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07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1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3

一、近年来泰兴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一)泰兴乡村旅游区位条件

泰兴位于苏中地区,距离江苏重要旅游城市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以及上海一小时到三小时的车程,可以深度接收这些城市旅游景点的辐射,将经常在大城市旅游的游客吸引到泰兴的乡村来休闲度假。泰兴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高度发达的交通优势,为泰兴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泰兴全市内都是平原,一年四季基本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环境舒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借助泰兴“银杏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提琴之乡”、“减速机之乡”的美誉,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教育旅游、工业旅游等。名扬中外的《黄桥决战》就发生在泰兴境内,可以借助“黄桥”的品牌优势吸引游客。

(二)泰兴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表现出对自然风景资源、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乡俗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农业观光旅游是乡村旅游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主要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获得一种深入的文化体验。视觉上的享受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更强调的是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因此,他们选择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风味、参与农作活动、分享农家情趣的参与性旅游方式,农村庭院经济、农村果园经济、养殖经济、畜牧经济、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经济作为参与型旅游资源加以结合开发,出现了以收获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农园采摘旅游;以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以品尝乡野土特产为主要目的的农家美食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以及融观光、休闲、修学、体验等目的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项目。

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有投入、有品牌、有特色、有效益的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已建成日接待能力千人左右的乡村旅游点10多个,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个,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4个。去年,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游客量88万人次,营业收入1.5亿元,凸显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我市的乡村旅游开始发力。以红色旅游、古镇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黄桥旅游,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旅游、洋思中学教育旅游已成为我市旅游的对外展示的窗口。全市现有各类历史及文化古迹达20多处。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凤灵集团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黄桥镇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发展黄桥旅游已写入江苏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黄桥镇正在积极申报国家4a级景区。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森萱农庄、普丰农业生态园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黄桥镇祁巷村小南湖生态园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祁巷村荣膺“江苏最美乡村”;曲霞镇印达村获评“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张桥镇西桥村、姚王镇桑木村、宣堡镇郭寨村获部级生态村命名。但是泰兴比较出名的自然景观很少,这是进一步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一大软肋。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下表。

二、泰兴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尽管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市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旅游点大多是自发成长型,在总量、规模、形式、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特色不显、内容不丰、服务不周、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规划和策划,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我市乡村旅游基本上是自发发展起来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乡村旅游点等来规范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力度不大。没有一个整体规划作指导,各个乡村旅游点基本上是由经营者自己规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因此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盲目求大的现象。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各旅游点地域上分布较广,还没有组织可行的旅游线路,各景点之间又缺乏有机联系,互补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发展缺少融资平台,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

调研中发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发展旅游,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不会很快显现,因此很难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不仅融资困难,有些专项资金还没有真正用在刀刃上。因为资金制约等因素,导致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用电保障、消防、医疗设施、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如曲霞镇印达村每逢重大节日举行的灯会,知名度有了,游客也多了,但狭窄的乡村公路限制了游客的可进入性,停车不方便,食宿方面也有待改进。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识和指示牌。这些问题,都成了体验乡村旅游的阻碍因素,难以吸引游客停留下来消费。

3、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文化内涵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主要以农家乐和观赏休闲为主,而农家乐的“农”和“乐”并不突出,有的旅游点虽然开发多年,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大,经营模式单一,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饮为主要收入来源,娱乐活动以垂钓、为主,其他如体验式、参与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很少,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够,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影响了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导致游客的重游率低。

4、产品缺乏完整的营销体系,品牌意识不够,缺乏竞争优势

我市各旅游点的营销意识不强,主要依赖政府进行宣传,没有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销售系统,缺乏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城市的景区、旅行社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各旅游点以村集体或家庭经营为主,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也就更谈不上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乡村旅游还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不知道如何做特色、创品牌,旅游品牌的塑造及推广欠缺,从而使得我市的乡村旅游产业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

5、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的村干部和社区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在产品的设计和价格制定上缺乏科学性,未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也没有做相关的调研工作,甚至有些随心所欲。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或是疏于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或是有热情但服务技能欠缺,低水平的服务带来的往往是低收入的回报。故人才的匮乏阻碍了我市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我市既要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地方经济,又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资源,在众多的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主体中,政府能够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协调、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追求、综合多重发展目标,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与发展潜力除了与本地的自然禀赋相关外,一个由旅游主管部门编制的科学详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对各旅游点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遵循旅游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本市旅游开发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合理有序地进行。

