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09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82-01

新闻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的媒介出现对新闻采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其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则主要是把多种媒介元素得以融合形成整体,这也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及这一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征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分析

处在当前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在诸多媒介的发展中其关系愈来愈紧密,媒介的融合对新闻采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媒介融合的表现上主要就是对新闻传播的方式有了改变,并形成了多种类型媒体间的联合传播。并在多渠道以及全方位的传播方式基础上使得媒介和新闻得到了有效融合。再者就是媒介的融合也促进了传统新闻传播途径的改变,尤其是当前的科技媒体的发展,能够通过媒体融合把文字、声音等内容与网络电视得到结合,进而在传播的途径上更加的便捷,效率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再者是媒介的融合在技术特征上能充分体现,通过技术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都进行融合。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的特征分析

从媒介融合背景下能够发现,新闻采编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首先在新闻业务流程重组和整合层面有着很大的变化,媒介融合下新闻业务整合的工作方式较为多样化,以往传统媒介的新闻传播就逐渐失去优势地位。通过媒介额融合就能在数字网络化基础上来进行开展相应业务,而媒体数量的增多也在竞争上比较激烈,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新闻信息不断整合,将新闻的新鲜性得以充分体现。

再者,新闻传播主体也有了变化,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也有了创新,新闻传播主体并非只是专业的人员,还有社会大众,他们通过手机来对新闻的传播在速度上也比较迅速。在新闻报道的模式上也有着创新体现,以往是线性结构,而在媒介融合下就开始向着全方位以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对受众的社会问题的深入探究提供了方便。

另外,随着媒介的融合新闻的信息资源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化,由于新闻采编的重点就是对事件的采访还有据此来提取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当前新闻的传播有着大众性特征,而大众在传播新闻过程中对新闻信息的编辑和筛选能力不足,所以就会在新闻信息的质量上得不到有效保障。媒介融合下早新闻的载体也比较先进,其中在云储存以及新闻信息记录等方面也比较方便,形式上多样化。这样在新闻报道中就能对新闻事实全面报道保障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还有就是媒介的融合背景下对新闻采编的流程也产生了影响,使之有了新的特点。传统新闻采编主要是以媒体类型作为依托而单独进行的,通过媒介融合则就对这一现状有了打破,在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下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传递,在对新闻素材的来源开拓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样对新闻资源的信息互补就有了保障作用。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的应对策略

第一,面对新的发展时期,新闻采编人员也要能对媒介融合作用下做出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新闻采编的采访能力上要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新闻采访其本质就是对发生的客观事物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在媒介融合下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信息的提取能力上进一步增强,并且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要能够加强,充分将自身专业技能得到利用,这样才能够为后续新闻编辑大好基础。

第二,还要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培养得以强化,及时的改变传统服务意识,要能认识到新媒介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对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要能准确的把握。并要能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新的发展环境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要求也有着提升,所以要能全面化的将自身素质水平提升。

第三,对新闻的策划能力要能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人员要在策划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对新闻报道质量加以保障,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在新闻质量上能够保障,这样对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增强。对受众的关注热情加以引导是新闻媒体工作的重点,这对新闻采编人员也有着严格要求,对新闻要能深层次的挖掘,进而引起受众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媒介间的融合已经是新闻业和媒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闻采编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所以相关的采编人员也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得到重视,将市场竞争力充分的提升,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程小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2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媒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呈现传播移动化与社交化、尊重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互联网普及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威胁,新媒体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在当今开放的环境下,媒体类型有所变化、优劣势明显,对现有的媒介格局提出巨大挑战,由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其因素所促成的媒介融合是大趋势,其出现及发展有其必然性: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大环境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宽松的政治环境给媒介融合带来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融合的态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主观需求日益增涨,刺激媒介发展,推动媒介融合。经济利益、市场竞争、客户主观需求成为媒介融合的助推力之一;三是交通运输飞速发展,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提升,扩大了海内外、国内外交流,加强了中西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包容性,同时,媒介融合实践丰富,刺激着专家学者完善媒介融合理论的想法;四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态势趋好,为媒介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解决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加快了媒介融合的速度。总体上讲,媒体发展壮大,其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多是融合共生关系。只有多媒体间融合才能获得彼此共赢,为媒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人们更多的精神需求,推动媒体传播事业发展。

二、校园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问题

由于信息需求多元化、社会媒体冲击等因素,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某一种媒介,而是要以变化的动态眼光,研究相对的特点。各种媒介的特点是在比较中产生,又是在变化中发展的。另外,原有的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几种媒体分开,完全不适合时展的需求,媒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旋律。

在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作为大学整个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媒体处于社会大融合的环境,必然脱离不了媒体融合的规律。与此同时,校园媒体隶属于大学系统,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共性特征。

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这类型的传统媒体是一种以一对多为主的分散式传播模式,立足于学校、学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传统媒体传输到学校、学院各个点,报道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多方面的工作,通过主动选择报道的事宜,来引导校园舆论环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加强学校、学院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所做出的报道具有正向性,肩负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然而,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大普及,传统媒体的滞后性、官方性、信息量少、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够等,弱化传统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包括网络、自媒体等在内的新媒体。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网状结构传播模式,因其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低成本性、融合性等,发挥着舆论引导、丰富校园生活、传播文明、弘扬文化等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多样性、娱乐性可通过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内容乐此不疲,过于沉溺于娱乐形式。同时,新媒体具有信息来源杂、安全性不够、风险不可控制的特点,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不安全。大学生天生具备的质疑性思维方式、叛逆性价值等,倾向于质疑传统媒体所传播的积极正能量信息。多元的价值视角和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价值,加大了思想转化难度,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信息的极度膨胀造成信息的低质化、碎片化、分散化,具有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多维的传播模式增加了控制信息源的难度。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表现出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是辅媒体,包括横幅、海报、宣传栏等。这种类型的媒体所占份额较小,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宣传内容粘贴到大学生的宿舍楼、饭堂、教室,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然而,由于户外媒体的成本大、受众面小、场地的限制、时效性等,导致户外媒体的影响远不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单一的户外媒体影响力微弱,更多地是充当辅的角色。

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校园媒体来实现,然而各自独立、自成一体、无法融合的传播格局和媒介形态,已无法适应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促使媒介各有所长,新的媒介形态产生,拓宽媒体创新和新闻创新的空间。因而,为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必须把媒介融合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整w环境,提高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度。校园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一是融合发展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以往状态,转变意愿比较薄弱;二是媒介融合落实不到位,融合力度不够、缺乏一支成熟的专业队伍、媒介融合过程中往往出现同质化发展的现象、融合特色不明显、新媒体发展迅速,主体性不够、监管难度大。

三、提升媒介融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途径

媒介融合理念已深入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作为活跃、涉世不深的群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媒体融合是保证大学校园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是维护校园和谐环境的有效途径。

1、纳入媒介生态平衡观,增强媒介融合意识

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是理性推动校园媒介融合的重要前提。现存在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偏差和误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新媒体出现后对大学生思维模式、话语体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时,都与媒介环境和大学生自身需求相脱节。只有在理性认识媒体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积极应对及参与媒体融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之中。[4]校园媒体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正确处理媒介间关系,需尊重媒介生态平衡观为前提。伴随着新环境的变化,为维持媒介生态平衡,必须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断培养自身的媒介生态平衡意识。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对传播规律和内涵的尊重,万变的是传播方法和技术的更新变化,以遵循传播规律。

2、提升校园媒介融合的方法

构筑以校园生活为基点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户外媒体相融合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致力于优化媒体组合。传统媒体必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灵活等优势的基础上,冲破碎片化、浅表化的新媒体信息包围,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打造符合社会实际的高品质内容,集成和深加工社会、校园信息,凸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新媒体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活跃、包容的心理特征,顺应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潮流。发挥新媒体与大学生间的互动和联系的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到媒体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中,使新媒体的发展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克制新媒体信息的过度泛滥、内容碎片化的问题。新媒体难以受到校园内部管理与控制,信息内容繁多且复杂,容易冲击校园内部所建立的信息结构。因而,官方媒体必须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动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范围。充分利用户外媒体的辅作用,简洁地、长时间地带给人们直观的感受。传统媒体官方色彩与新媒体开放互动特征、户外媒体辅相辅相成,避免同质化发展,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能够及时并充分获得多元价值和多样化的信息。总而言之,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户外媒体的辅力求获取信息的即时性,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加快媒介平台整合,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避免同质化融合,适合媒体自身特点的信息,丰富报道内容。

