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节能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1:15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1

由东华大学、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纺”)和青岛蔚蓝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纺织品低温前处理关键技术”项目,因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巨大优势而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该项目曾被列为2011年度“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项目,并获得了2013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进一步了解科技奖获奖项目及成果推广项目完成单位的具体情况,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技术推广处处长张放军一行赴山东滨州华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了相关报告。

报告会上,华纺工程部技术中心执行主任李春光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及企业技术中心概况。据悉,华纺近年来投入了5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并引进了在线测控技术及信息化技术,保证公司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目前公司已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运营,在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网络化、产品设计数字化等方面卓有建树。华纺技术中心于2013年被认定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心拥有一流的研发检测设备,并配套了完善的中试基地,为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生产试验条件。在强大的软硬件支持及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下,公司先后开发了“棉型织物冷轧堆染色技术”、“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等数项节能减排技术,对推进行业的清洁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后,“纺织品低温前处理关键技术”项目总负责人、东华大学毛志平教授介绍了项目相关情况。他指出,印染加工是赋予纺织品基本服用性能,提升纺织品功能与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环节,另一方面,印染行业年消耗标准煤2300万t,占纺织全行业的30%,年排放CoD25万t,占纺织全行业80%,耗能高、排污量大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印染加工流程中,前处理环节的能耗和CoD排放又各占印染全行业的60%,因此,降低前处理过程的能耗和排污,对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至关重要。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2

技术保障创新积累

岱银集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科研力量和科研体系也不断完善和壮大,目前已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泰安市汉麻纺织工程试验室也落户岱银。2013年,岱银在天梭工业园投资2亿多元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016年建成投入运行,下设纺纱、牛仔、毛呢、品牌服装、其他类服装五个分中心,按照部级技术研发中心的标准和要求,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服装实验仪器、检测设备、样品生产线以及配套设施数百台套,拥有各类技术开发人员300余人,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岱银集团相继与总后军需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广州纺织研究院、江南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和各大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有:特高支汉麻混纺纱及其面料生产的关键技术、高仿仿毛面料的开发、高强阻燃军用防护服的试制、产业用复合材料的研究等。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快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了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为研发特色优势产品、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积累,岱银集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结构。岱银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发氨纶弹力包芯纱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最早将棉纺产品全部采用赛络纺技术生产,也是国内最早研发竹节纱生产技术的企业,并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竹节纱生产基地。岱银申请的《交捻竹节纱生产方法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是我国纺织行业首次获得该项金奖的专利项目。岱银每年都承担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多个项目荣获纺织联合会、省、市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奖、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累计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100多项,获得授权45项,是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

差异化开发个性化发展

岱银集团坚持开发差异化、个性化、功能化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行业细分市场龙头地位。根据集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科研方向,围绕特殊纱线、功能性面料、流行服装进行研发攻关,实现差异化,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创出名牌,打造单项冠军。重点研究开发纺织新材料,开发抑菌、抗菌、吸湿、透气功能纺织品;利用高科技纤维,开发高强、阻燃防护用纺织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介入产业用纺织品;研究“互联网+”与纺织服装产业的融合,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迈进,发展成为引导潮流的大型纺织服装研发和生产基地。

目前,岱银特色产品有包芯纱、竹节纱、色纺纱、转杯纺纱和特殊用纱。

岱银集团是国内最早研发生产包芯纱的企业之一,将赛络纺技术应用于包芯纱的生产,提高包覆效果,采用“气雾捻结技术”,改善捻结质量,将包芯纱“无露芯”、“无失弹”变成了现实,开发了长丝包芯、双包芯、包短纤等高端特色产品系列,织成的织物易于染色、便于整理、穿着舒适、色泽亮丽。

岱银集团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的“国家竹节纱产品开发基地”,研发的“交捻竹节纱生产技术”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岱银”牌竹节纱被行业协会评为优质牛仔专用纱。岱银集团与天津工业大学共同开发的竹节纱CaD/Cam技术,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专业定制”。

岱银集团采用染色前置的环保纺纱技术,利用不同颜色多种纤维混合,优化了生产加工流程,实现了产品绿色环保,呈现出的色彩自然、时尚,色调柔和、温暖,织成的面料具有朦胧的立体效果,可生产色纺弹力、色纺竹节、长丝色纺复合等高技术纱线,产品广泛应用于牛仔、针织、色织等领域。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3

1月11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纺织6项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其中“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另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是在传统的环锭纺设备中,创造性地添加了特殊的“加捻三角区”装置,大大降低了成纱过程中对纤维根数和长度的要求,使低支纤维原料可纺高支纱,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还实现了对传统纺纱纤维根数及纺织原料应用范围的突破,可以将原来的纺织下脚料变成高品质的产品。

11月19日,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在京举行,共有137个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83项。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纲要》提出“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6个主要目标加强纺织基础理论研究,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上有自主纺织高新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大规模实现清洁生产,基本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主要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中的前三分之一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和产品研发检测中心完备,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行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管理和营销模式的现代化,生产效率继续提高,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提高1倍。

为此,“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将重点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在全行业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50+110”工程既是“十一五”行业科技进步“28+10”工程在新时期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十二五”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指南。“纲要”的,标志着科技进步作为“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调整、升级与转型,以及纺织强国建设最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向全行业部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嫦娥二号使用国产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新技术纺织品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可以说,科技进步的给力,特别是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艺的技术和装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是全面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未来的科技路任重道远。

