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9:07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1

关键词:遥感空间信息地质找矿应用

一、引言

近年来,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此外,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遥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得赢得了飞跃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个高度重视的科学技术。在地质工作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属于新的工作方法,充分结合了当前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地区岩性,构造的状况分析后服务与地调填图,矿产普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着其特殊的高效性,空间性和优势所在。中国遥感事业自70年代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也日渐普遍。相对国际发达国家,中国遥感事业与其尚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正证明了在学科应用教学方面的前景性和挑战性。本文结合“遥感地质”课程的学习,浅谈下其在未来地学相关工作中的应用。

二、遥感地质在地学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地质调查方面

在地质调查方面,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明显体现出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意义和作用。青藏高原空白区是我国存在最大的空白区,因为青藏高原独特的海拨,积雪,压力,缺氧以及交通等因素给地质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开展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尤其在藏北,属于“世界屋脊”这一片区域,是生命的,地质工作者很难实地进入,实施开展。青藏高原所占面积巨大,为我国地学,生物学,资源与环境科学提供了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天然的实验室,其研究开发价值极大。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先后开展了多次地质调查,如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安多地区平均海拨4700多米,气候已变,极寒,其中部分地区很难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师承担的地质调查局“安多1:25万安多多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就充分利用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

2.构造地质方面

遥感地质技术在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应用从空间宏观角度着手,“宏观看构造,微观看结构”。构造地质学在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后,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于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它的研究精度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产生了极高的效益。虽然遥感技术引入到构造地质学领域已经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的发展以及构造地质学对其利用的不充分,使得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在构造地质学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好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能够使得不同尺度构造的研究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运动学、动力学上结合得好,研究得更深入。

3.矿产勘查方面

伴随着“358”和四部委联合找矿突破行动的实施,遥感找矿将会在今后几年的地质矿产工作中升级为一热点。在矿产勘查方面,利用遥感影像波谱的不同,根据具体岩性波谱可宏观分析该地矿产分布和密集特点。在室内计算机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后,再根据具体结果配合以野外实地勘查将大大降低勘查的经济投入和地质工作者的负担,同时也将勘查工作推向了高效性。

3.1遥感找矿模型的建立

矿床模型的地质环境发生在矿床,矿床产出的时空规律、矿床特征等高度概括了矿床模型的特点,覆盖整个矿产地质形成和保全的各个因素,显示出了现在的矿产地质科学研究程度,也显示了理论化矿产资料这一观念认识水平。利用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区域寻找找矿化集中区,将图像上的色、线、环、影纹图像与旷田构造的基本要素(成矿岩体、控矿断裂、围岩蚀变)相结合,提取遥感地质矿藏信息,寻找区域找矿标志,通过矿床模型来识别矿床赋存的遥感影特征,建立矿床模型,遥感找矿在19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重点研究研究热点之一。这可以开拓矿床图像分析的新的思路,将矿床地质遥感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3.2综合成矿预测

遥感技术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成矿带、成矿域研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量不同来源、不同内容的图像或非图像子量进行综合处理,把原来的地学理论和逻辑思维转换成三维的直观和形象化得、时间和空间模型,把原来的定性概念转化为定量的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多元化地学综合成矿。地物化资料与遥感资料的综合研究提高了地质解译与综合分析的效果与效率,已成为寻找巨型、大型矿床最为有效的找矿方法,也是当前世界找矿趋势。

4.地质灾害方面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可完全应用与地质灾害预报和灾后治理救援方面。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堰塞湖,山体坍塌,泥石流等具多。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诸多交通线路中断,信息瘫痪,救灾队伍难以第一时间摸清里面灾害情况,而此时遥感技术将是处理一连续事情的最佳选择手段。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对灾后抢救和治理过程中的突发地质灾害的的观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治理和预测地质灾害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件大事,故遥感人才是国家急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三、结语

遥感地质是一个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课程,实际可操作性强,我们需要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并不断应用。总之,随着地质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也会不断增多。通过短期课程,很难掌握遥感地质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真正的掌握遥感技术还需要在以后的课程里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全面了解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在国民经济发展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相关遥感技术。

参考文献

[1]田淑芳,邝生爱;浅析遥感地质学教学方法[J].中国地质育,2010.

[2]赵鹏大等;矿产勘查理论技术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3]梅安新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绪教等;卫星遥感在安多幅1:25万区域第四纪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代地质..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2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力良好的物质条件与经济基础,各种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面临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问题。遥感技术尤其是卫星遥感技术近些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国际遥感技术研究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的现状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状况,对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

2.1发展现状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研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技术支持,目前国内也逐步建立起立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同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并相继在新疆、内蒙等地区建立起了生态站,为我国将来一段时间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

2.2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现状分析来看,虽然我国当前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技术上比较滞后、管理制度跟不上、人员能力水平存在不足等等,即使如此,但整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该工作的发展趋势应是在地面监测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由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到生态风险以及早期生态环境预警和保护方面的转变。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使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保护,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3遥感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领域

3.1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对被监测物体定时、定量的发射不同的电磁波谱,并对其所反射回传感器的电磁波谱进行接收和记录,在经过地面处理后还原成原始图像,从而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其中运用的传感器是指安装在遥感平台的用来探测地面物体电磁波的仪器,对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当前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电磁波谱传感器。利用传感器对于各种物体在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的探测和接收,并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技术处理,将其提供给不同的用户,方便其开展工作。

3.2应用领域

(1)资源遥感监测

资源遥感监测在资源类别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土地资源、水力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资源监测。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强大的自然资源作为后盾,因此资源遥感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对于我国石油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探测以及五年计划期间的各项工作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我国目前不断重视的原因。

(2)农作物监测

遥感技术对于农作物的监测主要是利用卫星传感器所发回的传感数据,在地面工作站的加工处理后,对农作物的产量指标进行估算。另一方面,遥感技术还能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遥感监测,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力度,从而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3)气象监测

