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十篇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5:42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质量,成为我们财务管理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内部监控以及财务人员工作水平等主要问题,开展了实践性应对措施分析,以期提高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质量。

一、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信息化问题分析

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信息化技术在单位财务管理开展了实践性调研工作,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中信息安全性能较差

在财务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安全性能问题一直是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遇到的主要管理问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可能造成单位财务信息丢失、管理质量下降等诸多的实际性问题。一是网络安全问题。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网络技术的支持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病毒、木马等安全问题的出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木马病毒的出现会造成单位财务信息的外泄,进而造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危机的出现。二是系统安全问题。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软、硬件系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对于财务信息管理的开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系统安全问题会造成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效率下降、质量降低,甚至因为瘫痪造成管理停止的情况,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内部控制监控管理有效性低

内部控制监控管理的开展对于财务管理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性作用。但我们发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监控工作的有效性依然较低。一是信息技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对于财务监控质量提高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技术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实际管理中,依然采用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监控方式,降低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二是监控中缺乏细节化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监控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对于细节化管理模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影响了监控工作质量。例如,在监控过程中,部分监控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工作程序进行细节监控,导致因程序错误造成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出现。

(三)控制过程中财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平均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财务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出现了不平均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年以上的工作人员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类工作人员对财务信息化技术熟悉过程较长;对计算机系统简单问题难以进行有效处理等都属于这类问题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会造成财务管理信息化难以顺利开展。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主要工作措施研究

为了提高财务信息技术的应用质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我们开展了以下应对措施研究:

(一)以制度化为核心,提高财务管理安全性

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制度化管理模式的开展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指的安全制度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安全制度。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系统不受到网络安全影响,我们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地制定与遵守相关的网络安全制度。例如,不得使用财务管理计算机从事网络聊天、购物等与工作无关的事物;定期进行安全软件升级与维护工作等,都是财务管理网络安全制度中必须严格规定的内容。二是采用专人管理制度。在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起专人责任制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系统安全性。专人责任制管理制度的实行,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提高管理责任心,保证财务管理系统安全性。三是建立软件系统升级制度。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做好财务软件系统相关的软件系统升级,也是确保财务信息管理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所以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利用制度模式定期完成单位内部软件系统升级工作,对单位财务信息和整体信息安全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远程管理技术,提高内部控制监管有效性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控制范围内完成,我们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远程管理技术开展了应对工作。这种工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控制管理中发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作用。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我们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技术自动化程度,利用网络云计算技术开展了远程财务管理工作。这一技术的应用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云计算技术具有远程管理的特点,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者可以在不干扰实际工作情况下,实现远程监控、信息共享、事实检查等多种财务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云计算技术还具有很好的准确性,较之人工计算的开展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管理数据误差,保证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二是设立财务管理警报处理系统。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避免因财务管理细节问题造成财务管理质量的下降,我们可以建立财务管理警报系统进行管理。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当财务人员未按照工作程序进行财务管理时,警报系统可以通过自主分析,对财务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警告,完成自动化的监控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不因为细节内容出现质量问题。

(三)建设全能型财务管理队伍,提高信息化财务管理水平

在实际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我们结合单位在职培训工作开展了全能型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我们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以及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重于理论得出教学理念,对单位财务工作者进行计算机使用与维修基础、电算化软件技术使用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培养工作,为事业单位全能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财务信息化推广过程中,这种培养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前瞻性特点。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针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利用实践性工作方法进行应对,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保卫;消防;管理;职能

随着生产科技的高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设备设施的更新,职工人员的增加,会给保卫消防带来一定的难度,并具有一定复杂性。我们知道,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的管理与本单位的财物安全、生产设备、公共设施、职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首先,保卫与消防的目的在于维护财物、设备、科室档案资料、厂房、公寓的安全。以上这些重要部位一旦遇到偷窃、破坏、火灾,就会停产停业,经济受损失,职工生活受影响。因此,保卫与消防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会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绝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必须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其次,做好治安保卫、消防安全是保证单位生产能正常运转,职工利益不受损失的重要条件。保卫工作稍有疏忽,消防工作稍有疏忽,事故的发生随时有可能发生。为了使治安保卫、消防安全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经济服务,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真考虑。

一、当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部治安环境严峻。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用的设备越来越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袭击的主要目标。企业周边村民.少数社会闲杂人员及部分单位把“致富”的目光瞄准了企业,大肆盗窃和破坏企业的生产物资和设备器材,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对于这些非法的“三小一点”,有些地方政府不但不予以取缔,甚至作为地方支柱企业予以保护,严重侵犯了国家的利益。内部治安问题增多,市场经济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减员增效,需要改革创新,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触及部分职工的切身利益;部分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长期拖欠工人工资,造成上访.请愿.罢工.怠工,冲击办公楼.报复领导等事件时有发生;企业内领导干部腐败堕落,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随时可能酿成事端等。这些矛盾.问题的存在,给当地社会治安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企业本身造成很大损失。治安保卫工作与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一是管辖范围不清,管理关系不畅;二是治安保卫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扎实;三是企业党政领导对治安保卫工作不能真正重视;四是在治安防范方面的投入较少。

二、明确治安保卫工作职能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达到相当大规模的社会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这种指挥必须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和构成生产总体的各独立部分的个别运动之间的差别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治安保卫工作的职能在于协调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其职能范围归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条例》,认真落实国家和公安部门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定,并定期组织本单位职工进行学习与教育,切实掌握了解本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具体情况。第二、负责保护单位的财物、生产设备公共设施以及职工的根本利益。第三、加强进行生产安全监督与检查,确保生产能正常运转。第四,加强对各部门、车间、公共有场所(停车处、楼道、楼层)的巡查,发现隐患或问题要及时汇报处理。第五,加强对保卫工作人员的督促教育管理,维护本单位的秩序,敢于制止职工的违章违纪行为,严防偷窃行为。第六,对外来陌生人或可疑人员进行盘查,严格履行来访者登记制度。

三、加强企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队伍管理的对策

各级企业单位领导要切实把做好治安保卫工作当成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思想观念。首先要主动改变其传统的对治安保卫工作的领导方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管理新模式。二是要有长远观点,在人员配备上做到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同等对待,努力使治安保卫工作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形成队伍知识互补.工作能力互补的良好格局,并建立健全长效的工作岗位轮换机制,确保治安保卫人员进得来.出得去。三是严格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投入,努力为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创造出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各企事业单位要依据这个总则结合本行业.本单位工作实际尽快制定出实施细则。一是要分级.分层次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作出规定,确保从上至下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从事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制度,以确保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达到规范.统一.高效.有序管理。三是要将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公安机关.本单位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管理职责进行具体明确规定,做到权责明确.职责统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人员培训考核管理体系。要从为做好企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高度,建立健全治安保卫人员培训长远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使培训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编写新颖实用的培训教材和建立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教材内容应以治安保卫工作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切实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做到易学易懂。

四、认真制定保卫消防管理制度

制定保卫消防管理制度是使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力求在制度管理中求生存,在制度管理中求稳定,在制度管理中求发展。以制度约束人,以条例限制人。每个干部职工要全力履行安全职责,建立、完善保卫、消防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行之有效的防范制度。只有保卫、消防安全职责落实到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有效地保护职工安全及财物安全。从总体上说应从两个加强一个健全通盘考虑。加强保卫人员值班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素质及工作效率。

总之,治安保卫,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可小视,有利于国家经济方面的发展,保护公民的利益,做到人民心中的英雄。

【参考文献】

[1]周楠.浅谈中小企业消防安全管理[a].2009(22).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3

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人员较多,大型机具多,工程占地范围大,施工复杂,涉及爆破、高空操作等特种作业,工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事故。最近一两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事故仍不断发生。如目前在建的三峡枢纽工程,曾发生塔带机断裂造成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前不久,三峡工地378联营体120工地浇筑道路混凝土时发生塌方,死亡5人。我省的类似事故也不少,如某电站用运送土石料的缆车载人,因缆绳断造成5人死亡;甘孜州热足电站3#机堵头爆裂,造成水淹厂房、3人死亡;甘孜州一装机仅120千瓦的小电站边坡垮塌,造成12人死亡等。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血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为水电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近一两年来,由于机构改革过程中的一些调整,使得水电项目的建设管理出现了脱节现象,许多在建项目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无人过问。尤其是近年来非水利系统企业甚至私营企业投资水电建设的越来越多,部分业主不清楚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不懂得工程本身的安全和质量涉及公众安全和公共利益(水电工程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河道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新的形势下,作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仍应常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要义不容辞地搞好水电建设管理,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二、搞好水电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建设项目法人、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的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建设项目或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全面责任。各单位在工程项目上的负责人分别对本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的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单位。项目法人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贯彻国家、部、省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办法和工作部署。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明确项目法人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制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3.制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安全技术措施,协调有关经费的落实;加强与建设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系。

4.为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创造必要条件。

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认真执行国家和部、省有关部门颁发的安全生产法规和规定;二是建立、健全适应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机构、安全工作体系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三是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经逐级审核、审定后组织实施,并报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核备;四是坚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二)理顺体制,规范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中、小水电建设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和改革完成后,应继续履行职能,加强管理。我省于去年设立了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全省安全生产进行综合性管理。综合性管理与专业管理彼此不能替代,应相互补充,互相配合,共同作好工作。

(三)依法管理。安全生产年年都讲,但重特大事故年年都在发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实施依法管理,以法规代替行政命令。我省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以利于安全监管部门和省水利厅、市州水利局从执法的角度进行水电工程强制安全管理,对违法者给予惩罚。除了省级法规外,行业管理部门应制定专业性的管理规定作为补充。目前,四川省地方电力局正在起草《四川省水利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有望近期出台。

(四)加强日常检查。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检查,督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单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情况;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安全管理档案等。

(五)设计、监理单位要积极参与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项目法人、施工单位是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单位,但设计监理也应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安全管理。

设计单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施工安全服务:一是工程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以及部、省规程和规定;二是对施工风险较大部位的设计,必须把施工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和技术措施,应参与编制施工安全的实施细则或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三是对施工中遇到影响安全的各种险情,必须按规定做好测、预报工作,及时向项目法人、监理和施工单位建议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措施;四是协助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应提出处理方案。

工程监理单位应与项目法人配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监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督促施工单位制定并执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进行日常检查;三是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符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四是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严重失控、施工安全没有保证时,有权责令其停产整顿。

(六)搞好水电工程的防洪度汛。防洪度汛是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每年的防洪度汛工作,除了国家防总、省防汛办的总体布置外,水行政主管部

门应从建设管理的角度,抓好在建工程的防洪度汛工作。一是要保证工程区范围内的河道畅通,不能因为在河流上兴建电站工程而侵占河道行洪断面,抬高河道水位,造成沿河两岸增加淹没范围。二是要保证工程本身汛期安全,不能因为施工围堰未达到应有的防洪标准而水淹基坑,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伤亡。三是各种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等应堆放在安全高程以上,以免被水淹。

