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06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1

 

一、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所、辅读学校19所、职业技术学校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特殊幼儿园1所、学前教育点2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上海市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市、区双重管理的办法,区负责学校党务和人事工作,市教委教研室特教部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管理,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

 

该市整合了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残疾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为特殊教育决策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共同建设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育平台,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2006年命名了7所首批“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上海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制度上保障特殊教育稳健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试行)》《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班)办学条件的几点意见》《关于上海市盲、聋特殊教育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文件与法规。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后,上海又及时制订印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制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二)办学经费对特殊教育大幅度倾斜

 

仅2009~2011年,上海市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约4.5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区级财政投入约2.87亿元,全市共迁建、扩建、改建特殊教育校舍约15万平方米,2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规定标准,35个学前特殊教育点改善了办学条件,99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建立了116个资源教室,17所学校配备了电梯,特殊教育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市能足额保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并纳入年度特殊教育经费预算。2012年起,上海市调整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7800元的标准拨付。上海市的免费特殊教育已覆盖学前到高中。

 

(三)率先实施“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7年发文明确提出在上海市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文件规定自1997年7月起对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自1998年9月起,取得“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者方可在上海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上海市为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康复专职教师,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特教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和引进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探索特教教师双学历职前培训机制,使特教教师具备开展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学识与能力。

 

上海市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保障落实,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岗位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当前,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学生在200人以下的按200人核编。学前特教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

 

(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借助“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上海市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记录其接受随访、康复、教育等各种医教结合服务的过程。目前,上海市已构建了特殊教育机构、医教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和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系统,全市实现了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三、上海市特殊教育经验对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启示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广西后,广西各地一批新(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投入使用,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广西特殊教育总体状况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重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举措,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宣传和弘扬特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主动走出去,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本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大得多。虽然各地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上已经采取了倾斜政策,但离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缺口。

 

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广西应及时逐步上调现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实施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标准,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特殊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创新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近年来,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当前,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方面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广西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党务和人事仍按照属地管理的办法,业务方面由自治区或者各市教研室负责,统一开展特殊教育业务活动。这样,既便于集中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各特殊教育学校间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

 

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残障程度、智力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技能课程,学习、训练不同的技能内容,切实使每一个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长。广西还应整合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高级中学,扩大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正在规划或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执行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当前,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大,各地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指导中心,建立资源教室,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指导作用,扩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和增设随班就读点的规模,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广西还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建立广西特殊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部门分工合作,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并且与学籍管理系统对接,为残疾儿童、学生提供自发现开始的医教结合跟踪服务。

 

(三)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广西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特教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数量方面,要争取编制、人社部门的支持,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教职工,并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心理、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质量方面,要以教师的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发培训内容,加强和改进校本研修。广西可以整合区内相关高校的特殊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或者可以考虑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单列开班,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四)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医教结合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上海市是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最早、最有成效的地区,广西可以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8所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学校,广西南宁市培智学校也在其中。广西要发挥南宁市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地特教学校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学校康复服务水平,推进广西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工作,带动广西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历史沿革特点

[作者简介]李养丽(1971-),女,陕西大荔人,西安外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西安710077)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JK253)和西安外事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87-02

一、前言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民办六所本科高校(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近20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管理与改革的研究,分析其体育教学的特点,探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史沿革及阶段特点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初级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民办高校大都是租赁校舍,采用培训班的模式教学,办学主体多元化、规模小,是无固定教室、无专任教师、基本无前期教育投入的“三无”时期,社会认同度低。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大都有独立的校舍,有学历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科专业设置逐渐多种多样,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为高峰发展时期。民办高校基本上能做到合理规划,重视内涵建设,凝练、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制度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创建学校特色,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大。与之相对应的是,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如表所示)。

由右表可以看出:陕西民办本科高校除西安培华学院外大都在建校初期实施了体育教学;各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基本相同,虽然各阶段开始时间不同,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不同,但各校三个阶段的特点相似。第一阶段各校均表现为:教师外聘、场地不规范、器材简陋、无教学相关文件、随意性极强、游离于省教育厅统一管理之外。在第二阶段各校均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场地,器材基本满足教学,教学文件逐步完善,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管理日渐规范并开始纳入省教育厅统一管理。第三阶段各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显著改善,场地、器材满足教学需要,教学管理规范、科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各具特色。总体来说,各校在进入20世纪末之后,教学基本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以上分析表明,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阶段及阶段特点与学校的发展阶段及特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二、陕西民办本科高校体育教学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市场化特点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发展能主动适应生源,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紧跟社会需求,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于民办高校的整体管理与运营之中,自然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

1.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市场化。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来源复杂,既有离退休的专家、教授,也有外单位离职人员,还有一大批应届毕业生。这些都是依据学校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而来的。在民办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初期,因为民办高校整体影响力小,社会认同度低,市场反映出供小于求的状况,民办高校无力建设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在20世纪末,民办高校迅速发展,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发展期。这个时期,随着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压力加大,市场基本上处于供求较为平衡的状态,民办高校抓住市场的有利之机,加快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但不能完全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整体上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进入21世纪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在职培养上,一方面,不断提高自有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提高队伍素质;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市场是供大于求的状态,民办高校严格根据自身体育教学需要合理引进高素质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队伍管理上各民办高校也按市场原则运行,建立了激励与奖惩制度和进出机制,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和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动态的教师队伍。

2.体育教学设计与管理市场化。目前,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各异,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在民办高校,这几个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绝对性的,尤其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这两个方面正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节约教育经费。只有合理设计,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提供者与受教育者,即学校与学生、办学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均衡。而且,教学设计与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随着市场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使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市场充满活力。

3.体育教学市场化强化了体育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在民办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长者,更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消费服务的直接人员,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他们更像商场里的营业员,学校以他们能否最大满足顾客(学生)的需要,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优质的服务作为检验他们工作效率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忧患意识会比公办高校教师的忧患意识强。这种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历练自己的职业道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利的一面,如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流动性强等。

(二)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点

1.教育类型多元化。陕西六所民办本科院校,教育类型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六所高校基本都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学历教育主要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非学历教育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及自学考试助学。另外,有些高校加大和国内、国际高校联合办学,建立了学分互认制度,拓宽了办学途径,使教育类型多元化特色彰显。

2.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六所民办高校其教学模式分别是: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为选项教学模式,西安外事学院是“计划学时+选项学时”的模式,西安思源学院是“专项课教学+目标课教学”的模式。另一方面,各高校针对本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方式。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来说明。本科一年级为计划学时,教学内容为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广播操、队列队形;本科二年级为选项学时,教学内容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擒拿与防身、健身操、体育舞蹈。专科一年级第一学期为计划学时,内容为初级长拳第三路、广播操、队列队形;第二学期为选项学时,选项包含7个项目,另含有二十四式太极拳为计划学时。以上统招学生考核按学校要求进行,缺课超过1/3以上(含1/3)无考试资格。自学考试同本科二年级,其体育课为校考课,上课出勤率过半者记为合格。联合办学同本科二年级,但可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留学生是短期兴趣班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安排,这两类学生不进行体育课考核。

(三)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点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是各校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前面在讨论市场化特征时已经说到,各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状况,场地器材,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等因素。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必须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是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特征。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体育教学个性化的必然方向。体育教学市场化要求要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又表现出了显著的个性化特点。现在的大学生性格迥异、个性彰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将满足更多学生的不同需要,彰显学生的体育个性,保障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进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建议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市场化、多元化的办学特点,依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规范民办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引入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突出民办高校个性化特性,尊重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逐步确立适应自身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市场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使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健康、规范、不断创新的良性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钟善.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2]郑树山.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劳凯声.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7).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3

【关键词】西点美国军事学院编制体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e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40-06

【abstract】introducedthebasicsituationsoftheUSmilitaryacademy(USma)fromtheaspectsofthebasiccondition,thehistory,themainadministrativepersonnel,theorganization,thefaculty,theadmissionandmanagementofcadets,andthefacilities.Briefanalyzedtheacademicprogram,themilitaryprogramandphysicalprogramofit.DiscussedthecharacteristicsoftheUSma,andoncombiningthecurrentstatusofintermilitaryacademies,presentedsomebenefitthoughts.

【Keywords】westpointUSmaorganizationpersonneltraining.

2009年8月,在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的美国最佳大学排行榜上,西点军校击败所有常青藤大学荣登榜首,西点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实际上,西点军校在全美大学排行榜上的表现一直不错,西点在2008年的福布斯大学排行榜上列第六,[2]2010年[3]和2011年[4]的排名分别为第四和第三。虽然这种排名并不能说明西点军校比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更好,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校的办学水平。

早在1980年代,国内曾经兴起一股学习西点的热潮,建设“东方西点”的口号此起彼伏,但很快就归于平静。倒是国内知名大学和培训机构,如北京大学[5]、吉林大学[6]、南京大学[7]等近年来纷纷加入了与西点的交流与合作,浙江大学[8]城市管理学院甚至办起了“西点素质拓展训练营”。国内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训练机构更是不失时机地纷纷扯起了“西点”的大旗招揽生意。打开中国知网,可以看到大量有关西点军校介绍或研究的文章;国内关于西点的书目更是不可胜数,仅关于风靡国内且纯属子虚乌有的“西点军校22条军规”,就可以举出一长串书名,《西点军校22条军规》、《左手哈佛校训,右手西点军规》等。

西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为什么会在改革开放后先后成为军内和国内教育机构追逐的目标,目前又被国内企业界、官员、老板乃至普通民众所推崇。本文在对西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观和真实可信的角度,从西点的基本情况、历史概况、编制体制、学术计划、军事计划和体育计划等方面对西点军校进行全面介绍,仅供参考。

一、西点概况

1.基本情况

西点军校全称美国军事学院(USma),位于纽约州海兰福尔斯镇的山区,校园面积16080英亩(97610亩),建筑面积1100万平方英尺[9](约100万平方米),是美国仅有的免学费向学院年龄人群提供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穿制服军官的5所学校之一,[10]也是陆军唯一一所四年制本科授衔前军官培训学校,由陆军部管理。学校的基本构建与指挥链均由国会以法律形式规定,美国法典第10标题第403章《美国军事学院》,分33节,详细规定了USma的编制体制、教授、教员、学员等各个方面。

美国陆军部给西点军校的任务定位是:教育、训练和激发学生军团,以便使每一个毕业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荣誉和国家品质的授衔军官,并准备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军人,作为一名陆军军官为国家服务。[11]

