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57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5)11(c)-050-03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锋,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是追求利润至上,对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对员工权利、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不闻不问,因此,企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并不乐观。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必须关注各方利益,并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不断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社会责任视角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1.1提高上市公司产出价值

上市公司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组织,它追求的是创造出对社会与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能够给社会与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形成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更受消费者青昧,从而使上市公司在获得商品利润之外,还可以赢得一份内在的无形财富[1]。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价值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附带价值,在购买时也越来越看重上市公司的形象和口碑。上市公司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在产品和服务中赋予更多的内在价值,来增强公司的口碑,增进全社会的价值。

1.2保障上市公司持久发展

当前,世界上不可再生资源十分有限,换句话说,保证上市公司发展的资源和原料十分有限,社会资源在不断走向枯竭,一旦资源枯竭,公司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限制和约束。上市公司需承担一定的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社会也必然会提供相应的资源和利益保障公司的持久发展。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既保证自身长久发展,又可以树立良好的口碑,也有利于未来发展。

1.3制定上市公司领先战略

社会责任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为当前社会公众对社会责任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战略是公司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制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在社会责任视角下,上市公司建立发展战略,对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负责,不断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树立与消费者契合的价值观,提升产品的性能。这样的战略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适合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得持久的收益[2]。社会责任可以更大限度的实现公司、供应商、政府等的共赢。此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增强作用,促使我国早日成为负责任的大国。

2社会责任视角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2.1产品质量不高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是有些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明显的差距。很多上市公司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品牌产品检测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还有些产品含有毒素,使大众降低了对企业和行业整体的信任度。上市公司产品质量问题使上市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大打折扣,让消费者寒心。

2.2品牌形象欠

佳品牌是上市公司关键的无形资产,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加倾向购买高知名度的品牌,上市公司对品牌管理不当,广告的虚假宣传都会降低信誉和品牌形象。公司上市后,品牌被完全公开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特别快,负面新闻会使公司的品牌直接受损。公司受到负面新闻报道后,使其品牌形象大减,直接减弱了公司的竞争力[3]。

2.3对员工关怀少

上市公司要用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员工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基础。上市公司必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待遇给员工,才能凝聚公司员工,使员工有很强的归属感,才能留住人才。可很多上市公司非法用工、大量裁员、高强度加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应该引起上市公司的关注和重视。

2.4创新能力较差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重模仿、轻创新,在创新方面发展还比较缓慢,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仅仅0.58%,这个比重远低于国际3%的平均线,这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用于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大大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多数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建立研发中心,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投入过多的研发资金,更不会去考虑创新和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公司处在停止的状态,创新能力大受影响。

2.5公益活动重形式

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意识到当前的竞争并不单单仅限于产品的质量,还在于公益宣传的效果。随着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更在乎自己公司的社会形象。上市公司愈加重视公益活动,并积极借助公益活动作为自己公司的推广宣传手段。但很多上市公司乐于参加慈善公益晚会,对社区地区的公益活动不闻不问,舍本求末,并没有真正把握公益活动的实质。

2.6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近期,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最常见的雾霾天气,就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天气反映,日积月累的环境污染,使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许多公司为了争夺利益最大化,直接外部排放废气废物,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许多公司为了节省经营成本,淡化环保意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排放超标的废气废物。

3社会责任视角下上市公司竞争力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

3.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上市公司是为了创造出商品的价值并赚取高额的利润,在此时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保证商品的高质量与满足客户的需要。但很多上市公司只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不顾产品质量与服务是否到位,擅自降低成本[4]。目前,我国多家上市公司的产品不合格,其中不乏药品企业,合格的药品是治病救命的关键,关系百姓的生命安全,事关重大,企业不能只顾经济利益,丢失了良心。

3.2品牌塑造力较弱

品牌是上市公司的强大武器,品牌对外表现的是品牌形象,对内体现的是核心价值,消费者对品牌十分看重,品牌也是上市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形象是公众对品牌的感性认知,在品牌形象问题上,很多是由于管理不到位、塑造不强引起的。传播途径和宣传力度直接影响着品牌的知名度,广告宣传的创意、播放次数和时段都会影响大众的眼球。

3.3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企业管理中,人才是上市公司发展最根本的条件,这就要求上市公司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上市公司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善于倾听,肯定员工的创造,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开发人的潜能,完善激励机制,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3.4缺乏创新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不创新,就灭亡。创新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上市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始终坚持创新。有些公司不加强创新能力,必将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除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要制度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实践中,创新不应停留在口号上,要运用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

3.5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提高上市公司运营效果的关键是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现代企业管理中,必须依法诚信经营。上市公司管理的失败就是因为缺乏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风险意识很弱,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中有缺陷,组织结构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3.6政府监督力度不足

