算法仿真数据,并采集4个传感器进行数据仿真,

假设先验概率为u0=[0.9;0.80;0.70;0.80];如图1:

贝叶斯公式计算后,得到如图2:

图3表示采集数据计算所得四要素比重,然后通过该比重进行温室环境控制。然后以此u=[1.0324;0.8137;1.6137;0.4245]为下一组数据的先验概率,推算起结果,因此如图所示,在所占的比重里面,光照占得比重较大,因此需要参照草莓光照的参数进行比对调节。最后人为设定预设范围,当概率p在范围内时视作为正常,当p不在预设范围内时,依据不同的程度需求给出不同的专家性意见。

5.结语

该文是基于温室草莓环境监测方面的专家系统设计,使得监测具有简单、方便、智能等优化措施。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采用C#编程,建立了查询,概率发生模型机制,使得指导解决方案更加科学,并实现人机交互修改机制,及时帮助用户解决未知难题。(2)采用了数据融合技术,通过采集进来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后与知识库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出更专业,更准确可靠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一种基于贝叶斯估计的多传感器测量数据融合方法.陈晓龙.2009增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8

一、了解物质结构,感受严谨之美

在讲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章时,我将知识点渗透在化学历史材料中,利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引导学生明白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化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家在探究物质构成中严谨的治学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考虑到高一的学生思维还不严谨,我主要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其思考探究物质结构的相关知识。接着我让学生们阅读一则关于四位科学家研究原子构成模型的材料,待学生们读完后,我请他们找出每位科学家的名字及学说,并简要归纳其学说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依次板书了道尔顿――原子的实心球模型――原子学说,汤姆森――“西瓜”模型――原子结构,卢瑟福――行星模型――带核原子结构,波尔――轨道模型――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这一节的知识点较少,但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了解化学历史,我告诉大家:“上述四位科学家中后三位是师生关系,汤姆森是卢瑟福的老师,而波尔又师承卢瑟福,这四位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后继的科学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现,并且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才会有所进步。”

利用历史材料能增加理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感悟化学家们在化学研究中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研究温室效应,启迪环保意识

例如,在上《空气质量的改善》一课时,我先从目前的客观现实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我播放了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动物受灾、土地干旱沙漠化严重、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等一系列真实的图片,随即我问学生们:这些灾害或问题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学生们纷纷说到: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关于温室效应的实验视频,有两个密封好的并插入了温度计的锥形瓶,分别盛有Co2和o2,将一个发亮的灯泡置于两瓶中间,使得两瓶的光照程度相同,一段时间后装有Co2的瓶子的囟雀高,接下来我让学生们根据实验总结温室效应的原理,并说一说大家了解到的温室效应的危害和现有的限制Co2排放的政策。最后我请学生们说一说切实可行的减缓温室效应的做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将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与化学理论相联系,使学生树立环保观念,体会化学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探究放射元素,根植科学态度

在《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的练习课上,同学们遇到一道关于放射元素po的选择题,题目给出了po的堆积方式和电子排布式,要求选出描述错误的一项。虽然教学目标对放射元素的要求较低,但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树立探究的科学态度,在讲解完这道题目后,我告诉大家:“po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即能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同时释放能量,最终衰变成稳定的元素。po是目前最毒的物质,但是可以用于医疗中的抗癌治疗以及航天中的热源。”我继续问大家:还知不知道其他放射性元素及其作用?有的同学说:铀U,可以用作核燃料。有的学生说:还有镭Ra,与原子弹相关。我先肯定了大家的回答,我继续提问:大家猜一猜是谁发现的po?我看同学们不知如何回答便说道:Ra和po都是由居里夫人发现的,居里夫人因为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但是最终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而患白血病去世。最后我告诉学生们希望大家从居里夫人的身上学习专注、不懈的科学态度。

通过化学探索过程中的人物事迹启发学生,将科学态度根植于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契合化学课改中强调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课改的背景下,为培育人文精神,教师应发掘与知识点相关的人文主义素材,如化学历史、社会现实、人物事迹,并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教育融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9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射频温控热凝术;丙泊酚;咪达唑仑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6-08-03

Combinedapplicationofpropofol,Fentanylandmidazolamin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inpatientswithtrigeminalneuralgia

