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十篇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十篇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40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1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2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开题报告包括总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栏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

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写作方法

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puzzle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含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在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1)时间:从1980年到2000年;(2)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3)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908工程、909工程、13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1980-2000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开题报告(文体形式)

课题名称:

姓名:年级:班级:

成果形式:完成时间:指导老师: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4、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实施的步骤

1、2、3、4、5、6、7、

表1—1开题报告(表格形式)

主题:

课题题目:

导师:

课题组成员:

组长:

班组: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实地调查:

上网:

查书面资料:

总结论文:

发倡议:

2)阶段步骤:分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周

二周

三周

3)计划访问的专家:校内老师等

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3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正确的指出毕业论文需要解决的相关学术问题,也就是写论文的新颖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讲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其观点要经过毕业论文的研究拟写要保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所以不是定论,结果也出不来。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简单的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紧密联系的前沿文献,别的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4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研究主题,该主题应针对所属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因此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准确、具体的描述,切忌笼统或范围过大,在语言上应力争确切、简练、醒目。同时,题目不能过长,在能准确地反映论文研究对象或主题的前提下尽量简短,考虑到电子信息系统的使用,很多学位授予单位对论文题目的字数有统一规定,例如不超过25个汉字符。通常理工科博士学位论文只有一个主题,而不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和成果的高度概括,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目的进行描述,对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简单介绍,对研究成果和所得结论进行概括。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其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全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基本把握论文的总体内容和主要成果。因此,在撰写摘要时应注意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逻辑通顺。在内容上应阐述清楚本篇论文所研究的对象、主题、研究方法及所得到的结论或成果,尤其应凝练好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在写作上句型应力求简单,慎用长句。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要尽量避免写成对论文书写内容进行提要的形式。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的汉语术语时,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摘要中一般不使用图、表、化学结构式等。在篇幅上一般控制在1000字左右。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关键词应能够反映论文所研究的主题和中心内容,应采用本学科领域同行学者普遍使用的专业术语。一般每篇论文选取3—8个关键词。

3引言

学位论文的引言或绪论作为独立的一章,是整篇论文内容的引领。应使读者明确本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该题目进行研究,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因此引言应包含问题的提出、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安排等部分。所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选题意义部分应论述清楚该问题的研究价值,对本学科领域知识体系的完善或发展有何贡献,或者应用已有理论解决了什么工程问题等等。对本研究课题涉及领域的已有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评述,全面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也能显现出本研究的意义所在。同时,要阐述本研究的技术路线、预期可取得的成果、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科学性。推荐阅读>>>写好博士毕业论文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4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由理论分析、数据资料、实验测试或计算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论证或比较、以及通过试验或计算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等。正文是反映论文研究工作内容与结果的主体部分,不能将他人的研究结论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在本学科领域已经得到公认的理论也不需要赘述,涉及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或引用他人结论时,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从写作形式上看,正文部分可因课题性质不同而变化,可由若干章节构成。总体要求实事求是、理论正确、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公式推导计算结果无误。文中各章、节标题应尽量简短、明确,各章之间要存在有机联系,

符合逻辑顺序。

5结论

结论是对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得出的结论进行凝练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客观。在结论部分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在评价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时,要实事求是,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自己的研究是“首次”的,“领先”的,“填补空白”的,否则应避免使用这类词语。根据需要可以在结论部分阐明自己的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展望今后在本课题方向还有哪些工作要作,为后续研究者指出参考方向。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5

开题报告写作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开题报告简写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6

研究计划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也都大同小异。当然,当针对不同的目的或不同的机构撰写研究计划或理想立项报告时,对具体的格式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如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报告与申报教育部社科基金的报告有所不同。

我们这里所讲的开题报告的要求是针对一般情况的研究计划,主要是针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而制定的规则。

开题报告的组成要素

第一,标题

标题可以准确地反映研究的重点,因此必须清晰、明确。原则上,对于定量研究,标题必须能反映所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定性研究或案例研究,标题必须反映所研究的问题的实质或核心内容。尽量避免使用“论…”之类的表述方式。

第二,问题的陈述

包括研究问题的严格界定,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期望达到的目标等。

1严格地界定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注意研究问题与现实问题或管理问题的区别。

2以容易理解词汇陈述问题。

3界定与限制主要的研究范围。

4预示所要检验的假设或可能提出的问题

5简洁地指出研究的重要性或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

第三,有关文献的整理与评论

很多同学认为文献综述或文献评论无关紧要,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或者文献太多啦看不过来,或者认为行内的人都应该了解。其实不然,文献评论是少有这样的功能:一是帮助读者了解你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的起点;二是帮助你自己去思考问题。

一段适当的文献评论,可以证明研究者已经把握该领域的重要观点,而且了解最新的发展方向。据此,读者可以判断,一个人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是从时间来分析问题,是在什么基础上讨论问题。

文献评论可以表明你在研究上的突破。全面介绍和回顾了别人的研究以后,你的研究的创造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文献评论的原则:

1向读者表明你对有关领域有一定研究,而且了解该领域最近的发展动向。

2指出你的研究有所突破的地方,说明你的研究如何改进、修订、完善或扩展了以前的知识。

3尽量避免下面的陈述: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太少和太多,或不完全,这样的评论过于笼统,往往表明研究者对该题目还不够熟悉。

4首先要对文献进行介绍,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后,要对文献一定要进行评论,要表明你的观点,同意或是反对或是怀疑以及原因。注意,关于原因的说明非常重要。

5文献评论时,尽量避免做抽样方面的指责,例如只研究了美国人,没有包括中国样本。这样的批评毫无疑问没有抓住实质。

第四,问题与假设

1所谓问题是指与描述性和调查性的研究有关的研究内容,而假设则是与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有关的研究内容。经过对假设的陈述,读者对理论的探讨,才能够把握一个基本的方向。

假设的陈述,可分为4类:

第一类,语义性的虚无假设:表述为理论性变量“没有差异”的形式。

第二类,操作性虚无假设,表述为操作性变量“没有差异”的形式。

第三类,语义性的替代假设,如虚无假设不成立,则应接受的假设。

第四类,操作性替代假设,如操作性虚无假设不成立的话,则应接受的假设。

所有的研究不是为了检验假设,就是为了解答问题。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理论的内涵时,应该做假设的陈述。在理论架构里,假设应该有理论基础,经过逻辑与预演过程而形成。特别要注意,假设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因此,一旦作假设陈述,读者就有权知道:究竟原来的理论架构是什么?假设所依据的逻辑是什么?

