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27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原则;措施;现状;特点;重要意义

一、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办学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作为高职院校日常工作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不H仅是高职院校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更决定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决定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社会、学校、企业三者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改善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各行各业进步的真实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抓住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并严格遵守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努力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不断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的专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及目的

1.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以往,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沿用了事业单位机构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符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特点的管理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都只是停留在“人事管理”和“劳资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距离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差距愈来愈大,这些很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更无法促使高职院校办出特点、办出特色,无法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其正常作用。

(2)缺乏有效的管理投入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召开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会议,为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组织往往关注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创业,以及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仍旧在原始的状态下辛勤工作,因此也就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滞后于院校的教学改革发展进程。

(3)工作内容复杂

当今,各大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着巨大工作挑战: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统计分析、师资调配、晋升聘任……人事干部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每项工作都具有严密的条理性,以及历史延续性,稍微走神就可能出错,常常是“做好无功,做错有过”。

2.信息技术相关分析

信息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的诞生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为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提出新的启示,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必然要求。

3.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面对传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管理理念落后、投入力度不高以及工作内容复杂性的问题,信息技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良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不断打造雄厚师资力量的关键;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本;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加强工作内容的流程化和规范化,不断规避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漏洞和问题,逐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真正达到带动整个高职院校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

4.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目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已经逐渐应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之中,建立面向全校服务的综合人事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达到以下目标:

(1)建立动态的可共享的教职工信息库

建立教职工信息标准和规范,构建全校教职工信息库,包括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离校人员。通过教职工信息库,即可了解到教职工的当前状况,又可追溯信息的历史过程。教职工信息可向全校共享,并可灵活授权给各级用户,既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2)实现流程化的业务管理

人事处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人才招聘、人事调配、师资培养、岗位聘任等,均可灵活设置业务流程,并开放给教职工、二级单位和职能部门协同完成,实现流程化办公。

(3)面向教职工的自助服务

教职工可在校内登录系统,查看个人资料,了解学校人事政策,在线填报和打印各类申请表格,并可通过系统跟踪自己提交的业务申请的办理进度。

各部门领导进入系统,可查看学院的教职工信息,可在线审核教职工提交的业务申请。还可通过系统和人事处协同办公,在线完成人才招聘、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工作。

系统可为校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领导进入系统,可查询全校教职工信息,查看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实时了解学校人力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4)面向多级应用的信息平台

通过系统可以实现学院人事日常工作的业务处理,保持政策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工作量,有效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及准确性。

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视

通过对职业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分析来看,虽然大家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功能很认同,但是处于资金等因素考虑还未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初步进行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各级领导及部分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既不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效果,又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很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

2.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能够足以胜任当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一方面,由于我国高院校起步较晚,对于高职院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更晚,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可借鉴和推广的信息化建设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工作虽然已全面展开,但多未能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和信息管理的技术性合理融合,出现了线上线下两张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3.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同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大家保密意识很强,特别是涉及到教职工和领导的个人信息问题时更是慎之又慎,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人事干部多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必须踏实口紧。实现信息化后,大家比较担心数据安全出现问题,惧怕有意或无意间造成信息泄露,给人事工作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比较抵触。

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原则

1.转变态度原则

在构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便是领导管理层的态度。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作为当代新型产物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只有充分转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统一认识,凝聚力量,才能有效促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提高。

2.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各高职院校的应有较少,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必须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促使工作循序渐进的开展。

3.科学实用原则

任何新型设备的应用效果,都不仅仅决定于设备的技术水平,其还决定于设备是否适合实际的工作需要。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时,必须遵守科学实用原则,选择最适合该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技术,构建一个有效、高效的管理系统。

4.安全保密原则

安全保密原则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面对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详细资料时,许多学校都不愿意将其公开,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重视对信息共享范围的控制,有选择性的对信息进行公开,保证高职院校内部资料不会被恶意破坏者所破坏。

五、推进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所有工作人员及有关领导必须加强认识,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并结合本校实际工作情况积极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之中。

2.配合管理,提高水平

高职院校应配合人事部门的管理,使其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有效果,为提高院校师资水平和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3.完善机制,提高素质

国家和组织应重视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逐渐构建一只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事业填砖加瓦。

4.加强教育,提高能力

高职院校应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如计算机应用水平、管理水平等,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

5.加强建设,保证安全

高职院校应充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公开和利用,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搭建媒体平台的方式,将院校做大做强。

六、结语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切实予以重视,保证建设工作更好的进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为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而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董育公.论农业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陕西农业科学,2012,(02):249-250.

[2]杜权.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J].经营管理者,2011,(15):280.

[3]韩华柳,赵蕾蕾.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46-248.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2

一、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从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角度看: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信息替代土地、劳力、资本等,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投入之一,而且已成为继能源、材料之后的第三大经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信息取代性与决策环节的信息决定性,同时也体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信息媒介性等方面。当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体系,是通过对一些政府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因此,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信用体系还存在严重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系需要的信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否则,将严重制约与影响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2.从信息作为经济与社会管理资源的角度看:在我国,由于传统工作方式影响,政府工作透明度不足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人民群众在知情前提下实现其民利,为了满足wto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防止政府腐败,同时,也为了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法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进而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我省及我国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无法顺利的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并提高政府管理的科学水平。

3.从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看:我国在过去十多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里,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规模的用户覆盖能力和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认知感的同时,由于更多采用了按条条、块块渠道,分散建设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硬件与软件投入比例失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等问题,也直接导致形成了大量的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这些情况的存在,正在严重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和整个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情况下,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大局出发,运用各种组织措施与制度和法规措施,通过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对现有分散异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无缝整合,并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成为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必须开展的主要工作。

