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42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1

不管是以贸易、投资还是援助的方式,企业都是“走出去”战略的承载主体。目前,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与实践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机构化和制度化的趋势,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与管理等概念越来越被频繁而广泛地提及。但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走出去”的中国涉农企业在海外落地经营的过程中时,则会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他们身上又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在海外落地经营的过程中时刻与跨国政治、法律及公共安全、跨文化交流、社区融入、危机管理、传播控制、环境可持续性等议题紧密相关,假如对这些议题重视不足或处理不当,不仅使涉农企业面临各种商业运营的风险,还为国家带来“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国际污名化标签。比如2007年中海油在印度尼西亚的棕榈项目由于受到当地环保主义者的干预而搁置,又如2012年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的豆类作物种植和加工项目遭遇当地“无地农民运动”的抵制等。与具有浓厚现代化特征的专业化、机构化和制度化相比,企业在策划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更具随机性、灵活性、多元性与适应性。本文将围绕着中国涉农企业在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凸显的其中三个特点展开论述。

首先,对于许多在非企业来说,“涉农”本身就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渠道和方式。这是因为农业本身就与减贫、粮食安全、就业、经济增长等国际发展议题紧密相关,尤其与非洲各国国情密切吻合。贫困与粮食安全是非洲大陆挥之不去的两片阴影,而它们都与当地农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非洲国家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nepaD)、非洲农业发展综合计划(CaaDp)、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及各国各类农业发展规划等在内的各种机制来发展自身的农业生产,并将解决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列为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许多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被东道国要求将其投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刚果(金),开矿者被要求与一定数量的农场开发结合在一起,并传递给当地农民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助其解决自身的粮食自足问题。在笔者多次的非洲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不管是中国海外承包商,还是专门从事基建、石油矿业等中国能源公司等,很多都有发展农业的尝试。当问及他们发展农业的初衷时,大都提及了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的期望和要求,并坦言发展农业本身是为了改善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为其解决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企业社会责任举措。通过发展农业生产、雇佣当地人口、传导农业技术等方式,企业在当地的社会声誉大幅提高,从而有利于其主营业务的开展。这个现象说明,一方面,中国在非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注重其所嵌入的“农业”与“乡土”的整体大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减贫性,可以充当许多在非中资企业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的剂和战略平衡杠杆,是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选择。

第二,涉农类企业在非洲当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客观上起到了社会整合的功能,企业与当地社区相伴而长、互相支持,在很多情况下被称之为“社区企业”。具有长久海外经营的涉农类企业在实践中都深刻体会到了当地政府在引导发展方面的财务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与国内在招商引资时期的强政府干预环境不同,非洲国家在独立前,大部分国家并没有以现代官僚体制治理国家的历史和经验,这不仅导致其在协调土地、金融、劳工、各类社会组织以及出台吸引外资的政策方面的能力较为有限,也使当地政府无力有效地支持当地企业、社区和民众更好地从外来投资中更多受益,而这些能力的不足反过来又会影响涉农类企业在当地的商业运营。类似的当地环境就为涉农企业在策划与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时提供了切入点。

实地调研的许多案例表明,中国涉农类企业在非为当地职工和社区提供医疗救助、教育投资,甚至教堂修缮等方面的支持,或者公司举办年底聚会邀请当地各界人士参加交流,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的功能,各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公司组织的各类集体性场合与空间中聚合、交流、合作,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和凝聚力。由于其嵌入当地乡土环境的天然特性,涉农类企业与当地社区和居民有着内在的社会、经济联系。比如说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分公司的厂址本身就在乡村之中,公司不仅为公司职工,还为农场附近的居民提供饮水、医疗、交通、娱乐等各方面的便利,并于2011年开始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支持下,以公私合营的方式与中国农业大学一起在农场附近展开了村级减贫学习中心的试验,通过这个村级中心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饮用水、小额贷款、农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还动员当地民众投工投劳,完成了当地乡间小路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公司还为自己赢得了周围社区对于农场的佑护。

第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走出去”的涉农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商业边地”(businessborderlands)的功效,即这些企业需要同时在母国和东道国这两个二元平行世界里运行,一方面需回应来自母国总部的要求和指示,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当地的挑战和需求。在许多情况下,它需要将在母国获得的经验和发出的指令在东道国进行适应性调整后进行技术上或是制度上的创新,方能获得全新的问题解决之道。在这些创新中,它就不断创造出母国和东道国共同交叉的“第三空间”(商业边地),这些“第三空间”的形态和发展态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上中非关系的状态,也在微观上形塑着海外企业的局部生存环境。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业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政府规定的原则和各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税的各项制度,适当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950年6月1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的建议,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调整农业税收的措施:第一,只向主要农产物征税,凡有碍发展农业、农村副业和牲畜的杂税,概不征收。第二,为了照顾农村的经济情况,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恰当地减轻农业税并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征收。第三,农业税应当以通常产量为固定标准,对于农民由于努力耕作而超过通常产量的部分不应当加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后,财政部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

同年9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公布了《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即日起施行。1951年秋,西北、东北、华北大区重新颁布了农业税暂行条例。

根据《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新解放区的农业税以户为单位,按照农业人口每人平均的农业收入计征。农业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以市斤为单位。不同来源的收入计算方法不同。每户农业人口全年平均农业收入不超过150斤主粮者免征,超过者按照3%至42%(后来逐步调整为7%至30%—作者注)的40级全额累进税率计征,农业税地方附加不得超过正税的15%.荒地,以试验为目的的农场、林场,经过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自耕的土地,机关、部队的农业生产收入已经向国家缴纳生产任务的,可以免征农业税。垦种荒地、轮歇地,可以定期免征农业税。遭受自然灾害者和特别贫困者,经过批准可以减征、免征农业税。

为了建立健全农业税制度,政务院、财政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关于农业税土地面积及常年应产量订定标准的规定》、《农业税灾歉减免办法(草案)》、《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受灾农户农业税减免办法》等。

在这一时期,农业税负担的基本政策是全国统一的。但具体的征收办法,各地区不尽相同。例如,在征税对象方面,华北区以耕地为农业税的征税对象,耕地的计算单位为标准亩;而其他地区则以土地收入为农业税的征税对象,收入的计算以土地的常年应产量为标准。又如,在税率方面,老解放区实行比例税率,新解放区实行全额累进税率。

1951年6月21日,政务院了《关于1951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指示》,其中将新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税的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分别调整为5%(提高了2个百分点)和30%(降低了12个百分点),将农业税附加的最高附加率提高到20%(提高了5个百分点)。

1952年6月16日,政务院在《关于1952年农业税收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为稳定农民负担,必须实行查田定产,依率计征,依法减免。

1953年8月28日,政务院了《关于1953年农业税工作的指示》,指出从1953年后三年以内,农业税的征收指标应当稳定在1952年的实际征收水平上,不再增加。

在牧业税方面,中央人民政府没有就牧业税作出统一的规定,而是授权各有关省的人民政府自行拟定征收办法,报请大区人民政府或者军政委员会核准以后,转报政务院备案。

二、新中国农业税制度的统一和调整

1955年9月29日,中共财政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两年来农业税工作情况和对今后工作意见向中央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应加强有关农业税收政策的调查研究,积极准备起草农业税法。

