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48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1

一、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内涵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所具备的边界性、对称、成本问题越来越重要,信息无边界性加剧,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信息的成本也降低。这些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如求偿权、隐私保护权等权利不断深化,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日益困难。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知情权的深化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交易活动中,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则处于劣势地位。”[1]互联网金融产品具备大量的专业信息,传统的金融服务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还可当面向消费者推介说明,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不能直接面对金融服务者,网站平台所披露说明的产品信息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判断决策,消费者处于明显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赖以作出决策的信息是其知情权的重要部分。因而网站平台的性质、平台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等都是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在互联网时代应有权利内涵的重要内容。2

(二)成本降低下的隐私权侵害严重

“信息流通是社会知识和财富积累和增加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的富裕发达繁荣的社会都建立在信息的自由流动之上,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对自己有利并可能对社会也有利的决策。”3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交流、记录、保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个人信息费用过高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在交易的过程中向互联网金融服务者提供个人的身份、账户、资金状况等信息,由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保存,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以及互联网金融借款方(筹款方)都会获得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服务者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可能将这些个人信息用于关联交易以外的其它用途,或与其它商业机构合作共享,将会侵害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

(三)互联网因素下的求偿权深化

互联网金融纠纷多为标的额较小的经济纠纷,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快速高效解决纠纷的诉求更为强烈。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主要证据都是虚拟性、无纸化的数据,诉讼过程中电子证据的取证和认证都存在困难。而互联网金融交易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到的责任承担主体众多,责任可能既有违约责任,也具有侵权责任,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在分清法律关系分别适用不同法律上具有更大难度。因此,应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建立有别于传统复杂金融纠纷的解决机制,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解决互联网金融的纠纷,以求达到纠纷的高效快速解决。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由于不能及时处理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变化与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不能适应所带来的问题,不能使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顺应时代变化迅速解决,也难以减少大量互联网金融案件中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受到损害的情况,存在司法保护失灵状况。

(一)地域管辖的缺点日益凸显

在信息成本成为重要考量因素的条件下,传统民事诉讼制度以当事人承担诉讼成本对等为前提确立了以地域为基础的管辖制度,[2]但这种管辖制度对诉讼的不利影响日益明显。互联网金融具有的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的特质,从本质上打破了地域隔阂。一家设立在上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业者,其客户群体可能遍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这将对执行诉讼法对地域管辖的规定带来很多不便之处。按传统的管辖原则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案件对管辖的同类化集约型需求,也不可能实现方便诉讼的目的。质言之,现有诉讼法规定的地域管辖,与互联网金融非地域性相冲突。

(二)受案范围过于狭窄

法院审理互联网金融案件依据相关实体法律来确定受案范围,而确定受案范围的关键问题在于实体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的界定。我国金融相关领域法律并未明确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司法保护的具体内容,使得实践中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困难重重。如在2014年10月份,涉及p2p平台的案件公安机关已经立案超过数十家,而2014年仅有“网赢天下”案等四个案件进入司法审判阶段。[3]此外,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的隐私权、知情权等权利内涵不断深化,产生了权利保护的一些难点,一些诸如数据安全权等新型权利不能够纳入受案范围之中。由于法律具有滞后性,没有及时回应权利变化的现状,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司法保护制度的缺失,导致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侵害发生时维权难度增大。[4]

(三)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

《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该条确立了举证的一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然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按照传统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让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证明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侵害了其知情权、隐私权等,将由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提供证据,这样分配责任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交易相关电子证据都由平台设计或进行记录保存,在当前缺乏统一交易数据备份上传或锁定认证的机制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很难获取此类电子证据。即使具有一些零散的交易截图或聊天记录,也须进行效力的鉴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通常此类纠纷到了最后,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很可能会因难以获得交易流程的有关证据或是因鉴定费用高于胜诉预期可得利益而放弃鉴定。

(四)集体救济制度不能满足需求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小额信贷为主的p2p,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为基础的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爆发可能性日益增大,小标的大规模集体诉讼时代将到来。尽管我国已经通过构建小额诉讼制度降低当事人诉讼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众多的小额诉讼对当事人是一种诉累,对法院也是司法资源的浪费,因此针对众多小标的的互联网金融纠纷明显不适用小额诉讼。此类互联网金融诉讼涉及到代表人诉讼,现行法律规定诉讼代表人是涉案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但由于代表人一方对证据的收集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且两者地位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情况。在p2p行业催收第一案”———点融网“老赖”案件中,出现了无法定依据的p2p平台资人对筹资者进行集体诉讼的情形。4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了代表人制度在互联网金融纠纷领域并不是一种完美的诉讼选择。但可惜的是,现行法律并未赋予此类机构代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进行诉讼的法定权利。

三、如何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利

(一)建立健全“网络法庭”

因为线下的法庭由于人员紧缺、案件繁多,越来越不能满足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解决互联网金融纠纷问题的需求。而线上“网络法庭”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成熟。“网络法庭”是指运用包括电子收发系统、文件管理系统、案件管理系统在内的一整套司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高效、无时空限制、无纸化审判的新型审判方式。根据我国现在法院网络信息化成熟的程度,结合网络交易发达的省份或城市的试点情况,可以在全国各地逐步逐级推行设立“网络法庭”。在逐步推行过程中,可将部分区域的案件纳入成熟地区的“网络法庭”进行审理。可以按原有审级将“网络法庭”列入常规性而不是特例性的诉讼程序。由于“网络法庭”效率高、公开性强,对于在下级“网络法庭”审理的案件可以上诉至上级法院的“网络法庭”进行线上审判。也可以赋予当事人一定的选择权,当事人可选择上级法院的线下审判方式。这只是提供了可选择审判的方式,并没有改变由一审法院的上级法院进行审判的实质。在构建我国的“网络法庭”时,将互联网金融案件明确纳入审判范围,并以具体数额限制来明确纳入网络法庭。

(二)设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享有选择权的管辖制度

如前所述,现有诉讼法规定的地域管辖,与互联网金融非地域性相冲突,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纠纷低成本、高效快速解决的需求。为改变这种现状,确定我国“网络法庭”的管辖权时,可赋予消费者优先选择在“网络法庭”还是实体法庭进行审判的权利,确保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化保护。消费者在与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订立合同条款时对于纠纷解决享有选择“网络法庭”还是普通法庭解决争议的权利。一旦消费者选择“网络法庭”,互联网金融服务业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就必须应诉。当然,消费者也可以放弃“网络法庭”,运用传统的法庭审判解决争议。“网络法庭”是一种为消费者提供一种高效、便利的纠纷解决途径,对消费者而言,不是一种强制性规定。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业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的必须应诉规定是加重互联网金融服务业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的责任,利于集体诉讼的实施,以彰显对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的保护,也有利于实质性地对互联网信息时代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利益进行平衡。

(三)确立举证倒置

探索新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时,针对互联网信息时代,信息日益不对称的情况下,确立举证倒置是一种新的尝试。举证责任如何分配要考虑保障诉讼公平以及当事人诉讼地位实质平等的目的实现。举证倒置的目的是保护处于弱势一方的利益,构成举证倒置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原告举证困难;二是社会反映十分强烈。”[4]对于互联网金融案件而言,也存在同样的情形: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专业能力掌握在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手中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由于一般互联网金融纠纷涉案人数众多,社会反映也是十分强烈。正是因为两个同样的内在原因使得在互联网金融纠纷的特定诉讼类型中可规定举证倒置。可规定,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提出的侵权事实(涉及披露说明义务不完善所导致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知情权、隐私权等权利受到损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者以及借款方(筹款方)否认的,由其承担举证其未损害消费者权利的责任。[5]

