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1:19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卫生质量认证法律监督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9-02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和质量三重概念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混淆现象,对待细致的产品卫生处理不够严谨,造成实际成品背后不同健康安全威胁因素的密布,这些专有名词的模糊性渗透现象,将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相关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不利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有效落实,更严重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需求状况,因此,必须对三者之间的隐性特征进行准确划分,维持安全秩序处理工作的合理进行。

1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三者之间的含义辨析概述

1.1食品的概念

食品的定义因国家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美国的食品定义为:可以为人活着动物食用的一种物质。而欧盟的定义是:一切能够被人类消耗吸收的物质。然后,我国的食品定义在法律上存在歧义。随着环境及农产品的被污染,众多国家呼吁将食品纳入到产品责任中。

1.2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1.2.1食品安全

在相关产品流通环节下,配合可靠的法律制度维护和管理部门严密监察工作,实际食品不存在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显性或隐性危害的状态,这是食品安全内容的主要定义。这种安全范围的内容不免会造成卫生、质量概念的混淆,因此在具体表述食品安全理论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地脱离安全、质量效应进行单独理解。

1.2.2食品卫生

食品卫生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预防疾病蔓延的健康理论实现论述,在一定生理法规范围下进行生产环境和生活状况下的实际应对策略补充。根据现代致病因素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良好的清洁处理工作可以较好的预防疾病的滋生,并且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危害[1]。我国《食品卫生法》已经做出明确阐述,在利用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政策落实基础上,配合现实性相关产品中的添加剂、包装材料、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等进行卫生标准管理制度的渗透,争取现代技术下的传统卫生习惯要领能够得到有效传承。现下的食品卫生法令利用广泛的强制性实施手段获得了一定的主观承认地位,加上卫生基本含义内容的淡化,造成所谓安全、卫生的食品价值定义原则更加混乱。反而在近阶段食品安全定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泛的条件下,食品安全成果的规范已经对卫生原始含义实现一定的分离。

1.3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概念的区别

食品卫生的定义:保证食品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所有具备的一切条件。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的前提,是保证食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1.3.1食品安全注重包装标示的清楚、准确

食品标示的清楚、准确是确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它是食品最简单的描述说明。不规范的食品标示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但是不一定导致食品卫生。

1.3.2食品安全注重商标运用

食品的商标认证满足食品的卫生条件,即,对人体身体无害。但是,若存在虚假信息就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1.3.3食品安全注重食用方法

由于人本身的差异,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差异性。例如:某些食品对特殊人群会产生过敏等现象。

1.4食品质量及相关性问题概述

质量是指生产工序中的产品优劣效果。我国在阐述食品质量标准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内部关键性维度的扩散基准,对产品制备过程中的优劣标准进行充分地系统鉴定,实现优等和劣等范围的清晰界定,帮助规划指标能够实现顺利达成。所谓的食品质量是收揽影响消费者和产品价值的特征包括负面内容(腐败、污染等),正面特征(色泽、香气、加工手段等)[2]。这种安全效能和质量水准之间的区别对公共政策的灌输式引导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配合国家事先的食品控制体系进行本质内容的科学匹配。

2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之间辨析途径分析

在利用灌输式逻辑思维引导活动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家法律制度制定相关规定方面,现实服务手段不足以发挥现实指导工作的价值水准。由于具体标准化和产品相关质量法令的规定要求,使产品的质量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理性内容向法律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食品安全的主导地位尚未被确立。因此,可以具体重新确立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结构,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实证原则和方针技巧,尽量控制行政处罚的波及范围[3]。利用食品卫生监督制度、动物防疫法令和食品安全检验等措施进行监管法内容的完善,逐渐渗透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支持格局形式,保证国家必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素质。

3分清食品安全、卫生与质量定义的重要性

理清三者定义的联系及区别是为法律制定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预防的观念主要是针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质量整改,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管理机构强制性的污染防治手段和食用农产品的保护措施,进行总体食源无害化处理。通过分清食品的三个具体含义,才更有利于国家政策的确定及相关法律的制定。

4结语

现实中的食品生产工作,对必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分别诠释还不够细致明确,必须联系现代群众的反馈渠道进行阶段策略的调整,争取实际经济效益和全民健康素质的巩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西北大学,2008.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2

庄林根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技术部主任,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编者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经历了1994~1995年的繁荣、1996~1997年的停滞与一滑,自1998年以来,保健食品市场开始复苏进入稳步发展状态。但是,从事过保健食品经营的人都有共同的感慨风吹草动国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也就能热三五年,于是便有了“各领三五年”的怪圈,这一怪因的成因何在,如何突破它,这正是本文将要向您阐释的内容。

记者对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领导的访谈。

记者:感谢庄会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请问庄会长,您认为国内保健食品“各领三五年”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庄会长:我认为造成国内保健食品“各领三五年”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心态问题,在保健食品行业中,资本大实力强的企业少、民营、个体的企业、只有几十万注册资金的小企业却很多。由于实力不强,心态则表现为:以少量投资,希望就能得到高额回报。对于产品质量、功效,尤其是科技水平准备不足。这样的企业及其产品不可能经得住市场残酷竞争的考验,红极一时而不能持久,在情理之中。

2.宣传问题,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已成为引起消费者反感和政府部门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超范围宣传保健功能以及把某项功能说得神乎其神。明明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的治疗作用,但有些保健食品企业硬要把它宣传得比药品还管用。实际上夸大宣传只能蒙蔽一时,最终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3.产品质量问题例如前些年曾经热过的鳖精,实事求是地说其免疫调节功能还是有的,但由于其产品中鳖精的实际含量以及质量问题,导致“热”而后“冷”。保健食品与药品相比,有其直面消费者的特殊脆弱性。对于药品,有医生在消费者和其中间,某个厂家的青霉素不合格,我们不会认为其它厂家的都不合格,而保健食品则不然。

4.科技水平问题。中国的保健食品行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行业的整体水平不高,许多企业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投入很少。目前,国内大部分产品尚处于第二代保健食品的水平,功效成份不明确,一旦因某些质量问题而曝光,就难以说清自己产品的真伪好坏,从而导致产品滞销乃至消亡。

5.消费误区问题。从前几年消费者水平来看也不高,对于保健食品许多消费者希望作用很好,能代替药品。而实际上,保健食品是通过调节机体,从亚健康到健康,而不可能像药品那么快。这样的消费者由于对保健食品期望值过高,最终由于显效慢,而放弃保健食品。

6.炒概念问题。近年来,保健品在进入市场之初,大量地投入“做概念、炒概念”从“补钙”到“排毒养颜”,这些概念的形成确实为某些保健品的畅销铺平了通路。然而,这一做法的弊病在于一同概念下的产品中如果有一种产品出了问题,就给此概念造成重创,影响此概念下的其它合格产品。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过分依靠概念,则概念的更新,也导致了产品的脆弱,在竞争者推出新产品时,他必然要推出新概念,当新概念战胜旧概念之时,也就是新产品战胜旧产品之日。

庄会长:对。比如在市场上看到的“芦荟排毒胶囊”就明确地向“第一代排毒产品”发起了挑战,明确指出“第一代排毒产品”的功效成份是大黄,其作用是刺激小肠引起腹泻,结果使营养流失并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且有依赖性。虽然在宣传小册子上没有标明“第一代产品”的名称,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排毒养颜”的概念是这个“第一代排毒产品”做出来的,“芦荟排毒胶囊”显然也是想用这个现成的渡船,并且还想把造船人赶下船。

7.市场问题。国内保健食品企业只注重市场的开发,却不重视已有市场的维持。尤其是在94.95年的繁荣期,众多的保健品商家为高额利润所推动,不惜血本地投入加大市场开发,广告、上门推销等销售手段被用到极点,注重的是让没有买过的人来买,却忽视了让买过的人再买。殊不知,他们的营销理念是早已过时的所谓“推销观念”,这种理念以卖主的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现金;而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供能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的产品。这种理念真正体现了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维持与稳定。

8.行业的高度竞争。由于保健食品自身的特点,许多保健食品都具有全身调节的作用,虽然申报的主要功能不同,但是它们在实质上还是处于竞争状态。而且,多数消费者用于保健食品的预算是固定的,买了这种就不买那种。因此在保健品行业,同行就是冤家。

9.价格居高不下。中国保健食品惯用的销售渠道决定了保健食品的价格不可能低。因为,生产企业要给总经销单位以”点位“,生产企业还要给批发商一定的“扣率”,零售企业或售货员还要有“宣传费”,如果要想进入大型商店或超市,还要交”进场费”。另外,激烈的竞争导致广告费用的异常高昂;同时,目前多数保健品企业都是赊销,许多商家往往在售后6-12个月才给厂家结款。所有这些费用都会最后加在保健食品价格上,导致价格居高不下。而中国保健食品消费者的购买力却十分有限。

10.进口保健品的冲击。目前,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国外保健食品的品牌有500多个,在过去5年中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年增长率为10%。1997年,美国阿拉斯加深海鱼油和美国洋参在上海、杭州、深圳,广州和海口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千万美元。

记者:在我印象里,这些进口保健品没有在媒体上拼命做广告,而且价格不菲,怎么能有这么好的销售业绩呢?