ZHanGpeihongXUHuiJianGHong

Departmentofanesthesiology,9thpeople’sHospital,ShanghaiCommunicationUniversity,Shanghai20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anestheticeffectsofcombinedapplicationofpropofol,Fentanylandmidazolamin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inpatientswithtrigeminalneuralgia.methodsSixtypatientswithaSai-iitrigeminalneuralgiaweredividedrandomlyintotwogroups:groupⅠ(n=30),andgroupiwasmidazolam-Fentanyl-propofolgroup,andgroupⅡ(n=30)wasFentanyl-propofolgroup.SBp,DBp,HRandSpo2wererecordedbeforeanesthesia,inacupuncture,whenconsciousnessdisappeared,andinheating1minand3minandtheendofthesurgery,respectively.thedoseofpropofol,thetimeofeyelashreflexdisappearance(sec),eyesopeningwhencalledandstayinthetreatmentroomandadversereactionsintreatmentwerealsorecorded.Result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wogroupsinthethetimeofeyelashreflexdisappearance,eyeopeningwhencalledandstayinthetherapyroom(p>0.05).thedoseofpropofol,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andintraoperativeawarenessingroupiwerelowerthanthoseingroupⅡ(p

[Keywords]trigeminalneuralgia;Radiofrequencythermocoagulation;propofol;midazolam

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是一种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在解除疼痛的同时能保持大部分的触觉,也能有效地用于无水酒精封闭或手术后复发的病人。穿刺定位及射频温控热凝时常可诱发剧烈疼痛。静脉麻醉可提高患者治疗时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本研究拟评价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在三叉神经痛病人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时的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需要接受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6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患者全身状况分级标准)分级Ⅰ-Ⅱ级。年龄58~82岁,体重46~83kg。排除标准:术前6h未禁食者,心电图有明显异常者,上呼吸道感染者,癫痫及对大豆和或鸡蛋过敏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Ⅰ组)和芬太尼-丙泊酚(Ⅱ组)。术前常规禁饮食,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液,静注阿托品0.4mg。连接监护仪,鼻导管给氧3L/min。随后根据组别分别静推:Ⅰ组咪达唑仑(0.02mg/kg)-芬太尼(1μg/kg),Ⅱ组芬太尼(1μg/kg)。采用前入路法穿刺[1]:患者取仰卧头正位,在患侧眶外缘垂线与同侧鼻唇沟角水平的交点F0.5cm为a点,同侧颞骨的关节结节前缘为B点,同侧直视的瞳孔为C点。常规消毒铺巾,经a点予2%利多卡因1mL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穿刺针方向为aB与aC连线所形成的夹角的方向。刺入卵圆孔时有空虚感,且深度约为1~2cm,回抽无血及透明的液体,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插入尾端连接微型热敏电阻的温控电极针。接着行Ct扫描以确认穿刺针是否进入卵圆孔及进入的深度是否恰当。然后先以低压电流刺激,使电极针精确定位于三叉神经相应分支分布的病变区域并产生麻胀感或轻度跳痛感。接着静脉推注丙泊酚(1~1.5)mg/kg,推注速度为100mg/min。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启动射频电流。温度由60℃逐渐升高至80~85℃,持续约2~3min。治疗过程中视患者的反应酌情追加丙泊酚。持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Bp下降超过基础值20%时,静注麻黄碱6~12mg;HR低于60次/min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2~0.4mg。

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穿刺时,意识消失时,加温1min时,加温3min时和术毕时记录SBp、DBp、HR、Spo2;记录丙泊酚的用量,从静注丙泊酚开始记录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sec),睁眼的时间(从静注丙泊酚至呼之睁眼,min),治疗室停留时间(min);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流泪、呛咳、肢体活动、呼吸抑制(暂停、舌后坠)及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χ±s),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意识消失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治疗室停留时间及丙泊酚用量

两组意识消失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治疗室停留时间及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丙泊酚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降低(p

Ⅰ组有2例,Ⅱ组有4例在穿刺时出现心动过缓,调整穿刺针深度后好转。考虑这6例患者均为穿刺时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2.3两组SBp、DBp、HR和Spo2的基础值比较

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在穿刺,意识消失时,加温1min时,加温3min时的SBp、DBp、HR均降低(p0.05);与ii组比较,i组意识消失时,加温1min,加温3min时的SBp升高(p0.05)。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Ⅰ组丙泊酚用量,术中不良反应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低于Ⅱ组;术中DBp、HR、Spo2稳定,SBp下降的幅度小于Ⅱ组,且呼之睁眼时间和治疗室停留时间并未延长,提示: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用于三叉神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时,不仅增强催眠作用,而且还抑制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丙泊酚麻醉起效快,恢复迅速而完全。目前已被各级医院广泛运用于诊室有创诊断性检查以及微创手术的治疗。但丙泊酚具有剂量相关性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2],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咪达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抗焦虑的作用。起效迅速,且具有顺行性遗忘的特点[3]。小剂量静脉注射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但苏醒时间相对偏长。本研究结果显示: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不仅增强镇静作用,而且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并缩短丙泊酚的起效时间。芬太尼属于阿片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可减少伤害性刺激向皮质的传入,抑制应激激素的分泌和心血管反应。与丙泊酚合用有协同作用,明显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增加其血药浓度,可缩短丙泊酚的起效时间。另有研究表明,咪达唑仑可能提高患者的痛域,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剂量,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相关性的不良反应。