现在,政府监管失灵也是导致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弱的原因,比如说,力度不够、责任不清、处罚不严、执法无效等。针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政府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缺失,没有相关社会责任法律的颁布。另一方面,没有建立系统的政府指导和监管制度。

4社会责任视角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4.1竭诚为消费者负责

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实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和把控,降低废品的产生率,采用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是公司赢得市场的关键。其次,要提供满意服务。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满意,会提升公司的形象和价值,为公司发展奠定基础。

4.2以社会责任为基点提升品牌知名度

首先,要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品牌形象与公司形象密切相关,上市公司要认识到良好的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上市公司应该以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参加公益活动,不断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组织开展各种公关和公益活动,给公众以美好形象,以便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要增加品牌宣传方式。通过特色持续的广告宣传强化公司形象,提升品牌的内在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3塑造倡导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上市公司应建立顾客认同的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形象,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培养员工的主体意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注重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增强员工的成就感和激发潜在的价值。同时,要公平诚信经营管理。上市公司要坚持诚信经营,用真诚服务赢得顾客,使社会责任促进进步。上市公司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4.4以社会责任为指导提高创新能力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上市公司还要不断创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创新核心技术。拥有核心技术是上市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的关键。上市公司要加强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5]。其次,要创新营销体系。上市公司创新营销体系,要培养创新的营销思维,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培养日常营销和销售的能力。最后,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前提,上市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建立健全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朱雅琴.社会责任视角下辽宁上市公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J].中国商贸,2015(02).

[2]丁建秀.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的选择——基于社会责任视角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2).

[3]张春华,吴敏.经济危机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特区经济,2009(05).

[4]左瑞娟,郭凯军.引入社会责任评价的上市银行竞争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6).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2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与电力事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进行论述,一是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简单的介绍,二是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是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改进建议。相信通过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工作,一定能够提升电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电力公司竞争力

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投入的资金较多、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项目工作量大是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特点。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要根据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周期特点和规律来优化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使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的合理、有效,从而提高电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电力公司核心竞争力概述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迅速的提高了自己的发展速度。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日益走向正规化,电力工程项目也展现出其前所未有的竞争力,这些都促进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与电力工程密切相关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逐步完善。当下,电力公司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人员素质与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都说明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正确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在电力工程定额的基础上,对电力工程总体施工设计、工程建设规划、资源分配、工程建设估价和资金结算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它是衡量电力工程实施效果的尺度,对于提高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的管理能力,对于改善企业的管理,对于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在于电力公司在决策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工程具体实施阶段以及电力工程的后期维护方面整个过程的系统管理与规划,能够在这些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促进电力公司的良性发展。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系统来说,电子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能够保证做到工程设计与实施阶段效果的最优化,促进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得以正常运行,促进电力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工程造价管理与电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工程造价管理是整个电力公司管理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造价管理在整个电力工程运行过程中负责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管理,电力工程项目要确保在施工计划和公司整体长远规划中来实施。因此,加强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保证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电力公司的竞争力,促进电力公司的长远发展。

电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在于能否在电力市场上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要想对电力工程项目更好地实施与运营,就必须在前期的设计与规划方面下足功夫,也就是加强工程的造价管理。只有加强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才能够使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有序进行,使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和后期管理在计划内有效开展,促进电力公司提高自己在电力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项目的维护

不重视项目的维护是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中最大的问题,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往往只重视工程的实施,对于前期的决策和后期的管理做的都不够充分,这往往使得工程项目不能够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效果,导致电力工程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限制了电力工程建设的总体水平,提高了电力工程项目维护的成本。

(二)缺乏运行中的问题反馈

在运营过程中对运营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馈,并根据反馈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在运营维护中的重要工作。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很多公司往往不能发现在工程项目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公司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却不能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对其进行解决,造成了整个工程项目质量的下降,甚至导致整个工程项目无法正常运行。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密切关注在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多头管理,权责不一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权力、职责的不明确和多头管理的现象。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地分清它们各自的职责与权限,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多部门管理和无部门管理的情况。为此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权限和职责的划分工作,对建设过程中的权、责、利做到合理的分配,使各部门、各单位都能够在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

三、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提升电力公司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

要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中相关人员的自觉性,必须要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得到制度上的保障。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要推行工程项目管理的法人制,从而加强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控制,做到对权力和职责的合理配置。要实行项目法人制,使建设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明确法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对工程项目的整个周期都能够做到有效的管理,避免在不同的工程周期出现权责不一的混乱情况。同时要加强对法人等相关人员的监督与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相关人员进行约束和监管。