国务院部署“淘汰落后产能”

从国务院总理2010年1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要加强纺织、电力、煤炭轻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加快落实淘汰落后产品开始,一场全国性的“节能减排总动员”拉开了序幕。

继4月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公布后,工业信息化部5月27日正式向各地下达了2010年18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之后,工信部又相继《印染行业准八条件(2010年修订版)》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详细规定了印染和粘胶纤维项目的投资备案、施工建设、环评审批、土地供应、信贷投放、质量、安全监管、生产运营等工作,为保证印染、化纤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健康发展指引了方向。

8月8日,工信部公布18个行业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要求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单企业的落后产能在2010年9月底前关停。其中,涉及到印染行业企业201家,化纤行业企业25家。12月6日,工信部再次公告《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其中涉及纺织行业的有35项。很显然,随着国家对纺织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高度重视,2010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无疑成为年度的大戏。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积极引导下,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的努力,这次战役最终以“胜利”落下帷幕。但这并不意味着节能减排就此收兵,未来的任务依旧艰巨。节能减排、环保高效事关纺织工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长痛不如短痛,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不增加技改投入就没有生命力,旧设备产量低、质量不稳定,新设备效率高、质量有保障,形势逼着我们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装备的层次。”江苏恒力化纤董事长陈建华表示。

政府抑制原料上涨

从8月10日起,60万吨国储棉陆续投放市场。之后,9月中储棉再次向市场投放国储棉,计划达40万吨,今年共有超过100万吨国储棉投放市场以平抑价格。于此同时,针对茧丝市场价格行情,国家茧丝办决定对部分国家储备厂丝以公开竞购方式进行市场投放。10月27日,600余吨国储丝以公开竞购方式投放市场。同时给力的还有,10月28国家发改委、农业部、铁道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七部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照和超范围收购棉花的行为。

2010年的纺织原料市场用疯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棉价暴涨令人瞠目结舌,创下了近15年来的新高,突破2万元,吨,直逼3万元,吨大关。化纤原料更是一天能涨上千,纺织源头的疯狂,搅得整个产业链不得安宁。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宏观调控的给力,对平抑目前的原材料上涨无疑起到了有效的监控,更为保证纺织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宽松、有利的健康条件。纺机回pri--)5史最高水平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纺机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6.61亿元,同比增长48.68%,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61.62亿元,同比增长46.17%,实现利润总额34.18亿元,同比增长1.72倍,比利润率最高的2007年同期增长62.85%:完成出口12.42亿美元,同比增长44.82%。纺机行业赢利能力全面提升,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最好状态。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4

本届会议以“树立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示范,推进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环资委主任杨东辉,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朱广庆,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处长毕俊生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来自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长丝织造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代表以及有关省市地方协会代表、高等院校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部主任、环资委常务副主任孙淮滨主持。

新时代新要求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会上,高勇做了题为《2013/2014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的主题报告。他表示,2013年,我国纺织行业的主要运行指标同比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运行质效提升发挥了根本支撑作用,可以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从2013年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面临的外部发展压力并没有较上年有明显的减轻,国内棉花流通等关键问题仍未解决。

“2014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总体上依然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不过也应该看到,2014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总体上有望较2013年逐步向好,将为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提供相对有利的条件。因此,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同时完善政策调控,进一步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仍是确保纺织行业继续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高勇强调。

对于行业来说,节能减排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据高勇介绍,2011年7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形成行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顶层协调机制,推动行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而就在此次会议召开的前一天,环资委“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不难预见,此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将在纺织行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2014年,在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领域,纺织行业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把握好节能减排形势,认清形势才能明确任务。二是要加大成熟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各级政府的力量,推广减排做得好的地方成熟经验。三是引导企业对高污染落后设备有序淘汰,争取国家环保专项的支持。环资委也需要在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数据分析、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推广、政策咨询等方面继续深入,推动行业节能减排、资源节约。”高勇说。

作为环资委主任,杨东辉在会上介绍了环资委的相关情况。“环资委”成立后,在行业内开展了示范企业评选、节能减排诊断、标准制修订、技术咨询、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数据分析等活动。2013年环资委的一系列工作也是为行业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14年,环资委还将继续建立健全自己的组织机构,继续开展在行业内产生良好影响的系列活动。”杨东辉表示。

据孙淮滨介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每年都会组织召开全国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本届会议,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一起总结经验、分析现状,探讨如何解决困扰行业发展的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难题,并提出具体的工作步骤。

祝光耀表示,纺织行业是关系民生的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近几年,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纺织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坚持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方面进行研究。在各方的大力推进下,行业内的一批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得不错,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未来,纺织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工作体系等,还需要由点到面进一步研究。纺织行业在树标杆立典型方面,今后也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当然,国家层面今后也会在这方面设立一些基金和奖励政策,希望可以更好地帮助纺织行业在这方面的发展。

毕俊生指出,工业的清洁生产其作用非常大,在生产过程中清理污染物,远好于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进行清理,日本就是一个例子。“党的十做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国家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工业生产也不能例外。工信部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生产工作的指导。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各项清洁生产工作,对国家的各项要求做出新的推进方案,进行重大技术的攻关,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提高水平,并开展产品生态设计的试点工作,引导从末端治理向链条发展转变。希望纺织行业再接再厉,做到生产对环境影响最小化。”毕俊生说。