2、政策资金扶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策资金双轮驱动。政府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制订发展乡村旅游的奖励和扶持政策,财政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开辟乡村旅游的融资平台,用于乡村旅游贷款贴息补助、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乡村旅游管理培训、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有资金实力的能人和企业共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提高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通过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等方式努力破解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和土地等瓶颈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应与经营“美好乡村”相结合。今年7月份,财政部下发通知,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未来主攻方向,从今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一事一议政策通过财政奖补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还有效激活了农民筹资筹劳制度,开辟了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逐步构建了“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多元化投入格局。搭建各类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平台,集中财力打造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借助美好乡村的建设经营,让乡村恢复天蓝、水绿、地净的生态环境,同时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让农民跟市民一样享受优质服务,使更多的外出打工人员能回到家乡共同建设美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要在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上加强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道路及交通标志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优先改扩建从各交通干道通往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三、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和外部旅游交通标识。二要加强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标识和引导标志系统建设,规划和建设好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和客运系统。三要加强乡村旅游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的清理整治工作,逐步绿化、美化乡村。

3、丰富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乡村建筑、农事体验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挖掘黄桥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如打造推广有“一门四时士,七十二举人”的何氏宗祠、以著名中国地质学之父丁文江先生故居、中国喜剧创始人丁西林先生故居、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王德玉先生故居等名人效应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借助黄桥决战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保护修缮好黄桥的许多明清古街巷和建筑群,加快修复裕泰和茶叶店、韩秋岩故居等10个重点景点,黄桥古镇的乡村旅游是大有可为的。

泰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典故,应充分挖掘放大,做成文化产业。如抗金英雄岳飞麾下的名将牛皋曾在黄桥驻兵洗马,泰兴历史上有名的季三,以“银杏之乡”出名的银杏仙子等传奇要能运作好,定会为泰兴乡村旅游增色不少。

泰兴的麻将比较出名,要是将麻将文化也开发出来,成立个麻将博物馆,相信几乎已成为“国粹”的麻将会吸引不少游客。另外,姚王还有个猪文化也要多宣传推销。

不能孤立地就乡村旅游讲旅游,而是始终把乡村旅游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有效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拉长产业链。我市的乡村旅游可以与泰兴的红色旅游、以洋思中学为首的教育旅游、以溪桥的凤灵乐器为主的提琴文化旅游等捆绑销售。

4、打造精品,提高效益,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

在打造泰兴的乡村旅游精品方面,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如祁巷小南湖生态园在旅游项目设计上大力发展会议旅游和可参与性的水上游乐、游泳、野外拓展训练、野外真人CS等特色旅游项目;印达村除了节假日灯会外,可打造古色古香的婚庆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以家庭或老年夫妇为单位),可发展休闲式乡村旅游,吃、住、行等行为以自愿、休闲为主。

(2)、在乡村旅游购物方面,鼓励、支持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经营。倡导和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采取政府﹢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本市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实惠。

(3)、在饮食文化方面,要突出我市地方特色菜、农家菜,通过旅游传播推销饮食文化品牌。如黄桥的黄桥烧饼、宣堡小馄饨、曲霞蟹黄汤包、大佛指银杏、祁巷的白果烧仔鸡、港红烧鱼、祁巷老鹅等以本地乡土种养的农产品为原料的“祁巷碗”、虹桥用长江水进行原生态养殖的河豚、江虾、江鳗、鲈鱼、鳜鱼、大闸蟹等10多种珍稀水产品做的时令江鲜等都是我市乡村旅游的特色化餐饮,相关部门可加强引导,配合规模化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改善餐饮环境和规模化、集群式经营,打造泰兴的饮食品牌。

在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方面,关注以下几点:

(1)、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服务产品形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找准我市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有针对性的宣传乡村旅游。

