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0:35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低碳制造技术;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D406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我国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更高,因此要采用低碳制造技术。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低碳制造技术体系并应用比较广泛,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低碳制造

2.1低碳制造技术内涵

低碳制造在本质上是基于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与能耗最小化的现代制造模式,主要是确保机械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低碳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尤其是资源利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及机械生产阶段,都要采取有效方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低碳制造是由传统机械制造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有机结合了环保及节能降耗理念。低碳机械制造技术对于机械制造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机械制造具有改进和优化作用。

2.1.1清洁能源技术

主要应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能及潮汐发电技术等,不只是使传统能耗减少,也使排污量明显降低,对于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1.2低碳制造设计技术

低碳制造设计技术主要是以设计生产流程、模型及方法为切入点,目前,主要涵盖低碳制造设计原则与方法、设计数据库、评价基础与流程、设计标准及优化模型等众多领域。

2.1.3低碳制造技术

针对低碳生产战略的发展,关键在于低碳制造技术。其原因是该技术以实际机械生产过程为重点,主要涉及制造工艺低碳化、低碳制造及车间低碳技术优化等。具体表现在处理和循环利用废弃物,主要由处理废气、污水及报废产品等技术构成。

2.1.4碳汇技术

碳汇技术主要由煤炭捕获技术和掩埋技术组成,主要是利用碳捕捉技术分离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利用碳储存手段封存并隔绝大气的技术。碳捕捉技术目前在国内比较成熟,但碳储存技术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研究。

2.2低碳制造体系

低碳机械加工制造通常可视为低浓度二氧化碳从系统资源和生产过程中的释放过程,低碳制造在资源利用、生产制造等领域都有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采用有效方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并在各环节中加强节能减排以实现低碳的目标。资源利用率、能耗及碳排量是评估低碳制造的综合指标,低碳制造技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由低碳设计技术、设计方法、评价方案及相关数据库构成评价模型。低碳制造体系结构包括产品低碳设计、生产过程及能源与原材料开发低碳化三方面内容,其中,低碳产品设计包括轻量化、模块化及生态化三方面设计内容,低碳生产过程包括加工设备、工艺及生产管理三方面内容,原材料和能源两方面内容构成低碳资源与原材料开发。

3低碳制造技术的应用

机械产品设计在通常情况下,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并确保产品质量及功能作为最终设计目标。但随着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对机械产品也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设计机械产品的过程中,还应尽量与“低碳”标准要求相符。此外,降耗对于机械产品设计也具有关键性作用。分析研究产品低碳设计,对于降耗、能源利用率提高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使低碳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作用,就应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提高和节能减排的明显效果,降低能耗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1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设计是综合考虑产品各要素的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在汽车、船舶、机械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应用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最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优势十分明显:一是有效在原材料和产品加工、安装及使用过程中能降低能耗,进而使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二是能源资源与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量,在运行使用时产品产生污染物的排放量可明显降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三是有效降噪降低噪声污染。在轻量化设计产品时,确保机械产品具有一定可靠性。

3.2模块化设计

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模块化设计是比较先进的一种设计方法。按照不同功能,可将模块化设计系统分为多个不同模块。再结合实际情况和设计所需,优化组合不同模块而获得相应的机械产品,模块化设计在“低碳时代”已被机械、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机械产品各功能性单元划分为若干模块,并对模块评估以达到降耗目的,进而确保设备功能及可靠性。

3.3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基于对机械产品功能及可靠性的保证,降低能耗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化设计方式。涉及机械、能源、电子等比较广泛的领域,在设计过程中,一是对能源节约及绿色环保材料优先选择,使能源、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二是尽量避免选用高能耗及有害材料,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产的过程中,机械制造通常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不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也对操作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应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生态化设计方法,选用较小污染、较高能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高科技工艺,以实现机械制造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能源供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比较突出的矛盾,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因此,在机械制造中倡导低碳制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实现低碳制造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实施低碳技术改进,而且还要在机械制造中不断深入开展低碳制造理论及其技术的应用,传统机械制造应采用低碳制造理论进行取代才能有利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涌,王华明.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2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有力的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对低碳经济促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在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资源利用条件下,尽可能地实时监控从管理到生产的全过程,由监控可知资源利用率在生产过程中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使生产部门的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二是对能源本身如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及时解决,减少不必要成本的投入,从而使原材料的消耗减少。而此类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很多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已经很广泛。对于高污染如建材、化工等这样的行业,实施信息技术以实时采集和分析释放污染物的数据、使资源循环利用、集成信息、集散控制系统等系统技术的应用作为重点,推进产业减排工程的应用,减排目标在示范产业达到9%。在某市制造企业it行业中,实施信息技术以信息化设计绿色产品、清洁化生产、优化工艺流程、分布式数控技术(DnC)、绿色化回收使用产品等系统技术的应用作为重点,推进it行业节能应用示范工程,节能目标在示范企业达到11%。在高能耗如电力、冶金等行业中,实施信息技术以实时分析和采集能耗数据、综合调度和平衡利用能源、制造执行系统(meS)、调速变频节能等系统和技术的应用作为重点,节能目标在示范企业达到12%。

信息技术其自身也要求低碳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为信息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其本身也消耗能源,尽管能耗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较低,但也不能轻视本产业节能减排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降低电子信息产品能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多投入规模大,管理粗放式,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所以能耗很高,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有调查显示,我国it产品如个人计算机等平均每年耗电量大约是450亿度~550亿度,假如1度电释放二氧化碳0.997千克,那么我国it产品每年向空气中释放约为4487万吨~5484万吨二氧化碳,这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加,对低碳经济发展阻碍严重。可见,降低it产业产品的能耗任务紧迫。做好电子信息产品降耗节能,循环利用废弃物,使污染源减少,不仅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2.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发展空间广泛。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还没有达到普遍程度,能耗高的行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发展空间较大,对传统行业的管理、生产等加以改进,就能让传统行业利用能源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实践证明,一些耗能大的传统工业企业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如综合管理能源系统、分散控制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等的应用,使各种生产装置的运行保持长久稳定安全,在降耗和节能上收效显著。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不仅是建设友好型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动力,而且也是发展产业经济的必然要求。3.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低碳经济的促进,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资本。当前,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来自欧盟的代表最为典型。几年来欧盟相继颁布了很多相关条例,其中欧盟《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要求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只有达到相应的能耗指标才能进入欧盟市场。我国出口电子产品的第一大市场是欧盟,仅2008年出口就超过700亿美元。我国出口企业经常因为变革生产流程、调整内部机构和更换设备原材料而极大地增加生产投入成本与检测成本,这无疑给我们国家的电子产品成本优势和相关领域带来很多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技术更新的时机,大力促进低碳发展,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我们国家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和信誉。