(四)健全集体救济制度

互联网金融纠纷往往是集体性的,而现行法律中的诉讼代表人制度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专业化、大规模化的解决路径。因此,完善集体救济制度,就是基于互联网因素,将具体案件中互联网金融纠纷中各种信息和诉求汇总分析,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扭转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者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改良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诉讼代表人的确定。现有诉讼法律规定的代表人由于专业知识和物质条件限制不能像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拥有相关的便利条件去充分地代表全体受损害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因此,需法律对专门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机构以诉讼权能明确,赋予互联网金融平台代表消费者进行集体诉讼给予一定的便利条件。便可以将现实中金融消费者平台只能依靠诉讼前协议才能代替互联网消费者的不便利因素去除。

四、结语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2

民间金融市场行为,如站在融资方角度,其实质就是吸收资金的行为。我国民间金融市场以民间借贷为核心,还包括以股、合伙、信托等方式吸收资金的融资行为。限于法律约束,民间金融法律治理应坚持民间金融行为在非公开范畴内运行的底线,给予民间金融生存的合法空间,避免民间融资权利与自由的滥用。在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的探讨中,豆星星教授等认为当前我国民间借贷法治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亟需完善:一是民间借贷的利率规范不科学、不完善。应在立法上明确区分经营性借贷和生活性借贷,做出合理的民间借贷利率最高限额标准,并对超过一定利率限额的高利贷行为设定处罚措施。二是民间借贷行为金融监管严重不足。可建立阳光化机制,借助民间借贷备案制等制度设计将民间借贷行为公开化、合法化、有序化。

陈正江教授指出,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与非法集资类刑事案件交织,形成刑民交叉案件现象增多,应从司法机关、政府部门和当事人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妥善处理:(一)在司法机关层面。严格审查借贷关系合法性,建立金融案件联动处置机制,统一金融借贷刑民交叉案件的裁判尺度;准确把握刑法介入民间借贷的空间,尽可能帮助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

(二)在政府部门层面。建立健全与司法机关的协同应对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三)在当事人层面。增强投资者金融交易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被害人法律救济机制,应赋予被害人选择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程序选择权。陈飞博士认为,与正规金融不同,民间金融通过构建“类信托机制”来实现和满足其对信托功能之需求,以《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中创设的新型民间融资工具“定向集合资金”为例,其运行机理与信托原理基本契合,但其对于合格投资者与投资方式等要求都更为宽松,应进一步完善该制度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是要明确募集资金的投向,限定其直接投资于单一法人自身的生产经营性项目。二是要完善财产独立的制度保障,借鉴证券投资基金的做法,由地方出台规范定向集合资金会计处理的相关文件,确立定向集合资金为会计核算主体,彻底落实其财产独立原则。

二、民间金融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探讨

浙江省银监局傅平江副局长认为:民间金融市场监管应注重市场化导向,尊重私权交易自由和民间金融习惯。一是要通过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的充分服务引导规范民间金融,制定合理规则指导民间金融趋利避害。二是要加强教育,增强民间金融参与主体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浙江省公安厅经侦总队丁平练指出,在民间金融市场监管中应明确地方政府主管民间金融的职能和能力,优化地方金融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一是要强化民间融资市场的行业监管体系和各监管主体间的协调监管机制。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民间金融监管信息的共享机制,做到及时监测、统计和分析民间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加强对存在风险的民间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二是要加强民间金融市场的自律组织、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自律监管功能。在民间金融市场具体监管制度构建的探讨中,吕贞笑等根据《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构建的三类民间融资服务主体和民间借贷备案制度,结合浙江省民间金融市场监管的实践,提出“服务加轻触式监管”的理念。并认为:民间借贷备案登记制度作为轻触式监管方式的创新,充分尊重了民间借贷的习俗性与私权性,但目前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需在与实践的磨合中完善。其一,备案制度本身不足,如强制备案的标准过高、备案制度的审查方式不清晰、跨地区民间借贷备案制度不明确。其二,备案制度外部吸引力不够,备案材料的证据效力有待商榷,无法通过备案排除非法集资嫌疑,导致借贷双方备案积极性不高。针对制度本身问题,建议设置可调节、市场化的备案金额标准,确定形式审查为备案审查方式,细化跨地区借贷行为的备案制度;对于外部性问题,建议增强备案制度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夯实正向鼓励措施。

三、民间金融市场信用体系法律制度的探讨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高度依赖于信用的网络化的动态系统。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频繁出现的“跑路”事件充分显示了重塑社会信用体系的现实紧迫性。王琳认为,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个人破产制度,缺乏民间信用征信体系、信用数据资源分割、信用信息应用领域狭窄、信用服务行业不规范等。应尽快完善信用体系,形成比较便利、可查询、可应用的信用信息系统。可在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民间金融信用信息系统,并与目前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相对接,为放贷人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李海龙博士指出,应以民间借贷信用体系的建立作为民间金融市场信用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具体应从如下方面进行制度构建:(一)完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民间借贷信用数据库,收集自然人的个人基本信息、职业、家庭状况、收入和财产、借贷记录等关系到个人信用的项目,并实现借贷双方信息的电子化管理。(二)通过民间担保机构建立企业信用制度。民间担保机构应当审核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严格自律控制风险。(三)发挥第三方机构信用评级在民间借贷领域的积极作用。帮助民间借贷关系人通过独立的评价机构正确了解到当事人的信用情况。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需受到国家法律规范的制约,承担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义务,对信用机构的失信应有相应的惩戒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标准是发挥信用评级在民间金融市场积极作用的基石,朱明等认为,考虑到目前银行融资任占主流格局的实际情况,可由银行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标准,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与信用评估结果联系起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信用评级机制,培育与扶持具有良好信用的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建设。

四、民间金融市场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探讨

叶良芳教授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指出民间金融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一)市场风险。因基础资产价格、利率、汇率等变动而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预期价值未能实现而造成损失。(二)信用风险。因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三)流动性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沉淀资金如缺乏有效监管和担保,极易被挪用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从而使资金链断裂、支付危机等风险增高。(四)政策风险。互联网金融往往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因某一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会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同一方向的操作选择,引起共振效应,从而对行业造成系统性冲击。同时,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加突出的技术安全与数据安全风险。

在对民间金融市场风险的防范与处置中,应当尊重刑法的谦抑性,合理发挥金融刑法的规制作用:一是要注意穷尽行政监管原则,对于民间金融产品的创新,如果未触犯现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法规,则可以行政指导的方式予以必要风险提示;游离在违法与犯罪模糊边界的民间金融行为,具有“二次违法性”,但本质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应当慎用刑罚处罚。二是要坚持底线原则,在民间金融的创新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严重的道德风险,触犯刑事法律法规,则应予以刑罚规制。浙江省高院章恒筑庭长提出发挥司法能动性,防范、化解民间金融市场风险的观点。一是在企业破产审判方面。通过破产法律制度适用过程中破产制度文化和观念的推进,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金融环境的改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以及法院对破产审判工作的部署、破产管理人职能的发挥可以有效化解民间金融市场内中小企业担保链、资金链危机。例如在破产预重整程序中,采取政府主导的预登记和风险处置制度对接,改善在破产程序中的融资和税收环境,对重整企业信用记录进行修复等措施,均可进一步遏制民间金融风险的发生。二是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判方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只是民间金融市场风险化解的环节之一,仅靠法院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无法妥善处理民间金融风险。应继续推进银企合作以及直接融资中的金融创新,使民间金融走向市场化。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3

