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10

金融服务研究篇1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一、绍兴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普惠金融的普及是国家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2005年的联合国大会、2006年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正式提及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浙江省《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绍兴市《关于做好2016年度金融支持“三农”五大行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等金融政策则为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深化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提供了大力支持。

对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我国学者分别从供需视角、观念创新视角、博弈视角、供应链视角、组织场域、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鲁强、黄芸,2014;杨建荣,2013;张营周,2010;邓伟平,2014;张运书等,2013;郭灵英,2016;肖翔等,2014;王婧,2013),王清星(2016)从宏观的视角,就普惠金融的含义与基本框架、发展逻辑、现实考察与发展路径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分析。为了深入了解绍兴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本文从最新金融理念和政策等出发,探寻更好服务于三农以及切实可行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之道,为绍兴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思路。

二、绍兴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责任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利益目标和公司利润目标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该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追求利润,还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目标。公司制度应权衡公司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金融机构也一样,不能仅强调对股东的义务,还要履行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即社会公众的义务,社会责任更多强调的是对社会公众的利益保护,该理论以其合理性内核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目前对公有制体系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公经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观差异较大,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它们支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更多的是履行社会责任和迫于国家政策的压力,并没有将其视为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盈利机会并实现财务可持续的有价值的行为。绍兴农村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对绍兴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农户及村组织等虽有资金需求却往往无法顺利获取资金,尽管国家政策纷纷出台并给予了农村普惠金融以政策支持,但由于农民及村经济集体组织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资金积累少,固定资产预期价值低,很少有担保机构愿意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实际提供的贷款很少,银行对农户等缺乏信任,农户有资金需求却经常贷不到款,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无法继续扩大规模。

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是活跃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也是使农村储蓄转化为“三农”投资的重要途径,资金的良性运作应该运用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户及村组织中去,在帮助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目前农村金融发展需要与金融供给之间严重不平衡,原因如下:

(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诚信缺失问题较严重。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信息和信用的缺失。普惠金融难以让全民受益,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农业企业及村组织融资难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农村市场制度安排存在诸多缺陷、行业监管尚未理顺、少数农户诚信缺失严重及国家法律不全、执法不严、惩处不力,这些固然是农村金融诚信危机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但无论如何,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户的道德诚信素质将对农村普惠金融诚信建设发挥决定性影响。

(二)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不健全,不具有可操作性。制度经济学认为政治规则(包括政治、经济法规、行政规范等)决定经济规则,要求政治规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利于形成较长时期稳定的经济预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进步。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执法有时较随意。此外游离于法律法规规范和监管之外的农民资金合作社等组织大量出现,给农户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大中型银行县支行存贷比总体较低,资金问题普遍存在,农村资金没有充分地运用到农村发展上。

(三)对农村普惠金融监管较薄弱。目前银行对于已获贷款的企业,无法从监测和判断其实体经济发展的态势而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所以很多银行以企业是否按时还贷来判断。农业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判断农业企业的发展情况,对于那些特别需要资金又有实力的企业资金支持难以确定。仅靠评估企业资产或靠抵押的方式来发放贷款的做法成本较高,并且忽略了农业企业发展的“质”,而仅看“量”。贷不到款的企业以及不想轻易破产的企业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以较高的利率寻求民间借贷的帮助。

(四)金融行业对农村提供金融强化服务意识较弱。农村金融服务业功能欠缺且业务覆盖面狭窄。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不到位、业务单一,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贷款条件很严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落后,服务手段严重滞后,仍然沿袭“等客上门”的传统,无法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贷款品种也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贷款额度、期限与农民生产消费实际相脱节,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服务,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缺乏有效服务于农村贫困人口的机制,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的信贷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对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尚不明显。

四、改进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普惠金融诚信建设。要加强农村普惠金融诚信建设,增强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需要加紧完善农村普惠金融相关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保证各方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利益的诱惑,失信失德行为充斥市场,动摇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道德自律,更需要依靠信用法治的强力保障。农户及农村组织通过讲信用,不断积累自身的信誉,自然很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而那些未能严格自律的失信农业企业等,则终将因其恶劣的市场信用评价而不受社会信赖,寸步难行。这就是普惠金融所依赖的有效信用机制,促进了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相互信任与和谐发展,最终使普惠金融能够真正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法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目前面临着难以普惠的两难境地,需要充分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如税收、财政补贴以及对农户利率上的优惠。尽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细化,如界定支农普惠业务标准、监管准则、扶持政策、统计口径等,研究出台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和功能以及创新相关制度规范,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的法律制度来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三)加强对农村普惠金融的监管。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金融行业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支持、监督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要明确金融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机构建设、自律管理机制;制定市场准入条件及限制、市场公平、平等竞争及反垄断;抓紧修订并补充行业规章制度及配套措施。及时总结我国农村金融行业监管的经验,抓紧修订完善相关农村金融法规,明确监管体制,政府各监管部门的责权范围及其协调机制;应建立多个部委间的协调机制,统筹安排现有针对农村金融的优惠政策,包括近期国务院已出台的融资担保政策。同时,完善国家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工负责的分层监管框架,建议地方成立正式的金融管理局。此外,政府和有关方面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教育培训、诚信意识教育与培育,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意识。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丽水、台州、宁波等地农户贷款同比增长达到26%以上。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通过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电子支付手段,推广保险移动展业等多种形式,提升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周小川(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及移动支付可以改善金融服务。要采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向广大民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林宏山,2014;李东荣,2014;焦瑾璞,2015;罟猓2015;李建军,2015)。普惠金融服务具有广泛性和可获得性,互联网金融有利于助推社会各阶层获取各种金融服务,并且在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共享的效率和成本等方面优势突出,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相应的政策制度,大力借助互联网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述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6,(2):47-54.

[2]郭灵英.中国发达地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水平测度――以浙江临海为例[J].金融视线,2016,(6):95-96.

[3]刘花.独立审计诚信缺失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6.

[4]刘花.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研究述评[J].商业会计,2016,(4):102-103.

金融服务研究篇2

1.1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贸易融资服务潜在市场需求旺盛

近年来,宁夏进出口实现快速发展,进出口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高。涉外企业快速增加,新的贸易方式不断涌现,进出口结构日趋复杂,必将催生多样化的贸易融资服务需求。

1.2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供给与创新加快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正在推进自身经营模式转型,将发展包括贸易融资的中间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提高精细化经营能力的要求下,逐步转向重点经营中小客户乃至小微客户。

1.3金融需求客观合理,贸易融资拥有健康生长土壤

通过调查了解,宁夏涉外企业开展贸易融资主要源于及时回笼货款、缓解资金压力、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等真实需求,融资形式与资金运作简明,融资期限整体较短,融资工具单一,资金流转渠道少且占比低,跨境套利风险较小。

2宁夏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现状

2.1融资对外贸企业进出口整体支持乏力

2013年,宁夏涉外银行本外币贸易融资发生额约9.8亿美元。仅占201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的30%,而同期全国贸易融资占商品贸易的比重近60%。贸易融资对宁夏外贸发展,尤其是中小涉外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弱。

2.2中小涉外贸易企业有着较强的融资需求

宁夏中小涉外企业大多为纯外贸型企业,因进出易环节相对较多,需要占用自有资金,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需要融资予以支持。

2.3适合中小涉外企业的融资产品有限

当前,宁夏涉外银行利润增长仍然依靠存贷款利差,对于专业性较强、前期投入较大的新型贸易融资业务不够重视。贸易融资仍以授信开证、进出口押汇、汇出汇款融资、打包贷款等传统产品为主,针对中小涉外企业经营特点的融资产品较为缺乏。

2.4融资服务对象“重大轻小”

目前,宁夏占比不到10%的大型涉外企业几乎占据了全部贸易融资业务。而占比超过90%的中小涉外企业,因贸易融资认知度低、财务信息不健全、缺乏抵押担保、业务类型单一等因素,较难通过客户资质审核,基本被排除在融资大门之外。

2.5出口信用保险工具有待拓展

宁夏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缓慢,风险容忍度不高,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较低,缺乏针对性、差异化的承保政策,对出口信用保单融资工具的使用还远远不够,外贸交易的安全成交系数有待提高。

3宁夏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缓慢成因分析

3.1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力度欠缺

与欧美发达国家动辄数十部专项法律构成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相比,国内中小企业法规政策数量少,多从方向性层面给予鼓励支持,缺乏物质经济的实质性内容和可操作的规范,在具体落实时,存在无法可依,无据可查的困局。

3.2贸易融资市场垄断程度较高

2013年,四大国有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量占比超过70%,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融资业务竞争同质化。一方面是产品缺乏差异化,另一方面是融资营销均以大客户为主。高度垄断的市场削弱了外贸融资对中小涉外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3缺乏针对中小涉外企业的个性化融资授信机制

外汇银行贸易融资授信标准仍以考察企业主体信用以及担保条件是否充足为主,企业财务和征信状况仍是决定因素,与贸易融资需要量身定做、较高技术含量及创新要求不相符。

3.4贸易信息不对称

由于宁夏既没有专业的外贸服务公司,也未建立针对中小涉外企业的社会征信体系,银行较难掌握企业货物流通、仓储状况、贸易收支等内部信息,更偏好于向大型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5政策性与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不足