本文作者:秦美峰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低碳制造理论;技术应用

一、机械制造业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概述

低碳制造,顾名思义就是要降低产值消耗,节能减排,最终达到低碳的目的。它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机械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的现代生产模式,贯穿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全过程,关系到生产制造、资源利用、产品生产、物流运输等方方面面,涉及碳排放量、原料开发、能耗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其也是衡量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标尺,是评价碳排放结果对于环境是否造成污染的有力工具。低碳制造技术蕴含的内容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设计技术,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低碳设计原则和方法,参考低碳评价的数据资源,在利用先进的设备基础上,优化制造工艺,整合零部件的再造和生产管理,重视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以及废旧物品的处理技术等,利用新能源,关注低碳能源开发,综合调度优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二、机械制造业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重要性分析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规模和产值都很可观的,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部分耗能高、节能减排技术较低、能源资源浪费等情况,在低碳制造方面的研究较少,应用推广相对薄弱,低碳制造技术落后,其中涉及到的生产、管理等体系更新较慢,产能消耗较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因此,发展低碳制造,就要从根本上着手发展低碳制造,提升技术,改进精细加工环节,将低碳理念贯穿于整个机械制造的全过程,节能减排,以增强效率,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此外,发展低碳制造,是顺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最新发展要求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低碳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有利于改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模式,直接推动其创新发展,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工业排放和能源消耗,最终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资源优化和升级,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机械制造业中的低碳制造技术应用探究

针对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要想发展低碳制造技术,需要在设计方法上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就提出了如下建设性的意见,来进一步提高低碳制造技术。

(一)机械制造中各环节低碳制造理念贯彻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要将低碳制造理论贯穿到各个环节中,比如,资源利用环节,促使已有的资源得到优化利用,为实现低碳制造提供有利的保障。就低碳制造模式而言,属于一种综合型评估形式,全面、客观地评价能源消耗量、资源利用率。就低碳制造技术而言,常见的技术特别多,特别是低碳设计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已有合理化的评价模型,制定了合理化的低碳数据库评估方案等。

(二)模块化设计

可以说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产品的模块化设计技术是机械制造中比较先进和重要的一种低碳制造技术。在产品制造中,要根据制造产品的品类、规格进行比较系统的划分,区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单元,根据产品的不同规模和功能划分成不同模块,根据不同需求制造差异化的衡量标准,如此有利于避免机械运行的不便和资源浪费。

(三)轻量化设计

在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中,轻量化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设计技术,它涵盖的要素众多,主要涉及产品的性能、成本、重量和相关的配套设备等等因素,意义重大。实行轻量化设计有利于降低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的能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来说,机械制造的轻量化设计,有助于减少机械制造过程中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量。以德国保时捷汽车公司为例,在新设计保时捷911这款跑车过程中,就巧妙地利用了轻量化设计原理,借助对应的新技术有效结合钢、铝合金,设计出的跑车具有较好的硬度,还减轻了跑车自身的重量,提高了行驶速度,跑车排放的尾气也得以减少,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小。其次,有利于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的排放,减低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噪音污染,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机械制造的能源可以运用燃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采用轻质、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对环境污染少的原材料,结合生产产品的不同特性和新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以增加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可靠性,从而使得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四)生态化设计

众所周知,机械制造过程中会排放不同种类的污染物,不管是废水、废气还是废渣,多少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因此,从生态角度来说,实行低碳的机械制造有利于保护环境和降低生态破坏。低碳制造在完全满足机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减少生产对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由此可见,在低碳制造中,应当尽力实行生态设计,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采用低碳手段改进传统的机械制造业,x择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选用排放污染物较少的原材料。同时,还需要注重废弃物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重复使用和高效利用资源,最终达到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五)高速切削技术地应用

就高速切削技术而言,在进一步提高设备转速的基础上,提高设备切削系统工作效率,使其工作频率和机床低价固有频率分开,不要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有效解决加工硬化等问题。在高速切削技术作用下,能够进一步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提高加工表面的整体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工钢铁件,其硬度为HRC45―65,能够减少该类型钢铁件在放电加工、磨削加工方面的工作量,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工作效率,减少耗损,减少生产成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生产企业要把经济、生态效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为代价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要优化利用低碳制造理论技术,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耗损,能够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以此,促使机械制造业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刚.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及其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9):296-297.

[2]李大涌.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理论与技术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41-41.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施工;新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近些年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明显,更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明显,两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每年在逐步升高,很多地方环境在逐步恶化,许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而作为建筑行业,其从建材生产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的使用,整个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要从建筑业施工中寻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新技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我国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现状

随着近些年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大规模进行建设,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规模大小不一,人员素质、施工技术等差距较大,而且很多地方在建设中,还采用较为落后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尤其在广大农村,还是采用实心砖作为建筑材料,实心砖的制作不仅破坏土地资源,还加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低碳模式发展缓慢,不能直接或者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二、如何在建筑行业开展低碳经济

在建筑行业开展低碳经济,首先得了解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下简称“三低”最终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什么提倡低碳经济呢?因为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资源消耗剧增,按照现在消耗趋势,煤炭资源在几十年后将会开采完,石油和天然气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由于这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完毕后,人类将面临无资源可用的窘境。而这些年,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大能源的消耗,建筑行业每年消耗大量的钢筋和水泥,随着经济的发展,每年消耗的资源总量还在增加。而这些原材料的生产,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排放大有毒有害气体,出现了严重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在建筑行业开展低碳经济,消除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旧的经济模式,开展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新模式。

三、在建筑施工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1、加强广大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

要想在建筑施工中发展新技术,提倡低碳经济,首先应该从意识上重视环保意识,要了解以前旧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对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只有全面了解以后,才能在今后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视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低碳、环保。

2、提高施工质量

提高施工质量也是进行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因为只有在施工中提高施工质量,在以后的建设中,才不会出现质量问题,才不会因为返工造成原材料的增加,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成本。虽然近些年施工技术和管理进一步提升,但是不免存在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建筑防水质量差、外墙保温层和饰面层开裂脱落等质量问题,而任何质量问题都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提高施工质量通病同样是低碳经济时代施工中的重要任务。

3、多方面推行低碳新技术

我们知道建筑行业生产的所需的原材料、例如钢筋、水泥等,都是经过生产加工出来的,在进行加工和生产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矿山资源、煤、电等,因此在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的时候,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从广义的角度讲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就是低碳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重视在“三低”基础上发展经济开展了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执行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使有限资源提高利用率取得很大成效。

