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十篇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17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康复训练

  肺康复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  肺康复是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性全面干预。这些患者中,往往有相关症状表现。大量研究表明,CopD患者因炎症因子的存在,极易出现骨骼肌萎缩的现象,若患者发病期间出现肺过度充气现象,则自身膈肌、胸廓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导致患者呼吸肌发生功能障碍的概率增大。而患者若出现呼吸肌功能减弱症状,表明其自身肌肉耐力、肌力出现显著性下降,导致患病期间发生无法排痰、呼吸困难等情况。肺康复训练计划实施是为了通过稳定或扭转系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从而达到减轻症状、优化功能状态、减少卫生保健费用支出的目的。通过开展有效的肺康复呼吸训练,患者自身的气道阻力可以通过外周阻力的增加而增加,避免患者因气道过早陷闭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促进气体交换,有利于患者呼气时气体的排出,改善患者换气功能。对于任何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只要存在持续症状、功能减低或是因疾病导致生活质量降低都应该考虑肺康复治疗。而CopD患者是实施肺康复治疗的最主要人群[1-2]。多年来更新的CopD全球倡议(CoLD)对肺康复的一系列好处均进行了报道。2018年我国新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opD的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13.7%[3]。由于CopD患病率高且为慢性疾病,患者频繁因急性加重而住院,并需要长期治疗,同时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劳动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GoLD更加明确的提出将肺康复作为CopD的一线非药物治疗方法。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肺康复治疗,对于进行肺康复的时机取决于每位患者的临床状况,简单来说,肺康复治疗不是患者发生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才需进行的“安慰”治疗,而是所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改善生理及心理障碍的重要环节[4]。

  针对肺康复训练的开展,具体训练内容包括:(1)缩唇-腹式呼吸:即训练期间让患者保持卧位、坐位等舒适体位,手掌分别放置于腹部、胸部位置,并多次用口进行快速呼气,吸气时用鼻且嘴保持紧闭的状态,待患者感觉气吸满时以屏气状态维持2~3s,最后利用嘴部呼气。告知患者在呼吸时需要保持腹肌收缩,并将双手放置于腹部、肋下位置起到按压的作用,口部呈现出吹口哨的状态进行缓慢呼气,保持匀速、缓慢的态势呼气。需要注意的是,呼气训练期间患者嘴部缩唇的大小要固定不变,患者可依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深吸缓呼的状态,每日控制训练频次3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20min左右。(2)呼吸操练习:针对呼吸操练习的开展,需要患者在进行缩唇呼气训练的同时,结合肢体动作的运用以提升训练效果。具体训练方法为患者需保持嘴呼气、鼻吸气,控制呼吸操的练习频次保持在1次/d,每次练习时间则需控制在20~30min。本研究所采用的呼吸操共分为8个小节,其中前4分别为平静呼吸训练、上举运动训练、扩胸运动训练、转体运动训练,后4节分别为击拳运动训练、抬腿运动训练、腹式呼吸运动训、平静呼吸训练,训练期间患者需要以8个节拍为训练频次进行每小节的训练。针对训练量的控制,需视患者实际耐受能力等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此外,患者训练期间需要配备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同时定期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正确掌握呼吸操的训练要点,加强患者对长期开展呼吸训练重要性的认知。(3)注意事项:患者在开展肺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运动强度的合理控制,学会在运动时合理控制心率,如果心率超出肺康复训练的标准要求,需立即停止训练并进行充分休息。同时,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须因人而异,且在运动前必须做好训练准备。此外,患者训练期间医护人员需予以全面监督指导,以监督小组的形式进行患者肺康复训练的全面监控,并采用定期电话、上门随访的方式掌握患者肺康复训练的具体情况,同时为患者提供正确的肺康复训练指导。

  对于CopD患者而言,FeV1/FVC<0.7,FeV1小于预测值80%时,均应该考虑进行肺康复治疗。而肺康复治疗在肺部疾病患者的临床干预上已经得到一定发展,而且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也十分有效,有研究指出对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及早采取必要的中西医肺康复干预措施意义重大,有助于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预后[5]。多种循证医学研究显示,肺康复的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生活质量[4]。而事实上在CopD患者中,只有不到50%的患者因气流受限确诊,通常是在临床症状明显并存在进行性加重时就医才确诊,这使得CopD的患病率被低估,由此可见多数确诊的CopD患者常处于急性加重期[6],这些患者常需住院进行系统的治疗以控制症状,而为何不在患者住院期间尽快开展较为全面的肺康复治疗,而是等患者在出院后门诊随诊再进行。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2017年eRS/atS对于CopD进行加重期的管理指南指出,住院期间开始肺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者运动能力,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模式运用于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是否对患者更为有益,如何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进行肺康复治疗,许多国内外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7]。

  现实中肺康复的实施难点  CopD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患者个人而言,相比高血压和糖尿病,CopD患者的自我管理较为困难,前者可以通过实时的血糖、血压来自我管理,更快的做出调整。但对于CopD患者而言,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方法就是通过肺功能检测,而相比血糖、血压的检测,肺功能检测需要的费用和患者配合度均较高。即使在住院期间,对CopD患者进行相对较为完整的肺康复治疗来说,除了临床医生及护士外,还需配备专业的康复医师,功能运动锻炼也是肺康复中除药物治疗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大多数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并没有很好的实施功能运动,其中资金投入是一部分重要因素。如果患者在院期间进行了正规的运动康复指导,但是出院后以后不能保持。虽然近年来CopD的诊断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许多患者不能完全按照标准进行肺康复治疗,而导致实际疗效远远不够。同时调查研究还发现在慢性肺部疾病患者中,只有不到40%的患者能够完全遵从制定的治疗方案。对此,有必要为CopD患者开展健康宣教,组织患者开展关于CopD疾病病因、影响、治疗方法、康复训练等方面知识的讲解,提高患者对CopD疾病的认知,实现通过多次健康宣教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能在出院后主动按照康复训练计划开展训练,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在具体宣教讲解过程中,医院可采用家庭参与模式进行知识宣教,引导患者家属正确认知肺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做到在出院后承担监督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训练的职责[8-10]。

  结语  当前临床越来越认识到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甚至肺康复治疗已成为CopD的标准治疗方法。同时随着CopD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如何进行正确的肺康复训练已经成为医院及社会群众的关注焦点。为达到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减轻家庭负担的目的,需要为患者制定合理康复训练计划,并要求患者按照计划定期进行训练。但实际上肺康复治疗推广困难,失败的原因包括缺少合格和专业的医疗监督、纳入的患者不合格、缺少个性化治疗及报销费用等问题。对此,为进一步加强肺康复训练的开展效果,需要以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为前提,结合健康宣教等措施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肺康复巡检监督中,医院也需成立专业监督指导小组,通过定期视频、电话、上门随访等方式掌握患者训练情况,纠正患者错误训练习惯,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到肺康复训练中,以此实现对肺康复训练作用的全面发挥。总之肺康复对于Cop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troosterst,CasaburiR,GosselinkR,etal.pulmonaryrehabilitation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tateoftheart[J].amJRespirCritCaremed,2005(172):19-38.