国家开发银行尚未开展面向中小涉外企业的融资服务,其功能定位不具备对外贸的政策性融资支持。此外,重点服务中小企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也较少,缺乏以小型金融机构为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发展金融体系。

3.6保险担保市场发展滞后

目前宁夏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较少,资金实力不足,费率较高。同时,政策性保险机构缺位,商业保险业务拓展积极性较低,业务品种单一,没有发挥出外汇保险对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的信用支持作用。

4支持宁夏中小涉外企业发展贸易融资的政策建议

4.1建立保障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的宏观政策管理环境

(1)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从金融、创新、税收、组织化、公平竞争、维权等多个方面,构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能够在贸易融资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切实支持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

(2)破除制约中小涉外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加大简化行政审批项目与程序的力度,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优化财政专项资金投向管理,带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中小涉外企业。

(3)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应创新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创新中小涉外企业金融产品,提高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容忍度水平,改善贸易融资发展环境。

4.2健全支持中小涉外企业贸易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政策性及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在宁夏设立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发展以政府预算为主的地方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同时,大力支持地方性商业银行和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放宽外汇市场准入,丰富融资市场供给主体。

(2)完善和建立信用担保与社会征信体系,有效降低融资风险。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建立政策性、商业性、互助合作的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丰富资金来源,完善风险分担和资金补偿机制,建成涵盖中小涉外企业的社会征信体系,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3)发展第三方服务机构,增加企业信息来源渠道。

未来应由政府牵头、社会资金主导、商务财政税务部门积极扶持建立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和外贸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银行与其开展融资合作,增加融资参与方,将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重点由传统财产担保落实转变到贸易流程环节的控制上来。

4.3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涉外企业水平

(1)提供差异化的特色金融服务。

外汇银行应改变过去客户与产品同质化竞争局面,立足宁夏人文资源和特色产业,关注和研究中小涉外企业群体,针对其贸易方式及产业发展的特点,适时设计和引进诸如“供应链贸易融资”等适合中小涉外企业需求的多元化融资产品,达到改变依赖少数企业,培养更多优质企业的效果。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中小涉外企业的认知水平。

银行应与金融监管部门形成服务合力,通过举办贸易融资产品推介会、银企座谈会等方式,搭建畅通高效的银企沟通平台,使中小涉外企业充分了解贸易融资业务,增加贸易融资服务的实际市场需求量。

(3)大力发展外汇保险业务。

金融服务研究篇3

abstract:High-techSmesisanimportantforceinChina'seconomicsystemreform,butthehighriskandasset-lightfeaturesmakethemostofsuchenterprisesexistthe"financingbottleneck"problem.Firstly,thispaperanalyzesthefinancingstatusofhigh-techSmesandthelimitationsoftheexistingserviceplatform.asymmetricinformationandimperfectconstructionofexistingserviceplatformarethekeyreasonsleadtothefinancingdifficulties.then,summarizesthedevelopmentstatusoftheexistingtechnologyandfinanceserviceplatform,analysisesthereasonsofitssmallvolume,lowdegreeofplatformusing,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improvementmeasures.Finally,basedontheopennessandease-of-usedesignconcept,afull-life-cyclefunctionalstructureframeworkisestablishedwiththecoreof"ownrepository&verticalsearch".

关键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全生命周期;垂直搜索

Keywords:sciencetechnologyandfinance;serviceplatform;functionalstructure;fulllifecycle;verticalsearch

中图分类号:F832;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04-03

0引言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网络时代为科技金融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工具,是通过有效聚集、整合、优化各类科技金融资源来满足平台使用各方的信息共享、资源对接需求的载体。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科技金融信息的集散地,可以提供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的全流程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各方提供了一个涵盖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对接渠道,能够有效克服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对接成功率,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不仅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而且也能对完善技术贸易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市场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小,类型单一,能够提供的服务品种少,服务质量低,科学、高效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缺乏,特别是能够实现科技金融在线“一站式服务”的中介平台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普遍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功能架构不完善的问题,使得信息不能有效沟通与对接,导致平台的交易量小、工作效率相对比较低下。

从1993年深圳市科技局提出“科技金融携手合作扶持高新技术发展”,首次正式运用“科技金融”概念以来,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日益升温[2]。以“科技金融”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40多万篇相关文献,内容涉及科技金融概念阐述、制度安排、发展机制、实证研究等方方面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作为科技金融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畅通渠道,对应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研究则显得相对空白[1-6]。以“科技金融”和“平台”同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仅能检索出100多篇文献,而且绝大部分是研究平台架构和数据库建设等底层设计的,极少有涉及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研究,偶有涉及也只是提到了部分功能,而未就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探讨。如谢文静(2011)[7]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中研究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子系统的既有功能和功能创新,但只是涉及到了科技金融相关的部分功能,并不全面。因此,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为后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

1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各省(市、区)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典型平台主要有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国科技金融网、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其他诸如团贷网、众贷网、红岭创投、合力投资等只提供科技金融某一细分产品服务或是只提供信息服务而没有相应在线申报平台的不纳入典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范畴。

分析这些典型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共性问题:

①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品种不全。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只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而忽略了科技金融领域中其他组成部分,如“风险投资”、“私募”、“债权投资”等。

②在各平台现有的金融产品中资源的覆盖面很小,只依靠于自身积累的资源,而没有积极向外扩展,且地域性很强。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的科技项目只包括“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创新资金项目”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局限于江苏省内和部级的项目,而并未兼顾到其他省市的项目;而且不提供科技项目的主动申报,不能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项目申报需求。

③大部分平台只提供供需信息,流程覆盖面比较窄,很少有从信息、供求双方接洽、调查、合约签订的全流程服务,尤其在合约签订后的后续服务、多方协调等方面更是缺乏。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了相关供求信息,而没有提供后续的服务,平台的功能只限于信息和查找,缺乏一站式的管理。

④大部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没有考虑到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资金需求结构有着很大区别,如风险投资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而在企业的成熟期比较适用主板市场或二板市场融资。现有科技金融平台并未对融资产品进行细致划分,导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中小企业难以找到适合的融资产品。如中国科技金融网在项目仓库中按照“投资期限”、“投资金额”、“投资收益”对投资产品进行了分类,而未区分资金来源,导致融资企业需花费较多的洽谈成本才能找到合适的融资产品。

⑤几乎所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未设计出清晰的商业模式,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政府补贴,不具有自我生存能力。

2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的思路

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①结合科技金融理论,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对融资产品进行细分,其中内源融资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不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考虑范畴;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的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国家已经有相应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因此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提供相关知识,而并不作为中介平台参与。因此,平台应主要服务于直接融资中的风险投资和包括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融资租赁和民间融资在内的间接融资。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

②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获取更多资源,提高科技项目与融资产品的匹配率。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都是封闭式的,只能提供平台自有信息,而不能搜索到其他平台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近百个带有科技金融服务功能的平台,均为独立运作,每一家的信息量都不大,但平台布局和结构不一,用户很难一一注册并适应每一家平台,因此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平台的信息更新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通过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的自有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垂直搜索技术[9-11]集成其他省(市、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平台使用率,实现良性循环。

③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签约后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项目接洽和开展过程中协调作用,实现服务平台的增值作用。

④改进平台的信息搜索功能,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融资产品的推荐与匹配,防止双方的盲目寻找,减少接洽成本。

⑤考虑集成的概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科技金融方面有所需求的同时可能还有技术转移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集成多种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中介服务;即便企业只对科技金融有所需求,在项目申报和后期审核过程中也需要集成其他系统的信息,避免重复验证,增加时间成本。

3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

根据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流程,对服务平台功能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对接服务、合同管理、项目执行、后评估及其他服务六大功能模块。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1基本信息管理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为会员提供注册和需求服务。其中会员又可分为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机构。系统提供类别选择,但不划分独立子系统分别管理。首先由会员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给平台,通过平台确认无误后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完成注册。经过注册的会员,可提交需求信息进行需求,但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需在需求提交的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证明文件。同时,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所处阶段的不同进行细分;将投资方的投资资金按照风险投资、私募等来源不同进行细分,争取做到多维度的精确匹配,降低搜索成本。

3.2对接服务对接服务是指由投资方、融资方或平台三者任意一方发起的信息查找对接服务,一方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若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则通过平系另一方,并进行双方洽谈,对接服务发起的业务流程以双方或三方签订合同为终结。对接服务是整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板块,是平台使用者真正进行沟通、实现交易的关键步骤。

对接服务可细分为对接服务(一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融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平台发起和对接服务(二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四部分。

一级交易是指项目的发行过程,涉及项目从发起到完结的全过程,起到的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产的对接作用;二级交易是指金融资产的转让,二级交易的实施能够使资金真正融通起来。对接服务无论是哪一方发起都会涉及信息检索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匹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开放性和易用性特质,在建立自有信息系统的同时提供垂直搜索功能[9-11]。用户的信息检索首先将在平台自有信息系统中完成,若不符合要求将通过垂直搜索集成其他平台信息,提高用户的检索匹配度。