在这些生产企业里,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使用,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可以对可利用资源进行二次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不断出现了一些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屋顶绿化等新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也会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以便适应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作为广大建设科技人员来说,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是时代的需要,是走向低碳经济的需要,我们要认清形势,积极行动,多多了解新技术的动态和信息,结合项目积极推广应用。

四、施工新技术的应用方向

1、隔热技术

在以前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的隔热性能不是很重视,建筑的顶部往往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一方面大量使用混凝土,消耗钢筋和水泥等原材料;另一方面混凝土的使用,不能很好进行隔热效果,容易出现夏天热、冬天冷的问题。现在更多地方在进行屋顶处理的时候,采取设置通风层来实现隔热,对于平顶建筑,可以做好屋顶的防水措施后,进行绿色植物种植;农村可以种植蔬菜,即美化了环境,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很好的取得了隔热效果,可谓一举两得;城市可以在平顶进行绿化,打造“空中花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多了一个休闲的地方,同时也取得良好的隔热效果,实用又环保。

2、保温技术

以前的平层或者多层建筑,外墙几乎没有保温措施,这样在夏天的时候,阳光照射墙壁,导致室内温度增高,利用空调或者电扇降温的时候,势必消耗更多电量,发电是靠消耗资源产生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环境的污染。而到冬天的时候,由于墙壁极易散热,室内的热量无形中就消耗,造成热能的浪费,而冬天暖气是靠消耗资源实现的,浪费热能,等于加大资源消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在墙面砖和墙面之间加一层高效隔热的玻璃棉或矿棉,这会起到很好的隔热保温作用。

3.新能源利用技术

以上说到资源的消耗,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污染环境,但是进行一些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利用,就不会导致一些污染问题的出现,例如太阳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等对新资源的利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主要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和生产热能,或者生产太阳能汽车用以运输,而且干净无污染,不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而地源热能,主要是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热泵系统。地源热泵冬季供暖时,把地表中的热量取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同时向地下蓄存冷量,以备夏用;夏季开空调时,把室内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表中,向地下蓄存热量,以备冬用。这些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大大减少了日常能源的使用,这些新能源可谓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经济有效、对环境的保护效益明显、应用范围广泛,如果能够大面积进行普及,那么带给人们舒适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真正实现低碳生活。

五、总结

建筑行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要想再施工中进行低碳经济,就必须在施工材料、施工新技术开发和使用上下工夫,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势必是今后经济发展的模式,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强烈的节能减排环保意识,为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坚梅.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3期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技术;发电

一、引言

在能源发展领域,生物质能备受各国关注。生物质能在我国发展较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生物质能研发方面需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使低碳经济能顺利发展。生物质能通过高技术被转化为高品位洁净的液体和气体燃料,取代化石燃料的位置,在城市煤气、交通运输、电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

二、低碳经济概述

由于当前世界气候环境和能源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急需发展低碳经济。巴西、美国、英国等都在发展低碳经济。在低污染、低能耗、地排放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低碳经济。能源消耗问题是它的一个核心问题,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如石油、煤炭等日益缺乏,各国的能源安全严重受其影响,所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世界各国主要应用的新能源开发方式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和传统能源相比,价格便宜、资源量大、分布广、可再生、灰分少、含硫量低,并且Co2净排放量为零,温室气体的排放得以减少。

三、生物质能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生物质能在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来源,主要是秸秆类生物质。在政策方面,我国签订了国际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并且颁布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这位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作用。我国加快推进核电、水电建设,有序积极的做好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利用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电等。在我国现代生物质能技术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生物质能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被转化成气态、液态、固态的生物质燃料,工作环境和能源利用方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能源的利用率大大提供了。总而言之,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国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四、开发应用生物质发电技术

(1)气化发电

生物质被转化为可燃气,并且燃气发电设备在可燃气的推动下进行发电,这是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三个过程包含在气化发电工艺中:①固体生物质被转化为气体燃料,这个过程就是生物质气化;②像如焦油、焦炭、灰分等这样的杂质蕴含在气化出来的燃气中,净化系统在过滤气体的时候将杂志除去,这个过程就是气体净化;③在发电时应用燃气内燃机或燃气轮机,有的工艺在发电过程中增加蒸汽轮机或余热锅炉使发电效率提高,这个过程就是燃气发电。另外,流化床气化炉和固定床气化炉是气化炉的两种类型。在此我们针对流化床气化炉进行一定的介绍。作为一种先进的燃烧技术,在生物质燃烧方面流化床燃烧已经取得成功。一个简单的流化床由布风板、燃烧室组成,生物质通过布风板气化剂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中。按照气固流动特性的不同流化床被分为循环流化床和鼓泡流化床。气流速率在鼓泡流化床气化炉中相对较低,几乎没有固体颗粒从流化床中逸出,如果生物质原料的颗粒较大的话可以使用这种气化炉,并且需要增加热载体。流化速率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中相对较高,大量的固体颗粒在流化床中由旋风分离器进行收集并且被重新送入炉中再次进行气化反应。

(2)燃烧发电

生物质在适合燃烧的特定锅炉中能够直接燃烧,汽轮发电机在产生的蒸汽驱动下进行发电。锅炉是生物质发电装备中的关键设备,其中振动炉排锅炉由于热效率高、技术成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炉排是炉排炉的关键部件,生物质在炉中的移动是通过可调节、可移动的炉排来控制的,而且炉排使炉排炉能够调节一次空气量,实现调节燃烧。炉排使用寿命的提高是因为改进了它的材质和冷却方式。

(3)沼气发电

城市生活、农业、工业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被用来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如城市污水和垃圾、禽畜粪、酒糟液等,沼气发电机是在以上处理产生的沼气驱动下进行发电,这个过程就是沼气发电。而且在沼气的生产过长中发电机组的余热得到充分应用,80%左右的综合热效率,比30%-40%的发电效率高得多。沼气发酵的3个阶段如下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质发电技术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其原料对环境的有好性和可再生性。生物质能通过高技术被转化为高品位洁净的液体和气体燃料,取代化石燃料的位置,在城市煤气、交通运输、电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生物质能和传统能源相比,价格便宜、资源量大、分布广、可再生、灰分少、含硫量低,并且Co2净排放量为零。

参考文献

[1]刘爱兵,刘星剑.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及展望[J].江西林业科技,2006(4):37-40.

[2]林琳.从低碳经济角度审视中国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J].开放导报,2009(5):20~25.