1958年6月3日,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即日起施行。国务院于同日了《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税平均税率的规定》,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税的平均税率从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19%(黑龙江省)不等,西藏地区征收农业税的办法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自行规定。

农业税的纳税人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类收入,以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为基本计算标准。农业税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的平均税率规定为常年产量的15.5%,县以上人民委员会对所属地区规定的税率最高不得超过25%.对于个体农民可以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一至五成(缺乏劳动力、生活困难者除外)。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可以随同农业税征收地方附加,附加率一般不得超过15%,最高不得超过30%.对于纳税人在山地上新垦植或者垦复经济林木取得的收入,定期免征农业税。对于纳税人从农业科研机关、农业学校进行农业试验的土地和零星种植农作物的宅旁隙地取得的收入,免征农业税。纳税人的农作物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而歉收的;农民生产、生活还有困难的革命老根据地,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贫瘠山区;革命烈士家属、在乡的革命残疾军人和其他纳税人,由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其他原因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过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

关于农业税的负担问题,财政部副部长吴波阐述了增产不增税的方针,并明确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年的农业税征收额将基本稳定在1958年征收额的水平上,不予提高。

1959年至1961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财政部关于调整农业税负担的报告》时提出:农业税的实际负担率,即农业税正税和地方附加的实际税额占农业实际收入的比例,全国平均不超过10%.同时确定,1961年农业税征收额调减以后,稳定三年不变,增产不增税。据此,全国农业税征收额调减了44.4%,后来一直稳定不变。

在牧业税方面,中央继续明确实行轻税政策,以扶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6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西北地区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继续实行轻税政策,取消草场税,牧业税的税率应当控制在牧业总收入的3%以内。

三、改革开放后农业税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税制度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对贫困地区采取了大量的减免税措施,二是逐步地建立了对于农业特产品征税的制度。

1978年12月2日,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关于减轻农村税收负担问题的报告》,规定从1979年起,在粮食产区,凡是低产缺粮的生产队(包括大队统一核算的单位),每人平均口粮在起征点以下的,可以免征农业税。起征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出规定,并报国务院审批。

1979年11月9日,财政部在《关于加强农业财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业税的征收额应当继续稳定不变,增产不增税。按照实行起征点的办法,对部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和社队的农业税减免,从1980年开始,一定三年不变。各地征收农林特产税的范围和税率,毗邻地区要在负担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平衡,以便更好地促进社队开展多种经营。牧业税也要贯彻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政策。牧业税的税率,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应当控制在畜牧业总收入的3%以内。

从1983年起,农业税起征点办法停止执行,并相应恢复因实行这一办法而核减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税征收任务。

1985年2月28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贫困地区减免农业税问题的意见》。文件规定,对于少数因自然和经营条件很差,解决温饱问题又需要一定时间的最困难农户,可以从1985年起给予免征农业税3年至5年的照顾。对于生产和生活水平暂时下降,困难较轻的农户,可以根据当年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减征或者免征农业税的照顾。

为了平衡农村各种作物的税收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83年11月12日,国务院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一文件,园艺收入、林木收入、水产收入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认为应当征收农业税的其他农林特产收入,均属农业税的征税范围。

198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林特产农业税征收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89年起全面征收农林特产农业税,并对征税办法作了若干改进。

1993年2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农林特产税税率的通知》,对部分农林特产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

1994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以后工商税制的第二次全面改革。在这次税制改革中,农林特产农业税与原产品税、工商统一税中的农、林、牧、水产品税目(不包括改征屠宰税的生猪、菜牛、菜羊)合并,改为征收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

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了《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农业特产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征税对象为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农业特产收入;全国统一的税目有烟叶产品、园艺产品、水产品、林木产品、牲畜产品、食用菌、贵重食品等7个,税率从8%至31%不等,其他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从5%至20%不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进行科学试验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在新开发的荒地、荒山、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特产品歉收的,可以享受一定的减税、免税待遇。

四、我国稳定农业税政策的措施

为了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中共中央、国务院和财税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稳定农业税收政策。

199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决定规定: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不变。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96年至2000年),国家对农业生产不开征新税种,国家规定的农业税税率不再提高。任何地方无权设立税种,提高税率,非法设立的税种和擅自提高的税率一律取消。农业特产税必须据实征收,不得向农民下指标,不得按照人头、田亩平摊。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不得重复征收。

200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强调严禁违反国家税收政策向农民乱摊税赋,严禁强迫村集体和农民贷款上缴各种税费。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地方,要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央的政策精神,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首要出发点,真正使农民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等部门报送的《关于2002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执行禁止平摊农业特产税的规定;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普遍推行农业税收“公示制”;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继续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规范农业税收征管,防止违反规定平摊税收,落实好灾区和贫困地区农业税费减免政策。

五、农村税费改革的起步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减轻农民负担要标本兼治。合理负担坚持定向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严禁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纠正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各种错误做法,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逐步改革税费制度,加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立法。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就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同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当年将在安徽省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行展开。

2001年3月24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包括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土地、常年产量和计税价格,采取有效措施均衡农村不同从业人员的税费负担,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特别要减轻生产环节的税收负担),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妥善解决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五保户”供养经费开支,妥善解决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后出现的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配套工作,包括改革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加大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条件的市级政府也应当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这项改革);严格规范农业税征收管理,建立健全村级“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乡村不良债务。

六、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逐步扩大

200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确定了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其中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国务院确定的试点地区;上海、浙江、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直辖市,如果条件基本成熟,可以自费进行扩大改革试点);规定了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包干使用的办法。

200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003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2000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在2003年这项工作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行为与意愿;实证分析

建立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提高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已有的研究主要是规范分析,实证研究较少,以农民为合作社发展的微观基础来揭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发展内在机理的实证研究就更是少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能够满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商品生产者谋取或维护自身利益、增强竞争能力的社会经济需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第一行为主体和最终实施主体应该是农民,我国新形势下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应该以尊重农民的行为与意愿为前提,以满足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农民的积极参与为根本手段。因此,了解农民的合作行为与意愿,对于把握未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方向,揭示现阶段我国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制定政策支持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对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等部分行政村的200个农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对现阶段影响农民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探索现阶段影响农民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决定因素。

一、影响农民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因素

影响农民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因素众多,本文这里主要是从农民的个人情况、家庭特征入手寻找影响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因素。从研究结果来看,农民个人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水平、是否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以及是否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民参与合作的行为与意愿均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其中男性有76.3%的人愿意参加合作社,比女性(65.6%)高出了约11个百分点;受教育年限与农民参加合作社的行为与意愿呈正比关系,受教育年限越长,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的人越多(受教育年限9年以上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分别比受教育年限6-9年和低于6年的农民的比例高1.7个百分点和12.1个百分点);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81.2%)比未参加过的农民的比例(70.6%)高出10.6个百分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了解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比不了解的农民(60.3%)高12.4个百分点。比较特殊的是农民愿意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抛物线的形式,年龄小于30岁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为71.7%,年龄处于30-45岁的农民的比例增加到77.2%,而年龄大于45岁的农民的比例又下降到70.5%,基本与30岁以下的农民处于同一水平。