例如银行机构需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化渠道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金融服务;电信行业呼叫中心的规模日益扩张,亟需高性价比和易管理的it平台;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繁杂,需要多样化的it终端以提升服务效率等等。这些行业用户对于it系统的需求各不相同,同时也对it应用的行业特性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

惠普认为,面对用户业务发展的不断变化和提升,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首先,了解用户现有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其次,基于自身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帮助用户挖掘新需求,并提供解决之道,最后,还将通过与用户持续的交流、服务等互动内容,进一步了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进而予以满足。而基于这样的策略,配合创新的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服务,惠普可以帮助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价值创造的巨大潜力,进而成为企业信息化转型道路上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满足当前需求:立足行业,迈向瞬捷

对需求把控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用户的业务发展,进而掌握其it发展要求。以金融行业为例,其分支机构的分布范围广,业务活动频繁,业务品种变化多,总量增长快,因此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响应时间要求都比较高。而电子支付、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的兴起,使金融用户对于it系统终端的要求也随之相应提高。

作为金融行业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惠普以帮助金融企业的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基于任何终端、以任何方式都能快速获取所需的金融服务为目标导向,提出以打造“瞬捷”金融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在业务的各个层面帮助企业加快业务创新、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企业风险、优化管理流程,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惠普“瞬捷”金融解决方案将创新科技和行业应用相结合,充分满足金融用户对于安全性、可用性、互动性等需求,在多样化的业务环境中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完整信息化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包括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混合交付云计算解决方案、保障金融业务应用安全,架构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企业安全解决方案、帮助实现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融合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等五大解决方案,全面涵盖金融机构业务的多个层面。

惠普“瞬捷”金融解决方案在帮助金融机构进行it规划、业务咨询、应用系统建设,实现网点转型、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和开放式的核心银行体系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金融企业向“瞬捷”金融升级转型,为实现未来银行打下坚实基础。

引领发展趋势:转型云端,一步到位

惠普作为用户的信息化it顾问,深知仅仅满足客户现有的需求是不够的。只有基于对信息技术发展和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为客户提供创新而富有远见的解决之道,才能有效地推动行业信息化升级转型。

云计算被视为第三次信息浪潮的核心,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日渐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开始逐步采用云计算和迁移到云端。而桌面虚拟化技术由于其在统一管理、数据安全、维护成本方面的凸出优势,成为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的终端信息化首选方案。

惠普桌面云解决方案是一种端对端的桌面虚拟化管理解决方案,即后台工作站或服务器实现系统操作与软件运行,客户端实现输入输出操作,客户端与后台实现完全同步。惠普桌面云简化了桌面虚拟化的部署流程,通过充分释放桌面计算的潜能,建立随需而变的动态桌面资源地,保证随时随地提供持续的服务。

惠普桌面云解决方案由于其易管理性、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受到各个行业企业的广泛青睐,能够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多个业务环境,如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等,对于提升管理效率、简化安全措施、降低能耗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成效。例如惠普为某券商营业厅打造的桌面云方案,其瘦客户机终端具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还原保护功能,实现几乎零维护,耗电量降低90%以上,并且极大地简化了管理,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惠普为政府、教育、医疗、零售、制造等行业用户,针对其各不相同的行业特性,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为行业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全面助力。

开拓全新视野:深入了解,全面关怀

为了帮助行业用户更好地无缝过渡到信息化平台,惠普不仅提供全面、贴心的服务,更加注重与用户持续的交流互动内容,了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进而将单纯的服务提升为对客户的贴心关怀,消除他们在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在服务渠道方面,惠普金牌服务投入精锐专家力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了“倾听与响应”体系,使总体负面率下降数倍。同时,惠普在百度知道上部署专职工程师,针对用户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及时、专业的解答。此外,惠普还提供e-Support在线服务,通过一对一远程控制和远程诊断、自助型服务、互助型服务等模式,提供专业工程师时时在线、24小时电子邮件咨询、技术论坛互助交流和技术资料库时时分享等服务,使用户无时无刻感受到惠普的贴心服务。

在服务体系方面,惠普金牌服务一直注重内部提升,通过建立科学的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用户满意度。惠普在部分地区已实现7×24小时的全天候电话服务支持,并实现电话技术中心与维修中心的高效对接管理,从用户报修800到服务中心工程师联系用户的响应时间仅需1.5小时。

除了为用户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惠普更注重在服务的过程中,聆听和挖掘客户更深层次的需求。为此,惠普于2011年底全面启动“零距离”客户关怀计划,旨在与行业用户零距离沟通。惠普金牌服务工程师们在提供维护服务的同时,通过解答用户技术问题,分享电脑保养常识,增进惠普与用户间的沟通和互动,进一步了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帮助惠普更为深入得理解用户需求。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4

【关键词】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现展未来趋势

一、金融系统集成发展历程

系统集成的基础定义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2010年全年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达到288.69亿元。2011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49.11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0.9%。统计资料显示,2012、2013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19.67、499.06亿元。

从数据来看,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2.2%,银行业it投入的稳定是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扩张、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490.3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1.1%,it投入经过2009年的紧缩后恢复增长。银行业it投入的稳步增长是金融信息化投入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因。2013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514.5亿元,同比增长4.9%。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行业洗涤,系统集成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相对的成熟期。随着it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针对各种软硬件产品的集成服务收入在整个系统集成服务市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围绕着软硬件产品进行的应用开发比重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有一点是因为原始厂家的产品技术、宏观系统解决方案,是许多系统集成商均可提供的,基本无特殊性可言。

金融系统集成顾名思义,就是金融行业的系统集成业务,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进步,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加和变化,就要求在原有的业务系统上不断扩展改造。新的集成方案应运而生,来为金融业解决此类问题。作为金融业务的一个代表,银行一直希望通过新方案和新的应用能够达到在银行实现集中化管理的目的,并且有效地提高整个银行业的业务效率。

由此可见,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正在经历从简单硬件集成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金融系统集成服务主要内容

从前文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服务已经在产品集成的基础上进入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时代。而不同的系统集成供应商根据其业务特长为金融行业提供了针对内容各有不同的方案,但其整体趋势都是从产品供货向服务外包的转变。

以当前在银行业较热的智慧银行业务作为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业务的推广,集成了银行原有业务的多个软、硬件系统,将部分银行业务从柜台引到自助服务中,利用对原有自助服务机具的升级、创新,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整合。以iBm公司为建设银行提供的智慧银行解决方案作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建设银行的智慧银行网点,自助Vtm机、全息投影、互动大屏等等产品均由不同厂家生产,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集成。但是以方案提供商角色出现的iBm将这一系列产品与银行实际业务需求进行整合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为银行实现科技创新应用,增加客户满意度做到了推动,因此获得了银行和客户的共同认可,使得智慧银行这一业务在2014年底发展迅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业务已经是解决方案的集成。作为服务商,我们需要了解金融行业需求,整合软、硬件资源,将其有机的结合,在银行需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三、浅谈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行业和科技水平发展的趋势下,笔者认为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以多方合作形成解决方案的集成为主