树标杆立典型企业经验引发行业新思考

“这次会议选择的主题,就是要体现纺织行业推广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力度和信心。示范企业起到了引领作用,通过树立示范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让企业有技术可示范,有榜样可学习。”杨东辉如是说。

在本次会议的专题论坛环节,来自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弘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熙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金堂轻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际金融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的相关代表,也就自己熟悉的领域和议题,进行了经验的分享。

北京中科熙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苗景义表示,“十一五”开局之年与收尾之年,纺织行业内的化纤、棉纺和印染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到纺织总能源消费的60%以上,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这三大产业仍然是纺织行业节能的重点。他建议,对于不同的产品及不同的生产工艺可采用相适应的节能方法,比如在棉纺上对空调、空压系统进行改造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化纤纺丝过程中对空压系统进行改造,达到节能效果;在印染上可以采用太阳能供热及余热回收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现在工业领域上,太阳能用热技术有了一些进展。在纺织领域,常熟凯达印染厂、佛山佳利达纺织印染厂和浙江达利印染厂有实际应用,但是还远远不够,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苗景义说。

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民介绍了公司在节能方面的一些进展。他表示棉纺织企业在节能潜力方面,往往是从建筑系统节能、空调系统节能、电机系统节能、锅炉系统节能、清洁电能质量、空压系统节能、能源管理系统、工艺管理系统这几个方面进行。他指出,纺织行业“十二五”节能潜力还是很大的,虽然投入可能要达到2.49亿元人民币,但是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可减少能源1.4亿元、节能8.6万吨标准煤、减少23.9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平均节能率达到14%,可以说带来的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广东弘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爱民介绍了印染行业的清洁生产经验。他表示,在当前情况下,对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的成绩进行总结是有利于行业今后发展的。“近十年来,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员工的认识有所提高,、单位产品资源消耗不断下降,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设备得到了广泛使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印染行业,重枝节轻系统、重设备轻管理、重投入轻维护、重硬件轻人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而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印染企业也需要注意重视源头控制,系统地进行节能节水工作,大胆地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管理手段,强化管理能力。”杨爱民说。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5

为推进纺织行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结构调整,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原则、目标、调整的重点以及有关政策措施。“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为:力争到“十一五”末,我国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技术、知名品牌和企业集团;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构筑起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产业发展模式。《若干意见》还具体提出了节能降耗、环保的三大约束性指标,即吨纤维耗电量比2005年降低10%,单位产值的纤维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0%,吨纤维耗水量比2005年降低22%,单位产值的污水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20%。

为认真落实“十一五”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目标,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当前纺织行业开展的重点工作包括:

一是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纲要提出的28项先进技术和10项重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攻关与产业化项目,使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接近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继续争取国家对纺织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努力实施节能降耗。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全行业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意识;研究建立有关统计指标体系,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及评价考核;支持开展纺织行业节能降耗支撑技术的推广宣传;支持废旧聚酯及纤维的回收利用,鼓励开发再生纤维;积极探讨纺织行业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制定印染行业的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对进口二手设备技术审查。

三是密切关注市场环境变化,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2007年纺织行业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棉花供需缺口加大、原油价格跌宕起伏、化纤产品反倾销等多重因素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行业平稳运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约束,协会和企业要紧紧围绕促进平稳运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向,加强对策研究,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经营风险。

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06年,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工作,国家专门设立“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简称纺织专项),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各地区有关单位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层层落实责任,认真组织项目实施,并以点带面,推进纺织增长方式转变。

五是促进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对产业集群区中小企业居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在纺织产业集群区大力推广集产品技术研发、质量检测、网络信息、培训和现代物流等功能于一身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带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产业升级之路。各地区应加强对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并在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增强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六是推进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会同行业协会共同研究“关于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有关意见”。有关地区和企业也要制定相应的品牌培育和发展规划,做好品牌建设组织和实施工作。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6

2012年5月30日—2012年5月31日由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支持冠名的2012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在山东召开,此次论坛由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中国纺织科技信息网主办。论坛邀请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原工学院的知名教授以及知名企业组成强大的专家团队,围绕“创新、突破、发展”这一主题,从行业政策、经济形势、纺织技术研究进展、产品开发、企业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论坛共吸引了600多名来自全国纺织行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参会,为期两天参会代表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突破瓶颈创新制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纺织工业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对高端产品的控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阻力重重,凸显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产业资源,成为纺织产业兴盛的关键。通过多年的努力,企业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不小成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目前正值行业从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及时掌握行业政策方向,了解产品开发趋势,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交流和学习先进生产经验,这对纺织行业进一步发展,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规模还是产能都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前进的同时必然也遇到挑战,如何突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全行业都在思考的大问题。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傅恩福在会上发言时说道:“我们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技术上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纤维,纱线,面料等产业链最上游开始,往深挖掘产品潜能,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傅主任表示目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是市场的竞争,实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综合性竞争。他引用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2012年纺织创新年会上就创新提出的四个观点:创新首先要牢固的树立正确的经营和发展理念;创新要整体设计,要系统的运作;创新需要科学务实;创新需要坚持。对于这四点傅主任认为要做好活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改变观念,坚持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路线,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指日可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会长做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纺纱产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取得了重大发展:“环锭纺纱在集聚纺、赛络纺、赛络丝、缆形纺等基础上继续发展嵌入式复合纺纱、柔顺纺纱的同时,又出现了平行纺纱、喷气纺、喷气涡流纺、转杯纺、涡流纺、摩擦纺等许多纺纱新技术。精梳毛纺占领了国际高端,独创出毛半精纺技术,麻纺在湿法纺纱继续发展的同时,干法纺纱已占一席之地,绢纺也有了新发展。”但是,姚穆院士分析指出:我国纱线产业仍然面临着原料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天然纤维原料品质恶化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纺织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在在设备、工艺、设计、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节能、降耗的新型设备,同时还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产品设计,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开发出的各种新型纤维,设计生产出高性能、新功能的纺织品,从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新设备助力产业提升