(二)实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对于电力工程的计划期、施工期和使用期等电力工程的各个工期做全方位的造价管理优化方案。针对不同的阶段,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对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建设资金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

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中运用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办法来管理,需要对电力工程的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周期进行周期成本的预算与估计,从而得出电力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中,全生命周期成本又可以根据运营阶段的不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力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的建设成本,即对工程建设的预计成本。二是在电力工程项目运营之后,对于工程项目的维护成本。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正确的计算,才能够得出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从整个工程建设的全局出发去核算经济成本和工程造价,管理时间跨度更大也更合理。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要根据全生命周期最优化的原则来综合考虑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投入,使资金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制定更加全面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促进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三)加强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审计

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工程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投资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并确保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审计的公正性。因为电力工程项目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项目,具有建设规模大、时间跨度长、投资规模大等特点,加强对电力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使电力投资项目管理能够做到合法、合规、合理,能够避免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出现缺陷与漏洞,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有序运行,使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做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促进整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得到顺利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为此,要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建设,实行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并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审计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来解决目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升电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颖.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02).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 创先争优;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中铁二院昆明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在完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目标的道路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7年,中铁二院昆明公司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公司的发展战略:依托中铁二院,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走向东南亚;巩固铁路市场,加大公路、市政市场份额,拓展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将昆明公司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创建科技型企业是昆明公司始终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征途中,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调整生产组织机构,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积极承担长大铁路干线设计,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和特殊的技能(包括技术的、管理的等)以及相关的资源组合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企业独具的,与他人不同的一种能力。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发明、创造的研究和形成过程,也包括发明、创造的应用和实施过程,还包括了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上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科技创新具有催化效应。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运用,成为核心技术,以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已的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所以,由科技创新能力带来的竞争力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

——科技创新具有扩散效应。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运用是实现科技创新规模经济性、增加创新收益的主要手段。在企业经营中,由科技创新成果构建成的新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或产业中的渗透,使企业技术产生“收益倍放”效应。如果企业将其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到产品中,可以使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

——科技创新具有增强效应。由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即更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追求的不仅是如何在当前的市场做得更好,而是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能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短期内主要体现为产品价格与性能的竞争,从长期看,这种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通过经营决策过程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能帮助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方面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技创新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催化和增强效应。

二、昆明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及取得的一些成效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中铁二院昆明公司成立伊始,就一直紧密结合公司实际,致力于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实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昆明公司结合自身的发展,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重点解决了几方面的发展问题。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公司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方向,通过修订完善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目标,颁布了公司《战略发展与规划》、《人才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为实现把“昆明公司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型、创新型、和谐型企业”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是进一步分析了昆明公司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学习实践和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查找了影响和制约公司科学发展的问题,为整改、落实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公司管理体制和机制,夯实了公司科学发展的基础。颁布或修订完善《中铁二院昆明公司科技管理若干激励机制奖励办法》、《中铁二院昆明公司注册师管理办法》、《中铁二院昆明公司计算机软件管理办法》、《关于公布〈研究生学费报销管理办法〉的通知》、《注册工程师激励机制奖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了对职工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鼓励。

2、调整生产组织机构,大力提高设计水平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财务核心竞争力;白酒行业;财务资源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概念

朱开悉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文献中首次提出“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概念,指出企业的财务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具体来说,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以财务资源为源泉,在充分有效利用财务资源使其达到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的基本财务能力,并通过对财务能力的高效整合,形成的企业持续的财务综合力。

二、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在借鉴1999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成4个层次,16个指标,并采用功效系数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处理,得出指标最终得分,以评价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其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

(二)2013年白酒行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了白酒行业最具典型的6家上市公司,分别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网站获取了他们在2013年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作为评价6家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依据。

1.盈利能力对比

盈利是企业的根本立足点所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根据本文前面设计的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评分方法,2013年白酒行业各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得分见下表2

6.财务管理能力对比。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定性指标是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主要是指财务计划、财务预测、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能力等,重点体现为财务控制的有效性。根据相关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中的信息披露,本文中选取的样本公司无内部控制不健全、公司治理重大失控等情况,所以都按标准分值来评分。

三、总结

随着行业形势的变化,白酒行业各公司在2013年都发展得比较缓慢,但是整个白酒行业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劣质白酒将被清出市场,为高品质白酒留出发展空间;中低端品牌白酒由于迎来了发展机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在优胜劣汰过程中获得生存,并维持独特的竞争优势,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仍然是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朱开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J].财经论丛,2001,(9):50-56.

[2]余西平.Jm公司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0.24-27.

[3]刘真敏,魏顺泽.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12):70-72.

[4]佟如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26-36.