遥感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应用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气象预报,其与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为人们的带来极大的便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气象预测方面将会更加准确,可靠性也会逐步增强。当前我国应用于气象观测和预报的卫星主要是自主研发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

(4)地质灾害预测

卫星遥感技术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免地质灾害等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天气预报中提到的暴雨可能会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等,但是遥感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技术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不过相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会持续增强,技术上的差距也会不断缩小,为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详情。除此之外,遥感技术在军事领域、国防领域以及太空监测领域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4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具体运用

4.1在大气状况监测中的运用

由于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以及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现象,人们对于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国政府也在进行着相关研究工作,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善当前大气污染状况。遥感技术通过对大气中臭氧层、温室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含量等指标的监测,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对监测到的信心处理,及时的传递给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便于人们做好防范和补救处理工作。

4.2在水体污染监测中的运用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水资源匮乏问题,还有相当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我国拥有着众多的河流及湖泊,对于这些河流湖泊的监测使用人工监测的方法所要耗费的各种资源相对较多。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多光谱频道,能对水体进行多方位监测,从而对水质作出优劣评价,方便于水体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遥感监测对水体污染的主要监测指标有水体悬浮物、水体温度、色度以及可溶性有机物的监测等。

4.3在固体废弃物监测中的运用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下一些废弃物及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垃圾,对于当前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对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妥善处理相当重要。遥感技术利用对遥感图像上的色、形、影等解译处理,能够较为直观的呈现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类型。从遥感技术手段中获得的这种高分辨率图像,能使我们更加详细的对固体废弃物的面积及总量进行识别,有利于其处理工作的开展。

5结语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3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灾害;应用

6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了遥感探测技术,目前在普查地球资源、观测气象、规划利用土地、监测地震等方面广泛进行了应用。在地质灾害中遥感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提供准确的警报和预防功能;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后能够迅速评估受灾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很多有意义的参考资料;为灾后重建科学规划工作运用遥感技术提供参考根据。能够预见,伴随着迅速发展的遥感技术,其在地质灾害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器不断拓宽的频谱范围,陆续推出的新型传感器,有效提高的分辨率,不但对遥感的观测尺度、分辨对地本领以及识别精细程度进行了提高,使得利用遥感器处理数据、提取信息的方法都产生了一个质的提高,把遥感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不断提高的遥感探测分辨率,使对地物精细特点的探测也变成了可能。地物的特点具体包括:其一地物具有的几何特点,其二组成地物的物质结构与成分,其三演化地物的特点。根据高空间分辨率遥感、高光谱遥感与高时间分辨率遥感可以探测以上特点的精细度。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在近些年来正在迅速被提高,促使地物精细具有了空间特点,在遥感图像上看清地物的全部相关因素如大小、外形、分布空间、纹理构成、以及其它地物之间产生的空间关系等。地物识别中的地物空间特点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上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色调与统计特点在中低分辨率图像识别中曾经发挥的主要作用转变为次要或者辅助地位。不断兴起与发展的高光谱技术,推动遥感鉴别逐渐变成直接识别地物。高光谱遥感的重要特点是对元光谱进行获取与重建,进一步按照光谱特点对地物外形、组成地物以及具体成分直接进行识别。伴随着逐渐提高的光谱分辨率,在识别过程中地物的光谱特点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工作方法从原来的分析图像转变为图谱联合,同时促使遥感逐步脱离看图识字时期,更加倾向于定量分析与理解地物波普。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的优势

(一)高精度获得数据。在高空中遥感技术能够探测较大的范围地区,并且宏观上获得这一地区范围的数据。按照不同的采集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广度与精度。采集工作使用飞机能够获得10km左右的高度,使用陆地卫星能够获得910km左右的高度。当前tm卫星可以产生15米的影像空间分辨率;而Spot卫星全色波段最高可产生2.5米的影像空间分辨率,多光谱波动为10米。

(二)更新数据时间很短。在同一地区范围利用遥感器探测可以反复周期的采集数据,进一步可以有效获得这一地区最新的各种自然现象的相关数据。按照不断变化的数据,可以动态监测这一地区的自然现象,对地面变化的事物动态反映。遥感平台的不同高度可以对各种周期重复观测,每天noaa气象卫星可以两次收到同一地区的遥感数据,而每半个小时meteosat则能够在同一地区获取图像。

(三)符合各种地面条件。地面条件不会对遥感技术造成限制,在一些沙漠、沼泽等恶劣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取代人类采集和探测相关的重要数据。另外,利用各种遥感器和波段,还能够通过遥感技术探测地物内部。例如,深层地面、水下层、冰层下存在的水体、沙漠下地物特点等。

三、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一)有效预防灾害。第一,在全区范围内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积极了解地质情况,找出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范围。在遥感影像上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都体现出了一些特点,联系这些特点,能够准确将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划分,进一步绘制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应当在高级别地质灾害地区加强防范安全意识和监测强度,争取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普及防范安全意识。第二,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利用遥感技术重点进行监测,做好预防和警报工作。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地质体,而暴雨天气是造成地质变化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可能是发生大地震之后引发的次生灾害,一般体现出了突发性特征。传统的调查方法在暴雨发生时无法有效监测面积较大的易受灾地区,同时准确性与实时性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而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对变化的气候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提醒人们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人们尽快做好预防工作。此外,针对地质变化情况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及时准确的发现,提前做好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进而降低损失。

(二)迅速组织救援。发生地质灾害时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突发性,一旦地质灾害出现,开展救援工作需要具备充分的资料。此外,发生灾害之后,救援人员很难勘测受灾地区。这时可以使用遥感技术勘测受灾地区具体情况,对灾害带来的破坏状况全面了解,为开展救援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灾害发生之后救援工作一般非常紧迫,在救援工作中利用遥感技术的较短周期、较高精度等特点为其提供精准、迅速的灾区信息。通常情况下能够应用到的遥感技术包含:受灾地区、范围、破坏建筑的状况、毁坏交通的状况、气候改变的状况等。当前,具体是对比发生灾害之前遥感高精度信息影像和发生灾害之后的高精度信息影像,利用影像具有的特点提供重要根据。这些资料能够为报告灾害情况、评估灾害情况损失、救援措施等提供准确而迅速的参考根据。

