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32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1

关键词:人体工程;室内设计;心理因素作用;应用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虽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期望有更好的社会服务质量。将人体工程学充分的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正是适应了人体舒适度的基本要求,通过充分的了解人体结构和心理状态,可以在工作和生活场所中能够实现人性化的舒适度设计。通过处理好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使室内设计能够顺应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得到快速稳定的行业发展。

1将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心理特征作为室内设计的参考要素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通过调查了解人民对于空间环境的心理评价,从空间色彩搭配,采光布置、设计角度规划等方面着手,使室内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方位都具有精神舒适感的空间。室内环境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1合理考虑人际关系的心理特征。室内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到有效的空间内与人口结构对应的领域性规划。一定空间内的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沟通交流,不同空间和场景内人际沟通的内容和方式都各不相同。室内设计就要在这种合理的人际距离设计上,能够实现人们心理关系中密切或者疏远的交流需求。

1.2室内设计中要考虑人的隐私心理。任何人难免的都有个人的隐私,所以室内设计工作中药充分的考虑到人的隐私保护性。隐私保护主要指设计中要注意对人的声音、视线等的隔绝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在所处的空间环境中不喜欢被人打扰,希望能够有保护自己隐私的私有空间。为此,在室内设计特别是办公场所及娱乐场所设计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使用隔断来进行局部的空间隐私保护。这样即使自己的行为不会打扰别人,也容易使自己能够在没有任何戒备的环境中正常的进行学习和工作。

1.3室内设计中要充分进行到人的心理上的舒适和安全性考虑。在人对空间感受上来分析,合理的室内设计能够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全。并不一定是开阔和宽广或者色彩亮丽就能给人舒适度。要考虑室内设计的舒适和安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3.1在室内设计中,要重视一些固定依托物体的设计,比如室内吊顶、硬件家装、墙壁粉刷等各个方面的设计效果。通过这些物体的美化衬托来填补室内环境的空白,使室内形成一种人体舒适感,让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可靠感,达到情绪上的平衡。

1.3.2实验表明,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会形成相关的色彩审美感受。色彩心理学作为人体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应。像红橙黄这三个明亮的暖色就会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感,让人有欢乐和温馨的心理感受。绿蓝青三色则属于能带给人清凉沉静的冷色调。由于不同的空间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色彩搭配在室内装饰上的作用。为星级消费场所打造金碧辉煌的尊贵感。为儿童打造活泼明亮的儿童房。餐厅则以增强食欲的橙色为主打等。

1.3.3室内的采光设计上,应该对空间的采光效果进行因地制宜的分析,并切当运用窗帘、天窗等自然光线进行调节。同时,根据空间整体风格,选择合理的灯饰形状和材质及发光效果。使整个空间能形成良好的灯光效果。

2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表现

2.1以人体工程学为依据进行室内空间面积的确定。室内空间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人的生活舒适度。人体工程学能够将人的生理心理作为主要的研究依据,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调查,为室内设计提供良好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使室内设计从空间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2室内配套设施的人性化趋势。室内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家具、生活用具、摆件等的布置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进行的。所以,在室内布置上,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设计和规划,是的所有的陈设都能够满足人们舒适和安全体验感觉,实现生活方便。当然,对于配套硬件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人体的个性化需求,从功能和使用便捷性上都应该统筹老少皆宜的使用效果。

2.3体现无障碍式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它的使用性上不仅能满足正常人群的需求,更能估计到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性。这就要充分的利用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理论,统筹考虑各项实际因素。比如,既要保证儿童不会被一些尖锐的桌角磕伤,又要确保一些特殊身高的人群的使用便捷性等。2.4室内设计的总体环境是实现对人的生理和心里的各项组织作用。室内设计中要对室内的声音、光线、温度、辐射、通风等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研究。人为一定室内环境中难免会“触景生情”,室内设计效果在客观上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感官感受。如果各项设计未能达到人体工程学中的各项标准,将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所以,室内设计要考虑对设计效果人的身体力行方面的影响。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空间氛围。通过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形状、色彩、光线等的设计更能贴近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需求。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是初步阶段,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升,室内设计中将会充分的纳入人体工程学体系,室内设计人员应该积极的在做好设计技术提升的同时,将人体工程学巧妙的纳入到设计理念中来,以人们的实际心理诉求来指导室内设计方案的制定,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室内设计的不断人性化来满足社会和人们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作者:许带娣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林晓净.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学术交流,2013(S1):129-130.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2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的特点

