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07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1

关键词:计算机高中教学实施方案

作为一名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从教几年来已经送走大批的高中毕业生,但是学生在考入大学后选择计算机专业的人数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高中根本没有学到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我分析主要原因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杂而不精,与实践中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标准相脱节,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没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出这样的困境呢?

一、对计算机学科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使网络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由此可见,计算机人才应该是相当紧俏,但是大批高中生却在考入大学后不愿意选择计算机专业,据大批学生反馈所知,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所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要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衔接上,导致毕业后难以觅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形成一种尴尬的处境。那么作为一个高中计算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这样的现状,在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实训性和针对性,立足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计算机学科的合理课程体系

建立计算机学科的合理课程体系应该从专业素质和技能模块等两个方面来入手。“素质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潜力。“技能模块化”培养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由“素质课程”、“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教师还可以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从而逐步掌握课程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高自学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手段。然后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把需要的知识讲透,让学生切实掌握。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及时掌握本课程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情况,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将来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教学中,提高教学和实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如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

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需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专业特点和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定程度上说与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水平有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帮助学生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学习这一门课究竟对我们有哪些帮助或是有益之处?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存在何种必然的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社会意义,把自己的学习和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紧迫感,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21世纪被喻为信息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作为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信息处理工具,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我们应当从目前的社会形势、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就业需要等方面着眼,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信息,使他们对学好计算机课程的需要性和紧迫性上升到一定的认识水平,在思想上重视计算机课,让他们抛弃只是为了混个及格而来上计算机课、来学计算机的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2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新时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围绕计算机的应用与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和变化。高等院校作为输送高素质现代人才的摇篮,面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局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正在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借鉴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700多年前,无论是科研还是毕业生的质量在世界上均享有盛誉。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英国政府发表了《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绿皮书强调高等教育应为国民经济服务,英国大多数大学都同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激起了信息产业革命,为了满足工业和科研的需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处于英国教育改革的前沿。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且,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快速的变化性,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大学计算机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在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英国大学追求自治,形成了自由而严谨的风尚,大学有独立的自我管理机构,有权设置不同课程和教育评估体系,为了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英国的大学计算机教育紧密反映了当今工业以及科研的需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具有一定滞后性,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水平。本文根据笔者在英国大学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和感受,着重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以个人的视角分析英国一些大学的计算机教育特点,并结合在国内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经验,探讨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

2自主、灵活的课程设置

2.1英国大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简介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工程和数学是其根本,同时与其他学科有广泛的联系。例如,硬件设计与电子学和电子工程紧密相关,芯片制造与固体物理相关,而用于构造、分析和软件验证的形式化方法更多地与数学相关。而且,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相关的各个课程还在继续演化,这意味着计算机课程选择具有较大的广泛性,特别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变化发展,如何选择与当今工业和科研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尤为困难。

英国大学自主性的教育体制特点使得英国计算机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英国的大学由于不同的教育传统和研究特色,尽管同样是计算机专业,而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了解英国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特点,下面主要以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和利兹大学(UniversityofLeeds)为例,主要介绍其本科的课程设置特点。因为,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计算机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级计算机人才的核心基础。英国的本科有3年学制和4年学制(一般英格兰本科是3年学制,而苏格兰是4年),但课程涵盖了非常广泛的范围。

剑桥大学的自然科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也反映它的研究特色。在剑桥大学的学生可以选择3年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也可选择先学习一年的计算机课程,接下来的2年学习其他自然科学,或者先学习一年的数学课程,再学习计算机课程。这一点与国内很不相同,国内学生一般不能跨专业选择课程。剑桥大学的计算机学位课程划分为3个部分(partia,partiB和partii),不同体系体现了不同的特色。前两个部分强调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扎实基础,而在后一个部分是专门深入的学习。第1、2年的基础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包括:面向对象语言Java、操作系统、离散数学、密码学分析、算法、数字电子学、有限自动机、软件设计和专业实践等,其中数字电子学包括数字组件和电路基础。同时,学生还需选择一些面向自然科学的数学课程,以及自然科学课程,例如,化学、物理、地质学、进化与行为,以及有机生理学等。而第2年的课程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核心技术与理论课程,例如,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机设计、数字通讯、编译器构造和图形学等;理论课程包括语义学、逻辑与证明和计算复杂性等。第3年的课程主要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偏向工程、理论或者应用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剑桥大学的学生生源较好,并且由于在自然科学研究的优势,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和基础性特色。