3.3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系统提供半自动化服务,包括线下合同签订、线上合同更新和抵押质押物管理三部分,需线上和线下配合完成。其中合同的洽谈与签约过程主要由平台工作人员配合交易各方在线下完成;而线上合同更新则是对合同进度的线上跟踪服务,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抵押质押物管理是指对交易过程涉及的抵押物与质押物进行查询、跟踪的过程。

3.4项目执行管理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包括常态化跟踪和冲突解决两部分,常态化跟踪是指平台对于合作项目的日常跟踪调查,冲突解决是指平台作为中介协助解决合作各方存在的冲突问题。常态化跟踪由平台定期发起,需合作各方定期上报项目进展与相关材料,平台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与审核。冲突解决由合作方不定期发起,主要发生在项目合作出现问题时,由合作各方沟通解决,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协助。

3.5后评估流程后评估发起于合作的结束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对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以及平台的自评估。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给出。对合作各方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各方的诚信度、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后续合作提供依据。平台的自评估能够分析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平台的后续运营提供支持。评估结果将存入平台数据库,供后期项目开展参考。

3.6其他服务除了针对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提供其他相关服务,具体包括会员服务、信息资讯、成功案例和内参报告等。会员服务板块将为平台用户提供入会指引和平台介绍等帮助信息;信息资讯则主要有关科技金融的媒体报道、政策法规等资讯信息;成功案例提供平台过去的项目对接成功案例;内参报告是对平台累积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报告,能够为平台用户提供投资方向、行业现状等指导意见。

4结论

本文首先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实施完善、运行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能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各方提供有效的对接渠道,克服交易各方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对接成功率,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最后基于平台开放性和易用性的设计理念,建立了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自有信息库+垂直搜索”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结构框架。

该平台拟采用的盈利模式为广告位收入以及自有信息库项目的佣金收入和垂直搜索项目的精准营销点击费,但由于国内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大都为公益性免费网站,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而垂直搜索功能又较少应用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改变平台用户的消费观念,平台实现收支平衡直至盈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将是对科技金融平台盈利能力的持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李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2005.

[2]王晓莉.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杨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

[4]周运兰.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和股权再融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5]曹颢,尤建新,卢锐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134-140.

[6]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16(2):67-72.

[7]谢文静.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D].东华大学,2012.

[8]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

[9]肖冬梅.垂直搜索引擎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3,2:87-89.

金融服务研究篇4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聚集:区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2-0019-04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长期以来侧重于探讨金融服务企业在城市间的空间集聚特性,而对于城市内部区位的选择的研究甚少。城市间与城市内部区位选择肯定有着若干差异。同时金融服务企业总公司与分支机构在区位选择上也存在若干差异。金融服务企业在城市内空间上的集群与分散现象,也显著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一直深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然而金融服务业类型众多,规模各异,营运能力各不相同,故不同金融服务业区位选择不尽相同。

一、金融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研究

城市内部金融服务业的分布与再分布格局一直是金融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研究认为,金融服务业通常分布于城市中心(citycore),以便获得最大的外部效益和信息资源。这一时期的空间研究多是以办公业研究和CBD研究的形式出现。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办公业在CBD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影响等方面。1980年代之后,城市内部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生产者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研究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产者服务业企业为了增强其控制能力和决策的及时性、正确性,通常需要和别的生产者服务业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越来越频繁和重要,因此城市中心空间集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降低了交流成本、缩减了交流距离,使得企业即使在郊区也能与客户间密切联系,因此,城市中心集中分布的特征改变,CBD变得相对衰弱。两种观点均是把生产者服务业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就业比重、区位商等定量指标,来观察生产者服务业在空间上集中与分散的特征。

19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发现,笼统地把生产者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空间分布远远不够,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由于区位选择因子的不同侧重,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模式。因此,视角深入到生产者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空间分布研究逐渐增多。

economistsadvisoryGrorp详细讨论了经营地点对不同种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对银行业而言,人们往往认为金融自由化程度的影响较大。其实,货币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其他金融和贸易活动的紧密联系,金融机构长期形成的专业技术以及一系列可得到辅助等等外部经济因素显得更为重要。证券市场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则在于:主板市场的规模、挂牌证券数目和质地、清算与结算的效率、保护投资者的力度、规章制度的灵活性等因素。保险业得益于有组织的保险市场的存在、经纪公司的存在以及法律和其他辅助的存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保险业变得更加分散,这一点可以从美国保险市场的分布情况看出。martin(1999)认为银行与证券交易机构、外汇交易机构的区位会有明显差别:前者会相对较为分散,而后两者会较为集中。甚至不同银行间也会有所不同。如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相比,会更加倾向于在居民区、企事业集中地等直接客户地布局分支机构。进一步分析,同一金融机构内部的不同组分,其区位也有明显差别。如银行的服务网点(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会较为分散,而银行的总部和区域总部的区位会较为集中。这一点。与生产性企业的情况有些类似。porteous对银行区位模型进行了很好的理论分析。通过对距离对银行贷款监督成本影响的模型分析,他认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其结果有点类似霍特林fHotelling)对企业的空间分析模型。lllerisS将包含金融服务在内的服务活动区位模式概括为“中心地理论修正后的服务等级”,认为许多服务并非就近购买。这些研究的成果表明,一部分金融服务业企业仍高度集中在CBD,而另一部分企业则离开了CBD,选择在郊区。

二、模型和基本假定

生产函数最早是以运输距离、劳动力、技术和公共设施等条件解释制造业厂商聚集现象,但函数内容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效率参数。直至商业发达后,厂商逐渐以专业化和效率的生产力,取代了原有传统产业的生产,并认定专业化和生产效率会使厂商聚集于特定的地区,因而从原来的生产函数中进一步纳入了信息因素,包括技术信息与市场竞争信息,并称之为生产力函数(productivityFunction)。而厂商会因信息需求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区位,其中需要面对面信息的厂商与仅需电子信息的厂商对区位之选择便会有所差异,需要面对面信息的厂商,是以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效率为目标,从接近竞争对手来获取、交换或提供快速的信息,并经由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而立即做出决策反映、满足消费者需求,以达到交易的目的,这一类型的企业必须利用城市地区的完善设施来获取信息。由于面对面信息是由具有该信息的专业劳动力所持有,因而厂商会寻找最适宜之区位,以便出高价吸引上述具有面对面信息的优秀劳动力。需要电子信息的厂商’。一般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提供营运等后勤服务,故对空间区位上的考虑应较不显著。

生产函数中以土地、劳力、资本、运输距离等变量来解释厂商的区位选择。土地、劳力、资本代表厂商的规模,土地规模一般以办公室的空间楼地板面积表示,由于竞租的关系,市中心的租金水平较高,但是金融服务企业总公司或独立厂商的办公室一旦远离市中心将失去竞争力,因此并不会考虑市郊廉价的土地。然而分公司办公室作为总公司的分支机构,以占有最佳营业据点和疏解总公司空间压力为主,故区位的选择在市中心与人口密集的地区都会使用。

从组织类型来探讨金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主要金融机构公司和分支机构。主要金融机构指的是剔除掉银行支行和证券、保险公司营业部后的金融机构,具体而言包括:金融管理、市场机构,分行(公司)及以上的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总部以及异地证券公司上海总部,证券投资咨询和保险中介,境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和信托公司的总部或上海办事处。分支机构对于银行业而言,主要是指银行的支行,对于证券业和保险业而言,主要是指营业部。分支机构又可分为后台服务型分支机构和营业型分支机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等都加速了金融业前后台业务的分离,金融企业运营的成本越来越高的压力迫使分离的后台业务外移。为了降

低成本,集中核心优势、获取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后台辅助型分公司向交通便捷的市郊汇集。而营业型分支机构为了达到市场扩张与增加业务机会,会向人口密集的区域市场集中。再者,从公司的设立时间分析,设立时间愈久的公司由于区位先占优势与都市的向外扩张发展,愈早设立的分公司将会愈靠近市中心。而新设立的公司则是在市中心土地饱和与业务不断向外扩张的影响下,逐渐向交通便捷地区发展。

然而,除了信息所产生的效率因素外,产业本身的差异性、国际性等因素,以及厂商的规模、公司组织类型、收益等因素,是否也对厂商之区位选择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亦应一并考虑。从产业差异性分析,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由于业务性质不同,会对企业总部区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国际化因素则是区分内资金融服务企业与外资金融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差异,企业的规模与收益考虑,则与企业潜在竞争能力大小有关,也会影响其金融服务企业区位选择。

因此,理论模型的构建,将金融服务企业办公室的区位选择表示如下,如(1)式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金融服务企业选定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的金融服务企业。依据上一节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认为服务总产出可视为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以上海市进行分析,其区位可以分为市中心、市区与市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影响区位聚集的因素包括土地、电子信息、面对面信息、产业差异性、国际性、规模(资本、劳动力)、公司组织类型等,当金融服务企业区位选择为二分变量时(选择市中心=1,选择其它地区=o),则任何一个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自变量)在市中心的机率,pi=e(Y=1lxi),可以用对数奇数比单位(Logit)来表示,如转换成自然对数模式,则可表示如(2)式:

