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18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病理课程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2-01

一、前言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正因为有了病理学的存在才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美的过渡。病理学包含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具有极度浓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学好了病理学才能学好以后的课程。病理学对医学生来说就是一门打基础的学科,因此病理课程在医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浅析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课程的重要性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其中病理改变又包括新陈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它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能够揭示疾病最根本原因的唯一学科便是病理学科,在临床医学的诊断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医学生来说,病理学是他们必须学习也是他们必须学好学懂的一门学科,因为病理学是任何一个医学生踏入医学行业的一个门槛,病理学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其实践性也是非常强的,病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往往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病理的理解,才能弄懂脓头理论知识,分析病理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飞速的提升,如此在日后的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才具备一个很好的思维基础。无论是在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在培养他们分析病理的思维方面,病理课程的学习都功不可没,因此必须加大对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三、病理学的教学现状

病理学的教学现状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主体,使得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一味的传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理论没有结合实践导致医学生的病理分析能力很差。病理学内容杂而多,如果一味传授理论,学生将会感觉枯燥无味,很多医学生都在反应自己连最基本的切片都无法看懂,学习病理极度困难。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就便变得极为重要。以学生自己亲自实践作为教学准则,使学生在一种临床工作的氛围中去学习,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四、如何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复杂繁多,没有太大的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医学生在学习病理的过程中会感到极度的枯燥无味,对病理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困难,使得他们对病理的学习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排斥心理。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病理课程在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医学生学习病理的效率,就得首先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了,只有通过老师来激发医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深入到病理学中去,才能于抽象复杂的课堂中获得一线乐趣。

1.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

病理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不能只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在做课程编排的时候一定要把实验和理论课交替排列,这样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再去上实验课就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更深,更不容易将知识忘记。理论课的课堂上可以着重讲基本概念和理论,在实验课上则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实验课程,能够使医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病理基础知识。

2.现场观看解剖尸体

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临床的症状和表征都有病理来决定。学生在观看解剖尸体的时候,首先他们得提前熟知尸体检查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知识,然后在观看现场老师就对于解剖尸体需要安装的器具、安装的顺序、安装的方法、解剖的顺序和方法等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的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对理论所讲述的各种方法和顺序过程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观看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各种器官以及病变的原因,如此便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上完实验课后通过查资料来解决自身好奇的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知识的储备。

3.将病理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于各行业各个领域,病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可以推动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抽象的病理学让学生学起来不仅会觉得晦涩难懂,还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理解不深产生恶性循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再讲解剖学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放一段现场解剖的视屏,然后针对解剖的过程、方法、细节等等一一为学生讲解,这样便可以极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认识。

五、结语

病理学作为一门纽带性的基础医学学科,不仅仅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是其他医学学科的开端,它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入门学科不仅仅是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也培养了分析病理的医学思维,病理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希望广大医学教育者能够重视病理课程的重要性,并做好病理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动物病理标本兽医病理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

1.动物病理标本是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素材

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而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语言描述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不仅难以理解、印象不深,而且枯燥。此外,还有一些病变有时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在黑板上画图不仅费时,而且很难将真实的病变完全演示出来,而挂图又过于模式化[1]。这样必将导致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鉴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省时高效、直观生动、资料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这种教学方式取得的良好效果与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及动画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都是动物病理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动物病理标本在兽医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兽医病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学科,可作为应用学科直接参与疾病的诊断[3],故实践或实验教学也是兽医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性(如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需在一定级别的实验室进行剖检和研究),动物病理标本是目前学生实验或实践教学的重要对象,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或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动物病理标本的种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动物病理标本包括大体标本(眼观标本)、组织切片标本(显微标本)和电子标本(图片标本)。

大体标本主要以福尔马林浸泡的典型病变组织器官为主,如肺气肿、脂肪肝性、脾脏凝固性坏死、肉芽组织、肺淤血、肿瘤、绒毛心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知识,辨认组织器官;其次判断标本中有无病理变化,要观察器官的大小、颜色、质地等;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

组织切片标本主要以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为主,如肺脏的红色肝变期、肝细胞脂肪样变、脾脏的梗死、肉芽组织、肾脏内的微血栓、肿瘤等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首先应用已经学过的组织学知识,辨认组织;其次判断组织细胞是否发生病理变化;最后要对所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通常某一组织中并非只出现一种病理变化,引导学生将某一组织中观察到的多种病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

电子标本主要是拍摄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组织学病变等为主的图片或录像,如动物出现的系列临床症状、重要疾病的剖检过程及各系统的整体病理变化的录像,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福尔马林固定的罕见病变,或固定后可能会发生变化的病变等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观察到动物生前的临床症状,了解动物的尸体剖检过程和注意事项,某一疾病所出现的不同系统器官的病理变化,以及稀有动物的病变或动物的罕见病变等,从而使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过程,并可增强学习兴趣。

动物病理标本的采集如能对某一疾病,尤其是病因确定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性临床症状进行动态的记录,并对其发生的系统器官病理变化及组织学变化能进行全面收集保存或拍摄,这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特征病变或发生机制,从而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奠定基础。

3.结语

动物病理标本的应用在兽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教学效果显著。故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使学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使学生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焦凤超,李迎晓.兽医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77.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3-0322-02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Bお