3、多管齐下,为媒介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打造专业队伍,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是应对扑面而来信息的核心所在。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说服”、“传递”信息能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分析”、“鉴别”、“评价”、“引导”能力,让大学生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大学生成长规律、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队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拓宽实践和理论人才范围,加强校园媒体管理。充分发挥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媒介素养,提升媒介传播力;提升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相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监管,突出媒介融合特色

媒介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媒介融合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触及至校园的各个角落,易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须加强信息监管,规范媒介融合行为。因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将媒介融合理念纳入到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更多的是凸显大学特色。加深融合深度广度,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而不是简单相加、重复发送。适应校园新媒体环境,主动占i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阵地,把校园新媒体技术主动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舆论阵地、学习阵地。

第三、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内容,推动媒介融合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引领大学生思想、协调大学生行为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媒介融合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知识结构、专业特点、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情况,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媒介融合的外在形式、满足信息需求多元化、将人文关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跟时代,从而,使得媒介融合是更为深度、更为紧密。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人多媒体特性进化理论

有关媒介融合的探讨和研究俨然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热点之一。无论是涉及媒介融合概念、形成动因、层次结构及其未来走势等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是诸如报网融合、融合新闻、传媒转型、人才培养等针对产业实践的研究,都力图使这个曾被视为“新闻学上的假设”①的新兴理论变得愈加血肉丰满。

然而有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当前对媒介融合的探讨似乎总是围绕着技术层面、运作层面、实践层面和社会层面,而忽略了对作为技术与社会存在的核心――人的考量。换句话说,之前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多是走实用至上路线;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作为个体的人的微观角度进行思考。

在笔者看来,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产业等物理层面上的汇流,由于人的存在,它还表现为一个活跃的、指向明确的、带着生命气息的演进过程。由此,本文提出“媒介融合是对人的多媒体特性的积极回应”这一命题,试图从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两位传播学者的相关理论出发,对其予以阐释。

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多媒体特性在理论上存在的可能性

“媒介作为人的延伸”②,这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在他看来,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比如,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同时作用于人的神经中枢。这种延伸的机制能够改变人在使用媒介时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如果对此作逆向思考:由于人的视听觉主要依赖于眼睛、耳朵、嘴巴、神经中枢等器官,因此,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也就相当于延伸了人的眼睛、耳朵、嘴巴、神经中枢;反过来,在视听觉的意义上,上述人体各器官便具有了和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相似的特性,比如,我们就可以说,耳朵在听觉意义上具备广播媒介的特性。

当然,如果从广义的媒介出发,即“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③,那么,眼睛、嘴巴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例如人要以图像的方式获取外界信息,必然离不开眼睛。由于本文探讨的是媒介融合,媒介理应限定为狭义的大众传播媒介,因此,笔者仅将人的身体器官视作具有某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这样,人的“多媒体特性”便具有了理论上探讨的可能:眼睛在视觉、图像层面上具有印刷媒介和影视媒介的特性,耳朵和嘴巴在听觉、声音层面上具有广播、电话(手机)媒介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在记忆、运算等层面上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媒介的特性,甚至可以说整个人体在自由移动的层面上具有手机(便携式网络设备)媒介的特性,由此,作为个体的人便融合了多种媒介特性于一身――此即人的“多媒体特性”。

此外,传播学上的“人内传播”概念亦能为人的多媒体特性提供理论支撑,它是指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④在这个定义中,“接受信息”和“信息处理”已经暗含了媒介的存在,因为对信息的接受势必要依赖于媒介,而对信息的处理则落脚于终端概念。这就意味着,人体自身需要有特定的媒介来完成获取信息的任务,同时需要有特定的媒介对信息进行处理。显然,承接上文可知,眼睛、耳朵、嘴巴等器官成为人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信息获取与交流的工具,是人内传播中“接受信息”的媒介;中枢神经系统则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负责“信息处理”。如果将此置于今天媒介融合的语境之下,不难发现,其实人体自身就是以一种媒介融合的形式存在的。

媒介进化理论:媒介融合是对人的多媒体特征的一种回应

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在其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理论》中提出了三个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前技术世界、技术世界、小生境。⑤在莱文森看来,当技术参与到当前环境中来时,我们便处在一个技术世界,反之就是前技术世界。因此,前技术世界实际上就是没有技术性制约的环境,亦即自然世界或真实世界。

莱文森在论文中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媒介回应的环境必然是前技术的环境,或是人们喜欢或渴望再现的真实世界的传播模式”,而“当一种媒介对前技术世界做出了满意的回应,或者接近于前技术世界的某些基本要素时,该媒介便找到了它的人类小生境”⑥。由此,“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⑦。

对此,莱文森以广播与默片、黑白照与彩照、静照和抓拍等为例加以解释。比如,在他看来,在前技术世界里,有听觉而无视觉的传播模式较之于有视觉而无听觉的传播模式,更符合人的生理需求,广播媒介由于接近于前一种传播模式,因此得以生存,而默片则不得不淡出历史舞台。

笔者以为,莱文森在分析媒介生存与进化的原理时,是以特定的单个媒介为例阐述的,比如照片、广播、电影、电视等,并认为每一种媒介得以生存和进化的原因是符合其所对应的前技术传播要素;而媒介融合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媒介走向聚合,并伴随着新媒介的产生,这一动态的演变在笔者看来,就是试图去找寻到它所对应的前技术世界的“小生境”,并以一种具体的媒介形态完成对这一“小生境”的响应。

那么,媒介融合对应的人类“小生境”,即前技术传播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呢?回想一下常态中的人际交流形态,几乎不是单独依靠某一个器官,如眼睛或耳朵,来完成信息传递与接受,而总是眼睛、耳朵、嘴巴、大脑,甚至肢体动作、空间位置等同时发生作用,相互协调。

很显然,媒介之所以走向融合,就是希望在传播模式上更倾向于后一种情形,从而更贴近人的自然生理特点――这便是媒介融合所对应的前技术世界人类“小生境”,而最终回应这一“小生境”的具体媒介形态,即是融合媒体,如手机、便携式计算机等。结合本文第一部分的探讨,笔者将媒介融合对应的“小生境”看做是人的多媒体特性(人的多媒体形式的传播特性),从而认为媒介融合是对人的多媒体特征的一种呼应。

同时,媒介融合也符合媒介的进化趋势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这一法则。以手机这一媒介融合终端形态为例,它集文字(短消息、网络信息)、图像(彩信、mp4和移动电视)、声音(音乐、通话)于一体,复制的是真实世界中融语言信息、视听觉于一体的人际交流模式;同时,手机接通互联网后,就具有了类似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复制的是在信息交流中个体的记忆、计算、反馈等内容;而手机本来就能够实现自由移动,加上GpS功能,这对应的是真实世界里人际交流可随意发生位移的特征;另外,手机在设计上日趋轻薄化、便携化和人性化,以实现与人体的完全融合,试图抹去它在复制人类“小生境”时所遗留下的技术性痕迹。

“技术的人化”:媒介的融合及其进化应以人为核心

一方面,媒介进化理论通过“小生境”概念,将媒介与人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认为媒介只有对人类的自然传播模式作出积极回应,才能得以存活和发展,莱文森称之为媒介的“人性化趋势”⑧。这说明媒介的进化会受到人的因素的制约,从而朝向符合人的特性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媒介的日趋完美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其中的人性化和技术性是并存的关系,甚至往往出现技术先行、技术引导、技术中心的现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媒介融合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更深,这是当前学界专注于技术、产业层面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既然媒介融合在媒介进化的层面上是对人的多媒体特性的回应,就应该在人和人性方面受到更多的关注。

笔者愿意称其为“技术的人化”。一方面,通过对媒介硬件(如体积、重量、材质和人体工学)的改进,使媒介融合的终端日趋轻薄化、便捷化;另一方面,通过对媒介软件(如工业设计、操作界面、程序设计和智能化)的创新,提高媒介融合终端的审美性、智能性。这样可以使媒介融合持续地积极地对它的人类“小生境”作回应,不断趋向人性化,真正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需求。

注释:

①2006年6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Brooks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作的关于媒介融合的讲座上称,“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

②马歇尔・麦克卢汉[加]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6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28页。

④百度“人内传播”:

⑤⑥⑦⑧保罗・莱文森[美]著,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8页,第35页,第35页,第36页。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4

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

要探索出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的新渠道,首要问题是要清楚什么是报业集团和媒介融合。所谓报业集团是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是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报业集团必须坚持以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为主体;报业集团应包括多家新闻出版媒体和依托报业固有功能向外延伸发展起来的其他经营范畴;报业集团应该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媒介融合”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

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冲击着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成为报业运作的流行词汇,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延伸报业生产价值链。那么报业集团的媒介融合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其现状又如何呢?