在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科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部分,涵盖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爱丁堡大学的计算机学位课程均由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执教,爱丁堡大学在计算机理论研究方面拥有很高声誉,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研究特色。爱丁堡大学属于苏格兰体制,本科是4年学制,在第1、2年主要学习信息科学的课程和相关数学课程,第3年选择核心技术和理论课程,保证具有广泛的基础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完成毕业设计和专门课程学习。第1、2年主要包括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有限自动机、语言处理和一些基础数学课程等。第3年是一些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学生可选课程相当广泛,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可计算性和复杂性、语言语义学与实现、计算机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企业计算、基于对象和组件的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编译技术、计算机通讯和数据库系统等。而最后一年的课程是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和提高性的课程,可选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级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计算复杂性、计算机代数、计算机图形、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嵌入式软件、形式编程语言语义学、人机接口、模型与仿真、并行体系结构、并行编程语言和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过程和管理、系统级集成实践、类型和编程语言和可视化等。从这些课程设置体现出爱丁堡大学很强的计算机特色,课程覆盖面广泛而深入,反映了当前计算机科学研究发展。

利兹大学的计算机在分布式系统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同时与产业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设置也体现它的特色。利兹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是3年学制,也可另加1年的社会实践。第1、2年的核心基础课体现了计算机专业性和它的研究特色,包括编程语言、计算机系统、分析与建模、计算数学、计算导论、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知识管理、人工智能、信息学、分布式系统构建、人与计算和专家系统等。另外,高年级的选修课程主要涵盖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如离散与优化、复杂性理论和逼近算法、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与推理、生物计算、科学计算、高级计算机图形学等。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与计算机直接相关的课程,课程设置尽量适应产业和科研的需求。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3

   关键词:公安特色;信息安全;学科建设

   中国刑警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是伴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普及和提高,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的形势下,于2002年2月26日申办成功的,成为继武汉大学后的第二批获批的信息安全专业,也是公安系统第一个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院校。2002年7月开始招收学生,目前该专业已招收六届本科生,2006年7月首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2007年7月第二届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100%。用人单位无论是网警还是刑警反馈的信息都表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办案能力强,业务全面,上手快。

   目前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成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为主干,以刑侦和法律为两翼的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计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科研办案紧密结合,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特色专业。2007年被学院推荐为部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样的结果得益于我们制定了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1特色的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之初,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我们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把培养合格的网络警察作为培养目标,而教学计划主要是在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参考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而制定的。经过大家的冷静思考我们认为,搞计算机专业我们和普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没有优势,做以密码学为核心课程的信息安全专业我们和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相比也没有优势。网络警察出口面太窄,而且目前网络警察主要从地方高校引进计算机和法律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从竞争角度也没有优势,这样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大刑侦平台上,培养掌握计算机犯罪侦查理论与技能,能熟练进行涉计算机案件的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刑事警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刑警学院的专业优势,而且学生毕业分配出口广泛,到网警部门他们具有懂刑事办案、懂法律的优势,到刑警部门他们有计算机专业特色,懂涉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方法的优势。为所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育理念上,我们占据了优势。有了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才会有合理的教学计划。

   2特色的教学计划

   2004年,计算机犯罪侦查系对信息安全专业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新计划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宽出口、实战型”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标准;把“点线面体”(主干课程是点、其前导后继构成线、主干课程线之间构成面、专业方向间构成体)作为讨论计划的过程控制,使新教学计划专家组的讨论意见空前的一致。这一教学计划也得到实战部门的好评,他们只听了教学计划就已经开始“订购”两年后的学生了。

   该教学计划,把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警察”、“计算机专业人员”、“刑警”和“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模块进行设计。

   “大学生”模块,这是教育部规定的所有大学工学本科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集合。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军事理论等课程。