(七)建立安全情况及事故报告制度。一是各在建水电工程项目法人,应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情况,应对已发生的各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查清原因,分清责任,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二是坚决实行事故快报制度,特大事故应在6小时内、重大事故应在24小时内、一般事故应在48小时内逐级上报,不得隐瞒。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内保措施

0引言

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安全及经济建设,做好企事业单位保卫工作将为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稳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突出问题、做好企事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等,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1.1保障企事业单位正常有序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性,承担着监督和管理国有资产,积极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而做好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是实现企事业单位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关领导必须加强内部保卫管理工作,保护国有资产,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以保障企事业单位正常有序的发展。

1.2保证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良好的内部治安保卫环境对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至关重要,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防止单位内部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单位通过与公安机关的相互配合,联合打击,能起到积极保护企业资产和物资的作用。

1.3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构建和谐氛围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保卫工作直接关系着单位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职工只有在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后,才能提升自身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积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

2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实力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应急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智能化新兴技术应运而生,它们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就目前来看,企事业单位在内部保卫工作上缺乏足够的技术投入,导致技术实力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大大影响了单位内部保卫管理质量。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内部治安管理上还缺乏必要的风险应急系统,一旦出现紧急事件,单位会因为没有采取及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而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2.2缺乏科学的内部保卫管理机制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管理秩序混乱问题,内部保卫管理分工不明,导致职权范围交叉,或有的治安范围无人管理情况的出现。另外,企事业单位往往存在一些内部矛盾,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安全职责管理链条有待优化整合。

2.3缺乏专业的内部保卫人才队伍,内保人员素质不高在企事业内部单位担任治安保卫工作的人员多来自部队,虽自身素质良好,但在专业工作技能掌握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治安环境,日益智能化、科技化、专业化的犯罪形势,他们缺乏对技术鉴定以及犯罪手法的足够了解,因此工作经验不足,治安保卫水平有限。

2.4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现有的内保人员有限,同时内部保卫工作缺乏必要的技术设备。同时受企事业现有管线范围的限制,很多单位的人员配置与其内部治安管理范围不相适应,面对繁杂的治安工作无从下手,一些关键性岗位人员配置不足,一旦出现突况,单位将面临无人处理的窘况。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在人员设置上分工不明,导致职能交叉,人员相互推诿情况的发生。另外部门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导致内部腐化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单位内部保卫工作质量。

2.5单位领导班子对内保工作重视度不足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上,一些领导班子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片面强调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单位内部保卫工作,而将治安管理工作一味归结为公安部门的职责,导致了单位内部保卫工作边缘化,大大限制了单位对内部保卫工作的投入,最终影响了企事业单位的整体治安管理质量。

2.6不稳定因素激增,突发事件频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事业单位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形成治安不稳定因素,对单位的内部治安造成了很大威胁。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突发性总是影响着单位内部的和谐与稳定,这就给企事业单位的内保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做好企事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3.1全员参与、预防为主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工作方针,不断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防控体系,逐步适应动态化的管理要求,变以往基层单位各自为战为点面结合,建立防控安全网,极大地改善运行机制不协调,配合不力的情况。同时,单位通过防控一体化,建立基层党支部,完善领导组织建设,划分内部保卫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制,安排专门人员管理,建立治安工作网,积极动员各级人员广泛参与,多管齐下,形成一致力量。另外,建立起配套绩效奖励机制和赏罚机制也至关重要,单位要抓好各级安全保卫工作,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员并给予适当奖励,同时还要在整个单位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将安全管理深入至各个环节和领域,引导职工主动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治安保卫环境。

3.2加快推动单位规章制度建设企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安全保卫管理工作时,为确保内部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并强化监督落实环节。完善领导管理责任制,制定专门人员管理此项工作。企业可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建立覆盖面广,管理细则明确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细则,使之更便于操作。另外,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单位应该转变以往的防范策略,转变以往被动式应急处理为主动出击,逐个击破。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性质的单位,则更要加快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统一部署,协调应急管理秩序,保障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高效运行。同时,企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安全保卫演练,并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以维护企业的内部安全,以保障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有序进行。

3.3加强技防设施建设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单位技防设施建设,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向科技要稳定,向科技要安全,加大技术防范力度和密度,最大限度、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内部治安防范的网络化,提高治安防范能力。要结合单位承受能力、安全现状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分步骤、分阶段、多层次、多格局的方式安装切实可行、覆盖面广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红外报警装置等技防设施,依靠科技强保、科技创安是实现企业内部治安根本好转的强有力的保障。

3.4加强保卫队伍建设企事业单位要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规定,建立健全保卫机构,选配纪律严明、熟悉业务的人员来担任专职保卫干部,配备相应兼职人员,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逐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权划分明晰、机构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保卫部门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业务建设。

4结束语

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的基础,而内保工作的目的是保障企事业单位的财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其责任重大。为此,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必须对内保工作高度重视,并设专职人员负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内保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技防能力建设,加强保卫队伍建设。要求各部门(单位)做到全员参与,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促使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走向正规,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范斌.对新形势下创新航天保卫工作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0(8).

[2]张洪滨.胜利油田综合治理和保卫工作浅议[J].才智,2011(6).

[3]栗双金.浅谈建筑企业治安维稳管理的加强和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12).

[4]刘炳惠.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3(30).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5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实行的是项目管理制,安全管理体系由参建各方派出的项目管理机构组成,各项目管理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既要符合本项目安全管理的要求,又要满足其单位内部的安全管理要求。一般来说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机构主要有建设业主(建设业主方派驻)、设计代表(勘察设计单位派驻)、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监理单位派驻)、各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各中标施工单位派驻)。这些项目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法人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真正意义上形成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由项目机构的负责人为第一责任,其机构还应根据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决定是否设立相应的专职安全管理部门,如项目法人要设立安全管理部,总监理工程师办公室设置安全监理工程师,各合同段项目经理部设置安全管理部。这些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及时整改各种安全事故隐患及日常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是指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业主按照有关安全法律、法规,为预防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而建立的安全管理系统,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系列活动。安全生产管理体现“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思想,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表现为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使施工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2.1强化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参建各方全员安全职责,采取严格的奖罚措施,加大建设业主主导力度。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是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明确建设业主是重要责任主体,勘察设计单位是工程施工建设的第一步,是保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监理单位实施工程安全监理是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应要进一步加强参建各方“一岗双责”的落实工作,在明确参建人员安全职责的前提下,营造“人人管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安全生产月“、平安工地”活动、安全竞赛、安全评比等方式,依靠严格的奖罚措施,充分发挥业主安全管理主导作用,调动参建各方安全管理积极性。

2.2以示范施工合同段内业管理为基础,完善项目各施工单位制度内容,通过检查督促、奖优罚劣等手段,确保制度执行力。首先,选取本辖区内业资料做的最好的施工合同段为基础,结合上级主管单位及项目业主等相关要求,联合监理规范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内容,树立项目内业示范标段。其次,以示范标段制度体系为模板,推广应用,督促各标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制度修编,完善相关制度内容。再次,在日常检查及各类综合检查中,以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为核心,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建立示范制度体系过程中应重点注意:要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监理、施工单位关于安全专项方案的审批流程及审批人员要求;要规范施工单位安全费用申报范围,理顺费用申报签认流程;要对特种设备及人员台账更新频率、报备流程,设备日常维修养护等内容提出相关要求;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内容、频率、范围;要规范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检查频率、范围、内容等。

2.3要针对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严防死守消除事故隐患,确保项目安全生产。首先,各参建单位要对本辖区的重大危险源要有清晰的认识,业主、监理、施工合同段要相互联动管理,“对症下药”解决相关问题。其次,业主应结合项目特点,在与监理和施工单位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推行相应安全标准要求,控制关键点完善现场管理。如提出桥梁高空作业工作平台铺设,安全护栏设置要求;要求隧道掌子面用电箱,采用双箱体电箱,防止飞石破坏;规范炸药库安全管理、隧道内逃生管设置,急救箱内物资储备等内容;要求龙门吊、汽车吊、架桥机等特种设备必须由监理、施工单位采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经检查签名确认后方可进行;提出施工现场防雷、防风措施及日常检查要求等等。再次,就是要发挥业主方强有力的管理手段,通过日常检查、抽查及专项检查,检查各项安全标准落实情况,督促相关合同段整改落实,确保本辖区施工现场生产安全。

2.4用电安全问题是现场施工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充分发挥业主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制定相应标准解决用电安全问题。用电安全管理在现场安全工作较易被忽视,特别是涉及高墩施工、隧道施工处的用电安全极易导致次生事故的发生。用电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电箱破损、电箱接线一漏多闸、电箱未接地或接地无效、电箱用漏电开关代替闸刀开关、电箱高度不符合要求、电箱日常维修养护不及时,工作零线与保护零线混接、临电架空走线不规范、走地电线未设置保护套,工人宿舍用电乱搭乱接等方面。要通过日常检查管理,督促各施工合同段规范现场用电管理。

2.5要全面推进“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在本项目内宣贯“平安工地”建设活动要求和部署“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工作,要求各参建单位认真解读考核评价标准,按“平安工地”活动的各种要求,各司其职开展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以确保平安。为充分调动各参建单位“平安工地”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业主应每半年按“平安工地”考核评价要求对各施工单位进行考核,对考核优胜单位应给予奖励。目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工程建设中缺乏大量有技术基础并能熟练操作的工人,大批农民进入施工队伍,导致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且施工队伍流动性大,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建设安全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交通部“平安工地”等相关规定,结合具体的施工特点,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实现本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控制目标。

2.6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主题,坚持“抓基础、抓示范、抓关键”的原则,围绕强化基层和夯实基础做文章,紧抓特种设备“三证”的办理,全面落实本项目所有特种设备未经检验禁止使用这条红线,工地现场严禁“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三违现象,积极开展“零事故班组”活动,着力推进本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安全防护标准化、场容场貌规范化、安全管理程序化,使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处于可控状态。

3结束语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内部治安管理问题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te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380-02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安体质改革的基本结束,单位内部治安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在当前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应急体制建设、加强反恐怖斗争,构筑社会安全网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单位内部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维护企事业单位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秩序,配合社会整体治安工作,落实社会防控体系,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公共安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1.1为单位发展创造良好地治安环境

做好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单位发展创造良好地治安环境。特别是承担着国家多项重点科研任务的单位,一旦发生治安事件、火灾事故以及敌对势力破坏等突发性事件将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严重的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1.2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做好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范犯罪,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通过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犯罪分子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

1.3为企业职工队伍营造和谐氛围

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搞好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有了良好地内部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工作中去。

