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49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任务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方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界将教学放在更广阔的背景和更综合的系统中进行考虑与探索。于是教学研究历史性的提高到教学策略研究的新水平。所谓教学策略,西北师大李康将其定义为:“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育策略是在一定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为调控教学各要素关系而作出的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构想。它超越了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步骤,又不像教学原则那么抽象,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它是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和学法、调控各要素关系的依据。美国教育学家梅里尔将教学策略分为方法型策略、方式型策略、内容型策略和任务型策略进行研究。我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阅读教学的特点、现状、参考梅里尔的分类法,拟从以下方面谈我国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任务型策略

如何对待语文教学大纲确定的阅读教学的任务、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策略。记得有位师大实习教师很善于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情绪激昂。指导老师却说:“在朗读上下这么大功夫设用、考试也不考它。”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练,这是目前应试教育下许多老师的策略。这样做也许能应付一时的考试,却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转轨已刻不容缓。阅读教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读写能力是各方面因素产生的综合效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切实重视阅读教学、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任务是多元化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调控多元化任务?我认为最佳策略是:寓情于实,融为一体。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语文能力,所以语文课本是按照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而构建体系的。这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的实体。在语文教学中育德,审美和开智的任务,必须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并依附于语文教学过程的点滴渗透、或隐或显、或强或弱、或理或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被熏陶,得启迪,进而改善语文教学情景。坚持寓虚于实、融为一体的策略,可以使我们排除“左”和“右”的干挠,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航向,既能防止人为的分隔,将育德,审美和开智等任务排斥于课文之外,又能防止主次颠倒,将思想教育凌驾于课文之上,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但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只靠语文课完成。“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意味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借助语文参与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习得与发展语文能力。学校语文教学、只为语文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处理学校语文与生活语文的关系,这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孤军作战,自我封闭。导致少慢差费。按语文能力发展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佳策略,莫过于合作教育。所为合作教育,从纵向说,要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早期教育、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教育要段段夯实,环环紧扣,密切合作。从横向说,语文教育应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教育。学校的教职员工、校外的家长和有关人员,都应增强语文教学意识,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在主动参与语文教育,发挥三种作用――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和督促作用。国内外先进学校在各学科开设的读写指导专题课、情报处理课,班主任组织的课外阅读、记日记、手抄报等活动以音响、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进入家庭,都对学生语文素质的优化起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语文合作教育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中教学生会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其重要内容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运用于各种学习,各种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语文行为中去,在促学习促活动促生活中获得大量的,经常的,受用的练习读写听说的机会,从而体味汉语的魅力,增强语感积累,进入身悟身得的境界。我们相信基础教育若能以语文教育为轴心,坚持合作教育,那么全面优化的学生素质的目标,就不难变成现实。

2.内容型策略

阅读教学以文章教学为主体。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多元化和文章内容形势的多样化决定了阅读教学内容的综合性。那么如何落实这些综合性的内容呢?我们不能不进行策略性思考。张传宗说:“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这一论断是科学的,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为基本任务的,而语言又是理解作品接近作者最可靠的保证。文章教学的一切结论应以感悟语言为基础而得到,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要以体味语言为核心而渗透。长期以来在读阅教学中流行的架空分析的通病应该休矣!

就语言教学而言,其重心应该落在哪里呢?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几年前洪镇涛先生尖锐提出了这一策略性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即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和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包括内容和形式)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我们仿佛听到他的深深呼唤;从研究语言向学习语言转轨吧!他身体力行,开展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加强语感,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专题实验,为我们思考阅读教学内容型策略提供了范例。

二十一世纪是知能革命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求阅读教学的内容不能停留在文章教学感语言教学的范畴;我们应以文章为凭借进一步教会阅读。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是牵动全局、影响终生的基本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实验学校发现:初中生不及格者比小学生多6倍而优秀者只是小学的1/5。经半年找到了原因:“阅读基本功没能过关。”随着知识与时俱增,学习能力却停止不前,于是“能力与知识失调”,结果学生感到负担过重,不仅成绩下降,而且感到厌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3.方式型策略

目前我国阅读教学的方式,仍然习惯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怎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在有些教师正在探索一套与素质教育相协调的教学方式,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且成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力。首先要教育学生认识阅读及阅读能力对各学科及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参与学习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需要感,增强自主性。其次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和习趣,如相机设疑、激思动情、创设条件随机鼓励等。

