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51

金融的发展篇1

关键词:国际碳金融;主要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启示

国际碳金融发展背景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性,已经在努力需求各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其中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主要的手段和办法。由这个交易体系形成的碳金融市场使得温室气体的限制排放问题的解决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大大提高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拥护和重视,纷纷支持和效仿,并缔结了很多有关碳排放标准的协议,建立起了全世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并由此逐步形成了国际碳金融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得比较早,早年曾发生了很多污染空气和环境的事件,积累了很多的治理空气和环境的经验,在对待温室气体的排放上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就开始加强了对碳排放技术和减排方法的研究,建立起了很多减少碳排放的体系和体制,尤以建立碳金融市场的方法最有效。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是日益增多,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国,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越来越大,承受的国内和国际的减排压力都比较大。我国要采取新的减排方式来降低碳排放量,碳金融市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碳金融市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发展经验严重不足,市场体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建立,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都不清晰,需要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讨,积极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建立碳金融市场的经验。

国际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启示

(一)国际碳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

美国的碳金融发展。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发达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美国至今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碳减排交易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建立,是对全世界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有必王家喜(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要分析美国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原因,也是给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2009年《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部法案在国会通过的过程里,美国的一些煤炭、石油等企业公司采取了很多行动来促使国会更改法案中一些硬性规定,最终把法案中原来排放量的减排规定从20%减少到了17%,把在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从25%降到了15%。能源行业协会或组织在促使国会改变法案的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超过了亿元。

(二)欧盟碳金融发展

出于对本国经济和政治因素的考虑,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态度不够坚决,甚至相互推诿。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态度上比较坚决,并且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在自己运用严格减排办法、督促其它各国定下减排目标等方面做得都比其它国家和地区要好得多。欧盟这样做的原因无外乎政治和经济两个原因。政治原因反映出欧盟的政治考虑,这是跟欧盟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关联;经济原因反映了欧盟想从碳金融市场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当前,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良好,圆满完成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目标。从有关资料显示,欧盟15国家的碳排放量在2008年的时候开始大幅度下降,这跟碳金融市场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在之后的时间里,欧盟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还在逐步下降,充分表明了碳金融市场的巨大作用。

(三)国际碳金融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健全碳金融有关法律法规。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也已经出台了很多有关碳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我国制定的这些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对企业做出强制性质的碳减排,也没有配套有关减排额度、监督检查等政策法规,操作起来不容易。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在原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碳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促进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健全碳交易体系。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体就是碳交易体系。当前,我国有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来碳交易主要场所和中心,碳交易体系得到了初步的建立。但是,这些碳交易场所和中心的交易内容只包括二氧化硫排污权指标和碳排放技术的转让,交易程序混乱、不规范,严重影响了碳交易体系的建立。为此,我国应该积极健全相关碳交易管理制度,促进碳交易体系有序发展。努力发展碳金融中介服务。碳交易过程比较复杂,有时还需要和外国相关企业和部门打交道,如果只依靠企业单独去交涉,会大大影响碳交易的效率。为此,我国应该努力发展碳金融中介服务,逐步规范中介服务,让中介服务在碳交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大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开发力度。当前,我国碳金融的业务主要在碳减排技术转让、自愿减排项目、清洁能源等方面,业务项目不多,数量也不大。碳金融产品也只有经过审核的减排量CeRS和碳信贷,产品种类太少,严重影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我国应该加大碳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开发力度,逐步完善碳金融相关业务和产品,尽快建立碳基金,开发出信托类碳金融产品,进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碳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

首先,我国还没有构建起带有强制性质的配额型碳交易系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没有了获取碳交易排放权资源的需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小型企业完全对以自愿为要求的ver交易不感兴趣,而这些小型企业技术落后,正是需要进行碳排放量限制的对象。其次,CDm项目排查、审定部门Doe这两个通过联合国批准的权威碳排放机构,由于经验和数量上的缺乏,还不能够达到我国企业的需求。再者,监管力度不够。对于通过批准的CDm项目,国家发改委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这些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在我国的碳金融市场里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碳金融中介机构,但是这些机构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资格认证体质对这些机构进行规范。最后,缺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这给积极参加碳金融交易的企业和投资者增加了很多看不见的风险。

(二)企业参与范围较少

当前,我国企业参加到碳金融系统里的企业的种类不多,参与的行业范围较少,局限性较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碳减排技术、金融行业、新能源、废旧废弃物的回收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和低碳经济有联系的。除了这些行业,其它行业的参与程度都不高,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小型制造类企业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建立,市场体制还不健全;政府没有切实履行宣传和引导大范围的行业积极参与到碳金融市场建设中来的职责,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的重要性。

(三)CDm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CDm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项目结构不合理、项目相关技术转让比率不高。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收取运用煤气层和甲烷这三个项目是我国优先发展的CDm项目,自从实行这些项目以来,我国在不同区域的CDm项目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涉及的项目减排种类的结构不均衡,审核通过的项目的种类单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与上面优先发展的项目的有关项目的审核通过项目占到了95%以上,其它的项目所占到的比重很低。就减排效果来说,虽然优先发展项目之外的项目数量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一些温室气体的提温潜力很大,而减排的成本则较少,如果多发展一些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减排量,而且还可以降低减排成本,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政府对于当前的CDm项目的开发工作中,存在着太过看重优先发展项目,太过看重短时间内的效益,而忽视了项目开发的长久规划。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在低碳行业的不同区域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不均衡的情况。

(四)碳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只是学习发达国家和国际的通行做法,在碳信贷等碳金融市场有关业务上还没有拿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新做法,彰显了我国在碳金融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也显示了我国碳金融创新工作的严重滞后。出现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国碳金融有关人才严重缺乏,对于碳金融的教育也是严重不足;二是我国碳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接轨,两者之间的联系太少;三是我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放开建设碳金融市场,还比较谨慎地对待碳金融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的国际经验