(一)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背景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媒介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多元化媒介。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众、技术和产业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媒介融合的受众背景。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多元化需求的趋势,由之前的一味迎合开始转化为自主选择。传统媒体时代“统治”下的受众,可能满足于文字、音频或其他单纯的节目形态,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受众的选择性开始被重视,他们自身也要求自主选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媒介形态和节目内容,追求多元化和丰富性。

同时,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受众来说,收入、文化及适应力的差异使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不再趋同,开始寻找新的载体或内容。而受众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受众,现在及以后的受众商业化的气息会越来越浓。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媒介消费方面花费甚少,媒介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并且媒介传播的内容较少,媒介经营大都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但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并且媒介不断融合之后,受众即媒介消费者则将按需缴费(如数字电视点播节目需要付费;预订手机报、电子杂志需要付费;等等),商业化意味更重,这样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以及其他组织,受众与媒介之间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是促使媒介融合的外力动因。

媒介融合的技术背景。技术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重要硬件,脱离了技术媒介将寸步难行。在媒介的各个核心环节(如媒介内容制作、播出分配、传输以及接收等),都需要技术的支撑,技术力量决定着媒介的发展程度,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与保障,新媒体将很难与传统媒体深入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扩大。而日益发展的技术也推动着媒介融合,两者互相依托、互相推进。

媒介融合的产业背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媒介融合仅仅是媒介产业内部的融合,但实际上媒介融合涉及多个产业,如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它们控制了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和受众,这对媒介融合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虽然媒介融合的潮流不可阻挡,但还是需要这些产业来共同推动。

(二)报业集团媒介融合的现状

目前我国报业的媒介融合实践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细致的、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报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少报纸尝试过报纸网站、手机报纸、网络杂志、短信新闻等融合形式,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不少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新兴媒体的建设关乎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在传媒产业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下,各类报业集团改变单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融入新媒体,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是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趋势之路。媒介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媒介形式的融合。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群比较固定和单一,受众范围较狭窄,而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其传播活动具有传受双重性,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内容的广博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受众不同于传统媒体受众的特点。正是因为网络媒体日益影响着受众的媒介选择,传统媒体开始意识到网络媒体带来的竞争与机遇。于是,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密集信息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同时也扩大受众群、扩大传播范围,深化传播效果。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在媒介融合的形式上比较多元化,安徽日报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新安晚报》外,随后又创办了《安徽商报》,前几年又开通运行了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新安晚报》又下设一个新安传媒网和99度社区网站,这就是报纸和网络媒介的结合。同时,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创刊《徽商》杂志,将报纸、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的媒介进行大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多元化的媒体,从形式上先进行媒介融合。目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兼具各种不同媒介融合的“大媒体”。

媒介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不能只流于形式,内容上的融合才是媒介融合的本质目的。以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为例,两种不同媒介实行共享模式,从采编人员到新闻内容都可分享,只是载体不同,既满足不同受众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又节省了人力、物力。报纸受限于排版、印刷时间等因素,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就因此弱化了其传播效果。在报纸融合了网络之后,报社记者采集的即时新闻可以通过网站第一时间进行,提高了传播效率。据了解,中安在线、新安传媒网的日平均点击率在十几万次以上,因而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可以通过在线的论坛等获取更多更及时的新闻线索,丰富报纸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拉近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实现和受众的积极互动,使媒体更直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使报纸的新闻内容更优质、更贴近受众。两者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达到更快捷、更具时效性、更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安晚报》在2010年创办新安传媒网开设的99度社区,以运营网络社区为主。据了解,自网站开通以来,论坛注册会员已突破28万名,日发帖量名列本地同类网站前茅,网站日有效点击率10多万次。虽然99度社区网站和晚报实行内容共享,但因为网络和报纸的受众群存在差异性,所以在新闻的传播内容上也有一定不同,晚报侧重于新闻趣味性和深度的挖掘,而99度社区网站则侧重网络社区的打造,把新闻转化为话题,供网友讨论。

媒介产业的融合。在媒介经营方面,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也是走在发展的前端,旗下有安徽报业发行公司、安徽日报广告公司、新安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新安传媒印务有限公司等,这些都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的市场化经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媒介融合对报业集团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介已经面临被孤立的险境,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当然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重视。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新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技术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媒介融合的进行,而如何使新老媒介整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摆在所有媒体面前的问题。

媒介融合为报社本身带来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一方面,从单一报纸媒介转变为多样性媒介(报纸、网站、刊物等),扩大了报业集团的受众群。时代在变,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覆盖的社会,更多的人是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中获取信息。因此,媒介融合使报纸原来范围比较狭窄的读者受众群扩大为网友加读者的受众群,从范围广度和年龄跨度上来说都是非常大的突破。受众群的扩大,和报业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为报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受众基础。

另一方面,媒介融合形式下的报业集团在新闻传播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传递给受众更多的优质新闻。相较于单一的报纸媒体,通过媒介融合之后的报业集团,新闻的来源更加广泛,报纸、网络、刊物等可以信息共享,形成一个新闻传播的共享平台(资源库),同时发挥各个媒介不同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优质新闻。这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了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样受众关注度和品牌可信度当然也增加了,最终达到媒体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目的。

媒介融合引发的思考

(一)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为例,媒介融合之后就是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同于单一媒介,集团内不同媒介的新闻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之后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这就从全方位开发了新闻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采编也不再是媒介各行其是,变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撰写稿件。这就需要对现有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不同媒介所需的技能,也要对高校的新闻学院课程进行改革,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紧跟媒介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二)媒介融合对于媒体环境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环境也在随之发生变化。首先,媒介在媒体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前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是作为独立的媒介存在于媒体环境中,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它们从独立体开始被整合进入所谓的报业集团或者传媒集团,成为众多媒体中的一分子,并与其他媒体合作互补,共同发展。对于媒体环境来说,这样的媒介融合是对杂乱繁多的媒介个体的整合,去杂取精,有利于媒体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

其次,媒介融合进程中,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是新媒体之间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新型的媒介整合组织。同时媒介融合也带来了报道内容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传播平台的变化,从以前的四大媒体到现在媒介融合之后,使媒介形态越来越丰富。各地的媒体也会顺应这个趋势,推动自身的媒介融合,从而给我国媒体环境的深度发展带来机遇,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最后,媒体的最终服务对象还是受众,媒介融合就是为了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不断增长的要求。而受众又是媒体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媒介融合给受众带来了更为强大的媒体资讯,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取媒介传播的信息。同时,现在的媒体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受众资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断增多,各取所需,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受众更多地参与到媒体中来,有利于媒体环境朝着受众的方向发展。这样媒体环境里的各个要素之间联系会更加紧密,相互协作,媒体的发展空间更为扩大。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5

[关键词]媒介共生 利益冲突 多元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原有媒介生态环境。对传统媒体构成冲击,传统媒介秩序发生了改变,不同媒体互相竞争,最后不同媒体根据自身特点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台作伴随竞争的过程。电视、网络属于媒介生态中的共生单元,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着竞争。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电视与网络融合带来的问题。