2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2.1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复合型的社会因素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员、物资、资金、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大范围、全时空流动的同时,逐步向单位内部高度聚焦,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相对稳定的内部保卫工作环境,影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主导因素由单一性的治安因素,向政治、经济、法律、政策和治安形势等复合性的社会因素转变,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日益严峻。

企事业单位内保的性质和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由原来单纯的以防盗、防火、看家护院的性质,变为以保卫保密、消防、处置和应对单位因企业改制、住房以及员工待遇等问题的大型应急事件为主。比如问题、企业遗留问题、复转军人上访问题,企业与地方农民的利益纠纷问题等,这些问题都给企业内保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思维和模式去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2.2对新形势下内保队伍的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内保队伍是由企业原来的公安处和经济民警大队组成,虽然企业公安改制结束,形式上过去的公安处改为保卫处,个别单位因此进行合并,无专职机构设置,实际上是把企业有很多年安保工作经验的人才由企业公安转到地方公安,削弱了企业内保队伍的力量,等改制这股风吹过后,企业内保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工作比过去更加艰难和辛苦,企业内部因企业公安改制而流失的专业队伍未补充。

随着国家宣布经济民警在企业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公安部把企业内的经济民警规划到了社会保安序列,过去的经济民警队伍改为企业内保保安队,进入保安行列,着装全国统一。由于全社会对保安这份工作认知的偏差,看家护院型的、不论年龄结构型的、不分文化程度高低型等,加之目前整个社会保安从业人员待遇极低,缺乏必要的职业保障,对从业人员系统培训工作更是微不足道,再加上企业内部培训的局限性等诸多原因导致内保人员流动性大,并有逐年上升的局势,内保队伍吸引力和凝聚力降低,企业内部保安严重缺编,为招到内保人员,就要不断降低选聘条件,最终造成内保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下降。

2.3不安定因素趋于增多,突发性事件引发复杂矛盾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和加速,停产、亏损企业增多,政企矛盾、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相互纠缠,使得单位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一些职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后生活困难,部分职工心理失衡,成为各种不安定事端诱发的隐患。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和不时突发出现,甚至有的群体上访是冲击、围堵单位大门及单位领导办公室进行打砸公物等违法行为,给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突发性事件中有许多是企业治安保卫部门应该有能力预防和控制的,但它需要企业内部治安保卫体系具有强有力的能力,如果平时不注重加强内保队伍建设和装备配置,真正遇到突发性事件就难以招架。

3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思想观念的制约

现实工作中,在治安保卫工作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部分人员受政绩观的影响,认为其他部门工作容易看得出成绩,治安保卫工作干得再好,一时也难以看出什么成绩来,因而在人员配置上就发生了偏差,忽视了内部保卫队伍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的合理配置,认为现在安全防范条件好了,不会出什么大的问题,因而把那些年龄相对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工作人员安排到了治安保卫岗位,从而使得治安保卫队伍从一开始在配备上就呈现出了素质不高、战斗力相对薄弱的局面。二是治安保卫队伍自身在思想上存在着一种“保卫工作无为论”。认为治安保卫工作简单,只要站好岗、放好哨,不出大问题就万事大吉。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及相关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没有多大作用,学的再好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在思想上表现为满足于现状,不乐意学习、不善于学习;在行为上表现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2管理体制的制约

一方面,在对治安保卫工作队伍人员配备上存在缺陷。众所周知,在治安保卫人员配备上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思想政治素质,而对其他业务素质要求相对来说并不太高,在管理上使得人们只注重了对治安保卫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考核。另一方面,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要求治安保卫队伍保持相对稳定,使得治安保卫人员岗位轮换的周期性变长,相当一部分人自参加工作之日起直到退休,一辈子工作在治安保卫工作岗位上,队伍缺乏活力、学习动力和工作推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在所难免。三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明造成了“把关不严”。特别是在治安保卫人员“进入关”上没有形成科学的考察、考核、任用工作机制。

3.3工作岗位性质的制约

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岗位环境特殊,极限性大,长年累月昼夜连轴转,节假日都难得休息,再加上基层企业单位治安保卫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正常的休息得不到保障,因而也影响到他们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战斗技能、业务知识无法得以更新和提高。

3.4福利待遇的制约

企事业单位治安保卫人员待遇低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待遇低。多年来,基层企业单位治安保卫人员提拔重用难,个人看不到发展前景。二是治安保卫人员的经济待遇与其承担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及责任风险不能成正比,工资增涨缓慢,与同单位的其他工作人员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三是文化待遇低。具体表现为与其他业务部门相比,外出学习培训接受岗位锻炼、脱产学习教育等机会很少,间接制约和影响了治安人员个人的发展。

综上所述,做好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对于稳定单位内部总体环境、为单位又好又快地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而提升单位内部治安保卫队伍素质,加强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的管理是做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根本和前提条件。

4新管理模式创新的构建

4.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定新形势下内保队伍管理新思路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在新时代下,企业的使命、管理、运作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作为企事业单位的治安保卫队伍,其职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看家护院式的传统内保方式必然不能满足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需求,特别是大型科研院所,高科技、高保密的要求,使我们内保队伍管理必须尽快、自觉转变观念,而首当其冲的是重新确立新形势下内保队伍的特点和新思路。

4.1.1目前企业内保工作的特点

国家重点项目任务保卫、保密工作重如泰山,打造一流保卫保密队伍,制定科学、严谨、完善的保卫保密制度体系是刻不容缓的责任,建立服务于科研生产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保卫保密“天网工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严格执法,文明执勤,牢固树立服务科研、服务职工的内保工作理念,做到领导满意,外协单位满意,职工群众满意。坚决杜绝失泄密事件发生,坚决杜绝重大恶性刑事治安案件,坚决杜绝重大发生。

4.1.2目前企业内保工作的思路

建立健全新的形势下的保卫保密防范制度和防范体系,首先树立科研保卫、保密工作第一的思想,要竭尽全力构建安全保卫、保密网络,做到万无一失。

加大技术防范的力度和密度,加大企业内部防控网建设。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尽最大可能地使用高新科技手段,形成安全防范网络化,加大技术防范力度,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最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内保队伍对内实现守卫企业疆土安全以及保卫国家秘密的职责,对外实现与地方公安机关的联系和协调,以及国家安全机关的联系和协调,以及上级保密机构的联系和协调。

“制度健全,队伍精悍,协调有力,行动迅速,团队和谐,科学严谨,敢冲敢拼”是内保工作的新思路。

4.2思想重视,转变观念,强化机构职能

治安保卫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是一项涉及治安、消防、交通、综合治理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安全管理工作。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治安保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保卫组织建设,将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严格按有关规定建立完善保卫机构和人员,科学设置管理职能。要从过去的看门护院、保镖式保卫向综合性、科学性、智能型保卫转化,积极参与单位的安全防范、生产经营、工作秩序、保密工作、政治审查、事故调查等各项工作。使保卫部门成为企业的安全顾问,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单位内保人员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到单位的保密部门。

4.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培训考核管理体系

首先要从为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的人才保障的高度,建立健全治安保卫人员培训长远规划的年度培训计划,使培训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要编写新颖实用的培训教材和建立稳定的专兼职队伍。教材内容应以治安保卫工作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主,切实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做到易懂易学。

三是要制定严格的考评考核体系,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各岗位工作职责、任务进行具体量化,分季度、年度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考核,并将结果与治安人员的晋职、晋级挂钩,通过激励约束,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忠实履行岗位职责。

4.4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待遇好、条件优、机制活固然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但面临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任务将日趋艰巨,责任和风险将更加增大。我们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提高对治安保卫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树立起维护单位利益的五种意识。

一是要树立服务单位意识,从事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人员,既是单位合法利益的维护者,又是单位财产的守护者,所以要在内部治安保卫中牢固树立起主人翁思想,顾全单位大局,时时处处把维护单位利益作为己任。

二是要树立起员工群众意识,员工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待员工群众要重视引导,和平相处,取得支持,共同维护。

三是要树立廉洁自律意识,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工作过硬,不为私利所动。

四是要树立保障意识,勤于防范,严于处理,打防结合,震慑为主。

五是要树立主动意识,早掌握、早谋划、早举措,事事主动靠前,动态控制,化解为先。

同时要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危险性大、安全保卫人员待遇偏低的实际情况,及时研究和解决治安保卫人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其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政治上培养、工作上支持和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切实增强他们对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创造一种尊重、理解、关心治安保卫人员的栓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5结论

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单位内部治安保卫人员的管理,对于做好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维护单位内部和谐稳定的经营建设全局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内部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单位内部的治安保卫人员管理要掌握服从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这个重点,转变作风,强化工作职能,将保卫工作管理融入单位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内部安全保卫人员不仅会从企业管理大局出发,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还要懂得公安业务知识和技能,成为全能型人才。通过建立健全内保人员管理的竞争考核、奖惩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等。进一步加强内保队伍建设和管理,从而使单位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的要求,努力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治安环境,确保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为单位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工程安全安全管理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百年大计,安全第一是我国工程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安全生产”是施

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和项目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工程项目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工程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

一、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是实现工程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

工程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项目工程的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正确理解工程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于搞好工程安全在源头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涵义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的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各参加单位遵照执行,而在生产实践中,所有参建单位必须对照落实,消除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工作内容。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核心内容是确保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参建

人员的安全意识,实现工程的安全生产。因此,工程安全管理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为加强工程生产中的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

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法规等有关规定,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订管理方法。2.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执行总经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各级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生产要服从安全的需要,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3.对在安全生产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论处。

二、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指导方针

(一)“安全第一”,是指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项目生产的头等大事。各项目及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同志,以及各级部门,都要十分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努力防止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生产绝对不应抱有粗心大意、漫不经心的态度。当建设任务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应先解决安全问题,使工程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二)“预防为主”,是指在实现“安全第一”的许许多多的工作中,做好预防工作是最主要的。它要求我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事故危害消灭在发生之前。伤亡事故不同于其他事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挽回,或者根本无法挽回。到那时,“安全第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国家各级有关部门、事业单位都要做到有计划地改善劳动条

件,在工程建设规划以及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经济承包等重大经济决策中,应执行国家关于文明、安全施工的规定。

(四)《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五)安全生产工作是永远没有完结的,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必须长期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三、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过程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应贯彻整个工程的建设过程,在工程主体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可以将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分为施工前的安全管理工作、工程建设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工程完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

1.施工前的安全管理

一要对建设单位的开工手续进行审查,确保工程的合法及合理性,以及环保问题的审批,二是对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审查,审查监理、施工单位的资质及相关人员的证书,这个是确保工程安全进行的大前提条件。

2.工程建设阶段的安全管理

工程开工以后,安全问题是关键,当然一套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的安全,因此,监理单位应要求承包商提供安全保证体系,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教育有效的进行管理实施,监理及建设单位也应相应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措施方案,并且在工程实施工程中监督承包商对安全保证体系的执行问题。