其中,因变量Y为区位,d为模型的常数项,B为第i个自变量x对应的回归系数,该模型被称之为逻辑回归模型。本文以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二)上海市金融服务业办公室区位现状分析

本文将金融服务业机构分为两种类型:主要金融机构公司和分支机构。主要金融机构指的是剔除银行支行和证券、保险公司营业部后的金融机构,具体而言包括:金融管理、市场机构,分行(公司)及以上的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总部以及异地证券公司上海总部,证券投资咨询和保险中介,境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和信托公司的总部或上海办事处。分支机构对于银行业而言,主要是指银行的支行,对于证券业和保险业而言,主要是指营业部。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等都加速了金融业前后台业务的分离,分支机构又可分为后台服务型分支机构和营业型分支机构。依据《上海金融年鉴》(2008)上海市金融机构名录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共有主要金融服务机构642家,共分布在全市14个区,其中位于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有354家,占55.1%。位于中心城区的有280家,占总数的43.6%。在642家主要金融机构中,银行业占302家,证券业占157家,保险业占183家。对于分支机构而言,上海市共有银行支行394家,分布在上海市19个区县。其中265家分布在市中心和浦东陆家嘴地区,129家分布在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除外)和市郊区。上海市共有证券营业部458家,分布在上海市19个区县。其中400家分布在市中心和浦东陆家嘴地区,58家分布在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除外)和市郊区。上海市共有保险公司支公司和营销服务部405家,分布在全市19个区县。其中188家分布在市中心和浦东陆家嘴地区,217家分布在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除外)和市郊区。

(三)实证结果

本文建立两个Logit模型来分析影响金融服务业主要机构和分支机构办公室区位选择的因素与特征。(1)以Y2表示二分选择的因变量,当Y=1时,指主要金融机构座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和外滩金融街。其他地区=0。分析主要金融机构在不同区位的选择情形。以资本额、企业员工数、产业差异性、国际性、设立时间作为解释变量,以银行业作为参考变量进行分析。(2)分析金融服务业分支机构办公室区位选择的因素与特征。同样以Y:表示二分选择的因变量,当Y=1时,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地理区位分类:(a)指分支机构位于中心城区,其他地区=0。(b)分支机构位于交通便捷的郊区,其他地区=0。用这两种类型分析金融服务业分支机构在不同区位的选择情况。

表1和表2为上海市主要金融机构和分支机构办公室区位选择模式的Logistic程序结果,从表中可以分析影响金融服务业办公室区位选择的因素如下:

1、资本:资本因素实证结果对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并不显著,与预期不相符;这表明了传统生产函数中资本因素对金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大。

2、产业差异性:相对于银行业而言,证券类金融机构更加集中,且大部分都集聚与小陆家嘴地区,而保险业则相对更分散些。

3、国际性:实证显示外资金融服务企业(包含代表处)选择市中心的机率显著较高,表示外资金融机构明显聚集于市中心,与预期相符。外资金融机构区位选择郊区的几率为0,表明了外资金融服务企业区位明显地远离市郊。由于外资金融机构考虑信息与各项服务设备需求,以及企业形象与知名度等,故其企业总部办公室显著聚集于市中心。

4、设立时间:设立时间越短的金融服务企业选择市中心的机率显著,显示金融服务企业有向市中心集中的趋势。新的分支机构有向市郊发展集中的趋势。

5、分公司组织类型:实证结果显示,营业型金融服务企业选择人口密集地区的机率较高,而后台辅助型金融机构选择交通便捷、远离市中心的郊区的机率显著。

从区位选择的边际影响来看,与银行类主要金融机构相比,证券类选择陆家嘴地区的几率高了1.478倍,而保险类主要金融机构选择陆家嘴地区的几率比其他地区少了7.4%。外资金融机构选择陆家嘴地区的几率为本国金融机构的1.446倍。而设立时间越长的金融机构选择陆家嘴地区比其他地区少了12.9%,这表示了设立时间越晚,越集中于陆家嘴地区。

四、结论

金融服务研究篇5

一、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最初主要集中在文书类业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类业务外包日益普遍。到了90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推动下,金融外包主要集中在it领域,涉及整个it行业。据统计2005年整个it行业的支出中有45%为外包支出。近年来,尽管与it相关的外包仍占到全球外包业务的三分之二左右,但在金融外包领域,随着离岸外包和整个经营过程外包Bpo业务的崛起,外包安排的日渐复杂,金融企业从外包中获得的利益大大提高,金融外包也成为国际外包市场的主流。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34%。

(一)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的机遇

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转包给专业服务公司,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新兴的商业机会。国内金融机构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分配管理资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面临这一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国家商务部和一些省市政府都已明确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陆续出台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上海市为了进一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将给予从事金融外包企业专项资金、优惠政策、改善投融资条件等多项支持,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北京去年4月在以“金融外包:优势与实践”为主题的“2007首都金融论坛”时某位负责人透露,韩国友利银行将注册地选在了北京。在北京注册的外资银行已经达到了六家。今年4月初天津召开金融改革创新二十项重点工作推动会,把天津金融业做优做强做大,把增强金融服务功能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目前,这场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注册地之争,仍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之间激烈进行。除了在资金、用房、人事等多方面开展竞争,有的地区已将竞争引入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的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某位负责人提出,能否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决定我国能否跨过为发达国家“打苦工”的阶段,将决定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资讯国际集团亚洲区总裁李励祖认为,现在对中国的服务供应商而言,外资银行法人化以及业务规划将带来两个关键商机,一是企业首先成为这家领先银行的合作伙伴,获取在银行领域的合作经验;再者外资银行将直接引入供应商的外包服务,扩张自身的客户服务力量。

当前,金融外包在国内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快。根据iDC的数据,从2002年到2007年整个中国it外包市场会超过年均40%~45%的增长率。特别是在金融行业,2006年金融市场全面放开,本土金融机构将面临着严峻的竞争,金融外包作为一个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正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二)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很快,在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与印度等国相比,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仅在印度开展金融Bpo业务的已经有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等美国金融巨头,创造工作岗位超过20万人,业务收入(不包括it服务)23亿美元。许多跨国金融公司纷纷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机构整体效率。摩根大通银行日前对外宣布,将在印度班加罗尔建立分支机构,为全球金融和衍生品业务提供支持,并于2007年底将其投资银行业务30%的后台工作转移至海外。美洲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众多跨国金融机构都在印度设立了大规模的离岸服务中心,印度借此争取到了大量外包订单。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8年,全球100家大型金融机构将向印度输送超过100万个后台与技术工作职位,约占全球金融业职位总数的15%。

显然,中国面临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才刚刚起步,已经落后于印度,而且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已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如果不迅速提高我国在金融服务外包方面的竞争力,将失去更多发展的机会,其损失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外包业务规模和范围狭窄,且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2)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目前只允许少数10来家银行经办离岸业务,导致许多中资银行无法进入离岸金融市场,制约了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

(3)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

(4)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

(5)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风险意识较低,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亟待完善。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

1.制造业优势。我国制造业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优势地位,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中国具有大规模制造业基础与市场,并在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一带,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产业群,为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就必须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为今后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这为我国获得金融外包业务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2.市场优势。我国有庞大的且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为金融业创造了极大的市场空间。目前,跨国公司制造业继续向我国转移,为我国承接与之配套的生产外包业务提供了市场。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将继续吸引外资企业在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我国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创建国际品牌的需求增加,也将吸引跨国公司将现代金融服务业向我国转移。作为“20世纪末引进中国的最后一个国外的成熟产业”金融外包仍是一个新兴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朝阳行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3.政策环境优势。我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较完整的支持服务体系。我国从中央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着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已启动了“千百十工程”。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都在为发展金融外包,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招兵买马,汇集了一大批知名金融企业,这将会使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

4.基础设施优势。中国是“制造业中心”,在许多行业(如白色家电、手机等行业)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印度好了许多,我国交通、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外包产业生态环境与价值链的建立与发展,扩大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帮助承接企业提高竞争力,协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外包服务订单。

5.人力资源优势。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显著优势,不仅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等,而且在于可以供给的人才众多。自2003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应届毕业大学生最多的国家。这些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符合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05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250万人。2006年,全国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374万人,比上年增加279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同比增幅达19.9%,不断补充到已经非常丰富的人才储备中。截至2007年的中国已经积累了大约超过1000万名年轻的专业人才。而且人力成本较低,竞争优势明显。

三、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借鉴印度等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成功经验,在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同时,应注意研究以下几种策略:

(一)要制定有效支持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政府应及时研究制定促进企业承接国际金融外包的政策措施。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尽快建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采用管理与资助的方式协调国内外金融服务企业的正常运转。二是政府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出台隐私信息保护等法规,增强国外客户对安全的信心;改善政府服务模式与效率,积极出台支持金融外包的有关优惠措施,减税、免税以降低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成本,改善投融资条件等多项支持,做强一批重点企业。

