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动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26

企业并购动因篇1

关键词并购动因中国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一、研究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企业间并购行为越发激烈,并购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完善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市场资源整合程度虽然逐渐加强,并购行为日益增多,但企业间并购也有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成功率不高,根据麦肯锡机构的数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仅为40%,但通过并购方式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资源优化,仍然是加快中国经济优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分析企业进行并购的不同并购动因,有利于企业针对不同并购动因的特征实行不通的并购方式,促进并购绩效的优化,从而使企业资源通过并购方式得到优化,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优化。

二、并购动因综述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从事并购的动因各不相同。Brouther(1998)⒉⒐憾因分为三类,分为是经济动因、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weston等(1998)则将并购动机分为四类,分别是战略驱动的并购、管理层无效驱动的并购、管理层利益驱动的并购、股市无效驱动的并购。关于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委托-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主要认为并购的动因主要有规模效益、市场力假说以及税赋效应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将并购的动因归为规模经济增加企业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减轻税负。协同效应则是指通过并购的方式产生规模经济、低成本取得内外部融资、企业效率的提高。委托理论则是指通过并购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管理者和股东在经营方面的冲突。

魏涛(2012)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并购进行不同的分类描述,并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即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促进无形资产的优化升级,并进行该项资产的资产整合。其次,结合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并购现状,构建出针对无形资产资源优化的海外并购流程,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源、企业间关系资源和企业文化在整个并购过程中的影响,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跨文化进行文化整合、创新企业间关系维护的模式等建议。

谷峰(2014)在针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中认为,中国石油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特征主要有:并购规模较大、以国有企业为主、多为横向并购并且支付方式单一。石油企业进行并购的并购动因则多种多样,例如:为增强自身实力、获取石油资源、进行全球化战略部署、国家政策支持、调整战略结构等。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则主要有:并购后期资源整合计划不完善、并购时机选择不恰当、宏观因素(政治因素、地缘因素)的影响、竞争对手的实力强大。最后,针对目前中海油海外并购的情况,从政府层面和石油企业自身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在理论层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购动因的理论发展不断完善,各种理论通过税收、、规模经济等不同维度对并购的原因进行分类;在案例分析层面,根据不同类型行业的特征、市场选择的不同,并购的动因也各不相同。根据行业特征,并购的动因多与企业目前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状况,以及未来企业的战略选择相关;而根据市场选择不同,并购的动因则主要基于未来企业发展的市场规划和长远图景。不同的并购动因可能会导致企业采用的并购方法不同,在完成并购后进行企业资源整合的方式不同,并购动因的多样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间并购绩效。

三、针对并购动因的影响提出建议

针对并购动因的不同,会对并购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不论何种动因的并购,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促进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并购为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政府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立法监管和法律支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企业发生并购行为,就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信息交换或者进行其他经济行为。并购行为本身涉及的范围较广、流程较为发杂、金额资产数量较大。因此,政府加强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监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并购行为有章可循,促进企业资源的整合,促进市场经济制度的的完善。

其次,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正确并购动机。目前,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资源整合速度较快。企业应抓住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抓住市场机遇,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进行战略并购和企业资源优化整合;此外,还应注意并购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并购动因的不同、市场情况的差异、合理的选择恰当的并购方式,分散并购风险;并注重在并购完成之后企业资源的整合和重塑,包括企业人力资源、行政结构的组合,以及企业价值观、战略的重塑,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和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魏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黄兴孪.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D].厦门大学,2009.

企业并购动因篇2

abstract:inrecentyears,corporatemergersandacquisitionsintheglobalscopecanbedescribedinanendlessstream,theeconomiccompetitionbetweenthepartiesisalsogrowing.Basedonthis,thispapermakesananalysisoftherelevantliteratureofenterprisemergerandacquisition,analyzesthecausesofm&a,andreviewsthetheoreticalresearchprogressofthetwotimeperiodsfrom2002to2008and2008tothepresent.atlast,theauthorsummarizesandputsforwardsomerelevantsuggestionsonthebasisoftheexistingresearch.

Keywords:mergerandacquisition;research;motivation

一、引言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指出:美国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简单仅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所有大企业都经历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过程[3][1]。在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他们往往通过并购来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多元并购和大规模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的跨国并购,“以弱并强”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汉龙收购SundanceResources等。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更是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主动竞争地位的绝佳机遇。

二、企业并购动因

(一)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一般动因的理论研究总结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研究企业并购的理论很多,多数学者均认为并购是多种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西方学者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2]。

(二)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紧接着2003年全球掀起第6次并购浪潮,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蓬勃发展,一些学者结合案例研究总结出了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归纳总结之后,窃以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按照时间段可划分为分为2002年-2008年以及2008年至今,在这两个个时间段的并购动因是有所差异的。

1.2002至2008年的并购动因

由于外国学者的理论发展已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所以在此主要介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8年,由于并购数量稀少,缺乏案例,文献也相应较少,中国学者在这一段时间中主要沿袭西方理论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但总结相对松散,鲜有高论,属于幼稚的探索时期。如:叶勤(2002),刘磊(2004)着重指出实现借壳上市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兆吉(2002)的观点是许多企业并购的原因其实是掺杂政府的意志,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市场原因;由于我国刚刚进入wto,他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较低层次,并购追逐小利,距离并购的最高层次归核化并购(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并购)还有很远的距离。谢亚涛(2003)将中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结为:完全由政府推动下的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资源、获取更多市场机会以及合法避税的需要[4]。刘磊(2004)提到企业由于战略的不同,并购的动因相应出现差异,并认为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其一是包括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其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实现这两个目的的一般动因在于获取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共享经验实现互补、实现借壳上市、降低进入新行业和市场的障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财务动因归纳包括:避税因素、筹资因素、投机因素、企业增值因素。艾青,向正军(2004)依据西方学者的理论将并购动因归纳为五点:价值低估理论、财务协同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并购其他企业从而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1+1>2”的效益);他们认为并购活动是企业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并购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杨晓嘉和陈收(2005)站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将并购动机归结为促进融资功能;维护信誉;争取领导宠信稳固个人地位的动机;改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维护投资安全;规模经济等。