按西点官方的说法,建校以来,西点提供了世界级教育,是一级学术机构,与常青藤联盟学校处于同一档次,学校的课程基础深厚且富有挑战性,由中部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mSaCS)认证。[12]

2.历史概况

作为美国之父的华盛顿、亨利·诺克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亚当斯,希望消除美国战时依赖国外工程师和炮兵的状况,呼吁建立一所致力于战争艺术与科学的机构。[13]作为回应,国会在1794年批准在炮兵和工兵军团增加学员军衔。1801年9月21日,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正式下令开展学员教导工作,支持成立军事学院。1802年3月16日,国会批准了总统的提议,并授权在西点组建军事学院,这一天标志着西点军校的诞生。[14]战争部的翻译、作家和美国哲学学会的官员,没有军事经历的富兰克林的侄孙江纳森·威廉姆斯少校成为西点的首任校长。[15]

西点刚建立时只有刚成立的工程军团的10名学员和7名军官,但在几年内迅速成为军事科学学习和军官培训的来源,到1812年共毕业69人。[14]1817年,被称为西点之父的西尔维纳斯·萨耶尔上校担任西点校长。萨耶尔将土木工程作为课程的基础,使西点成为美国第一所工程类院校,USma毕业生在国家的早期铁路、桥梁、码头和公路建设中承担了巨大责任。[13]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西点名声大振,也使其规模达到了空前,如1916年国会通过法律将学员军团人数增加了一倍;1931年国会授权USma采购所需土地;1944年学院面积达到15000英亩;1943年投入使用的popolopen兵营,使战术训练和使用战斗武器成为可能;1942年购买纽约newburgh的StewartField,1943年1月开始培养飞行员;装甲兵也永久性部署在西点,位于mon-mouth堡的信号学校配属到西点,学员毕业前编成到第四装甲师,部署到纽约的pine兵营(现在的Drum兵营),在那里可以进行师级合成训练。[16]

二战后,西点虽然也历经多次调整,但基本保持了二战结束后的规模。目前已建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综合性“大学”,而不仅仅是一所杰出的军事学校。同时也成为最昂贵的免学费培训机构,2002年每培养1名毕业学员的经费支出达34.9万美元。[17]

二战为止的历次主要战争中,西点毕业生均充当了最高指挥官,并占据着主要将领、中级和初级军官的大量岗位,如美国内战中,南部联邦总统杰佛逊·戴维斯和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北方联邦总司令格兰特;一战中,西点毕业生几乎占据了所有最高军衔岗位,包括征军司令潘兴和3个方面军的司令;[18、19]二战中,西点毕业生仍占据70%的上将和65%的中将职务,占据五个五星上将中的四个。迄今为止的18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中,有8位来自西点,其中前6任均为西点毕业生。[20、21]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西点在美国武装力量中统治地位的丧失,西点军校也在不断地转型,西点毕业生凭借超强的综合能力,不仅仍在陆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退伍后通常也能获得较理想的工作。正像FastCompany的高级编辑KeithH.Hammonds所评论的那样:[22]“USma是一个制造领导的工厂,多年来,他已成为美国最有效的领导培养机构,如果哈佛商学院是培养资本家的西点,那么西点才是真正培养领导的地方,当然,西点是为美军培养领导,但很多人在退伍后会进入政府、教育界,更多的是进入商界,他们会在亚马逊、美国在线、Commerceone,SciQuest和其他许多成功的公司谋得高位。”

3.指挥管理

学校在陆军部的直接监管与控制下,其管辖权归陆军部参谋长,是陆军部下属的一个独立运行单位。[23]由校长统一指挥,校长不在位时由学员司令指挥,学员司令也不在位时由学校参谋长负责,当他们均不在位时,由学校中级别最高的军官指挥。校长、学员司令、学术部长、部系主任、终身教授、招生主任和牧师等主要人员均由总统任命,且需经过国会参议院批准。

(1)校长。中将军衔,负责指挥、控制和掌管军事学院(USma)、西点军事预备队(wpmR)、军事学院预备学校(USmapS)和位于西点的哨所,最短任期3年。校长直接向陆军副参谋长(DCSG-1)报告,其主要助手包括学员司令、学术部长、部系的头、招生主任、校际运动主任、USmapS司令、USma参谋长和要塞司令。

(2)学员司令。指挥链中二号人物,准将军衔。司令不在位时由学员军团参谋长履职。司令的任期较短,通常为8个月~2年,在校长领导下,通过旅战术官、旅战术部、体育教育部主任、军事教学部主任及USCC参谋长,向学员军团提供指挥、控制和管理。

(3)学术部长。由总统从担任教学部系头的终身教授中任命,需要经过国会参议院批准,军衔低于准将的军官会在获得任命时拥有准将军衔。[24]主要助手包括教育副部长、资源副部长,以及5名助理部长。

(4)部系主任。学术部各系和学员军团各部的头,由各部系的终身教授兼任,是教员队伍的一员,分别在学术部长和学员军团司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5)参谋长。学院指挥链中的三号人物,上校军衔,由陆军部长任命。协调学校参谋部工作,包括资源管理、校友事务、文职人员与军人管理、牧师、情报、公共事务、作战与安全、政策规划等。

(6)要塞司令。上校军衔,由陆军部长任命,是校长在设施管理与社区事务方面的主要执行者,主要职责是向学校各机构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保障与服务。

4.组织结构

主要有:参谋部、学术部、学员司令和辅助机构等。

(1)USma参谋部。校长的参谋机构,设USma参谋长和战略通信主任。

(2)学术部。学术部办公室、学术事务分部、国际知识发展分部、特质扩展中心、教育卓越中心(包括信息与教育分部、学术研究分部、运行与教务分部、计划与资源分部)和图书馆,设13个系,分别是行为科学与领导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土木与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英语与哲学系、外语系、地理与环境工程系、历史系、法律系、数学系、物理与核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和系统工程系。

(3)学员司令。学员司令办公室、西蒙中心、旅战术部、第1~4团、学员活动中心、校际运动员主任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学术先进主任、通信主任和牧师等,设军事教学部和体育部两个部。

(4)保障机构:博物馆、毕业生协会、参观中心、西点预备军官学校、西点家长俱乐部等。

学校根据需要设置了大量委员会,主要包括访问委员会、政策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

5.教员队伍

西点教员分高级军官、轮换军官和文职教员三类。

(1)高级军官。大约占其教员总数的18%,由以下两部分组成:①终身教授。也称教授军团(pUmSa),均为现役军官。除了学术部长,另设28名终身教授岗位。[25]终身教授成为系头,或在任职满6年后可获上校军衔,退休时,可根据有关法律[26]按准将退休。终身教授按国家法律[27]可工作到满64岁退休。②学院教授。学术部可通过校长、陆军部任命军官履行扩展服役岗位,这些军官被称为学术教授,其军衔最高为上校,一般要求具有博士或相当学位。由于美国有关法律[28]禁止西点毕业生在毕业2年内直接在学校任教,而是到部队后经挑选进入学校,因此,成为学院教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学院教授会在此岗位结束其军人职业生涯。

需要说明的是,终身教授是教授,学术教授不一定是教授,他们是高级军官,终身教授和学术教授是学校的岗位而不是职称。

(2)轮换军官。教员轮换是USma的一大特色,轮换军官占教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到西点是作讲师工作。成为西点军官讲师的基本条件是:最少在现役岗位服役4年;在领导岗位工作;优秀的品质和军事耐性;对准备教的课程有特殊才能;符合西点校长公布的特殊条件。除符合基本条件外,还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在进入西点前已获得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陆军部司令部负责西点轮换军官选拔工作。[29]

(3)文职人员。分为三类,美国法典标题10教员、特聘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另设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其中,标题10教员为文职教员的主体。虽然学术部长和系(部)的头根据法律必须由军人教员担任,但西点鼓励所有教员参加系(部)的副主任、课程主管、委员会主席、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导工作。1992年前,西点教员几乎全部为军人,1992年美国会通过199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命令陆军采纳在USma的教员队伍中雇佣和维护更多文职人员的政策,要求其文职教员人数达到50%。[8]目前,文职教员约占教员总数1/4,文职人员约占全体员工的1/3。[12]

西点教员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四个学术级,军官与文职人员“对应”关系为:上尉-讲师;少校-助理教授;中校-副教授;上校-教授。

6.招生

按有关法令,USma的学生总数,在每个学年的最后一天不超过4400人(2008年前总人数限制为4000人)。学员的来源采用非常复杂的按类别和区域分配和提名的办法,[30]如:5名由副总统提名、每个州10名(其中5人由该州的参议员提名)、每个国会选区5名(由该选区的国会代表提名)、100名由总统从武装力量成员的孩子中选出、85名由陆军部长从现役陆军士兵中挑选、85名由陆军部长从陆军预备役士兵中挑选等,允许每年招收60名外国学员。

西点的学员招生竞争很激烈,每年申请学生超过10000人,获得提名的约4000人,录取约1200人。2011年,共有13954人提出入学申请(男生11198,女生2756),获得提名的有4344人(男生3627,女生717),学术与身体合格的有2540人(男生2141,女生399),录取1261人(男生1049,女生212)。绝大部分学生为高中的优等生(第1个1/5占71%,第2个1/5占20%),其中,大部分为优秀毕业生、致辞毕业生、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美国国家荣誉生、班长或学生团体的头、童子军、学校运动员等。另有战斗老兵子弟17人,国际学生14人。[12]

7.学员管理

旅战术部负责学员的日常活动并控制学员,战术部由旅战术官领导,分为四个团,每个团2个营,每个营4个连,每个团的连编号为a-H[31],各级指挥官均由学员担任,最高军衔称作第一上尉,相当于旅长。不过学员担任各级领导的指挥权限还是有限的,按国家法律,真正的指挥官是战术组的现役军官。[32]

旅战术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训练学员,设旅战术官(上校)、旅战术nCo(非授衔军官)、USCC医生和旅牧师各1人;每个团设团战术官(中校)、团战术nCo和团牧师各1人;每个连一个战术组(由1名上尉/少校和1名nCo组成)。当前,整个旅战术部有88人,其中46名军官,41名nCo,1名文职人员。连战术官与连nCo组成连taC小组,连战术官均在部队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连指挥官,连战术nCo则全部是成功的排中士、操练中士或一级中士。学员入学时间为首次进入军队的日期(DiemS),在计算工资和服役时间时要计算在内,每年大约获得10000美元补助,学员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免费高等教育,但服装、笔记本等费用要自己支付。