总之,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咪达唑仑可增强镇静镇痛作用,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且不影响麻醉的恢复,是三叉神经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药物的配伍存在一定程度的呼吸功能抑制,在实施过程中应当严密监测,常规配备必要的呼吸辅助等抢救措施,避免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63-1065.

[2]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1.

生物温室效应的知识篇10

采光设计

日光温室前屋面是整体结构中阳光射入温室的通道,所以,前屋面透光性是至关得要的。阳光射到前屋面上时,其中一部分被棚膜吸收,一部分被反射,剩下的大部分阳光能进入温室。因此,将吸收率与反射率尽可能减少,才有可能加大透过率,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覆盖材料与骨架材料:日光温室前屋面多用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应当选用透光率高、抗污染能力强、耐气候性良好、抗老化的长寿棚膜、无滴膜、纳米棚膜,以保证温室采光效率。

为了有效提高日光利用率,可以通过精确计算日光入射角度和时差,因地制宜选择大棚建设的地点和方位。能有效提高光热利用率。为了有效地达到大棚保温效果,在大棚墙体、地基设计方面采用特殊施工手段和材料,可以在极端最低气温或连续数日阴雨天气条件下,在完全不加温的情况下,保证棚内最低温度在9℃以上,10cm地温在12℃以上。

使用钢材做骨架遮阳面积大大减少,有利光照,耐用年限超过竹木骨架,虽然投资较竹木骨架高,但使用年限可长达10年以上。

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温度比普通型日光温室高3~5℃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保温设计

温度与作物生命活动的关系与光照同等重要,直接关系作物的生长发育。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产物的积累、运输与分配都与温室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有密切关系。

日光温室的热量全部来自太阳,所以温室内的光热要千方百计的防止失散,了解温室热损失的途径,通过保温设计提出相应的对策。

减少温室外散热:温室热量损失主要通过贯流放热和通过覆盖面的传导放热,室内外温差愈大,热损失就愈大。为减少热损失,选择传导热系数小的物质做温室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提高保温性能。不同物质材料的贯流传热系数不同,导热系数小的材料,绝热性能也较好,凡是导热率小于0.2326J/m2・h・℃的材料称为绝热材料,将相同的材料增加厚度或层次也能减少贯流率。

选择透光好保温能力强的棚膜:纳米聚乙烯棚膜,其透光率高,白天采光多,有利提高温度,保温系数大于其它同类棚膜。

日光温室的容积不能过大:温室容积越大,其散热面积越大,其保温能力越弱。

提高温室的密封性,减少热损失:日光温室部分热量是从门、窗、薄膜接逢等缝隙失散的,将有缝隙的地方尽量密封以防止热损失。

除尽量保持密封性外,还要有足够的通风,以保证新鲜空气的进入,春天气温回升后,防止高温危害。通风口采用特殊设计和换气设施。

为保证足够的地温,温室设计防寒沟,切断屋底角土壤横向传热,避免土壤横的热损失。

温室材料

温室骨架为主要材料,在设计上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风雪抗压荷载力,温室前屋面骨架为拱形,抛物线圆弧形状,可使温室骨架增加抗压力,也可增强日光的入射,根据荷载和光学原理设计这种骨架,不但在抗风雪荷载力和温室的日光入射率增强,也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

温室特点

温室热源主要来自日光和加温设施,运用合理的结构和特殊材料,使温室适合作物生长的条件真正达到要求,利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种植各种品种的农作物可增产30%~50%,还可节省煤电及其他热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属环保型温室,合理的温室结构与材料配置,保证温室性能提升,成本降低,可用于种植、花卉、养殖、水产、科研等。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特别是城郊的精品化、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已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农业实用新技术和现代化农业装备也成为高效和精品农业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本项目正是根据农业高科技化趋势,在多年科研和实践中,依据各地区的地理、光照、气候条件设计制造,因此,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采日光为唯一热源,运用特殊结构方式和材料,通过充分吸收热源和密闭保温技术,保持适合作物生长的温度,比较采用加温式的传统大棚,具有不用燃料或只须少量加温,节约能源、优化生态环境、盈利能力强,回收期短,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可有效提高作物生产数量和质量。是真正环保型温室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