(一)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知识结构要突出应用性,要紧紧围绕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各方面进行筹划,构建与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使学生夯实基础性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理论、并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更加注重应用性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知识应用性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工程中,突出知识理论的应用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模块化,不仅有“厚基础、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加突出“能施工、懂经济、重合同、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突出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与工程生产实践相结合。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打破传统的自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学生与工程生产实践的结合,把工程生产的实际需要作为培养目标,利用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优势和国家的扶持,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将工程管理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除了要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全方面的提高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推动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

二、建立独立学院转型发展中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的途径

(一)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要明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独立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机会,搭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习平台,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体系。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极强的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独立学院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没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顺序,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加强实践课程和实训机会,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加大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是要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所以,独立学院要加大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独立学院要增加实训课程所占的比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力度,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训机会,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要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首先,应提高担任实验、实习、课设等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水平和职称层次,并定期指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拓宽教师的行业视野,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校要经常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科研项目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此外,独立院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工程管理技术人员来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3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设备;课程体系;项目课程;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10)03-0075-04

高职教育要适应企业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其最终目标,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这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保证。怎样更新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怎样改革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架构、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当前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人才短缺,培养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高技能人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加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提高教育质量,应密切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一、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多次进行改革,并融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成果,但综观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仍然按学科模式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整体性、理论知识的详尽性、教育思想的一致性、知识架构的完备性。这是一种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能体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课程内容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够突出实用性,跟不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行业实际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对技能培养的体现不够,实践教学覆盖的技能点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二者之间缺乏统一协调。

(二)学科知识体系思想的课程模式还沿用至今。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仍体现在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表现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构建

我校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是课程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1.专业陪养目标的确定。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工作态度良好、富于追求创新的精神、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现代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课程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工作过程,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要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与企业人员的共同研讨论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课程实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要体现本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要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目标,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要不断适应我国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发展的趋势。

4.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来确定理论知识,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做的一体化。在设置学习情境的课程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过程的展开等为逻辑线索,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选择亚龙335B自动化生产线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对其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7个学习工作项目,教学的开展以这些项目的完成为中心,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5.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实训室为课堂,将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改造为教学情境,按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对于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以教学情境为中心,通过做中学、学中干、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实践操作的主体,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评价体系体现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评价体系主要有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个方面,评价标准要体现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联系,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调一致。评价主体:不仅有学生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在我院经过两年的改革探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合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需求,拓宽了学生就业领域,真正做到了按需办学。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4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科学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三、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有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四、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五、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六、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人是环境的主题,在理想的环境中,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从环境艺术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正确认识,是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与环境达到统一。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为确定空间场所范围提供依据,为设计家具、设施提供依据、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因为影响场所空间大小、形状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活动范围及设施的数量和尺寸。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5

关键词:安全工程;原理;应用

安全工程是工学门类中的边缘性学科,通过对工程技术相关方法的科学化运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合理控制有害因素,降低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创造优良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工程的涉及范围较广泛,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此种情况下,积极探讨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安全工程原理概述

1.1定义

安全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相交融的学科,是一种现代工程技术科学,对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对相关原理、理论和测量方法进行科学化运用,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安全工程原理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功能的科学有效发挥。安全工程学原理的基础是安全学和工程学,通过对系统工程、环境工程以及技术设施的科学化运用,准确分析、评价及控制工程风险,促进系统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工程原理主要研究安全系统中设备设施的设计方式及应当遵循的具体原则,从而保证人体活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1.2研究对象

