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能源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22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1

关键词: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退休工作

一、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现阶段我国卫计系统主要由医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卫计机构专业在职人员、其他相关部门的派遣人员组成,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这类人员多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临时工过多、部分专业人才紧缺问题。现阶段我国高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及卫计机构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卫计系统的运行往往会因此受到较为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卫计系统在人员配备比例层面也存在失衡问题,如临床床户比例的国家规定为1:0.4,医护比例应为2:1,但很多基层卫计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医护人员缺乏问题,不完善的服务体系、法律保障的缺乏是这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

在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的情况也较为常见。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在我国各级卫计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存在完善程度不足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一般基于较为简单的管理手段展开,甚至一些机构未能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机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认识缺乏、机制僵化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往往欠缺深入性,基于事业单位通用管理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因此成为我国卫计系统常态,如基于相同标准的卫计系统人员岗位考核与日常表现考核,在流于形式的人力资源考核影响下,卫计系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较为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我国基层卫计系统的部分人员存在学历、能力、素质不高问题,且基于工作需要的针对性培训较为缺乏,卫计系统运行由此受到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3.忽视离退休人员管理

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忽视离退休人员的情况较为常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无法满足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思想观念不适应、制度建设缺乏、渠道和平台狭窄、相关人才缺乏均属于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离退休人员管理层面出现的问题。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是由于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认为老年群体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制度建设缺乏则是由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激励机制引导、法律法规保护,虽然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了退休干部优势资源的有意识挖掘,但这种挖掘未能形成以点带线的形势。渠道和平台狭窄主要是由于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仍围绕建言献策、理论宣讲、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层次较浅、平台单一问题严重,老年人力资源的空间较为狭窄,退休干部职工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能力的不足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人才缺乏主要是由于从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这类人员仅能够完成安排好的预定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的意识,离退休人员管理因此受到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二、更好开展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建议

1.基本建议

为有效解决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几方面基本建议必须得到重视。(1)创新人才体系。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卫计系统必须有意识培养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并不断完善人才创新管理体系,由此即可更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发展现状,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需重点培养先进人才,并构建自上而下的网络化人才体系,基于各地卫计人事系统实际情况的卫计人才需求预估、人才需求备用库的构建属于其中关键。通过与地方、学校联手培养急需人才,即可更好满足卫计系统发展需要,实现人力资源及时补缺。(2)加强教育和培训水平。卫计系统应构建并落实终身学习制,以此颠覆以基础性培训为核心的传统继续教育体系,真正提升卫计系统人才能力。在教育和培训水平的加强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问题,并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以此解决我国卫计系统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卫计创新机制的构建可较好服务于我国卫计系统创新,灵活的用人机制便属于其中代表,同时强化部门间合作与联系、完善奖惩与晋升制度、加强基层卫计技术人员培养,即可有效解决卫计系统存在的人才缺乏问题。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人才需求特征人才开发模式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最具核心竞争力、能够占据科技和经济制高点的先进产业,是促进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产业。目前,河北省面临经济发展要实现“绿色崛起”的“调结构、促转型”艰巨时期,必须加快培育、发展、壮大产业层次高、高能低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的紧缺就成为制约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短板。为此,本研究旨在科学分析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特征,为河北省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的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紧缺人才开发模式,培养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紧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参考路径。

二、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需求现状调查及需求特征分析

1.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需求现状调查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冀政[2011]72号),课题组设计了《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调查问卷》,针对河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管理和技能三类人才的紧缺状况进行调查。七大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新兴海洋产业。调查采用判断抽样调查法,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一部分单位为样本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以及重大项目所涉及的单位共217家,问卷企业产值占产业总产值比重约为40%。因篇幅有限,调查统计及计算过程省略。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预测,河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总量为93312名。从产业需求来看,生物产业6116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6.55%;装备制造产业300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22%;节能环保产业1248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3.37%;新材料产业4200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5.01%;新能源产业10936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1.72%;海洋产业270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89%;信息产业16080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7.23%;

从人才类型需求来看,科技类人才15719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6.85%;管理类人才14179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5.20%;技能类人才63414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67.96%。从人才学历需求来看,紧缺博士1593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71%;硕士11729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2.57%;本科20477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21.94%;本科以下59513名,占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63.78%。

其中,管理类紧缺博士557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93%;硕士5053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35.63%;本科8455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59.63%;本科以下114名,占管理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0.80%。28岁及以下需求人数为6942名,29-35岁需求人数为3711名,36-50岁需求人数为3438名。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5813名,3-5年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3738名,2-3年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1986名,2年以下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2642名。

科技类紧缺博士1036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6.59%;硕士6435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0.94%;本科6388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40.64%;本科以下1860名,占科技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1.83%。28岁及以下需求人数为4745名,29-35岁需求人数为6676名,36-50岁需求人数为3291名,不受年龄限制1007名。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5644名,3-5年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4218名,2-3年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2899名,2年以下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2958名。

技能类紧缺本科10289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16.23%;本科以下53125名,占技能类紧缺人才需求总量的83.77%。28岁及以下需求人数为43497名,29-35岁需求人数为13759名,36-50岁需求人数为4018名,不受年龄限制2140名。5年以上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9637名,3-5年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11347名,2-3年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19499名,2年以下从业经验的需求人数为22931名。

2.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总量巨大,接近10万人,其中人才需求量排名前三位产业依次是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从人才类型需求来看,需求数量最大的是技能类人才,其次是科技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从需求人才的学历来看,虽然对学历较低的技能人才需求数量过半,但是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数量也是非常大的,总共有33799名。从需求人才的年龄来看,科技类和管理类工作岗位对29-35岁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而技能类工作岗位对28岁以下人才需求数量最大。

由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预测数据分析可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人才既有量的需求又有质的需求,既是人才需求总量的扩张,又是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对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占据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类和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主导地位,而技能类人才的大量缺口也限制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开发模式研究