4.从时展的角度看:迫切要求我们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首先是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总量的爆炸式增长,现在是每10年就增长一倍,某些尖端科学每2-3年就增长一倍,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科技文献就达50万~70万篇,在这古往今来不断增大的信息海洋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同在,怎样在这海量之中选出人们所急需的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尤其是随着以因特网为基础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活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超越地域与时空的局限,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和渠道,但由于进入因特网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没有质量控制标准,所以,致使网上各种污秽与伪劣信息泛滥、各种无效信息堆积、网络病毒频发,网上信息污染日益严重,刚刚建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些人倾倒毒、赌、黄和伪劣信息的场所,这不但在毒害着众多的青少年,而且也造成了通道的堵塞,使人们上网不能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各种病毒也时时在威胁着通道的安全。因此,尽快建立网上信息标准和信息秩序、优选网上信息建立信息资源枢纽,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信息的迫切需要,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各级政府投巨资参与修建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有责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来使它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5.从国家和地区安全的角度看:要求我们必须尽早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现代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技术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在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隐患、风险和危机。除毒、赌、黄信息毒害青少年和大量信息堆积影响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外,最严重的一个是不断的病毒冲击损毁信息系统和大范围信息网络,导致网上信息丢失或网络瘫痪;另一个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特别是国外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盗取国家、地区和企业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各种保密信息,信息网络、通信已成为敌对势力攻击的目标和窃取情报的重要渠道。

二、制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基本原则

综观国内外信息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研究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法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制定是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统筹规划、系统研究、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对全省信息资源全面有效的管理。

2.重点性原则。要充分研究当前我省信息化的进程与阶段,分析我省信息资源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社会实际需要与可能,既关注其紧迫的现实需要,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项目和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优势兵力,在充分研究当前实际情况与需要的前提下,进行重点突破。

3.循序渐进原则。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法规是一个庞大的法制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的先出台政策,再上升到法规。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化、科学化、法制化管理的终极目标。

4.创新开放与国际兼容性原则。制定我省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必须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竞争,扩大交流与合作,尤其考虑到我国进入wto后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兼顾到有关国际性的法律规定,因而,也必须对法规的国际兼容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3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在教育领域的涌动,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超越了时空开始向所有人开放,实现了学习的开放化和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传统的印刷资料等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以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为基础设计、开发、存储和处理支持教与学活动的新型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由于其处理数字化、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满足了信息化教育的需要,是支持信息化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都在探索课程改革,我国政府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培养大量符合信息时代要求、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新课程改革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针对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实施,都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以学为主”的“学习型”资源。要求改变过去资源建设主要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以教为主”的“助教型”资源建设思想。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但要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还要支持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研究型学习、协作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倡导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既能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资源。需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的做法。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体现教师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

3.新课程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形态上重视动态智慧型资源建设。以往的资源大多以静态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等形式存在,以硬盘或光盘为存贮介质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师生下载使用,资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将各地的智力资源利用起来。随着互联网的核心转向人力资源的“互联”和人的智慧的“互联”,“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加强着眼于“物”的静态的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发展着眼于“人”的动态资源建设,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与合作中发展。

4.新课程改革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从资源系统性和结构性出发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更新快、传播迅速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学习者和教师面对越来越多的教育信息资源,要能准确、有效、迅速地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采用“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储存和传播更优化和合理,充分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使师生借助知识管理平台共享和利用知识,激发师生生产和创造知识,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资源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资源设计理念,体现新型教学资源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1.选择恰当的原则与方法指导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资源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多媒体软件、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原则,例如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是:(1)个性化;(2)协作化;(3)多媒体;(4)动态化;(5)交互性;(6)共享性。还有学者提出了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包括:(1)交互性原则;(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4)科学性原则;(5)协作性原则;(6)教学设计原则。其中教学设计原则指出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地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策略。除了这些针对特定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原则,国外还提出了一般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应共同遵循的原则与方法。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十条原则与方法,具休为:(1)说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非信息化教学资源相比较的优越之处;(2)提供合适的教育刺激和反馈;(3)提供适合学习者的挑战性任务;(4)适当的情景下,鼓励协作学习;(5)让使用者可以发掘、改造、鉴别资源,以满足其特定需求;(6)在适当的情景下,让学习者可以选择和安排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顺序;(7)支持用户定制资源;(g)根据学习目标,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如图表、动画、图片、视频和音频),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9)在适当的条件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记录工具;(10)充分利用所使用的平台能提供的一切功能(例如pDa、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指导下,既遵循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还要根据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别与形式遵循特定资源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

2.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是一项以帮助人们学习为目的的事业”。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前许多教学资源是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素材、教案、试题、课件等,以“学”为中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资源比较少,要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资源设计,坚持“学教并重”的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资源设计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以“学”为中心的思想,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促进“教”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主体的多元化。

3.加强以学科知识点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据调查,按学科知识点组织、结构化程度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更受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但这类教学资源还不多。在当前从面向学科的教学资源设计向以主题资源设计过渡过程中,开发了一些优秀主题资源和主题资源网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在西部信息化教学设施短缺、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主体、其资源整合加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主题资源不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在开展主题资源设计的同时,加强以学科知识为组织的结构化教学资源设计,既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保持各学科知识点的相对独立,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4.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5.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4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各种文献资料系统真实的历史记录。它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原始性、凭证性、技术性和广泛性,因此,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和史料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档案信息数量巨增,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与范围、开发手段等愈加复杂,整体质量的把握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借鉴管理科学中的质量管理理念,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质量控制。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及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包括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讲就是将高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加工及信息资源整合,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创新、方便检索利用的综合知识信息库,为高校组织决策、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从外延上讲就是应注重档案信息的资源发掘、信息渠道的拓展等。(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1.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现代化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使高校档案馆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对高校档案馆建设的长远发展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2.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为学校建设提供优质服务。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利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不断开发档案信息精品,为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活动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3.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优化高校档案信息结构。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能够体现本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特点的档案数量少、质量不高,馆藏档案缺乏科学、严格的鉴定。因此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助于优化及拓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范畴。4.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有助于提升档案馆地位。高校档案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使人们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提升档案馆的地位。