庄会长:首先,国人信赖洋货,不仅保健食品如此,人们对各类进口产品都有类似的态度。洋货质量高(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是因为: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高;其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高,其政府对药品及食品的监管力度大。

其次,进口保健食品对其功能的描述相对科学、客观。在国外,没有人会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来买,如果你注意到外国保健食品的说明书,就会发现,除了客观地描述成份外,功能部分很简单,而且还有一句“thisproductisnointendedtodiagnosetreatcureorpreventanydisease(本产品不用于诊断、治疗、预防任何疾病)”而国内保健品呢?功能描述一大堆,有的完全不按照卫生部规定的表述,而且是药品还是保健食品分不清。

第三,很多国人买进口保健食品作为礼品,进口保健食品包装精美,质量信誉好,价格不菲,作为礼品能拿得出手。

再者,国外保健食品企业对自己的发展做的是长期战略规划,注重企业的形象和价值,因此他们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回头客,不用令人反感的铺天盖地的广告来做市场铺垫。因此,进口保健食品口碑较好,朋友推荐成为市场开发的主要手段。要知道,朋友的推荐实质上比广告更具有长久的效用。

由于上述原因,进口保健食品赢得了高收入并愿意在保健食品方面高支出的大部分人群。而价格比进口保健食品低(实际价格对普通老百姓讲并不低)的国产保健食品,不具备上述条件,当然寿命不会长了。

记者:您认为入世的的大环境是否有利于国内保健食品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

庄会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的大门将更加畅开,这无疑为中国保健食品的出口,为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平等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也要看到“入世”带来的严峻挑战,首先是国外的保健食品会长驱直入,并且往往会以科技水平高和产品质量好而取胜。如果说,八十年代国内保健食品市场出现的还是本国产品热,那么九十年代市场上唱主角的大多已是进口或仿制的产品。面临“入世”,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至少会遇到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严峻挑战。而正是这种挑战,使国内保健食品优胜劣汰,最终留下来的是那些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按市场规律严格运作的产品及企业,以此使“各领三五年”的怪圈化为乌有。

记者:入世大环境的改变,确实会从客观上给国内保健食品突破“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打了一剂强心针。那么,您认为国内保健食品需要从哪几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

庄会长:我认为国内保健食品要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首先要从确保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保健食品必须确保产品质量,做到安全有效,但是我们有些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以致影响产品质量。再则保健食品大多取材于中草药,而中国的中草药原料经常存在农药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所以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从原料抓起,同时要严格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Gmp管理。目前国内保健食品企业符合Gmp要求的还不多,所以提高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也是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重要任务。企业必须要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行和实施Gmp管理,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产品,让广大消费者吃到放心的保健食品。只有这样,国内保健食品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才有了前提性的保障。

其次,要尽快提高科技水平,发展保健食品应加大科技投入,克服短期行为,特别是已经发展起来的保健食品企业更应该把目光放远,勇于研制科技水平高的有特色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之所以有保健功能,是因为它含有某种起保健作用的功能或有效成份,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去研究和寻找。并搞清它们的结构和构效及量效关系,还应以分子、细胞和器官水平研究它们的作用机理及可能的毒副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有远见的企业家应该敢于投资,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创造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第三代保健食品。只有这样,国内保健食品才能从产品科技含量上拒绝陷入“各领三五年”的怪圈。

记者: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的话,“各领三五年”的怪圈,任何一种保健食品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都有其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的客观过程,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保健食品才会长命,而不断地科技更新,就意味着保健食品不断地延续生命。

庄会长:你的理解很对。再者,在当今世界,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发展十分迅速,它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和功效,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有利环境保护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已较多地应用于保健食品的研究与生产。国内保健食品行业也应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和应用的力度,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提倡使用生物技术,超临界萃取、冷冻干燥、分子蒸馏、超滤技术,超微粉碎,高压杀菌、微胶囊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新工艺和新技术,把国内保健食品的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各领三五年的现象就会少很多。

另外,发展规模经济,是突破“各领三五年”怪圈的根本之法。强强联合,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它是高速发展和立于竞争不败之地的需要,保健食品在国民经济中将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将是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一个领域,但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小规模生产和松散经营,并缺乏科技后劲,这与保健事业的迅速发展很不相称,也不可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我认为国内保健食品要想“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要想可持续、健康、稳定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应该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把生产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转移到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走集约型研制、生产与营销的道路。这才是国内保健食品突破“各领三五年”怪圈的治本之道。

最后,国内保健食品企业必须自觉地对产品进行科学地宣传,倡导理智消费;混淆视听,夸大宣传只能得一时之利、而绝非长久之计。令人担忧的是,近两年宣传问题尤为突出,只是在去年下半年才稍有好转。

记者:我有这样一个比喻,保健食品企业对产品的夸大宣传,如同一个人用吸食来慰藉灵魂,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

庄会长:这个比喻一点也不过分,国内保健食品企业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在突破“各领三五年”的怪圈过程中,就还要走上很多弯路。

附录:

中国保健食品的管理、研究和发展

中国保健食品的管理

中国保健食品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在管理方面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不存在保健食品,食品就是要讲营养,保健作用是治疗,应作为药品的范畴进行管理;另一种认为,允许存在,允许宣传,但是要有科学依据,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因此,保健食品的管理经历了禁止期、过渡期和发展期。

禁止期由于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规定:“食品不得加入药物”,以及1987年卫生部颁发“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对于特殊营养食品,加入强化剂的食品,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食品等,均不得宣传疗效或保健作用,并且在说明书及广告等不得出现“疗效食品”、“保健食品”等词句,也不得暗示疗效和保健作用。

过渡期于1987年及1990年卫生部先后颁布“食品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和“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虽然不允许申称功能作用,但实际上多种保健食品纷纷登上我国市场,并且申称种种功能作用。

发展期直至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明确规定“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产品及说明书必需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以及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有害于人体健康,其产品说明书内容必须真实,该产品的功能和成份必须与说明书一致,不得有虚假”。

为了实施“食品卫生法”条款,于1996年3月15日卫生部颁布了“保健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并于同年4月发出了“认真贯彻保健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随后配套规章相继如:“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保健食品通用卫生要求”、“保健食品通用卫生标准GB16740-1997”、“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17405-1998”、“保健食品标识规定”、“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认定与管理办法”以及“健康相关产品审批程序”等。一套保健食品管理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得到完善。从此保健食品的管理进入法制轨道,促进了保健食品迅速而有序的发展。

中国保健食品的研究

卫生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至今对3000余种保健食品的安全和22项功能进行了筛选试验研究。对产品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动物和人体试食试验,这在中国是空前的,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中国在对银杏叶、沙棘、茶叶、大豆、魔芋等植物的研究方面很有成效。保健食品的关键在于深层次的研究,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如瑞士的肉碱、以色列的降脂蛋等。

中国保健食品的发展

食品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总产值排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8-9位,到90年代后期跃居第一位。1998年在京调查结果,保健食品销售额约为各类食品的40%。1996年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为59种,2000年已达3000种以上,发展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

从中国食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渴望看,可以认为保健食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历史,有着丰富的中医药理论,是一个提倡养生保健的古老文明国家,有理由说,中国是很有条件发展保健食品的。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3

过去十几年,“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流传甚广,“垃圾食品”

>>理性看待食品安全理性看待近期食品价格上涨理性看待有机食品缩短认知差距理性看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垃圾吃法理性看待“东盟热”理性看待新能源理性看待中国GDp理性看待“体制”缺陷理性看待“高房价”理性看待升值理性看待“兔年行情”理性看待热门专业理性看待热钱理性看待“破发”理性看待奢侈消费理性看待iptV发展理性看待“夫妻癌”理性看待“名人现象”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医学>理性看待“垃圾食品”理性看待“垃圾食品”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云无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并不存在的“垃圾食品”

过去十几年,“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流传甚广,“垃圾食品”这个概念也深入人心,以至于包括一些营养专家在内的许多人,把不喜欢的食品都归类为“垃圾食品”。而最近,世卫组织正式明确辟谣“没有过这样的名单”,甚至也不认可“垃圾食品”的概念。这些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许多喜欢这些食品的人,还有一些媒体,又露出“沉冤昭雪”的欢喜,以至于奔走相告“世卫组织说了,XX不是垃圾食品,这下可以放心吃了”。