在案例研究或定性研究中,可以采用问题陈述的方式,也就是提出问题,而不是陈述假设。因为定性研究,一般属于描述性研究或探讨性研究,这个时候一般还没有理论,所以就谈不上根据理论来推演假设的问题。所以定性研究只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但是,问题的提出不是那么简单。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合理;其次,问题必须具体、明确;第三,问题必须在研究者可以探讨的范围内;第四,问题用已有的理论是解释或解决不了的;第五,问题从来没有人研究过。

第五,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一项研究成败与否,重要的环节就在研究设计上。

1首先说明你将采取哪些步骤来解答或检验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或假设

2所有的研究都可能受到调和变量或无关变量的影响,因此你的结论可能并不正确,所以应该对无关变量或调和变量进行控制。在研究设计中,你要重点说明,哪些是自变量,哪些是因变量,哪些是控制变量,哪些是调和变量,哪些是无关变量,你如何操弄和控制这些变量,是采用抽样法,实验法,还是统计方法。

3对你要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详细的说明,给出操作定义。

4研究设计的另一个功能是要控制可能的误差来源。你必须对有可能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并说明如何来控制这些误差。

你必须知道自己的研究设计可能发生的错误以及错误可能的来源。没有一个研究设计可能的是完美无缺的。

5在讨论研究设计时,如果能采用一些逻辑和统计的术语来表示会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第六,研究工具

1简要的描述所使用的工具。如果已有现成的,则必须说明是什么人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的,效果如何。如果没有现成的,则必须对制作或设计工具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2由于工具的选用和变量的操作定义有极大关系,因此工具的选用至关重要的。

3必须对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做客观、科学地说明。

由于工具的选用和变量的操作定义关系密切,因此这个工具非常重要。一旦忽略,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完全破产。

第七,抽样

1抽样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保证研究的外在效度。也就是说,从样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或发现的结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到总体。

2讨论抽样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内在效度。如果样本不符合概率分布(或正态分布),就无法建立误差估计,于是我们便不知道研究所得的结果是否有用。

第八,资料的收集

1说明收集资料的方法,问卷调查,结构化访谈,标准化测量等

2说明收集资料的具体步骤和计划

3说明收集资料的地点和时间周期

第九,资料分析

1指出拟采用的资料或数据的处理办法,包括编码、分类、整理等,统计方法,所使用的统计程序,以及其它分析方法。

2根据测量的尺度决定数据分析的方法

3说明分析的性质

4说明可能得出的结论

第十,预算和时间计划

1说明完成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包括人、材、物

2说明具体解决的办法

3特别要说明时间范围和计划

第十一,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说明。

第十二,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的时候,你应该已经掌握了要研究的问题的有关文献,对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所以,文献综述或文献评价是必须的。所评论的文献和参考的文献,必须完整提附在报告的最后。

第十三,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开题报告提出评价意见,特别应该具体说明学生是否具备完成该研究的条件和资源,研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项,是否同意开题等。

开题报告的评价标准

1研究人员对该问题有兴趣吗?

2问题的界定清楚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吗?

3目前的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充分吗?

4文献综述完整、全面、合理吗?

5研究方法科学、实用吗(包括变量的界定、抽样、案例的选择、测量工具的使用等)?

6研究方法与所要研究的问题一致吗?

7资料分析或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完善吗?

8时间和进度安排合理、可行吗?

9具备完成研究所需要的其他资源吗?

10研究可能得到的结果有价值吗?

参考文献:

艾尔.巴比(2019)社会研究方法,pp.143-145,北京:华夏出版社

唐.埃思里奇(1998)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pp.92-11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Lawrenceneuman(1997)SocialResearchmethods,pp.622-624,allyn&Bacon

要求1:写开题报告(人管专业的学生的写作格式按照上次发给大家的那个资料为准,其他专业可以参照本专业学术期刊的格式);

要求2:字数在6页以上(5号字,单倍行距);

要求3:交作业时间为2019年1月2号(周四最后一次课堂上),或者2019年1月3号下午五点之前交到求是楼西北侧三层我的信箱中。过期视为自动放弃这门课的成绩。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二、

1、

2、

3、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写作方法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puzzle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1)时间:从1980年到2019年;(2)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3)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4)案例:908工程、909工程、13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1980-2019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开题报告(文体形式)

课题名称:

姓名:年级:班级:

成果形式:完成时间:指导老师: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4、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2、3、4、

四、实施的步骤

1、2、3、4、5、6、7、

表1—1开题报告(表格形式)

主题:

课题题目:

导师:

课题组成员:

组长:

班组:

简要背景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实地调查:

上网:

查书面资料:

总结论文:

发倡议:

2)阶段步骤:分阶段实施

阶段时间(周)主要任务阶段目标

一周

二周

三周

3)计划访问的专家:校内老师等

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7

一、政治史研究

作为秦汉史研究的传统内容,2003年秦汉政治史的研究也依然受到重视。林剑鸣的《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3月第2版)、黄留珠的《汉武帝》(人民出版社3月版)、徐日辉的《秦早期发展史》(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8月版)和葛承雍的《王莽新政》等,都用大量篇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秦汉政治史的内容。