一、电视与网络的共生

1、媒介共生论。共生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利提出,作为一种生物学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德贝利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保持某种程度永久性的物质联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生物界,平等的众生之间既有互斥又有互补。对于他们来说,斗争――妥协是共生的方式,而自然环境的改变则会带来共生关系的变化。

长期以来,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互相竞争,最终共同朝前发展。网络从出现时大有消灭传统媒体的态势,转而与传统媒体共生共融,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如同生物界的“共生”一样,现实生活中多层次、多色彩、多样化的传播,就是源于不同的媒体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当原有媒介体系的平衡被新媒介打破的时候,新一轮的媒介大战就在所难免。不过,正如媒介体系的活力,增强了媒介体系的作用;各个媒介通过竞争,各自都不断得到类似生物之间的关系,媒介之间也是既互斥、又互补的。……竞争从整体上促进了完善,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达到新的平衡。”

2、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存在着必然的趋势,这由各自的特点决定。电视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和高清晰等特点,网络则拥有互动性、个性化和海量信息等特点,电视的优势即是网络的劣势,反之亦然。因此,二者融合的实质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需要。另外技术、市场驱动、政策等的力量也推进着二者的融合。

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从8月8号到16号,央视网等9家拥有奥运转播权的网站,日均访问人数1.38亿,达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央视更是通过新媒体转播权的二次售卖获取近6亿元的收入。与此同时,互联网、手机媒体、户外媒体、iptV等新媒体纷纷在奥运前布局,以期在奥运经济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电视利用网络媒介的优点,在八们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新闻信息,提升新闻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加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斯屈普的一项研究表明,媒介总公司坦帕新闻中心投入使用后的5个月,wFLa新闻8频道的整体收视率比上年同期增长3%。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多种媒体协同效应,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通过电视和网络,将新闻搜集的成本分摊给多个信息传输平台和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而广告投放和品牌推广则可以通过跨媒体的运作达到增值的目的。

网络与电视的融合。为网络快速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网络可以利用电视的权威性、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创作队伍等优势丰富网络传播内容。电视媒体拥有的资源。声誉、公信力等则丰富了网络资源。

网络超文本链接既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势,同时又由于其容量大信息流快速传播导致了信息泛滥现象:如用媚俗八卦新闻提高点击率,导致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这也是长期以来网络媒体自身的一大软肋。网络与电视的合作可以趋利避害,增强自身的权威性。

3、电视与网络融合的方或。媒介融合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根据不同媒介组织的实际和市场情况有不同的融合方式。喻国明教授认为美国媒介融合的方式有“项目融合型、资源分享型、全面合作型和融合一体型”,这种归纳从宏观的层面提出了不同媒介行业之间的合作与融合的方法,强调融合过程中媒介行业的管理、文化和盈利模式的发展路径。但是。由于不同媒介之间利益的冲突以及政策限制,融合之路充满重重障碍;朱金玉先生认为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包括“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行业融合和内容融合”。操作层面融合的成功案例来自国外。2000年,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坦帕论坛报》、网站3~tampaBayonline、电视台wFLa―tV一起搬入办公,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内部设有统一新闻指挥台,有专人指挥、协调采访,从而实现了操作层面的完美衔接。

二、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困难

1、技术之争与市场之争

目前我国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是三个独立的运营网络。它们的传输速率和技术功能以及终端设备各不相同,且互相不能兼容。虽然“三网融合”呼声很高,工作也早已开展,但成效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既得利益的调整是两电融合的难点和焦点。由于两电的主要运营者基本上都是国有单位,又都是各行政机构的附属企业,都存在行政垄断。因此,两电融合不仅仅是企业的合作,更取决于各自主管机构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其次,两电的市场准入壁垒主要是体制上的壁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政策问题。广电的网络完全有条件作为计算机上网的手段,但因政策限制,很难得到iSp经营许可;电信部门的网络在解决宽带接入后,技术上也完全可以传输广电的视频业务,但因政策限制也不能开展。

2、操作层面融合的困难

在操作层面上,电视与网络融合的关键是二者之间要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电视、网络是新旧媒体的代表,二者在组织经营理念上存在着差别。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合并,忽视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网络巨头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后新成立的美国在线,“新旧”媒体的融合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随着网络广告行业开始下滑,美国在线的广告经营额也开始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两家企业的经营方式与企业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大大增加了整合的难度。从美国在线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尽管广泛的跨媒体平台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通过资本运作、成立跨媒体集团的过程中,其实际效果往往要受到公司整合、企业文化冲突的影响;同时,如何借助于“网络+传统媒体”的新平台真正有效地提高广告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我国媒体行业也正进行着大规模的集团化整合,即通过行政这一主要方式,组建广电集团、报业集团,乃至包括广电、报业、出版在内的综合媒体集团。然而,跨媒体的融合,往往面临着业务整合、企业文化冲突、人事冲突等等问题。因此国内媒体集团应特别关注合并后的整台,积极探索如何发挥跨媒体协同效应、如何融合不同媒体的企业文化。当然,在我国当下背景下,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显然更加困难。需要更长的过程。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62-02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7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是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在这一新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讨受众在融合新闻发展各阶段中的参与,以期受众的能动性在融合新闻浪潮中得到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融合新闻受众参与媒介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融合不断迈向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融合新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融合新闻的一系列研究从概念到原因、特点乃至实际操作的流程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探讨融合新闻从产生到发展以及未来趋势各个阶段中受众的参与和作用,以期在融合新闻的浪潮中,受众的地位能得到更多的重视。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①它要求媒体分析受众的特点整理信息,有针对性地将新闻传播给特定受众。由此可见,受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②在融合新闻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从融合新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分析受众的参与。

一、融合新闻产生之初的受众动因

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是融合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自1974年“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卡茨提出以来,“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者为中心”的变革就一直未停止。该理论主张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要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③而“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引发了新闻传播功能的重新定位,我国的新闻传播从以宣传为本,以媒介为本位,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转向把宣传和受众需要结合起来。新闻从宣传和纯信息到重视内容、深度以及娱乐性。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愈趋主动,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传播速度、内容、愉悦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能熟练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融合新闻适应这种社会趋向,把各种媒体集中在一个操作平台上,汇聚各类媒体的优势集中采集新闻信息,再根据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爱好,进行分类加工,最后将新闻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到特点的受众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需求。④于是会产生以下情况:热爱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受众选择报纸,热衷视听享受的受众选择电视、开车一族选择广播、新一代年轻人则选择网络和智能手机等等。

受众的要求是媒介发展的驱动力,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出现正是顺应了受众个性化需求而产生。正如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意为媒介的变革是人需求的体现,借助外在事物来达到延伸人体功能的目的。综上,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的变革虽然有技术、经济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动因,但受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因。

二、融合新闻发展中的受众参与

融合新闻自1978年由尼葛洛庞帝提出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移动存储技术、数字传输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技术之上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促进了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的提高,而且也带来了传媒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技术是融合新闻出现的直接动因。但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介的融合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传播的目的,通过媒介融合达到新闻传播的多样化、立体化,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者才是媒介融合,打造“融合新闻”的最终目标。⑤

融合新闻的产生过程中贯穿着这一目标。而受众对发展中的融合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影响了融合新闻产生的过程,包括采访、写稿到新闻的整个流程。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了融合新闻下新闻信息的媒介选择。

1、受众影响融合新闻的生产过程

当一个新闻点出现后,融合新闻背景下的记者要奔赴现场并对整个事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采访。这种采访不同于单一媒体中的记者工作。在传统媒体作业中,电视台的记者注重影像资料的收集,报社的记者需要深入的、跟踪的采访,撰写出可读性强的稿件或配以图片等,而网络新闻平台的记者在新闻报道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娱乐性和互动性等。长期以来,各媒体记者根据自身媒介特点和目标受众需求进行工作,只侧重某些方面的信息。而融合新闻对记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综合型的“超级记者”应运而生。他们除了要熟练基本的新闻工作技能,还必须掌握跨媒体报道技巧,精通从采访、写稿到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的全部技能,另外,还需具备一些使用有线或无线网络或远程传输信息技术的知识。可以说受众需要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受众什么时候需要,他们就能什么时候提供,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记者”。