3.工程完工后的安全管理

工程完成以后,首先施工单位应对完成的工程进行安全自查自纠,确保工程安全后出具安全报告,监理、建设单位应对工程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并出具相应的安全报告,对工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将来工程产品投入使用后的安全系数进行评估,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前的安全预留问题。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各参建单位很好的执行,保证工程安全完成。一般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及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

(1)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施工单位即承包商,是工程中负责工程直接建设的单位,为确保工程的安全,首先是承包人的资质,及在投标文件中已经承诺的相关人员及设备的投入,施工单位项目部应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安全学习,提高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在工程开工时,建立一套切合工程实际的安全保证体系,经过监理单位审核后,切实地执行,尤其对高空作业、特殊作业及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设备,如脚手架、塔吊等设备要求投入建设前进行安全检查,在施工过程中,遵从监理、建设单位的指示,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完工后,对关键部位、事故可能发生部位进行复查,提供安全总结报告。

(2)监理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监理单位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主要实施者,是工程建设的现场监督方,对施工现场安全控制起关键作用,在工程前期,应对施工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对施工安全保证体系进行补充,施工中,监理应指导和督促工程承建单位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严格遵守国家和部颁有关安全作业规程,在地下工程施工、爆破作业、高空作业、防洪、防风、防火、防盗、安全用电及安全操作方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手册,印制分发,深入动员,广泛学习,切实执行;要求各施工单位设立专职安全机构和人员,落实岗位职责;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将安全事故消灭于事故发生之前;对万一发生的安全事故,严格按照事故处理程序逐级报告,查明事故原因,制订补救或处理措施,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受到教育,坚持“三不放过”的事故处理原则。还应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工程发生的安全隐患,在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的同时,也应要求施工单位完善施工台帐,监理结合工程实际的安全管理措施。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工程结束以后,对安全隐患可能发生部位进行抽查,总结工程安全报告。

(3)设计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设计单位是负责对工程施工的图纸进行合理、经济、安全的设计,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工程的安全系数,尽量避免危险的施工工艺,图纸设计完成后,必须经有资质的单位部门对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查。

(4)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内容

建设单位是工程的直接管理者,应对工程建设整个工程进行安全把关,对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查、选择是重要的环节,工程开工后,应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对施工项目部进行安全教育,对施工现场安全进行抽查。

(5)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管理内容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是工程建设的最高监督者,应定期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定期到施工现场抽查,有权对安全生产完成较好的部门进行奖励,反之,进行处罚。

五、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确保安全组织机构和保证体系的建立;

(二)具有符合资质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岗在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三)各方签订劳动合同、安全责任书、保险文件;

(四)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安全预案(防洪、火、雷电、台风、中毒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五)记录好安全“三级教育”、技术培训、安全检查内容。安全检查内容、记录(审查项目部的12项内容);

1.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在岗在职情况;

2.制度、责任制、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3.安全“三宝”、安全设施使用情况;

4.劳动记律、操作规程的学习情况(包括常用工种、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规程、现场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5.“三级教育”培训情况(签到簿);

6.按照“消防法”对施工现场及生活区的检查情况;

7.安全技术交底(双方签字);

8.“四通一平”、“五牌标识”的落实情况;

9.持证上岗情况;

10.各种记录、安全台帐记录情况;

11.违规、违章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12.安全会议(参加会议人员签到簿)、安全日志(专职安全员、班组

长)、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措施、结果的记录情况;

总之,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全员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确保建设领域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8

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是指铁路管理人员承担的与安全相关的职务与责任,是其为履行自身岗位职能或完成铁路安全管理工作所负责的范围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承担的相应责任。铁路安全管理涉及铁路建设、运输、设备制造和维修等各个系统,各个单位的管理岗位均直接或间接地承担着一定的安全管理职责。铁路安全管理工作标准是指针对铁路安全管理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制定的各项标准,目的是将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具体化、落到实处,主要表述形式包括工作目标、任务、方法、时限、频度、范围、程序、定量、质量、结果等。铁路安全管理职责与工作标准共同构成了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属于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铁路安全管理职责具有“法定性、完整性、全覆盖性、可追溯性”的特征[1]。其中,法定性的核心思想是内容合法、程序合规;完整性是指安全管理职责不能缺项、漏项;全覆盖性是指应能覆盖所有管理岗位,既包括与安全直接相关的专业系统人员,也包括人事、劳卫、财务等综合部门人员,区别只是不同管理岗位的安全职责多少、轻重不同;可追溯性指责任可以倒查,即发生任何一件事故或问题,都可以根据职责分工找到应负责任的管理人员。铁路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具有“具象性、可行性、考量性”的特征。其中,具象性是指表述准确,一看就懂,不会产生歧义;可行性是指可执行、能操作,与安全风险项点、管控,以及管理人员岗位权限紧密结合;考量性就是能衡量、有痕迹、有记录、能查证、可考核。在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中,职责与工作标准紧密关联。职责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属于管理源头,相对固定;标准是将职责落到实处、具体化,既有固定的内容,也有动态的内容。总体来说,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回答和解决铁路安全管理工作“干什么、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推行铁路安全管理规范化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铁路积极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安全管理部门和研究单位对安全风险管理从机制建立、运行、完善等不同角度开展有益的探索和研究[2-7],为建立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铁路系统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但在具体制度、运用及维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8-10],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制定程序不规范。有些单位制定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时,缺乏深入研究和讨论,或照抄照搬法律法规、文件、办法条款,没有结合各自实际进行消化理解和吸收,与实际安全风险项点结合不紧密;或将其他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标准简单修改成为本单位的标准;或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的制定没有充分考虑安全风险的变化,未能及时调整并实施动态管理。这样,导致安全管理职责标准既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不具备法定效力。(2)内容缺失不完善。有些单位在制定职责时没有考虑机构和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因素,导致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存在漏项、错位、交叉重叠、主次不分、互无关联、互相矛盾、界定不清等问题。还有的职责表述方式笼统模糊,缺少通盘考虑,同样一种说法可以应用于很多岗位,把真正的职责隐藏在笼统的表述中,不能明确所承担的具体管理职责。(3)责任与权力不匹配。理论上讲,责任与权力必须相互匹配,不应该存在无责任的权力,也不应该存在无权力的责任,但实际上却存在有职无权或有权无职的情况,即规定了某岗位的责任,却不规定此岗位有哪些权限;也有的单位只规定了本单位或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却没有将责任逐级分解下去,从而造成职责体系不完整。除此之外,单位内部设立的职能部门之间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常态,但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对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中彼此协作的内容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出现部门之间、管理岗位之间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的现象。(4)考核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没有将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的履行情况纳入考核奖惩之中,导致所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缺乏考核监督,无法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一些单位考核项点不全,在考核监督过程中存在漏点漏项,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约束作用大大减弱,不利于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有效贯彻落实。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对策

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的内容既来自于法律法规,也来自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因而具有有效性、针对性、操作性、严肃性等特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应在遵循以下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即依法合规,动态修订;以岗位为核心,权责、能力相匹配;结合风险,分解细化;严格责任落实与过程考核;制定良好的约定与沟通机制。

2.1制定完善可行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

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的建立是落实领导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4个负责制度的具体体现。构建安全管理职责通常分为以下3个步骤。

2.1.1确定不同管理层级的职责定位

我国铁路系统的管理层级现状为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2级法人,实行的是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站段3级管理。建立安全管理职责首先应明确各个管理层级承担的安全管理责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的安全管理责任,铁路局则应明确各处室和站段(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站段应明确各科室和车间的安全管理责任及职责定位,从而将安全管理责任逐级落到实处。

2.1.2制定铁路局及站段安全管理职责

铁路局及站段是铁路运输的具体实施单位,因而制定铁路局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及站段安全管理职责是运输安全的基础,安全责任进一步延伸至铁路所有管理岗位。部门、站段安全管理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条件建设、安全生产投入保证、规章制度制定完善、设备设施管理使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安全风险研判管控、安全综合保障机制、安全应急处置演练等。制定部门、站段安全管理职责时,应从顶层设计出发,通盘考虑、综合研究、协调一致。铁路局应集中组织推进,不能分散编写、简单汇总、各自为政。安全管理职责的内容应严肃、准确、明晰、全覆盖,避免任意取舍、回避矛盾现象,特别是结合部工作的牵头职责不能缺少。制定铁路局各部门、站段安全管理职责应围绕以下3个方向开展。①认真梳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内容,落实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及《中国铁路总公司安全管理规定》等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事故应急救援等,都有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应梳理出相关适宜的条款,构成部门、单位安全管理职责的主干内容。②积极研判安全风险,确定风险项点,明确管控责任,纳入安全管理职责,实现管理责任全覆盖,达到与安全风险的项点、管控措施及排查动态的紧密结合。确保所有的安全风险都有人管、有人控;实现不同层级有不同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做到界定清晰、综合施策、管控到位;结合每月安全风险排查和动态安全风险研判预警,及时确定管控措施,分解落实责任到相关部门和岗位。③继承已有的行之有效的职责内容。在长期安全生产实践中,各铁路局、站段建立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要求,既符合现场实际,又得到各管理层级的认可,已经基本形成固有模式。制定安全管理职责,需要将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部分进行整理归纳,与安全法规梳理出的内容相融合,共同构成部门、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条文。

2.1.3制定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安全管理职责相对宏观,必须进行分解,充实到各岗位职责之中,构建成自上而下、一级比一级内容更加细化和具体的“金字塔”型结构的安全管理职责体系。岗位职责应依据部门、站段职责制定,同时避免超出部门、站段职责的范围;依据定编制定,有编有岗有责任;对同一项工作,应明确不同岗位承担的不同责任。在制定岗位职责过程中,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①职责分工合理。安全管理职责实际上是安全工作的分工,应是粗线条的划分,不能过细,在制定时应研究目前岗位与职责能否对应(是否存在编制不合理或缺编),并考虑工作量的均衡。②责任应有所区别。同一工作在不同的岗位责任不同,应划分清楚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辅助)责任。例如,同样是“安全信息管理”职责,段长的职责是“组织建立安全信息管理制度”,副段长的职责是“检查考核落实情况”,二者都属于管理责任;主管工程师的职责是“负责审核、工作”,属于直接责任。③职责不能与标准混淆。职责是对岗位责任的要求,而工作标准则是对岗位行为的要求,不能混为一谈。例如,“负责组织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治理”是职责,“将影响运输安全的事项纳入问题库并进行深度分析”则是工作标准。④职责分解不能有遗漏。职责分解应该是自上而下、一级涵盖一级的关系。例如,某铁路局的安全管理职责中有一项“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但在该铁路局所有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中都没有相应内容,因而向下分解出现遗漏。