2.2008年至今的并购动因

这一时期明显体现出两个最主要的新的并购动因――主要都和当前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从国际方面来讲,欧美国家依然未能挣脱经济危机的泥沼,企业经营困难、资产大幅缩水,因而需要我国公司并购摆脱困境,实现技术产能转化升级;从我国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是过多地消耗了本国资源,因而要“走出去”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取其他国家战略性资源。

2008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逐年攀升,并购总额在世界跨国并购总额中显得尤其耀眼,体现出诸多新动因。董庆辉(2010),杨洁、高丽红(2011),杨波、魏馨(2013),李志斌(2013),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张文佳(2015)均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石油、铁、铝),获取先进研发技术,获取优质资产和品牌,拓展海外市场这几个动因。而董庆辉(2010)、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从经济意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使外国经济持续走软,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并购不但可以解决被并购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可以节省我国企业的收购成本,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绝佳时机,收双赢之效。但杨洁、高丽红(2011)着重强调规避贸易壁垒这一动因,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当地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原产地规则,取之于当地,销之于当地,就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从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5]。相应的杨波、魏馨(2013)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两个的观点:从币值上来看,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实际成本下降,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资金基础;从政策方面看,我国政府为了更合理地使用日益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放松了外汇管制,并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因此使得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崔瑾(2011)将企业并购的动机按一般动因和政府动因分为两类,他依然持传统观点认为有一般动因包括: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避税优势,降低成本;买壳上市;购买被低估的资产,转卖获利益;以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以降低风险等几个动因。苏敬勤?p陈静(2012)从东西方的并购动机对比入手得出了中国企业强调获取外部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资源。程达军(2013)则另辟蹊径对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动机做了重点分析,并深刻阐述了其严重性。并购完成之后,民族主义依然可能对并购企业的经营施加影响,致使企业退出当地的市场。胡宏雁(2014)则在诸位学者的基础上指出探索当前的新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动因。

三、结论

综上,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并购行为开展了研究,在80、90年代相关理论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基本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作者总结动因研究文献发现:国内文献刊登期刊绝大部分都是非核心期刊,只有4.39%左右的文献出自核心期刊,而由CSSCi收录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一方面说明这一研究方向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目前国内学者和期刊对这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略显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已为多数学者所采用,使得文献更具说服力。综述形式的研究也仅仅对并购动因进行了比较松散的总结,多数文章缺乏层次感。

企业并购动因篇3

1998年KeithD、Brouthers等(1998)[1]提出: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多元化的过程,很难用一种理论或者方法解释清楚。并购公司的动机大多是希望通过并购可以使自身公司的在短期内得到飞速的发展,例如提高市场份额、降低成本等的目的。然而大多数的并购是由不同的目的所驱动的,现有的理论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并购的内在动因,但不难发现没有一个理论能全面概括并购现象,可以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表现为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一特征。

1.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协同效应理论、投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都包含于并购动机理论。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就是“1+1>2”的效应,是指两家公司合并后的产出大于他们合并前之和。这种“1+1>2”效应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差别效率假说——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理论,也就是就是避税假说。如果一个企业有累计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那么可以与一个赢利的企业进行合并从而实现合法避税的目的。还有一种理论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企业生产规模的改变对产量从而对收益的影响。该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和我国目前较为流行。

投机理论——基于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假设。该理论假设的基础是目标企业的价值没有被完全的挖掘出来,其自身存在很大的潜力和价值。目标企业被低估的原因有如下两个:目标企业的高管能力有限没有挖掘出目标企业的潜力和价值;并购能够通过自身整合的力量给目标企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发展。该理论认为,如果主并企业发现目标企业存在被低估的可能,那么实施并购取得目标企业的管理权是最优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往往是通过价值比率或者托宾比率这两种方法实现的。

2.从管理学角度出发的并购动机理论

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并购动机的理论,即指成本理论。Jensen,meckling[5]最早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管理层不是公司的完全拥有者,只是拥有公司部分所有权,那么问题就会发生。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但是现在企业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和关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股东和管理层存在着利益的不统一,他们之间的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成本包括:合约成本、监督和控制的成本、契约签订成本以及由于人和委托人福利最大化的决策偏差造成的福利损失(即剩余损失)。问题理论对公司收购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理论研究:

并购接管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外部的市场机制和内部的有效控制可以解决公司内部的问题。Fama,Jensen(1983)[6]认为如果企业存在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象,限制者侵蚀所有者的方法可以通过管理和决策分离的方法来实现。manne(1965)[7]认为,外部的收购手段同样也是解决问题重要方法。

管理主义。管理主义由1969年的mueller[8]提出。mueller的观点认中假设认得报酬是和公司的规模正相关的是其正向的应变量,那么公司的人就有更强的动机实施并购以扩大公司的规模。但是随后1970年LewellenandHuntsman通过实证证明人的报酬与公司规模无关,但是与公司的收益有关。

自大假说。Roll,1986[9]的观点认为,主并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评估的时候往往都是过于自信的。基于这个观点就可以解释收购存在一个正的估值误差的情况下人为什么做出收购的决策。

从不同于经济学的战略角度来讲的并购动机理论

企业并购动因篇4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未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概念,不过总体看来,各种解释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阐释的角度和侧面不同。并购(m&a)是兼并(merger)与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这里,“以某种条件”常表现为现金、证券(股票、债券)或二者的结合。

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性质,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借壳上市大多数都属于混合并购)。企业并购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协同效应理论(经营、财务和管理),委托理论,税负利益理论,战略发展理论(多元化),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稀缺理论等。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阐释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在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或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力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发展壮大的企业可通过内部扩张和对外并购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内部扩张需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对外并购可以比较迅速完成预期目标。追求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支持企业并购的人常以并购会带来协同效应(Synergy)而作为赞同并购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主要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Synergy)。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具体并购动因也各不相同。

(一)规模经济的动因与理论阐释(横向并购)

在经营领域,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双方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在财务领域,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和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可吸收关键管理技能和优秀人才等。