美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第一阶段(1990-2003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气候变暖和碳金融市场进行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政策和减排目标,但是还没有进行碳排放交易行动。第二阶段(2003-2009年):这一阶段是美国地方性碳金融市场开启阶段。在这时间阶段里,美国地方性碳金融市场陆续建立起来,2003年成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并开始运行,建立起了地方性温室气体减排机制;2006年美国建立起了市长气候保护协定;2007年签订了中西部温室气体协定,制定了西部气候行动计划;2009年建立了气候行动注册协议等。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这是一个气候法案逐步发展的阶段。美国的地方性碳金融市场在这一阶段有了一些发展,显示出了一些积极作用,引起了人们对建立碳金融市场的重视,开始了建立碳金融市场的尝试。美国也开始有了建立全国碳金融市场的想法,国会议员也开始针对气候问题提出了大量法案,就在2009年就有十几部法案被提交国会讨论审议。欧盟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第一阶段(1991-2005年):这一阶段是筹备阶段。欧共体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减少碳排放量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战略计划。之后,欧盟也相继出台了更多的关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政策和办法。第二阶段(2005-2008年):这一阶段是碳金融市场的运作尝试阶段。欧盟在这个阶段里,预定在三年时间里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要求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并获取一定的市场经验。欧盟的碳排放权交易体制在2005年元月1日开始尝试运作。第三阶段(2008-2012年):这个阶段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作阶段,这与《京都议定书》定下的减排时间是一致的。在这个阶段里,欧盟增加了减排的范围,把石油化工企业和制铝企业也划到了交易体系里。此外,欧盟在2008年的时候还正式把自己的减排体制与《京都议定书》的减排体制进行了对接,从而减少了减排企业的成本,提升了欧盟碳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欧盟在这一阶段还减少了免费分配配额的比率,并规定这个比率是每年递减的,并在2020年实现全部配额的自由拍卖。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把CDm项目的合作开发依然保留为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到了实施这一方针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候,碳减排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与此同时,我国也已经成为了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国,减排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议定书》里的第二承诺期限这一便利条款,牢牢抓住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充分借助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来提高我国低碳技术水平和低碳产业发展水平。按部就班的建立我国碳交易体系。碳产权交易二级市场的缺乏,使得我国不能够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完全接轨,也是对我国低碳产业吸引投资的一大障碍。如果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就会使我国失去完全的自主发展权利,使碳金融市场的开发带有高风险性。因此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制定属于自己的碳交易市场规则,把发展自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大城市业已成立了环境产权交易所,为我国建立全国性的碳产权交易场所奠定了基础。我国应该依照从自愿到配额、从大型国企到民营企业、从地方到全国、从基本到创新的顺序,一步一步地把碳交易二级市场给建立起来。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参与碳交易的热情不高、参与范围和数量也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应该切实担负起引导和宣传的责任,对国内企业进行认识上的教育,提高企业对碳交易的重视程度,并把大型国企作为榜样,充分发挥国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民营企业和其它小企业在国企的带动下,能够主动参与到碳交易活动中去,进而慢慢地建立起我国的碳产权交易市场。碳融资要继续依靠银行和股票市场。碳信贷和碳股票是碳金融市场融资的两种主要方式,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这两种融资方式发展得也比较好。在以后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在融资方面还要紧紧依靠这两种方式,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提高碳金融市场创新能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参照国外的经验和方式,缺乏自主创新的东西,发展自较少。为此,我国应该努力提高碳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努力开发出更多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服务和产品。但是,在创新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在过去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有关政策的缺乏,大大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此,在今后的碳金融发展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不断制定出新的碳金融发展政策,要在政府监管、碳交易规范、碳基金相关信息公开等方面加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杜莉,张云,王凤奎.开发性金融在碳金融体系建构中的引致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2.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4)

3.张晓凤,蔡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的模式研究—中国式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金融论坛,2010(S1)

4.尹应凯,崔茂中.国际碳金融体系构建中的“中国方案”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5.鲁德银,王习春.我国农业产业化安全低碳发展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0)

金融的发展篇2

作者:李焕平林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延边州中心支行

小微企业风险状况及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可行性分析

贷款一般采取按季度、按月、按年度一次性还清等方式,州内小型金融机构特别重视风险防范。如:敦化市江南村镇银行在07年成立初期,贷款程序简便松散,产生了一些风险贷款。问题暴露后,该行规范和整顿内部贷款程序,深入企业进行摸底,采取追加抵押物、增加担保等方式来保障贷款安全性,并且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密切跟踪,有效化解了风险。据了解,该行目前对小微企业的1270万贷款中没有不良。由于采取了针对性防范措施,目前州内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大都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大中型银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尽管小型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在银行体系中仍然处于非主流。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性银行的存款市场占比为77%,贷款市场占比为80%。如果扣除信托投资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的存贷款,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在20%以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近日撰文指出:“现有间接融资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只有加快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改进间接融资体系结构”。综上所述,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关键。首先,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贷重点在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2011年延边州的新增贷款是2010年的1.6倍,但工、农、中、建、交五家大银行新增贷款与同期新增存款的比例仅为23.08%;而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2011年新增部分的存贷比为35.58%,比五家大银行高出12.5个百分点。规模更小的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的小微企业贷款与新增存款的存贷比则还要高。第二,国家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容易受到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只有在国家产业政策与银行经营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政策效果才会被放大,而相反就会递减。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这项基本法则不应也不会被违背。大银行的经营战略制定权在总行,而只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定位权在当地。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就成为支持地方小微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然途径。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对现行中小银行准入政策做出进一步调整。包括发展社会出资、风险自担的城市社区银行;修改村镇银行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调整监管政策,使村镇银行得到较快发展;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并统一制定小贷公司的监管标准和风险管控要求,增加小贷公司的贷款能力;合理界定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的界限,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二是要解决县域金融监管能力不足问题。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外部监管,尤其是充实县域的监管力量。目前县域金融监管缺失不仅表现在保监会、证监会等机构的缺失,也不仅仅表现在银监机构人手只有两到三人,还表现在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有很长的一段时期没有进行行业监管,而且目前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对“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工作适应性还不是很强,监管能力培育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县域监管力量不足会增加将来发展县域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行业风险。需要提早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加快保险、证券等的监管机构向地市城市延伸,将相关管理职能委托县域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等。同时要充实县市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在招用行员、增加编制等方面统筹安排,不断提升基层监管机构的履职能力。三是要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延边州珲春市某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收入税负率高达24.77%,远远高于投资者的回报率,如果要实现金融支持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给予中小型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以适当额度的免税和风险补偿。四是要根据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信贷政策调整。2011年国家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国9条”后,各部委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信贷优惠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缺少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如对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条件及准入门槛的规定并未出现实质性放松、对小微企业抵押担保的相关规定也未松绑。将来应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简化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程序,杜绝不合理收费。目前贷款发放前的咨询费、评估费、担保费等等名目的收费对小微企业而言是沉重的负担,也使许多小微企业对贷款望而却步。

金融的发展篇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10-0087-04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12月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发展普惠金融的总体规划做了部署,其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2016年3月,发展普惠金融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普惠金融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系统实质上是一个支持弱势领域的创新系统。”[1]这需要我们以不断的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良好发展。

一、金融创新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地位

1.普惠金融发展的动力。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强势和弱势两个领域,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地区、产业、企业和群体等在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上的巨大差异。金融机构对强势领域怀有金融偏爱,对弱势领域则存在金融排斥。越是强势领域获得的金融支持越多,反之,获得的支持越少。这种结构上的失衡,不仅不能让金融资源发挥更大效益,还会损害社会的公正公平。根据金融结构理论,在既定资金总量下,经济增长和金融活跃度正相关,资金活动的渗透力越强,经济发展越快。“金融发展滞后会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从而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2]发展普惠金融以消除金融排斥,对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振兴中小企业、解决贫困群体的致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能够获得金融服务也是一项基本经济权利。这种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道义公平的需求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深层动力。

普惠金融的直接动力来自于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需求者。推行普惠金融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弱势领域的发展或脱贫,这会促使政府积极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税收、财政、监管、补贴等方面给于尽可能的支持;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来说,推行普惠金融可以让它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金融手段和技术升级,节约金融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渗透度。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存在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它们获得来自政府和公益部门的支持,以建立一个完整的多元化、规模化、系统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产提供担保,一直存在融资难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中,存在大量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市场创业主体,他们对于获得金融支持有着迫切愿望,贫困、残疾等群体也需要获得金融支持以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些都是普惠金融能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