随着纺织染整设计等环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后道环节为纺织工业创造惊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纤维和纱线已经成为影响纺织工业发展的诸多板块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目前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纺纱工艺领域的创新还是纱线结构的创新都需要企业加强投产,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会议期间,国内外各大纺机、专件设备制造企业也带来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参会代表全方面掌握行业发展的各种咨讯,及时把握产业发展动向,延长产品发展思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作为此次论坛的冠名单位,带来了裕华YF1型紧密纺和RoCos紧密纺设备。董事长张彦涛介绍:“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为一体的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纺机摇架、上销、钢领、磁力紧密纺、碾米机筛片、外贸出口机械加工等几大系列产品150余个品种。公司于2008年推出了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国内已有50余万纱锭应用YF1型负压式紧密纺设备,如宁波百隆、临清三和、肥城龙祥等企业。同年公司与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合作,推广应用RoCos机械式紧密纺设备,目前在国内已有20余家客户,35万纱锭在运行,如海安华强、德棉集团、山东大海、射阳双山等企业。”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产品部部长李朋业在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时介绍: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集中了三项专利技术,采用了四罗拉的结构形式,使用寿命长,且该结构对阻捻胶辊的直径无特殊要求,易于管理和使用。除此之外,裕华YF1型紧密纺采用了上吸风结构,没有视线遮挡,遵循流体力学的风道设计,风道阻力小,车头车尾负压差异小;同时风机采用了变频控制,既方便于工艺调整,又有利于节能降耗。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保持了裕华YF1型紧密纺设备的技术领先优势。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7

2011年是落实我国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的第一年,在离去的五年中,我国的纺织工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着较快的发展,繁荣了市场,提高了国民收入,提高了就业率,那么目前国内的纺织工业面对着怎样的发展形势呢?

一、如今国内纺织工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纺织工业面临的有利形势

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实体经济发展在国内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在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科学技术上孕育着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新能源革命,这两种方向将主导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的发展,未来无可争议地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的纺织工业赶上了这个潮流,在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中或许会有新的机遇。

2.国家不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将会使用更多的投资来进行民生的改变,调整人们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内需;信贷资金也会将重点放在新兴产业中和中小企业上,方向向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为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持。

3.纺织工业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骨干企业以及自己的品牌,特别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纺织工业的风险应对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断提升。

(二)纺织工业面临的不利形势

1.自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欠缺。带动纺织工业的出口贸易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2.我国央行对存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这将对纺织工业中的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3.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结构上存在的矛盾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再加上这几年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纺织工业的经营成本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

二、如何做好纺织工业的建设

(一)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如今国内外的形势复杂,纺织工业要想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全面复苏,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而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必然会成为这些措施中的一种。《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有“28项关键技术以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纺织工业要进行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不断突破,加大功能强、高性能、差别化纤维的纺织品的开发力度,加快企业需求的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升级,依靠科技的能力不断提高纺织产品的附加值。

(二)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纺织工业要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检查、信息化推广等多个方面于一体的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纺织工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这种公共服务体系,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帮助,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管理水平走向高端水平,形成

转贴于http://

一个专业的联盟体系,扩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同时增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让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三)推进减排节能工作

纺织工业要做好减排节能工作,不断淘汰落后的产能,以印染和化纤等工作作为行业的重点,在整个行业中大力推行高效率、高性能、减排节能的新工艺等各种新技术、新装备。让行业的减排节能工作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四)推进产业的转移

要鼓励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科学地发展纺织产业,建立出新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或是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和根据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特点,进行升级式的产业转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建立一个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平台,让纺织工业的区域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五)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在国内外,很多的产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意识,纺织工业同样要加强自主的品牌意识的建设,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纺织业中的民营企业要总结其他行业的品牌和本行业中的品牌在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先进经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要在行业中形成一种百花齐放、鼓励创新的良性气氛,形成一种良好的、多元化的创意生态环境,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纺织工业品牌元素健康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三、结束语

如今是个竞争的时代,纺织工业要想在这个时代得到好的生存发展,必须要明白整个行业所面临的形式,并为行业量身定做出一套合适的发展路线,特别是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资本所限,更是要有一套合适的发展规划,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8

行业洗牌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刘家强表示,“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从目前遇到的瓶颈来看,刘家强认为,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由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

