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十篇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十篇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42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1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教学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信息的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面临着教育大众化、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冲突等各方面带来的严峻考验(彭德清,2008),并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如何培养既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科学研究及实践工作,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国内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王丹等,2019)。生态学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阔城,2020)。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各国政府与学界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着生态学快速向前发展,生态学正逐步由最初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迅速发展成为独立的、多学科的、全方位的解决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学科,生态学也逐渐被称为当代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生存科学(杜晓霞,2019),已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农学、林学、畜牧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本文结合生态学的学科特点,阐述生态学双语课程建设及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探讨。

2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混合式教学是依托一定的教学平台,将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可有机结合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引导到深度的学习中。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了“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混合式、社会实践部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江西师范大学率先响应号召,于2019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江西师范大学生态学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的生态学(ecol-ogy)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项目,成功获批学校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培育课题,并于2019年秋季开始尝试采用慕课堂、雨课堂以及超星学习通等不同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时空限制上能取得一定突破。以中国慕课大学慕课堂为例,线上课程学习内容可以随着服务端课程同步更新,线下随老师讲课大纲同步更新,课程内容均可以及时得到更新与补充。线上课堂的教学只需满足网络条件,即可足不出户进行学习。以2020春季学期为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中小学校的教学带来了严峻考验。在疫情的大考面前,教育部迅速做出反应,部署各高校及中小学校在开学来临之际,及时做好线上教学的准备并按时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化解了疫情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严重危机。相比于单纯的线上教学模式,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能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融合不同高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势,又可同时结合实体课堂,让师生间在面对面、眼对眼的交流中,充分领略授课教师课堂中的更多精彩信息。一方面,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可通过线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反复学习和重复听课,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线上学习中无法交流的内容还可以在线下课堂上,通过认真听课再加以巩固,借鉴课堂上做的笔记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要点,进行强化复习。混合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从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更要求学生在课后的线上学习中提高自律性,合理分配并科学管控好学习时间,按照学习计划控制好学习时间并加快学习进度。对于自学能力较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好的学生,在线学习可进一步巩固线下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点,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主动性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需要在线下学习中得到弥补。因此,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能互相弥补,在教学过程中能取得明显成效。

3生态学混合式教学双语课程的建设目标

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建设,高效利用线下课堂内的有限时间,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线上学习通过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专业英语的思维能力。一方面,以中国慕课大学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异步SpoC课堂,将兄弟院校的慕课资源定期给授课班级,让学生合理管理并主动安排好学习时间,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在线下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设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融入课程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学(ecology)双语课程的建设,完善生态学双语教材的立体化建设,以生态学专业知识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主动采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专业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不断积累并增加生态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积累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并尝试使用中英文语言全方位思考问题,加深理解并完整阐释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中英文两种语言中获取更多资源,更好地运用并完善所学的专业知识。

4生态学混合式教学双语课程建设的内容

4.1课程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生态学双语课程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涉及生态学各层次的完整内容,充分涵盖了生态学中的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等相关内容。课程完全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线上资源的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能熟练掌握全部内容并融会贯通,能综合分析并解决生态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4.2课程建设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生态学双语课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充分将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党和国家关于蓝天保卫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绿水青山、实施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指导思想融入课程建设内容中,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宗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既富有新颖的思想内容,又融入生态学相关学科中的先进方法、核心理论与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3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性

针对培养方案中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合理设置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导向,目标与内容相一致,内容支持目标。

4.4课程建设的高阶性与创新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既能体现高阶性,又能体现创新性。

5生态学双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实施环节

5.1采用渐进式教学方式

双语教学线下课堂的教学过程可分为简单渗透、整合过程与双语思维三个渐进式阶段(冯艳青,2019)。在双语教学的初期,线上课堂教学以英文课件的展示及主讲教师的中英文讲解为主。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专业英语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在逐步适应了双语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后,授课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适度提高英语教授的比重。对一些形象易懂的内容,教师可全采用英语;在解释抽象复杂的概念原理时,宜同时采用汉语和英语。在线上课堂中,教师生态学英语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完成从简到难的翻译作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5.2建立互动式课堂组织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之一(朱瑞华,2007)。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尝试采用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分组讨论交互式等多重互动的模式,线下课堂中耐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预习或复习,聆听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对已经初步理解的内容加深印象,对不理解的内容进一步学习,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双线教学

