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05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1

论文摘要:水是万物之源,然而,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盐须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改革、完善我国现行水资源保护制度,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环境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的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十分严重,使得水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七大重点流域有机污染普遍,各流域干流有57,7,的断面为三类水质,21,6,为四类水质,6,9,为五类水质,13,8,为五类以上水质,主要湖泊富养营化问题突出,城市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90,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仍将是我国水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要解决日益严峻的人水之争,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除了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法律的协凋、平衡与保障更是不可缺少,在新的形式下,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后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和倡导。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其基本内涵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求首先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最后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具体到水资源的保护,是指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对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循环经济将水资源保护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引向“源头治理”、“污染预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水资源日益短缺、水污染日益严重的这一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节水型社会,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在90,以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若2030年和2050年全国废污水再生利用率达到80,和95,,则污水再生量将达到680亿m3—850亿m3和1000亿一1450亿m3,将大大缓解未来我国水资源紧张状况并改善环境。因此,要有效保护水资源,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水资源保护立法,让其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有效运转的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水的法律保护,我国亦不例外。现有有关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众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水法律(4件,《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行政法规(20件)、地方性法规(160多件)和水利部等部门规章(90件)、地方政府规章(170多件)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水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及水利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各项水事活动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再次修订(已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法在加大政府责任、明确违法界限,强化有关制度、关注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好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及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刚性规定,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赋予了环保部门更多的处罚手段和权力,使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工作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总览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仍能发现其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

(一)法律体系之符合,不完善

首先。作为循环经济基本法的《循环经济法》尚未出台。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然而,《循环经济法》从2005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起草。2007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进行了初审,但至今仍未出台。《循环经济法》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它的缺失导致难以形成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使得建没节水型社会所需的各类社会资源如法律保障、政策扶持等都难于获取。从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已有法律、法规缺乏循环经济理念。现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除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外,其它法律、法规在立法理念上仍停留在“末端治理”的阶段,没有更多地从“源头治理”出发,对于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制度规定较少。因此多年来,我国水短缺、水污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相关基本制度之缺失

循环经济是一种反传统的经济模式,具有典型的建构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水资源保护需要相应的基本制度作支撑,然而我国目前与循环经济相契合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或缺失。

首先,目前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是减量化,因此,节水是水资源保护的首要环节,但我国有关节水的法律制度还比较薄弱,《水法》等国家和地方已颁布的法律文件,虽然对节水有所规定,然而对于浪费水的行为却未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偏重于末端治理,对于从源头节水和减少水资源浪费规定甚少,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节水标准体系不健全,如煤炭、水泥、电解铝等其他一些耗水量较大的行业尚无节水标准,服务业、农业领域也还没有制定节水标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虽然进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规划,但在污水再生利用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由于相关法律没有硬性规定以及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污水集中处理滞后和中水利用率低的现象,使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

其次,与循环经济配套的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例如。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当然,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扩大了处罚对象、提高了处罚标准,这将提高生产者的排污成本,对排污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开征水资源税,并未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人经济成本,企业运作的外部经济,仍然是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和污染的关键因素。

(三)水之源管理体制之缺陷

目前,我国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水资源污染控制采取分级和分部门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现行的流域管理机构,其性质和权限都不足以实现综合统一管理,并且相应的配套法规不健全,流域管理机构的权限划分,流域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适用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这十分不利于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其次,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环保部门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

(四)公众参与之不足

虽然《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些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涉及到对非持续消费的节制和对绿色消费的倡导,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规范消费活动和行为的法规。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消费的行为规范,而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上,仍未摆脱“天赐之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节水和对水的再生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同时,公众参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法定渠道还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进程。

三,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依法落实科学发展观

1,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针对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岌岌可危的客观情况。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借鉴与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成果。先行出台《循环经济法》,对建立循环型社会遵循的宗旨及基本原则、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和处置的原则以及对国家、企业和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予以规定。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单行法规和标准,如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对资源的回收、再生利用作出特殊的规定,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如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标准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制大背景。

2,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改革,完善现有水资源保护单行法规与标准。修订《水法》、《水土保持法》等单行法规的部分内容,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突出“源头治理”,节约用水,同时,根据建立循环型和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制定水资源再生利用的专门法规,例如制订《资源再生利用管理条例》、《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立法应对污水处理主体的市场准入制度、运营机制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应建立健全各行业节约用水的国家、地方标准体系。制定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人标准。依法规范企业与个人节约用水、污水再生利用的法定义务,明确浪费水的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环境经济下的水资源保护

1,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制度。首先,要完善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制度。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水资源利用规划之中,其次,城市节约用水要真正落实“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和管水制度到位。最后。要尽快完善有关推行节水技术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健全节约用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

2,建立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专项资金制度。基金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环境税费及企业和个人捐赠,对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水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等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给予资金倾斜,使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研究开发资金风险社会化,有利于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

3,健全水资源税费制度。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收费项目不全和收费标准偏低等问题,排污费低于治理成本,使排污者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低价购买合法排污权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较大幅度地提高收费标准,使排污收费切实起到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作用。同时。应将水资源税作为环境税之一。尽快开征。以缓解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总之,采取国家实行环境税,地方实行排污收费的“双轨制”,将水资源的环境价值计入经济成本,有利于遏制水资源浪费和减缓水环境污染。

(三)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行政执法

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针对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要实现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再生。保护我国水环境。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目前。流域管理已是世界水资源管理的大趋势,因此。应根据水资源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通行做法和经验,确立完善的流域管理体制j建议修改《水法》,由国家授权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流域具体情况制定单行法,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并获得立法权。以实现统一规划、综合决策、综合治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环境行政部门的权威,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辖和监督、不隶属当地政府主管的环境管理体制,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应配合环境行政部门的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地制止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增强环境、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大大提高执法效能,最后,要强化水环境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循环经济意识,转变传统经济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和强化环保科技技能,加强水环境执法监督。提高执法力度。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2

关键词: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进入我国以来,各地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1]对解决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的内涵

郭铁民等(2004)[2]将“循环农业”定义为“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树文(2008)[3]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的应用。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4]耕地减少、土质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2.1节约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

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在具体实施中,农村种养业、乡村企业、建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缓释肥技术,由通用复合肥向专用配方肥转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机播等节种技术;节约农业用电;选购、创新、设计、制造节约汽油、柴油的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推广省柴灶、节煤炉等先进技术;杜绝在粮食收割、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采用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禽养殖业肉料比;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5]

2.2变废为宝

循环农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作为基本运作机制,采用高新技术循环利用农村各类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及其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的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生量为6878多万吨,其中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吨,通过户用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吨,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0万吨,农民自发堆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肥约220.0万吨,合计已利用3605万吨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总量的52.4%。全省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约为560万吨。油菜饼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酒糟通常直接用作家畜饲料,稻壳和玉米芯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合计已利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272万吨,约占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9%。[1]

2.3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农业一方面降耗,另一方面提效。通过改良技术、装备、劳动力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加以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循环农业的环境效益

循环农业提倡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的天然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废弃物,净化生活污废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环境效益已取得很多有益成果。例如,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指导农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虫等生产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英国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有效保护土质和生态环境。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6]

4.结束语

要持续发展农业,就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循环农业模式既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传统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7]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黄宝连,米松.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思路――来自浙江循环农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7):103-107.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5):83-87.