  [2]RiesaL,BauldoffGS,CarlinBw,etal.pulmonaryrehabilitation:jointaCCp/aaCVpR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J].Chest,2007,131(5):4-42.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niciL,DonnerC,wouterse,etal.americanthoracicSociety/europeanRespiratorySocietystatementonpulmonaryrehabilitation[J].amJRespirCritCaremed,2006,173:1390-1413.

  [5]徐诚,成颜琦,唐凌,等.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康复策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5):24-27.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7]López-Garcíaa,Souto-CambaS,Blanco-apariciom,etal.effectsofamusculartrainingprogramo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patientswithmoderateorsevereexacerbationantecedents[J].eurJphysRehabilmed,2016,52(2):169-175.

  [8]李群,陈锋,王晓霞,等.肺康复训练对不同严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4(2):130-135.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2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的效果。方法根据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疾病的不同特点制定运动康复治疗方案,根据疾病设置观察指标,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三种慢性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对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病运用社区运动康复疗法,合理制定运动方案,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提高以上三种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社区运动康复

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技术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医疗体操、医疗行走、肌肉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等多种方式,对患者的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进行锻炼,促进患者的恢复,可用于多种慢性病及术后的恢复中,具有与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同样重要的治疗作用。通过社区干预方法,由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制定运动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培训和指导,患者在家坚持运动锻炼,医护人员随访指导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因住院治疗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又可以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笔者通过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三种慢性疾病,对运动康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XX社区内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3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4例,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在54~78岁之间;脑出血14例,脑梗死22例;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在63~76岁之间;病程在1~13年之间。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51~79岁之间;病程在5个月~13年之间。

1.2治疗方法

1.2.1脑卒中的运动康复治疗

首先对患者及家属做好生活方式指导,控制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等脑卒中的诱发因素;随后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从健侧至患侧做关节的被动运动;能站立或者可恢复至站立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根据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运动的难度;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自行完成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活动中。

1.2.2慢阻肺的运动康复

慢阻肺患者主要进行上下肢及呼吸肌功能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两上肢绕圈运动锻炼上肢功能,下肢给予步行训练;运用由“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组推荐的呼吸体操[3]锻炼呼吸肌功能.

1.2.3糖尿病的运动康复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眼底、血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和形式,以中量级运动为宜,即身体发热,微出汗,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超过基础次数的120%,呼吸不过急;运动形式有:游泳、太极拳、慢跑、爬楼梯、气功、糖尿病保健操等。以上运动方案均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参与制定,初期有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学会后自行在家完成,医护人员定期随访观察。

1.3评价指标

随访并观察6个月~2年,脑卒中患者用日常生活行为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能力进行评价;慢阻肺患者通过BoDe指数评分、肺功能测试、呼吸困难表(mmRC)及6min步地距离(6mwD)评价效果;糖尿病患者检测血糖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3

1.1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尘肺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40~66岁、平均(53.0±6.3)岁,均在贵州省专业诊断机构依据GBZ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尘肺,且病情处于稳定期,其中,Ⅰ期9例、Ⅱ期25例、Ⅲ期6例。

1.2治疗方法

(1)中医药治疗:依据中医理论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肾虚血瘀、痰浊阻肺等类型,给予辩证施治,如予补肺汤、血府逐瘀汤、百部丹合神效散、金匮肾气丸等中药治疗,部分患者予针灸治疗。(2)综合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并由专门医师负责监督执行。①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指导患者吸气用鼻、呼气用嘴,呼气时口唇呈吹口哨状用力呼出;腹式呼吸,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并使腹部凸起,呼气时用口呼出并配合腹肌收缩使腹部下沉;立式呼吸,指导患者双腿并拢,两臂上举时吸气、放下时呼气;坐位呼吸,指导患者双腿自然下垂坐于椅上,两手置于膝盖,缓缓深吸气到最大肺容量,然后屏住呼吸3s再缓缓呼出。每天训练2次,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训练时间15min。②运动训练。如呼吸肌训练,指导患者使用FG-01型呼吸训练器仪,每日训练2次,每次10min;有氧运动,指导患者步行、骑功率自行车、打太极拳、做医疗体操等有氧运动训练,运动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并依据患者心率决定运动强度,每次训练30~45min,每周3~5次。③文娱活动训练。通过开展园艺、钓鱼、绘画等活动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学会调整身体姿势和自我放松,建立起日常生活中的有效呼吸。观察比较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5%肺活量时呼气量(FeF25)和50%肺活量时呼气量(FeF50)、呼气峰流速(peF)及6min步行能力等指标改善情况。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及训练后,患者的FVC、FeV1、FeF25、FeF50、peF等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6min步行能力也由治疗前的(252.08±215.80)m提高至治疗后的(455.54±257.55)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5)。

3讨论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呼吸和太极拳训练

我们对78例CopD缓解期病人进行了呼吸和太极拳锻炼,并于锻炼前后检测其肺功能的变化,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78例由上级医院转入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稳定期轻度和中度CopD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年龄54-71岁,平均(66.4±4.2)岁,吸烟史:62例有吸烟史(其中11例目前仍在吸烟),16例从未吸烟,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1个月以上。