教学是目标既定,按照知识内涵不同所划分的章节教学顺序向前推进的系统工程。如果忽略其整体属性,仅着眼于各章节目标教学,逐一发挥个体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很不够的。研究各章节教学在教学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进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一条教学副线,把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分划,使之在教学中得以加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已经学过的某些重要章节在以后教学中,往往被多次选定为副线教材,从而形成对某些重点知识反复进行系统扫描。这种在每经历一定时间跨度,又重新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并把章节教学中的智能训练的目标化整为零,分散在未来的教学中,或被逐一击破,或被反复强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经济而又实效的设置。而且属于“运用提高”层次的副线练习题对于反映“识记”和“理解”的主线练习题来说,无疑起到了既可弥补其功能不足,又可调剂学生学习情绪和均衡脑力强度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处于一种多层次思维、全方位求索、满负荷运转的训练之中。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3

如果忽略其整体属性,仅着眼于各章节目标教学,逐一发挥个体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是很不够的。研究各章节教学在教学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进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双线教学法是根据教学整体属性和教育心理学原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一条教学副线,把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分划,使之在教学中得以加强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表明,这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双线教学分主线教学和副线教学两部分。主线教学是完成教学期间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的常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以往经验组织教学。副线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成份,其主要任务是为主线扫清知识障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师在实施主线教学的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复习以往知识,把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形成两个分立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程序。为促进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加速知识运用过渡和智能迁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线教学一般可按正常的教学程序向前推进,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正常教学任务。同时,也借助选定的适当的教学副线将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顺利转入运用。

下面以高中物理选学教材中的《磁撤教学为例加以说明。《磁撤主线是针对有关磁场概念、性质、定律和公式所进行的,以分别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为目标的教学。副线教学选定《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来展开。显然,副线将为主线在涉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运用时,将提供比以往更为有力的力学工具,并为学生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复习《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作出了安排。既巩固学生的力学基础,又方便了在教学中的运用,起到了一石双鸟之功能。一般来说,每一章节教学第一课可以复习一些选定了的副线基础知识,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副线课外练习。练习难易程度应以学生通过认真复习、努力思考便能解决为宜。否则,过难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使教学受阻;过易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影响双线教学实施质量。章节教学第二课起才开始上主线知识新授课。在课堂中,若无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不涉及副线教材知识内容,但在课外练习中应安插一定数量的、难易适当的副线练习题。教师应针对练习分别做好必要的承上启下的讲评和提示工作,使副线教学运转正常。

事实表明,这种新旧知识结合,不同层次思维穿插起来的练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强度均衡、功能完整的、巩固知识和培养智能相结合的训练。随着主线日渐推进,副线练习题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难度可按题意分类有序递进。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系统信息反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副线教学份量和水准。当主线课程进入有关“安培力”和“洛化兹力”的运用时,副线知识已先后分别融入主线教学之中发挥作用。一般来说,若是副线知识与主线知识性质相近,则会产生对学生学习主线新授知识的干扰。所以双线教学不能依靠教材的知识性质相近,或学习方法相似,使用借鉴模仿的方法来带动主线教学。在章节教学初始阶段,如果主副双线教材知识性质迥然不同,则能有效地降低前摄抑制作用,而有利于主线知识概念的建立。随着教学程序推进,副线教学对主线教学的协从作用便日益明显起来,原先分立的双线则逐渐融为一体,副线教学为主线教学扫清知识障碍,并及时为新知识的运用排忧解难;反过来,以后的主线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成为对副线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新景下的再次运用。这是双线教学法的“双向”功能。但是,在主线知识已相当巩固的情况下,教师选定与其知识相近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在主线章节教学的后期展开,发挥其对比功能,使知识更加巩固,也是双线教学模式之一。

