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08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应用支付

一、概述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内容仍然还是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者构成。但是,和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三流”中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式去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网上信息检索、订单确认、合同草拟等“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中,“资金流”的传递主要还依赖传统的支付方式完成。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渐成熟,对“资金流”电子化、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因为,传统的支付方式破坏了整个电子商务环节的完整性,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已经远远不能满易者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要求,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严重瓶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但在这些用户中,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用户比例却很小――在过去一年中只有近4成左右的网民进行过网上购物活动,而在这4成网民中,也只有不到1/4的人使用过在线支付。可见,传统支付方式仍然是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是,使用传统支付方式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在给交易者带来额外的风险和成本(比如使用货到付款为支付方式时,就存在着收款成本和收款人道德风险损失等)的同时,更严重地降低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整体效率。这就好像把电子商务变成了一架被牛车拉着行走的飞机,极大地削弱了电子商务的优势。

从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来看,真正能够实现资金流动的信息化、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越性的支付方式还是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的在线支付方式(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等)都提供了某些类型的在线支付方式,比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特别是以各种银行卡为载体的网上支付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子商务的支付环境,提高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效率。但是,这些在线支付方式还存在着诸如安全认证、支付标准、法律依据、维护费用等等多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包括消费者、商家、银行、认证机构、政府等多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特别是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力量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调配资源,建立和完善涵盖技术、金融、法律、信用、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内容的统一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

二、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支付方式分类

根据支付活动的运作模式的不同,可将电子商务领域中现有的支付方式分为三大类:依靠传统支付体系实现的传统支付方式;依靠inteRnet网络完成的网上支付方式和依靠通信网络完成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网上支付方式和移动支付方式因为都具有区别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inteRnet网络/通信网络)驱动电子资金流动的特征,常常也被统称为“在线支付”或“电子支付”。

(一)传统支付方式

传统支付方式的共同特征是“网上交易、网下结算”,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只利用网络完成信息检索、订单处理、合同草拟等“信息流”的传递,而“资金流”的传递则是使用现金、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来实现的一类支付方式。传统支付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线支付环境还很不成熟的时候,是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的主要途径。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常见的传统支付方式包括有:

1.货到付款。货到付款即人们俗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家在网络上选定要购买的商品后,在支付方式中选择“货到付款”支付方式,等所购商品实际送达并验证质量无误后,再把货款当面交付给送货人(也就是收款人)。

货到付款最大的优点在于货物和资金的交割发生在同一时点上,因而可以尽可能地保持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保护商家的货物和消费者的资金,因此货到付款也被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称为“零风险支付”。

相比货到付款的优点,这种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有:

(1)消费者需要额外支付送货费用,从而增加了购买成本。

(2)商家需要面对由于送货员(收款员)个人信誉缺失所造成的风险。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小的物流公司频繁发生送货员(收款员)携款潜逃的事件,给商家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

(3)受地域限制,目前大多数电子商务交易都只能支持同城范围内的货到付款方式,无法充分体现电子商务本身所应具有的跨地域交易优势。

此外,由于货到付款中收取的一般为现金,因而现金运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伪钞风险等现金交易的固有成本也是商家所要承担的,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总成本。

2.邮局汇款。邮局汇款是消费者先通过邮局向商家指定的地址汇款,商家再收到汇款或通过传真等方式确认了消费者的汇款信息后,再按照消费者订单的要求发货。

邮局汇款的优点在于我国邮政网络发达,遍及全国大小城镇,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还不发达的小城镇,使用邮局汇款可以帮助消费者轻易跨越地域限制,获取自己想要的商品。此外,我国的邮政系统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很高,对于一些注重交易安全的传统交易者来说,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邮局汇款的支付方式。

邮局汇款的缺点是:(1)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在这种支付方式中,交易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可以控制发货时间甚至决定是否发货。消费者的汇款一旦发出,就不再拥有该交易的控制权,因而无法有效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因此,国内一家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就曾发生过商户利用要求消费者必须采用邮局汇款方式支付,进行恶意欺诈的事件,使该网站不得不专门刊登证明来要求交易者小心。

(2)速度比较慢:因为普通汇款一般需要时间,而且收款方很难查询在途汇款,一旦发生退货等意外情况,因为汇款在途,会延迟整个交易结束的时间。

3.银行汇款(转账)。银行汇款(转账)是消费者通过在金融机构网点向商家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转账),来完成电子商务资金结算的一种支付方式。

银行汇款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同一银行的系统内汇款)、资金比较安全(由于指定了支付账户,可防止使用邮局汇款单冒领汇款的欺诈现象),而且具有交易的可跟踪性,一旦发生交易纠纷或欺诈行为,买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从银行获取相应的账户信息和交易细节证据。

银行汇款的缺点主要有:

(1)跨行转账手续繁琐,消费者为加快汇款速度不得不选择商家指定账号的同名银行对应网点。

(2)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网点少,消费者很难及时找到对应的银行网点。

(3)各行的手续费标准不完全统一,买家可能因为选择了收费较高的汇款行而支付更多费用。

此外,目前银行网点(特别是工、农、中、建等大行的网点)普遍存在业务繁忙、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从而增加了买家的时间成本。

(二)网上支付方式

和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网上支付方式的共同特征是“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其本质是在inteRnet网络上实现传统支付方式的电子化,是传统支付体系向网络的延伸。这是最能体现电子商务优势、代表电子商务领域支付未来的支付方式之一。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常见的网上支付方式包括有:

1.网上银行卡。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的,具有存取现金、转账、消费、信用等功能的结算支付方式。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网上支付方式。

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实时性:银行在接受支付指令时会实时验证账户余额和透支限额,并进行即时扣款,降低了盗用和拒付风险。

(2)高安全性:目前在银行卡网上支付中普遍被采用的SSL安全认证协议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而且买家是在银行提供的支付网关上填写金融信息,从而保护了买家账户的安全。

(3)强制记录性:目前国内买家在使用银行卡支付前必须在相应开户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获取数字证书。同时,消费者每次在网上进行的支付交易也将被严格记录,方便在出现问题时跟踪追查和获取证据。

不过,我国目前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各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不同的卡品种所提供的支付网关、服务标准、地域范围各不相同,给买家和商家利用银行卡网上支付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障碍。目前,国内主要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基本都提供七八种以上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方式,其中既有各家银行提供的独立性支付网关,也有第三方授权机构提供的综合性支付网关,这给交易者选择和网站维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电子现金。电子现金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系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使用电子现金要求电子现金发行者(银行或商家)与电子现金接收者之间预先建立协议授权关系,通过专门软件建立电子现金的完全认证,由发行者负责完成买家和商家之间实际资金的转移。

电子现金的优势在于完全脱离了实物载体,使用户的支付更为方便,此外电子现金采取的是匿名发行,具有不可跟踪性,很好地保护了买家的隐私;由于电子现金一般采取软、硬件结合的加密算法,每一组序列数都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因而可以更好的防伪造;此外电子现金和实物现金一样具备可转让性、可分割性(大面值的电子现金可以分割成小面值电子现金进行准确支付)、离线可用性(不需要像银行卡一样每次支付都必须经过发行机构的认证),因此在网上支付特别是小额支付的电子商务应用中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将电子现金应用于网上支付具有很多非常显著的优势,但从国际范围的电子现金应用现状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在阻碍着电子现金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支持电子现金的银行和商户数量较少、对软硬件技术要求较高、跨国使用电子现金时存在着货币兑换问题、国际税收问题、洗钱问题及对现有金融秩序、货币供应、汇率稳定的冲击问题等等。

3.电子钱包。电子钱包是以智能卡为载体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应用于多种用途,具有信息存储、电子钱包、安全密码锁等多种功能。在电子钱包中可以装入电子现金、电子银行卡、所有者的地址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等多种信息。

电子钱包的最大优点就是一“卡”多用途,特别是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一点击完成购物支付过程,不必重复填写到货地址、账户信息、认证信息等内容,从而提高了支付效率。

电子钱包的缺点主要是需要在商家认证的电子钱包服务系统中运行,商家为了支持电子钱包需要额外的维护和硬件成本,更由于电子钱包的发行者不同、发行标准不统一而限制了电子钱包的推广使用。

4.电子支票(转账)。根据2004年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中的定义:电子支票是客户向收款人签发的数字化支付指令,它通过互联网或无线接入设备来完成传统纸质支票的所有功能。即电子支票实质为数字化信息,从签发出票到最终清算完成的整个过程均为无纸化操作,其载体为智能卡,利用密钥进行的电子签名,与基于纸质支票的电子提示支票有显著区别。

与传统支票相比,电子支票具有节省时间、减少纸张传递费用、没有退票、灵活性强、易于保存和检索等优势。但是,电子支票的整个事务处理过程要经过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又有义务出文证明每一笔经它处理的业务细节,因此,对于一些非常重视隐私的群体来说,电子支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移动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方式是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在国内的广泛普及而产生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网上交易、掌上结算”。移动支付方式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夹,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目前移动支付的应用(特别是在小额支付领域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优点。移动支付方式作为目前最新型的一种支付方式,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的优点:一是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为止速度最快的一种支付方式,买家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过程。二是安全程度高:在整个移动支付过程中,从手机终端到银行端采用的是全程加密,特别是手机与卡、卡与账户的绑定机制,能够保证客户账户资金的安全。三是操作简便:目前的移动支付方式在手机端可采用人性化操作界面,用户只需按界面提示步骤完成操作过程即可。