食品的价值是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食品,只要能为人体提供某些营养成分,而不附带有毒有害成分,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食品,就不会是“垃圾”。从这个意义上,那些著名的“垃圾食品”,比如炸鸡、薯条、饼干、火腿肠、甜品、方便面……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或者碳水化合物――而它们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对于那些热量得不到保障的人群,这些食物都是精细优质的食物,炸鸡和火腿肠甚至还富含优质蛋白。而饼干、火腿肠、方便面、罐头这样的食品,易于保存食用方便,对于物流落后地区的食物供给,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一个走好几里地才能到镇上的乡村小学,要给孩子们补充营养的话,提供这些“垃圾食品”就远比让他们每天吃新鲜的禽肉鲜奶要现实可行得多。“垃圾食品”VS“健康食品”

“垃圾食品”与“健康食品”的概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体对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各有一个合适的范围――任何一种营养成分,少了不好,多了也不好。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多数人都已经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这样,“营养均衡”就成了新的目标。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得,也就很容易“过犹不及”,营养变成了负担,反而不利健康。而优质蛋白,在我国还有许多人摄入不足,但在欧美,也差不多跟脂肪和糖一样,快成“垃圾食品”的原因了。而腌制品、烧烤食品、加工肉制品,通常说“含有一些有害成分”,其实也是吃得太多、跟那些“健康食品”相比才能体现出来――跟没有吃的(比如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相比),或者具有长期单一饮食习惯的人相比,它们依然是“健康食品”。“垃圾吃法”更可怕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4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云南蒙自661199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如非典、艾滋病、禽流感、HiV等,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预防医学作为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与健康相关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的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目的相同—为人们健康服务。本文就此重点探讨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的关系。

[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小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7(b)-0040-02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健康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等,造成如非典、艾滋病、乙肝感染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疾病的爆发,严重危害社会人群身体健康或生命。预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的预防和消灭,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创造,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保证人们身体健康[1]。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逐渐被混淆或模糊,给人才培养带来困扰。本文就此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展开详细的讨论。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探析

1.1公共卫生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C.e.a.winslow(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在1920年给公共卫生下了一个定义:公共卫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环境卫生进行改善、控制传染疾病,并进行健康教育,构建社会体制,保证社区人们身体健康的科学和艺术。该定义是对美国公共卫生相关活动和做法的高度总结,被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沿用至今。Baker,e.L等人认为公共卫生是科学、价值观及技术的集合体,主要目的是有组织的促进人群健康。公共卫生体系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公共政策、专业团队等众多要素,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高要求[2]。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容不断扩充,主要学科包括环境健康学和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社会与健康行为科学等诸多内容,它主要是从社会人群健康角度出发,从业者除了医生外,还有卫生检验学家、健康教育人员、护士等人员。

1.2预防医学概念的发展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利用医学工作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为公共卫生服务。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通常情况下入学资格为本科学历,包括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其中,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卫生项目技术、组织、协调、预算及评估等内容。同时对社会生产环境、生活条件中影响健康的因素熟悉掌握,并可以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理论知识与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知识和医学两大类科学,其从事人员一定是医生。

2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关系研究

从第一部分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发展可知,公共卫生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多且广泛的科学,在社会、公共政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有所提及。预防医学既包含公共卫生的一部分,也包含医学的一部分,是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结合部分,是连接公共卫生和医学的重要桥梁。

2.1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

美国医学研究所及美国卫生公共服务部认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找出影响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同时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②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区中的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原因。③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增强人们健康意识及应对能力,并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组织、疾病控制中心等合作团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④鼓励社区或个人制定健康规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⑤制定并执行健康和卫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⑥构建一支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并鼓励创新,提出不同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思路[3]。预防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其研究对象是人群,主要思想是预防疾病,方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两者的服务对象均为人群,主要目的是维护人群身体健康[3]。

2.2预防医学是有效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大多数人口为农村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政策不是很全面等等。特别是重大传染疾病(乙肝、艾滋病、流感等)的侵扰,严重威胁人群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致人死亡。同时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不能及时的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有效处理。而预防医学是围绕“环境、健康、人群”对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和创造的一系列活动,并对各种疾病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疾病。由此可见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利用医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的一些疾病。

2.3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中小学生生活习性及健康中的作用

公共卫生包括居民健康档案构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及教育、儿童疫苗接种、高血压疾病指导等内容。针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深受父母的疼爱,不爱运动,易养成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出现肥胖、营养不良等现象,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加上中小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明确的健康意识,当下普遍存在身体亚健康问题。相关文献表明,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中小学校相关领导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很多医疗、教学等设备落后且不符合卫生防病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公共基础设施差,教室、宿舍、食堂等拥挤,饮食质量时常得不到保证。②中小学校内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有缺陷。当下很多中小学保健室工作人员大多是护士,专业性不强,难以处理紧急事件。③学校对食品卫生管理不当。国家虽然颁布了很多关于学校食堂、学生用餐等法律法规,但实际执行不到位。学校周围有很多小摊,卫生质量难以保障,时常出现食物中毒事故。④中小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差,且疾病防范意识差低[4]。

为此,中小学领导要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如教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指导或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等,注意个人卫生。此外,要提高学校内保健室专业水平,以便及时的对学生情况作出处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卫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中小学生饮食安全。

3讨论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目标一致,即促进人群身体健康。现代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服务对象包括群体和个体,但偏重于个体。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舆论工具加强健康教育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宣传,如肺结核、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疾病的预防、监控及医治;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等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等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预防医学科学,加强环境与人群健康间的研究,改善和创造有利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群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预防医学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特别是预防医学人员,提高其相应的功能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要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效结合起来,以预防医学为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在预防医学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实践,反过来是预防医学的实现形式[5]。

4结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目标一致,但概念、本质、角度有很大的区别。公共卫生现属于社会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本质上还是属于医学范畴。

[

参考文献]

[1]吐尔洪·尼牙孜.浅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J].北方药学,2013(7):102-103.

[2]Jamesw,HolsingerJr著.赵莉,李蕊,马骁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辨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5):3005-3006.

[3]张连生,常微.预防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和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2):200-202.

[4]夏中法,徐勇.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江苏预防医学,2010(1):54-56.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5

现在,健康饮食的概念已不局限于食物干净卫生、膳食平衡、营养搭配合理等几个方面了,经营餐饮业的人士提出:完整的健康饮食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就餐环境和良好的情绪。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是健康的就餐环境呢?有关专家认为,健康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康环保具有鲜明特色的就餐氛围;二是食物搭配、色彩、口味与食物所处的空间如器皿、光线、座位、面积等让用餐者感到舒适,能够让用餐者得到与食欲相和谐的良性刺激。目前,吃得健康和享受环境这一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对~些餐饮经营者来说,对经营餐饮的理解还局限于食品的特色、卫生和价格等方面,而对于用餐环境的舒适和谐并没有重视,也就是说没有树立这种经营理念,更没有深入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

让人高兴的是,在餐饮行业,已经有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用餐环境对于餐饮健康的重要性。如山东临沂盛能生态园大酒店,经营者所追求的不仅是食品品质,而是真正完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芳草萋萋、绿树掩映、奇石假山、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蜿蜒曲折的小溪两侧,散落着长长短短的木制桌椅,客人走进酒店,仿佛进入了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该酒店没有追求豪华的装饰,而是洁净、明快、简约的风格,在满目青翠的假山池畔,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独立房间,这些独立餐厅均以“记遇乐”、“清平乐”等古代词牌名命名,给酒店增添了几分情趣与韵味。据酒店经理介绍,盛能生态园的菜品主要在绿色、生态、健康、环保上做文章,发挥酒店的整体资源优势,保证菜品新鲜,原汁原味,营养搭配科学合理,加上酒店幽静的空间、生态色彩、人性化的服务,与佳肴美味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健康餐饮经营环境,自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绿色自然,美味健康,是目前一些餐饮经营者追求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不仅是一种被大众认可、时尚的餐饮文化,而且因其富有特色而最具有生命力。据笔者了解,临沂盛能生态园大酒店之所以能够吸引八方食客,经营效益持续增长,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里有最健康自然的美食元素,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人全身放松,心情愉快。客人走进盛能生态园酒店,每个人都会被无处不在的绿色所感染,同时,这种绿色氛围在酒店的饮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客人饮用的酒水到食用的菜品,再到面点,处处渗透着天然绿色饮食文化概念。该酒店所有的面点都是根据科学的营养搭配与菜品相对应配制的。面点在制作的时候,加入了很多如胡萝卜汁和菠菜汁之类的蔬菜汁,在使面点的口感丰富多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面点的营养成分。这既符合现代人对科学饮食的要求,同时也是酒店经营绿色饮食文化的充分体现。