2.普惠金融发展的动力局限。过度依赖金融机构会给实体经济带来额外成本,在经济下行期,银行“惜贷”会是一种普遍现象。金融危机时,银行不但不能缓冲金融风险,还会通过紧缩加剧危机。“在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民受教育水平较高、法治水平较高、中小企业规模较大的经济体中,个人的银行账户或储蓄卡、电子支付或银行账户购物以及借记卡的使用率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显著更大。”[3]在推广普惠金融时,应注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率,这要求普惠金融主要关注弱势领域。在这一领域,最大的挑战是怎样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法律法规,并以有效的监管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普惠金融,核心是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和资金价格的市场化。”[4]这需要能够实现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但“笔多、额小、期短、频高”的特点会增加普惠金融的运作成本。由于金融机构和用户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通常单笔资金数额较小的普惠金融也会让金融机构承担大量的调查、追讨和诉讼成本,这会影响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当前,普惠金融的生态环境还比较薄弱,不仅金融法治需要改善,社会信用体系也不完整。不容回避的一点是,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在弱势领域,因为贫困或投资失败,金融机构的呆账率通常较高,这些都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3.金融创新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促进。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和责任金融、民生金融存在共生关系。金融机构依靠传统的经营方式很难获得成效,对于还没有进入成熟期的我国普惠金融来说,更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的推动。近年来,通过创新,我国的普惠金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创新实现金融的机会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也是许多国家的普遍实践。

在普惠金融方面取得成效的国家都有一个金融创新的过程。例如,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在发展中创建了以贷款小组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模式。该银行只向极度贫困的人群,尤其是妇女提供小额无抵押贷款。利用人缘熟悉的优势,不但防范了道德风险,还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在管理上,还创新了以存款基金为方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当前,格莱珉银行已经覆盖孟加拉国97%以上的村庄,还款率超过95%。依靠创新,墨西哥、巴西、肯尼亚、秘鲁等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国际组织和各国推行普惠金融的经验看,很难找到普遍有效的模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不同,推行的方式和措施也不同。在西欧国家,存在大量合作性质的机构,但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私人银行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是发展中国家,在中东和南美,国有专业银行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南部非洲国家,则存在大量的国际资本。具体措施上,贷款小组曾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的小额贷款技术,但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采取个人责任的方式也取得了成功。

2.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当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三家,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政策性银行除了农发行明确针对“三农”以外,另两家都没有明确的指向。即便如此,农发行也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建设为主。国发行和农发行的主要业务都不针对个人和企业。在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它在农村的政策性业务没有被其它机构有效替代。这需要设立普惠金融的专门性政策金融机构,包括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再担保公司等。

合作金融也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它是由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居民发起成立的互助性金融组织。成员由股东构成,资金主要来源于成员的股金和盈利的积累。合作金融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信任度,这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金融风险,从而显示出了对于普惠金融的良好适应性。合作金融的不发达必然催生大量的非正规金融。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在发展合作金融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国应尽快补上这块短板。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兴机构,及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列、规模的组织体系。在金融服务的空白或薄弱领域,应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小微民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组织。在特别贫困地区,应对新设的小微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税收支持或贷款利率补贴。大型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上具有独特优势,但还要看到,它们的地位决定了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大中型企业。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大型金融机构应积极和中小微金融机构、公益性组织开展合作,以发挥它们不可取代的作用。

3.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普惠金融要避免简单沿用传统的、适合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的产品和服务。在创新上,可以积极开拓供应链金融。由于中小企业加入大的核心供应链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订单和收入,它们可以贴现未到期的票据或者由大企业先行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这种方式可以利用大企业掌握的客户信息,免去了甄别客户的成本。供应链金融也适用于“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链和消费品零售圈,由对单一农户、商户授信,变为对农业合作社、商圈店铺集体授信。

在产品开发上,银行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对于农业贷款,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可能造成违约率上升。保险机构可以同时为农户提供担保服务。由于天气和农业关系密切,保险公司可以推出天气指数保险,以大幅降低损失核算的成本。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在农地抵押融资的创新方面取得突破。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可以为科技企业打造专门产品,把信用的审查重点放在未来价值的估值,应积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担保方式。金融机构也可以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形成“投资+贷款”的投贷联动。

服务方式方面,要全面消除金融“空白区”,在不适宜选择物理网点和机具布放的地区,要配备终端设备管理员,充分利用指纹、虹膜识别等先进的身份认定手段,降低成本和风险。还可以采用“银行”方式在超市、杂货店、收购点、站等处设立简易的金融服务点,提供开户、存取款、转账、缴费等基本的账户服务。

金融的发展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水平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银行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我国银行业大力推动惠普金融的发展,惠普金融是指保障各个阶层的人民都可以享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惠普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既可以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又可以促进惠普金融惠及更多百姓,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惠普金融简介

1.1惠普金融的内涵

惠普金融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就广义方面来看,惠普金融是指对组织或个人提供公平公正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从狭义方面理解,惠普金融则是指对一些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之外的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前全球的大部分国家的惠普金融,主要受到本国的经济水平限制,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因此要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国家恢复金融的整体水平,为组织或个人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1.2将惠普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意义

传统金融行业的服务成本较高,因此相当一部分金融企业由于高投资问题限制了业务范围,导致企业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将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则可以改变当前的形势,利用互联网降低金融业的成本,解决长尾客户的难题,从而帮助惠普金融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可以拓展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将金融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惠普金融发展当中存在的成本过高问题,从而促进惠普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奠基。

2互联网与惠普金融相结合产生的作用

2.1扩大惠普金融的资源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让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新的层次,作为传媒的重要方式,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模式,而且是一种数据库,它连接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信息内容,这种连接形式所构成的大数据,为惠普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惠普金融强调公平性发展,而互联网的大数据则可以为这种发展提供有效条件,不同群体以及企业都可以在互联网当中获取金融信息,与此同时,这些群体以及企业都可以享受同样的服务内容,拥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可以让不同的人群和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获取金融信息,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互换,在线交流,让一大部分不懂金融的人群以及企业也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当中来。网络金融与现实当中金融交易差别较大,网络金融活动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在互联网当中,所有人都可以公平的获得金融贷款,所贷款金额也均为等同,因此在互联网上进行金融信息的查询,以及获得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更好发展,而且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金融活动当中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2加速惠普金融的资金流动

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储存用户信息,因此金融行业可以具体分析不同客户的特征,依据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从而让顾客获得更满意的金融服务体验。互联网的便捷性可以让用户通过金融企业的网站注册信息并填写后,直接上交到金融机构,在审核结束后,金融机构可以依据用户的信用情况等给予贷款服务。惠普金融的服务对象大多是收入较低的城镇居民,这部分居民普遍贷款金额较小,因此资金的回收率较高,可方便资金投入下一轮金融贷款当中。这样的情况可以有效提升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收率,快速将资金回笼可以让金融企业提供更完善的金融服务。

2.3拓展惠普金融的服务对象

互联网与惠普金融相结合的众多产物当中,最典型的是理财通和余额宝,这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可以很好吸收用户群体,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与此同时较高的信誉多,也不断扩大其受众群体,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相比,互联网与惠普金融相结合的渠道,受到更多人民的信赖。因此金融企业要扩大用户群体,拓展金融业务,就应该选择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3促进惠普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

3.1促进商业银行创新

惠普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为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自我调整,改革发展模式,积极进行产业转型。首先是银行应该明确认识到现存问题,深刻分析惠普金融的具体特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分析调研,从而重新整合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相结合,重新分布营业网点,利用传统银行的优势以及信誉,加强网络普汇金融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支付环境,促进本企业惠普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2构建完善的信用机制

传统银行以及金融结构要促进互联网与自身惠普金融的结合,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改革,依据用户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的整体环境,积极改革营业方法。除此之外,政府必须调控惠普金融受益者的数量,防止资金外流,这样才能保证惠普金融长期稳定发展。许多金融机构以及银行经常会面临资金无法回笼的问题,该问题对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银行应该制定严格的合作方案,强化管理制度,提高银行整体预防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加强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核,充分了解用户的具体信息,仅对符合要求的客户进行放贷。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个人诚信意识建设,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为我国惠普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提供制度保障,应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法律体系,培养居民的信用意识,加强对惠普金融的管理,减少惠普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3.3加强风险防护