紧缺人才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填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缺口,就需要构建科学的紧缺人才开发对策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的重点是提高其创新能力,打造一批重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最重要的两种有效开发手段具备成为突破口的必要条件,而人才支撑平台是紧缺人才发挥其作用的场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从紧缺人才培养、开发以及紧缺人才平台支撑建设三方面来构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开发体系。

1.紧缺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积极探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一是建立符合产业实际要求的专业发展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强化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新理念;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设置基础和特色专业课程,满足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产学研紧密合作,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人才基地,完成人才的交换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实际与理论的结合与相互促进。

(2)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高等院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建设,提高硕士、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要以直接培养高素质的紧缺人才为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支持研究生更多地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在项目和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生培养要强化毕业生论文创新价值的要求,严把获得学位和毕业关口。对获得省级以上专家称号的科研领军人物承担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资金要给予优先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青年骨干人才要优先选派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专项培训。

(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技能类人才

培育和发展河北省战略新兴新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关键所在。因此,针对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类人才缺口大的特点,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中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培养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技能人才,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支撑。

2.紧缺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1)创新紧缺人才引进制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吸收引进优秀高层次紧缺人才,大幅度增加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额度,提升对紧缺人才的吸引力度,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2)完善紧缺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多样化的紧缺人才引进机制,一是丰富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内外产业紧缺人才全面了解本地经济社会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增加对紧缺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强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国内外人才交流会,提供平台促进产业紧缺人才的引进;三是发挥河北省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利用京津国际影响力,形成京津冀人才引用一体化格局;四是健全产业紧缺人才信息系统,制定紧缺人才需求规划,及时广泛人才需求信息,通过现代信息系统,广泛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资源。

(3)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

动员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工作中来,通过企业重大项目、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海外华侨华人联络等方式大力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通过加强服务,科学管理为海外人才智力引进提供良好环境。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绿色通道”,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各方面的服务。

(4)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

为紧缺人才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河北省对人才的吸引、容纳与聚集能力。积极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创造“蓝天、绿树、白云”式的城市环境,加大人才家园建设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条龙”式生活保障,免除家庭后顾之忧,建设和创造对人才有高度吸引力的“软环境”。

3.紧缺人才平台支撑建设

人才支撑平台是人才的容纳与聚集之处,紧缺人才平台支撑建设为河北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高地提供基础保障,对提高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的容纳力与聚集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加快紧缺人才平台支撑建设是提高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开发水平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优先投入、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内部级和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孵化器、产品质检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吸引和聚集尖端人才打下基础。

(2)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力度支持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巨力集团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宣工公司、晶龙集团宁晋公司、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吸纳聚集作用,培育产业增长极。

(3)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成长

甄选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做为扶优扶强的对象,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实现政府资金的倾斜。发挥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带动、放大作用,吸引各方面资金进入、帮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4)努力推进产业集聚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3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强、任务艰巨的育人工作,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教育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各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以及校内和校外资源,使其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教学资源的内容愈加丰富。但从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此工程时所利用的教育资源主要内容为组织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实情分析,各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教育资源的主要内容又折射出教育资源数量的短缺性、教育资源利用的单一性、教育资源整合的不协调性和教育资源开发的滞后性的共同特点。

一、教育资源数量的短缺性

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教育资源数量相对短缺。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院校设置条件,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规模的扩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特征。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的扩大首先体现在校区的扩张上,其次是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虽然与成立前各个专科学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的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有所增加,但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特征还相当明显,反映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能够利用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如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利用的组织资源是党委组织部与系、部、院基层学生党组织,人力资源是教师和学生,但教师与学生素质的过渡性现状抑制了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又如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利用的文化资源是校园文化及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校园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和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联系的“重新调整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利用。再如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利用的信息资源是互联网信息资源,但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存在网络建设滞后的实情,也造成教育资源的短缺。此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存在校外教育资源和校际教育资源数量相对稀少的特点。

二、教育资源利用的单一性

与教育资源数量的短缺性相关联,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对教育资源的利用表现出单一性。一是重校本资源、轻社会资源和校际资源。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可利用的校内和社会、校际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也异常便利。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校本资源相对得到了开发利用,而社会资源和校际资源却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在所有被调查的学校中,主要整合与开发的是校内资源和有形资源,即本校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较少或根本利用不到的是校际资源,在社会教育资源的的用上,也仅仅限于历史遗址、文物和革命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利用,而丰富的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还没有考虑进来。二是重人力和财力资源、轻其它资源。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教育资源主要内容的调查中发现,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是人力资源,在利用上最多的是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受调查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发挥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处(部)、团委和后勤机构等人员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的作用。就学生资源来说,所有新建本科院校也非常注重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作用,而对于离退休教师资源,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上是比较充分的。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对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利用也较为充分,如设立了专项经费,发挥了历史遗址、文物、革命教育基地和优秀图书与音像资源、教学教学仪器设备的作用。但是对其它教育资源,如网络资源、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的利用则显得比较弱势。

三、教育资源整合上的不协调性

所谓教育资源整合的不协调性,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对各类教育资源利用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功能上的不协调性,影响教育效果。教育资源数量的短缺性和利用的单一性,必然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资源整合的不协调性:

一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之间的不协调。在所有被调查的学校中,大都充分利用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对网络资源、文化资源等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少。如新建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都发挥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处(部)、团委和后勤机构等人员的作用,对学生资源、离退休教师资源和其他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开发利用。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最为短缺的是物力和财力资源,但这些学校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也从制度上保证了物力和财力资源到位,如设立了专项经费,建立了以历史遗址、文物为载体的革命教育基地等。然而,除了充分利用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外,对其它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很少。

二是校内资源和社会、校际资源的不协调。对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而言,确保此工程的效果需要关注校内和校外环境的影响,需要整合利用校内外所有资源。然而,从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重校内资源、轻校际资源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初期的特点,也是缺陷。在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所利用教育资源的主要内容来看,无论是利用最多的人力资源,抑或是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还是利用相对较少的文化和信息等无形资源,几乎都言必校内,校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利用非常少,有部分校际和社会资源的利用还是空白。

