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44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

   证券市场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的走势常常平稳而乐观。2006年我国证券市场结束了4年的熊市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上涨行情。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底的1161点,上升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大牛市。但是证券市场常常有牛熊市的交替变换,经济繁荣与经济萧条也是在周而复始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股票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历史最高6124点至1800点,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跌了70%,至2009年12月仍在3000点徘徊,大多市场投资者亏损过半,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二,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都无法幸免,这给依靠传统经纪业务获取主要收入的我国证券行业以沉重打击,不少证券企业面临倒闭风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国a股的暴跌与国际金融危机是有很大联系的。当漫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到来时,如何在全行业低迷危机的时刻实现平稳过度,为下一轮的经济高涨作好准备是我们此刻所要研究的重点。

   二、盈利模式稳定性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明确,在现代金融环境和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应作如下理解: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

   相对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盈利能力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稳定状态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即使出现大的偏离,所产生的损失也会限定在预先设定的可容忍幅度内。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稳定性是着眼于动态的过程,包含着积极进取的内容

   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稳定的盈利模式强调的是盈利模式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经营策略,改善服务方式和技术,改善业务流程,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一成不变。如果证券公司消极保守,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敢于创新,就会导致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竞争能力不断削弱,甚至破产倒闭,盈利的稳定性就得不到保证。

   (三)盈利模式的稳定性强调安全与效率兼顾

   安全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协调可以增强盈利的稳定性;如果不能使二者统一,那么盈利的稳定就无法真正实现。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2

子公司的服务对象

按照“指引”的规定,风险管理子公司的客户应为商业实体、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法人或组织,以及可投资资产高于100万元的高净值自然人客户。可见重点是服务产业客户和产品客户,其中产品客户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渠道的高端个人客户[5]。

商业实体:主要提供基于期现结合的合作套期保值、定价服务、仓单服务和基差交易服务等全程综合性业务服务;

金融机构:主要为金融机构提供基于风险规避、市值管理、自营等业务的合作套期保值、定价服务和基于产品投资需求的定价服务、仓单服务、基差交易等综合服务支撑;

投资机构:主要是提供仓单服务、基差交易、定价服务等服务支撑业务;

高净值自然人客户:主要提供基差交易业务;对于产品客户集合管理计划则是提供定价、仓单、基差交易与合作套期保值的综合服务业务。

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业务的案例

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业务,主要是围绕产业客户或产品客户进行仓单、定价、合作套保等期现结合业务。下面通过“融资贸易服务项目”案例进行分析:

1项目名称

a期货公司对B物资贸易公司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融资贸易服务的风险管理项目。

2背景

a期货公司在对B物资贸易公司和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过程中,发现B物资贸易公司和C电缆生产企业在风险管理服务需求基础上,存在各自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优势,具体如下:

C电缆生产企业的需求(1)缺资金,资金成本在10%以上,且手续繁杂;(2)缺风险管理,签订合同后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其收益,需要锁定原材料采购成本;(3)缺原材料供应和物流配送,因资金和节约成本而提出的签订合同、采、产、配送、资金回笼的一条龙服务;(4)缺专业人才,包括避险人才和产品创新协调等专业人才;(5)缺专业服务支撑,特别是在定价、风险管控、产品创新、融资服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支撑。

B物资贸易公司的需求(1)缺客户资源,特别是需提供综合服务的客户资源;(2)缺风险规避策略和专业人才;(3)缺专业服务支撑,特别是在前期调研、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方案设计、效果评价、咨询协调等方面的服务支撑。但是,B物资贸易公司可以提供原材料供应的“贸易融资”服务,具有资金成本优势和融资规模优势;可以提供物流配送与资金回笼等综合服务支撑。

a期货公司的特长(1)可以提供B\C供求双方资源对接与整合;(2)可以为B物资贸易公司提供“前期调研、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方案设计、效果评价、咨询协调”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服务支撑;(3)可以为B\C双方提供“风险规避策略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支撑;(4)可以为B\C双方提供专业风险管理咨询服务;(5)协调双方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疑点、难点,最终达成三方合作共赢。

3业务解决方案

经三方友好协商,最终达成期货公司、物资贸易公司和电缆生产企业三方共赢的“融资贸易服务模式”,开创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服务业务的新纪元。具体业务解决方案如下:

a期货公司为B物资贸易公司金属铝融资贸易服务项目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具体包括调研、定价、避险策略等;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采购定价、风险规避策略咨询等服务。

B物资贸易公司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1亿元贸易融资服务;按照固定价格(长江现货物资均价上浮100元/吨)提供铝锭3000吨和铝杆3500吨分四次供货;提成品验收、物流配送、资金回笼等综合服务。

C电缆生产企业需为B物资公司提供20%的预付保证金。

具体条款(1)B物资贸易公司为C电缆生产企业提供1亿元贸易融资;(2)C企业为B公司提供20%保证金,即5000万元;(3)B公司为C企业按照合同签订日后5个交易日长江现货钢材价格上浮100元的固定价格供货,四个月分别按2000吨、1500吨、1500吨、1500吨比例供货;(4)融资贸易账期内年利率为基准利率(6%)上浮40%(即8.4%);(5)供货时间为2013年1月5日至2013年4月5日;(6)项目回款时间为2013年6月5日;(7)手续费为合同金额的1%。

4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

针对B\C双方关注的问题,a期货公司提出各项具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风险控制问题线缆企业关注价格波动风险:可以固定价格供货或期货套期保值下的分批供货模式;物资公司关注的违约风险,可以采取银行承兑汇票(50%保证金)、国内信用证(20%保证金)、银行保函(10%保证金)、联合账户(不用保证金)等方式解决;物资公司固定价格供货风险,可以采取全额现货一次采购、分批配送(资金占用大)或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分批供货方式解决。

定价机制问题经三方协商,最终确定资金成本为基础贷款利率上浮40%;原材料采购价格锁定长江现货未来一周日均价格上浮100元/吨;预付款20%;争取优惠付款条件,结余利润双方共享。

咨询服务问题a期货为双方提供资源共享、前期调研、方案洽谈、双方接洽、签订合同等前期投资咨询服务;提供供货方案设计、预期效果方案设计等产品设计咨询服务;提供每日交易策略、动态风险诊断、套期保值交易策略追踪、专题策略报告、项目执行结果评价等特色规范服务支撑;提供拜访、座谈、新产品推介等持续跟踪服务。

5期货公司收费项目

通过“融资贸易模式”确立的“三位一体”的产业客户风险管理服务模式,是在定价机制、融资服务、期现结合、贸易生产结合等咨询服务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期间实现了产融结合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

项目咨询、策划、产品定价服务收费(1)全年向B物资贸易公司收取项目咨询、策划、产品定价等一次性专项费用100万元。(2)针对每个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资源共享、业务衔接等合同签订前的咨询服务项目,收取该项目毛利的20%作为项目咨询、策划费。(3)根据项目所处的时间和市场环境,提出具体的产品定价方式和操作模式,收取产品定价费用,每次2万元。

日常咨询服务费(1)向B物资贸易公司收取“套期保值交易策略(日报)、套期保值动态风险诊断(周报)、套期保值策略追踪(月报)、套期保值专题策略报告(事件)”等定额咨询服务费用20万元/年。(2)向C电缆生产企业收取“套期保值交易策略(日报)、套期保值动态风险诊断(周报)、套期保值策略追踪(月报)、套期保值专题策略报告(事件)”等等定额咨询服务费15万元/年和单次创新产品咨询费3万元/次。

专题评价费用(1)为B物资贸易司提供针对具体项目的项目执行结果专项评价服务,每次收取5万元咨询费;(2)为B物资贸易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执行效果提供年度专项评价服务,收取30万元咨询费。

专项培训收费根据市场推介的需求,联合交易所、行业机构举办具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会,收取一定培训费用,培育目标客户,提升公司影响力。

结束语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3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与选择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由于受到政策及市场限制,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新意,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积极借鉴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构建新型盈利模式,最大限度上避免由于市场过分冲击造成损失,提高自身抵御风险、持续盈利能力。因此,加强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及选择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

广义来看,盈利模式主要是指经济体通过投入经济要素之后,获取现金流的方式与获取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结合,根本目标是获取现金流[1]。笔者从四个角度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概念进行介绍:第一,盈利途径是指能够给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项目,公司盈利能力与项目数量成正比,前者越多,那么公司盈利能力也越强;第二,盈利方式是指获取盈利利用的载体;第三,业务结构是指公司的收入结构;第四,成本控制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控制成本,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目标。从证券市场整体来看,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盈利模式也需要不断革新,才能够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盈利及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历程来看,其盈利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盈利途径存在局限性。一直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盈利业务主要集中在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及发行业务等传统业务方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传统业务与市场关联性较大,极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使证券公司处于风险之中。