[3]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25-27.

[4]郭书田.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9):17-18.

[5]季昆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3):9-12.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循环经济;物质变换;城市粪便

abstract:Circulareconomytheoryarousesgreatattentionintheinternationalsocietyasakindofeconomicdevelopmentmodewhichemphasizesthefulluseofresourc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blankincirculareconomytheoryisthemanagementofhumandejection,especiallyurbandejection,whichinfluencesthesubstancecirculationbetweenhumanandlandandthesubstancecirculationinwaterbody.thepaperproposesthatunbandejectionshouldbetakenintothecirculareconomyframeandthemanagementshouldbecarriedoutinaccordancewith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toimprovecirculareconomy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marxistenvironmentalthoughts;circulareconomy;substancetransform;urbandejection

一、目前循环经济理念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被看作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引起极大的重视。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为循环经济立法,并将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在我国,循环经济被列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循环经济问题的各种论坛、研讨活动非常活跃,《循环经济促进法》经过“三审三读”,也已获得通过并即将施行。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无机界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水、碳、氮、氧等各种物质在植物、动物、土地、空气、水体之间循环流动。在这种循环之中,植物从土地中吸收营养和水分,在阳光照射下发育生长,为动物提供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和人分别占据着食物链的相应位置,从各自的食物中吸取养分以维持生命。但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要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将排泄物返还给土地,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这些排泄物重新转化为养料被植物吸收。虽然自然界和人类都在发展,但这种循环运动却从来没有停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人们自发地遵循着这一自然规律,将粪肥作为庄稼之宝,将其施之于土地,维持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从这一点上看,农业社会就是最典型、最基本的循环经济模式。现代循环经济理论借用了这一基本原理,将其应用于工业经济,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是一个进步。但是,目前的循环经济理念关注的只是工业生产内部各种资源的循环,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即使像日本这样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只是对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有效利用、建筑及材料、食品、容器与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家用电器回收、汽车循环使用等作出法律规定。这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实践,固然可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理论高度审视,这种循环经济的理念没有全面发掘出循环经济的完整内涵,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缺陷,难以发挥出循环经济的全部优势。

正是由于这种理论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环境保护实践,不仅使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而且使得江河湖泊的有机污染、草原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成为环境难题。因此,从理论上加强研究,深化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全面认识,对现有的循环经济理念加以充实和完善,对于解决环境难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三湖污染为什么久治不愈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以太湖、巢湖和滇池为代表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其症状为:高锰酸盐、总氮、总磷等有机营养物质大量积累,引起水质持续下降,并为蓝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旦气象、水温等条件成熟,蓝藻随时可能爆发。尽管三湖问题早已受到当地乃至中央领导、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各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十余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耗费巨资兴建了不少治理设施,但却收效甚微,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于近两年达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2007年5月末6月初,太湖蓝藻爆发导致无锡200万市民无水可饮的事件引起举国震惊,紧接着,巢湖和滇池也相继发生蓝藻爆发事件。

从三湖治理的规划和方案来看,对造成污染的各种原因分析可以说是相当细致、详尽,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是相当果断,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严厉。那么,为什么经过多年治理,污染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反而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强,直至引起蓝藻大面积爆发的局面呢?

笔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在对造成三湖水质富营养化的工业、农业和养殖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面,以及对城镇生活废水的处理方面,政府确实下了很大的工夫,也确实减缓了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污染。但是,各种治理方案和措施都普遍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引起蓝藻爆发的氮和磷等污染物,主要来源竟然不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那些难以降解的废弃物,也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的废水,而是千百万年来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畜、禽的排泄物。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一基本现象,所以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关闭沿湖工厂、养殖场、洗衣粉禁磷、乃至引水稀释污染物浓度和人工打捞蓝藻等,但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不要说乡镇和农村,即使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粪便,都被用作农业肥料,因此不存在大量粪便污染水体的问题。但80年代以后,随着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水冲式厕所的迅速普及,粪便经过稀释以后增加了收集和运输的难度,使粪肥的使用量下降,同时,也使得昔日的农家宝混入生活废水,变成了污染水体的祸首。正是混在生活废水中的城市粪便,极大提高了生活废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并引起湖泊的富营养化。以太湖中形成蓝藻最主要的污染物磷为例,47%来自人体排泄物,17%来自洗衣粉,14%来自养殖业,13%来自农业,6%来自水产养殖业,来自工业的仅为3%。(注:参见刘文英等人于2004年12月在太湖高级论坛上的交流文章《生态厕所与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也就是说,水污染中来自人和畜、禽粪便的有机污染就占了61%,而且,来自农用化肥的污染也同粪便处理不当有关——正是因为大量宝贵的粪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人们才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化肥,所以,合理解决粪便问题才是解决三湖污染的关键。现在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关闭沿湖工业企业、洗衣粉禁磷、限制水产养殖等,虽然也能够减轻一些污染的产生,但由于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80年代粪便成为污染源,到90年代蓝藻出现,再到2007年蓝藻大规模爆发,是一个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积累的过程。其症状之所以首先在太湖、巢湖和滇池表现出来,主要是由于湖泊流动性较差,使得营养物质容易积累。其实,我国大多数河流污染的性质也是一样,只不过因为水体流动,使得症状不是那么突出而已,就在人们的这种不经意当中,江河正在悄悄地将污染物转移到海洋,为赤潮的大规模爆发创造条件。承担2008年世界奥运会奥帆赛的青岛海域,于赛前一个多月出现大面积浒苔,覆盖了400km2海面的事件,以及近年越来越频繁的沿海赤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城市粪便的产量是稳定而持续的,而且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不断增长。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去向问题,可以预料,三湖和沿海的有机污染问题将会在更多的地方出现。