[5]彭韶兵.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2-138.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5

关键词:中国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内涵;原因;对策

一、中国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在当今全球经济时代,跨国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须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这一优势便来自于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生产经营获得的,是其整合内外部的资源及学识的特殊能力,也是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表现是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或者是其他企业所难以模仿的技术诀窍,又或者是拥有强大的营销网络,或者是独特开放的企业文化及管理模式等等。而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佳能的台式打印机等,就这样构成了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

1 欠缺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环境

对企业来说,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光靠自身的努力,外部环境的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已被很多成功的企业案例所证明。而对中国跨国公司来说,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特殊环境则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与企业组织与制度能力的结合。通过这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打造出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完美环境。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这两者并不是总能融合的。或者具备企业家精神,或者只有企业组织与制度能力。

2 缺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因素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与此相伴而成的就是“人治文化”。其核心内容便是“用能人”。中国大儒讲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但真正能做到是少之又少。对于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层来说,更难以做到。他们操作企业的手法常常是这样的:对底下的能人或亲信是一套,以此得到他们对自己的忠诚:而对于普通员工则是另一套,以制度或规则规范之。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制度或规则因人而异,而聪明的下属便很快会明白与其选择遵守规章制度,还不如选择投靠某某,就这样企业便分裂成了各式各样的帮派了。而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显然是不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

3 缺乏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投入

目前很多中国跨国公司主要依赖技术引进,而不是技术创新,它们缺乏创新的自主开发能力。这些企业的技术引进费用要远远大于技术开发费用。这一点也使很多企业陷进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没有吸引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而创新能力却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制。

因为上述原因,尽管核心竞争力的提法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很久,却没有几家企业向这个方向真正努力过。很多企业都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国际一流先进企业的事情,而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自身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在这种情况下,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使中国的跨国公司首先将核心竞争力做为本企业的长期战略思想和努力的总体方向,去积极争取和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上升空间。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三、提升中国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1 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信息和知识的传承和发挥作用靠的都是人。而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发挥这一优势是中国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管理是首要选择。一方面为员工提供优越宽松的工作环境,以有利于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为其发展提供上升空间,有利于凝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建立学习型组织制度

知识经济型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而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制度,强化自我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真正将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增强自我的适应能力落实到每个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技能。学习型组织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 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为了能够激励技术创新,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欠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那么一项新的工艺开发或一种新的产品制造将是无利可图的事情,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做。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而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这也形成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障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也不够好,建立和完善知识保护制度势在必行。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瓶颈。一方面企业应该有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机制,一方面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不应该只靠技术的进口。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技术开发;创新;因素分析

建设监理在工程建设中已经起到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建设行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建设监理行业和企业还不太成熟,各监理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趋于雷同,从而导致监理企业之间的恶性压价竞争,阻碍了我国建设监理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的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如果说核心竞争力是关于多种技术流之协调整合的,那么它是关于工作组织方式和价值传递的。

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是:在工程建设监理领域中,将资源、知识、能力、机制、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并保持稳定竞争优势的独特合力。

一、影响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五方面决定因素构成:

一是机制。机制是一个严密而有效的实施系统,保证任何战略举措可以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公司各个层次上的人员都会在一个开放平台上敬业奉献、针对业务实施情况对比找差距、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措施,是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

二是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是监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条件,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竞争越激烈,越难以获得明显竞争优势。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制度、市场结构、技术文化教育体系、行业因素和外部联盟。

三是资源。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离不开监理企业各种资源的基础支撑作用,资源是影响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首先就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以不同形态存在的要素各具用途、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监理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物质基础。监理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公司信誉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四是能力。能力是指由企业积累的、存在于企业组织成员和职能机构中、不易被模仿的、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可能性,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能力,是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监理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它包括文化能力、组织能力、生产能力、战略能力等很多能力。作为监理企业核心能力必须具备四个特征:可延展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自学习性。

五是知识。知识是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公司通过内部知识的创新和外部知识的获取而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并有组织的在公司内部学习、共享,不断形成和强化企业要素能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力量。

以上五种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二、提升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一)实施顾客导向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必须考虑企业能为顾客提供所需的利益和其他期望的东西。这既包括现有的、很明确的需要,也包括潜在的、隐含的需要和付出。只有这样让顾客获得极大满意,企业才能得到顾客对其的依赖和忠诚。对监理企业来讲,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最大、最多、最好的价值,要有比较价值优势;对顾客来讲,通过监理服务能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满足,产生更好的使用功能。能够不断的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价值,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正是那些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企业的不败之本。