(2)、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在周边城市主要客源地设立营销网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我市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3)、针对乡村自助旅游游客对旅游信息的迫切需求,发展泰兴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一是建立乡村旅游网上超市,坚持联合促销,捆绑促销。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将乡村旅游点和周边旅游景点、公共文化设施捆绑营销,打造成不同的产品,制造市场、吸引游客;二是建立乡村旅游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在各高速出口发放我市乡村旅游点信息资料,设立我市乡村旅游导游图,加强高速出口至各乡村旅游外部引导标识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城郊;Swot分析;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中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安上了腾飞的翅膀。乡村旅游在地域上可以分为城郊型和远郊型,发展城郊乡村旅游不仅切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而且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城市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1研究区域概况

柳街镇地处都江堰最南端,辐员面积47.2km2,镇域人口4万余人,辖13个村,2个居民社区,228个居民小组。柳街镇距成都市区41km,距都江堰市区27km,南与崇州市观胜镇交界,北与本市石羊镇接壤,西与本市安龙镇相连,东与温江区寿安镇毗邻,是都江堰境内唯一一个进入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乡镇。自成青快速通道开通以来,柳街镇区位优势凸显,成为都江堰市对外连接的南大门。近年来,柳街镇在都江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目标下,依托镇域内资源优势和田园文化本底,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柳街镇接待游客从2016年的16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23万人次,2018年已超过52万人次,带动百姓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2都江堰柳街镇乡村旅游Swot分析

2.1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优势(S)

2.1.1丰富的旅游资源。柳街镇位于都江堰市,都江堰坐拥文化、自然、灌溉工程三大世界遗产,市域旅游资源量多质高,发展潜力大,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旅游市场广阔。柳街镇作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川西水乡”、“兰草之乡”、“诗歌之乡”美誉。镇内七里诗乡景区集大地生态景观、川西林盘、乡村绿道、田园诗歌文化、民俗非遗技艺展示于一体,近来成为成都周边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打卡点。柳街镇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2.1.2优越的区位交通。柳街镇位于都江堰市最南端,西南与崇州接壤,东距成都市中心40km,北离都江堰主城区27km,是都江堰境内唯一直接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的乡镇。a24县道、成青快速旅游通道、中崇路、玉沿路、柳安路及四通八达的乡村机耕道水泥路在镇域内纵横交织,驾车距著名川西古镇——街子古镇以及元通古镇不到15km,只需半小时便能到达,交通优越,通达性强。

2.1.3优质的自然环境。柳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7℃,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集镇内遍种柳树,植被丰富,境内金马河、羊马河、黑石河、沙沟河穿镇而过,给柳街古镇带来了无穷的神韵和灵气,为柳街镇打造“青城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川西林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4良好的政策环境。都江堰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柳街镇紧紧围绕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休闲度假卫星城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乡村旅游国际化、精品化的战略取向,结合柳街实际,用好用活“院落治理、诗歌文化、柳街薅秧歌、农业大地景观、田园乡愁、特色民宿”等资源,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2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劣势(w)

2.2.1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缺乏创新。柳街镇近年来承办了一系列活动,诸如农民丰收节、都江堰油菜花节、“2018梦回田园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等等,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但是也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引得来客人,留不住客人”。游客在此游玩时间多为1~2天,其中当天往返游更是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地现有的旅游类型不够丰富,产品缺乏创新性与名气的增长还不相匹配,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使得旅游者在此逗留时间不长。

2.2.2缺乏高质量多规格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近年来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向好,随着游客增多的同时也出现了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现象。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游客对餐饮、休闲服务(茶水、等)、购物、停车等各方面都有诸多不满,存在部分景观绿道损毁未及时修复的情况,以及由于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导致旅游者因看不到标识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极大败坏了游客的兴致。

2.2.3缺乏高素质的旅游技术人才。目前柳街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大多是农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缺少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以家庭成员为主体,他们中大部分人缺乏相关的服务经验,也缺乏管理和经营上的经验。这就造成当地乡村旅游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游客对都江堰柳街镇乡村旅游的印象有所折扣。2.2.4乡村旅游缺乏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都江堰柳街镇作为诗歌特色小镇,在突出田园诗歌文化的同时,与周边市内盆景艺术小镇——安龙镇、川芎养生小镇——石羊镇等在产品项目和产品线路设计上未有机融合。作为都江堰特色小镇的重要组团,柳街镇有必要在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环线内加强同周边特色小镇的合作,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环线,扩大旅游影响力,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旅游效益。