危重病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是一门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国内发展才20年,没有现成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对危重病医学教学进行探讨。自1970年美国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危重病医学学会以来,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疗的迫切需求,危重病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正在显示出越来越活跃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医学最有意义的事件之一是引进了现代危重病学理论,并建立起一批重要的实践基地――重症监测治疗病室(intensivecareunit,简称iCU,也称“加强医疗单位”),今年3月我国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标志着我国重症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一、临床医学专业应开设危重病医学课程

ツ壳霸诟叩纫窖г盒?设的危重病学课程仅作为麻醉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复苏、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机制和治疗的科学,当今的麻醉科医师实际也是围术期的内科医师和危重病专家,在临床实践中从事着生命保护、生命支持和生命调控的工作。因此,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已成为麻醉科医师必然要求。而对于从事其他临床学科尤其是从事重症医学的临床工作者来说,也都时刻面临急危重病救治问题,临床学科的医生绝大多数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由于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重症医学的知识,常常使很多临床医生面对病人突然的病情变化不知所措,甚至贻误了抢救时期,而使本可能救治的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我国临床医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生的抢救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把医学当成纯自然科学学习,学生只会为考试而学习,为高分数而学习,一旦进入临床,不会识病,不关心病人,则是医学教育的失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日本对36所医学院六年级3303名医学生的调查发现,80%的学生不能完成标准的心肺复苏[1],目前尚未见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据此加以推测。

ソ萄Ц母锏哪康氖且增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和学术交流的能力等培养。因此,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各种危重病的救治对学生而言,是挑战,是探索,是综合素质的考验,因此很多国家开设了危重病课程[2,3]。通过危重病医学这一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可以把学生尽早导入医生的角色,认识医生的使命,认识医生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及道德要求,就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4]。

二、重视危重病医学与病理生理教学的结合

ノV夭∫窖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医学生来讲由于危重病人来势凶、病情重、生命垂危,一般都是忙于对症处理,很少有人用基础医学知识去仔细探讨危重病人的病因、机制。以最常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为例,有的病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肺”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等远隔器官损伤或衰竭,这已远远超出了感染的范围,也超出了某一传统专业的范围。这不仅涉及病理生理“休克”的病理生理分期和病理生理进程,也涉及应激状态下的机体反应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因子、缺血再灌注损伤、酸碱平衡紊乱、缺氧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危重病医学与病理生理教学的结合。危重病的发生涉及广泛的病理生理过程,只有开设危重病课程和实习,才能使学生的病理生理基础理论学以致用。要想把临床课教好,必须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并将基础课内容融入临床课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有机衔接,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三、危重病医学要教会学生整体的看待疾病,看待病人

ノV夭∫窖У闹瘟品段г则上包括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如: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败血症、心跳呼吸骤停复苏;重大手术后需要监测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者;麻醉意外病人;重型复合性创伤、各种类型中毒休克病人;各种代谢疾病危象者,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者等。与传统学科不同,危重病医学主要侧重的是器官与器官之间、器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病人是整体,疾病也是整体,所以,治疗也应该具有整体性。如同moDS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多个独立器官功能损害的简单叠加,治疗也不能是对每个器官进行治疗的总和[5]。

四、危重病医学的教学要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

ド砹倨渚趁娑晕V夭∪四苁寡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思考者。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救治病人,从而提高其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学生首先进入临床去接触具体生动的病例,观察患者为何存在顽固的低血压、低氧血症、为何出现少尿、为何出现意识改变、黄疸、上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紊乱等,其病因是什么,如何产生,怎样转归的,如何救治等。通过跟踪学习完整病例的诊治过程,使其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后,启发学生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把知识学活。从病因、发病机制、各个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特点到救治,把各个器官功能不全有机联系起来,不仅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方法,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Suzukia,SuzukiY,takahatao,etal.asurveyof3,3036th-yearmedicalstudentsfrom36universitiesconcerningknowledgeofresuscitationCmorethan80%ofmedicalstudentscannotperformstandard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masui,2001,50(3):316-322.

[2]osonnayaC,osonnayaK,Burkeew.Community-orientedmedicalemergencyprogramme:developmentandevaluationissues[J].medteach,2002,24(5):491-494.

[3]DobbGJ.Criticalcaremedicineinthewesternpacificregion[J].annacadmedSigapore,1998,27(3):381-386.

[4]RogerspL,Grenvika,willenkinRL.teachingmedicalstudentscomplexcognitiveskillsintheintensivecareunit[J].CritCaremed,1995,23(3):575-581.

[5]刘大为.危重病医学与iCU[J].铁道医学,1998,26(1):1-2.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畜牧兽医标本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150-01

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态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参观用的实物。标本的制备与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科学学科。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标本在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畜牧兽医等学科的教学以及研究中标本是最为直观、生动的素材,能够给研究者,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学科的学习中对研究对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不会发生凭空猜测所造成的错误或失误。

1、标本是科普工作的最佳助手

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标本馆,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标本馆收藏了形形不同特色的标本供参观者学习。标本馆的建立能很好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生动的标本吸引着居民参观、学习。以标本馆的方式对畜牧、兽医等科学常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比起文字宣传的方式明显具有吸引力,能让人们在悠闲的休息时段汲取科普知识。