三是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不协调。所谓无形资源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利用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并可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无形教育资源,如校名、社会信誉、由知名学者教授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其它资源。无形资源是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资源,它对增进“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源中的校风、社会形象、学校管理、队伍素质等可以起到有形资源难以起到的作用。但从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工程”的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看,高度重视有形资源的利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对于无形资源,开发利用还很不够,只停留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专题报告会等内容上。

四、教育资源开发的滞后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具有开发教育资源的优越性。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不但合并前每个办学主体具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而且合并后的主体也增加了新的教育资源,如果能把前后的教育资源都充分开发,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带有地方性特点,这是劣势也是优势,如果能把地方性的教育资源开发出来,既能增强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实效性,还能突出学院的特色,提升办学内涵。

但从总体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对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中教育资源主要内容的开发的滞后性特点明显。一是教育观念滞后造成对教育资源的认识、研究与利用不到位。新建本科院校基于专科层次组建而成,对于教育资源在办学中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到位,特别是教职工对开发教育资源的意识不高,直接影响到研究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行动上也就容易出现开发教育资源的措施不多或不力等现象。二是实践上对教育资源的主要内容开发不够。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两个或两人以上的专科学校组建而成,成立前的每个专科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办学实体,虽然属于专科层次,但是都有着完整的教育资源体系及利用资源的路径。实现合并后,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育资源没有能够充分发掘利用,甚至有部分教育资源由于新的教育教学机构和人员的变更而被遗忘。在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资源意识不强的大背景下,能够挖掘利用于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工程”的教育资源也受到影响,开发单一甚至没有开发。特别是实践中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不够,如没有开发利用教师本身具有的党建隐性教育资源,没有开发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科课堂教学中党建隐性教育资源,没有开发利用高校的各类文化场所中的党建隐性教育资源,没有开发利用隐藏于高校教室、实验室、活动室、运动场所、宿舍等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高校党建隐性教育资源,没有开发利用校园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文化氛围、生活氛围等人文环境中党建隐性教育资源等,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滞后与浪费。

参考文献:

[1]王玉英,张桂霞.对大学无形资产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4

一、我国水能关系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际背景。全球层面对水与能源关联问题的高度重视,2014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联合国了《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2014――水与能源》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在制定能源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国际能源署(iea)提出,全球能源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增速是能源需求增速的两倍左右,2010年全球能源生产抽取水约583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15%的总取用水量,其中水消耗量(即抽取后未返回)为660亿立方米;到2035年水消耗量将提高85%,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应压力。目前全世界仍有近8亿人口无法获得清洁的水资源,13亿人口用不上电,为此,联合国大会将2005―2015年确定为“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2014―2024年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十年,凸显了水资源和能源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能源作为联系经济增长、提升社会公平性和环境的纽带,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对提高全球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国内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动,我国能源需求较长时间内仍保持较快增长,近期仍将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能源需求增长拉动煤炭等化石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20年我国火力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分别约占总装机的60%和总发电量的69%,这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应压力,导致能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约束凸显;同时,我国能源资源与水资源分布极为均衡,能源安全和水资源保障的矛盾十分突出,能源生产基地多处于缺水区域,水资源缺乏增加了经济和环境成本,新能源规模持续扩大也增加了水资源安全供应的潜在风险等问题。综合来看,我国水能关系面临较大挑战。

二、不同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水资源约束分析

(一)煤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束

煤电基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协调,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关键问题。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匮乏。原煤生产量占全国90%以上的矿区均位于严重干旱缺水的西北、东北、山西、内蒙古以及豫西地区,国内71%的重点矿区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煤炭基地的快速发展及配套产业的兴起,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2010年,煤炭开采、燃煤发电这两个行业消耗980亿立方米,接近全国总淡水量的15%。目前,我国仍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水资源密集产业。煤化工属高耗水产业:直接液化1吨油耗水约7立方米,间接液化1吨油耗水约12立方米,合成氨耗水约12.5立方米/吨,甲醇耗水约8立方米/吨。并且,煤化工项目排污量极大,如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污水产量达到479万吨/年,每生产1吨液化油要产生污水4.79吨。

(二)非常规油气发展的水资源约束

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油砂、页岩气和水力压裂等非常规油气的开采用水量更大,页岩气开采采用的水压裂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大。页岩气开发也会导致水质污染,美国政府已开始立法监管页岩气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问题。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推动用较清洁的天然气替代煤炭。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我国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约31.6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储量的19%,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需要重视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水资源约束,以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并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生物质能源发展面临的水约束问题

与化石燃料相比,生产生物燃料的水资源需求量更大,需要充分的水资源保障。iea的研究表明,甘蔗乙醇加工生产的耗水量和取水量都高达106―107升/吨油当量。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000兆瓦,生物质燃气达到30亿立方米/年,固体成型生物质燃料达到1000万吨/年,生物液体燃料达到500万吨/年。考虑到生物质能源发展会进一步加剧水和能源的相互依赖性,所以生物质能源的技术与区域选择需要平衡能源问题和水资源供应问题,降低政策实施的综合成本。

(四)核电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约束

核电发展需要较大的耗水量,缺少冷却水已成为内陆核电厂发展的重要约束。2003―2009年夏季,欧美多个内陆核电厂因为缺少冷却水而出现了被迫停运的状况。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我国核电建设一度陷入低潮,但在目前调结构、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内陆核电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地方和企业积极行动,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提出要发展核电,31个厂址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结合国际事件,我国内陆核电的发展需要慎重考虑水资源供应问题。