2.2.5缺乏有效的旅游营销机制。都江堰市的对外城市宣传一直以“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为宣传语,加上都江堰旅游门户网站的信息介绍多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宣传重点,缺少周边乡村旅游景点的介绍,要么是内容简短要么是很久不更新,外地游客难以形成对都江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柳街镇作为一个特色小镇,人口总量和经济基础摆在那里,规模不可能太大,发展动能不足,所以必须深挖定位,做大做强优势——诗歌文化。柳街镇目前宣传促销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宣传方式单调、内容单薄;渠道单一、手段缺乏,不能做到多方参与;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因而旅游营销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达不到预想的成果。

2.3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机会(o)

2.3.1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近年来都江堰政府制订出台了《都江堰市旅游产业扶持与奖励办法》、《都江堰市旅游公共设施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涉旅产业扶持政策,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组建了都江堰国际旅行社、都江堰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推进旅游资源整合与推介;成立专门的旅游警察,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执法和规范经营活动,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2.3.2新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9月19日,成都“三绕”都江堰段正式开工建设;2017年8月31日,为旅而生的专线客运都江堰m-tR旅游客运专线工程项目正式签约;2018年3月,都江堰市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项目启动……这些重大交通工程的修建,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交通的一体化,而且有效地将都江堰同周边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此外,柳街镇充分利用政策资金支持结合原有辅道、村道、机耕道,修建乡村田园绿道,为游客及村民绿道骑行、徒步健身等提供了绝佳场所。

2.3.3新定位新规划的落实。2015年《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的,都江堰有了新的定位,发展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以旅游休闲业为主导的卫星城,不久后便出台了都江堰市旅游业发展十年规划(2016-2025)。规划针对都江堰市14个乡镇的资源特点,提出打造特色旅游小镇,比如诗歌小镇(柳街镇):以柳街镇已经举办的田园诗歌吟诵节为基础,整合农耕文化湿地庄园和水月社区创意民宿,拓展与诗歌相关的文化展示、体验内容,打造独具诗情画意的诗歌小镇。

2.4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威胁(t)

2.4.1旅游建设难度增大。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游客与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有了空前的主动权及参与权。都江堰14个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柳街镇要建设成诗歌小镇,除了根植自身的基础优势,还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随着同省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宣传也会给都江堰的乡村旅游带来冲击,造成游客的分流,削弱柳街镇的旅游竞争力。

2.4.2旅游市场外部环境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乡村旅游持续高速发展,各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就成都市来看,有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郫都区战旗村、人面鲜花相映红——三圣乡、中法传统风情小镇——白鹿镇、古色古香街子镇等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旅游。但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既是成都周边乡村游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互相竞争的激烈局面,给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考验。

2.5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根据Swot分析原理,即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遇,减弱和减少内部劣势,化解外部威胁,得出都江堰柳街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战略,包括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多元型战略(St),防御型战略(wt)。

2.5.1So战略(增长型战略)。发挥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柳街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交通、优质的自然环境,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极为有利;现在上下级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更是助推了柳街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柳街镇应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利好,做好旅游产品的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2.5.2wo战略(扭转型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虽然目前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越来越好,但柳街镇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配套设施落后、缺乏高素质旅游人才等不可忽视。柳街镇在新定位新规划中,应该加强同周边乡镇的协作,形成乡村旅游环线,着重对柳街镇诗歌文化特色的宣传,提升柳街镇诗歌小镇形象;抓住有利的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变缺陷为优点,寻求更大的发展。

2.5.3St战略(多元型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对抗外部威胁。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多地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村镇,乡村旅游竞争日益白热化,柳街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优势资源,引进社会资本,不断深挖诗歌文化、川西特色林盘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特色民宿,做大做强优势,打造一批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游客来此旅游、体验诗歌文化。