孙斌来在《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人文杂志》第1期)中提出,秦统一全国的主观原因是秦的自然资源优于六国及其成功地决策,而客观原因则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对汉初确立郡国并行的体制,赵沛通过解析“白马之盟”,认为这实际是刘邦与其军功大臣的一种政治契约,既为两汉确立了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也为秦汉以后确立了基本范式(《试论“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模式的建立》,《河南师大学报》第6期)。邹水杰、岳庆平的《西汉县令长初探》(《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结合尹湾汉简的记载认为,西汉权贵之家和贫家子弟均可以小吏迁升为县令长,县令长与地方王侯的关系亦很微妙。相关文章还有陈伟的《秦苍悟、洞庭二郡刍论》(《历史研究》第5期)、史云贵的《西汉郡国并行制探略》(《广西社会科学》第4期)、董平均的《西汉王国分封制度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和张功的《汉代郡县关系探析》(《青海师大学报》第4期)等。对秦汉大帝国所形成的监察制度,曹金祥的《试论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聊城大学学报》第2期)指出,这实际是我国先民权力分配的产物,但它却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始终。关于宦官和中朝制度,袁刚的《秦汉政府宫官系统和汉武帝任用中朝官》(《南都学坛》第5期)紧扣秦汉家国不分的史实,指出宫官参政和中朝官用事突出表现了秦汉官僚政府家产制的特征。樊志民的《战国秦汉农官制度研究》(《史学月刊》第5期)论述了战国秦汉时期农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丞相制度,蒋非非具体研究了《汉初萧曹相位之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阎步克发表了《从〈秩律〉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历史研究》第5期)和《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中国史研究》第3期),指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的面世,更清晰地揭示了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进程;而汉初的“宦皇帝者”主要是一个侍臣系统,他们与“吏”的重要区别乃在于没有禄秩。蔡万进的《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汉代吏休制度》(《中国史研究》第2期)提出,汉代官吏“五日得一休沐”仅施行于中央官吏,地方官吏的“休沐”权则可以适当调整,普通官吏也不适用于“病告”请休。宋杰的《汉代的“陷陈都尉”与“陷陈士”》(《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诠释了“陷陈”的含义,认为“陷陈都尉”和“陷陈士”当即敢死队将官与士兵。张鹤泉《东汉持节问题探讨》(《史学月刊》第2期)认为,东汉持节官有长期与临时之分,实际东汉末年的持节已开了魏晋将军使持节、持节、假节的端绪。

在政治思想方面,王绍东、白音查干的《论秦始皇对五德终始学说的改造》(《人文杂志》第6期)提出,秦始皇通过去掉五德终始学说的道德约束因素,已把它改造成只维护君权不限制君权的理论,对秦朝政治曾产生巨大影响。韩玉德的《略论命相论与西汉政治》(《学术月刊》第7期)研究了命相论与西汉政治的融合,认为命相论为确立专制主义政治权威和意识形态权威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王健的《伦理制衡与西汉政治——以汉武帝时代为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从伦理标榜下的事功政治与伦理制衡的冲突来总结汉武帝的政治,并认为这种冲突形成了秦汉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张力。而曹金华则对《东汉前期统治方略的演变与得失》(《安徽史学》第3期)作了新的探讨,指出由“柔道”到“严切”再到“宽厚”的变化轨迹,虽基本符合宽严相济的原则,但其“严切”和“宽厚”政治的矫枉过正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杨东晨、杨建国的《汉代名将》则集中研究了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耿弇、马援、班超及窦宪等十大名将的忠君爱国精神。另外,刘占成的《秦帝国灭亡的历史反思》(《秦文化论丛》第10辑,三秦出版社7月版)、张强的《汉代之前的礼乐沿革与帝王统治之术》(《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刘汉东的《解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透析刘邦用人之道》(《广州大学学报》第10期)、林永光的《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王云江、谢艳华的《简论刘秀的人才谋略》(《史学集刊》第2期)等也都值得一读。

关于秦汉法制,阎晓军的《秦汉时期的诉讼审判制度》(《秦文化论丛》第10辑)运用云梦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并结合文献记载,尝试复原秦汉时期的诉讼审判程序,认为一般要经过报案、侦破、讯问、诘问、验问、读鞫、乞鞫、议罪、论、报、执行等程序。王泽武的《汉文帝“易刑”考辨》(《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提出,汉初肉刑有四,文帝只是变易了其中的墨、劓、刖刑,并没有废除宫刑。韩树峰结合秦汉简牍讨论了的《秦汉律令中的完刑》(《中国史研究》第4期),认为“完”刑的含义因时而异,既非单纯的“耐”刑,亦非单纯的“髡”刑,更不是指身体发肤的完好无损。秦代的“完”即“耐”,汉初的“完”为“耐”或“髡”,文帝时改革肉刑始有完好无损之意。魏道明的《汉代的不道罪与大逆不道罪》(《青海社会科学》第2期)主张,不道是重大常事犯的专称,大逆不道则是包括谋反在内的各种重大犯罪,二者已基本包含了北齐以后十恶罪的各种罪种。

关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刘光华的《西汉前期西北民族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论述了西汉前期的汉匈关系、和亲政策和西北少数民族,指出实行和亲政策,以及汉朝为发展经济和加强边防建设的等等措施,乃是对付强敌的一种积极防御政策。刘瑞着重研究了《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民族研究》第3期),认为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而以往文献所说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葆塞蛮夷”则相当于“内臣”。韦东超的《移民与族际冲突——东汉时期武陵、长沙、零陵三郡“蛮变”动因浅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三郡“蛮变”的深层原因可能是中原汉族大量移民所导致的族际冲突。周伟洲的《西汉长安与南海诸国的交通往来》(《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4辑)揭示西汉与南海诸国的交通往来,重现了东南亚地区古代诸国与中国交往的历史。黎虎的《汉代外交使节的人选》(《人文杂志》第6期)则得出先秦外交使节主要是“辩士”、汉代外交使节主要是“勇士”的结论,并认为这是由于汉代外交已经突破“东亚外交圈”所致。