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变换理论

城市粪便污染河流的现象,早在19世纪就已在工业国家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亲眼目睹了这种城市粪便不能用来肥田却成为河流污染物的不合理现象,并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称为“消费排泄物”,并指出“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1]116-117。就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了粪便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双重危害——对土地肥力的破坏和污染河流,而且将其上升为理论性的认识:这种情况“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

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研究了德国著名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等人的相关著作,对解决这种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断裂的现象提出了科学的正确思路——“要人把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3],这种思想同后来兴起的生态学不谋而合。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赞同,列宁通过当时化学肥料部分地代替自然肥料的情况,看到了这种现象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性,他指出:“把天然肥料白白抛掉,同时又污染市郊和工厂区的河流和空气,这是很不合理的。”[4]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提出了生态学的一个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不断地探究‘向何处去’的问题,可以得出很多关于一个生态系统的令人惊讶的有价值的资料”[5],通过对城市粪便去向的追究可以发现,本来应该参与土地循环系统物质循环的粪便,没有到其应该去的地方,却进入了本来不应该进入的水循环系统,这就使地球上的三大循环系统——空气、水和土地中的两个,同时遭到了破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透过城市粪便污染环境的现象,看到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断裂的不合理,看到了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将粪便看成资源,并要求将其返还给土地的认识,正确地反映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应该成为处理城市粪便问题的指导思想。但令人惋惜的是,革命导师们提出的上述思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后来者至今没有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迄今为止的循环经济理论,也没有将马克思所说的“消费排泄物”——粪便纳入视野。

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提出有明确指导思想的全面解决方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治理污染。但是,也不排除在局部、个别的问题上,他们采取的一些具体做法是符合上述理论原则的,如在李比希和马克思的著作中都提到,当时的工业国家德国和英国因为有机肥的缺乏,不得不从智利和秘鲁长途运来鸟粪补充地力,而且,至今仍有许多国家依靠这种鸟粪来补充土地肥力的损耗,这就在无意之中开辟了一条新的物质循环通道。由于发达国家地广人稀,又有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粪便污染进行治理,能够使得环境状况得以维持,但是,这种用“搭桥”手术式的方法来解决土地的肥力问题,只能是权益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断裂的问题。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集、经济和技术实力均不十分发达的中国来说,不能采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深入发掘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将粪便资源纳入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视野,通过对粪便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恢复人与土地之间断裂的物质循环链条,彻底切断粪便污染水体的各种途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四、草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暴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草原退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各类媒体大量报道草原变成戈壁、沙漠,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沙尘天气增多的问题。许多农业、畜牧、气象、水利、生物、土壤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者和政府官员,都把草原退化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草原退化的原因,研究者们通常归结为气候变暖、干旱与大风频繁,人畜增加造成的超载利用,草原虫鼠害频繁发生,草原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一份研究将草地退化的原因归纳为:(1)草地生态系统脆弱,恢复能力较弱;(2)超载过牧;(3)草地垦殖;(4)大型工程建设;(5)人类经济活动(滥挖药材、毁草取土等)。[6]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李聪引用了一组研究数字:就人为因素而言,引起草原退化的主要活动有过度樵采(占33%)、过度放牧(占30%)、过度开垦(占27%)、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和其他因素(约占1%)。众多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寻求草原退化的原因。在不久前召开的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上,我国的几位草学界青年科学家所作的《中国草原及其发展》报告中,也没有从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方面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

长期以来,草原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生活在草原的各种动物,包括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不会离开草原。他们直接(食草动物)或间接(食肉动物)从草原摄取的营养物质都会通过新陈代谢,以排泄物或尸体的形式还给草原,重新成为草类植物的养料,如此往复循环,历经千百万年,达到了比较稳定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被打破了,原本是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畜牧经济,融入了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多的草原产品以肉类、乳制品、皮毛等形式运出草原,同时也就将牛羊从草原上获取的营养物质带出了草原,使得这些营养物质再也不能参与草原的物质循环。草原的土壤营养大量流失又得不到补充,变得越来越贫瘠,产草量下降甚至出现荒漠化也就是必然的了。这种情况早就引起马克思的注意。他指出:“不在人工牧场上,而在天然牧场上饲养牲畜,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质,而是土地的量。这种粗放耕作的可能性,自然会逐渐消失,新土地越肥沃,消失得越慢;它的产品出口得越多,消失得越快。”[1]756-757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草原产品大量运出、草原营养大量流失的情况下,人们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古以来天然的草原就不需要维护和施肥,在面对如此严重的草原退化,甚至成为沙尘暴发源地的情况下,也未见有人从草原营养流失这一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从这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和采取措施了。

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循环的原理告诉我们,城市人口既然以衣食形式消费了经过长途运输而来的大量草原产品,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将排泄物加工成能够为草原恢复肥力并且适于长途运输的有机肥料,将其返还给草原。这一原理是普遍适用的,不仅适用于农业、牧业,而且适用于林业。从事农、牧、林业的科技人员,应该重视对草原营养问题的量化研究,定期监测分析土壤中各种营养流失的情况,并提出补充的方案,只有将“归还”的原则付诸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草原、林地的退化问题。

五、建设一个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粪便管理系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困扰我们的水体有机污染和草原退化两大环境难题,都与人和土地之间物质循环遭到破坏有关。一方面是耕地、草原、林地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粪便资源被浪费,用来污染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建设一个符合自然规律和循环经济要求的粪便处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重新衔接人与土地之间断裂的物质循环链条,将人和畜、禽排泄物返还给土地,使其成为绿色植物的养料,恢复动物、植物和无机界之间的物质循环。

循着这条思路,就可以发现目前这种处理粪便的模式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合理:先是用宝贵的水资源将纯度较高的粪便稀释,使之难于加工为方便运输和施用的有机肥料,再花费大量人、财、物力对其进行“处理”,结果是水体污染的加重和宝贵资源的浪费,以及因为农业缺乏肥料而不得不求助于化肥,导致化肥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现在迫切需要来一个思想解放,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在粪便处理问题的整体思路方面来一个转变,把处理对象变为生产原料,把“粪便处理厂”变为“有机肥料厂”,从那里流出的将不再是源源不断的“达标废水”,而是重新链接人和土地之间物质循环的优质有机肥料。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像现在这样花费巨资修建粪便处理厂,以及为污水处理厂增加脱氮除磷工艺,充其量只能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根本不能彻底解决水的有机污染问题,而将粪便当作资源,不让其混入生活污水,使之重新返回土地,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釜底抽薪之计。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已经成功地解决了粉煤灰污染问题——燃煤发电厂堆积如山的粉煤灰曾经是令人头疼的污染物,多年来找不到合适的处理办法,但是在为保护耕地而禁止在城镇使用实心黏土砖的禁令实施之后,堆积多年的粉煤灰却成了抢手货——现在我们也一定能够按照这个思路来解决好粪便污染水体的问题。