2.1.4制定工作标准

制定工作标准的重点是细化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各部门、各单位既应依据和遵从有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同时还应结合自身现场管理的实际需求,以各工作岗位为目标单元对安全管理职责进行分解细化,逐条逐项落实为可执行的工作任务,并明确制定相关量化要求、完成时限、工作目标和质量标准等内容指标。通过上述方式,将概念化的安全管理职责转变为可以实际操作和有效落实的工作标准,做到量化具体、内容明确、操作性强。在制定工作标准时,应采用职责与标准相对应的办法,坚持工作标准与安全管理职责相对应的原则。每一条职责都应有相应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应与安全管理职责一脉相承,写清有效落实职责的问题。包括:①确定履职具体内容,即安全管理职责是概述,工作标准则要列出细目;②确定履职时机或频度,即该项工作何时去执行或多长时间执行1次;③确定工作目标或质量要求,即该项工作应努力的方向或质量指标。

2.2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运用管理

(1)推进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建设。我国铁路系统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形成了特有的安全文化,但也形成了惯性思维和习惯做法,这是规范化管理最大的障碍。为此,应从领导做起,从具体工作抓起,形成自觉运用标准、依靠标准的工作习惯。(2)依据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严格责任追究。铁路安监部门应树立对规检查、对规追责的理念,在铁路发生事故或重大安全问题时严格对照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倒查管理责任,剖析管理致因,推动管理干部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并严格执行。(3)依据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切实加大履职过程考核。干部履职考核不仅是对安全结果的考核,更重要的是对履职过程的考核。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履职标准和要求,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建立符合不同层次、类型和岗位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使考核过程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

2.3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日常维护

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要素、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为适应各种变化、满足安全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应建立相应的维护制度,保持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有效性、适用性。以下2种情况需要组织修订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①相关要素如运输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调整等发生变化,原来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已不再适用;②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本身存在漏洞,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与运输生产实际不符的现象,不能有效地规范或指导安全管理工作。另外,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日常维护工作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①归口管理。像管理技术规章一样管理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文件,明确变化信息的反馈、收集渠道,由专人进行登记、梳理,使各类信息能够及时反馈上来。②动态完善。重要的变化或较大漏洞应立即进行调整;一般的变化信息,应打包处理,积累到一定量时集中组织修订;同时,每年至少组织1次全面清理,公布变化调整目录。③定期评估。建立评估团队,定期组织对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的使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指导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建设和运用,及时提出修改建议。

2.4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评估改进

铁路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应用效果如何,安全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控,需要及时做出评估并改进。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安全管理职责和工作标准的有效性,在铁路运输安全工作中的实际作用,与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融合度,以及还需要进行哪些改进等。通过评估和积累经验、持续改进,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各铁路局应成立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评估团队,定期组织对安全管理职责及工作标准进行检查调研、全面审查和系统修订,客观评估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的运行效果,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促进安全管理职责标准体系建设。

3结束语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9

(一)建立五级网格。全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划分为区、镇(街道)、片、村居(社区)、企业(单位)五级网格,实行分级管理,网格划分在空间上无空白、无重叠,各层级网格实行规范化建设。

(二)落实“五定”措施。按“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纵横两条线,对每一个网格落实“五定”措施。1、全员定责:明确各级各类人员所负责的行业领域及对象;2、排查定级:根据风险辨识标准,确认隐患等级和治理方案;3、应急定制: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人员、装备、物资,强化演练,及时处置事故;4、培训定岗:对网格负责人和网格内从事安全生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5、信息定时:及时汇总上报执法监察、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隐患,按规定时限逐级如实报告安全事故。

(三)实施五项制度。安全生产定期检查、监督抽查、工作报告、通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制度,确保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顺利推行。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深化安全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属地管理、分线管理、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原则,建立五级网格、落实“五定”措施、实施五项制度,通过规范化建设,形成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作任务和内容

(一)区安委办工作任务和内容。

1、制定办法。制定全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实施办法,并组织落实。2、建立区级监管网格。根据《台州市*区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建立区级安全监管网格。3、绘制网格化安全监管地图。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区分各安全管理责任区,标明各网格责任区位置、面积、责任领导,重点单位标记明显符号。4、指导建立并推进全区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

(二)各部门工作任务和内容。

1、建立网格。区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镇(街道)为基本单位,按照本行业(系统)安全监管职责、范围(含直接监管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实际,划分并建立安全监管网格。2、明确领导。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主要领导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网格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安全监管网格确定1名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3、责任到人。每个监管网格落实1名或数名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人,负责本行业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督促所属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4、落实措施。各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制订本行业(系统)《网格化安全监管方案》,绘制网格化安全监管地图或树状图。并以不同颜色区分各安全监管责任区,标明每个责任区的位置、面积、第一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安全管理责任人,同时建立相关制度,确保责任落实。

(三)各镇(街道)工作任务和内容。

1、建立网格。各镇(街道)建立本辖区片、村(居)安全监管责任区网格。2、明确领导。每个片有1名镇(街道)领导负责本网格的安全生产工作,每月不少于1次的一线安全检查。各分管线领导对本分管线的安全生产网格负责。3、责任到人。明确驻村干部为网格责任区内各办(站、所、队)、村居(社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人,明确各自的安全监管职责,强化驻村干部的网格监管责任。4、落实监管。各镇(街道)要制订本辖区《网格化安全监管方案》,绘制网格化安全监管地图。并以不同颜色区分各安全监管责任区,标明每个网格责任区的位置、面积、联系领导、安全生产管理员、重点隐患单位(注明单位地址、隐患内容、整改措施和时限,跟踪责任人)及所监管的重点单位。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网格监管正常运行。5、督促辖区内村居(社区)建立健全村级监管网格。

(四)村居(社区)工作任务和内容。

村居(社区)在所属镇(街道)指导下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1、建立网格。各村居(社区)结合辖区实际,划分本辖区安全管理责任范围,落实村居(社区)干部或安全管理员职责。2、落实监管。各村居(社区)要制订本社区《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编制网格化安全管理地图或树状图。并以不同颜色区分各安全管理责任范围,标明每个责任范围的位置、面积、村居(社区)干部、重点隐患单位(地址、隐患内容、整改措施和时限,跟踪责任人)、主要建筑、场所等。所管辖的重点单位必须标记明显符号。

(五)生产经营单位工作任务和内容。

1、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单位、车间、班组、岗位、员工层层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对企业中每个区域、场所、部位、环节和设施设备、工艺流程,逐一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对所有在岗人员都明确规定在安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建立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责任体系。2、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建立健全消防管理、安全用电、厂区交通、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危险场所、特种设备、危险(动火)作业、劳动保护、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安全值班、安全奖惩、特种作业安全、设施“三同时”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3、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认真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按规定每季度、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每季度第三个月25日前向当地镇(街道)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4、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安全责任,确保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职责明确、功过分明,形成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四、责任追究制度

区安委会负责对全区各镇(街道)、各部门实施网格化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报,并在区政府委托下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责任追究。

(一)通报批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1、网格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细,留有安全管理死角、盲点或出现安全管理空白区域的;2、责任区安全管理责任人、联系领导工作不落实的;3、责任区域或管理内容发生变化,不调整安全管理相关事项,不上报备案的;4、经过抽查,发现报送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与事实不相符的;5、对安全隐患整治牵头部门要求给予协助而推诿或不予协助的;6、对本意见规定的工作职责、内容、要求落实不到位的。

(二)责任追究。对发生安全事故实施责任倒查和追究。1、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或原因之一是应发现而未发现的安全隐患,根据责任划分,追究末端网格各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2、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或原因之一是已发现且已上报的安全隐患,追究隐患整治负责单位和协办单位的责任,并追究隐患上报单位的安全隐患监控责任。

五、实施步骤

(一)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准备阶段(2009年8月):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及村居(社区)要按照本意见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召开动员大会,合理划分网格,各镇(街道)可以结合辖区实际进行网格层级划分,必要时可先选择村(居)、企业试点,再在面上推开。

(二)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实施阶段(2009年8月-11月):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平台,采集并完善各类安全信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运行机制,规范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对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突出问题和监管薄弱环节等进行排查登记,建立完善检查台帐和档案,确定各级网格、各个责任区、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措施。设置不同课题和情况,集中进行应急演练,检验网格运行成效。

(三)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检查验收阶段(2009年12月):组织检查验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是我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的具体举措,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安排专门力量和资金,全力抓好落实。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安排班子成员下挂下级网格,同时要明确各级的联系领导、直接责任人的aB角人员,避免因责任人休、病、事假及出差、培训等原因所出现的安全管理责任空白。

(二)培树典型,示范带动。

区安委办根据“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从监管部门、镇(街道)和村居(社区)及企业中分别选择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培养。各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分别确定示范单位,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带动,加快网格化监管、规范化建设进程。

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篇10

本课题中的“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是指,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和银行,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在支付和使用过程中,能够按照部门预算、用款计划及相关要求,准确、及时、足额地拨付到用款单位或商品、劳务供应者,并能够确保其按规定支付和使用。具体而言,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规定的用途,不能用于无预算或者预算用途之外的项目和支出;二是保证财政资金的支付和使用控制在用款计划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之内;三是确保财政资金支付使用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改革后新的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程序执行;四是能有效防止预算单位或银行违反规定擅自向其他账户划拨资金。我们认为,在财政资金使用中实现了上述四个主要目标,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这也是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安全的基本标准。

结合目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现状,本课题主要研究财政资金在支付和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如何从制度上、机制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逐步建立保障财政资金合规支付、使用的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本课题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概况:指出在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方面,传统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介绍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性方面国库集中支付的各项改革和配套措施,以及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两种模式并存状态下,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所采取的措施。第二部分指出在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关配套措施有待落实和完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的对策建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我国要在不断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尽快扩大其实施范围,争取“十五”期末在全国全面推行;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建立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支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尚未到位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做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一、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概况

(一)两种模式并行的财政资金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处于两种模式并行的过渡状态。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过来的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仍在大部分中央预算单位和大多数省以下地方运行。另一方面,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下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以其规范、高效、科学和安全的鲜明优势,正在按照改革总体规划有序推进。20__年6个中央部门率先进行了支付改革试点,至20__年底共有42个中央部门及所属795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试点,20__年计划再新增40个左右的中央部门进行改革。目前纳入支付改革试点的中央部门占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近50%。各地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也十分重视,截止20__年6月,全国共有13个省份实施了改革。争取“十五”期间在全国全面推行。

1、传统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是,由各级财政部门签发拨款凭证,中央银行各级国库据以办理库款拨付,将款项转入预算单位的存款账户,然后在各级预算单位内部层层转拨,经过多道环节,最后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是一种以多头设置银行账户为基础、各级预算单位将得到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的资金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的财政资金支付和使用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其在安全性方面的弊端主要是:一重复和分散设置银行账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二财政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容易诱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三财政支出环节多、时滞长,信息反馈迟缓,造成财政监控滞后。