(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约束

电力部门中除火力发电外,新再生能源技术也要消耗水资源。麦肯锡公司将我国各种发电技术的耗水指标进行对比,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生物质发电技术是典型的高耗水发电技术(约耗水178立方米/千兆瓦时);水电技术发电水耗约68立方米/千兆瓦时;风力发电技术其耗水量(0.3立方米/千兆瓦时)远低于燃煤和燃气电厂,是缺水地区首选的技术;太阳能热电站的水资源需求较大,其耗水量(3立方米/千兆瓦时)与燃煤电厂、核电接近。因此,在缺水地区进行新能源开发利用考虑相关技术的耗水问题非常关键。

三、当前我国水能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能源开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

总体上我国能源开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工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关键行业之一,我国水资源与能源生产现状,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北地区作为我国能源工业最大的基地,石油、天然气、煤炭产量几乎占全国一半左右,然而水资源匮乏已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能源工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水资源匮乏、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将会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将成为制约该区域能源综合开发的瓶颈,进而影响到我国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未来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会进一步恶化水能关系

综合各家机构预测,未来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水资源压力将持续增大。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与2010年相比,2035年中国能源生产的水消耗将增长83%,并且主要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集中在干旱缺水的西部地区,这同时也会加剧城市水资源短缺。为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加大煤电开发会加剧水资源紧张形势,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增长。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未来中国拟建的燃煤电厂有51%将建在水资源紧缺指数较高或极高的地区,拟建电厂每年耗水高达100亿立方米。如果《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4个煤炭基地建设目标得以实现,2020年仅采煤产业需水量将达到81.51亿立方米/年。煤炭基地规划与水资源现状存在尖锐矛盾,如果不按照水能关系及时作出调整,将会导致严重的用水安全、能源安全,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能源结构转型或对区域水资源供应产生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雾霾问题日益加重,加快推进煤炭替代就成为重要的治理措施之一。2013年我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建议之一是采用煤制天然气等更为清洁的天然气取代煤炭,但“煤制气”在冷却、生产及净化过程中耗水量很大,每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需6―10升水,2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耗水量高达2500万吨/年。目前,我国已批准建设9座大型煤制气工厂,年产超过370亿立方米合成天然气,年耗水2亿吨。因此在努力控制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的同时,可能会增加他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特别是缺水严重的西北地区。

(四)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较低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目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全国年用水总量超过6000亿立方米,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式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海河流域超过了100%,已经超过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2010年38.6%的河流劣于三类水,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

四、优化水能关系的主要途径与政策建议

(一)制定水资源与能源发展综合规划

将能源与水资源发展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益,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制定水资源与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推动重点领域水能综合发展。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全面评估水能关系,促进跨部门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等重点领域实现水资源与能源的协同发展。二是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约束和前提条件作为能源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优化能源产业布局,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能源项目布局的重要前提。传统能源开采炼化、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能源产业的动态变化和水资源的持续供应能力,进行科学的产业布局。主要能源基地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产能目标要进行科学性评估,根据水资源供应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确保我国能源与水资源的双重安全。

(二)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水资源约束问题

将用水作为重要约束条件纳入生物质能、页岩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当中,积极开展产业发展用水需求评估,根据水资源供应和环境影响科学规划新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确保实现新能源产业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从强化水资源保障角度提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目标与保障措施,优先选择水好小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做好重点能源生产基地的优化布局工作,降低水资源供应压力,实现水能和谐。

(三)充分考虑水资源对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约束作用

针对我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初步判断表明,能源作物种植和生物能源生产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压力,因此开发生物能源要因地制宜、量水而行,水资源紧缺地区不宜盲目进行能源作物种植及生物质加工生产。第一,选择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能源作物种类,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生物能源产出;第二,适度从紧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业。坚持“不与农业争水,不与生态环境争水”的原则,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开展能源植物的区域化种植;第三,倡导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充分挖掘其生物质能潜力,力图规避能源作物种植环节,大幅度降低生物能源生产的水耗。

(四)积极研发能源开发与利用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能源生产环节。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进一步降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水资源需求。一是对煤炭热电厂推广应用干燥冷却技术,使用闭环、干燥和混合冷却系统取代目前的水冷却系统以及水密集型系统,降低水资源消耗,降低火电利用环节水资源消耗。二是在煤炭生产行业尝试矿井水和再生水作为水源,不断提升能源生产中的节水技术和工艺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海水、半咸水或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替代技术,以及废污水循环利用技术。

能源利用环节。一是将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作为国家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二是通过城市规划和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发展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iUwm),开展水源保护,使用多种水源,减少城市中水和能源消耗量,通过城市水管理系统设计大量减少城市家庭用水。三是在工业、商业、居民等领域推广使用高效节水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建立优化水能关系的政策法律体系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5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三、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职称论文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四、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五、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6

【关键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一、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近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产业投资逐年增加,其所占比重在各行业中也逐步上升。(1)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2011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局披露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目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基尧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至11月份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1028万千瓦,全年水电发电量预计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大关。三峡水电站实现了3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水电站首批两台机组也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业科技创新持续加强,新能源产业总体提升。(2)新能源产业投资逐年增加。据《世界能源展望2010》预计,2010年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投资将达570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财政部公布,2012年预拨山西、内蒙古、吉林省等20个省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金合共85.98亿元人民币,当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分别占58.5亿元,7.23亿元及20.23亿元。(3)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目标,明确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全球565千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中,约四分之一的装机容量位于中国。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公司主导着可再生能源行业。世界最大的15家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中,有9家是中国企业,占市场的30%;世界最大的10家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有4家是中国企业,市场的26.7%。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比逐步上升。