陆军条令对学员作出了很严格的规定,如[11]1~51:学员如果未通过酒精或检测,立即被除名;在毕业前结婚会被除名;因入学前婚姻遗留的子女抚养义务会被开除;因宗教原因拒绝履行职责、体重未达标或未达到陆军体能标准、违反学员荣誉准则等都将被开除;行为失态也会被开除。学员在学期间因行为缺陷、无故缺席、荣誉、结婚或法定抚养义务、行为不当、因宗教原因拒绝履行职责和体重未达标退学,均被认为是违反服役协议,需要补偿高等教育费用。

校长建立条令对学员的性能进行评估,即学员性能分(CpS),其计算方法是:[33]CpS=0.55apS+0.3mpS+0.15ppS,式中,apS、mpS和ppS分别为学术性能得分、军事性能得分和体育性能得分,学术委员会负责军事、学术、体育计划课程评估,学员司令负责军事、学术和体育课程之外的评估,CpS是一个四年累积的计分系统的核心,根据CpS评估结果,每名学员都有一个学员性能级别(CpR),排位在最前面的毕业生可被授予荣誉毕业生(综合能力高)和杰出毕业生(学术能力高)称号,毕业分配按CpR排位顺序来选择毕业后的任职岗位。

毕业后将获得科学学士学位,通常被授予少尉军衔,授衔日期按毕业日,在同一天授衔的毕业生,其在陆军军官团中的排名取决于CpR,毕业命令将决定毕业生在陆军现役单(aDL)上的排名。需要指出的是,西点不负责军事职业培训(岗前培训),西点毕业生可选择进入陆军三个军事职能类别〔机动、火力与特效(mFe)、作战保障(oS)和力量支撑(FS)〕之一,也可选择到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服役,在报到后需要到相应的培训机构(后勤大学、军械学校等)完成岗前培训。

8.设施

西点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设施。拥有多个一流的学术厅,供教员和学员使用,包括:BartlettHall、JeffersonHall、LincolnHall、thayerHall、washingtonHall,共有超过300个教室。[34、35]每个人都能连到一个非常强大的学术计算服务平台,借助超过1000个终端和小型计算机系统,在教室、实验室和学员兵营为学员和教员提供计算机保障,且全部实现无线链接、便携化,教员和学员在教室使用无线链接的便携式电脑教学和学习,[36]学员有机会在各研究中心直接参与DoD、陆军部和国家研究项目。

西点还拥有先进完备的辅助设施,西点图书馆能够提供实时的全网络化服务,每周开馆105小时。米基体育场是美国陆军美式足球队的主场,在周末黄昏会吸引超过40000人前来观战;吉姆斯体育中心、霍夫曼新闻记者席、兰德尔厅、Lichtenberg网球中心、LouGross中心、安德森橄榄球中心等为体育运动提供了一流的设施。Holleder运动中心拥有一个2700座的曲棍球场和一个5000座的篮球场,arvin学员体育发展中心拥有50万平方英尺,包括两个体育馆、两个多功能厅、两个游泳池、六个壁球场、五个摔跤室、一个攀岩壁、两个体能室和一个运动医疗设施;西点的山地可用于军事训练,Buckner用于野战训练,学员和西点居民还可以狩猎、钓鱼、游泳和徒步旅行。西点还有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一个潜水场,五个独立的教堂可为基督、犹太、穆斯林和佛教提供宗教服务。学员活动中心(eisenhower礼堂)毗邻哈得逊河,拥有一个4500座的观众席、一个1000座的宴会厅、一个大的舞厅,Grant大厅为学员提供快餐和洗衣设施。参观中心和西点博物馆为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提供服务。[12]

二、人才培养

西点将整个4年学员培养分为2类6个发展领域,分别是竞争类(智力、军事和体育)和特性类(道德、社会和精神),按培养内容,分为学术计划、军事计划和体育计划。

西点采用小班教学,每个班12~18人,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教学中。鼓励每个学员积极参与,如果一名学员感到任何一天的课程不能掌握,或希望推迟到以后再上,学校马上可以提供一对一的教学。

西点拥有独特的特质扩展中心(Cep),一个被称作空前的教育和训练学员关键的精神与学术技能的机构,在Cep学员有机会参加两个不同的以特性最大化为目标的围绕学术、体育和军事经历。另外,学员可以获得课程学习和自学能力的基本技能的综合教程。Cep还可提供多种计划,包括学术卓越计划(aep)、学术体育保障协作计划、连导师计划、特质扩展计划等,为培养学员的各种技能和特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学术计划

学术计划是一个动态和集成的大学必修课程,由学术部负责。包括两个基本的组件:一类是由数学、物理科学,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组成的平衡各个方面的核心课程,向学员提供陆军军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另一类是向学员提供专门修养的课程。[12]

(1)专业设置。数学—科学—工程类:共31个,分别是:基础科学,化学工程,化学工程研究,化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研究,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工程,环境地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研究,地理信息科学,信息工程,信息技术,人体运动学,生命科学,数学科学,数学研究,机械工程,机械工程研究,核工程,核工程科学,运筹学,运筹学研究,物理,系统工程,系统管理。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15种25个,分别是:美国法律研究,艺术、哲学与文学,国防与战略研究,经济学,外语研究(包括非洲、东亚、欧亚大陆、拉丁美洲、中东和欧洲5个方向),外语(包括阿拉伯、汉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俄语和西班牙语7个方向),历史(包括国际史、军事史和美国历史3个),人文地理学,国际/比较法律研究,领导,管理,军事艺术与科学,政治科学(包括美国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3个),心理学,社会学。

(2)课程体系。课程不少于40门,每个学期上五门课,其中,必修课26~30门,学员要在所选专业学科领域修满10门选修课,西点学员的课程如表1所示。如果学员想在某学科深入学习也可多修。

学员如果具备足够的知识满足特定标准,可免修某些核心课程;如果在一门课程上显示出不寻常能力或具备预先知识但没有通过认可,可以进入高级或速成计划;如果是一名特殊学生,他/她可以进入西点教授的众多学科的高级个人学习项目。在夏天,学员可以有150多个个人发展机会,可选择学术、军事或体育发展项目,包括穿越非洲、在技术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穿越美国、到外国的浸入式语言学习、在陆军医院的沃尔特·里德医疗中心做实习医生、到其他民用和军事机构学习,以及不可胜数的联邦和国防部局的研究工作岗位。

2.军事计划

学员司令办公室负责学员的军事计划,学员军团(USCC)参谋长提供学员军团的管理、后勤和训练管理。军事教学部提供正规的军事科学教育,组织军事训练,旅战术部监督学员的日常活动。每名学员通过军事科学和领导学习,接受小班战术和领导教学,并通过各种军事训练,掌握基本军事技能。[12]

第1年(四级生),学员接受8周的学员基本训练项目(CBt),包括长途行军、75英尺的悬垂、步枪射击、战术机动等,在完成CBt并通过接受阅兵式后,学员正式被编入USma的32个连之一,成为新生。CBt以14英里步行行军结束,回到USma,也称回家。

第2年(三级生),在短暂离校后,立即到西点的Buckner兵营报到,参加7周军事野战训练,前4周为学员野战训练(CFt),训练个人技能、小分队战术和初级领导,包括轻步兵和机械化部队的近战、合同战斗;步兵作战、炮兵、武器训练、陆军航空兵、军事工程和陆地导航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项目是:城市作战和一个48小时的野战训练(FtX)。另有一周在Knox堡,熟悉装甲兵、骑兵、机械化步兵、自行式野战炮兵和战斗工程作战。

第3年(二级生),作为nCo参加学员的CBt和CFt,参加在军事发展学校(mDS)的空降兵、空中突击兵、工兵组长和战斗潜水教程。另外一些学员则在世界范围内接受实际的陆军领导锻炼,在领导真正的士兵中获得第一手经验。还有学员参加学员部队领导训练(CtLt),CtLt为期19天,集中在陆军部队领导过程和领导发展,训练在临时作战环境模型下展开,学员开展空中突击作战、封锁和搜寻、搜索与攻击,骑兵侦察作战、排进攻,以及城市环境攻击,连尖兵部队对抗一支敌对部队。

第4年(一级生),1/4参加领导三级生的Buckner营的CFt,以及四级生的CBt,其他人,如果没有参加过领导CtLt和mDS,则参加上述训练。军事训练的高潮发生在毕业日,此时,学员脱掉他们的灰色学员装,穿上陆军制服并加入历史悠久的军官团。

军事课由军事教学部的讲师负责,军事核心课包括:

mS100作战入门(1.5学分)。主要目标是:熟悉连及连以下陆军部队;知道他们的组成、能力和成员以及军官和nCo在陆军结构中的角色;熟悉班一级使用的陆军武器系统,使用判据和对敌人的效果。

mS200陆军作战基础(1.5学分)。介绍陆军小分队指挥员的角色,开发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陆军作战的基础,陆军领导、部队指挥程序和小分队作战,开发决策技能,学员显示出具备战术决策能力,拥有基本的战术计划和决策技能。

mS300排作战(1.5学分)。主要开发学员作战能力,学员将面临应用知识、技能和感觉,需要批判思维和创新问题解决技能,来解决复杂条件下的作战问题,强调进攻和防御作战,学员要通过考核,确保道德和伦理决策过程综合到所有行动中。

3.体育计划

由体育部负责实施,通过一个协调的、挑战性的和安全的体育教育和健康锻炼,开发领导特性。[12]体育核心计划包括基本技能级教学、个人与部队健康教学、终生体育活动技能与知识和强制性的竞技体育计划等。体育课程(见表2)综合到学员夏季训练中,竞技体育计划给学员提供一个在美国无以匹敌的身体开发经历。

学员必须在每学期参加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包括:

连竞技计划。每名学员每周要在连竞技队中竞争两次,连竞技包括蓝球、现代冬季两项、擒拿、手球、flickerball、足球、橄榄球、排球、游泳和飞盘。

俱乐部队。比连队更高水平的竞技,西点有23个竞技俱乐部,许多队在国家是最好的运动队,许多队及运动员在美国队参加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比赛。