(二)实施质量环境安全体系认证,塑造核心竞争力

监理企业依据建设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行为和他们的责任,进行必要的协调与约束,保障工程建设井然有序而顺畅地进行,达到工程建设好快省和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的目的。所以,监理企业应通过国际标准质量环境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培育核心竞争力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是培育和提升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取代金融资本成为第一要素。谁拥有人才、知识、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优势。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企业的流程再造真正实现顾客需求,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监理企业必须形成一套完善的“选才、育才、用才、留才、激才”的有效程序,培养知识经济及业务流程再造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价值,提高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塑造监理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监理企业最有个性化和差别性的因素,也是监理企业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根植于监理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其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贯穿于监理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全过程之中,融入企业管理和企业制度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企业机体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分,对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要企业文化来维持和发展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创新是提升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五)构建独特的项目监理部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构建功能齐全的项目监理部是培育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保障。监理企业建立和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在建设工程项目监理部,是否能取得显著成效也看在项目监理部的机制管理和控制上。一要建立健全监理企业项目部组织结构;二要充实项目部软硬件设施建设。

(六)创建学习型组织,增强核心竞争力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培育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证。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公司的发展不能只靠企业家的个人才华,而是依靠全体员工全身心投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部分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够持续学习和不断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以至最终被吞没。所以,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善于学习,善于吸收迅速把新知识应用于企业。比别人学习的更快、更好,是未来惟一持久地竞争优势。

(七)提升创新增值服务,延伸核心竞争力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7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最关键的是充分理解核心竞争力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核心竞争力领域学术、实践活动的分析,理清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指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战略定位中的先天不足,并揭示战略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营造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5~6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业界普遍认为文章首次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代表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e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thecollectiveleammgorganization.espcoiallyhowtocoordinateperseproductionskillsandintergratemultiplestreamsoftechnologies。”国内的普遍翻译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及开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上巅峰,文献学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组织持续有效地调控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顾客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竞争力优势是构成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其基本逻辑关系应该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竞争力是资源、环境、能力的函数:竞争力=f(资源,环境,能力)。

相对而言,竞争力是有形的,容易度量的,是具象的,是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行为,如品牌、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渠道、独特资源、资本优势、开发能力等等;也可能是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惯例、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有可能是其一或其中几种的协同。以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能够运作众多品牌的成功案例为例,其优秀的差异化市场细分能力、强有力的市场媒体促销能力等,是其竞争力的形式;而针对中国市场独到的差异化概念策划,并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组市场运作行为的能力,则是其策划力和执行力的有机协同,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恒基伟业自制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后,便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电脑卖红了大江南北,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几个层面

(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以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三)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五)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人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我国列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我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一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转贴于

四、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分配,同时更有效地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20世纪70年代,nee公司就意识到计算机与通信相联合是未来通讯业的发展方向。据此制定C&C(计算机与通讯)战略,调整战略结构。企业决策层专门成立C&C委会,监督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的发展。从而,nee在该领域抢得先机。

(二)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

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养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

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三)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企业再研发能力。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这要求企业不断地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动力。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前提下展开。

2.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并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细分市场,找出本企业产品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借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优势建立研究与开发联姻关系,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将该生长点培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8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1.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1.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1.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基于以上四种观点不难看出,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技术与技能再加上文化,而文化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企业发展了就会有企业文件,反之就很难有企业文化。

2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部分重要岗位管理者的指导思想和形为意识“偏离跑道”。目前,国有体制官员实行是“任命制”和“任期制”,由于法律的不健全或不具备可操作性和监管性,部分“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权力至高无上,“短期行为”、“面子工程”和“立竿见影”的操作方式往往会使企业的发展方向“偏离跑道”。

2.2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3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2.4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5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6提高技术技能还必须依赖于硬件设备的投入。现在很多国企在技术与技能培训方面,绝大部分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大系统及大规划,也没有投入大型、系统、实质性的设施设备,培养操控设施设备的技术与技能只能“动口”不能“动手”,所以,进口昂贵、先进生产线及重大设施设备的“出力”,不能满“负荷”工作,很多技术检修公司根本不能“修”,只能“换”,如同汽车“4S”店一样,设备部件的检修就是全面更换,试想某重大设备重要部件的更换,其价格要超出修理成千上万倍,而且从大型设备(生产线)设计的理念出发,它是预留了检修空间的,因此,技术技能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强大的培训硬件做支撑。

3提升大型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以电网为例)

2012年7月末两天,印度史无前例的断电事故,已经令半个印度陷入瘫痪,受影响地区从北部延伸到东部、东北部地区,即使是首都新德里、加尔各答这样的大城市,也未能幸免于这次危机冲击,受断电影响人口高达6亿之众,占印度全国总人口一半。

