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24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前景

中图分类号:tm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155-02

金华市是位于浙江省中部的地级市,古称婺州,下辖婺城区、金东区2个市辖区以及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4县级市以及武义县、浦江县、磐安县3县,总面积10942平方公里,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2011年金华-义乌都市区被确定为浙江省的第四个大都市区,规划2020年成为200万人以上特大城市。近两年,金华光伏产业方兴未艾,仅市区就有100多家光伏公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1金华具备光伏发电的自然条件

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它依靠太阳能进行发电。地球上太阳能资源的分布与各地的纬度、海拔高度、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有关。资源丰度一般以全年总辐射量和全年日照总时数表示。就全球而言,美国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亚、中国、中东等地区的全年总辐射量或日照总时数最大,为世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我国将日照辐射强度超过9250mJ/m2的西部地区以外的地区分为五类,浙江属于太阳能资源分布的四类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小时,辐射量在4150~5000mJ/m2,相当于140~17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金华市区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1804小时~2060小时,年日照率为42-45%。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量为4489.2mJ/m2,金华市区水平面上年平均有效发电辐照量1247(kwh/m2.a),具备建设光伏电站项目的自然条件。

2光伏发电是建设美丽宜居金华的需要

金华市是全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能源消耗大市,是省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城市之一,这种消费结构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根据目前浙江省以及金华市的能源结构,基本上属于纯煤电的电力系统,燃煤产生大量的Co2、So2、noX、烟尘、灰渣等,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提高环境质量,在对煤电进行改造和减排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金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建设美丽宜居金华的需要,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1%左右作樵际性指标的需要。

3光伏发电是能源、电力结构改革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按发电技术划分,2013年化石燃料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比重为70%,水电和核电发电量占比分别为14.2%和10.9%。建设光伏电站对于改善电力系统的能源结构、减少燃煤发电厂的环境污染、满足用电负荷迅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能源技术持续发展,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电力供应系统愈发智能及稳定的环境下,预计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不含水电)电力累计装机规模将从2013年的552Gw增长到2020年的近1510Gw,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3%。由于光伏发电应用领域与方式广阔灵活,在未来数年内的增速将超过风电。预计2014-2020年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513Gw,超过风电的新增装机容量,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第一大增长点。

2014年,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光伏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国内光伏市场,中国的光伏产业进入理性、健康的快速发展时期。2014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为10.06Gw,跃居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表1)。除了开发大型光伏电站之外,分布式光伏发电也将是中国光伏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4分布式并网光伏系统有其自身优势

它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经过蓄电池储能,直接通过并网逆变器把电能送上电网,比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投资可减少35%-45%,从而使发电成本大为降低。省掉蓄电池,还可提高系统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和蓄电池的二次污染。分布式建设,可就近就地分散发供电,进入和退出电网灵活,既有利于增强电力系统抵御不可抗力的能力,又有利于改善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并可降低线路损耗。

5技术的进步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提供了技术支撑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并网型太阳能逆变器、交、直流防雷配电柜、连接电缆、通讯软件和监控装置及电能计量等设备组成。它通过光电转换效应将太阳的辐射能量转换为电能(直流电),再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为50Hz、400V的三相交流电并入地方电网供使用。

其原理如图1所示。

在建筑物上安装不同朝向或不同规格的的光伏阵列这种并网方式适合于分布式并网发电,在电气设计时,将同一朝向且规格相同的光伏阵列通过单台逆变器集中并网发电,采用多台逆变器分布式并网发电方案实现联网功能。

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促进光伏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几十年来围绕着降低成本的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首先,电池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商业化晶硅电池的效率达到15%~20%(单晶硅电池18%~20%,多晶硅15%~18%);商业化单结非晶硅电池效率5%~7%,双结非晶硅电池效率6%~8%,非晶硅/微晶硅的叠层池效率8%~10%,而且稳定性不断提高。电池效率的提高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硅片厚度持续降低。降低硅片厚度是减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硅太阳电池成本的有效技术措施,是光伏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30多年来,太阳电池硅片厚度从70年的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80~200微米,降低了一半以上。硅材料用量的大幅度降低是技术进步促进成本降低的重要因素。再次,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是太阳电池生产成本降低的重要因素。太阳电池单厂生产规模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mw/年发展到90年代的5~30mw/年,2006年25~500mw/年,2007年25~1000mw/年。生产规模与成本降低的关系体现在学习曲线率LR(LearningCurveRate,即生产规模扩大1倍,生产成本降低的百分比)上。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说,30年统计的结果,LR20%(含技术进步在内),是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最大的。

6政策的扶持为光伏发电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量1.6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21Gw,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分布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根据《意见》,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将可享受全程免费的并网服务,并可以自发自用、余量上网。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上调2015年的装机量从21Gw到35Gw,增幅66%”,另外重点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发改委《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对于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根据其接入方式、电量使用范围,提供高效的并网服务;当前,分布式光伏发电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补贴按国家0.42元/Kwh,浙江省0.1元/Kwh,金华市补贴政策正在制定中;如金华金磐网络科技园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520Kwp,运营期25年,项目作为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发电项目,电价按照光伏发电时段自用电价和国家、地方补贴合计计算,综合电价为1.54元/kwh(不含税),根据预测发电量计算,25年发电收入总额为1869.1万元。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为15.73%,投资回收期(税后)为5.2年(不含建设期),具备开发建设的投资条件。

7结语

综上分析,金华市光伏发电不仅具备自然条件,也有产业基础和社会需求,拥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备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转型升级;光伏产业;政府救助

一、引言

近年来,依托太阳能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光伏产业已经成为继it行业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截至目前,全球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30余万千瓦/年,已经成为继水能、风能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产业前景十分广阔。自2003年起我国光伏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产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产品出口至国外,也就是产品生产在国内、光伏应用在国外,这与世界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而这给我国光伏产品生产带来了契机,在劳动力成本低及政府补贴的刺激下,全国各地纷纷以战略新兴产业的名义上马光伏项目。我国光伏产业的重点集中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及出口上,而不是大面积的光伏应用。在2011年欧债危机与欧美“双反”的情况下(近期由于中欧达成光伏产品出口承诺,出口量会出现反弹),严重依赖出口模式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光伏企业大面积停工甚至破产。基于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尽可能支持光伏企业走出低谷。截至目前,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对光伏产业走向基本达成一致:转型支持国内光伏发电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东营光伏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营光伏)为案例,在我国整个光伏产业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通过对东营光伏发展历程的回顾,重点分析太阳能光伏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规律中政府与市场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对政府救助模式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析,探求我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着力点及行为边界。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末,我国共有光伏企业达460多家,其中硅片生产商69家,组件生产商349家,电池组件企业42家。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链已比较完备。

(一)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核心技术缺乏,高纯度多晶硅依赖进口。硅材料是整个光伏产业的基础,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没有硅材料的提纯、生产就不会有光伏产业。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从80吨猛增至7.9万吨,增长了986.5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5.6%。虽然我国多晶硅产量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大量高纯度多晶硅。

(二)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之首,出口多、应用少。太阳能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部分,光伏电池生产也是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光伏应用市场大幅扩张,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猛增,对太阳能电池需求猛增。受此因素推动,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5Gw占世界产量的39.04%,光伏电池产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中心。与我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产量相比,我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却很小,2012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为20Gw,而国内装机量只有5000mw,仅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0%,超过90%的太阳能电池要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光伏应用国家。

(三)传统模式受困,光伏应用扶持政策力度小、企业难以形成有效预期。对比国内外光伏发展政策,我国光伏政策不足之处:第一,虽然我国于2011年7月24日了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规定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1元,此外,根据项目核准时间和地点的不同,部分情况实行每千瓦时1.15元。但是该政策并没有规定此标杆上网电价实施的年限,不能给国内光伏市场投资者一个获取投资收益的预期。其次,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光照条件差异巨大,单一水平的电价无法推动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项目的并网规定,该政策都没有涉及。业内担心光伏电站有可能出现类似风电那样无法并网的情况。第三,缺乏国家性的税收优惠政策。第四,缺乏技术扶持和光伏人才培养政策。