运动员计划。使学员有机会参加更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活动。为保证运动员计划的实施,西点拥有庞大的校际运动员办公室,计70人,包括2名军官和68名各类主教练、副教练、助理教练和运动员训练员。目前,西点有超过1/4的学员在院际水平参加竞技体育。

三、西点的特点与思考

1.西点的特点

西点的特殊地位不是国内任何一所军校所能比拟的,但是,面对新军事变革的大潮,对西点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他对创办“东方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来看,西点具有很多优势和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校地位重要,级别高,凸显了美国重视授衔前军官教育。西点军校是美国陆军唯一一所免学费向学院年龄人群提供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穿制服军官的学校,其毕业生在陆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基本编制由国会专门立法,主要官员和教员均需要总统任命,且要经参议院通过,其校长更是具有中将军衔,高于陆军战争学院,与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相同,只比拥有陆军最高军衔的军官陆军参谋长低一级。

(2)西点的编制非常简练,机关人员数量很少。根据2011年的统计,校长没有单独设置的办公室,只有一个由参谋长和1名战略联络官组成的参谋部,学术部办公室只设置了7名机关管理人员(含负责教育的副部长),其中部长还是由终身教授兼任,另2名副部长和5名助理部长均在部下属的相应部门(办公室或分部)任职;学员司令办公室包括司令在内只有4人,参谋部也是2人,旅战术部机关也只有4人;在整个学校,最庞大的机关是招生办公室,也不过16人。而当年西点教员则接近700人,拥有中将级别的学校只有3名将级军官(1名中将和2名准将)。(3)西点的学术、军事和体育教育协调发展,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西点在国内最负盛名的是以其严格的军事训练著称,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西点不仅仅是依靠其特殊地位(唯一性、高的政府投入、免费教育和大好的就业前景)以及严格的军事训练,其学术教育基本上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保持一致,其“每个学员都是运动员”的体育训练宗旨不仅确保了毕业生有强健的体魄并满足带兵要求,还在美国院际竞技体育运动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4)西点人才培养不断创新发展,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根据西点的说法,西点特质扩展中心(Cep),是一个被称作空前的教育和训练学员关键的精神与学术技能的机构,而他的小班教学、连导师计划、特质扩展计划、教员轮换制度、战术官计划基本上都是创新性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塞亚方法”、自主学习、小班教学、Cep等在陆军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5)西点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西点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如教员轮换制度,该制度是美国政府和教育评价机构抨击西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他们至今仍不准备改变,且将他作为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代价太高,且还在不断上涨中,西点培养1名合格军官的费用已从1990年代的24万美元,上涨到2002年的34.9万美元,高于空军和海军学院,是oCS(军官预备学校)/otS(军官训练学校)项目的8~15倍;西点教员的学历层次不高,教员尤其是军官教员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问题也一直受到指责等。200年来,西点从一个国会的“弃儿”变成重点照顾对象,其场地、设施建设在冷战前后达到了一个大学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其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1年超过3亿美元的巨额预算,也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

2.思考

(1)学员管理。西点的战术官计划经验表明,国内很多军校目前仍在采用的学员队管理机制显然已落伍,亟待改进。西点从1818年就开始采用的由优秀上尉(连长)和优秀的士官组成战术组,培养未来少尉的做法,显得更加实际有效,而学员旅则是按实际旅的编制配置指挥官、参谋、准尉、nCo和士兵,所有岗位均由学员担任,且通过轮换保证每名学员在很多岗位上都得到锻炼,旅战术部、团战术部和连战术组的工作重点不在“管理”学员,而在于发展学员。

(2)教学效果评价。西点采用宽松的,以献身岗位、激发个人灵感为主,以学员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为最终评价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在西点的教学效果评价中,按“塞亚方法”为每名学员在每门课程学习中的每节课的表现打分来评价的方法,对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以及教学效果评估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方法即使在国内民办培训机构也已经相当流行,值得我们学习。

(3)学员评价机制。西点采用了与陆军现役岗位清单(aDL)类似的评价机制,通过公开为学员定量打分的方式来确定每名学员在本届学员中的排名,排名在前的学员优先选择现役岗位,不仅确保了毕业生到部队后与aDL排名接轨,也为学员毕业分配的公平合理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Davidm.ewaltandHanaR.alberts.america’sBestColleges[eB/oL].CenterforCollegeaffordabilityandproductivity,Forbes,2009-08-5[2012-6-10].

2HanaR.alberts,michaelnoerandDavidm.ewalt.america’sBestColleges[eB/oL].CenterforCollegeaffordabilityandproductivity,Forbes,2008-08-13[2012-6-10].

3america’sBestColleges[eB/oL].2010-08-11[2012-6-10].

4america’sBestColleges[eB/oL].2011-08-3[2012-6-10].

8袁亚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尝试美国西点军校管理模式[eB/oL].人民网,2007-04-04[2012-3-2]..

9GeorgeH.Rhynedance,iV.moreCiviliansonthewestpointFaculty:GoodForthearmy,ornot?[R].KS:U.S.armyCommandandGeneralStaffCollege,Ft.Leavenworth,5June1993:16

10R.ericpetersen.CongressionalnominationstoU.S.Serviceacademies:anoverviewandResourcesforoutreachandmanagement,RL33213[R].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ResearchService,July5,2011:1

11HQDa.aR210-26,installations,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S].washington,DC:USapD,9December2009:1

12westpoint,the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eB/oL].westpointCatalog–2011-2012.nY:Directorofadmissions,U.S.militaryacademy.westpoint,2011:7.

23HQDa.aR10–87,armyCommands,armyServiceComponentCommands,andDirectReportingUnits[S].washington,DC:HQDa,4September,2007:23~24

24USC10§4335.DeanofacademicBoard.aug.10,1956(oct.5,1999)

25USC10§4331.establishment;Superintendent;faculty.aug.10,1956(Jan.28,2008)

26USC10§3962.Highergradeforserviceinspecialpositions.aug.10,1956(Feb.10,1996)

27USC10§1252.age64:permanentprofessorsatacademies.Jan.6,2006

28USC10§4333.Superintendent;faculty:appointmentanddetail.aug.10,1956(Dec.12,1980)

29aR614–130Selectionandassignmentofacademicinstructorstothe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washington,DC:HQDa,1march,1981:1~2

30USC10§4342.Cadets:appointment;numbers,territorialdistribution.aug.10,1956(oct.28,2009)

31plebeparentHandbookwelcomeUsmaClassof2014[eB/oL].westpointparentsClubofGreaterHouston.http:///parent/wppc-greater-houston/2014%20wppCGH/2

014%20plebe%20parent%20Handbook.pdf

32USC10§4349.Cadets:organizationofCorps;service;ins-truction.aug.10,1956

33USmaCircular:1-101,CadetLeaderDevelopmentSystem[R].nY: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westpoint,3June2002:51~52

34http:///wiki/United_States_military_academy_gro-unds_and_facilities

35KennethL.alford,GregoryJ.Conti,DavidB.Cushen,etal.atwo-edgedSword:Computingatwestpoint[eB/oL].nY:USma:1~24.http:///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4

 

0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是我国的社会热点,国家通过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解决当前“大学生过剩”与“市场需求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今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院校进行转型,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侧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民办普通高校中的领头军,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转型趋势,经过科学研判和认真分析、研讨,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探索促进自身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步伐,同时规划了一批示范特色专业进行转型试点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1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于师资,经过认真和广泛调研了解到当前陕西省乃至全国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如下: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推算,目前陕西省幼儿数量3年增长47%,幼教缺口近7.5万人,到2020年我省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达到12-15万人。①当前陕西省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幼儿教师比例很大,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幼儿园及家长对目前的幼儿教师满意度低,社会上渴求有爱心、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通过调研获知陕西省部属的陕师大到第二批次本科的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等具有师范属性的院校在省内成星罗棋布状态,学前教育均为上述院校的院级重点专业,在区域内是中坚力量,影响着我省的幼教专业的发展水平。他们严格执行着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着生源规模与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设施完备。在师资师生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实践教学等都保持着优势且发展型水平。

 

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2012年经教育厅审批的新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园、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虽为西译新增专业,但目前在校生已有近2000人左右。西安翻译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与上述院校差距较大,暂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但西译(西安翻译学院简称)极大地发挥着民办教育灵活的办学机制,实施着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广大学子前来学子学习,他们生源素质高,求知若渴,可塑性极强。因此如何利用学院转型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院专业品牌效益颇为重要。同时作为新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才刚刚开始,如何区别于其他同类专业院校,凝练自己的特色,产教融合找到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也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

 

2.1明确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强调学生的多元化成长和复合型培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①学前教育专业应紧扣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既能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方向。依托西译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以大平台多方向的思路,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双语教学、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育婴早教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高人一筹的就业竞争力。

 

②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途径。西译始终坚持“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含义,学前教育专业要在这模式下注重深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规格、创新性、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外语,还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工作后上手快,实用强,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大大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为后续毕业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③注重探索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深化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大平台,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与北师大紫禁长安学前教育集团、阳光雨露国际教育集团、陕西新荷学前教育集团等多家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前期本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并有多所单位提前来预订本专业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坚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也着实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2突出特色性德育模式,以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①教育的原点是爱,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教育。现代幼儿教育越来越强调对于孩子的培养重点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体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等。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幼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育儿教育理念,更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儿童,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满足目前行业和家长越来越高的心理预期。

 