健康的餐饮环境最具生命力已成一些餐饮业发展的潮流。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填饱肚皮已经不再是消费者的唯一需求,大多数消费者在就餐的时候不仅需要卫生可口、富有营养的饭菜,同时也需要雅致、幽静的舒适环境。星级酒店的环境虽然好,但是门槛太高,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而那些冬有暖气、夏有空调,虽不是豪华高档却不乏幽雅洁净,在饭菜上讲究自然风味的中低档酒店和饭馆,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家庭消费、友情消费、休闲消费的势头正一路上扬,人们的消费观念已趋于理性。因此,在餐饮行业,谁家的环境好、饭菜优、服务佳且价格实惠,谁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6

并无“勾兑”这一概念

针对公众对“勾兑醋”的恐慌,中国调味品协会理事会总干事卫祥云、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秘书长顾甘泉等专家指出,根据我国相关标准,我国只有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两类。其中,配制食醋是以酿造食醋为主,与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食品,并要求酿造食醋的添加量不得低于50%。而“勾兑醋”是科学表述体系中所没有的概念。不管是指配制食醋,还是指酿造食醋中有添加剂,都应该是完全合格的食醋。只有不法分子在配制食醋中使用工业冰醋酸,在酿造食醋中使用违法添加剂,才是违法行为,才会危害消费者健康。正规企业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违法,将意味着企业的消亡。

针对山西醋行业两种不同声音的交锋,有专家指出,在醋行业内口语表达的“勾兑”一说,其实是指勾调工艺,指把各种口味不同的食醋,比如绵长的、发酸的、发甜的等勾调成质量更好、口感更好的食醋,是用纯粮酿造的不同口味食醋调配而成,这种勾兑与食品安全无干。

“勾兑醋”子虚乌有

这次关于“勾兑醋”的争论虽有“子虚乌有”之嫌,但许多专家指出,这场争论暴露出我国醋业科技水平偏低的两个基本事实:其一,冰醋酸分为食品级的和工业级的,但在配制食醋中加入的是食品级的还是工业级的,我国现在还很难检测,目前只能通过追踪生产环节发现问题;其二,根据国家“配制食醋标准”,“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但目前对配制食醋和酿造食醋没有明确鉴定办法,企业在生产配制醋时加入酿造食醋比例的鉴定也仍然是一个科技难题。如此一来,规定所谓“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显然缺少意义。这表明,在我国食品和调味品业大发展的繁荣表象下,科技落后仍然是相关行业上水平上层次的羁绊,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对这些行业显得十分突出。

卫祥云等专家还指出,我国醋业长期忽视科普工作,一些醋企只热衷广告而忽视食醋的科普宣传,甚至连按照国家规定使用添加剂都莫名其妙地予以否认,反倒增加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事实上,从世界食品工业发展的进程看,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调味品工业。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有严格的添加剂使用范围、添加量和管理要求,食品添加剂因食品生产加工的防腐和生产工艺的要求而存在,不仅不危害食品安全,反而是食品安全的保证。企业虚假宣传不使用添加剂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对消费者和企业发展有弊无利。

顾甘泉等专家还提出两点建议:借此次关于“勾兑醋”争论的契机,我国应加大醋业企业集中度调控,引导中国醋企告别小散乱,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应适时研究强化酿造食醋的主体地位,逐步减少配制食醋在食醋中的比例,引导中国食醋走向精品化,弘扬中国食醋在世界的特色和影响力。

据悉,中国调味品协会正组织企业开展国家标准《酿造食醋》和行业标准《配制食醋》的修订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第二稿),并已完成公示。倘能在引导中国食醋科技进步方面有所贡献,相关标准当令人刮目相看。

卫生部回应“陈醋勾兑”事件

针对山西“陈醋勾兑”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陈醋中的食品添加剂如果是按国家规定生产的,不管是酿造还是配制的都符合安全标准。

邓海华介绍说,山西“陈醋风波”的关键是对于食醋概念的判断。根据国家规定,食醋分成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酿造食醋是指单独或者混合使用各种含有淀粉、糖的固料或者酒精进行微生物发酵酿制而成液体的调味品;配制食醋以酿造食醋为主体,再与食品级的冰乙酸、冰醋酸以及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成的调味食醋。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监督

一、调研区域概况及调研对象

1.区域概况

广东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是一个食品重镇,有着悠久的食品生产的历史。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庵埠凭其强烈的市场意识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创新精神,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生产,使食品工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潮安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的方式是问卷调查法,选择安埠镇居民社区,随机抽取400民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当场回收。

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0-75岁之间的当地常住居民。且精神状况良好,沟通无障碍,并获得知情同意者。并将调查对象年龄组成分为四组:少年组(10-20)共47份、青年组(20岁到35岁)、中年组(35岁到55岁)、老年组(55-75岁)。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居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容乐观

日常购买食品时,居民所关注的问题中主要以食品是否过期变质以及药物残留超标为主,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以及非法添加等问题关注度不高。并且,对一些过时观念仍有所保留,过半的居民存在并认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种观念,其中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当地日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着比较大的关联,这种观念会造成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忽视,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自身对家人造成损害。同时,少年组还存在喜欢在街边流动摊贩购买小食品的情况,这些食品易受各种污染,如生物性污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化学危害(重金属);物理危害(灰尘、头发)等,长期食用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2.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度不尽人意

调查包括了对QS标志的含义了解、绿色食品概念的了解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等。大部分居民表示在购买包装食品的时候并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这些细节,最多只是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看食品有没有过期,而不会关注带有专业性的标识,多数甚至居民表示价格才是他们最关注的重点。接受调查的大部分人表示仅对QS食品质量安全标识有过印象,且均为青年中年人,并且有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少年组及老年组均表示对于这些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少部分部分的人表示了解这些食品安全标识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也不会去关注它。更有人提出,由于监管层面的原因,即使食品包装上有这些标识也不一定让人放心。

3.消费者自身维权态度消极

居民对于当地的食品监督的完善还是拥有一定的信心,但是在处理方面,却大多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积极举报。同时居民反映出“自己贪图东西便宜,后果就当是买个教训”这样的消极心理。这不仅使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同时助长了不合格生产商、经销商的恶气,使不法行为钻空子,为所欲为。消费者不仅是各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和消费对象,同时也是食品安全防范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消费者消费之后的体验对于发现假冒伪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欣慰的是,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找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的方式进行申述,但大部分人表示选择这种方式不靠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得到的回报并不多。还有少部分人表示会去找商家理论赔偿。

4.保障食品安全途径有待提高

在进一步的询问中,不难发现当地居民参与监督的途径非常少,大部分人遇到问题想投诉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只能找商家解决或者忍气吞声。让消费者参与进食品安全监督这一环节,能提高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同时增强有关部门的责任感。居民普遍认为,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企业方面要自律,不生产将假冒伪劣食品,从源头把关,杜绝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第二点是政府的方面,监督部门要加强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把关,要及时公布假冒伪劣食品的相关信息,加强对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同时消费者自己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相关建议

在对以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灵活运用媒体,提高社会食品安全关心度

食品卫生习惯的不科学和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会导致很多疾病,特别是与慢性病的发病及死亡关系密切。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各种急性营养缺乏病。此外,不合理的饮食卫生习惯还可导致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等。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可以根除因饮食习惯不良而导致的疾病。

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报道,如食品安全重大事件、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健康饮食方法等,不要让居民成为食品安全方面的文盲。通过媒体宣传,人们得以了解、接受现时更科学的观点,从而摒弃旧时错误的带有误导性的一些观念,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毒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因饮食习惯不良而导致的疾病。同时,各学校应以讲座、课程等形式,从少年入手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2.增加维法途径,提高居民维法意识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地居民参与监督的途径非常少,解决此问题可通过提高民众参与度的方法,如政府部门提供一些渠道,使食品监督的体系之中可以有民众的一个位子,让他们能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这一环节中,使全民参与监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透明度,努力使食品监测数据更加公开、透明,避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如今我国虽然也有一些针对消费者的举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过于强调政府和食品相关企业的职责。

食品安全是一个基本的公共卫生问题,与每个人有休戚的利害p系,保障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群众,应增强维法意识,做到能够识别、拒绝消费、积极举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把好“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关。