病例诊断和选择标准:(1)CopD诊断均符合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1]。(2)呼吸困难分度:轻度:在平地行走或上缓坡时出现呼吸困难,在平地走时,步行速度与同年龄体格相似的健康者相同,但在上缓坡或上楼梯时则落后;中度:与同年龄体格相似的健康者一起在平地或爬楼梯时有呼吸困难;重度:在平地用力即有气短,甚至在休息时也有气短。选择中度和重度呼吸困难的患者。(3)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预期值的60%)。(4)近1年中没有类似训练,无影响训练的疾病如严重的精神紊乱,医学状态严重或不稳定以及未接受激素及营养支持治疗,排除合并肿瘤、结缔组织病、肝和肾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

1.2方法呼吸训练方法:(1)缩唇呼气法:以鼻吸气,缩唇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解呼出,一般吸气时间为2秒,呼气时间逐渐延长或保持到10秒以上。(2)缩唇-腹式呼吸法:取卧位,将两手分别放在上腹部和前胸,嘱患者采取较慢、较深的呼吸经鼻吸气,升高腹部达最大隆起,缩唇缓慢呼气并用手适当加压帮助收腹。呼吸期间,保持胸廓部最小活动幅度或不动。(3)深呼吸法:患者取坐位、卧位或侧卧位,集中精神,姿态自然,放松全身肌肉,缓慢深吸气到最大肺容量后屏气,开始屏气时间为2-5秒,逐渐增加到10秒,然后缓慢呼出。太极拳训练方法:每天早晨在公园进行约30min的太极拳训练,训练时接受专业太极拳老师的指导,要求患者精神放松,呼吸深慢,气沉丹田,以调心(意)调息、调形(身)为主要方式[2]。在训练时配合常规治疗方法。训练6个月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在治疗前后以修正BopD量表评定呼吸困难指数,分值0-10分。肺功能检查主要测定指标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出FeV1/FVC(%)。

1.4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结果

结果显示,呼吸和太极拳锻炼前后肺功能及呼吸困难指数改善情况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

3讨论

CopD是一组以不可逆气道阻塞为指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给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系统呼吸训练方法的治疗目的就是纠正错误呼吸,重新建立正常的呼吸模式,增加膈肌活动度,提高肺泡换气量,减少呼吸时的能量消耗,缓解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缩唇呼气锻炼时,由于气体是缓缓呼出,此方式延续呼气气流下降,提高气道内压,减缓气道动力压迫,使等压点移向中央气道,防止气道早期闭合而引起肺内气体大量滞留。采用缩唇呼气,使腹式呼吸更能有效地补偿胸部病变时胸式呼吸的不足,可提高肺及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肺通气的阻力,增加吸气肌力,提高肺通气的动力。采用缩唇呼气,使得呼气肌均主动参与收缩,更能增强和锻炼膈肌,腹肌,肋间内肌,下胸部肌肉活动,改善其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肺内残留气排出,清除肺部积聚的杂质,增加肺容量,充分供给机体活动所需的氧气。

太极拳强调调心,调息和调形,调心能使人体耗能减少,贮能增加,有助于体力恢复,提高健康水平。调息可通过自我调节,用意识调节呼吸使之变得深、长、细、缓、匀诱导大脑皮层入静,有助于增加机体能量储备,降低机体应急反应,以利于机体的全面调整和修复,因而有一定的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呼吸和太极拳锻炼特别强调采用腹式呼吸,这样可锻炼膈肌与腹肌,增强收缩力。调形可使机体放松,减少非随意肌的兴奋程度和随意肌参与紧张工作收缩的纤维数目,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休息。

本文结果表明呼吸和太极拳锻炼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运动训练方式值得在肺功能康复中应用。

参考文献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现代心肺康复;二级预防;心肺康复评定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0(b)-0165-04

implementacomprehensive“modern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

YanGLihuawUZhanrong

Healthoffice,XiaotangshanHospitalofBeijing,Beijing102211,China

[abstract]"modern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coversthe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system,belongstosecondarypreventioninthebroadestsenseoftheconcept.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athomeandabroad,discussesaboutthephysiologicalbasisof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emphaticallyintherealizationofimplementationof"modern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emphasisonrehabilitationevaluation)andtechnicalmeanstogetacomprehensivereview.

[Keywords]modern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Secondaryprevention;Cardiopulmonaryrehabilitationevaluation

心脏康复是一门涵盖心血管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心理学的治疗体系[1],广义上的心肺康复是指通过康复评定、在生命体征监测下的各种运动训练、生活方式指导和接受健康教育等手段,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肺康复是慢病管理的一种方式。

1心肺康复背景知识

1.1国外心肺康复的现状

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并且经历了由被否定、质疑到普遍接受的过程。心脏康复已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学科,发达国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死率的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冠心病康复/二级预防。许多国家已将心脏病的康复纳入医保,有些国家甚至规定心脏病患者如果未接受康复治疗,再住院的费用保险将减少支付比例[2]。

1.2我国心肺康复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每年超过30万例次,病变的复杂程度和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低于国际水平。但冠心病的治疗不仅仅局限于药物和支架手术,其实,科学的心脏康复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有研究显示,适宜的心脏康复能够使总病死率降低20%,心血管病死率降低30%~35%,并可减少患者再住院率和再次血运重建(再支架)率,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回归到社会、家庭和工作岗位[2]。但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体系基本属于空白,心脏康复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如康复治疗项目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纳入医疗保险,从事心肺康复治疗的专业人员还为数甚少,这些实际情况,造成了患者在接受高昂的手术治疗后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康复管理,疾病继续进展,目前的医疗模式能够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但难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因为这种医学模式缺乏对健康的维护和对疾病的预防措施[3]。因此,普及和推广心脏康复理念,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肺康复模式势在必行[2]。

2心肺康复的生理基础

心肺是一个整体,一损俱损。肺功能康复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及小儿麻痹症引起的呼吸肌麻痹。心脏功能康复则起源于冠心病的康复,有40余年的历史。起初,由于西方医学的专业性划分,心脏病属于心内(外)科,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呼吸科,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心肺康复应该是心脏康复或者肺功能的康复,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后来发现心脏和肺的功能密不可分,于是提出了心肺单元的概念,把心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康复治疗。心脏和肺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肺康复,我们从名字上以为就是心脏和肺脏,但其实不然,它还包括了全身肌肉系统的康复训练。