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与意愿也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从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来看,家庭劳动力人数少于2人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75.1%)分别比家庭劳动力人数为3-4人(70.7%)和4人以上(70.5%)的农民的比例高出4.4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农户的家庭劳动力数越少,越想依赖于合作社的帮助;从农户产业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明显高于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民,其中从事养殖业农民愿意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最高(76.6%),分别比从事种植业农民(72.3%)和以非农产业为主农民(69.8%)的比例高出4.3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农户年农业生产成本超过3000元的农民(80.2%)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分别比年生产成本为1500-3000元的农民(72.1%)和低于1500元的农民(67.2%)的比例分别高8.1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年生产收入超过5000元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收入低于5000元的农民的比例高3.8个百分点。除此之外,相信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带来受益(有预期心理?①)的农民愿意参加合作社的比例(84.7%)比持怀疑态度的农民的比例(68.1%)高达16.6个百分点。

二、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及其估计

在未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农民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以及农民预期心理等均对农民参与合作的行为与意愿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出影响农民参与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决定因素,本研究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建立如下的经济计量模型:

农民参与合作行为与意愿=f(农民个人特征,农户特征,预期心理,其他)(1)

(1)式中,农民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是否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以及是否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个因变量。其中,将性别是否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和是否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设为虚拟变量,具体讲就是如果男性设为1,是女性设为0;参加过职业培训的设为1,未参加过的设为0;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为1,不了解的设为0。农户家庭的特征包括农户家庭的劳动力数、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年生产成本、年生产收入共4个变量,其中通过农户农业年生产成本反映出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大小对参与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影响;通过农户年生产收入反映出农户富裕程度对农民参与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为较富裕农户(变量值为1),低于5000元的为不富裕农户(变量值为0)。预期心理指的是农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否获取利益的预期心理,相信能够受益的变量值为1,持怀疑态度的为0。

本研究中农民是否愿意合作为[0,1]变量,所以采用probit回归方法估计农民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以及农民预期心理等因素对农民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影响。具体建立的实证方程如下:

?y=φ(x1,x2,x3,x4,x5,x6,x7,x8,x9,x10,x11)+ε(2)

(2)式中,y代表农民参与合作的行为与意愿;ε代表随机扰动项;x1代表农民参与合作的预期心理;x2、x3、x4、x5、x6、x7分别代表了农民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线性项)、年龄(二次项)、受教育水平、是否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和是否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共6个变量;x8、x9、x10、x11分别代表农户特征中的家庭劳动力数、农户产业结构、农户年农业生产成本、年收入共4个变量。?为了估计农民预期心理、农民个人特征和农户特征对其参与合作行为与意愿的影响,我们同时估计出非标准化模型(probit)和标准化模型(dprobit),通过标准化模型估计(dprobit)确保预测值介于0-1之间(见表1)。表1中显示出多数变量的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且符号和预期结果一致,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估计结果。

(二)计量结果的评价

从表1的计量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预期心理对农民参与合作的行为与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其系数值达到0.16,表明了认为参与合作可以受益的农民比持怀疑态度的农民愿意参与合作的比例高16%,从而证明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农民做出的贡献在影响农民是否选择参与合作中的决定性。

在农民个人特征的影响因素中,男性比女性愿意参与合作的比例高11%,表明男性更愿意选择合作;受教育年限的系数为0.02,表明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愿意参与合作的农民人数将增加2%,说明了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参与合作的行为与意愿越强;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的农民要比未参加过的农民愿意合作的比例高4%,表明通过农民职业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合作意识,愿意合作的人数将提高4个百分点;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比不了解的农民愿意合作的比例高13%,调查中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农民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收益”的本质属性,都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官办”组织,显示出了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常识宣传的重要性。

在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劳动力数、农户年收入的变量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家庭劳动力数和农户年收入对农民合作的行为与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农户产业结构的系数为0.03,说明了从“养殖业-种植业-非农业为主”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低,农民愿意参与合作的比例越小;农户农业年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农户家庭生产规模的大小,其变量系数为0.07,表明了农户家庭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农民合作的行为与意愿越强烈。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这200个随机样本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

第一,农民的预期心理是农民合作行为与意愿的重要决定因素。一直以来,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呈现出“小、散、弱”的“通病”,数量上庞大,但真正做大、做强、能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是少之又少。这不仅使得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微薄,而且具有区域性、阶段性的特征,从而使农民对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持怀疑或观望态度,未能产生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带来稳定收益的预期心理,反而产生要受合作社约束、交纳会费等的思想负担。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上,应该保证合作社的组建要建立一个,成功一个,由少到多,有点及面。发挥出典型合作社的辐射效应,让农民看见参加合作社的好处,从而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否了解,对其参与合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中发现,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收益”的本质,误认为合作社是服务于政府,受制于农村基层干部的“官办”组织,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农民担心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又走上了20世纪60-70年代“搞合作社”、“大锅饭”、“归大堆”的回头路,害怕合作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加强合作思想的宣传工作,切实使农民明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唤起或增强农民群众的合作意识。

第三,农民个人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影响着农民参与合作的行为。农民的性别、受教育水平、是否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以及农户产业结构、生产规模等均对农民参与合作的行为与意愿有着影响。农民个体中,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合作,受教育水平高的比受教育水平低的更愿意参与合作,参加过农民职业培训的比没有参加过的更愿意参与合作;农户家庭中,从事养殖业的比从事种植业、非农业生产的愿意参与合作,从事种植业的又比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更愿意参与合作;农业生产规模大的比生产规模小的农户更愿意参与合作等。

注释:

①这里的预期心理是指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带来收益的预期心理,其中包括农民生产产品产量的增加、农业新科技的应用、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价格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munker,hans,reviewoftheroleofcoopertativeinthe21st,review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1995(88).

[2]曹建民,胡瑞法.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28-35.

[3]傅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问题[j].经济学家,2004(5):101-108.

[4]王征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36-39.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21-02

一、河北省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河北省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支持“三农”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余额达727388万元,有力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中农业银行成为支持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2006年末,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达27亿元,比年初增加7亿元,增幅达35%。农业银行根据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远期规划,确定了五个支持重点:重点支持具有特定资源优势、能够加快资源转化的开发型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层次;重点支持已经形成产业集群、比较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市场定位明确、专业化经营的特色龙头企业打出品牌、提高竞争力;重点支持业务关系稳定、业绩优良的外向型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稳步走向国际舞台;重点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循环农业。2006年,中国农业银行推出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政策,优先为重点龙头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具体做法是:支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跨区域生产、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深加工及出口创汇效益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根据龙头企业资金周转季节性强、流量大的特点,及时做好信贷规模配置和系统资金的调度;从信贷政策、业务处理、运行程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制定服务规范,使龙头企业在农行系统任何层次、任何部门办理业务,都享受到优质服务。

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银监会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适时拓展了农发行职能。农发行业务范围已由单纯地发放粮棉油购销储贷款,扩展到发放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科技贷款。从实践看,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农发行明确营销重点,加大营销力度,以落实省政府与农发行签订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合作协议为契机,借助政府信用和组织优势,加大对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服装、仓储、食品制造、养殖等行业,促进了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水平逐渐提高,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同前,全省已建成规模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00多家,其中,部级2l家,省级161家,市级650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业已达130多家,比2000年增加76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县域特色主导产业达171个,比2000年增加38个;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种养基地455个,比2000年增加70个。