安全工程原理是安全工程学的基本准则,主要对其自身学科范围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进行总结分析,以推进学科发展,促使社会群体准确认知事物规律并加以合理运用,从而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安全工程学原理下,安全系统主要包含人员、及其设备以及作业环境三个部分,具体来讲,就是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生产活动中所应用的机器设备和仪表设备、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等三个层面。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这三个部分之间需要协调配合,以保证生产作业活动的安全高效进行,从而为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安全工程原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研究系统原理及方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分析系统运行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这些风险因素,保证整个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系统工程中人为主体的胜利因素、心理特征与生产安全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探讨工程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是否满足人的主观能动性需求,是否与人的特性保持高度一致,是否遵循人体的生物能量变化需求以及活动空间的适应标准,进一步探讨安全系统工程对人的劳动效率和安全行为的具体影响。

二是探讨安全生产过程中各项机器设备的安全性,判断其工作效率是否满足整个系统的运行标准。基于生产设备的材料、形状以及强度大小、工艺可靠性等方面入手,分析多种机器设备与生产作业安全性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各种机器设备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具体影响。

三是研究人体劳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作业条件和环境的适宜性,分析各种恶劣环境因素对人体人健康和劳动效率的影响,以及各种职业因素危害的预防方法,其中包括高温高湿、噪声、照明不适、振动、粉尘、有毒有害气体、辐射等因素。

2安全工程原理应用分析

2.1安全工程原理应用机理

安全工程二级原理在安全工程整个原理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级原理相互联系作为安全工程原理的理论支撑。安全工程原理可以分别从人、物、环境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而各下属原理也从不同方向来指导人、物、环系统的发展。人造物宜人原理是从人的角度来对人造物的设计构建提出指导要求;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和人造物稳固原理则是从物的安全角度来对各种设备、建筑物的设计标准、操作制度进行指导;环境安全原理和合理空间尺度原理是环境发展必须遵循的安全原理,保证作业环境的舒适和健康;最小能量原理则分别从人和物的角度来对安全作业中各种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也从能量方面将人因素与物因素相互联系起来。输入输出畅通原理在人、物、环境3方面都得到了体现,物、环境方面的信息根据输入原理的基本准则传入至人体,而在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识别、处理后通过输出原理将指令下达至物和环境方面,完成信息在人、物、环系统之间的运转。

2.2安全工程原理实际应用例子

深井受限空间与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试验系统旨在模拟深井作业空间环境,研究人体在特殊作业环境中工作时人体各种生理、心率参数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安全行为和劳动效率的影响。根据设备设施功能安全原理,试验系统内均采用本质安全性的电气设备,而且设有专门的人员操作区,即使出现机器故障或操作失误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根据人造物宜人原理,该试验装备采用的是全自动化操控模式,人体只需在操作平台上即可完成对整个试验系统的各种参数的控制,从而使人的活动舒适高效安全。

根据环境安全原理,该试验装备从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空气压力、风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方面来模拟深井作业环境,目的在于研究恶劣环境对人体生理健康和安全行为的危害,从而预防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整个试验舱采用钢制材料建造,使其牢固可靠,并且整个舱体内外喷涂具有隔热、消音、防辐射功能的涂料,可保证舱体放置在室外长时间不受损害,符合人造物稳固原理。试验舱设计为正方体舱型,设置有专门的操作区、试验区和储存区,空间充足能供人自由地操作活动,满足合理空间尺度原理。各环境模拟参数仪器均采取的智能化控制,即当参数水平值低于设定值时,仪器可自动启动运行,当水平值高于设定值时仪器则自动停止来维持稳定值,从而避免了资源能量的浪费,达到了最小能量原理的标准。整个试验系统安装有声音、图像的监测监控系统,舱体4面设有观察窗,利用内外进行沟通交流,舱体前后都设有安全通道利用人员正常的进入和疏散等,保证了信息、人员、物质的输入输出畅通性。根据安全工程原理的要求,设计研发受限空间环境与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试验系统,并介绍了试验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与各原理之间的联系,使得安全工程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工程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其实际应用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应当从安全工程原理出发,准确把握人体、机器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对装备的相关功能、设备和材料进行合理利用,优化空间布局,保证整个生产活动的安全高效进行,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宝东.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应用型;汽车专业