国外光伏产业、光伏发电市场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支撑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德国的法律环境、日本的技术支持、美国的市场支撑,都有效地促进了该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东营光伏政府救助产业转型案例

东营光伏(简称东营光伏)于2005年在东营成立,注册资金4亿元,公司目前涉足太阳能级硅棒生产、电池片制造、光伏组件封装和光伏系统集成等多个光伏产业环节,2008年在欧交所创业板alternext市场成功上市,成为第三家在alternext上市的中国企业。东营光伏的发展模式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一致:政府支持―依赖出口―规模扩张―出口受限―产业转型。

(一)企业出口扩张阶段

东营光伏在政策刺激、当地政府支持下,积极出口光伏组建以满足国外光伏应用市场,无论是光伏组件生产还是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是遭受欧债危机以及欧盟双反,从2011年开始出口创汇以及电池产量出现明显下降。东营光伏在积极出口创汇的同时,由于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是欧美发达国家,光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最大,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滑,同时2010年以及2011年,包括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下调对于光伏产品的补贴措施。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展开对中国75家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先后初裁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2.9%至4.73%的反补贴税和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产品90%出口欧美市场的东营光伏受到重创。根据东营光伏年报显示,2011年其收入为2.12亿欧元,同比2010年2.6亿欧元有所下跌,而运营利润为2710万欧元,同比前一年的2956万欧元也已下降。2011年的净利润则为负数。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东营光伏几条生产线仅在零星生产,而产品也只能经过台湾企业再销往欧美市场,这也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利润进一步被压缩。最终使得东营光伏面临退市清算的可能。

(二)光伏发电转型阶段

在东营光伏依赖出口促进发展的同时,积极进军光伏发电市场,尤其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及欧美双反的情况下,从积极出口到积极建设光伏电站,东营光伏走出了一条成功转型之路:从光伏组件出口到光伏电站建设。东营光伏于2009年进入光伏发电市场,第一个发电站是总投资4600万元的960K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在当时是山东省内规模最大、也是首家并网发电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东营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未来市场的波动,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将以960K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为先导,发展与光伏发电产业配套的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促进光伏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发展水平,拓展产业集聚空间,形成有东营特色的光伏产业链及衍生的光伏产品生产与检测设备、原辅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随着政府支持光伏发电市场政策的出台以及欧美双反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开始大规模启动。

2010年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并网仪式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工程由东营光伏太阳能有限公司承建,是山东省首批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2.25亿元,年发电量为948万kwh。该工程环保效益显著,年可节省标准煤3309吨,减排二氧化硫102吨,减排氮氧混合物32吨,减排二氧化碳9000吨,减排可吸入颗粒4吨,减排灰渣1015吨。东营光伏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创造了多项“第一”。在规模上,它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晶体硅并网电站;在产品上,它在国内光伏电站中第一个使用200w高效能电池组件;在工程施工上,它是全国第一个使用地锚式结构作为工程基础的光伏电站;在建设标准上,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欧洲标准建设的光伏电站。被列入“金太阳示范工程”的中国光伏集团东营7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项目,自2010年12月29日并网发电以来,已累计发电124万千瓦时,日均发电2.6万千瓦时。该项目设计年均可向电网输送948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三)当地政府托管阶段

为了保护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紧急出台相关方案,将东营光伏进行托管,2012年11月5日,东营光伏宣布公司所有权重组计划,根据卢森堡大公国法律组建的公开股份有限公司,东营光伏接下来将进行所有权重组计划来加强公司的发展。另外,东营光伏因为目前的光伏行业危机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资金流问题和子公司东营光伏归还银行到期贷款及履行其他承诺,因此相应来说东营光伏必须尽快找到其他融资措施。鉴于此,由东营市政府控制的公司提出了购买东营光伏50.38%的股份,东营光伏是中国光伏卢森堡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也是公司的唯一资产,购买对价是1000万美金。经与东营光伏管理层的协商,东营光伏董事会认为该协议可以接受并且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司股东和雇员的利益。东营光伏董事会因此建议在2012年11月5号召集股东会来对此给予批准。其东营光伏的股份交易也将在该信息发出后下一天进行复牌。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政府后,东营光伏依托当地资源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转向国内市场,将业务重点转向独立电站的生产和建设,在其战略部署中光伏发电业务占将到公司营业额的40%。东营光伏的选择,正是目前陷入全行业困境的山东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在东营光伏之前,包括力诺光伏、华瀚光伏等,都已转向光伏电站的建设。2012年11月9日,东营光伏(东营光伏)正式通过了将50.38%股权转让给东营市国资控股企业的决定,这也标志着继江西赛维之外,政府直接出手光伏“救市”又添一例。鉴于行业内外交困的现状,目前整个光伏业“国进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东营光伏“依赖出口―转战国内―国资控股―建光伏电站”的自救路径,在国内光伏行业尤其具有代表性。

东营市政府雪中送炭注入的1000万美元,将使东营光伏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动性,并通过电站项目增加产业多样性,在行业大萧条背景下保持盈利和增长。而就在东营光伏宣布转向光伏电站建设,并希望这一业务能占到公司营业额40%份额前1个月,财政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联合了补贴小型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补贴计划,这一总补贴额度超过700亿元的庞大计划,意在通过扩大内需,解决目前光伏企业存在的出口难和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随着10mw并网光伏电站的启动,东营光伏政府救助后的转型之路正式启动。

四、案例分析及结论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景已形成全球共识,回顾德国、日本等国光伏应用的过程,政府扶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光伏发电成本高昂,严重制约着光伏应用市场的扩大,进而限制了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张。从产业政策上来看,由于光伏产业还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因此对产业政策的依赖性较强,必须依靠政府产业政策弥补高成本、技术不成熟的不足。而当前我国光伏产业扶持政策还十分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光伏市场的扩大,进而造成我国大量太阳能电池产量不得不出口国外。我国光伏电池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

结论一:东营光伏在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支持以及国外光伏应用市场需求扩大的拉动下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柱企业;但是发展靠出口、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的现状使得其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这种产品生产在国内、应用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真正发展。

结论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往往存在目标函数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光伏行业出口受阻、大量企业破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紧急出台光伏发电政策,启动国内市场的同时真正促进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交由市场决定,但是在政策落实中,地方政府出于考虑财政税收、人员就业、银行贷款质量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积极对光伏企业进行救市,东营光伏仅是其中一个例子,大多地方政府采取了类似政策,选择支柱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支持,尽量不被破产清算。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1.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

2011年全球太阳能发电安装量达到历史新高27.7Gw,较2010年增长了约67%。而权威分析机构imS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可达惊人的50Gw,需求增长依旧可观,但产能的增长远远大于需求的增长。从已过去的2012年一季度来看,因德国、比利时、英国的安装项目繁荣,带动整个欧洲市场需求维持稳定,新兴市场中北美和亚洲需求增幅较大,预计全年会有40%以上的增长。但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双反”进一步成为事实,受此影响预计下半年国内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光伏组件将会出现下滑。同时,欧洲市场主要国家在三季度均有进一步调低上网电价补贴的预期,四季度需求量将会有一定的下滑。欣喜的是,从当前的国内市场环境来看,下半年国内需求将会表现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将抵消上述市场需求下滑带来的影响。总量上看,全球全年安装需求量预计在29-32Gw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欧洲装机量占比将从去年的69%降至今年的50%,市场权重进一步下降。

在最上游的多晶硅环节,目前只有江苏中能、重庆大全、宜昌南玻、新疆特变、眉山瑞能、乐山永祥等少数几家企业坚持生产,国内多晶硅企业停产率达到80%以上。且除了江苏中能宣称不亏损外,其他企业皆为亏损生产。韩国oCi、江苏中能近期先后宣布延迟或取消多晶硅扩产计划,对应对、改善当前市场局面呈积极态势,后续全球几大家硅料厂主动性减产的概率增大,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