②以爱为前提,严为保障的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西安翻译学院一直坚持“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传承丁祖诒教授“把学生放在眼皮子底下管理,让家长和社会都放心”的管理理念,学生进校时就明确提出“十不准”的要求,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专门学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检查和督促。这种管理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学前教育专业在全院的管理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德育模式。学生入校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学年一个系列主题,由分院、系部、班级、各社团等共同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例如:长期在各教学楼内设置诚信购买区,学生购买日常学习用品,没有销售员,看清物品价格标注,直接投币到诚信箱即可,社团学生定期核对款项明细,对外进行公布;这项活动实施初期,确实出现了入不敷出现象,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每次对外公布的账目都能一一对应,并且学生还把这里当做了拾金不昧的平台,谁拾到书本、饭卡、钥匙等也会自觉放在诚信区,等待失主来认领。本专业的社团还积极与西安义工组织联合,长期服务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和残障儿童,言传身教带动了大批学生成为义工组织一员,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并在义工服务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这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注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高尚品行、心理健康、感恩心态,弘扬和传递正能量,为培育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健康的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夯实了基础,使学生就业时备受社会和行业的青睐,突显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把工作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经过长期调研和行业反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更好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以下的工作技能上要充分重视和落实,工作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生活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弹唱、舞蹈、美术等五大领域,学生应在工作之前把专业技能练好,并使自身在某方面最擅长,成为自己的亮点,同时在技能培养上要打破长期的模仿观念,注重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审美能力,老师没有创新性如何培养孩子有创新啊;教学技能有别于专业技能,常常受到忽视,但是作为幼师培养必须要重视把教学技能融入到专业技能课中,例如舞蹈与舞蹈教学是两回事,有很多跳舞好的毕业生,却不懂得如何进行舞蹈教学,这就是教学技能的缺失;生活技能是现在独生子女非常欠缺的,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缺知识,但是缺乏常识,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年轻的幼师们是照顾孩子日常一切的小父母,如果自己在生活上都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们呢?所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行业反馈的意见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强、上手快,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新建专业,应继承并发扬学院原有的传统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学院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希望通过多种途径的建设和探索,使学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使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赢得再招聘还认准西译毕业生的社会美誉,把本专业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专业。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报告明确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对教育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旨在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指导,进一步全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国家将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明确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要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教育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服务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历史新时期,各级政府将教育改革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全社会和人民群众都热切地关注着国家的教育改革,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是广西高等教育巩固现有基础,攻坚克难,大跨步追赶的关键期,广西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第一,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广西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合作进入钻石十年、广西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这些重要的国家战略政策有力地深化和推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以往地方性、区域性的经济展现出国家战略性以及区域国际性的特点。这些新的经济特点,要求人才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胜任能力,这对广西高等教育的区域性国际化水平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第二,新的教育宏观政策给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助力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实施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东部重点高校对西部高校的对口支持;特别是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新的教育政策。广西高等教育将在这一系列有利的教育政策保障下赢得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第三,广西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广西高等教育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经过快速发展后,广西高等教育完成了基本规模量的积累,形成了规模效应。这些为今后广西高等教育实现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广西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达到大众化水平。广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化合作交流趋势明显。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能够传承文化、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较高,还体现在能够较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广西高等教育总体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主要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广西高等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广西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尽合理,高校内部管理也存在不少薄弱的部分,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自身发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第二,广西高等教育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特别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求、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变得更加强烈。但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却不均衡,可供人民群众选择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少,需要花大力气去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

 

第三,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内涵式发展的主题。广西高等教育基础薄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广西高等教育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办学质量与区外高校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除了冷静地分析广西高等教育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交织,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任重道远。

 

第一,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挑战。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当前,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尤其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坚持走内涵式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第二,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使命的挑战。党的十八报告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高屋建瓴地提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认真地研究分析现实情况,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盼和需求,努力建设人人能享有的公平的优质高等教育。

 

第三,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挑战。广西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9%,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偏低,远远低于全国26.9%的平均水平。同时,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高考人数也逐年递减,而高考录取率却逐年提高。严峻的现实使高等教育面临新一轮的调整重组和重新洗牌,高校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争夺考生的竞争。如果不主动认清形势,积极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特色,将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广西高等教育积极地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今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核心就是要全力振兴高等教育,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振兴工程。广西高等教育有信心和完全有能力实现全面振兴。首先,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广西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迅速完成了一系列的任务,最早实现“两基”目标,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还是全国第一个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其次,未来十年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倾向重点攻克高等教育。当前,广西“两基”达标已经完成,职教“攻坚战”取得胜利,但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滞后,明显比不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迅度,已经成为阻碍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症结之一。要全面解决阻碍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症结,今后几年,广西应将把重心转向打好“两高(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攻坚战”。2015年,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将发展民族教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这一系列有利的条件下,广西高等教育将大有可为。所以,广西高等教育要牢牢把握机遇,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三五”时期如何振兴广西高等教育?广西高等教育怎样才能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广西高等教育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的路径?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广西地处西部边陲,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历史原因使广西长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较落后。广西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完全摒弃模仿和被动接受外部援助的心态,抓住一切机遇,积极地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优势和特色,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一)广西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分类分层办学。目前广西共有21所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我们不可能全部按照重点大学的标准去进行建设,因为这些高校各自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千差万别,统一的标准只会禁锢高校的发展,所以全盘照搬照抄高校发展思路显然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是丰富多彩的人才,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殷切的期待,希望高等教育能满足他们的多种愿望。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在此基础上办出特色和水平。对于广西的高校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而是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原则,因校制宜,突出优势,办出特色,而不能搞大一统,变成千校一面,乏善可陈。近年来,国家也在积极进行普通本科高校分类办学的改革探索,鼓励一些高校办成应用型类的本科高校,广西高等教育必须积极地回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导向,进行分类分层办出有质量有特色的高校。

 

(二)广西高等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近年来,广西一直在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打造“14+4”产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这14个获得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集中在食品、汽车、石化、电力等14个千亿元产业,另外还要培育节能与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广西的高等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广西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加强服务这些重点产业发展的能力,这是广西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广西高等教育要大力培养现代产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提供大量的科研成果,包括扩大适应现代产业的专业规模、加大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企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振兴广西高等教育,除了依靠政府财政划拨和靠收取学费,以及银行贷款单一的“输血”模式来寻求发展,还应该积极地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运用市场经济的模式来换取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树立起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广西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扩大面向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是全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既沿边又沿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与东盟国家有着相似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国家民族之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广西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机衔接东盟国家的重要门户。因此,广西享受了许多国家赋予的特别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广西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地利用好这些优势,积极扩大面向东盟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实行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那它的高等教育影响力也会越深,资源总量的增加也会越多。广西的高等教育要想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必须把眼光放长远,利用国家对广西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抓住广西进入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机遇,主动走出去,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增加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吸引东盟国家生源,增加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第二,全面开放面向东盟国家留学的教育类型,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等方面扩大招收东盟国家学生。第三,全面开放面向东盟留学生的招生专业领域,加大理工类、医学类等学科专业招收留学生的力度。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与东盟国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及到东盟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增加在东盟国家开办孔子学院的数量,进一步开发东盟教育市场。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传承策略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及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点和意义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如,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乾州布玩具、旬邑彩贴剪纸、黄陵面花、西秦刺绣、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安塞民间绘画、商洛花鼓、华县皮影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具有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传承陕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发展或后继乏人及保护措施不到位而存在消失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课堂,努力提高保护传承的社会影响力,对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和儿童成长的意义重大。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幼儿教育传承中的优势条件

地方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幼儿教育领域,地方课程还很缺乏。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受到挤压,许多民间艺术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消失的边缘。培养继承人是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继承者,民族文化和艺术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1]。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是开发幼儿地方课程的优势条件。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保教并重,寓教于乐。在幼儿课程体系中,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更新完善幼儿游戏实践内容,开发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资源,应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开发等方面探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

地方文化应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民间艺术资源以鲜活的感性形态存在,它植根民间,来自大众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儿童自小耳濡目染的有着广泛家庭基础和社会认同性,有利于开发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地方课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的课程资源,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陕西快板、陕西游戏和故事等。各类民间制作技艺,手工精湛的工艺,如泥塑、绘画、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花制作、草编、折纸、织染、剪纸等。表现形式包括戏曲秦腔和相关的面具、玩教具制作工艺等。民族民间节日喜庆做的花馍、祭祀手工花馍、面花等。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如民间音乐、秧歌、社火等。这些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继承人缺乏,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为幼儿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泛选择。

(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学前课程能传承和推动民族和地方文化发展

儿童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目标设计时,要把课程融入到地方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中认真筛选适合幼儿的资源,使幼儿及幼儿教师真正地体验、感受,在现场情境中生成教学目标,这种审美教育才会潜移默化地建构起来。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民族文化,就能播下喜爱和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2]。在学前教育中融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未来的潜在继承人,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好准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保持优秀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幼儿教育中传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使民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继续保持民族艺术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从小接触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形成喜爱、保护、传承民族艺术的习惯。幼儿自身学习的特点和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探究新事物的天性,使他们成为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适合的群体,对地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其蕴涵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它们来自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生活,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能够学习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对本区域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儿童游戏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情感。学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天性,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提高幼儿感受、欣赏和表现艺术作品的综合能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形式,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为主,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幼儿操作和表现,符合儿童在游戏中成长的需求。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投入的快乐,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得到锻炼和发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还能为幼儿提供对话、交往互动的机会。陕西的很多民谣和民间艺术能让幼儿产生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认知,形成开朗性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实施以陕西地方民俗为教育主题的幼儿教育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发展,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甄选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既要考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于传播,方便实施和传承,更要考虑幼儿的健康发展;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艺术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共同价值。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每种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但许多民间艺术由于内容过难、形式复杂、远离幼儿生活、不符合幼儿需要等问题并不适合幼儿学习,不能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目前最便于实现的课程资源有:陕北剪纸、面花、拼贴、麦秆编织,或陕西民歌快板等活动。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繁杂的民间艺术进行筛选,要选取幼儿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简单便于掌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形式。然后对这些民间艺术分类选取整理,分析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项目类别,作为可选择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在幼儿中开展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并获得经验基础,在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类型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课程。

(二)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多提供感受和参与机会

幼儿的学习主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在玩中学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幼儿以感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应该还原为儿童的体验。学前儿童通过对非遗作品的认识、实践和鉴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愉悦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语言和内在价值的掌握,都需要幼儿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逐步实现。在幼儿教育中要选择适合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非遗项目,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组织,尽可能调动各种资源,让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民族艺术的魅力;要创设环境和营造儿童喜欢的色彩鲜艳丰富的氛围,让幼儿有强烈的自觉参与意识,通过活动亲身感受发现、领悟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要强化幼儿的互动体验,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尝试和表现的机会。儿童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通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实际操作,亲身感知民间艺术的乐趣,掌握简单的技艺,熟悉制作和表演的流程和规则,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热情,为培养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游戏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在民间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音调、节拍、内容等。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培养孩子愉悦的情绪。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遗产,要把游戏作为实施民族艺术活动的基本形式,将教学与游戏密切结合,做到教学活动游戏化,实现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的身心、智力、创造力。民间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民间的这种趣味游戏至今仍得到小孩的喜欢。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间艺术,重要的不是掌握具体的操作,而是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热爱和自豪感,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和审美品位,培养民间艺术的潜在“传承者”[4]。因此,不能把技能的培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教育形式,否则,就会扼杀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更不可能产生自豪感和传承的意识。所以,幼儿园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技艺、知识和文化体验。