2.缺点。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移动支付还存在着一些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

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支付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支付问题始终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而支付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保障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支付安全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从技术的角度保障和提高支付安全性,但是支付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相比之下,技术因素之外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才是我国目前支付环境中存在的更严重、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技术层面之外的问题主要包括有:

(一)认识问题

支付环境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其实和中国传统的谨慎思维方式有关。因为对支付环境的安全心存疑虑,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支付方式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缺乏主动使用在线支付方式的热情和动力。这种需求不旺的情况反过来又影响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对在线支付方式进一步投入的积极性。供需双方一个“保守”、一个“懒惰”,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不安全,所以我不用:你不用,我就不提供”的恶性循环,如此循环下去就很难形成被广泛认同的现代支付体系。

(二)信用问题

对于信用问题,以往我国一直提倡以“道德”为准绳,靠人们“自觉”去维持。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直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信用体系。然而,电子商务应用中交易双方互不照面、仅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交易过程(特别是支付过程)的特性,在极大地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尤其是和在线交易相关的法律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人们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违约、欺诈的成本很低,因而和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信用问题的普遍存在使交易双方难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因而宁愿选择传统的支付方式。货到付款能成为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主流的支付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交易双方对对方信用的否定。

(三)标准化问题

无论是传统支付、网上支付还是在线支付,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整个支付环境的标准化问题。支付标准的不统一表现在企业、网站、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各行其是,数据内容、功能种类、技术平台、认证方式等等涉及支付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差异,而且彼此之间因为缺乏统一标准而无法实现共享和互连,结果导致整个支付环境混乱不堪,让交易者无所适从,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法律问题

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成熟,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特别是2005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为今后在线支付方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不过,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网上支付、移动支付这些新的支付方式而专门适用的法律法规,对于在这些支付方式中可能存在的伪造、更改、注销、刑侦等问题都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些会阻碍电子商务支付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更快发展。

四、解决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支付难题的思路及对策

突破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支付“瓶颈”、改善支付环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的来看,要解决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支付难题就必须建立全面统一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具体来说包括有:

(一)政府牵头、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特别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改善电子商务支付环境必须要解决的信用问题、法律问题、标准化问题等等都不是靠个人、企业、行业等任何局部的社会群体能够完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来牵头组织实施。政府应该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设计者、环境营造者、交易参与者,全面加入到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来。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出台框架性的文件和政策,为全社会明确努力的方向,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

(二)市场导向、全员参与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具体经济活动形式,电子商务活动也要遵从市场导向的指引,不可以完全依靠行政指令去强行约束,而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引入有序的竞争、多样化的支付方式来激发电子商务活动的参与各方共同建设统一支付体系的积极性。

(三)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改善电子商务应用的支付环境切忌“贪功求大”,务必要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要在政府统一制定的框架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由简到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观察实施的效果,方便政府调整总体策略。比如在实现在线支付标准化的问题上,就可以充分借鉴从前我们进行“金卡工程”时的经验,按照先由国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选择试点城市、试点应用,然后逐步扩大涵盖的城市、应用的范围,最后直至实现全网应用。在发展过程中,要允许存在一定的过渡阶段、过渡方案,不可强行搞“一刀切”,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假以时日,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四)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中通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支付方式及以银行卡为主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纯”电子资金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此外,随着支付环境的日益改善和人们认可程度的提高,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家类型、商品种类、消费习惯等开发更多的新型支付方式,为交易者提供更丰富的支付方式选择。历史不止一次证明,新的交易方式的产生经常会伴随支付方式、金融工具的创新,电子商务作为当今最新兴的交易方式,未来也应该会产生出与之配套的、更多更新的支付方式。

五、总结

21世纪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作为当代信息技术最典型的一个应用,正在彻底地改变着世界和国家的未来,同时,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个在经济领域中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支付体系而努力,追随时展的脚步,为繁荣国民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献力。

参考文献

[1]胡玫艳主编.电子商务教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李琪主编.电子商务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吕廷杰,徐华飞主编.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美)劳顿(Laudon,K.C.),(美)特瑞佛(traver.C.G.)箸.劳帼龄,等译.电子商务:商业、技术和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支票电子化;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支付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92-05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支付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票据处理效率,人民银行于2006年便着力推进票据电子化,促使票据支付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支付成本,防范票据风险,提高票据支付安全性,更好地实现票据的支付和流通。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于2007年在全国上线推广,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票据电子化阶段。当前,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传统票据业务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实现技术与支付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支付工具适应当今支付格局变动的重要途径。从2007年起,支票电子化在我国已走过9年历程,梳理分析其中种种现象,对正确预判我国支票电子化发展趋势很有裨益。

一、支票电子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CiS基本情况

2007年6月25日,CiS在全国推广上线,开启了我国票据电子化的进程。CiS运用影像技术,借助信息网络,使支票突破时空限制,有效提高了支票业务办理效率,降低了支付成本。CiS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首先,收款人开户行收到收款人提交的纸质支票,将纸质票据截留,形成电子影像;其次,收款人开户行通过CiS将支票影像信息传递给出票人开户行审核付款;第三,出票人开户行审核支票信息,通过小额支付系统返回业务确认信息;第四,付款给收款人开户行,完成资金清算。

CiS的建成运行,使支票支付的区域由同一城市扩大到了全国,提高了支票的通用性;让支付流程由全手工处理改为电子化处理,提高了支付效率;节省了支票办理人往返银行的时间、精力,降低了支付交易成本;影像系统采用电子验印、支付密码、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加上较完善的管理体系,避免了支票风险的发生。

(二)CiS业务发展情况

CiS实现了纸质支票支付流程的部分电子化处理,提高了支票支付优势。2009-2012年,是CiS业务从零起点开始、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CiS业务从2009年的694.57万笔增长到2012年的1167.71万笔。从之后的2013年开始,支票业务较大幅度下降,CiS业务增长乏力,业务笔数随之下降(见图1)。经统计,2013年通过CiS办理的支票业务为1151.01万笔、金额5661.14亿元,到2015年下降到了895.93万笔、金额4476.97亿元,分别下降22.16%和20.92%。2016年第一季度,CiS处理业务177.11万笔,金额979.4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46%和12.35%。CiS业务不断下降,系统闲置率较高。

二、支票电子化业务的对比分析

(一)票据及支票的业务发展情况

1.票据业务发展情况。2010-2015年,票据业务笔数从8.97亿笔下降到4.17亿笔,下降幅度为53.51%;金额从284.52万亿元下降到238.23万亿元,下降幅度为16.27%。票据业务笔数从2010年起、金额从2011年起,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所占非现金支付方式比重亦呈现下降趋势。

2.支票业务发展情况。CiS业务量的增长及其速度,与整个支票业务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据统计,2009-2015年,支票业务笔数从8.54亿笔下降到3.91亿笔,降幅为54.22%;金额从248.62万亿元下降到211.53万亿元,降幅为14.92%(见表2)。2016年第一季度,CiS处理业务177.11万笔,金额979.4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46%和12.35%。从趋势上看,2009-2015年,全支票业务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轨迹。

(二)CiS业务的对比分析

1.支票对票据业务的占比分析。由上可知,票据业务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仅有支付功能的支票业务尽管所占支票业务量比重较大,却呈相同下降趋势。票据业务中,支票业务笔数占比从2009年的97.49%下降到2015年的93.76%,业务金额占比从2009年的92.07%下降到2015年的88.79%(见表2)。可以得出,支票业务发展缺乏后续强劲动力,在支付市场中的重要性不断削弱。

2.CiS业务对支票业务的占比分析。2015年,业务笔数仅占2.29%,金额占0.02%。CiS业务量占整个支票业务总量的比重还不是很大。绝大部分支票业务并未通过CiS办理。从发展趋势和绝对意义上看,尽管CiS业务与支票业务在绝对意义上同时呈逐年递减趋势,但CiS业务下降速度慢于同期支票业务下降速度,CiS业务占整个支票业务的笔数呈持续微涨态势(见图2)。

三、CiS业务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型支付工具挤压了支票的市场空间

在电子支付工具出现之前,支票支付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一是支付安全优势。CiS业务处理中,支票信息的传输采用电子签名技术,业务的处理采用电子验印、支付密码等技术核验确认付款,确保了支票影像及其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不可抵赖性,提高了业务办理成功率。此外,出于安全起见,规定了支票支付上限不得超过50万元。二是效率优势。通过CiS系统办理支票业务,消除了距离、交通、气候等外部影响,提高了支票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资金清算效率。根据收、付款银行的处理方式不同,最快可在2~3小时之内收到款项,一般最长在t+2(即银行受理支票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可收到异地跨行支票款项。三是便捷性优势。CiS上线运行打破了支票仅限同一区域使用的桎梏,实现了全国通用。四是成本优势。选择支票工具支付,无论签发的支票有多大金额,银行只根据签发笔数收取低廉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随着支付清算市场创新速度加快,新的支付工具不断涌现,尤其是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工具和方式的出现、发展,对传统支票支付优势形成了极大挑战。表现在:在安全上,电子支付通过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证书认证、电子支付协议等措施,加强了支付的安全性;在效率上,电子支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实时到账;在便捷性上,电子支付不受时空限制,用户自主性强,可随时随地完成支付;在成本优势上,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电子支付减少了用户的交易成本,很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对用户免费。电子支付的兴起,使得支票的支付优势正不断消失,其市场空间被严重压缩,导致CiS系统资源得不到充分应用,系统闲置率较高。仅2015年,我国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处理的电子支付业务笔数共计1873.79亿笔,金额2555.71万亿元,而支票业务笔数仅有3.91亿笔,金额211.53万亿元。