2、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及其优势

从20__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财政部逐步推行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新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下,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和规范支出支付程序,所有财政性资金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下,部门的资金使用权不受影响,但预算单位要按批复的部门预算执行,按规定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并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使用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要保证的是,预算是什么,部门执行的就是什么;预算单位什么时候用款,财政就什么时候拨付;财政资金不用时,就全部存在国库中。

三年改革试点执行情况表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最终规范政府性资金支付的最彻底、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式”,其优势逐步显现:

一是从制度上遏制了以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实现了财政资金拨付方式的变革,创新了预算执行机制。支付改革试点部门的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给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经环节多、漏洞多的问题。按预算安排应支未支的资金,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中,而改革前,这些资金都分散沉淀和占压在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的账户上,财政无法实施调控,其安全性势必受到影响。

二是强化了财政资金支出的合规性审核,有效地提高了财政资金拨付的安全性,创新了财政监管机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支出都要有预算,要有分月用款计划,要经过内部财务及其负责人审核,要严格按对应的预算科目或项目支付,财政直接支付的项目还要经驻当地财政专员办审核,财政国库管理部门能够全过程监控试点单位财政资金的支付活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事后监督的传统做法,基本建立起了预算单位的内控管理与财政等部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支出监督管理的新机制,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监管力度明显加强,有效地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是规范了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行为,其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提出财政直接支付申请时,必须按规范的程序和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发出

财政授权的支付令时,必须考虑到整个支付过程对于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是双向透明的,有效克服了以往资金使用中的随意性,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明显增强,支付过程更为规范,支出管理更为细致,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意识和水平都有新的提高。

(二)在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方面的改革措施及成效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革财政资金支出支付程序和管理制度,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改革财政资金收入收缴程序和管理制度,实行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包括清理整顿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执行机构以及加强监督制约机制等。其中清理整顿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完善财政资金支付使用监督制约机制等,是目前对包括尚未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在内的所有预算单位采取的基础性管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均与保障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直接相关。

1、制度建设方面:

(1)初步建立了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内的科学、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框架。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初期,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重点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先后制定了《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办法》、《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试点办法》、《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的有关规定》等有关财政资金支出支付、收入收缴和结余管理的新制度,基本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要求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采取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的方式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2)逐步形成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三位一体而又相互独立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对政府会计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1996年2月,《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对预算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会计体系、核算方法和改革步骤等作了原则规定。1997年5月和7月,又先后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并决定从1998年起在全国施行。这次改革,主要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对预算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等进行了全面修订:取消了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的三种管理形式,对财政部门管理的各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改变了记账方法;重新划分了会计要素;改变了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改变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支出列报口径;改进了会计报表的种类和内容。20__年以来,为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又对政府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改革。

新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会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财政预算和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监督控制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从而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范下,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经环节多、管理漏洞多的问题,从制度上规范了以往财政资金支付使用中存在的截留、挤占、挪用等违纪现象,从源头了维护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2、支出管理方面:

(1)规范财政资金支出的支付程序。

按照《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的规定,财政部门主要通过用款计划控制预算执行。预算单位按照支付管理的要求,按季分月编制用款计划,并按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控制预算执行。用款计划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个部分,其数据来源于部门预算。它是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基本依据,也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在支出支付中,主要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改革后财政性资金的支付,真正做到了按照财政预算、分月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的原则,强化了预算约束和支出管理,加强了财政资金拨付的合规性审核,增强了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所属机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及政府正常运转,以法定方式和程序组织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的行为。它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政府公共支出的一种基本手段。我国于1996年开始政府采购改革试点,20__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资金。如何保证资金及时准确地使用到采购项目中去,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政府采购资金要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目前我国政府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试点项目全部采用的是差额支付方式,即财政部门和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拼盘项目合同中约定的各方负担的资金比例,分别将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及单位自筹资金支付给中标供应商。对于采购资金全部是财政拨款的采购项目,目前也实行了这种支付方式。

当采购活动结束后,采购人需按合同约定进行付款时,首先须向财政部门提交《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和采购合同副本、质量验收报告、采购货物的付款凭证、供应商银行账户等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重点是审核申请支付采购资金的合法性。审核无误后,按实际发生数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将资金直接拨付给供应商。从20__年开始,至20__年6月,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试点项目已近50个,支付规模为12亿元左右。

政府采购项目实行财政直接拨付,减少了资金的拨付环节,有利于财政对支出实行有效的控制,有利于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合理配置,保证了采购资金支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保证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3、系统建设方面: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是利用当代先进信息技术,适应财政体制改革和国库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条件和技术保证。目前,在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方面,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规范相关的工作流程和业务人员操作行为,防范财政资金拨付中的违规操作;二是通过建立系统内严密的控制机制,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支付都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使财政资金的支付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20__年8月,首先开发了用款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的计算机管理。20__年6月完成了核心支付系统的开发工

作,主要功能是支付和账务处理两部分,实现了对集中支付改革中资金拨付较为严格的管理。20__年,协调银行开发财政业务系统,实现了与银行的自动对账,并建立了财政资金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同时,还建立了工资发放系统,实现了工资直接支付到个人。

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集中支付系统和实时动态监控系统,显著改变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支付方式,初步建立了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防范机制,主要体现在:

(1)初步实现了内部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建立在工作流程的规范和系统内部的相互监督制约基础之上。目前已实现的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一是集中支付标准的工作处理流程。设计了审核、支付、账务处理、信息维护以及监督检查等不同支付管理环节的规范工作流程;二是用户权限职责管理。按不同的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职责和操作权限,实现对支付管理多人流水操作,同时通过指标审核、支付、会计记账业务的自动核对,形成了跨业务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

(2)初步建立了对预算单位资金支付的控制机制。系统对财政资金支付的控制是安全支付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操作人员及运行数据的自动记录与监测予以实现。目前建立的系统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一是预算及支出信息的完整记录。系统准确记录初始预算、调整预算及任何一笔财政支出信息;二是用款计划控制。系统以用款计划为基本数据实现对整个支付过程的控制,确保按预算拨款、按项目进度拨款;三是建立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的科目对应关系,保证预算执行与预算的一致性,防止资金挪用;四是信息核对机制。只有当每一笔支付信息与银行返回的实际付款信息核对无误后,才被最终确认记账。

(3)提高了预算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财政资金支付监管,是防范资金支付风险的必要手段。集中支付系统完整记录了每个试点部门、预算单位、每个科目甚至部分项目的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支出信息,与改革实施前相比较,过去只能反映部门汇总信息,现在细化到了预算单位的信息;过去按月提供报表,现在变为按日反馈信息;过去只有类级科目记录,现在已到项级科目和项目,信息明细程度和及时性明显提高。

4、账户管理方面:

严格控制并规范设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既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资金监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又是从源头上防范腐败、提高财政资金安全性的重要举措。从20__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要求,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和规范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的措施,对于消除财政资金安全隐患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维护了财政和经济的正常秩序。

(1)两次开展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

20__年开展了全国性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共清理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935786个,取消或合并违规账户140725个。其中,39个重点检查单位实际银行账户2584个(自查上报银行账户20__个),应撤销1049个(自查撤销银行账户263个)。

20__年10月,对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清理整顿,40个重点检查单位自查上报银行账户3020个,撤销595个;重点检查结果实际开设账户3614个,应撤销1662个。

两次清理整顿工作成效显著:摸清了各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对违规、多头开户等不规范的账户管理行为作出了处理决定,规范了开户行为;强化了各单位银行账户的财务统管,清理了游离于单位法定账簿之外的资金,清查了账外设账和私设“小金库”行为。

(2)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工作。

针对账户清理整顿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以及近年来经济运行环境不断变化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需要,20__年9月,制定了《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和细化了账户的设置、开立、变更和撤销等内容,规范和强化了账户管理和监督机制,并且突出了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及程序。

在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工作时,要求把好“三关”:一是“账户财务统管关”,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避免多头开户,做到单位项目预算管理与资金核算管理相分离;二是“账户开立审核关”,按照规定的账户种类及用途,认真审核账户开立条件,从严控制账户数量;三是“账户审批备案关”,建立账户审批后的备案制度,做好账户档案管理工作,为开展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日常监管和重点检查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对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从起点上奠定基础,从制度上和管理机制上防止违规开户现象重新抬头。

5、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方面:

新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财政国库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初步建立了财政资金收付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财政资金收缴和拨付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了财政事前事中监管,实现了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形成了对资金使用中违法违纪行为的巨大威慑,有效地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

在支付管理方面,对于改革试点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可以对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的支付对象、支付数量、付款科目、付款用途、付款账户、收款人、收款账户、交易时间、付款人账户余额等付款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和疑点,能够有针对性地迅速进行核查。随着改革的推进,原来财政资金使用中不能发现的问题,现在不断地显现出来,据监测统计,截止20__年5月,共发现有26个部门、223试点单位发生了违规或不规范支付、使用财政资金的问题,涉及金额29.4亿元。发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违规将财政预算内资金转拨到原有的实拨资金账户;违规改变财政预算内资金的用途或使用性质;违规将财政预算内资金转出专户并转储大额定期存单;使用财政预算内资金违规发放政策外补贴;违规提取现金,并以虚假发票大量套取财政资金;银行违规划转财政预算内资金等。

同时,在收缴管理方面,对于改革试点单位,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控制执收单位的收入项目、标准、账户设置、票据使用等收缴要素;而且能够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等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管和分析,实现了对每一笔收入来源的实时监控,有效防止了隐瞒、截留、挪用、坐支政府非税收入,以及乱收费、私设“小金库”等违法乱纪现象,提高了财政的监管能力。

目前,信息监测系统的作用日益增强,监管力度明显加大,对违规操作和不法人员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威慑作用。

二、在财政资金安全性方面仍存在的问题

(一)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核心环节,所以,从预算编制、执行到单位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都能通过支付环节体现出来,矛盾和问题表现比较集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三年来,逐步暴露出旧体制下掩盖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由此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部门和资金额度较少。截至20__年底,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为42个,占编制部门预算165个部门的25.5%;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为648.6亿元,占部门预算资金总额的9.4%。截至目前,纳入改革试点的部门为82个,占部门总数的49.7%,但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仅874.5亿元,占部门预算资金总额的14%。

2、财政授权支付中出现的违规问题较多。20__年,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资金中财政直接支付占45%,授权支付占55%。在授权支付过程中,由于基层预算单位自我约束力不强,容易发生通过零余额账户向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转移资金的情况。20__年,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对预算单位1000笔财政授权支付资金随机监测,共发现1

06笔,计3202万元的资金,拨付给自身实有资金账户,占抽样笔数的10.6%,占抽样资金的19.9%。就目前情况来看,依靠现有的监控系统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从支付方式入手,应尽可能提高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比重,以从源头上杜绝违规情况的发生。