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为办学特色,钦州学院是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但目前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未见成效,这就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因此,探索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与企业相关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达到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的实际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鲜有应用[1]。因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且适应北部湾地区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行业及北部湾地区,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校转型发展需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1社会需求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最终导向,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应用型大学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调查与分析[2]。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选取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先后与北部湾汽车教育集团、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钦州泰禾运输集团、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的专家进行访谈,分析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2教学设计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行业标准纳入到教学目标和鉴定标准中来,按照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贯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设计适合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3-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求工作任务与专业学习的高度融合。课程内容源于实际的岗位工作内容,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进行两证融合,并把国家或行业标准考虑进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技能相互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本校在2013及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编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新颁教学大纲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包含专业拓展和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专业实习是学生体验社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训环节。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老师进行社会调研、自主研发,比如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汽车无法起动,要以汽车发动机维护为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故障分析方法,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查阅维修资料,领会5S理念。

3教学方法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培B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具有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任务、制定计划,并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5,6]。实际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与教学软件、现场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工学结合(实训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4课程考核与评定

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传统的闭卷考核,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色。所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将课堂表现、创新思维能力、驱动项目的学习等内容考虑进来,减少或取消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当然考核的标准要与汽车行业的工作岗位条件相结合,并把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作为参照。比如,本专业的汽车协会就作为一个考核的平台,要求本专业的同学尽量都参与进来,由学生自己设计制造赛车来参加比赛,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老师会把学生小组互评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5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分析企业岗位需求,提炼出企业具体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导入的课程体系中并重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境、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将理论学习、工作过程和职业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质量。建立全面的“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川.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职教论坛,2012,(4).

[2]卢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3,(2).

[3]磨虹任.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2014.

[4]许淳.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J].职教论坛,2012,(08).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7

(一)工作过程导向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容、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与导游实际工作情境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将传统的《导游业务》的课程内容根据导游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的根本。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实际,在职业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方法观的指导下,形成了基于岗位需求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设计理念;通过“以任务为引领,过程为核心,学生活动为主体”来实施的教学思路。课程设计通过需求分析、行业调研、专家论证、教学体系设计等环节,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导游业务》课程设计。首先,分析课程所属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此确定此项工作过程所面临的工作内容,然后对工作内容进行分解,转化为工作相对应的工作项目,然后给工作项目赋予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追踪,确定该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对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进行整合,制定出相关的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其次,根据工作岗位和行业的需求设计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考核评价等方面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体系。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五个一体化”来助推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即: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内容和导游工作任务一体化;学校实践和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学校企业合作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本课程是学生获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了理论教学内容及模拟导游实训的内容的设计与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相结合,(见图1)。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实施路径

(一)构建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计从行业和企业需求出发,以职业活动的岗位能力为主线,在行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

(二)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的实施

《导游业务》是一门要求实践性极高的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我们尤其注重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与交叉,将传统的学科体系变为行动体系,设计了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三)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设计

根据课程开发小组所确定的四个典型的工作项目,首先对每个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过程,将任务按工作过程展开,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围绕任务进行训练,创设仿真模拟情境,以任务引领教学,按照“项目任务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完成学生能力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导游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切实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四)基于导游工作过程的学习评价体系设计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构建和完善了“五结合”学习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而且与工作岗位要求相符,真正实现教学与行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成为企业“拿来即可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计改革成效分析