(二)CiS系统业务功能不健全

提高票据的电子化程度,是缩小票据与电子支付工具在支付的效率、便捷性方面差距的重要途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电子支票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支付工具,建成了netCheque、netBill、e-check等电子支票系统,通过专用网络就可实现电子支票的签发、信息传输、资金清算等环节。目前,CiS主要实现了纸质票据的电子化处理,票据的签发仍为纸质签发,支票支付流程尚未完全电子化。二是根据《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分散接入或集中接入模式通过影像交换系统处理支票业务。在分散接入模式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票据交换所提交和接收支票影像信息。票据信息需提出行生成支票影像,经票据交换所向城市处理中心发起,再向提入行所在地的票据交换所发起并生成影像后,提交付款行完成验印,确认后由小额支付系统发起业务回执,完成资金清算。支票电子化程度较低,业务处理环节过多,导致资金到账速度相对较慢,支付时效性差。

(三)银行机构CiS相关配套措施支持不到位

在CiS业务处理中,票据提入行对接收的支票影像业务报文通过印鉴或支付密码核验方式进行核验处理,支票核验通过后,才能确认付款。电子验印系统对印鉴进行电子化管理,并使用验印系统核验票据上的印鉴,以确认支票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完善的电子印章库,对提高支票支付效率,降低CiS退票率具有重要意义。电子验印系统需要将出票人账户的基本信息(含账户账号、户名、地址、联系人、财务章、法人及人章)录入验印系统,建立印鉴数据库。在需要核对印鉴时,只需输入账号并扫描待检票据影像,即可自动核对给出结果。银行机构在电子印鉴库建设中存在印鉴不清晰、印鉴不能及时入库,甚至印鉴缺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CiS业务处理。通过支付密码器核验方式的客户,因为要承担支付密码器自行购买费用,且对支付密码器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通过CiS办理支票业务的意愿不强。

(四)CiS业务处理不当导致用户体验下降

通过CiS办理业务,理应让用户体验到支票支付的安全、快捷优势。在具体业务开展中,却存在较多的不当行为,导致支票退票率较高,降低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一是出票人规范意识不强。表现在:未填写支付密码或支付密码错误;账户余额不足以支付票据款项,出现“空头支票”;签章与预留银行签章不一致;账号、户名不符;大小写金额不符、书写不规范;支票必须记载的事项不全面等。二是银行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处理不当。表现在:在规定时间内未按要求发送回执,造成报文超期直至逾期退票;缺乏票据业务能力,迫于内部考核追责压力,业务人员为回避责任,普遍采取退回做法。业务处理不当,增加了支票支付成本,影响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导致客户不愿使用支票支付。

(五)业务宣传和推广还有待加强

业务知识了解少,客户接受程度低。与传统纸票相比,支票电子化处理时没有实物券,所有票据信息均存储于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需登录系统查询才能获知,使得习惯了纸质支票的支票持有人缺少纸票的“踏实感”,一些对CiS业务了解少、电子网络知识欠缺的客户不愿办理CiS业务,而银行因业务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做宣传讲解工作,对支票电子化的推V应用产生了抑制作用。

四、支票电子化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发展电子支票,提高支票电子化水平

面对电子支付工具的严峻挑战,支票要继续发展,一要适当延长现有的最长10天的支付期限,充分发挥支票在短期内的背书转让功能,使支票成为经济活动中债权债务转让的重要工具,为其提供更大空间,增强支票支付优势。二要实现支票电子化签发,推动支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化处理,缩短与电子支付工具在支付效率、便捷性方面的差距。

(二)简化处理流程,促进支付效率提高

支票作为一种支付工具,须满足“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需求。目前,CiS定位于处理银行机构跨行和行内支票影像信息交换,资金清算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处理,基本解决了纸质支票在银行间的电子化处理。鉴于支票业务量逐年递减趋势,CiS资源利用率较低,系统闲置率较高,业务处理流转环节过多,支付效率优势的事实,可考虑:一要针对CiS系统闲置率过高的现实,可考虑停止CiS运行,将其业务并入小额支付系统,通过支票影像截留处理,实现支票影像业务在小额支付系统办理。二是在支票业务处理上,可按照“一点接入、一点清算”的方式,金融机构总行一点接入小额支付系统,其分支机构作为间接参与者办理支票业务。通过这些安排,可以减少业务环节,提高支付效率,节约系统资源,减少运维成本。

(三)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支票业务高效处理

一是加快完善银行电子印鉴库,推动业务的高效处理。认真核对预留印鉴的清晰度和信息的准确性,防止录入无效或错误印鉴;确保印鉴的及时入库,防止印鉴缺失,实现电子验印系统信息与客户的一一对应,始终确保电子验印系统信息的完整性;在客户相关信息及印鉴改变后,及时在系统更新相关信息,确保电子验印系统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做好支付密钥核验优势的介绍,让客户认识到支付密码核验的安全性和低风险所带来的收益,提高客户购置支付密码器的意愿。

(四)加强业务管理,改善支票的客户体验

着眼支票支付“高效、便捷、简单、低成本”的用户体验,从两个方面加强业务管理:一是加强对y行人员的业务管理。通过制定支票退票统一标准,规范业务人员的退票行为,减少不合规退票行为对客户的不良影响;开展支票系统业务处理流程、票据真实性审核、信息录入要素准确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支票系统业务处理能力,推动支票影像业务处理效率的提高。二是加强对客户支票行为的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客户办理支票业务的合规性意识;将支票违约行为纳入征信记录,发挥人民银行征信体系作用,建立黑名单制度,杜绝出现“空头支票”等非诚信行为;督导客户提高支票信息填写的完整性、准确性,确保签章与预留银行签章保持一致,提高支票支付的用户体验。

(五)强化业务宣传,扩大电子支票普及面

加大支票电子化业务的宣传推广,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我国票据电子化发展。第一,要加大对支票电子化处理所带来的良好支付及低交易成本优势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巩固使用电子票据系统完成票据支付的行为倾向。第二,要开展票据电子化业务知识、业务处理流程、安全性和成本优势、客户端操作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客户对支票电子化的认识,强化其线上业务操作技能。第三,要通过现场模拟和亲自操作,提高小微型企业对支票影像处理的熟悉度和安全感,增加业务使用者数量。最后,银行机构要认识到办理支票电子化在降低交易成本及防范风险上的优势,激发银行机构办理CiS业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编,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译.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m].北京:中国金融出

版社,2013。

[2]嵇成柱.票据市场“2.0版”制度体系构建之思考[J].中国银行业.2016,(5):78-81。

[3]姜风旭.国外票据交换体系的变革及对我们的启示[J].金融电子化.2008,(4):80-82。

[4]欧阳卫民.现代支付论[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5]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创新与自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6]周学东,戚宇涛,赵颖.从江苏票据市场看修改《票据法》的迫切性[J].金融纵横.2015,(10):4-10。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3

从2000年开始,经过5年的曲折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应用已经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及生活习惯。然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制约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是支付问题。因此,本文将把关注的重点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和支付相关的一些方面,介绍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应用中支付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的支付方式及其特点、现有支付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等。

关键词:

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传统支付、在线支付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电子商务应用也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被人们所熟悉的一种交易方式之一。电子商务利用internet平台将传统商务活动中的参与各方(买家、卖家、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连接在一起,通过将整个交易过程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减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内容仍然还是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者构成。但是,和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三流”中对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式去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网上信息检索、定单确认、合同草拟等“信息流”的传递过程中,“资金流”的传递主要还依赖传统的支付方式完成。但是,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渐成熟,对“资金流”电子化、信息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因为,传统的支付方式破坏了整个电子商务环节的完整性,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已经远远不能满易者追求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要求,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严重瓶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截至2004年12月底,内地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但在这些用户中,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用户比例却很小——在过去一年中只有近4成左右的网民进行过网上购物活动,而在这4成网民中,也只有不到1/4的人使用过在线支付。可见,传统支付方式仍然是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要支付方式。但是,使用传统支付方式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结算在给交易者带来额外的风险和成本(比如使用货到付款为支付方式时,就存在着收款成本和收款人道德风险损失等)的同时,更严重地降低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整体效率。这就好像把电子商务变成了一架被牛车拉着行走的飞机,极大地削弱了电子商务的优势。

从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来看,真正能够实现资金流动的信息化、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越性的支付方式还是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的在线支付方式(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企业网站等)都提供了某些类型的在线支付方式,比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特别是以各种银行卡为载体的网上支付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电子商务的支付环境,提高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效率。但是,这些在线支付方式还存在着诸如安全认证、支付标准、法律依据、维护费用等等多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包括消费者、商家、银行、认证机构、政府等多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特别是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因为只有利用政府的力量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地调配资源,建立和完善涵盖技术、金融、法律、信用、文化等全方位、多角度内容的统一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

二、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支付方式分类

根据支付活动的运作模式的不同,可将电子商务领域中现有的支付方式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依靠传统支付体系实现的传统支付方式;依靠internet网络完成的网上支付方式和依靠通信网络完成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网上支付方式和移动支付方式因为都具有区别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internet网络/通信网络)驱动电子资金流动的特征,常常也被统称为“在线支付”或“电子支付”。