[3]米铁,唐汝江,陈汉平,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研究进展[J].煤气与热力,2004,24(12):701-705.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6

【关键词】低碳环保;温拌技术;125省道;应用

盐城市盐都区125省道工程路面结构型式为4cm改性沥青aC-13+8cm道路石油沥青aC-20+32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施工中,聘请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作为技术咨询服务单位,进行前期相关技术准备、配合比试验、混合料现场控制指导及检测。编制了《盐城市盐都区低碳环保温拌技术在125省道中应用大纲》,同时技术服务组及时开展了相关工作。

1温拌剂性质调研与选用

目前市场上存在高达20多种的温拌产品,主要概括为四大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温拌技术与我国其他行业一样,走的是“引进-消化-自研”的模式。所提到的四大体系如下:

1.1有机添加剂法

作用原理:将低熔点的有机添加剂添加到沥青混合料中,从物理化学角度来改变沥青的粘温曲线。典型代表:南非Sasol公司的“Sasobit”

1.2沥青—矿物法

作用原理:加入合成沸石,使沥青产生发泡现象。典型代表:德国“aspha-min”

1.3泡沫沥青温拌混合料法

作用原理:将软质沥青结合料和硬质泡沫沥青结合料在拌和的不同阶段加入到混合料中。典型代表:英国和挪威联合开发的“wam-Foam”

1.4基于乳化沥青平台的温拌法

作用原理:顾名思义,该混合料的结合料采用的是特殊乳化沥青。典型代表:美国“evotherm”

通过广泛的国内外调研,分别了解国内外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研究状况,对几种技术的技术特点、施工设备、施工工艺、适用范围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初步论证温拌技术相对于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优势特点,最终选定用于125省道盐都段中的改性aC-13沥青混合料中的最佳温拌剂是“Sasobit”温拌改性剂。

2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性能试验

通过室内试验,对温拌沥青混合料和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客观评价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

2.1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工程中采用马氏击实成型方法,对125省道盐都段中的改进型aC-13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设计。结合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更适用于温度下降很快的薄层或超薄层结构的特点,以aC-13沥青混合料作为研究对象,集料采用常见的玄武岩集料,沥青混合料按马氏击实仪方法设计时,采用双面75次击实成型。对成型试件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和评价。

2.2拌和及击实温度

添加温拌剂后,应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拌和、成型温度。为确定合适的拌和与击实温度,根据添加温拌剂前后的沥青混合料粘温曲线,对几个不同的温度分别进行击实试验,对其体积指标进行比较。

2.3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进一步验证添加温拌剂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影响,其中重点针对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高低温性能等

(1)高温稳定性试验:包括车辙试验等;

(2)抗水损坏性能试验;包括浸水马歇尔试验等;

(3)低温抗裂性能试验;包括浸水冻融试验等。

3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

3.1温拌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是整个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合比设计的粗加工的过程,设计目的主要是确定符合设计要求的、经济的集料与沥青的混合物,对确定最佳沥青用量,选择合理的冷料比例,验证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服务组将原材料运往南京,在院本部完成,目标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原材料试验;(2)级配设计;(3)最佳油石比确定;(4)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验证;(5)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能验证;(6)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验证

3.2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和路面的使用寿命,是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技术服务组指导施工单位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并对其中重点环节进行把关和技术控制。主要内容包括:(1)拌和楼筛网设置;(2)拌和楼性能调试与评估;(3)拌和楼流量试验;(4)生产配合比级配确定;(5)生产配合比最佳油石比确定;(6)混合料性能试验验证;(7)温拌剂添加方法。

3.3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验证(试拌试铺)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验证、试铺是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技术服务组负责对生产配合比调试结果进行验证,并进行相关沥青混合料试铺的技术指导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试验路铺筑方案;(2)完成施工前技术交底;(3)制定合理的试验路铺筑方案;(4)全程指导试验路施工;(5)对试验路进行技术总结,提交试验路总结报告,提供正常施工参数。

4温拌沥青混合料现场控制指导及检测。

4.1施工工艺过程巡查及监控

(1)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运料车的数量、覆盖方式等。

(2)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工作状态等。

(3)压路机的碾压压实: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确定最佳碾压方案。

(4)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把关: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摊铺、初压、复压、终压、成型温度。

4.2路面均匀性

结合构造深度试验、渗水试验,对施工路段路面施工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4.3沥青用量与级配

通过温拌沥青混合料抽提试验对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进行检测。

4.4马歇尔击实试验、最大理论密度试验

通过马歇尔实验检测混合料体积指标。

4.5路面压实度和厚度

主要结合现场取芯评价沥青路面厚度和压实情况进行评价。

5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5.1温拌沥青混合料初期投入分析

(1)温拌剂添加计量设备

是温拌剂的添加装置,该部分费用因不同温拌技术而不同,可以由温拌添加剂提供商提供,价格一般不超过10万元/套。

(2)温拌添加剂

目前,国内常用的温拌添加剂有南非Sasalwax公司的Sasobit,和美国meadwestvaco的乳化添加剂evotherm。

根据两种温拌添加量的添加量和单价(Sasobit26000元/吨,evotherm15000元/吨),折算后,温拌沥青混合料大约增加30~50元/吨。

5.2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基于乳化平台温拌沥青技术所增加和减少的工程造价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拌合楼的设备改造费用;(2)温拌浓缩液费用;(3)节省的燃料费用;(4)人员机械节省费用。

5.3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1)温拌浓缩液费用;(2)节省的燃料费用;(3)人员机械节省费用

6结语

温拌沥青技术代表着未来沥青路面技术的方向,但是由于问世时间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尤其是以水损害问题需要作出确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的温拌沥青技术还处于路面试验阶段,并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技术,因此全面系统深入的对温拌技术从温拌剂生产到路面铺筑技术都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7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技术理性;低碳经济;社会建构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但也带来更多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精神空虚等诸多风险,引发人们对传统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传统技术作为承载工业文明的实现模式和基本手段,忽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技术范式与技术理性受到了普遍质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随之而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对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人类社会进入了林左鸣教授所界定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中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如何回应和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清净环境的消费需求,改变传统的高碳排放的技术经济路径,寻求低碳经济的技术理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以广义虚拟经济为视角,考察低碳技术理性及其现实困境,不仅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物质态需求,还应满足包括精神满足、心理渴望、生态享有等的信息态需求,进而提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路径,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广义虚拟经济新范式。