创设参与教学的氛围。若以民主和谐的氛围取代森严肃穆的氛围,用师生间及学生间互相合作的氛围取代教师主宰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天性就能得以表现,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就能得以开发。

指导参与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有人抽样调查表明:不会学和基本不会学的,小学占91%,中学生占86%,大学生约占50%,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学会学习,才有能力参与学习。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多种自读法、多向思维法,各层比较法,积累法以及工具检索法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学生才有可能进入“自主研索,自求解决”、“运其才智、勤于练习”的境地。

4.方法型策略

阅读教学的方法名目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方法只有读、讲、问、议、练和观六种。其它的都是这六种方法在一定教学观念支配下的不同结合。方法是重要的,但组合方法的策略不同,教学就会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别。

应杨长避短。每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譬如:“讲的最大优势是认识论信息最大,可控性强,简便易行,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缺点是单向传导、缺乏反馈,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近十年来,教育界对讲授法的批评推向极端,甚至将它与满堂灌、注入式划为等号。其实满堂灌、注入式并不是讲授法的必然结果。关键在于能否取长补短。如果讲授过程有的放矢、设疑激思,声情并茂,这种讲授便是“相机诱导”。如果讲授的内容精要,重点精当,结构精巧,这种讲便是“精讲”了,而提问法的优缺点恰恰是与讲授法互补,如运用不当会变成了“满堂问”,其缺点是会暴露无遣。

应优化组合。组合的基本方式有综合交替式,主次相辅式,并列配合式等。每种方式还有若干子系统和方法群。教学过程中各层次方法的组合必须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策略性思考才能优化。

法随文移。应根据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因文制宜,采用不同的组合方法。

法随旨定。教学方法的组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组合方式。

法随情变。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教情与学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组合的方法应随机应变;例如通过表情朗读和精彩描述唤起学生想象与共鸣。此时若能设疑激思,学生的形象思维便不知不觉向抽象思维转移,引发对深层内容的思考。当他们思而不明、言而不清时,画龙点晴的精讲就能拔云去雾,使学生在顿悟中共享思维的欢乐。于是形成疏密相间,浓淡相宜,张驰相依的教学节奏。

法随人异。对于不同学生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特长、习惯和风格不同、学识、能力、兴趣不同、选择与组合方法时就应扬长避短。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氛围

和谐互动的阅读课堂一种新型的阅读课堂氛围,即教师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亲切和蔼的表情、崇高的人格魅力创设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怀、人性化感知、富有人情化的课堂阅读环境,从而达到师生之间沟通无碍、轻松活泼的和谐的互动交流场景。和谐阅读教学课堂既能充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能达到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及时的指点。同时,各种教具课件的准备,该准备的一定要准备,适当的教具课件能使课堂更形象,气氛更活跃,学生更有激情,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动的教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小游戏纳入课堂,也可把游戏作为一种奖励;多用描述性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性语言;教师应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

三、教师要及时调控课堂节奏

在空间管理上,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在空间距离上,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学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过于死板,应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时间管理上,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并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人的大脑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兴奋--抑制--兴奋相交替的。因此课堂的节奏也应该是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平缓中偶有高潮,这样的课堂与人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自然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教学中,教师要摆正知识学习与其它活动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活动、合作或其他形式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进行,这当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快而有效实现知识学习的方式理应优先。

四、教师要树立新的知识观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教师提问:你觉得小葫芦可爱吗?可爱在什么地方?你能读出它的可爱吗?通过上面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然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这棵葫芦的样子,最后让学生结合图,自己组织语言来描述。教师设计组织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训练实现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

(二)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白杨》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白杨树特点时,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高大挺秀”一词,引导学生看一看白杨树,对作者的描写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体会作者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这个“秀”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教师提示学生一个“秀”字也写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生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才能谈得上运用。

(三)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坐井观天》中有这样一句话:“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引导学生说出小鸟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学生会想到,很多的高山、大海、河流、森林、果园、城市、山村等,和小鸟一起感受天空的无边无际,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再比如《曼谷的小象》中阿玲指挥小象为我们排忧解难,是通过“拍拍”、“摸着”它的鼻子,“贴贴”它的耳朵,“指指”车子等动作来完成的。其实这是阿玲和小象多年来形成的默契,是他们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阿玲的这些指令变换成我们的语言,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边做动作,边用语言说清指令,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理解与运用。