龙头企业形成的网络成为带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构筑了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格局。据统计,200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1569亿元,比2000年增长97.4%,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6.7%,比2000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一是通过中介组织带动农业产业化。40%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社、服务协会等中介组织,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2006年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65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5.3%,户均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4349元,纳入产业链的农户比一般农户人均多收入60-70元。二是资金扶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担保金额11782万元,其中抵押230万元,为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承贷承还金额308万元。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小。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的情况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产业化组织整体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使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资金需求快速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给农村信贷资金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资金需求快速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一次性巨额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多。因为缺乏资金,许多农民即使有好项目也只能望而却步。二是资金需求多元化,第二、三产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目前,新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难题。由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种环节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赊销欠账已成为农村常见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潜伏着信用危机,成为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的因素。

3、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金融机构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的管理难度增加,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前金融支持力度较低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产,铺加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当前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加之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表现出整个产业的弱质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整个产业的脆弱性。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仍非常慎重。二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实行扩张与收缩战略,即收缩农村网点及放贷权限,扩张城市网点,加大了分布在农村的龙头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难度。

4、金融机构之间协调配合不畅。农业产业链中涉及工业、商业、乡镇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及农户等多个承贷主体,单个金融企业,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一般没有实力独揽某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金供给,而目前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方面相互独立,协调配合较少,这使得产业链在逐步延伸的过程中,不同借款主体的资金需求难以及时满足,易造成产业链断裂,不利于处于成长期企业的发展。

另外,信用环境欠佳,部分企业、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村执法环境差,金融部门依法维权费用高、难度大等问题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对金融支持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的建议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的深刻变革和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金融机构应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当前,建议各级金融机构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基地+农户”办理扶贫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予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社评估,实行农户信息公开和贷款信息公开,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以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2、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专门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特点、资金运动规律,逐户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构建符合龙头企业特殊需求的多元化金融产晶体系。一是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为龙头企业提供现金管理平台,实时归集龙头企业予公刊、分公司的外埠资金,统一调度,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二是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给予公开统一授信、核定可循环使用信用,根据企业需要随时办理信贷业务,使龙头企业更加及时、方便地使用银行信用。三是积极探索权益质押、应收账款融资、动产抵押、仓单质押等多样化担保方式,突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的瓶颈,盘活他们的各项资产。

3、优化信贷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扶持那些商品率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或行业成为优势产业,促进农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一是对贷款额度大、资金需求多的龙头企业,南省分行重点管理。对龙头企业的项目贷款、公开统一授信业务和大额流动资金贷款由省分行直接调查、审查和审批。二是对龙头企业的特定业务、特定产品单独授权,对特殊资金需求实行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三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的市县,适当扩大信贷审批权限,建立信贷直通车制度,对省分行及以上权限的业务,直接报省分行办理,减少中间环节。四是在内部实行业务“限时办结”和“首问负责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业务重点关注,提高办事效率。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5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特色农产品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项目

一般来说,特色农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类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外向型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坚持科学发展关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从而进一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在国家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开辟新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年)》。《规划》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各自的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补助投资、地方补助投资、企业自有资金及其他投资四个部分。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五类示范项目:一是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发展“龙型”经济。二是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发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农业适用新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和先进工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支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发展,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放缓,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且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我国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由于地域广阔的农村,还处于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状态,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整体质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矛盾和困难。由于这些地域是农业产业化潜力和开展的重点区域,小农生产方式无疑是大规模产业开发的一大障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全球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2002年2月,农业部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以质取胜,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等四大发展战略,特别指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出口企业规模偏小,最初的巨额利润刺激众多民营企业加盟,容易引发无序竞争。

4.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我国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依然是影响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量等是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逐步对产品质量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外销。

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大力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要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领导,逐步理顺动植物内外检体系,减少不同部门的重复设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尽快制定和修订规范的有害有毒物质残留限量及检测方面的标准,使检测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我国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程,尽快启动我国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推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关疫情管理规范,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消除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关禁令,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足的状况,应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形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在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及队伍建设,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农产品安全工作程序。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重点要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分层次加快省级、市州级、县市级和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必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为全面推进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因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经常发生农产品出口受阻情况,而有关部门的服务又不到位。因此,向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国外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外贸企业出口农产品,直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

2.做好区域布局,加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96年至2008年底的相关数据统计,山东省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来说都居于前列,其中水产品和蔬菜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首位,这些农产品中约55%销往国外,商品率达70%。此外,蔬菜种植逐年扩大,一些优质蔬菜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订单农业也日益壮大,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先导。

“十五”计划纲要中曾特别强调了发展外向型农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继续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蔬菜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蔬菜出口规模的扩大。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我国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特色。此外,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推进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引进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使之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发挥农业产的比较优势,加大农业技术的创新,推进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艺,休闲农业;把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突出重点,强力推动,着力培育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的深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发展供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商客入驻几个示范园,兴办加工园区,独资、合资、合作兴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界限,鼓励国有工商企业、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造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日益紧密。培育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基地,发展一批大产业,形成“内外相连、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调整国际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和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力创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好对外的市场营销工作。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说明我国特色农产品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且到目前为止,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上升,说明我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赵敏.特色农业发展指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2]宋伦进.加入wto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下湖南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82).

[3]屈孝初.湖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杨载田,袁开国.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3).

[5]hillman,j.nontariffagriculturaltradebarrierrevisited.paperpresentedat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researchconsortium,tuscoaz.,workingpaper06-2,dec.

[6]gallagher.paul.internationalmerketingmarginsforagriculturalproducts:effectsofsomenontarifftradebarriers.amer.j.ofagr.econ.80(may2007):325-336.

[7]邓笑天.农业的区域化思路[eb/ol].[2007-01-28]..

[8]陈章喜,周芮仪.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与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6(2).

[9]金紫江.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述及其运用[j].经贸理论,2008(4):15-17.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

(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7

[关键词]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农村经济体系;“三农”问题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直至今日,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也促使各个行业转型升级。处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传统经济模式逐渐衍生出互联网经济这一模式,最为常见的是电子商务。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国内外的普及,其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逐渐与农村经济体系深入融合。我国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农村经济发展树立特色农业经济这一目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面临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的诸多机遇,农村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模式也树立了全新的方向。对比传统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使得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创新了销售渠道,也为“三农”问题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思路。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在电子商务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对显著的效果,制定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拓宽了电子商务在广东省的覆盖范围,还推动了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切实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水平。

一、广东省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推出《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带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1]。广东省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之外,还着手探索了互联网+渠道,开拓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农村”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打开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新渠道,也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截至2020年,广东省电子商务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创建支撑服务体系,使得城乡双向流通渠道高效运行,不断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规模。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目前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共有50个,乡镇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数量超过100个,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行政村实现了全面覆盖[2]。与此同时,广东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超过30%,并且呈增长趋势,直接提升了当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2018年广东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51.57亿元,增长幅度为4.0%,整体发展势头稳定且良好,对比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增速均处在领先位置(见图1),有5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20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高达亿元,超过100家电子商务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3]。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广东省目前建设了部级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基地,拥有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超10万名,不仅提升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环境。