二、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的因素

(一)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认识不足。档案人员的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重保管、轻利用,没有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利用,这成为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在因素。(二)档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目前高校档案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不适应表现较突出,现代化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这就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资金及配套设施不足。高校档案馆虽然大多配备了计算机,但由于资金不足,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备,致使开发手段落后。因此大多数高校档案馆还仅仅停留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目录管理的阶段,无法进行其他深层次的信息开发,这成为影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外在因素。

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的内容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产品的固有特性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质量控制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和活动对产品形成的各个过程实施控制。质量控制虽然源自工业生产领域,但同样适用于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就是档案部门生产的产品。因此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就是对高校档案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以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实现档案信息齐全、完整、准确及利用便捷、高效。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使档案馆所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功能、使用价值、数据等各方面的质量达到我们的质量控制标准。

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的原则

(一)整体性控制原则。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把它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对各个质量关键点进行监控,即确保信息资源收集、整理的齐全、完整、准确。(二)规范化控制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控制原则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因此,在进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和遵守档案管理的各种相关标准及法规。(三)适度性控制原则。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有其特殊性,如有些档案信息需要保密,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时,把握好公布信息内容的审查及传播范围,采取措施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适度控制,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五、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政府或行业组织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立法、行业规范与监督,建立健全质量控制管理体制,将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与信息建设单位负责相结合,构成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管理体系。(二)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信息资源收集阶段是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应保证向其他部门收集的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可靠、完整;信息资源加工整理阶段应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规范,以保证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信息资源利用阶段应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和效益。根据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各阶段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计划及每一阶段的质量目标,对照流程中每一个步骤和任务,及时检查和反馈实施情况,确定项目质量是否失控,是否出现系统误差,是否需要采取纠偏措施等。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充分、高效、便捷地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高校档案馆的立馆之本、强馆之基,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探索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规律,通过质量控制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工作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立新.高校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7):152-154

[2]杨彩云等.知识创新与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6(2)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5

为信息资源共享而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尚不能开展服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单位在信息资源服务中可以获得一部分信息服务费,谁占有最新资源,谁就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利益分配问题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进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开发和使用。

过份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作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专业所,缺乏独立的信息资源支撑体系,缺乏对情报研究资源系统性的配置规划。由于过于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情报研究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被动局面。

资源支撑体系不完善。纵向性的资源经费来主要源于本单位,与横向资源经费相比数量较小,主要用于保证核心资源的配置,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由于人员调动频繁等原因,使原有的资源经费以及资源配置体系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是连续两年频繁地更换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具体业务人员,造成信息资源在采集渠道、经费支出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混乱的情况。

如何做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保障工作,首先要了解军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其次,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第三,运用科学的配置方法,遵循信息资源配置原则,并辅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1)了解军工电子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目前,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转向为信息化,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各种主要作战平台具有信息传感、目标探测、信息攻击等功能。电子信息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越来越大,军事电子工业在国防科技中的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武器装备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国外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软件技术,军用雷达技术,军用激光,军用制导,军用探测,隐身技术等等[2]。2)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军事电子情报研究是为国防科研服务的,尤其强调情报研究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客观性、响应性。(1)超前性或称“预测性”。情报研究往往着眼于长远需要,探索和发现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对此进行超前分析和科学预测,研究其对未来军事电子技术装备以及未来战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2)及时性或称“实时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提供所需情报,即‘实时情报’。(3)全面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研究内容,提供相对全面的情报,避免以偏代全而产生错误的结论。为此,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从战略的角度上看问题,善于把具体问题放在大趋势中去认识。(4)客观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正在出现的军事电子新技术、新体制、新概念和新理论,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领导对关键问题有准确的了解,以便正确地指导和科学的规划。(5)准确性。是指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产品必须与上级的要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情报价值。(6)快速反应性。既从接受任务到提供情报研究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很短,因此,平时必须占有大量的信息,掌握多种信息源,才能适应这种需要。3)总结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类型。(1)综合情报,主要是针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国际水平和未来动向进行的研究。(2)专题情报,是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工艺、产品、科研课题、建设工程等有关的情报进行的研究。(3)技术经济情报,是针对军事电子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进行经济评价,探讨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4)市场情报,是指对军工电子技术市场需求情况,预测其未来发展动态的情报研究。(5)管理情报,是针对先进的军事管理方法,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的军事管理情报研究。(6)政策情报,针对国外国防科技政策的情报研究。