   “警察”模块,这是作为警察必须学习的课程。如,公安学概论、擒拿格斗、射击、犯罪心理学、犯罪情报学、公安应用写作、逻辑学等课程。

   “计算机专业人员”模块,本着教学性大学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这一目标,根据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和工作需要,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适当减少原理性课程门数或学时,增加应用性强的课程的设置,特别要强调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因为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现场勘查时,如果不知道所遇到的文件类型和基本含义,会极大影响案件侦查的成功,也会丢掉很多线索。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先后共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可视化程序设计、aSp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多门语言课程。但在强调语言的同时,也不能放弃能代表计算机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功底。如,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课程。

   “刑警”模块,该模块是学生作为一名刑警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我们把刑侦的专业主干课程均纳入了该模块。如,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证据学、犯罪现场勘查、刑事案件侦查、预审学、查缉战术、侦查措施、经济犯罪案件侦查、治安案件查处等课程。

   “计算机案件侦查和取证人员”模块,该模块主要是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人员所需要的知识。如,信息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含密码学)、计算机司法检验学、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常见操作系统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法规、信息卡技术与安全等课程。

   该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法律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犯罪侦查和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为重点,以刑事案件办理为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计划。培养即懂传统刑事案件的办理,又具有涉计算机案件办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特色的课程建设思路

   为把信息安全专业办出刑警学院特色,我们将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独有课、特色课和共享课。

   独有课就是我们学院有,其他院校没有或非常薄弱的,如“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计算机司法检验学”和“计算机恶意代码原理与识别”等课程;特色课就是其他院校有,我们学院有特点的课程;共享课就是计算机及法律相关的课程,各院校开设的内容基本类似。

   对各类课程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思路。对共享课和特色课中的非特色部分,向重点大学靠拢,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派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到在这些课程方面全国领先的重点大学学习,听一轮课,从中学习和了解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实验设备、实验方式等内容;特色课中的特色在于我们比地方大学有与公安实战联系密切的优势,比其他公安院校有刑警学院在刑侦和刑技方面的优势。要把握好以公安需要、应用办案为教学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总体方向;而独有课是我们专业的拳头,要加大力量,选精兵强将,以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划分成课程攻关小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来共同搞好。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刚刚兴起的专业,一些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新课多,专业性强,任务量大,因此,提出“以课程建设促学科发展,全体动员,学生参与,加快发展”的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划分成课程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定时间、定任务、定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到重点大学进修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到公安实战部门锻炼和听专业系的课程,了解公安一线需要,并学习涉计算机案件的办案方法。遇到难点形成科研课题,与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进行攻关。再将办案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促教学、科研和办案的发展,即实现了学科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少,工作任务重,有许多入门操作阶段的工作,以学生参与科研的模式,充分调动在校生特别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已经在毕业论文和志愿者学生中进行了较成功的尝试)。在学生中成立“信息安全俱乐部”,教师为之提供理论和实战需要方面的指导,并提供适当的上机条件,让他们学会使用现有大量信息安全方面的软件,然后以讲座或交流的方式给全院师生讲解。这样不仅使教师摆脱了大量基础操作软件的调试,也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全体警院学生办理涉计算机犯罪案件的意识和能力。

   为保证教学质量,所有新开课程上课前,课程组要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在信息安全专业正式讲授前如果条件允许要在全院进行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轮教学过后专业教学就会较为成型。

   4特色的实验室建设

   根据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以计算机犯罪侦查、电子物证检验和网络监察与监控为方向的特点,我们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和全国公安院校第一个“网络攻防实验室”。

   “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采用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的思想,即公安实战单位用什么设备我们就学什么设备。这样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上手快的特点得以保障。这里不仅包括计算机取证专用机、还包括各种取证平台和取证软件。如图1所示。

   “网络攻防实验室”重点解决在涉网案件中,网络痕迹的搜索以及网络监控、网络攻防技术演练等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该实验室不仅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还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无线网络环境。单机上的主机与虚拟机、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和小组间的攻防演练均可以实现。如图2所示。

   这两个特色实验室的建成为专业课教学、为科研和办案提供了物质保证。

   5特色的教学科研办案模式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1.13.070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②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④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展,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无法用同一标准来统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吕永林,师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0(6):15-18.