第二,收入结构不科学。相比较而言,经纪业务收入在我国证券公司总盈利中占比较高,其他方面占比过低,整体收入结构不平衡,且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公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

第三,盈利方式较为落后。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主要以流程性的通道业务为主,如经纪业务依靠交易所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渠道等,在此盈利模式下,造成盈利与证券市场涨跌存在高度依赖性,行情上涨或者下跌,都将会对证券公司盈利产生极大波动[2]。除此之外,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证券公司盈利水平。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拓展盈利途径

要想改变证券公司单一性盈利模式,证券市场主体应积极树立现代盈利理念,将创新作为证券公司发展的核心,推进公司转型,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同时,证券公司在外部环境影响,应不断配置和优化现有资源,树立创新理念,立足于客户需求,加大对增值业务的开发力度,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并借助证券市场蓬勃发展的潮流争取更多有利机会。证券公司在创新中,要明确自身在资本市场中具有的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盈利模式[3]。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同样适用于证券公司,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及客户需求;第二,行业发展特点;第三,风险可控可测。只有不断完善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构建新型盈利模式,促进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收入结构,实施多元化经营

目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为了突破这一问题,应优化收入结构,开展多元化经营。首先,证券公司积极培育专业的投资顾问,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落实“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方案,将产品形式作为基础,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及标准化服务;同时,以产品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清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共赢,还能够引导人们理性投资。

其次,进一步推进融资融券业务。据调查发现,我国融资融券市场未来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证券公司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推广融资融券业务,同时,监管部门要努力配合,适当放宽门槛标准,吸引更多证券数量,使该项业务能够保持高速发展态势[4]。

最后,开拓中介服务市场。开展中介服务市场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的工具,围绕客户需求开展一系列上市交易基金等服务,不仅能够发挥平抑市场波动等功能,还能够培养客户忠诚度,为构建新型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三)加大风险、成本管控力度,提高盈利稳定性

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风险性,加强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管控势在必行,特别是创新模式下,产品类别多、结构较为复杂,同时,成本作为影响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成本管控力度。基于此,首先,公司要积极完善治理结构,通过治理结构的平衡,立足于整体,统筹管理;其次,结合公司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最后,合理调整业务及风险管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并进,提高证券公司风险抵抗能力。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未完善,需要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和引导,为此,我国应积极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会计与税收等配套制度,为证券公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适当简化审批流程,增强公司创新积极性,并拓展交易平台,开拓更多盈利渠道[5]。人才作为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加强对创新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十分必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盈利模式创新过程中来。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盈利模式作为证券公司获取经济利益的重中之重,面对资本市场的挑战,加快证券公司改革,创新盈利模式成为证券公司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证券市场主体应明确自身发展的薄弱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对盈利模式的创新,提高公司抗风险及盈利能力,从而促进我国证券事业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青松,王存福.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基于业务结构方面的分析[J].浙江金融,2010,(02):35-38.

[2]沈继宁.加快证券公司转型升级助力浙江省金融业“两个中心”建设[J].浙江金融,2011,(09):47-49.

[3]陈峥嵘,朱蕾.柜台市场培育和建设中的证券公司――基于证券公司市场组织功能的视角[J].证券市场导报,2013,(02):19-29.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财产保险;盈利模式;可持续盈利

一、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现状分析

财产保险是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财产保险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保费收入快速增长,财产保险密度和深度明显提高。据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544.4亿元,同比增长16.4%,2015年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423.26亿元,同比增长11.64%,2016年1-8月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30.48亿元,同比增长8.73%。从长期来看,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高速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基数相对较小,未来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二是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规范,产权制度日益明晰,这为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三是个人资产的持续增长为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保障。然而在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正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不利处境。因此,加强对其盈利模式的分析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所面临的困境

(一)承保业务盈利水平低

首先,保费充足率普遍不高。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财险公司间进行价格战,随意打折销售,使保险精算出的产品定价失去了原有的盈利能力。其次,高“返还”加大了公司成本。由于市场恶性竞争,财险公司出于规模扩张的压力,在业务拓展过程当中将手续费等费用“返还”作为承保业务的交易筹码,最终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再者,保险营销手段单一,从目前财险市场来看,简单粗犷的营销模式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发展形成了瓶颈。最后,对于赔付风险掌控不严,内部存在成本黑洞,也阻碍了我国财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投资活动收益率不高

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投资证券、房地产、固定资产租赁、参资入股获得收益等等方式,但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所以财险公司投资活动相对较为谨慎。也正因投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投资收益率普遍不高,故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

(三)行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可持续盈利能力

行业基础设施状况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对价值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也影响整个市场运行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行业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欺诈现象致使交易成本高,削弱了整体盈利能力。其次,后援运营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导致经营主体尤其中小保险公司运行成本过高。最后,市场退出和淘汰机制缺失,导致过度竞争,助推了整个行业经营成本的加大。

三、我国财产保险业可持续盈利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从专业技术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加于分析。1.专业技术层面第一,可持续盈利取决于正确的增长策略。只有增长可持续,且与自身资源保障、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才可长期盈利。不顾质量、成本的盲目增长会带来巨大潜亏风险,损害可持续盈利能力。2015年产险业务赔款4194.17亿元,同比增长10.72%,赔付成本还是相对居高不下,财产险业内的“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三年怪圈”现象就是最好例证,可见在增长的决策上应慎重。第二,可持续盈利须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他企业是先确定成本,后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实现收入。而产险公司与其正好相反,保险业是先实现收入,后确定经营成本。因此在收入既定前提下,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公司承保盈利能力就越高。例如,平安产险坚持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在为客户提升优质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改善经营品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2016年前三季度,平安产险实现净利润105.07亿,综合成本率94.9%,在风险筛选和成本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了规模和品质的均衡发展。第三,可持续盈利还要具有较高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要想可持续经营,提高投资盈利,就必须保持现金流稳定。在投资收益率既定前提下,可投资现金流越多,投资收益就越高。为此,必须强化应收保费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加快资金收付效率,这样才能提升盈利能力。此外,产险公司投资不同于寿险投资,在资金期限相对短,现金流稳定性相对差的基础上,要获取好的投资收益,关键在于强大的投资管理能力。投资管理能力是决定投资收益率高低的核心因素,同样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的现金规模,投资管理能力高,投资盈利能力就强。2.自然环境层面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如2010年五省罕见的旱灾、玉树地震,2008年百年难遇的雪灾、汶川特大地震,这些灾害一旦发生,造成损失是巨大、惨重的。2008年,受巨灾影响,财产险赔付上升较快,全年赔付支出1418.3亿元,同比增长39%。可见,巨灾风险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最大。突如其来,造成巨额的损失,这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不足,使保险公司出现亏损,有时是巨额亏损。而财产保险的原理是基于大数法则,即通过大量数据样本可以精算出来的一个概率。因此,考虑保险公司的盈亏,有时要从稳定经营的角度对准备金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有备无患,达到可持续盈利。3.经济社会层面可持续盈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越来越强。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被放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金融平台上。例如,保险业的竞争和巨灾的增加,使得保险的承保利润越来越薄,投资收益成了保险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但投资收益,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决定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投资的空间就大,投资的机会就多,保险公司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投资回报就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又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增加保险业的收入。例如,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截至2015年底,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全行业净资产1.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润2823.6亿元,同比增长38%,可见可持续盈利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财保公司盈利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找准公司定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均来源于从企业价值链中提取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找准公司发展定位就成为确保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产险公司定位不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就不同,持续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也就不同。具体而言,大型产险公司未来将向集团化、综合化发展,中小型公司要么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做大,要么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所以只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为公司寻找自身竞争力优势,才能实现公司可持续盈利。(二)规划盈利性业务的发展路径,做好盈利性业务发展的制度安排公司要设计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模式,建设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渠道,组建好盈利性业务的销售团队。公司政策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培育,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扶持,体现对盈利性业务的激励。(三)强化现金流管理,建立成本管控的长效机制“生存发展,开源节流”是企业经营的八字方针,开源是增加业务来源,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产能,降低成本费用率。节流是合理降低费用开支的绝对额。两者是成本管控的两个方面。财险市场的激烈竞争、财险费率的市场化、财险行业的高税率已经极度压缩了承保业务的利润空间。要建立财险公司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就有必要合理降低成本。所以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增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四)重视、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有效利用自有资金,合理进行投资活动随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的可运用保险资金也随之逐年加大。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活动,不管是从资金使用效率还是从提高和改进盈利模式的角度,都是保险公司必须从事的。但投资活动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盲从。投资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有效结合,用稳定持续的收益来对自身主营业务的盈利形成有效的补充。可见加强自有资金的高效运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自身都是十分有益的。(五)加强行业平台设施建设,完善市场进退机制,改善公司盈利的外部环境好的行业环境有助于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的培养,稳定有序的行业大环境有助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形成和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发挥。我国财险市场数十年来野蛮经营和粗放管理已使市场交易成本高不可攀。而财险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建立通畅的市场进退机制是维持市场合理竞争秩序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整体行业盈利能力。(六)挖掘自身潜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研发有效地将客户群体细化,将个人客户、企业客户的诉求进行重新的审视,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特别针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精新产业的企业,因地制宜的设计出个性化的产品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进而提高盈利水平,是国内保险公司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七)加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财险公司可持续盈利的基石。因此,需认真开展全面业务内控管理,加强再保险工作,重视开展防灾防损措施,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从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五、结论和建议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5