参考文献: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8

食品安全是保护公众健康、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基础。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考察,监管冲突和监管不力等现象的存在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诸多问题凸显的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食品监管法律体系、监管体制和监管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比较发达国家监管模式、总结其先进经验,从统一认识、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体制、健全保障体系、依法监管等方面着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问题对策

【正文】

行政执法是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和环节之一。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五大和新宪法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后,政府各部门在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行政执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社会预期相比,行政执法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消除。

在食品安全领域,2003年至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龙口有毒粉丝、四川敌百虫泡菜等一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2005年,国内又出现了亨氏“苏丹红一号”事件、雀巢“超典奶”事件、光明“变质奶”和“早产奶”等事件,件件触目惊心。一些老百姓用“蔬菜傍农药、陈米着靓装、面粉兑尿素、海鲜泡甲醛、硫磺熏银耳、激素喂甲鱼、火锅添罂粟、矿油喷饼干”描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我国食品安全,是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能力的严峻考验。

本文从食品安全监管现存的突出问题为例,通过分析、比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解决现阶段我国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典型标本。

一、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一)食品安全的内涵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是保护公众健康、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较高速度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关于食品安全,国内外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定义。伴随不同的社会生活水平,食品安全从最早的避免中毒、保护生命,继而发展为营养、卫生、有利于健康、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

1、狭义的食品安全概念,主要是食品卫生。即食品应该无毒、无害,保证生命安全、维持身体健康需要。

2、广义的食品安全概念,则是持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环境生态质量,使人类社会可以持续、长久地存在与发展。这个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包含了卫生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营养安全、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等六大要素。

3、从我国现阶段行政执法的具体实践来看,食品安全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卫生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本文所指的食品安全,除了特别说明,一般都是指这个意义上的食品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食品安全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有了明显改善。

卫生部的监测表明,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不断提高。《食品卫生法(试行)》前的1982年,我国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为61.5%;《食品卫生法》实施后,1994年、2000年和2002年,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分别达到了82.3%、88.9%和93.4%。在2003、2004两年,全国食品卫生监测总体合格率继续保持稳步提高,在2003年一季度还达到97.1%。

农业部的监测表明,我国对蔬菜高残留和高毒农药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对畜产品中“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控制成效十分明显,出口食品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忧虑

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在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总体上看。据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2005年3月出具的分析报告,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三是食品生产经营中严重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问题。四是食品工业应用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五是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

(2)卫生安全方面。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中国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波动趋势。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2005年前三季度,卫生部又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02起,7124人中毒,196人死亡。

(3)质量安全方面。据国家质监总局的报告,从种养殖等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看,农户生产规模狭小,经营分散,农产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溯源管理困难;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0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以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五分之一无标生产,三分之二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四分之一对进厂原料不进行任何把关,60%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在流通过程,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4)营养安全方面。据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营养不良问题仍相当突出,表现为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并存,营养缺乏同样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所造成的“大头娃娃”事件正是突出的表现之一。

(三)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1、行政执法与食品安全监管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或者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行使监督检查的行政行为。在本文中,行政执法并非行政行为之全部,仅指监督检查、实施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等行政实务界习惯上认定的行政执法。

在食品安全领域,虽然行政执法已经逐步走出以政策代法、以命令代法、以言代法这类行政管理层次的执法,但由于历史沿革、业内惯例,本文仍然以“食品安全监管”代替“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来使用。即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各行政执法机关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所进行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等行政行为。

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概况

(1)在中央,依照法律行使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机关有多个部门,包括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管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公安部、科技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按照2004年中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职责分工的原则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

(2)在地方,现行食品安全实行由各省级政府相应主管部门对口管理,在本辖区形势相应的监管权限。2004年以来,为加强食品监管,北京、浙江等部分省市在地方政府食品放心工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地方卫生、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监管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分管副省长担任主任,办公室设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并将这一做法向各市、县延伸。在强化整治的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管。

(3)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分工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政府各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行政许可、行政处理、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执行等方式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着监督管理。具体监管部门、环节分工及法律依据见下表:

监督管理环节监督管理部门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种养殖等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质检部门动物防疫法

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检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卫生部门食品卫生法

食品流通环节工商部门(负责)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广告管理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质检部门产品质量法

卫生部门食品卫生法

商务(经贸)部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收购条例

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卫生法

质检部门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

工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进出口质检部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卫生部门食品卫生法

海关海关法

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尚无法律可依。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及中央编办《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获取职责。

(4)除此以外,从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上看,我国已经形成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基本构架;已初步建立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标准体系框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存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存的突出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2004年全国共查处有关食品违法行为39万多起,货值超过14亿元。其中,立案查处12万余起,移送司法机关1585起,涉案人数5640人。一方面,这些数字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绩效;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

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农户)、食品经营企业、消费者等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但从行政执法角度,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考察,监管冲突和监管不力等现象的存在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诸多问题凸显的主要原因。

第一,“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头猪”——监管冲突问题严重

理论上,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各个部门不论在纵向间,还是在横向间都应当为实现食品安全这一管理目标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支持。而在现实中却并非完全如此,监管重叠、缺位、推诿等形式的冲突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有关我国鲜肉监管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鲜肉流通市场目前是一个主体经营,多个主体重复监管:卫生部门负责肉品的卫生检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肉品的质量检查和认证;农业畜牧部门负责肉品的检疫工作;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的主管部门对上市鲜肉进行复检,对掺杂使假行为予以处罚。但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生产领域,对非法屠宰加工行为监管常常因各种困难而缺乏监管,出现监管真空。一旦生产、加工领域的众多问题凸现在鲜肉流通市场内时,各个监管部门则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头猪”是现行食品监管体制的生动描述。

第二,“十几个执法的管不了一个违法的”——监管不力现象突出

1、从监管环境看,近几年由于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但没有正确树立以公众生命与健康利益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安全监管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对招商引资企业,重保护,轻监管,甚至人为地设置食品安全的执法障碍,有的甚至不管其产品及质量,只要能上税,就发给当地党委、政府的保护“绿卡”或牌匾。在实行领导负责制后,有的地方给各监管部门施加压力,出现问题不得向外界上报、公布,间接导致部分违法犯罪分子逃脱惩罚。

2、从监管条件看,部分部门和地区食品安全监管专业人员少、检验设备落后、执法费用没有保证,无法对违法行为实施必要的监控,难以追究违法责任。据调查,截止2003年底,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具有食品类专业学历的人员仅有83名。据卫生部有关资料,基层的食品卫生监督条件基本不能适应工作的开展,有的地区不仅缺乏执法所需的交通、通讯、取证和检测设备,就连销毁不合格食品的费用都难以支付。而在部分地区的工商部门连简单的检测手段也没有,只能查“三无”、商标侵权和过期食品。

3、从监管力度看,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都缺乏应有的力度,没有彻底剥夺违法犯罪分子再次违法犯罪的条件和能力,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连带责任,法律的威慑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十几个执法的管不了一个违法的”是现行食品监管体制的又一真实写照。

(二)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一,现行食品安全立法上的原因。

1、立法空白。

尽管我国治理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及其基本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形成,在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公众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立法上的空白一定程度上导致的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的局面。

(1)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来看,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散见于《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和《动物防疫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几十部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欠完善,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差,未能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留下了许多执法空隙和隐患。例如对于分散的农户食品生产的监管法规、对因食品安全问题致人财产与人身损害的归责原则等方面,都尚属空缺。

(2)从各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的分工来看,有些部门开展监管工作并没有有关法律的授权,其监管行为尚无法律依据。例如,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宣布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时希望该局能履行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等职责,但目前尚没有法律予以规范与保障,以至于难以发挥预期效能。

(3)从食品安全监管的内涵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食品数量安全、卫生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定义不够完善,食品营养安全、生物安全、可持续安全等重要内容尚未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因此,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空白。

2、立法滞后。

在新形势下,现有法律中的部分对食品安全仅做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因而在遇到一些实际情况时可操作性不强,造成难以追究违法责任的局面。

例如,《食品卫生法》及其配套法规构成了我国食品监管的法律基础之一,它的实施对我国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食品卫生法》部门立法的痕迹十分明显,单纯的“卫生”概念已无法涵盖当前食品安全的各类问题,法律滞后已显而易见。

又如,例如,我国早在1996年就针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剂量出台了国家强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但由于我国对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责任缺乏明确的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无法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目前滥用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3、立法冲突。