2、受众影响融合新闻的媒介选择

受众的需求除了改变了媒体工作者的前期工作,相应的编辑职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融合新闻环境下,编辑不只是“把关人”,还将参与到新闻内容制定并与受众进行互动。上文中提到的受众的媒介选择影响融合新闻下新闻信息的媒介选择也主要由编辑来把关。编辑不仅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还要掌握不同媒体特性,对新闻进行分析,对记者收集回来的所有信息资源调配,从而在对信息整合之后到最合适的媒介,对新闻资源和媒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编辑首先要了解受众的新闻接收习惯和媒介选择,才能针对性地新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达到传播效果。

三、融合新闻未来发展中的受众

目前,融合新闻已然成为新闻传播的大趋势,如传媒集团的组建就是各传媒融合的尝试。融合新闻也以组建项目团队、构建数字技术信息平台基础上的“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等形式展开。与媒介融合趋势相反,受众却愈趋分众化。当代受众的媒介选择过多,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崛起迅速,甚至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受众的注意力分化、碎片化。但无论怎么分化,媒体新闻报道首要考虑的还是受众。

融合新闻良好发展的前提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视听形象各方面获得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新闻信息。二是受众需要更多的参与性,需要媒介话语权和表达的机会,这也是当代受众最渴求的。过去各新闻媒体为受众提供了“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信息,但无法满足受众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和对新闻参与的期望。

基于受众在融合新闻产生、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中的参与和作用,融合新闻背景下的媒体应该给予受众更多的重视。具体说来,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受众的兴趣点,及时了解受众需求。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在维持专业度的同时保有“受众心态”,在新闻的选题、采访、报道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考虑受众的关注点,综合运用各种新闻媒介来提高新闻的表现力,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二是将受众纳入参与者的角色。新闻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必须重视受众的反馈。受众在接收到新闻信息之后,可以在开放的微博或媒介官网上发表评论,这种评论可以作为下一步新闻工作的线索,引导新闻的“再生产”,针对受众所关注的新闻点再做进一步的调查,报道出来反馈给受众。另外,自媒体时代受众在一些突发事件上有迅速报道的天然优势,因此不应该忽视一些受众身份的“草根记者”的存在。新闻工作者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在融合新闻的道路上挖掘出更多新的媒介增长点。

结语

约翰·帕夫利克在探讨新媒介对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影响时指出:“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种新的新闻业正在出现,它的显著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这一观点直指融合新闻的大趋势,也再一次落脚到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上。在未来的融合新闻发展之中,我们期待受众能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①冯艳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J].《科技信息》,2009(19):608-609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③赖晓路,《我国新闻传播与“使用与满足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4(9):112-113

④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⑤王丽、郭爽,《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发展方向》[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104-106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8

迈克・麦金(mikemcKean)教授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新闻项目创始人之一、密苏里新闻学院未来传播技术中心主任、密苏里大学信息科技委员会主席。2005年9月,经过两年的前期调研,麦金教授正式创办了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如今这个专业已经发展成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三大系。无论在密苏里当地,还是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麦金教授都是新媒体科技教育的先驱之一。他把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并帮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学院,如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汕头大学和南京大学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并且设计和改进媒体融合专业的课程设置。

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邀请,迈克・麦金教授于6月3日―5日在该院为教师和研究生开设了为期三天的“媒介融合新闻”专题培训。在讲座间隙,本刊特约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付晓燕就本刊关心的问题采访了这位媒介融合教育的先行者――迈克・麦金教授。

媒介融合到底是什么

记者:媒介融合这个概念在中国新闻学界和业界引起广泛关注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我知道作为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的创始人,您早在2003年就开始思考并筹办这个专业了,能不能介绍一下您当时的想法?

迈克・麦金:创办这个专业,我们主要是基于三个想法:

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能在任何时间,通过任何媒介方便地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或信息。因此,未来的新闻专业人才不能仅仅只会一种单一的报道技能,他们必须接受多项专业技能培训,成为能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新闻人才。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都掌握了媒体内容的制作技能,他们比过去的受众要主动得多。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喜欢创作、回应或者对媒体内容做二次加工。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要接受这种强大的转变,并从中发掘出新的机会。

密苏里新闻学院非常重视探索新的媒介技术、新观点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以指导媒介产业发展。因此,除了最前沿的新闻报道技术以外,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还要了解数字时代受众需求的变化,新观念显然比新技术更加重要。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介融合新闻还处于“精品店”阶段,在当前规模还很小。但我认为,所有的新闻专业学生在最近的未来都应该接受媒介融合新闻的培训。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多媒体报道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个报道团队。此外,在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他们也能通过当时能够利用得到的任何媒体进行报道。

记者: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现在非常流行,但关于媒介融合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想法。作为媒介融合教育的先行者,您认为媒介融合到底是指什么呢?

迈克・麦金:媒介融合确实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我认为,媒介融合的定义中至少要有三条线索。

第一个是经济和运营目的。传媒组织融合不同媒介平台来传播新闻,主要是试图赚取更多利润。因为,目前年轻的和富有购买力的受众正逐渐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媒体,因此广告商也在追逐他们。2008年美国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全球网络广告的支出将达到1060亿美元,从现在到2011年,富媒体广告将以50%的速度增长。而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网络广告的增长量将达到25%。同时,著名的咨询公司普华永道也预言:未来两年,任何地区融合平台上的广告投放量增幅都将远远超过其他媒体平台。融合平台上的广告量将占到广告总量的72%。因此,传媒组织都希望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广告份额。

第二个是新闻报道方式。媒介组织融合不同的报道方式制作新闻产品,是为了追求最佳传播效果。例如广播台创办网站为自己的节目补充视觉信息。

第三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公众(或受众)和媒介之间新的社会关系。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由公众创造的内容越来越多地被专业媒体采用,同时正在流行的社交网络服务(SnS)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公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关系。公众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因此,如何加强专业记者与公众的互动,使二者的报道相结合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重新定位

记者:在互联网上我看到一种说法:“社会不需要报纸,但我们仍需要新闻”。意思是尽管传统媒体对公众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有吸引力了,但人们还是需要新闻业,也期待传统新闻媒体在未来能够有所创新。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您认为传统媒体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迈克・麦金:我认为传统媒体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通过相关的培训使记者掌握数字报道技术,以便更高效地从事报道活动,并使报道的内容与受众更加密切相关;

第二,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用户创造的内容,但要在用户原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的编辑、修改和包装,使这些业余记者制作的内容符合专业新闻的标准;

第三,专业的传媒组织还要嵌入到个人的空间中,在媒体与公众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前面我们提到了“拥抱用户创造的内容”,这并不是指坐等观众提供内容,我们还要鼓励公众,提供多种渠道让公众发表观点,让他们在媒体营造的空间里就有关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美国学者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互动性越强的媒体越能激发受众的兴趣。只有使受众介入到媒体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去,他们才会更加关注媒体。

记者:您认为媒介融合给美国媒体带来的一个最大变化是什么?

迈克・麦金:媒介融合给美国媒体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从整体上看,媒介融合对美国媒体最大的影响在于使媒体组织对自身做了新的定位。在过去有些媒体对自己的定位可能是广播台、电视台或者是报纸,但现在则变成了传媒公司。他们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媒体形式,而是广泛采用跟新闻相关的各种新闻报道手段。现在美国的传统媒体都非常重视他们的网站,因为网站是他们弥补单一媒体局限性,开展媒介融合报道的重要平台。如今,美国大大小小的广播台、报纸都开始在他们的网站上提供视频报道。在网站上很多传统媒体也开始尽量淡化过去的广播台或者报纸的身份,而把自己当作一个媒体公司,这样他们就能提供各种媒体形式的内容,同时也可以采用不同媒体特有的广告手段来与网络媒体竞争。

媒介融合新闻怎么教

记者:密苏里新闻学院是世界上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新闻院校之一,现在很多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教育者都想知道你们的媒介融合专业和传统新闻学在培养模式方面有什么不同,您能介绍一下吗?