六、实行粪便资源化管理的综合效益

实施粪便资源化管理工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指导下,以循环经济理念,针对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深刻理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和对策。由于抓住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以实施这一工程将带来多方面的良好的综合效益:(1)从根本上解决粪便污水污染江河的问题,粪便将不再是污染物,而是宝贵的农业资源,断裂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得以恢复;(2)由于粪便不再混入污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也就减轻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也不必要求污水处理增加脱氮除磷设备,节省了大批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厂的资金;(3)淘汰了冲水厕所,可以节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4)打造一条有机肥料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并提供一批新的就业机会;(5)为农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可持续利用;(6)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对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打破绿色壁垒起到促进作用;(7)减少化肥用量,使其在生产、运输和施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减少;(8)通过推广沼气,节约能源,保护林木植被,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促进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乡镇的工作;(9)补充草原营养的流失,使草原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遏制草原荒漠化,促进沙尘暴的治理。

七、结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实现粪便资源化管理工程,恢复断裂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链条,正是实现这一伟大预言的战略性措施。同时,这也是一项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多种环境问题、综合效益显著的环境策略,它的实施,对于充实和完善循环经济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16-1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13.

[4]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4.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4

[关键词]生活污水,火电厂,循环冷却水,水处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城市中水是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收集、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重复利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污水与自来水之间。我国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中水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排放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另一种是城镇污水厂二级生物处理排放水再经过深度处理回用至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这种集中式处理避免了企业二次投资。

我国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的水循环利用率已经超过85%,而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循环利用率约为50%左右.为节省水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作为火电厂的循环冷却水,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和推广价值.

现以某某煤电公司的自备热电厂为例,某某煤电公司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的生活污水排放量达6000m3以上,如果处理后的中水能满足电厂循环冷却水水质的要求,其数量完全能够满足该电厂循环冷却水的需求量.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并经过投资方案的经济性分析比较,决定将进行处理后的中水作为该电厂的循环冷却水的工业试验,并对实际运行工况进行跟踪研究,不断完善中水作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工艺,使处理后的中水能满足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要求,使该电厂成为一座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燃煤电厂。

1深度处理的意义

.城市污水有机物、微生物、化学药剂多,城市污水厂二级生化出水需要经过深度处理才能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标准(见表1)

表1再生水用作冷却水的水质标准

由表1可知,深度处理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去除nH3-n、p、有机物、悬浮物及杀灭病菌和病毒等,对于铜质换热器关键是降低nH3-n污染因子,铵盐会引起铜质冷气管的严重腐蚀。

2、深度处理工艺

对比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及工业循环冷却水补水水质指标,污水处理厂出水不能满足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水质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度处理。目前中水深度处理工艺如石灰混凝澄清过滤法、超滤反渗透法、mBR法等存在受原水水质影响、投资规模大、运行不稳定等问题,如应用广泛的石灰混凝澄清过滤法存在出水氨氮超标腐蚀铜质管材等问题。某某煤电有限公司城市中水综合利用工程采用曝气生物流化池(aBFt)+机械澄清池工艺,投入运行以来,出水水质稳定,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2.1aBFt工艺原理

在aBFt反应器中投加占曝气池有效容积的10%~25%的高效微生物载体,特效微生物大量附着并固定于其上,aBFt反应器实际上是综合传统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优点的双生物反应器。各级aBFt反应器中,通过培养不同特效优势菌种,提高目标污染物的降解效果;载体所生长的生物量最高达可达10~18g/L,成活后的微生物与载体的结合是采用键价结合的固定化技术,故结合力牢固,不易脱落,不易流失,高负载的生物量保证了aBFt反应器去除污染物的高效和稳定性;运行过程中每个载体内部都存在着良好的好氧、缺氧、厌氧环境,使其内部形成无数个微型的硝化—反硝化反应器,故而造成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同时发生厌氧氨氧化、硝化和反硝化联合作用,有力地保证了氨氮、有机物等的高效去除。

2.2工艺特点

(1)占地面积小、基建投资省、能耗低、易维护、运行成本低。(2)调节、控制、运行操作方便,人员配置较少,减少吨水人工成本。(3)对低营养、低负荷水质污染因子有进一步的降解效果。(4)处理出水质量好,运行安全可靠,可达到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或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5)污泥产量较少,对环境不会带来二次污染。(6)抗冲击能力强,受气候、水量和水质变化影响小,并可间歇运行。(7)系统衔接性能好,可充分利用原有构筑物,减少投资成本。

2.3工程应用

某某煤电有限公司城市中水综合利用工程对某某污水处理厂一级B排放水进行深度处理补充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aBFt+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运行出水主要指标优于循环冷却水回用标准。工程规模:一期30000m3/d。项目建设地点:提升泵房位于某某污水处理厂排放口附近,深度处理工程在某某煤电有限公司厂区内。性质:新建出水用途:全部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情况:项目于2011年8月投产以来,运行稳定、水质完全达标,具体见表2。

存在的问题

循环水系统的腐蚀。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循环水系统腐蚀,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中水中氨氮含量较大,冷却水的pH下降,部分金属(碳钢、铜、铝)遭受腐蚀;二是中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粘液,原来悬浮于水中的固体粒子和无机沉淀物粘合起来,附着于传热面形成粘泥,污泥下因水流不畅、离子浓度较高,很容易就产生腐蚀。同时,硫酸盐还原菌或硫细菌等可产生硫化氢或硫酸,从而腐蚀金属。故再生水回用时应该全面考虑对系统内所用材质的影响。

污泥附着量的问题。循环水的温度适合于微生物的生长,中水中有机物(CoD指标)含量较大,同时含有丰富的碳源、氮源、磷源,再加上冷却塔的强烈的曝气作用,氧气充足,在适宜的生存条件下,细菌繁殖迅速,加上二级处理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腐殖质、纤维等悬浮物以及较多的细菌、藻类等微生物,污泥附着问题就越严重,污泥附着不仅影响换热而且会产生腐蚀问题。同时溶解的有机物可消耗氯剂等氧化性杀菌剂,降低杀菌效果。