规模经济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收益不断增加。具体指企业规模增大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是,企业规模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又划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在工厂规模经济层面,企业可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或有效解决由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在企业规模经济层面,企业通过兼并壮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更好控制生产成本、改进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

规模经济并不是规模越大越经济,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的论述适用于企业横向并购的解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有动力扩大企业的规模,而扩大企业规模较快的方法是企业并购。

(二)交易费用动因与理论阐释(纵向并购)

交易成本理论起始于科斯,而后在威廉姆森等人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在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体说,并购是企业内的组织协调对市场协调的替代,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该理论借助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概念,对纵向并购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纵向并购就可能发生。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

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可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边界条件是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行政组织费用相等。此后,其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不过,交易成本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动机。

(三)多元化动因与理论阐释(混合并购)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从而占取市场创造效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多元化又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对相关多元化的解释较多地用到范围经济的概念,非相关多元化一般出于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考虑。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增加相关产品种类而形成的“广度经济”,降低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效益,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空间。该理论的解释多适用于混合并购。

(四)其他动因与理论阐释

除上述并购理论之外,西方学者试图从其它角度来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正动因。

1、价值低估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主要在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通常采用两种比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一种是托宾比率(即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另一种是价值比率(即市场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比)。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出现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采取并购手段,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2、市场势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长期的获利机会。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

3、资产组合理论

该理论借助资产组合假设,认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通常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

三、小结

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企业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因素影响,也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在做出实际并购决策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明确并购动因,对并购绩效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企业并购动因篇5

[关键词]企业并购 交易费用 成本 资本集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日益加快――联想并购iBmpC、tCL并购汤姆逊、中石油并购pK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并购东亚银行、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并购是其参与国际竞争、把握主动权的必由之路,从而可以在更广阔的时空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在企业并购动机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好大喜功,搞政绩工程;视规模经济为经济规模,盲目并购;视多元化经营为抗拒兼并风险的主要措施,过分追求跨行业兼并;简单认为承债式兼并为低成本扩张,大量并入需承担债务的企业;视资产经营为高级的经营形式,忽视生产经营。

企业并购作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二战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实践证明,企业并购动机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针对于此,本文对不同经济理论背景下的并购动因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园

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企业并购看作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据此提出了以下一些理论或假说。

1、效率理论(efliciencytheory)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即协同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又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

(1)管理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之间在管理效率上的差别。企业并购不仅会给单个企业带来效率,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福利的增进,这是一种帕累托(pareto)改进。

(2)经营协同效应。对于横向并购,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或者是通过并购,使企业间的优势互补。

(3)财务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可以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得到降低。比如并购产生的“债务的共同担保”效应、“现金的内部流转”效应等,可以使企业的资金筹措成本大大降低。广义上的财务协同效应还包括“预期效应”,即由于并购使市场对企业的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赋税考虑说也认为,税收制度有时也会鼓励企业参与并购。

2、市场力假说

该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并购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购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的获得又会增强企业的实力,为新―轮并购打下基础。

3、价值低估说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这一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并购活动将会发生。詹姆斯・托宾以Q值反映企业并购发生的可能性,Q=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如果Q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因

马克思反复强调资本“是一种运动”、“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在这里,价值经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运动,在其中它保存自己,同时使自己增值、增大”。价值增值之所以会成为―个运动。并非单纯由于各个当事人的主观要求。而是由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多次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式资本积累所形成的资本价值增值,就是资本积聚。由资本积累到资本积聚,再到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而生产的社会化则越来越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集中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的积累。马克思将竞争和信用称作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并购动因

科斯(Coase)提出企业的存在原因是可以替代市场、节约交易成本,企业的最佳规模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边际组织成本与企业外部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并购是当企业意识到通过并购可以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时自然而然发生的。

交易费用理论不再以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而是把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细胞”,并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完全性等几个假设的基础上展开,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的完成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谈判、监督等费用)。为节约这些交易费用,可用新的交易形式―企业来代替市场交易。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对并购动因进行了阐述,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减少企业交易成本的一种,企业以内部组织替代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化了原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费用理论又称为“内部化理论”。科斯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论述了企业扩张的内在诱因:市场交易的特点是人人为己,而企业内部交换的特点是交换双方的利益根本一致。企业的扩张可以内化许多本属于市场范畴的交易从而节约交易费用。企业的扩大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交易费用理论更多地研究了纵向扩大的问题。该理论认为,纵向扩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专用性”,即某一资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一般而言,资产专用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企业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资产专用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就会阻止企业继续依赖市场,这时纵向并购就会出现。

四、委托理论的企业并购动因

现代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企业不再单独追求利润最大化。委托代固狸论针对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认为当企业内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解决问鄹寸,企业并购提供了一种外部的鞭策机制,使管理层不至于过分地损公肥私或,否则会有被接管的威胁。

x-效率理论告诉我们,由于组成企业的管理层(人)不同,其管理效率也不同,于是并购动因中的“效率理论”应运而生,它揭示了新古典理论没有涉足和忽视的经济学中的个人因素。由于管理层只有公司的小部分所有权,使得管理层会偏向于非现金的额外支出,如豪华办公室、专用汽车等,而这些支出则由公司其他所有者共同负担。这种情形在大公司更为严重。由于所有权更为分散,对于个人股东更缺乏动力花费成本以监控管理者,即使监控管理者,所费资源仍属于成本。所以成本可以扩大为以下范围:所有人与人的签约成本、监督与控制人的成本、限定人执行最佳决策成本

或执行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剩余利润的损失。这一理论对公司购并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降低成本假说

法玛和詹森(FamaandJensen)等人认为,当问题不能-通过组织和市场机制得到有效控制时,并购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外部控制t-,K。接管通过要约收购或权之争,可以使外,部管理者战胜现有的管理层和董事会,从而取得对目标企业的决策控制权。如果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因为无效率或问题导致经营管理不善,就会面临着被收购的威胁。