(三)灾后重建。造成地区受灾严重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发生地质灾害之后,需要对规划重新考虑。了解灾害发生地区的地质状况是科学进行规划的前提。由于发生地质灾害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地质的现象,假如使用人工传统的勘测方法,对这些变化地质的情况需要更多的时间组织摸底调查工作,致使快速重建灾区陷入困境。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对变化的受灾地区地质情况进行确定,或者对存在于规划中的失误及时纠正。联系监测评估遥感数据的结果,同时联系国家总体规划政策与地方贯彻落实的具体方案,为重建规划灾后地区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结束语

地质灾害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在研究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几十年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地质灾害中通过应用遥感技术,也就是应用遥感信息源,辅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紧密联系遥感破译重点地区成果与现场验证,同时通过其它非遥感资料,科学分析,最终获得准确的结果。不同遥感信息源与技术对地震灾害情况有效的识别,为地质灾害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4

关键词:高精度卫星地质遥感技术技术分析应用例析

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高精度遥感技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收集地面特定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断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遥感技术的发展经历从实验室单一概念到实用的技术系统,从少技术到多科技领域的有机结合,从单学科的运用到多学科的综合,从静态资源调查到动态环境的监测,从区域性的微观分析到全球性的宏观研究,从发达国家手中的核心秘密到全球性的普遍掌握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己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矿产、冶金、石油、测绘、地理等领域。它具有时效性好、监测范围广、信息量丰富、宏观性强、获取手段丰富等特点。因此,利用高精度遥感技术开展地质工作已经成为时下非常重要的高科技手段。

1基于高空间分辨光学的地质卫星遥感关键技术分析

1.1遥感图像数据获取

在遥感图像数据获取的过程中,一般会进行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在空间分辨率方面的选择。遥感图像的选择不在是一味追求高精度的过程,它包含对成像的范围效应和经济适用性的判断。不同的地质现象需要不同的观测距离和尺度,才能合理、完整的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成像过程。现阶段,大多数地质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定点的观测数据已经不能满足地质工作的需要,必须将其应用转换到不同范围和多尺度空间,即要求研究不同的对象需要选择不同尺度的遥感数据。二是在波段组合方面的选择。地面点的辐射值组成的遥感图像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主要因为遥感图像会受到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同一地面点会因为成像时间不同、气候状况、植物变化等造成不同的成像结果,可能存在同一地面点不同色谱,同一色谱不同地面点的的现象。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考虑人眼的特殊性,主要采取RGB彩色合成图像作为解译的标准图像。对于具体地面点的成像而言,选取的波段要满足各波段之间辐射值方差最大、相关性最小、均值大小合理的条件,而且其应尽可能含有丰富的地面点特征。

1.2图像校正与增强处理

在利用遥感技术成像的过程中,由于传感器和大气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最终获取的遥感图像会有小幅度的几何变形情况,影响了图像的成像质量,必须加以处理。换而言之,即使用几何纠正的方法对已获取的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几何纠正包括消除倾斜误差和投影误差两方面。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目的是把几何失真的遥感图像恢复成没有失真的地面点实际图。为了使遥感获取的数据更好地应用于研究工作中,遥感数据必须经过几何纠正的过程,确定合适的比例尺,使遥感数据和已获取的非遥感数据相匹配,便于地质工作中的比较、分析、研究等过程。除了运用几何纠正的方法处理遥感图像之外,通常在实际中还会采用遥感图像增强处理的手段。遥感图像增强处理指通过数学方法和显示技术等手段,增强已获取遥感图像中的信息,使其易于辨别,使信息的分析更加便捷。遥感图像增强处理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遥感图像的视觉性、解译性和信息转化性。遥感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有:灰度增强、边缘增强、彩色增强等方法。遥感图像增强处理的方法根据处理空间的不同分为基于图像空间的空域方法和基于图像变换的频域方法两大类。

1.3图像融合技术

遥感图像数据融合是从8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自动化信息综合处理技术,是把来源不同的遥感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中,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一组新的信息或合成图像的过程,是解决多源遥感数据富集表示的有效途径之一。遥感图像融合方法主要有四种:即信号级融合法、像元级的融合法、特征级的融合法和决策级的融合法。信号级融合指将不同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混合,产生高质量的融合信息。像素级融合指在各传感器对原始信息未作处理前的一种低水平的数据融合,其具有最高精度但同时具有信息量大、耗费性强的缺点。特征级融合指在各传感器对原始信息进行特征处理的一种中等水平的数据融合,它实现了信息压缩,但同时具有地域原始信息精度的缺点。决策级融合是在像素级和特征级融合的基础上对图像信息进行识别、分类、检测,再对图像进行融合处理的一种最高水平的数据融合。实际情况下,最常使用的融合方法是像素级融合。

2卫星地质遥感于崩塌灾害中的应用例析

2.1崩塌信息的特征

崩塌类地质灾害一般发生在陡峻山坡上,在etm图像和Spot图像上只能识别大规模的崩塌堆积体却不易分辨人工开挖的山体特征。

但在iKnoS的彩色卫星成像上却会清晰显示崩塌的特征。崩塌信息特征解译的主要标志有:一是位于陡峻的山坡上,在倾斜角大于55度的陡坡地段可出现巨大石块特征的遥感成像;二是崩塌轮廓线明显,崩塌堆积体上植被欠发育;三是崩塌体会形成节理的裂缝影像。