(四)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绘画、泥塑、折纸、小制作等,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搓、捏、揉、挤、压、剪等手法,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爱。民间艺术常常可创造很多鲜活的形态,如动物、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创造多变的图案,捏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人物等造型,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尤其学前班儿童,老师带领孩子们折纸、剪纸,泥塑等,学习的成果还可以用来装饰幼儿园的环境。要让幼儿的活动课程围绕一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让幼儿逐步获得各种有益经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可使幼儿有计划、有组织的接受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幼儿感受、欣赏、认知和表现民族文化的水平[5]。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环境中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营造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如幼儿园墙壁可以用马勺、脸谱、麦秆编织、凤翔虎头等形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来装饰,陕北剪纸窗花可以用来装饰窗户,传统手工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技艺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丰富幼儿课程资源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7

[论文关键词]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西藏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西藏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

西藏职业教育是社会变革与历史演变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最早起步于西藏和平解放初创办的藏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及进藏部队藏语文训练班;形成于民主改革后,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不断发展推动下,逐步兴办起以师范、交通、邮电、卫生、财经、银行等行业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并开展了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岗位培训;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各地区兴建了一批职业中学和职教中心;调整于20世纪90年代末,对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进行了必要的整合;提高于新世纪,加强了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带动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适应西藏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05年成立了全区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标志西藏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确立。伴随着“西藏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西藏职业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兄弟省市相比,从总体来看,西藏职业教育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内部各层次发展和结构布局还需进一步协调优化。

(二)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1.价值取向协同化。“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西藏职业教育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坚持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不断适应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西藏,面向农牧,服务经济,主动融入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中去,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同步、协调、健康发展的总体格局,为西藏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发挥“科教兴藏、人才强区”的重要作用,应是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2.办学体制多元化。不断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学习借鉴内地省市先进的办学经验,发挥区地县“三级”作用,探索构建“一主多元”办学新体制,形成以国有公办为主、民办、校企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办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职业学院、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初中、职工培训和函授教育并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的多规格、多层次、与区域实际和发展相适应,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3.教育结构立体化。西藏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结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以多类型、少批量、重应用为主导。因此,西藏职业教育应在系统分析教育现状和发展环境及趋势的基础上,对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以及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统筹考虑,把握好各个层次的动态结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协调好各方关系,构建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职业教育为前导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且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区域职业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初中高协调发展的立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出区域性、战略性、宏观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4.发展目标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西藏职业教育要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管理上的现代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利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弥补西藏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不足。

5.资源配置市场化。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西藏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这不仅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招生就业)提供市场化的可能,而且为职校师资、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设施等资源配置创造了社会化的条件。校际教师交流合作、跨行业和区域教育资源互惠共享、校企多渠道合作、办学经费融投资、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等,都应成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和新途径。

6.人才培养终身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不断地学习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必然选择。西藏职业教育在世界教育终身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现代化要求,构建具有西藏职业教育特色的终身化教育新体系,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尤其要加强农牧区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人在生产劳动和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为充分就业,脱贫致富,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二、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特征

(一)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它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西藏的区情,遵循教育规律,研究探索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构架与实践途径。我国华南、华北、华东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最快和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基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自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范型。其中,上海依托高度城市化、国际化发展所形成的“城市拉动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于研究探索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上海城市拉动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在中央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下,走内聚外引资源的发展道路,实现拉动其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结果。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虽不具有上海那种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社会条件,但中央对西藏的长期政策扶持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全国支援西藏,无疑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最有利的外在条件。强势的中央政策扶持和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全国援藏,有力拉动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使西藏职业教育具有充足条件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高质量现代化实训中心建设等。“跨越式发展内驱外拉合力推进型发展模式”,应成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鲜明的区域特色。

(二)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区域性与民族性交融。西藏职业教育是在西藏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人文基础上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本民族的区域和民族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努力形成区域性与民族性交融的发展模式。

2.后发性与跨越性统一。西藏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后发性特点和跨越式发展态势是其重要特征。从外部机遇看,长期以来中央对西藏的特殊政策及其他省份的大力支援,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政策优势与财政的动力和活力。世界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形成的许多成功范例经验,也为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借鉴参照。从内部特质看,青藏铁路竣工通车,西藏经济连续增长,现代产业建设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但根据西藏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基础,西藏职业教育不宜走发达地区“提高办学层次、完善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也不能走常规型随遇而安的道路,而应充分认识、把握、发挥后发特质中潜在的优势,增强机遇意识,确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内驱外拉跨越式发展”,尤要“以特色求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逐步走出西藏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3.宗旨性和人本性和谐。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集聚地区,民族团结关系国家稳定。西藏职业教育在发展战略思路上,应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西藏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融于一体,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把自身的发展纳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为劳动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降低青壮年文盲率,强化西藏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提高整体素质,实现为西藏发展服务的宗旨性,满足人民的需求。

2.办学体制多元化。不断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学习借鉴内地省市先进的办学经验,发挥区地县“三级”作用,探索构建“一主多元”办学新体制,形成以国有公办为主、民办、校企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办学形式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职业学院、职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初中、职工培训和函授教育并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的多规格、多层次、与区域实际和发展相适应,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3.教育结构立体化。西藏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结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以多类型、少批量、重应用为主导。因此,西藏职业教育应在系统分析教育现状和发展环境及趋势的基础上,对系统内部各层次结构和资源配置,以及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统筹考虑,把握好各个层次的动态结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协调好各方关系,构建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职业教育为前导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且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区域职业教育网络,逐步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初中高协调发展的立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体现出区域性、战略性、宏观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4.发展目标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西藏职业教育要加快教育思想、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育管理上的现代化建设,尤其要重视利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手段,弥补西藏地理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不足。

5.资源配置市场化。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西藏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这不仅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招生就业)提供市场化的可能,而且为职校师资、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设施等资源配置创造了社会化的条件。校际教师交流合作、跨行业和区域教育资源互惠共享、校企多渠道合作、办学经费融投资、组建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等,都应成为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和新途径。

6.人才培养终身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不断地学习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必然选择。西藏职业教育在世界教育终身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现代化要求,构建具有西藏职业教育特色的终身化教育新体系,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尤其要加强农牧区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人在生产劳动和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为充分就业,脱贫致富,推进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

4.内生性与外促性结合。由于特殊历史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无论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内地职业教育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将内部基础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整合形成合力,依据本地区内部发展基础能力与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合理规划,赢得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一)确立“科教兴藏、人才强区”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意识

首先,当务之急要大力传播普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逐步摆脱封闭狭隘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和束缚,树立起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竞争的新观念。其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三,切实下大力气办好各类职业教育,尤其办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职业教育带来的福祉,进而改变并扬弃传统陈旧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起重视、支持、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第四,重视宗教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既保证信教群众的信仰自由,又使现行藏传佛教的内容和宗教活动方式等更适应现代西藏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一主多元”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

长期的对藏援助和大量的政府投入体制,有力推动了西藏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跨越性发展。西藏职业教育应抓住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藏经济社会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开拓思路,创新办学体制和机制,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

一是继续充分利用中央对西藏教育的政策与财政扶持、全国的教育援藏以及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指导统筹与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保证和推动西藏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公民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举办职业教育,尽快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是加强与社会联系。树立平等合作、互利开放意识,主动走向社会,走出区外,面向国际,全方位多路径与区内外、海内外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及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利用社会的一切有利资源和条件,形成开放合作的办学新体制和机制,更好更快地发展西藏职业教育。

四是进一步完善农牧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落实好“两免”“三包”政策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教育信贷制度等,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减轻学校财政压力。

(三)构建“多层立交”的具有西藏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体系

首先,在纵向上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建立和完善多层构架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西藏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民占总人口的80%,因此,解决好“三农(牧)”问题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在初等教育中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早期结合,开设实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探索“升学有基础,劳动有技能”的办学模式。另一方面从政策上扶持农牧职校、农牧类专业,建立和健全乡镇职教网络体系,增强为“三农(牧)”服务的能力,将农牧区职业教育办成农牧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就业、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知识和人才服务的基地;在地县层面应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通过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集中力量办好现有部级重点和自治区级重点、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中心城市应高标准、高起点的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调整、联合、合并、划转,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在横向上应做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工作,加强初中高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继续教育的沟通,逐步形成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西藏民众需求的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重点、初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支撑的多层立交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四)实施建设与改革并重的西藏职业教育发展新举措

长期以来,西藏职业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建设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到“十一五”末,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4万人以上,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并开展10万人次以上的各级各类职业培训,必须加快建设,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一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和方式,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面向基层(农牧区)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产学研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留得住、管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人才。

二是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西藏是典型的农牧区,农牧民是社会的主体,农牧业“始终占据着经济发展总量值的绝对份额”③。要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西藏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根据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突出特色,注重应用,优先发展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专业,重点发展宽口径工科专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超常发展特色专业,拓宽专业服务面。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8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20-02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全国著名的民族学专家梁庭望教授在谈到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时认为,作为壮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广西要大力继承和发展壮族文化,壮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如何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对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一、宜州壮族民间文化

广西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的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即百色、河池、南宁、柳州4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包括歌圩文化、壮锦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布洛陀文化、绣球文化等。