二、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飞速发展,但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核心技术无法突破、相关政策不完善和人才短缺。(1)开发成本高,投入不足。新能源高昂的开发价格使新能源还无法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中指出:“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4元/千瓦时,上网电价约4~5元/千瓦时,是常规电价的8~10倍;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安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发改委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联合预测,2005~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节能、新能源、环保需要7万亿元。传统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研发等方面都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政府负担过重。(2)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我国新能源难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由于新能源能源技术开发极为复杂,涉及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资源评价、材料、配发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而我国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术非常有限,技术瓶颈已经十分明显。如太阳能光伏产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和组装环节上,我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严重障碍。(3)相关政策及激励措施不够。我国目前存在重视投资而忽略市场的现象,相关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在2012年加强应用—长三角分布式能源与沿江生态建设论坛上,财政部正抓紧与各部门协商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整体补贴的盘子、价格等细节。国家出手救助光伏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仍未有具体的出台时间,项目批复仍存在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上网的项目都要经过发改委批复,这是一个瓶颈。(4)新能源产业人才短缺。现在,我国新能源人才开发体系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不好必将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人才建设滞后,信息统计不完善。第二,人才总数不足,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人才严重流失。人才的严重短缺,将会制约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其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1)控制成本,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如何做好成本控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应从设计源头做起,对设计方案中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零星物资实行严格的限额领用制度;对采购的生产物资实行资建档分类,确立比价制度。另外,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十分突出。如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严重依赖于进口,新能源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2)完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我国现已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等,部分行业和政府也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其中部级的规划中存有两个问题:一是发展目标定得偏低,如风能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为1000万千瓦,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为3000万千瓦,而事实上,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经于2008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目标也将实现;二是在资源评价和设备制造方面缺乏具体可行的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全球的新能源现状,对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规划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力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3)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人才是强国之本,大力培养新能源产业人才尤为重要。其一,应加强相关的服务性组织的建设,以拓宽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二,我国应建立新能源人才市场,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完善用人机制。其三,我国教育系统应设置新能源专业,培养基础性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的总量,做好我国人才资源的储备工作。其四,提高新能源人才的待遇水平,减少人才的流失。

四、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特别是在能源消耗日益严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有价值性的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乔桂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2(10)

[2]曹钦,陈通,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3]郭四代,杜念,霜陈刚,我国新能源发展的驱动因素、制约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12(8)

[4]刘珂.浅谈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与前景[J].企业导报.2009(5):106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7

(一)重硬轻软

1.网络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已经建成,却缺乏网上的教学资源,以致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网络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素材少。一些网上的教学内容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形式放到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死板,教学效果差。

2.资源库建设盲目

大部分高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重视不够。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部分教学软件由各学校非专业老师随意购买,造成教学软件不适用,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过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专业教师根据自己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带有随意性,缺乏完整性。

3.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一些高职院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拿来主义与共享精神,不注意交流沟通,使得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重复地被建构多次,既耗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重复。教学素材,资源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缺乏视频、音频等资料。

(二)师生认识不足

1.教师对教学资源库的作用认识不够

教师缺乏对网络资源的重视,对资源库的建设不积极,也不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

2.学生对资源库的了解不够

许多学生认为资源库就是些简单的课件、教案和视频。对资源库资源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三)缺乏制度保障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平台

教学资源库管理还停留在以往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不能从总体上对资源库的开发、运作、管理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只是对教学资源的简单的整理、堆砌,分学科、专业建立文件夹,存放课件、素材、音视频、教学软件等在校园网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库既不能对现存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无法为使用者提供完善的应用功能。

2.多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分散

多媒体教材管理分散,甚至有些教学资源保存在教师个人手里,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分工合作,大部分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缺乏教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不开放,低水平重复设计现象,教学效果差。

二、德语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一)建设的意义

1.带动专业群教学资源开发,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德语资源库作为老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丰富规范的资料参考,丰富了教与学的内容,增添了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新型学习内容,克服了教材形式的单一性,提高了其实用性,生动性,使一些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达到了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其它全国同类院校、同为应用德语专业的院校共享,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共享机制,通过这些院校的共同研发,可以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合理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应用德语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该项目的建设中,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打破区域、学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与共享,使专业建设的发展满足全国应用德语专业建设的发展需求。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一方面教师能够用过资源共享的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案列、掌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其他院校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增加专业实践经验、增强教学组织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学习课堂上教师没有讲到的内容、学习符合个性化要求的知识、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应具备的技能、进行自我测试、了解就业单位的资讯,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也为其它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带动了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资源开发,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

(二)建设的目标

应用德语资源库的核心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关于资源库建设和实现的目标方面,还存在一些分歧。应用德语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成果,围绕这个重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应该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发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应该科学地模拟知识的重点难点,实现可视化教学。应用德语教学素材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对感官功能的延伸,尤其是对听觉、视觉功能的延伸,使运用普通教学手段难于讲清楚、甚至无法讲清的知识重点、难点能够迎刃而解。因为可视化教学将学生置于多媒体动画、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多媒体环境中,使学生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充分开发德语资源库教学素材库对感官的延伸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可视化教学。其中包括以下方面:

1)感知可视化

使用德语教育教学素材库,可以使学生对于语言所要求的视听说能力得以直接的提高。

2)知识可视化

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具体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死记硬背,或者习惯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和行为背后的规律性。

三、德语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一)建设的内容

1.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课程的教学设计,考虑教学实施的需求,以各学习单元教案为核心,形成与学习单元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其内容包括: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应用德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开发具有适应性强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框架方案。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3)教学课件与录像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录像,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更好的融入课堂,理解知识,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学习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有效参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辅助学习者通过行动实现高效的学习。

5)学习手册与练习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配套的学习手册和测试习题,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学习资料并帮助学习者进行测试和评价。

2.其它功能模块建设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网络平台上植入校企合作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功能模块,丰富资源库网络平台功能,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人员提供信息帮助。

1)职业资格认证模块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相结合,提供既满足德语应用专业能力要求的教学资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考试指南、样题库等。

2)校企合作服务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集中展示德语应用专业教学资源等,满足企业品牌宣传、客户培训、员工终身学习、高技能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需求。

3)就业信息服务模块通过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就业供需信息、公布学校就业工作动态、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内容。为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多功能服务。

3.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可以按照媒体类型、分类信息,显示教学资源库的列表内容,显示内容包括缩略图、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资源大小等。