呼吸病学家wasserman提出“单独给心或肺增加负荷是不可能的,所有的运动均需要心脏功能和肺脏功能的协调,以及周围循环和肺循环的协调作用”,即肺-心-活动肌群的概念。人体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和体内的气体交换。前者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后者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他们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运动可改善气体交换,改善肺功能;运动过程中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心功能;运动提高机体能量储备,改善和维持体力,增强运动耐力。

3实现综合性“现代心肺康复”

“现代心肺康复”是指通过康复评估、运动训练、生活方式指导、定期监测和接受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1从肢体康复走向脏器康复

一提起康复治疗,很多人都会想到外伤,脑梗塞患者在疾病稳定以后对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这是传统的肢体康复治疗模式。

如果一个人的心脏或者肺脏出现了问题,一动就累,一动就喘,而且这个人平时不是躺着就是坐着,长此以往,他的心肺功能只会越来越差,以至于精神不振,手脚无力,肌肉萎缩,一些日常活动可能都无法完成。研究表明,卧床休息的不利影响极大,如患者卧床1周,肌肉体积和肌肉收缩力降低10%~15%,卧床3周,体力工作能力下降20%~25%,大约1/3的心肌梗死患者卧床休息时,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肺活量降低,肌肉体积和肌肉收缩力降低,长期卧床还会产生焦虑和压抑等心理反应[4]。所以康复治疗模式应该从单纯的肢体康复走向科学的脏器康复[3]。

3.2运动训练对正常冠状动脉的影响

3.2.1运动训练改善冠状循环的运送能力经过训练的冠状血管床血流增加、毛细血管弥散能力增加,心肌细胞代谢得到改善[4]。

3.2.2运动训练使冠状动脉的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运动训练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研究资料报道,从事耐力运动者冠状动脉较粗大;目前研究表明,运动训练能够提高冠状动脉的扩张能力,这一点比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变化更为重要,由于运动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增大,硝酸甘油试验表明,服硝酸甘油后,出现冠状动脉横切面在运动组比不运动组增大[4]。

3.2.3运动训练可预防和改善心肌缺血慢性运动训练后,运动促进心肌缺血区的侧支循环血管生长,至今已有上百篇论文论述了运动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侧支循环血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心肌缺血[4-7];

慢性运动训练后,自主神经在降低安静和运动时心肌耗氧量上起重要作用。运动使得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循环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心率减慢,心肌舒张期延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结果表现在心肌耗氧量或亚极量运动负荷时较运动训练前降低。由于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脏病患者能够耐受的工作强度增大和工作时间延长,这在预防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8]。

3.3康复运动延缓和改善冠状动脉病变的进程

临床各项研究说明,冠心病患者参加运动训练,可防止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使心肌灌注得到改善,并且运动促进支架术后冬眠心肌的修复;同时,运动可消耗脂肪、降低体重,达到降低血脂、延缓冠状动脉病变的进程[4-10]。

4心肺康复的临床实施方案

4.1心脏康复包含五方面内容

①康复评定;②心肺储备功能指导下的运动训练;③心脏危险因素管理:包括血脂、高血压、体重、糖尿病管理和戒烟限酒;④药物治疗;⑤心理咨询与管理。其中运动在心脏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11]。

4.2心肺康复评定

运动训练是心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训练之前,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对患者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其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及时发现运动中危及生命的各种危险信号,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2.1心肺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试验是在负荷递增的运动中反映人体的心肺功能指标,通过对各项参数的综合分析,了解心脏、肺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储备能力。运动中气体代谢指标的测定使其在提供心肺功能信息方面优于常规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负荷试验在心脏康复中仅用来评估心肺储备功能,并制订运动处方,而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工具。运动负荷试验的仪器有许多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平板、踏车及上肢测力计。进行心肺储备功能的评估多选用功率车的Ramp10方案,其运动负荷以10w/min连续增加,直至达到患者的峰值运动或者出现运动试验的终止而结束[12]。

4.2.2心肺运动试验的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静息和运动血压,静息和运动12导联心电图,常规肺通气功能和用力肺通气功能,运动气体代谢分析等。

监测主要参数及其意义:①心率(HR)、最大心率(HRmax)、心率储备(HHR)、心排量(Co)。②摄氧量(Vo2)及最大摄氧量(Vo2max)、动静脉氧差(aVDo2)。Vo2max是指人体在极量运动时的最大摄氧能力。根据Fick公式:Vo2=Co×aVDo2。由此看出,达到Vo2max时,心输出量也达到最大值,最大心搏出量是最大供氧量的保证。所以,Vo2max反映了心脏的储备功能[13]。③无氧阈值(at),也称为乳酸阈值,当运动负荷增加到组织细胞对氧的需求超过了循环所能提供的氧,组织细胞必须通过无氧代谢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其表现是机体需通过增加通气来代偿运动所诱发的乳酸中毒。因此at是反映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和机体利用氧能力的一个良好指标[11]。康复医师在为心血管病患者开运动处方时必须非常谨慎,因为心脏疾病与其他疾病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它对运动负荷很敏感。在开运动处方之前,必须要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做出心肺储备方面的综合评估,即通过测定无氧代谢阈值来确定运动的安全极限。根据患者的运动Vo2结果可进行weber运动心功能分级[14],它是定量评价心力衰竭的最客观的指标。④呼吸交换率(VCo2/Vo2,ReR)。VCo2/Vo2的比值叫做气体交换率或呼吸交换率(ReR),ReR>1.1后结束试验的患者,通常认为是亚极量的运动试验;如果患者在1.1),Vo2max

5心肺康复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期

运动训练原则: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1住院期康复

是指严密监护下的住院期康复计划,其目的是尽快让患者从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心脏手术中安全地恢复,主要集中于医疗护理、体力活动的恢复及评估、危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评估及教育[18]。持续5~14d;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期: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住心脏监护病房和所有冠脉介入手术后的时期[19]。训练强度:急性期活动强度极低,一般1~2代谢当量(mets),主要为床上被动训练,包括被动的关节活动(rangeofmotion:Rom),上肢的Rom约1.7mets,下肢的Rom约2mets。可使用床上便盆(约4.7mets)或床边入厕(约3.6mets)。应避免等长收缩运动(可增加心率)、Valsalva运动(促进心律失常)、抬高下肢的动作(可增加心脏前负荷)。