2.2崩塌活动解释

崩塌的活动情况在遥感图像上易于辨认。具体活动解释如下:仍在发展的崩塌在岩块脱离山体的凹陷部分成色浅,没有植被生长,上部陡峻,有时呈突出的参差状,有时因崩塌壁岩石本身色调较深呈深色调;趋向稳定的崩塌,其成像呈深色调或在浅色调中夹杂斑点,生长少量植物,上部陡峻,崩塌体主要由粗颗粒碎石构成;稳定的崩塌,其崩塌成像的色调深,植被生长茂密,上部陡坡较缓,崩塌体主要由细颗粒土构成,植被生长茂密,一定条件下可以开辟为耕地。

3结语

高精度卫星地质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分析等方面已获得了巨大成功。

现阶段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对灾害的区域性评价等方面,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的详尽解释与评估等研究方法还是相对欠缺,大部分地质灾害分析过度依靠航空摄像图片等。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技术在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利用高精度卫星地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是遥感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应用中的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才兴.灾害遥感发展现状分析[J].国际太空,2002(3).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5

关键词: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ic,manyinfrastructureprojectsandmodernizationofhigh-risecivilbuildings,foundationandfoundationpitexcavationdepthismoreandmoredeep,variouspublicbuildingsofdifferentarchitecturalstyles,explorationworkbroughtthenewsubjecttomany,thetraditionalinvestigationmethodsandthetraditionalmeansofinvestigationhasbeendifficulttomeetthedesignneeds,theexistenceoftechnicalproblems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manyurgentinvestigation.inthispaper,theauthoranalyzestheproblemsofcivilconstructioningeotechnicalengineeringatpresent,andthenew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ingeotechnicalengineeringarediscussed.

Keywords:civilconstruction;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vestig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民用建筑中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一)界面划分问题

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二)地质形态问题

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三)岩土参数问题

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四)综合能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五)技术素质

技术素质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因为各勘察专业还未建立起完善的沟通机制,因此内部沟通、技术交流还较为缺乏。

二、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新技术

(一)物探技术

1、钻孔波速测试

采用单孔波速测试手段,以测定各类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并用其确定与波速有关的岩土参数,判别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及危险地段,提供地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场地土动力参数、评价岩体完整性、估算场地卓越周期,判定砂土液化,评价场地类别。同时还评价地基振动特性,进而为抗震设计提供有关参数。

2、场地微振动测试

通过对场地进行微振动的测试,确定场地卓越周期及脉动幅度值,为抗震设计及地震区划分等提供参数。

3、室内、外测试

当前功能静力触探头、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静载荷试验等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

(二)遥感技术

1、遥感技术的特点

(1)探测范围大,综合、宏观;

(2)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

(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可实施动态监测。

2、遥感技术的体系组成

遥感技术是集信息收集、存贮、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遥感试验

遥感试验是整个遥感技术系统的基础,主要是对地物电磁辐射特性(光谱特性)以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其处理分析等技术手段的试验研究。遥感探测前需要遥感试验提供地物的光谱特性,以便选择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波段;遥感探测过程及遥感信息处理中,又需要遥感试验提供各种校正所需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它在整个遥感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遥感信息获取

遥感信息的获取是遥感技术系统的中心工作,遥感工作平台以及传感器是确保遥感信息获取的物质保证。

(3)遥感信息处理

遥感信息处理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遥感探测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的处理,当前解译方式主要有人工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式解译。

(4)遥感信息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及信息与GiS数据的集成,可用于进行空间分析。在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卫星遥感图像可以体现山地、盆地、高原、沼泽、平原、河流、湖泊等不同的地貌特征。帮助工程勘察人员找出最为合理的建设方案,从而全程宏观掌控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获取路线范围内的居民点、村镇、城市、道路、铁路、水系等人文地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获取管道沿线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信息,建立明确有效的规划方法。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广泛应用于以地理坐标为基础的空间数据处理中,岩土工程勘察中获取的资料均是某一地理位置的数据,所以运用GiS技术来管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

1、通过标准计算机外设(键盘、数字化仪等)输入、编辑和维护图形和属性数据。

2、建立文件型的图形数据与关系型的属性数据之间的特定连接,用以实现两类数据库之间的相互访问和操作。

3、提供一系列有关图形数据的分析功能,如图形要素的拓扑关系,图幅拼接与叠加分析、缓冲分析、距离与面积测量,信息分类及统计分析功能等。

4、提供用户化的界面设计方法和专业化的二次开发接口。将GiS应用于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使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工程地质资料的输入、存储以及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综合动态查询、检索等基本功能,增强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适用性,可为城市各级勘察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结论和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信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岩土工程和工程勘察工作。这样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在勘探与取样中的应用

勘探工作的方法众多,其中包括物探、钻探以及坑探等多种方法。勘探工作的目的是调查地下地质情况,同时还可以利用勘探工程进行取样,然后开展原位测试和监测工作。勘探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勘察的目的以及具体工程中岩土的特性。

物探作为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相比钻探和坑探,其具有轻便、经济以及迅速的优点,在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以推断的同时时间又较为紧迫时,物探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常与测绘工作一起配合使用。此外,物探也可以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基础或者辅助工作。但物探也有其缺点,就是物探成果的判断及解释容易出现多解的情况,而且其使用受地形的影响也较大,成果的进一步验证需要勘探工程来实现。

(二)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的进一步分析、评价提供基本的参数,如岩土的物性指标、固结变形特性参数、强度参数、渗透性参数以及应变时间关系参数等,这些参数可以有效地反映岩土的性质及特征。

1、原位测试的优缺点

(1)优点

试样可以不脱离原来的环境,测试时的原位应力条件基本保持不变;可以测定大尺寸的岩土,因此能够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其试验周期短,测试效率高;在岩土层难以取样,无法进行室内试验时,仍然能够通过原位测试评定其工程性质。

(2)缺点

试验时的应力路径的控制难度较大;边界条件难以确定;有一些试验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无法大量的进行。