2)教学资源的预览可以查看教学资源的详细信息并预览教学资源,可对资源进行评论。

3)资源的下载

4)资源检索可以按照数据的信息进行资源的检索。

5)资源上传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源。

6)视频处理系统对上传的视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观看的流媒体资源。

7)图片处理系统对上传的图片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对于预览的资源加学校Logo。

8)动画处理系统对上传的动画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加学校Logo文件。

9)音频处理系统对上传的音频资源进行自动加工处理,生成可在线听的流媒体资源。

10)资源排行榜整个系统的资源热度排行、最新资源排行、用户上传资源量排行,对每个资源进行资源热度排行、最新资源排行、用户资源上传排行。

(二)建设的方法

1.坚持教学资源内容持续更新

制定工作计划,确定阶段目标,确保教学资源内容的更新与知识更新同步,具体操作措施为:

1)建立教学内容更新制度

加强应用德语专业调研活动;建立教学资源收录审核机制,广泛收集同行开发的优质或特色学习单元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素材,不断更新教学单元资源。

2)建立信息收集制度

关注本省市及同行业每年度应用德语专业相关的展览会信息,采集有利于教学的相关信息;及时归纳整理每学年度学生自主学习,同行自我培训提高的反馈信息,定期召开资源库信息更新讨论会。

2.整合同行和合作单位现有资源

项目联合院校在人才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资源。以及其它资源在数量和质量都具备较好基础,建设团队将根据各院校、应用德语教指委、出版社、企业等优势及特色,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完善,建设成全国范围内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的教学资源库。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8

关键词: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退休工作

一、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现阶段我国卫计系统主要由医学院相关专业学生、卫计机构专业在职人员、其他相关部门的派遣人员组成,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这类人员多存在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水平较低临时工过多、部分专业人才紧缺问题。现阶段我国高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及卫计机构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卫计系统的运行往往会因此受到较为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卫计系统在人员配备比例层面也存在失衡问题,如临床床户比例的国家规定为1:0.4,医护比例应为2:1,但很多基层卫计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医护人员缺乏问题,不完善的服务体系、法律保障的缺乏是这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

在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的情况也较为常见。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在我国各级卫计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往往存在完善程度不足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一般基于较为简单的管理手段展开,甚至一些机构未能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源机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认识缺乏、机制僵化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往往欠缺深入性,基于事业单位通用管理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因此成为我国卫计系统常态,如基于相同标准的卫计系统人员岗位考核与日常表现考核,在流于形式的人力资源考核影响下,卫计系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较为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我国基层卫计系统的部分人员存在学历、能力、素质不高问题,且基于工作需要的针对性培训较为缺乏,卫计系统运行由此受到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3.忽视离退休人员管理

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忽视离退休人员的情况较为常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无法满足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思想观念不适应、制度建设缺乏、渠道和平台狭窄、相关人才缺乏均属于我国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离退休人员管理层面出现的问题。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是由于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不认为老年群体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制度建设缺乏则是由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缺乏激励机制引导、法律法规保护,虽然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实现了退休干部优势资源的有意识挖掘,但这种挖掘未能形成以点带线的形势。渠道和平台狭窄主要是由于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仍围绕建言献策、理论宣讲、结对帮扶等方式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层次较浅、平台单一问题严重,老年人力资源的空间较为狭窄,退休干部职工接受新信息、新知识能力的不足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人才缺乏主要是由于从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这类人员仅能够完成安排好的预定工作,缺少主动作为的意识,离退休人员管理因此受到的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二、更好开展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建议

1.基本建议

为有效解决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几方面基本建议必须得到重视。(1)创新人才体系。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卫计系统必须有意识培养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并不断完善人才创新管理体系,由此即可更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发展现状,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需重点培养先进人才,并构建自上而下的网络化人才体系,基于各地卫计人事系统实际情况的卫计人才需求预估、人才需求备用库的构建属于其中关键。通过与地方、学校联手培养急需人才,即可更好满足卫计系统发展需要,实现人力资源及时补缺。(2)加强教育和培训水平。卫计系统应构建并落实终身学习制,以此颠覆以基础性培训为核心的传统继续教育体系,真正提升卫计系统人才能力。在教育和培训水平的加强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问题,并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以此解决我国卫计系统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卫计创新机制的构建可较好服务于我国卫计系统创新,灵活的用人机制便属于其中代表,同时强化部门间合作与联系、完善奖惩与晋升制度、加强基层卫计技术人员培养,即可有效解决卫计系统存在的人才缺乏问题。

2.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职工工作

为保证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好适应退休工作特点,工作的开展必须重点做好卫计系统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有关决策部署,并把握离退休干部职工的优势和特点,以此推进退休干部职工工作转型发展。离退休干部职工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需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需完善离退休干部职工参观学习、通报情况、参与重大活动等制度,并结合送学上门、工作小组组织、单位组织、个人自学等方式,为退休干部职工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渠道。(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准确并及时把握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以此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常性开展,并将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由此即可实现对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正面引导。同时,还应不断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探索新媒体、现代科技等手段在退休工作中的应用,以此及时传达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最新理论成果。(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对于卫计系统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基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开展工作,并将其引入教育党员工作之中,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形式,即可引导离退休干部职工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4)健全离退休干部职工关爱机制。在老年节、重大庆典、重要纪念日期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开展集中的走访慰问,并及时看望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生病住院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并完善生活困难帮扶机制。(5)加强服务管理工作。卫计系统离退休干部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开展需遵循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统一领导原则,活动经费保障需得到重点关注。(6)探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应树立退休干部职工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并不断创立制度、拓宽开发平台、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并针对性建设管理队伍,基于单位协同的共管模式构建、丰富渠道的搭建、信息交流库的设立均可较好服务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综上所述,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需关注多方面问题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创新人才体系、加强教育和培训水平、创新人才环境机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探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路径。同时,为更好开展退休工作,社区老年教育的开展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赵鸿豪.新时期卫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讨.经贸实践,2018(04).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9