一、低碳技术理性: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批判

在工业文明时代,技术进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加快对有限的资源能源的开采和消耗速度,大量使用石化资源能源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暧、能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食品安全等重大社会与环境危机,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后工业或者生态文明时代,要求对传统高碳技术进行理性批判,更加强调面向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诉求,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体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提出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

(一)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理性批判

“理性”(Reasou)一词源自于拉丁文Ration,内涵反复思考、账目算计、理由推演的基本意蕴,彰显依据既定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建构。技术理性即对技术实践所实现目标的逻辑反思和深度考量,是技术主体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效用的理性判断。即技术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但一旦被人利用之后,就形成了技术理性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的二元价值悖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批判,深刻洞察技术的工具本质及其被资本家利用后形成对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社会风险扩大及其对人性的主体地位背离。马尔库塞批判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演化的“单向度”人性,即人被技术驾驭后成为工具而非人的目的性存在。技术理性的统治构建了忽视工人主体地位、消除了工人反抗性的异化社会,因而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当技术成为某些人或者阶层等技术主体用以征服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工具时,带来技术主体的有用性而形成对技术客体的主宰、剥削、征服。

工业文明时代的技术范式体现为技术主体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目的在于使技术主体获得更多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财富,其技术理性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人工技术手段将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割碎”,从中选择部分有用的材料,再按照人的目的重新组装。而借助传统技术手段的“割碎”和“组装”出的“人工物”,是依据人的意志和文化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逻辑的结果。如人类“高科技”的添加剂、杀虫剂、洗涤剂等“人工物”是从不同物质中选取出来的组装而成之物,技术成为改造自然乃至超越自然平衡的工具,结果Ю醋匀唤绲摹氨ǜ础薄S捎诙哉庑际醯母好嫘в及其产物的自然降解等问题缺乏深刻思考与理性批判,带来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风险,如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的非和谐关系等。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特别是高碳技术在“成功”地战胜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免可能带来自然界的报复,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进而形成潜在的技术风险。何谓高碳技术,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模式,这些技术尽管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物质财富的速度,也加剧了资源能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人性异化、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动荡等风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和谐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屡屡发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重大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毒豇豆、瘦肉精、地沟油、镉大米、癌症村、pm2.5爆表等等,这些事件很多均与技术滥用、技术改造以及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保问题等密切相关。传统技术的非人本性逻辑及其负面效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理性批判。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形态,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联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领域的深刻认识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总结,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即人在获取自然财富的同时应该加强与自然的联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修复和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暧、碳排放强度高居不下、雾霾天气频现等诸多发展难题,需要加强传统高碳的技术批判,呼唤低碳的技术选择和构建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合乎理性选择的低碳经济模式。低碳技术是相对于高碳技术而言的,高碳技术与近代工业革命有很大关系,高碳技术是指近代以来以利用石油为主,大量排放碳及其相关物的技术,低碳技术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低碳技术的面很广,涉及等多个领域,包括煤利用技术、油气开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理性的提出是人类在自我拯救的理性自觉和技术建构中,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诉求与理性选择。

(三)低碳技术理性的二元价值容介态

生态文明时代的低碳技术理性契合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人本性思想。技术理性的无限膨胀造成人与自然间的对立,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技术价值观相冲突。由于温室气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限制使用石化原料和人类乱排放行为所导致的,能量获得和使用是通过技术对其现有状态和结构进行改变的,因而需要改变这种传统高碳技术范式,通过低碳的技术转向与选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进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低碳型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区别高碳技术理性,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低碳技术理性。技术创新应实现物质态(实物产品开发)与信息态(用户需求分析)相互融合形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低碳技术理性体现了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如图1所示。

从工业文明时代内在的反生态逻辑,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时代内在的生态性、人本性的逻辑,不仅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注重选择低碳技术、资源能源集约、生态环境友好,还强调精神需求满足,注重低碳精神引导、低碳文化浸润、低碳环境与清新空气享有等多维度需求满足,进而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低碳技术理性,即改变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高碳排放型技术逻辑,转变为通过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重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技术理性,这种技术理性符合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清新空气、自然和谐等领域的强烈需求。

二、扩张与异化::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

西方技术批判理论家们对技术手段的片面发展进行批判,对由技术理性扩张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进行了审慎的思考,要求人们弘扬技术的合理性。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低碳技术理性成为对传统技术批判后的共识,但如何实现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理性选择和经济范式转换?在现实中,特别是在技术主体层面,存在许多的认识误区和非理性选择。对于一项技术创新、应用、转化、推广等整个过程而言,涉及到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的利益,如果被某一主体所主宰和工具化运用,导致人本性的目的性价值缺失,必然导致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传统高消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技术演化范式中,仅仅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其他技术参与主体地位的考量,对公众、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的相关利益被忽略,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等,引发技术非理性扩张和技术异化的现实困境。具体而言,如表1所示,基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维主体的考察,低碳技术理性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维度:高碳发展需求与低碳成本投入增加的逻辑困境

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应坚持低碳技术理性,承担避免环境风险、减少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保护环境保护等公共性职能。但政府因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等目标存在,导致在实际技术运行中难以遵循中立、客观、公共的基本价值理性,引发政府的技术理性扩张与行为异化。如地方政府大量引进高污染产业以便短时间内获得较快的GDp增长和财政收入,获得较好的政绩和升迁机会,不太重视高碳技术特别是高风险技术及其产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而低碳技术发展及其低碳转型面临高成本投入、长周期观望、高风险降临等不确定性问题,导致许多政府面临是保持高碳发展以追求GDp过快增长,还是增加低碳投入、制约高碳行为以改善环境治理,存在两难抉择和实现困境。技术发展缺乏政府足够的理性思考,甚至于许多技术风险存在与政府错误的决策行为分不开,如过于追求GDp增长和政绩考核,导致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加GDp和税收,而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过快的矿产资源开发、廉价的资源性产品获得了微薄的财政税收和短期的经济繁荣,却带来了不可修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矿区地质灾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诸多风险。而对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应用、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足够的财政投入,导致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环境治理总是让位于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政绩考核需求,难以进行理性、公正的选择。