2、标本是畜牧、兽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畜牧兽医学科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对于这类学科的学习不能单凭书本知识。仅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某些概念的形象,很难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而采用标本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观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家畜解剖学为例,作为畜牧兽医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是对于本学科学生来说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是本学科学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术的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对于家畜解剖学的书本教学内容来说,其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记忆,因此学生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使用畜牧兽医标本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生动的器官标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肺脏的形态结构时,采用肺支气管铸型标本,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对于教师可能在讲解中漏掉的细节也能有较深的印象,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说服力,值得推广。当然,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展示直观的器官形象,同样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学习者距离器官较远,不能通过触摸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器官的形态,也在学生认知的方式上有所缺失。使用图谱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剖教学手段,解剖图谱的覆盖内容多,使用面广泛.可提供畜牧兽医学学生研究者不同需求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它同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观感,不具有吸引力,由于其专业性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因此,标本是一种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的最为全面的教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采用现场解剖进行解剖教学是最生动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身历其境,直观清楚,各种感觉都覆盖。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改革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科学知识急剧增长的新时代,作为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随之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旧的医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是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CpBL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知识时期和培养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望而生畏,在学习中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探讨将CpBL教学模式引入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CpBL科学理念及形成基础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因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医学生负荷不断加重、在死记硬背理论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被忽视,发现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和危机,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问题。CpBL科学理念是在医学教学改革中对传统的教学法不断进行分析、批判、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1.传统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系统地讲解基础理论。LBL教学模式具有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大,讲授的进展速度易于掌握,学习的系统性强等特点,对基本概念的讲授较为深刻、全面,尤其对于没有太多知识背景的低年级学生显得比较重要。但是LBL教学模式基本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摸式,以大量灌输、强调记忆为特点,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中的学习感受、体验及双向交流启迪过程,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地发挥,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地培养。

2.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与LBL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Barrows教授最早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把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医学实际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全世界已有2000余所医学院校采pBL教学模式,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摸式之一。

3.CpBL(CaseandproblemBasedLearning,CpBL)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提出相关问题,围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复习和讨论分析。在pBL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提出了CpBL教学摸式。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医学理论是为了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CpBL教学模式强调从病例分析着手,紧密结合临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查资料,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二、病理生理学采用CpBL教学摸式的优势及能力培养

病理生理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医学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基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学科地位,采用CpBL教学摸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具有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推理性,学生们普遍反映抽象难懂,学起来不得要领。CpBL教学摸式结合实际病例,提出问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意景,将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和具体疾病密切联系,把病理生理学抽象的理论感性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减少死记硬背,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病理生理学与多门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联系密切,其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都很大,需要应用有关的正常人体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基础知识,通过综合、分析患病机体的科学思维,才能正确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出现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和发病机制。CpBL教学摸式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联系,经过自学、讨论,提交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有条理的、完整的、系统的思维线条,可使病理生理学知识系统化,克服传统教学中人为将知识划分得零碎、不完整的弊端。便于学生复习、应用已有知识,学会归纳、概括,以完整地理解、系统地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3.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疾病,其责任是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具有开展CpBL教学的良好基础。病理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临床疾病的概念较多,使处于基础医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比较困难,而在该阶段难以安排学生上临床实践。CpBL教学摸式通过选择能紧扣课堂目标及知识点、既简明扼要又有一定难度的真实病例,带给学生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基础、临床知识问题,以缩小与临床教学的距离。运用病理生理知识去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去理解临床诊治方法,可更好地完成桥梁作用。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多变问题的判断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病理生理学CpBL教学摸式的探索及实践

如何通过CpBL教学,将病理生理理论内容与基础知识、临床问题相联系,使抽象的理论感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牢固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对CpBL教学摸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CpBL教学的病例选择。进行CpBL教学选择病例是关键。我们按照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及讲授的重点、难点内容,针对性地选择临床病例。紧扣课堂目标及知识点,对采用的实际病例进行一定程度的编写,使病例讨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适当地应用医学术语形象描述,使讨论的病例真实、简明扼要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选择的病例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使学生逐渐进入准确地理解病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出正确结论,掌握病理生理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

2.CpBL教学的组织实施:(1)在讲授课程中展示病例课后讨论,上课时把典型病例展示给学生,用病例导入教学内容,并以该病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能够使学生对病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老师系统地讲解概念、病因、发病机理、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把病例中的问题一个个阐述清楚。课后给出相关讨论题,讨论结果上交给老师。老师经过认真批阅,发现问题,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通过病例讨论分析掌握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病理生理学的知识。(2)理论课基本完成后,精选2~4个涵盖教材中90%左右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各个器官系统病理过程临床病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带共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老师提前两周将病例资料印发给学生,提出病例分析思路,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到图书馆及网络上查阅文献、专著和教材。各个教学班自行组织学习小组作为病例讨论单位,学习小组采用自由组合方式,小组内分工协作,查到的文献信息资料共享,相互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3)安排课堂病例讨论会,在教学日历中安排2~4个学时在课堂展开病例讨论。各学习讨论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对病例的某一问题做专题发言,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任意提问质疑或补充发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病例讨论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讨论中老师首先是倾听者,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解答疑难,最后作出概括性总结。课堂病例讨论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及自我表达能力。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6

2011年全国老龄办公布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面对老年人多发的“心”与“身”俱病的棘手问题,情志因素对老年健康状况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凸显。严峻的挑战呼唤兼顾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医学模式。本文从中医情志学说与老年病、“4p”医学模式的缘起与内涵以及两者融合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加以论述。