在人物研究方面,多数文章仍关注于秦汉时期的帝王将相。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孟祥才的《东方朔简论》(《烟台大学学报》第4期)和张小锋的《霍山、霍云身世蠡测》(《南都学坛》第3期)。前者概述东方朔生平,认为他善吹牛而不令人讨厌,经常以幽默机智和奉承博取武帝欢心,既关心民瘼又敢言直谏,虽一直期望作为却终生碌碌,源于自我定位的失误;后者则通过考辨,提出霍山、霍云虽名义上是霍去病之孙,而实际却应是霍光之子。

二、经济史研究

李天虹的《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9月版)将居延汉简中的簿籍文书分为10类,135种,又分别进行了认真的辑录研究和分析。作者对当时的簿籍制度和许多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新见颇多。黄晓芬的《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7月版)、田静的《秦铜车马》和张骅的《秦郑国渠》也都就相关经济问题作出比较精到的论述。还有杨玉坤的《广润集》(陕西人民出版社9月版),也收录了多篇秦汉经济史论文。

关于土地制度,高敏的《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西汉前期的土地制度——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指出,张家山汉简中《二年律令》的出土,不仅证明授田制是国有土地制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证明了“以名占田”的真实存在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杨振红的《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中国史研究》第3期)主张,战国秦汉时期的爵位名田宅制是以爵位划分占有田宅的标准,以户为单位名有田宅,田宅可以有条件地继承、转让和买卖。国家以爵位减级继承制来控制田宅的流转,并与罚没田宅以及户绝田宅一起构成国家授田宅的来源。刘旭东《从汉代私有土地来源考察其土地私有制特点》(《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认为,汉代的土地买卖尚未达到“自由”买卖的程度,土地所有权的变动往往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变动。

关于农业和工商业研究,吴小强的《秦简〈日书〉与战国秦代农业经济生活》(《秦文化论丛》第10辑)考察了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认为根据秦简《日书》可以得出我国传统农业在秦代已经相当成熟的结论。高敏的《从东汉时期入仕者与知名人士出生地的分布状况看东汉江南经济的发展》(《郑州大学学报》第5期)依据文献和走马楼吴简,对东汉江南经济的空前发展作出了比较可信的论证。刘磐修的《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认为,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武帝,西汉后期和东汉中期曾出现两次高潮,西汉河套开发的主体是封建政府,而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则成为开发的主要形式。杨兆荣的《“0.6折合法”在先秦、秦汉农业生产中计量的应用》(《云南大学学报》第6期)通过汉简记载考证了“0.6折合法”在农业生产中谷物权衡、容量的大、小石折算和耕地面积的大、小亩折算中的应用。罗二虎的《汉代模型明器中的水田类型》(《考古》第4期)从模型明器中所见的大区划水田、小区划水田和梯田三种类型着手,就汉代水田与稻作农耕的关系、不同类型水田出现的原因及水田的面积与地理环境展开了讨论。刘磐修的《汉唐时期的养猪业》(《农业考古》第3期)和萧爱民的《“苏武牧羊”所反映的匈奴族养羊技术》(《农业考古》第3期),则着重研究了汉代养殖业问题。黄今言、王福昌的《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群体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之评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考察了汉代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认为无论专业农户,还是各类田庄主和小农,都有商品性的生产,并估算出汉代农业商品率约为30%。王刚的《从债务问题看西汉商品经济状况》(《安徽史学》第3期)认为,西汉时以货币为中心的债务关系已渗入每一阶层的生活中,对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讨论了政府对债务问题的管理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变态。杜劲松的《关于西汉多黄金原因的研究》(《中国史研究》第4期)主张,在西汉皇室巨大黄金赐予的表象之下,其实蕴藏着一个独特的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黄金流人、流出的机制。而这种黄金的循环、集中、积累的周转机制,就直接造成了文献记载西汉多黄金的现象。张弘、李文青的《秦汉时期对地方官吏经济政绩的考核》(《东岳论丛》第2期)提出,秦汉时期各级地方官吏都有不同的经济管理职责,诸如指导、组织和管理生产,征收赋税,统计户口、垦田数字,兴修水利交通等,构成了考核其经济政绩的主要内容。袁延胜发表了《略论汉代的人口增殖政策及其社会影响》(《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和《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南都学坛》第2期),认为汉代的人口增殖政策虽使得人口迅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人口过剩、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而史载东汉户口则基本可信。朱宏斌的《两汉西域屯田及其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国农史》第3期)认为,汉代西域屯田在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畅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安全保障,而且更是中西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关于赋役制度,这是2003年秦汉经济史研究成果相对集中的一个方面。丁光勋的《秦汉时期的始傅、始役、终役的年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主张,秦朝十五岁始傅、始役,不满十五但身高已六尺五寸者亦在始役范围之内;有爵男子五十六岁免,无爵男子六十免。汉初承袭秦制,景帝二年改为二十始傅,昭帝又改为二十三始傅,一般五十六岁老免,特殊情况除外。晋文的《商鞅变法与秦国田租的征课——兼论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起源》(《秦文化论丛》第10辑)认为,秦自商鞅变法即对田租的征课进行改革,实行定额租,并有着低限与高限之分。商鞅令“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实际也应是秦汉“纳粟拜爵”与“更赋”的滥觞。臧知非的《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方式新论——对张家山汉简的初步研究》(《江海学刊》第3期)提出,根据张家山汉简,西汉继续实行定额田税制度,并明确规定按顷计算、按户征收,改实物税制为实物、货币并举而以货币为主。对西汉矿业税问题,臧知非还发表了《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矿业税收制度试析》(《史学月刊》第3期)。高敏的《关于汉代有“户赋”、“质钱”及各种矿产税的新证——读〈张家山汉墓竹简〉》(《史学月刊》第4期)认为,张家山汉简证明过去曾存在争议的户赋确有其事,而且“质钱”及各种矿产税也都可以得到证实。李冀的《两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赋役政策》(《南都学坛》第6期)认为,两汉政府在对少数民族赋役政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以贡纳羁縻之、以兵役统率之、以赋税汉化之的特点。