[2]王学颖,黄淑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5

本文探讨了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方向,提出了以思维教学为导向,以案例应用为体和发展移动教学,推广e—Learning等两种教学创新路径。在“思维教学”模式中,重点阐释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关键事项。在“移动教学”模式中,集中论述了“e—Learning”的教学可行性。本文指出,改进和提高体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工作,应充分考虑体育院校的专业特性、在校学生的体育属性、基础课程的定位以及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既要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的教育,又要实现计算机技能和操作与工作的对接,更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特点,将教与学、讲授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下的体育高校基础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思维教学移动教学e—Learning

一、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总体状况已有较大改观。但是,目前高校部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计算机教学模式滞后,学生多以应试为主

许多高校都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和外语考级一样,计算机考级也成了高校学生的必经之路。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陷入了应试的怪圈,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体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以应用和操作为主的一种技能性学科,如果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操作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即使有了等级证书,也没有实际意义。当前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学和实际相脱节的情况,有限的上机练习,都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完成,基本没有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数也就成了走形式,只是为了修几个必修学分而已。在社会上流传一句话:用word的不如用excel的,用excel的不如用ppt的。而事实上,在体育高校的office系列课程教学中,重点在于word的运用,excel内容不多,ppt就是些基本操作,正好与工作的需求反向,许多拿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应付不了,还要重新学习。这就说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实际需求的。

2.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被动接受,自我发挥空间有限

在体育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地方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机——教师监控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来源。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计算机区别于其他学科,包括其他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的。

二、体育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路径设计

1.以思维教学为导向,以案例应用为体。

古今中外学者无不提倡“学以思为贵”,这就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发掘学生聪明才智的培养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尽管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学科,但从教育学的角度着眼,仍然要建立在逻辑思维的理解之上。教育学所关注的思维培养,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教育的作用,改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因此,体育高校的计算机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学会“操作”或“技能”,还要重视讲授“计算机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教学的指导原则下,案例教学应该导入体育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并扮演重要的角色。案例教学应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带来若干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种,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其次,案例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第三,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第四,案例教学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最后,案例教学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不扮演“全能先知”的角色,要勇于承认教师的不足,教师更像是体育竞赛中的教练而非宣传员。

2.发展移动教学,推广e—Learning,利用碎片时间

计算机既是应用学科,又是新兴学科。现在连体育高校的“运动训练”等专业课都会辅之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而计算机课程本身,却还是十几年前的教学模式。随着校园网、无线网和3G网等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大量普及和价格走低,采用更加符合计算机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而网络化的电子教学模式(e—Learning)就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教学模式。

e—Learning,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Learning”,e—Learning一是强调基于因特网的学习;二是强调电子化;三是强调在要把数字化内容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三者强调的都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e—Learning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二是提供给学习者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三是改变教学者的作用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四是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e—Learning并不只是意味着远距离的教育,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e—Learning进入校园,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替代式的进入,而是不断与传统教学相互碰撞,在碰撞中逐步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实践中有效可行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体系。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6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操作性强的特点,阐述了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改进措施,同时提出了未来计算机学科数字化、研究型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课程教学几乎渗透所有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对于计算机教育这个热点问题,该如何优化计算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改变教育观念,进而使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最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1.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1.1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计算机学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第二、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处在诸如数学、逻辑学、电子、通信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区域,涉及的知识丰富;第三、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手实践。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1.2学习计算机的动因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力,源于自身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而力求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鞭策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途径与方法有多种,有计算机教学专家指出:第一,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神秘和好奇感,让他们在计算机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新的成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第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2.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着计算机教学改革,但大多数学校仍旧施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虽然大多数学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教学依旧老套,这种落后的教学思路不能体现计算机灵活多变的学科特点,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2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学校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和软件系统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学校课程设置和当前主流技术衔接不上,计算机课程内容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个学校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同时教材内容编写陈旧、单一,缺乏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电脑知识的愿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2.3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学习计算机主要是想借助这种工具来获取更多信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计算机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不注重它是一种实用工具,使教师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学生的上机实践较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操作,无法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3.改进计算机教学的主要措施

3.1教学中应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不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困惑疑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何做好计算机教学工作成了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从教育心理学讲,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甚至可以把计算机课寓于游戏中,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兴趣的支持下掌握知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对现代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以保持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

3.3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教育是一个被普遍看好的教育方式,它有很多优点。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资料、师生可以通过网上交流平台互动,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有助于许多教学策略的实施,比如资源学习、问题的探索式学习等等。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携带和传播大量信息,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移的非常好的工具。