(四)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师要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超文本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3孙双金.孙双金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儿童心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多“管”齐下

阅读的过程就是与名人对话的过程,也是促进小学生心智成熟的过程。通过分析小学生不同时期的阅读心理和需求,教师可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引导,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征

根据对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小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笔者认为教学生学会阅读,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笔者将进入小学的学生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第一学段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喜欢跟着兴趣走。他们对周边事物充满着新鲜感和好奇,喜欢观看图书插画,专注力和注意力也比学龄前提高了很多,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鼓励,喜欢游戏和情境,有探知自然奥秘的需求。第二学段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记忆力、专注力、自控性和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具备简单的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这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时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阅读兴趣。第三学段小学生:逐渐步入少年期,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增加。他们开始喜欢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建立自己的处事原则。这个阶段是青少年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基于儿童心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广开渠道,让小学生“悦”读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小学生,培养其阅读兴趣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不同学段的小学生选择不同的阅读书目,以达到小学生由阅读转向“悦”读的目的。如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倡导教师通过绘本、故事、儿歌童谣等视觉上有吸引力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其主动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年级学生逐步从绘画中淡出,教师要增加中年级学生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童话经典、儿童诗、自由阅读等进行阅读教学,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面对高年级学生,教师要结合古典诗词、神话经典、成长小说、综合课程等进行整本书共读主题探讨深度的策略研究,增加高年级学生自由阅读的量,同时进行自然科学阅读,将阅读与小学生文学创作相结合。

(二)多“管”齐下,让小学生“善”读依据不同年龄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低年级小学生,大多可以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等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如阅读绘本《逃家小兔》时,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逃家的小兔,教师扮演兔子的妈妈,在情境创设和语言对话中,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之后,教师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故事,展开想象“兔子还会逃向哪里?妈妈又会想什么办法陪伴呢?”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续编这个故事,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最大化。对于中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策略指导,如研究适合中年级学生的阅读预测策略[1]。比如,在阅读时,教师先引导小学生从题目入手,猜猜文章可能写了什么,结合文章插图猜猜故事又可能怎样发展……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寻找猜测的依据,在猜测中掌握阅读的方法。如提问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根据帮助理解文章、引发深入思考等角度分类整理问题,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梳理总结提问的方法、角度及运用提问策略的好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儿童诗,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联想,还原画面等阅读策略进行教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这个时候的阅读更多是要关注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发声”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阅读时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具体展示其在阅读中的思考过程,由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在同伴的思维基础上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思维疑难处做好标记,方便解疑,在能够引发思考的地方写下感想,记录好的语句,为写作积累素材。比如,学生在阅读《鲁迅文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进行有意识地整理,寻找儿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将自己寻找儿童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说出来。通过这样思维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读懂文章内容,明晰作者意图,体会作者感受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问题,要他们准确理解小学语文中语段的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低

如果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广泛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小学生来说,虽然是学生,但毕竟年龄方面的限制性因素还是比较多。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部分玩的时间。这其实和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不愿离开教室到操场,但是小学生更加愿意到操场中去体验活动。小学生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稳稳坐下来看书,除非是非常刺激的时候才会仔细阅读。但是阅读的时候多,只是听其中的情节,具体的文章提炼就出现了问题。

2.小学生对于阅读之后理解的程度不高

小学生即使愿意坐下来进行阅读,也是非常感兴趣。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不仅是故事一样的记叙文,也有其他问题的文章。而且对于记叙文同样也有需要仔细思考的部分,并不是像读故事一样,了解其中的情节即可,对于了解其中具体的作者意图还是一知半解。对于文章的理解必须是通过表面文字叙述,掌握作者内心的变化,再加上推理论证,最后才能对整个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但是小学生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困难的。

3.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梯度设置不够

很多时候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安排如何进行教学不是按照由简入难的梯度安排原则进行学习的,或者说梯度学习分界不是特别明显。这样小学生在对于小学语文的理解上就会觉得一样难,没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1.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提高兴趣

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如何利用好小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不会认真阅读。因此,使用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才是基础。其次,在学生有兴趣阅读之后,及时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帮助学习更深层次的内涵。在阅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进一步提高。