通过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做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主要趋势。在为金融行业提供系统硬件产品已经高度成熟的市场中,产品成本已经趋于透明化,利润空间已经不利于服务企业发展,即使在产品上更新换代进行创新,也会在短时间后出现市场相类似产品快速普及的情况。因此,以解决方案为核心,针对客户具体需求,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为客户带来可观收益的整体方案服务方式将更加受到客户和市场的欢迎。

同时,在市场竞争中,整合同类企业资源进行方案的搭建将促进不同领域的金融服务企业进行合作,形成联盟形式的团体,团体中的企业各自负责其专业擅长的部分,以合作为客户解决问题,弥补了以往各自负责单一范围,无法从实质上解决客户需求的问题。

由此可见,由不同领域的服务提供商共同合作,向金融业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将成为主体趋势。

(二)科技信息化为主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对未来的金融系统集成带来一定影响。作为金融行业,多数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要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以目前建设银行提出的“新一代”系统为例,这就是银行自身从需求利用科技信息化进行业务集成的一个典型代表,该系统涵盖了建行多项业务,实现了整体软、硬件的管理与协调。而作为金融行业的服务商,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应用为金融客户降低成本也是系统服务商需要考虑的关键。针对银行自身发起的系统集成,如何把握机会,及时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服务中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三)集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在近年的金融业发展中,将可控风险的业务进行整体外包已经成为行业趋势,并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也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由此来看,对于金融服务方案的提供者,利用整体的解决方案为金融客户业务的外包提供服务,为客户实现优化自身结构,精简管理流程提供方案将获得更多的客户认可和肯定。

综上所述,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将继续围绕金融行业,在科学技术和业务变更的推动下,走向由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共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道路。并且将实现金融系统集成与其他金融相关业务互有涉及,逐步融合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享鑫,文炜林,崔文胜,杨建军.城市商业银行如何选择金融业务系统集成商[J].《中国金融电脑》,2003年第2期.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5

当前金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是目前档案工作者创新服务的一项新的领域,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金融档案工作的创新服务手段

1.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应用计算机软件,使室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通过建立综合档案室网页,充分发挥网上优势,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我社oa局域网的建立,综合档案室要充分利用oa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管理服务系统与当地档案馆建立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金融单位的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例如:我社使用了泰坦软件目录管理数据库,计划2011年在局域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以方便查询检索;档案室因应加大档案的宣传的力度,可将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2.建立本系统内“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系统内档案室与信息管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设置科技中心档案室,建立系统内信息资源库。上级联社的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网站内各信用社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使全疆信用社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我社综合档案室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即可完成电子文件收集,并在档案室的服务器上归档。例如:上级联社为了方便下级管理部门,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站传送非保密的档案全文,“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可解决此项工作流程。该软件可以利用联入网站的计算机,档案员可足不出户就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室查阅档案,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是客户到网点找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主任再到综合档案室调阅利用档案,如需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等这些传统的利用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传统的利用方式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传统的、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多种服务方式提供利用,让利用者与档案室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二、拓展服务领域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6

今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顺德市支行辖内金融机构平均收息率达到73.9%,比1999年底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并一举扭转了1999年整体亏损的局面。记者在采访顺德市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了解顺德市金融业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时,他们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民银行顺德支行进行了创新监管理念的成功实践,促使全辖金融机构进一步确立“效益兴行”的思想,逐步建立了以效益为核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机制,进而相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强,经济的不稳定性日益突出,这向处于新旧体制磨合期的人民银行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地区,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作用与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开始出现不相适应的迹象。实践要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目标,必须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适时作出调整,使金融监管与金融的商业化发展相一致。

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一样,顺德金融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总体来看,这些问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历史积累的不良资产总量大。1999年底,顺德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81亿元,比例高达34.7%;二是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差,亏损面大,资产收益率普遍较低。1999年底,顺德市金融机构平均综合收息率仅为57%,9家金融机构中有5家亏损。三是违规经营屡查屡犯、金融案件时有发生。这表明繁荣的顺德金融背后,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风险隐患。

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的主要领导,在对顺德市所有金融机构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以后,一致认为顺德金融业深层次风险隐患尚未消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银行没有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进行有效的监管。为此,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在防范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应该尽快实现金融监管重点的转移,即实现监管重点从单纯业务和风险防范监管转移到以经营效益为核心、带动业务和风险防范监管上来,进一步增强顺德市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彻底改变人民银行监管低效的被动局面。

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促使人行顺德支行明晰了一种创新的金融监管思想,即把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监控作为切入口,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效益监管体系,以金融企业最终经营成果作为监管的主要依据。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则在于建立一套的会计核算指标。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没有把银行不良贷款纳入其损益核算范围,已成为银行收益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后的核算制度必须准确认定银行贷款损失,而且必须能够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核准银行的实际收益,侵入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工作服从和服务于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实现和提高。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体现

在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推动下,按照新的金融监管思路,从今年年初开始,人行顺德市支行全面开展了金融监管创新工作,并制定颁布试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顺德市支行效益监管整体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中的“效益”概念,已不是现行不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缺乏损失补偿机制的金融机构账面利润,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完整意义的效益。它不仅包括资产收益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增加,还包括负债成本和其他成本费用的减少。

《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金融机构权责发生制下核算的本期财务收益为基础,扣减本期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以及虚增盈利,得出本期真实的经营收益,以此为依据,一系列考核指标值,再按照一定的考核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对金融机构进行相应的的监督和管理。

《方案》的基本思路决定了效益监管的中心操作环节是对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对于不能正常收回本金的贷款,在设定的考核期内,分三种情况进行界定:(1)若不能正常收回利息,则这种贷款全部记入损失;(2)若只能正常收回部分利息,则这些贷款按照欠收利息的比例部分记入损失;(3)若能正常足额收回利息,则这些贷款不计入损失。

这种贷款损失认定的原理是:贷款收息不采用利随本清的方式,一般采用按月计收,极少一部分采用按季计收,因此,若有贷款不仅不能正常地按时收回本金,而且在有相当时间跨度的考核期内欠收利息,则这部分贷款资金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能够收回的可能性将极小,而且欠息情况越严重,能够收回的可能性越小,所以,可以认为这部分贷款资金已沉淀。而对于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来说,若沉淀了的信贷资金能够正常足额收息,则与该信贷资金没有沉淀、从而被收回重新放贷收息所产生效益是基本一样的;反之,若沉淀的信贷资金不能收息或不能足额收息,则该信贷资产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就是完全或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这种既不能产生效益而又因为沉淀而不能保支付的资金,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名存实亡的。依据这一原理,考核期内贷款损失余额的增加值就是一个机构在该考核期内的贷款损失值。《方案》有关贷款损失动态界定原理的这种客观性和全面性,使其很好地避开了包袱对本期损失的干扰,从而为金融机构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设立奠定了基础。

创新金融监管理念的实践

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资产质量状况的逐步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的金融改革与,但是在传统金融体制下,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不可能最终促使金融确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理性人。对此,人民银行顺德支行的高同裕行长认为,人民银行要全面推进不良贷款的促降工作,与其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管,不如对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进行监管,使有效的经营管理成为金融企业自身的要求,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监管效果。