3、现金支用难以监控。从20__年11月份部门支出月报情况看,政府机关经费支出中,现金支出占财政授权支付支出的比例由5.2%至18.5%不等,比例最低的部委现金支出27.8万元,人均支出1250元;比例最高的部委现金支出241万元,人均支出5377元。从部门汇总支出情况看,现金支出占财政授权支付支出的比例由0.5%至14.7%不等,最低的部门现金支出583万元,最高的部门现金支出4452万元。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部门支出凡是通过银行转账的,都在财政的动态监控之中,支出流向比较公开透明,但部门一旦提取现金,支出就失去了财政监督。20__年根据财政动态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有的单位通过大量提取现金,使用虚假发票报销、白条抵账、以劳务费等名义将现金违规据为己有。

4、部门结余资金较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部门支出公开透明,结余资金较大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20__年,6个试点部门结余资金56.1亿元,占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33%;20__年30个试点部门结余资金110.2亿元,占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17%。结余资金较大的原因较多,有预算安排方面的,有未完工项目结余的,有实行政府采购节约的,有预算追加晚未来得及支出的等。大量结余资金的存在,为挤占挪用提供了资金来源,20__年国库动态监控发现一些部门将预算资金违规借贷、违规转作周转金、进入股市、支付给无支付关系的单位、违规发放政策外补贴、转存大额定期存单等都与其有关。

5、月报报送情况较差,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据《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财政支出月报表的通知》规定,一级单位应于当月15日前,分预算科目的类、款、项汇总报送所属各级预算单位上月财政支出情况。20__年11月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共有25个,但按规定报送月报表的部门只有10个,占部门总数的40%。报送月报的部门中,一些部门填报内容不全,报表中不少栏目是空白;月报数字错误较多,有些部门“其中数”大于“累计支出”,有些部门工资支出月人均仅填报500多元。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对部门授权支付执行情况的了解,主要靠各种报表,因此,将一些重要指标列入报表内容,规范部门报表的报送,同时加强对报表的分析审核,可以及时发现支出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门预算在编制制度、编制程序、定额标准、项目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给预算执行和预算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问题,一是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方案在制度的制订与方案的设计方面,考虑共性因素较多,对各部门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考虑得不够周全,在操作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二是基本支出定额管理办法不尽合理,特别是对现有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给包揽过多,一些本应推向市场的单位被纳入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三是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不尽规范,目前只有部分部门按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央本级项目库管理规定(试行)》进行管理,有些部门实行的则是比照管理,在申报项目时掌握的标准不一致,不利于项目的规范管理。另外,部门提出年度项目支出预算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项目库中的项目过多、过滥,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也使项目的流动管理和绩效考评难以实现。四是预算编制程序不够完善,预算编制过程中有关部门在职责和程序上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国务院关于预算编制的通知下达时间过晚,与预算编制时间不衔接;预算编制周期偏短,不适应细化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财政收支计划与部门支出需求在测算工作上相互脱节;预算编制与部门计划的制定未做到有机结合;受目前的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模式和项目决策机制影响,财政部和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代编预算较多,预算资金年初到位率低。五是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缺乏适度的灵活性,部门普遍反映,受预算编制时间的限制等原因,年初在编制预算时很难将所有支出事项全部在预算中反映出来,执行中一些临时性的开支没有资金来源,往往通过部门内部预算调整来解决,使预算失去严肃性,也容易带来挪用、挤占问题。六是预算编制级次与国库集中支付级次不一致,预算批复现在只到二级预算单位,但国库集中支付一些部门已达到五级,支付中只能按部门预算执行,缺少准确依据,也带来二次分配问题。

上述问题,给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预算资金的安全性带来隐患,特别是给国库集中支付的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一定影响。

2、部门账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经20__年、20__年两次清理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有的单位银行账户未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账户资金沉淀数额大,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存款账户,个别银行账户未纳入单位法定账簿核算或未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等。主要原因,一是部门或单位领导重视不够,财务主管人员法纪观念淡薄,导致账户管理不力;二是银行对开户控制不严,国家有关账户管理规定未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三是传统的“专户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根深蒂固,造成各类资金专户过多过滥。

由于部门账户过多以及该撤未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一些试点部门通过零余额账户将大笔预算资金转拨到本单位或下属单位原实拨资金账户,20__年发现有10个部门、65个试点单位,将19.5亿元资金转到其实拨资金账户。这是财政动态监控中发现的涉及单位最多、资金数额最大、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类问题。其原因,一是一些试点单位想避开财政动态监控系统的监督;二是一些试点部门所属基层单位所在地无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涉及其他银行等;三是一些试点单位对于年终结余资金处理的规定还不理解,对额度存在零余额账户内不放心,害怕被注销;四是一些试点单位对制度不熟悉,发生了不规范操作。

3、预算单位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制订和执行情况,直接关系着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一些部门由于缺乏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现有的财务制度也执行不力,部门内对银行账户的开设和管理、现金的提取和管理、票据的审核和报销、收入的收缴和入库、支出审核和报销的审批程序、财政资金和收入的使用和管理等,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规定,给违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导致财政资金的流失。目前发现的利用假发票和白条报账套取大量财政资金等问题,就反映出部门财务管理中的漏洞。

4、工资、补贴标准不统一,互相攀比,导致挤占挪用。

目前,国家各部委工资、补贴标准不统一,开支渠道不一致,有收入的部门工资发放水平比较高,无收入的部门工资发放水平比较低,工资水平差距大,互相攀比,导致了挤占挪用其他经费等现象。20__年国库动态监控发现有21个部门、158个试点单位违反规定用预算内资金发放政策外补贴4437万元。另外,在部门预算中没有工资统发的单独预算,而工资统发是必须保证的,使得在统发过程中也有可能因此挤占其他经费。

5、收入收缴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落实问题。“收支两条线”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一些实行了改革的部门,在对预算外收入管理上,未完全按政策执行,如对应上缴中央财政的部分预算外资金仍未全额上缴,对应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仍实行结余上缴的管理方式,还有一些部门仍实行预算外资金按比例留用政策

等。

二是收入收缴改革进一步扩大范围问题。截至20__年6月底,有11个部门、5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纳入了改革试点,占有行政事业收费部门的19%,占268项收费项目的20.5%。通过收入收缴改革,规范了执收单位的执收行为,有效地治理了隐瞒、截留、坐支、挪用政府非税收入等违法乱纪现象。但由于大部分有收入的部门没有纳入改革,收入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缴库不及时、资金长期滞留单位账户,欠缴资金情况严重,收费管理粗放,坐收坐支等。根据审计署审计情况反映,某中央部门1989年至20__年5月末,未经报批累计集中各地总主考单位的四、六级考试费2.3亿元(含利息收入),既未上缴财政专户,也未纳入部门财务决算报表,而是将其用于相关考试费用及教育部门有关司局的会议费、差旅费等,坐支1.9亿元。

6、政府采购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有待提高,目前只有50%左右的政府采购是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完成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招标信息只在地方性媒体披露,不在全国性指定媒体披露的现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广度还很有限。

二是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比较小,采购项目结构单一,大量的采购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和规范。

三是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比重需进一步提高,如20__年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规模为3.6亿元,实际直接拨付了1.8亿,政府采购资金实际拨付率仅为50%。

四是政府采购知识普及程度不高,专业化人才匮乏,是政府采购工作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7、银行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后,发现个别经办银行业务操作违反制度规定,在预算单位没有提供财政授权支付指令和任何票据的情况下,将大额财政资金从预算单位账户划转到本经办银行的暂收款账户,或超额度划款,或往预算单位实有账户划转财政资金等;有的银行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不能按“类、款、项”分科目或按收支余提供对账单,银行总行和经办银行之间对账单统计口径不同,造成预算单位难以核对账务,不便于预算单位及时了解用款进度,也给一级预算单位与各基层预算单位的对账带来一些麻烦。

(三)信息系统问题

在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功能不完善。按照整个国库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完整的支付业务管理集中反映在系统的财务控制功能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预算指标管理,即系统要保证用款计划不超预算,要对预算单位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控制。②资金承诺管理,要通过承诺—待付—支付工作流程,保证财政对部门的现金流控制及实现收支预测。③政府采购合同定单管理,要保证合同交易真实性,达到控制预算单位按预算用途和实际需要进行支付的目的。但目前系统仅实现了对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的控制。

2、信息记录不完备。主要表现在:①系统还未建立预算执行中按经济分类记录的要求,对项目成本分析及用途反映还有一定的局限性。②会计记账的明细程度不够。财政授权支付信息按大科目汇总反映,没有记录到项目,同时会计处理方式也没有现金流变化记录。③系统尚不能进行收款人账号、支出科目、内部支付处理状态、银行支付状态的全程追踪。

3、内部控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权限管理、访问控制、日志和内部审计等功能。目前系统的权限管理还不够细化,还没有信息查询级别的控制内容。系统还不能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状态、每一个人的操作数据进行完整记录,也没有内部审计功能。

4、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尚未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最终将实现网络化操作。随着集中支付系统扩展方案的实施,网络安全问题便凸现出来。虽然集中支付系统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无纸化和全电子化模式开发,但目前还在根据国家安全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安全认证工作,整个系统的安全方案尚未开始实施。

三、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的改革建议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的基本思路是,逐步建立法规制度完善、程序科学严密、监管规范严格的,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权责明晰对称的,保障财政资金合规支付、使用的安全防控体系。

(一)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确立高度安全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机制。

今后五年,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创新,将继续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确保“十五”计划末期的20__年,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再用五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建立并基本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要求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确立高度安全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机制。

1、不断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创新,确立现代国库集中支付法律法规体系。

(1)20__-20__年,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体系。在支付管理方面,建立以《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财政资金专用支票和汇兑凭证管理办法》等组成的统一规范的适应于各类财政资金支付的制度法规体系;在收入收缴管理方面,建立以《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条例》、《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财政收入退库管理暂行办法》等组成的统一规范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法规体系。

健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当前保证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的重要措施,通过总结近三年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践经验,对规范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从20__年开始,抓紧研究起草《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和《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实施实施细则》,提升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法律层次。第一步先行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报国务院实施,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各负其责的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内容:一是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是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和程序;三是财政资金支付使用中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等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四是造成财政资金损失的法律责任。第二步是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要求,研究《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作进一步的细化。第三步是将来在适当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安全法》,对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年度财政、财务报告等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各方面的职责权限、法律责任、监督机制等方面作出规定,编织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法网。

(2)研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实施政府会计体系改革,不仅是深化和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重大配套措施,也是构建现代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以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形式存在,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改革趋势,要积极研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并及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初步考虑是,按照公共财政管理功能的要求,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根据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确定的原则,建立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以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为基础,建立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编制和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

(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明确财政国库与银行的相应关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

例实施细则》等;结合改革的发展,及时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为确立新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提供根本性的法律保障。