其他。水深度处理成本较高,对部分火电厂来说,费用高影响经济效益,这电阻碍了中水回用的大力推广。

解决措施

使用耐蚀材质。中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较大,回用会引起循环水系统金属或建筑构筑物的腐蚀问题,除了在水质调整和控制方面可采取适当防止腐蚀措施外,还可在设计、建设阶段就选用耐腐蚀的金属及混凝土材质,为中水回用或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提供可能。同时应该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新的循环水处理技术,如金属表面膜缓蚀阻垢技术、高效杀菌灭藻技术、智能在线监控技术等,

加强循环水水质监督。采用城市中水作为循环补充水,由于二级出水中有机物、SS、C1-、Sio42-等无机盐离子的浓度较高,特别是较高浓度的氨氮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的酸,降低了循环水的pH,引起金属的腐蚀。因此必须密切监视并严格控制回用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和无机盐离子的浓度,尤其应重点监测循环水的pH和碱度。

使用合适的杀菌灭藻剂。中水中细菌数目庞大,种类繁多,且中水中的溶解有机物和氨氮会消耗氧化性杀菌剂,因此实际运行中应该严格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的含量,正确控制杀菌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频率,优化杀菌操作。

(4)另外,污水处理本身的生产运行环节和管理配套措施也对中水能否成为电厂稳定可靠的水源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对供水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保证水源的安全可靠。另外,因中水深度处理成本较高,阻碍中水的回用,建议相关部门对中水回用采取相应的政策性支持,鼓励使用中水,减少新鲜水的使用。

结束语

城市中水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而火电厂循环冷却系统采用城市中水、实现中水大规模回用具有伟大而现实的意义。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节省了新鲜水资源用量,而且减轻了污水直接排放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策不断深入,中水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城市中水回用将成为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5

关键词:炼油厂循环水场循环水节水水处理

循环水场作为炼油厂的重要公用工程和用水大户,对炼油厂的安全、平稳、长周期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循环水场是炼油厂用水量最大的场所之一,提高循环水的利用率对整个炼油厂的节水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艺流程简述

炼油厂通常采用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从工艺冷换设备返回的循环热水利用余压进入冷却塔上部,经过蒸发传热和水气接触散热后滴落至塔底流入冷水池,经泵加压供至用户循环使用。循环水场主要包括冷却塔、循环水泵、旁流水处理设备、加药设备、监测换热设备、塔底水池、冷水池等。炼油厂循环水量较大,冷却塔多采用逆流式机械通风冷却塔。

二、水损失分析

循环水系统的水损失主要包括蒸发、风吹、系统排污、反洗排水、系统渗漏、不可回收水等。

1.蒸发损失

蒸发是冷却塔降温的主要手段之一。水气化过程吸收热量。蒸发量与液相表面的温度、气压、气流速度、表面积等有关。

2.风吹损失

水与空气接触换热的过程中,少量水滴随气流一并从冷却塔风筒排出。风吹损失与风速、冷却塔内收水器有关。

3.系统排污

蒸发浓缩使循环水系统的含盐量不断增加。若不加以控制,将加速冷换设备的腐蚀。为了维持循环水系统的含盐量,需人为排放一部分循环水。系统排污量与补充水的水质、循环水系统的浓缩倍数有关。

4.反洗排污

旁流水处理设备反冲洗时排放的污水。

5.系统渗漏

循环水系统的管道、设备、水池等的渗漏损失。

6.不可回收水

部分冷换设备使用后,因压力不足无法返回、需就地排放的少量循环水。

三、补充水种类

1.新鲜水

新鲜水来自市政供水管网或炼油厂的净水场。新鲜水通常含盐量及电导率较低,水质较好,有利于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

2.回用水

回用水来自炼油厂或市政的再生水处理场。经深度处理后满足回用水水质的标准。

3.其他水

其他补充水包括凝结水、锅炉排水、除盐水等。

四、节水措施

1.工艺设计

1.1提高浓缩倍数

根据该循环水的流程,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可降低排污,减少补水量。例如,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3/h,温差为10℃,干球温度为35°,浓缩倍数(n)为5时比3时的补充水量减少了30m3/h。然而,过高的浓缩倍数会使循环水的含盐量增加,导致析出结垢和设备腐蚀。因此,需合理控制浓缩倍数。通常,Cl―和含盐量是循环水浓缩倍数的重要表征指标。GB/t50746《石油化工循环水场设计规范》中规定的较严值为Cl―≤700mg/L[1]。炼油厂循环水含盐量小于2000mg/L的经验数据。根据以上两个数据,结合补充水的水质及实测冷换设备的腐蚀速率,综合确定循环水的浓度倍数。

1.2回用水作为补充水

污水处理场深度处理后达到循环水补充水水质要求的水,用作循环水的补充水,既减少了由炼油厂进入自然水体的污水量,又可减少炼油厂的外排水量。例如,某1×108t/a炼油厂的循环水量为53000m3/h,补充水总量为960m3/h,处理后污水的回用量为300m3/h,年节约用水约260×104m3。然而,GB/5033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用作循环冷却水的回用水中溶解性固体限值为1000mg/L[2]。回用水的含盐量过高会引起循环水系统盐的富集、浓缩倍数下降。实际工程中,污水深度处理时可采取必要的脱盐措施,可对全部或部分回用水进行脱盐处理。常用的脱盐设施有反渗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

1.3利用其它水作为补充水

炼油厂水的用途较多,可根据水质情况,注入循环水系统,用作补充水。(a)部分循环水用于冷却拟排放的凝结水,可采用水箱混合后,经泵加压返回到循环水系统。(b)锅炉排污水水质较好,降温后可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c)除盐水系统的反冲洗水,收集后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d)炼油厂清净雨水经悬浮物处理后用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

1.4降低不可回收水量

循环水经过部分冷换设备后,压力不足无法返回循环水场,就地排入生产污水系统。这些排水相当于增加了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量较大时将引起浓缩倍数下降。因此,应尽量减少不可回收的循环水量,可采用水箱、水池等容器收集后,经水泵加压返回到循环水系统。

2.设备选型

2.1冷却塔收水器

冷却塔的收水器用于回收即将出塔的湿空气中携带的雾状小水滴。收水器是降低抽风飘水损失、减少补充水量、节约用水的重要途径⑤。不同形状和层数的收水

器其飘水率相差较大。GB/t50746《石油化工循环水场设计规范》中规定,当缺乏数据时冷却塔的飘水率取循环水量的0.1%。新型波形高效收水器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后,可使飘水率低于0.005%。按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3/h计算,飘水率0.005%比0.1%时的飘水量减少9.5m3/h。