硅片—电池—组件制造环节,由于近一年来多晶硅现货价格暴跌,辅材价格也全面回落,该环节企业成本转嫁情况良好,成本控制力强的企业已实现微亏甚至盈亏平衡。从下游个别大企已的一季度财报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仍在亏损经营,但亏损有所收窄,各生产环节制造成本也明显下降。但一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难以偿还银行债务的问题,为了应对资金链日益紧张的局面,上下游在积极寻求解决成本下降的路径的同时,对各环节的产品价格已开始默契保护,光伏产业现状已处于一个整个制造环节倒逼市场强行进入价格筑底过程。下一步企业仍将以持续的降低成本为首要工作,在营运方面会专注于现金管理。

2.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光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各环节产品价格都掉入历史冰点,全行业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整合期。但同时可以看到,在这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终端需求一直在保持增长,市场需求本身未出现问题,而且前景仍然广阔。尽管光伏产业还将低迷一段时期,但在系统价格大幅下降的带动下,光伏发电的竞争力提升显著,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新兴市场涌现,终端需求超预期增长已成为业内共识。传统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权重将进一步降低,全球至少60个国家将成为市场贡献区域,单一市场不稳定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有力的促进了全行业摆脱困境,逐步建立一个健康理性的发展环境。

(1)从宏观形势来看,欧盟已经明确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别达到20%和50%,美国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日本政府推出了绿色能源新政,提出了到2050年依靠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减排温室气体80%以上;澳大利亚提出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满足20%电力需求;我国提出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各国政府都在按照各自规划努力推进。

(2)从需求方面看,根据欧洲光伏协会的研究,全球148多个国家(占国家总数的74%)日照充足,有发展太阳能发电的条件。oeCD国家尤其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新增电力需求庞大,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电力需求增长强劲。至2011年底,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9Gw,2012-2020年期间,按照全球主要市场的需求规划预计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超过300Gw,平均每年新增装机量约为33.3Gw。由于年新增基数已达到阶段性发展的较高水平,后续需求增幅将难以维持前期的水平,需求端将进入一轮平稳增长期。因此,目前光伏产业制造环节严重的产能过剩短期内将难以有效改变,落后工艺、产能将在竞争中逐步淘汰。预计从2020年后,伴随传统能源的日益减少及开发成本快速上升,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爆发性增长。

(3)从成本趋势来看,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统计指出:2012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实现光伏平价上网,而常规电价从2000年以来以每年4%的幅度上涨,在今后预计将以5-7%的速度上涨,光伏系统安装成本却在2011年出现大幅下跌,将前期业界预期的平价上网时间再次推前。对基本情景的预计是,2014年左右光伏发电可以在欧洲国家普遍实现平价上网,2018年前后可以在大多数新兴国家实现平价上网,2025年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平价上网。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4

作为新兴产业,太阳能多晶硅在未形成产能产生经济效益之前,行业整体就面临了一轮过度开发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导致过去一两年内多晶硅价格出现过山车式暴涨暴跌,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发展初期的阵痛之后,近期多晶硅供应出现明显紧张气氛,产品价格持续走强,新一轮景气周期已经到来。在多晶硅价格持续高涨的刺激下,上周南玻a、乐山电力表现出色,创下近期反弹新高。

光伏景气自下而上 多晶硅持续涨价

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应用国,2009年全年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大概在2万吨左右,2010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已经达到1.933万吨,接近去年金年的水平。而这背后则是期内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升温,国内光伏厂商电池组件出货量的爆发性增长,由此带动对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旺盛需求。

光伏市场景气开始由下游传导至上游,多晶硅涨价近期突然加速,国际多晶硅价格重新攀上70美元/公斤。这是继国际多晶硅价格2008年从510美元/公斤的高点回落到2009~40美元/公斤的低点之后,正式呈现强劲上攻态势。光大证券表示,在年底前,市场没有利空因素出现的几个月中,多晶硅价格不会出现明显回落。上游硅料厂盈利能力的提升将是中期趋势:1、上游环节技术壁垒高,投入大,量产时间长,市场风险高。在产业链中理应享有较高毛利率;2、自2008年年中以来,由于预期产能过剩,多晶硅价格大趺,而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的附加值保持稳定,造成下游毛利率显著高于上游,出现短期繁荣。中长期来看,全产业链各环节盈利能力的合理化回归应该是趋势,上游厂家理应享有20%以上的毛利率。3、目前国家对多晶硅行业的准入标准提高,贷款也有限制。因此,未来的产业扩张将主要集中于既有的行业龙头,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价格无序竞争的局面出现概率降低。

多晶硅进入最佳发展期

今年下半年,国内多晶硅企业迎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佳发展时期。目前,国内涉及多晶硅的厂商可分为四类:一是传统厂商,如新光硅业、洛阳中硅、峨嵋半导体等。这些厂商具备多年生产技术经验的积累,且夺得了市场先机,但其暂时的领先地位远不牢固,而且在人才流失严重的同时同样缺失多晶硅的先进核心提炼技术,并由于投资所限未能实现千吨以上规模经济,二是传统能源和能源设备国企,如天威保变、特变电工、东方电气、乐山电力、银星能源、航天机电等。这些企业介入多晶硅生产环节的时间较短,但它们实力雄厚,有比较明确的投资规划和一定的下游渠道优势,未来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三是民营下游光伏企业,如无锡尚德、江西塞维、江苏中能、南玻a等这类企业因为有光伏产业链作为背景,且实力雄厚,机制灵活,企业执行力好,一旦光伏市场启动,必将成为市场的宠儿;四是江苏阳光、通威股份、航天机电等非能源企业。从行业经验、技术工艺、还是从资金实力上,这类企业中水平较为参差,长期发展前景难以预测。

总体来看,在上述四类多晶硅制造企业中,第二、三类企业竞争实力较强,在下半年的多晶硅产业复苏中必将当先受益。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5

不过,2011年末,一些利好的政策消息陆续传来。去年12月1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此外,《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等规划性文件也即将出台。这一系列新政策会将光伏产业的发展之路引向何方?这是否昭示着光伏行业将走出寒冬,迎来春天?

光伏应用补贴涨 建筑市场成蓝海

2011年12月1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下称《通知》)。记者注意到,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补贴今年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是补贴对象变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记者,2011年的补贴分两部分,项目所采用的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供货价格的50%补贴给中标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工程安装等其他费用按6元/瓦补贴给光电建筑的项目投资方。而2012年的补助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全部补贴给了光电建筑项目投资方:对建材型等与建筑物高度紧密结合的光电一体化项目,补助标准暂定为9元/瓦,对与建筑一般结合的利用形式,补助标准暂定为7.5元/瓦。

对于这一变化,孟宪淦表示欢迎:“这说明补贴办法更加简化了。以前将补贴分两部分,并要求晶体硅光伏组件、并网逆变器以及储能铅酸蓄电池等关键设备从国家统一招标的入围企业中采购;而今年则实行谁投资就补贴谁,并且取消了招标环节,由光电建筑项目投资方直接采购产品,大大简化了政策操作流程,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管理。同时,将补贴供给方的部分转给补贴下游用户,客观上也起到提振光伏产品应用市场、消耗过剩产能的作用。”

其次,对光伏组件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尽管取消了关键设备招标这一环节,但丝毫没有降低对光伏组件质量的要求。”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总工程师郑金峰表示,《通知》不仅对于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衰减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着重强调了用于采光顶、幕墙等部位的光伏玻璃材料的安全性。严格的质量要求体现了行业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对于光伏产品品质提升也形成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郑金峰还向记者解读了《通知》中的其他变化。例如,加强地方对各自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障示范项目的落实到位;鼓励“优先采用用户侧并网方式,实现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并推广微电网并网技术”,既有利于利用光伏发电,又不对电网产生影响,实现并网不上网,促进下游市场的快速拓展。

那么为何这个已经实施3年的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补贴今年有了这么多新变化?