自安然事件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法案来治理盈余管理这一现象。政府力求监管以及控制盈余管理,各国的学者们也争相研究这一领域,以找寻出更合理的理论支撑最佳解决方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公司治理的方向有如下几个: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董事会特征以及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具体实施所担任的监督效果;细分盈余管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等,从不同的分类上探讨企业的收益管理这一问题。Xieetal.(2003)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降低盈余管理的途径有数种,其中包括增加独立董事中具有财务专长的人数,聘请具有财务专长人员的审计委员会,增加董事会开会次数,增加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

Roychowdhury(2006)首次将盈余管理用具体的模型表示成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将两者的定义与界限清晰地划分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既定的会计准则范围内,通过熟练使用会计政策选择和采取最适宜本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来掩盖公司实际获得的利润或是虚增企业收益(DechowandSkinner,2000)。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式,报表上的现金流量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最终计算所得的账面会计利润与企业经营所得现金流量之间会产生巨大差值。真实活动盈余是通过现金流量表中三大活动,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项现金流活动的相对占比、交易时间所属的会计期间来完成的。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操作较为简单,但造成的账面数值差距较大,容易被相关的监察部门所发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实际内容较多,操作较为繁琐,但不易被税务机关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察觉,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也将更深层次地危及企业(mizikandJacobson,2008;mizik,2010)。进而可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渠道及程度,是目前公司人、股东、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等报表使用者所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争相研究的对象。虽然国外文献中也有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研究背景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市场。

在国内学者所撰写的文献中,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大致划分为两种,单一模型、多个不同的模型并行表示。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模型划分为三种:单一指标代替公司治理、多个指标同时作为衡量标准、多个指标综合成某一指数来表示公司治理。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是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单一指标来指代盈余管理,用多个指标一同表示公司治理,进而研究两者或者是再加上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高雷、张杰(2009)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好,企业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黄世英、吴文芳、陈克兢(2014)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活动将越少,盈余质量也将会提升。但目前的文献中,尚未讨论到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程度,具体的作用机理。苏柯、杜金岷、张超林(2014)研究发现,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达7.6%,高于经营现金流净额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5%。这些数据也说明了目前企业运用盈余管理修饰报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具?w的选择标准以及运用机制与程度,是目前需要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来研究与解决的。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政府对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法规限制,也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可以依据一些报表指标来判断具体的公司报表是否值得信赖与进一步投资。

目前,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股权集中度、企业管理者能力、公司特征差异、公司治理态度等某一方面来研究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与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的文章还不多。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数个指标的角度来表示公司治理,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表示公司治理,力求更加准确与可靠。本文将公司治理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一个数值,来研究与应计盈余质量、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盈余质量的关联,从而为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近年来,企业操纵盈余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不仅仅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法。自国外学者Roychowdury(2006)提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一分类至今,人们的注意力就从以往的仅仅注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变到注重两者,甚至于更注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经营现金流量表与企业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数值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运用隐蔽的方法,调节实际的应收、应付款项等的交易时间,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最终分布结构,使年度会计报告截止日期的账面数值更为可观。

现有文献中,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关的文献方向有几种,分别是内部控制、避税、外部审计等方面。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2013)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企业的产权性质、规模会导致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更少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公司规模、债务率等控制变量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薪酬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同样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Blair(1995)研究认为,狭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董事、监事以及者众多角色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治理机制。马忠(2011)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企业的所有者与者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公司盈利能力会下降,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将使企业盈余管理减少、盈余质量提高。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公司治理水平与应计项目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调控的可能性减小。

假设2:公司治理水平与真实管理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减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对这些数据执行如下的筛选过程:(1)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财务指标以及会计科目的类别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被St、*St及S的公司,即特殊处理、退市警告、未完成股改的公司。(3)剔除2015年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由于2015年未披露重要指标或者指标数据披露不全面的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为2277个。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与巨潮网。

(二)变量定义

1.公司治理的计量。通过阅读并借鉴陆正飞(2012)、蒋琰(2009)和白重恩等(2005)等关于公司治理指数的文献,选取出适合本研究的公司治理指标,具体见表1。

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指标为主成分,故只取前面四个指标。前四个指标的主成分累加占比总方差的58.84%。结果显示,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是2.189、1.500、1.159、1.037。依照惯例,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稻葜校?将排列在先的命为第一主成分,在本文中即为公司治理水平指标G。分析第一主成分可得出,10个变量topratio、Cstr2_10、mana、State、Dual、indratio、HB_share、parent、Boaedsize、Boardmeet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447、0.508、0.479、0.338、0.660、-0.237、0.166、-0.536、-0.763、-0.004。上述载荷系数大小与符号各不相同,从大小来看,在所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中,股权结构(topratio、Cstr2_10)、公司性质(State)、高管激励(mana)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较高,对最终指数的贡献较大。

2.盈余质量。

(1)应计盈余管理。经反复试验,琼斯模型中依据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模型的应计盈余更为贴近实际(Young,1999;Dechowetal.,1995)。因而,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计量。具体模型如公式(1)。

CaCCi,t/tai,t-1=η0/tai,t-1+η1(ΔSaLeSi,t

-ΔaRi,t)/tai,t-1+η2ppei,t/tai,t-1+ωi,t(1)

其中,Dai,t表示企业操控性应计盈余,数值上与模型(1)的回归残差ωi,t相等;根据资产负债表法计算得出企业总应计盈余CaCCi,t;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度变化额表示为ΔSaLeSi,t;企业期初总资产用tai,t-1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用ppei,t表示;企业应收账款变化额用ΔaRi,t表示。

(2)真实盈余管理。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分类方式,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emi,t)分为销售操控(em_CFoi,t)、生产操控(em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操控(em_eXpi,t)等三个类别。销售操控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给予折扣或者降低信用底线。生产操控是指通过不断增加产量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优点或者接近点,进而获得更低的单位固定成本,使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更低,进而计算出更大的利润额。酌量性费用操控是指通过控制并减少企业的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等来降低费用账面额。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额用公式(2)表示。

Remi,t=em_pRoDi,t-em_CFoi,t-em_eXpi,t(2)

其中,em_pRoDi,t、em_CFoi,t和em_eXpi,t分别是模型(3)、(4)和(5)的回归残差。生产成本表示为pRoDi,t;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表示为CFoi,t;酌量性费用表示为DiSeXpi,t;销售收入表示为SaLeSi,t;销售收入变化额表示为SaLeSi,t;期初资产总额表示为tai,t?C1。

pRoD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α4SaLeSi,t/tai,t-1+ξi,t(3)

CFo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ξi,t(4)

DiSeXp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1/tai,t-1+ξi,t(5)

(三)模型设计

为了找出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具体关系,本文借鉴Cohenetal.(2011)和李增福等(2011)等学者的方法设定了如下模型:

aBDai,t=β0+β1Gi,t+β2Remi,t+φContRoLSi,t(6)

Remi,t=ρ0+ρ1Gi,t+μContRoLSi,t(7)

公式(6)、(7)中,aBDai,t表示操控性应计盈余的绝对值。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调节方向与数值无关,所以以绝对值表示。Gi,t表示公司治理水平,Remi,t为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体水平。模型(6)包括Remi,t,而模型(7)不包含aBDai,t,原因在于企业确定盈余管理的顺序是先真实活动后应计项目,所以前者影响后者,但应计项目盈余不影响真实活动盈余。模型(6)的估计系数β1表示公司治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

为了使实证研究数据可信度高,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为控制变量(ContRoLSi,t):公司规模SiZei,t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当年净利润除以年末总资产表示为Roai,t,资产负债率用LeVi,t来表示。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可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极大值为4.2053、极小值为-15.5635,均值为-0.0047,说明不同企业间的盈余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操纵性应计盈余的极大值为17.5666,极小值为0.0000,均值为0.4527,不同企业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同时也表明采用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企业比采用真实盈余的企业数量更多。公司治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139,极小值为-3.607,说明不同企业的治理水平有较大区别;均值为0.000,说明企业的治理水平目前处于无功无过状态,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相关性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会引致操纵性应计盈余上升;真实盈余管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表明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模式会有所?戎兀?采用一种时,另一种的使用就会下降;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与应计盈余负相关,企业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也是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