2、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在企业产生巨大的自由现金流量时,股东和管理者对公司报酬政策发生严重的冲突,如果企业是有效运行的,并且实行股东利益最大化政策,那么这些自由现金流量必须支付给股东,这就减少了管理者控制的资源,也缩小了管理者的权力。由于管理者的收入或晋升与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密切的联系,促使管理者积极地扩大企业规模,这就有可能出现管理者用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低于资金成本的投资或在企业内部浪费资本的行为。于是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认为,并购活动有助于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从而化解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成本问题。在公司并购活动中,自由现金流量的减少有助于化解经理人与股东间的冲突。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指的是公司的现金在支付了所有净现值(npV)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

3、过于自信假说

Roll(1986)以竟标理论中的“赢者诅咒”理论为基准,根据拍卖市场特点提出的“过度自信”假说认为,并购企业的决策者过高地估计管理者运用目标企业资源的能力,企业并购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野心和自负动机,以便展现他们的管理才能和技能,由于经理过分自信,所以在评估兼并机会时会犯过于乐观的错误。Koll是从管理者行为来解释企业并购现象的,认为收--购企业的管理者试图通过兼并其他企业来提高企业利润。

五、结论

企业并购重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形成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所涉及的一个全新内容,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正在逐步向动态开放式的过程转变。企业并购以产权为交易对象,通过产权转让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资源重组,是企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从企业并购的特征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实践来看,并购又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经营活动。

企业并购动因篇6

关键词中外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外企业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跨国并购高潮。而中国企业在自身实力逐步增强又面临国外贸易壁垒,国内资源贫乏等种种困境下,也开始踏上跨国并购的漫漫征程。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21世纪,中国海外跨国并购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仅以华立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加入成为投资主体,而且投资的动因也日趋多样化。本文主要就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进行归纳分析。

1国外跨国并购动因

(1)管理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其管理能力超过了公司日常管理的需求,该公司可能会收购另一家管理效率低的公司,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将被收购公司的非管理性组织成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成本有机组合在一起,达到管理协同,提高企业价值。

(2)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并购动机。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该理论隐含的假设前提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之前,公司的经营水平或规模都未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

(3)财务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盈利的企业可以与一个有累积税收损失和税收减免的企业进行合并,从而实现合法避税的目的。大多数国家税法都有此项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政策的优惠对于那些内部投资机会短缺而现金流动又很宽余的公司而言,是一个实施购并的直接动机。

(4)价值低估理论。该理论认为,当购并公司发现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重置成本时,或者由于购并公司获得一些外部市场所不了解的信息,认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时,就会采取购并手段,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5)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交易是有代价的,获取信息、谈判、签约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之间的并购也是为了减少交易的成本,变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为较低的内部管理成本。

由于跨国并购的复杂性远远高于普通的国内并购行为,以及中外跨国企业实力悬殊,我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的动因。首先,中国企业大多不存在管理能力过剩问题,而是存在跨国经验的管理人才奇缺。其次,许多中国企业国内规模已经很大,而国内生产成本又远低于国外生产,追求规模经济也不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再次,从并购企业及其所在国来看,国内企业显然也并非为避税兼并国外企业,发达国家的税负往往较高。最后,价值低估和交易费用理论也不足以解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为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兼并的动机,我们从2001年1月到2005年3月,在收集到29家实施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中,可以看出,①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仍是国有控股企业,但以华立为代表的一些民营企业作为新兴力量也加入进来,这表明民营企业在逐步壮大。②跨国并购对象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居多,这体现出中国企业绕开贸易壁垒,获取西方技术、品牌、销售渠道,拓展国外市场的努力。③企业的跨国并购涵盖制造、传媒、电讯、纺织、能源、医药、it等多个行业,制造业在其中所占比例高达60%,这显示了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实力近年来逐步增强。④并购以横向并购居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兼并根本目标是为增强企业在本行业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实力,由于横向并购是在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之间进行的,企业较为熟悉,风险较小,整合容易,这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风险。⑤并购的涉及金额在不断增大,出资方式由单一的现金购买,转向现金并购、控股并购、杠杆并购、股换股等多种方式完成并购,tCL并购就采用了资产入股、股票互换等方式,减少了现金支出。同时,有些中国企业与海外公司结为战略联盟共同完成收购,比如中国石油联手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收购赫司印尼控股公司(aHiH),整个收购涉及1.64亿美元,双方各占一半股份。这些方式分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减少风险。

2跨国并购动因

根据各企业对外宣称的并购动机和有关资料,我们归纳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1)绕开贸易壁垒。近年来,随各国关税的普遍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寻求合法而隐秘的保护工具的国家越来越多,他们为企业出口设置重重障碍,形式表现为:①进口配额限制,比如欧盟给予中国彩电企业40万的进口配额。②反倾销调查。国际反倾销案件数量正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作为wto新成员和出口大国的中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不久前,继欧盟之后,美国又挥起反倾销大棒,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20%~25%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产品价格毫无优势,几乎退出美国市场,对这些贸易壁垒措施,中国企业为扩大国外市场,尤其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不得不通过并购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比如tCL收购施耐德、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这些并购都使企业生产当地化,代替出口,从而立足东道国,绕开关税非关税壁垒,减少东道国障碍,同时也通过兼并减少市场竞争对手。

(2)获取技术、品牌和分销渠道。首先,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技术,技术是中国企业的软肋,核心技术的缺乏使中国企业频频被国外企业索要高额专利费,为改变这种状况,技术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企业往往将国外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以获取专利技术、技术人才。其次,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异常困难的,巨额广告费用、营销费用等进入成本是相当高昂的。中国企业大多缺乏国际性品牌,这使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不畅,只能贴牌生产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当地已有品牌是一条捷径。最后,并购可以获得原有企业的分销渠道,利用这些分销渠道以及被并购企业同当地客户,供应商多年建立起来的信用,使企业不仅迅速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顺便将跨国企业的产品引入该市场。

(3)多元化经营。并购较之新建企业减少进入不熟悉领域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和高成本压力,有效的降低了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实现多元化经营,并且企业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取得原料的有效途径,生产技术,原有销售渠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已占有的市场份额,顺利进入新行业。以美国为例,建厂需经过epa(有关厂外污染的)和oSHa(有关厂内安全生产问题)的严格审查方能取得营业许可,而并购无此麻烦,周期较短。比如,万向除Uai外已吸收兼并国外16家企业,涉足海外保险业,华立收购飞利浦CDma研发部门,进入资金技术人才门槛较高的通讯领域等。