(二)企业维度:高~的低碳发展风险与廉价的高碳产品的市场环境挤压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中,企业是关键性的微观主体,缺乏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改造,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以及实现产业低碳转型与优化升级就是一句空话。但企业在进行低碳技术的理性选择中,存在着许多的困境或者博弈行为。一方面,企业选择低碳技术理性面临许多的低碳研发风险。低碳技术选择及其创新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需要落实在具体的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过程中。更高成本、更长周期、更高风险的低碳技术创新往往制约企业理性选择。选择低碳技术,意味着要放弃现有技术工艺流程或者进行自我革命性的改造,而成功与否的风险存在制约了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行为。未来收益能否弥补成本、潜在收益大小以及创新项目成功的难预测性、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等均使企业可能放弃低碳技术创新选择。另一方面,市场较为廉价的高碳技术及其产品存在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挤压和打击了企业的低碳创新信心。消费者更加偏向于廉价的高碳商品,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盛行,进一步挤压了低碳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份额,低碳新产品的市场体系没有培育,也没有站稳脚跟,因而在以价格论英雄、以GDp论升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中,低碳技术选择只能处于劣势。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权衡利润、税收、研发投入三者的关系中,自然会选择经济与技术之间的低效率均衡。

(三)科研机构维度:低碳技术的难预测性与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带来的困境

科研机构包括高校和各种研究院、研究所,这些机构是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低碳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科研机构直接参与低碳知识生产、低碳技术研发,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低碳技术攻关,提高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为企业低碳创新能力提升、低碳产品开发等提供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但科研机构缺乏对技术风险的有效规避,难以确定低碳技术研发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甚至于因利益的追求直接参与高碳技术、高风险技术的生产,不仅没有引导社会走向安定繁荣,相反增加了技术的社会风险。如三聚氰胺、各种食品添加剂、农药化肥等技术或者产品研发,带来了更高的食品安全、生态危机等风险,缺乏对低碳技术、低碳知识的生产与理性选择。许多食品技术、生物技术的研发不无与部分科研工作者谋求私利相关,许多加快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高碳技术研发也离不开部分科研机构的推动。这些风险存在,与科研机构缺乏低碳技术理性、缺乏低碳知识创新、缺乏基本的科研伦理底线相关。

(四)社组织维度:发育不良、力量式微与功能弱化的困境

社会组织在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服务角色和知识桥梁作用,为低碳发展提供各种技术、信息、知识的中介服务功能。社会组织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开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技术鉴定等业务,沟通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低碳技术及信息流动,实现技术创新各要素间的有效互动的服务体系。现实中,社会组织发育不良,在低碳技术研发、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营销、技术投融资等整个技术链中的服务不够完善,导致低碳技术学习、创新、传播及其产业化应用受阻。社会组织发育不良、组织力量式微难以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完善的功能服务,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传播、应用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均难以产生应有的作用。

(五)社会公众维度:对高碳产品偏爱、污染抵制乏力、低碳参与冷漠的困境

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实际上发挥着市场的方向标作用,消费者行为选择引导企业投资于生产行为。但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则传递错误的市场信号,习惯性的高碳排放、奢侈浪费的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形象工程等制约绿色低碳消费的理性选择。一方面,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高碳产品存在无意识状态,或者有意识无抵制行动,缺乏对自身环境改善的努力和抗争,而且因追求廉价产品倾向于高碳产品,因追求面子和排场倾向于奢侈品和高档包装商品,这直接鼓励了高碳产品生产,挤压了低碳产品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企业高碳排放行为、环境污染行为的熟视无睹、忍受回避实际上纵容了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社会公众对高碳污染行为的集体抵制乏力、参与冷漠以及污染维权受阻等困境存在,也制约了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重视技术创新特别是低碳技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中的重要引擎和创新驱动作用,因而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抛弃经验主义所谓的主观客观、映像实体的两分法概念,主张放弃以感觉经验作为试金石的经验方法,提出知识生产主要是在人际互动的社会范畴中形成,是人类社会大背景下的文化历史积淀与知识演化过程。因而社会建构论主张避免经验主义的单一模式缺陷,主张知识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虑,强调知识生产或行为选择的社会政治意义、道德伦理意义、实践演变意义以及相对于特定社会和历史时期的实用特点。对于低碳技术理性选择而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既要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非和谐状态,也要避免传统技术理性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分割状态,还要避免技术主体被工具化后导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隔离状态,更要避免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存在的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均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缺乏人际互动和共赢互利发展思维,而导致各自为阵、互相残杀的负外部行为。

从社会建构论进行考察,低碳技术理性选择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性、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高度统一性等要求相契合。因而,低碳技术理性的实现路径迫切需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多元化利益主体的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就是理性审视其他技术主体地位的存在与否,寻求更多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公民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重视低碳技术及其创新,加强对传统高碳技术的理性批判,重构低碳的技术理性,培育低碳技术理性的社会氛围,进而构建低碳技术的物质态与信息态相融合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结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发展仅仅重视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的技术发展观进行批判,更加强调理性地对待经济增长与社会心理、技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技术关系的社会建构。换言之,低碳技术理性的选择离不开多主体参与,如表2所示,要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公众等多维度建构低碳技术理性,共同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理性与风险性审视,加快传统高碳技术经济模式转变,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降低碳排放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建构政府理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低碳技术政策供给

各级政府应树立低碳技术价值观,提高低碳技术认知和低碳知识素养,并研究制定低碳技术规划和低碳产业规划,重视低碳技术创新,重塑低碳技术理性,加快对传统粗放高碳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投入和政策引导。从宏观的视野进行战略决策和创新规划,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均能彰显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技术创新与低碳社会发展,在产业规划、政策选择、制度安排等多个方面注重低碳、注重节能、注重减排。第一,转变发展理念,改变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制机制,加强对高碳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改造,重塑政府的公共理性和低碳技术理性。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加大低碳创新与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低碳发展基金,用于支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项目、低碳环保项目的推进。加强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的政策供给,制定和完善低碳发展政策,引导资金向低碳技术、低碳产业领域投资。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扶持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尽快组织制定标准和建立促进技术成果转让推广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组织低碳经济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国家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发展中的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第三,政府应该加强对高碳产业的整顿、改造和淘汰,对高碳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技术创新加强监控,避免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降低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而避免传统高碳技术理性扩张带来的技术异化和社会异化现象。

(二)建构企业理性: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承担低碳社会责任

低碳技术理性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物质态和信息态二元价值容介态属性,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机遇。尽管目前还存在高碳产品的挤压和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风险,但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企业部门生产的趋势,因此,企业部门必须紧抓低碳发展的市场机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抢占低碳发展的市场先机。企业在低碳技术理性建构中,要改变传统粗放型、高碳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强对传统粗放型工艺流程、生产模式的改造升级,紧抓低碳发展机遇,加快低碳技术及其工艺流程创新与改进,进行清洁生产,构建低碳型产品结构,重塑企业低碳形象和低碳竞争力,主动承担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建立低碳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微观主体,要坚持低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高度结合,主动改造传统高能耗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含量,以低碳技术理性改变企业发展方式和产品形象,以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品牌赢得市场发展机遇和经济主导权。