传统银行要加强惠普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就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发展的需要明确管理方案,创新管理策略。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调查,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明确金融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前进行风险管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其次,银行应该采用合适的筛选手段,对贷款客户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进行筛选,从中寻找适合发展的客户群体,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金融机构应该利用互联网信息,对用户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提高信息的整体利用率,从而对客户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金融的发展篇5

随着十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其它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的陆续出台,互联网金融正式告别“野蛮”发展期,转而进入规则监管下的理性繁荣时代,这为规则意识强烈的传统金融机构加快转型和升级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回顾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历史布局,然后分析了规则监管时代为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原因,最后提出传统金融机构在规则监管时代下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四个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服务转型;生态型互联网平台

一、前规则监管时代的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

纵观国内外,传统金融机构都在不余遗力地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渠道开展金融服务。但是,由于中国金融行业管制度高、垄断性强、政策红利多,传统金融机构在近几年的互联网业务变革基本是业务的互联网化。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全面深化及市场逐步开放,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依托其海量的用户和数据逐步向金融业渗透。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以不可思议的井喷式发展拉开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普及”大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也在中国快速“野蛮”生长。由于互联网金融确实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中国政府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包容和空间。以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不断蚕食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金融市场开放后“互联网+”新金融时代的巨大挑战,从而开始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

(一)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布局传统商业银行在规则监管前时代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可划分“余额宝”前时代和后时代。在“余额宝”前时代多数传统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重点在网络银行,即银行业务的网络化。通过不断丰富和优化网络银行的功能来提高对人工的替代率,实现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金融业务网络化一是降低成本,扩大业务量,提高中间收入;二是升级业务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加强客户粘性,增强同业竞争力,比如商业银行陆续推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wap移动银行和app移动银行。目前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还推出app移动银行“音频盾”硬件密钥服务,让金融服务与客户金融需求无缝对接;在“余额宝”后时代,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深化的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诸多商业模式被监管层认可,部分商业银行陆续开始布局创新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业务布局的划分可分为四类:一是网络银行创新与升级,推出“微信银行”和“直销银行”。2013年,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相继推出“微信银行”,将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客户的移动社交平台——微信app之中,在提升服务的同时开始注得客户度的参与感;2014年,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包商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和重庆银行纷纷推出“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最大的特点是无需注册,也不用登录,支持多家银行卡直接购买同一家银行的标准化产品,呈现出互联网开放、共享和生态的特性。二是p2p业务。2014年,部分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开始布局p2p业务。比如有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国家开发银行参与投资设立的开鑫贷和金开贷、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包商银行的小马bank、兰州银行e融e贷以及平安集团的陆金所等,其中陆金所最为著名,银行系p2p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将银行的服务链有效下沉。三是股权众筹。股权众筹规则和流程相对复杂且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布局的银行相对较少,主要原因还是有较大的法律风险和业务风险。目前只有浦发银行筹建“小浦娱乐”众筹平台,集中在电影、电视剧,话剧、演唱会等娱乐项目领域。四是网络微贷。商业银行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商户的交易信息,结合客户征信信息,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并据此发放贷款。但是受到数据和技术的限制,成功的网络微贷产品不多。目前中信银行与银联商务合作推出的“poS商户网络贷款”微贷产品比较成功,商户只要有足够的poS流水信息就可以享受无担保、无抵押、全线上、审批快、随借随还贷款服务。工行银行推出了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的互联网贷款产品“网贷通”也是成功的网络微贷产品。

(二)证券业在互联网证券的布局证券业行业近几年改革的力度很大,“远程开户”和“一码通”等政策的出台加速了证券业拥抱和融合互联网的步伐,各大证券机构也加快了互联网证券的布局。证券业互联网证券布局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零售业网上网下双轮驱动。互联网最强大的优势是去中介化,消灭传递价值,因此,证券业同质化,低利润率,低技术含量的零售业务被率先互联网化。券商主要通过与互联网平台进行战略合作,利用其大容量、低成本客户和渠道资源,将客户导流到证券平台,然后通过价格策略与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将导入的客户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客户,从而实现流量变现。比如:国金证券与腾讯战略合作的“佣金宝”,推出的证券行业首个“1+1+1”互联网证券服务产品。广发证券与新浪网合作打造的一体化理财平台。第二层次是业务入口的平台化集成。券商将证券交易、融资融券、投资理财、融资服务和投资资讯等所有业务集中整合到一个平台,客户只需要一个客户端就能完成所需的证券交易、理财和融资服务等一站式、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比如浙商证券的“汇金谷”证券移动平台。第三层次是全场景的金融账户服务。全场景的金融账户服务可实现客户名下资产全景展示、多账户交易、全产品在线购买、转账支付、生活服务等综合化服务需求,这是互联网证券的方向和趋势。比如:国泰君安推出的“君弘一户通账户”是全场景的金融账户的雏形,可以统一管理客户在国泰君安旗下的证券账户、资管账户、期货账户、信用账户、场外市场账户等各类实体账户。

(三)保险业互联网保险的布局保险行业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金融行业,本质是通过群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来精确定价,保险产品具有典型的标准化特点。所以,保险产品是非常适合互联网营销,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一些保险机构就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营销,互联网也成为保险机构必争之地。保险机构对互联网的布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单向媒体化。保险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品牌宣传、产品营销、业务咨询等。第二阶段是互联网业务渠道化。1997中国保险信息网建成,同年新华人寿第一张互联网保单,开启我国的互联网保险时代。然后保险机构纷纷利用网上销售以及网上服务,提供保单的查询、销售、保全、理赔等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服务可以通过电子化完成,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车险、万能险和短期意外险等标准化产品。比如:大多数保险企业的官网都具有标准化险种产品电子化流程服务。中国人寿还专门成立专业电子商务子公司进行保险产品的互联网服务。第三阶段是互联网智慧生态化。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互联网保险更成为保险机构竞相追逐的领域。保险业具有数据生产的天然优势,面对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可谓是如虎添翼。保险业在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上不断创新出微价格、碎片化、高频度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这些新产品还具有按需定制、结构定价、精确营销新特点。比如:货款保证金保险、网络退货运费险、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安全险、p2p网络借贷险等。

二、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金融是历史时展、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创新三者共振产生的新兴金融形式。互联网金融恰逢我国金融行业全面改革深化的大时代,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包容和支持,以“野蛮的方式”绕过诸多监管限制,打破了旧的金融秩序和格局,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为现有的金融秩序及金融规范带来了极大挑战,所以,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引势利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监管规则保证互联网金融不偏离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宏观目标,即金融业市场化;二是微观目标,即金融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三是结构目标,即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有力的促进了金融业市场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能有效破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困局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但是,近几年的发展中,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或积极服务于我国政策限制的“高耗能、高污染、产生过剩”(下称二高一剩)行业。比如,在2015年上半年极其火爆的p2p股票和期货配资;一些p2p平台和互联网信托为“二高一剩”行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出台监管规则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正本清源是我国金融改革顺利开展的必然选择。

(二)监管规则保证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公平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带动了p2p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基金、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迅猛发展,但是由于行业无门槛、无标准和无监管,导致整个行业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比如:有些p2p借贷平台纯粹就是资金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有些第三方支付公司明目张胆挪用客户的备付金进行套利,但银行对此则不作为;一些保险公司推出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根本没有落地服务,等等。这些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如果任由这种乱象蔓延,则会造成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所以,只有出台明确的监管规则,将不合规的从业主体及时逐出市场,给行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这样才有利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脱颖而出。毋庸置疑,尽早出台监管规则是互联网金融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必然选择。