例如《功和能》与《动量》相搭配的双线教学就是其中一例。这时,教师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思维中加深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范围更为宽广、解题情景更新、题型更为复杂的练习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并列对比的双线教学一般只限于章节复习中使用,而且节次和份量都应适度,以免造成知识相互干扰和学生因负担过重而心理失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定不同的教学副线,在教学中与主线地从属关系、相互作用及其对教学整体效应的影响均有不同。在有关《热学》和《光学》之类教材的教学中,由于这类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强,如果继续根据上述原则选定与其关连的章节作为副线教材与之强行搭配,似乎确有不伦不类之感。这时,教师可以把以往教学较薄弱的、效果不尽意的、或从教学长远目标考虑而需要反复加强和提高的重点章节选定为其副线教材,在注意避免互抑作用的前提下,在主线教学知识初成之际,中途切入与主线平行展开,发挥副线教学对以往知识技能的补救、巩固和提高之功能。只要教师注意系统信息反馈,把握教学份量及其水准,对主线教学将不会有所不良影响。相反,由于学生积疑消除,知识进一步巩固,能力提高和信心增强而产生智能横移,促进主线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整体效应的提高。这时,副线教学只是教学的携带部分,教师可通过布置一定的副线习题,依靠必要的承上启下的指导和校正将副线延伸,甚至贯穿若干主线章节。这要求教师切实做好章节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好每一次练习,正确处理好双线关系。如果一旦发现教学效果不佳时,是否因为副线教学影响干扰,或学生负担过重所致,是教师应该首先着眼分析的原因。

双线教学法从高一期间《牛顿运动定律》教学开始,就可以选榷直线运动》作为其副线展开。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牛顿运动定律》将有可能多次成为其他章节的副线教材。因此,教师可以就此进行长远规划,把教学目标统筹安排,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地分配到未来的教学中去,准确把握其在各次副线教学中的不同教学水准,即合理安排目标递进幅步,是衡量双线教学实施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4

盘点“互联网+”领域发生的十大产业事件或动向,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互联网+”的热点脉搏和发展趋势。

1、互联网小巨头加速合并

2015年,互联网与线下行业结合的各垂直领域迎来史上最大的合并潮。

从年初的滴滴与快的合并,年中的58同城与赶集合并,到年末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世纪佳缘与百合网合并,都是在资本环境急转直下的背景下,由各资本方主导,这些经过几年竞争、大笔烧钱投入成长起来的“小巨头”,不得不抱团寻求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合并案背后,大都有Bat三家互联网巨头投资、接盘的背影,表明资本运作已成为Bat布局“互联网+”的重要方式。

2、新规出炉专车纳入监管

经过近一年的争议,2015年10月,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意见征求稿,首次承认专车这一模式,不过,作为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监管红线,征求意见稿仍未允许私家车接入专车平台。

截至发稿时,专车新规的最终稿还未,不过专车纳入监管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它直接关乎专车行业的未来,专车平台经营者需要尽快思考合法合理合规的运营模式。

3、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规范发展

2015年4月,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营业,成为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6月,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11月,百度与中信银行宣布共同成立百信银行,至此,Bat竞相成立互联网银行,为“互联网+金融”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2015年7月,央行、工信部、网信办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促进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更加健康地发展;12月,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

监管规则的陆续落地,对规范网络借贷市场,促进现代金融业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4、移动端网购超过电脑端

2015年“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天猫交易额突破912亿元,其中移动端交易额占比68%,京东移动端下单量占比达到74%,其余各大电商平台移动端的支付比例也在60%~80%之间。

2015年全年,各电商平台在移动端持续发力,移动端购物占比不断攀升,前三季度,移动端网购交易额占比分别达到47.6%、50.8%和56.7%。移动端在2015年超越电脑端,成为网购市场的主流入口选择。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渗透最早的传统领域,对于其他传统领域的转型而言,移动端网购规模超过电脑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5、电商与实体零售加速融合

随着电商交易发展模式进入平稳期,线上线下各渠道加快融合。2015年6月,阿里巴巴与银泰商业全面融合,银泰成为阿里集团打通整合线上线下商业的重要平台;8月,阿里巴巴与苏宁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尝试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对现有体系实现无缝对接;8月,京东与永辉超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探索零售金融服务;9月,由万达集团、腾讯公司和百度公司合力打造的飞凡电商也首次亮相。