(4)获取优质资产。跨国公司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进行的“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的战略,剥离非核心的资产或者目标企业迫于暂时的经营困境,低价卖出部分资产,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获取优质资产的机会。中国网通就是利用亚洲环球电讯陷入的经营困境,以8980万美元的低价拥有其1.6亿美元的资产。

(5)资源。中国飞速,国内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初级形态的资源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对石油等矿产资源的需求使海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利用国外资源的必然选择。由此产生中石油,中海油的海外并购。

(6)海外借壳上市。这种动机往往不是中国企业主要动机,如浙江万向并购美国Uai,获得品牌和销售渠道,客观上也实现了上市,可以进行股权融资。

最后,政府的推动在企业的跨国并购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跨国并购的主要力量仍是国有企业可以稍见端倪,此外,国家对企业的跨国并购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2004年7月第20号令《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海外投资作出新的改革的规定,2004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2004年第21号),都对包括跨国并购在内的海外投资给予政策支持,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了《关于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政策的通知》,对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兼并收购安排了的“境外投资专项”。

可见,中外企业由于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的差距,在跨国并购上的动因迥然不同,国外跨国公司是为了实现管理、财务协同,扩大规模,节约交易成本,而中国企业是为了绕开贸易壁垒,获取国际化的品牌、技术、销售渠道,得到优质资产,资源等目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跨国并购较国内并购更为复杂,存在巨大风险。根据美国麦肯锡公司针对116起世界性著名企业并购调查,成功比例仅23%。为此,中国企业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对跨国并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并购目的,正确对自身进行定位,选择、经济稳定自由的国家和合适的企业,充分了解目标国的等环境,恰当的选择融资方案以达到并购的成功。

1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9

2弗雷德·威斯通(美)S·郑光(韩),唐旭译.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企业并购动因篇7

关键词:企业并购方式动因分析市场

一、企业并购理论分析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会对资本价值最大利益化的追求,而企业并购则是最好的一种投资方法,对企业并购的动力来源则是对资本价值最大增值化的动机,以及来源于国内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的因素,但是对于个别企业并购的行为来说,也会在现实社会当中不同的情况而具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确定并购的动因。

交易成本理论,一般在合适的交易条件下,企业本身的组织成本有可能要低于在市场上此类所交易的成本价格,市场则慢慢被企业所吞噬,固然,企业组织规模要有所扩张,那么组织费用也将会增加。在决策与职位的分开的情况下,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不相关的经济活动,其管理所产生的成本要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所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各个不同的部门组织为一个内在的资本市场,通过企业市场协调被企业管理协调所替换,把自身的资本经济所内在优化,然后通过一个特定的方式,把那些不来自不同的资本总和在一起,最终定向投资给收益比较高的部门,从而使市场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提高。在社会科学分析的方面,现实的财务理论和当代的发展以及有关的信息处理办法,使财务理论在企业的并购当中起着很大的督促作用,量化且对社会市场的经济因素影响,对财务的盈利或者亏损情况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析,评估企业并购策略提供了有用的计策。

价值被低估是目标企业并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在企业自身的管理当中,没有发挥较大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并购企业拥经济市场外所没有的目标公司的真正有价值的相关消息;由于通货膨胀等外部自然因素造所成目标企业资产在经济市场上的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的价值存在很大的差别。价值低估理论的提前预算,在当代的社会技术条件,市场销售条件及市场经济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非常正常而且案例很多。

理论,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控制权的结构思想为主导,大胆提出了成本的思想,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人双方之间的合约成本的签订,对其人实行监督和成本控制等等,通过并购的行为对其成本的降低,然后在通过市场对权的争夺或者公平收购,企业现有的控制者将会被替代,成本所造成的威胁从而被降低。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来看,讨论的重点主要为规模经济、提高管理效率等经济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等方面的讨论则是很少的,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来看,理论界的焦点则是对于企业的价值定价,并且提出了繁多且较为复杂的定价方法,在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结构等方面,则涉及的面很少。因此,要对理论和财务分析的结合进行深沉的探讨与研究,才能更好的完善企业并购体系。

二、企业并购财务动因分析

(一)企业规模的经济效应

企业通过并购他人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对自身各种经济资源进行补充和控制,用来对企业和企业各种经济资源的相互补充。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效应也叫做韦斯顿协同效应,此理论认为并购方式会对企业所生产的市场经营效率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效应作用的所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常被人称作1+1〉2效应。其中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二)合理避税因素

在利息收益、股息收益、资本收益、企业收益之间,他们之间的税率差别非常大,所以在并购的过程当中应用适当的财务处理方式,可以有效的为企业达到合理有效的避税效果。税法一般包括亏损递延的条款,常常那些收益较大的企业会考虑把累计亏损的企业当作成合并购的对象。而一些国家的税法会对不同的资产应用不同的税率,企业应该合理并且充分的利用这些规定,在并购的行为当中合理充分的利用这些规定避税能对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

(三)获取价值低估时的溢价因素

价值被低估公司的存在,为那些有能力并购并且善于发掘公司价值的公司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并购所得的经济效益比投资新建的效果要更好。Barclay和Holderness(1989)对1978-1982年间发生在美国两大交易所的63项大宗股权私下交易的分析发现,协议价格要远远高于事后消息所披露后的市场价格,平均溢价高达20%,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溢价也就会随着大部分的股权的比例涨价而涨价。

(四)企业投机因素

投机企业所得的非生产性收益包括证卷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这些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改善,在我国出现的外资企业并购当中,这种投机的现象在当代的社会慢慢变多,他们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股权大肆收购,然后将部分企业股权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调整,最终再以高价格售出,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被低估的资产所带来的并购效益。

三、结束语

企业并购是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极为普遍和正常的情况,它在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四次浪潮,它优化了资源的配置、组合以及再利用。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对于强势企业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大规模合并,必将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名族工业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企业并购动因篇8