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还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的诸多亮点。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同时,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非常明显,2011年是纺织机械设备进口最高的一年,我国纺织行业对高性能纺织机械设备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纺织企业继续提升技术装备的水平来解决严峻的用工问题,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水平提升。长期以来对我国纺机企业形成较大压力的国外纺机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纺机企业经过竞争,在我国纺织市场剩下的是几家最顶端的纺机企业,中低端企业也被逐步挤出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纺织市场来说也是利好因素。

把握中高端重科技创品牌

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刘家强强调,《意见》中最重点的部分即明确了“十二五”纺机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意见》中指出首先,积极推进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纺织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业。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总承包商),促成一批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发展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等高端纺织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改进创新机制,以纺织行业的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引导,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链,建设新型的创新联盟组织;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提高纺织机械行业制造工艺水平。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可靠性工作的推动力度,提高行业、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推动从产品设计、制造、外协、外购、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可靠性提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行业积极组织制定主要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文件,开展可靠性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第三方的可靠性认证。

第六,发展和稳定人才队伍。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通过选拔、教育、培训、实践和引进等方式,稳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全局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物、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领军,一线技能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队伍。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9

纺织和生物技术深层次的交叉与融合将可使纺织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之一[2]。传统的纺织工业因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新工艺,而应用生物技术是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发展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一门学科,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对纺织原料的获取、纺织印染工艺、纺织品最终废弃处理等整个纺织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关注健康与安全,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性。目前已用于纺织工业的成熟的生物工艺有棉织物的酶退浆、氧漂生物酶净化、牛仔布的返旧整理和生物抛光等,还有一些工艺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如棉织物的精练、羊毛的生物改性、合成纤维的生物改性等。因此,纺织生物技术对纺织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环境友好、促进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纺织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实际应用,对纺织生物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适应纺织行业这一新趋势,根据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有必要在纺织类院校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类课程。我国的一些纺织类高校已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如我校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技术”,江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化学”,西安工程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生物技术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国外一些纺织院校也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同类课程。“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纺织生物新技术,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运用纺织生物新知识、新技术解决纺织行业面临的生态、环保、节能等问题,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开设“纺织生物技术”课程可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纺织专业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置

“纺织生物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和纺织两个学科,课程内容设置既要考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对纺织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等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纺织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该课程为选修课,总学时为32,主要面向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和功能材料等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生物学基础知识,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因生物学知识内容庞大,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主要选择与纺织染整工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酶学基础知识两部分。授课时,首先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然后按纺织染整工艺的先后分别讲解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技术。另外根据课程面向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按上述内容讲解;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生物学基础知识,增加纺织染整基础知识,如纺织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纺织染整工艺等。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关于“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材不多,主要有周文龙主编的《酶在纺织中的应用》,陈坚主编的《纺织生物技术》,李群、赵昔慧编写的《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国外教材有arturCavaco-paulo主编的“textilepro-cessingwithenzymes”,RyszardKozlowski等编写的“Biotechnologyintextileprocessing”。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生物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各有特色。《酶在纺织中的应用》是一本在国内较早讲述纺织生物技术的教材,该书不仅系统介绍了酶的基础知识,而且以不同的酶为主题分别介绍了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等的特性以及在纺织印染加工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麻纤维的微生物脱胶、酶脱胶以及纺织废水的处理等。《纺织生物技术》一书分别围绕纺织品的前处理、后整理、废水处理及其他纺织生物技术等工艺模块进行讲述。《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一书以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为核心,介绍了酶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前处理、后整理和纤维改性中的应用。授课时,可以其中一本书为主教材,参考其他教材,同时补充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充实授课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内容既涉及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纺织工业的工艺特点和工艺要求,因此授课方法得当与否对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我们采用讲授、分析对比、讨论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虑到纺织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法教学。如在讲授纺织品的生物酶整理工艺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传统工艺讲起,让学生了解工艺的目的、要求及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生物酶处理工艺,介绍具体用酶的来源、特性、作用机制和工艺条件;最后从工艺流程的复杂性、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废水、成本等方面比较酶处理工艺和传统工艺的优缺点。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酶处理工艺的必要性、先进性,对两种处理工艺的理解更深入和全面。在纺织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一些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关于牛仔布的纤维素酶整理,可以问学生如何将牛仔布整理成不同的风格、原理是什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纺织行业节能技术篇10

[关键词]纺织染整发展报告福建省

0引言

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纺织印染加工在整个纺织服装生产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丰富的原料和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剧,世界纺织工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逐步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集中发展增长潜力大、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产品。纺织印染作为高技术含量产业,是发达国家不肯轻易放弃的领域之一,因而印染行业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将更加激烈,其国际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

1我国染整技术发展现状

1.1染整工艺领域的研究进展

生物酶的应用:随着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绿色环保生态的染整加工技术,生物酶前处理工艺已成为纺织品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已开发了生物化学联合退煮漂一浴一步法温和前处理工艺、生物酶抛光整理、用于羊毛防缩处理及蚕丝脱胶的蛋白酶、过氧化氢分解酶在前处理精练过程中应用。

冷轧堆染色工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发冷轧堆染色(CpB)工艺以来,该工艺在不断改进,随着小批量、多品种及快交货的市场要求,冷轧堆染色越来越受到人们到青睐。近年来冷轧堆染色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针对冷轧堆染色开发了专用设备、染料及染色方法,如:计量泵的开发、实验室微波固色法、固色碱的开发等。