孟宪淦指出,在我国提升建筑节能指标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背景下,横跨建筑节能和清洁能源两大领域的光电建筑应用无疑受到更多的重视。该《通知》强调“连片推广”,强调“居住功能”,目的就在于加快国内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市场的启动,使示范项目具有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形象工程,供人参观,从而进一步拓展光伏产品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郑金峰总工程师也告诉记者,光伏发电与建筑的结合优势明显:一是有效利用建筑物屋顶和幕墙,无需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二是即发即用,就地发电、就地使用,节省电力输送工程投资;三是建筑物上的光伏系统制造出清洁能源,既可供给本建筑物负载使用,也可并入公共电网,不仅实现建筑节能,还实现了建筑造能。作为光伏发电的一种重要形式,光伏建筑在国内的市场前景非常光明。因此,该《通知》无论从建筑行业节能减排还是从带动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的利好。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深陷发展泥潭,量价齐跌的现象大面积出现。随着政府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建筑的应用,光伏组件在国内的销量有望因此得到提升。

规划传来新消息 市场远景仍光明

2011年12月19日,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实行。根据该《办法》,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将调整为8厘/千瓦时,在目前4厘/千瓦时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记者了解到,依法向电力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这一收入的征收标准为2厘/千瓦时,2009年提至4厘/千瓦时,此次是第二次上调。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是为了弥补补贴资金的缺口。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同比增长近50%,2010年征收的100亿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仅能满足国内企业70%的补贴资金需求,而2011年的缺口则增至100亿元左右。

几乎同时,国家能源局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目标,到2015年末,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为1500万千瓦,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年,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5万元/千瓦时,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配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到2020年,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时,发电成本达到0.6元/千瓦时,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国家针对光伏相关产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可以视为政府给出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孟宪淦表示。此前,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确定为4厘/千瓦时,光伏行业中很多企业就认为能够启动我国太阳能市场,而今政府将标准上调为8厘/千瓦时,这可以看出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大,对太阳能发电15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的实现也是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对于我国光伏行业,在当前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产量超90%以上出口,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启动将为光伏生产企业带来曙光。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表示,在太阳能方面,虽然目前面临着成本、体制等方面的发展瓶颈,但太阳能市场前景仍很广阔。近期来看,要在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地区结合特殊需要,积极开拓和太阳能相关的技术,加大推广试点项目,推动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未来还要继续推出扶持太阳能方面的相关政策。

企业依旧盯出口 期待国内现转机

众所周知,多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背后的问题在2011年集中暴发。去年前两个季度,在国内光伏行业里,增产、扩容依然是关键词;而到了三、四季度,局面急转直下。随着各上市公司惨淡季报的出台,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严重依赖出口的光伏行业

顿时陷入黯然境地:在上游市场,国际多晶硅价格持续下降直逼生产成本,国内多晶硅行业几乎全面停产,下游光伏组件企业也放缓或停滞了发展步伐。

那么,上述一系列利好的政策消息是否能让光伏相关企业看到希望呢?

谈及2012年,洛阳万年硅业有限公司王信宗总经理似乎并没有太多期待。他告诉记者,根据关停产能在3000吨/年以下生产线的规定,企业的老生产线从8月份已经停产至今。目前企业正在全力上马一条产能为5000吨/年的生产线,预计2012年3月份投产。“新生产线已经上马,资金也投进去了,不管价格怎么样,也只能先生产。目前多晶硅的价格是20万元/吨,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没有利润空间的。2011年里,很多企业已经积压了一部分产品,再加之下半年不少企业受政策影响停掉了老生产线,新的生产线也有可能将在2012年上半年投产,又将使得一部分产能集中释放。所以前景还很难说,可能还要看国际市场的出口情况吧。”

安徽天盛硅材料有限公司王春龙董事长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认为,2012年对于光伏市场,仍然是考验。欧洲各国经过前两年的迅猛发展,光伏装机增速正不断放缓,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扩散并恶化,则欧洲今年装机量极有可能出现持平甚至倒退。因此2012年多晶硅价格很难出现较大涨幅。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6

中国春节之后第一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股迎来一轮大跌。自从年初德国补贴政策传出有变,太阳能板块悲观情绪便开始弥漫,与这一轮下跌直接有关的是英国投行巴克莱资本分析师VishalShah的一份悲观报告。这位知名太阳能分析师称,德国太阳能补贴政策将于今年收紧,太阳能生产企业面临压力,他对太阳能板块前景提出质疑,并对一系列太阳能股进行了降级。shah预测,太阳能股票将持续受压,直至美国或中国需求前景更为明朗。 不过,德国银行、美国投资分析机构LazardCapitalmarkets等随后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生产企业成本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激烈价格战中提升份额。德银认为,中国太阳能企业比欧洲同行有成本优势,整体低30%~40%,上游硅成本在大量产能下正经历利润挤压,反而会惠及中国太阳能组件生产商。这份在低迷中刺激了投资者神经的德银报告认为,如果太阳能组件价格今年下降19%~24%,中国太阳能厂商的毛利仍有21%~27%。德银因此上调了包括英利、常州天合、无锡尚德在内的几家中国太阳能企业目标价。

果然,继阿特斯公布正面业绩之后,3月4日公布的尚德四季度财报结果再次提振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股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能源成为热门话题,这使得太阳能板块近一个月被机构投资者大肆追捧。根据wind资讯统计,自今年2月以来,与太阳能发电有关的23家企业整体涨幅达到了9.1%,其中,风帆股份、力诺太阳等涨幅都超过了15%,明显高于同期全部a股5.18%的涨幅。

“目前市场正在回暖,股价在回升,更多的政府将会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太阳能市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首席财务官李宗炜显得自信而踌躇满志。国内券商也普遍认为,新能源中太阳能的发展前景较为明朗,目前的调整对行业长期发展是利好因素。多数券商均认同,今年太阳能光伏行业业绩增长会超过40%。

所有这些乐观的预期都立足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中国国内太阳能消费市场即将启动。多晶硅跃进

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2009年12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在‘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拉动下,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出现了跳跃武发展。200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万千瓦,2008年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已经达到了260~-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有20多家光伏企业在海内外上市,2008年世界前30名的光伏电池生产商有十家在大陆,四家在台湾。”

光伏产业链包括多品硅、电池、电池系统等多个环节,多晶硅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和光伏行业近十年的跳跃式发展相比,中国式多晶硅的跃进更令人叹为观止,短短四年就从鼓励类产业走入了疑似过剩行业队伍。

2005年以前,原材料供给、多晶硅核心的提纯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大厂商手中,国产太阳能多品硅厂家技术水平低,不仅产量小,而且产品成本高,整个光伏制造业完全沦为两头在外、微利代工的尴尬局面。多晶硅成本平均占到下游总成本的70%,太阳能企业的利润率被上游多晶硅厂商挤压。

多晶硅材料提纯进入门槛高,产量成为制约中下游的发展瓶颈,也令多晶硅成为太阳能行业链条的暴利环节。国际多品硅价格一路飞升,从2004年每公斤几十美元,到2008年9月涨至接近每公斤500美元。

起初,由于多晶硅需要高投入和相对长的投资周期,几乎没有企业投资。而光伏电池组件投资壁垒低,投产见效快,一般组件厂建成投产仅需三个到六个月,几乎成了所有投资者的选择。

但在暴利吸引下,2006年开始,大量资金进人上游硅料提纯。同时,在科技部“863”攻关计划、“十一五”计划、国家发改委《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多方推动下,中国多晶硅行业开始启动。