三、文化史研究

2003年秦汉文化史研究继续深入,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关于秦汉学术,张文立的《秦学术史探赜》(陕西人民出版社12月版)在系统论述秦代学术史的基础上指出,秦代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先秦诸子下启汉代经学,甚至对汉以后中国古代学术走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熊铁基的《汉代学术的历史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强调,先秦典籍在汉代流传,经过汉人不同程度的整理,甚至改造,传世的“群经诸子”都主要是汉人的文本。汉代以经学为特征所“整合”形成的新学术,乃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江林昌的《考古发现与先秦两汉学术文化》(《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则论述了考古发现对研究先秦两汉学术文化的重要作用。

关于区域文化研究,滕铭予的《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学苑出版社1月版)通过对考古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运用文化谱系分析、文化层次分析等考古学方法,对秦文化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全面论述。孙继民、郝良真的《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10月版)着重研究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赵文化,其内容包括赵文化纵论、战国秦汉时期赵俗例证、赵都考略、赵器管窥、赵迹述论等。周新芳、叶海芹的《秦文化与齐文化之比较》(《齐鲁学刊》第5期)认为,齐、秦两国文化属于两种类型不同的异质文化,齐偏功利,秦重战功,齐人治,秦法治,在经济、文化、风俗等理念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刘跃进的《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齐鲁学刊》第1期)指出,两汉之际河西地区相对平静,以班彪为代表的中原士人在王莽之乱后纷纷避难西北,在当时政治格局的变迁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对于河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雷依群的《东汉关中学派述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也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关中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中学派”对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贡献。对秦汉知识分子的研究,林甘泉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中国史研究》第3期)指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秦朝短祚而亡是各种社会矛盾汇集激化的结果,并非由于儒家与法家两种“吏道”观念尖锐对立的缘故。汉武帝“独尊儒术”亦并非“政治权威”对“文化力量”的“妥协”,而是封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鲁同群的《略论汉初儒家知识分子》(《南京师大学报》第2期)考察了秦末投身反秦和参与楚汉战争的儒家知识分子最多的原因,并认为汉初儒家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作用有限,但在以政治手段巩固政权时则较有建树。而李禹阶、汪荣的《汉初儒士的群体认同与价值取向探析》(《重庆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认为,汉初儒士积极投身于汉初军功集团的政治活动之中,他们直道而行、实现理想、改造汉政、变异儒学,推动经学思潮成为儒士群体认同的价值取向。牟发松、李磊的《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提出,东汉后期,在同宦官势力的斗争中,士风由前期“保身怀方”的“去就之节”转向“蹈义陵险”的“婞直之风”,最终激起党锢事变。这迫使士人正视现实,士风亦由“婞直”而“退处穷处”、“念营苟全”,或“大直若曲”,讲究权谋。

在礼制、宗教研究方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西汉礼制建筑遗址》(文物出版社12月版)汇集了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老城西北郊(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十五座西汉礼制建筑遗址的全部资料及其研究成果。韩养民、韩小晶的《风水与西汉陵》对西汉时代的风水以及帝王群体的登基、选妃、立储、功绩、墓地的兴建、陪葬者等进行了综合考察和品评。杨英的《汉初祀畤考》(《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则通过汉初祀畴内容、性质的考察,探讨了祀畤兴盛的原因及其日后退出主流社会信仰之必然。相关研究还有后晓荣、陈晓飞的《秦汉五畤地望新探》(《秦文化论丛》第10辑)、何平立的《汉武封禅——儒学正统化大典》(《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王柏中的《汉代庙制问题探讨》(《史学月刊》第6期)等。

另外,韩晋芳、罗见今钩稽整理了《〈西京杂记〉中的汉代科技史料》(《故宫博物院院刊》第3期),李馥明论述了《东汉魏晋时期的洛阳太学》(《史学月刊》第7期)。王琳、李成文的《论秦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特点》(《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第6期)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医学从分散的经验积累开始进入理论总结的新阶段。关于汉代审美研究,周跃西的《略论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中原文物》第5期)认为,五色审美观是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已形成五行色彩学体系的雏形,色彩观念转换成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想认知图式,并广泛深入民间,形成色彩使用中的形式美规范。在秦汉体育运动研究方面,则有顾颖的《试论西汉角抵运动》(《南都学坛》第5期)、吕利平、吴卫东的《从体育考古角度看我国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旅体育》(《体育文化导刊》第3期)、宋会群的《围棋起源于西汉说》(《体育文化导刊》第1期)等文章。

四、社会史研究

对秦汉社会的研究在生态环境、社会风俗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多角度展开,出现了一批新的成果。杨师群的《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4月版)和李振宏的《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10月版)均可谓秦汉社会史综合研究的力作,不仅内容丰富,在论述上亦颇多新意。

在生态研究方面,王子今的《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第1期)指出,就秦汉生态史研究而言,20世纪的生态史学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在21世纪新的史学格局中,生态史学将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将有益于史学的总体性进步和生态意识、生态对策的科学化。陈业新的《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2辑)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西汉元帝建昭四年“雨雪”之事进行了条缕、辨析,分析史料记载的真实性;《两汉时期天体异常灾害论探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阅,梳理出两汉时期天体运行灾害思想之大端,提出对两汉灾害思想的评说应持一分为二的辨证态度。闫明恕的《论西汉时期对黄河的治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对西汉时期的河患及黄河决溢原因、黄河的治理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王尚义、任世芳的《两汉黄河水患与河口龙门间土地利用之关系》(《中国农史》第3期)、王尚义的《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关系》(《地理学报》第1期)、段伟的《试论东汉以后黄河下游长期安流之原因》(《灾害学》第3期)等,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两汉时期的地理环境问题。