二、建设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广东省建立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包括网络农产品交易与涉农交易等。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批发与市场体系,明确特色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从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着手加强整合,保证信息精准性,加强对交易服务、结算、仓储等第三方服务的重视,将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覆盖到全省甚至全国各地[4]。创建的特色农业商务平台具有第三方属性,当地的农民与涉农企业均可以在该平台中享受商务服务。搭建会员管理制度,所有平台的会员可以享受到优惠与权限升级等权利。信息方面,无论是买卖交易双方还是平台的其他用户,都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中、搜索需要的信息数据[5]。与此同时,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是交易服务,根据分级管理要求,将不同级别的用户所享受利益明确划分,保证管理效果。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提供资金流与物流专业服务,银行系统与物流系统对接,实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三位一体,不仅能够保障线上支付安全,也可以将销售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配送至所需地点,加强交易资金流、物流运行协调性[6]。除此之外,展开信息交流管理,所有平台的用户进入到系统交流专区提问,营造自由交流环境。平台中上传的产品信息、交易信息等,经过大数据分析与统计自动生成报表,为销售月结、年销售额统计提供依据。关于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安全,应该制定安全保障方案,例如可以采用Ca认证,保障商家产品交易、物流运输与在线支付等各个流程的安全性。开发涉农信息资源需要有对应的信息库,保证开发深度,与当地村委会、龙头企业等紧密联系,采集全面的数据与信息,利用网络将信息传递给所有农户。关于三农信息的开发需要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了解农副产品与农资产品情况,获取到有价值的种植、养殖数据[7]。与此同时,建议创建城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数据采集交换,使所有三农信息能够在线共享与整合,在大数据帮助下实现信息资源集中。为了保证信息资源开发有效性,必须要创建专业团队。例如组建农业信息协会,凭借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农户经济增收。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方案的制定还应该能及时帮助当地所有农户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与技术优势,广大农民群众利用微信、电话等渠道直接与专家取得联系,咨询农业方面的问题。

三、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的运行

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运行,信息服务渠道比较多元化,其中在运行中要将重点集中在进村入户这一方面。首先要实现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的结合,例如电视、电脑与电话,拓宽农民获取信息途径范围[8]。在互联网普及与信息化建设这一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实现全面宽带入户,还要提高移动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其次,农村、市、县、乡村户信息网点建设,是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确保广大农民能够享受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便利。为了突出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方面也要体现独特性。结合广东市电子商务平台,参考“一乡一站”“一村一站”经验,建设特色农业产品网站,以农村、市、县、乡、村户为单位,充分体现出规模效益,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的问题,为其提供专家信息咨询服务;最后,为了使农村特色经济更加深入地落实,在当地政府部门指导下坚持市场化运行,基于当地特色农业经济,探索电子商务运行模式。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农业电子商务产业的深度普及[9]。

四、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各个地区互联网企业也要关注农业发展,在搭建农业服务平台时,加强对产销连接以及涉农电子商务的重视。一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效果显著,使得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不断探索中获取全新的思路,直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0]。然而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进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建与运行还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例如基础设施老旧、人才不足等,为了使特色农业经济电子商务模式深度发展与落实,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供法规制度保障要想推动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确广东省电商发展典型地区,总结成功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加以推广;第二,分析广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电商的优势,结合电商发展进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相关制度与规范条例的针对性,广大农户可以严格按照电商经济发展要求规避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农业电商发展期间,深入贯彻落实农村电商政策,发挥出政策引导作用,为特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二)提供基础设施与物质保障农村电商深入发展与落实必须定期更换基础设施,加大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拓宽物流覆盖范围,尤其是道路项目建设,明确县级与村级公路工程重要意义,从而构建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农村公路交通网,推动电商物流业务普及;第二,完善农村电商信息化基础设施,使互联网通信更加完善,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运行提供保障。

(三)提供资源配置保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强当地资源配置合理性。一方面要引进技术手段开发农村电商资源,提高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使用率,并且将现有资源最大程度地转换为经济效益[11];另一方面推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务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提供电商人才保障任何地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农村电子商务也是如此。为了提高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组建专业电商人才团队非常重要。现阶段,广东省培养电商人才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考虑到今后农村电商可持续性发展,还应该重点关注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第一,在人才引进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与政策,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电商提供优惠政策、先进技术支持,促使广大优秀人才从事农村电商领域工作;第二,专门组建电商培训线上平台,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以及龙头企业负责培训,帮助农户了解电子商务;第三,引进人才管理与激励制度,凭借优惠政策起到吸引电商人才的效果,以此来推动广东省农村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提升。

(五)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大数据时代下农村电子商务需要获取实时数据,特别是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要提供互联网技术保障,构建互联网加农业信息平台,全方位采集市场信息,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决策,将生产需求面临的矛盾解决,也可以杜绝盲目生产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水平。

(六)提供农业电商体系保障1.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品牌农村电子商务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升,要有特色农业经济电商品牌,特别是独具地区特色的品牌。所以,广东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要总结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电商的优势,将自身特色和品牌打造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当地农产品在网络上的知名度,实现农村企业与电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2.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各项要求,组建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在物资、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加强重视。通过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广东省农产品生产与经营,加强农业牧渔融合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使得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12]。与此同时,广东省涉农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在兼并重组与深度融合这两个方面,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可以与特色农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展开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大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还有利于当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深度落实品牌发展战略,发挥现代化特色农业体系优势,提高广东省农村电商经济水平。3.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系统结合广东省农业电商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创建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系统,搭配数据库运行,使得农业产业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个流程所产生数据,都能够实现在线共享与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特色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测,将监测所得数据录入到大数据系统当中,展开大数据分析,完善广东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广东省推动数字化农业、智慧环保农业发展,重点关注长效扶贫产业。当地电商龙头企业将农产品销售途径拓宽,为农村物流配送提供支持,使得快递网点在乡镇覆盖率不断提升。推动特色农业发展,要探索互联网+这一途径,打造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物流配送流程,在传统线下销售基础上,促使广大农户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实现特色产业创新。利用电商服务平台将广东省特色农产品销售至全国乃至国外市场。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8

在全国“两会”方才落幕之际和全区春季农业出产陆续睁开的要害时辰,行署决议召开此次春季农业出产现场会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调剂会。会议的首要义务是:仔细贯彻落实全国“两会”、中心乡村任务会议和省委乡村任务会议精力,进一步剖析当时我区农业情势,交流各地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经历,充沛调动各方面的力气,敏捷掀起春耕出产高潮,全力抓好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各项任务,确保全年粮食不变增产、农人继续增收、农业实在增效和乡村昌盛不变。

一、准确掌握情势,实在加强抓好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好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人增收和社会不变大局。多年的理论证实,确保粮食和首要农产物有用供应,有赖于春季农业出产的强力支撑;促进农业不变开展和农人继续增收,有赖于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财产开展的根底保证;推进全区“强区升位、跨更加展”,有赖于春季农业出产和农业财产化推进的主要奉献。近年来,全区上下连合一致、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接纳扎实有用的办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财产继续安康开展。尤其是上一年,全区各级各有关部分在地委、行署的准确指导下,起劲克制千载难逢特大干旱灾祸对农业开展形成的严峻影响,集中全利巴灾祸形成的损掉降到最低水平,完成了大灾之年农人不减收的目的。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63.05万吨,农人人均纯收入达3350元、比上年增进8%,乡村贫穷生齿净削减20.4591万人,乡村经济社会坚持安康开展的优越势头。