据印度联邦官员最新表态称,此次因“电网不胜负荷”而导致的停电事故,是11年来印度、“乃至全世界”最恶劣的一次供电系统事故,说到底,印度供电系统用一次近乎恶作剧的“大趴窝”,给印度和情形类似的发展中大国们发出一个严肃警告;印度史无前例的断电事故是基于两个“跨越”,即电力发展的增长只重数量,“跨越”了质量;只重“硬件”的投入,“跨越”了“软件”的投入,对于新兴国家而言,希望“超常规发展”,希望尽快超越“领先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路是要一步步走的,越是面积大、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就越不能在基础设施等“硬底子”方面急功近利,越不能在基础建设上“偷工减料”。印度大停电无疑给出一个明确的提示——质量是发展的前提,技术是提高质量的保障。

中国和印度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于能源的短缺,中国电网也正面临着一次跨越式的改革——“特高压和智能电网”,这项改革将涉及到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智能电网本身就是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将能源资源开发、输送、存储、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以及蓄能与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和其它有能设施连接一起,经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将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供应安全提高到全新水平,将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环境可以接受的程度,使用户成本和投资利益达到一种合理状态。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中一种新前景,成为“全球工业与信息业的一次新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管理革命”。

“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在国家电网系统内已经启动,相关的硬件及软件都相继投入,如何在数量与质量;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如何在“跨越”式发展的初期打造一个人、材、物投资、培养、受益且合理的架构模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种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人员技术培训同步跟上或人员培训超前的软硬件“相得益彰”的结构模式,适应在新的建设时期发展战略,避免印度事故的重演是势在必行和相当紧迫的。

4提升大型国企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分析

提升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从“硬件”及“软件”两个方面提升,这两个方面的重点是“质量”(包括人和物),以电网公司为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实施,是电力企业一次“跨越”式的改革,是“质”的飞跃,绝大部分传统的相关技术和设施设备都要进行更新换代,为使全国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及几十万电力从业人员掌握这些新设备及新技术,达到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笔者认为“硬件”是物质基础,“软件”是能力保障,从投资主体、技术传承到培训提高员工受益等三个方面以及目前国企实际现状予以分析,拟出以下大型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架构模式。(以下三点分析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

4.1投资主体——大型国有企业。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推行“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从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是围绕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电网公司是这项工程当然的投资主体,它在项目开发及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如:发电与储能技术、输配电技术、高速双向通信技术、智能固态表针、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智能调度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设备选购方面将投入大量的资金或资源,同时,它还必须以特有的垂直管理模式将其设备和技术逐步推广、贯穿到全国各地区电力公司,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4.2传承载体——企业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推行“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是一场强大的工业与信息业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它将涉及到几十万电力产业员工及数以千万计的设备技术更新,在这场至上而下的产业革命中,从技术的吸收、消化到转换;从新设备的认识、操作、控制到传授等,都需要一批强大的传承载体,这批载体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必须将上级推行的技术变革过程中所有软硬件技术进行吸收、消化、转换、普及到所有的电力产业员工,即完成整个技术变革中的全员培训过程。这个载体,笔者认为,它必然是国家电网公司名下的企业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原因之一是投资者会将巨大的培训资源投资放在自己系统中,便于撑控;原因之二是本系统的员工在本系统的技术培训中心或院校培训及技术更新来得更快和更直接,不会受到外力干扰或资源流失;原因之三是电网公司系统上从至下本身就有一批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并有一大批长期从事电力行业生产技术的师资、场地和设备,很容易消化电力变革带来的技术转换。例如: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一所高职院校和技术培训中心,2011年3月至7月间,接受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供电类)单个项目投资达4000余万元(另有多个项目),仅用4个月就完成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营工作。同时,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配下,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直接接受来自于全国各供电企业继电保护岗位员工的培训工作,形成了一条至上而下的培训链,在资源不外流的情况下,企业院校和技术培训中心能快速、准确、高效的贯彻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发挥了在技术重大变革时期企业院校和技术培训中心特有的专业技术传承载体和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作用。

在提高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中,传承载体(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无论是在技术技能的消化、吸收、培训、推广、普及过程中,还是在技术变革、产品升级换代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4.3受益群体——电力企业员工(含相关涉电人员)。电力的重大变革时期,全国几十万(甚至百万)生产一线的电力员工,对新设备的认识、掌握绝大部分都是盲目的、被动的,这都需要一个培训和知识更新的过程,因此,只有企业院校或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在上级部门大量资金及现代设备的投入下,电力企业员工全员培训,才能使广大电力员工受益(没有跟上电力改革步伐的员工同样会被淘汰),也只有更新设备,更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实质上提高。例如:2012年7月至8月期间,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受上级委派,就“特高压及智能电网”主题,组成了若干个“宣贯”讲师团,分别前往湖北电区各地市电力公司演讲,其意义就在于,全员知晓,全员参与。