2.5.4wt战略(防御型战略)。克服内部弱点,避免外部威胁。对于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和威胁,既要充分认识它,也不能害怕止步不前。柳街镇的发展定位是诗歌小镇,除了举办诗歌文化节等活动,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必须着力营造田园诗歌氛围,让诗歌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中,这样一来无论市场竞争多激烈,柳街镇以不变应万变的诗歌文化特色总可以吸引相当大数量的游客。综上分析,都江堰柳街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大于优势,机会大于威胁,应优先考虑扭转型战略,其次为增长型战略,同时结合多元型和防御型战略。

3都江堰柳街镇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3.1农旅结合,凸显以大地景观为本底的生态之旅

做美大地景观,完善基础硬件。依托建成的现代农业项目,引导群众成片种植油菜、水稻等农作物,以“农作物彩化”形成美丽的农业大地景观。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观景道路—观景台—休憩点等为一体的基础设施。将现代农业项目与周边点位、院落有机串联,形成“现代农业项目核心区—青城湾湿地庄园—黄家大院—百益农场”农旅观光线,作为全镇乡村旅游的突破点,带动辐射其他点位、院落经济发展。

3.2文旅融合,锤炼以诗歌文化为承载的人文之旅

一是建设“诗乡”绿道脉络。利用原有乡镇道路,新改建田园绿道,打造以诗歌为特色的文化绿道,通过绿道将田园、景观、林盘、产业融为一体。二是筑牢“诗乡”人才支撑。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协会、民宿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本土能人引领示范作用,引导群众参与景区建设。三是强化“诗乡”品牌推广。依托电商平台,打造七里诗乡品牌,销售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文创产品;制作七里诗乡手绘地图,借助“遇见都江堰”“每日都江堰”“诗意柳街”等新媒体及“成都日报”等传媒做实宣传,探索“线上+线下”的综合营销模式。

3.3做美民宿,打造以田园乡愁为内涵的忆乡之旅

依托“一线、一湖、一特色(一线: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一湖:青城湖;一特色:田园诗歌小镇)”打造特色川西民宿。在此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服务,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完善接待、礼仪、标识标牌等服务软硬件。针对乡镇相关部门尤其是旅游部门干部、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及卫生知识、文明礼仪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培训。

3.4办活节会,构建以节会系列为载体的体验之旅

一是办好春苔会。春苔会有着最接地气的川西风俗,丰富多彩的天府农耕文化。游客正月十五来此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川西林盘、品味川西美食,还可以体验天府文化在这里的独特风味。二是总结柳街过去成功举办的民俗文化节、都江堰田园诗歌节等活动经验,查漏补缺,增创亮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举办更多更具特色的节会活动,做到“文化有魂、农业有景、民宿有味”,使之更加精品化,不断聚集乡村旅游的名气和人气。

3.5狠抓推介,形成以立体宣传为网络的宣传格局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5

一、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产业链问题分析

当前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产品结构设计、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存在明显的不足,对农村其他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因此十多年来,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在深受到城市游客青睐的同时又面临着早期粗放型旅游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诟病。1.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薄弱。(1)受地区经济落后的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产业链过窄。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造成产业链过短。例如酉阳桃花源,具有丰富的民俗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不明显。(2)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学术界都比较重视旅游产业的区域竞合,而略微忽视区域内旅游产业链条的构建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乡村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联系较少,整个旅游产业内部的互动不明显。(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一般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武陵山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旅游企业还未形成规模,使得在产业链内难以找到核心企业,或者由于核心企业规模小而难以发挥其领导作用,导致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粗略化,产业链条较短。(1)产品结构单一、泛化。当前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多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业观光、民俗村寨游览、农家乐等方式。由于受资金、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缺乏市场定位,开发一味模仿,造成乡村旅游产品标准化、模式化。(2)产品形象表征化。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文化品位较低、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例如从酉阳到湘西的一些土家族村落旅游开发,仅是从民居建筑、服饰、特色商品这几方面进行浅层开发,产品文化内涵缺失。(3)产品附加值低。围绕旅游产业的六大基本要素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游客的消费结构中购物、娱乐要素附加值较高,而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例如农副土特产品的分散经营且加工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3.缺乏营销渠道建设。虽然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力度较大,但武陵山区经济基础落后,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建设,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4.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不充分。(1)道路交通网络覆盖面不完善。在武陵山片区很多乡村的可进入性条件仍然较差,道路交通不完善,大多乡村道路为水泥路面,弯道多且路面狭窄,不能很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使乡村旅游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延伸存在空间上的不便。(2)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认知还不够,存在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缺乏处理等现象。同时乡村建设一味追求城市化,代表村落文化的公共设施建筑如祠堂等被拆除,乡村生活习惯也趋向城市,乡村原始风貌在渐渐消失。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3)从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不少是当地村民自主分散经营的农户模式,由于存在经营理念的不足,在发展定位、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环节缺乏一定的科学决策和前瞻性。