“互联网+”传统零售的典型模式,将有助于双方取长补短、共享资源,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消费体验。电商是2015年“互联网+”的一大亮点。

6、跨境电商举办“黑五”购物节

2015年5月7日和12日,国务院连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都对跨境电商做了重要部署。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跨境电商园区超过20个,上海、杭州、广州、宁波、郑州、重庆等地也纷纷建立跨境电商园区。

在2015年的西方“黑色星期五”纪念日,国内无论天猫、京东等网购平台,还是洋码头、蜜芽、淘世界、考拉海购等独立的跨境电商,都争相举办“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出现全球化趋势。

7、电商密集下乡

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商务部等19部门在2015年9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强调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层面密集出台的扶持利好下,2015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电商下乡进村。

8、互联网巨头进军影视产业

2015年8月,阿里影业宣布组织架构调整;腾讯在9月的一周内成立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两家子公司;拥有几大游戏版权的网易则在12月成立影视公司,这都显示出互联网巨头对影视业的重视和关注。

一年来,ip(知识产权)更成为“互联网+影视”领域的热词,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购买ip,制造ip,并衍生出影视、文学、音乐等多个产品,乐视、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也依靠紧俏ip资源来扩展付费会员,“互联网+影视”一片繁荣。

9、在线教育抢搭新三板融资“快车”

“互联网+教育”也在2015年迎来快速发展,这其中,融资成为关键词。

2015年,在线教育格局初定后,北教传媒、佳一教育等在线教育企业纷纷登陆新三板融资,新三板成为在线教育的融资快车道。

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新三板挂牌公司涉及教育产业的企业共有57家,包括25家教学软件供应商、11家教学设备供应商、8家线下教育培训服务、7家教辅内容出版和6家在线教育服务培训服务。

随着新三板的融资功能日趋凸显,在线教育企业通过新三板融资的数量和规模也正不断扩大。

10、“互联网+医疗”破冰前行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5

供应链金融2.0新增两大功能

据平安银行对公产品与现金管理部总经理金晓龙介绍,截至2012年11月底,已有150多家大企业采用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34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获得供应链融资。

此次平安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2.0服务,致力于实现金融服务的“在线可得”与多方信息的“清晰可见”两大功能:一是在线整合与衔接各方流程,建立商务、资金服务与物流服务无缝衔接的高速工作通道,让融资“在线可得”;二是实现整合与共享银行、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以及物流伙伴之间割裂的分散信息,银行通过企业在平台上留下的“痕迹”信息,为企业整合所需信息、提供增值服务,让供应链管理与服务“清晰可见”。

首期推7大产品与服务

据介绍,在产品方面,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2.0涵盖了预付线上融资、存货线上融资、线上反向保理、电子仓单质押线上融资、核心企业协同、增值信息服务等7大产品与服务。

企业通过登陆平安银行企业网银——“线上供应链金融”通道,即可在线完成合同签约、融资申请、质押物在线入库、存货管理、打款赎货等主要业务流程。同时,平安银行的客户可通过网银、手机和邮箱等多种渠道实时获取业务信息。

据平安银行产品专家介绍,本次供应链金融2.0还实现了该行全流程供应链融资业务完整向网络平台迁移,并根据不同的“1+n”链条灵活应用产品组合。

产学研合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6

关键词:工地课堂;双融共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ZYGH2011025

1、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基础建设大规模开展,铁路、公路施工一线试验检测人员缺乏的问题,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成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试验检测方向),该专业学生主要面向施工一线的各类检测试验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施工一线对检测人才的要求,基于铁路、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相关行业标准,建设完善基于铁路、公路试验检测过程的课程体系,提出校企“双融共育”模式下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2、校企“双融共育”的内涵

2.1双融共育

“双融”是指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企业文化和6S理念双双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共育”是指培养方案共商,培养过程共管,培养效果共评,培养结果共享,最终实现人才校企共育。