棉织物的低温漂白工艺:棉织物传统的漂白工艺主要有两类,即次氯酸钠低温漂白和双氧水高温漂白。但前者由于不环保,现在已基本不用;后者需在高温下漂白,存在纤维损伤大,白度不均匀等问题。棉织物的低温漂白工艺,是指能够在较低温度(50℃~70℃)下处理棉、麻、羊毛等天然纤维及其混纺交织产品,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白度,显著降低纤维的损伤,特别适合对温度和pH敏感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的漂白。其关键是低温漂白活化剂的研制,该活化剂能降低双氧水的活化能,提高双氧水有效分解率,从而减少漂白剂的用量,节省能源。

1.2印染设各领域的研究进展

电子计算机在染整(设备)上的应用:目前,国内已开发染整生产的颜色质量控制技术和生产染料自动计量系统,该项技术及系统是针对颜色再生产从定性到定量管理而设计的,主要由电脑测色配色系统、化验室自动配液系统、染料计量系统和颜色检测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可以相继完成颜色的测量、参考染料处方、自动配置溶液、高精度称量染料配方等功能。

低浴比染色设备:国内染色机生产企业从节能减排的目标出发,对溢喷染色机不断进行改进,推出了各种超低浴比(1:4.5)染色机,但从目前以染液牵引织物循环的结构形式来看,在实际生产中还很难达到。国内已开发了浴比在1:5以下的常温染色机、高温染色机、气流染色机等染色设备,与进口设备相比,存在稳定性差、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跑冒滴漏等问题。

冷转移印花机:冷转移印花机生产的面料手感如初、色彩绚丽、图案丰满、立体感强,而且色牢度可达到4级以上。可节省染料用量40%,节约用水量2/3,并使排放水回收率达90%,节省能源65%。

数码印花:从生产过程可分为数码转移印花和数码喷墨印花。国内的数码印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第一代的简易数码印花机,第二代的导带式数码印花机,第三代的高速数码印花机,到现在的第四代数码印花机,数码印花的速度已经从第一代的2m2/h,提高到第四代的400m2/h。

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生产线的在线监测与控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在关键机台、工艺点上,实施工艺参数在线监测与控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使产品质量稳定,获得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目前,在线监测的项目有碱浓度检测及自动加碱系统、pH在线检测系统、门幅在线检测控制装置、预缩率自动检测控制系统、布面湿度在线检测控制,色差在线检测控制等。德国门富士公司、杭州开源电脑公司、常州宏大数控公司、西安德高印染自动化工程公司均有生产。这些在线监测设备,可实时控制工艺参数,可成倍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1.3染整助剂领域的研究进展

生物酶制剂:目前在纺织印染中已应用广泛,已在纤维改性,真丝脱胶,原麻(苎麻、亚麻、红麻)脱胶,染整的退浆、精练、整理和净洗加工,纺织印染的废水处理以及印花后处理等方面有所应用。生物酶技术在改进染整加工工艺、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和开发新型原料的产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印染助剂:国产助剂与进口助剂存在明显差异,如高渗透剂、高效乳化剂、高效洗涤剂、防黄变助剂、酶制剂尤其是新一代酶制剂等:还有用于染色织物后整理,提高产品功能性的助剂:三防(防水、防油、防污)整理剂、易去污整理剂、耐久性抗静电剂、杀菌整理剂、耐久性阻燃剂、防紫外线整理剂等。这些产品所对应的国产助剂很少,性能也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主要依赖进口。进口产品与国产产品相比虽然价位高、供货效率低、付款方式不灵活,但性能好且可靠、产品质量可信度高。

1.4新纤维染整加工研究进展

多组分纤维面料:多组分纤维面料开发日新月异,其染整加工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多种纤维面料织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涤纶为主的复合弹力织物,主要品种有涤/粘/氨、涤/棉/粘、涤/麻/粘、涤/锦/氨、涤/丝/氨、涤/tencel等面料;(2)以天然纤维为主的复合织物,主要品种有锦/粘、棉/粘、毛/麻/粘、棉粘/腈/氨、丝/tencel等品种;(3)以功能性纤维为主的复合织物,如高吸湿纤维、导电纤维、抗菌消臭纤维、调温纤维、防紫外线纤维、阻燃纤维、芳香纤维、变色纤维等,这些纤维与常规纤维复合可以开发更多品种。多元纤维混纺、交织、复合是今后纺织品市场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发展趋势。

功能性纤维的开发。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发了抗菌纤维、抗紫外纤维、阻燃纤维、抗静电纤维、远红外纤维等功能性纤维,相应印染企业进行功能性纤维的染整加工技术研发。

1.5染整加工节能减排研究进展

印染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纺纱织造、提升服装及家用纺织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关键行业,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纺织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多的矛盾日益显现。

1.5.1印染行业的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现状

据对有关印染厂的调查。目前印染产品加工过程的能耗大致如表1所示。

纺织印染行业排放的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有机污染物等含量高(CoD、BoD值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由于纺织产品种类多样化、更新加快。纺织行业应用新原料、新助剂开发了许多新产品,使纺织工业废水成分更为复杂,处理更为困难。目前,印染机织布每百米的耗水量在2―4.5吨,印染针织布每吨产品水耗在150―230吨。相当部分的企业单位产量的水耗量高于国家规定的水定额。