(1)从法律体系的层次角度看,法律结构层次不清造成监管冲突。一个科学、高效的体系应当由核心规范和配套规范构成,但食品安全法律的问题恰恰在于未能形成法律的核心。法律冲突尤其表现在《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卫生法》之间。食品与产品的概念是种属关系,《产品质量法》是调整普通产品的法律规范,当属一般法;《食品卫生法》是调整食品卫生的专门法律,当属特别法,应当优先适用。但我国的现状却是《产品质量法》在法律适用上不断延伸,一步一步地介入食品安全的具体监管。而应当成为食品法律体系的核心的唯一一部调整食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法,在实施过程中被不断地弱化,适用空间不断压缩,无法对体系内的其他法律规范发挥指导作用。两部并行的法律各自形成其配套规范和标准,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标准体系,都在不断角力,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层次完全打破。由此造成卫生部门与质检部门间的冲突不断。(2)从各部门法律协调性较差造成监管不力:

例如《食品卫生法》规定,对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刑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只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构成犯罪。前者要求为结果犯,而后者要求为危险犯,两者的脱节容易造成监管部门无所适从,放纵违法犯罪分子。

又如,对市场上发现没有经过检疫的猪肉的处理,《动物防疫法》、《食品卫生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三种力度不同的惩罚措施,经常产生同类案例有不同处罚结果的情况。这就必然给执法带来困难。

第二,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的原因

根据本国现阶段情况合理设定监管体制是政府实施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证。监管冲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未能适应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部门间职能职责划分不清,权力交叉、模糊,缺乏协调配合。如上所述,分段管理下的管理格局,既可以形成“多头分散、齐抓共管”的局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类似鲜肉市场的“多头有责、无人负责”的现象。

2、同一部门上下级之间职责不清。由于大多数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执法的级别管辖无明确规定,造成执法部门的职权上下一般粗,上级能管的,下级在本区域内也可以管,下级能管的,上级也可以管。这种职能、职责不清的状况,直接导致监管工作低效运作,甚至有利争着做、无利没人管、发生问题互相推责任的混乱局面。

3、部门内部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没有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监管工作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对一些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靠搞突击检查“紧急救火”。这样,日常的监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日常的违法行为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追究与遏制。

第三,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上的原因。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监管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的有力支撑。

1、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上看,标准欠协调、标准不完善是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的重要原因。

(1)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由各政府部门、各行业分别制定,形成了一个内容多个标准、多种要求、多方管理的局面。依据未能协调一致的各种标准开展监管,各监管部门间必然会发生监管冲突。

(2)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未将一些重要指标纳入体系中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监管部门无法追究责任人的现象。“苏丹红”事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2、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上看。多个监管部门各自执法、检测手段落后也造成了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现象。

(1)我国有四个监管部门拥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队伍:卫生部门在全国拥有一支20万人的卫生技术支撑队伍,目前已在全国部分地区设置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农业部建立了13个部级质检中心和179个省级质检中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设置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更是超过3000个;目前,工商部门也考虑建立自己的检测队伍。多部门分工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在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时,就常常发生互不认帐的监管冲突。

(2)各部门检验检测部门虽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检验检测设备,但在实施监测时,常常由于缺乏先进的检验方法和手段,无法快速对食品进行有效检测,造成监管人员无法取证、难以追究违法者责任。

三、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况及经验

(一)部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概述

随着疯牛病、二恶英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凸显。目前,许多国家分别结合本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下表为部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比较:

国别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环节所依据的法律法规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负责肉类和家禽产品以外食品的安全《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FDCa)》、《公共卫生服务法》、《正确包装与标示法》、《婴儿食品配方法》、《营养标识与教育法》、《膳食补充剂与教育法》

农业部(USDa)负责肉类、家禽及不带蛋壳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联邦肉类检验法(Fmia)》、《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epia)》

环保总署(epa)负责饮用水的监管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国家环境政策法》、《化学品安全信点和燃料释放法》、《清洁水法》

加拿大食品检察署主要牵头复杂动植物健康和监督执法《食品药品法》、《肉品监管法》、《鱼产品监管法》、《加拿大农产品法》、《消费品包装和标签法》、《植物保护法》、《种子法》、《清洁水法》

卫生部负责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工作《加拿大卫生法》、《食品药品法》

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部长委员会统一负责制定涵盖整个食物链的食品安全政策

奥新食品标准局(FaSnZ)制订食品法典、食品标准;向奥新食品标准委员会提出合理的建议《舆新食品标准局条例1991》、《食品标准管理办法1994》

卫生部牵头奥新食品标准局的工作

农业部负责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建议、协调、监督各部门监管工作2003年成立厚生劳动省负责加工和流通环节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卫生法》

农林水产省负责加工和流通环节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法》

英国食品标准局负责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的监控《食品标准法》

韩国农林部负责种植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负责农产品、畜产品的进口检疫《农产品质量管理法》、《植物防疫法》、

《畜禽传染病预防法》

海洋渔业部负责水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

管理和进口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查《水产品质量管理法》

卫生部负责进口和流通领域种植业产品的安全性检查,并指导上市水产品的安全性检查《食品卫生法》、《畜产物加工处理法》、

《农产品质量管理法》、《水产品质量管理法》

(二)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对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共同认识

(1)各国政府认为,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和居于食物链中的其他人(包括消费者)的责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政府担负食品安全管理重任,各下属部门相互配合,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严密的全程监控,明确管理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切实维护公众健康。

(2)政府有服务功能。当前的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通过强大的科研力量、有效的控制措施和食物链中种植者、饲养者、加工者、销售者直至消费者间的充分合作来解决。这种充分的合作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转贴于

2、各具特色的监管体系和中央、地方政府明确监管分工,加强监督检查

(1)各国根据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地域范围、人口数量和文化背景等具体国情,建立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型监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单一部门负责型、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综合型监管模式等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体系。

上述三种模式也在相互借鉴,不断完善。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这种协调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加拿大、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为代表,为了控制风险,将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由这一机构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另一类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虽然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依然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但却通过较为明确的分工、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来避免机构间的扯皮问题。美国根据食品类别作部门分工,并于1998年专门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作部门和地区间协调;日本按照环节进行分工保证对“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并于2003年通过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在内阁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专门对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管理工作进行协调,两者在应对日常监管和处理突发事件时都有不俗表现。

(2)各国中央政府负责指导政策和标准的执行,并设立有专门的监测机构进行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定期监督和抽查;地方政府及其下属部门直接负责食品安全的具体监督执法工作。

(3)加强监督检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有关法律均授权监管机关可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场所进行检查,并规定检查人员有权检查、复制和扣押有关记录,并可取样分析。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违法食品,监管机关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和禁止移动、禁止销售等强制措施。在严厉的法律责任下,通过这上述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运用,确保了有关法令、标准得到严格遵守。

3、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严厉的法律责任

(1)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各国政府都重视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建立互相配合而又各有侧重各项法律法规,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形成比较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这就为具体监管行为提供法律保障和执行依据。

(2)严厉的法律责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食品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于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行政乃至刑事制裁。这些制裁措施除罚款外,主要还有没收和销毁违法产品、责令停产停业和吊销营业执照等,违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判处监禁。在欧美国家,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有个“最低赔偿制度”。消费者哪怕仅仅是为了一包瓜子去投诉,也有可能至少获得数十美元的赔偿。以美国为例,各个州都建立了“最低赔偿制度”。夏威夷的最低赔偿金额是1000美元,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州,最低赔偿金额也达到25美元。

(3)这些制度与措施又在不断完善中,主要体现在削减不必要的、重复的、具体性的法规和标准;实现部门间、中央与地方间法律法规的平衡等方面。

4、不断完善标准、检测等监管保障体系。

(1)完善标准体系:当前,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被认为是各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首要的和最广泛的职能。这些标准既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也包括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容许量的具体限制;既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也包括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例如,欧盟国家政府着重是围绕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建立检验检测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在可能发生危害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食品检验检测。又如,加拿大食品监督署拥有22个实验和研究机构,负责提供科学咨询、发展新技术、提供检测服务和进行研究。

四、规范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通过分析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借鉴上述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从统一认识、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体制、健全保障体系、依法监管等方面着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现我国食品安全。

(一)统一认识,树立服务公众、服从全局、依法监管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

1、从政府角度,各级政府和各相关监管部门应统一认识,认准前提和目标,服务公众,围绕切实维护公众生命与健康这一宗旨来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干扰,克服现有体制上、法律上仍然存在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弊端。

2、从监管人员队伍角度,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监管人员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当时当地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树立“违法必究、依法监管”的观念,通过自身实践和同行交流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能力。有了正确观念的指导,有了应对实际问题的经验,再隐蔽、再难查处的违法行为都将得到更有效的监管。

(二)从法律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和立法质量、完善已有法律法规体系。

1、制定统一的基本法。

立法部门应该参考日本等国的经验,及早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基本法要明确食品安全的定义,能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明确各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明确协调办法和协调机制。这样,我们就能确保立法空白、立法冲突等现象的产生,并在根本上防范监管冲突与监管不力的现象产生。