2、室内试验的优缺点

(1)优点

试验条件可以非常好的控制,而且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等的控制也较为容易,同时可以大量的取样。

(2)缺点

试样的尺寸小,较难反映出宏观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岩土性质的影响,因此代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试样无法真正保持原状,可能会影响到试验效果;有些岩土也很难取得原状试样,无法进行室内试验。

四、提高民用建筑中岩土工程勘察水平的措施

(一)勘察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等问题。

(三)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

勘察单位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五、结语

总之,要顺利而高效完成勘察工作,我们应根据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高新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使我们勘察单位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参考文献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6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遥感原理;遥感调查;动态监测;方式应用

一、遥感监测理论知识概述介绍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的技术方法。遥感技术就是根据电磁辐射(发射、吸收、反射) 的理论, 应用各种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记录, 再经过加工处理, 并最终成像, 从而对环境地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监测对象主要是地面覆盖、大气、海洋和近地表状况等。遥感广泛用于气象、土地、海洋、农业、地质、和军事等领域。

二、矿山地质遥感监测的研究背景

我国矿业活动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分布广,主要可以归纳为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三大类,包括:①矿产资源开发压占、毁损土地资源严重;②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沉)塌陷、地裂缝、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③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④采矿活动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⑤采矿活动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还没有系统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严重影响了矿山环境管理决策的制定。

三、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的原理及优势

1.遥感技术监测的原理

不同环境体由于组成它们的分子和原子数量和排列组合方式不同, 它们所特有的发射的电磁波性质也不同, 它们反射外来电磁波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环境体发射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不同的环境体对太阳和人工辐射有不同的吸收和反射及透射能力,这些差别经过“遥感”形成了不同的成像,然后通过这些不同的遥感成像解译就可区分不同的环境体,这就是遥感技术可进行宏观环境要素监测的原理。

2.遥感技术监测的优势

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 同时其技术方法成熟。尽快进行宏观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 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扩大环境监测的影响力, 使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的要求相适应, 对最终控制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 保护生态环境,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尾矿库遥感监测与安全性评估

1.尾矿库底数与合法性遥感监测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的实践经验证明,空间分辨率在2.5m 以上的遥感数据完全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各种矿业活动所需的尾矿库,包括正在生产使用的尾矿库、废弃的尾矿库和已闭库的尾矿库。如果辅以“安全生产许可证”数据,则能进一步识别出未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尾矿库,为分类实施监管和依法关闭取缔非法生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尾矿库监管提供客观的、现实性强的基础数据。

2.尾矿库安全性遥感评估

尾矿库的安全由尾矿库的防洪安全、尾矿坝安全和尾矿库库区安全3部分组成。另外,库容监测及突发降雨条件下的库容量也是和尾矿库安全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参考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识别和计算相关因子,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尾矿库稳定性评价。

【1】防洪安全遥感调查

(1)采用1:1万比例尺甚至更大比例尺的Dem数据,计算尾矿库滩顶高程。目前,雷达干涉测量及Lidar技术均能够生成高精度的Dem 数据,提取现实性较强的高分辨率Dem数据。

(2)尾矿库干滩长度遥感测量。

(3)尾矿库沉积滩干滩的平均坡度遥感估算。需要高分辨率的Dem 方可满足估算需求。

【2】尾矿坝遥感调查

(1)尾矿坝的轮廓尺寸、变形、裂缝、滑坡和渗漏、坝面保护等遥感监测。借助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尾矿坝的轮廓尺寸、一定程度的裂缝、滑坡、坝面保护情况等的遥感监测,利用雷达干涉测量则可以实现对尾矿坝变形的监测。

(2)尾矿坝的外坡坡比监测。利用高分辨率的Dem 数据生成坡度图,可以监测尾矿坝的外坡坡比。

【3】尾矿库库区遥感监测

(1)尾矿库库区周边山体稳定性遥感监测。利用空间分辨率大于2.5m 的遥感数据监测周边山体滑坡、崩塌(塌方)和泥石流等情况,分析周边山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矿区范围内危及尾矿库安全遥感监测。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监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结合采矿权数据,可以获取矿区上游及周边界外开采的状况,查清是否存在采砂等危害尾矿库安全的隐患情况。

【4】尾矿库库容遥感监测

当尾矿库库容接近或者超过设计库容时,则有溃坝的可能性。利用最新时相的立体像对遥感数据,基于正射影像获取尾矿库的水位、水位线内的面积、边界等参数;采用高分辨率的Dem 统计出尾矿库的最高水位线高程信息及最高水位线内的平均高程信息,利用式(1)即可计算出尾矿库库容。

3.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估

对尾矿库下游和周边的居民地、重要基础设施、水源地影响情况的评估是尾矿库监管的重要内容。利用遥感数据可以查清尾矿库下游和周边的居民地、重要基础设施、水源地等的空间分布:结合高分辨率的Dem 数据可以估测尾矿库的库容量。结合三维遥感影像可以对尾矿库的环境影响状况进行初步评估。

总结:构建高效、通用、可靠的监测体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综合评价应用示范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全面推进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中的综合应用,直接服务于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虹,杨永德,王松庆.矿山生态环境遥感调查试验研究Ⅱ].国土资源遥感,2004,4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7

关键词: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遥感(RemoteSensing),“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指对目标物进行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狭义上指在航天或航空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对地球进行观测,接收并记录电磁波信号,根据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作用机理及对探测目标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进而获取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信息的技术[1]。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学科,美国宇航局、欧空局等机构和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国先后建起了各自的遥感系统。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遥感影像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遥感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地表和空间信息,而目前对于遥感数据丰富的信息不能完全提取,如何充分有效的从影像中获取全部的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高校开设了与遥感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这对遥感技术的谱及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遥感技术人才是目前高校遥感教学的重点。

一、遥感课程教学现状

遥感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精细化、产业化和业务化特征明显。在我国遥感技术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不高,根本原因是基