二、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升级战略思考

1.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模式。(1)乡村旅游产业链横向整合。建立区域性旅游协作,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城市景区在区位优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支持等方面都较乡村旅游景区有优势。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与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联合构建旅游线路,加入区域旅游整体推广的大环境中,要通过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和客源共享,实现城乡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和双赢。(2)乡村旅游产业链纵向整合。产业链纵深化就是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形成生产和销售产品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旅游产业带动诸多产业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旅游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发挥乡村旅游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吸引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的大型乡村旅游企业集团。当地政策也应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使这些企业迅速扩张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集团。然后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借助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点”带动“线”的发展,再由“线”带动“面”的发展,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3.乡村旅游产品优化升级。(1)产品结构优化。中国正在步入休闲度假时代,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多样需求。而乡村的资源特色,适合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进行产品结构和功能转型升级,从单一农业观光、简单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转向以多元化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高附加值休闲旅游产品。针对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注意与其他重要产业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产品。(2)提高旅游商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联动。同时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带动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深度加工的方向发展。4.乡村旅游产品全方位营销。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要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根据市场特征加强产品营销策划,区域可以展开协作塑造统一品牌,与景区、旅行社、旅游集团、旅游商品批发商、其他旅游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同时改善传统营销手段,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5.配套体系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打通当地与外界的连接,在旅游规划区内现有的公路交通网络基础上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能够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中需做好乡村现有的生物、景观、文化资源的保护,保证旅游带人文景观的真实性,是作为旅游开发的依托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划,主要是对当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接待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进行相关培训,以使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更为明确,旅游业开展更为合理、科学。

作者:谭舒月单位: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区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乡村旅游的概述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两者必须同时发生才能称为乡村旅游。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准,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村落点人口少;二是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或林地为主,建筑物规模小,保留乡村自然景观;三是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以这种定义方法来说,并不是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都能称之为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纯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旅游也是存在有区别的。

1.2、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划分旅游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初始阶段:人均GDp在300-1000美元,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开始参与近郊乡村旅游活动。

(2)发展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一9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经流发展水平,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有很大增长,且能够支付近郊和远郊乡村旅游活动。

(3)成熟阶段:人均GDp在9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用于乡村旅游的支出继续增加,能支付远距离跨国旅游,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3、乡村旅游的特征

当前,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乡村旅游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乡村旅游资源都是当地现有的资源经过开发和规划形成的,保护了资源原有的特色和本质。由于没有过多的加工和整修,既保持了原生性也可以再次开发和再次利用。

(2)乡村旅游分散的空间结构我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然而,乡村地域的分散性、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乡村旅游乐的体验性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游乐的体验性是乡村旅游所特有的,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让游客在游乐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得到愉悦身心的主要特点。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

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是相互推进的,但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缺少总体的规划,只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缺少服务意识和科学的管理。

1)缺少服务意识一切旅游活动都是以旅游者为主体来开展的,乡村旅游同样必须围绕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乐运行安排旅游活动,所以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但他们大都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由、不受约束的懒散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各地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规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因此,出现乱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旅游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的规范都不能完全把握旅游管理行业的规律,也不能达到旅游行业锁定的标准,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2.2、产品老化、特色不突出、内容单一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客要求表现为只要差异于原来生活环境即可,产品只限于吃“农家饭”、睡“农家床”。随着竞争激烈、社会发展和游客需求水平的提高,“农家乐”成了低级旅游的代名词。原生态型的以体验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受到挑战,缺乏特色,老化单一的产品及项目及同质资源(骑行、采摘等)造成的恶意竞争大大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2.3、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