此后两年,在四川、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内蒙古等20多个省份,有近50家公司先后进军多晶硅领域,动辄预算投资1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赛维LDK在江西有年产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有年产1.5万吨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投资了年产1万吨项目,还有中能江苏在徐州年产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产l万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的年产5000吨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的年产4500吨项目。

地方政府野心

如果说光伏组件的投资是民企带头,多品硅投资热潮背后的资本则相对多元化,背景纷杂不一。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主营业务为变压器、早早尝到投资太阳能企业(英利)甜头的河北天威保变,有总部在四川、集团主营为饲料的通威股份,还有四川省投资公司背景的川投能源,与同样位于四川的传统电力企业乐山电力和岷江水电,也有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背景的航天机电,以及毛纺织业背景的江苏阳光。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国有背景。

根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初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产业投资者受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蜂拥而上,而地方政府被认为是这一波投资浪潮的推波助澜者。从广东顺德、辽宁锦州到上海、河北廊坊,一个个地方光伏产业园把如火如荼的多品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多晶硅项目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对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从审批来讲,由于一度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获批相对容易,同时由于资金密集、产值巨大,迅速贡献大量CDp,不少地方政府利用低电价、资源优势等条件吸引企业投资,并在办理手续方面给予了诸多便利。

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手段主要包括:直接补贴,主要针对科研项目和引进的重大项目;税收优惠和返还;人才政策、宽松的土地政策和审批便利;银行信贷的倾斜。在具体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由于大项目争夺的激烈,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利用对电价的控制权给予低电价政策,这对用电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很高的多晶硅制造厂商来说极具吸引力。

倩贷支持成为地方政府利用的重要推手之一。根据里昂证券报告引述对12家多晶硅生产商的调查,绝大多数厂商表示2009年获取当地银行信贷支持“相当容易”,银行信贷占到这些生产商的总资本42%,居融资渠道之首。

据英利CFo李宗炜透露,河北英利2009年境内外融资总额中,约70%来自国内信贷,除去地方信贷支持,“相当部分是总行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直接信贷支持”。

从巅峰陷入危机

当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太阳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过山车”开始进入下滑通道。这一年的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业龙头老大无锡尚德股票市值由100亿美元一度缩水至低于20亿美元,公司创始人、中国光伏产业标杆人物施正荣的个

人财富缩水了80%左右,跌幅位居第一。另一家光伏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彭小峰个人财富也缩水80%。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光伏企业有四分之三倒闭歇业。

硅料投产一般要两年时间。2008年底,来自中国的硅料上游企业开始出产,而2009年上半年开始,关于上游过剩的说法开始不绝于耳。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产能是否过剩在政府不同部门和投资者中尚有争议,但价格高台跳水则是不争的事实。

2008年9月开始,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接近500美元的高点大幅回落,到2009年5月跌破55美元。目前,现货市场价格在每公斤50美元至55美元之间,除去需求端的利空,2006年和2007年大量上马的中国产能功不可没。

根据里昂证券研究报告,2009年2月后仅半年时间,分析师跟踪的一些多晶硅厂家生产成本就从69美元/公斤降到了48美元,公斤。相当部分厂家的生产成本在优惠电价的帮助下降到了30美元~40美元。该报告认为,中国总产能将在2010年四季度达到全球产能的一半。

“现在新上马的多品硅项目没法开工,因为以目前的价格水平,多数企业是多产多亏,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的确存在。”鼎晖创投负责新能源投资的梁隽章坦言。但他认为,对于低成本优势明显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也可借上游价格大跌之机挤出国外高成本的制造商,占领市场。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太阳能企业几乎是封闭的,这场资本市场的寒流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回暖。

6月底德国汉堡光伏展会上,分析师逐渐开始变得肯定的论调,使得英利CFo李宗炜相信再融资的“窗口已经打开”。回国后的李宗炜迅速部署增发,两周后,包括新老股票在内的股权发售获得了5倍认购率,融得2.4亿美元新资金。忆及当时隋景,李的叙述似乎仍带着“虎口脱险”的惊心动魄。此前的2009年上半年,由于上马新的多晶硅项目,资本市场曾传出英利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在此之后,H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GCL-poly)11月一举获得中国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司)55亿港元投资,成为2009年太阳能行业资本市场一大亮点。

“为什么是保利协鑫?”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不解地问道。接近保利协鑫的投行人士坦言,两年前多晶硅提纯曾经利润丰厚,后来由于进入者太多,产量太大,在价格战之下,利润下滑迅速,但是,“保利协鑫的优势在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电价补贴、劳力成本低,是这个行业的典型模式,投资者将其视为行业的窗口企业”。

根据投行报告数据,从2008年中到2009年中,保利协鑫将硅料成本从66美元/公斤迅速降低到了36美元/公斤,2009年其年产量1.8万吨,为国内众多竞争者中当仁不让的领先者。不过,此时国内市场硅料平均生产成本也已仅为53美元/公斤。

在过剩之争中,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统计口径为规划产能,与实际并不相符,另有一些行业人士则指出,“产能过剩”不过是行业龙头们借以挤出新晋者的尚方宝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认为,产能过剩一般是成熟产业才会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属于新兴产业,应该不会患这种病。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和不衔接。

打开需求瓶颈

今年初,德国政府宣布,拟下调德国光伏上网电价幅度达15%。这是继2009年的西班牙和2010年年初的法国之后,欧洲第三个宣布削减太阳能补贴的国家。数字显示,德国2009年光伏组件安装量高达25亿瓦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消减补贴将引来更多的仿效者,欧洲太阳能补贴政策退出力度加大。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出口前景蒙上了重重阴云。

2008年以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消费国是德国,曾经长期占据世界安装量的一半左右。主张环境保护的绿党在德国很早就拟定了“10万屋顶计划”和企业级、公用事业级的太阳能电站扶持计划,给予很高的上网电价补贴,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当时是德国的补贴政策扶持起了整个中国太阳能产业。

西班牙进行大规模补贴比德国晚,但发展激进,在2008年已经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大光伏电池消费国,一度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光伏电池。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多把德国和西班牙当做主要市场,占中国太阳能电池销量的70%~90%。

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制造能力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从发电来看,2008年全球累计光伏发电6850兆瓦,而中国仅为140兆瓦,其中已经并网的仅有10兆瓦,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仅为0.73%。

随着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主要光伏出口市场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欧元汇率持续走弱,仅仅凭借出口似乎已不能消化迅速堆积的产能。不论多晶硅产能过剩论辩两方看法如何,在外需疲软,产能扩张迅速的背景下,如何启动内需已经摆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韩文科在上述讲话中承认,“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还很小,太阳能光伏发电仍主要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到2008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容量约14万千瓦,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光伏发电现状问题应用前景

1光伏发电的发展及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就通过实验发现了“光伏效应”,证实了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在1954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制作完成了单晶硅太阳电池,从此进入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伏发电新时代,而作为最基本光电池材料的晶体硅在光伏发电产业中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工作效率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直线下降到3美元以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印度的光伏发电产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50多家公司从事与光伏发电技术有关的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对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生产在欧、美以及亚洲都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目前为止,主要的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规模都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其光伏发电市场份额占到了全世界光伏发电总量的五分之四左右。为了成为世界光伏发电市场的领头羊,美国和日本先后出台有关太阳能技术和光伏发电的研究开发计划,如百万屋顶计划和日本的新阳光计划。由此可见,在国际大环境和大市场下,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势头是十分迅猛的。

1959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并于1971年成功应用于我国第2颗人造卫星中。1979年我国开始实现单晶硅工厂化,在此之后引进了国外光伏发电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初步形成了属于我国的光伏产业。而在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国际市场的驱动,我国的光伏产业迎来大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日益增多,光伏发电技术渐渐应用于通信、交通、天气、偏远地区等不同领域.太阳能电池的使用率也逐年提高。尽管我国的光伏发电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同国外比较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2我国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上游产业污染严重