模型一中,操纵性应计盈余与真实活动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在采用一种盈余管理的同时,会减少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越完善,企业越不会采取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质量将越好。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会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正面维护公司形象。企业盈利能力、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价值与商誉。

模型二是探究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说明企业在低负债时会更倾向于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高负债时采取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在盈利能力较强时,不易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盈利能力低时采取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隐蔽,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小,对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

五、研究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所采取的盈余管理将会给广大报表使用者带来巨大危害,也会给企业自身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为了保持更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股民利益,公司治理中股东会、董事会的约束能力功不可没,减少企业内部人员由于一己私利而危害更广大股民的利益,最终确保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所以希望借助本文,为公司治理实务提供参考。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6

所以下面我们才要给大家准备一份丰富的指南,清晰概括初创企业用来卖产品的一些最常见的盈利模式,以及各种的优缺点,从而帮助你选出对自己公司最好的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vs盈利模式vs收入流

在深入挖掘不同盈利模式之前,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来讨论一下“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收入流”的区别,因为这几个词往往会混淆。在盈利模式、收入流与商业模式之别这篇文章中,alexGenadinik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工作。要点概括如下:

收入流是公司单个的收入来源。视规模大小,公司可以有0到多个收入流。

盈利模式是管理公司收入流以及每一收入流所需资源的策略。

商业模式是包含公司各方面东西在内的结构,包括盈利模式、收入流,以及对这些东西如何凑在一起的描述。

盈利模式类型

盈利模式的类型有许多,本文无意一一列举。不过,下面这10个算是最流行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公司无论大小都采用过这些盈利模式。

Genadinik的文章,不同的盈利模式中谈到了其中一些更为常见的盈利模式,最近冒出来的许多初创企业就是用这些模式做成自己的第一笔销售的。以下是他提到的一些盈利模式:

1、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

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是指给特定网站、服务、app或别的产品创建广告,然后放置到战略性的、高流量的渠道上。如果你的公司有一个网站或者你是一个基于web的公司,Google的adsense就是获得广告最常见的工具之一。对于大多数网站来说每1000网页浏览量可收获5到10美元。

优势:靠广告赚钱是实现盈利模式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之一,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把广告当作收入来源的原因。

劣势:为了产生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企业运转,你需要吸引百万规模的受众才行。此外,大多数人觉得广告烦人,导致点进率的低迷,收入自然也会下降。

2、合作盈利模式(affiliateRevenuemodel)

另一个流行的基于web的盈利模式是合作盈利模式,就是把链接推销给相关产品并从产品的销售中收取佣金,甚至还可以结合广告或者单独做广告。

优势:采取合作盈利模式最明显的好处之一是这种模式往往赚得比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还要多。

劣势:如果你的初创企业采取的是合作盈利模式,记住,你能赚的钱受限于所在行业的规模,你卖的产品类型,以及你的受众。

3、交易型盈利模式

无数公司,无论是面向技术的还是其他类型的,都想尽力做成交易型的盈利模式,而且也处于充分的理由。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挣钱方式之一了,公司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然后客户购买之,就这么简单。

优势:因为简单和选择面更广,客户更容易受此体验吸引。

劣势:由于交易型盈利模式的直接,许多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也意味着竞争更激烈,价格劣化更严重,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司因此能赚的钱也会变少。

4、订购盈利模式

订购盈利模式是指向客户提供需要长期付费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是按月或者按年的方式。

优势:如果你的公司在发展中能坚持得够久,那这种模式可以带来经常性收入,并且可以受益于懒得退订服务/产品的客户(这是订购盈利模式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

劣势:因为这种模式依赖于那么大的客户群,所以你必须保持订购率要高于退订率才行。

在商业模式与销售模式比较一文中,Daveparker概括了公司可以用来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的各种方式,里面强调了你选择市场的方式会怎样影响到产品推向市场的方式。下面是他描述的方法:

5、web销售

这属于交易型盈利模式的一个分支,客户也是直接为某个产品或服务付费,只不过需要先通过web搜索或者推式营销(outboundmarketing)来到公司网站,然后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交易。

优势:web销售适合于各种产品,包括软件、硬件甚至订购服务。

劣势:关系销售跟web销售模式是不兼容的,所以如果你的公司做的是咨询或者高价商品(像房地产、家电、汽车之类的高价值物品),你应该考虑更适合你产品的模式。

6、直销

直销有两种:电话销售,即有人打电话进来下订单或者销售代表给潜在顾客致电;以及外部销售,即进行面对面销售交易。

优势:直销模式可以跟关系销售周期、企业销售周期或者复杂销售周期等涉及多位买家或影响者配合得很好。

劣势:直销模式往往需要招聘销售团队之类的人,这意味着它不太适合于低价产品。如果你的产品价格低于1000到2000美元的话,用这种模式想做大公司是很难的。

7、渠道销售(或间接销售)

渠道销售模式由或经销商替你卖产品,而送货的可以是你也可以是经销商。合作盈利模式(affiliaterevenuemodel)跟这种销售模式是很好的搭配,尤其是如果你提供的是虚拟产品的话。

优势:渠道销售模式对于产品对渠道而言是增量销售且可产生增量利润的公司来说是理想选择。

劣势:如果你的产品需要你进行市场宣传或者你的产品跟合作伙伴的构成竞争关系的话,不要用这种模式,因为对方会推销自己的而不是你的。

8、零售销售

零售销售需要设立传统的百货商店或者零售店来为客户提供实体产品。记住零售销售模式需要占用已有商店的货架空间(而这需要钱),最适合需要物流抵达客户的产品。

优势:零售销售是为已有客户群提供交易和赠品以促进品牌认知度的很好方式。

劣势:零售销售路线对于早期阶段公司或者提供数字产品(比如软件)的公司来说不是理想方式。

SarahGreen在Domain.me的文章—为你的初创企业规划好扩张和盈利模式中还列举了对初创企业更加有效的盈利模式,包括两个免费赠送东西给客户然后在后面再想办法创收的模式。

9、产品免费但服务收费

相对于其他模式来说这种模式比较独特,就是产品是免费送的,但是需要客户为安装、定制、培训或其他附加服务付费。

优势:这一模式对于建立客户群的信任并提升品牌知名度很好,因为免费提供任何东西的公司都可以赢得可观的口碑。

劣势:记住,采用这种模式意味着你基本上运营的是服务业务,而产品被当作了营销成本。此外,像这样的模式从长期来看未必是公司扩张的最好方式,所以要后面要注意利用额外的盈利模式。

10、免费增值模式

免费增值模式是指基础服务免费,但是用户必须为额外的高级特性、功能、扩展等付费。采用这种模式的最大公司之一是Linkedin这个最流行的商业/社交媒体平台。

优势:类似于前面的模式,免费增值模式提供了一些免费的东西给用户,这对于让他们感受你的产品或服务来说是很好的,同时还有机会说服他们随后为其他的东西付费。

劣势:这一模式需要投入可观的时间和金钱才能抵达受众,甚至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将免费用户转为付费用户。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会计政策组合选择;极端组合;影响因素

一、引言

国外许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除了考察企业选择或变更单个会计政策如存货发出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LiFol或先进先出法(FiFo)等不同的会计政策的动因以外(abdel,1985;arcelus&trenholm,1991;Frankel&trezevant。1994;Huclh-es.Schwartz&thakor,1995;Fredinanad,2001;tan.省略)和上市公司资讯网(省略)。上市公司再融资信息还来自新浪股票与财经网(stock.finance.省略)提供的2007年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信息。行业分类和代码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提供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行业代码为准。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全部采用手工方式录入。样本选取标准是: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并具有相关期间的会计信息资料,以此共选取了1461家上市公司作为全部分析样本。表1披露了1461家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用情况。

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披露的会计政策中,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折旧计提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是否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否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否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是否转回、坏账准备是否转回等政策的选择,其公司特征具有差异性(因篇幅有限,差异显著性分析过程略)。

其中,先进先出法、五五摊销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政策的选择与公司盈利水平和政府监管政策有关,主要取决于是否是扭亏公司、高盈利公司,是否计划再融资,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高管人员变更的多少等因素。鉴于此,在以下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分析中,有必要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五项政策进行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低值易耗品的价值一般不大,对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在以下分析中不再考虑。因此本文以下部分将只以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四项政策为例进行分析。