础性研究薄弱[2]。只有通过系统培养掌握遥感理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的后备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对遥感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责任。目前在遥感课程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遥感技术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从目前遥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来看,存在以下现象: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大纲设置时,将理论教学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而对于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较少[3]。实验课时少,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4]。遥感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少的实践教学课时使学生对遥感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不能满足,其结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部分内容不能较好的理解。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使教学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二)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与相对滞后的实验教学内容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航空航天、传感器和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涉及学科众多。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传感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遥感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层出不穷。而伴随发展的遥感课程的教材通常相对稳定(几年或者十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新的技术不能够较快为学生所接触。如果教师的知识也不及时更新,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原理方面教学,对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通常变化不大,对于有些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化学)也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而有些发展特别快的学科,如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随科技发展后的社会需求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相对于这些发展快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手段单一,并且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遥感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尽管现在高校中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在整个教学环节也大多数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看和听,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课堂开设的每节实验课也只是单一实验,没有开展完整系统的实验,造成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面的,多方位的,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遥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将理论教学与践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要合理安排和优化授课和系统的实验的内容,使之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研究和学术动态,使课堂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为社会进步服务。课程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理论教学

(1)专业理论教材及时更新。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理论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就需要教师尽量利用其它方法手段获取较新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或者外文资料及一些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中的资料,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学科动态和前沿信息,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具有时效性;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例如,网络资源)了解不同机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学生从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提高他们积极动思维。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程序性、目的性、交互性和实用特性。把媒体提供的资料加以优化和整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等因素,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做到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学习效率[5]。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把理论内容部分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遥感影像不同于传统照片,属于顶视图。遥感信息的提取是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来完成,对图像的解译首先要对图像进行判读,判读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地物在影像上的特征,了解不同地物在不同地形或不同植被在不同季和不同生长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只有通过媒体教学才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展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遥感影像,这样便于学生对地物不同条件下的特征进行区分,加强学生对图像的判读能力,为今后图像解译的准确性打下基础。

(3)授课内容增加专题部分。通过增加专题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强普及遥感知识的应用。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将遥感技术应用部分制作成不同的专题,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每个专题中应包括遥感技术在本领域的工作流程、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例如,对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结合海上溢油、海水悬浮泥沙方面介绍遥感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对于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结合汶川地震之后诱发的灾害情况,就遥感技术如何对河床演变及河道泥沙淤积方面研究进行讲解。

(4)将科学研究工作溶入教学中去。为了加深学生对遥感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科研成果溶入于实践教学中,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给学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及本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等。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潜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科研项目,模仿老师的试验方案,自主设计项目的实验步骤、制定技术路线、撰写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纯理论教学和纯实践教学不同,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科技创新三者结合起来。

(二)实践教学

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是高校遥感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6]。

(1)注重遥感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大量实验基础上,加大实验课课时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综合型、创新性的实验,构筑全方位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7]。遥感技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关于遥感原理部分讲授较多,实践操作占很少一部分,通常高校在制定遥感课程教学大纲时,把它等同于其它的一般性课程,与理论教学课时数相比实验课课时数设置较少,这样很难保证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提高,也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部分,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遥感的应用技术,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加较多的实验课时数,加强学生对不同遥感图像处理的操作能力,做到熟练操作。

(2)将软件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现行的教学大纲基础上适当强化图像处理和解译能力练习。在整个遥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教学,把遥感软件的操作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遥感图像信息提取通常要借助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完成,通过课时的调整,学生有更多的课时进行实验练习,熟练操作软件,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遥感处理软件的操作讲解和演示,通过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程实验内容系统性和前沿性。遥感课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由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时有限,在设计实验教学方面应结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对课堂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目前每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都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的,每一模块下包含不同菜单,每一菜单具有不同功能。通常完成一项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用到不同的菜单或模块,而教学实验课的内容只涉及到某一模块或某几个菜单的功能,学生只能了解某一菜单如何使用,而不是就某项研究内容系统的实验。同时,实验教学也应该结合前沿研究,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在设计教学实验时应该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原则,基础性和前沿性原则。

三、结束语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本文立足于遥感课程的培养目标,从社会发展对遥感人才的需求和遥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遥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些建议。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是基于更新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随遥感技术的发展应不断更新,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动态;理论教学内容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潜能和创新能力,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会体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遥感课程教学内容如何适应遥感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通过探索来寻找适合学科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满足社会对遥感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童庆禧,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1.

[2]秦文俊.《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在地理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测绘,2007(11):45-47.

[3]黄秋燕.教学性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5):352-353.

[4]潘竟虎,赵军.“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背景下的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8-51.

[5]吴前明.多媒体教学新论[J].新时代教育,2008,(5):114.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8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查

中图分类号:t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009-01

一、遥感地质技术

这种新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遥感技术信息增强提取方面。

将常规的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多元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分类)、图像掩膜等技术,研制了一套“遥感信息多层次分离提取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流程,根据试验区的不同蚀变(矿化)类型所具有的波段特性,分别建立热异常、铁染、含水蚀变矿物、碳酸盐化和植物异常等遥感信息模型,提取与金属矿化蚀变有关的遥感信息。

2.新型影像图制作方面。图像清晰美观、标准精确,成为一种可与相同比例尺地质图、地形图相映衬的基础图像。图像直观实用,将遥感影像或增强提取的与金属矿化蚀变有关的遥感信息制成图件,可准确地与地质、物化探、地形图等图件相互进行空间扣合,形成新的系列综合图像(件)。

3.与GiS相结合,系统集成的,以遥感信息为主,包括地理、地质矿产、物化探找矿信息,进行综合成矿预测及矿产资源评价,既快速、又有效。这种遥感地质找矿预测新方法主要是利用多波段遥感数据,量化圈定可能与成矿围岩蚀变矿物分布有关的遥感异常及其找矿意义。遥感找矿异常,主要指矿化和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矿物分布异常,及其与含矿岩层、成矿岩体(脉)、控矿构造等在空间组合关系方面的信息等。该新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遥感地质找矿预测和矿产资源评价的新方法,并有规范、标准,又简便可行的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工作流程,具有独特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先进性。