2.设置小学语文学习的梯度

对于小学生的阅读,主要还是设置由简入难的梯度学习模式,不要难度没有丝毫变化。阅读中的问题难度一直很简单或者很难,均会造成学生对阅读产生厌恶心理。因此设置梯度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同时又会产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更好地掌握文章。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必须是首先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后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年级;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主要是由老师对阅读的知识和要点进行讲解,而学生只能单一地接受知识,却没有将阅读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老师务必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一、加强课前预习,培养阅读意识

很对学生其实对阅读课并不是很重视,一般都是等老师在课上讲授课文时,才了解文章的内容,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之前,可以和学生说:“大家在冬天的时候,有没有看过一些人坐在路口卖东西呢?”学生很快回答:“有的,有位老伯伯在我们家街角那里卖冰糖葫芦。”这时老师便可以顺势问下去:“那么,你有观察他的形态和动作吗?”学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他的双手交叉袖口里面,驼着背,有时候会瑟瑟发抖。”老师点点头示意回答得不错,然后跟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的发现不错,不过,你们见过早冬日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老师继续说:“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会在如此的寒冬里卖火柴吗?在她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时学生便很有兴趣地想听老师讲下去,老师便可以让学生提前去预习这篇文章,同时将文章中描述小女孩的形态、动作等的句子划出来,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描写。这样一来,改变了以往学生“两手空空”来听课的情况,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二、适当激励,促进发展

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好玩好动的年纪,老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进行适当地激励,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正确是正常的,因此,对表现不错的学生,老师也很少对其赞扬,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因此,老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老舍先生的作品《养花》这篇文章时,可以提问学生:“老舍先生整篇文章讲述了自己平时养花的情况,但是却有香有色,大家知道他表达的情感吗?”这时有学生回答:“说明老舍很喜欢花。”老师不要马上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对他敢于回答的精神进行表扬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他喜欢花,其实就是对生活的热爱。”这样一来,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是非常多的,但是什么策略适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这就需要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立足于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等,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而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更显其重大的意义。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为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所以在教学第一线开展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应该是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

一、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有效阅读策略概念的界定及内容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内容方面,涉及对象(人物主次及关系)、事件、特征(对象的性格或品质)、主旨(对象特征所体现的普遍意义或作者写作的意图)。形式方面,涉及段落、层次及关系。知识要求:懂得关键词、中心句;了解层次结构的几种关系(总分、并列、连贯、对照)。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知识要求:词语积累,语法知识。能力要求:能分析词语或句子对文章主旨、对象、特征、结构、表达效果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能力要求,能判断文章内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能指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效果。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知识要求:社会与生活积累,阅读积累。能力要求:联想能力,创造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五步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可以按文体分类,划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

3.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探索

有效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是学好其他课程的铺垫。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能对其理解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有效提升,对其理解水平还能实现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动力。目前,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职人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制定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办法。让学生喜欢语文阅读,才能得以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句空话。

一、教学有效性与教学策略概念概述

(一)教学有效性

有学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在进行评定时以教师的教学成果为重要指标,在日常生活中能加以利用的教学。可以从中看出这种观点的限制性,过于注重教学成果,对于教学过程并没有做出系统性的说明。而后我国新课改将有效教学的内容做出了细致性的规范,教学有效性泛指教师利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取得了快速提升,充分实现了个人与教育的价值。一般能够促使学生得以发展,能达到教学预期设想的教学活动也可成为教学有效性[1]。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用来完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所制定的办法,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思想。一般会与教学方法相混淆,但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进一步体现,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教学方法的。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非常单调的,几乎都是教师在授课前将上课内容进行内化与分析,把重难点记录下来,而后在上课时直接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填鸭式”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没有有效吸收语文知识,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难以发挥出语文阅读的优势。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⒚媪僮鸥多的问题。

(一)教师备课不完善

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得以顺利的开展,教师在课前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目前有诸多初中语文教师们严重忽略了这一点,在传授语文阅读这一基础课程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备课。在备课时没有制定出对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没有做到预见,进而导致学生们难以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阅读文章时只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粗略的浏览。

(二)未及时参与学生讨论

在进行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们能组织开展讨论活动,但参与感较低。教师对于学生在探讨中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只是单靠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将想法讲解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知晓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写作手法等即可。对于学生的讨论没有做到及时的参与,教师无法从中发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

(三)对于授课内容缺乏延展讨论

教师在传授完语文阅读知识后,对授课内容缺乏延展讨论。促使学生知识水平只是停留在课内,对于课外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知之甚少,这样难以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阅读的想象力,进而会让他们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2]。