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方法

在了解和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之后,进行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3]。1)信息资源配置含义。信息资源配置是将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合理分布和存贮。具体说,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有效配置。2)信息资源配置原则。(1)需求原则。支撑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不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数量、品种、类型上,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要以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2)时效原则。是指信息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可靠性与实用性等因素,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将信息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从信息资源的选购、采集、验收等环节严把质量关。(3)层次原则。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搭配上,应考虑信息资源的层次性,这主要是指合理地配置一、二、三层次文献。另外,为满足情报研究在不同要求下使用的特点,例如:保密课题检索等等,可适当考虑二次文献的使用,因此,信息资源在层次上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必要的。(4)成本原则。目前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主流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的引进将使信息资源的成本增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浪费。故在配置军事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5)特色原则。军工电子技术是各行业的基础,要突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的特色,须结合当前军工电子科技发展态势,不断发现、补充和更新原有的信息资源,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6)动态原则。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资源配置过程,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变化发展的。由于情报研究资源需求的动态性以及价格、经费的动态性等因素,都会使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面临新的环境,因此,根据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3)信息资源配置保障基础。要实现军工电子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从思想、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给予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1)理念基础。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是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应该树立从国家、国防到研究机构三个层次上的科学配置观。将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纳入到国家整体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上,明确定位,做好自身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分工。(2)技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指满足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和通信网络等设施,旨在为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平台。计算机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在检索过程中,应符合保密要求;应用软件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控制部分,要力求一致性,互相兼容,且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通信网络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神经系统,应进行“无缝化”规划。(3)管理基础。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有序化组织与协调。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决策、管理、协调、监督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组织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管理方法和程序是开展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准则。(4)标准基础。实现国防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其关键的基础之一就是标准化问题。首先,要做好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科学配置的总体发展计划;其次,要满足国防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使信息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生产与服务等全过程都符合标准规范,为今后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4)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实现策略。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配置策略的实现,有助于指导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工作,满足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各项需求。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具体建议:(1)制定资源的配置规划。制定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的总体计划(包括资源未能按时到位的应急预案);制定资源采集、共享、流通、存储、服务等分计划,同时确定阶段性的信息资源收藏结构头尾一定要对,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此处是重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安装完的tCR回路电抗器标好a、B、C,还要标好电抗器进出线端,哪个端子和穿墙套管连接,哪个端子和铜母排连接,哪个端子是上下两层连接的,要事先让工人明白。7)电容器组的连接。电容器组3层和电抗器、零序互感器的连接,因为电容器组进出线两面都有铝排,和电抗器方向连接是三相铝排,和零序互感器方向连接是从电容器组双星星的两个中性点引出线接至两个中性铝排上,然后从两中性铝排接到零序互感器的两端,图纸设计两中性点铝排和零序互感器的连接是截面240mm2钢芯铝绞线,但做完以后发现由于距离太短,铝绞线的弯太大,影响美观,实际中此处电流很小,经和电力科学院现场工程师和甲方电气负责人协商,此处改为用截面35mm2铜芯软电缆连接。零序互感器接线柱太大,用铝排做一个过渡接线排。电容器层间电容的出线要和每层安放电容的角钢架子外壳接在一起,以保证每层的每一相保持一个等电位状态。8)tCR晶闸管阀组安装。tCR晶闸管阀组也是安装在绝缘瓷瓶上的,所以和前面安装电抗器和电容器方法一样,只是阀组多了一套冷却水系统,每一相的晶闸管就靠这冷却水循环来冷却保护晶闸管。晶闸管阀组的每一相和穿墙套管是用铜排连接的,一定要保证铜排之间、铜排和墙间的距离,至少保证400mm的安全距离。9)接地安装。所有基础预埋铁、隔离开关支架、避雷器支架、电流互感器支架、穿墙套管底座、阀组底座都需要和SVC系统接地网焊接连成一体。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6

关键词:空管信息化;安全域;权值划分;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22-03

ResearchesonSecurityDomainDistributionofatCinformationsystem

HanXuan-zong

(BureauofGuizhouairtrafficmanagement,Guiyang550012,China)

abstract:thispaperisbasedonthebasicconceptofinformationsecurity,whichgiveamSasecuritydomainallocatesystemtoresolveprivatesdistributeproblemintheseconstructionofairtraffic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andsecuritydomainsystem,ithasaneffectivesolutiontocoordinationofvariousadministratorandcollaborationbetweensecuritydomainsandinformationcirculation,italsostrengthentheatCSecurityability.

Keywords:atCinformation;securitydomain;privateallocate;informationsecurity

空中交通管制作为LRi(Liferelatedindustry)生死攸关行业的一种,在航班数量飞速增加的今天,日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大量基础支撑性的空管信息系统的引入,尽管有效地提升了管制工作效率,但是空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一个潜在的隐患。

在当前空管行业应用的各类空管信息系统当中,从包括自动化系统、航行情报控制系统在内的管制直接相关系统,到日常应用的班前准备系统、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等,大都采用设置超级管理员用户口令的方式进行管理,此方式尽管便于实现对系统的配置和维护,但由于权限过大,使得其可以对空管信息系统中数据进行任意操作,一旦出现超级管理员误操作或外部黑客获取到超级管理员权限,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原则中包括的“最小特权”和“权值分离”的安全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最小特权原则思想在于控制为主体分配的每个操作的最小权限;权值分离原则思想在于实现操作由专人执行同时由第三方用户进行监管。

最小特权和权值分离两大原则的共同使用,构建出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accessControl,RBaC)安全策略模型[1]。RBaC作为对用户角色权限的一种高度抽象,同一角色用户仍然拥有同样的权限,但为了能够更好的体现最小特权原则,角色下用户的权限仍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控制;Dte(Domainandtypeenforcement,Dte)策略模型实现了将空管信息系统的不同进程划分为不同的域(Domain),将不同类型的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type),通过对域和类型的安全属性进行限制,来实现对用户权限的控制[2]。

该文在综合了RBaC安全策略模型和Dte策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对空管信息系统进行分域管理的划分机制,该机制符合最小特权和权值分离原则,实现了对系统超级管理员的权限细分,通过对权限的划分,建立管理员―域―类型的相关对应关系,分散了由于超级管理员权限过大造成的安全风险。

1系统/安全/审计管理划分机制

在任何一个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运行当中,管理人员、管理行为审计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的角色都不可或缺。空管信息系统超级管理员的权限也应依据此原则进行划分[3]。在具体实现中,应结合Dte策略中对于域和类型的管理思想,采取二维访问控制策略,强化对空管信息系统完整性和数据安全性的保护;Dte策略通过对管理权限进行控制,阻止单一用户权限造成的恶意程序扩散等情况。通过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审计管理三方面的协同制约,保护系统资源的安全性。

1.1基于mSa的管理机制

该文依据RBaC及Dte策略遵循的最小特权和权值分离原则,将空管信息系统中超级管理员权限进行细粒度(Fine-Grain)的划分,将其权限一分为三,即管理(management)权限、安全(Security)权限、审计(audit)权限,构建一套基于mSa的权限管理机制。使三类管理员只具备完成所需工作的最小特权,在单项管理操作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必须历经安全权限的设置、管理权限的操作、审计权限的审核这一流程。该文通过设立独立的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审计管理员,并为其设置独立的与安全域挂勾的安全管理特权集,实现了管理-安全域-类型的二维离散对应关系。具体而言,三类管理员主要承担了以下职责:

1)系统管理特权集:归属于系统管理员,包括系统相关资源的分配,系统软件的配置、维护等权限;

2)安全管理特权集:归属于安全管理员,包括系统内部安全策略的制订,安全阙值的设置等安全相关权限;