2.2过滤器

循环水在冷却过程中,空气中的粉尘使循环水悬浮物增加,水质变差。为去除悬浮物,炼油厂循环水场需设置旁流水过滤器。过滤器常选用重力式核桃壳过滤器、无阀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等。该种过滤器滤速为8~12m/h、反冲洗历时长、排污量大。近年来出现的压力式浅层砂滤过滤器,滤速为25~35m/h,布水均匀,自动化程度高,且能根据水头损失、浊度等自动调控反冲洗时间。单个过滤周期内,压力式浅层砂过滤器的反洗排污量为旁滤处理水量的0.5%~1%;而核桃壳过滤器和无阀过滤器为3%~5%。按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3/h,旁流水处理量占循环水量的5%计算,压力式浅层砂过滤器的反冲洗水量比重力式过滤器节约用水量为10~25m3/h。

3.运行管理

3.1循环水水质在线监测

浓缩倍数受制于循环水的水质。因此,有必要检测循环水的水质。循环水系统通常设置流量、pH、浊度、电导率、总磷、余氯、氧化还原电位(oRp)、腐蚀速率等在线检测仪。同时,设置补充水的流量、pH、电导率等在线检测仪。通过编程计算出循环水的浓缩倍数、污垢粘附速率等,以指导循环水的排污量、补充水量、药剂投加量等。

3.2采用自动化管理

充分利用循环水系统设置的在线检测仪,选用自动加药设备及自控阀,实现自动化管理。(a)通过循环水的电导率参数自动控制系统排污量;(b)通过药剂浓度控制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量;(c)通过循环热水的余氯参数控制氧化型杀菌剂的投加量;(d)通过循环水的pH参数控制硫酸的投加量;(e)通过程序控制非氧化杀菌剂计量泵定时启停。

五、结语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6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和步骤,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提出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运用

所谓循环经济理论,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一、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城市和旧的发展方式的区别

(一)两种经济性质的比较:线性经济和循环经济。从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来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线性经济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在线性经济中,人们通常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将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当中。线性经济正是通过这种把资源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依靠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是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中,物质、能量流动的表现形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

(二)两种发展观的比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前者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当时,追求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首要任务,而且由于人们认识上偏差,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要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内容是要求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

(三)两种指标的比较:现行GDp和绿色GDp。现行的GDp指标完全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丧失程度,不能揭示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相反,环境质量的恶化却可能促进GDp的增长。如污染引起的疾病会增加人们医疗方面的开支等。由此可见现行的GDp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正式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首次提出了生态国内产出(eDp),即我国现在所称的绿色GDp。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绿色GDp建立协调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三、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一,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第二,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第三,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全国的大多数城市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

(三)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7

[论文摘要]用水量的增加对现有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意识到污水回用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供水水源,成功的污水回用工程越来越多,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越来越意识到污水再生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满足高水质标准而进行污水处理厂更新改造的成本不断增加,污水回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污水回用的意义

污水回用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利用处理后的污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有200多个污水回用厂,每年为850多个用户提供回用水(非饮用水)约4.96亿m3。污水回用受到越来越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增加和用水量的增加对现有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意识到污水回用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供水源;成功的污水回用工程越来越多;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越来越意识到污水回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蓄水工程(如水坝)的环境和经济成本越来越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与过度用水有关的环境影响;趋向于回收成本水价制度的引入促进了污水的回用;为满足高水质标准而进行污水处理厂更新改造的成本不断增加。

二、污水可持续利用的领域

(一)工业用水的回用

从理论上说,经处理的污水可以回用于各种不需要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的工业企业。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水、锅炉用水、生产和加工用水、清洗和辅助用水(如除尘和浇地)等,都可以利用经处理的污水。可以使用经过处理的污水的行业包括商业洗车、造纸厂、矿山、石油精炼厂、电站、商业洗衣、道路建设企业、旅游点、酿酒厂,以及混凝土、砖、纺织品、金属及涂料的生产厂。日本近40%经处理的市政污水被用于工业用途,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洲分别为2%和5%。

在增加工业的污水回用量方面也有一些障碍,主要原因包括:污水水源的距离;水质及潜在的健康影响,特别是对食品生产行业;可获得的水量及供水的持续性;潜在的供水可靠性;需要改变工业生产程序和水处理方式;与其他可替代水源成本的比较;对水质的具体要求(例如,为避免冷却水水垢、腐蚀、生物的生长及污染),等等。

(二)居民及社区的非饮用水回用

对居民来说,污水回用可以用于冲洗马桶、洗车、清洗和浇灌花园.从社区的角度来看,污水回用的非饮用水用途还包括室外的灌溉及各种娱乐场所用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早在1961年就将经处理的污水用于有游船及可垂钓的湖泊。提供非饮用水的一种有效办法是建立分质供水系统。美国佛罗里达州阿尔塔蒙特城的一项分质供水工程,解决了4.5万人的非饮用水使用问题,其供水量占全城总供水量的30%。

限制污水回用于居民和社区非饮用水的因素包括:健康因素;缺乏相关的指导;更新和建设水处理和供水设施的成本;处理过的污水水源的距离;灌溉需水的季节性变化;灌溉方面的技术性问题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间接的饮用水循环

间接的饮用水循环是将一部分经过处理的污水注入已有的供水水源中,通过水体的稀释作用,以及长时间的存放和取水后的处理,确保它满足可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缺乏对水质和水处理知识的了解、社会的理解和对健康的关注,可能是间接饮用水循环的最大障碍。

(四)直接的饮用水循环

直接的饮用水循环是对污水经过全面处理,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后注入饮用水供水系统中直接循环使用的过程,中间不经过储存或不混有地表水或地下水。目前,这种利用方式还较少见。

实施直接饮用水循环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研究不够;对健康的关注;处理水达到可靠的高水质的成本较高;缺乏对水质及处理方法的了解。

三、污水的可持续回用分析

制定可持续污水回用战略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回用水的水质必须满足不同用水要求的原则;二是污水回用必须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原则;三是在污水回用决策方面必须强调适当的健康、环境和经济因素的原则;四是污水回用项目必须是社会所需要的原则;五是污水回用必须作为总的水管理一部分的原则;六是污水回用的决策程序必须透明的原则;七是鼓励社会参与污水回用规划、开发和实施的原则;八是社会应可以得到有关污水回用可靠信息的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应为实施可持续污水回用战略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修订或颁布法律;制定回用指南和标准;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加强宣传,提高对污水回用的了解;对关键领域与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建设污水回用示范项目;积极支持污水回用项目;广泛合作,实施污水回用战略。