(一)传统支付方式

传统支付方式的共同特征是“网上交易、网下结算”,即: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只利用网络完成信息检索、定单处理、合同草拟等“信息流”的传递,而“资金流”的传递则是使用现金、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来实现的一类支付方式。传统支付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线支付环境还很不成熟的时候,是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的主要途径。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常见的传统支付方式包括有:

1、货到付款

货到付款即人们俗称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家在网络上选定要购买的商品后,在支付方式中选择“货到付款”支付方式,等所购商品实际送达并验证质量无误后,再把货款当面交付给送货人(也就是收款人)。这是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活动中最流行的支付方式之一。

货到付款最大的优点在于货物和资金的交割发生在同一时点上,因而可以尽可能地保持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保护商家的货物和消费者的资金,因此货到付款也被一些电子商务网站称为“零风险支付”。

相比货到付款的优点,这种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有:

(1)消费者需要额外支付送货费用,从而增加了购买成本。

(2)商家需要面对由于送货员(收款员)个人信誉缺失所造成的风险。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小的物流公司频繁发生送货员(收款员)携款潜逃的事件,给商家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

(3)受地域限制,目前大多数电子商务交易都只能支持同城范围内的货到付款方式,无法充分体现电子商务本身所应具有的跨地域交易优势。

此外,由于货到付款中收取的一般为现金,因而现金运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伪钞风险等现金交易的固有成本也是商家所要承担的,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电子商务活动的总成本。

2、邮局汇款

邮局汇款是消费者先通过邮局向商家指定的地址汇款,商家再收到汇款或通过传真等方式确认了消费者的汇款信息后,再按照消费者定单的要求发货。

邮局汇款的优点在于我国邮政网络发达,遍及全国大小城镇,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还不发达的小城镇,使用邮局汇款可以帮助消费者轻易跨越地域限制,获取自己想要的商品。此外,我国的邮政系统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很高,对于一些注重交易安全的传统交易者来说,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邮局汇款的支付方式。

邮局汇款的缺点是:

(1)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在这种支付方式中,交易的主动权掌握在商家手中,商家可以控制发货时间甚至决定是否发货。消费者的汇款一旦发出,就不再拥有该交易的控制权,因而无法有效对消费者权益实施有效的保护。在2004年,国内一家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就曾发生过商户利用要求消费者必须采用邮局汇款方式支付,进行恶意欺诈的事件,使该网站不得不专门刊登证明来要求交易者小心。

(2)速度比较慢:普通汇款一般需要5—7天才能到达,而且收款方很难查询在途汇款,一旦发生退货等意外情况,因为汇款在途,会延迟整个交易结束的时间。

3、银行汇款(转账)

银行汇款(转账)是消费者通过在金融机构网点向商家指定的银行账户汇款(转账),来完成电子商务资金结算的一种支付方式。

银行汇款的优点是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同一银行的系统内汇款)、资金比较安全(由于指定了支付账户,可防止使用邮局汇款单冒领汇款的欺诈现象),而且具有交易的可跟踪性,一旦发生交易纠纷或欺诈行为,买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从银行获取相应的账户信息和交易细节证据。

银行汇款的缺点主要有:

(1)跨行转账手续繁琐,消费者为加快汇款速度不得不选择商家指定账号的同名银行对应网点。

(2)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网点少,消费者很难及时找到对应的银行网点。

(3)各行的手续费标准不完全统一,买家可能因为选择了收费较高的汇款行而支付更多费用。

此外,目前银行网点(特别是工、农、中、建等大行的网点)普遍存在业务繁忙、等待时间长的问题,从而增加了买家的时间成本。

(二)网上支付方式

和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网上支付方式的共同特征是“网上交易、网上结算”,其本质是在internet网络上实现传统支付方式的电子化,是传统支付体系向网络的延伸。这是最能体现电子商务优势、代表电子商务领域支付未来的支付方式之一。

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常见的网上支付方式包括有:

1、网上银行卡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的,具有存取现金、转账、消费、信用等功能的结算支付方式。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网上支付方式。

使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实时性:银行在接受支付指令时会实时验证账户余额和透支限额,并进行即时扣款,降低了盗用和拒付风险。

(2)高安全性:目前在银行卡网上支付中普遍被采用的ssl安全认证协议符合国际通用标准,而且买家是在银行提供的支付网关上填写金融信息,从而保护了买家账户的安全。

(3)强制记录性:目前国内买家在使用银行卡支付前必须在相应开户行开通网上银行服务,获取数字证书。同时,消费者每次在网上进行的支付交易也将被严格记录,方便在出现问题时跟踪追查和获取证据。

不过,我国目前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各家银行甚至同一家银行的不同分行、不同的卡品种所提供的支付网关、服务标准、地域范围各不相同,给买家和商家利用银行卡网上支付开展电子商务活动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障碍。目前国内主要的电子商务交易网站基本都提供7、8种以上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方式,其中既有各家银行提供的独立性支付网关,也有第三方授权机构提供的综合性支付网关,这给交易者选择和网站维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是一种以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它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系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使用电子现金要求电子现金发行者(银行或商家)与电子现金接收者之间预先建立协议授权关系,通过专门软件建立电子现金的完全认证,由发行者负责完成买家和商家之间实际资金的转移。

电子现金的优势在于完全脱离了实物载体,使用户的支付更为方便,此外电子现金采取的是匿名发行,具有不可跟踪性,很好的保护了买家的隐私;由于电子现金一般采取软、硬件结合的加密算法,每一组序列数都具有随机性和唯一性,因而可以更好的防伪造;此外电子现金和实物现金一样具备可转让性、可分割性(大面值的电子现金可以分割成小面值电子现金进行准确支付)、离线可用性(不需要像银行卡一样每次支付都必须经过发行机构的认证),因此在网上支付特别是小额支付的电子商务应用中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将电子现金应用于网上支付具有很多非常显著的优势,但从国际范围的电子现金应用现状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在阻碍着电子现金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支持电子现金的银行和商户数量较少、对软硬件技术要求较高、跨国使用电子现金时存在着货币兑换问题、国际税收问题、洗钱问题及对现有金融秩序、货币供应、汇率稳定的冲击问题等等。

3、电子钱包

电子钱包是以智能卡为载体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应用于多种用途,具有信息存储、电子钱包、安全密码锁等多种功能。在电子钱包中可以装入电子现金、电子银行卡、所有者的地址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等多种信息。

电子钱包的最大优点就是一“卡”多用途,特别是在网上支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单一点击完成购物支付过程,不必重复填写到货地址、账户信息、认证信息等内容,从而提高了支付效率。

电子钱包的缺点主要是需要在商家认证的电子钱包服务系统中运行,商家为了支持电子钱包需要额外的维护和硬件成本,更由于电子钱包的发行者不同、发行标准不统一而限制了电子钱包的推广使用。

4、电子支票(转账)

根据2004年美国《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中的定义:电子支票是客户向收款人签发的数字化支付指令,它通过互联网或无线接入设备来完成传统纸质支票的所有功能。即电子支票实质为数字化信息,从签发出票到最终清算完成的整个过程均为无纸化操作,其载体为智能卡,利用密钥进行的电子签名,与基于纸质支票的电子提示支票有显著区别。

与传统支票相比,电子支票具有节省时间、减少纸张传递费用、没有退票、灵活性强、易于保存和检索等优势。

但是,电子支票的整个事务处理过程要经过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又有义务出文证明每一笔经它处理的业务细节,因此对于一些非常重视隐私的群体来说,电子支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移动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方式是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手机在国内的广泛普及而产生的,其主要特征就是“网上交易、掌上结算”。移动支付方式为每个移动用户建立一个与其手机号码关联的支付账户,其功能相当于电子钱夹,为移动用户提供了一个通过手机进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认证的途径。目前移动支付的应用(特别是在小额支付领域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移动支付方式作为目前最新型的一种支付方式,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的优点:

(1)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为止速度最快的一种支付方式,买家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过程。

(2)安全程度高:在整个移动支付过程中,从手机终端到银行端采用的是全程加密,特别是手机与卡、卡与账户的绑定机制,能够保证客户账户资金的安全。

(3)操作简便:目前的移动支付方式在手机端可采用人性化操作界面,用户只需按界面提示步骤完成操作过程即可。

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移动支付还存在着一些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之处。目前移动支付方式最主要的缺点包括有:

(1)技术不完全成熟:国内目前主要的移动支付方式是通过短信技术实现的,由于这种技术使用的是非常低速的信令信道,因此有时无法保证交易实时性。最近也有少数的几家国内商业银行同时提供了基于wap、brew等技术手段的移动支付服务,但由于受限于手机型号,也不能很好地推广。

(2)服务兼容性差:现有的移动支付方式是由各家银行分别和运营商联系推出的,提供的服务内容、资费标准、操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容易给用户造成额外的费用和认知的混淆。

(3)支付功能有限:现在移动支付方式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如电话卡充值、铃声下载等数字电子商务产品提供的支付,针对大宗、实物产品的支付还很少,功能还有待与进一步开发。

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支付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国电子商务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支付问题始终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严重阻碍。而支付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保障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支付安全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从技术的角度保障和提高支付安全性,但是支付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相比之下,技术因素之外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才是我国目前支付环境中存在的更严重、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技术层面之外的问题主要包括有:

(一)认识问题

支付环境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其实和中国传统的谨慎思维方式有关。因为对支付环境的安全心存疑虑,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支付方式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缺乏主动使用在线支付方式的热情和动力。这种需求不旺的情况反过来又影响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对在线支付方式进一步投入的积极性。供需双方一个“保守”、一个“懒惰”,结果就形成了一个“不安全,所以我不用:你不用,我就不提供”的恶性循环,如此循环下去就很难形成被广泛认同的现代支付体系。

(二)信用问题

对于信用问题,以往我国一直提倡以“道德”为准绳,靠人们“自觉”去维持。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直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信用体系。然而,电子商务应用中交易双方互不照面、仅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交易过程(特别是支付过程)的特性,在极大地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诚信。尤其是和在线交易相关的法律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人们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违约、欺诈的成本很低,因而和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信用问题的普遍存在使交易双方难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因而宁愿选择传统的支付方式。货到付款能成为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主流的支付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交易双方对对方信用的否定。

(三)标准化问题

无论是传统支付、网上支付还是在线支付,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整个支付环境的标准化问题。支付标准的不统一表现在企业、网站、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独立、各行其是,数据内容、功能种类、技术平台、认证方式等等涉及支付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差异,而且彼此之间因为缺乏统一标准而无法实现共享和互连,结果导致整个支付环境混乱不堪,让交易者无所适从,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法律问题

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成熟,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在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特别是2005年4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为今后在线支付方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不过,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网上支付、移动支付这些新的支付方式而专门适用的法律法规,对于在这些支付方式中可能存在的伪造、更改、注销、刑侦等问题都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这些会阻碍电子商务支付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更快发展。

四、解决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支付难题的思路及对策

突破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支付“瓶颈”、改善支付环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的来看,要解决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支付难题就必须建立全面统一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具体来说包括有:

1、政府牵头、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特别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改善电子商务支付环境必须要解决的信用问题、法律问题、标准化问题等等都不是靠个人、企业、行业等任何局部的社会群体能够完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来牵头组织实施。政府应该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设计者、环境营造者、交易参与者,全面加入到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来。在这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出台框架性的文件和政策,为全社会明确努力的方向,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

2、市场导向、全员参与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具体经济活动形式,电子商务活动也要遵从市场导向的指引,不可以完全依靠行政指令去强行约束,而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特别是要通过引入有序的竞争、多样化的支付方式来激发电子商务活动的参与各方共同建设统一支付体系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以赢利为目的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步减少支付网关数量,提高支付平台的跨行共享性,进而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减轻交易网站和金融机构的负担。2005年初阿里巴巴携手工行推出的“支付宝”,就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催生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虽然短期内还看不到其运营的实际效果,但是这种支付方式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3、分步实施、注重实效

改善电子商务应用的支付环境切忌“贪功求大”,务必要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要在政府统一制定的框架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由简到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观察实施的效果,方便政府调整总体策略。比如在实现在线支付标准化的问题上,就可以充分借鉴从前我们进行“金卡工程”时的经验,按照先由国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选择试点城市、试点应用,然后逐步扩大涵盖的城市、应用的范围,最后直至实现全网应用。在发展过程中,要允许存在一定的过渡阶段、过渡方案,不可强行搞“一刀切”,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假以时日,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中通行的支付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支付方式及以银行卡为主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电子支票等“纯”电子资金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此外,随着支付环境的日益改善和人们认可程度的提高,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家类型、商品种类、消费习惯等开发更多的新型支付方式,为交易者提供更丰富的支付方式选择。历史不止一次证明,新的交易方式的产生经常会伴随支付方式、金融工具的创新,电子商务作为当今最新兴的交易方式,未来也应该会产生出与之配套的、更多更新的支付方式。

五、总结

21世纪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浪潮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社会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作为当代信息技术最典型的一个应用,正在彻底地改变着世界和国家的未来,同时,也给了发展中国家一个在经济领域中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为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支付体系而努力,追随时展的脚步,为繁荣国民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献力。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教程》胡玫艳主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电子商务概论》李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吕廷杰,徐华飞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电子商务:商业、技术和社会》(美)劳顿(laudon,k.c.),(美)特瑞佛(traver.c.g.)箸,劳帼龄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4

[摘 要]第三方支付方式作为一种支付平台,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但是第三方支付存在支付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第三方支付中的法律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构建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支付安全;监管

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与涅磐之地就是电子商务,电子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网络支付工具无非都是为将来的成熟电子商务提供必要条件。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电子交易的三个核心环节,但完善建立这三个核心环节的前提却是拥有一个稳定安全的、信任度极高的交易环境。

第三方支付还没有非常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指一些和国内外大银行签约、有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支付机构,在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一个中立的支付平台,作为双方交易的“技术插件”,为网上购物提供资金划拨渠道和服务的企业。在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从网上购物、缴费充值、报刊订阅到证券买卖,第三方支付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强大的功能,由于其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①。第三方支付的兴起大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网上交易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一定的信用保障。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所保管的巨额资金却基本是一块“飞地”,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由于监管的相对缺失,第三方支付机构手中的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进而对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产生影响。

一、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

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主要涉及两种法律关系:一是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是买卖双方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性质上说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二是行政法律关系,即国家为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为制定相应的监管法规,监管机关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管形成的法律关系,其性质上应当属于行政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以买卖关系为例,以资金的支付为媒介,买卖双方都要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法律关系,即买方(付款方)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方支付机构与接受付款的电子商务企业(收款人/卖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些关系大致可以归人民法领域的委托关系,买方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还有资金保管关系,即在买方确认支付之前,买方的资金是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代为保管的,由此在买方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构成了资金保管关系。总之,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身不是银行,其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是支付处理服务,而不是银行业务;对于用户的资金,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是财产的受托人、受信托人或者是待一定条件成熟后再转交给受让人的第三方,而是作为用户的人和资金的管理者。第三方支付机构与用户形成的委托法律关系,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制定的格式合同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的。

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之间因为资金往来而形成了相应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也主要由民法加以调整和规范,从而形成民事法律关系。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之间签订有关协议,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可以进行某种形式的数据交换和相关信息确认。这样第三方支付机构就能实现在持卡人或消费者(买方)与各个银行,以及最终的收款人或者是商家(卖方)之间建立一个支付的流程。

注: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其支付手段涉及第三方支付方式。见http://it.people.com.cn/GB/8219/114643/114663/6788801.htm.l。

二、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的缺位

在第三方支付中,支付双方与支付服务的提供商达成合意,其实是一种民事法律要调整的关系。然而由于其涉及用户资金的大量往来和一定时期的代管,就必然引起行政监管的介入,不管从客户资金安全还是从维护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说,都应该加以重视和规范,避免出现没有监管私自使用资金的风险,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同样在具体操作层面,也存在怎样处理好在支付过程中要求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多方相互认证的问题。目前我国相关的专门规范还比较缺失,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游离于监管,从而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安全。存在主要问题是:

1.相关监管法规欠缺。近年来,国内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2005年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电子签名法》是专门规范电子商务活动的第一部法律,定义了什么是数据电文,并明确规定电子文件与纸介质书面文件具有同等效力。随后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又主导推出了《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规范》。《电子支付指引》属于部门规章,法律位阶层次较低,而且规范主体较窄,仅仅限于银行机构,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内的其他支付主体①并没有被纳入调整的范围。由于目前网上交易大多采用网上定单、货到付款的购物方式,作为我国信息化领域里的第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的标志意义大于实际意义②。

网络交易与现实的交易过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作为中介地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处理网络支付程序、解决困扰支付的诚信问题方面有非同寻常的作用,但是作为支付中介,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电子交易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并没有被明确的规范。网络支付的发展及其与网络交易平台在业务上的相互促进和支持,使得现有法律规范的调整显得力不从心。《电子签名法》对于促进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富有意义,问题是《电子签名法》尚不足以为第三方支付提供全面的指引和规范。

2.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指引》主要通过限制日交易额来应对支付安全问题,日限额支付模式不过是银行根据审慎性原则所作出的“合理”限制,对于个人客户而言,“不应”的字眼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该规定仅仅是一个推荐性标准效力,虽然针对单位客户使用了“不得”的强制性字眼,但随后又以“银行与客户通过协议约定,能够事先提供有效付款依据的除外”的规定将该强制性推向无力的深渊。电子支付的病症,归根结底出在交易者的信用缺失与支付机构监管缺失两个方面。

第三方支付的安全问题,第一种情况是欺骗付款的问题,即卖方诱导买方提前确认付款或者欺骗买方导致第三方机构“超时打款”③。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会利用买家对购买流程的不熟悉,在买方购买后但尚未收到商品前,诱导其在网上确认已经收到货,这样钱就会划到卖方的账户里。以支付宝为例,卖方点击发货一段时间后(平邮30天,快递10天,虚拟物品3天),如果买方没有确认收货或者提出申请,系统将自动打款给卖方。

第二种情况是,买方在进行支付后,其资金将暂存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买方核对产品品质、确认无误后,才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出确认支付的指令。随着交易量的放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汇集、沉淀一笔巨额资金。如何保管一笔巨额资金,如何杜绝第三方支付机构挪用该笔资金进行短期套利,如何防范资金被盗窃等其他行为,从而保障资金的安全,是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3.第三方支付的税收问题。2007年7月,上海普陀区法院对于中国首例网上交易逃税案的判决,让电子商务交易税收问题一下子浮出了水面。作为电子支付方式之一的第三方支付行为是不是应该征税,以及如何征税的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因为B2C业务模式征税的主体很明确,就是企业本身,而对于C2C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规来定义。不过根据现行法规C2C的缴税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如果一刀切地对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过程收税,很可能造成的结果是让一些价格敏感型的用户退回原始的货到付款。这一方面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第三方支付、银行等整个支付行业生态链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在交易过程中征税是目前最可能实现的监管办法。