3)审计管理特权集:归属于审计管理员,包括对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操作记录的审计和审批,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角色出现。

mSa管理机制将系统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独立环节,实现了系统特权的细粒度划分,强化了系统的安全属性。图1展示了三类管理员之间的具体关系:图1mSa管理员协作流程

如图1所示,空管信息系统用户总是会提出一定的需求,并寻求通过系统得到相应的应用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会由系统管理员针对用户需求,判断满足用户需要调用的相应资源,如功能域和资源的类型,同时生成解决方案,并将其提交至安全管理员处。

安全管理员在接收到系统管理员产生的解决方案后,即时的会依照相关规定要求,为解决方案制定对应的安全级别,并实施可行的安全策略。如解决方案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全级别和安全策略的要求,即通过安全管理员的安全评估,为其施加安全策略。

解决方案历经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的制定、安全策略实施等步骤后,将生成应用提交至用户,由用户验证其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审计管理员在整个过程中,将针对从需求提出至应用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任何系统内部的操作均需经过审计管理员的审计和监督,审计管理员有权停止任何涉及到安全的异常操作。

通过上述模式的应用,将使得空管信息系统划分为由mSa三个管理员所共同管理的系统,也形成了三大管理员之间的制约机制。该机制的建立,有效地避免了超级用户误操作和黑客入侵可能造成的危害。同时权限的细分,也使得任何一名管理员在操作自身环节事务时,都需要其它管理员的协助,无法独立完成越权操作。如当系统管理员进行用户的删除时,此操作将依据安全管理员制定的安全策略确定为较危险操作,实施的结果将由审计管理员进行审核,在确保该行为是合理有效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1.2mSa管理体系安全域的划分

mSa管理体系的应用使得系统、安全、审计三类管理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关系成为可能,系统的安全性得到增强。而在mSa体系上应用安全域思想及类资源的设置,将进一步隔离域间的信息和资源流动,防范非法信息泄漏现像,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该文在mSa体系中灵活运用了安全域的思想,实现了对空管信息系统主体域的划分,同时将空管信息系统管理的资源分为了不同的类型资源,mSa通过建立安全域和类型资源之间的关联,实现了对域间信息流动的监控,通过对安全域规则的制定,使得系统用户只能访问到所属安全域内的安全类型资源。通过对用户安全域访问行为的控制,有效的防止了误操作、恶意操作可能造成的恶意信息流的传输,进而强化空管信息系统整体安全性。在空管信息系统遭遇病毒攻击的环境下,病毒本身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染未遭感染区域的特性,通过对安全域的划分和安全域内类型资源的归并,能够有效的阻止病毒的无限制复制传播,病毒只能访问所属主体的安全域及相关资源,无法传播至安全域边界之外。当系统管理资源分散于多个不同安全域时,系统将有效避免形成整体瘫痪现象。

在空管信息系统中,根据需求通常可以把资源划分到不同的安全域,同一安全域还能依据资源归属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子域,子域在拥有部分父域特性和资源的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性,子域的存在不仅强化了安全域的安全管理特性,还能够真实映射现实社会的组织结构关系。

2管理机制安全规则研究

本节给出了mSa管理机制的实施规则,按照这些规则,可以根据mSa原则实施空管信息系统的管理。系统中的资源主要由主体(a),客体(c)组成,用a表示主体的集合,B表示客体的集合,D表示域(d)的集合,p表示型(p)的集合,R为权限的集合,主体、域、客体权限之间的关系如下:

1)设函数dom_a(a),是定义在主体集合a上的函数,将主体a映射到相应的域。系统中的主体至少属于1个域,即:?a∈a,?dom_a(a)≠?∧dom_a(a)?D。

2)设函数type(b),是定义在客体集合B上的函数,将客体b映射到相应的型,系统中的客体至少属于1个型,即:?b∈B,?type(b)≠?∧type(b)?B。

3)若权限映射函数R_Dt(d,p),为定义在域D和型p上的函数,将域d对型p的权限映射为集合的某个子集,即为域d对型p拥有特权的集合。

为有效避免超级用户的误操作和恶意程序的攻击,安全域间的信息流动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每个独立的信息流动需求发起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安全信息的验证,确保信息不会对接收安全域的安全状态造成破坏,在不影响安全域安全的前提下,才接收该信息流。信息流在由主体操作产生的同时,必须对操作本身进行检查,在操作和信息流均处于安全状态时,可视系统为安全态。依据以下分析,可得出如下关于信息流动的规则:

规则1安全域隔离规则:为有效阻止恶意操作,安全域间信息流动必须处于受监控状态,实现对安全域中数据的保护。

不同安全域间存在着干扰性,而干扰性的存在又反映了不同域间的相互作用,合理的应用安全域隔离规则,对安全域间信息的流动进行监控,是实现安全域安全的一大前提条件。

规则2安全域访问规则:安全域内部主体对客体的访问,必须满足相应的访问控制规则,包括常见的只读、读写等。具体的访问规则包括如下几类:

只读规则:单纯采用读取形式取得客体中信息,对安全域中数据进行不操作的读取,有效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变更性,同时在利用了数字加密技术的基础上,还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只读需求。

只写规则:主体对安全域内客体只进行单纯写入操作,不允许读取安全域中原有数据,对于主体写入数据的读取可根据具体进行进行设置其是否具有读取权限。

读写规则:包括只读和只写规则的部分安全控制因素,但主体在受控的情况下,可向安全域中客体写入并读取信息,在满足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允许主体对安全域内客体进行读写。

以上几条规则只涉及安全域内部读写规则,当需要实现安全域间访问时,需要结合规则1进行控制,对于安全域间的访问控制,既要考虑到主体自身的权限要求,也要考虑到安全域之间的规则控制和系统监管因素,只有经过配置的安全策略实施后,才能允许实现域间的访问。

规则3安全域间管理规则:安全域级别可分为父域和子域两类,子域继承父域的域内资源,但采取独立的安全策略机制管理,父域通过为子域配置相应的安全策略实现子域对父域资源的安全访问,保障父域自身的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在父域和子域同时管理同一资源时,父域具有优先级(安全策略进行特殊配置除外)。管理规则的实施,在便于调用资源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也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资源共享可能产生的冲突和安全患。

3结束语

最小特权原则和权值分离原则作为安全操作系统的基础原则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空管信息系统超级用户权限分离问题,该文提出的mSa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员主体安全域的归属和相关资源类型的划定,有效降低了管理员误操作、黑客入侵等可能带来的对系统的破坏。在mSa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安全域的引入和资源类型的划分,有效地阻隔了各安全域间信息和资源的流动,阻止了恶意信息流的传递,增强了空管信息系统的安全。该文下一阶段将把安全域之间的流动控制作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进一步进行开展,力图实现对空管信息安全的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张德银,刘连忠.多安全域下访问控制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8,28(3):633-636.