1.5.2无水、少水印染加工技术

涂料染色:采用超细涂料着色剂和纳米级无甲醛涂料染色粘合剂,通过浸轧、烘干、焙烘即得成品。与传统染料染色相比,节省了显色、固色、皂洗、水洗等多步工序,大幅度减少了水电汽的消耗,降低了染色废水的排放,而且用特柔型粘合剂改善了手感,提高了粘合牢度,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染色新工艺。该工艺节能节水,缩短工艺流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与活性染料相比,每百米节水1吨左右,总成本百米节约15元。

阳离子化改性冷轧堆染色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染料的上染率、固色率和染料的利用率,降低染色废水的色度和生物耗氧量,减少水洗用水量。同时由于采用冷轧堆阳离子化改性技术和冷轧堆无盐染色技术,该工艺还节约了大量能源,起到节能、降耗、减排三大作用,是一项提高染料利用率,降低污水色度,减少水洗用水量的新工艺。

泡沫整理:泡沫整理是典型的低给液节能型染整技术.完全符合绿色染整的发展方向。泡沫整理可用于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等各个工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后整理领域,与常规的浸轧法相比较,泡沫染色更加节能。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项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战略,它包括选择清洁原材料、能源、无(少)污染的替代品和清洁工艺、设备强化生产技术管理和结合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排放物。为此,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无论对环境保护还是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推进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提高印染产品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省相应出台《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和《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2染整技术发展趋势

2.1染整技术基础研究的主要走向

以生态环保理念发展印染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印染是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印染用水量占全部纺织工业用水的80%。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的《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包括:印染加工过程中推荐采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废水治理和污染防治措施;规定所有印染废水要实现达标排放;取缔和淘汰技术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及无法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小型印染企业;对印染企业集中的地区,鼓励实行专业化集中治理。

绿色染色技术是今后纺织品染色重点发展方向。绿色染色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应用无害染料和助剂,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工艺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加工,染色用水量少,染色后排放的有色污水量少且易净化处理,耗能低,染色产品是“绿色”或“生态纺织品”。积极开发非水、少水染色,节能染色,增溶染色,新型涂料染色,短流程、多效应染整,计算机应用和受控染色等。

2.2染整技术全方位研究

进一步深入和扩大超声波进行前处理技术应用。印染行业大量的污水来源前处理,需要加强超声波在前处理设备应用,减少染料、化学助剂和水的用量,增强水洗效果,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污水排放。

加强生物酶在机织物连续式前处理应用:随着生物化学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绿色环保生态的染整加工技术,生物酶前处理工艺已成为纺织品重要的发展方向,重点研究生物酶技术在机织物连续式前处理的应用。

加强针织物染整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针织物冷轧堆前处理、平幅前处理、平幅冷轧堆染色、转移印花。

加强染整新工艺研究:重点研究湿短蒸染色工艺、泡沫染色工艺、泡沫整理工艺、纱线涂料染色工艺、气流染色工艺。

加强功能性纺织品开发:重点开发在极端条件下防护等功能性后整理技术。

加强植物染料开发:重点开发植物染料的提取及在纤维素植物的染色、印花。

加强产业用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的研究:加快非织造、织造布染整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抗酒精、防渗漏、阻燃、抗菌、防辐射、耐酸碱等长效功能性整理和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重点开发汽车等交通工具用纺织品,防弹防刺面料等安全防护面料。

2.3加快提升染整机械先进制连技术水平

国内印染业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在产品质量如疵点、色差、尺寸稳定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着跑、冒、滴、漏现象,稳定性、手感和功能性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需要加快提升染整机械先进制造技术水平。3我省纺织印染业已取得的成就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在国家、省、市的指导和支持下,我省纺织印染业取得以下突出成就: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福建省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0多家,职工82万多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325.37亿元,增长31.3%;产品产销率保持在97%。全省化纤产能280万吨以上,排全国第四位;棉纺纱锭650万锭左右,纱线产能350万吨以上,居全国第六位;坯布能力25亿米左右,居全国第八位;纬编针织产能100万吨左右,经编产能50万吨以上,居全国第五位,机织和针织面料的染整能力分别为40亿米和100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500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服装产能位居全国第五位。

全行业60%的企业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化纤装备、15%棉纺装备、20%印染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培育了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休闲男装、正装、羽绒、童装等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装品牌。七匹狼休闲装、柒牌西服、九牧王裤子、才子衬衫、佳丽斯床上用品等18项品牌获“中国名牌”。获“中国驰名”商标45项(其中国家工商局认定15项),“福建名牌”137项,“福建著名商标”169项。

3.1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我省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经济形成的特色已在全国形成影响效应。近两年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纺织产业基地市和特色城镇的有:晋江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石狮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狮市蚶江镇――中国西裤名镇;石狮灵秀镇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晋江深沪镇――中国内衣名镇;晋江英林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长乐――中国纺织基地市。12个以西服、运动服装、内衣、休闲装、童装以及织造、辅料等特色名镇。石狮服装城已具备较强的服装交易功能。2011年,福建三明尤溪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革基布名城,年产革基布近10亿米,福建三明永安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新兴产业基地市,年产工业用布上亿米。