注:①目前我国电子支付可以总结为四大模式,一种就是银行网关,此外还有银联支付网关模式、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支付平台内部交易模式。第一种电子支付模式还比较传统,而后三种模式中,尤其是后两种模式和传统的支付结算差别很大。

②根据淘宝网的统计,卖方诱导买方提前确认付款比例高达79%。参见许鹏:《网上购物当心“超时骗钱”》,载《成都商报》,2008年3月11日。

③2005年中,全国几十家支付公司间大约有161亿元人民币在周转。每家都占有巨额资金,一旦出现经营不善、企业破产,商户和消费者将血本无归。参见明子:《关注第三方在线支付》,载《国门时报e周刊》,2005年12月31日。

三、构建第三方支付法律监管的建议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比如扩大《电子支付指引》的适用范围,或者制定专门的《第三方支付管理规定》来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为。人民银行制定和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适用对象仅仅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属于金融机构,而无法由《电子支付指引》对其行为进行调整。在人民银行起草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中,准备将第三方支付行为纳入其规范轨道。不过存疑的是,《办法》涉及到包括人民银行清算部门、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厂商等职能、业务各有不同的机构,这些机构的性质并不一样,如果在《办法》中统一管理,将需要进行不同的定义。而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商业银行、银行卡组织等机构的原有业务都已经有现成的监管办法,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于有很多新的业务和模式,才是真正需要监管的。第三方支付组织与商业银行、银联等都不相同,如不区别对待,这将大大增加《办法》的制订难度。如果把它们放到一起管理,将可能人为抬高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牌照的门槛。因此,针对第三方支付行为制定专门的监管规定,可能更加切合实际。

第三方支付行为的监管法规应该以维护交易资金安全、保护客户利益,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加强风险监管,打击洗钱、网络等犯罪行为目标;应结合第三方支付的特点,对第三方支付主体的机构性质、业务开办资质、注册资本金、审批程序、信用等级的评定管理、支付清算系统的建立、支付平台之间的协调及第三方支付主体与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支付标准的规范化、国际化等等重要问题作出规定。

2.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对于用户而言,信息安全仍然是首要考虑因素。虽然很多厂商以及专家声称他们从技术上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但消费者还是缺乏足够的信心①,因为安全毕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以支付宝为例,它们称必要时无须事先通知即可终止服务,并可立即删除账号和账号中的资料和档案,试想如果支付宝面临暂停或者关闭时,用户根本无法确保资金的安全。相关法律规范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单方拟定的显失公平的格式条款进行否定性的评价,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买家予以法律保护,以避免利益失衡,从而鼓励交易、促进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

怎样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监管者、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客户之间的监督和互动?这个问题值得思考。paypal严格区分用户资金和自有资金的经验也许值得借鉴和参考。paypal严格区分用户的资金和自身的资金,不会将用户资金用于公司运营或者其他目的,也不会在破产的情况下或者由于其他目的将资金归于债权人。paypal不会利用用户资金赚取利息收入,并且用户的资金在没有加入paypal提供的另外一个服务“货币市场基金”方案的情况下,将存入被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所保险的银行(FDiC-insuredbanks)里开设的无息账户中。

3.建立统一认证标准,加强信用管理。认证体系不完善,信用度不强,已成为影响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②。在美国,商户只用一个ViSa卡插件,就可以统一使用各银行发售的卡,进行网上支付。但我国存在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设施重复地建设,各家银行的插件都不相同。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认证要统一标准,具有通用性,认证了就要相互承认。认证机构要保证其认证的中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政府监管重点在于对支付认证机构的监管,也确保其中立性、客观性及公正性。

在《电子签名法》之后,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作为《电子签名法》配套细则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目前的问题是,有认证机构但比较混乱,比如各省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认证机构,各银行也有自己的认证系统,称“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然而其与各省市的认证机构互不相干。因此,监管机构的重点应该摆在如何管理、协调、理顺这些认证机构、协调和统一其认证标准上面。

信用管理和认证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的认证制度下,企业会珍视自身的信誉;同时诚信经营和良好的信誉,也有助于企业通过严格的认证体系,从而获得经营资格。通过严格和统一的认证标准,筛选出一些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获得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法律资格。进一步通过监督机制和淘汰机制,加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自律和自控,扶持诚实守信的优质企业,驱逐和淘汰不良的企业,从而建立良好的第三方支付主体市场。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5

一、我国非接触支付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的非接触支付应用起步比较早,大约在十年前就已出现了非接触公交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发行公交卡的城市已超过一百二十多个,发卡量超过七千万张,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以北京“公交一卡通”为例,发行量已突破1000万张,公交日均刷卡量已达1000万笔,地铁也近百万笔。为满足其他领域支付需要,传统的公交卡逐渐向零售、餐饮、水电费用缴纳等领域渗透,由“公交一卡通”演变成集金融、社保、交通于一身的“城市一卡通”,如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厦门“易通卡”等。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非接触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手机支付上。2006年6月,诺基亚和中国移动、飞利浦、易通卡公司在厦门启动了中国首个nFC手机支付试验。用户使用内嵌nFC模块的诺基亚3220手机,可在厦门市任何一个易通卡覆盖的营业网点(公交汽车、轮渡、电影院、快餐店)进行手机支付。2007年11月初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中国移动还在上海合作开展手机钱包非接触移动支付,并表示未来会联合零售、公交等行业推广这项新的业务。

总的来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的非接触支付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开始由公共交通向零售、石化等其他小额支付领域扩展,非接触手机支付也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非接触支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非接触支付在我国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由于受到基础设施、消费习惯等的影响,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应用领域都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支付结算市场中所占份额也不大。非接触移动支付还处于实验阶段,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二、制约我国非接触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缺乏一套统一的非接触支付技术标准,非接触支付卡的交换技术采用、安全及加密算法、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模式等各不相同,与其作为社会公众支付工具的发展要求不符。目前ViSa、maSteR等国际清算组织已开始通过与个别企业合作的方式登陆了中国非接触支付领域,随着业务的发展,如不及时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相关技术标准,极有可能形成同当年我国银行卡被国外银行卡组织主导技术标准一样的局面。虽然建设部和人民银行分别出台了建设业iC卡技术标准和金融iC卡标准,但两个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对于非接触技术的规范不利。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等有关法律规章,但并没有形成非接触支付方面的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市场准入为例,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市场上发卡机构的市场准入行为尚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在城市一卡通的推广中,多数城市都是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有关单位组建一个专业的城市通卡公司来负责发卡、清算结算和运营管理。由于没有法规上的统一规定,各个地方市场准入要求不一,发卡机构资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非接触支付市场的混乱,增加了市场风险。

(三)监管缺位

目前市场上形形的公交卡、城市一卡通等非接触支付卡的支付领域在不断拓宽,很多已经具备了作为支付手段的电子货币的特征。发卡公司接受持卡人预付资金,也具备了金融机构吸收公众资金的性质。但是,由于现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专门机构对发卡公司和非接触支付交易进行监管,非接触支付卡的运作处于监管真空状态。但非接触卡在一些城市的规模较大,发展速度很快,监管缺位容易引发非接触支付市场的无序发展。

(四)潜在支付风险大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非接触卡如公交卡、加油卡等在国内各城市的应用已十分普及,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绝大部分非接触卡都采取预先储值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发卡公司的沉淀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一般而言,发卡机构自有资产规模都比较小,而其吸收公众预付消费资金所形成的负债规模却十分庞大,如果这部分资金运用不当,发卡机构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支付风险。目前,发卡机构并不需要对其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披露,是否存在不当资金运作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资金运作发生问题,发卡机构的偿付能力就没有了保障,届时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之间正常的支付结算将受到影响,支付风险不可避免。

三、我国非接触支付发展趋势分析

(一)应用领域拓展分析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已涉及城市公共交通、零售、石油等十几个领域。同时,非接触支付技术还开始应用于非支付领域,如身份识别、门禁管理等。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接触卡还出现了跨城市使用的趋势,比如上海公共交通“一卡通”已可在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通用,给长三角居民带来了出行便利。预计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的16个会员城市将实现交通卡互通。

随着非接触支付卡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个人持卡数量的大量增加。以上海为例,截至2007年11月,仅上海市就发展了加油卡、公交卡、零售支付卡等12种非接触支付卡。这些卡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不便,因此,各种卡的整合已势在必行。非接触支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公交卡、加油卡等不同用途的卡片整合成一张,实现一卡多用。目前部分城市正在推广建设的“城市一卡通”就是一卡多用的体现,届时居民只要持有一张卡片,即可享受到金融、社保、交通等多方面的快捷高效的服务,真正实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可以说,一卡多用是非接触支付发展必然的趋势。