亚急性期:指离开心脏监护病房转至普通病房的时期。训练强度:活动强度有所增加,3~4mets。主要为心肌修复阶段,床上、床下的适应性康复训练,可进行低强度的柔软体操;Rom的运动强度可逐步增加速度或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增加低强度的阻力运动(1~2lb)。活动范围可从床边到病房内,逐步扩展到病房的走廊。完成出院前心肺储备功能测定,决定患者参加下一期的康复方案。

5.2出院早期门诊康复

本期是紧随出院后的康复期,需要心电监护,运动时限由危险分层和所需的监控来决定,一般3~6个月,可以定义为康复治疗的紧密监护期,多在康复门诊或康复医院进行,此期以有氧训练为主,以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开始,然后制订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并进行阶段性调整,可从循环训练开始,逐渐增加抗阻训练。最终确定最适宜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此期须加强监护及强化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具体的训练强度需要随时监控和调整,安全尤其重要。

5.3维持期门诊康复

继续进行最适宜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此期心电监护仅在康复治疗出现症状时进行。维持期患者的运动耐力已进入平台期,其危险因素的管理已基本达标或稳定。

6心肺康复需要持之以恒

心肺康复的核心是运动训练,它是一项与你终生相伴的事业。无论是在医院住院期间,还是回归工作与家庭后,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因为持之以恒的运动训练会增强植物神经的调整能力,使你的生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饮食、心理、睡眠、生活习惯等方面都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平衡状态。只有保持这种平衡状态,身心才会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平衡状态出现失衡,心肺疾病就会复发,所以说心肺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7小结

心肺康复项目的启动和持续运行,是实现综合性“现代心肺康复”这一目标的过程,广义上的心肺康复,应该是在生命体征监测下,进行早期的康复评定,依据心肺运动试验的运动指导,循序渐进地开始多种康复训练,如早期坐位呼吸肌训练、过渡到坐位全身运动训练、主体训练(即有氧运动阶段),这阶段要再次进行康复评定,然后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阶段性调整,循序渐进到抗阻训练,最终确定最适宜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维持这样适宜的运动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并持之以恒,同时做好各项二级预防措施,如饮食、心理、生活习惯、必要的药物治疗等方面达到一个良好的健康平衡状态,使患者回归工作和家庭[20-23]。

8实现综合性“现代心肺康复”的现实意义

冠心病溶栓药物、介入手术和搭桥手术等再灌注技术的划时代的发展,使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及时得到再通,从而挽救了大量濒临死亡的心肌,使得我国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最新数据已初步看到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拐点”[24]。目前的现实状况是,一方面出现心血管病死率的下降,而另一方面却表现为发病率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提前的流行趋势。分析原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相关,如缺乏运动(使患病率高2.5~4倍)、高热量饮食、长期精神紧张及生活不规律、吸烟等因素,导致超重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数增加,所以目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对冠心病的治疗仍存在“重治轻防,重技术轻模式,重躯体轻心理”的现象[25]。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心血管疾病带病生存人数将会剧增[20,26],如何对大批高危患者群进行管理?这就是实现综合性“现代心肺康复”的现实意义。

9展望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脏康复的获益意味着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目标的实现,即通过心脏康复实现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24]。虽然挑战重重,但是心脏康复已经呈现好的发展态势,希望建立更多的康复门诊和康复医院,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康复医师,提高康复医师的工资待遇,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心肺康复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能够像目前冠心病支架手术一样,在全社会得到重视和推广,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医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worldHealthorganizationexpertCommitteeondisabilitypreventionrehabilitation.rehabilitationofpatient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reportofawHoexpertCommittee[m].Geneva:theorganization,1964.

[2]高炜.普及和推广心脏康复理念,积极探索适宜的心血管疾病康复模式[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9):1-3.

[3]胡大一.积极推进心脏康复结合二级预防的综合医疗模式[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6):481.

[4]张宝慧.运动对心脏康复的有益作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z1):499-503.

[5]陈文华.前言――心肺康复治疗是改善心肺功能的可靠手段[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3):179-180.

[6]梨明江,江洪,刘昌慧,等.康复运动疗法对冠脉成形术后侧支循环及再狭窄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90-92.

[7]梨明江,王跃龄,江洪,等.运动疗法对冠脉成形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15-917.

[8]朱慧楠,霍勇,张岩,等.心肺运动试验应用于冠心病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5):470-472.

[9]康晓凤,李峥,梁涛,等.康复运动对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5个相关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22-924.

[10]梁玉芝.运动疗法对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或支架术后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2529-2530.

[11]SmithSCJr,BenjamineJ,BonowRo,etal.aHa/aCCFsecondarypreventionandriskreductiontherapyforpatientswithcoronaryandotheratheroscleroticvasculardisease:2011update:aguideline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nd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Foundation[J].Circulation,2011,124:2458-2473.

[12]BaladyGJ,arenaR,SietsemaK,etal.Clinician'sguideto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inginadults: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0,13,122(2):191-225.

[13]arenaR,myersJ,williamsm,etal.assessmentoffunctionalcapacityinclinicalandresearchsettings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committeeonexercise,rehabilitation,andpreventionofthecouncilonclinicalcardiologyandthecounciloncardiovascularnursing[J].Circulation,2007,116,329-343.

[14]weberKt,JanickiJS,mcelroypa.Determinationofaerobiccapacityandtheseverityofchroniccardiacandcirculatoryfailure[J].Circulation,1987,76(6pt2):Vi40-45.

[15]CorraU,mezzania,Bosiminie,etal.Cardiopulmonaryexercisetestingandprognosisinchronicheartfailure:aprognosticatingalgorithmfortheindividualpatient[J].Chest,2004,126(3):942-950.

[16]GibbonsRJ,BaladyGJ,BrickerJt,etal.aCC/aHa2002guidelineupdateforexercisetesting:summaryarticle.areport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merica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CommitteetoUpdatethe1997exercisetestingGuidelines)[J].JamCollCardiol,2002,40(8):1531-1540.

[17]FletcherGF,BaladyGJ,amsterdamea,etal.exercisestandardsfortestingandtraining:astatement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theamercian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01,104(4):1694-1741.

[18]刘江生.冠心病患者的康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z1):503-535.