社会生活方面,李如森的《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6月版)结合历史文献对各地的汉墓遗存进行研究,从葬俗、丧礼、随葬品、陵园、墓葬形制等角度全方位论述汉代葬俗。张敏、张文立的《秦始皇陵》、王学理的《汉景帝与阳陵》和王志杰的《汉武帝与茂陵》则具体研究了秦始皇陵、阳陵、茂陵的诸多问题。吕宗力的《汉代的流言与讹言》(《历史研究》第2期)从汉代流言、讹言出现的原因背景着手,深层剖析当时社会心理氛围及社会现象,对此类信息的历史真实性与特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做出完整解读。马新的《两汉乡村婚姻略论》(《山东大学学报》第1期)探讨了两汉乡村婚姻的基本功能、基本形式中礼俗关系的变化,彭卫则总结了《秦汉时期饮食生活的基本模式》(《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0辑)。孙家洲的《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文史哲》第3期)通过齐鲁地区巫文化和尚巫风俗的表现,说明齐地巫文化既是对远古东方巫文化的继承,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新的特征并产生深远影响。肖健一的《西汉时期的性观念》(《文博》第4期)则从出土帛书、考古发现之性器及史料记载等方面综合讨论了西汉时期性观念的一些特征。段清波、张颖岚的《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系统》(《考古》第11期)从古代陵墓的外藏系统谈起,利用发掘资料论及秦始皇陵的外藏系统,并从文化背景、陪葬坑的象征意义论述秦始皇陵外藏系统的认识及其特点,说明正是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正藏”和“外藏”两大系统。

社会关系方面,白芳发表了《论秦汉时期“君臣”称谓的社会内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论秦汉时期“臣”称谓的社会内涵》(《中山大学学报》第1期)、《论秦汉时期“公”谥称谓的社会内涵》(《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的系列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范畴对这些称谓所反映的人际关系展开论述。刘淑丽的《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讨论了汉代妇女观由相对平等慢慢走向苛严,最终形成乃至强化为男尊女卑的过程,说明汉代妇女观所具有的深远影响。薛瑞泽的《汉代邻里关系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第5期)认为,汉代邻里关系既有邻里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还有在危难之时的扶危济困,亦有相互侮辱、彼此争斗甚而兵刃相见的现象,更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而不愿意与邻居往来。张金光的《有关东汉侍廷里父老僤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第10期)认为,当时国家政府必须依赖和通过父老者流的民间社会领袖人物来确立一种乡村社会秩序,乡里实际具有半自治的性质。相关文章还有王关成《先秦两汉妇女婚恋生活状况发覆》(《秦文化论丛》第10辑)、魏道明《从简牍资料看秦的家庭结构》(《青海师大学报》第1期)、宋杰《〈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汉代郡吏生活》(《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制度初论》(《文史哲》第6期)、王彦辉《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东北师大学报》第2期)、韩琳琳《汉代妇女观念及其演变趋势之管见》(《皖西学院学报》第3期)等,都从不同方面对秦汉社会关系进行了探讨。

考古学研究

秦汉考古研究主要围绕在简牍与封泥、秦汉都城及城址、汉画像石和出土文物等方面。

李均明的《古代简牍》(文物出版社3月版)对战国、秦汉至三国间的简牍概况及其内容与分类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综合研究。对张家山汉简的研究继续深入,陈伟的《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第1期)从张家山汉简津关令的文本进行讨论,在对涉马诸令进行研究后,整理出当时的买马程序以及对马匹的严格管理程序,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王子今、范培松的《张家山汉简〈贼律〉“叚大母”释义》(《考古与文物》第5期)、刘钊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朱绍侯的《从〈二年律令〉看汉初二十级军功爵的价值》(《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温乐平、程昌宇的《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初期平价制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周振鹤的《〈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第1期)、王子今的《张家山汉简〈贼律〉“偏捕”试解》(《中原文物》第1期)等,都对张家山汉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里耶秦简作为秦代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对它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张春龙、龙京沙的《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第1期)对里耶出土秦简中的部分简牍材料进行公布,并做了初步考证、注释。李学勤的《初读里耶秦简》(《文物》第1期)从里耶秦简的历朔、行书与文书格式、洞庭与迁陵、与汉初文书对比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举出几个具体事例进行详细解说,探讨了龙山里耶秦简的学术价值。相关研究还有周宏伟的《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过洞庭郡吗》(《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饶宗顾的《由明代“二酉山房”谈秦人藏书处与里耶秦简》(《中国历史文物》第1期)、沈颂金的《湘西里耶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中国史动态研究》第8期)等。秦代封泥的研究主要有周晓陆的《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安徽大学学报》第3期)和《秦封泥所见江苏史料考》(《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对秦封泥中涉及安徽和江苏的史料问题进行了探讨。王辉的《释秦封泥中的三个地名》(《秦文化论丛》第10辑)和刘尊志、梁勇的《徐州出土“祕府”封泥的封缄方法浅析》(《华夏考古》第3期)也论述了秦汉封泥的一些问题。另外,对其他出土简牍的研究还有王子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鸡出入簿〉小议》(《考古》第12期)、邓文宽《出土秦汉简牍“历日”正名》(《文物》第4期)、刘乐贤《虎溪山汉简〈阎氏五胜〉及相关问题》(《文物》第7期)、刘乐贤《尹湾汉简〈神乌赋〉“靳靳”试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5期)、廖伯源《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刘金华《秦汉简牍“九九残表”述论》(《文博》第3期)等。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8

1.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a.直觉观察时期之前

B.直觉观察时期

C.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

D.系统综合发展时期

2.教育研究的水平是()

a.直觉观察水平

B.探究研究水平

C.迁移推广水平

D.理论研究水平

3.进行教育研究的起始环节是()

a.教育研究设计

B.文献检索

C.理论构思

D.选题

4.在取样的基本方法中,又叫类型抽样的是()

a.简单随机取样

B.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

D.整群随机取样

5.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历史研究

B.观察研究

C.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6.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这是教育调查研究中的()

a.现状调查

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

D.预测调查

7.一个测验要能实际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这是对测量工具要求中的()

a.效度要求

B.信度要求

C.难度要求

D.区分度要求

8.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是()

a.罗吉尔·培根

B.弗朗西斯·培根

C.达·芬奇

D.伽利略

9.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所用的符号中,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的是()

a.X

B.C

C.0

D.R

10.从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目的是取同舍异,将具体概括为一般,这是基本思维逻辑方法中的()

a.分析

B.综合

C.归纳

D.演绎

11.由余果推余因,其结论具有或然性,是归纳分析主要方法中哪一方法的特点?()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来源:www.exam8.com