4.未来计算机教学发展趋势

4.1研究型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研究型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方法。因此研究型教学的突出优点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复杂课题或作业,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数字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水平。采用数字化教学,教师在计算机操作平台上采用数字化方式上课,学生可以观察到程序的调试、运行的全过程,便于学生效仿和理解。数字化课件易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传播、拷贝和浏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学习。

4.3建立新型教育理念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传递的信息量是十分惊人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校、教师和学习方式。由此将产生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的顾问、引路人和学术研究探讨的伙伴。与此同时,在大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面前,学生可能会被引入歧途,因此,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要转向能够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学文,玉世伦.计算机基础教学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社,2000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评价;特点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价在其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学计算机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科学性、操作性等特点,与之相应,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顺利、有效地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计算机实验学科特征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量大于或等于理论课程量。因此,在不忽略理论知识的同时,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评价更应突出其实验学科的特征。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进科学的教学评价原则。计算机教学是通过课堂演示、学生实验和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来实现的。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的目标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考查学生对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二是考查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直接或间接与教学相关的诸多要素提供可靠的评鉴资料。

二、区别评价对象的层次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着很多难以量化的因素。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别是考查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本技能,是较难客观量化的对象,这是不能直接进行测量的。这时,可以把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分成三个水平的层次:第一类是初步掌握了上机操作要求,但速度很慢甚至出现个别差错;第二类是基本掌握了连续的上机操作要求;第三类是很熟练地掌握了上机操作要求,效率很高,并且能自我修正。这其中含有许多不精确的成分,如把握不好,必然给教学评价造成误差。另外,计算机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计算机课程常常要对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综合评定,这一方面增加了制定和分析评价的价值基准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得评价过程更加复杂化,评价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在教学评价具体实施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教师之间要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

三、考虑评价的地区差异

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价存在着地区差异。计算机教学需要硬件的支持,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差距较大,因而在计算机教学的师资配置、教学条件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特别是在机房建设方面。由于资金问题,许多地方仍然滞留在比较低的层面上。因此,在大范围内进行计算机教学评价还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评价通常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评价过程中,评价的实施者在确定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案。

四、强调评价的发展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不断提高,价值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前是DoS平台,现在是windows平台,两者的评价标准显然大不相同。此外,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比普通课程快得多,造成计算机教育评价的可变性,增加了评价的难度。评价内容及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不断改变。

由于教学评价没有十分确定的量化标准,所以教师会通过调整试题难度来确定标准,这就使不同考试分数之间的比较出现了困难。另外,教学评价的误差也可能归咎于试卷设计、考试过程和学生自身等三个方面。而很多因素是很难控制的,但是教学评价的优劣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就完全能用一个数量级表现出来,即小学计算机教学是完全可测量的。不但学习成绩可以测量,而且还可把德育测量也具体化。如可编制一些测量项目,其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兴趣爱好,让学生口答来进行考察。当然,进行这类道德教育方面的测量光靠书面测量是不行的,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技术,更需要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课程中设计和使用评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计算机教学评价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对于计算机教学中更多的评价机制及策略的引入,还需要更多教师、教学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政法院校;大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3-5289-04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育也已深入到文科专业和院校中。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在文科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各文科高校中几乎全部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许多重点高校还开设了与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高层课程。

多数的文科高校已经意识到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差异,开始着手抓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为了更有利于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贴近专业需求的分类指导,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规范各类高校计算机教学,国家教育部也相继成立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针对文科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专门设立了与计算机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行的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这足以说明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现有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然后通过对新入校的本科生进行的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指出了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根据政法院校的特色,提出了政法院校面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

2中国政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在2008-2009年进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中国政法大学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大致划分为两个层次[2]。这也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为通识必修课,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第一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内容包括[1]: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使用(windowsXp);文字信息处理(office2003系列——word);电子表格处理(office2003系列——excel);演讲稿制作和演示(office2003系列—powerpoint);internet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信息检索与常用工具软件。

第二个层次为选择必修课(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单门选择必修,第二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具体分为四个方向的课程: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另外,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前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通选,2-3学分:

photoshopCS图像处理技术;电脑编辑与多媒体设计;internet与web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