1基于中医情志学说阐释老年病诊治特点

1.1老病难分,易伤七情

著名医家蒲辅周[1]认为老年疾病是老不是病,又是病。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段”[2]。老年人的心理常呈现“性情不定、移情多变[3]”的特点。一方面,老年期的退行性改变易罹患各种疾病,进而容易产生疑惑、焦虑、抑郁、无用感、恐惧等不良情绪,加之离退休等心理社会刺激,常常加剧原有的疾病。另一方面,老年人又会面对精神上的压力、心理不平衡。如《千金翼方》说“人年五十以上,……损与日至,心理减退,……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瞋怒,性情变异。”大量的临床实践提示,情志因素是影响老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情志是加重或恶化病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历来高度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经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情志学说。情志因素是贯穿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转归预后和预防治疗的重要因素。如陈氏[4]系统总结了情志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指出情志为病的广泛性与情志致病的复杂性,情志应激同样能引起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导致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当然,情志变化不仅是一种“单独”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脏腑功能“整体”的外在表达。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情志的变化来推测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态,也可以通过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改变。同时不同情志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关联,一种情志对另外一种情志因素产生克制和制约作用,即为“情志相胜”。

1.2见“情”知脏,重在预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所谓“七情”是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结果与外在表现,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五脏的功能异常则会有相应的情志改变,《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反之,情志的异常亦可引起脏腑病变。有调查显示[5]: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4.51%。情志因素与躯体因素兼挟交错,使得老年人罹患各种慢性疾病的情况更为复杂。为此,我们应综合治疗疾病,避免唯“治标”是从,注重人文关怀,提早做好疾病情绪干预与心理疏导,进行多渠道、个体化的交流,提高对抗挫折和逆境的能力,对老年疾病的转归预后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1.3重视情志治疗

在长期丰富的老年病临证实践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综合干预手段,并不单独依赖内服药物。《存存斋医话稿》中说得更为明白:“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以难治之人,难治之病,须凭三寸不烂之舌以治之”,而且“善用之者,常能愈其他医药所不能愈之疾而奏效甚奇”。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互相影响和制约,如“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所以,可以利用情志的互相制约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记载了明代医家徐迪的情志治病的案例:“一女伤于怒,内向卧不得转。迪诊之。因素花作妇人妆,且歌且笑,患者闻之,不觉回顾,大笑而愈。用相反的情志以笑制怒,疾病也随之而人愈。”当然,情志学说的治疗与现代心理治疗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自发性、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系统的操作方法,但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宝贵探索,实践上还有很多合理的方面,我们应当进行挖掘和研究,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

2医学模式的缘起与内涵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和行动方式[6]。这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使得人类可以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早期预防、早期干预,产生了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redictive)和个体化(personalized)的“3p”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科技进步,医学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由“3p”逐渐发展为包括患者参与性(participation)在内的“4p”医学模式,即对生命与健康的认识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趋向系统,认为消灭疾病不是主要目的,维护人类的健康才是关键。预测性,即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将重点放在进行疾病前的早期监测,及时预测健康状态的变化趋势。预防性,即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积极的干预,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而不是要等疾病已经发生或者发展才去进行治疗。个体化,包括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在共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个性。参与性,即个人并不仅仅是扮演被动的角色,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由此可见,“4p”医学模式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对个体生活行为的干预以达到预防疾病、控制发展的目标,意味着西医学已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7]。

3中医情志学说与“4p”医学模式的融合

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是贯穿疾病过程的重要因素,并把这种意识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的全过程。随着社会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情志学说正不断地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中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尽管中医学中某些理论和学说目前仍处于定性有余,定量不足的等实证缺乏状态,但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应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关注。笔者基于中医情志学说与“4p”医学模式融合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思考如下。#p#分页标题#e#

3.1利用情志相胜法,积极干预疾病

通过发现疾病和临证的规律,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疾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老年人的特殊症状,尤其关注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实施“积极”的干预。情志因素不仅是病因,也是重要的病机和病情波动的诱因,适时做好疾病预防至关重要。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多强调“既病”和药物干预,而忽视日常生活行为、尤其是情志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临床实践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与转归。古代医家提出的情志相胜法,即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互相影响和制约,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更适合于疾病发生、发展的预防。临床实践中常见急躁易怒易患高血压;孤独和压抑易患癌症;过度紧张、焦虑易患溃疡病等等,情志相胜法的尝试可获得药物,或单独药物干预难以达到的效果。《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华佗曾写信怒骂一位思虑过度而病的郡守,使其大怒呕出“恶血”而愈。《冷庐医话》载,清代医家徐洄溪曾经以死诈状元,江南一考生得中状元过喜而狂,徐告以逾十天将亡,书生受恐吓病愈,前者是“怒胜思”,后者是“恐胜喜”[8]。

3.2医患共同参与,注重健康教育

患者不仅仅是扮演被动的角色,由医生来决定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维护过程中。中医学很早就发现并高度重视情志因素和患者参与性。《灵枢•师传》中“临病人问所便”,特别强调“便”的重要性,“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讲的就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疏导病人心理,树立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健康教育作为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的有效方式,我国的老年医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重视医患共同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调畅情志,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这才是收获宝贵的依从性、实施医学生物学干预手段、并获得疗效的前提和基础。