虽然太阳能源和光伏产业属于绿色无污染的能源产业,但利用太阳能的上游产业和硅材料的相关生产和加工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例如太阳能薄膜电池制造时会伴随四氯化硅和氯化氢等废气污染物。特别是四氯化硅,如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会变成某些酸性物质,从而对土壤带来污染和破坏。我国将大部分目光放到了光伏产业的优点优势上,对太阳能制造引起的相关消极影响却缺乏有效的重视和监管。

2.2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我国拥有众多光伏发电企业,且产业化产品中出口份额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在大部分时间内只重视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利润,忽略了同类企业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往往无法团结对外,这就导致了当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国际带来的反倾销危机压力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缺乏统一的组织或者协调机制,去管理光伏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仅仅只靠少量的光伏产业协会显然无法满足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2.3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尽管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已经减少了数十倍,但同传统发电手段相比价格依旧过高,这也成为制约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就必须依靠本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我国政府针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仍有所欠缺。在美国,采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家庭会获得政府一定数额的补助。在法国和印度,使用可再生资源的企业项目都会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而在我国,此类针对光伏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仍需出台和完善。

2.4部分群众的认识不足

光伏发电虽然并非近几年的事,但对我国大部分人,尤其是偏远地区人民来说是个新事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困难。很多人缺少对光伏发电的足够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不信任的态度,这也反映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光伏发电产业缺乏有效宣传与指导,导致消费者认识不足。

3光伏发电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光伏发电是人类目前研发的新型能源中最可靠、最有代表性的发电工艺,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必定会代替传统发电方式,成为发电方向的主流。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到2020年,全球光伏组件产值每年能达到40Gw,系统的总装机容量接近195Gw,届时光伏发电的产量会占到全球发电量的1%左右[1]。而到2040年时,光伏发电的比例会快速上涨到21%左右。世界能源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光伏发电为世界总发电带来的贡献呈飞跃式发展,从2000年的0.01%,到2020年的1%,到2040时比例会达到五分之一左右。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急需透过传统的手段,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道路上,我国应采取上网电价均摊方式,通过降低光伏产业成本来促进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技术成熟后进而过渡到取消法规,使其真正成为切实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发电技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我国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部级太阳能光伏研发中心,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不同的产业基地,例如在我国西部成立硅材料生产基地,而在东部沿海地带建立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在加大光伏发电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研发应用光伏的系列产品,包括光伏建材、光伏家电、光伏灯具和文具等。在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同时,要加强学习和吸收其他新型发电产业优势,通过开展独立光伏电站、城市并网光伏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的建设和示范来大力培育我国光伏发电市场。

4结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更加主动和高效地利用好光伏发电产业的优势,为光伏发电创造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光伏产业风险分析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01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51-02

一、光伏产业概述

1839年法国学者贝克勒尔首次发现了光伏效应标志着光伏产业的诞生。1954年,伴随着第一块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产业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阶段,1958年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59年成功研制实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雏形阶段,伴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北京、浙江、河南和云南等地的一些器件厂先后开始了生产单晶硅电池。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开始引进国外的关键设备。这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的总产能达到4.5兆瓦,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孕育阶段,产量逐年增加。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至今)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大量需求,我国的光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在经历了蓬勃发展阶段后,进入衰退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在2007年之前大肆扩张,在2008年之后产能集中释放。但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国外市场需求放缓,造成了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国内龙头企业纷纷破产重组,小企业也陆续停产。在欧盟实施反华光伏行动后,我国光伏电池开始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光伏产业风险分析

光伏产业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诸多风险。产业链上,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会产生技术风险;制造销售过程中还会因市场的不确定性产生市场风险;时局的变化会产生政策性风险。

(一)光伏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布

光伏产业链从总体上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包括多晶硅的提纯、制造单晶硅棒和多晶硅锭及切割生成硅片的过程,是产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中游包括电池组件封装、配套部件的生产、形成整体的光伏组件;下游包括离网的装嵌电池模块和对电网企业的并网运行。

1.光伏产业链上游——技术与产品价格风险型。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价值中,上游硅材料的提纯和硅片的生产技术门槛最高、产品附加价值最高,属于技术风险型投资环节。由于我国大批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的投资建设,使得多晶硅的需求激增,价格也水涨船高。中游的疯狂投资更是拉动了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相关统计显示,仅在2009年上半年,50多家企业在全国20个省筹建、建设、扩建多晶硅生产,总规模达到了17万吨,投资总规模超1000亿元。如果能按期完成全部产能,那么这些产能要高于全世界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当多晶硅价格暴跌时,由于国内低端生产者技术落后相对于国外企业毫无竞争力,所以只能纷纷停产整修。

2.光伏产业链中游——市场风险型。光伏产业的中游主要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封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低,产品附加值也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出口盈利。我国众多企业纷纷投产封装电池,依靠国内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带动企业发展。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的大型企业,它们推动着我们光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加剧,产业价值锐减。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就出现光伏产能过剩的情况,到2011年更是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

3.光伏产业下游——市场与政策风险型。光伏系统的应用位于光伏产业的下游,包括光伏并网发电、户用光伏系统以及光伏建筑等。虽然我国是光伏生产大国,但由于使用费用高、政府补贴不足、扶持政策没有跟上等原因,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率却很低。截止2012年底,我国并网系统的累计安装量仅约2兆瓦,独立光伏系统的累计安装量约33兆瓦,光伏发电的累积安装量不足全球的1%。过去,光伏发电与普通电价之间差价往往由国外政府补贴,使得市场空间巨大。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来自西方国家的光伏发电的价格补贴瞬间被削减或取消了,这导致光伏发电价格升高、市场需求大量减少、市场份额下降。同时作为我国光伏产品销售最大市场的美国和欧洲,相继对我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收取高额的惩罚性关税。这一连串的政策变动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几近灭亡。

(二)光伏产业的利益相关者与风险分担

1.地方政府——光伏产业的催生剂。地方政府与光伏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相关者之间最复杂的。地方政府既是光伏产业的保驾护航人,也是将光伏产业推向深渊的始作俑者。在产业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地方政绩,拉动地方GDp增长,同时提高就业率,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谓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但正是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企业对光伏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过于乐观,盲目跟风投资,使得行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扭曲。而非理性的投资、国际市场的突变等诸多因素使其无力偿还高额的负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里应该反思的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是政府的热心也应思量其中的投资风险,因为风险承担者终归是自己。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中央提出扶持光伏产业政策后,掌握着大量规则拟定权的地方政府凭借其可以快速拉动GDp,提高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率的优势迅速投资光伏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会疏于或者根本性地忽视本地方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长期宏观性的问题。不惜以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光伏产业。

3.国外政府的影响。国外政府对我国的光伏产业来说既是最初的拉动者,也是最终的扼杀者。自21世纪以来,光伏产业前景远阔。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支持光伏发电,对光伏产业进行财政补贴。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政府纷纷下调了光伏市场的补贴。这使得占全球光伏市场八成的欧洲市场的增速大幅放缓。其中,2010年的光伏市场增速为129%,而2011年仅为42%,增幅放缓超过60%。

4.金融机构的加入与退出——金融风险导向。金融机构前期,投资在光伏企业创业初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2008年开始光伏产能过剩已经初现端倪,而中国各金融机构和银行并没有逐渐放缓投资,继续火上浇油,注入大量资金,导致过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光伏产业的衰败,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以及对光伏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对光伏企业采取贷款收紧政策,不再给予新的信贷。面对迅速扩张的产能规模、下跌的产品价格、严重积压的库存,多数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还有一大批光伏制造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面临破产重组的抉择。

5.电网企业——光伏的潜在竞争者。光伏并网是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常规电网连接起来,一起完成供电任务。在我国光伏并网所占比例极低,这是导致我国光伏市场萎靡的最直接的原因。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难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如技术标准的无章可依、技术水平对电网安全的担忧。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光伏并网侵犯了电网的垄断利益。对电网企业来说,一方面面对光伏发电的竞争,国家电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升级电网,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国家电网企业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三、光伏产业规避风险对策