二、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地质勘查图像分析系统正是将遥感技术与GiS相结合的综合系统,是GiS、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地质制图相结合的地质勘查决策支持工具。空间信息系统又称为地理信息系统(Gls),他是在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补新的技术工具。所谓空间信息系统是用以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具有空间内涵地学信息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为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简单地说,空间信息系统就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工具。空间信息系统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

1.空间数据和专题数据的输人。将图件、表格、图片和遥感图像等各种形式的资料输人到系统,并转换成系统所要求的格式。在输人中,系统应有压缩原始数据的冗余度,凡把各种数据在地理位置和存储格式上统一起来的能力。

2.数据管理和检索。由空间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可快速有效地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检索、查询、更新和共享。系统不仅有能力查询直接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信息,还应有能力查询未以直接的方式存储的信息。不仅能支持关系查询,抽取某一类别的特征信息,还能够完成复杂的空间查询,提取满足一定地理条件的信息。数据管理和检索的效率取决于所采用的数据结构。目前信息系统使用的数据结构可分为矢量型和棚格型两大类。矢量型结构特别适用于以图件为信息源的资料,如地质图及各种专题图,但不利于进行代数运算和空间分析。栅格型数据具有运算方便的特点,但数据最大,几何精度较差。因此,应采用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相兼容的综合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图像分析与计算机制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功能的主要体现,是空间信息系统区别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图(Cap)的主要标志。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统计分析、区域分析和系统分析,提取与系统应用相关忆更强的信息,为系统应用提供决策支持。

4.输出。将分析结果以用户所需要的形式显示和成图。地质勘查数据都是地理坐标的函数,是典型的空间型数据。区域地质工作、地质制图、矿床和油气勘查、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和灾害的调查与监测,都需要综合分析和比较多种来源、多种形式的数据。GiS正是存储、管理、分析和综合大量各种形式空间数据的有力工具。

三、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空间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系统是平行发展起来的两门技术科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遥感技术为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提供了丰富的宏观信息,是GiS重要和可推的数据源。GiS是充分发挥遥感优势,提高遥感应用效果的技术工具和可靠保证。在地质应用中,遥感技术多谱段,多时相和宏观性等特点为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提供了大量有关构造、岩性和矿化蚀变的直接和间接信息,在地质调查,环境监测以及地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都可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遥感记录的主要是地表地物的波谱信息,加上地表植被和土壤的覆盖,遥感地质方法有别。GiS和图像分析技术为提高遥感地质的应用效果,为地质勘查数据的综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工具。

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不同的地学调查结果及其分析方法,从不同的侧面给出多样的信息。但任何单一手段所获得的信息都仅仅反映目标地质某一侧面的特征。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则可以获得它们之间内在的以及空间层次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以一定图像的方式直观地显示出来。在这方面研制了三套可进行综合地学数据图像分析的软件:

1.综合地学数据微机数字图像分析软件(GD工工a)系统。GDHa系统是在微机上实现数字图像处理的软件系统,它适用于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勘查等资料的综合处理和分析。它除具有一般的数字图像处理功能外,还具有一些特殊功能。可供用户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字图像处理。

2.影像构造微机综合处理软件Ll工a系统。它是在通用微机上,对影像线性体的总体特征,密度和中心对称度的统计而且又能实现影像构造图像化及其与其他地质资料的综合处理,并以图像方式表达各类统计分析结果。

它对于研究分析,控矿构造及成矿地质背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具。

3.二维位场数据处理微机软件pips系统。pips是一种功能比较齐全的二维定场数据微机软件系统,具有数据预处理,二维定场变换、数字图像的边缘增强和假彩色增强,以及显示、编辑和输出图形的功能。

结束语

在充分总结国内外遥感地质找矿方法、效果以及有色地质遥感找矿经验,尤其是在总结提取矿化信息的遥感新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在遥感找矿信息增强提取新型影像图制作方面,不断创新,解决一系列技术关键问题,逐渐形成了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新方法。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监测;应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B84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技术涉及到诸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的技术,比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等;最初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工业污染状况,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的环境监测已经是监督和测定大环境的污染状况,从而合理科学的评价大环境的质量。

1、生态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以灾难的形式向人们述知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需要熟练的掌握基本的生态知识,又需要对生态的运作发展规律熟练的掌握,而环境监测技术就可以有效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要想对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只需要合理的运用生态监测技术即可,并且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还可以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图表、数据等等。要知道,污染源的监测以及生态质量的检测并不是生态环境监测的唯一内容,还需要对生态环境下的生态平衡问题和资源的开采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动态监测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把握生态环境演化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和其他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生态环境领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区域内的大生态环境,重点内容是监测大范围的生态破坏情况,然后借助一些专业知识来对大范围的生态状况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的结果来实时的调整生态环境,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2、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要想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因此,就需要向更深处和更广泛处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开展,比如恶劣的天气等等;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就需要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积极的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具体来讲,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分别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具体指的是采用卫星作业的形式,卫星在运作的过程中,会十分敏感于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而这种物体的电磁波可以将物体本身的位置以及表层等的变化给有效的反映出来,针对这个特点,遥感技术就可以让远程监控得以实现。因此,遥感技术其实是对生态状况以及变化趋势进行远程监控。

在监测的过程中,遥感技术还会对远程信息进行实时记录,地面的信息收集站所收到的信息都是数据库的形式,这个过程不需要花费过长的周期,并且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海洋、森林、草原等等。以草原植被的遥感监测为例,它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可以这样解释:目前,草原植被的荒漠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如果草原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那么只有一种颜色存在于卫星感测图上;如果有荒漠化问题存在于部分草原当中,也就是不断的在减少草原植被区域,那么这些区域内的草原电磁波会和完整状态下发出的草原电磁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电磁波的不同,在感测图上所反应的颜色也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遥感卫星主要以卫星图的形式来呈现检测数据,其中颜色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深浅不一,深浅状况可以对地表和水域等的变化程度进行有效的反应,这样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