目前的农家接待基本上是原生状态,游客在家中只感受到主人的朴实与热情,但感受不到应有的规范、细致的关照。主人缺乏明显的服务意识,对游客感知质量造成影响。

大部分农家乐接待户缺乏市场观念,不进行产品包装(家庭美化、绿化)和市场营销,基本上采取“守株待兔式”经营。目前大部分山区亦缺乏大力度的“特色乡村旅游”营销措施,不能形成市场流。当然在乡村旅游村户没建设好的前提下,大力度营销会起到负面影响。

2.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

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的落后与游客的要求存在极大反差。农户在经营“农家乐”时,往往是自己一家人提供服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其服务意识较弱,质量低下,卫生条件差,餐饮品种单一,竞争力弱。与旅游接待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管理人员又多以村干部为主,造成了对旅游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

3、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

3.1、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与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特有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等呈现出的多样性,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交通条件改善。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餐饮、消费、休憩等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3.4、提高质量,保持特色

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农村风韵的旅游纪念品馈赠游客或销售,产品宜精宜趣,力求有当地特色。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各类广告平合促销推广。还可通过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有影响的旅行社到乡村旅游景点踩线,以组织旅游团的方式来增加客源。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体农家旅馆经营户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并按相关管理规定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要着重研究产品和服务特色,摸准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创立并保持自己的产品特色与市场形象,实施差异化和细分化的市场竞争策略。

结束语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展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219-220.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www.133229.com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8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发展乡村旅游的缺点篇10

[关键词]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人们所希望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且还希望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便不断得到人们的喜爱。重庆铜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人们在享受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可得到精神的熏陶。

一、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自铜梁区乡村旅游起步以来,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铜梁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铜梁乡村旅游节主要由沙心玫瑰节、土桥荷花园开园仪式、黄桷门奇彩梦园开园仪式、南城桂花节、东城腊梅节等7个子节会组成;同时推出了“一城三区五朵花”的重点布局:“一城”即安居古城,“三区”即小北海旅游度假区、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和新城核心区,“五朵花”即西部爱情庄园(玫瑰园)、爱莲湖湿地公园(荷花园)、金梅印象腊梅园、西部桂花博览园、天香牡丹园。更有精心打造的旅游路线:“人民公园―雪庵公园―铜梁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巴岳山―黄角树门七彩梦园―玄天湖―中华龙温泉度假区”、“侣俸牡丹园―侣俸蔬菜观光体验区”、“南城桂花博览园―安居古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铜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旅游发展迅速

近两年,铜梁区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共有a级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星级旅游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家;星级农家乐40家,旅行社及门市部25家,旅游纪念品30余种。2014年10月31日,在京举办的一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论坛”上,铜梁作为重庆区县唯一代表,收获了“2014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城区”殊荣。此外,铜梁区依托现代农业打造的“一城三区五朵花”乡村旅游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1月至10月,铜梁区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亿元。铜梁区乡村旅游意识逐步形成,发展及其迅速,同时乡村旅游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也乐意接受,发展前景乐观。

(三)政策支持有力

乡村旅游不仅会带动产业发展更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铜梁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旅游业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玄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淮远古镇二期建设项目和三色农科园4个旅游项目的续建工作。安居古城的南部片区开发、乌木溪景观工程、光彩工程和县衙恢复重建工程。还将按“白天赏花、晚上观灯、巴岳山祈福、玄天湖养生”四位一体的思路,启动巴岳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在蒲吕街道打造中恩国际生态养生庄园等。以促进铜梁乡村旅游较好发展,为全区人民谋福利。

(四)旅游、生态融合密切

铜梁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拥有茶叶、花草、果蔬、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生态餐饮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农家乐也逐渐兴起。在安居古镇中已引进了黄家坝景观植物园、观赏鱼养殖基地、龙珠“金弹子”盆景园以及杨乐坝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项目,使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与自然景点相融合。在重庆日报隆重推出“最美春天生态之旅――2015・寻找重庆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型活动中铜梁区更是获得了“重庆十大最美旅游生态区县”的称号。除此之外,铜梁区对准旅游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正在打造以现代无公害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与生态旅游更加融合,从而为铜梁乡村旅游节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二、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铜梁发展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其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配套设施欠佳