一、新能源企业融资概论

新能源企业作为研发新能源、生产新能源、销售新能源、提供新能源相关服务的企业,有多种类别(按照不同方式、标准进行划分),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核能企业等(划分依据为从事的新能源类别,最为常见)。企业融资作为筹集资金解决企业项目投资、生产运营、债务清偿所需资金问题的一项财务活动,具有多种融资方法。将多种不同融资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即可改变融资的风险成本。企业融资需满足的要求为:第一,严密观察资本成本、融资成本;第二,与资本结构、资金结构这两者的要求相契合。

新能源企业融资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包括:第一,融资方法具有多样性。新能源企业融资方法的选择要以企业所处的具体成长阶段及其特点为依据,杜绝任意性及随意性。新能源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市场势力、资金需求、发展方式有所差异,因此,融资方法也就会有不同。常规情况下,新能源企业初始创立阶段,融资以股权融资方式为主体(募集股权基金、吸纳风险投资等);逐步成熟阶段,融资中注重财务杠杆的使用;发展繁盛阶段,则采取上市融资方式(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来满足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融资数额非常大。新能源企业在资金投入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作为高科技型、高技术性的企业,研发资金的需求很大,从创立到规模化发展,资金投入是先决条件;第三,融资面临巨大风险。新能源企业发展的起点为技术的革新,但是,技术的革新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而言,先期的资金投入基本上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有保持资金的持续注入,才可能得到产出。融资风险高是由高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及经济效益的滞后性共同决定的,这就导致了新能源企业财务质量与水平的不稳定性、偿债水平的偏低性;第四,融资的期限一般都较长。这是由新能源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漫长、投资见效缓慢等特征决定的。基于此,新能源企业融资中对长期资金进行融资占据主导地位,比例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资金不足、短期资金过多所造成的波动性等风险压力。

二、新能源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风险剖析

一是在借、贷上的保障力缺失。民间借贷也作为新能源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而存在,但是,由于资金金额存在局限性、专业化程度较低,再加上缺乏保障,新兴能源企业在选用这种融资方式时面临了非常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此种融资方式索取高额的利息,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二是在融资政策上支撑力不足。对于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我国给予了适当的政策支持及相应优惠,试图为其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政策基础,但是,通过对新能源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政策支持的稳定性不够;另一方面,财政补贴额度没有固定。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在生产上依赖企业补贴的部分缺乏了强而有力的保障,新能源企业财务瘫痪的风险增大。

三是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新能源企业在进行融资时,一些管理者对某一项目抱有过高期望,在缺乏精准分析的基础上,主观认定项目必然会取得成功,风险意识薄弱,问题一旦发生,即会产生惊慌失措的情况。新能源企业对自身缺乏正确定位认知,在进行融资决策时缺乏主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分析与周全考量,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是风险投资客户的缺失。新能源企业融资的另一种新型方式是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对新能源企业的门槛要求很高,这就大大增加了新能源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部分企业在获取风险投资之后,会由于一些问题(如初始阶段与风险投资签订的合同存在问题等),使得风险投资公司中途撤资,新能源企业面临庞大的资金缺口,财务风险陡然间剧增。

三、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策略探究

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的产生及加剧原因较多,一方面,来自新能源企业自身;另一方面,来源于融资方式选择不当。为了科学有效控制新能源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快其发展步伐,实现其健康、平稳发展,以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现状为立足点,探究出以下几点风险控制策略:

一是政府支持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目前政府对新能源企业融资虽有扶持但扶持不稳定、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与空间。第一,多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的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为新能源企业融资提供法规支撑;第二,政府要积极行使其职能,完善融资渠道,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保障,减少由于政策不完善、融资渠道不完善带来的融资损失。

二是新能源企业自身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流程。风险控制流程的建立及健全是新能源企业完善其风险控制制度的基础。风险控制流程的建立及健全可按步骤展开:第一,风险控制组织框架的构建。框架体系的构建要做到“一中心多协助广配合”,“一中心”即将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风险控制的中心,“多协助”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战略发展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助,“广配合”是指要依赖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第二,风险控制目标的设立。新能源企业研究的是新兴领域的内容,自然需要进行更多更长时间的实践尝试及相应探索,风险控制目标的设立上,在对风险保持充分警惕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予以放宽;第三,对风险建立及时评价机制并实行预警管理。对风险实行预警管控,能够提前观察并预知融资进程中产生的偏差及存在的风险隐患;建立及时评价机制,通过对风险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检测,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防范。在评价机制方面,新能源企业要注意形成风险定期报告制,通过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及时、详尽记录面临的风险大小、产生原因、风险类型等信息,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第四,风险控制决策的执行要落实到位。对融资进程中存在偏差的原因、风险隐患等进行全方位分析后就要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可以这样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风险管控部门负责监督执行并贯彻落实;第五,建立风险管理及控制的反馈机制。新能源企业在实际融资进程中,要以风险管控目标为依据,探寻预警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查找出风险管控系统的缺陷,进而对风险管控系统进行逐步改进。

三是新能源企业融资方式的选取上,要权衡利弊,保证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新能源企业选取不同融资方式,在融资效果上、融资风险上都会产生差异。小型企业若缺乏考虑,随意选择融资方式,当选取了需要偿还高额利息的融资方式时,其融资成本必然会大幅增加;当选取了缺乏保障机制的融资方式时,其资金的安全性就不高,对方企业一旦撤资,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陷入困境,甚至发生瘫痪。因此,新能源企业在选取融资方式时,要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了解,结合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自身实际出发;同时,要杜绝中途突然撤资情况的产生,保证融资之前就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四是在风险意识的形成及培养上,要从多方入手,引起管理层对风险控制的足够重视。为杜绝重大风险发生时企业管理层惊慌失措情况的产生,管理层要形成风险意识并注意提高其认知程度。一些新能源企业管理层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获得了足够资金,研发工作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开展了。这种不将风险纳入考虑范畴的想法是不全面的,在融资完成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风险还是普遍存在的。如:对方企业中途突然撤资产生的风险、融资资金偿还方面产生的风险等。只有管理层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并对其予以足够重视,风险真正出现的时候,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应对风险。