他认为效益监管才是人民银行督促和帮助金融企业化解不良贷款的根本途径。效益监管解决了监管宏观刚性与经营微观灵活性的矛盾,使人民银行与金融企业两者的根本目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在这种监管模式下,金融企业来自管制的压力消除了,但是来自竞争的压力却增大了。金融企业因而不得不自觉放弃“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经营方式,使争设网点、高息揽存等现象将不禁而止。同样,效益监管的实施,必将使金融企业从一开始就按照商业原则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严格,从而极大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盘活信贷资产质量,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

效益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企业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设立,而其中心操作环节则是对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据此,高行长认为,效益监管实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机结合,保证金融企业在信用整体水平仍然不高的现实条件下,能够对财务收支进行正确核算和对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反映。从人民银行的角度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方案》既体现了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继承,又体现了对传统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客观上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银行经营文化,有助于推动金融企业银行制度的建立。测试结果表明,《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方案》对银行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可以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因此,《方案》在顺德市金融业的试行工作进展相当顺利。辖区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开始朝着监管预期方向发展。

顺德市某金融机构,资产沉淀严重,被认定为高风险机构,但由于其贷款以中、长期为主,且做了“贷新还旧”和“追加贷款”的处理,所以1999年末其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73%,而采用《方案》的认定方法,该金融机构1999年末的贷款损失率达到80%,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其信贷资产质量的实际情况。这充分说明,《方案》能够有效避免“贷新还旧”、“追加贷款”、“以贷收息”等方式对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的扭曲,其对贷款损失认定的标准明确、计算结果惟一,完全不以借款人提供的财务报表数字是否真确、贷款质量评价人员的判断是否客观、贷款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否统一为转移。这就为人民银行顺德支行动态地掌握辖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创造了条件。同时,《方案》还提出了促进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初步思想和基本方法。为此,《方案》试行后,顺德金融业出现了积极变化,金融机构开始转变经营理念,理性地追求“效益规模基础上的资产规模”,在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历史包袱的消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场景之一。

工行顺德支行:把“蛋糕”做大,从优质资产业务拓展中求效益。效益观念的强化,使工行顺德支行在贷款投向和投量方面积极争取主动,(1)突出重点,开拓优质客户市场,不断加大对aaa的信贷投入,以确保资产收益率的逐步提高。(2)注重特点,开拓票据融资市场,仅上半年该行贴现余额达到62744万元,占顺德市贴现余额的44.6%,为该行带来利息收入1496.2万元,成为该行较大的效益增长点。(3)创建试点,开拓非生产流通领域企业信贷市场,寻求新的资金运营途径。(4)围绕热点,开拓住房信贷和消费信贷市场,6月末,该行的上述两项贷款余额已经达到8143万元,比年初增长了五倍。该行通过这些举措,在经营效益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扭亏为盈。

场景之二。

中行顺德支行:迅速减员增效,广泛开展“节约创效益”活动,打好“翻身战”。面对人浮于事、连年亏损的巨大压力,中行顺德支行在效益观念的驱动下。从今年5月底起全方位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已减员近300人,同时,先后出台了《银行顺德支行2000年费用开支管理办法》和《中国银行顺德支行节约创效益实施方案》,加强了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达到了增收节支的目的。上半年,该行较去年同期减亏8038万元,减幅达54.39%,占佛山全辖减亏额的80%。

场景之三

农行顺德支行:加速对中间业务的系统化、集约化整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效益的贡献率。首先是重点立项,着重拓展了七个项目,包括保险业务、与电信局联网扣费业务、网上申报纳税业务、证券理财业务、住房公积金业务等。其次是采取措施,保证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措施包括公关领先、功能设计、技术支持、人力投资等。对中间业务的整合增强了农行顺德支行的营利能力。仅上半年,农行顺德支行已实现账面利润1.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89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1.3%,其中中间业务实际实现收益8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3万元。

场景之四。

顺德农信社:千方百计消化债务,不断增强后劲。沉重历史包袱使顺德农信社不敢轻言效益。为寻求人行顺德支行效益管理模式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顺德农信社提出了“三个一点”的历史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即“归还一点、落实一点、减免一点”,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争取最大限度地消化历史债务。

顺德市的其他机构也在《方案》的指导下,努力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经营效益,积极创造良性发展的源动力。9月末,人民银行顺德支行对《方案》实行工作进行的初步测试表明,《方案》实施效果显著。辖区9家金融机构中有5家盈利,其中4家机构也全面实现大幅减亏,全辖金融机构盈亏相抵,整体盈利19170万元,有效地扭转了1999年整体亏损的局面。的确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使加强资产管理、成本控制、内控制度建设、金融案件防范等成为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使人民银行在节约监管成本的同时,能够大大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7

关键词:金融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数字化;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2-0095-01

一、建立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制度

对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相关要求,逐步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物理归档与移交,以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与安全,适时开展电子文件的网上接收工作。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档案化处理;对部分仍须留存纸质档案的,同时以拍照、扫描等方式归入电子档案,同时必须明确文书、科技、声像、实物等档案的电子文件格式。

二、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一)规范电子档案管理

规范数据存储、专用服务器,专人管理,灾备;电子档案的目录著录等管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总量有序增加。完成档案案卷级目录、文件级目录的著录工作,建立完备的数据存储机制,规范档案信息数据格式,实现档案信息无障碍交流。

(二)建立电子档案系统

档案数字化是电子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电子档案形式,然后通过互联网进行检索、阅读电子档案。在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前提下,能够在网上查阅没有密级的文件。同时,突出“快捷服务、优质服务”主题,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使档案信息化与全行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满足总行对全系统档案工作进行垂直管理的要求;第二,实现全行全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第三,为全行全系统统一档案管理标准、规范管理模式,对分行的档案工作进行监控、管理和指导提供有效的工具。第四,能完成档案管理各环节(数据的自动采集、录入、分类、检索、编目、统计、鉴定、利用管理等),还具备管理以银行业务为主的多门类档案管理的功能;不仅能管理文本文件,还可管理声像、图片等形式文件的功能。第五、数据库自动定时进行数据库的完整备份,充分保证数据安全售后服务,保障用户对维护、服务、升级等方面的要求

(三)实现电子化办公系统、业务电子化流程系统与档案工作的良好衔接

使办公室处理后的文件材料直接转到档案管理系统,避免重复输入,使档案人员摆脱手工抄写目录等繁琐的工作,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档案利用中,让档案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增强文件利用的时效性。要严把电子信息归档关,做好电子信息动态管理,也即做好电子档案的更改补充工作,实行电子档案的同台管理,做好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底子档案的无缝对接工作。

(四)电子化档案的运用和保密工作

对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之后,应该规范对电子档案的运用,在享受电子化档案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应注重维护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档案的保密工作。由于电子化档案载体的特殊性和信息的高密度性,电子化档案的运用和保密工作与纸质档案的运用和保密工作有很大区别。

1.载体的安全性。电子档案通常以磁盘、光盘为载体,这类载体成分复杂,性能不稳定,可能存在档案失真的问题,而且对环境温度、适度、防磁、防机械损伤等条件要求较高。同时由于电子档案具有信息高密度性的特点,对电子档案的运用和保密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新的要求。

2.传输的安全性。传输的安全性包含两个方面:物理的安全性和管理的安全性。物理的安全性,主要是指电子档案在更大范围得到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无孔不入的网络黑客和防不胜防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管理的安全性,则主要是指应对有密级的文件设置相应的浏览权限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查阅权限,并对所利用的电子档案进行全程监控并自动记录,防止电子档案被篡改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管理、身份验证和密匙管理,防止内部信息外流,被不法人员利用,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三、制定统筹规划,确保信息安全