关键词:企业发展;并购动因;企业管理

一、企业并购理论

(一)效率理论。每个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工作和管理效率。在市场中,高效率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活动接管低效率的企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源利用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经营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主要内容是,规模经济是一定存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的,只不过有些企业无法靠自身的能力发展到规模经济,通过企业间的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或者混合并购,可以使得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的优势条件结合在一起,从而到达规模经济。

(三)多元化经营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内容主要是:企业可以通过横向并购或者混合并购实现业务的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总体价值。它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员工安全感2、提高人力资源效率3、提高企业无形资产4、提高企业举债能力

二、案例研究

(一)并购概述。2010年7月,C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成了并购财团,以大概58亿英镑成功并购购法国电力集团eDF手中掌握的英国电力网络业务100%电力资产。

(二)交易原因。1、英国电力网络急需升级,法国电力集团负债累累。英国想提高国家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的比率,要求法国电力对电力网络进行升级,但法国电力集团前期大规模收购行动使其不堪重负,所以法国电力集团着急出售英国配电业务。2、英国良好的政治环境及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吸引。C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被投资方处在政局稳定,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其次是看中项目的回报周期与回报率,还有项目的稳健性。3、C集团全球版图的规划。从1994年C将英国第一货柜港Felixstowe纳入旗下开始。C集团并购英国的脚步就从未停止。大概是想“抄底”欧洲,布局自己的全球化事业版图。

(三)并购的动因。1、占领海外市场。C集团利用海外并购,成功占据了英国25%的电力销售市场,比自已在海外一步步设厂生产要快速得多,同时还解决了技术以及员工问题,这种好处是不可估量的。2、对于整体利润的贡献。在C集团海外并购扩张过后,欧洲的经营收入开始对于集团整体盈利做出贡献,在2010年后,欧洲业务收入处于慢慢上升的状态,在2014年中期时,对于集团整体贡献达到了38%。3、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在C集团大规模海外并购后,C集团的业务不论是从经营范围上看,还是从地域范围上看,都有了很大的扩充。业务的扩展和地域的扩大都大大降低了集团整体的经营风险。4、充分利用闲置资金。自由现金流量放置在企业内部并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也无法给给股东带来额外的收益,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是降低自由现金流量的主要方式,所以企业间的并购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一)准确估值目标公司。对于并购活动是否成功来说,对目标公司估值的正确估值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高估目标公司价值,直接导致并购成本增加,增加了并购风险。如果过低估值,有可能导致后续资金供应不足。

(二)确保资金供应无风险。法国电力集团在2008年以125亿收购英国能源集团部分股权,到2010年仅两年时间就无法持续经营。根据法国电力集团的经验,C集团要在并购后加快电网升级速度,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三)大规模并购需注意被并购方所在国家市场竞争法规。英国于2002年颁布了《企业法》,其中规定新的并购控制制度,为了维护英国资本市场的公平竞争。如今C集团仅在电力业务上就称霸了英国市场,C集团此后再收购电网业务有可能会因为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而失败。如果还想并购英国国内企业,建议并购对象选择其他行业。

(四)注意企业间文化整合。并购后成功的关键是并购后的整合活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相当的差异,所以在企业文化及集团管理问题上,也需要注意。C集团应尽快做到:努力消除被收购方存在的抵触与反感情绪。还需要关注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符合度,在双方企业文化的共同基础之上,升华出属于新企业的企业文化,确保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五)并购活动应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来看,C集团这次的并购交易,为其以后的跨国并购奠定了基础。此次并购使英国市场业务多元化、丰富投资组合。此次并购的电网分布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占英国GDp的40%,收购英国优质电网资产,利用C集团此前在英国投资活动中的良好口碑,保证了C集团在英国的经营战略的发展。

所以每个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途径中,都应该首先明确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业务活动。只有这样,企业的活动才不会偏离企业战略,才会为企业战略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企业并购动因篇9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商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本身的所有权也逐渐商品化了。企业的商品化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企业的产权进行改革。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的产权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进行交易。在生产上,最经常的现象是企业并购。作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演绎,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权利的角逐和利益的再分配。其实质是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对另一个企业法人产权的控制。并购在中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

关键词:企业产权;并购;股权;经营理念;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3602

1并购的实质――企业商品化的重要方式

1.1企业是一种商品

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现有资产价值化、货币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企业所有权―产权证券化的过程。经过股份制改造,企业的现有资产及其未来的收益权全部化为可以自由流通的股份,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产权分割成相等的股份,可以拿到证券市场公开出售和转让;同时也意味着,其他企业可以凭借股权的买卖,控制这一企业的产权。可见,股份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商品化的过程,确切地说,是企业所有权商品化的过程。

1.2企业商品化的标的――股权

一般来说,企业商品化的标的就是企业在产权资本市场上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对象。在资本市场上,企业的所有权一般以股权的方式进行交易。股权包括共益权和自益权两个侧面。自益权是指股东为自身利益所享有的权利,如利润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索偿权以及股份出售转让的权利等等;共益权是股东为了公司法人的利益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出席股东大会参与议决的权利。由于股东大会普遍实行的是股权多数议决制,这就使得拥有多数股份的大股东得以掌握企业的支配权,控制企业的决策。由此,自益权的本质就是分红权,共益权的本质则在于支配权。依据股分公司运作原则,大股东拥有支配权,而小股东则只能体现收益权,除了等待分红之外,就只有拿到股票二级市场去炒作。对于小股东来说,他从公司得到的好处是企业给的,从企业买到的是“鸡蛋”;对于大股东来说,最感兴趣的是整个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他要把整只“鸡”都买下来。在前者,既定企业的分红成为商品,而在后者,整个企业成了商品。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股票既是收益证券,又是支配证券。正是因为股票代表企业的产权,具有支配企业的特性,故而才有通过收购股权而控制企业的可能。

1.3企业的资产和产权

所谓资产,即是组成企业的个别资源,如机器、厂房、土地、专利、特许权和商誉等;所谓企业产权,就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拥有的全部或部分的权利。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运转着的活的组织,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主体,拥有法人应当拥有的一切权利。当我们购买一个企业的部分资产时,我们是在购买这个企业中的个别资源,与企业的权利无关。更确切地说,我们是从这个企业购买东西,而不是购买企业,这与购买企业的产品没有多大区别。当我们购买一个企业的产权时,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时我们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购买,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我们不仅购买了拥有企业、控制企业、支配企业的权利,而且购买到了企业拥有的权利,也就是获得了该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法人权利。