[19]车琳,王乐民,蒋金法.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6):1820-1823.

[20]滑丽美,邱建宏,刘晓军,等.谷氨酰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改善及抗氧化作用[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9):99-102.

[21]潘显玉.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97.

[22]吴霞.全方位护理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4):112.

[23]温飞飞,丁进京,孙高洁,等.脑卒中家庭康复200例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121-122.

[24]胡大一.用康复医学带动中国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1-122.

[25]胡大一,丁荣晶.转变理念,重视做实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5):857-861.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6

【摘要】目的  探讨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对胸椎前路手术患者对疾病认知、治疗的依从性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前入路胸椎手术病人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由医护人员以传统方式对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即深呼吸、缩唇呼吸、咳嗽训练、人工阻力呼吸训练等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观察组则采用与家属同步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指导。结果  观察组对训练特定知识的掌握、治疗的依从性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  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健康指导能促进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术后患者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脊柱前路手术  患者  家属  健康教育

        胸椎前路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较大,术后易发生肺不张、肺炎、胸膜腔积液等,加上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创腔引流管等,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敢咳嗽,排痰不畅,从而干扰患者正常呼吸功能甚至并发肺部并发症。呼吸功能训练是改善肺功能,预防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1]。传统的康复指导是由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自行消化运用,由于病人文化背景不同,或是受疼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接收不全,影响康复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指导对胸椎前路手术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确定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2月~2011年2月入住我院骨伤科择期手术的前入路胸椎手术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相同。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文化程度、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教育者为责任护士。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包括入院介绍、术前指导、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术后指导、出院宣教等,采用口头讲述,动作示范等授教形式,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讲解为主。观察组则采用由我科统一制定的方案对患者和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指导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表1)。具体步骤:(1)入院24小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指导各种检查目的、要求及配合方法。(2)入院后第2日至手术日。家属与患者同时接受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指导家属放松紧张情绪;教会病人使用放松疗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准备项目及配合要点;练习病人床上大小便。(3)术后第1日至出院。术后第1~3日,指导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督促患者进行深呼吸的锻炼,并进行有效咳痰;指导四肢关节的伸屈活动锻炼;床上活动时,妥善固定引流管;术后第3~5日,引流管拔出后,嘱患者吹气球;术后5~7日遵嘱协助患者配戴腰围摇床半坐卧位,无不适时可借助助行器配戴腰围下地行走。

        表1  呼吸训练方法 

         

        1.2.2 评价指标 (1)患者熟知呼吸功能训练方法,理解训练对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意义,并遵从训练方法执行。(2)满意度评价 我科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健康知识的掌握及满意情况,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表2)

        表2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3  讨论

        3.1 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提高了康复指导的渗透力和有效性。从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基层医院多是农村患者,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不一,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再由家属监督和指导患者实施,避免了病人由于受术口疼痛、留置引流管,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接收不全而影响康复效果。同时建立了护、患、家属同步交流平台,通过实施健康指导,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调整,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为工作的终结,从而真正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3.2 家属与患者同步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对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胸椎前入路手术造成胸臂肌肉的损伤,术后胸痛明显,呼吸肌破坏较显著,肺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而影响患者康复[2]。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能使患者自主支配不同部位的呼吸肌活动,术后呼吸功能训练能主动地配合管理[3],克服伤口疼痛,提高呼吸运动频率。本研究责任护士从入院后第二日即开始,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家属的参与不仅能从情感上给予患者支持及鼓励,同时增强了健康指导的渗透力,让患者更能理解呼吸功能训练对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使患者克服害怕切口疼痛不肯咳嗽排痰的心理障碍,主动配合呼吸功能训练,从而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p<0.005)。

        3.3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由于进行责任护士、患者及家属的互动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训练指导,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使患者和家属更能理解配合各种治疗护理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患者的参与意识,加之有家属的随时监督和指导,更能保障了健康指导的渗透性,真正达到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精湛的手术技术结合完美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要求护士不仅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并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传播能力,才能让医、护、患三方共赢。

参 考 文 献

[1]邵剑,张馨,黄瑛等.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心处科手术病人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1):401.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7

吸入性肺炎是指吸入来自鼻咽部分泌物或胃内返流的强酸、固体食物等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在临床上较常见,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更高[1]。因此,早期有计划地根据病情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增强肺活量,促进疾病康复。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4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40例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分布在65~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6.5±7.9)岁。其中65~70岁13例(占32.5%),71~80岁20例(占50.0%),81~90岁7例(占17.5%)。

1.2治疗方法40例患者均给予吸氧和基础疾病治疗,并依据痰培养(或BaL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全部患者均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抗生素,包括稳可信、青霉素、头孢菌素、泰能及灭滴灵等。由于5例患者并发真菌感染,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用大扶康或氟康唑治疗。

1.3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20例(占50.0%),好转15例(占37.5%),死亡5例(占12.5%),死亡患者均为反复吸入胃液或胃内容物者。

2康复训练的方法

本组病例除死亡5例外均于入院2~10天内根据病情按医嘱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2.1吞咽功能训练根据吞咽障碍部位对吞咽功能各方面进行训练,以增强其协调能力。

2.1.1咽部冷刺激训练训练时应选择合适的,一般让患者取仰卧位30°,头部前屈,膝关节下放一软枕。刺激方法: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应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地触碰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在上、下午各进行20~30次,当开始经口摄食时,进食前以冷刺激进行口腔内清洁,既能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度,又能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咽。如出现呕吐反射,则应终止,以免呛咳、误咽。同时加强口面部肌群运动,嘱患者每日做开闭颌、鼓腮、咀嚼、空吞咽等动作。

2.1.2发音训练由于吞咽障碍时咽喉反射是不随意的,而体内器官很难接近,从发音和语言器官考虑皆和咽下有关,可用言语进行康复训练。如嘱患者张口发“a”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发“wu”音。发音训练一般在晨间护理后及午睡起床后进行,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

2.1.3舌部运动嘱患者开口,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作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每隔5min作1次以上运动,每天3次,分别于早、下午进行。若患者不能自动进行舌部运动时,护士可用压舌板在舌部按摩或嘱患者将舌伸出时用纱布轻轻把持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2.2进食训练

2.2.1进食时的最佳进食前应嘱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情绪15~30min,让患者坐直或头稍前倾45°左右。