2、制定相应的部门法。

在行政部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法部门应以宪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为依据,制定专门的法律保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等部门履行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等职责。

3、整合修改现有法律,提高立法质量。立法部门应以基本法为基础,结合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现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对于不利于实际操作的概要性规定作出进一步的阐释,增强其可操作性;解决法律规范的冲突,保持规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因立法冲突造成的执法上的相互冲突。

4、加大惩处力度。

提高惩处力度至少是三个方面:第一、加大违法经营者的刑事责任,第二、加大违法经营者的行政责任,第三、加大违法经营者的民事责任。通过加大惩处力度,监管威慑力将大大增强,有效减少监管不力现象。

(三)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体制层面,鉴于美日两国新设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在应对日常监管和处理突发事件时的不俗表现,我们有必要尽快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或尽早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一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为企事业单位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和提出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进行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调查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1、现阶段,从我国国情出发,在部分省市试点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上成立相对独立的、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委员会由一位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下设办公室,可放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在部分省市地方现有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联络员制度、例会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建立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监管机制,包括各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统筹监管力量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在行动中加强信息沟通,实施紧密、有效的协调机制,遏制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的问题继续出现。

2、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下,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明确分工。首先,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一个环节或一个类别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必须退出;其次,要对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以此防止新的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现象的出现。

3、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应借鉴美国经验实行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督网,在县市、省区和全国全面监督食品的生产与流通。由于中国尚缺乏完整的由上到下独立的垂直监管系统,只有质检总局的商检系统属于垂直管理,其余的均为分级管理,各级监管机构的组织和任命由本级政府决定,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由各级政府负责所辖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以此防止地方上新的监管冲突现象的产生。

4、从提升食品安全、节约监管成本的角度,中远期我国应整合执法力量,将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工商总局、海关总署等执法部门承担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任务合并,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部门,全权负责、统一指挥协调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从根本上杜绝多头管理的弊端、大大降低因重复执法形成的监管成本。

(四)统一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网络。

1、按照上述思路,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应首先着手整合中央和地方、食品行业各项标准,制定符合公众对食品安全需求的统一的标准体系,确保各监管部门在所依据的食品安全标准上保持良好的协调。国家标准的领先性和及时修订是确保全国各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相互配合的重要前提。凡是存在国家标准的,地方监管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监测。食品在地区间的流通,以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进行监管,各地不能变相设置阻碍或降低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各地可以按照地方标准进行监管。

2、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合理布局、布点,充分利用利用全国有关的实验室、检测中心、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设备、情报、技术、人力资源,积极开展食品检验检测标准实验室认证工作,整合、完善监控监测网络,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达成提高现有检验检测水平和检测效率的目的,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3、组建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可以在卫生监督员制度、《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暂行管理办法》、部分省市最近试行的联络员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保证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和进出口等各个环节,即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全程监控和管理,以便能对食品突发事故及时反应并准确追查到事故来源和相关责任人。

(五)依法监管

在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监管保障体系调整的同时,在操作层面上,各食品监管机关和监管人员应通过以下工作防范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的现象:

1、加强对监管工作的综合管理,推行监管责任制,规范各项监管行为。

(1)责任是法律的生命,也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各级政府应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和监督管理权限,把法律责任逐级分解到负责组织实施的所属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并进行监督、考评,以此加强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证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实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心。

(2)各级监管部门应从公众健康与国家安全的利益角度出发,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避免越权执法、相互推诿,防止监督工作出现“盲区”,切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保障食品监督执法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在法定的权限内合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各种食品制假、销假等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培养监管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监管的能力。在食品安全执法过程中,应尽量排除外来压力和不必要的干涉,不以小失大,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要求,保证执法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3、食品安全监管既有很强的法规政策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在现有监管队伍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积极培养、引进人才,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以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结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重点已从数量安全过渡到卫生安全、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上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公众的生命和健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

近几年来发生了多起重大的食品污染中毒事故,对中国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民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减少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杜绝重大恶性的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本文就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发达国家的作了比较,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尚存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经验,从政府行政及行政执法所追求的统一、效能、正义和服务等目标出发,从统一认识、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监管体制、健全保障体系、依法监管等方面着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此避免监管冲突和监管不力现象的出现,有力地保障我国食品安全。

本文结稿之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付诸实施,部分省市的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质量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始试运行。随着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必定会朝着好的方向转化。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不力等现象在文化出版、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中也普遍存在。本文所提出的健全法制、改革体制、提供保障等对策,为解决其它领域行政执法上现存的问题与矛盾提供一个借鉴,具有典型意义。但由于经验不足、时间仓促和理论水平有限,在这里只能进行初步的探讨。

致谢

大专毕业10余年后,我为能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一名学子而庆幸、而忐忑。经历了近两年的辛苦,我由衷地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对我的培养和帮助。通过网络课堂上的理沦学习,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我提高了日常工作中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均得益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老师谆谆教导。

在毕业论文写作结束之时,谨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传军博士。本论文从论题的确定、论文框架的设计到文稿修改与定稿,均得到了李传军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特别感谢《管理直接下属》、《哈佛管理导师》、《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导论》、《行政领导学》的各位辅导老师。虽然素未谋面、不知姓名性别年龄喜好,但你们热情洋溢的教诲和认真及时的解答让我感受到了网络学习的魅力。

还要感谢其他任课老师,你们渊博的知识和治学严谨的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教学,为写好该论文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样,我还要感谢现所在工作单位曾经倾听我的论文写作思路、指导我如何完成写作的老师和朋友们!感谢辅导站的老师!感谢人大网院俱乐部各位热心版主!感谢提供过支持与帮助的其他同学!

网络无极限,情意永相连。授业之恩、师生情谊将化作我美好记忆,永留我的脑海。

参考文献

1、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胡锦光,罗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4、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5、叶富春:利益机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6、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令人震惊的食品行业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8、姚卫蓉,钱和:食品安全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9、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10、张守文:当前我国围绕食品安全内涵及相关立法的研究热点,食品科技,2005年第9期

11、任盈盈:食品安全调查,东方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1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食品安全法律手册,2005年2月第一版

13、杨海坤:我国行政执法的现状、困难与对策,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1期

14、杨解君:走向法治的缺失言说法理、行政法的思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5、徐景波,李勇:论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6、姜明安:论行政执法,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7、李卫明: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18、刘书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可行性分析及其对策,学习与实践,2002年第8期

19、陈伟红:我国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卫生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第22页

20、余晖:政府管制改革的方向,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63页

21、徐建功:食品安全监管期待高素质人才,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7月30日

22、陈松,边建华:食品安全立法监管两面谈,中外食品,2005年第6期

23、任波:从海城豆奶中毒事件看我国食品问题,广州日报,2003年6月9日

24、徐梨等:近年来国内重大食品安全案例的回顾及分析,食品科技,2004年第6期

25、吴楚平:“苏丹红一号”事件,食品科技,2005年第9期

26、肖学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1期

27、梁小萌:论食品安全与政府规制,广东科技,2003年第11期

28、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9、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0期

30、梁进,曹增书:北京食品安全体系的现状及建议,食品工业科技,2002年第5期

31、王选平: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法定职责,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年第12卷第5期

32、雷家啸,王兆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状况综述,中国药品监督,2004年第3期

33、王铁军,张新平:食品安全国家控制模式的浅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第17卷第3期

34、朱允容:国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借鉴,农村经济,2005年第5期

35、高印: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5期

36、刘俊华等:我国食品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年第5期

37、杨丽:美国食品安全体系,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年第6期

38、加拿大驻华使馆:加拿大食品安全体系,中外食品,2005年第6期

39、万运良:韩泰两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值得借鉴,肉类研究,2003年第1期

40、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4]50号文件,2004年12月

41、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2005年浙江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点,2005年4月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9

一、履行职责,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09年的工作中,主要是配合有关科室做好传染病、食物中毒、动物防疫等日常工作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针对不同事件采取不同举措。就北京市某地区的食品中毒事件向辖区各餐饮单位发放食品安全紧急通知书;就甲型H1n1流感疫情情况与辖区社会单位签订107份甲型H1n1防控责任书,下发67份甲型H1n1消毒方案并要求个重点单位每天以传真形式上报新情况截止到11月份共上报200余份,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对密接人员、疑似病例以及手足口患儿进行走访带去预防知识小折页和消毒护理方案;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香榭舍酒店’的一名日籍男子为甲型H1n1疑似病例,接到电话后,社区党委立即按照社区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和归国人员健康监测、转运工作方案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安排我和建刚一同前去走访,我们穿上隔离衣、带好口罩、拿上消毒液。与社区医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现场检测,排除了该男子为甲型H1n1患者的可能。