迈克・麦金:不少人都认为媒介融合专业的学生都是为网络媒体培养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们媒介融合专业的学生确实要学习多媒体技术和媒介融合的报道手段,但他们同时也要学习专业、优质的传统新闻制作准则。因此,我们要求他们至少要精通一门传统新闻技能,比如: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版面设计等等。这样他们同样也能够为传统媒体工作。

在第一学年,我们给学生开设了一些通识课程,以便学生们了解新闻专业的概况,在未来他们才能更清楚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一些项目激发学生对媒介融合的兴趣。

第二学年,学生就要选择一些初级的媒介融合课程和新闻专业课程。密苏里新闻学院向来都非常重视基础的新闻报道和写作。因为我们认为不管新闻教育如何变革,新闻报道课程都是基础。另外,我们也认为新闻学教育不能太超前,我们不希望离现在的媒体产业太远,因为学生们毕业后还得在这个环境中就业。这一阶段的初级媒介融合课程也就是教学生在新闻文本中如何加入照片、视频、音频资料等等。

第三学年,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选择自己的核心专业方向,围绕这个专业方向再选择一些高级的媒介融合课程。这个阶段的媒介融合课程主要是一些多媒体制作技术,例如:网页、播客、Flash等等多媒体产品的设计。

第四学年,学生们要结合自己的就业倾向组成团队来共同完成一个学期的基石项目。这个项目必须是跟传媒相关的特殊产品或者服务。比如,重新设计一个网站、为商业网站制作一个地方经济新闻专题、为一个网站设计营销战略等等。学生们必须先做一个受众调研,然后根据受众的需求确定自己的项目应该采用什么报道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同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学。课外,我们举办了各种多媒体大赛,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今年秋天我们就有一个移动媒体设计大赛。

记者:媒介融合是一个新兴专业,对这个专业的教师来说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介绍一下你们的教师团队吗?

迈克・麦金:媒介融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老师自然也有很高的要求,我们选用的都是技术型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学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教所有的媒介技能。所以,我们每门课都是团队授课,每个老师只需要把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教授给学生。

记者:很多人认为媒介融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能记者,您认为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

迈克・麦金:没有任何人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同样,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够成为熟练掌握所有媒介技术的能手。因此,我们始终认为团队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基础。现在传播科技发展如此快,就算学会了一个特定的软件或者工具又能怎样呢?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媒介融合的态度――以团队的方式工作,同时记住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要使用各种方式为他们制作不同的内容。我们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

记者:现在英国和美国新闻媒体都正在进行重组机构,缩减编制,大量媒体从业人员失业。在这种就业环境下,你们的媒介融合专业毕业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

迈克・麦金:2005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创办时,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从大三学生中选拔的,现在为止已经有几届毕业生了。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些学生就业的情况很好,他们的起薪比单一媒体专业学生的平均起薪高。由于经济危机,美国的传统媒体一直在裁员,他们甚至裁掉了很多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但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招聘具有特殊技能的新人,比如受过媒介融合训练的新闻人才。

虽然,近年来美国媒体产业的现状不好,但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招生规模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因为,在很多新闻从业人员看来,现在的行业危机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刻回到学校接受培训,恰能获得老一代所不具备的新技术和新知识。

美国新闻业的最大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公信力危机

记者:对世界新闻业,特别是报业来说,2009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一些历史达百年以上且有一定规模的报纸都先后宣告破产或停刊或停出纸媒版,其他媒体公司日子也不好过。您能不能再介绍一下美国媒体的近况?

迈克・麦金:需要澄清的是,我们说美国媒体陷入金融危机,并不是说美国的媒体不赚钱了,事实上,他们仍然是盈利的,只是他们的利润额下降了。由于美国大部分媒介公司都是上市公司,当股市行情不好的时候,媒介公司的股票自然也大跌,经济肯定受到严重影响。统计数据表明,受利润下滑和股市低迷双重影响,美国各大媒体公司的股票价格都有大幅下降,这样持有媒体股票的股民和受众会逐渐失去对媒体的信心,从而使媒体公司的经济状况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现在全世界只有西欧和中国的媒体经济状况还不错。从世界范围看,过去5年里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报纸广告额增长了13%。每天全球有超过五亿人买报纸,其中接近1/5的人在中国。可是,一旦你到了美国,你就会发现新闻业确实是处于危机之中。如今美国全国性电视新闻的平均收视率已经从1990年的53%左右降到了2008年的25%(据《2009年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而报纸的平均阅读率到2008年9月其增长率分别为-4.6%(非周日版)和-4.75%(周日版)(据《2009年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另外,美国的传统媒体不仅面临着受众流失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受众“老龄化”问题。

现在美国新闻业的危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状况,另一个是公众对新闻业的态度。尽管互联网的出现是使传统媒体“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一个更重要的,常常被忽视的原因却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如今只有39%的人认为能从新闻报道中直接获得事实真相,55%的人认为新闻报道中带有政治偏见。

记者:面对美国媒体所处的困境,美国学界和业界有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呢?

迈克・麦金:现在美国很多学者和媒介公司的高层都在研究帮助传媒业渡过难关的经济举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有效的广告策略。由于美国媒体对广告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要走出金融危机,他们首先得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增加广告收入。近年来,网络广告,特别是网络视频广告、搜索引擎广告增幅很大。特别是像网络游戏那样的渗透式体验广告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的青睐。因此,研究者建议媒体多开发渗透式网络广告。

第二,征收报纸订阅费。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开始为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名为“时报读者”的电子版报纸,而非简单的纽约时报pDF版。他们希望通过开发新的传输渠道来增加订阅量。

第三,开发付费服务。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代表的一些传媒公司现在正计划投资一些新的网络媒体服务,他们希望为特定的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然后让这些用户为这些内容和服务付费。

第四,政府经济补贴。有些人认为媒体的衰落是因为资本主义造成的,他们认为新闻产业应采取非盈利的方式,比如政府、基金会、协会资金扶持的方式,使媒体不用为生存和经济利益发愁,而专注于高品质新闻的制作。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9

关键词 3G 手机电视 媒介融合 融合维度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3G作为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手机电视成为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延伸,改变着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改变着人们的内容消费方式,改变着人们感受情感体验生活的状态。手机电视的产生和普及,将是手机和电视同时开始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手机电视的普及,将在数亿手机用户中刮起一股强劲的在线移动电视旋风。手机电视作为3G时代深受用户喜爱的主流业务。将成为数字时代大众新的日常习惯性媒体。融合性是3G手机电视突显的媒介特征之一。本文将3G手机电视放入媒介融合视阈中予以审视。试图在探索分析3G手机电视媒介融合动因的同时,呈现3G手机电视媒介融合在两个维度上的表现。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数字流媒体的技术进步直接催生了手机媒体与电视等其它媒介的融合。随着手机传统通讯业务的逐渐弱化。无线网络接人服务及3G手机终端的日益普及,作为未来通信主力的无线宽带业务得到迅猛发展。这种技术进步为手机媒体进一步展开功能的开发拓展及媒介融合创造了可能,并提供了移动通信业和传统媒介融合的技术保障。同时,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次媒体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内驱力量。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大众亟待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大众对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的要求日趋提高,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被逐步激发。普及率高、传播快捷的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媒体、广告、生活资讯、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手机随走、随写、随录、随拍、随发、随看的强大传播优势和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浏览、反馈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手机与电视、网络等媒体的融合满足了大众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对多样化的信息内容的即时需求。此外,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直接加速了我国手机电视进入3G时代,并成为融合媒介的进程。

一、新旧媒体形态融合的手机电视

从媒介形态融合的视角来考察手机电视媒体,我们认为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融合生成过程在宏观上主要发生在两大维度。手机电视的融合性首先体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和手机、互联网等数字新媒体融合这一维度上。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轨迹,媒介之间是不断融合与超越的。更薪换代并不意味着旧媒介属性的消亡,新媒介融合继承了旧媒介的优势属性,才让新生媒介形态获得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与旧媒体而言的概念。旧媒体一般是指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则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可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体,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强大功能外。还凭借自身终端特色和技术平台而具有传统媒体从未拥有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支持技术、内容结构、传播方式、经营运作等多个方面都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随着新媒体在媒介格局中的不断壮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表现出一些比较优势。今天的传统媒体正经历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带来的竞争和冲击。依托3G技术的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体,正是乘着数字新媒体强劲的上升发展势头,巧妙融合传统电视、无线互联网和手机媒介而生成的。