D.剩余法

12.计算未分组数据标准差的公式是()

2015自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预测试题及答案(1)

13.在方差分析中,可处理多个自变量与多个因变量相互关联的数据资料的统计技术是()

a.单因素方差分析

B.三因素方差分析

C.协方差分析

D.多元方差分析

14.教育研究报告中,列举参考的期刊所表述的主要项目和顺序是()

a.作者姓名、文章标题、期刊刊名和期号

B.文章标题、作者姓名、期刊刊名和期号

C.期刊刊名、文章标题、期号和作者姓名

D.文章标题、期刊刊名、期号和作者姓名

15.同一层次各指标只能是并列关系,这就要求在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

a.一致性

B.独立性

C.可测性

D.可行性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7.样本

18.无关变量

19.定性分析采集者退散

20.次数分布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22.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3.简述历史研究法的主要作用。

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试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26.什么是理论构思?试述其包含的内容及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在系统综合发展时期,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人们认识的深化。采集者退散

2.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研究的两个层次表现的四种水平。理论研究水平是教育研究的水平穗过教育研究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解释和预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选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起始环节,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

4.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取样的基本方法。分层抽样又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此题为记忆性题目,考生对一些概念的其他叫法往往容易忽略。

5.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观察研究的相关知识。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6.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发展调查。按调查目的划分,教育调查研究可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发展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的调查,其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考试大-全国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7.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测量工具要求。效度是反映测量的结果与测量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8.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科学”概念提出这一问题上不要把罗吉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之父)弄混。

9.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设计的符号。o是英语单词observe观察的打头字母。由“观察”想到observe,即可记住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的符号是“0”。

10.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基本思维逻辑方法。综合是将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从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的思维方法,它以分析为起点,在思维方向上与分析法相反。

11.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剩余法,就是被研究的某种复合现象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除去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则剩余部分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因果联系。其特点是由余果推余因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12.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差异量数的相关公式。a选项是未分组数据方差公式,C选项是分组数据方差公式,D选项是分组数据标准差公式。

13.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方差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可以在一个统计检验中同时对一系列单因变量统计分析的内容加以综合性地考察。

1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此题为记忆性题目,所需注意的是,参考期刊要与参考书籍的表述区分开。参考书籍的表述项目和顺序是:作者姓名、书名、出版时间和页数。考试大论坛

15.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循一致性、独立性、可测性和可行性等要求。其中独立性是指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层次的指标之间内涵不雷同,外延不交叉。二、名词解释题

16.(p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17.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18.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19.定性分析就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20.次数分布表是把所有数据按大小分为若干组,把所有的数据归到有关的组内,得到数据在各组内出现的次数(也称频数),从而清楚地看出全部数据的分布情况。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答:(1)研究课题的选定,文献资料的检索,理论构思的形成,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研究计划,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得到的资料数据;

(3)得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

22.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问题必须有价值;

(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5)问题要有可行性。

23.简述历史研究法的主要作用。

答:(1)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实质;

(2)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3)有助于我们开拓新的教育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并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评判分析能力。

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基本要求。

答:(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四、论述题

25.试述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性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

③理论地研究教育。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

①当代教育研究,不同的教育哲学观构成不同层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构不同的理论体系;

②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在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也表现出统一性的特点。

(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

①在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

②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强调大教育观;

③在研究方法上,更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④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在个体研究基础上的集团认识主体——科学研究群体;

⑤在教育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

(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①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不断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②教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的发展;

③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26.什么是理论构思?试述其包含的内容及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答:(1)理论构思是指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2)包括的内容有:准确地表述研究问题;界定该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

(3)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

①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和客观;

②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③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9

(1)、按研究的领域分类,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①、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提示教育现象本质,阐明教育的客观规律概括教育的基本教育理论原则,发展和完美理论。通过教育的客观规律,寻找新的事实,发现新的理论和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理论的体系性、效益的长期性和研究的连接性。例如:关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规律、教育评价性等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

②、应用性研究

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性研究,教育的应用性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教育技能、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案。使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某种具体和预定的目标。这种研究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解决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其研究特点是使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具体化和实用化。目前绝大多数教育研究是应用性研究。例如: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小学生流失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研究,改造薄弱学校研究,青少年潜能开发研究等。

(2)、按研究范围大小分类,可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①、宏观研究

是对教育系统较大范围内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如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口等关系研究;二是教育内部带有全面性问题的研究,如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政策、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投资等研究

②、中观研究

界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它是对一范围、一个领域、一条战线、一个部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例如:幼儿教育研究,初等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农村教育研究,师范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

③、微观研究

是对教育问题某个单独因素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如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差生学习障碍研究等

(3)、按研究的层次分类,可分为阐释性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创造性研究。

①、阐释性研究

阐释性研究是一种简单的研究,它是将教育现象和已有的教育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性并解释出来。

阐释性研究是低层次研究,它是对各种教育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在解释别人的论证。虽然阐释性研究是简单的研究,但在科研中必不可少,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有利于普及工作。在教育科研活动中,有对揭示性问题的各种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都属于阐释性研究。

②、综述性研究

综述性研究是把分散、不全面的观点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的研究。它所研究对象不是单一的事件,不是某一种情况,而是某些现象或某一事物的诸多方面。

  综述性研究是对知识的加工,包括贮存、分析、鉴别、整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综述性研究成果往往是对某个教育规律的认识,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3)、创造性研究

创造性研究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教育信息,探索为、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和产品,具有改革教育教学的实际价值或理论意义的研究。其成果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方法、新技能、新成就,也可以是其它表现形式的成果。