3入学新生摸底考试和调查问卷

3.1调查设计

1)调查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系统windows基础;在中学期间是否学过计算机课程、学过哪些内容、想开哪些课程)。

2)调查方式:由考务科在新生中随机抽取了四个行政班(法学院2个、经济学1个、工商管理1个,共计168人),参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含计算机基础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闭卷笔试。然后在上述群体和新生政管学院政治学1班和外语学院(共计222人)中发放一份调查问卷。

3.2调查结果统计

3.3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接触过计算机,大约有79%左右。其中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必修课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根据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却不容乐观,只有5%左右的同学可以达到及格水平,大多数同学处于中、下水平。根据卷面得分情况,我们进一步分析,学生在中学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操作或者仅仅是能够掌握某几个应用软件,而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基本工作原理等知之甚少。所学内容涉及面虽然很广,但都没有深度。

通过考察新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意见,可以很明显看出他们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态度仅停留在兴趣的水平,并没有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能够成为其所学专业的辅助工具来看待。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多媒体、网页制作等课程兴趣浓厚,而对于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必备知识和课程知者寥寥。所以,不难看出,一年级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我们认为,作为大学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应该不但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所以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亟待加强。在计算机授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学生在以前所学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贯穿在一个体系化的框架内。在课程设置中,需要设计合理的面向专业的新计算机课程体系,尽量引导学生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4面向各院、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框架

4.1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政法院校新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培养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强调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我校学生的主专业分布,我们认为,我校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辅助课程,应体现出保持本色与坚持特色相结合的基本课程设置理念,保持本色,即发挥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色,注重知识更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工科课程的固有特色,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坚持特色,即认识到我校学生并非以计算机专业为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尤其在计算机高层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与学生主专业相结合,体现政法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特色。

我们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及设置新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依据是: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各届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总体水平;

教育部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制定的基本要求[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8[4]

目前国内各文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上层课程的设置情况;

以人文、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我校本科生特点和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我校1998-2001年第一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校2008-2009年第二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校近年的课程设置规划及可操作性。

我们从面向专业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我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大致需求,参考了其他相关高校的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将我校的专业按学科大致进行了分类,提出了面向各院、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框架。

4.2三层框架结构

4.2.1第一层: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一个层次为通识必修课,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第一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知识含:计算机工作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信息检索、软件工具、程序设计基础等。

2)高级办公事务处理含:office高级应用,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

4.2.2第二层:各专业必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二个层次为选择必修课,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单门选择必修,第二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课程设置不变,包括四个方向: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4.2.3第三层:面向专业的计算机限选课程

限选课程要求学生取得的最低学分数,可由各院系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来设定。

1)法学类(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限选课程:电子法务概论、数据库高级应用、法律信息系统。

⑴电子法务概论。36课时,2学分。

⑵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⑶法律信息系统。36课时,2学分。

2)刑事侦查类(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

限选课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刑侦技术、电子证据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⑴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36课时,2学分。

⑵电子刑侦技术36课时,2学分。

⑶电子证据学。36课时,2学分。

⑷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36课时,2学分。

3)政治学类(国际政治、政治学、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限选课程:电子政务应用、数据库高级应用、社会科学调查技术和方法。

⑴电子政务应用。36课时,2学分。

⑵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⑶社会科学调查技术和方法。36课时,2学分。

4)文学、哲学(哲学、新闻、汉语言文学、外语学院)

限选课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网页制作。

⑴多媒体技术及应用。54课时,3学分。

⑵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

⑶网络技术应用与网页设计。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后续课程。36课时,2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

5)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

限选课程:数据库高级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⑴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⑵管理信息系统。36课时,2学分。

⑶电子商务。36课时,2学分。

6)商学、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商务)

限选课程:数据库高级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经济分析软件、会计电算化。

⑴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⑵管理信息系统。36课时,2学分。

⑶电子商务。36课时,2学分。

⑷经济分析软件。36课时,2学分。

⑸会计电算化。36课时,2学分。

5结束语

新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层为入门层,要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层为拓宽层,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扩充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两层是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第三层为深化层,要求能结合某一方面的专业需要,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此层则是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对入学前未系统学过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生来说,这种三层次框架是合适的,具有兼顾基础和应用、灵活易变、学用结合等优点。

为了更好地贯彻计算机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校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建议在分级教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摸底测试,以配合方案的实施。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参加第一层课程学习,通过者免修第一层课程,奖励部分学分,直接进入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习。最终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至少应修满6-8学分的计算机课程。

参考文献:

[1]黄都培,李国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328.