3.3重视情志变化,早期预测疾病

预测性即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老年医学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为了延长老年人的寿命,更重要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9]。我们需要把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防病、治病转到关注健康,具体而言,关注情志因素上来。情志因素作为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情志的变化在预测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国内有研究表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抑郁的发生率为24.51%。临床上[10-11]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调查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应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碍的表现。由于目前很多非专科临床医师对抑郁症及焦虑症了解不足,故许多病人未得到及时的诊治。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推进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营养。加强体力和脑力锻炼,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这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重要环节,通过社区服务对老年人群实行疾病监测和一级预防将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情志因素对疾病的作用,做好心身疾病的情绪调整,进行行为干预,需要患者、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7

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8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及双重督导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双重管理组),在标准方案和符合化疗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史、药物不良反应、药敏结果、合并疾病等,选用个体化抗结核联合用药。在对结核病进行督导用药的同时对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者从健康教育、合理用药、定期复查等方面进行双重督导管理。以2002、2003年42例未进行双重督导管理的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资料作对照(对照组)。结果双重管理组合并慢性疾病38例,在治疗过程中因恶性肿瘤死亡1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未愈1例,治愈率92.11%;治愈疗程5~12个月〔平均(8.21±2.13)个月〕;对照组合并慢性疾病35例,脑血管疾病死亡2例,恶性肿瘤死亡2例,冠心病死亡1例,未愈2例,拒绝治疗2例,治愈率74.29%,治愈疗程5~12个月〔平均(7.84±2.15)个月〕。2组比较,双重管理组治愈率提高(p<0.05),而疗程无显著差异(p>0.05)。药物不良反应双重管理组31.58%、对照组57.14%,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75岁以上高龄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和双重督导管理,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结核,肺;老年;管理;合并疾病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afetyandefficacyofdualmanagementandinpidualizedtreatmentofeldertuberculosis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methods43casesoflungtuberculosisover75yearsoldwereenrolledinthestudyasdualmanagementgroup.inpidualizedtherapywasgivenonthebasisofstandardregimeaccordingtothepatient′sconditionandtreatmenthistory,suchassideeffects,drugresistancetestandcombineddiseases.Duringtheperiodofdirectlyobservedtreatmentshort-course(DotS),thecombinedchronicdiseases,suchasdiabetes,CopD,hypertensionand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werealsotreated.thedualmanagementincludedhealtheducation,regulartreatmentandperiodicfollow-up,etc.another42casesofoldtuberculosisweretakenascontrol.Results

inthedualmanagementgroup(n=38),1patientdiedofcancer,1diedofpulmonaryinfection,1failedthecare.thecureratewas92.11%andthecourseaveraged5-12(8.21±2.13)months.inthecontrolgroup(n=35),2patientsdiedofcerebrovasculardisease,2diedofcancer,1diedofcoronaryheartdisease,2failedthecare,2refusedtreatment.thecureratewas74.29%,thecourseaveraged5-12(7.84±2.15)months.thedifferenceincureratewassignificant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tuberculosis,lung;senile;management;combineddisease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结核有高龄趋势,该年龄层老人多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而且这些慢性疾病绝大多数已不能治愈,将伴随患者的余生。多数高龄肺结核患者每天都必须面对双重疾病给躯体、精神、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困难,并由此使结核病的治疗常陷入困境。针对高龄肺结核患者特点,我们对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尝试结核病防治兼顾慢性病防治的管理形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结核病防治科(结防科)诊治的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43例(双重管理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75~91岁,平均(80.4±4.54)岁。以2002、2003年未进行双重督导管理的42例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资料作对照(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75~93岁,平均(81.2±4.31)岁。2组性别及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肺结核分型和病灶范围

双重管理组中继发性肺结核38例(主要是浸润型),结核性胸膜炎5例。结核病灶范围1~2个肺野27例(62.79%),≥3个肺野16例(37.21%),有空洞14例(32.56%)。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涂片检查和培养阳性(简称:菌阳)者20例(52.63%),多药耐药1例。对照组继发性肺结核38例(主要是浸润型),结核性胸膜炎4例。结核病灶范围1~2个肺野26例(61.90%),≥3个肺野16例(38.10%),有空洞13例(30.95%),继发性肺结核菌阳20例(52.63%),多药耐药1例。复治患者双重管理组9例(20.00%),对照组9例(21.43%)。2组肺结核分型和病变范围及空洞无显著性差异(p>0.05),痰菌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合并慢性疾病比较

见表1。表1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略)

以上糖尿病诊断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1];高血压病诊断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诊治指南[2];CopD的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3];冠心病诊断按照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等综合诊断,并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按照病史及头颅Ct检查等综合诊断。双重管理组合并慢性病者38例(84.45%),其中菌阳18例;对照组合并慢性病者35例(83.33%),其中菌阳16例;2组合并慢性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4方法

1.4.1双重管理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形成规则和管理

原则上不偏离肺结核治疗标准化疗方案,在符合化疗机制的基础上结防科医师与内科医师共同合议抗结核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常规肺结核病归口管理、督导用药和随访复查的同时兼顾慢性疾病管理。

1.4.2合并2型糖尿病的双重督导管理

①抗结核药物选择也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调整,但比一般肺结核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抗结核疗程要适当延长。②根据空腹血糖、肺结核病变范围、是否有空洞等情况选用胰岛素和降糖药。对于病变