2.2工地课堂的含义、选择原则、注意事项

2.2.1工地课堂

以铁路工程项目部试验室为依托,结合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合理建立工地课堂。工地课堂的内容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工作,试验室主任负责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共同育人的合力。

2.2.2“工地课堂”选择原则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企业施工特点,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流动不定的特点,按照专业对口、工学交替、学以致用的原则,在铁路、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组建“工地课堂”,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互兼互聘、交替授课,在教学中实行教学组织的柔性管理,教师一边组织专业教学,一边与学生共同研究施工工法,解决施工项目技术难题,既解决了企业缺人的燃眉之急,又让学生在实际顶岗中得到锻炼提升。

2.2.3注意事项

施工现场人员混杂,施工工序交叉,施工机械繁多,现场教学安全隐患较大。工地课堂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对学生要分组管理,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的安全,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加强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1)加强现场学生的安全管理,确保现场教学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到工地参观学习一定要佩戴安全帽,听从现场人员指挥,严禁动用任何施工机械。

(2)加强现场教学期间纪律管理,确保每位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外出要请假,须有专人陪同。严格考勤制度,督促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现场学习当中。

(3)现场教学任务要落实到人,特别是企业人员,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和目标,确保现场教学的教学质量。现场人员繁杂,学生容易心慌,不愿意学习,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2.3工地课堂的实施

2.3.1制定实施方案

建立工地课堂之前,首先要学校与项目部进行沟通,根据工地施工进度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求,制定工地课堂实施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现场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提前制定教学计划、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考勤表等相关表格资料。

2.3.2工地课堂实施

(1)专业知识准备

①合理安排教学进程配合现场教学实施。由于项目部开始施工时间不同,合理调整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有些课程的开课时间。将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施工淡季,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安排在工地开工的高峰时段。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理论基础,再去现场教学效果会比较明显。

②充分利用现场的各种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现场的各种标识牌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结合现场施工步骤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既能看到施工步骤又能亲自到现场了解施工工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吸收,同时学生要到试验室和工地进行相关试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现场参与试验室的日常工作,既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实践能

(2)培养企业精神途径

本校以“德修身,技立业”为校训,以“博爱、诚信、和谐、创新”为校风,形成了“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院精神,依托铁路行业,紧密结合市场,突出铁路工程办学特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在企业安心工作、埋头苦干,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3、实施效果

3.1学生自评

①“工地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学生认为在工地课堂他们可以边学理论边到现场做试验,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请教施工现场是师傅,通过反复联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提高,而且记住的理论知识也不容易忘记。现在在工地上上课,虽然条件艰苦些,但是学到的东西可以马上用到实际过程中,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②“工地课堂”教学目的明确,学生收获明显。通过现场教学,他们可以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将企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更好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2企业评价

“工地课堂”这种教学模式选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要求,学生可以提前熟悉施工企业情况,毕业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兴趣更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地的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3教师评价

①工地课堂实现学生的校企共育,培养合适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动性不强,感觉知识无用,现场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教学围绕施工中的问题讲解基本知识和解决办法,学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②工地课堂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质量。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企业是学生的使用者,企业注重的是学生的施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将校企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结语

“工地课堂”这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条件有限、学生所学知识无处用的问题,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上手快、能吃苦的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对生、校、企是三赢的好事。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工地课堂”,实现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校企“双融共育”机制,同时对其他施工或检测类高职院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7

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要遴选建设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1]

在立项的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中,有20余所将物流管理专业确定重点建设专业,笔者对网上公示的2010年立项的骨干高职院校验收材料进行了考察,重点分析了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其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适应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需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格式化范式。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充实和不断发展。[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亦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一基本要求决定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物流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能独立进行物流管理活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笔者分析的7所院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既符合高职教育的属性,又各具地方特色。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热带农产品物流人才,期望学生能胜任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化管理等物流一线工作,并经过三至五年工作实践后可成长为业务主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合江西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九江港口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建设的具备德美品质、具备健全人格、具备专业素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四具备”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各高职院校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7所骨干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创建并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校企共育、岗课证赛融通、分阶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共育”是指在“政校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国际合作委员会和社会服务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从源头上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双主体、双课堂、双导师”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2)“岗课证赛融通”是指在在设计、安排热带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时,将海南热带农产品物流企业工委标准、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物流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集合起来,形成由职业基础素养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拓展与顶岗实习模块三个部分组成的“岗课证赛融通”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学习――企业实习――校内学习――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流程实现工作于学习循环,生产实训一体。[4]