[2]付长胜,肖侬,赵英杰.基于协商的跨社区访问的动态角色转换机制[J].软件学报,2008,10(19):2754-2761.

[3]段立娟,刘燕,沈昌祥.一种多安全域支持的管理机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37(4):609-613.

[4]周伟.机场信息化规划研究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的定义及特点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目前,比较通用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把信息内容、信息技术设施和人力资源都包括在信息资源概念里。狭义的解释只是把信息内容本身视为信息资源。近年来,狭义概念又有一种提法,既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才能视为信息资源。应当说,信息资源这一概念还在研究发展中。信息资源整合所采用的是信息资源的广义概念。

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on,iRi),是指对于不同地域的信息形式、管理单位中分散存储和管理的各类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联结成为一个结构有序、管理一体化、配置合理的整体。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共享则是整合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归宿。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过程。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就是强化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英文简称iRm)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管理领域,当代称为iRm思想。它的管理理念是:取代过去单纯以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理念,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的、可控性的、个性化的和实时性的管理。近几年,国内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受阻,重复建设现象突出等。尤其是在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自1999年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后,许多地方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建设、分散性建设、投资型建设,由此产生了许多自我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信息隔绝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即所谓的“信息孤岛”现象,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瓶颈。目前,国家提出信息资源整合就是根据iRm思想,针对当前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从实际出发采取的治理办法。针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域即电子政务建设而言,信息资源整合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符合国情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信息资源整合的特点

信息资源整合建设采取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资源能连续更新。将各种数据库、光盘资源、网上信息资源、电子格式文献、印刷型文献以及视觉类信息等不同种类文献真正融合在一起,便于用户检索使用。概括而言具有如下特点:

①整合后的资源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因而覆盖面较广,能够提供跨部门的服务。

②整合后数据对象间具有统一性和有机关联性,体现了资源的系统性。这种关联性反映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

④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在结构功能上的统一性便于数据的更新和扩充。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因此在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守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的整体性原则。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关系到整个政府的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其统一标准,使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交流,尽可能减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政务信息资源的使用者除了政务部门自身外,还有公民、企业、各种社会团体,各种角色对信息资源有不同的应用需求,因此需要打破“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理念,超越政府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能的界限,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以满足从不同的角度去组织、揭示、识别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需求。

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是根据资源的利用情况来决定的,用户的需求是决定信息价值的主要因素。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嫩而就,不应盲目地从简单的数据资料出发开发建设数据库系统,而应该组织各方力量先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从公众最需要、最有价值的而社会其他组织又无法满足的资源需求出发采集和整合资源。

模式上灵活多样的原则。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最佳模式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前提下的集中整合与管理,但由于政府各部门信息化一开始就处于条块分割的无序状态,要完全按照一种技术标准,将各部门、各系统已有的数据库集中起来,实行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在现实中是很难行得通的。但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的信息平台架构,对那些尚未开发的有价值的零散的信息资源进行及时的采集、分类、加工,集中管理,而对已存在于各部门的内容庞大、体系复杂的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在兼顾原有信息资源配置体系条件下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无缝集成,通过对内容、数据和应用的多方面整合,实现统一门户提供的可控和个性化服务,达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5)机制上多头并进的原则。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其他机构如图书馆、信息机构、社会信息咨询公司、软件开发商、高等院校、商业公司等,利用他们具有的优势共同开发政务信息资源,这是现阶段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更好地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

政府门户网站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捷性以及它所具有的灵活互动功能和信息沉淀功能,决定了它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遵循整体性原则、需求导向、模式上灵活多样等原则对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成效的重要突破口。

政府门户网站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

瑞典的政府门户网站首页为三个部分构成:政府机构链接导航区、信息区、应用主题服务区,页面简洁却包含了资讯信息、在线服务、公众参与等大量的内容,这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在于它从用户需求出发,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用户信息获取两方面做了别出心裁的设计和创新:

(l)政府信息公开

瑞典政府门户网站在首页主要设置了“区”、“信息”两个栏目,前者将政府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作了全面的公开,后者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政府资讯、新闻信息,进入其中,它被分为信息分类和信息展示两个区域,用户可以通过清晰的栏目导航和强大的搜索引擎寻找所需信息,非常人性化:

①在信息分类导航上,瑞典政府并没有使用工作量最小的方式―按信息来源分类,而是采用了两种用户都容易理解的分类标准―信息的成文体裁(包括文章、演讲、声明、评论等)、信息的格式(包括文本、图片,流媒体等)进行分类,让用户看得懂,找得到,同时也打破了政府网站以传统的网页文本信息为主的信息方式,丰富了资讯信息内容的表现形式。

②在信息检索上,瑞典政府为用户提供了两种工具:一是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二是每条信息的元数据描述。瑞典政府为每类信息都设置了以时间(精确到月)和产生部门为条件的搜索引擎;在每条信息前还附上元数据信息(包括信息类型、信息产生时间、信息产生者和产生部门),部分信息甚至还提供作者的联系方式供用户交流之用。通过两类工具的同时使用,为用户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8