(三)建科研机构理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技术价值观,增加低碳知识供给

科研机构要秉承社会正义、追求真理、实现人类和谐发展的技术理性,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奋斗目标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知识生产。第一,科研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类研究院所应该重视低碳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和低碳科学知识创新与生产,重视低碳领域的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环保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为低碳技术创新、转化、应用提供科技支撑。第二,要发挥科研机构的智力服务和科技咨询的社会功能,主动参与政府决策、企业研发与生产、社会建设与发展等各个领域中,以低碳的科学知识普及、低碳科技知识传播、低碳技术转化、低碳人才培养为抓手,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重塑低碳技术理性,重视低碳、参与低碳、发展低碳,进而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型技术社会献计献策。第三,重塑科研机构及其科研工作者的低碳技术理性,永葆追求真理、维护和平、保障安全的学术理性和道德底线,坚决杜绝危害人类安全的各类实验和研发,坚决反对和打击各类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高风险的技术活动,维护科研理性的良好环境。

(四)建构社会组织理性:培育低碳技术服务组织,提高低碳技术服务质量和效益

社会组织应发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部门功能,在引导低碳技术理性选择、拒绝和抵制高碳污染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加强低碳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交流、技术经纪、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金融中介、物流系统等中介组织发展,培育面向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社会建设的会计、法律、成果评估、产权界定等服务组织,为低碳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资源等服务。积极发展低碳环保类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采取多种传播渠道、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低碳理念,提高绿色、低碳、生态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社会的低碳技术理性,充分发挥监督、辅助、支持、协调等中介组织。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8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家用低碳技术;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低碳生活方式是应对国际气候变化、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内在要求。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离不开家用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而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离不开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

一、家用低碳技术的内涵及构成分析

家庭生活涉及吃穿住用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留下碳足迹。其中,住、用、行过程中留下的碳足迹更多一些。“住”主要涉及住宅。人们住在房子里,通常要涉及取暖、制冷、排风、用水、用电等方面。在现有的制度和技术框架下,这些方面皆可能导致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留下较多碳足迹。“用”指的是日常生活起居中可能会用到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耐用消费品、普通家居用品(生活必需品)等等。生活用品的消费也会消耗能源,制造碳的排放。例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家用计算机的使用运行中,消耗大量电能,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碳排放源。“行”指的是家庭出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的变化,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出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应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延伸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副产品,即各类碳氢化合物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因此,开展家庭环节吃穿住用行等家居产品技术创新,推动家用产品的更新换代,对于降低全社会能耗水平、降低碳排放十分必要。

所谓家用低碳技术指的就是围绕家庭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环节的节能减排而产生的各类科技创新产品和家用新产品。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将极大地降低家庭生活中的碳排放强度,减少人类家庭活动中留下的碳足迹。其中,根据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吃穿住用行与节能减排的感性认识,本研究提出:解决家庭“住、用、行”环节的节能降耗是家用低碳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重点。

家用低碳技术主要涉及居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的能源利用技术,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设施的制造和利用技术,既包括对传统能源的节约使用,也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用中对各种新能源的利用,同时还包括家庭用品及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等等。因此,家用低碳技术至少应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传统能源节约技术,主要解决人们的衣食住用行中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减碳技术;二是可再生能源和各种新能源的利用技术,主要解决家庭的衣食住用行中对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种新能源的应用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无碳技术;三是家庭生活用品的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技术,主要针对有关衣食住用行等生活用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问题,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去碳技术;四是家用碳中和技术,从性质上说也属于去碳技术。如果将这些技术进一步具体化,则可细分为:

——建筑类技术,包括建筑物设计与建造技术、各种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技术;

——家用电器类技术,包括家用电器的节能和能效提高技术、电冰箱运行中的减碳技术;

——太阳能应用类技术,包括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效率技术、太阳能发电在家庭能源中的应用推广技术、太阳能家用电器蓄电池研发与制造、太阳能手机制造技术、其他电子产品应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汽车和其他机动车辆研发使用技术;

——其他新能源技术,包括热泵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蓄电池制作技术、生物质能源的气化技术;

——生活设施配套技术,包括家庭智能电网技术;

——生活必需品的新材料制造技术,包括服装环保面料技术、日用品的环保制造和节材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第28卷第2期王喜红,等:推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家庭环节的去碳技术,包括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技术、碳捕捉搜集技术向家庭领域延伸的技术等等。

二、制约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技术研发层次与推广水平归根到底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传统与现代两种,传统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了资源或资本等物质力量的原动力,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则充分体现管理、知识等精神文化成果的贡献率。现阶段,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仍处于主要由资源或资本推动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体制与发展的惯性作用,传统发展方式还在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着影响,无论是从全社会的绩效评价体系,还是全社会的消费文化及消费行为等,尚没有形成对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现实基础,理论研究、市场需求、制度供给、政策引导等严重不足,构成了中国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最主要的障碍。

(一)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与支持,但是,中国低碳技术理论系统性研究严重不足,由此导致人们对低碳及低碳经济的认识和行为上的许多不足。一是概念研究多,制度、政策、宏观战略研究多,具体应用技术研究及发展规律探讨少。二是生产领域低碳技术研究多,家庭消费与生活领域涉猎少。三是绩效评价指标研究少,缺少相应的标准体系建设,缺少操作性强及示范推广性强的技术路线。

2008年国际能源署颁布了《能源技术展望2008》,其中给出了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决定性作用的17项关键技术。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科技部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点开发的9项低碳技术①。这些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但对家用低碳技术发展不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9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然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煤炭企业要改变当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格局,就要发展低碳经济。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已逐渐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成为推动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和必然方向。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就要把低碳发展做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着力点。通过发展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拉动发展,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型工业化转型。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化道路。

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粗放高碳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对在煤炭采掘和洗选环节产生的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煤气、工业废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利用低碳技术,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流动,实现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中间产物和副产物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通过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资源潜力,促进集约经营和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从当前国内外形势看,煤炭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煤炭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由单一项目建设向建设新型工业园区转变。适应国家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园区作为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布局方式,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迅速实现发展模式的调整,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长期的资源禀赋影响所形成的“锁定效应”,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将受到“高碳”制约。

1.产业结构重型化。近年来,煤炭企业都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多数煤炭企业确立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以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看,产业层次低,以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不够突出,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高碳化问题依旧突出。还有一部分项目规模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位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差距,亟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2.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先进的低碳技术做支撑。一方面由于长期资源禀赋影响形成的“锁定效应”———技术性锁定导致低碳技术起点过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尚未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上还未实现常规化向低碳化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煤炭企业低碳发展所需要的低碳技术仍处在起步阶段。煤炭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制约着煤炭企业“高碳”向“低碳”迈进的步伐。