三、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是不同于小学阶段水平的,它需要初中生能够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手法与文章内容结构,以及文章中隐藏的作者心绪与感受,从而得出的体会。目前,就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学工作者以及社会所关心的问题,鉴于此,针对上述阐述的问题做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一)充足的备课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制定出学习目标,在授课前对学生们的预习起到引导。学生们有了学习方向自然就不会偏离既定的目标,对于学习的内容不会敷衍的浏览。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藏的情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帮助。教师在学生们进行预习前,可以指引他们利用网络对所学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查阅。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能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精神思想。

(二)积极参与学生讨论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积极参与,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进入作者内心,不仅能促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还能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鉴赏水平。教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提出问题,对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细致的剖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活动

教师完成语文阅读任务后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开展语文阅读拓展活动,对与文章相关联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可以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绪让学生们进行写作,也可以让学生们介绍有关作者的其他作品。多种拓展活动的开展不单能让学生能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作者,并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让其拥有丰富的知识[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阐述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现状,基于此提出了三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办法。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中吸取优质办法,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课程教学做出实质性解决,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语文阅读的乐趣,进而让他们享受语文阅读知识带给他们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15,01:177-178.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9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几种阅读教学策略,进而来探究阅读教学这一种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一份子,是阅读的“凝聚力”。教师对一堂阅读课创设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例如,将学生阅读的课文以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此时会产生本文的相关联想,这就能吸引学生寻找学习文本的方式,从而通过阅读文本,了解重点内容,师生探究并最终解决疑惑。由于阅读的高层次境界是审美,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把文本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追求的时候,才能激发自己鉴赏的兴趣,所以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再加上教师的评点,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并不难,这样这一堂课才能接近成功。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谨慎选择文本。在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之外,还要给出学生选择其他文本的余地。语文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质兼美、闪烁着人性之光的书目,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屑一顾,压榨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在以“机械的背诵阅读答案”的模式去灌输自己的学生,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这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根本没有奏效。语文新课标提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状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自己的创新行为去带动学生。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集中,并且要有存异的教学思想。说到底是从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即从一个目标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提出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板块,在课堂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一现有的内容,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阅读充满信心和正能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墨守成规,不唯书是信,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成分,同时能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别出心裁想别人之所未想,见别人之所未见。并且在阅读中那些新颖独特的发现对学生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还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父子之间的爱是表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感悟,但是除了爱之外,父亲与作者之间的隔阂也是文本的深层意蕴,另外,教师还要从深处挖掘作者对父亲真正的情感是自责与懊悔。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带领学生体会出来的东西。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这样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图。

三、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阅读课中,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都和教师与学生有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关系。那么,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尤显重要。叶圣陶先生对精读和略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笔者认为二者应该结合应用,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阅读方法,提高课堂阅读质量。

此外,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好地专业性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主动积极,勇于探索;专心研究,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协商合作;敢于发现,习惯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有太多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就为师生平等协商式的讨论打下基础。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教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对教师的观点有何见解,要及与之质疑和讨论。教师还要利用多元解读的重要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状态。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并且多角度的建构对文本的解读。例如,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解读其主题有很多种,譬如“悼亡说”“咏叹身世说”“恋情说”等。对于种种不同的解读,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给予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本主题的不同解读,并且都是言之有理的。所以说对于同意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并对其阅读能力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的。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学生阅读。但是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没有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学生阅读了什么内容,那么老师所有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风筝断了线、马失去了缰绳。特别是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进行,更无法知晓。这时我们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开设阅读课,比如每周一第七节课为阅读课。阅读课安排为:第一,全班同学把自己前一个星期包括周末读的作品,用几句话概括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同桌之间读书笔记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评讲,最后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我读得最好”的环节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声有色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使阅读课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这样真正的使大量的阅读落到实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收获。才能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究更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研究表明,语文教育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促进文化素养生成的动态过程。”所以语阅读教学方法与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有对其创新的勇气和钻研精神。若能克服种种困难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再配以精彩的教学设计,那么一堂生动精彩的课堂就能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指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篇10

一、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项目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激发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善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意识,充分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注入灵魂。

二、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保证阅读教学成果的根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变换教学方式,形成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向学生展示正规的有感情的语文阅读音频或视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与模仿空间,通过长时间的练习逐渐提升自身语文阅读水平。

三、充分开展语文阅读课堂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