(一)从立法上支持污水回用

应该从立法上建立鼓励和支持污水回用的制度。首先应对国家现有相关立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确定哪些方面不利于污水的回用,并对这些方面进行修订;没有涉及到的,应通过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来完善。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在《安全饮用水法》、《水回用法》和《加利福尼亚洲管理法》中,对污水回用的准则、领域、水处理、水质要求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制定污水回用的科学标准

应在进行详细的咨询和研究后,制定污水回用指南。这些指南应能够为污水用水户提供有关回用项目规划、设计和运行方面的指导.指南应涉及污水回用的各个领域,如利用污水灌溉牧场和作物,灌溉城市公园、花园、运动场和休息场所等,浇灌高尔夫球场,将污水回用于工业目的,分质供水,用于娱乐目的和间接饮用水循环,等等。对有关的标准要进行评价,特别是水质标准,并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改现有的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污水回用准则就详细地规定了经不同处理的污水在灌溉、蓄水、冷却用水及其他用水方面的适用范围。

(三)在技术上对污水回用提供支持

政府部门应鼓励和促进教育机构、行业和其他培训组织进行有关污水回用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管理、技术及污水利用方面的培训,而且应为这样的培训提供支持,使服务商和用水户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有关污水回用的宣传材料和因特网等手段向用水户提供有关安全用水的信息,包括立法、指南与标准、培训课程、研讨会及研究成果方面的信息。

(四)加强对污水回用意义的宣传

政府应制定宣传计划,加强社会对污水回用、效益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的了解.应在进行其他水管理教育计划(如节水宣传)的同时,增加污水回用方面的内容.鼓励社会介入污水利用活动,并且政府应对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和针对水管理教育者的培训提供援助。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城市 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41-03

1引言

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要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三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其中,关于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提出了推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内容包括确定水效率控制红线,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定区域、行业和产品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强城乡生活节水,推广应用节水器具。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建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

循环经济作为当前解决水资源日益紧张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水资源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达到减少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循环使用废弃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的流量,高效利用资源,以预防的方式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资源和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废弃物;再循环原则,是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其中物质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循环经济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循环经济是友好型经济,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促进整个社会减缓资源与环境财产的损耗,确立了新型的资源供应渠道。

(3)循环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并且,多数经济发达的工业集中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城市工业生产用水十分紧张。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与2007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91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m3,工业用水减少7亿m3。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3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8m3。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在工业以及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而水资源的储备也日益减少。我国多个湖泊面积的日益减少更是说明了我国水资源情况日益严重。以上这些用水量,均已在极大的程度上超过了发达国家用水。面对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实状况,循环经济利用于水资源的改革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4循环经济应用于水资源的必要性

4.1发展循环经济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城市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的湖泊面积一直在缩小,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目前,业界已经有比较多的关于海水淡化的研究,但是海水淡化的工艺仍然不够成熟,目前尚未大面积利用。水资源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循环经济就是进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对于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利用后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循环经济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再生资源,“变废为宝”。这不仅实现了循环经济,而且也实现了水环境的保护。

4.2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随着工业的发展,水环境日况愈下。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凸显,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水环境污染问题。

循环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将物质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极致的目的,做到了物尽其用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业废料的排放。同时,循环经济的使用减轻了环境治理的成本,凸显了其经济效益。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清洁生产等现代新兴工业手段,都将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4.3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必然的。然而,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仅需要关注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还需要关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将三者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9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果说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制约,那么循环经济的发展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强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涉及每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加快,依法治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给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1970年,a.克尼斯等人基于生态系统的危机,即物质代谢结构的崩溃而撰文提出了“物质循环分析论”,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当包括资源、能源的投入生产加工分配流通最终消费排放废弃物的全过程,这是首次在经济学理论中提出经济循环与物质循环相适应的思想。

以物质循环分析论为基础,物质循环全过程管理理念逐渐形成,即对物质从生产直至废弃各个阶段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过程,除了回收、再生循环和再商品化外,还必须促进和管理全社会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十余部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资源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首次提到“循环经济”,这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中是一次尝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了国家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该法中的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实施减量化的基本理念,为固体废物的处理提出了法律依据。而《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法律构架,但是我国并没有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循环经济做出规定,只以有《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退耕还林》细则中有所规定。

下面从我国法律体系方面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法律规定不够完善,有许多领域法律没有涉及,而在一些领域又存在规定上的重叠,给执法者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不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循环经济做出明确的规定,一些污染物存在跨行业的特性,对于这些特殊的物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

第二,立法过度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忽视农业方面的立法,第三产业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工业立法因缺少相应配套措施也变得举步维艰,可反映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在立法上给一、三产业相应的重视。

第三,环境立法存在的效力较低的固有问题,常常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倡和口号比较多,没有规定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建设主体规定的并不明确,法律只规定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义务,对于企业及其他主体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具体执行不畅。

第五,对生产责任延伸方面没有相关的监管保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下,建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责任主体上规定了生产者不仅对本企业的产品负责,企业有对产品进行回收和清除的责任,看似完备的制度设计其实缺乏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政府的执行监督文件。

三、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确立循环经济法律原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国家、企业时刻保持正确的方向,明确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同时强调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合理排放的重要性。

1.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破坏提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亟待寻求合适途径解决。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及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安全,不利于实现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源头上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落实预防原则的根本,特别要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汽车尾气和燃放烟花爆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也要格外关注,通过制定限制排放量等具体的措施,运用相关的奖惩机制,鼓励公民和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同时更是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广泛凝聚群众智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循环经济领域只依靠政府力量力量是单薄的,效果是不显著的,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办法指示,并在企业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公民对参与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欧洲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滞后性,使欧洲各国在上世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问题。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各种相似,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各国协同合作,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要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公益广告、志愿者讲解等宣传模式形成良好的氛围。

3.“3R”原则

3R原则即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简称,是面对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总量急剧减少,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矛盾突出的现状应坚决贯彻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资源的利用率相对低下,能耗太高,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由此产生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利用即面对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为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问题而提出的。要实现再利用,首先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开采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先进设备,同时要求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主体节约资源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再循环,是与资源的再利用一脉相承的原则,通过对剩余资源和废物的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既能克服废物排放的难题,又可以增加经济总量,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措施。减量化,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过企业清洁生产,特别注意生产流程的低碳化和无污染,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