(二)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承接业务领域

我国金融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承接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此,我国金融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机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衍生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要明确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高端市场定位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服务外包管理能力普遍相对薄弱,引入专业化的咨询监理公司,对外包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设计、管理、咨询、评估是各金融机构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外包业务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据估算,相对于承包机构而言,在运营过程外包中,咨询监理服务、软件开发、硬件供给等三方面盈利空间大体相当。因此,我国各地在建立外包基地中心时,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金融服务外包咨询监理等知识层面高、信息含量大、智力投入多、操作风险小的高端外包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扶持,提升外包企业的竞争力。

(四)重视与国际金融服务发包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发包商和承包商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合同基础上的。这种合作形式实际上是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要求双方有更多的信息交流、更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来实现双赢。因此,我国应积极鼓励国内海外外包服务商同埃森哲、汇丰银行等大银行大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提升其服务能力。并鼓励其以西方模式理解并承包项目,以增强其对大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

(五)要加快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我国高等院校(包括本科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应以服务外包市场为导向,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标准等问题,不失时机地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充实实训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金融服务专门人才。同时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与行业主管机构和外包企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金融外包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金融科技服务外包中心,学习借鉴印度软件开发科技园区经验,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园区的现有优势,搭建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间的合作平台,在高端金融服务外包方面提高竞争力,将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与服务外包基地。使高校教育、培训基地与科研中心三者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荆文博:全球外包服务发展与风险规避,《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第1期。

[2]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和战略取向,《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3]魏秀敏: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及其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07年第2期。

[4]景瑞琴、邱伟华:金融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分析,《商业时代》,2007年第5期。

金融服务研究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茶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及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强烈愿望。发展农业产业化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本文选取山区农业县贵州省凤冈县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研究区域,以贵州省凤冈县茶产业的金融需求为研究焦点,考察农业产业化条件下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凤冈县农村金融与茶产业

贵州省凤冈县是典型的贵州东北部山区农业县,全县土地面积为1883平方公里,有14个乡(镇),81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7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9万人,总农户数104641户。凤冈县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较小,201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为2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8∶14∶48(凤冈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

经过多年的发展,凤冈县农村金融组织基本完善、服务相对健全。到2010年末,全县所辖有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等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布有营业网点35个,全县存款余额299293万元,贷款余额132772万元。除了银行,凤冈县还设有保险类机构2个,担保融资公司2个,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县城有分支机构。

近年来,凤冈县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凤冈县的支柱产业,呈现出组织化和产业化的趋势,茶叶的种植规模、生产方式和茶叶品质与传统的茶业生产方式有了明显的不同。如2003年,该县仅田坝村就种植茶叶2847亩,采用生态方式种植茶叶,茶园被国家环保局评为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随着茶叶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茶产业的投资规模和风险特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村以往的普通信贷方式和规模已经难以满足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例如,2010年仅田坝村的茶叶企业贷款余额就为1125万元,黔风茶叶公司一个公司贷款就达600万元,茶产业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贵州省凤冈县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凤冈县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考察,笔者发现凤冈县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对茶产业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落后、资金外流、产品单一和缺乏保障等现象。

(一)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不健全

针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络覆盖面较窄、网点布局不合理和支付清算体系比较繁琐。例如,当前在凤冈县各乡镇设有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其现有的硬、软件设施无法应对和支撑巨大的业务量,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凤冈县茶产业规模化资金需求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县域资金外流。除农村信用社外,凤冈县其他几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受自身体制、经营战略等因素制约未能将吸收的存款进行信贷投放,因而出现信贷外流。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凤冈县所辖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余存贷比均不足50%,县域内的大量资金未得有效利用。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缺失、服务方式滞后

面对茶产业快速发展引致的迅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凤冈县农村金融组织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是大额农户贷款缺失。对于农业大户如畜牧养殖大户和茶叶种植大户来说,几万元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其资金需要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然而由于这些大户缺乏抵押担保财产,金融机构难以给这些农业大户提供所需的贷款。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仍然较低。县域中小企业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普遍低下,信用等级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标准,因而中小企业普遍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较大,回收期较长,一般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力对其投放贷款,加之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

(四)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在金融服务改革过程中,凤冈县许多金融机构尝试性地探索和创新以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然而由于制度性缺陷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一是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数量多、地域分散,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信用体系成为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建立的基本制度。二是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扶持不到位。农业是弱质产业,投入多、产出少,周期长、风险大,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难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

三、完善茶产业农村金融服务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为农村金融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通过激励引导,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特点,积极制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激励政策,对金融机构可按其支农成效高低、信贷投入多少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奖励,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二是政府采取奖励或补贴的方式,采取自愿、互利和市场化原则,加强辖内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而引导富余资金回流农村,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三是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引导农村有关资金向农村信用社转移、倾斜,实行“三个一边倒”,即民政资金、代收代付资金、农村预算外资金实行一边倒,将来源于农民的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回流到农村中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以产业化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要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功能,做到农村金融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

(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

一是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业务拓展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要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二是继续发挥既有担保机构的效用,实行市场化运行,鼓励其大力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乔瑞.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1)

②陈云霞.临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四个新特点[J].西部金融,2011(5)

③任常青.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两个着力点[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④卫新江.加快民间资本流入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有效途径[J].中国农村金融,2011(7)

金融服务研究篇7

【关键词】金融电子化;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服务模式

一、导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全面的发展,金融电子化在我国金融行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在金融领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革。而其中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是金融电子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重视,所以农村金融服务备受人们的关注。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我国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合自身的措施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但是农村的需求却日益增长。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农户最需要的是基础性金融业务的办理,而这些基础在农村不能发挥很好的效率。所以日益激化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消费市场的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的新路径。

二、金融电子化的含义及作用

(一)金融电子化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在金融行业的广泛渗透,金融电子化产生了。它的出现让金融业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扩大了金融业的服务品种,正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而21世纪的我们,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等团体,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金融电子化的存在,并且享受着其带来的便捷化服务。它是指运用现代化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善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工作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工作效率,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的便捷化、信息化等目标,做到科学管理决策金融服务,最终真正为人们提供高效、快速和便捷的金融服务,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终极目标。

(二)金融电子化对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作用

电子化金融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二是有利于扩大农村金融的服务范围;三是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四是有利于提升“三农”的现代金融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和区域战略调整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化金融服务业务将具备更大的推广潜力和发展空间。

三、案例启示

为了满足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需求,我国利用自身的科技信息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最终提出了惠民工程“惠农通”。它是指以惠农卡为载体,采用电子化的信息平台,以服务农村为本质,以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最终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化服务。

作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的重要举措,“惠农通”这项工程所给农村居民带来的便利甚大,同时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资金的合理流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改善了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建设的协调发展。深入分析这一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电子化金融服务建设对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促进作用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金融电子化对于完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依托这项工程,国家可以把对农民的补贴等便捷地发放到居民手里,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降低风险损失,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共事业办事效率,真正地把电子化金融用到农民身上去。

其次,金融电子化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实施这项工程,有效地整合了农村生活信息,用活了农民的资金,加快构建了农民金融基础服务网络,农民在村里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性。这对农村金融的l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促进了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建设。

最后,金融电子化推动了“链金融”模式的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品都可以通过“惠农通”工程实现,这样可以安全、快速地进行结算,大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加速了农村资金的周转,这有助于农村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的改革,促进农村迈向现代城市化。

四、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基础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政策扶持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的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金融服务缺失,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虽然产生了较完善的机构,但是还是存在了很大的问题,各类机构在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未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农村仅剩下农村社、农业发展银行这些比较正规的金融机构,可是较为活跃的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但是这些金融组织又受到了政府的管制。另外,农村金融保险的短缺,以及民间借贷的不规范,这些造成了新农村金融系统形成的制度性问题,进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佳,很难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设备的投资成本回收困难

在农村地区,进行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电子化建设是需要很大财力和人力的,不但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且后续资金也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另外,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所以他们对金融基础服务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也是很浅的,这样下来,对农村金融电子设备的投入成本在短时间内无法回收,他们在农村建设的金融电子化设备的使用上比较少,不能达到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最后,一些农村地区的政策不够完善以及宣传力度太小,不利于农村金融基础服务工作的开展。目前,农村地区虽然“户户通”等便民设备已经得到普及,但是也只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个性需求,而网上银行等金融业务在农村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

(三)设备的使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现代的金融基础服务内容还不够清楚,而且,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很多人也习惯讲资产存放在家中,即使他们也会存放到银行,但是也只会办理一些最简单的业务,不敢去使用金融电子设备进行办理。因此,很多农村地区进行金融电子设备的建设消耗了很多资金,但是因为上述情况的发生,导致了这些电子设备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大量资源浪费。

(四)专业人员匮乏,信息资源紊乱

尽管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设,在城乡中国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然而因为农村地区大都处于偏僻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思想束缚也比较严重,相应地人才就比较稀少。所以即使金融电子化设备建设完善,也会因为设备折旧没有专业人才去维修,使得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各种信息的资源整合也不能高效进行,农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服务工作不能有序的进行。