2原因

2.1企业并购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国有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战线太长,布局过散,企业规模偏小,产业素质较差,产品结构趋同,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这些矛盾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键时刻。

对待结构调整,我国历来都是采用增量调节的方式来缓和结构失衡的矛盾。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悄然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原来的产品总量不平衡的矛盾已基本缓解,市场约束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最硬约束。在此背景下,要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就决不能再走增量投入、外延扩张的老路,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兼并、收购,通过企业并购,重新配置存量资产,淘汰落后企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舍此别无他途。

2.2企业并购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有效调节的各种资源,不仅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土地等各种单一的生产要素,而且也包括“企业”这一多种要素的复合体。企业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通过兼并收购,使生产要素在不断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使企业重新选择新的经营方式,从根本打破企业原所有者手中已经形成并难以改变的僵局,对原有企业进行认真的改组、改革和改造,使企业获得新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2.3企业并购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是从资产增量部分的适当放开开始的。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单纯的增量搞活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方面,在资产存量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存量资产的经营效益势必低下;另一方面,增量改革先行,势必引起存量向增量的串换,导致国有资产存量的大面积流失。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产权界限模糊,国有企业成了一种“人人所有、人人无责”的模糊的公有制形式;二是产权无法流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从来就不被认为是商品而可以纳入市场,产权产际上成了部门所有、地方所有,形成条块分割,不能流动。结果,资源在缺乏竞争力的产单位和人员手中凝固,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人才却有劲使不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闲置。

通过兼并收购,可将闲置的资产存量转移到可以使其发挥作用的高效企业和优势企业,改善资产的组合方式,提高资产运作效率,把无效资产盘活成有效资产,并在加速资本周转的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4企业并购有利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企业规模小,摊子多,企业结构散乱。劣质企业退不出市场,优势企业长不大。面对有限的资源供给和有限的市场需求,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不仅自身达不到规模经济,还被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拖累。

如今,国内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这样一种开放、动态的经济大循环系统之中,众多国有企业已开始感受到生存的威胁和发展的紧迫。因此,如何改变当前的企业结构,尽快扶植、塑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能否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以及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全球竞争的关键。

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规模的形成,资本的积聚,只能主要依靠开放性的资本集中,而不能靠单个资本的封闭性积累。很显然,如果企业不主动顺应形势,做大蛋糕,降低成本,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而是继续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水平上,宁愿吃补药,而不愿意动外科手术,就必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企业并购,正是企业迅速壮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

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都必须调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优势企业产品的市场集中度。企业并购,无疑是达到以上目的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阳,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张永承.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J].上海金融,2003,(11).

[3].中国资本市场的全面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1,(3).

企业并购动因篇10

关键词:外资并购;快速消费品;动因

一、达能并购乐百氏的背景介绍

2000年,法国达能集团收购了当时处在食品饮料行业排行第二的乐百氏集团92%的股份。2001年,五位创业元老宣布集体辞职。2005年,乐百氏亏损1.57亿元。2006年亏损1.5亿元,并对乐百氏集团下属各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层裁员比例为30%,生产基地裁员达40%。2007年,乐百氏集团给脉动饮料定下了年销售额增长10%的硬性目标,仅脉动品牌中的一个单品,其销售量就突破了7000万瓶,销售额也达到2.4亿。2008年,乐百氏杀入碳酸饮料市场。

1.达能并购乐百氏的双动因分析

(1)达能并购乐百氏的动因

完成达能集团在中国的长远战略布局:在世界500强中,达能是最早发现中国这片“蓝海”的企业之一。达能在中国曾经涉足的行业有乳品、饮料、饼干、啤酒和调味品。达能在中国的拓展沿袭了传统的资本运营做法-并购本土的强势品牌。达能饮品的销售重点早已从欧洲移向了亚洲,在这两个地区的销售额分别占达能饮品销售额的37%和51%。而达能瓶装水也占据着亚洲地区市场的1/5。乐百氏占据达能集团整个中国业务的8%。达能集团并购乐百氏集团成为达能集团在中国饮料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布局,是达能长期在中国发展快速消费品行业举足轻重的一步棋,奠定了达能集团在中国大陆饮用水的基础。

实现达能集团的全球多品牌战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总结了达能扩张战略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身为世界500强的达能在研发、生产、销售、市场研究等方面有不俗的实力,但毕竟没有可口可乐那样的品牌影响力。收购食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利用并购对象的品牌效应,实现达能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

(2)乐百氏被达能并购的动因分析

解决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压力:在中国瓶装水市场上,非碳酸型饮料最“牛”的两个品牌―乐百氏、娃哈哈一直互有争夺,势均力敌。1996年,年销售额1000亿元的世界食品业第五大跨国集团法国达能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内地,他们毫不犹豫地解囊与娃哈哈合资,首次就注入资金4500万美元。娃哈哈借助达能的力量添置了世界级技术水准的纯净水、牛奶、茶饮料等先进生产线,在市场份额中攻城略地,几年之间年销售迅速突破了60亿元。乐百氏集团面对竞争对手娃哈哈与世界食品大亨达能合作后的发展状况,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如不采取行动,势必成为竞争对手的炮灰。

摆脱发展停滞的瓶颈,寻求系统的战略思想:在娃哈哈借助外资不但壮大的同时,乐百氏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年销售额长期徘徊在10多亿元上下。为了能够突破乐百氏发展的瓶颈,乐百氏经历了多方努力,将乐百氏的管理集团从广东省中山市搬迁到珠三角的商业中心广州,在地利的条件下获取更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花巨资请美国麦肯锡公司对乐百氏进行发展战略的调研咨询。最终,乐百氏集团选择了外资并购,实现系统的战略管理,突破乐百氏的发展瓶颈。