(一)学生观念转变,积极性增强

通过对导游职业活动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导游真实工作场景为平台,以导游工作任务来引领,用学生活动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了学生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从实行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以重庆文理学院旅游专业为例,学生参加重庆市组织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过关率逐年增加。2014届毕业生参考达到60名同学,其中有30人获得导游证,过关率56%;2015届毕业生80名,有62人获得导游证,过关率78%。目前在校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中已经有不少人已获得了导游资格证书。同时,他们利用假期进行实践锻炼,主要在旅行社和景区从事导游业务相关的兼职工作。

(三)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8

abstract:thepresentteachingmodeforindustrialengineeringprofessionanditsdefectsinpersonneltrainingareanalyzed.theexperiencetypeteachingmodeforindustrialengineeringbasedonoccupationroleispresentedanditsimplementationplansaswellasmethodsaresuggested.Bythereformationofexperiencetypeteachingmode,thedetailthinksareexploredwhilebuildingtheindustrialengineeringprofessionhierarchysystem.thedetailthinksareasthosehowenhancethestudents'professionconsciousnessbasedontheworkprocessofoccupationroleofenterprises,soastoincreasethecomprehensiveengineeringcapability.thisteachingmodeaimatrealizingtheconnectionbetweenthetrainobjectiveforindustrialengineeringprofessionanddemandsinmanagementandskilltypepersonnelofmodernenterprises,anditalsotrytotrainstudenttobecomeaqualityengineeratgraduation.

关键词:职业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工业工程专业

Keywords:occupationrole;experiencetypeteachingmode;industrialengineeringprofession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211-03

————————————

基金项目: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和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02-1107)、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卓越计划”下机械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eYp5001)、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卓越计划”下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5z008)和青年专项课题: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25q135)。

作者简介:张付英(1965-),女,河北赞皇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工程。

0引言

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在于培养掌握机械工程、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知识,具备解决工业企业机械工程和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系统的建模、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技管一体化高级专门人才[1,2]。

我国的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由于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因此其教学模式存在着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培养的工业工程技术人才与现代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目前,工业工程专业虽然都制订了面向工作过程的实践环节,但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与其他专业相比,工业工程专业由于其“软”的工程技术特征,使其在各高校存在着硬件设施不足,操作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偏少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成功,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现有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相关理论知识,用亲身体验去理解、验证教学内容并最终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3,4]。基于职业角色的体验式教学是将职业岗位的训练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融入企业职业工作角色,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化和拓展。因此,改革现有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为基于职业角色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力求将学生置身于人、企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中,启发学生从企业需求角度去思考,使学生能在更深层面上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系统优化及运营、制造模式、设计流程、生产和成本及质量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制造企业运营的影响,真正体会企业经营及运作方式、产品开发过程和解决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在效率、效益、质量方面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5]。

1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根据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分成三个层次、六个阶段,即企业人意识培养层,职业角色体验层和职业能力提升层,职业意识培养阶段、职业角色知识综合应用体验阶段、企业运营流程体验阶段、岗位角色体验阶段、项目开发体验阶段和顶岗体验阶段。在不同的体验阶段,通过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规划,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

2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和方法

根据构建的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出实施该模式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2.1企业人意识培养层教学体系建设企业人意识培养层由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角色知识综合应用两个阶段组成。职业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学习实施,其教学体系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对不同企业调研后形成的现代企业的基本信息库和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库及学生认知实习获得的直观的企业信息构成。现代企业基本信息系统和企业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分别按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实施,并将该系统和案例集成到工业工程的局域网络。现代企业认知实习,通过让学生参观典型的生产企业,了解企业的车间布局、生产设备布置、物流计划、库存管理、实施工业工程体系的基本情况等,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充实到现代企业基本信息和工业工程文化案例库。

职业角色知识综合应用通过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规划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ie在企业应用的案例分析及生产企业的生产及工业工程实务,运用体验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强化工业工程的理论知识,注重工业工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成本和效率的意识及深入理解标准化和精益思想的作用。