本年,地委、行署明白提出“农业添加值增进6%以上、粮食总产量增进1%、农人人均纯收入增进15%以上”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容身区情、契合实践的目的,又是一个自我加压、奋力拼搏才干完成的目的。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全区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总体情势向好,各项任务扎实有用推进,尤其是从上一年启动施行“3321”特征农业基地建立以来,各县(市、区)高度注重、全力施行,基地建立已获得了阶段性成效。然则,因为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乡村地盘瘠薄破裂,农业根底设备单薄,农业构造调整措施较慢,农业财产化程度不高,全区贫穷面大、贫穷水平深,农业开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建立还相当滞后,情势依然不容乐观。还,我们也要看到,党中心、国务院和省委、省当局高度注重农业开展,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撑力度,明白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开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之“4.14”会议之后,各派中心、全国工商联、国度有关部委和省直有关部分进一步对我区倾力帮扶,这为我们加速推进农业开展、促进全区现代农业建立带来了可贵的前史时机。因而,全区各级各有关部分务必认清情势、一致思维、抢抓时机,实在加强抓好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环绕“夯实根底强潜力、狠抓出产保供应、调整构造促开展、力促增收惠民生”的总体思绪,以凝冻灾后出产恢复为重点,以进步农业综合出产才能为中心,以加速农业科技提高、优化农业构造为基本,以推进农业财产化开展为主线,强化组织指导,加大任务力度,调动一切要素,克制一切坚苦,以发奋有为、积极进步的精力形态,以开辟立异、扎实有力的任务行动,果断打好春季农业出产这场硬仗,扎实推进特征农业基地建立,起劲促进粮食不变开展、农人继续增收和乡村调和不变,为具体加速实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奠基坚实根底。

二、凸起任务重点,扎实推进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各项任务

(一)凝冻灾后出产恢复必需高度注重。要依照“保增进、保不变、保民生”的要求,对峙“量体裁衣、分类指点”的准则,实时组织展开灾后农业出产恢复任务。一是要落实灾后出产恢复办法。要依据凝冻受灾状况,制订出产恢复目的、重点和办法,连系实践,注重实效,抓紧组织施行,确保灾后出产恢复任务实在有用。二是要增强夏收农作物田间治理。要实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化田间地头展开技能指点,查苗情、查墒情、查病情,指点农人群众搞好小麦、油菜等夏收农作物的田间治理,组织展开清沟沥水、培土护根、增施有机肥和喷施叶面肥,促进苗情晋级转化,并仔细抓好病虫害的猜测预告,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包管夏日粮油有一个好的收成。还,要实在搞好新植茶园、经果林和牧草的春季治理,进一步促进特征农业基地建立。三是要实时抓好农作物改种和补种。要进一步核实和把握受灾状况,组织发起农人群众实时改种和补种适合农作物,全区要完成补种蔬菜10万亩、杂粮10万亩,扩种马铃薯10万亩,最大限制地挽回灾祸损掉。四是要抓紧恢复畜牧业出产。要仔细核实因凝冻灾祸形成的畜禽和圈舍损掉,实在协助群众搞好恢复重建,确保畜牧业出产继续安康开展。

(二)全年粮食出产必需实在不变。粮食出产是安世界、稳民意的根底财产,粮食平安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社会的不变与开展。一是要不变粮食栽种面积。本年全区玉米、水稻、马铃薯、杂粮栽种方案辨别为360万亩、70万亩、500万亩、83万亩,各县(市、区)要实在搞好统筹规划,实时把各项出产义务分化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到田间地块,确保各项方案落到实处。二是要不变粮食产量。要对峙以加速科技提高、优化种类构造、进步单产程度为打破口,进一步夯实粮食出产根底,进步粮食综合出产才能,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进1%以上。要环绕国度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在我区布置施行的粮食高产创立、粮食增产工程等项目,接纳有力办法,确保全区粮食丰登丰盈。三是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要具体贯彻落实国度和省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特殊要注重抓好粮食补助、良种补助、农机具补助、农资综合补助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最大限制发扬强农惠农政策的鼓励效应,有用加强广阔农人务农抓粮的主观能动性,确保粮食出产不变开展。

(三)春耕备耕任务必需确保到位。抓好春季农业出产,春耕备耕任务至关主要。一是要搞好农资供给,把好保证关。各级种子和农资部分要敏捷清点所储藏的种子、农膜、农药和化肥等农用物资,抓紧做好农用出产物资的调剂和调运,确保各类农资实时到位、储藏充沛,包管春耕出产需求。还,地、县(市、区)有关部分要通力协作、亲密共同,出力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峻袭击制售冒充伪劣种子和农资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农资市场,起劲维护广阔农人的好处。二是要优化种类构造,把好良种关。要实在增强对农人群众购种、用种的宣传和指点,指导农户量体裁衣、科学合理地选种和用种,特殊要鼎力推行抗逆性、抗病性强和高产优质的优秀种类,进一步优化种类构造,完成种类结构科学化,有用促进全区农作物种类更新换代。三是要合时育苗播种,把好时节关。各级各有关部分要实时组织农技干部深化乡村、农户、田间地头,精心指点好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育苗任务。特殊要注重抢抓“冷尾暖头”,鼎力推行现代保温育苗技能,避免“倒春寒”等不良天气对玉米育苗和水稻育秧等的影响,并积极研讨和探究我区分歧生态区域的栽种规则,掌握时节,合时抓早。我区东部地域要力争在清明节前10天完成播种育苗,中部地域力争在清明节前播种育苗完毕,西部高海拔地域力争在清明节后10天播种育苗终了。还,要针对能够呈现春旱的实践,抓好抢墒栽种,出力推行旱作节水技能。四是要推行农机功课,把好效劳关。要增强山地合用农机研讨、示范和推行,积极探究山区农业机械化开展机制和形式,凸起抓好以购机补助任务为主线,推进农机专业协作社建立、农机化示范项目建立、农机平安出产建立,起劲进步全区农机配备程度、功课程度、平安程度、科技程度和效劳程度。特殊要针对当时春耕出产实践,积极组织机耕、机灌效劳步队,深化出产第一线,疾速、有用地推进春季农业出产。五是要强化科技推行,把好指点关。要依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能方法直接到人”的要求,接纳举行专题培训班、召开现场会议、发放技能材料等方式,实在搞好春季农业出产的技能指点和培训,积极推行玉米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绿肥聚垄、地膜掩盖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合用技能,起劲进步广阔农人的科学出产程度。还,要出力打造玉米、马铃薯、蔬菜等规范化科技示范样板,各县(市)农业科技示范样板不得少于10000亩,百里杜鹃治理区不得少于3000亩,乡(镇)农业科技示范样板不得少于2000亩。在示范样板建立中,务必做到优秀种类掩盖率达100%、规范化栽种达100%、测土配方施肥达100%、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率达100%。