(一)掌握高端核心技术

掌握了新兴产业的高端核心技术就掌握了产业的命脉。如果对该环节失控,那么就会受制于人,处于不利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光伏产业应该重点发展产业创新能力,不能走在国外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体系的老路,盲目追求生产力的快速扩张。减少成套设备的整体引进,结合产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技术攻关,注重核心技术与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通过学、仿、创的结合,对关键设备进行国产化研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产业控制权,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政府考核制度与市场管理

在政绩考核方面,需要从单一的以经济总量和就业率为标准的指标向更全面和长期性的标准转变。标准应增加政府错误引导的问责制,促使地方在制定政策引导投资时可以从长远和风险角度仔细斟酌。同时,在政绩考核标准中应该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损耗程度加入考核标准,从根本上杜绝产业内部无序混乱的竞争现象。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促进企业优化整合,令产业技术更优、污染更低、规模更大,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较多集中在供给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上,如给予研发、投资支持等。在需求方面,市场的启动、优惠电价的力度并未及时跟上。我国可以学习发达国家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方法,并结合产业的自身特点,利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等方式,逐个突破这些制约因素,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来达到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加紧光伏并网的步伐,打破电网公司的垄断,扩展国内市场的发展,使其在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

(四)培养吸纳复合型人才

光伏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吸收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光伏产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优厚的政策福利,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的海外专业人才;二是从金融、证券、高等院校等专业领域吸收人才;三是根据国内的需求情况,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后备人才。

(五)分配好风险与收益

根据风险承担能力分担风险,把承担风险的大小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有效地制约个人行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应使企业的决策始终以公司盈利为目的。这样才能保持产业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利益由管理者带走,而风险却完全由地方经济和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来承担的现象。

(六)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具体改革方式。《决定》指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对光伏企业而言,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能与处于垄断地位国家电网进行公平的价格竞争。同时,还应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嵎喆.从光伏产业困局看战略性产业培育[J].北方经济,2012(2)

[2]傅晓.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探讨[J].企业文化,2012(7)

[3]张嵎喆,王俊沣.光伏产业困局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理,2013(4)

[4]陈晓洁.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3(3)

[5]耿亚新.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0(5)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9

新闻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5个年头,但世界经济复苏和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国际劳工组织6月3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就业形势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呈继续增加趋势,全球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2亿人增至2015年的约2.08亿人。(人民日报)

快评:

促进就业复苏,提振经济是关键。目前,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甚至面临再度衰退的风险。联合国年初的一份报告认为,世界经济面临着欧元区危机继续恶化、美国“财政悬崖”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硬着陆”三大风险。在此背景下,解决高失业率问题需要多方举措。

首先,通过促增长减少失业是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具体来讲,一是要解决经济危机的结构性问题,处理好财政紧缩和刺激经济的关系,在整顿财政纪律、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通过适当的财政刺激和产业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回升。二是要解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认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解决利润和投资脱节的矛盾。

其次,要防止和减少“无就业复苏”和“无就业增长”问题。金融危机对全球就业市场的冲击远比对经济的冲击更为持久。由于后危机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导致的“无就业复苏”和“无就业增长”,是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面临的巨大挑战。

最后,制定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和社会政策。通过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等措施,切实有效解决就业、尤其是化解青年就业难的问题。

补上科学伦理这一课

新闻背景:

近日,某美国民间团体了一个网络视频,视频中,有人用一支3D打印手枪发射了一枚子弹,同时的还有这支3D打印枪支设计图。这种更容易得到的设计方案和更低廉的枪支价格引发了枪支安全担忧,而这种担忧很快被证明不是没有道理的。据英国媒体最新报道,由于除了击针外,这种3D打印手枪枪支全部部件为塑料,因此被拆分后成功通过了伦敦的火车站安检。(人民日报)

快评:

新科技带来了新问题。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也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爱因斯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化解核危机而努力。各国对克隆人等技术也达成共识,禁止研究。但当类似3D打印手枪技术出现,众多新科技以极其迅猛的势头进入人们生活,甚至普通人对核技术都触手可及之时,科学伦理已经不单单是政府与科学家的事儿了,更应该衔接上公众这一环,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一方面,普及科学伦理,能够使人们对新科技有正确认识,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滥用科技。当武器更容易被获得、信息更容易被窃取,当人的器官、基因都能选择再造……当普通人如此轻易掌握科技这柄双刃剑时,那么他们应该面对刀刃的哪一面?在科技影响力更加强大的未来,他们的错误选择不仅危害自身,也可能会危及公共安全。

另一方面,普及科学伦理,能够促进科学界、政府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特别是让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科学家们的作为,进而更好地参与涉及科学伦理的相关科学技术决策。当科学界、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公众不仅可以成为监督政府与科学界的力量,而且还可以支持他们共同应对风险。

公务员应该有怎样的幸福观新闻背景: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职介机构联合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网络的普遍吐槽:“身在福中不知福”、“矫情诉苦”、“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情何以堪”,等等。反差怎会如此强烈?(人民日报)

快评:

诚然,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最有发言权。但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

事实上,每年公务员考试“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火爆场景,表明这一职业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无限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

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

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

加速培育国内光伏市场

新闻背景:

6月4日,欧盟公布对中国光伏“双反”的初裁结果,决定从6月6日至8月6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作为我国光伏产品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区,欧盟此举无疑让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雪上加霜。(新华网)

快评:

近年随着德国、意大利等国大幅降低光伏发电补贴标准,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严重受阻,国内市场份额迅速提高。2009年,国内光伏电池产品仅约2%安装在国内市场,而2012年达到了35%。光伏产品市场重心向国内市场转移是大势所趋。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不仅是当前消化过剩产能、化解行业危机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低碳发展的需求。

开拓国内光伏产品的应用,在政策上要更多地鼓励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支持家庭和企业自发自用。集中式的太阳能发电站面临并网难、远距离输电成本高、损耗大等问题,对局部地区自然环境还会带来潜在危害。因此,在补贴等政策上,应当更多地鼓励家庭和企业“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模式,推广分布式发电,实现就近并网、降低环境风险。在日本,目前96%的光伏发电为分布式光伏系统所提供。国家电网此前出台的并网措施,为分布式太阳能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光伏发电市场前景篇10

农业是光伏应用的重要领域

说到光伏产业的具体应用,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在西部戈壁滩或者沙漠建设的光伏电站,或者在工业厂房屋顶建设的分布式电站。由于太阳辐射能量密度低,建设光伏电站一般需要大面积的廉价土地,比如戈壁滩、半固定的沙漠和盐碱地等。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发展光伏产业。但由于这些地区适合建设的地方十分有限,且把这些电从沙漠地区运输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和南部地区成本比较高,所以中国目前的光伏电站已经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西部地区的电站建设速度也逐渐放缓。

那么光伏产品能不能应用到农业一线生产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利用太阳能的浇灌方式,太阳能照明、杀虫等等已经有了很多应用,而进一步将光伏发电电池板或者薄膜作为农业工程的一部分进行建设,就形成了目前的分布式光伏应用的一种新的模式——光伏农业。

据介绍,目前光伏农业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一是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不同透光率的太阳能电池板或者光伏薄膜来实现。其优势在于:首先,由于其具备一定的透光性,不仅能满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种植有机农产品、名贵苗木等各类高附加值作物,还能够养殖牲畜、发展渔业,或者实现作物的反季种植。其次,光伏农业大棚利用的是农业大棚的棚顶,因此能够节约土地资源。最后,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带动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同时,通过实现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将成为区域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比如光伏农业大棚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光伏农业的另外一种应用模式是将光伏发电系统独立出来,作为电站来提供电力。采用光伏发电,不仅能解决荒漠土地、林地或者大棚周边的取水灌溉、鱼塘供氧、荒漠治理、草原畜牧、海水淡化等领域的供电问题,并且无需架设电网、无需储能装置,既经济又环保。