2.2.2食物选择根据老年人饮食特点,选择易被患者接受的食物,再配适量疏菜汁和果汁,将食物做成冻状或糊状。

2.2.3进食的协助患者进食时,护士可协助患者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一般食团摄入每次以1汤匙大小为宜,放入食团后可将匙背部轻压舌部一下,刺激患者吞咽。每次进食小食团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每咽下一口应清理口腔1次。在协助患者进食过程中,可适当给患者喝一口白开水,一般不用吸管,以免液体误入气管。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前及吞咽时憋住气,这样可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对完全不能吞咽,不能摄入足够饮水量与热量的患者,可用鼻饲的方法进行鼻饲,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有效后再行经口饮食训练。

2.3咳嗽训练

2.3.1指导并鼓励患者有效咳痰,避免痰液潴留具体方法:让患者尽量取坐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2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

2.3.2超声雾化吸入痰液粘稠不宜咳出,可遵医嘱使用生理盐水20ml加木舒坦针15mg雾化吸入,每日1次,每次15~20min,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3结果经康复护理后情况:患者均于入院后10~15天治愈出院。

3讨论

做康复护理时要针对老年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阅历等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

通过以上康复训练,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可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使患者进食时与吞咽功能密切配合,从而避免发生误吸,促进有效排痰[2]。本组病例经有效训练,无一例发生误吸。因此,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营养和配合其他治疗,可缩短病程,保证患病期间的营养供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8

方法:将8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在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术前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术后行膨肺干预、雾化吸入、肺部叩击震颤排痰、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康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开胸术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6-02

开胸手术病人平均年龄较大,由于原有疾病的影响,加上手术及麻醉等创伤。往往造成病人呼吸功能下降,发生肺部并发症而影响病人的康复。因此,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病人术后呼吸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胸外科一病区2010年10月—2012年2月开胸术后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45—78岁,平均58.6岁。其中肺癌41例,食管癌23例,贲门癌11例,纵隔肿瘤2例,自发性气胸3例。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选病例术前肺功能良好,营养状况正常,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患及身体极度虚弱。

1.2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为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干预:戒烟一周;按照呼吸功能训练方法训练至少一周:①缩唇呼吸: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闭嘴用鼻子尽最大力吸气后憋气2~3s,呼气时缩唇呈鱼嘴样,呼吸比为吸∶呼=1∶2~3,尽量做到深吸慢呼。每天锻炼2~4次,7~8min/次。②腹式呼吸:嘱病人放松所有辅助呼吸肌群,呼气时腹部下沉,从每次锻炼5min起,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可以在上腹部放置一个沙袋下平稳呼吸2h。③人工阻力呼吸:选择合适气球,容量800~1000ml[1],深呼气时尽量把肺内气体吹入气球内,3~5min/次,3~4次/天。④有效咳嗽排痰训练:a.主动咳嗽排痰:嘱病人先行2~3次深呼吸,深吸气末屏气,继而轻轻咳嗽,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到咽部再用力把痰咳出。b.被动咳嗽排痰:嘱病人自然呼吸勿憋气,医护人员在胸骨柄上窝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压同时横向移动刺激气管引起病人被动咳嗽。(用于病人不能配合自行咳嗽排痰时,可反复操作至痰咳出。)

术后护理干预:①膨肺干预:每次负压吸痰后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6~8L/min,吸净痰液后,立即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双手挤压呼吸器,每次挤压球囊5~10次,再次吸痰重复简易呼吸器膨肺。②雾化吸入及辅助排痰:氧气雾化吸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继而使用振动排痰机在背部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进行叩击振动排痰15~20分钟。然后嘱患者有效咳嗽把痰液排除。③呼吸功能锻炼:采用术前教会病人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指导病人反复进行腹式呼吸,用力吹气球,有效的咳嗽咳痰。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康复情况。

1.4诊断标准。肺部并发症:①低氧血症:心率增快20%以上,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2]。②肺部感染:患者呼吸困难,听诊有湿罗音,X摄片提示肺纹理增多紊乱或出现片状阴影。③肺不张:X摄片提示一侧全肺或肺叶不张[3]。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

2结果

3讨论

胸部疾病的病人由于原发病及其继发的病理生理变化,造成胸廓和肺顺应性降低,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造成呼吸功能下降而发生肺部并发症。有效的深呼吸训练减少了无效腔气量,增加了潮气量和有效通气量,使胸廓和肺泡充分扩张,提高肺泡摄氧能力。有效地咳嗽排痰是预防全麻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腹式呼吸降低了胸廓的运动幅度,减少病人的疼痛。特别在一定强度的沙袋负荷下进行的腹式呼吸训练可使呼吸肌主动参与收缩,有效地改善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促进残气的排出,改善肺功能。氧气雾化吸入以氧气为动力使药物随深而慢的吸气,均匀地到达终末支气管肺泡,有效地发挥抗感染、稀释痰液的作用,有显著的排痰效果。深部振动排痰辅助雾化排痰一方面起到松弛与液化作用,另一方面帮助支气管内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除体外。另外振动可使支气管扩张,使气道通过性增强。本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凤芹,刘雪梅,任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3,18(3):171-172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CopD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疗效影响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83-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作为一种慢性肺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尤其高。非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最佳康复方法为家庭护理【1】,有临床研究发现,对CopD患者行社区护理干预可以保证患者享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社区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的疗效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65-85岁,平均年龄为(73.5±5.8)岁。患者的临床病症包括痰量过多、血痰或黄痰、自主呼吸困难、咳痰困难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85-130mmHg,动脉血气分析为pH7.0-7.30,动脉氧分压40-63mmHg;基于患者病症与体征均给予祛痰镇咳、平喘、解痉挛及抗感染对症治疗直至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本次研究根据患者病情、住院情况、缓解效果等信息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社区护理:包括使患者充分了解CopD疾病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如CopD的病理生理、呼吸和咳嗽技巧、节能原则、放松训练、药物吸入技巧、急性加重期行动计划、健康生活方式(戒烟、营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情绪的管理)、休闲娱乐及长期家庭氧疗等。

2护理方法

2.1.1对照组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日常护理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戒烟,向患者讲解日常口服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叮嘱患者按时服用与复查。