2.财务协同效应能够通过并购实现

在达能并购乐百氏时,我国的税法中,与企业所得税法相比,外商投机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有较多的优惠条件,对于这次并购乐百氏集团可在并购后,可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原乐百氏集团董事长何伯权认为乐百氏与法国达能的总体合资可以使原乐百氏集团每年的所得税减少上千万元,并且乐百氏集团能获得达能集团10亿元的发展资金。在财务协同效应的推动下,乐百氏高层领导人选择了外资并购。

3.快速消费品行业外资并购的动因分析

(1)外资并购民营企业的动因分析

促使被并购企业快速成为外资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外资通过并购国内成熟企业,直接进入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从投入产出理论分析,外资并购能够缩短资金投入时间,使企业快速进入获利期。根据美国依查克・爱迪斯博士对企业的生命过程作过深入的研究,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十个时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老化阶段。在成长期阶段,需要企业投入但产出有限,到了企业的成熟期阶段,投资回报率大幅度提升,这个阶段也是企业的黄金阶段。外资企业通常是当被并购企业度过成长期阶段后开展并购攻势,成功获得被并购企业成熟期所创造的利润硕果。近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资本相对过剩。因此,具有经济实力的国际型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我国企业,可以低成本的进入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

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已有基础,规避入市风险:沃尔特・艾萨德认为不完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市场购销存在的贸易壁垒以及政府的政策等使得对外投资成为现实需要。外资并购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效率,并购是国际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全球分工和资源利用及规避贸易壁垒的需要。外资并购在选择被并购企业的过程中,主要并购对象放在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一般这样的企业在行业里有较好的品牌,生产规模较大,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品牌效应,减少长期品牌营造的资源投入,规避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贸然入市的风险。在已有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能够快速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抓住市场机会。利用被并购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减少人员培训费用。通过并购行业龙头企业消除外资进入我国的扩张障碍或竞争对手,提高跨国集团在我国乃至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2)实现外资企业全球化、多元化、低成本战略

外资并购作为一项战略被国际性跨国公司所青睐。我国逐步成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化、多元化、低成本战略的主要战场。战略性并购主要是基于目标公司能够在经营上或财务上达到互相协作的效果,外资企业可以利用全球化战略,灵活运用经营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航空运输、对外贸易、金融、保险等领域的相继开放,跨国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将中国纳入全球生产销售体系,使之成为亚太地区的生产基地和国际采购中心。在国际型企业心目中,我国具有低廉的劳动力资本和能源资本。这些都是实现企业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和生产动力的市场,是否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实现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重要的举措之一。

(3)投机动因

作为应用资本运作开展外资并购的跨国企业,可以随着外商战略性并购的发展开展一些投机性并购活动。国际金融资本本身就具有投机性。作为一种游资,国际金融资本在运作上不确定因素多,不注重对国内原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重组改造,仅是注重上市包装。谙熟现代资本运营运作的外资,常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出发,在我国经济不景气之际将控股的国有企业在境外上市或抛出股权、抽走资金、投向他国,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我国企业对于投机性并购投资缺乏识别能力,也为一些投机性投资提供了机会。1991年,达能将淘大收购为全资子公司。2001年,达能以18.45亿港币将淘大60%的股权转让给日本味之素。日本味之素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则一举上升了25%并跻身全球酱油三甲,而达能在一进一出之中所获投资收益估计在10亿港币以上。

4.协同效应动因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迅速、机制灵活、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成为外资并购的目标。外资企业通过并购民营企业的优质资源,可以迅速进入市场,并实现产业发展方面的协同效应,实现横向、纵向和混合式扩张。

二、民营企业接受外资并购的动因分析

1.国际化战略导向引入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通过外资并购打通通往国际化企业的战略通道,顺畅的实现由国内民营企业向国际化大企业的蜕变。外资并购民营企业,将民营企业纳入全球产业链中,同时给民营企业带来学习的机会和动力,促使被并购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全球竞争,学习先进的国际性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得到不断成长,提升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能够按照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分工效益。同时能够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营销网络、技术等资源,更好的拓展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是我国进入wto后对我国企业的要求,也是我国民营企业融入国际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

2.规避竞争风险,进行投机套现

在日趋激烈的中国市场中,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先天不足,给民营企业家一个新的挑战和选择。对于在经营中艰难跋涉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如何保住现有利益,规避竞争风险,摆脱企业管理、企业保值增值的困扰,外资并购成为民营企业家首选的方式。如2003年,国际著名化妆品企业巴黎欧莱雅公司以全部产权并购化妆品品牌小护士。当时小护士品牌是中国排名第三的护肤品品牌,仅次于玉兰油(oLaY)和大宝,拥有5%的市场占有率,小护士的品牌知名度高达90%。在销售额下滑,行业利润缩水,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线拓展和品牌提升方面始终不见建树的情况下,终于选择了并购。一位董事表示,“我们卖掉小护士,等于提前收回未来10年的收入。”

3.借助外资企业完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

外资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我国的市场竞争,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民营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感到企业生存的危机。通过引入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和惯例,实现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外资并购成为民营企业摆脱管理和发展瓶颈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质量逐步成为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主要瓶颈。民营企业创业时多属于个人或合伙创办,相当一部分企业沿用了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族经营制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过于依赖与个人的领导。个人经验和能力的集权化领导和专制式决策管理严重窒息企业活力,削弱企业发展后劲。突破内部治理瓶颈成为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通过外资并购,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使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得到完善。

4.融资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民营企业获得融资相当困难。利用国有银行贷款的渠道非常有限,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很小,海外融资方式便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融通困难首选。我国民营企业需要外资的推动,特别是我国民营企业在民间融资过程尚不够健全的时候,外资并购必然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国际金融公司的抽样调查中,有23%的企业希望通跨国公司组建合资企业以便获得企业发展的资本。通过外资并购的方式引进外资,用于发展民营企业,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的瓶颈,是目前有效解决问题了良策。

站在国家崛起的战略高度,笔者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出投机套现的心里,完善治理结构,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同时在战略布局上做更多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李彤.达能的买卖.商界评论,2007,6.

[2]张兆同,高伟凯.基于外资并购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的产业风险防范.国际贸易,2007,9: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