(四)春季畜牧业出产必需抓实抓好。畜牧业是农业财产中的主要构成局部,在农业经济构造中的位置越来越主要。当时,要凸起抓好以下三项任务。一是抓防疫。要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家畜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和鸡新城疫等疫病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动物防疫任务责任制,具体施行畜禽强迫免疫,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场(户)、场(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彻底消弭免疫空白和死角,确保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100%。要做好免疫档案记载记录和抗体检测任务,确保建档率达100%,包管免疫抗体及格率到达有关规则要求。要仔细搞好动物疫病普查任务,实在摸清动物疫病底数,做到早发现、早应对、早息灭。还,要进一步完美疫情核对和申报准则,实在增强防疫步队建立,储藏足量的防疫物资,树立健全突发严重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预警机制和保证机制,起劲进步畜禽疫病应急措置才能,有用节制严重动物疫病的发作和传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二是抓繁育。要加速推进种畜(禽)基地建立,仔细抓好液氮出产和供给,实时将液氮送到底层输配点,包管各输精点对液氮冻精的需求。要仔细做好各输精点设备设备的反省和维护,对不克不及正常运用的设备要实时改换和增补。还,要增强输配技能步队建立,强化技能培训,进一步进步人工配种质量。三是抓项目。要仔细抓好草地生态畜牧业财产化科技扶贫项目建立,精心组织施行,确保项目建立收到实真实在的成效。特殊要着重抓好大项目,使项目建立有层次、有规划、有用益,并实在搞好春季牧草栽种和以集中建圈、分户豢养为主的规划养殖,鼎力推进畜禽养殖规范化建立,重点搀扶建立一批肉羊、肉牛、奶牛、家禽、生猪养殖规范化示范场,推进全区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开展。

(五)特征农业开展必需扎实有力。要一直对峙把调整农业财产构造、推进财产化运营作为春季农业出产的重中之重,加速现代农业开展措施,进一步提拔全区农业出产的全体程度。一是出力抓财产基地。依照“做好规划、做大规划、做强财产”和“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开展准则,对峙把财产基地建立作为农业财产化运营的重点,紧紧环绕加速开展蔬菜、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烤烟、油菜、核桃、精品果业、茶叶、中药材、特征杂粮十大特征农业财产,遵照“区域化结构、高效化种养、科学化治理、专业化出产、规划化开展、财产化运营”的总体思绪,量体裁衣编制开展规划、制订开展目的,积极调整春季农业出产结构,加大乡村地盘流转力度,接纳超凡规的方法办法,加速建立一批集中连片、规划运营的栽种(养殖)示范园区,尤其要出力打造特征农业“十带百园”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特征农业财产疾速安康开展。二是出力抓协作组织。要注重在地盘流转、政策搀扶、推行科技、强化指导上下功夫,鼎力开展乡村协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特殊要对已有必然市场份额、开展前景好的农人专业协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赐与优惠的搀扶政策,促使其做大做强;对同类农人专业协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要指导它们兼并重组,握成一个“拳头”,以便加强开展合力,发扬好市场竞争优势;对有优势特征农产物但无农业龙头企业的区域,要加大引进、搀扶、培养新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作组织力度,并充沛发扬其衔接市场的纽带效果,进步农人组织化水平,指导农人走向市场。三是出力抓示范工程。特征农业开展必需要树典型、建样板、有规划、奏效益。当时,要连系春季农业出产,积极搀扶开展一批“三万”农业工程示范户,指点示范户进一步理清开展思绪,调整栽种构造,出力推行优质种苗、测土配方、精量播种、节本增效、设备栽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出产等现代农业集成技能,注重开展具有山区特征的精品农业和设备农业,完成高产、优质、平安、高效,实在推进现代农业开展历程。四是出力抓品牌打造。要施行品牌计谋,以规范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市场要效益,着重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据有率高的农产物知名品牌,并加大区内现有农产物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使我区特征优势农产物迈出、跨出贵州、走向全国,以品牌打造推进农业财产化开展。

(六)农业乡村其他任务必需统筹落实。要注重任务统筹、协调推进当时农业乡村有关任务。一是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设备建立。针对我区水旱灾祸频发的实践,制订实在有用的任务办法,调动一切积极要素,加速推进大中型灌区建立与节水革新,全力抓好“五小”水利、烟水配套、抗旱水源点建立等工程项目,强化水资本治理与调剂,搞好提灌机具检修和水库山塘蓄水,统筹处置好出产与生涯、抗旱与防汛、水能与水利的关系,保证农业出产继续不变开展。二是进一步推进高规范根本农田建立。抓紧施行中低产田土革新、地盘开拓整治、小流域管理和农业综合开拓等工程,还扩展测土配方施肥规划,鼎力推行机械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绿肥聚垄等合用技能,出力建立高规范根本农田,不时进步耕地的产出才能和综合效益。三是进一步抓好春季植树造林和丛林防火。春季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节,要抢抓有利机遇,加速施行各类林业生态建立项目,确保完成年度营建林义务。还,要高度注重春季丛林防火任务,特殊要着重抓好清明节的丛林防火,严厉管控野外火源,深化宣布道育,落实防备办法,做好应急保证,确保全区不发作大的丛林火警。四是进一步搞好防灾减灾任务。地、县(市、区)有关部分要超前做好防汛抗旱、严重病虫害防治等任务,强化天然灾祸监测预警系统建立,进一步完美应急措置预案,接纳进步前辈的综合防治技能,确保全年农业丰盈。还,要普遍发起农人群众,强化宣传培训,构建群防群治系统,起劲进步农人群众避灾自救才能。

三、增强组织指导,确保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指导责任。各县(市、区)当局(管委会)要把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摆上主要议事日程,集中精神推进各项任务,首要指导要亲身布置摆设、亲身处理问题,分担指导要分化落实义务、全力抓好任务。要抽调行政干部和技能人员构成若干任务组,深化出产一线进行催促反省和指点,加大宣传发起力度,充沛调动广阔干部群众抓好春季农业出产和特征农业基地建立的积极性和自动性,为促进农业开展和财产化运营供应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要强化投入力度。各级当局要遵循中心和省的摆设要求,将财务支出的重点向农业乡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乡村根底设备建立,地盘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地盘开拓、农田水利和乡村根底设备建立。还,要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春季农业出产财务投入力度,县级财务投入农业出产的经费要按规则和实践需求列入年度预算。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要接纳积极有用的办法,实时发放支农借款,全力支撑春季农业出产。

(三)要强化协作共同。地、县(市、区)涉农部分要进一步加强大局认识、责恣意识和效劳认识,增强共同、通力协作,构成支农助农的强壮合力。农业部分要积极协调良种供给,增强技能推行,搞好技能指点和培训,办妥示范样板,建好示范基地,进一步进步特征农业开展程度;供销部分要组织协调农资供给,包管出产需求;财务部分和金融机构要供应需要的经费包管和资金支撑,组织好农贷资金发放;工商、质监、物价、农业等部分要亲密协作,增强农资市场法律反省和价钱监管,严峻袭击各类涉农违法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平安;畜牧水产部分要做好春防任务,扎实抓好有关项目建立;水利部分要抓好渠道清淤、水库维修、库塘蓄水保水、提灌机具检修维修,增强水旱灾祸防护;气候部分要搞好灾祸性天色猜测预告,合时展开人工影响天色功课;烟草部分要实在搞好烤烟苗床治理和大田移栽任务,施行好烟水配套工程,建好密集烤房,依照现代烟草农业建立的要求,起劲提拔我区烟叶财产的科技程度;农机部分要实在抓好农机具分配供给、农机手培训和机具检修维修任务,组织好机耕步队效劳春耕出产,有用推进春季农业开展。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9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现就2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特产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年,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为单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中的农业特产税政策。认真扎实地做好合并征收环节、降低税率等工作。