(3)“分阶段推进”是指按照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特点和规律,结合热带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行业特点,将高职3年6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活动。

2.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需求导向、标准引领、三维开发、三方评价”为特征的系统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1)“需求导向”是指以适应物流也转型升级队高技能物流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与区域龙头骨干物流企业合作研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标准引领”是指融入国家物流职业标准和浙江物产、浙江八方物流等大中型企业五颜六色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培养方案。按照“产业流程-工委工作-项目于任务”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以项目或任务的完成为内涵构建课程。

(3)“三维开发”是指以项目任务维、规格标准维和实践条件维构建了立体化的综合实践项目库、培养学生高技术手段应用和解决一体化物流的综合能力。依托iCt技术平台,建成专业教学共享资源库,满足学生在校在岗在家学习需要。

(4)“三方评价”是指以学校评测、职业资格考证、企业工委评测形成了三方合作的评价体系。

3.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了“学训融合、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1)“学训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开展实训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通过“课堂企业”实现学训一体化教室的学训融合;通过“企业课堂”实现厂中校的实训融合;通过在校外合作企业实习实现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学训融合。

(2)“定岗双元”是指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元、教师双元、学生双元的双元定岗培养。

4.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完善了基于物流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1)“岗位轮训”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办学管理平台,将企业的设备、场地、标准和技术人才,拓展为教育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2)“学做合一”是指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参与对物流管理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物流管理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适应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专业课程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了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做字当头,学在其中。[5]

5.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探索与实施了“产学合一、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产学合一”是与国内8家高职院校,3家企业合作,进行了人才培养规格,岗位需求,知识,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调研,出版了《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企业生产情景学习与学生在企业教师指导下,在企业真实环境顶岗工作训练“的合一。

(2)“双线并行”是指专业教学实现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学生学习实现校内模拟与校外顶岗的“双角色”制;利用物流综合能力训练平台实现顶岗学习圈过程的“双线学习”。

6.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三共建、三融合、三阶段、三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三共建”是指“师资、课程、基地”共建。

(2)“三融合”是指“课岗、学战、双证”融合。

(3)“三阶段”是指“职业认知、模拟实训、实战顶岗”阶段。

(4)“三能力”是指“职业认知、职业专项、职业综合”能力。

7.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了“三点一线、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和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组织上,根据需要学习场所分别设在教室、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场地“三点一线”和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按照“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的理念,以“前期趋同,后期分流”思想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构建“一个平台多个方向”柔性化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以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为平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把物流专业方向细化为汽车物流方向、医药物流方向、农产品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

五、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领域。我国广大职教工作者在甄别、借鉴、引进和消化国外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职教实践探索了的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为“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核心,顶岗实习是标志”。高职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特点创新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理论,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星海,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J].教育与职业2013(06)

[2]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01)

[3]木易.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4]王端祥.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8)

[5]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示范验收材料。详见http://61.164.87.131/web/ggys/index.aspx

作者简介: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仿真实验;多元融合;跨专业;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3-0092-03

abstract:aimingat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hispaperachieves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s,evaluationmechanismandteachingimplementation,andstrivestoform"simulation"and"workplaceoriented"experimentalteachingcharacteristics.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contentreferstotheconstructionofexperimentalprojectgroupbasedonbusinessenvironment;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methodtaketheformofonlineandofflinesynchronousteaching;multipleamalgamationinevaluationmechanismintegratetheprocessandresult,individualandgroupevaluation;multipleamalgamationinteachingimplementationreferstotheorganizationandintegrationofdifferentdisciplinesinteachingactivities.