5结语

5.1投资主体——大型国企是投资的主体(多头及多渠道),是主导企业发展的源头。

5.2传承载体——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院校是技术吸收、转换、传播及传授的载体。

5.3受益群体——企业员工技术受益是国企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也是企业安全、稳定、高效发展的基础。

提升大型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才能使企业稳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忠植.智能主体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

2芮明杰等.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

4朱美光.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2006(5)

5兰国庆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甘肃联合

大学学报,2008(4)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9

关键词:期货经纪公司;核心竞争力;金融企业

多年来,我国期货经纪公司提供的业务不论水平还是服务质量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相似性。主要是以交易为主,服务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货经纪公司提供的服务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期货经纪公司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大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C.K.prahalad和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即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还可以更详细地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C.K.prahalad和Gary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价值性。它能够为用户带来长期的独特的价值或好处,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第二,独特性。它是企业特有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深深融于企业中,为企业员工共同拥有,它支撑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

第三,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广泛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从而为企业开拓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

第四,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和技术。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团队和个人、不同的资源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和整合而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

第五,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进步,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成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培育和创新。

二、我国期货经纪公司的现状

自1992年我国出现首家期货经纪公司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经纪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2006年全国期货经纪公司总额为20.80万亿元,较2005年(13.25万亿元)增长56.98%。2006年出现20家额超过3000亿元的公司,较2005年增加了14家。其中有8家公司额超过5000亿元,1家公司额超过1万亿元。2006全年总量为4.46亿手,年量超过1000万手的公司有5家。

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期货经纪公司的市场格局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到少数优质公司手中,二八格局在期货经纪公司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二,由于国家对期货经纪公司经营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期货经纪公司业务模式单一,客户服务同质化严重,不能提供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服务,形成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期货经纪公司资本实力有限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期货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资本密集型行业,期货经纪公司资本实力有限,限制了公司各种业务的拓展空间。

第四,期货经纪公司业务模式的单一、数量的过多,导致行业质量参差不齐,恶性竞争现象比较突出。恶性竞争的同时也导致行业盈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五,人才缺乏。国内期货经纪公司在硬件配置上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差别在软件配置上,尤其是人才,这就要求期货经纪公司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三、期货经纪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培育

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结合期货经纪公司的实践经验以及国际期货公司的发展趋势,要想全面提升我国期货经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树立品牌形象

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期货经纪公司创造品牌、增强信用的关键所在,它渗透和影响着一个期货经纪公司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和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有助于期货经纪公司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团结公司员工,增强公司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水平;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树立期货经纪公司良好的外部形象,扩大公司的社会知名度。因此,期货经纪公司应结合自身实际,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根据自身状况,明确定位,进行差异化竞争

期货经纪公司要培育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应充分考虑公司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公司的管理和营销能力、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以及面临的市场环境特点等,在此基础上确立其在行业中的定位。

在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作为企业,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潜力,分析这种能力与同行的差异性,培育起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期货经纪公司目前可以采取以下4种模式:期货+现货的标新立异模式、成本领先模式、金融控股模式以及金融超市模式。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价值链管理

1、强化期货经纪公司内部价值链管理。强化期货经纪公司内部价值链管理具体的方式是构建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扁平化网络型的销售团队。具体可以分为:第一步,对期货经纪公司的基层组织结构进行重组。第二步,根据期货经纪公司的发展战略,自下而上对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组织结构实现职能的转变与组织机构和分配机制的转型,以适应期货市场的变化。

2、拓宽期货经纪公司行业价值链。拓宽期货行业价值链是帮助期货经纪公司与其他企业建立业务合作关系的有效途径。目前期货经纪公司在其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行业包括证券、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期货经纪公司的行业价值链也正是和这些行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建立起来的。期货经纪公司应该大力加强与证券、银行、保险、基金等行业的合作,设计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投资,提供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差别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从而增强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1、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金融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地加以运转。它的建立并有效运转,能够合理安排公司权力结构,从而在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期货经纪公司已普遍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其运行机制也未能完全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真正实行。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2、建立科学严密的内控制度。期货经纪公司的内控制度是公司为防范金融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总称。主要内容有稳健的经营方针和健全的组织结构,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等。多年来,期货经纪公司按照要求,建立了内控制度,公司防范风险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成熟市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期货经纪公司应该建立科学严密的内控制度,真正发挥内控制度对公司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制约作用,真正起到防范和控制的作用,保证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期货经纪公司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不断提高和改进服务水平,这主要表现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两方面。只有通过优质服务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