(三)监管规则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你追我赶、不断博弈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做为一种新金融,为用户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于新的新融产品,金融监管层主要从安全、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来对金融创新进行评估,如果认可金融创新则会建立新的监管规则对其加以规范和约束,如果不认可则会明令禁止。比如:公募性的股权众筹与我国现行的诸多法律法则存在冲突,但由于符合金融改革的目标和风险可控,则在紧锣密鼓出台管理办法;以投资者、配资客、互联网配资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信托、券商和银行众多角色形成的互联网股票场外配资产业(下称配资),在我国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行业规模,但是脱离实体经济,又存在巨大风险,监管层则出台规定对其进行了禁止。虽然铁腕的监管引起了证券市场极其巨烈的波动,但防止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及时出台监管规则避免市场失灵,防止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

三、规则监管时代为传统金融机构转型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正式《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国家层面文件规范、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明确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法律地位,互联网金融也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性发展行业。紧接着,保监会出台了《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和央行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下称《管理办法》)。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的细化政策将陆续出台,互联网金融告别“野蛮”发展期,转而进入规则监管下的理性繁荣时代,这为规则意识强烈的传统金融机构加快转型和升级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传统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优势显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是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金融业是一种经营风险的行业,核心能力是通过对产品的风险评估、定价和控制,获得风险溢价。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渠道、新生态让传统金融业务呈现出新金融形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让金融产品的营销成本极大降低,即消灭金融产品中的传递价值,将大部分的中介成本回馈给了客户,但金融产品内在服务价值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产生而改变。因此,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行业,金融产品的设计、评估及定价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即创造产品服务价值比获得产品的传递价值更重要。传统金融机构相较于互联网企业在产品服务价值创造具有显著优势,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信誉基础和雄厚的资本实力等诸多优势。监管层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规定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环节必须由传统金融机构专办。比如:2013年,央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信息核对校验机制的通知》,要求各银行根据监管要求开发第三支付客户备付金专用存管财户系统,对客户备付金信息每日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在《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p2p业务中的借贷双方资金必需由银行托管。

(二)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深化为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2014年是中国金融机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5年是中国金融机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年。国务院出台了银行业混合所有制、混业经营改革政策;证券业迎来了“一码通”时代;保险业的资金运用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和范围等。诸多重磅的金融机构改革政策的出台给予我国传统金融机构更广宽的创新空间,更灵活的体制,更自主的定价权。经济决定金融,有什么样的经济,必然要求有什么样的金融。目前,我国正在向“互联网+”经济时代迈进,全面深化改革为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转型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来满足新经济常态所需要的新金融服务。

四、规则监管时代下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

《指导意见》等监管规则的出台对我国互联网金融长期发展是重大利好,对互联网金各种的业务规则、监管分工和政策支持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规范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有效防止了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套利”。因此,监管规则出台更有利于规则意识强烈的传统金融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面对难得的的历史性机遇,传统金融机构应积极的采取相应对策。

(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指导意见》第(一)条明确鼓励传统金融机构从技术、产品和平台三层次进行互联网金融转型,非常清晰地指出科学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的突出作用。银、证、保三大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坚定的实施科技领先发展战略,只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构建数据定价的核心能力,在汹涌澎湃的大数据时代才有竞争力。从目前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以下科学技术: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集中在云计算、大数据风控和区块链技术,这是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区块链技术使得信息自由互信,发达国家的银行已经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框架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二是人工智能技术,以指纹、人脸识别等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的技术是未来金融活动主体识别主流技术;三是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以移动影像识别、智能穿戴技术为代表的“嵌入”金融服务的是未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四是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指导意见》、《暂行办法》和《管理办法》对从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传统金融必须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二)快速推进产品创新“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企业和个人依赖的基础设施,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商业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必须通过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创新来满足“互联网+”时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让产品创新成为自身互联网金融转型的抓手。传统金融机构应在标准化产品、个性化产品和跨界化产品的三维度进行大力创新。标准化产品创新应不断挖掘一定数量群体对同一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推出标准化的新金融产品,以互联网作为营销和服务渠道,给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通过边际效应获得超额利润;个性化产品虽然目前成本较高,但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及未来逐步完善的征信系统,低成本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全成为可能,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创新可极大增强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跨界化产品创新也是未来创新的主要方向,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跨界性使得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面变得模糊,传统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和政策优势积极与非金融企业进行合作,特别是与互联网企业进行跨界产品创新,扩大业务的深度和广度。

(三)积极构建生态平台平台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独有生态模式,其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它拥有独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的愿景。生态平台战略既保持从纵向分析价值链环节的思维,又增加对横向价值环节的分解,所以能逐渐模糊产业的边界,在创新需求的同时,还蚕食现有需求,从而拆解产业现状、重塑市场格局,这就是为什么Bat等大型的互联网平台能逐步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由此可见平台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强大统治力。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平台其实一直也是大型传统金融机构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目前我国还没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有统治力的金融平台。《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支持传统金融机构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有条件的传统机构打造生态型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机构一定要坚定执行基于金融账户为入口的生态平台战略。对于具有巨量用户的大型传统机构金融机构可以构建多生态、全场景、泛需求和综合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有一定数量用户的中型传统金融机构可以打造细生态、多场景、专需求和一站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用户数量优势的小微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培育一个微生态、专场景、为实体和扶小微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四)专心致力人才培育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由人才驱动,人才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核心资源。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步打破金融的垄断,“银行躺着也赚钱”的时代必将一去不复返。因此,能否拥有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的人才队伍决定了传统金融在“互联网+”时展的成败。传统金融必须制订人才优先发发展战略,结合机制和体制改革,快速培养一批在精通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还需谙熟国家互联网金融政策和规则、掌握互联网思维、理解互联网精神和文明、能认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具有将互联网和金融进行创新性融合能力的中高级管理层和一批具有互联网营销技能和产品推广及服务的一线员工。传统金融机构只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看得懂、跟得上、想得到、留得住”的梯队结构合理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才能力保传统金融机构抓住时代机遇,抢占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地。

参考文献:

[1]谢平等.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9).

[3]邱勋.多维视角下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思考[J],西南金融,2014(3).

[4]黄迈,杨哲,何小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战略分析与路径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1).

金融的发展篇6

关键词:绿色物流金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sgreeneconomyisusedwidelyasoneofthebestpatternsoftheglobal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logisticssectorandthefinancesectoritinvolvedbegantoreceiveattention,sogreenlogisticsfinanceappeared.thetheoreticalbasisaboutgreenlogisticsfinanceinclud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circulareconomytheory,greenlogisticssupplychaintheoryandthetheoryoffinancedevelopment.itistheeffectivelyfusedproductofgreenlogistics,capitalflowandinformationflow.inpractice,logisticsenterprisesandbanksbegantoexploreandchoosesuitablepatternincreatinggreenlogisticsfinancecompany.theyhopegreenlogisticsfinancecangivethemnewprofitgrowthpoint.