本文假定采用加权平均法、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不转回等政策均会减少当期报告盈利;而采用先进先出法、确认正的或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坏账准备转回均会增加当期报告盈利。

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是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政策,本文依据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多少来判断其增减。其中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中,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63家上市公司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是负数,而选择成本法的1295家上市公司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正数,所以本文将公允价值计量归为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成本法归为增加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毋庸置疑,这些定义带有某些误差,这种会计政策分类仅就一般意义来说。参见表20

如果每种会计政策均有两种程序选择,则上述四种会计政策可以有16种组合供企业选择。为了检验各因素对每种组合的影响,必须确定这16种组合对盈利的影响程度。

从四种政策发生的频率和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来看,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盈利影响程度最大、最重要;先进先出法、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虽然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发生频率较少;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发生的频率较多但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较少。因此假设某一给定会计政策组合对盈利产生的影响对所有企业都一样,同时再提出以下假定,据以评价不同政策组合对盈利的影响。

1 假定四种会计政策对利润影响程度相同。这个假设使得对报告盈利的影响由16种组合减少到5种,表3中即为5个策略的栏目,

策略值的高低表示选择减少当期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性越小,策略值越低。增加盈利和减少盈利的两个极端组合(1和16)别被设为“1”和“15”。只有―个减少盈利政策的组合用“2”表示,拥有两个减少盈利政策的所有组合用“3’’表示,依此类推。

2 假定先进先出法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利的影响程度只是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政策的一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则是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一半。在这一假定下,16种组合减少为10种组合,表3中即为10个策略的栏目,第10种策略即四种减少盈利的政策全部使用时,策略值计算如表3所示。

设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a,则先进先出法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分别为a/2,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874。四种方法都使用的策略值为a+a/2+a/2+a/4=2.25a。

依此类推,可以分别计算出表3中其他9种组合的策略值(如表4所示)。

表3列示了上市公司全部样本、扭亏样本和高盈利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的比较结果。经过比较三个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可以发现,扭亏样本采用增加盈利极端组合的相对频率大于高盈利样本和全部样本,分别为1.49%、0.27%、0.81%;高盈利样本采用减少盈利极端组合的频率大于扭亏样本和全部样本,分别为0.54%、0、0.22%。这一结果表明,扭亏公司有借新准则执行之际增加盈利的迹象,而高盈利公司有借新准则执行之际调减利润的迹象。

将表3中三个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结果与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比较(颜敏,2006),可以发现,2001年St样本、配股样本、国有股样本采用增加盈利极端组合的相对频率较高,且大于总体样本,分别为28.26%、23.53%、20.94%、19.60%,远远高于2007年采用增加盈利极端组合的比例:另一方面,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没有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这一结果表明,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以增加盈利为出发点,其采用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调增利润尤以St公司、配股公司和国有股上市公司为甚;2007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既有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又有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但增加盈利极端组合比例相对于2001年很小,不超过1%;67.92%的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组合是混合程序,即不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法、不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基本维持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的会计政策选择。

将表3中三个样本的会计政策组合分布结果与Haoerman和Zmijewski(1979)样本及watts和Zimmerman(1978)样本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会计政策组合与国外的明显差别。Hagerman和Zmijewski(1979)样本及watts和Zimmerman(1978)样本中选择极端组合的比例分别为12%及35%。两个样本比例的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watts和Zimmerman(1978)样本是进行院外游说的企业。两个样本中的极端组合有两种,一种是全部增加盈利的组合,一种是全部减少盈利的组合。其中两个样本中采用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分别占9%和23.53%,采用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分别占3.33%和11.77%。相比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分布差别并不大。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混合程序的组合,如表1中的选择第10个组合的公司占全部样本的6792%。

三、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定

反映公司特征变量的选择及其假设是基于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因素的考虑。

(一)证券市场监管因素及假设

从现有的研究中可知,对证券市场监管规定的迎合和规避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最终目标。意欲扭亏的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长久保持上市资格,预备再融资的公司和高盈利企业也将会计政策选择当作经常性的盈余管理手段(颜敏,2005)。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上市公司虽有调增利润的客观作用,但是,由于退市管制和再融资管制并未撤销,因而证券市场监管效应依然存在。

如果再融资管制有效,那么,计划在当年和以后年度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会努力使本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再融资管制决定的标准,因此该类公司有可能选择调增利润的会计政策;相反,在当年已实际进行了再融资的上市公司。预计其在本年度可能选择调减利润的会计政策,以释放以前年度积累的包袱――为了再融资而尽量少计提和摊销的费用或提前预计的收入。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1:“计划再融资”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H1-2:“实际再融资”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由于退市管制的有效性。上市公司会较多地采用会计政策选择的方式规避该管制。其中以前年度亏损的公司会选择调增利润的会计政策,以达到扭亏的目的;高盈利的公司会选择调减利润的会计政策,努力均衡公司各年的盈利。本文高盈利是指当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全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值的公司。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6.06%,所以高盈利变量是指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6.06%的公司。

H1-3:“扭亏”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H1-4:“高盈利”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二)盈利能力因素及假设

由于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为了达到一个预期的盈利水平。因此盈利水平较低的公司肯定不愿意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待考察的变量。

H2:净资产收益率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三)偿债能力因素及假设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本文选择这一个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资产负债率越高越不可能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

H1-3:资产负债率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四)分红计划因素及假设

根据分红计划假设,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具有调增当期利润的动机,因而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不可能采取调减利润的会计变更策略。本文选取是否实行年薪制和高管人员是否持股作为反映分红计划假设的研究变量。虽然我国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经理人员获得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提高盈利增加晋升的机会(吴东辉,2001)、通过配股或增发股票从筹得的权益资本中谋取好处(张为国、王霞,2004),但笔者仍希望证明实行年薪制和持股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越是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越不可能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

H4:高管人员报酬契约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负相关。

(五)高管人员变更因素及假设

Beatty和weber(2003)发现预计到变更当年公司会有巨额损失且更换了管理者的公司,更有可能选择调减报告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提高亏损幅度,为以后留置盈余。他们认为,那些用过去可怜的业绩来解释损失幅度的新的高管人员,其“大清洗”的动机也许更高。李增泉(2001,2003)、朱红军(2002)也发现当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时,会发生大清洗、计提秘密准备等盈余管理现象,并证明其变更概率与变更前的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颜志元(2006)认为当公司管理层变更时,新管理层为与原管理层划清界限,同时为自己今后的业绩埋下伏笔,在上任初期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巨额冲销”的动机。本文假设发生高管人员变更的公司很有可能选择调减利润的会计政策,以尽可能将较差的经营业绩推卸到前任身上。李增泉、朱红军将控股股东变更作为高管人员变更的替代变量,颜志元将董事长变更与执行总裁变更一并考虑。笔者认为,就会计政策选择而言,高管人员比控股股东更有实施权力的空间;而高管人员中,总经理或执行总裁比董事长更能关注到会计政策选择。因此本文的高管人员变更仅仅指公司总经理发生变更。提出以下假设:

H5:高管人员变更因素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六)政治成本因素及假设

本文选取资产规模的对数作为反映政治成本假设的研究变量。本文假定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愿意选择减少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

H6:资产规模对数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值呈正相关。

上述各变量定义及预期符号如表5。表5中预期符号是指上市公司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的可能性。“+”表示极有可能选择减少盈利会计政策,“一”表示不可能选择减少盈利会计政策。

四、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了解会计政策选择策略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为此对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和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6。

从5个策略和10个策略的相关系数来看,大多数影响因素与5个策略的相关系数更大,因此下文的回归分析将只针对5个策略的情况进行。从各个影响因素与5个策略的相关系数来看,计划再融资、实际再融资、高管人员报酬、高管人员变更和规模等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常低,因此去掉这5个变量,选取另外的4个变量扭亏、高盈利、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为了避免4个因素之间相关性过高。有必要对4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略),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与扭亏、高盈利变量的相关系数非常高。为避免在模型中出现复共线性问题。所以舍去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这样就剩3个变量参与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

表7显示,模型的F值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用该模型来描述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的因素是合适的。由此得出的结论可信。但adj-R2只有0.0123,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联性较弱。表明该模型亟待改进。另外,模型中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小于2,表明模型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Durbin-watson值为0.975,经查表可知模型没有序列相关问题。

就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而言,扭亏变量nL回归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并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证券市场监管决定的具体指标――扭亏对会计政策选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扭亏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呈负相关,假设H1-3得到验证;高盈利变量Lp的回归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并与预期符号一致。说明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平滑盈余的目的仍然存在,高盈利变量与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成正相关,假设H1-4得到验证。