(五)服务模式创新推广遭遇瓶颈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也随之产生。在农村乡镇区域,电子设备使用率低,运行维护的成本很高,很难实现可持续运营。尽管电子化方式很大程度降低了投入和运营成本,但是因为偏远农村地区对电子化信息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障碍。另外,民间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能够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这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由于这种民间的创新形式对传统的有着很大的冲击,政府也没有相关有力的政策来保障其顺利进行,所以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广还有很大的困难。

五、发展农村金融电子化基础服务的路径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发展农村金融电子化基础服务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建立财税支持政策系统

针对目前农村地区金融电子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金融服务的顺利进行,还要鼓励农村政府积极投入金融电子化设备,加大内需的拉动力度。与此同时,开发多样化电子金融设备,提升农村电子金融的效率。加强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这样农村居民才会加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此外,还要分析农村人群收入情况以及对待金融业务的观念,拓展农村电子化金融服务的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内源性投资的进行,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还要积极进行税制改革,深化电子化金融的发展,减少运营成本,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金融观念的落后也是农村金融电子化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因此进行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是很重要的,银行和政府要将金融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农村居民,让每个年龄段的人对这些都有一定的熟悉。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金融人员进行农村金融知识的讲解,并配备相应的课本,定期举办金融知识的活动。总之,要推广金融基础服务电子化,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将知识和技术进行推广,提高农村居民对电子金融知识的熟悉度,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利用电子金融设备。

(三)推广金融服务创新模式

当前,适合农村的电子化金融服务主要有惠农卡、网上银行和短信通等。这些方式对于构建农村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有很重要的作用。惠农卡是实现电子化金融服务的载体,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对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让惠农卡普及到农村地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网上银行等为有需要的农村居民提供差异化服务,这些功能可以满足部分居民的个性化金融需求。另外,要有规划地建立atm机。由于atm机的运行成本较高,所以必须进行合理地规划布置,使大部分的居民都能实现最大化便利,减少成本,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四)拓展电子化金融渠道,实现功能多样化

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不仅有固定的收入,还包括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补贴等,所以在进行农村金融电子化建设时,应该拓展金融渠道,增加电子化金融功能。将这些资金的结算纳入到金融服务中去,让农村居民既可以享受到小额贷款的发放服务,还可以享受到便利的国家补贴资金的结算服务。通过拓展电子化金融服务的渠道,可以节约政府支出,减少政府转移资金,从而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基a服务电子化的发展。

(五)进一步发挥大型银行的作用

中农工建交这些大型的国有银行,除了要做好本职服务外,也可以充当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补充,承担起社会责任,带动起农村的金融服务。所以需要调整银行的职能定位,恢复从农村搬出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并开展农村信贷业务。规定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从农村得到的存款需要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去。还有农,村的邮政储蓄网点从农村得到的存款也应该一部分投入到农村,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六、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电子化服务面临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金融电子化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金融专业人员匮乏等。这些都对我国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以及各级政府、银行的不断努力,一定会使得农村地区金融电子化服务发展得越来越好。

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开始大量应用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农村的金融电子化建设正在兴起,国家对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的扶持力度也在增加。随着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和区域战略调整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农村电子化金融服务业务将具备更大的推广潜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03:1319+12+136

[2]田杰,刘勇,刘蓉.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112118

[3]金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D].吉林大学,2015

金融服务研究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63-02

1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理论界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如何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二是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经验总结及效果检验。关于如何开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研究人员主要从创新障碍(夏彦,2010)、服务渠道体系(李剑峰、王延涛,2010;郭兴平,2010)、抵押担保方式(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2010;高文丽2010)、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化与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3;张长全,2003;孟飞,2009)、农村金融工具创新路径(马海滨,2010;丁竹君,2010)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效果检验方面,理论界认为,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有效化解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张智富,2009;王岩岫,2009;浙江银监局,2010;李明昌,2010)。

以上对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规范性分析和实践性分析,在相当程度上准确揭示了当前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与实践经验。但是,已有文献对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研究较少,因而难以准确反映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绩效、特征与实践经验。本文通过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信阳市(下辖八县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绩效的实际调查,试图探析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2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绩效

2.1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增加了“三农”资金供给

2009年7月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会在信阳市固始县召开以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金融机构全面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工作。相继推出了支持劳务经济类、创新抵押担保类、信用共同体+信贷类、订单农业类等8大类20项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其中回乡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率先在全省推广。2009年发放创新类贷款38.6亿元,有400余家企业和3万多农户直接受益(见表1)。

2.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

(1)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切实解决农户融资“瓶颈”。

“农民贷款难”主要是因为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物――农民最具有价值的土地、房屋和宅基地,均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的问题,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扩展抵押担保物范围。按照“组建一级集团、实施两级担保、构筑三级网络、发展四级信用”的构架,组建了信阳市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出台农村物权确认和抵押担保暂行办法,使全市担保机构担保基金规模达6亿元。积极扩大抵押范围,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先后将农村承包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存货、农业订单、农机具等动产和各种权利纳入农村金融的抵押品范围,切实解决了长期制约农村金融的抵押担保瓶颈。

(2)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以“阳光信贷大厅”为依托,开辟小额农贷的“绿色通道”;农业银行信阳市分行为弥补农村网点不足,以“惠农卡”为载体,推行流动网点、自助网点等服务;邮政储蓄银行信阳市分行在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同时,采用下沉营业网点来拓展金融服务辐射范围;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也以自已的网络持术优势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3)加强信用工程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试验区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信用升级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活动,促进了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多次召开信用工程推进会,深入开展信用乡、信用村、新用户建设活动。同时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提升与优化。截止2009年年末,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共评定信用乡26个、信用村353个、信用户47万户,有51.04万户借款人进入了全国信用信息库,固始县还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的称号。3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特征

3.1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的供给主导型改革创新模式

供给主导型改革创新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自上而下与行政推动,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服务方式创新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该种特征。2009年2月,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银监局、河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信阳市被列入河南省农村金融创新的试点地市。2009年,河南省全省创新工作试点推进会在信阳市召开,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信贷产品创新,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在此背景下,信阳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创新领导小组,各县(区)都成立了由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新试点领导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主抓的工作机制,出台了《信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信阳市农村物权确认和抵(质)押担保暂行办法》等多个政策性文件,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体现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行政推动性特征。

3.2吸纳性创新多而原创性创新少

(1)形式创新占较大比例。

形式创新指那些不具实质性内容,只注重称呼的创新,如支持劳务经济类贷款,试验区推出的创新品种有“回乡创业贷款”和“劳务输出贷款”,但由于此类贷款是根据特定的群体进行冠名,把劳务人员贷款归集于一个品牌,仍然面临着如何创新品种、切实突破瓶颈制约、扩大贷款支持回归企业与劳务人员的问题,因此,此类创新仍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不具实质性内容。截至2009年底,劳务经济类贷款余额为16亿元,占全部农村创新贷款的36.1%。

(2)一些品种已存在,创新特征不明显。

如创新担保体系类的担保公司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在全国及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均早已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类贷款不应归于创新贷款行列。截至2009年底,担保类贷款余额15.3亿元,占试验区农村创新贷款的34.5%。

(3)较好的创新品种分散于各个试点县(区),尚未全面推广和广泛运用。

试验区各县(区)除固始县作为河南省创新试点县开展了多个创新品种外,其它县(区)基本只有1-2个创新品种,且处于试点阶段,有的县(区)甚至只有形式创新品种和担保体系类创新,金融创新品种未大规模推广运用制约了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如订单质押贷款仅在商城县试点开展,土地经营权质押贷款仅在商城县和固始县试点开展,企业经营权质押贷款仅在固始县和淮滨县试点开展,动产抵押贷款仅在固始县和淮滨县开展等。

3.3金融产品的创新以信贷产品创新为主

农村金融产品包括储蓄产品、汇兑产品、理财产品、信用卡产品等。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集中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如回乡创业贷款、国外劳务输出贷款等,而储蓄产品、汇兑产品、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

4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建议

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实践,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资金供应机制,拓宽了农村融资渠道,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领域,提升创新层次。一是要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由行政推动下的供给主导型向需求诱致型创新模式转变,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创新主体,通过执行差别财税政策等措施,减轻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成本。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创新的方向,要围绕着农村经济改革、当地农村特色、支农政策的配套落实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内容开展创新,拓展创新的领域。三是要拓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品种。在负债业务方面,在原有基础上,突出新的存款品种,开发多功能帐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存款服务。资产业务方面,增加贷款品种,大力发展票据贴现,将小额信贷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提高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大对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包括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力度,如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商业票据、上市融资(a股、中小板、创业板等)和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新农村建设债券)、信托基金等创新品种。四是要构建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环境支持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平台,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考核激励办法,设立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考核优秀机构除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外,还与各种政策扶持挂钩。