4.分担责任原则

循环经济责任原则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对环境应尽的义务以及破坏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严格区分不同主体的责任,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如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企业要更加注重清洁生产和减少排放;公民培养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的意识,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生活垃圾进行排放,坚持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模式。通过各方努力,使环境保护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推进。循环经济责任原则就是更加明确了各个主体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以及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使国家、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确立政府、企业和公民在资源综合利用、废料回收再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对策

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本身缺乏经验可循,并且面临技术、人员、管理、资金等诸多难题。因此,在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有较大空间可待提高。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发展,法律往往显示出其滞后性和保守性,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将保护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使百姓和社会享受到循环经济的好处,比如在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入保护环境的具体规定,作为约束竞争主体的一项准则,同时,其它法律中也要更加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等具体环节缺乏具体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要从法律的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

污水循环利用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钢铁企业;给排水设施;改造

【分类号】:tU82

一、钢铁企业给排水水设施造成的影响

钢铁企业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钢铁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有时候还会因为钢铁企业职工与老百姓共用水源,产生干群之间的矛盾与误会。由于钢铁企业与群众的关系如同鱼水,干群之间的矛盾与误会势必对开展钢铁企业工作带来困难。对居住区附近自然环境与城市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假如不能积极重视,尽快实行改造,我们今后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治理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21世纪追求的目标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钢铁企业居住区给排水设施落后,还对提高居住区内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社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制约了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假如不能迅速解决,将会对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威胁社会的稳定,阻碍了企业引进与保留人才,甚至对钢铁事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加之我国近年来钢铁企业发展迅速,不断涌现的工业厂房对给排水系统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施也逐渐复杂,已经从单一的符合生产要求,转化为确保生产、保证生活安全的多功能给排水系统设施。因此,改造钢铁企业给排水设施具有必要性。

二、钢铁企业给排水设施改造的重要意义

目前,钢铁企业全部员工以最大的政治热情。齐心合力,积极投入到钢铁企业发展之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奋发努力和开拓进取。同时,钢铁企业给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是广大员工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企业上下企盼以及的愿望。改造给排水设施,符合国家对钢铁企业的投资精神与方向安排。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扶持钢铁企业的力度,对钢铁企业落后的给排水设施积极实行改造。

通过改造钢铁企业给水设施,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钢铁企业供水难问题,还解决了居住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对附近城市环境水体造成污染的问题,对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社会经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从整个钢铁企业的社会稳定发展分析,能够对钢铁企业生活工作环境与条件积极进行改善,进一步促使钢铁企业员工凭借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企业发展之中,为了钢铁企业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做出较大的贡献;使钢铁企业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生活更加稳定;实现钢铁企业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三、钢铁企业给排水设施改造设计措施

(一)选择科学的用水模式

在明确钢铁企业的用水模式以前,需要事前树立废水与污水资源化的设计思想。应当意识到,在企业生产生活各个阶段出现的废水与实际污水都属于水资源,都能够回收再利用,有些甚至可以不需要加工而直接在另一个生活环节中应用,有些则是需要处理之后使用。在给排水设施改造中,需要研究用水合理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为污水及废水资源寻找适合的用户。在钢铁企业水系统改造过程中,一般选择串级循环供水系统、回收处理工业污水、限制工业新水直流等方法,这也是给排水设施改造中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二)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改造

由于钢铁企业厂房内部各个小生产厂房的空调循环冷却用水量比较小且分散,应当为其设置永冷空调集中独立的空调冷却水系统。独立的空调冷却水系统有利于平衡水力,进一步避免或者减少由于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循环水系统所造成的浪费能量。

此外,也可以将空调冷却水系统结合回用水系统,将全厂回用水作为冷却水源。水冷空调的管道系统连接附近的回用水管道,回用水第一时间会经过空调,将水冷空调转移的热量带走再应用在回用水普通用户中,这也是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改造节能的重要措施。

(三)集中设置污水坑

在设计钢铁企业生活污水系统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由于厂房内的复杂状况,生活污水适合使用压力流。各层卫生平台用水全部通过重力流排到厂房地坪,从收集污水集水坑,再到提升潜水污水泵,利用架空管线或者埋地管线排到厂外。污水集水坑盖需要采用密封手段,并且设计排气通气管。最好选择沿着厂房立柱向上提升排气通气管到屋顶。

假如在钢铁企业厂房内部各个生活污水排水点全部设置污水集水坑通过压力提高生活污水,必然大量消耗能源。因此,在对污水集水坑进行设计时,应当按照相对集中的基本原则,尽可能集中设置污水集水坑,这也是促使生活污水系统降耗节能的关键措施。此外,在改造设计厂房埋地生活污水管道管路时,需要综合工艺、设备以及土建等方面,在密集的厂房设备以及沟道基础上,敷设一条生活污水管道,主要用作连接厂房内部生活污水排水点。

(四)添加调速设施

钢铁企业运行重要设备的供给水工作主要依靠循环水系统,所以其输送的水量较大,同时产生了高电耗。钢铁企业还需要解决循环系统的高耗电量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较多选别系列、可是循环水泵工作数量却极少的状况,通常在高效区间循环水泵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为了有效节省能源,应当选择在循环水泵中添加调速设施,联系生产实际情况而对循环水泵转速适当进行调整,不但符合循环水量要求,还确保了高效运行水泵,并且避免调节闸阀模式消耗能量。调速设施具体可以选择液压耦合器、变频调速器等,在调节过程中,应当把循环水泵的压出管流量作为调节根据,最终有效节省能源。

(五)使用新型管材

当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生产厂房内,建筑给排水系统应用的还是钢管管材,包含了焊接钢管、镀锌钢管等。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在民用建筑领域大量应用复合管材。因此,尽可能减少使用碳钢管材,使用钢塑复合管材进行替代也是目前钢铁企业给排水系统设施改造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

工业领域中钢铁企业是用水大户,节省工业用水量,强化利用回水,降低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等,是目前钢铁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推卸的社会职责。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不但要求节省宝贵的地下水资源或者地表水,减少生产成本,降低钢的耗水量;还要保证企业员工生活用水,不会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对于钢铁企业给排水设施改造来讲,应当在建设项目初期明确科学的用水标准和方式,并且在钢铁企业中保持水量的平衡,这对钢铁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