泉州纺织产业集群是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休闲装、茄克装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4强,运动装、童装、内衣出口在全国占主导地位。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和晋江“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的声誉伴随着“闽派”服装的市场开拓已名扬国内外。石狮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服装及原材料集散地之一,长乐纺织产业集群中,以工业区为载体的印染、棉纺、化纤产业板块已渐成规模,该集群有着较强的棉纺经编业和化纤业,化纤年产能120多万吨,占全省30%;棉纺纱锭600万锭,年产纱线100万吨,是全省最大的纺纱基地和全国三个百万纱锭区域之一;经编年产量达到30万吨,是全国三个经编面料重点区域之一,经编面料占据全国1/5的市场份额,其价格左右着内地的市场价格;兴建中的金峰纺织城是中国东南最大的棉纺和经编面料集散市场。

厦门的女装和化纤及莆田、三明永安、南平延平、南平邵武、龙岩长汀等地的针纺织、印染、产业和家用纺织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和规模。纺织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区的拓展和升级已在福建全面协调展开。

长乐纺织企业通过集中采购、协商定价、原料本地消化等措施,集群内的企业生产成本要比集群外企业降低5%。10%。

3.2重点、骨干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全省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有晋江、长乐、永安等3个“中国纺织基地市”;石狮“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丰泽“童装名城”、尤溪“革基布名城”;以西裤、运动服装、内衣、休闲装、童装、织造、经编、花边、辅料等的12个“特色名镇”。全省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化纤、纱线、面料以及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品牌,部分企业已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和创意转型,初步在特色集群地区形成了一批设计创意园区,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产品内销和出口加工中,一批化纤、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市场认可。

3.3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取得新进展

纺织业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差别化直纺和新型纺丝冷却技术在化纤行业普遍应用;高效短流程印染前处理技术在机织物、针织物上得到推广;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少水一浴染色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正在加大应用;印染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技术改造以及染整集群地区污染物集中处理、降低排放工程已初见成效。纺织纤维再利用、聚酯废料再开发技术不断升级,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等为原料的新型粘胶纤维正在形成产业化。

4我省印染业存在的问题

4.1自主创新不足

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首先是用于技术开发创新的资金占销售总值的比例不到1%,小型企业的比例更低;其次,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人才欠缺,企业现有的技术人员忙于应付日常的生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相关信息了解较少,造成创新能力不足。

我省的印染行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相关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机构及相关高校的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4.2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受到制约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工能力盲目延伸,大多数企业属加工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起引导作用的企业极少,产品雷同、市场趋同、存在低层次的竞争现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市场竞争力不强,功能性高端产品的后道加工更是成为难题。以至于省内部分高端服装订单染整加工需到国外完成,省内只能完成半成品。虽然省内纺织、服装已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配套,但染整是纺织和服装上下游行业的中间环节,技术局限导致企业无法生产高端的纺织品。

4.3染料及助剂对外依存度高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染整高端技术方面始终不对外输出,我国染整技术以及相关配套的染料及助剂、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染整业存在的技术短板问题开始显性化。

相对我省来说,纺织原材料对外的依存度更高,染料基本从省外、国外引进,因此,受外界的影响较大,与浙江、江苏等纺织业发展好的省份相比,我省的纺织产业链不完整,尤其表现在染料及助剂生产上,我省基本没有染料生产企业,染料基本从省外、国外引进,而助剂生产也仅是复配而已,因此,受外界影响大,成本高。

4.4印染废水制约着省内纺织业的发展

我省环保水平不高,环保意识有待加强。目前染整业活跃的地方均在我省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已出现了生态遭受破坏的问题。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各种浆料、染料和印染助剂的使用,使印染废水呈现出高色度、高CoD、高BoD、可生化性差等特点,给废水的处理增加了新的难度。

我省相当部分印染企业还未达到原标准要求,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还未建立污水集控区,即使已建成,也存在着规模小,污水处理能力不够,处理的技术落后。绝大部分是企业独自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技术落后,能力不够,成本高。

4.5高能耗、高成本、亏损企业数量多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显著减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需求大幅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欧、中美纺织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对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后配额时代”锚束后的纺织品贸易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原料成本、能源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或大幅波动,对纺织服装产业造成很大冲击,再加上外部需求减少,竞争激烈,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十分困难。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时,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亏损企业增多。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仍然是制约我省印染行业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受国际汇率、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印染行业的升级改造将面临较大困难。

4.6人才紧缺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近年来,我省纺织印染业发展迅速,据省经贸委统计,全省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近3000家,纺织行业从业人员达到近80万,完成纺织工业总产值近3000亿元。纺织工业的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第五位。印染能力40亿米以上,居全国第五位。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已跃居全省工业总产值的第三位。

纺织工业一直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的长乐、晋江、石狮等地的主要产业是纺织,然而相对纺织工业发展好的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四省,在人才培养方面,我省明显不足,四省纺织类院校均有中专、大专、本科,各种层次齐全,且有多所院校培养纺织染整人才,而我省仅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和泉州纺织服装学院两所大专院校,每年培养的大专学生不到100人,与我省纺织工业不匹配,无法支撑我省纺织工业的发展,出现纺织服装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人才短缺。

5我省染整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