从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重要程度来讲。nL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5104,Lp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03433,说明扭亏和高盈利变量对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的影响较大且相近。高于第3个变量LeV,即证券市场监管决定的具体指标――扭亏和高盈利是决定会计政策选择策略系数的重要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策略i=α0+α1nL+α2Lp+aα3LeV+ξα1 (1)

模型c1)中各自变量解释如下:

扭亏nL(一):越是扭亏公司,越会选择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以摆脱困境。此时策略值小:

高盈利Lp(+):越是高盈利公司,越要选择减少盈利的政策以平滑盈余,此时策略值大;

资产负债率LeV(-):资产负债率越低的公司。偿债能力越强,越会选择减少盈利的会计政策,此时策略值大。

表6反映了影响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几个主要因素。从回归模型的构成来看,扭亏和高盈利变量相对于资产负债率影响程度更大。说明盈利能力相对于偿债能力仍然是制约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主要因素,并且证券市场监管规定仍然在发挥效用。

五、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共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选择现状进行了描述和解释。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使用先进先出法、五五摊销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等政策的选择与盈利水平和监管政策有关。

2 与2001年会计政策组合选择只有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不同,2007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既有增加盈利的极端组合。又有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且增加盈利极端组合比例相对于2001年更小,不超过1%;67.92%的公司选择的会计政策组合是混合程序,即不确认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加权平均法、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采用成本法、不进行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基本维持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的会计政策选择。

3 从会计政策组合分布来看。采用极端组合的公司主要是扭亏公司、高盈利公司;扭亏公司一般不会选择减少盈利的极端组合;与国外相比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组合分布差别并不大。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铁塔公司盈利能力债务风险

一、铁塔公司盈利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铁塔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96.68亿元,同比增长18.42%;销售收入1034.7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总额48.4亿元,同比增长8.92%.

受益于十二五高端电网投资提速,2011-2015年特高压电网建设全面展开,我国“十二五”将投资5000亿建特高压输电网架,将形成年均150万吨以上的铁塔需求。

根据最新能源估测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的用电数量都在急剧增长,输电线路的建设必然成为重点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国际输电铁塔市场必将呈现出旺盛的需求趋势。预计到2018年,国际输电塔市场年均需求将从目前的1,700万吨逐渐增加到2,000万吨左右。而国际通信铁塔市场年均需求总量将从目前的37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左右。

现阶段笔者所在公司对铁塔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铁塔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铁塔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铁塔技术标准、铁塔市场规模、铁塔行业潜在问题与铁塔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铁塔行业投资价值、铁塔效果效益程度,以此提出建设性建议,为铁塔行业投资决策者和铁塔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于盈利能力的债务风险相关问题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基于盈利能力的债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问题始终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多数研究者研究分析发现,着力于债务人盈利能力的债务风险视角讲,债务偿还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引发一系列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撤资风险等,而债务偿还的确定性极有可能引发流动性冲击。所以要求作为债务人的企业应不断强化自身风险意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与需求提前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进一步优化负债模式,以此从根本上消除各类债务风险,保障企业各项经营业务顺利有序运行。

(二)债务偿还问题及盈利水平不确定性问题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国内多数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面临着债务偿还问题及盈利水平不确定性问题,这两类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要求企业从多个层面重视起上述问题。从债权人角度看,债务索取权为一个确定的量,其通常不会随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变化而变化;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企业盈利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其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外界经济环境、内部经营战略、同行业竞争力等,所以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债务资金的正常流动性,从而引发企业流动性风险。

(三)企业资产收益率下降势必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

企业受多种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以致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降,企业权益资本大大萎缩,此形势下,企业只得以增加负债的手段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因企业经营理念、模式滞后,导致负债进一步增加,从而大大削弱了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此时企业只能够再次债务融资以防止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停滞,如此一来致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三、基于盈利能力下防范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笔者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之上并结合自身的认识,着重探究债务人债务资金循环的相关问题,由此得出结论:从债务人盈利能力的债务风险视角看,债务偿还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引发一系列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撤资风险等,而债务偿还的确定性极有可能引发流动性冲击。因此,要求铁塔公司增强自身风险意识,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负债模式,以规避债务资金流动性风险及撤资风险的发生,确保铁塔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为此,笔者在这里给出三条建议。

(一)落实好债务资金的撤资风险防范工作

一方面,置于制度方面开展债务资金的撤资风险防范工作,即铁塔公司于举债之际应签好债务合同,明确债务偿还期限、债务偿还方式、每次债务偿还额度等相关条款,之后严格依照债务合同开展债务资金偿还活动,以防债务资金回流不确定性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置于机制方面开展债务资金的撤资风险防范工作,即铁塔公司确定一个稳定的支出现金流来源,应用其定期偿还到期债务。

(二)加强对因债务资金退出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力度

除撤资风险之外,因债务资金退出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债务资金退出,以致一定程度上损害到铁塔公司的盈利能力,此时需要铁塔公司构建一种完善的机制用于缓解这一风险。实践表明,实现债务融资渠道多元化是防范因债务资金退出引发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有效举措,所以要求铁塔公司运用有效手段打破传统单一债务融资渠道,推进债务融资渠道多元化,真正意义上实现商业银行贷款、货币市场商业票据融资等多元化融资,以确保铁塔公司债务资金供给充足性,进而保障铁塔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开展。

(三)优化调整负债模式

实际上,铁塔公司负债模式与债务资金的运动轨迹存在某种特定关系。其中依据资金来源性质可将铁塔公司负债模式划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型负债模式、权益负债型负债模式及全方位负债型负债模式,其中以全方位负债型负债模式、流动资产负债型负债模式最为常见,以权益负债型负债模式最为少见。

流动资产负债型负债模式的特点:资金周转快,使得铁塔公司盈利能力强。对于生产经营顺畅的铁塔公司而言,其一年内通常出现多次资金循环。归纳而言,铁塔公司流动资产主要体现为现金、银行存款、预付款等多个方面,上述各类资产均为铁塔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有的资产需要占用一月,有的资产需要占用半年,有的资产需要占用一年,所以采用流动资产负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不容忽视。当前市场背景下,只要铁塔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运行且产品市场销路顺畅,就能够确保短期债务资金偿还业务稳固开展。特别注意的是与其他资产相比,流动资产负债期限相对较短,其归还与续借往往随着铁塔公司流动资产周转而延续进行,如此为铁塔公司债务资金高效周转提供了保障。

铁塔公司剔除传统滞后的负债模式,建立起有效的负债模式,即增加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占据比重,降低长期负债在总负债中所占比重,如此便有可能实现负债模式风险最小化。同时,铁塔公司还应推进经营模式与负债模式相互融合,为达到融资效果最佳状态发挥积极效应。

四、结论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

自1997年我国第一份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颁布以来,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对2007年沪深两市因重大关联交易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1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公司股权集中程度、上市公司规模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和关联方利益转移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陈晓、王琨(2005)全面分析了1998年至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总体状况,发现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控股股东间的制衡能力越强,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孙光国、牛永芹(2008)选取了64个样本,通过逻辑斯蒂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委派董事长、控股股东的性质是影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佟岩、王化成(2006)对1999年至2002年间的经验数据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佟岩、王化成(2007)继续对2001年、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在50%及以下时,更多通过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结果降低了盈余质量;而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时,偏好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共享收益,最终提高了盈余质量。刘建民、刘星(2005)通过对存在控股股东型公司关联交易量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量明显多于法人控股型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配股盈余管理比法人控股型公司更为显著,同时发现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在确保“壳”资源免遭“St”或终止上市的同时可能直接转移了上市公司的利益。陈少华(2003)引入关联交易因素考虑亏损公司盈余管理,通过经验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关联交易程度等级与扭亏当年实现的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亏损时间不同的公司组,其关联交易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关联交易因素包括:扭亏年度前一年的亏损额、大股东比例;Cpa能鉴别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

(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原因及其特征研究肖虹(2001)以“控股股东运用关联方交易方式使上市公司本期盈余增加,并因此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关联方交易盈余事项”做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研究对象的表征变量,采用逻辑斯蒂回归研究方法,对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的原因和特征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实行控股股东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因为连续三年未能配股而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是在控股股东控制下,主要通过非主营业务项目的管理而实现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越集中,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越多,则越有可能与控股股东进行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王怀栋、赵智全(2007)以科技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连续三年没有增发新股和配股的上市公司再筹资动机强烈;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大量资金;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现象严重;大股东及其关联方不仅通过非主营业务,还通过主营业务管理盈余。高雷、宋顺林(2008)以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大样本检验关联关系、线下项目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为了获取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入线下项目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时,或控股股东隶属某一企业集团时,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进行盈余管理时,线下项目与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具有替代性。宋秀超(2008)选取了a股股票市场2006年因披露重大关联交易并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10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描述统计披露重大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的特征变量的分布,然后使用非参数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后发现:被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也明显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资产负债率有一定关系,但关系的方向性不确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高级管理人员变动无相关;扭亏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程度较高;对于当年有配股的上市公司来说,关联交易程度较高;St公司关联交易程度较高;有第一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程度较高;上市公司有明显的避税动机。