3.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低碳”的相关概念在煤炭行业仍较为陌生,低碳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煤炭行业传统的粗放式发展理念根深蒂固,近年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巨大提升,对于实现行业低碳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低碳”理念的缺失,依然是制约行业低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已经多次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却迟迟难有进展,缺乏低碳发展理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实现低碳发展,需要煤炭企业的领导、员工具备一致的低碳理念,才能够帮助企业制定低碳发展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从细微处入手,时时、处处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建议

煤炭企业应从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理念培养等多角度入手,应对低碳挑战,实现低碳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煤炭企业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战略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资源型、原材料型、粗放型、高耗型、污染型、低效型、传统型、低端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型、循环型、集约型、清洁型、高效型、低碳型、现代型、高端化产业结构演进和升级。要用信息化、自动化、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能,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即能源利用效率高、排放低、污染少的产业及应用前景广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建筑、服务业和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2.加大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构建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的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源泉和动力。加大低碳科技投入。煤炭企业应不断提高相关科技资金投入,加大低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发挥科技攻关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联合,建立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积极加强低碳技术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先进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注重开发、示范和推广一批对低碳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争取在煤炭低碳化处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转型发展中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

低碳技术的应用篇10

关键词:低碳住宅;建筑节能;建筑技术

1.概述

低碳建筑主要是指在建材与设备制造、建筑物施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减能增效,使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的房屋建材总量与选择类别使碳排量减少;二是水循环利用的节约,倡导循环与节约用水;三是尽可能使应用交通工具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明显减少。

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成为最大的能耗行业,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7.1%,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住宅过程中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二至三倍,而且,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达50%,大大超过运输与工业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建筑及节能建筑将逐渐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减碳潜力,更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

2.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使低碳住宅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节能建筑体系、屋面保温材料、新型节能墙体及供热排风采暖系统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在产业规模上一些节能产品已日趋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亦逐渐成为主流,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的建筑总面积达450亿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近20亿平方米。每年的新建建筑几乎都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建筑中,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用节能措施。

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将至少将投资1.5万亿元用于住宅节能建筑建设,世界各国的低碳建筑产业增长速度也高达60%。但目前我国住宅低碳建筑技术还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应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问题较多,诸如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技术尚未成熟、没有投入足够经费、无法预测市场前景等都导致转化成功率不高,难以有机结合产学研。二是应用于低碳建筑的产品水平各不相同。三是节能产品还具有较高成本,对于普及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十分不利。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意识不高,导致开发商不够重视低碳住宅,因此低碳住宅推广还任重路远。

3.国内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对比

3.1朗诗国际街区――我国成功应用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典范

位于杭州经开区的朗诗国际街区,基地南邻为梦琴湾小区,北侧为城市绿地,街区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朗诗置业提倡恒湿、恒温、恒氧节能及低碳建筑技术在此街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这一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不受空调束缚;通过辐射效应对室温进行科学调节,楼面不存在空调“补丁”,室内不存在任何噪音,楼板几乎没有热胀冷缩的损害;“绝缘”外墙系统具有保温衣作用;保温系统使生活在街区的人们感觉特别舒适,就好似住在“生态控温舱”中,整个楼内形成隔热保温体系;外窗系统具有双向隔热作用,采用隔热保温阻热设计,实现对绝热传导的隔离作用。惰性气体充于玻璃内使传递的热能量有效降低;24小时置换新风系统,使室内空气清新常在。在住宅地面上设置的新风口将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除尘及温湿处理后送入室内,使呼吸的空气始终新鲜。

3.2英国贝丁顿――国外低碳住宅应用的典范

贝丁顿是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也是英国具有环保生态功能的一个最大的小区。2002年入住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是国际公认的低碳建筑典范。英国是一个位于高纬度的岛国,具有漫长寒冷的冬季,约有六个月的采暖期。为使建筑能耗有效降低,设计者研究探索出零采暖模式,即社区住宅全部都朝南向,每户安装玻璃阳光房。采用300毫米厚度的绝热材料用于建设外墙、屋面及楼板,采用三层玻璃的窗户并内充氩气,采用木质窗框以实现对传热的有效减少。小区精心设计了自然通风系统,一排排热压“风帽”矗立于屋顶上,能够向房间不间断地送入新鲜空气。这种装置采用被动式通风方式主要由风力进行驱动,能够根据改变风向而随意转动,建筑内部通过自然风压作用得到新鲜空气,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向外排出。此外,热交换器设于内部,可将排出废气的近三分之二热量进行回收,实现对室外寒冷新鲜空气的预热。

4.相关措施与建议

4.1制定扶持低碳住宅的相关政策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有利时机,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倾斜,鼓励建设绿色低碳建筑,设立绿色低碳建设基金。在成熟阶段,可利用发达国家诸如财政补贴、政府管制、碳排放交易等低碳政策工具,提高低碳政策的支持。

4.2制定低碳住宅建筑评价标准并逐步完善

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应制定m应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使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低碳建筑标准主要根据低碳设计指导原则及技术规范等方面内容制定。进而建立符合我国低碳建筑标准的测评体系,由第三方测评机构测评建筑能耗,结合测评结果出具能耗证明,作为扶持低碳建筑政策的重要依据。

4.3提倡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组成,前提是低碳社会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实现。对社会认同的低碳住宅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共识,创造其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住宅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使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节能低碳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5.结论

一是未来发展重点就是低碳住宅规划设计,目前低碳住宅主要集中于节能设备材料应用上,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比较滞后。部分发达国家采用计算机和自然环境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已逐渐成熟,并重点关注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二是企业优势主要在于研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将成为未来住宅建设的趋势,低碳住宅技术具有很大市场。扩容的市场将使更多企业进入而增加相互竞争。所以,现有企业提供技术应在低碳技术方面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开发企业应把握机遇,为低碳住宅建设提供导向作用。我国目前低碳住宅的发展起步较晚,数量不多,住宅开发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低碳住宅将是住宅建筑主流,开发企业应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为促进我国低碳住宅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志莹.绿色住宅的低碳技术应用[J],上海房地产,2014.10

[2]郭松海.推动低碳住宅工业化生产促进住宅业可持续发展[J],低碳之路,2015.8

[3]熊焰.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2015.2

[4]王.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5]韩中德.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J],住宅产业,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