2.2职业角色体验层教学体系构建职业角色体验层由企业运营流程体验和岗位角色体验两个阶段组成。企业运营流程体验依据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聘请企业工业工程专家走进学生课堂,通过作报告、讲座和论坛的形式,及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实习的方式,使学生透彻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岗位工程过程和岗位业务流程。同时利用计算机网格平台及模拟仿真软件模拟企业ie应用及企业运营流程。

岗位角色体验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平台实施,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环节共同完成。课程实验以企业工业工程案例为实验内容,通过工时测定、动作分析、人机操作、双手操作、工艺分析、程序分析、现场改善、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计算机模拟仿真等集成实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创新沟通及解决企业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设计选择一部分企业实际应用项目进行,如搜集企业应用案例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分析,采集工时、工艺数据,进行动作、工序、产线和人机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动作和程序改善或优化工序、平衡产线,并形成一套新的方法并实施。再如让学生通过加工某个典型零件、测量数据、数据分布分析、绘制控制图和计算过程能力等过程,评价工序过程能力和过程的稳定性,寻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等。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搜集一些企业项目数据和信息,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为了使学生能体验企业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过程,通过将企业获得的实际项目,让学生通过基于Flexsim计算机软件的模拟仿真,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并将模拟结果反馈给实习基地或企业进行项目的联合解决。这样的实践模式将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得到强化。

2.3职业能力提升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职业能力提升层由项目开发体验和顶岗体验两个阶段组成。项目开发体验通过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兴趣项目的方式来实施。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增加与企业实际项目合作的毕业设计数量,使学生可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实施全过程,在项目开发中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成立课外项目小组和项目工程实践,实施工程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全面实践。

顶岗体验阶段由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并负责子项目完整过程、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等来实现。让学生利用假期或毕业实习期间,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有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遇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其他部门人员协作沟通的能力。教师在科研工作过程中,主动吸收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过程中,并让学生能完成某个子系统的完整工作过程,或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并提升其职业素质。

3结论

体验式教学可确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当前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职业角色的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思路和方法。该教学模式由三个层次、六个阶段组成,在不同的体验阶段,通过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系统规划,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模式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思路和方法。该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式课堂教学、体验式实践平台、科研项目和工程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实习基地认知实训及顶岗实习等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确立其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齐二石,霍艳芳,刘亮.21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应用的战略思考[J].管理学报,2004(1):103-106.

[2]罗宜美,齐二石,毛照妨.工业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工业工程,2005,8(4):106-109.

[3]赵秀芳.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97-99.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9

【关键词】专业体系;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工作中,专业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纲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教学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基本规格达到培养目标,表现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文件。

1.专业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学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我们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反馈意见和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并按照该思路作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点,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样的建设原则开展了此项课题研究。

2.专业建设思路

2.1学习高职教育理论,转变教育理念;理念转变是专业体系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课题组在系部组织下,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及精品课程建设理论,转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选派专业带头人、课程技术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种旨在转变教师高职教育理念的培训,先后安排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等负责人参加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讲座,深化课程建设理论的认识;课程组老师还多次听取全国知名的职教专家来校举办的讲座,学习课程改革思路,先后听取了职教专家等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并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并将所学教学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

2.2专业调研;坚持走产学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结合供用电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动立足于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和社会需求调研,关注毕业生就业需求和新技术应用。为此,供用电技术专业调研组制定了系统的调研提纲,专门制作了用于和现场人员讨论的本专业覆盖岗位工种所应具备的目标能力,各项目标能力应包括的工作任务等调研资料。并采用到企业调研、利用网络沟通调研、利用电话沟通调研等方式,先后对学院专业面向的行业6家单位、地区4家单位进行了相关企业的企业调研,内容涉及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工种员工技能需求、变电检修、电气试验、用电及配电系统的员工岗位知识和技能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技能,发放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表20余份。通过调研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改革的具体方向和举措。