Keywords:greenlogisticsfinance;greenlogistics;sustainabledevelopment

“绿色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重视。随着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其所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人们认识到绿色物流运营的重要性。在绿色物流被广泛推广的同时,其所涉足的金融领域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出现了“绿色物流金融”,即“金融机构银行业面向绿色物流运营,通过应用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为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效融合的产物”。所以,绿色物流金融一方面关注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还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1绿色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

1.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早是在1972年斯德哥穴世环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当时响应者寥寥。1987年,娜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等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再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高峰会议),102个国家首脑共同签署《21世纪议程》,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指南。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也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为人类迈向世纪的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希望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创造与积累出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在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终获取的“品质好的GDp”(牛文元,2012)。

1.2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指导人类经济活动,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提出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资源与环境的国际研究,拓宽了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要求把社会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模式,自然资源能够实现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也能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持久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正确选择,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绿色物流供应链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大大增强,各国环境贸易政策的相继制定,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绿色物流供应链是在现代供应链基础上综合考虑物流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增加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绿色贯穿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一方面减少物流运营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实现对物流资源的最充分的利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物流运营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有机统一。

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基础上,充分考虑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进行集中资源配送,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1.4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戈德史密斯(1969),他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金融结构理论,奠定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随后,传统金融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金融深化理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由麦金农和肖提出,其基本结论是,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制能够将储蓄资金有效地动员起来并引导到生产性投资上,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良好的经济同样也可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刺激金融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通过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如何与经济增长发生相互作用做出规范性的解释。制度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制度因素是决定交易成本大小、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键因素,强调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利益集团等制度因素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系列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以金融资源论为研究基础,以金融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以金融分析为研究方法,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金融发展理论为研究绿色物流金融奠定了金融理论基础,使绿色物流在运营中获得良好的融资环境,也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绿色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可借鉴的绿色物流金融公司创建模式

2.1UpS模式

UpS模式是一种在大型物流公司旗下组建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模式。大型物流公司一般规模较大,资金实力强,可在其旗下组建全资的专业物流金融公司,借助母公司对于物流信息的了解来实现成功的运营。

作为世界最大的物流企业集团之一,UpS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身,服务范围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传统物流业务的平均利润只有2%左右的市场竞争状况下,UpS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发展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UpS中国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代表陈学淳先生指出:“未来的物流企业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1999年UpS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金融公司(UpSCapitalCorporation)”,为客户提供融资产品与服务,开始全方位地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具体内容有:物流财务、租赁服务、环球贸易融资、付款解决方案和保险服务等一些相当于金融职能的业务。作为物流竞争的制高点,资金流是UpS独具的一部分业务。

2.2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

对于某些实力不够雄厚的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与那些同样也想进入物流领域的银行进行合作,组建专业物流金融公司,通过融合物流和金融的优势,保证物流金融公司的成功运作。

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深圳发展银行尝试性推出“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外运)、中国物质储运总公司(中储)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远)进行合作,开始了共同打造并实施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战略。随后,又与中铁、中海、招商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资等十多家国内一流物流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商品交易的自偿程度,对供应链上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截止2011年,深圳发展银行与这些物流企业的合作业务覆盖能源、钢材、汽车、粮食等众多行业,涉及一百多家核心企业和近3000家上下游客户。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实现供应链上资源的整合,使供应链上众多企业能够分享“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成果,也是绿色物流的体现,使各利益主体在合作中多方博弈,实现共赢。

2.3广发行模式

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率先推出自己的“物流银行”业务,为中小企业推出了物流金融解决方案,并于2005年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无锡等十个城市分行进行试点。所谓物流金融解决方案,就是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作抵押为授信条件,并借助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向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融资、公共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担保、拍卖变现等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其融资业务包括仓储物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即可获得贷款。广发行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打破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模式,引入货物流动资产抵押,间接盘活了整个供应链,实现了银行、厂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的“四方共赢”。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尤其是作为低碳经济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绿色物流,需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融合,无论是UpS模式,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模式,还是广发行模式,都可以成为它们高效融合的可借鉴经营模式。

绿色物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展绿色物流金融,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整合,达到银行、物流企业、厂商、经销商等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绿色物流金融运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房红.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比较与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11(3):123-126.

[3]曹静.论我国专业物流公司的建立——UpS[J].上海金融,2005(6):13-14.

[4]王海亮,李波.我国绿色物流供应链管理浅析[J].物流技术,2009(9):98-101.

金融的发展篇7

一、创新在金融中的释义

国内外学者和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种源于Schumpeter创新概念的观点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与管理方法等内容。Jacque把金融创新细分为出现新金融中介、新金融工具、新金融市场、新金融服务和新金融技术等五个类别的创新。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就是“突破金融多年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的明显的创新、变革”。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以及政府对金融业监管方式创新的总和。金融创新可以分为狭义的金融创新和广义的金融创新。其中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十国集团中央银行研究小组则认为,金融创新就其最广泛的含义来说,包括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二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证券化、表外业务和金融市场全球化),两者交互作用。该研究小组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包含了两个研究范畴,一是金融产品、工具的创新,属于微观市场范畴,二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属于整个金融业的宏观变化。

二、金融产品创新的技术与方法

不同于实体经济中的创新,金融创新的艺术则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并没有提供一个全新的产品,而是改变、增加或减少了现存金融产品的某种特点。从根本上说,金融工具是一份书面合约,大多数金融产品可以用一系列特征加以描述,如收益、期限、流动性、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金融创新可以被看作是将单个工具的特点和风险进行“分拆”,然后将它们装配为不同的新组合。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策略的开发设计方法,主要可从四种不同的角度加以概括和总结:一是时间的角度,二是产品的角度,三是条款的角度,四是技术角度。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四种创新的角度很难明确区别,可能存在相交。下面,以金融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衍生工具来阐述上述四种创新方式:

从时间纬度来讲,远期、期货、互换、期权是金融创新中的最基本的金融创新产品,绝大多数金融创新产品都是基于这些基本衍生工具派生而来。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创新就是体现在时间要素上,将以往的金融产品交易从即期交易扩展到远期执行。

从产品角度来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可以归纳为三种方法:基本要素改变型的创新方法;金融产品静态和动态复制型的创新方法;基本要素分解型的创新方法。在金融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基本要素进行修改和拓展,将原有金融产品中的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性的组成部分进行分解和剥离,便可派生出许多新型的金融产品。而静态和动态复制型创新方法则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金融产品组合成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的创新方法。

从条款角度分析,一种金融产品可以视同为一张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它规定了金融产品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交易各方在享有某项权利的同时,必须为此付费或承担相应的义务或风险,每项权利的背后都含有相应的价值,合约双方都可以通过增加合约条款或者组合条款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根据合约持有者的需求特点,我们可以将金融产品划分为10大类带“可”的条款:(1)可转换;(2)可回售;(3)可赎回;(4)可调整;(5)可延期/可提前;(6)可浮动/可固定;(7)可触发/可触消;(8)可互换;(9)可封顶/可保底;(10)可依赖。从而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就可以从这10大类带“可”的条款中加以组合或调整。

从技术角度来讲,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是利用金融数理学的相关知识,对原有金融产品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并进行相关修正或者是进行原创性的金融产品再设计的过程。从这一纬度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相对比较困难。

三、香港银行业创新分析

1.投行业务创新理念

开展投行业务、混业经营,是我国大陆所有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普遍且重要趋势。投行,作为专门为资本供求双方充当媒介、顾问,以及专门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业务进行策划和组织实施的机构,其本身是一个有机系统,其成功取决于系统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在投行业务创新中,产品创新是核心,组织创新是保障,管理创新是基础。

依据分行公司现有经验,通过新的产品运用、结合新的营销理念,可以打造我们自己的业务品牌。而营销能力恰恰是投行竞争力在市场上的重要表现,包括以发行质量竞争承销项目、专业化销售的利润增长点、投资者群体认同的品牌效应等。主要包括:(1)建立业务发展的客户网络基础。(2)产品定价能力和议价能力。(3)推介能力和成功营销、满意服务能力。