1.4.3合并CopD的双重督导管理

①开展戒烟、呼吸功能锻炼、饮食营养等健康教育。②给予中药扶正固本及增加免疫功能的治疗。③抗结核治疗要更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如出现继发感染征象要及时、积极地抗感染治疗。④酌情给予止咳、化痰、改善通气及低流量吸氧等治疗。

1.4.4结核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双重督导管理

①开展饮食调整(适当限钠,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等健康教育。②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受损及尿酸增高者较多,在抗结核中要慎用氨基糖苷类和吡嗪酰胺类药物。关注治疗期间肾功能、血尿酸浓度、胃肠道反应等变化。③高血压病治疗要在全面评估患者总危险谱后,判断患者所属危险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收缩压缓慢降至150mmHg(1mmHg=0.133kpa)以下,降压达标时间可放宽至3个月之内;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以下,慎重用药、分步达标。对可能引起咳嗽反应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中的药品需慎用。④兼顾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1.5统计学处理

各组之间的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双重管理组的治疗和管理情况

2002、2003年75岁以上肺结核的管理,主要是针对肺结核的督导用药和随访复查,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均在内科或相应专科门诊治疗和随访,在治疗药物不变的情况下,有时在结防科就诊时一起配药,均缺少慢性疾病防治的专业指导和管理;CopD稳定期也均缺少防治管理,急性发作时在结防科进行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双重管理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CopD患者均能接受肺结核管理兼顾慢性疾病的指导和管理。

2.2治疗结果

75岁以上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按照本方案管理的患者38例,在治疗过程中因恶性肿瘤死亡1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1例,未愈1例(菌阳患者,1年后因肺结核死亡),治愈35例(92.11%),治愈疗程5~12个月〔平均(8.21±2.31)个月〕。对照组有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35例,在治疗过程中因脑血管疾病死亡2例,恶性肿瘤死亡2例,冠心病死亡1例,菌阳未愈2例,拒绝治疗2例,治愈26例(74.29%),治愈疗程5~13个月〔平均(7.84±2.15)个月〕。2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3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2。表2双重管理组与对照组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比较(略)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正常值上限时即可认为有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等。双重管理组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药疹等不良反应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2组合计病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由于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以及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老年肺结核患病率已高居各年龄组之首,成为肺结核重要传染源,也是肺结核防治的重点人群[4]。1997年全国第1次肺结核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肺结核患病率和涂片结核菌阳性率随年龄增大逐步升高,65岁达高峰。有资料报道[5],老年肺结核的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按每隔10年时间向后推移5岁,我国老年肺结核已趋向高龄化。

7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身体功能差,合并慢性疾病多,主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CopD等,并且病情较重。因此,该组患者常需要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进行降血压、控制血糖、强心、利尿、抗感染等治疗,对抗结核药物副作用敏感,很难完成疗程长而又必须完成的抗结核治疗。根据上海1996~2000年高龄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高龄肺结核患者拒治率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需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加强管理[6]。

近年来,糖尿病防治指南、高血压防治指南、CopD防治指南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对上述疾病的规范诊治和管理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由此也为高龄肺结核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双重督导管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我国根据wHo推荐的化疗方案[7]结合自身经验,制定了我国结核病防治指南[8]。我们按照该指南的要求,本组病例在符合化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一般情况、病情、用药史、痰菌药敏结果、合并慢性疾病情况等选用敏感、有效、副作用少的联合用药,并按照各慢性病防治指南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开展结核病与合并慢性疾病的双重督导管理,尽可能地减少疾病间和疾病用药治疗中的相互影响。由此,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增加,治愈率提高,特别是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的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肺结核合并慢性疾病的双重督导管理,使高龄肺结核防治模式得以改进,解决了一些该年龄层患者过去在治疗和管理方面难以处理的困惑。通过尝试,使该组人群结核病防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提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当今老年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然而,作为结核病归口管理的定点医院,结防科医师的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各专科之间的协作需要更加密切,还需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互合作,不断完善双重督导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0-12.

[2]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12):1060-1064.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2-460.

[4]黄建生,梅健,夏珍,等.上海市老年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对策探讨[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1):20-23.

[5]肖和平,何国钧.新世纪老年肺结核防治的重要性[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1):4-5.

[6]李永祥,沈鑫,梅健,等.上海市1996-2000年高龄肺结核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3,15(6):277-279.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治未病;防治思路;中医师;娄多峰;虚邪瘀理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主要以小关节病变引起肢体畸形、关节滑膜炎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是造成我国人群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对于该病的现状,不仅是医学难题,也是社会难题之一,并引起了社会、医家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因此,对该病积极进行早期的防治是当务之急,然而关于该病的防治思路尚未有重大突破。娄多峰教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的“虚邪瘀”理论,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弘扬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特色与优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对预防医学理论的概括,经过历代医家、学者的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使这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一思想使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疾病综合防治方法和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理论”有迥然不同之处,对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就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防治ra进行探讨。