(二)工具选择分析

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技术的载体以卡基为主,由于“城市一卡通”的功能不断扩展,技术日益成熟,并且已涉足身份识别领域,未来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以卡基作为非接触支付载体的局面难有根本改变。同时,手机所具有的私密性、随身性和简便性等优点,使其成为天然优良的非接触移动支付的物理载体。随着手机的普及和3G时代移动新业务的开展,手机必将在未来的非接触支付领域大显身手。这样一来,在非接触支付方面势必会形成卡基支付和手机支付并存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咨询公司aC尼尔森2006年在我国进行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集成到手机上。2007年年底我国已有5亿多手机用户,研究公司易观国际预计,2009年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随着nFC测试项目的推广,非接触支付业务将成为我国手机应用服务的一个快速增长点。

为推动电子支付的发展,中国移动已经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联动优势科技公司以应对这一高速发展的市场。目前电子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pC支付及通信网+手机支付两种方式,而非接触支付正在成为一种更为重要的移动电子支付方式。现在,联动优势拥有个人用户2000万。这些用户每天交易笔数约为15万-20万笔,每笔金额在100元左右。中国的移动电子支付用户预计到2010年就会达到1亿,未来将达到2亿以上的规模。电子支付的蓬勃开展为非接触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手机和非接触技术的结合,必将在未来形成巨大的市场。

(三)产业链完整性分析

围绕非接触支付技术应用的商业部署,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各方可分享利益的生态系统。从业务生长规律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兴盛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非接触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非接触支付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其价值链中环节众多,包括: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芯片制造商、手机制造商、设备终端提供商、商户和手机用户等多个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参与主体是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目前我国非接触支付业务还在发展初期,产业链尚未稳定成型。但从目前形势看,产业链上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已经浮出水面。并且相关各方积极参与推动非接触支付应用的开展,为非接触支付从小范围试点向大规模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厦门“移动e通卡”的推广中,中国移动厦门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分行、厦门e通卡运营责任有限公司、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都参与其中,产业链的各方在非接触支付中逐步达到共赢,非接触支付产业链越来越完整。

三、发展我国非接触支付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非接触技术标准

非接触支付是伴随非接触支付卡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而产生的,因此,统一非接触支付技术标准主要是统一非接触iC卡技术标准。当前国际上nFC和Felica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非接触支付产品,我国非接触支付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重点参考nFC技术规范,综合FeliCa有关技术标准,全面考虑国内现已生产发行的非接触支付卡现状,在《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中,增加非接触支付卡集成电路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iC卡技术规范。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非接触支付属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范畴,各国都是将其纳入电子支付立法框架内予以规范。目前我国可用于调整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法律规范散见于一些法律文件中,效力层次各不相同,因此制订统一的调整电子支付行为的法律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可以参考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韩国《电子商业基本法》等框架,整合已出台的《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一部专门的电子商务法律,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这部法律应包括市场准入、电子支付与金融监管、电子合同法律效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冲突解决等内容。

(三)加强电子货币监管

非接触支付是电子货币的一种形式,电子货币所具有的虚拟性、加密性等特征使其可能被用于洗钱、逃税、受贿等不法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一是明确监管主体,由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实施对电子货币及其发行流通相关活动的监管,并将它纳入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二是应对所有的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建立资本充足监管和准备金缴纳制度,维护电子货币系统运行的流动性和稳健性。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无线互联网

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网络技术有机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方式,充分利用了移动无线网络的优点,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益补充,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内容及特点

移动电子商务可以进行pim个人信息服务、移动定位服务、商务交易服务(包括购物、支付等)、娱乐消费服务(包括铃声、图片下载、电影票订购等)、移动营销服务(包括手机炒股、手机等)、移动广告服务(包括图片广告、文字播报等)、移动商情服务(包括信息定制、手机调查等)、移动办公服务(包括oa、移动供销存管理等)、移动浏览服务(包括手机报、移动文学等)、移动游戏服务、紧急避险服务、移动公益服务等。

通过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可真正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和传统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第一,交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第二,移动终端拥有者的身份相对固定,可方便地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移动交易服务;第三,通过移动定位技术,可以提供与位置相关的交易服务。

二、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检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370%,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目前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应用成为发展热点,呈现出广泛渗透、规模扩张的特点。当前跻身移动电子商务的企业类型较广,包括大型企业管理软件厂商、移动服务提供商、新兴it公司以及网络公司等。国内各移动电子商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被几家大的运营商所占据,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亿美软通、新网互联、用友移动商街,这三家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整体市场的40%,剩下的大部分市场空间则基本被汇海科技、中科聚盟、天下互联和其他小型厂商所瓜分。

艾瑞咨询预计到2012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上网购物,增值的SmS(SystemmanagementServer)也广受欢迎,而且越来越多的预付充值购买通过移动手机就可以完成。

在金融服务、资讯信息、网络游戏等领域,特别是在酒店、旅游、交通、餐饮等客户流动性大、随机性高的行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2010年上半年,国内旅行预订网站开始纷纷入驻手机终端,推出了手机预订功能,开通手机网站实现了酒店和机票预订服务的功能。中国银联开通的移动poS业务,使移动电子商务业务突破信息商品的范畴,除了用于旅游订票,还应用于上门售票、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领域,实现了不受时间、场地和线路限制的商务交易活动。我国已构建了以央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为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渠道。

三、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1、安全缺乏保障。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解决安全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技术,通过研发新技术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基本安全保障,如密码、密钥、Sim智能卡、防火墙等;其次是信用体系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信用制度更显重要,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建立得不够完善,严重威胁交易的安全性。法律对于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需要在移动商务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信用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2、存在带宽问题。与有线相比,对无线频谱和功率的限制使其带宽较小、带宽成本较高,同时分组交换的发展使得信道变为共享,时延较大,连接可靠性较低,超出覆盖区域时,服务拒绝接入。因此,服务提供商应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同时增加网络容量,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

3、缺乏良好的商业模式。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熟,移动电子商务想要发展就必须寻求良好的商业模式,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创造好的商业模式需要整合价值链,做好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其中移动运营商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心地位,提供基础设施的维护和运营,在应用服务和终端用户之间提供基本的信息和数据沟通。

4、业务范围不大。到目前为止,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更多地集中于获取信息、订票、炒股等个人应用,缺乏具吸引力的应用,这无疑将制约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计世资讯曾对150家独立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进行调查,其中只有40.7%的被调查者已经为用户部署了移动商务,另有59.3%的被调查者还没有为用户部署移动商务,而部署了移动商务的被调查者中60.7%只是采用了短信技术。数据表明,我国移动商务业务范围不大,有待进一步开发。

5、移动支付缺陷。国内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主要有两种:物流公司代收货款和充值点卡代收。前者基本为货到付款,物流企业代收。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目前中国物流行业鱼龙混杂,物流企业与商家的结算风险较大,而且结算周期相对较长。而充值点卡代收方式相对比较保险,但也仅限于小额支付,一般在30元内,消费产品以虚拟产品为主,如、道具等。因此二者都不尽如人意。就移动支付产业链而言,其核心成员包括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三种角色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移动支付市场中存在众多细分市场,包括帮助商家处理移动支付业务、提供安全性解决方案、提供针对不同行业的手机支付解决方案等。如果建立了共赢的商业模式,对于商户、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结束语

我国有着庞大的移动用户基础,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在用户消费习惯、3G上网资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商家诚信等多方面还存在着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正如传统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样,移动电子商务也将以其对传统电子商务的有效补充开拓一片广阔的新蓝海。

【参考文献】

[1]秦成德、王汝林:移动电子商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康科: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问题刍议[J].现代商业,2006(10).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7

1问题提出

电子商务在现今已经蓬勃开展,如淘宝、京东商城及亚马逊等网站,日成交量已经不亚于大型卖场的成交量。据统计,在2009年淘宝全年的交易额已经高达2000多亿人民币,客流量更是达到了沃尔玛超市的600倍。在2011年的年末,淘宝一天的成交额高达43.8亿,相当于香港一个月的成交额,每年成倍的进行增长。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由于农村缺少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等问题,导致电子商务的前期发展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并没有对农村市场进行重视。但农村不断扩大的需求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未来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具有巨大潜力。

资金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活动中重要的组成环节,是关系到电子商务活动是否可以正常开展的关键环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资金支付方式包括货到付款、第三方支付、银行转帐、银行汇款和邮局汇款,但把考虑农村用户作为买家时,一方面货到付款、第三方支付等方式便可能因为没有物流公司合作而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有的农村用户信任有限或办理手续繁琐、银行网点少、覆盖有限、支付渠道不畅通,成为了限制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的瓶颈。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网点少、覆盖有限、支付渠道不畅通,从根本上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致使电子商务的整个流程无法打通,很多购买活动因此受到压制,使得广大农村用户无法享受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便捷、低成本等利益。如何解决支付问题,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农村电子商务能否顺利的展开。在当前各电子商务平台所支持的支付方式上,前面提到的几种付款方式——货到付款、第三方支付、银行转帐、汇款,它们各有其利弊,是为了应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但在与农村地区用户的结合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对这些支付方式做基本的总结与优劣势比较,然后根据农村地区特点而设定一种结合以上支付方式的“新”的支付方式,以期望通过这种“新”的支付方式为农村地区用户、电子商务商户、支付服务提供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使得电子商务能在未来推广至广大农村地区用户,让他们享受到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好处。

2现有支付方式及优缺点分析

2.1货到付款货到付款是指客户订购商家的货物以后,商家直接把客户所订购的货物按照客户所给地址送货上门,客户在确认货物无误后直接把货款交纳的一种付款方式。在这种支付模式中,解决了买家对于货物风险的担忧,诸如:货物是否真实?是否可以及时收到货?货物是否破损?目前,很多电子商务网站都开始支持这种支付方式。这是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也是国内用户最喜欢的支付方式之一。