Keywords:economyandmanagement;simulationexperiment;multipleamalgamation;multi-disciplin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指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经管类高校存在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以及实践课程内容分割过细等问题,提出了多元融合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教学理念,并结合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以来开设的《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实践,分析如何有效开展经管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验。

目前,经过近5年的教学实施,山东财经大学《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已覆盖11个本科专业和mBa学生;以及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六届“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实训夏令营”。山东财经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塑造,学生受益匪浅,极大地适应了国家对“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当前经管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不足

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除了面临资金、技术以及商业模式选择等问题外,对于创业企业所需的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也所知不多,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融到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本文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实验项目群,建造了情景式实训场景,从而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氛围和环境中参与商务环境、职场环境下的能力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能相互促进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作为补充,不能很好的反馈和改进理论教学,两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本文认为一般应针对有一定理论学习基础的大三学生开设跨专业仿真实验课程,给学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强化了进一步理论学习的意愿。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壁垒

传统课程体系门类划分过细、过专,课程偏于专业、总量过多且内容有所重叠,导致学生无暇涉猎专业以外的领域,学科视野不够宽广、底蕴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本文主张通过消除经管类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壁垒,将各个专业涉及的上下游岗位串联起来,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团队参与实验,通过相互学习,从而进一步弥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缺陷。

(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本文通过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广阔、弹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愿,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经管类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双创”理论和相关政策

创业能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继学术性、职业技能之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第三种能力护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将会造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创业的浪潮。正是基于上述对“双创”理论和相关政策的认识,本文创新思路,寻求通过多元融合的仿真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二)企业价值链理论

美国学者michaelporter(1985)首先对价值链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价值链概念范围涵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

本文在《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中,按照“企业价值链商务主体机构甄别-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划分-实验项目群设计”的思路,改革了基于价值链的实验项目群,形成了生产制造企业、工商局、税务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招投标公司、贸易公司、物流公司、法律事务所、媒体公司等10个功能模块的实验项目群。

(三)情景理论

情景理论是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内容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总是在具体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而社会情景包括时间、地点、空间、所交往的对象、交往中各自扮演的不同角色、具体的社会环境以及要达到的交往目的等因素。情景理论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行为动机、文化背景、职业特征、主观意向等方面的认识,由此决定采取相应的、有益的、愉快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交往目的。这一理论对于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们,在社会情景中彼此建立双向或多向的良好交往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于《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通过“把社会搬进校园”,根据商务活动环境,构建了虚拟的高度仿真的商务运行环境,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现多元融合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仿真综合实验的途径

以企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基于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关注教学效益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融合的仿真实验教学,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的转变。

(一)制定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大纲

基于源自企业实战领域的价值链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教育领域的经济管理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的认识,模拟现实商务运行环境,开设《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体系融合了企业内外业务、各类政务服务,机构部门协作,部门岗位分工,专题教学活动等不同的实验项目群。并通过仿真综合实训软件,实现对教学过程、教学专题、教学结果的有效管理。《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真实反映现实商务运行规律,授课采取集中上课的方法,一周上课时间安排包括课程导入期、第一轮经营期、轮岗期、第二轮经营期四个阶段。课程教学团队参照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助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二)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

按照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的原则,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塑造线下职场情境和线上虚拟商务情境。线下职场情境依托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3号教学楼4层全部6个仿真场景化实验室;线上虚拟商务情境依托实验教学软件系统。课程教学通过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虚拟流程与实务操作相融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完成多岗位角色扮演。

《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业设计与实验,展示以往教学的素材,包括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使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从而实现了翻转课堂式教学。

课程的教学环境尽可能涵盖现实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和角色,在实验的物理环境搭建方面实现了模拟真实的企业办公室或政府机构的办事场所环境,采用相应的仿真教具,让学生有置身于实际企业和市场环境中的体验感。

(三)融合多元指标的评价考核机制

结合虚拟仿真商务运行环境,构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与特别贡献相结合的多维度、全方位、动态化的评价考核机制(参见图2)。并在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人际、思维、态度、内驱力、行事风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点、多方位的评价。