由于银行业务逐步由分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档案的管理类型更加复杂多样,因此我行应提前制定相应措施避免银行内部机构档案管理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现象,做到档案工作统筹协调,档案实体相对集中保管,档案信息高度集中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监督指导,保证全行的核心信息安全,为总分行提供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办公系统各业务系统紧密结合,实现文档一体化。

档案实体分散保管,数据和服务器集中放在总行,通过多级授权,各分行可以相对独立运行,档案实体分散保管;分行各部门人员直接通过利用授权的身份登录,管理、查询需要的本分行档案,总行可以查看全行档案数据,分行需要查询总行或其他分行数据可以通过被查询单位的临时授权进行查看。其中,档案管理系统可建立多个相对独立的分行、支行的档案子系统,并授权下属机构通过浏览器方式对自己的数据进行管理利用;对于公开档案,全行都可以相互查询,对于档案,需要相互授权才可查询;档案实体由于地域分散,因此还是保持分散保管。档案数字化工作由档案实体所在分行负责。

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分支机构实行垂直管理。银行档案工作也应顺应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银行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使银行档案工作在银行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8

为促进农户信用信息成果的运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各金融机构要以支持“三农”为已任,切实发挥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在贷款发放工作中的工具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二、方法及步骤

(一)加强调查研究。县人行率领征信和金融机构信贷人员深入到无公害蔬菜、养殖、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板材加工等基地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为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中筛选出的优质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金的需求程度以及融资中的困难,掌握第一手资料,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确定支持重点,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全力做好支农、惠农工作。根据调研情况指导各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有信贷需求的农村企业和农户给予大力扶持,促进农户信用信息的运用。

(二)做好筛选工作。

1、优质农户的筛选。县农行、县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要成立农户信用信息运用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筛选标准,对已征集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进行筛选,形成优质信用农户名单。按照各农村信用社属地进行初级分类,然后按属地内的行政村落继续细分保管,以便于信贷人员查找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各乡镇要组织各村委会配合县农行、县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人员搞好农户信用信息筛选工作。

2、筛选时间和数量安排。县农行、县农村信用联社下属23个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下属6个分部,从年3季度至2011年2季度末,完成我县108114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筛选工作,筛选优质农户的数量由各信用社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筛选。

3、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县农行、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要以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尽快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农户的信用评价模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评价办法,不断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实地查看,认真仔细收集、整理农户信用信息,并根据评价办法,确定农户信用等级,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农户+征信+信贷”、“信用联保体+农户+征信+信贷”、或“公司(商会)+业户(会员)+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在农户信用评价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

(三)加强农户信用信息运用。县农行、县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及其他相关金融机构要按照边筛选边运用的方式,对先期筛选出的优质农户中有信贷需求的,按照各自贷款管理办法和要求,简化贷款程序,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同时,要发挥农户信用信息的诚信约束作用,提高贷款回收率,以此规避信贷风险。

(四)创新信贷模式,扩大信贷规模。县农行、各信用社筛选出优质农户后,对筛选出的优质农户,与正在发放的“农信通”卡挂钩,对有申请“农信通”卡意向的优质农户优先评定办理。优质农户只要凭借自己的信用等级,即可享受“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贷款方式,实现农村信贷的快捷、高效、安全。信贷人员要改变以往坐柜等“贷”的贷款方式,要积极深入村镇,了解优质农户的资金需求意向,立足农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对具有辐射作用的优质企业和农户建立授信机制,进一步扩大授信范围,及时合理地给予信贷支持。要由单一支持农户信用户向支持信用商户、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户、优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要针对贷款限额不能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资金需要的实际状况,将授信额度依据农户产业发展需要给予适时调整。

(五)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之间逐步实现农户信用信息互通互用。同时,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将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加大县域贷款投放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简化业务流程,下放审批权限,力争涉农贷款超过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幅。

2、加快农村新民居建设贷款投放。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做好省级新民居示范村的项目衔接工作,对示范村内符合条件的农户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要落实和完善农村新民居建设信贷办法,实施新民居贷款优惠政策,贷款利率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可适当缩小浮动幅度。

3、积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以家电下乡、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为契机,扩大消费信贷覆盖范围。

4、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动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支持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5、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再贴息的杠杆作用。人民银行要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管理,将支农再贷款重点支持涉农投放比例高、资金相对不足的法人金融机构,增强贷款能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三、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为确保农户信用信息运用工作取得实效和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了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负责农户信用信息运用、督促、指导、协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召开一次会议,成员单位交流各自工作情况,互通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农业政策,汇报农户信用信息运用工作情况,确定金融支持农村信贷工作重点和力度。各乡镇、各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也要明确一名领导主管,确定专人负责有关事宜。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9

一、金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为人民银行监管工作提供依据

金融档案信息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国家金融法规、金融政策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有很强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以制定国家利率政策来说,我们可以从档案信息中,通过分析了解其变化情况,预测其发展趋势,掌握和调节全社会的消费、经济结构和市场供求。从而发挥金融信息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例如,1998年原人行海南省分行根据人总行的决定,对无力支付到期债务的海南发展银行进行了关闭,为了防止社会上出现挤竞现象,出现不安定的社会因素,查1992—1998年以来人总行颁布的利率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保证支付存款的正常运行,维护了海南金融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二是决策性。人民银行在日常的工作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和操作性。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随时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使之成为领导决策活动的参谋。例如,建省后,海南的典当行开始兴起,由于典当行的主管机关及批设、管理混乱的局面,造成海南的典当行迅速膨胀,到1995年海南典当行达到300多家。这种管理无序、扰乱金融秩序的现象,潜伏着金融的风险。原人行海南省分行领导根据档案室提供的信息:即人总行关于典当行的金融信息机构属性及人行分支行的管理职责后,决定对全省典当行机构进行整顿,将不符合条件的典当行机构撤销或合并,并经人总行批准保留符合条件的典当行,使海南的典当行从300多家减少到100多家,消弱了金融风险。同时为了规范典当行的管理,行里还制定实施了《海南省典当行管理细则》使我省典当行动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二、金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为其他领域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凭证的作用。

人民银行在日常的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信息,并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在开展金融业务以及管理工作中积累的文字、数据、图表等综合材料的内容,这些档案信息不仅有潜在的使用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档案室努力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在处理经济案件、民事纠纷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便是一个证明。

1、利用档案调解贷款纠纷。1995年11月海南怡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向琼海市乔泉信用社贷款200万人民币,还本付息的时间是11个月。贷款期满后,怡丰房地产开发公司没有按时归还借款,琼海市乔泉信用社在多次催促未果的情况下,上诉法院,要求裁决。乔泉信用社委托华合律师事务所赵军律师就贷款纠纷一案到我们档案室查阅有关文件。我档案室根据案情为其提供大量证据和法律依据文件。经过二审开庭审理达成了协议,琼海市乔泉信用社同意调解为按原期限推迟一年,罚息减少。此案为怡丰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乔泉信用社挽回了经济损失。