调研显示:本专业面向的行业公司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用户单位,覆盖的职业岗位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变电运行与检修、变配电所值班员(值班电工)、用电技术维护与服务等岗位工种。这些岗位工种涵盖了行业和企业用户12大技术工种,对应12种职业资格证书,

3.专业体系建设思路和内容

通过调研,汇总整理有关资料,课题组以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改革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改革目标,分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界定并重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根据核心课程内容,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确定课程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

3.1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根据调研信息,经过分析综合,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应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31项,对着31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汇总,进一步归纳确定专业五大典型工作任务:变电运行技术、电气设备使用维护与检修、电机使用与维护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和用电技术与管理等。

3.2课程体系和理实一体课程重构;以企业真实的和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按照理实一体、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构,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电子类课程:模电、数电、电子线路装配实训是供用电专业基础课,将原来单独开设的模电、数电两门理论课以及电子线路装配实训课整合为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两门理实一体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组织教学。

电机类课程:将有关电机的理论实训课程整合为电机运行与检修一门课程,该课程包括变压器、同步机、异步机、直流电机和微特电机4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学时数在45-60之间,各模块的教学在相应的理实一体教室以及电机实验室、电机专门教室完成。

pLC课程将原来的理论课与实训课整合为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该课程分为电机控制、自动生产线控制及综合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多个项目组成,各个模块的项目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选择。

3.3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整合后,重构了本专业电子电路基础与实践、电机运行与检修等七门理实一体课程作为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包含了本专业覆盖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实际授课时数达到31周86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40.3%。理实一体课时比例得到极大提高。

核心课程全部进行了学习情境的设计,包括本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多个项目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之目标,解决专业课程进行中的讲练分离、不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专业方案中强化了顶岗实习,课时数达到18周540课时,与专业核心课程两项合计1408课时,占专业学习领域课时比例65%。

3.4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学习内容重构,确定了课程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在系部的指导下,课题组制定了本专业全部4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各个课程标准包括课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项目载体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等要素,特别突出了建立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学习情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对制定的课程标准在教研室进行了研讨,保证课程标准能够准确指导课程教学。转贴于

4.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论证与实施

课题组、院、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论证。

在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阶段,课题组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讨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定出了专业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学院和系部针对课题组制订的初步方案进行了多次反复论证,组织讨论专业方案,确定课程整合思路,并总结了专业改革阶段性工作。又组织讨论专业方案课程设置,在学院层面组织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会议,请企业专家对方案的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定位、专业覆盖岗位的完整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针对性、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等内容。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后,在学院的支持下,选定本专业一个班进行了一轮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经过一轮教学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体系建设解决的问题

专业体系的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为课程教材建设制定了依据,明确了思路,各门课程负责人正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制定教材编写计划,组织编写教材。计划在课程实施之际推出课程改革后的配套教材。并解决了以下问题。

5.1专业教学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突出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确立核心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情境,强化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5.2课程体系特色;①强调通过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教育,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②专业知识强调实用性、专业性,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知识够用、专长突出、技能娴熟。③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实用性、开放性、科学性,专业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实用性,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拓展能力。

5.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六步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在实施教学的六个步骤中,根据实际需要可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演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

6.研束语

本文提出了专业体系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并对专业体系中关键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专业体系的优化意义,对专业体系中的专业建设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所提出的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体系建设仍需后续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人体工程学作用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11.021

ResearchonBusinessadministrationCoursesSystemofprivateCollegesunderth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Background

Fanwanjian

(wu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Hubei430065)

abstractthearticlesstudiedthebusinessadministrationcoursessystem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ofprivatecollege.itpointsouttheshortcomingsoftraditionalBusinessadministrationCourseSystemDesignandputsforwardsomeconstructivesuggestions.Suchasitshouldreasonablyadjusttheoryandpracticeteachingratio,adjusttheproportionsofthedifferentcoursemodulesandsoon.