作为实现对学院教职工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发展情况,提出有效的策略,使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为教职工的积极性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首先,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庞大信息资源库的构建,具有集中整合全校教职工个人信息的功能,对于人事异动信息能够得到有效掌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与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教职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人员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大大降低人事管理难度,实现对教职员工相关信息与数据的有效管理,并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并代替了传统的office组件中word、excel等电子文档的操作模式,各类数据的保存与更改更加准确与及时,数据更新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历史数据得以有效保存,为以后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现阶段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中较为复杂与困难的工作包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师资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年报以及高等院校基层报表等等,这些工作采用的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障,还无法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自动汇总、分析数据的功能,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较低,能够轻松的进行类别的汇总分析,使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汇总全校教职员工的信息,同时还有相关佐证材料可以查证,如此使得原始档案查找方式得以改进,通过电子档案的调整来核查信息,就可以实现教职工提职资格审查、职称评定的资格审核、科研成果的申报和退休人员的审核。如此一来审核的效率就得以大幅度提高,纸质档案的翻阅得以减少,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存,为其完整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要点

2.1标准化原则

由于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庞大与复杂的信息,存在不同复杂的情况,站在系统内部建设的角度来看,采用标准化的方式是保证内部兼容性的重要手段;站在整个数据化校园的角度来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级管理平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再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应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与众多系统相配合,包括教务、学工、财务等等,共同实现基础数据源的构成,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遵循标准化原则进行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2.2信息化原则

为了加速建设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校园,使全校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得以推动,就必须遵循流程化原则。信息化在人事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使人事资源管理中的教职工的基本信息管理、人员考核、薪酬计算、合同管理、统计报表等定量工作得以简化,降低工作难度,其设计方式采用工作流,实现了系统中各项业务的形式流程化,同时对人事资源管理定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业务流程得以明确定义以及完善优化,使得现行管理机制的调整与改进得到有效反馈,进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有效提高,保障了服务质量,使人事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朝着职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2.3安全性原则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网络安全性。系统根据学校网络中心的需求,部署统一的防火墙,将tCp/ip协议应用于网络传输与通信。全校教职工必须通过学校的信息门户访问,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才能够得到相关的服务。第二是数据的安全性,应包含数据库全备份、数据库增量备份、应用系统日志备份、操作系统备份以及应用系统备份。

2.4开放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不同网络协议应能够应用于系统,实现多种网络产品的互联与多种数据库系统的转换。以此使得网络应用环境的集成性与网络可操作性得以强化,接口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此外,用户构造信息集合信息项也应能够在系统中得到应用,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人员类别的设定,实现管理的分类。

2.5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原则,通过对成熟、可靠的技术的运用,并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需求,例如实用性、性价比、使用寿命以及系统的可扩展性等等,使系统建设得以强化。

2.6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对网络进行强力的管理,确保其可维护性达到一定水平,确保用户界面友好以及网络功能透明化,降低操作与学习的难度,为管理与维护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7信息共享与安全保密相结合原则

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系统中会存在大量的重要信息的存储、处理与传输。鉴于此,就必须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应加强系统各个环节的保密性与安全性,提高对这些环节要求,具体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等,应实现技术设计的优化与管理机制的合理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入手:①物力安全。首先,要对产品与设备的选择予以高度重视,确保选择的维护功能应具有成熟型、稳定性、可靠性,能够保障数据的完整,同时相关产品与设备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此外,系统容错与备份技术的运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实现病毒的防治与系统故障的恢复。②存取控制。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传输系统的选择应注重存取控制功能的提升,还应结合学院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用户权限的设计得以优化,进而实现安全保密性的同时,完成信息的共享。③安全保护。人事信息包含了的内容与个人与学院信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保证人事信息安全性、保密性在人事信息自动化管理工作中的实现。为此,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8易用性原则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遵循易用性原则,采用先进的,具有简洁界面的浏览器,提高操作的灵活性,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应实现对可视化多媒体编程风格的运用,使界面得到统一。

3现行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建设方面仍有待提升,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开发与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大部分学高职院校的人事业务的完成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缺乏信息化建设。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人事工作在方式与理念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进程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现行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3.1系统封闭性较强

虽然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构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了分工,并实现了众多管理系统的建立,例如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系统和工资管理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存在独立性过强的问题,它们的互联互通并没有实现,难以进行数据共享。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在增加、删除以及修改系统中的已有数据时存在较大的工作量,系统操作只有在单机状态下进行。这种方法在数据的收集与积累方面难以实现分类整理的科学性,并且数据储存也不具有统一格式。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体系与各部门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使得数据冗余与差异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工作质量的完善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3.2系统功能具有单一性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中,然而就现行的系统而言,其功能仅仅停留在输入、存储以及修改等等,查询业务也相对简单,并且只在教职工档案管理与工资管理中的基础业务中得到应用。由于信息的加工与分析无法实现,因此在人事管理核心问题的决策方面,现行系统就能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具体而言,目前采用的工资管理系统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用户查询与职工个人工资情况的修改等,年发工资总额的增幅等方面的计算难以实现,进而无法对比本单位与同类单位的平均工资,单位内部不同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也得到不到有效分析,进而使得人力成本与学校效益间的损益关系的计算难度加大,用户的决策无法结合系统的信息来实现。此外,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仅仅停留在用户对个人基本情况的静态查询,系统中动态信息的变动难以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学历变化情况、部门变动以及职务职称变化等等,相关表格的生成更是难以结合实际需求得以实现。

3.3系统智能化缺失

虽然管理人员开展事务性的人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行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偏低,无法主动提醒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尤其是对于需要在近期完成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员耽误物这些工作,就会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3.4资源查询的规范性不足

目前,教师在对其考核成绩与工资福利等信息的查询中只能采用传统的手动操作方法,这就对人事资源的利用效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3.5信息准确率偏低

目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相关人事档案工作保护不力的问题,使得这些档案记录的完整性缺失。对教师状况的确定中仍采用手动查询的方式,这是基于大量资料的翻阅完成的,同时造成办事疲劳的几率非常高,进而对正确率造成影响。再加上有的教师信息的记录资料采用的存储形式为word与excel等电子表格,这就导致数据与信息的分散性与隔离性较强,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进而使得信息查询的效率与数据分析的集中性受到影响,对学校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的提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人力资源与物质投入存在大量浪费的情况。