(三)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利益输出的实证分析孟焰、张秀梅(2006)通过对2001年至2004年147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股权集中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较为复杂;资产规模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越高。夏珂研(2007)使用Jones模型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股权结构与利益转移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国有股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与利益转移同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存在明显的年度差异,关系较为复杂;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上市公司面临ipo、需要获得配股、增发新股资格、退市(St、*St)危机时,为了迎合证监会的审核要求,关联方会利用关联交易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向其输送利益,人为调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帮助其达到上市、配股、增发、保牌的目的。当上市公司业绩良好或通过股市融资成功后,关联方往往会上市公司的资金,利用其控制权,采用盈余管理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越严重,利益转移程度就应当越大,故提出假设:

H1: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DaCC)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股权越是集中在少数大股东的手中时,就越容易形成少数股东相互勾结,共同侵害广大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我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来反映股权集中程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越高,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越强,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能力越强。因此提出假设:

H2: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H5)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从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关联关系越复杂,能够供关联方转移的资源越多,上市公司或其各关联方就越能够利用多重复杂的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操纵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应该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H3:上市公司规模(SiZe)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对2007年沪深两市14个行业的所有公司的年度报告进行了审查,选择出其中因重大关联交易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22家上市公司,由于三家公司停牌或暂停上市,无法取得2007年末的市值,故剔除3家,最终19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选择出样本及获取与样本同行业的数家非样本公司的代码,根据CSmaR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到研究数据,并将所选数据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的公告及交易行情相印证,以尽可能减少误差。分析使用软件为eXCeL和eViewS3.0。

(三)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以下模型检验分析:

(1)用Jones和m-Jones模型反映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目前,主要的研究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有三类: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指标分布频率研究法。由于具体项目法只适用于使用单一盈余管理方式的企业且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而指标分布频率研究法应用局限性很大,最重要的是不能获得精度较高的盈余管理程度量化数据。本文采用了应计利润分离法,而应计利润分离法又包括了Jones模型、m-Jones、K-S模型。Dechow等(1995)使用美国证券市场时间序列数据,对不同的模型衡量盈余管理的精确度做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m-Jones模型能够最精确地分离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当使用关联方交易且未能在期末收回现金的盈余管理方式下,Jones模型将完全失效而m-Jones模型则仍然适用(吕伟、田子莘,2008)。在我国,在关联交易过程中广泛存在期末未收回现金的情形,所以本文采用了m-Jones模型来计算样本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DaCC)。同时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时间较短,只能使用截面数据来估计Jones模型,而本文研究更是2007年的截面数据,所以选择了m-(2)用toBin'SQ反映关联利益转移程度。从现有文献看,多数文章采用toBin'SQ或eVa来衡量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剥夺程度。由于eVa计算比较麻烦,需要上百次的调整,需要收集大量的财务数据,而我国又缺少权威性的数据库,所以本文采用toBin'SQ值间接反映关联方利益转移的程度。toBin'SQ值越大说明公司价值越大,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越小;toBin'SQ值越小说明公司价值越小,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越大。toBin'SQ有两种计算模式:第一种:toBin'SQ=(公司市场价值)/公司净资产=(a股和B股年末流通市值)/年末净资产;第二种:toBin'SQ=(公司市场价值+负债)/公司总资产=(a股和B股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占净资产的金额+负债总额)/年末总资产。其中:非流通股份占净资产的金额=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份数。由于我国股改尚未全面完成,因此还存在非流通股份,所以本文采用了第二种计算模式。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2007年样本公司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第一,样本公司在2007年的toBin'SQ均值为0.799807,小于1,说明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价值相对较小,利益转移程度大。标准差较小,说明样本公司toBin'SQ数据高度集中在平均值附近,样本公司普遍存在较大程度的利益转移现象。第二,样本公司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除以年初资产总额的均值(DaCC)在2007年为-8.7975%。2007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的均值为负值,说明2007年样本公司的应计利润总额小于了样本公司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总额,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时,采用了调减利润的方式,存在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现象。即使最大值为正值,然而,正值仅为0.286726,说明即使存在集团公司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的现象,也是极个别的现象,且其规模是相对较小。标准差仅为0.179783,说明样本公司普遍存在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的现象。第三,样本公司H5指数均值在2007年度为0.113455,数值较小,且其最大值也仅为0.34544,标准差仅为0.08678,说明各样本值高度集中于均值附近,说明样本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差距较小,股权集中度不高。第四,从资产规模看,样本公司2007年末资产总额自然对数的均值为20.9124,说明年末资产总额的均值为e20.9124元,公司规模较大。

(二)回归分析年度样本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第一,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DaCC)的估计参数为-1.459084,t值为-2.756046,2007年在0.02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p值为0.0147。说明2007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toBin'SQ负相关,公司价值越小,说明关联方利益转移程度越大,即说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正相关。假设1得到证实。第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的估计参数2007年为-0.893887,从回归参数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toBin'SQ在2007年度负相关,即说明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在2007年正相关。而t统计量为-0.819086,在0.5的水平上才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2没有得到证实。第三,资产规模(SiZe)的估计参数为-0.020547,说明2007年度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toBin'SQ负相关,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t统计量为-0.196301,p值为0.847,说明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假设3没有得到证实。

(三)F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F(k-1,n-k)=F(4-1,19-4)=F(3,15)值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得到的F统计量值为2.727173,可知在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DaCC)、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资产规模(SiZe)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toBin'SQ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本文采用了辅助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分别以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度(DaCC)、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5)、资产规模(SiZe)各个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其他二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三次回归,ViF值分别为1.0026、1.0017、1.0013,均显著小于10,因此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了wHite检验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如下:由(表4)可知,nR2=12.56051

0.223292DaCCt-1;H5*=H5t+0.223292H5(t-1);SiZe*=SiZet-SiZet-1;et=ut+0.223292ut-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以对2007年沪深两市因重大关联交易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1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结果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2007年在0.02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的价值(toBin'SQ)越小,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的利益越多;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与toBin'SQ值负相关,与利益转移在2007年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2007年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toBin'SQ负相关,与关联方利益转移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二)建议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完善证券相关制度,规范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普遍存在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上市公司转移利益现象严重。这主要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ipo、保牌、增发、配股的目的,而迎合证监会的各项会计指标造成的。证券监管部门以净利润及现金流量净额为首次公开发行合格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配股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合格线,对于冠以St及暂停上市及退市的底线更是看重净利润。监管部门过于重视单一的利润指标的现状,使得上市公司为避免监管指标对其实现目标形成障碍,有强大的利润调节动机。而由于关联交易的价格确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利用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便成为最方便最迅速的工具。因此,一方面应考虑其现金流量等多个指标(如净资产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指标),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综合考核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收益质量。第二,法律法规对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我国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违规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处罚存在着随意性,且违规成本很低,既没有更高一层民事处罚,更没有相关刑事责任的规定。这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转移利益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我国完善证券法、会计法、民法、刑法中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一方面使我国的处罚真正有据可循,另一方面加强对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应追究包括治理层、管理层、监事等相关责任人的民事、刑事责任,以加大公司、负责人的违规成本。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相关行为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查处,真正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第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使监管部门能进行阳光监管,这依赖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程度。我国对关联方交易的具体规范主要是通过《股票上市规则(2006年5月修订)》来实现的。存在以下问题:对重大关联交易有认定还不够清晰;关联交易定价混乱,没有统一指导定价原则,过多的选择空间给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契机;准则对影响重大的关联交易应披露缘由、合理性和对交易各方生产经营及当期业绩的影响程度,以引起投资者对不正常关联交易的充分重视;应完善对关联交易谈判期间及履行期间的及时披露制度。第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良好的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很好地阻止关联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违规盈余管理及利益转移。面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应加强该制度的法律保障基础、明晰独立董事权责、同时明晰独立董事与监事会职能区别、加强独立董事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选举制度、改变其经费来源及工作流程,使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以真正起到维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作用。

(三)研究局限本文在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对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进行利益转移的分析中仅对股权集中度以加以考虑,而没有涉及股权构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因素,对影响上市公司利益转移的因素考虑不够全面;仅对2007年数据进行了检验,没有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这也使得假设2和3没有得到证实,若考虑多年的情况,也许能够证明假设2和假设3;在模型使用方面也还存在改进之处,可以在对同行业非样本公司回归来确定参数时也使用m-Jones模型,也许能提高参数精准度。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对问题的把握能够更加全面与规范。

参考文献:

[1]陈晓、王琨:《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2]佟岩、王化成:《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4]陈少华:《亏损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5]王怀栋、赵智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6期

[6]宋秀超:《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7]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8]夏珂研:《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股权结构与利益转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9]佟岩、程小可:《关联交易利益流向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公司的盈利模式篇10

关键词:“11超日债”业绩变脸盈余管理坏账准备

盈余管理一般是指公司管理层使用会计方法或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的内容,从而误导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契约。盈余管理不但与投资者保护制度密切相关,而且会影响会计准则和政策的制定,是当前会计和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国内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其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应引起债券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等债券市场参与各方的重视。本文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11超日债”为对象,研究该公司在公司债券发行前后如何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揭开其业绩操纵的面纱。

事件简要回顾

2011年3月18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开2010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拟发行公司债券的议案》,并且将上述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刊登在2011年3月19日的《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上,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进行了披露。本次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期限不超过5年,附第3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起息日为2012年3月7日。

然而,在“11超日债”发行之后,因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亏损,根据深交所《公司债券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的相关规定,“11超日债”暂停上市。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债前后的“业绩变脸”问题引起了市场参与方的广泛关注。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借助盈余管理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盈余管理指标的计算方法

首先,需要对“11超日债”发债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估计。参照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同时使用以下两种方法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

(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

基于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Jones模型是衡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理想方法。总应计利润包括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前者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应计利润,而后者则是企业出于某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产生的应计利润。该模型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计算总应计利润(totalaccruals,ta)。

(1)

其中,i表示上市公司,t表示年度,ni表示上市公司某一会计年度的净利润水平,CFo表示上市公司某一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水平。为了尽可能减小上市公司规模差异给研究结论所造成的影响,上述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除以上一年度的年末总资产。

其次,计算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accruals,nDa)。

(2)

其中,nDa表示经上一年度总资产标准化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表示营业收入的增加额,因为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总应计利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示应收账款的增加额;ppe代表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总额;a代表上市公司的总资产。

为了估计公式(2)中的各个参数,本文采用分行业、分年度的方法对下列模型进行回归,从而得到各个参数的估计值:

(3)

其中,ta为总应计利润水平,、、、为参数的估计值,为随机误差项。

再次,计算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Da)。

由于总应计利润由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构成,所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方法如下:

(4)

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发债主体所在行业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对公式(3)进行估计,并且按照年度每年估计一次。

(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指标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建立经营现金净流量模型。使用模型(5)估计公司当期正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用公司实际的现金净流量减去估计出来的现金净流量,便得到操控性经营现金净流量。

(5)

其中,CFo表示企业当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SaLeS表示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SaLeS表示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情况,a表示上年年末的总资产。

其次,建立生产成本模型。使用模型(6)估计企业当期正常的生产成本,用企业本年度实际的生产成本减去估计出来的生产成本,便得到操控性生产成本。

(6)

其中,pRoD表示企业当年总的生产成本。

再次,建立酌量性费用模型。使用模型(7)估计企业当期正常的酌量性费用,用企业本年度实际的酌量性费用减去估计出来的酌量性费用,便得到操控性酌量性费用。

(7)

其中,DiSeXp表示企业当年的酌量性费用。

最后,建立真实盈余管理总量模型。为了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总体效应,将上述三个衡量指标结合为一个综合指标。具体见模型(8)。

(8)

其中,DRem表示真实盈余管理总量,DpRoD、DCFo、DDiSeXp分别表示操控性的生产成本、经营现金净流量以及酌量性费用。

“11超日债”发行前后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一)发债企业业绩突变的原因

2012年2月,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宣称2011年度盈利超过8200万元。一周以后,该公司公开发行了10亿元公司债券,并且在3月26日宣告推迟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时间。直到4月16日,该公司了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将2011年度的净利润由盈利8300万元变为亏损5800万元,净利润前后相差大约1.42亿元。对于公司债券发行前后的业绩突变,该公司给出的解释是计提了坏账准备,主要由于欧洲国家的太阳能补贴政策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公司对部分应收账款追加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由原来的5%提高到10%。从计提坏账准备的时间节点以及公司给出的理由来看,在公司债券发行之后追加坏账准备,很可能是该公司的主观安排。从盈余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坏账准备等应计项目进行操纵,从而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比较常见的手段之一。

从“11超日债”发行前后的表现中可以初步推测,在该债券发行过程中很可能存在着盈余管理活动。按照公司债券发行条例的规定,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需要提交最近三年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那么,除了在公司债券发行节点前后存在着明显的盈余管理之外,“11超日债”在发行的前后几个会计年度中是否存在着盈余管理活动,以及采取何种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都有待通过更为详细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二)发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深入分析

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代码,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制造业中的电子行业。由于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公告的公司债发行时间为2011年3月,下面本文将详细考察“11超日债”发行前两年以及当年,该公司的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并且与行业的平均值进行比较。

本文计算了2009至2011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年度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其中,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操控性生产成本、操控性酌量性费用以及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指标四个层面来度量。同时,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2009至2011年度该公司所在的电子制造行业的平均盈余管理水平,即行业平均值1,并将该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见表1)。

数据来源:计算盈余管理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金融研究数据库

通过将“11超日债”发债企业盈余管理指标与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一是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指标来看,在“11超日债”发行前两年,即2009年和2010年,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分别为-0.064和0.137,均大幅超过了行业平均值。尤其是在公司债券发行前一年,该公司存在着显著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而在公司债券发行的当年,即2011年,该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值。这主要是因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活动并不改变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只是通过将应计项目在不同的会计年度进行调整,来改变某一会计年度的盈余水平,因此多记的盈余在以后年度还需要转回。这就解释了为何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在公司债发行的前一年度高于行业平均值,而在公司债券发行的当年又低于行业平均值。

二是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指标来看,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至2011年的操控性经营现金净流量盈余管理水平均低于行业的平均值,说明其进行现金流量操控的可能性不大。2009年和2010年操控性生产成本盈余管理水平分别为1.558和1.847,显著超过行业平均值0.706和0.878,在公司债券发行当年该指标有所下降,略低于行业平均值。这说明该公司在发行公司债券之前,很有可能通过增加产量来操控生产成本,增加公司的盈利水平。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该公司存货水平的变化得到验证。2009年和2010年该公司的存货水平分别为16956.85万元和25751.29万元,2011年6月增加到470848.44万元,存货水平增加迅速2。2009年和2010年酌量性费用盈余管理水平分别为0.216和0.159,略高于行业平均值0.131和0.146,公司债券发行当年该指标低于行业平均值。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量来看,2009年和2010年该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分别为1.245和1.674,远高于行业平均值0.454和0.639,公司债券发行当年则略低于行业平均值。

综合来看,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发行公司债券之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同时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方式来进行盈余操控。其中,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发生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前一年,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前两年均存在,并且主要通过增加产量的方式来进行操控性生产成本盈余管理。由此可见,除了在公司债券发行前后月份中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进行业绩变脸以外,该公司在发债前的会计年度中也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

结论与启示

盈余管理是资本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一些公司在进行融资活动之前经常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股票市场中的盈余管理和财务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内公司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这些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债券市场。

在上述案例中,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2月底公告盈利,在一周之后发行了无担保公司债券,公司债券发行结束一个多月以后便公告亏损,其时间节点的选择,存在着显著的盈余管理动机。通过上文的深入分析,该公司其实在公司债券发行之前的会计年度中已经存在盈余管理问题。该公司债券融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为公司债券市场传递了信号,说明公司债券发行主体的盈余管理等财务诚信问题应该成为对公司债券进行投资价值评估的重要影响因素,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按照证券交易所债券上市规则,连续两年亏损的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将被暂停上市交易。由于2011年及2012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均为亏损,“11超日债”已经暂停上市交易,而回售期为发行后的第三年年末,这将对公司债券的流动性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投资者在对公司债券进行定价时,需要考虑到连续两年亏损所带来的债券流动性问题。因为按照债券定价理论,债券流动性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另外,虽然发行时的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均为aa级,在业绩恶化的情况下,评级可能随时会被下调,评级下调后往往有大量机构投资者会将该债券调出投资组合,这也会对债券的流动性造成冲击。

综上所述,投资者在对公司债券进行投资和定价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发债主体的盈余管理活动。对于信用评级机构来说,也需要在评级的过程中纳入盈余管理因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发债主体的真实信用水平。而一旦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考虑到了盈余管理因素,将对公司债券的定价和融资成本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注:

1.笔者根据上述盈余管理模型中的公式,计算出电子行业中每一家公司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然后得出电子行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平均值。

2.数据来源于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系

参考文献:

[1]杨大楷,王鹏.股权集中下的大股东侵占和债务融资的关系研究评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