比如光伏提水灌溉系统的应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浇灌和人民生产生活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气象局太阳能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太阳能资源总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安装40mw的估计,装机潜力容量可达到500Gw。在这些无电地区,通过建立光伏电站发电,实现荒漠作物的提水灌溉。治沙女英雄牛玉琴治理的毛乌素沙漠就是很好的例子,治沙基地使用Solartech光伏扬水系统,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还种植了玉米、大豆等各类经济作物。

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光伏农业市场的产品供应和需求都在逐步放大之中。其中的主要产品门类也已经从单纯的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力系统拓展到光伏水泵(光伏滴灌、喷灌、微灌产品)、太阳能污水净化系统、农业用太阳能转光膜、农业用光伏玻璃、太阳能马灯、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照明灭蚊灯、太阳能杀虫灯等。

因此,光伏农业科技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产出清洁绿色能源,还能实现高效种植,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光伏农业的本质是一场实现农场变工厂,田间变车间的过程。现代农业是需要科技和新能源的推理和动力,而光伏技术的应用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是恰逢其时,也是历史必然。

光伏农业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应该说,我国从一开始对光伏农业的市场前景认识程度并不高。记者跟踪了多年光伏产业的变化,我国光伏产业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欧美市场,其产品主要为光伏电池板,虽然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设备的技术水平在不断上升,但是一直以来,农业都不是光伏产业的目标。一直到2012年欧美与我国光伏电池的双反事件的爆发,才让众多的企业重视起分布式光伏乃至农业光伏领域的存在。

npDSolarbuzz分析师韩启明表示:“中国的农业光伏市场曾经被下游光伏供应商及安装商忽视。在中国光伏出口面临欧美双反限制的不利情况下,在本土发掘更多的需求将成为光伏产业界的重要课题,农业光伏则是众多应用中最具前景的一种。在农业光伏项目中,最普遍的类型就是光伏大棚,因为除了供应电力它们还具有其他优势。位于温室顶部的光伏电池板可以遮阳吸热,替代建筑材料,并增加整体美观。”

目前,与农业高度结合的商业光伏设施正在我国得到一线光伏开发商的支持,这一新的光伏应用类别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迅速增长。比如应用到生态农业大棚中的仿生态转光膜技术,这种技术能根据不同植物生长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的需求,对透过转光膜的太阳光进行波长转换,以便农作物更容易吸收,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这种新型农业大棚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既节能环保,又极易维护,相比于传统大棚,有成本低廉、农产品量质皆高的优点。

2014年初,总面积3024平方米的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创新的智慧温室在北京通州投产。该温室的特点就是将光伏能源、现代农业装备以及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无土栽培技术与自动化装备,通过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实现作物精准化高效生产。这里通过装备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系统、草莓高产栽培装置、苗木移植机器人、基于植物生长检测的物联网系统、智能型自动转移喷灌机等,可以满足温室生产的灌溉、施肥、补光、补温等不同用电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融雪功能,提高了温室透光率和抗风雪性能。

在国家相关政策抑制大型集中式地面电站建设、分布式发展又遭遇“好屋顶难求”的背景下,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太阳能杀虫等一系列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国内光伏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光伏技术和产品在现代农业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有专家计算,如果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光伏农业产品,其市场可达千亿元规模,在5年内可达到万亿元规模。

光伏农业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由于建设农业与光伏一体化电站,将传统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提高光伏发电项目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实现阳光、土地资源的立体高效利用。因此得到了众多地区的青睐。

2013年4月,河南省西峡县中菇香菇专业合作社的光伏香菇产业项目全面实施。该项目利用西峡香菇种植基地的优势,引入太阳能光伏发电,全面提升该县香菇产业发展水平。作为河南省惟一一家获得鲜菇出口资质的企业,中菇合作社年产标准化香菇3000万袋。光伏香菇产业项目计划在3年内,把合作社现有的1200亩种植基地建设成集40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和1000万袋香菇高效种植基地为一体的光伏农业示范基地。

2013年9月,江西省兴国县与恒天电力光伏有限公司签订恒天电力兴国2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该项目一期建设1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占地面积600亩,投资1.8亿元;二期建设10mw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投资1.2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的一期工程位于兴国县埠头乡龙沙村龙沙湾,以大棚棚顶安装高效晶体硅电池组件采集电量为特色。采取双向运营,利用棚顶光伏发电,打造“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在棚内种植苗木、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产品,打造以现代农业为主的科技大棚旅游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县首家以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项目。

2013年10月,五原晟宇100mw光伏一期项目具备发电条件。晟宇100兆瓦光伏设施农业项目总投资4.12亿元,是由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集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为一体的示范工程。项目分三部分组成:建设占地200亩的光伏温室,在温室顶部安装光伏太阳板,实现空中发电、棚内种植;利用原有旧排干改造,建设占地80亩的鱼塘电站;采取节水设施农业喷灌技术,建设占地1200亩的地面电站,并间隙种植优质牧草及中草药,实现农业与工业的有机结合。

2013年10月,江苏连云港市目前正兴建首座蔬菜大棚光伏电站——二龙山光伏农业生态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设计装机规模15兆瓦。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000万千瓦时,园区蔬菜大棚年产各类水果400余吨。这里温室里的照明、通风、供暖等用电问题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上形成立体的生产,实现了大棚和电站的双向受益。”

2013年11月,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中国蔬菜之乡”寿光首个蔬菜大棚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该项目年均发电量近160万千瓦时,除满足蔬菜大棚用电外,大部分将输送给周边居民使用,实现了发电、种菜双丰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3月,我国光伏蔬菜大棚、“渔光互补”水产养殖、光伏畜禽养殖大棚项目等已经达到400多个。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来说,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市场价值和市场空间正在快速发展。

光伏企业紧盯光伏农业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并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光伏发电与新型农业、科技农业、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吸引光伏企业的眼球。从2013年以来的市场发展来看,目前在中国许多省市,尤其是新疆、湖南和河北,越来越多的光伏项目开发商开始优先考虑包括光伏农业在内的光伏应用新机遇。

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去年就谋划运作总量超过100兆瓦的农业光伏项目。2013年2月,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应城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太阳能第22家下属子公司。据悉,中节能已顺利取得由应城市工商管理局颁发的中节能(应城)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城项目公司正式成立,该子公司的成立将加快推动应城10mw光伏农业科技项目的建设。2013年8月6日,中节能(汉川)农业光伏科技大棚项目并网成功,向大棚输送电能。这标志着湖北首个农业光伏科技大棚正式投运。

此外,中海阳能源集团、追日电气、东方日升、保定天威保变、英利、汉能控股等企业都在抓紧实施与光伏农业相关的项目。比如中海阳能源集团公司已于近日成功中标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电站项目,项目是江西省引入的首家将光伏新能源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项目,同时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农业大棚项目。而作为该项目的epC总承包商,中海阳将为其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据了解,中节能乐平2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同时,将大棚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电流接入就近变电站并网发电。安装在大棚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还将起到隔绝红外线作用,处理好传统农业大棚保温、升温问题。此外,太阳能电池板所发电力还能为农业大棚的LeD植物灯系统、生物杀虫灯、地源热泵、加温和散热设备、拍水泵和营养液循环系统、植保设施等使用,从而达到棚上清洁发电、棚下高效种植的效果。

而我国两家著名的薄膜光伏产品公司,保定天威保变和汉能公司也纷纷与光伏农业结缘。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透露,天威薄膜公司一期技术升级新产品——薄膜光伏叠层组件,成功签订山东光伏农业项目供货合同。天威集团总经理丁强介绍,该光伏农业项目位于山东省,包括16个蔬菜大棚,采用叠层120w型组件,总装机容量0.69兆瓦。这是继2010年天威薄膜公司17千瓦透光组件在山东寿光薄膜光伏农业透光大棚成功应用后,再次承建该工程的二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