简述心理学研究的问题篇10

一、作品整体结构介绍

《音乐及其表现的世界》的编写结构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三节,主要介绍了该著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意义,并对音乐音响及其表现对象二者对应关系问题出现的由头以及关于该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作者分析指出了音乐学研究的学者们在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心理学研究中的长处以及缺陷,为其提出上述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部分,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音乐音响及其表现对象二者对应关系规律,通过心理学实证法得出六种和音乐听觉密切相关的联觉对应关系规律,并总结得出结论:联觉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规律。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音乐的表现性,这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从全局性出发对音乐表现对象这一问题做的综合分析以及探讨。该部分简要介绍了音乐表现对象采用的手法,并站在理解以及创作角度对音乐表现对象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音乐中关于哲理性、感情、戏剧性以及视觉如何表现做了分析和阐述。第四部分是作者对“音乐音响及其表现对象二者对应关系问题”进行的总结,与此同时还讨论了涉及音乐美学的一些问题、限制音乐表现对象的一些问题以及研究适合的领域问题。作者认为音乐理解势必会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且这种理解具有不确定性,而音乐理解要具备共同性则必须是有条件的。此外,他还清楚地辨析了音乐美学中一些词语的定义,例如音乐的“意义”、“内容”以及形式、“自律”以及“他律”等。

二、作品的优势

纵观整篇文章,结构设计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表达流畅且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可谓音乐心理学领域的优秀之作。作者首先提出问题“音乐以及其表现对象二者的对应关系问题”,通过论证以及实验,最后给出结论。在文中作者涉及了大量与音乐学研究有关的论文及资料文献,而且融合了音乐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领域,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另外该研究结果首次实现了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心理学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为音乐研究树立了榜样,同时也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广阔的前沿学术价值。

1.知识丰富,涉猎范围广,充分体现了作者极其丰富的学术积累和深厚的学g功底

在该著作中作者展现出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著文献量非常大,且涉及多门学科文献资料阐述。在该著中,我们不难看到书目以及有关论文文献资料的涉及是非常广泛的,古今中外的相关课题均有所涉及。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该作品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与音乐学相关的众多学科,而且还包括一些看似与音乐学无关的学科,例如心理学、物理学、美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文献,可见作者涉猎广泛,研究功底之深厚。第二,在对问题的阐述方面,作者不仅做到研究观点全面系统,而且对观点的阐述既有深度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章中所举的例子也非常贴切,论述透彻且切入主题,论证严密,逻辑性、可靠性强,例如在阐述和高音相关联觉的一部分时,进行了很多高音和空间知觉、视觉、物理属性以及情态四者之间不同的联觉规律实验,与此同时还对所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探究和分析。作者从“和高音相关的各种不同联觉往往能激发人们或者抑制或者兴奋的一些活动”着手,开展了“高音激发人们相应活动或反应”的心理学分析,并给出如下例子加以补充和说明:“物理属性的轻重以及大小与高音二者的联觉关系”,如《动物狂欢节》中用低音来表现“大象”,用高音来表现“鸟舍”,有如在《松花江上》中由音的高低以及轻重关系可以得出:用低音来表现沉重的生活、灾难以及心情,给读者一种“大”或者是“重”的感觉,相反用较高的音来给读者一种“小”或者是“轻”的感觉。由此可知,物理属性“音高”可以给人相应的心理感觉,也就是作者强调的“和音高密切相关的联觉规律”。

2.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价值

作者认为,探究音乐表现规律是为了从因果角度明确音响所具备的物理属性以及人类心理体验二者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凡是需要音乐表现的事物或者是地方,就必定能用到联觉对应关系规律,也就是说,只要是和音乐表现有关系的问题,都多少需要用到这一研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该著的研究成果不管是在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欣赏方面,还是在环境音乐以及医疗音乐方面,其应用前景都非常广阔。这为有关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及新的成果。同时,作者对音乐美学方面“内容以及形式”二者之间争议问题的解决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角度上,作者就音乐美学和音乐心理学进行了定义,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这给音乐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随着两者在音乐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对音乐美学及心理学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通过阅读《音乐及其表现的世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音乐心理学对音乐美学的作用,让艺术表演者能够加深对两者的理解,在表演时体现出音乐美的真谛。

3.篇章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逻辑性强

该著尽管篇幅较长,可是读者并未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模糊感。相反,读者在阅读时会深刻体会到该著阐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环环相套,且语言表达简明扼要,可读性较强。如在音乐美学中,不少人就音乐是否可以对其以外的东西或者是事物进行表达而争论不休,作者在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为避免解释音乐“内容”以及“形式”在概念理解上的不同,而将其阐述为“音乐音响及其表现对象二者对应关系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严谨而又清晰的思维。再如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解释了该著研究开展的原因,然后又介绍了与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国内外一些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及该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意义等基本信息,使读者能够在开头部分就能在整体上清晰地把握该著研究的内容,并坚信该著研究的科学性、严谨,并让读者坚信该著必将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发展提供帮助,因而引导读者深入研读的思考。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深刻感觉到该著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深厚功底,领会到该著的可读性强。

三、作品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部学术研究专著,该著除了上述优势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该著第二部分第一节阐述联觉以及联想定义,当陈述二者第三c不同之处时举出一例“对计算机这一物体没有概念的人是很难由磁铁想到磁盘”,以此来证实联觉是人类的普遍反应,而联想则必须依靠个人经验,联想会因为个人经验的不同而不同。显然,通过该例子来验证理论多少给人一种笨拙的感觉。又如第二部分第一节作者认为,小调的高度紧张音程要显著多于大调,从而说明了为何小调给人的消极感觉大于大调。这一观点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为什么小调的高度紧张音程要显著多于大调?据一般乐理可知,大调以及小调的音程关系应该是相同的,作者认为“小调的高度紧张音程要显著多于大调”这一结论的原因是什么?该著中作者并未就这一疑问进行必要的回答和解释,让读者不能直观此结论的缘由,从而难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此外作者在编排方面也有几点不足,例如第143页中间处有一句话“某些音调的旋律本身带有鲜明的情态特征”,此处两个“情态”重叠出现。又如谱例11,应将聂耳《大陆歌》改为《码头工人歌》,这也是作者在研究中的疏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