2.2.1研究组护理采用电话方式或上门方式给予患者社区护理指导;护理1-14天给予4次护理,15-28天护理2次,29-56天护理2次,共护理8次;护理期间还就患者认知情况及机体指标进行检查、检测,还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护理内容。社区护理干预包括戒烟戒酒劝导、吸氧干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训练干预及中医干预六项内容。(1)戒烟戒酒劝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CopD发病机制及吸烟、喝酒对疾病的影响,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戒酒方案,指导患者科学习惯的养成。(2)吸氧干预:长期氧气支持是缓解CopD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护理过程中要向患者讲解氧气支持的必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每日1~2L/min低流量氧气吸入,每天15h以上。(3)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给予患者更加全面的照顾与关心(老年患者给需要子女陪同),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4)饮食干预:检测患者体重指数,科学计算患者的能力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科学搭配饮食(糖类、脂肪、蛋白质科学比例为5:3:2);日常饮食要引导患者以维生素补充为主,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饮食理念。(5)训练干预:训练护理干预是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重要环节,常用的训练方法有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行立式呼吸训练等,针对活动能力有限的老年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宣教,耐心、细心示范动作帮助患者掌握训练技巧。(6)中医干预:中医理论将CopD发病根源归为痰饮伏肺与久病肺虚,结合患者病症给予通阳、化痰及涤痰等辩证治疗,调节患者机体环境,改善患者病症。(7)自我监测病情应使患者了解CopD容易季节性反复发作,且每发作一次便会加速疾病的进展,因此自我识别病情是否加重非常重要。(出现下列3项中的至少2项改变):①呼吸困难加重;②咳痰;③痰变为黄脓痰,症状改变至少持续24h以上),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

2.2.2观察指标护理前后检测患者肺功能,记录比较患者体征中VCmax、peF、FeV1、FeV1/FVC四大指标变化【2】;测定患者6-mwD(6分钟步行距离)并计算患者平地15分钟步行最大距离与最快速度;采用生活质量考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测定,生活质量考量表由我院参照相关标准自行设计,其中包括7项社会活动指标、7项焦虑评量指标、8项抑郁评量指标、13项生活能力评量指标,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低。

2.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相关资料行t或χ2检验,用p

3结果

3.1两组患者肺功能及6-mwD改善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本文研究组CopD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方法包括戒烟戒酒劝导、吸氧干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训练干预及中医干预六项护理要点,各项护理要点均围绕患者呼吸模式的改善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落实,均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可以切实改善患者机体状况,推进患者疾病恢复。我院在进行CopD患者社区护理时着重为患者制定了呼吸训练方法,常用的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行立式呼吸训练等,各种呼吸训练方法相互辅助应用能够延缓患者呼吸流苏【3】,保持患者气道内气压充足维持患者进行正常的呼吸活动,该种基于患者呼吸模式改善的护理方案可以在改善患者肺功能、保证患者呼吸正常循环的情况下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本文80例老年CopD患者临床护理观察结果显示,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吸氧护理、训练干预、戒烟戒酒劝导、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况,减少患者肺功能损伤,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提升患者呼吸效率,保证患者正常的肢体活动。相比于年轻的CopD患者,老年CopD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几率明显较高,该种消极情绪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影响极为不利,加强对老年CopD患者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家属多陪伴老年患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减少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次数,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富兰.社区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疗效研究[J].中外医疗,2013,26(14):127-128.

肺结节患者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骨关节疾病;护理;康复

骨关节疾病患者多需要手术治疗,疗程较长,长时间卧床造成活动受限,各项生理机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易出现褥疮、关节畸形等并发症。康复护理是骨伤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功能锻炼恢复患者的关节运动功能,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本文对康复护理在骨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进行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髋关节疾病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8±4)岁;其中陈旧性股骨骨折15例,类风湿髋关节炎2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8例,增生性髋关节炎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1.2.1基础护理手术前,均常规化验检查,对患者的心、肺等器官功能进行检查,常规备皮,使用碘伏消毒。术后每隔2h对患者血压、体温、呼吸、脉搏等进行测量,连续记录24h,密切观察异常情况及切口渗血情况,必要时更换敷料加压包扎。

1.2.2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应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安抚患者情绪,介绍我院的先进技术和优势,介绍治愈的病例,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1.2.3指导术前,护理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说明术后应采取的正确,并协助练习摆放正确,取半卧位或平卧位,外展患肢30°,屈曲患髋小于45°,严禁侧卧,双腿之间放置厚枕或外展架[1]。

1.2.4康复训练患者入院即开展患肢康复训练,进行股四头肌和直腿高抬训练等长收缩运动。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方案,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展功能康复训练,开始时以肌肉收缩锻炼为主,上肢锻炼以增强主动握力,如患侧关节主动屈伸、扩胸运动等,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下肢锻炼以负重为主,增强股四头肌等的收缩力,待肌肉达到最大收缩时,可以适当保持几秒钟,再重复锻炼,直到肌肉感到酸痛为止[2]。在训练时严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避免强力牵拉。

1.2.5并发症预防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易出现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使患者易受感染,故在护理中要加强对并发症的观察。①褥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正确使用排便器,对受压部位定时进行按摩,鼓励加强引体向上锻炼,必要时采用气垫床缓冲受压部位压力。②挛缩、畸形:为了避免关节畸形、挛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调整,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合理矫正其姿势,保证关节处于良好的功能位。③肺栓塞:每例患者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同,患者出现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立即给予止痛、吸氧、溶栓和控制心力衰竭等治疗,可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肺栓塞进行预防,必要时做胸外按压[3]。④肺部感染:保证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预防感冒等引起肺部感染的因素,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排痰、深呼吸等训练,每天定时拍背,必要时可通过雾化吸入治疗。

1.2.6日常护理方法指导患者加强个人卫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畅通。借助辅助工具进行屈髋训练,术后3个月平躺,双腿之间放置支撑物,保持两腿分开,应避免侧卧位。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优:≥9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

1.4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平均随访6~8个月,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n)

3讨论

骨关节疾病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患者普遍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对预后的担忧等会使其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因此,医务人员应在治疗前即开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指导患者入院即开展功能训练,术后依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进行功能训练,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减少意外创伤、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科学系统地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建芳,雷春丽.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综合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4):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