1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与优势

“治未病”一词,源自《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至今已有2000年余,现代部分医家将“治未病”原则奉为医务工作者的最高境界,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预防理论。“治未病”之“治”和“治疗”之“治”意义不同,前者有“治理”“治节”,即顺应自然之意,就是人们应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少得病或不得病的目的。娄多峰教授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并结合自己60余年临床经验,将“治未病”防治的理论概括为:未病即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及疾病未复之意;“治未病”思想以健康为核心,未病养生而防患未然;欲病救萌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而防其传变,病后调摄以防其复发。“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原则,并以健康为核心,贯穿始终,积极主动的开展防治结合的养生和预防保健理念。总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干预。据此,娄多峰教授提出具体措施包括未病先防,治未病;已病早治,扶正祛邪;既病防变,医疗干预;瘥后防复,择时防发等4方面[3]。娄多峰教授的这一医学预防思想,不仅体现了我国“以预防为主,防治中心前移”卫生方针的转变理念,又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要求,在理论上开创了天人相应、三级分层、辨体施防等传统医学预防理念;在方法上有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防治疾病之法。这些丰富的“自然疗法”,拥有天然、无害、可长期运用等特点,彰显了中医学预防疾病的特色和优势。

2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现代医学的认识ra是一种主要以小关节病变引起肢体畸形、关节滑膜炎等结缔组织广泛性炎症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等慢性炎症,进而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及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及关节囊的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ra发病率为0.30%~0.50%,初步统计我国患者有360~600万,多见于30~50岁的人群,此阶段的发病率高达0.30%~3.00%,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发病原因主要有:①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及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ra发病的主要诱因。有研究提出,eb病毒gp110糖蛋白和结核分枝杆菌的65kd热休克蛋白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1等亚型的氨基酸序列有着共同的排列,经过“分子模拟”引发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进而诱发ra的发生。此外,a型链球菌可能是ra发病的一个常见刺激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产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②遗传因素:有学者在交叉选择性双胞胎研究中提出,异卵双生子患病率为3.50%,单卵双生子为12.30%~15.4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

a与ra发病有密切的关联。有实验证明,hla和hla以外的部分基因被证明与ra的发病有关[4],并提示ra具有家族聚集性[5]。③性激素:调查显示,ra患者男女比例为1∶2~1∶4,更年期女性患者明显多于同龄男性和老年女性。而女性在妊娠后症状会减轻,提示可能和该病患者体内雌雄激素的变化有关。实验模型显示,雄性鼠发病率低,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然而雄鼠用β-雌二醇处理后的表现与雌鼠无异同,说明ra发病与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6]。④其他因素:行为因素与环境因素,如产后、病后、外伤、劳累、吸烟、饮酒及寒冷、潮湿、精神刺激等也是ra的重要诱发因素[7]。上述发病因素如何产生自身免疫过程尚不清楚,目前关于ra的发病机制主要假说有:①分子模拟:此学说认为,病原体自身的某些成分和抗原有相似之处,因而对病原体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损伤自身组织。②表位扩展:该病发病的早期,患者仅检测到少数的抗体,随着疾病进展,逐渐产生了多种自身抗体。即b细胞或t细胞在免疫应答时的表位扩张。③模糊识别:由于hla可能分别结合不同抗原,同样抗原可结合不同的抗体,这种模糊识别的现象,会引起hla-dr4/1或其他ⅱ类hla基因人群发病。④其他:近年来,部分学者发现该病与破骨细胞相关因子﹙rankl)也有一定的关联性[8]。

2.2娄多峰教授对ra的认识娄多峰教授将该病的病因归纳为正虚、邪侵、瘀血三个方面,又称为“虚邪瘀”理论[9]。一为正气亏虚,指人体正气不足及脏腑经络等功能不足、失调,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先天禀赋不足;②劳逸失度;③大病、重病后及产后。二为外邪侵袭,即六淫之邪侵袭人体。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①季节气候影响;②居住环境欠佳;③起居调摄不慎。三为痰瘀气滞,主要和以下因素相关:①七情所伤;②跌仆所伤;③饮食不节。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痰瘀气滞三者关系相互影响。不同的患者会有不同的病因,有的患者可由某一单独因素致病,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同时致病,但其病因总括为虚、邪、瘀这三个方面。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病因理论是对该病复杂病因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学审证求因的结果,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该病的病因本质。此外,娄多峰教授还强调[3],正气亏虚是该病发病的内在因素,起关键作用。正虚有气血亏虚、脏腑虚衰、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等方面。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为在强调正虚的同时,邪气致病同样具有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痰瘀是该病的病理关键。即痰瘀阻滞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至闭塞不通,是本病发病过程中的必然转归。从整体来看,“虚邪瘀”理论高度概括了该病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指出,尽管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也仅仅只是该病的现象、表象,其真正的本质是“虚邪瘀”,这也是该病的基本病机。3娄多峰教授“治未病”思想防治ra的思路

3.1未病先防,“治未病”思想ra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娄多峰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ra病因总结为虚、邪、瘀,并指出该病病因虽复杂,但总括不出这三个方面。虚即正气亏虚,不能抗邪致痹病;邪即邪气侵袭,主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为病;瘀即瘀血痰浊,七情、跌仆外伤、饮食所伤可形成瘀血、瘀浊。因此,提出ra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进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即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有五禽戏。近年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功能锻炼法都为广大群众所喜受。②因时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顺应自然,避风、御寒、防潮湿。冬季应注意保暖。③陶冶情志。ra的发生、发展与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内伤亦可引起气血阴阳失调,使外邪易于入侵。④劳逸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患者以工人、农民较多,表明过度劳累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所以,要劳逸结合,避免发病。⑤合理膳食,加强营养。研究显示,ra患者常营养不良或瘦弱。因此,注意调整饮食,搭配合理,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2已病早治,扶正祛邪,坚持“五早”方针