通过组织管理创新,建立高效领导、专业分工、集中管理的投资银行业务流程,打造知识结构专业、合理的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切实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和先进的人才管理措施,则是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随着投行竞争的逐渐加大,仅靠传统业务已经不足以维持投行业务发展的需要。未来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应围绕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及延伸业务进行。包括:财务顾问、项目融资、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结合商业银行经验、特点,可以预见总结出:企业对投融资服务的普遍需求是投行业务发展的根本,客户对投行售后服务的要求是投行业务精进的动力,投资银行的顾问、并购服务则是其灵魂业务。而我们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想要切到我国投行市场的丰盛蛋糕,就必然需要参照这些思路与方向,做好准备,做出努力。

2.私人银行成功经验

在香港,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一直是金融业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私人银行业务在欧美国家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最早起源于瑞士,是由于欧洲的富人们为逃避本国政治动乱和战争,纷纷将钱以匿名方式存在瑞士的银行,所以吸引了大批来自全球各地的富裕人士。80年代以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欧美的私人银行纷纷到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总部,积极抢占亚洲这一新兴市场。因此,对于我们而言,香港的私人银行业务有诸多需要学习借鉴之处。以汇丰银行为例,总结香港私人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是管理体制科学严谨、内部运转协作高效。汇丰私人银行部门的设置,主要包括四个业务部门:一个是客户服务部,主要由客户经理组成,负责客户的开发、服务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运行时按客户资产金额的大小又对客户经理进行分组,每个客户经理负责的客户数从几十个到几个不等。第二个部门是投资顾问部,主要负责向客户提供具体的投资建议,税务、保险、财产继承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三个部门是授权操作部,客户可以事先与私人银行约定投资等事项,并给予书面授权,授权操作部在约定的条件下代客操作。第四个部门是基金管理部,这个部门一方面负责新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一方面负责已销售基金的投资、管理,同时还负责联络其他基金公司或其他银行的投资产品,可以说是主要的产品提供部门。与这四个业务部门配套的,还有人力资源、行政、合规部等后台支持部门。

二是客户的确定、开发、维护。由于客户的资金来源非法而给银行带来的名誉上的损失是私人银行的风险之一,因此汇丰银行的客户选择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标准。其客户寻找渠道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从汇丰银行现有的客户中进行挖掘,特别重视将大的商业对公业务客户培养成为私人银行客户。二是通过现有客户介绍,这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占到客户数量的80%甚至90%。三是积极参加各种高层论坛,利用这些机会直接和一些董事长或者公司的高层接触。还有一种是翻读各种财经类媒体,寻找那些“不小心”把自己身价暴露出来的人们。当找到目标客户后,客户经理对客户进行分析,尤其针对于如网络公司的精英们这些一夜致富型的年轻新富们积极开发服务。

三是私人银行的风险控制方法。汇丰私人银行从客户经理的选择开始,便着手于风险控制。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风险在于因为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导致了客户的投资亏本,此外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大的波动性也会带来风险,因此汇丰银行有自己的首席经济师专门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为客户经理的投资决策进行有力的支持,另外银行的合规部也会对客户经理的推荐流程进行规范,用法律文件的形式将双方的权利、责任约定清楚。

金融的发展篇8

关键词:金融业;动向;金融

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其发展动向究竟应该怎样来描述才更加合适,也许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根据金融理论知识、以及接触到的资料和实际情况,初步归纳了金融业发展的十大动向。

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呈现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金融机构在办理好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了金融工具的研制和开发,不断创造出全新特征的新金融工具,且种类多样。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离岸金融、金融远期、股票指数期货、证券交易中的股票指数期权、货币互换(Swap)、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有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单(CD)、旅行支票、存贷结合的信用卡等金融商品。部分金融机构研发出了贷款转证券、存款转证券、债券转股票或股票转债券等可转换式的金融新产品。还有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存款与保险单间、股票与债券间、基金与证券间等等各种融合式的金融工具。

二、金融体系愈渐完善,表现为多元化

简而言之,金融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金融体系逐渐走上完善,且向着多元化趋势迈进。不仅有各种银行,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综合银行等,而且有很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近来,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又产生了。有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有的创立了专门为家庭服务的家庭银行,有的创办了机器受理业务的机器银行。另外,还出现了超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跨国银行,强强结合的联盟银行,集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和商贸于一体的超大型复合金融机构。此外,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金融超级商店”或“金融百货大厦”,犹如超级市场一样,里面金融商品品种繁多,能迎合多种需求。

三、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开始上升。上升的理由主要是,将来直接融资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具有间接融资所没有的许多优点。直接融资的一大好处是不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融资的成本较低。其次,直接融资风险较小,避免融资风险过多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分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融资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服务效率。但在我国,由于直接融资起步较晚,且金融市场与国外相比还不很发达,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很完善,直接融资在许多地方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现在,在金融交易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加大。尤其是在国外,更是如此。许多国家的融资甚至脱离了银行这个媒介机构,出现了所谓的“脱媒”一说。也有一些国家,不仅长期资金依赖发行有价证券来融通,有的连短期资金融通也靠有价证券的买卖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且直接融资中证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金融业发展加快,向全球化趋势迈进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当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管制放松了,金融业务开放了,资本能够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时,金融全球化也就实现了。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很多,但主要表现大约有3种:

(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随着电脑及光纤通讯的发展,几乎全世界连在一起,出现了离岸金融市场,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等国际性金融市场。

(二)金融业务的全球化

金融业务已超越了国界,各种金融机构能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金,经营多种业务。

(三)金融机构的全球化

银行的跨国兼并重组、收购、超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强强结合的跨国联盟金融机构的出现是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五、混业经营是众望所归,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经营的某些弊端开始凸现,毕竟分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在业务上不能形成互补,也造成了社会公众的长短期资产和负债难以适时转化,妨碍了金融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张能力、金融监管水平都大大提高,使金融机构可以涉足原先没有能力涉足或不敢涉足的非传统领域。另外,混业经营也是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从全球大环境看,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但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实施混业经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法律制度要完善;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

结构。

六、金融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且速度很快

全球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金融业也加入了这个潮流。金融业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其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把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和人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建立具备智能交换的、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由此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银行的自动柜员机(atm)、零售店终端机(poS)、自动打印交割信息机等新型产品或服务。这些服务已超越了服务领域与服务时间的限制,它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使金融业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信息,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更迅速地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这个大氛围。

七、金融监管将更加灵活,且向着国际化方向进军

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伴着金融业鲜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出现了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国际风险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各国加强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更加灵活有效,且向着国际化趋势迈进。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监管将会更灵活。灵活主要是指监管方法的灵活性。有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事前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等多种监管。

第二,金融监管会更加全面,包括从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甚至到退出市场时的破产清算,都要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

第三,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了维护国际金融业的正常秩序、提高其运作和服务效率,各国开始联手进行金融监管。

八、金融服务将会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全面的、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才能增强竞争力。另外,金融服务全面化也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利润的需要。因此,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就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种潮流,不仅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还有代交水电费、工资、代为理财、提供信息咨询、提供银行担保(如保函)、证券承销、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多种服务。在金融业务全面化的同时,中间业务又呈扩大化趋势,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间业务,如异地托收承付、信用卡、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融资、委托存贷款、承销债券和股票、金融租赁业务、收付款、清偿债权债务、资产保管、信息咨询、财产评估、保险、资金托管、基金代销等等。

九、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出于回避风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考虑,金融机构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市场、极力推出金融新工

具、经常提供新服务,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冠以“金融创新”的名号。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它使投融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也突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局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货币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制度等多种制度创新。业务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商品、服务种类等多方面的创新。组织结构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业结构、金融机构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十、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可阻挡,将席卷全球

出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的考虑,许多国家曾经制定法规对金融业的某些方面如存贷款利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进行了限制或管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某些限制或管制已妨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种新的趋势――金融自由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

(一)价格自由化

即取消对存贷款利率、汇率的控制,使其按金融市场的行情自由浮动。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

放宽或解除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或管制,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动。

(三)金融业务自由化

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可以打破按照传统领域划分的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进行的行业分工,允许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内经营,甚至还可以跨越到非金融领域,实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四)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机构不但能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进军国际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何德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理论前沿,2009(2).