4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策略

首先,为了使教职工信息管理的统一性得以实现,应加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要对人事基础信息进行考虑,同时人事资源信息系统内部数据中还包括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等等,如此才完整记录教师在工作期间的相关信息,使多部门进行数据登记的情况得以避免,此外也使多部门对同一部门提供所需数据的情况得以避免。其次,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应确保资源数据的共享得以实现,并且加强信息资料的网上传输,最大程度的减少复印佐证材料的情况,使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此外,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基于完整的基础资料,实现对数据查询统计功能的完善,并且实现直观、丰富图形图表的形成以及分析的动态进行,进而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可以利用相关软件格式导出数据,为电子统计的保存提供便利。

5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就应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情况,优化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具体包含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劳资福利社保管理系统,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系统,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才招聘管理系统,培训进修管理系统,校内人事调配管理系统,评奖评优及人才管理系统,提醒管理系统、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等12个模块。

6结语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9

1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必须有可供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以一定的标准、规范对档案信息资源加以集成。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档案管理模式,适应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加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运用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首先,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集成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集成是整个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基础,它要求在确定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将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数据以基础数据为标准进行转换,形成可以直接被系统使用的数据或过渡数据。在数据转换时,要充分注意数据库的扩充和更新能力。其次,强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集成。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过程集成,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业务流程集成,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集成,实现对外提供利用服务的档案信息资源统一从档案管理中心提取;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前端控制集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最后,开展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政府先进的技术、其对档案部门的投资及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构建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体系,达到档案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共享。

2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在现代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克服了时空限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进程成倍加快。因此,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新技术的运用不可缺少。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全过程中,我们要在坚持标准化原则、安全原则、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首先,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结合实际情况,高起点地购置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扫描仪等相关设施设备,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其次,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在软件环境建设上,档案部门要坚持自己开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软件的先进性,又要顾及软件的兼容性,使软件环境既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又具有较高的程序设计技术及操作使用水平。最后,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环境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关键的“神经系统”。在进行档案专业网站建设中,不管是内网还是外网的建设,都要在安全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兼容,并且,要使用方便,从而形成能够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站体系。

3变革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式

不管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整合,还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实用、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这将是今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重点。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全方位满足档案用户对档案信息自由的各种需求。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篇10

关键词:图书管理 信息技术 资源共享

1. 文献信息资源与网络化的结合体

在当今社会,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各个知识领域,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图书馆网络化有着密切联系,图书馆的现代建设,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图书管理工作中单一的信息来源形式。多媒体计算机发展使电子信息,得到进一步的改革。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它作为图书馆事业领域的一种共同的奋斗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工作改革的深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上的应用,给馆员和读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图书管理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新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

21世纪将形成一个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图书馆里也不例外,为适应未来图书馆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引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管理图书馆,组织各项业务。

3. 图书管理策略与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长远观念,合作观念,开放观念,资源观念,创新观念和服务观念,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每个图书馆情报部门都应把本馆藏书看作是整个图书馆情报系统藏书的一部分,图书文献信息资料浩如烟海,语种繁多,这就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图书馆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多,更严的要求,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就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图书馆员如能熟悉业务迅速全面的检索文献资料,并组织专题情报服务成为信息海洋的领航员,必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重点做好文献资源建设的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学科范围不断拓展,书刊价格上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上不断增长,图书馆经费仍然存在着不足,不仅制约着文献资源建设,也影响着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建设。因此,图书馆要积极争取学校最大限度的经费支持,合理规划投资力度,有计划系统地全面地开展藏书建设,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别处,图书馆还要多方筹集经费建立专项资金,增加重点文献购置费的投入,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时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馆藏质量的好坏,资源载体的不同,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成效,制定出与重点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的采购计划,对图书馆的充分利用,现有馆藏不断充实强化与重点学科相关的文献资源,突出相关文献资源完整性。

5. 信息资源的变化

数学技术,网络技术的法展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泛在知识环境下逐渐形成,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给传统的资源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纸质单一为主的文献载体形式,使得资源形式多样化。除了纸质资源,电子期刊,数据库,网页等也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它扩展了信息深度,使得获取某一单一知识单元。传统的资源建设是以整个文献对象,无法实现对其中某一单元的揭示。它对资源建设方法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各种电子阅读器的发展则推动了人类信息化的进程。

6. 图书馆管藏资源建设与策略

学校是培养综合性质和人才的地方,每一所院校都有某办学特色,主要体现科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校园文化特色。院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保证文化素养的形成与科研能力培养平衡发展,为了更好的支持学校教学科科研,必须要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下大力气。

传统图书馆以自身拥有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资源的便捷流通。

7. 科学构建文献资源体系

在构建文献资源的体系时,要对读者深入调查分析,充分掌握本校师生构成情况,了解本校师生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文献需求,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等各种形式,建立畅通的荐书平台,动态掌握学校各类型读者的图书需求,认真分析本馆藏书情况,完善整体结构。构建合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教务部分了解课程建设与进度,掌握读者的文献需求,根据重点学科及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课题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文献。组织学生建立读者委员会,作为读书馆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8. 坚持核心文献资源建设

核心馆藏是读书馆藏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在知识门类和出版物类型方面都与图书馆书特色相一致,是馆藏最有用的,必备的低数量的出版。核心文献资源的建设应当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效益至上的原则,宁缺毋滥原则,专家协作原则,复本文献适中原则,奖惩分明原则等综合性原则。针对不同核心资源,无论在纸质文献还是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采购上都应满足读者的需求。

新的信息环境给校园图书馆带来机遇和挑战,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和机制。院校图书馆应当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重构资源建设渠道和模式,同时在管理上统筹规划,使整个资源建设工作处于有序的,可控的状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必须借助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鄢玉婷.新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图书馆学刊,2012.05

[2]孙士宏、唐春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专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学刊,2012.06

[3]陈秀英.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