二、20*年,关于取消农业特产税的问题,根据统一政策,分散决策的原则,由各省自主决定。条件成熟的省,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自行消化财政减收的前提下,对部分农业特产品(除烟叶外)不再单独征收农业特产税,改为征收农业税。具体品目各地可自行选择,选定品目后,税目的转换、税率的确定、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税目的转换。将现行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中的水果、干果、药材、果用瓜、花卉、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水产品收入,林木产品收入,食用菌收入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改为征收农业税;将园艺作物收入中的蚕茧改按桑叶,毛茶改按茶青征收农业税;将贵重食品中的海参、鲍鱼、干贝、鱼唇、鱼翅并入水产品中征收农业税;对牲畜产品(猪皮、牛皮、羊皮,羊毛、兔毛,羊绒、驼绒),不在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如蜂蜜、燕窝等,但不含水产品),零星、分散地块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既不征收农业特产税,同时也不征收农业税。征收牧业税的省份,继续对羊、牛等牲畜产品收入征收牧业税。

(二)税率的确定。水果、干果、茶青、桑叶、药材、果用瓜、花卉、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水产品、林木产品、食用菌收入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的税率,按照省级人民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的农业税税率执行。对个别省区的原木、药材、经济林苗木、天然橡胶等品目收入,原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低于当地农业税税率的,仍按原税率征收农业税。是否随正税征收20%的附加,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但正税附加的总体负担水平应低于原农业特产税(含附加)的负担水平。

(三)计税收入改征农业税的农业特产品的计税收入由实际收入改为原则上参照粮食作物收入确定。

对利用耕地和园地生产的,按照当地同等土地粮食作物的常年产量确定计税收入;利用其他土地生产的,参照当地耕地上粮食作物常年产量确定计税收入。对利用滩涂、海水养殖和捕捞的水产品,按其历史收益情况确定计税收入。计税收入确定以后,原则上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考虑到农业特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计税收入应按照从低原则确定。对林农采伐的原木、原竹,按照采伐量从低确定计税收入。

对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准确真实的捕捞水产品、采伐原木原竹的企业和单位,按其销售收入确定计税收入。具体品目的计税收入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四)减免税。农业特产品改征农业税后,统一按照农业税减免政策执行。

(五)征收办法。对大多数农业特产品采取与粮食等农产品一样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对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准确真实的捕捞水产品、采伐原木原竹的企业和单位,实行查账征收;对养殖水产品、捕捞水产品的个人和捕捞水产品无账可查的企业单位以及采伐原木原竹的林农,实行核定征收。过去一直由收购者代扣代缴,改为向生产者直接征收确有困难的,仍可沿用原有的代扣代缴办法。

三、几点要求

农业行业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7-0045-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并且很快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所谓“特色农业”是人们利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或生产出价值高、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附加品的特殊农业类型;同时又是一种农业资源特殊、功能目标特殊、生产技术特殊、产业形式特殊、产业效果特殊的新型农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色农业是个相对的概念。对某些传统产业如粮棉来说,创出品牌和质优产品就是特色。对地区资源来说,做到合理配置、利用充分就是特色。对满足市场需求来说,做到适销对路、使多样化消费得到满足就是特色。总之,特色农业的发展,对河南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促进农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河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539亿千克,连续第五年超过500亿千克,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10,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涌现出如南阳黄牛、信阳茶叶、新郑大枣、驻马店白芝麻、鄢陵花卉、灵宝苹果、原阳大米、杞县大蒜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豫东、豫中养猪基地,豫南养鸭基地,豫西南养牛基地,豫北养鸡基地和大面积的芦笋、蔬菜种植基地等。同时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如以双汇、众品、四通、汇通等为代表的肉类制品企业;以华英、永达、大用等为代表的鸭肉、鸡肉龙头企业;以吉祥公司为代表的蜂产品出口加工企业;以思念、三全、科迪为代表的速冻方便食品生产企业;以莲花集团为代表的调味品加工业企业等。这对提高河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河南整体农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生产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这对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具体来说河南省人均耕地0.08公顷,低于全国人均0.09公顷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0.03公顷,远低于全国人均0.11公顷的平均水平;耕地亩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资源利用与生产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平均每公顷耕的使用化肥约450千克,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化肥有效利用率仅30%左右。在农业与农村环境方面:2012年废水总排放量29646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445万吨,总氮日排放约283.1吨,总磷日排放约56.6吨。作物秸秆焚烧时有发生,污染大气;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染严重,成为疾病增多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此外河南省特色农业的市场销售半径和市场份额受到其他省特色农产品的挤压;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特色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而导致出口难度较大等。上述情况表明,必须明确顶层设计,并从实践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2新时期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创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从现在到2015年,河南省要形成16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其生产总量占河南省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创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同类产品中市场份额领先的优势农产品品牌30个,优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到35%以上。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营销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规模农产品专业市场达到15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河南省农户总数的3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总额翻一番。

(3)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河南省着重培育壮大优质稻米、弱筋小麦、高品质棉花、双低油菜、特粮特经、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优质水果、茶叶、优质瘦肉型猪、奶业、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特色林业、特种水产、桑蚕茧16个优势产业。

(4)创新龙头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资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

3河南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营销业态,提高农产品营销水平。重点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测、储运、加工、配送等功能,加快发展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为主体,以连锁店、超市、专卖店和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两翼的连锁经营业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法,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步伐。

(2)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经营企业的产销衔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与农产品生产基地挂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密切产销联系,提供各种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开展农产品常年网上展销和交易。

3.2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按照“自愿入会、自理会务、自聘人员、自筹经费”的原则,组建一批自主、自律、自养、自强的新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信息引导、科技服务、纠纷处理、行业自律、行业协调作用。大力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支持加工流通企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自我发展、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

3.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加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特色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强化检测机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检测水平。逐步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推行HaCCp、iS09000、iS0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

(2)全面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面推行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逐步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局部控制向全程质量控制延伸。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重点农贸市场尽快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的特色农产品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监测,加强蔬菜农药残留、生猪和生猪产品盐酸克伦特罗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的定点监测工作。

3.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支撑

(1)加大特色农业科技开发力度。充分发挥河南省现有农业科技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关键制约因素,集聚力量,协同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以科技创新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加强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突出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加速品种、技术更新步伐,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奖励。强化农民素质教育,继续实施“绿色证书”、“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努力提高特色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

(3)切实加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适应特色农业发展新要求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公益性职能。积极鼓励特色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开展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奖励,充分调动河南省农技推广服务单位和农技推广人员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3.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特色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1)全面推进外向型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实施出口先导型农业发展战略,优先扶持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完善特色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为企业和农民及时提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和市场变化等信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农产品国(境)外促销活动,提高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加强特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提高河南农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3)整合现有特色农业科技园区资源,创新农业园区管理和运作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把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转青.河南特色农业营销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150-152.

[2]贾会远.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约束与优化选择[J].中州大学学报,2012(2):134-135.

[3]仲利娟.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垦,2009(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