参考文献

金融服务研究篇9

[关键词]美国;金融服务贸易;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008-02

[作者简介]刁克武(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2003年,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总额只有526亿美元,但与2002年相比,增幅达到了46%。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贸易额超过了200亿美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241亿美元和277亿美元。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由保险、银行、证券等领域构成,保险服务贸易额从2003年的487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39亿美元,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贸易额2012年达38亿美元[1]。

二、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美国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其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就是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增长速度要高于美国服务部门的总增长速度。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63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7948亿美元;金融服务贸易顺差从2008年的458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85亿美元,金融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0%左右[2]。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金融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03―2013年十年间服务贸易出口额持续增长53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也增长了近80亿美元。第二,金融服务贸易处在顺差,其中保险服务贸易处于逆差。对于保险业务,美国既进口又出口。第三,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高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金融服务贸易正逐渐成为美国支柱性产业。第四,美国主要的金融贸易伙伴为欧盟和拉美国家。美国对欧盟和拉美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和25%,美国对欧盟和拉美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分别占全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50%和35%。

三、中美金融服务贸易比较分析

(一)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业务、市场以及监管制度的创新。从金融初期产品出现的时间看,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相比而言,中国在20世纪末才出现可交易金融产品。美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创新体系,其不仅在商业票据、国库券、回购协议、政府短期证券等传统产品方面占有优势,而且还创造了可转让定期存单、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自动转账服务账户等全新概念。此外,美国金融业已逐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运作。中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利率并未完全自由化,央行只准许各银行在标准利率的基础上浮动10%~20%,所以与利率相关的贷款类金融创新因缺乏市场基础而难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业务尚未实践,国内银行、证券业务网络化运作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也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首先,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中国的证券和保险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衍生工具是作为企业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中国指数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工具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第三,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债券融资额远远低于股票融资总额,说明中国融资结构失衡,而与之相对,美国的股票市场规模和债券市场规模基本匹配[3]。

(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度比较分析

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不断健全金融服务贸易政策体系,从而吸引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驻美国。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制度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由于对外资银行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导致国内银行竞争力相对减弱。美国联邦储备国际银行委员会制定了一部对外国银行在美实施金融活动统一管理的《国际银行法》,从而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1992―1998年中国先后开放了4个经济特区和13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加入wto以后,中国逐步扩大了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力度,外资银行可以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在中国开办合资银行,并且在经营两年后可取消经营人民币业务等方面的限制,三年后准许其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指定地区与中资银行享有同等的权利。

(三)金融服务贸易监督体制比较分析

美国对于金融采取多头的功能监管模式。监管体系由联邦和州监管交织而成,常常会出现各州机构或联邦之间司法和权益的重叠现象。美国的信息监管延伸至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安全监管直接作用于所有金融集团;金融监管广泛运用于各家金融机构。

中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组成,共同协作对金融服务业进行分业监管。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

四、美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服务研究篇10

关键词:物流;物流金融;产品;营销组合;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Logisticsfinanceserviceisthecreativeintegrationoflogisticsandfinance.asacomponentoflogisticsfinanceservicemarketingmix,logisticsfinanceisaneffectiveinstrumentusedbyprovidertosatisfycustomerdemand.theproducttheoryofmarketingisnecessaryforefficientlogisticsfinanceoperation,alsorequiredisintactunderstandingoflogisticsfinance,analyseofinfluential,masteryofthemethodogyfornewproductdevelopmentandproductmanagement.

Keywords:logistics;logisticsfinance;product;marketingmix;financialservices

1物流金融服务

1.1物流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等)而开展的金融服务,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创新集成,随着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提法也逐渐为学者和从业人员接受。金融服务范围广泛,包括银行业务、保险、证券交易、资产管理、信用卡、外汇、贸易金融、风险投资等并且金融服务产品期限各异、复杂性不同,客户对金融服务产品的认识理解程度不一。金融服务具有服务的无形性、同步性、异质性、易逝性等共同特征并拥有信托责任性、消费持续性、消费偶然性、风险性等金融服务独特性质[1]。物流金融服务作为金融服务的一个分支,主要为企业客户服务,除了具有以上金融服务的特征,还有依托物流业务、与客户关系的双重性的显著特征。

1.2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内容

营销组合是营销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在进行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以后,营销组合是企业针对目标市场开展营销活动时管理人员可以控制的营销工具,通常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决策,即

4-ps,传统上营销组合的目标集中在如何吸引新客户,现在客户保持问题也是其关注重点[2]。产品是营销组合的组成部分,是营销活动的基石,具体内容包括产品范围、特征、品牌、质量、包装、保证、条款与条件。客户通过消费产品获得需要的满足,对许多组织来说,产品是客户与组织之间最直接的联系。产品是建构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为企业带来收益,产品的战略层面考虑主要有产品组合、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营销组合范畴的产品决策主要考虑产品开发、产品线、产品的特质、品牌建设等。

物流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结算、保险及相关信息服务,融资产品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的各种信贷,典型的有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等各种资产支持借贷;结算服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代收货款等中间业务;保险服务主要是货物运输保险、信用保险等;信息服务包括金融咨询、产品相关信息、供应链可视性信息服务等。我国近几年物流金融研究与实践涉及的金融产品主要有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货运保险,具体名称繁多,融通仓、物流银行、物资银行、物流金融、金融物流等等;物流金融行业的领先者——UpS资本提供的主要金融产品有:资产支持借贷、商业抵押贷款、长期商业贷款、设备租赁、循环限额信贷、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国际买方信贷(设备和存货贷款)、信用证、货到收款增强服务、信用保险、货运保险、柔性打包保险、商业信用卡等[3]。

2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概念

在有形产品领域由于包含了物质特征,产品的构成比较容易搞清楚,但是对物流金融服务而言情况就不是那么清楚,因为金融产品拥有效用特征和服务特征。效用特征是关于产品被购买的首要需要,如养老金可以在退休后提供收入。服务特征与延伸的营销组合7-ps的流程要素多少有些相似,在养老金的例子中,服务特征可能包括通过呼叫中心获得全天候的信息和支持、通过互联网缴款等,有时这两种特征的界限会变得比较模糊。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当第三方中介加入产品提供商的分销过程时服务特征所起的作用,此时通过为第三方中介提供一些帮助性、反应性的服务特征可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提供联系提供商和中介的信息技术系统。因此在提到物流金融服务的产品、产品管理和产品开发时必须确保同时考虑了效用特征和服务特征[4]。

物流金融服务的客户主要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六类[5]:

——资金划转、支付需要,如活期存款账户、atm、付款卡等;

——资金收益的需要,如储蓄账户、单位信托、债券等;

——延期付款或提前消费的需要,如贷款、信用卡、抵押贷款等;

——风险管理的需要,如保险;

——信息需要,如产品信息、股价信息等;

——对咨询或专长的需要,如税务计划、投资计划、ipo建议、并购建议等。

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组织要集中力量开发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理解客户的需要与偏好,寻找使其产品服务更富吸引力并说服客户购买的有效方法。

营销学中的产品是围绕核心层的一系列层次构成的完整产品,如图1所示[6],产品包括四个层次:

(1)核心层:核心层代表产品提供的基本需求,如存货融资的核心产品是提供贷款。在核心层次,市场上所有组织基本上相同,所有的活期存款账户都提供资金划转,所有信用卡都提供延迟支付的机会,所有的单位信托都提供投资机会。

(2)有形产品:第二层通常称为有形产品,在这一层组织通过添加特定的特征、设备、品牌等使产品容易识别。不同组织的产品在这一层会有一些差别,尽管在客户眼里并不明显,这也意味在这一层使产品与众不同是很困难的。

(3)扩大产品:第三层称作扩大产品,通常指组织赋予产品使之与竞争者相区分的特征,如提供给铂金信用卡持有者的积分奖励等特殊客户服务。在这一层组织试图通过提供竞争者没有提供的、对客户有吸引力的特征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鉴于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特征的易抄袭性,差别性的塑造在这一层也是很困难的。

(4)潜在产品:最后一层是潜在产品,指那些非常新颖或尚未可得的、但有潜在可能添加到产品中使之与众不同的特征。

基于这种关于产品的思维,营销经理必须理解产品提供的核心利益和客户的需求,识别客户期望的产品可以提供的有形元素,识别能够作为差异化产品基础的扩大产品特征,监控能够提供潜在未来特征的一些进展。

3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策略影响因素

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组织寻求开发出能够满足部分或所有客户群的部分或所有物流金融服务需求,一些采取市场专业化战略,组织集中力量服务一部分客户;一些组织采取产品专业化战略,集中于满足一部分需求;还有一少部分组织,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试图服务大部分客户和大部分需求。为了满足选定客户的选定需求需要一定范围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大类别的产品线数目称为产品范围,每一个产品类别或产品线包括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这种产品的数量决定产品线的长度。既有产品线管理和产品范围管理构成产品管理的内容。影响产品管理过程的因素包括[7]:

(1)客户:客户需要、要求和期望是影响产品管理的主要因素。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营销经理必须关注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了解客户运作的环境以识别可能的金融需要。