宜州市位于广西西北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来是桂西北的军事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宜州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恒久流传的灿烂文化。其中以山歌、戏剧、曲艺、诗词书画为杰出代表。更有刘三姐这个传奇歌仙成为南方山歌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宜州彩调、桂剧等地方戏独具特色,彩调剧《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20世纪50年代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作专场演出,得到和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地方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主要有舞龙狮、过火海、狮子上刀山、台阁顶马、打火球、扁担舞、傩面舞、蚂拐舞、竹竿舞、板鞋竞走、抛绣球、赛龙舟、抢花炮、打陀螺、舞鸡、舞春牛等。饮食文化充满着地域特色,较常见的小吃有松糕印板馍、马打滚、豆腐肴、狗舌馍、艾馍、豆腐圆、凉粉、龙膀(血肠)等。地方历史文化及民俗构成了宜州厚实的民间文化资源。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政府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及宜州旅游业的发展,宜州古老的壮族民间文化被挖掘、整理和保护,将更多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壮族文化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优势传承壮族文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对儿童成长有巨大影响的幼儿教师,是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基地。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设置以技能教育课程为主,艺术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也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有着天然的丰富的联系,壮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淬炼出的音乐、舞蹈、美术都能成为艺术教育的教学素材。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时候受到的教育对幼儿影响深远。富含壮民族元素的学前教育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培养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做到传承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壮族文化,可将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活化”“救活”,这不仅有利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更是从根本上传承壮族民间文化。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弹琴、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设计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弹、唱、跳、画、做、演等艺术表达技能,学到育儿的基本知识,学会教育幼儿的教学方法。壮族文化的载体都能成为是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教学的基础。壮族文化中的壮族美术(如铜鼓纹、崖壁画、壮锦图案、蜡染图案等)、壮族舞蹈(如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绣球舞、捞虾舞等)、壮族音乐(如山歌)、壮族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壮族乐器(如铜鼓、马骨胡、竹笛、二弦、八音、天琴、木叶等),都可以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灵感和素材来源,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多是整齐划一的,全国一样,没有特色,和地方的实际结合不是很密切,这样的教学未能根据学生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来进行教育,教育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日益显示出其独特魅力和盎然生机。壮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与其他民族区别的外在标志。深入挖掘自然和社会中未被利用的壮族文化资源,力求把壮族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教学中,主打民族牌、特色牌,可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学前教育专业走上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极大地发挥地方性、民族性和特色性的地区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

三、利用宜州壮族民间文化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

(一)宜州刘三姐歌谣、彩调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2006年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州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山歌以赋比兴为基础,主题随意性强,旋律相对固定,主要有东平调、祥贝调、北牙调,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乐曲中加衬腔,可即兴创编词曲。山歌的句式是2―3―3式,如“清早牵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间,见妹打伞田边过,黄牛挨打几多鞭?”山歌的韵律是:第一、二、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第三句一定用仄声,可不如韵也可如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山歌小组唱、表演唱。山歌易学易唱,易记易传,是宜州壮族一种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广西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富矿之一。

广西彩调同湖南花鼓戏、云南花灯等地方剧种一样,是颇有独特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地方戏。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彩调在宜州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彩调,原来是忠采茶、调子或拿嗬海,1955年,宜山彩调上北京首次演出时开始统称为彩调。2006年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表演内容谐趣,形式活泼。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极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扇子、手帕、彩带号称彩调“三件宝”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宜州艺术瑰宝的刘三姐歌谣和彩调,可借助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舞蹈课来传承。音乐、舞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融入宜州山歌、彩调的元素,编写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幼儿歌曲、幼儿舞蹈教案,开展洋溢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课教学。组织编写山歌、彩调校本教材,作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必修课程,教会学生唱山歌,表演彩调,掌握地方文艺技艺。在学生中开设山歌、彩调兴趣班,邀请民间艺人授课,学习原汁原味的山歌和彩调,满足学生学习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丰富学校的第二课堂。每学期排演一场大型的山歌、彩调的专场文艺晚会,展现教学成果,传播民族文化。在学生学会山歌、彩调的经典曲目之后,教会学生结合幼儿的特点进行山歌、彩调创作,不断推陈出新。这样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在学校期间认识山歌,彩调,掌握一定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保持民族特色,也将在未来岗位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宜州传统民俗体育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育活动的生动、自然、活泼是幼儿教师所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活动,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为了既保证教育的计划性、又保证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教育教学游戏化。宜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体育游戏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开放式的信息,也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设计课提供了设计的素材。教师遵循游戏的特点,对民俗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利用这些游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将会受到幼儿接受和喜爱,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民族性、地方性,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优势。

例如,舞龙狮是宜州壮族春节喜欢举行的一项群众性文娱活动。“龙”是用纸糊成的龙头龙尾的形态,中间用一条画有龙鳞的长布连接,分成若干节(九节多见),每节有一条支杆。舞时每人拿一条枝杆,互相协调,以呈现出龙的翻腾、蠕行、摆尾、戏珠等姿态。狮子也是两头两件硬壳,中间用一块短布连接,缀上绒毛狮身。舞时前后各由一人支撑,锣鼓伴奏。在幼儿园的重要活动,如儿童节、新年等节日活动中,教师可制作小型的龙狮道具,让幼儿舞龙狮表演,营造喜庆的氛围。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可以把龙狮变换为简单的小道具,用于幼儿每天锻炼体能的游戏,让幼儿学习舞龙狮的基本步法和动作,可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健康发展。

(三)宜州壮族民谣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民谣,谣与歌相对而言,没有固定的曲调,以自由的方式吟诵,强调音乐的节奏感。宜州流传的多是童谣,去曲调,念诵时节奏性强,有的结合游戏念诵。宜州民谣是宜州人民日常生活中语言智慧的结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充满着趣味,有些令人捧腹,差不多每个成人童年时都诵读过。如民谣《排排坐吃糯糯》:“排排坐,吃糯糯。糯糯香,吃沙姜。沙姜辣,吃枇杷。枇杷苦,吃猪肚。猪肚尖,尖上天。天又高,有把刀。刀切菜,菜又青。买口针,针又秃。买个奴,奴又走。买个狗,狗又叫。强盗来偷你家的烂棉套。”如《丑猫猫》:“丑猫猫,割镰刀。镰刀利,割鼻涕。鼻涕嫩,掉茅坑。茅坑臭,没有人来救。”学前教育专业活动设计课可将这些民谣适当改编引入幼儿园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启发幼儿智力,体会生活常识,增加乐趣,发挥着民谣应有的教育功能。同时不断整理民间民谣,发挥想象,创编新的民谣,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应用到幼儿园语言课和游戏中,寓教于乐,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宜州地方历史人物故事及特色小吃也可以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应课程中,设计出更多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鄂秦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舒锡慧.基于刘三姐文化的宜州旅游业发展构思[J].河池学院学报,2006(4)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9

论文摘要:错位式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高等学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错位式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到科学分类,准确定位;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民族优势,凸显民族特色。

“战略决定成败”,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诞生于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世纪之交,必须选择一种有助于自身获得生存和发展机遇的战略方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它就是错位式发展战略。

一、错位式发展战略

要准确把握错位式发展战略的内涵,首先需要对错位与错位发展等概念做出清晰界定。

1.错位与错位发展

“错位”一词古已有之,古汉语中写作“错立”(立读wèi,古字“立”通今字“位”),意指“移动位置,离开本体”①。时至今日,“错位”一词已经有了新的用法,即表示事物在关系上求异性的变动趋向,如错位经营、错位发展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说,“错位”乃是为了实现正确生存和健康发展的积极方式。

伴随“错位”一词的广泛应用,错位发展也逐渐成为一个应用频繁的术语。“错位发展”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条件,有意识地选择一种与众不同但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和路径来谋求发展。从本质上讲,错位发展体现了一种求异思维和差异化战略思想,是一种典型的竞争性战略。

2.错位式发展战略

错位式发展战略,是建立在核心能力战略理论基础上,借鉴了产业竞争分析理论之差异化和专一化两大通用战略思想创新出来的一种新的战略类型。实际上,错位式竞争的实践古已有之。23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很值得借鉴。在孙膑的指点下,田忌以“己下马对彼上马、己中马对彼下马、己上马对彼中马”的策略,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由此可见,错位式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弱势群体赢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遇。

高等学校的“错位式发展”战略,是指高等学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方式,另辟蹊径,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走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实质上就是高等学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共有2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层次、类型、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同位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其结果是千校一面,毫无特色可言。这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科学发展。因此,推进高校错位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选择错位式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顾名思义,是指办学地点在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其中,西部是指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共12个省市区;民族地区即指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8年以来教育部正式批准实施普通本科教育的所有高校。截至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共有24所。

1.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首先,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已经全方位地融入到现代生活,大学已经完成了从封闭的“象牙塔”向开放的“服务站”的转变。“沸腾”的社会生活要求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其次,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世界高等教育演进的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所成功的大学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没有自身特色的大学,必然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更谈不上知名度和美誉度。错位式发展可以培养学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可以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可以避免与其他高校的同质竞争。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错位式发展之路,既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2.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的现实可行性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首先符合国家鼓励高等学校特色办学的政策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也曾指出:“各个学校一定要办出特色。国家需要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各个学校实际上也属于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担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具有不同的办学环境和特长,都应在各自的领域内办好自己的学校,也完全有能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高水平。”②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允许其选择错位式发展战略。众所周知,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或是由普通专科升格而来,或是从成人本科高校转型而来,或是由几所院校合并而来,无论其前身的性质如何,它们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建构了一套相对成型的组织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源结构,拥有了自己独有的学校文化与精神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施错位式发展战略的对策

1.科学分类,准确定位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要依据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分类标准、当前乃至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科学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进而瞄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目前,世界上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在我国,许多学者对高等学校分类进行过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教授认为,国家除了要建设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外,还应建设一批教学服务型大学,并撰文专门论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内涵。他认为,所谓“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度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以本科教育为主;地处西部民族地区,且多为所在地唯一一所大学,承载着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使命,其教学和研究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主;财政来源以地市级政府拨款为主,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关系紧密,已经与地方形成共生关系,应建立起为地方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体系。从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各种特征来看,它应该归类于教学服务型大学。

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着眼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世纪70年代组织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作为对各国教育的指导和进行教育统计的依据,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论证,于1997年1月25日正式,此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阶段相当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博士研究生阶段。本科教育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种,理论型本科教育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或4年以上;应用型本科教育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也可以延长到4年或更长,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获得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无论是其学制年限,还是其课程内容,抑或其教育目的,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吻合。从本质上看,教学服务型大学实施的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瞄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

2.立足西部民族地区,突出区域特色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地处西部民族地区,其办学必须坚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以西部民族地区为其生存之基石、发展之根本,把突出区域特色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依据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学科专业结构,为当地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同时人才培养的规格又决定着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其学科专业构建,还是其人才培养,都应该重点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状况,抓好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新兴专业和紧缺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同时,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还要依据西部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特殊实际,确定应用型人才和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的“需—产—销”机制,从而培养出既能适应又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

其次,依据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应当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和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着手,突出科研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一方面要关注地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有着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开展科学研究是其科研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转化,推动地方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关于社会进步、科技开发、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第三,引领当地文化建设。大学在推动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当地为数不多或唯一的本科院校,对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传承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护、传承这些优秀文化并不断使其发扬光大是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化交流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地处地市中心城市,通过专家讲学、学术会议、志愿者服务、文化下乡、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式承担着当地文化交流的责任。在文化创新方面,大学本身就是知识创新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场所。对于一个地市中心城市而言,除顺应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外,往往还会拥有适合本地“土壤”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根基深厚,但又常常是零散而不系统,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对此负有挖掘、整理、发展、提升的责任,从而使其成为当地社会文化创新的主力军。