2、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改革范围。

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全力以赴、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实施,加大落实新制度的力度。20__年增加40个左右的改革试点部门,20__年将80%的中央部门纳入改革范围,20__年将中央预算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在不断增加改革部门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和规范改革程序,扩大改革的资金范围,将改革试点部门的所有资金,包括离退休经费、政府性基金支出及预算外支出等资金,逐步纳入集中支付范围。进一步扩大支付级次,将所有基层预算单位使用的各类财政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这是实现财政有效监控,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性的可靠基础。

3、推行科学、规范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部门,要不断完善预算执行程序,推行科学规范的预算执行管理机制。

(1)进一步改进支付方式,逐步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授权支付在条件成熟时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从源头上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2)规范现金提取方式,控制预算单位的现金提取和利用,限定预算部门现金提取占授权额度比例。

(3)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门年终结余资金的处理办法。对项目结束实际的财政结余资金部分应进行专家评定审减并上缴财政或冲抵预算单位下一年度预算。

(4)完善报表报送和利用机制。建立规范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分析报表报送、审核程序,加强对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信息分析,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保证预算资金的安全使用。

(二)进一步落实各项配套改革,为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1、预算管理改革: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使预算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源头上为有效的预算执行和监督和预算资金安全使用提供保证。

(1)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使预算编制更为科学、合理、公开、透明,提高预算编制科学预见性和计划性,规范和强化预算约束,避免在执行中不断追加或调整规范预算编制,避免对预算单位的预算资金拨付都集中到下半年。

(2)建立和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使每一笔支出预算的确定都有法可依。严格界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使预算资金的分配更加公正、公平、透明。

(3)继续推进政府收支科目改革,改善和强化政府资产管理,为部门预算的规范、科学编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支出科目能明确反映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具体用途,切实体现预算细化、公开、透明的要求。在政府资产管理方面,要逐步建立政府资产实物定额体系,为预算支出定额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

(4)细化预算编制与批复。细化部门预算层次,预算批复尽可能批复到基层预算单位,以利于国库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预算项目批复有详细支出内容,项目支出要经过独立评审机构的评估,使预算安排与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需求尽可能地吻合,减少预算执行时结余资金,从而减少预算资金被挪用的可能性;统一各部门工资标准,编报工资统发预算表,将工资预算单独列示,避免挤占其他预算经费。

2、部门财务管理问题:

目前,部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部门财务和银行账户多头管理、资金坐收坐支、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资金支付清算违规或不规范操作等现象,应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地位,加强规范部门财务和银行账户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减少乃至最终消灭预算单位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如果预算单位能实行严格的账户管理和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1)账户管理。规范部门财务管理制度,应继续加强对各单位银行账户的清理整顿,进一步摸清银行账户开设情况,撤并违规开设和多头开设的银行账户;所有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必须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避免多头开户;规范开户行为,要按照设立银行账户的条件及有关规定,从严控制单位银行账户的数量;严格履行开立、变更和撤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财政审批和登记备案手续,严禁金融机构为公款私存开设账户,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防止多头开户的现象重新抬头;进一步清理游离于单位法定账簿之外的资金,清查单位账外设账和私设“小金库”的行为;取消主管部门和执收单位设立的收入过渡账户,规范各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收入直接缴入预算外财政资金专户,保障财政资金及时收缴国库,严禁资金坐收坐支。

(2)建立部门内部制约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内部财务会计制约机制,做到经济业务事项和财务会计事项的相关人员职责权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及时进行财产清查,加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定期对财务会计资料实行内部审计等。良好的内部财务会计制约机制将为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财政部门应当积极推动部门内部财务会计制约机制的贯彻实施,一方面,要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定期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利用财政部门接触面广、便于组织的优势,通过经验交流等方式,主动指导、帮助各单位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建设,为内部制约机制的全面广泛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部门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部门内部制约机制,将部门财务管理与加强财政监督、推行预算制度改革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3、完善非税收入改革:

(1)继续深化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总结近年来“收支两条线”改革的经验,抓紧建章立制,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纵深发展,对所有中央部门预算外资金真正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所有支出一律通过预算统一安排。

(2)加强收入收缴改革,确保资金收缴安全。大力推进收入收缴改革既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又能保证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中央财政。必须加快收入收缴改革步伐,扩大改革试点的部门范围和资金范围,不断完善收入收缴改革办法。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尽快实现对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按照规范的程序收缴,彻底取消单位自有收入过渡性账户,实现收缴分离,建立规范化的收缴程序,由财政部门对收缴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准确、安全地反映缴款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全面提高财政国库管理水平。

4、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规模、规范问题: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以扩大规模为目标,规范管理为手段,基本建立起完善的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具体是:

(1)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20__年政府采购规模要达到1500亿元,尤其要增加工程和服务采购项目。确保政府采购规模按平均每年递增30%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用5年时间缩短我国政府采购规模与占gdp10%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

(2)进一步提高采购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拨付的比重,规模要达到60%—70%。凡是适宜实行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的项目,都要由财政部门“政府采购资金专户”集中拨付,直接将采购资金支付到供应商(中标商)账户,减少采购资金的支付环节,防止专款不专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3)在采购资金支付时,要重点把好采购合同审核关。通过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审核,通过对预付款和分期付款计划的审核,通过对工程进度用款计划的审核等,达到审核其申请采购资金支付合法性的目的。防止单位虚领、冒领财政资金,提高政府采购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4)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培养专业化管理队伍,政府采购项目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实行公开招标的采购项目,要尽量实行公开招标。通过充分竞争,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减少行政管理成本,也提高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5、发挥银行的在财政资金安全性方面的作用:

银行的服务是国库改革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逐步规范银行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促进财政国库改革的全面推进。

(1)规范银行的行为,使其熟悉掌握国库改革内容和操作规程,保证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规定来实施和操作。研究制定较为科学的银行财政业务付费管理办法,建立对银行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成本回报问题,以激发银行的积极性。

(2)完善银行信息反馈机制,将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及时反馈到财政部门,为财政部门的资金支付提供可靠依据,保证能及时发现、解决和纠正问题,防止违规问题的扩大。

(三)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为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系统建设应用与系统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紧密相连。从整个系统的规划和国外先进的系统安全运行机制来看,完整的集中支付系统安全运行机制包括管理模式和技术实现两方面的内容,管理功能直接体现在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未来系统建设要坚持应用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同步实施,以集中支付系统为整个国库管理系统功能扩展的核心,近期要在完善控制机制、推进网络安全建设以及提高系统自动化处理程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五年要逐步建成包括完善的合同定单管理、现金与债务管理、预算执行分析以及内部审计等功能,扩展灵活、具备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大型网络化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

1、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近期建设目标

一是扩展集中支付系统功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控制体系。通过扩大系统网络覆盖范围,建立国库支付平台,实现部门财政直接支付和用款计划的网上申请、银行的网上支付以及支付信息的网上反馈,建立起财政与部门、银行、人民银行相互间的网络化处理模式。系统功能的扩展,相应地要完善系统的控制功能,要结合政府采购改革的推进,将定单合同管理作为支付管理的前端,初步形成采购申请-承诺-审核-支付的控制体系。

二是统一支付记录明细程度,提高信息完整性。结合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的推进和预算编制的细化,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过程严格的科目对应关系,统一支付记录明细程度。同时,围绕整个系统的扩展,整合预算管理与集中支付系统,实现非税系统与集中支付系统的集成,形成完整的财政收支总账册,实现财政预算、国库、国库支付机构、部门对预算指标、用款计划、收支信息的信息共享,实现系统对每一笔财政收支的完整记录,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

三是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提高系统安全管理水平。集中支付系统扩展方案的实施,对系统网络化和网络安全的要求很高。在与部门、人民银行、银行联网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系统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国库平台系统的三层构架模式,通过物理隔离、逻辑隔离、不同密级数据不同的传输方法、确认网上合法用户、验证网上数据传递的正确性等方式,将财政核心业务信息与外网相隔离,提高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2、国库管理信息系统未来五年建设设想

一是建立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控制体系。完善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合同定单管理的控制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税务、海关联网取得财政应收数据以及通过定单管理从部门取得应付数据,结合资本市场等相关信息,实现国库现金控制,为国库管理提供比较精确的收支预测;全面记录债务发行、兑付、还本付息及资本运作情况,决定发债规模与结构,对财政风险和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管理供应商账号,保证资金支付对象的真实性。

二是提供完整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完整的预算执行分析报告为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收支信息,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对应付及实际支出信息按功能和经济分类、按不同的资金类型以及不同分类方式的实时记录收集,建立包括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应收应付及国库现金余额的明细数据库

,提供财政收支、现金预测、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会计报表及分析报告,建立对每个人、每个岗位的日志和内审制度,真正实现对财政资金从预算、部门申请、财政审核、银行支付、会计处理等各个环节、各个状态的全过程反映,和对资金支付过程的业务处理状态及每一笔支付信息的全程追踪,达到预算执行的完整性和透明度要求,切实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三是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整个系统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管理、信息防御技术框架、系统安全运行监控三方面的内容。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是最关键的部分,要通过采用成熟的安全技术,业务管理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在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与外部连接安全的基础上,为业务系统运行提供基本的安全环境,保证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可控性和可追溯性。

(四)加强国库动态监控,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

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应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以监控财政资金支付为重点、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以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管制度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方式,强化事前事中监管的现代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体系,保证预算执行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加强监管的主要措施如下:

1、加快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

防范支付风险,强化资金支付监管,务必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完善国库动态监控系统,作为国库集中支付监管机制的技术支撑。监控系统建成后,在实时监控的基础上,实现对财政资金支付的智能化监控,即系统对于违规或不规范操作等支付活动按照不同的归类实现自动报警,从而监控人员可以重点对发生的疑点问题进行核查,定期研究分析动态监控情况,进一步改进完善监控方式,全面提升国库动态监控效率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监控系统的威慑作用。

2、加强国库动态监控,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核查力度。

利用监控系统,对财政资金交易活动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有效强化资金支付的事前、事中监督。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资金支付中发生的违规问题,必须建立相应的资金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及时解决预算单位、银行在资金支付使用中的违规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核查方式,加大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及时核查监控中发现的问题,重大问题立即进行实地核查。运用各种有效核查方式,委托专员办或中介机构对有关专项或重大问题进行核查。及时纠正和处理试点资金支付中的违规问题,性质严重的移交有关机关查处。

3、研究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基本设想是,加强政策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以技术支撑系统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内控管理制度和财政部门外部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库动态监控方式。加强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国库动态监控中的运用,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体系。研究国库集中支付内控管理制度,建立资金支付有效制衡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支付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建立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财政资金支付清算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政外部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是财政部门通过监控系统履行国库监控职能,通过核查手段,对预算单位和银行实施外部监督管理。

4、研究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的投诉机制。

及时受理预算单位、银行和收款人投诉,研究投诉受理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认真解决好资金支付中发生的投诉问题。

5、研究建立财政资金安全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