主要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破坏监测中应用遥感技术,卫星可以对生态的破坏生态进行及时的监测,依据遥感技术的监测结果可以对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确定,结合卫星监测技术,遥感技术还可以依据气象云图的变化,来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从而针对这些自然灾害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遥感技术十分广泛的应用到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它还具有预测功能,这样就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GpS技术的应用:GpS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定位,将GpS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有效的定位导航遥感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变化区域,这种技术十分的精确。

GpS技术主要是分析遥感技术所提供的实况数据感测土,然后将地理坐标提供出来,它的应用原理可以这样叙述:遥感技术的GpS仪器可以接收到实况数据,经过定位导航之后,GpS仪器就可以对新的数据库进行构建,并且动态监测实况变化情况。

GpS技术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它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可以对监测目标的实时动态进行反映和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领先于遥感技术。此外,GpS技术还可以有效的监测某一时段事物的数量,从而做出合理科学的推测,比如,对某一区域的树木数量进行监测,就可以对树木某一时段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行实时的监测。这种技术可以在很广泛的范围内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有效的结合遥感技术,对动态数据进行适时监测,还可以适时关注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对生态链的平衡程度也可以实时的监测,这样就可以节约出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GiS技术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它包括着很多个方面,比如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应用等等。它的内部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储存,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决定采取何种措施。将GiS技术有效的结合遥感技术和GpS技术就可以促使数据监测和处理系统生成,从而对某段时间内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将原始数据提供给人们,从而有效的分析生态变化状况。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内应用GiS技术可以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这样技术的地理数据可以十分的丰富,对宏观决策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在生态发展的规划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利用GiS技术,对地理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合理的监测和分析,提高地理资源管理的质量,对生态平衡的监测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

3、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越来越多新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琳.远程通信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3,2(12):123-125.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篇10

地质勘查中对石油地质急性研究的同时,需要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对所勘查的石油地质进行分析,并提交详细的分析报告,避免石油地质的复杂情况给工程带来的无法预计的损失,并保证工程后期的质量,以及对地下石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进行石油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勘测范围内的石油地质情况进行全满的分析,重视地下石油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地下石油储量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会导致岩层的结构发生改变,对地面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详细的石油地质报告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进度有序的进行。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应考虑不同的地基基础、不同的地质结构、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的石油地质等原因,在进行地质勘查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对地质问题进行解决。由于地下水升降对地面工程建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地质勘查的过程中对石油地质的研究非常重要。

2遥感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具体应用

遥感技术在石油勘测中主要是利用远程的遥感技术,对人力无法达到的地方进行石油勘测,在空中和搜集妇反射回阿里的信号判断目标区域存在的石油情况。当前的遥感技术能够对该地的地形以及地理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土壤中存在的元素,能够对含有油气的地区进行集中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石油地质勘查等资料的收集,评价含油气盆地的资源量。遥感技术在使用的时候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当前的石油勘查技术中使用非常的广泛。

2.1利用遥感技术能够准确的找出油田所在的位置

石油勘探主要是对地表烃类迹象进行寻找,油气烃类通过以微烃方式沿微裂隙垂直上升,并能够周围物质发生作用。随着在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在油气泄漏的过程中烃类微渗漏造成了岩石和土壤蚀变褪色,黄铁矿、和磁性物质形成移植物病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异,形成烃蚀变带。在地表正常的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的烃类往往以5种形态存在。光谱反射变化的情况会导致烃效应产生变异,在陆地上对的指定地区影像呈现为烃蚀变晕,这样的情况就能够预示该地区存在石油,例如:在油田的上方因为地理的原因导师一些铁矿增加,这样的经过遥感技术的测量就会显示光谱区域的反射率增高,遥感技术的影像学显示也会亮色调。反之,若是地面上的粘土物质正增加,使得光谱反射的频率降低,显示的色调就为暗色调。总的来说,对遥感技术进行合理、正确的运用,就能够使得对油田探测的准确率增加,并且本身存在的误差也相对的非常少,在遥感技术测量的地区含油气的地方光谱测量结果表明,反映植物变异的光谱反射率变化,出现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域。

2.2通过解释地质构造来判断油气是否存在

在当前的石油地质工作中,主要在沉积的盆地开展,工作区往往沉积一定厚度的第四系疏松盖层。通常情况下,在或者半的山区条件下,由于影像标志层明显可见,对该影像学进行适当的图像处理,就能够解释出很大一部分的地质构造图。在年轻的地台或准地台区,通常都会有2至3个构架层,因此在使用遥感技术进行石油地质勘查的时必须揭示盖层中的储油油气藏构造类型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油气运移部分往往受着断裂层的控制,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的专家认为线性断裂密度最大的位置往往是最有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地方。因此,根据遥感技术编制出线性断裂的或者环形断裂的构造图,能够有效的检测油气。利用遥感影像学的原理,能够对地表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产情况下,带有油气的地表往往会呈现一定的线性影响,与各种相应的线性地质或者地质体均有密切的联系。很多石油地质勘查的实例表明,这样的影响就是地表以及地下更深层的活动板块原理。

2.3制图的分析判断

遥感图像上的裂缝信息分布主要与深部裂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裂缝的密度与油气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断层和裂缝严重的影响河道以及沙洲的位置,岩石的高差异压实作用可产生较高的裂缝密度。与油气沿裂缝垂向运移相关的变化会使得裂缝更加的明显,垂向裂缝可构成流体从烃源岩向储集层运移的主要路径。在运移的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裂缝,裂缝主要是由于烃源岩生油和排驱期间的超压作用而形成,还有少数情况是因为天然地震、固体潮、构造变形等因素而形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