1、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平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期货经纪公司无不走上加强内部管理的道路。加强内部管理可以完善公司管理体制,明确公司员工的责、权、利,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加强内部管理可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目前95%以上的客户通过网络完成期货交易,因此,网络的安全性成为客户关注的重点,此外,资金划转的便利性和资讯的及时性也成为客户考虑的重要方面。因此,期货经纪公司应该在完善服务平台上多下些工夫,努力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以及其他客户比较重视的方面,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切实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由于收入水平、投资能力、文化程度、投资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期货经纪公司应该对客户进行细分,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期货经纪公司应在专业化运作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员工的专业水平,提高研究和分析能力,为客户提供咨询、交易、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同时,期货经纪公司在细分市场的过程中,应积极了解和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客户的需求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的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使得期货经纪公司的服务过程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化的过程。以此来不断增强客户的归属感,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六)推进期货经纪公司金融创新

我国期货监管的重点是强调风险防范,加之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期货经纪公司管理较严,业务创新方面的监管更加谨慎。在此环境下,期货经纪公司的不少业务创新处于灰色地带,主要是强迫型的创新,缺乏诱导型的创新。因此,应该相应加大约束诱导型的创新,这样既可以减少期货市场的潜在风险,同时也减少了期货经纪公司的创新成本。与此同时,针对市场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期货经纪公司应该加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积极主动地开展经营创新活动,尽快改变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卢福财.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邹祖绪,邓彦兵.大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3、李育英.浅析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2006(11).

4、李颐和.浅谈提升期货经纪公司核心竞争力[J].天津经济,2006(4).

5、王家夫.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八项措施[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篇10

关键词:核心技术员工

离职率企业文化效益

一、核心技术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核心技术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处于关键的位置,直接影响着公司产品的成果质量以及品牌信誉。人力资本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而核心技术员工由于其自身技能的难能可贵,往往成为可以为企业带来战略性利益的高价值员工。核心技术员工往往具有本行业丰富的从业经验,可替代性较小,对企业的发展起核心作用,是企业的稀缺资源,这些核心技术员工的离职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不顺利,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存亡。而且就算再招聘新的员工来替代的话也需要支付更加高额的费用,增加招聘和培训的成本,新员工对工作也需要有一段适应期,这些对公司的经济效益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核心技术员工流失的原因

1.薪酬待遇的不合理

核心技术员工往往会在薪资待遇方面存在不满意,从而成为导致其离职的首要因素。由于很多企业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对核心技术员工的激励根本不能体现核心技术人才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许多单位往往是平均主义,同一个岗位工资构成基本是一样的,对员工没有区别对待,不能与岗位价值直接挂钩,业绩平庸者工资奖金不比核心技术员工少,这种现象必然严重压抑了核心技术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其次,很多公司的基本工资整体上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甚至低于城市平均工资水平,这也导致很多核心技术员工的流失。第三,对于不同的岗位而言,核心技术岗位受重视程度并不高,在工资上表现比较明显,与一些管理岗位的工资区别不大,甚至往往要低于管理岗、行政岗的工资,会让核心技术员工有不满的情绪出现,导致离职率的升高。

2.偏重物质激励,忽略非物质性激励

长期以来,公司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行为和对人才激励机制的设计上倾向于物质的奖罚。对核心技术人才而言,其需要的层次会不断提升,仅依靠纯物质性刺激必然与核心技术人才的心理需求产生错位。而且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纯物质奖励的边际效用是逐步降低的,物质奖励效果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3.企业文化对核心技术人才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和谐的企业文化对核心技术人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不仅能增强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积极性,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降低人才离职率。许多公司没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文化氛围,核心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他们往往被视为高级打工仔,被看成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用工具。未得到充分的认可与尊重。

三、防止核心技术员工流失的对策分析

1.推行灵活自由的弹性工作制

传统的工作模式往往是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而这些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核心技术员工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现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办公会更加的便利化,公司更应该考虑为核心技术员工创造弹性工作制。让核心技术员工自己去选择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比如说可以在家办公,流动办公,从而减少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对核心技术人才思维的束缚。这样不仅能提高其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工作质量。

2.培养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

首先,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要真心地对待核心技术人才,沟通方式更加体现亲和度,多组织员工聚餐,户外拓展,以增强员工之间的粘合力,倡导员工之间的互敬互爱,团结互助,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其次,为了预防核心技术人才之间形成内耗,务必要营造健康、良性的竞争环境,以避免核心技术人才之间不合理的竞争,给公司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本浪费。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更是要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适时主动帮助员工解决实际的困难,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节员工之间的矛盾,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除此之外,公司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让公司自身变得更加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核心技术人才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令核心技术人才对公司产生更多的依赖,促进企业和人才双赢,促进公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