在“迎国庆保平安”中与辖区餐饮单位、职工食堂、学校食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47份。开展学校周边食品卫生以及重大节日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整治和检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落实整改,有效的提高了食品安全质量,防止了重大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二、努力开拓进取,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社区的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工作一直都很好,这些都得益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各单位的鼎力协助;如果要继续保持下去并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不能仅仅着眼于辖区各单位更应该着眼于居民参与,让居民了解我们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工作,以维护居民的健康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的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就我自身而言一是要加强学习《食品安全法》认真依法履行职责;二是要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尤其是12月1日起食品安全纳入数字化管理后的一个突出性特点就是时效性强,这就要求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该办的及时办,该上报的及时上报,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节奏,实现高效率的服务。

三、加强督察,强化宣传。

督促检查是狠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一丝不苟,认真细致。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评价办法》对餐饮单位进行检查督导。我们许多工作都很具体、琐碎,事情看起来虽小,但都和大事相联系,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履行督察督导职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任务的按时完成。

总结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一年中我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东一鎯西一棒,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脾气倔强、直来直去的弱点毫无改变,提不同意见时不注意方法,往往使对方难以接受。

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篇10

缘起:对一个商品品牌名的关注

a企业曾经在外地对蜗牛食品和蜗牛产业研究多年,发现制约蜗牛食品产业化的瓶颈是蜗牛冻肉的卫生指标。一是蜗牛每天都要进食泥土,从中吸取微量元素,其中一部分是有害的重金属,还有对肝脏很有害的铜元素。它们几乎全部严重超标,很难排除。二是蜗牛的黏液难以清洗,蜗牛长期生长在高温潮湿、黑暗的环境里,靠自己的黏液分解微生物,伴随有腐烂发臭的味道,常规清洗后仍旧有一股夹汗味。除了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人习惯这个味以外,绝大多数国家的人都不习惯。过去的蜗牛冻肉都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的常规清洗,甚至是厨师自己动手清洗。

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a企业取得了成功,开发出了“蜗牛消毒清洗液”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在选择市场区域时,因看好上海市年400亿元销售额的餐饮业市场和年1400亿元的“吃的商品”的消费水平,以及上海市场的辐射能力,a企业决定进入上海。

首先开发的产品就是蜗牛冻肉产品,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送检样品的卫生品质接近FDa标准,特别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未检出”,完全可以生吃。a企业将其商品品牌命名为“真我牛”,商品类别为“法式本真蜗牛”,商品形态为“冻肉”。

分析:“真我牛”的品牌路线与品牌系统构成

经与a企业决策层交流,进一步弄清楚了商品品牌的命名路线和品牌的内部构成。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以“真我牛”法式本真蜗牛冻肉为例,构成商品品牌系统的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商品的成分与结构”:蜗牛富含17种氨基酸、30多种消化酶和丰富的微量元素,且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更重要的是它不含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整体卫生指标接近FDa标准,符合21世纪人类健康膳食、均衡营养的理想(小平和陈云生前对蜗牛也都情有独钟)。a企业依据检测报告将蜗牛冻肉的成分形成了一套成分组合,命名为商品的“成分概念”。

在“成分概念”之上的是商品的“功能概念”。其实,蜗牛的功能很多,不仅有营养功能,还有药用功能和保健功能,蜗牛入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治疗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时,常常被用到。因为蜗牛冻肉只能申报食品批号,所以a企业也就只能宣传蜗牛的食品营养功能。其功能组合或者说其“功能概念”为:

1、本真营养,这是针对那些受环境污染严重的竞争产品而言的,蜗牛不仅受污染较少,运用a企业的核心技术其卫生标准达到FDa指标,还因为蜗牛作为比恐龙还要古老的原始低等生物,其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2、均衡营养,如上面所述。

3、丰富营养,a企业的蜗牛冻肉蛋白质含量高达68%。需要说明的是,蜗牛营养价值的综合指标超过鲍鱼,在法国等西方国家,蜗牛被列为世界“四大名菜”(其余为:鲍鱼、鱼翅、干贝)之首。

接下来的是商品的市场概念,它是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的结合体。a企业将其蜗牛冻肉商品类别定位成“法式本真蜗牛”。所谓“法式”就是区别于国内的常规清洗生产的蜗牛食品,而所谓“本真”则是区别于其它受污染严重的食品(包括蜗牛食品)。至于其市场目标的核心人群大致可定义为:高收入、高学历、熟悉国际化饮食习惯、具有时尚特质的成功人士,然后才是工薪阶层和普通市民。当然,a企业对目标人群的描述远比这里所陈述的要细致和深入。将产品定位和人群定位结合起来,a企业提出了“健康膳食”的市场概念。

特定的市场目标群体,具有特定的消费文化。a企业根据其商品的“市场概念”,进一步提出了商品的“文化概念”:成功、自信、率真、时尚。这样的文化概念也就是商品品牌所要传播的概念,这是其一;其二,如何通过品牌名将市场概念、功能概念、成分概念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系统,a企业将这一做法称之为“商品品牌策划”。

最终的结果就是,a企业选择了一条复合了商品的功能概念和文化概念的命名路线,确立了商品名为“真我牛”。“真”既是文化概念里的“率真”,又是功能概念里的“本真营养”;“我”既是文化概念里的“自信、自我”,也是功能概念里的“均衡营养(符合我的营养理想)”;“牛”既是文化概念里的“成功、牛气”,又是功能概念里的“丰富营养”。商品的功能概念和文化概念在商品名里获得如此统一,无疑为商品的市场概念“健康膳食”做了最好的注脚。

思考:让商品品牌肩负起更多的商战功能

给商品命名的惯用做法是,洋名字、土名字、古典味很重的名字各写上几个,再从中挑选一个感觉好的就行了。根本不会像a企业这样对一个还未上市的商品,如此煞费心思的进行“商品品牌策划”。而a企业给我的认识就是,做好了商品品牌的策划,就可以让商品品牌承担起更多的商战功能。

比如a企业在完成了商品品牌的策划之后,为准确有效的传播品牌理念和文化,设计了一个“真我牛”卡通形象,以蜗牛为原型,将商品文化概念“成功、自信、率真、时尚”通过设计元素注入到卡通形象之中。不需要任何文字,你就可以看到一只可爱、自信、时尚、活力的蜗牛形象。a企业通过卡通形象和“真我牛”中文名设计组合,初步完成了商品品牌的视觉化。用设计师的话来说,就是“让商品理念看得见”。

现在,我们就可以着手分析“真我牛”品牌因商品品牌策划而获得了哪些商战功能。

首先是区隔功能。通过“真我牛”品牌的字面意义和它的谐音“真蜗牛”,首先给消费者的联想就是:第一,蜗牛;第二,非常好的蜗牛。如此,一个高端品牌的蜗牛冻肉商品就出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商品品牌也就将该商品同其它同类产品进行了很有效的区隔。

其次是传播功能。按照a企业的说法,消费者首先接触到的是你的商品名及标识。如果能利用品牌名来传播你商品的功能、文化等,你是不是就节省了很多的广告费?什么是“真我牛”?就是“真蜗牛”!汉语拼音完全是一样的,只是声调不同而已。如此一来,是不是特别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它还传播了你的产品策略,传播了商品品牌的个性。实现了这么多的传播功能,是一般品牌名难以想象的。

第三是沟通功能。“真我牛”,谁“真“?谁“我”?谁“牛”啊?是商品更是消费者!说消费者“率真、成功、自信”,谁不高兴?谁都会高兴的。一高兴,什么都好沟通,消费者也乐意听你和他沟通。经过系统策划的品牌,因此也就具有了更好的沟通功能。

第四是识别功能。有个性就有识别,“真我牛”不仅有一极具个性、极具张扬色彩的名称,还有一个极其可爱又极具识别功能的蜗牛卡通,两者组合起来,其识别功能也因为商品品牌的策划而得到加强。

最后是市场阻击功能。“真我牛”就是“真蜗牛”,这样的商品品牌作为商标注册以后,对别的竞争者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品牌壁垒,要想超越我,就得越过一道不小的品牌壁垒。当然,这道品牌壁垒的高低,还取决于a企业今后在市场上的实际业绩如何。

结论:商品品牌策划值得在企业中推广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就“商品品牌策划”得出两点结论。

一、商品的成分、功能、市场与品牌之间天生的就存在有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商品品牌策划工作就是将商品诸多概念的内在的联系,自觉组合成一个更加具有营销价值的系统。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并用商品品牌将它们统一起来,就成了商品品牌策划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