五是新能源企业中,对偿债风险及现金流风险要给予重点关注。偿债风险是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中最普遍、波及范围最广、破坏力最强的风险之一。因此,新能源企业在风险控制上,要重点关注偿债风险的管理及控制。首先,在偿债风险控制上,要设立专门的小组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管控小组积极指导管理及控制工作的具体操作,并提供必需的资源;另一方面,各管控人员要对自己的职责十分明晰,确保风险监测的及时性以及实现损失控制的最优化;其次,在现金流量的控制上,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预测,进而提升现金流风险控制力度。财务危机发生的预警信号主要有:存货严重积压、资产及负债持续高速上升等。从这些预警信号中可以解读出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的问题。新能源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现金流预测工作在财务风险防范上的重要性,在其风险控制上可以从建立日常性现金流核算系统、对现金流进行合理预测、及时分析实际情况并对现金流预测结果给予纠正等方面下手。

开发新能源的缺点篇10

关键词:石油;地质开发;创新与发展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石油资源已经成为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开采与勘探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的重要问题。面对能源枯竭的问题,我国正在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适用,这既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成本,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更重要的是保护了不可再生资源不被浪费。

1石油资源的利用价值

石油是深埋在地下的流体矿物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石油资源在工业生产中作为一种燃料相比煤资源大大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石油资源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以石油为原材料的液化天然气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优质燃料,还有车、船、飞机等也都会消耗大量的石油,大到军事用的坦克、航母,科研用的飞天火箭等都是以石油为原材料做燃料的。在许多国家已经将其列为战略物资。但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现阶段石油资源已经开始匮乏,所以面对越来越少的能源,我国开始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用新的技术勘探和开采石油资源。

2石油地质的开发

2.1石油勘探技术

石油勘探,是指为了识别勘探区域,探明石油储量和明确具置而进行的地质探查、地理位置探查、周遭环境探查以及一切前期准备的相关工作,是石油开采前期的一项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前期的各种石油勘探手段对石油开采地进行深入的了解,确定石油聚集地、石油储蓄量、石油的形态、石油的质量、开采的面积、估算经费支出的数额,也为钻井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为顺利的进行钻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石油勘探技术能够准确的探测到石油的聚集地和石油的质量,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探测技术之一。石油勘探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不仅降低了采集的成本而且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数量和质量。

2.2钻井技术

钻井技术是石油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技术之一。目前我国最常用的是海上钻井技术。通过搭建海上钻井平台,安装钻井、通讯、导航、救生装置以及人员日常生活等设备,引进专业的海上钻井技术型人才,在海上实施的一项工程。地下钻井技术是我国现阶段用之最为广泛的石油开采技术之一。相比之下,钻井技术费用高,且人力需求量较多。我国发展的海上钻井技术相对来说危险系数较高,且工期较长。海上钻井工程施工受很多外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气流的冲击。1979年11月25日,在中国渤海湾钻探海底石油的“渤海2”号钻井船在施工作业途中遇10级台风导致倾覆沉没。作业船“渤海2”号船翻沉后立刻发出求救信号,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搜救船无法快速准确的探测遇难船只的位置,而当时受天气的影响,也给搜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至于船上74名职工,只有两人得救,其余的72名职工全部遇难。堪称是中国石油开采历史上的一次特大伤亡事故。不仅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钻井作业工期较长,一般工作人员都需要长期生活在海上,所以不仅要提供给员工休息的房间,还要储备大量的生活用品。海上钻井平台的结构复杂,但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就需要提供很大的空间,这就会致使海上作业的工作区域十分紧凑。但是工程开始作业的时候需要燃烧一些燃料或启动电机。一旦电机设备出现短路或者燃料外泄,很容易引起火灾,这不仅会给施工作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海上钻井事故频出,致使预期的经费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针对海上钻井技术进行不断的完善,以降低危险系数及前期经费的消耗。

3新能源的创新与发展

3.1节能环保石油资源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有巨大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无限制的使用,总会有枯竭的一天。虽然现在开采的技术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远远比不上我们需求的量。目前已是供不应求。如果再不节省而无限制的使用下去,能源的枯竭将是必然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国现推行新的技术新的战略,在继续开发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继而开发新的能源,推出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约目前紧缺的能源、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环境保护。自计划提出以来,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作为中国的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环境。例如多地政府实施汽车尾号限行的政策,大大的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使雾霾现象逐渐减轻。家庭用水的循环再利用和节约用电也是势在必行的。

3.2作业人员技术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更加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不仅推行了一些技能培训,还专门设立了研究与教学一体化的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术研究有专业特色的重点高校之一。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和学术研究为办学特色。通过全日制的教学方式培养专业技术型的人才。学生可以考取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同时还有获得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和交换生的机会。这不仅仅提高了我国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同时学术交流还可以使我们学习到更多国外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了石油勘探人员的专业水平,保证了石油地质勘探开发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我国石油开发工作更加有秩序的进行。

4结语

石油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之一,在工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缺乏甚至枯竭的问题,我国不仅要不断的培养更出色的人才进行能源的勘探和开发,还要在日常应用上尽量做到节省。面临资源的匮乏,我国还在不断的开发新的能源以减少石油的用量。

参考文献:

[1]付金华,李士祥,刘显阳.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与实践[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05(06):1091~1101.

[2]王崇孝,罗群,宋岩,姜振学,刘云生.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4,02(06):659-667.

[3]王金琪.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概论——兼议砂岩储层致密化质变问题[J].天然气工业,2013,06(09):7~16.

[4]张小东,吴磊磊,王慧萍,张涛.探讨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及其发展[J].化工管理,2014,01(27):114.

[5]关徳范.试论石油地质基础研究与理论创新[J].中外能源,2009(12).

[6]岳延波.创新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机制的初步构想[J].中国石油勘探,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