1、终端融合:手机电视媒介新旧媒体的融合首先发生在用户终端处。3G无线网络可将地面(卫星)数字电视网和宽带互联网在手机电视用户终端处融合,使得用户终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哪一种媒介形态,消费哪一种媒介内容平台上的信息。在传统电视广播体制中,电视台按照预先制定的节月表播放,用户在家中按照节目表选择收看。融合型3G手机电视将开创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手机电视正摆脱传统电视定时定点定量的束缚向随时随地随意的方向转变;手机电视用户从传者单方制定的节目时问表、从固定的收视地点、从刚性控制的节日内容中解放出来。数字电视网和无线互联网将在手机电视的技术基础3G网络中长期共存,3G手机电视将促进两大网络互补融合而演化形成下一代新媒体。

2、内容融合:融合媒介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整合了各种媒介的技术平台,媒介之间进一步的内容融合更值得我们重视。作为技术领先者的手机电视只有与被誉为“内容之于”的传统电视完美融合才能在3G时代独占鳌头。实际上,手机电视与传统电视两者也恰好具备融合的较成熟条件。对传统电视而言,手机电视媒体的出现导致占据内容优势的传统电视在整个注意力市场中的份额急剧流失。当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输实现数字化后,占据内容优势的传统电视渴望与手机媒体的联姻,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必将成为电视产业再次“拓荒”的新目标。在3G手机电视平台上,电视台可以借助高品质的节目将自己的经营特点、节目安排、广告报价等信息向全球,迅速提升知名度。手机无线网络的信息容量巨大,信息更新快。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传统电视可以了解到大量与电视节日制作有关的信息,为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外,手机电视为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利用手机的交互式特点,加强电视台与观众的交流:这一切都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活力。

3G时代下手机电视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是对传统电视传输方式,即无线发射、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播强有力的补充和延伸。期待成长的3G手机电视看到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寻求与具备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可靠完善的内容系统、广阔受众市场的传统媒体的融合,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当下一种理性的选择。3G手机电视居于中心地位的融合角色决定了它理应积极寻求传统电视的内容互助。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欲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3G手机电视对于受众的天然亲近性现状让它内容融合的潜力巨大,在加强自主内容创新能力的同时,尝试从传统媒体获得内容,保证向用户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内容服务将是手机电视在3G时代制胜的关

键。掌控3G手机电视业务的移动运营商要想扩大内容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传统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将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手机电视这一既具备传统媒体的优势属性,同时又融合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正是移动终端融合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体现。由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和3G手机用户组成的庞大的传播体系,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跨界整合。

二、自媒体与大众传媒融合的手机电视

3G时代下的手机电视既是一个个性化自媒体,也是一个公共性大众传媒,它是自媒体与大众媒介的不断融合的产物。它所表达和传播的方式代表着下一代新型融合媒介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从手机电视中发现纯粹个人传播媒介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作为公共媒介强烈介入大众社会的影响效果,这两股媒介传播形态的合流正在构造和影响3G手机电视传播的新模式。私人性与公共性完美的结合,是手机电视成为3G时展主力的必然选择。在综合考察自媒体的产生和概念后,笔者将所探讨的自媒体概念的内涵简单归纳为:依托网络新技术(如维基、3G、p2p)等,能进行自主信息的数字传播主体。自媒体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它的发展可归根于新的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自媒体是从对现有技术的模仿、拼接、交融中生成新媒介。此外,作为一种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媒体,除了媒介技术的支撑,其产生和发展的背后同样也有潜藏着深层的社会动因。其一是彰显个性需求的呼唤。自媒体为满足社会个体的精神诉求,为大众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的思想和情感宣泄口。其二,为广大草根阶层赢得话语权。自媒体的产生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媒体由上而下由传者给广大受者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社会信息传播已经开始向多元方向转变。

1.作为自媒体的3G手机电视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博客是自媒体的代表形式”这一观点。那么,依托3G技术的手机是自媒体这一说法是否成立呢?把手机和博客这两种应用日益成熟的传播方式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自媒体”。如果说手机过去只是一个通讯媒介,那么目前依托3G技术的手机可以加入“自媒体”的行列。随着大众对信息需求的速度及质量日趋增长,传播快捷的手机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最新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手机实现向自媒体转变的关键。随着通信技术和3G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个人专属的手机媒介可承载多媒体信息,连接全球无线互联网,将成为3G时代具有通信功能的随身自媒体。手机媒体与大众媒体相比,它很少有大众传媒集权管理下的约束性,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以3G手机代表的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作为相对独立的传播主体,组织化的大众媒介机构对其的把关限制相应减小。它能以更加丰富的传播内容形态显现了人们生活的多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个人多媒体划时代的跨越。正因为个体的人拥有了信息的权利,所以无数的“一”才变成了“we”,3G手机作为自媒体形式的拓展开拓出了人类信息更加多元化的新时代。

依托3G技术的手机电视媒介的开放性的特质。赋予了其自主传播无限的可能性。如果说依托3G技术的手机是自媒体的一种拓展形式,那么以3G手机为传播终端的3G手机电视媒体就自然地被赋予了某些自媒体独具的属性。

(1)p2p带来的私密传播空间:自媒体有别于由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它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3G时代下手机电视的传播主体走向个人化,营造了个体参与的信息生产系统。p2p共享下孰和p2p流媒体使手机电视用户自制视频分发成为可能。每一位手机电视用户从信息的制作到发表可身兼多职,以一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以一种真实的行动实现了对传统规范传播的颠覆与解构。私密传播空间中的信息者为自主性个体,部分信息传播者能接近信息的核心来源,加之传统媒体传播控制的弱化,因此对某一信息可能会给出更加独到和深刻的阐释。同时,在手机电视信息传播渠道多,传播互动性频度高的私密传播空间里,信息的流动和控制是双向、无中介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在交换信息时平等参与。这一切让构建个人专属的传播空间成为可能。

(2)内容DiY带来的原创力量:作为公共传播系统中一种富有个性化、高度自由化的媒体,3G时代的手机电视将引领一种新型的传播理念和操作实践。手机电视用户DiY做出一份表达个性诉求的内容,通过对外原创信息不断将从个人视角中观察到的世界带到公共空间话语圈中,冲击了当前主流话语对拟态世界的控制,打破了大众传播系统的约束。3G时代手机电视成为了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场所。原创内容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依附于手机电视的原创信息用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式给精神文化的原创带来了新的生机。手机电视的生命力,是坚守一种原创文化精神,用个性化、自由化的方式创造性地改变思想生活

(3)全民互动带来的信息共享:手机电视媒体终端的高普及让更多普通大众获得更多发声机会,社会信息流动方式由少数精英的操控扩大为全民互动分享。在自媒体平台上,普通大众逃离权力中心的控制和话语制约,从创造支配性话语的权威精英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3G手机电视的信息互动共享表现为:传播个体对多重自我的主动展现、信息情感的交流基于个人展开。民众积极主动的投身公共空间、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议题,以一种民间话语的形式在全社会互动共享。普通大众的个人声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现在主流社会话语空间,普通大众个人声音与手机媒体的结合使其具有了庞大的社会影响力,分流了社会精英们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社会信息鸿沟”。

2.作为大众传媒的3G手机电视。

根据丹尼斯,麦奎尔的定义:“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借助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各种不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大众传播的传播主体为大众传播者,我们通常将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媒介机构称为大众传播者,即大众传媒。手机电视要具有大众传媒的身份特征,离不开3G强大的技术支持。在30时代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中,信息将通过手机电视得到充分的扩散、交流、共享。手机电视这种整合多种媒介形态的多元全面的发展模式给代表自媒体的手机与代表大众传媒的电视、互联网的合众联盟带来了机遇。手机电视在一定程度在整合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两种大众传媒的某些属性。3G手机电视当之无愧地成为个人化“大众传媒”的使者。