2、任倩.我国银行业经营制度的变迁与混业经营趋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3、路婷.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7(5).

4、李海平.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5、刘伟.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8(1).

6、黄珂.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金融的发展篇9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

我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是以6年前“陆金所”和“融360”的正式运营为标志的。但是“余额宝”等存款业务的上线使得互联网金融从此真正深入民心,并走入平民百姓家庭。

我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于2013年8月在京成立。并同时举办了中国互联网大会。在此次峰会上,参会嘉宾重点讨论了以小博大、电子金融业务的转型等话题,为今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

二、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1.支付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方式是由移动的通讯设备,利用无线通讯来实现货币价值的转移从而达到债务清偿的目的。支付有以下三大发展态势:首先,身份数字化;其次,终端离散化;再次,服务通用化。移动支付的核心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银行卡,只要手机里有一个类似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账号就可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支付手段层出不穷,使得我们基本的交易方式不断改变。

第三方支付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典型的支付模式,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资金支付的“中间平台”。可以分成两种类型:金融型和互联网型。其中,互联网型主要是通过搭乘一些发展成熟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快车”,捆绑营销,以在线支付为主。金融型则注重在行业内部开拓市场,不断满足其需求。

2.互联网信贷

互联网信贷主要是通过进行信用评估(根据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快速特性,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审核,这无疑对中小企业有更强的吸引力。

近年?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策的有效支持,我国公民用于消费的资金迅速增加,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增值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追捧。互联网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信贷市场的不足之处,为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

3.p2p模式

这一金融模式通常指的是个人之间的小额贷款。在交易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专门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有借款需求的个人可在平台公告,标明借款数额、利率、还款时间等,真正实现自助性借贷款。

从以上三种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可以看出,它仍旧是建立在传统金融的一种发展和延伸,并没有完全脱离“金融”的概念。不过凭借互联网这一时代化的属性,传统金融更加获得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并且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实现便利和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些层面来看,互联网金融本身是一种进步和发展的客体,我们或许应当更为审视和善待这种新式的金融模式。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1.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空白

投资者、商业银行和金融家,是传统金融模式融资的三个主要参与者。而互联网金融却不需要商业银行作为中介,投资者和融资者可直接进行融资,直接融资取代了间接融资。原先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霸主地位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不再坚固,融资者的融资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同时效率提升,商业银行不得不向中间业务转型。

2.互联网金融模式趋于多样化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包含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还有p2p贷款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传统的金融机构(比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也逐渐向其靠拢。由此可知,互联网金融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模式,消费者的也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3.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创新

虽然银行如今仍处于垄断地位,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一局面,但它所引发的竞争必会引起和加速互联网与银行的“联姻”。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上。由此可见,创新必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之一。

金融的发展篇10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渐强大及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原有的实物投资构成也在逐渐地变化发展,进而推动了金融投资的完善和良好发展。大众的投资理念也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深入改革逐渐转变为金融投资,这是一条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特殊的计划经济,对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力,这也使其在发展的历程中挑战与机会并存。

(一)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分析首先,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的能力比较弱,企业公司融资过度地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从整体上来看,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巨额的贷款数目使得m2/GDp比例变大,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多数来源于银行。而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就增加贷款,导致银行贷款环境出现些许不良风气,从局部上来看,则是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其财务杠杆率高达70%~80%。其次,市场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管理过程主要是把经营与监管分开管理,并且整个金融业的业务相互没有交叉进行。具体来讲,证券行业、银行系统和保险等行业的业务范围分割清晰。这在减少传递金融风险的方式的同时,阻碍了资金在金融行业的有效流通,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例如,2012年国内的贷款、存款差额不断增加,银行在市场投资中注入了大量资金,随着投资收益的减少,央行发行的票据及国债只保持了1.7%的招标率,较之同年的存款利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银行的收益低于成本,提升了投资风险。

(二)从融资工具等方面分析金融投资在发行、交易等部分环节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其运行机制表面上平安无事,暗地里却存在着严重的误差和扭曲,这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点:第一,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第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投资环境的基础发展相对落后,在发展的过进程中,相关要素组合体系不完整。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金融投资市场,把金融投资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际金融投资环境变化多端,加之“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金融投资环境现状也面临困境。所以,完善国家金融环境投资建设、构建完备的金融投资系统、加强金融投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金融投资建设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扩展融资途径,完善引资程序我国目前的金融投资引资途径太过单调,要提升对引资措施的分析与研究,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并存的有效引资举措。我国的地域广阔,产业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各地域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不均衡。所以,要先认清我国的国情,再从中选择可行有效的引资手段,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引进外国投资时,在重视大型跨国公司的同时重视中小企业投资的引进。因为在发达国家地区,部分中小型企业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但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却是很高的,而且其灵活多样、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方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乐意与我国企业合作。因此,这对我国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为引资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借鉴多种经营理念,多种方式并存的引资措施,提升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有益于我国企业的调整和进步。其次,要注重投资、引资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采用金融投资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对资本市场金融业务进行不断革新,激励更多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对我国的金融投资进行改革。再者,要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对外证券投资风险的把握,必须要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各种成功事例,增强对各类投资结构的分析,积极有效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并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同时,还要注意在进行投资之前,相关参与人员务必要加大调查和研究的力度,对投资中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加强风险意识,进而有效地减少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产业结构分析,制定配套的产业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体现在逐渐地引进国外投资,这推进了我国资金的快速运转,其最显著的就是资金高速流入我国的高科技行业和服务行业。我国金融投资要想顺应这种新趋势,确保我国经济的和平稳定的发展,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具体经济实况,拟定相应的产业优化政策。

(三)保护民族企业,革新我国经济结构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而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增强对我国民族企业的保护力度。因为,在我国的工业体系构造中,民族工业作为民族资本发展的基本和主要构造,至今为止,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其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力和规模也飞速提升。目前,由于早期引进外资的不合理,我国的部分民族工业逐渐被外资企业垄断。为此,政府部门应针对民族工业的保护采取相应有效的举措,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一些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和拥有高增长性的产业开展保护,进而顺应我国借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思想。以此为前提,增强和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将对其有效的举措加入国际投资协议之中,保证我国民族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投资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机制首先,加强风险投资管理是为了真正保证我国金融投资高速正确地发展,为此就要制定合理的风险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提升金融投资的差异性,根据国家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大程度减小汇率波动的影响并以此为前提采取多种货币投资并存的方式。选择时,要确保差异性,从而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其次,增强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股票、国债、基金等都有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证劵交易时,价格的波动属于常规现象。对此,可运用“相关系数法”,引进专业性人员,深化对投资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最后,实行实物型投资理财。通货膨胀是投资过程中最大的危险。在我国,这种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在投资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重对产品的研究分析,全面多方位地考虑风险和利润的比率,从而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