(四)融合各专业门类组织教学活动

打破传统高校专业教学中按专业门类分别授课的壁垒,与教务管理部门协调,实现集中授课,并在选课和排课中给予支持;根据现实企业经营环境,划分实验项目群,让不同专业学生承担实验的不同岗位,既能发挥各专业优势,又能实现跨专业协作。

(五)组建多学科混合型教学团队

按照虚拟商务机构分类,配备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一支来自于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会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的16名教师组成的多学科协同、专业互搭、技能互补的教学团队。针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实验项目多样、实验学生众多、实验时间集中的特点,单次课程由两位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和一位实验技术教师同时授课。

(六)建设虚拟仿真的物理实验环境

为了提供更加接近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山东财经大学建成了校内“企业运营管理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基地拥有6个仿真场景化实验室,总面积800平方米,企业运营管理仿真综合实验的教学环境尽可能涵盖现实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机构和角色,在实验的物理环境搭建方面实现了模拟真实的企业办公室或政府机构的办事场所环境,采用相应的仿真教具,让学生有置身于实际企业和市场环境中的体验感。图3为仿真实验的能力培养示意图。

四、结束语

多元融合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弥补了传统单课实验局限于本专业能力培养的不足,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从事若干典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活动。本文通过链接理论教學和企业实践活动,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虚拟流程与实务操作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完成多岗位角色扮演,通过专业能力训练、模拟岗位实训、模拟流程实训、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训练,在实现理论学习升华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经营决策能力、业务处理能力,进而对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顾文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杨丽萍,毛金波.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潘光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 

[4]魏文静.创新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 

[5]苗雨君,李喜云.基于eRp实验平台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2(1). 

[6]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 

[7]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8]张敬南,张钟.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9

【关键词】电子线路设计protelDXp以证代考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建设。各院系纷纷组织,参与与各专业特色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我系电子线路设计课程采用的则是“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

一、电子线路设计课程实施“以证代考”的意义

“以证代考”是考教分离的一种实施形式,它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和社会技能鉴定认证的标准来评判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真正的第三方评教。“以证代考”中的“证”是指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社会的技能证书,“考”是指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课程结业考试。“以证代考”是指以国家的职业资格和社会的技能鉴定认证代替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课程结业考试。

“电子线路设计”是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学习protelDXp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培养能胜任计算机绘制电路图及印制电路(pCB)板制作技术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完成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的学习,可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是“计算机绘图员(电子)”,简称电子CaD绘图员,是目前电子线路板设计行业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电子类专业核心职业资格证书之一。该证书作为电子线路板设计能力的衡量标准,主要考核protelDXp软件操作,包括原理图绘制、网表生成及pCB设计。

该职业资格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绘图员(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四级)、高级绘图员(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三级)、绘图师(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二级)。

我院计算机系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等课程中推行“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实施“以证代考”考核模式,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提高学生的取证率,严格科学地做好学生的技能鉴定工作,是强化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是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二、“以证代考”考核模式下的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针对课程特点,选定特色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建立题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1.课程教学内容方面

实施“以证代考”后,要在构建“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使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互融合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应涵盖“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鉴定考试”的所有考核内容,但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技能鉴定考试的所有考核内容并不等同于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的要求和内涵应高于相应的计算机绘图员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2.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

实施“以证代考”后,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进行改进。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等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项目实例,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项目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项目的提出由老师在课程教学前做出周密的规划,采用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来设置具体的项目实例。

3.实施“以证代考”的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实施“以证代考”考核模式,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来代替课程考核,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通过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来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完全以职业资格标准来代替课程考核。推行考教分离制度,也是落实“双证书”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考试结束后,将学生参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电子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与教师的业绩挂钩,增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全面的评价机制。

三、结束语

“以证代考”最终的目的要落实到学生职业资格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认定的层面上来。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推行“以证代考”制度,考虑就业市场需求,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学生在取得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的同时锻炼了职业岗位能力,以实现高职教育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瑞莉.高职“双证书”模式下protelDXp课程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04).

[2]尹小田.探讨高职高专印制电路板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商界,2012(04).

[3]周仁云.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

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篇10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作者:郑小发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

[3]李晓静,张沛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