Keywordsprivatecolleges;businessadministrat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coursessystem

0前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专业,全国已有五百多所高校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但作为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出现了共性趋同和特色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市场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大量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觉得找工作非常困难不受企业欢迎,另一方面企业在苦苦寻觅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可能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最佳途径。而要落实真正的校企合作,必然对工商管理专业现行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作出重大改变,这对传统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无疑是一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巨大机遇,能抓住机遇作出改变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学校无疑会得到快速发展,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只有十来年历史,其学生特点与一本二本及高职高专有较大差别,如果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沿袭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妥,民办高校应该抓住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遇,根据民办高校生源素质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普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由于教学理念的制约和人才培养定位的滞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了较大背离。集中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不能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翻开不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差别不大,开设课程也基本相似,只不过是课程开设的学期顺序、课时多少等的差异,很难体现不同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特色。

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如果没有教育部对于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应该达到15%的教学评估要求,估计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比例会大打折扣。传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工商管理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的构建,因此理论课教学比重普遍偏高。而实践教学由于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实践教学场地、设备、资金、合作企业、实践教学人员以及更高水平更灵活的教学管理等等都与理论教学要求差别巨大,需要更大资金投入和教学改革投入,上述诸多因素的存在既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例的提高又使本身比例不高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落实。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或者为了迎合目前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比例表面看起来在课程体系中比例达到甚至超过25%,但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实践教学环节却不多。

三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比例设置不尽合理。一般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所占比例过高,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比例普遍偏低,这大大限制了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死板,缺乏灵活性。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实践性、动手能力以及较强知识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四年学习中要择机能深入工商企业参加各种管理实践。这样矛盾就出现了,高校教学强调计划性而工商企业提供的管理实践岗位却具有随机性,工商管理学生如果选择工商企业提供的随机性管理实践机会就很难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基本固定的各项课程学习,也就意味着学生将很难毕业,学生无奈下一般只能放弃难得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机会,这极大地制约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教育部大力号召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作为传统长线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转型,对不合时宜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为培养适用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扫清障碍。

2校企合作背景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历史包袱少,应该抓住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机遇,大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工商企业真正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民办高校大多自普通高校转设而来,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往往借鉴或者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体系,这样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存在上文探讨的各种问题。为了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在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应该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要从教学观念转变和软硬件保障方面为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重新设计扫清障碍。民办高校要从高层管理者一直到基础教职员工要清楚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意义,不转是慢慢等死,只有抓住机遇转型才能有美好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从师资、资金、场地、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合作企业建设等方方面面做好软硬件方面的筹备。

其次要根据深入校企合作要求对现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保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是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校企合作腾出空间。也就是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比例。通常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比例一般占到全部课时80%以上,甚至有达到90%以上的,这与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求严重不符。根据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业务素质高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实践教学比例应该至少达到25%以上,如果条件允许情况下能达到30%~40%则更好,因此应该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为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服务;二是调整不同课程模块比例,为校企合作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入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把理论方面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学好,然后到企业实践加以运用,因此应该根据上述要求,对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课时比例进行合理调整,需要加大专业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模块课时,特别是与校企合作密切相关专业课程比例应该适当增加,而适当减少通识课模块及学科基础课模块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到工商企业实践时已经储备了足够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在现实与工商企业合作中,很多企业也针对性地要求提前对学生进行专门专业课程培训;三是将校企合作贯穿工商管理四年学习的不同时期,灵活设置课程体系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冲突。传统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一旦设定后,教学管理就会按照既定课程体系计划执行教学任务,无特殊原因一般不能进行随意改动,这与校企合作要求下的灵活根据实际生产实践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产生矛盾。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个矛盾,在体系设计时就要有一定灵活性,除了预先将校企合作各个实践环节合理穿插于工商管理本科四年学习的不同学期,同时应该保留一部分机动灵活时间模块应对合作企业的不定期的实践教学安排,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真正开展,相应实践环节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