2、档案材料使诈骗分子被绳之以法。1996年6月广东中山市阜康城市信用社被人诈骗贷款1.18亿元,公检法机关在进行案件调查时发现,此笔贷款是由海南南方信托投资公司提供金融担保的。因此,1998年6月11日,阜康信用社派人到我档案室要求查询海南南方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及法定代表人等相关问题,我档案室在1991年长期第32卷查到原人行海南省分行《关于海南信托投资公司经营问题的通知》;1991年短期第30卷查到《关于暂停朱邦益海南南方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法人代表职务的通知》。此后,从1991—1996年原人行海南省分行再没有对朱邦益的职务问题下发文件。因此,朱邦益1996年以董事长兼法人代表的身份用海南南方信托投资公司作为金融担保,向广东中山市阜康城市信用社贷款1?18亿元,其行为已构成了诈骗罪。公检法部门多方取证,证实朱邦益犯罪事实成立,将其逮捕归案。

金融信息化方案篇10

1模型创建与理论假设

借鉴互联网+农村金融、共享经济等理论,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提出理论模型:政府支持、发贷方参与、担保方监督和贷款方是借助共享平台影响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假设。假设1: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引进新型还贷方式。假设2:政府支持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建立健全信息系统,解决借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假设3:发贷方参与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假设4:担保方的监督力度越大,越有利于进行借贷风险控制,保障借贷过程的正常有序运行。假设5:贷款方有效借助共享平台获得外界闲置资金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促使农民受益最大化。假设6:共享平台在政府支持、发贷方参与、担保方监督、贷款方和还贷方式、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及农民受益之间起到纽带中介作用,即政府支持、发贷方参与、担保方监督、贷款方所导致的共享程度越高、共享范围越广,还贷方式、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及农民受益的影响更深远。

2案例分析

2.1研究单位

本文以广西四位一体”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以下简称“四位一体”模式)作为重点研究案例。同时,本文将该模式作为主要研究案例的原因是“四位一体”模式基于多渠道融资、规避风险、资源配置的视角较传统农村金融具有突破性创新。“四位一体”模式包含四个部分:第一,乡规民约。通过村民自治,结合乡规民约与互联网征信系统,为诚信借贷奠定社会基础。第二,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引导创造较稳定的借贷环境,促使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农业企业、农户达成融资协议。第三,保险担保。通过政府引入国有线下担保体系、第三方p2p网络平台线上发贷、多种创新性保险产品保单质押,大幅减少投资人顾虑,有效吸引闲置资金流入。第四,实物还贷。实物还贷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打通农民融资的“阻点”,并可将农副产品作为还贷抵息的“货币”,解决农村地区贷款抵押物不足、坏贷风险高等难题。“四位一体”模式的具体运行流程是:首先,广西防城港市政府制订刺激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立由当地国有企业搭建的线下金融担保体系以吸引资金流入;积极主动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引入闲置资金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发掘当地信用文化良好的地区进行政策宣传以扩大普及面;将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乡规民约和市级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系统结合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缺陷。其次,整合线上发贷资源,推广无抵押线上贷款。政府于前期引入以广州证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p2p资金共享平台,为产权交易不完善的农民、农业企业提供贷款,促进当地农户、农村企业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签订融资协议。最后,当地农户、农村企业在贷款期满时,可自由选择以自产农产品或传统的货币性资产还贷。从签约借款到还贷所产生的风险,由“政策引导”+“保险担保”的风险保障机制线上线下共担。农户、农村企业从提交申请到发放贷款时间快至3-5天,且已有不少企业进行再融资。

2.2方法选择

本文运用实地调研(访谈和观察法)和比较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四位一体”模式进行分析。在实地调研部分,主要是对“四位一体”模式的管理协调部门、参与企业和农户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归纳调查群体对于该模式的看法和展望,通过整理访谈内容认知“四位一体”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四位一体”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在比较案例分析部分,本文选择三个案例与“四位一体”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分别是宜信“宜农贷”案例、农行甘肃分行“四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案例和山东农业众筹平台“有机有利”案例。案例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典型性问题。从规模效应来看,宜信“宜农贷”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发起成立的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单位——宜信的旗下农业众筹平台;农行甘肃分行“四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是甘肃首家三农电商银行,实现了甘肃省行政村基本覆盖;山东农业众筹平台“有机有利”是国内首家农业众筹平台、国内首家众筹土地平台;“四位一体”模式是国内首例实行“实物还贷”的新型农村金融模式。案例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可比性问题。从模式实施途径来看,“四位一体”模式、宜信“宜农贷”、山东农业众筹平台“有机有利”案例均采取了p2p众筹方式,农行甘肃分行“四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也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充实农村金融模式。案例的选取也考虑了地域性问题。从模式服务辐射地域来看,案例涵盖了全国(“有机有利”)、贫困地区(宜信“宜农贷”)、小区域(甘肃“四融”平台)。通过与小区域相比,可发现地域性差异文化对农村金融模式的影响;与大区域相比,进而分析“四位一体”模式的可推广性。同时,本文也考虑到案例资料的可获得性及可信度,使研究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各个案例的细致过程。2.2.1宜信“宜农贷”在宜农贷平台上,出借人可以直接一对一地将闲置资金出借给资金需求者,一年之后还款,而后可连续借给下一个需求者,从而达到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截止到2016年8月23日,通过宜农贷平台累计支持超过20000名农户,提供资金超过2亿元。2.2.2农行甘肃分行“四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农行甘肃省分行服务“三农”的“四融”平台手机app包括融通、融资、融智、融商四个模块。“融通”主要提供现金汇款、助农取款、转账结算等服务。“融资”提供特色惠农贷款产品的线上服务功能。“融智”主要为农户提供诸多便民服务。“融商”建设了为农户和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在线交易服务和为农资企业搭建网上销售的平台。截至2016年2月末,该行共布放“四融”平台终端10355台,平台注册客户17.99万户,累计交易403.26万笔、金额292.63亿元。2.2.3山东农业众筹平台“有机有利”国内首家农业众筹平台“有机有利”主要有四个流程:“展示”即经过审核通过的农场企业获得专属展示;“预售”即农场企业在产品收获前60天内可以发起产品预售;“众筹”即农场企业可以发起众筹项目,筹资项目必须在发起人预设的时间内农场达到或超过目标金额才算成功,若没有达到目标的项目,支持款项将全额退回给所有支持者;“回报”即筹款项目成功后,项目发起人将会给予支持者对等的回报。回报方式可以是实物,也可是服务。