铜梁区旅游功能还处于差强人意的阶段,一方面交通不便,景点偏远。为人们出行带来诸多困扰,削弱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另一方面,景点停车位不足,周边旅游设施较差。这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及事故的发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的污染;人们出游都希望景点硬件设施要较好,若景点的硬件设施不充足必然提高游客的不满情绪,因而会失去许多潜在顾客,而最直接的影响将会是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劣。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

乡村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联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旅游节事活动得以系列化延续的保证和源泉。在铜梁区乡村旅游中,文化与旅游的联系不够显著,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展现不够,没有很好的发掘铜梁浓厚的文化底蕴。游客进行旅游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欣赏美景,而没有很好地得到文化的陶冶以及自身精神体验的提高。

(三)旅游要素匹配欠妥

铜梁区乡村旅游景点屈指可数:黄桷门奇彩梦园、土桥荷花节、龙灯艺术节、安居古镇文化节等。在这些旅游项目中,缺乏特色的文化产品,没有加大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因此很难让人们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

(四)旅游对外宣传较弱

对于旅游景点更多的是靠宣传,而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足,辐射面不强,信息系统较不完善。因为目前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还比较陈旧,形式较单一,缺乏创新型,更多的是靠电视广告、报刊以及铜梁区内的站牌等,对于周边地区辐射较少,投入力度不强。这就加大了吸引人们的难度,无法捕捉人们追奇求新的好奇心理。

(五)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旅游人员来说都是半路出家,对旅游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指导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都较为缺乏。尤其是一些高端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管理人才匮乏,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都经不起考验。这就加大了重庆铜梁乡村旅游发展的难度。

三、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因此根据铜梁区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乡村旅游不单单是一种旅游,更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它不但能够使乡村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能带动农业、旅游业等的发展。随着我国实行双休日、公休假、黄金周和一些节日小假的调整,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出门旅游,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会选择自驾游,然而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缺乏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更会使环境变得恶劣。因此对于加强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努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设施,建立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极为重要。尽量做到让旅客吃的放心,购的舒心,玩的开心。

(二)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现代人对工业社会的逃逸和对人地和谐的进化空间以及醇厚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旅游是以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为主,而对于活动本身的内容比较欠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人们所盼望的往往是活动的多样化,旅游的个性化。根据铜梁区的现状、人们的偏好及需求,应重点开发铜梁“中国龙灯之乡”的文化特色来进行旅游产品挖掘,也可以开展龙温泉、玄天湖等避暑养生等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创立当地的旅游品牌,以自己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旅客,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更紧密,开发一个属于铜梁乡村旅游的项目。从而更好地吸引潜在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相关产业合作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相互合作,只有各个行业相互支持才能创造更好的效果。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可以将旅游业与生态业、绿色农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乡村旅游应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协调,这是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将餐饮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条绿色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观光的具有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业。同时也可与周边县城联手打造旅游市场,形成一条乡村旅游观光链,从而更好促进发展。

(四)加强节事宣传力度

要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的水平,就必须要做到服务质量达标、服务内容合格以及宣传方式正规。因此在铜梁区乡村旅游节的宣传中除了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应切实注重宣传的正规化,因为铜梁区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节事的宣传还没有完全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需加强节事活动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宣传营销,以提高铜梁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五)引入旅游管理人才

每一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素质极高的专业人才。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要更好的加强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对此可以将爱好旅游事业的高级人才聚集一起,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在铜梁区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对外高薪招聘有关旅游的专业人才,加强重庆市铜梁区的旅游人才培训,从而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让铜梁区乡村旅游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以保持旅游节的生命力。

结语

乡村旅游带给热爱旅游的人们一种新的体验,随着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重视,使得当地居民增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重庆市铜梁区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需不断进行探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软件设施及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重庆铜梁乡村旅游品牌,拓大影响力,让重庆市铜梁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朴松爱,郭婕.我国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地名,2007(01):72-73.

[2]黄昌明.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

[3]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39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