[2]王立梅,.政法院校计算机通识课教学体系研究_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3):192-201.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9

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中心(以下简称中科院超算中心)隶属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网络中心),是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总中心。在科技部支持下,中科院超算中心于2013年成为超级计算创新联盟的依托单位。此外,中科院超算中心还是中国国家网格北方的主节点。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科院超级计算环境总中心聚合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0多个中科院研究所和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14家超算中心的计算资源,高性能计算基础服务环境初具规模。

早在2010年,中科院超算中心就与多个天文台进行合作,使用了2048个核心,经过两周的连续计算,将60tB数据可视化后,得到90tB数据,最终模拟了整个宇宙的140亿年过程,将天方夜谭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日前,记者与中科院超算中心主任助理王彦先生进行了交流,了解了目前中科院超算中心在高性能计算方面的一些应用情况、使用心得,以及中科院超算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

硬件升级软件调优

随着高性能计算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各界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迈向百亿亿次超算系统俨然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明确的发展方向。然而,在提高计算能力过程中,超算中心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计算需求的变化,中科院超算中心在1996年就引进SGi机器。此后,中科院超算中心陆续引进了包括近百亿次计算能力的日立(1998年)、逾千亿次计算能力的国产曙光2000ii(2000年)、5万亿次的国产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2003年)、SGi高性能可视化计算机系统(2004年)、iBmCellBe计算集群(2007年)、百万亿次深腾7000超级计算机(2008年)在内的多款超级计算机,而最新的“元”超级计算机,计算能力更将突破一个新的极限。在硬件的不断更新中,中科院超算中心的计算能力也获得了稳步提高。

除了强大的硬件设施,软件优化更应该被业界重视。“中科院超算中心除了为用户提供计算服务之外,同时也与其他的科研单位或者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中科院超算中心主任助理王彦表示,“我们将与这些机构一起,共同开发包括可视化、并行算法和并行软件等在内的相关高性能计算软件。”

强强联合全面合作

借助拥有更高效率的并行计算技术,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得以提速,进而提高了国家和企业应对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挑战的能力。但是,自该技术大规模投入使用后,其软件优化与硬件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术界和最终用户。为了让更多的软件代码实现改造,使之释放并行计算硬件平台的潜能,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于2013年正式启用。至今,英特尔已在全球15个国家,与数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协作成立了50多个并行计算中心。并行计算中心可促进跨领域的开发者、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

今年4月,英特尔公司与中科院超算中心达成合作,启动了中国首家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intelpCC)。中国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结合了英特尔并行计算平台的优势与中科院雄厚的并行计算人才力量,对推进软件代码从串行转向并行,从传统计算平台转向并行计算平台的代码现代化(Codemodernization)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该中心还围绕分子动力学模型进行探索。通过应用LammpS进行并行优化,同时采用相场动力学模拟软件,来完成上述工作。这些工作将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计算化学、计算物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计算支持。

谈及目前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王彦表示,该中心目前正在建设“元”超级计算机。“元”超级计算机分为两期建设,第一期平台总峰值303.4tflops(已完成),这一期主要做CpU节点,因此仅采用了40个至强融核节点和30个GpU节点,而今年9月即将开建的第二期平台几乎将全部采用至强融核节点,总峰值为2.056pflops。因此,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所做的代码并行化工作正是为将来更高效地使用“元”超级计算机做准备工作。

中科院超算中心将中国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的工作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专门开发刚性偏微分方程求解器。该求解器目前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包括计算力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等。“优化前,在一个节点上发挥的性能是理论性能的百分之六七,CpU一个节点大概是十几GBflops”,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主任助理王彦介绍道:“为了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我们做了一个现场方面的模拟,通过运用负载均衡、通信兼容叠加、mKL相关函数等相应的技术,最终发挥了1300GBflops的浮点性能,达到理论性能的52%,单节点性能获得大幅提升。”

此外,由于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支持各大机构的开源软件,所以第二部分的工作集中在开源软件方面。中科院超算中心开发了基于miC的DpD算法,并以api方式加入LammpS中,进一步优化了算法,提升了运算效率。