首先,兼具大众传播效力的3G手机电视为个体化的媒体拥有者打造了信息传播的公共平台。在传统大众传播中。专业化大众传媒机构是主导社会信息传播公共空间的

强势力量,普通大众向来不是大众传媒关注的焦点,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伴随3G网络的普及和深入发展,与专业大众传媒联姻的手机电视可实现目标精确、抵达率高、覆盖面广的信息传播。依靠3G手机电视的信息传播公共平台,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阔的业务用户创作的大量原创视频可经由手机电视而进入了大众传播公共领域,展示专业大众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所不能呈现的极其多样的社会侧面。普通大众的信息内容也可逐渐在社会公共话语空间里占据一席之地。个人信息内容在手机电视网络中的大量涌现意味着手机电视用户个体的交流空间开始向大众信息传播的公共领域延伸。3G手机电视的普及将使大众信息传播工具向个人手中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将改变大众传播的格局。

其次,3G手机电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辅助者,弥补了传统大众传播的部分缺陷。一方面,3G手机电视可通过无线网络平台向大众发送的内容信息。手机电视运营商可对向所有用户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加工,控制信息流向和流量,这使得3G手机电视运营商有可能成为与报社、电台等近似的大众传播机构。另一方面,可融合多种传播方式的3G手机电视进一步强化了其他传播方式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它利用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态补充和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将信息准确的传递到用户手中,并凭借人际传播力量,使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复制、传播和扩散,可弥补传统大众传播的部分缺陷。

媒介融合的特点篇10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是当前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如果说媒体融合以前只是一个理论设想或是国外媒体的初步尝试的话,现在则已在中国开始成为现实。不久前,新华社的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开始试运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示范网启动,与此同时,央视网积极筹备成立“国家网络电视台”,上海文广旗下的东方宽频公司也抢先了运行在公共互联网上的“上海网络电视台”,先限制在上海地区,进一步向全国开放。业界先锋动作频频,媒介融合的浪潮已不可阻挡。

目前国内现有的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大多偏重概念的梳理或技术化的操作,本文拟从技术、管制与受众三个角度,审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意在提供一种整合性的探讨思路。

技术融合:媒介内容与渠道创新的动力来源

“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发明者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pool)教授。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the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convergenceof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媒介融合的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近几年,不断有西方学者尝试对“媒介融合”做出界定,如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其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我们知道,传统的媒介形态各有其优长,比如,报刊让读者思考,提出新闻主题的发展背景和可能前景,重在理解;广播主要是对新闻主题进行综述和解释,使人能够想象和理解;电视展示事件,推波助澜,让新闻主题向戏剧化发展,重在感情冲击。而在媒介技术融合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多媒体手段的支撑下,综合不同媒介形态优长的“融合新闻”成为必要和可能。简言之,“融合新闻”即指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

融合新闻的理念最早由芝加哥论坛公司和媒体综合集团两家媒体公司率先进行实践,这两家媒体为融合新闻的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而在国内,佛山传媒集团是全国较早真正实现跨媒体的传媒文化集团。该集团2008年10月曾派6名记者赴美采访美国总统大选。这些记者分别来自旗下佛山广播电台、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珠江时报和一家期刊。这次联合采访并不像以往那样各打各的,而是互相合作,将“采购”的稿件、视频、音频内容放在一个平台上,供后方媒体各取所需。2009年8月,佛山传媒集团与密苏里新闻学院联手举办“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美国的迈克尔•麦金教授认为,佛山传媒集团是中国较早认识到媒体融合重要性的媒体;从物理形式上来看,佛山传媒集团属下的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站都在同一栋大楼工作办公,已经跨出了媒体融合的第一步。接下来,希望在利用不同的媒体技术平台进行媒体融合报道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此外,广州日报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等在报网融合、台网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均值得关注。

管制融合:传播产业的利益协调与公益诉求

在传播学研究中,技术与制度是理解当代世界传媒变迁的核心概念。理论上,“媒介技术决定论”与“新制度主义”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视角;实践上,新闻传播业与新闻传播研究不能不兼顾技术与制度的两个方面,“媒介融合”的探讨亦是如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就有学者指出,科技打破媒介的界限后,相关的媒介管制必须及早相应地做出调整,然而直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跨媒介与跨业经营的管制问题仍未完全获得解决。

在技术融合之前,媒体因使用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特色,在管制上也有不同的规范。如在美国,自1996年电信法实施之后,随着媒介所有权管制的放松,美国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进入交叉竞争阶段。整个产业融合过程经历了十余载的分分合合,在竞争基础之上又形成了新的垄断格局,媒介管制的探究与实践亦随之而演进。总而言之,世界各国的媒介管制考虑的基本问题是:媒介融合后的媒体及是否采取平衡一致的管制方式?是否对提供同样服务的媒体或平台采取一样的管制?如果语音、数据与视讯是由同一种媒体或平台提供,其管制方式是否一样?如何支持大型媒体的国际竞争与保存文化传播的多样化?等等。

在我国,“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但是从1999年到2009年这10年间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广电和电信业务之间的界限正在一步步放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2008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09年数字电视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就2009年数字电视发展做出方向性指导和规划,并计划为部分项目提供不低于500万元的投资补助资金。2009年5月25日,中央政府网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26号),文件中提到:“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负责)。从政策的逐渐放宽到直接的财政补贴均显示出政策上的阻碍似乎不再是问题的主要矛盾,而今广电和电信之间的部门利益障碍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

三网融合的实质是三业融合,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最后是要打破垄断,形成高度竞争,横向分层,纵向整合的格局。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信息传播领域的这三大产业的总体特点是:电信业因忙于自身的战略转型和行业重组,有劲使不出;而传媒业则由于自身严格管制的限制,有劲使得慢;至于互联网业则活力勃发,恣肆蔓延,亟待疏导和规范。由于管制的滞后和发展的迅猛,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层出不穷,管制体系力不从心,而电信业和传媒业的力量无法真正渗透到这个产业之中成为中坚力量。但从长远趋势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行业内的重组、政策法规走向成熟,我国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和制度整合是大势所趋。并且,从媒体的公共属性出发,融合时代的媒介制度整合的原则应当是:保证传播资源的合理分布与公平利用,维持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保护受众的公共利益。在这些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共媒体管制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受众本位: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

“受众”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接收端,亦是传播学分析的重要视角。从受众本位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趋势与web2.0的传播格局密切相关。过去,“受众”是被动的接收者,信息传播只是单向的点对面方式,媒介经营重视收视率、收听率或覆盖率。在web2.0时代,“受众”成为积极参与的用户,媒介消费者通过媒介平台与运营商、内容商充分互动,实现点对点的传播。这些新的服务无疑需要海量的内容作支持,媒介经营必须重视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内容整合与产业渗透正满足了受众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选择,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个性化的需求。如同一新闻事件,可以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简洁的语言从互联网或无线短信中发出,以满足那部分生活节奏快而只需了解事实梗概的年轻人和上班族;然后将载有对新闻事件及相关背景详细介绍的报道见诸报端,这也许是时间较为充裕而对事件的经过有浓厚兴趣的中老年读者的最好选择;而制成生动直观的电视节目向观众娓娓道来,可能是家庭妇女和孩子们的所爱。另外,受众的交叉覆盖也是媒介融合的一个特色。以广播电视读报节目为例,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东方卫视“看东方”节目中的“早报早知道”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们不仅吸引了报刊的读者,而且对潜在的电视受众产生了吸引力。大众传媒要赢得受众,就要加强被传播的内容本身和受众现实之间的联系,如关注各种各类的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的不同感受以及他们的深层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媒介融合正为满足这种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创造了条件。

总之,融合新闻的创新,要求媒体以平视的眼光把受众放在平等、互动的地位上,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实现选择权、参与权和媒介接近权的共享。正如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对新闻界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与媒介规制的保障下,充分了解市场细分与交叉的受众需求和传播习惯,才有可能在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①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和理论》,《中国记者》,2007年第1期。

②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③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④:《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二版。

⑤刘幼:《电讯传播》,台北:双叶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