(2)竞争者:对竞争者的经常性的监测是产品经理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因为竞争者的产品范围和产品特征的改变可能意味着竞争模式的变化,同时模仿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容易,监测竞争者在做什么是新产品构想的一个主要来源。

(3)外部环境:营销管理人员必须清楚环境变化趋势以便识别新的机会和威胁,一些重大的技术进步、政治变动、经济波动都会对产品管理产生影响。技术对金融组织的运作具有重要影响,从客户数据库到业务部门职员的支持,到通过自动取款机和网上银行服务。

(4)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决定组织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为了做出好的产品决策,管理人员必须清楚了解组织的资源,组织的优势、缺点以确定应对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对策。

对以上因素的分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流程,营销经理必须对这些了如指掌并考虑面对变化应采取的措施。

4物流金融服务现有产品线管理

现有产品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产品属性决策,第二是产品线管理,特别是产品改良和产品线长度改进。

产品属性包括特征、品牌名称、质量等,用来创造一个有形或扩大产品。普通服务产品需要通过添加不同特征以开发出有形或扩大产品形式,提供构成特定产品一部分的特征是差异化服务的一种方法。质量被认为是越来越重要的一种产品特征,这里是指一个产品完成预定任务的能力,物流金融服务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客户可以从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质量是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实际绩效,过程质量是关于服务交付的方式,如组织员工服务客户的举止,解决客户问题的反应速度等。

产品属性确定之后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产品改良和产品发展,产品改良是对产品属性作变动使其在市场上更有吸引力;产品发展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创造新的变种,典型的情况是产品线延伸或产品扩散。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改良致力于改善现有产品的绩效,这可能意味着使服务更易于使用、改善服务质量或改善交付系统。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客户期望的增高,产品改良对于寻求保持或扩张客户基础的组织越来越重要。显而易见,如果对处在生命周期的成熟或衰退阶段的一个产品增加支出是要冒风险的,同时,试图开发全新产品也是如此,因此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非常有吸引力。产品线延伸或产品扩散包括为现有产品线添加新服务,是在组织比较熟悉的市场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一种形式,风险相对较低,但必须考虑市场容量和客户需求[8]。

物流金融服务产品范围包括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保险业务、信息服务等产品线,每个产品线各自包括若干个产品项目,提供商应考虑客户的实际需求及自身因素选择合适的产品组合。国内组织物流金融服务组合核心要素多为资产业务中的存货融资和保险业务中的货运保险,而像UpS资本这样的金融提供商产品范围广泛,如UpS资本的解决方案按照客户企业的需要分为六类:小企业贷款、货到收款增强服务、保险解决方案、商业金融、信用卡服务、全球供应链金融,每一类又分别包括若干产品项目,如保险解决方案包括柔性打包保险、货运保险、信用保险、小企业保险等,商业金融包括资产支持信贷、设备租赁等。

5物流金融服务新产品开发

开发新产品是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确保产品范围与时俱进、创新性并满足变化的客户需要。物流金融服务对国内企业是新鲜事物,新产品开发更具特殊意义。新产品包括以下类型:全新产品;新产品线;现有产品改良等。全新产品,对市场和组织来说都是新的,全新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收益潜力但需要更多的投入和使用各种新技术,风险较大。政府是物流金融服务行业全新产品开发的主要来源,对产品政策的许多方面施加影响。新产品线,对市场不是全新产品但对组织是全新产品,有时也被叫做“我也是”(metoo)产品。因为市场上已经有类似产品,收益潜力可能较低,但进入一个组织比较熟悉的市场难度更低、风险较小。在物流金融服务行业新产品线形式是常用的新产品开发方式,尤其是金融管制的变化减少了组织经营范围的限制。

无论采用哪一种新产品开发形式,运作一个结构化的规范的新产品开发过程是必要的,如图2所示,新产品开发过程有八个步骤[9]:

(1)新产品战略。新产品战略以企业战略和营销战略为指导,识别新产品要满足的战略需求,并做好技术与营销、新产品优势的水平和性质、期望的协同水平、风险接受等要素的平衡工作。一个清晰的战略对确保参与各方理解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和组织希望达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2)创意产生。创意可能来自于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内部来源有专业化的新产品团队、雇员反馈和建议;外部来源有客户反馈、市场研究、专业新产品开发机构、供应商、模仿竞争者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新产品创意,在投放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中,许多创新是基于新技术开发出来的。对于以物流企业为主导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早期的新产品创意更多来自于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物流业务客户在运作中产生相关金融需求又难以从社会上金融机构现有产品中获得满足。模仿竞争者也是一个有效的创意来源。

(3)创意筛选。创意产生阶段形成的许多创意必须仔细筛选检查,筛选检查应考虑的问题有:创意是否与组织的战略和能力相符合,创意对目标细分市场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创意在成本与利润方面是否可行等。筛选过程经常要经过几个阶段,起初按照单一指标对所有创意进行筛选,去除那些明显不具吸引力的创意;然后对余下的创意从运作、财务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审查。

(4)概念开发与测试。通过筛选的创意转化为更加清晰具体的产品概念,测试这些概念首先要考虑企业能力和满足客户期望等方面,从创意开发出概念要求考虑创意的内容和形式。从组织内部来说,开发团队需要知晓哪些概念与组织当前设施设备相一致,是否需要新的投入,哪一种方案对客户更有吸引力等。

(5)商业分析。经过测试的概念需要转化为组织的业务建议,描述概念的吸引力和成功的概率,考虑人力资源、客户反应、营销和技术研究等要求,估计成本和销售以及预测利润等。

(6)产品开发与测试。这是开发出产品样品的阶段,开发出产品后评估功能特性实现情况,进行潜在客户测试评估产品整体印象。

(7)试销。试销是对客户的小范围营销,此前的创意、概念和产品测试都是一种人工环境下的测试,重点在产品方面,营销组合其他要素及竞争者的可能反应并不在测试范围之内。本阶段,要在产品说服力、广告、销售促进、分销商激励、公共关系等产品投放市场相关活动上测试产品的吸引力。试销的缺点是等于在提醒竞争对手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物流金融服务行业的相当部分新产品是以模仿的方式引入的,减少这种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的预告是很重要的。由于许多物流金融服务的不可分离性,试销可以采用有限的促销来全面介绍新产品,从而限制产品的初始需求和受关注度,这样就有时间进行产品测试,准备正式投放市场。

(8)投放市场。市场测试达到要求即可以选择正式投放市场的时机、投放的地点以及支持投放的具体营销策略。

有效的新产品开发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竞争地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下活动对新产品开发的成功至关重要:保持与外部环境的经常性接触以识别市场特征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鼓励接受创新创意的组织文化;运用柔性管理方法以激励新产品开发过程;识别那些对新产品开发过程负具体责任的人;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确保总公司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与投入;确保与组织内外的有效沟通;选择一个与组织本身相称的产品;开发销售优势;确保产品质量;运用市场知识和客户理解[10]。

6物流金融服务产品淘汰

产品通常也是有寿命的,当一种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和组织的目标时要考虑进行改良或淘汰,淘汰又可以分为完全淘汰和部分淘汰。可以改良一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或将现有产品从客户那里收回,或停止发展新客户并继续维持对现有客户的服务,或淘汰产品中那些不重要的要素和合并相似或重复产品。

7物流金融服务品牌建设

品牌创造在物质产品营销领域获得长足发展,现在在金融领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品牌提供了一种在竞争市场上创造清晰形象的手段。品牌并不仅仅是创造一个难忘的名字,有效的品牌建设致力于建立客户和产品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沟通质量信息的手段,使产品区别于竞争者,促进客户忠诚。对物流金融服务提供商来说,强有力的品牌也是开发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的有力武器。在物流金融服务部门,客户心目中组织的形象是可以获得的最重要的一种品牌,许多金融产品通过供应商的名字被识别,具体产品品牌开发时很典型的是结合企业和产品的名字。在品牌创造时企业名称异常重要是因为在市场上相对而言较高程度的认可以及利用企业整体声誉的潜力。国内物流金融服务品牌有深圳发展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交通银行的“融资快线”等。UpS资本的品牌建设更是借助UpS的品牌效应,把UpS的企业名称和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名称相结合,彰显UpS卓越的物流与供应链能力对金融业务的支撑、促进。

参考文献

[1]Christinet.ennew,nigelwaite.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aninternationalGuidetoprinciplesandpractice[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7:51-64.

[2]petermudie,angelapirrie.Servicesmarketingmanagement[m].thirdedition.elsevier,oxford,2006:47-63.

[3]UpSCapital.CorporateFactSheet[eB/oL].atlanta:UpSCapital./upscapital.com/about/factsheet.html.

[4]Christinet.ennew,nigelwaite.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aninternationalGuidetoprinciplesandpractice[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7:188.

[5]Christinet.ennew,nigelwaite.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aninternationalGuidetoprinciplesandpractice[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7:189.

[6]徐晟.金融企业营销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7-49.

[7]蒂娜·哈里森(英).物流金融服务营销[m].柯江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3-64.

[8]Christinet.ennew,nigelwaite.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aninternationalGuidetoprinciplesandpractice[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2007: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