2.3案例比较分析

选取的案例侧重点有所不同。宜信“宜农贷”案例侧重于借助p2p农业众筹平台采取公益性的“爱心出借”方式来降低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融资门槛。农行甘肃分行“四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案例侧重于通过app软件集成金融、信息、惠农服务,使农民获取更便利丰富的传统金融服务。山东农业众筹平台“有机有利”案例侧重于通过p2p农业众筹模式为小范围的有机农业企业采取预售产品方式获取发展生产融资。但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应从解决农村地区的借贷成本高、融资供需失衡的传统视角转化到实现借贷风险最小化、农民受益最大化。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四位一体”模式具有“宜宽活益”的优点。2.3.1“宜”:因地制宜宜信“宜农贷”忽略“个体”地区间存在地理文化等差异;农行甘肃分行“四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服务缺少地理差异性的特色服务;而“四位一体”模式充分考虑农村贷款抵押物少、贷款总体需求小、且多为季节性贷款需求的特点,有效结合广西优良渔业资源优势,提出可用当地丰富农副产品进行“实物还贷”。该模式能更具针对性地解决西南沿海地区农村金融难题,故假设1得到有效验证。2.3.2“宽”:宽领域辐射第一,融资渠道扩宽。“四位一体”模式、“宜农贷”、“有机有利”均借助第三方网络筹资平台以项目的形式筹集资金。而甘肃“四融”金融服务平台仍依靠传统金融机构网络平台放贷的方式提供贷款。第二,多方位衡量的征信系统。其他三种模式主要依靠自身的征信评价系统评价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容易出现贷前信用风险、贷后坏贷风险。在“四位一体”模式下,“乡规民约”进行自治约束,结合发贷公司自身的p2p众筹平台,接入信用采集和评价系统平台,做到贷前信息审核、贷后信息控制。第三、保险政策担保,完善风险控制。其他三种模式都无法避免“自身发贷,自身担险”的固有矛盾。“四位一体”模式则由政府引入国有企业搭建线下金融担保体系,并推出多种创新性保险产品,由政府、p2p公司、担保公司共同分摊担保风险,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故假设2、4、6得到有效验证。2.3.3“活”:资本活跃甘肃“四融”金融服务平台的贷款流程主要为传统的农村正规金融贷款,手续繁琐且流程多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大额贷款仍需进行抵押贷款,资金可获得性低、难度大;“宜农贷”的发贷对象仅局限位于农村贫困地区、须是属于“三农”范畴中经认证的贫困人群和低收入者、且一般为60周岁以下的已婚妇女,借贷金额较小;“有机有利”属于农业众筹,项目周期较长,对农业企业的审核和要求相对要高,且成功众筹的机率较低,与季节性生产引起的短暂资金需求形成突出矛盾。同时,该模式规定借贷时间长度为一年,增加了季节性生产贷款者的借贷成本。而“四位一体”模式中借助互联网金融高效便捷的优势,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行性较高的新思路。如:在信息审核时间上,审核发贷时间短至3-5天。对于拥有优良信用的历史客户,审核时间短至1-2天,充分满足季节性生产对资金的需求;在借贷金额上,农户、农村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几千元至几百万元的申请;在借贷期限和还贷形式上,农户、农村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借贷期限,并可自由选择“货币性资产还贷”或者“实物还贷”。由此可见灵活的还贷方式有效降低贷款成本。同时,传统互联网农村金融模式仅满足资金流对于“需”的单向需求。但在非季节性生产时期农村企业、农户可借助“四位一体”模式的互联网平台把闲置资金通过“类众筹”模式进行投资,为因季节性生产需要资金的农户、农村企业提供资金。资本共享使农村金融市场活跃,使资本价值达到最大化。故假设3、5得到有效验证。2.3.4“益”:农民受益最大化“宜农贷”并未针对借款人还贷提供可行的公益方案;甘肃“四融”金融服务仍遵循“资金借款—实物销售—资金还贷”的“老路”;“有机有利”提供“众筹—实物/服务”新模式仅适用于小部分符合条件的农场企业。而“四位一体”模式中的“实物还贷”却可满足不同借款人的需求,减轻传统借贷模式下农户需承担资金和实物流通的双重风险。农户、农村企业以自产的农副产品按照当地当日市场价通过物流还款进行还贷抵息,简化还贷程序,提高还贷效率。同时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达到免费宣传农副产品的效果,降低推广成本。根据调研显示,“实物还贷”在调研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是种展望性较强的新型还贷方式。故假设4得到有效验证。鉴于“四位一体”模式的推广时间较短,该模式也表现出一定局限性。第一,贷款利率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这导致部分农户对此模式的认可度不够高,仍选择传统金融模式申请贷款。第二,该模式在农户群体的普及度不高。目前“四位一体”模式对农村企业具有极大吸引力的融资模式,不少农村企业已经参与其中。但调研中发现农户的参与度较低,其原因如下:首先,“实物还贷”仍处于发展前期,对实物要求较严格,一般农户生产较难达到相关要求。其次,由于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可信度较低,导致农户参与水平不够高。

3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四种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作过程及实施影响总结概括出,“四位一体”模式的创新之处在:第一,还贷方式创新。打破传统模式“货币性资产还贷”的规则,新增因地制宜的“实物还贷”形式。第二,信息系统创新。在传统农村金融的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p2p网贷征信系统的基础上新增具备区域性特征的乡规民约,弥补信息不对称的缺陷。第三,风控手段创新。该模式旨在解决传统互联网金融“自身发贷、自身担险”的弊病,建立了由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线上发贷、由政府引入国企搭建线下金融担保体系的“线上发贷,线下担保”的风控方式。第四,共享结构创新。该模式有效结合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突破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传递的空间局限性,优化资源分配结构,搭建经济共享平台。可见,“四位一体”模式的可推广性极强,其设计充分考虑地缘特征,有效拓宽融资渠道,活跃农村金融,发挥资源共享价值,实现最大程度地满足供求双方的利益需求。同时本文概括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旨在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解决新思路。第一,利用互联网为载体的运营平台克服农村地区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资源不流通的问题,实现农村地区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共享。故本文基于共享经济的基础理念创新性地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范围应延伸至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方来共享经济风险。“四位一体”模式的风险共享方在以借贷方、发贷方为主的传统风险承担方的基础上有效增加至四大类,分别是以农民、农业企业为代表的借贷方,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代表的发贷方,以政府为代表的引导方,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代表的辅助方。引导方和辅助方分摊了由借贷方和发贷方转化而来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实现通过增加风险承担方来合理转化经济风险。同时,“四位一体”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农村金融模式改革。但大部分农村存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互联网服务平台单一、网络普及面窄小等基础性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普及率。第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传统思维多固守于如何增加借贷的可获得性,多采取固定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流转的方式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失衡问题。而该模式的设计突破点是通过有效扩大还贷方式的范围解决降低贷款的坏账风险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将丰富的特色农副产品等农村常有动产新增至还贷物范围,充分考虑由农村季节性生产引起的短暂性资金紧缺问题。首先,建立健全以收购农产品+农产品质量甄别+物流运送为主的“实物还贷”流转机制。建立由村际、镇际至县际的“实物还贷”小组,负责收购整理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农产品,设计农产品质量甄别标准,组建以包装配送“实物”为一体的专业物流配送队伍。这将有效解决农村物流运输效率低的问题,提高“实物还贷”的效率与质量,增强“实物还贷”的实用性。其次,“四位一体”模式可结合扶贫大环境采取区别性贷款利率的办法。对个体农户采取较低利率,尤其是对于符合贫困条件的个体农户给予优惠减免政策,降低农户贷款成本,提高农户的参与热情;对农村企业采取略高于个体农户但略低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简化农村企业的贷款手续,减轻其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压力。第三,“四位一体”模式仍需在传统风险控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地控制风险。首先,政府应有效利用p2p平台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健全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系统。构建诚信机制,可引用以量化为标准的数学模型,如FiCo评分系统方法等,并将以信用量化评分为基础的诚信机制与以优惠性经济政策为基础的信用奖惩机制有效结合,使孰高的信用评分具有优惠经济政策的优先获得权。同时,树立信用示范村、信用示范户等信用榜样,弘扬信用文化,减弱道德风险的威胁。其次,立法部门应健全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改革推进过程中的法律体系,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农村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切实保护三农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多元化方式加大模式的宣传力度,针对因文化背景限制农户参与积极性等问题,可提供必要的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鼓励农户自主参与,扩大模式普及面。

作者:黄玲霞陈颖肖智华覃孙意蒋倩倩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