对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受益、早康复,是“治欲病”之原则。在中医方面,娄多峰教授认为,该病初期或发作期主要为“邪实候”,也称“邪实痹”,并将其分为风痹、寒痹、湿痹及热痹4型。分别给予祛风活血、散寒除湿,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风散寒通络、祛湿健脾及清热解毒、凉血通络等治法

并提出只要辨证准确,针对病因,用多层次、多属性、多途径的治疗方法,如外敷、针灸、推拿及必要时给予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对症治疗等。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及优势并与西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治疗,才能缓解、阻止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3既病防变,医疗干预,控制病情发展ra迁延日久,常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因此要把握该病传变规律,将其控制在局部,阻止传变深的层次,即是“安其未病,防其所传”。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局部和整体相结合,治疗和调养、治标与治本相互兼顾,并将中医治病求本、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等思想贯穿始终。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体现了ra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及趋势,并提出早期及有预见性的合理治疗,防治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体现了中医学“既病防变,标本兼治”的思想[10]。

3.4瘥后防复,防微杜渐在临床上ra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前者常以急性发作及复发等方式出现,缓解期即是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不是疾病完全康复。所以,愈后防复是任重而道远的,要加强防范意识,坚持服药,合理膳食,精神舒畅,劳逸结合,顺应自然规律,以增强免疫力,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疾病的复发。

4结语

所谓“病初易治、病久难愈”。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积极提倡“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的三级预防思想体系,使“治未病”思想有全新的内涵与广阔的前景。从这一思想出发,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同时综合治疗,防止病情演化,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的质量,是临床治疗ra的一条新途径。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理论,以虚为本,邪侵为标;风寒湿邪是基础,痰瘀阻滞为关键,并依此辨证制订治法,不仅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思想,而且突出了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转移的战略要求,更有效地预防ra的发生、发展及愈后的复发。

5参考文献

[1]李宁,王拥军,施杞.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1):64-65.

[2]李泽佳,宋敏,唐宝明.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防治思路[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3):64-66.

[3]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4]范晶晶,姜波,张朝朋.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22):120.

[5]baxm,vanheemstj,huizingat,etal.geneticsofrheumatoidarthritis:whathavewelearned[j].immunogenetics,2011,63(8):459-466.

[6]陈桂敏,代林刚,贺金.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3):292-295.

[7]mcinnesi,schettg.thepathogenesisofrheumatoidarthritis[j].nengljmed,2011,365(23):2205-2219.

[8]袁慧慧,赵文明.rankl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3,41(2):52-56.

病理学的重要性篇10

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与临床教学密切相关,但是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时间安排一般在接触临床之前,所以病理生理学教学与临床教学脱节严重,严重影响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理论知识多且复杂,学科的深度和广度跨度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望而生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以考试为目的,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填鸭式教学”以及“照本宣科”现象严重,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存在的实际情况与弊端,合同教务处、附属医院领导、教师反复研究,积极探索,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探索病理生理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的新思路,推动了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2临床案例与病理生理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及教学改革

只有在掌握疾病的规律和机制的情况下,才不会被疾病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对疾病进行有效性、针对性的治疗。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对病理生理学有很好的掌握能力。而结合了临床病例教学的病理生理学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加强教学改革对于医疗教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2.1教师要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的联系

我国老一辈的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在基础教学中,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明显。相对于老教师,近些年留校的青年教师往往没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不能通过举例或者与学生探讨临床热点问题,把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生动有趣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受到影响,教师的信心下降。因此为了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要着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青年教师进行脱产进修。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在融入临床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参与患者查房、临床病例会诊,与医师进行临床交流,结合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临床的有效互补,不断提高临床知识,了解临床热点问题,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开展临床专题性讲座,加强各科室的互动。通过临床的反馈,了解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哪些需要重点讲解,怎么讲解等等,为基础医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通过临床进修,青年教师经验有所增加,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提高。

2.2增设病理生理学的临床见习课,让学生跟随教师查房

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基础课程之后,与教学医院联系,由有经验的临床教师带领进行教学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使得学生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知识,达到理论学习和临床密切结合的目的。

2.3针对不同的专业层次,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内容过多,内容重复”是病理生理教学大纲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公共课时增多,专业基础学时减少造成了内容与学时不相符,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压力。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层次,了解各自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例如针对培养的学生是要服务基层的实用型人才,重新划定考试的题型、范围,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相关度,修改了授课大纲,使得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2.4实施CBS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病理生理学的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在学习病理生理学时几乎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临床的表现一无所知,学生为了考试及格往往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但是这样的结果造成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差,通过CBS与pBL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运用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通过训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床的应变思维能力,实现了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助于培训学生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

2.5构建“第二课堂”学习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构建病理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成为可能,由于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习者通过教学平台可以自主学习知识,模拟临床病例,以及参与互动讨论。同时在学校中经常开设与临床病理生理学相关的选修课以及讲座,师生就临床疾病热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如常见代谢病的病理生理,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等,通过互动性的探讨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得到巩固,知识面得到拓宽。网络学习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总要补充和延伸。

2.6科学评价紧密结合临床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