王彦表示,中科院在“十二五”期间支持了多个万核级重点应用,未来超算中心也将选择比较合适的算法向miC方面移植。

通过参与众多科研单位的合作,超算中心也积累了多项成果,研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包括我国第一个沙尘暴预报系统,稠密和稀疏特征的并行软件包和我国首个万核级并行气动数值计算软件等产品。

据英特尔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软件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其二是跟国内的高校合作建立培训中心,为感兴趣的人提供至强处理器和至强融核协处理器硬件架构和编程培训。

在软硬件培训之余,英特尔还将推出英特尔代码现代化开发者社区,帮助HpC开发人员实现在当前和未来硬件平台上编制具有更高效率编码。该计划将向全球超过40万HpC开发人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各类工具、培训,并且让他们能够及时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专家建立联系、获得技术支持,从而对基于英特尔架构的硬件进行更好的优化,释放其全部潜能。

目前,中科院超算中心不仅得到英特尔并行计算中心的支持,还与曙光合作建设了miC应用程序并行化实验室。此外,中科院超算中心与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科技大学也成立过各种实验室,分别涉及应用开发和优化。

大计算崛起与英特尔共创未来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internationalSupercomputingConference,简称iSC))上,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153个参展商和2600名高性能计算(HpC)领域的专家出席。的top500排名榜单上,采用英特尔架构的HpC计算机仍占到86%。此外,在88套应用了协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中,33套采用了英特尔的至强融核协处理器,比例接近40%。这也说明了英特尔处理器在高性能计算中发挥了更多的作用。

计算机学科特点篇10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一、对物联网的认识

目前对物联网普遍认同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主要功能是“全面感知,正确认知,智慧处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的成熟预示了物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巨大潜力,物联网工程是为满足时展而新兴的专业。

二、如何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具有“新、长、专”的特点。物联网工程专业开办不久,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无先例可以借鉴,并且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学科体系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如何建设物联网本科专业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从下面几个关系入手分析: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究竟应该归属于哪个学科门类?关于物联网的结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如果从电子学科的角度出发,体现出电子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就应从感知层入手,扩展到网络层与应用层,建设“传感网技术专业”。如果从计算机学科的角度出发,从网络层与应用层入手,展开到感知层,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也正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作者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应归属于计算机学科门类。

在考虑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未来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的能力需求出发,反过来审定我们所设计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多听取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防止脱离科研与产业实际,由少数人闭门造车,做出草率决策。

(二)课程设置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物联网是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学科、智能学科紧密结合,并在各行各业更深层次应用的必然产物。从物联网产生的技术背景看,计算机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从学科关系上来说,它的知识基础是计算机学科,所以它的未来发展仍然将倚重于计算机学科。从现在个别申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提出的教学计划来看,完全是另起炉灶,重设新的课程体系,拟开设十几门,甚至是二十几门冠之以“物联网”某种技术的课程,脱离了依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如果一个学校要在短时间内开设那么多门新的课程,无论在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准备上,都是不现实的。这样开设一个新专业,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与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处理好与成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三)基本能力培养与不同学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关系。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所以每个学校的强势学科、教学资源、实验条件、师资条件都是各具特色的,其教学资源建设与积累的基础,也都必然有自己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色。比如,工科的院校有的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与教学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偏重理论研究的大学在软件理论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有偏重艺术的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大学在射频应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考虑不同大学的特色,在满足基本与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际应用性强,课程建设应该坚持“重理论,强实验”的原则。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基础课,另一类是具有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特点的专业课课程。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已经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与《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中作出了系统的讨论,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重复和引用了。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注意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中体现出对设定的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先继与后续关系,防止教学内容低层次重复与顺序颠倒的缺点。第二,这几门课程该是本专业最基本的课程,各个大学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优势,设置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第三,对于一个前期基础较差的新建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如果从现有教师的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现实出发,因人设课的话对于长远的学科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从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让教师通过进修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来积累经验,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服务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需要教师对某一门技术的深入理解和自身能力的修炼、积累,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

四、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我们要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来看待专业建设,着眼于未来,前瞻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计算机类教育开拓了新的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应该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后续办学单位提供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