3.发挥民族优势,凸显民族特色

在新的历史时期,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始终坚持为西部地区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方针,发挥民族优势,凸显民族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真正把学校建成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咨询基地,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宗旨上要凸显民族性。1979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民族学院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指出:“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院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决执行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任务,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几十年来,民族院校乃至民族地区的非民族院校始终都在按照这些要求,坚持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作为自己的办学宗旨,并将办学宗旨落实到学校的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毕业生就业等各个办学过程和环节之中,以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当坚持为西部少数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从而在办学宗旨上确立错位式发展的思想,走出一条差异化、个性化却又满足特定需求的道路。

其次,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凸显民族性。在专业设置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增设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如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建筑、民族旅游等。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所设置的这类特色专业,都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弘扬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下大力气把这些专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凸显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民族特色。同时,为了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好传统民族特色专业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发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常规专业。

第三,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凸显民族性。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置身于民族地区,其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性,民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民族服饰、民族艺术都汇集于校园文化中,“这使民族院校的重大文化价值——民族文化的凝聚机制得以展现。形象地说,就是使‘—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中的‘多元’,不仅展示‘你我’各自的风采,而且更有利于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继承、弘扬和创新。”④尤其是在推行教育国际化的今天,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富有魅力的校园文化就越加显得独特和珍贵,—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西部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促成西部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共享。

注释:

①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1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②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西方学前教育的特点篇10

教育资源是西安的一大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高等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92%,列全国第一。

然而,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不断加快,西安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短板”被不断放大:全市423所普通中学,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较强的学校不足3%,明显存在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难以满足老百姓对更普及、高水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1年下半年起,西安市教育局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连续打出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创新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表示:“通过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中小学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变成了教育工作的亮点、看点。”

民办校“小升初”招生改革:

“孩子再也不用通过‘奥数’择校了”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西安市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教育突出问题――社会违规举办“奥数”班并与“小升初”择校挂钩上来。

近年来,西安基础教育投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57.7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15.3%。但同时,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名校“垄断”,形成了一系列的“马太效应”:家长“择校”热情高涨,“小升初”招生秩序混乱,“奥数”成为名校招生考试的主导内容。

“那个时候,一到周末,学校门口车水马龙,都是接孩子上‘奥数’班的家长。”西安市莲湖区西关小学校长丁亚琳告诉记者,“甚至一些老师,也不得不‘随大流儿’给孩子报‘奥数’班。”

“奥数热”、“择校热”是西安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反映。该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新南告诉记者,全市热点初中只有10多所,这些学校或是教育资源优越的高中举办的民办初中;或是大学附中举办的初中分校,也属于民办性质。长期以来,这些热点学校和“奥数”班联手举办“小升初地下考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由此又引发出一系列令人忧虑的教育乱象――“择校拼爹、名校拼钱、‘奥数’拼命”。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西安市教育局痛下改革决心。2012年3月,西安市教育局正式启动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在媒体上公开承诺:“从2012年起,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将绝不涉及奥数内容。”

西安市教育局将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纳入统一测评,每个学生首先有一所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为保障,同时可以报名参加民办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评,采取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统一录取,测评内容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大纲为主。

西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田征介绍说:“测评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为主,结合招生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测评,两者分值相加,按总成绩从高到低,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录新生。”

同时,西安市明确表示,凡未参加民办学校综合素质测评或参加未被录取的学生,各区县教育局和招生学校不得为其建立学籍。对于优质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奥数”班暗箱操作招录学生等违规行为,给予学校通报批评、取消招生资格等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5月26日,全市3.9万名学生参加了民办校“小升初”综合素质测评,实际录取学生1.47万名。“从结果上看,综合测评工作平稳有序,录取招收公平公正。这项改革从根本上斩断了‘奥数’班违规办学的利益链,有力遏制了名校之间的恶性生源竞争和择校乱象。”作为名校校长,西安高新一中初中分校校长王凤进对这项改革连声叫好,年年都为各种“招呼”、“条子”烦恼的他,“今年在招生季第一次敢开手机了”。

校长满意,老百姓更是满意。网友“旦旦妈”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孩子们再也不用通过‘奥数’进行择校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前火爆异常的“奥数”班如今明显减少。西安市教育局督查室相关负责人说,从2012年6月到现在,以前天天都有的举报违规举办“奥数”班的投诉电话几乎没有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

“使弱校变优、让优校变强”

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改革只是开启了教育公平的大门,但要真正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基于这样的改革思路,西安市在新城、碑林、雁塔、莲湖4个城区的283所学校启动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立足西安基础教育发展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通过学区长学校示范引领,输出办学理念、师资资源、教学与管理方法以及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以点带面、连面成片的方式,最终实现西安基础教育高水平、高层次的均衡发展,从根子上解决‘择校’难题。”李颖科说。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至5所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学区长对大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并对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有一定管理权限。成员学校校长接受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具体负责成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区内各学校实行“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等九个统一。

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副市长李婧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并要求加大对改革资金的财政投入,保障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大学区实行“捆绑式”考核评估,大学区及学区长学校的考核由区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同时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等进行综合考评。

坤中巷小学位于西安市火车站附近,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教学质量在新城区位列倒数,附近居民不愿送孩子就读,教师也越来越缺乏干劲儿。

而与坤中巷小学相隔两站地的西安实验小学,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全校90多名教师,一半以上具有小学高级职称,还有6名特级教师;所有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

两所学校的差距在哪里?“主要在于教学质量。”坤中巷小学校长张文霞坦言。今年3月,坤中巷小学等4所薄弱学校加入了西安实验小学大学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两所学校成了一家人。

针对成员校办学水平相对不高的现状,西安实验小学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上:设立成员校帮扶表,33名骨干教师与成员校的相关学科教师一对一结对学习;开展集体研讨,带领各成员校开展高效课堂研讨。

仅仅半年,张文霞就明显感到学校变了:“学生变了,更加自信、阳光,学习更有动力了;老师变了,视野开阔了,责任心更强了,教学越来越有干劲儿了;课堂变了,学生的潜能被进一步激发,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雁塔区教育局副局长徐三雄告诉记者,该区一共成立了19个松散型大学区和4个紧凑型大学区,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不是把教育资源简均,更不是以降低甚至牺牲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个性特色来达到均衡,“而是要同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使弱校变优、让优校变强’。”

在老百姓心目中,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就是“上大学”的代名词――该校高考一本上线率高达96%。而与之相邻的市82中,却“年年招不到学生”。实施大学区改革后,82中的教师到西工大附中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西工大附中也选派多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82中听课评课,共同教研,分析教学质量。

同时,西工大附中实行优质资源开放制度,学区内3所成员校的学生可以到该校的实验室、教学场馆上课。82中高二(5)班学生程诗瑶告诉记者,她的生物、地理、历史等课,都是在西工大附中上的。“生物课上,我用电子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核糖体等细微的细胞器和物质,实在太震撼了。”

感到震撼的不只是学生,很多成员校的教师在参与了学区长学校组织的统一备课后,都感慨良多。82中历史教师李凯说:“就像找到了大本营,以前我们教师少,备课都没人一起讨论,现在大学区的集体教研活动密切了学校间的交流,我们也学到了学区长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目前,西安市已设立72个大学区,171所小学、112所中学纳入试点;各试点学校进行教科研活动1376次,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近3.7万人次,实质性互派交流教师555人,共享教育教学设施1780项,惠及学生18.7万余人。

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带动素质教育实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前两项改革创新的基础上,西安市教育局又瞄向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之中。

2012年10月,西安市教育局召开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改革目标直指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市教育局把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从2013年起,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将综合素质考试列入中考科目,考试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总分。

该举措一经推出,立即引发了学校和家长的质疑:综合素质考试会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会不会又成为新的应试教育?对此,西安市教育局明确回答:“不会!”

“我们实施综合素质考试,将更加注重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通过考试评价,使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偏弱、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黄新南介绍说。

“综合素质考试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复习资料可以依据,也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培训班,不能依靠死记硬背、突击应考的应试教育老套路来应对。考试内容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习惯养成。所得分值按50%计入中考成绩总分并纳入中考录取,使其具有义务教育毕业水平测试和高中阶段录取选拔的双重功能。”西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处长张瑞介绍说。

经过在媒体上的广泛宣传,这项改革很快便赢得了社会理解和学校支持。西安市莲湖区远东一中校长冯云鹏说:“素质教育改革并不是排斥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现在,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课堂内涵,增加常识的传授。下一步,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2013年起,西安将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施行素质教育能力测试。测试内容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坚持导向性、全面性、差异性为原则,以考查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水平、人文素养为重点,进一步转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能力测试的结果,将作为教师资格动态管理、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评优奖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一举措,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市中小学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等高端教育人才总数占到全市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0%。”西安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高红说。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教改情况

在西安市教育局接连打出一系列的改革“组合拳”后,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老百姓对这些创新举措的反响又怎么样,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教育评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教育评价体制。”李颖科说。为此,西安又实施了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以此构建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教育评价机制。

今年7月,西安市教育局通过社会公开招标、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与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签约,评价重点是西安在化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所推出的改革措施及执行成效,评价结果将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西安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项被媒体戏称为“花钱请人监督自己”的改革,一经启动就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西安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钟卫国告诉记者:“实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可以增加工作压力,增强工作动力,激发工作活力,规避工作风险、减少工作偏差;对于社会来说,可以及时让社会各界了解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增强社会各界对西安教育改革的信心。”

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制定完成了一整套教育创新评价方案,包括《评价工作大纲》、《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评价方案》、《“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评价方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评价方案》等。

如今,西安各中小学和区县教育局出现了一支新的队伍:他们或随班听课,或调研访谈,或问卷调查,全面调查了解教育改革情况。然后每周与西安市教育局相关处室会晤沟通,了解一周内的工作情况,并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以便推进工作。

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林国强介绍说,2012年12月初,第一份26万字的阶段性评价报告出炉。评价报告显示,85%以上的受调查对象知晓并支持西安市推进的教育改革;改革的预期效果比较明显,如对于“奥数”班的调查,2011年近50%的学生参加过,2012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