但是,将支付方式与物流结合在一起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货到付款的成本比较高。除了少数大的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外,大多数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只能依托于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代收货款的快递费和手续本文由收集整理费都比较高,且其服务也屡受诟病,并且这部分费用最终还是要买家来承担,无形中加大了买家的负担。其次,货到付款受区域的限制,大多物流公司货到付款的业务只支持一二线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并不支持,众多的农村买家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

2.2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买卖双方在缺乏信用保障或法律支持的情况下的资金支付“中间平台”,买方将货款付给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第三方提供安全交易服务,其运作实质是在收付款人之间设立中间过渡账户,使汇转款项实现可控性停顿,只有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才能决定资金去向。

第三方支付可以比较有效地保障货物质量、交易诚信、退换要求等环节,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可以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在这种模式中,比较有效的解决了交易安全、支付成本、信用问题,且使用方便,有效的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利益。

但也应该看到,第三方支付实际上是一种虚拟支付层的支付模式,需要其它的“实际支付方式”完成实际支付层的操作,即买家要通过某种实际的方式支付给第三方。广大的农村买家需要通过银行转账、汇款方式提前付费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农村金融网点、邮局网点较少的情况下,且大多数农村用户未开通网银、手机银行等银行服务,使得该模式操作趋于繁琐。另外支付服务商如何获得农村地区广大用户的信任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一个不信任的环境下很难将这种业务模式推广扩大。

2.3银行转账银行转帐是指用户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银行业务渠道,利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方式。买家进行银行转账的前提是需要与银行签署支付协议,开通相应的渠道服务。在用户进行支付时,登录银行的支付服务器,输入用户的银行卡号及支付密码进行支付。

该支付方式利用银行的自助业务服务渠道,参与环节少,方便快捷,成本较低。买家需要自己承担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银行或金融机构不会对买家的转账行为进行保证。同时,现在电子商务平台所支持的提供支付服务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设的网点数量有限,限制了支付活动的展开。

2.4汇款汇款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汇款和邮局汇款两种。汇款是一种很传统的付款方式,是指客户把所需购买货物的金额通过邮局、银行直接给商家打款的一种支付方式。采用此方式必须到银行或邮局才能进行支付,程序繁琐,灵活性差。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银行、邮局网点少,覆盖有限,限制了这种模式的展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对商家的不信任,也限制了这种支付方式的开展。

总结来看,这四种方式优劣对比如表1。

比较看来,四种支付方式各有千秋,方便买方的支付方式,对物流及收款方的要求较高,往往因为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对卖方较方便的支付方式,对于农村买家来说,常会由于网点覆盖不足、柜台交易繁琐等无形的成本所影响。

3基于担保的农村电子支付交易过程

在前面部分的分析中能看到货到付款、第三方支付、银行转帐和汇款是目前国内电子商务平台所支持的四大类支付方式,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提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支付方式并不能有效的服务农村地区用户,对于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促进有限。如何使用农村地区的支付特点,考虑农村用户的消费习惯,支付习惯是解决农村支付问题的基础。在通过对农村进行实本文由收集整理地考察,根据农村地区行政结构,农村用户支付特点,制定了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以农村地区村、镇、乡等基层行政机构组成基层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对行政范围内的农村常住用户进行支付担保,由担保机构与电子商务公司与农民进行分别结算。其优点是既克服了货到付款方式对物流及配送方的高要求导致的高成本问题,又使得农村用户的支付不再依赖于银行或者是邮政,减少其办理业务的时间与手续,同时克服了农村用户的不信任问题与信息成本。这种基于乡镇行政组织信用的担保支付交易具体业务流程见图1。

结合图中箭头,担保支付交易的业务流程如下:①由农村乡镇、村组成基层担保机构,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这些机构进行信用额度授信。②农民在购物前,取得担保机构的担保号码,在支付时选择担保支付,选择担保机构及担保号码。③平台通知担保机构进行确认并授权,担保机构确认后,平台通知卖家已担保付款。④卖家得到担保后,发货给买家,并通知平台,平台通知买家及担保机构,买家准备收验货。⑤买家收到货物验货后,如无错误,付费给担保机构,并通

知平台,敦促担保机构付费;若验货不通过,则进行退换货处理,通知担保机构进行退换货处理,通知平台告知卖家进行退换货;同时,买家对卖家进行评价。⑥物流公司将买家验货结果通知给平台及卖家。⑦担保机构得到买家付款后,付款给平台,并通知平台付款给卖家;如是退货通知,与平台确认,通知平台进行退货退款操作;同时担保机构对买家、卖家进行评价。⑧平台得到担保机构付款后,付款给卖家;若买家、担保机构、物流公司退换货信息,则进行退换货操作。⑨卖家在得到付款通知后,进行收款;如为退换货,则进行相应的退换货处理;并对担保机构、买家进行评价。⑩至此,整个交易过程完成。

4结论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8

摘要: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了支付体系不完善,交易安全性差,信用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提出的新型协同移动电子商务模式,无论在实现协同企业群价值的增值、安全移动支付、信用体系的建立、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移动电子商务无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协同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52-02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打破传统电子商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从而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商务交易。移动电子商务油然而生。移动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移动的网络,利用移动设备或者终端,借助于wap、短信等方式进行的商务活动。主要涉及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移动订票,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等应用领域。

协同商务的概念从1999年8月被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协同商务被认为是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它能确保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整体运作的高效率。协同商务就是充分利用internet等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提高企业群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和实现企业群知识网络的真正共享和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从而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商务模式。

2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004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与相关银行联合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基于wap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业务2005年2月的出现,标志着移动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根据艾瑞咨询即将的《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研究显示,2008年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同比增长128.5%。移动互联网与传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移动电子商务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3G时代在运营商推广力度加大以及用户规模增长等因素驱动下,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48.8亿。

再从营收规模上来看,08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营收规模为2400万元。随着3G商用时代到来,阿里巴巴等传统电子商务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及用友移动等新进入者纷纷试水移动商务领域,艾瑞预计2009年营收规模将达5500万元,同比增长约130%,2011年移动电子商务营收规模将达到1.7亿元。如下图所示: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电子商务潜在用户基数庞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0年7月15日刚刚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网民数量已达4.2亿。《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手机网民用户达到2.77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攀升至65.9%,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增幅达18.6%。其中,大约有4914万的网民只使用手机上网,占网民总数的11.7%。移动互联网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庞大的用户资源和认知度不断提升,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2)技术上3G商用时代开启,为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2009年1月7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的三张3G牌照,这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正式进入3G时代。3G牌照发放加速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3)政策上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推动了移动电子商务创新探索。移动电子商务被列入《电子商务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引导工程,标志着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这表明移动电子商务建设得到国家重视,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移动电子商务良性发展。(4)应用上移动定位、二维码及移动支付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二维码的识读和被读,引导用户进入商家wap站点,降低用户进入移动电子商务界面的门槛;移动定位业务基于对用户信息数据库的掌控基础,有效为商家实现精准营销,充分体现了移动电子商务分众、定向、及时和互动的优势;移动支付则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支付通道和技术支持。

3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各大厂商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3.1移动支付体系仍不完善

构建安全灵活的移动支付机制是完善商业模式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手机钱包注册用户超过了5000万。但是从中国网民用户群和互联网的支付量以及手机支付的发展模式来看,手机支付业务模式仍在探索阶段。安全性问题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瓶颈,产品服务单一是移动支付缺乏用户基础的主要原因。另外,移动商务的手机支付存在着电信和金融之间的融合问题。如果由移动运营商来主导手机支付,那么银行没有利益;如果银行来主导,则需要使用电信部门的网络和终端来实现,所以这个矛盾很难调和。虽然现在电信和金融之间开始合作共赢,但还是金融部门租用移动的网络,导致对于小额度的手机支付,金融部门不予受理。因为高昂的租金,让他们从小额支付上得不到利益。然而手机支付更多的是小额支付,比如Q币、水电费、短信内容订阅等。而对于大额支付,例如“手机钱包”、“手机银行”等业务,由于这些业务是以银行为支付主体,移动运营商仅扮演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通道的角色,其收益也仅为短信或数据流量的收费,但在移动支付业务运作中却要与银行共同承担用户的交易风险。所以,移动运营商也不主动。

3.2信用缺失仍是阻碍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

与传统电子商务一样,信用仍是制约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难题。诚信问题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调查显示,国内有超过90%的手机用户曾经收到过欺诈短信,更是有半数以上的用户对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怀疑态度。中国目前手机的垃圾短信和欺诈短信泛滥,以手机为载体的诈骗方式屡见不鲜,广大手机用户对用手机进行支付必然有所顾虑。另外,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2009年“3.15晚会”对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安全隐患的曝光影响最大,认同率达到36%。建立用户移动交易安全性的信心,需要进一步规范环境、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和培养观念。

3.3人才的缺失是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才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发展中的一种最重要的资源。虽然每年有大量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走出校园,但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往往是有一定行业背景和营销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人才不足也是影响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4协同移动电子商务

协同商务已经被应用于普通商务活动中,被认为是eRp系统的新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把协同商务的理念应用于移动电子商务这个新兴的商务活动中,可以解决以上移动电子商务的问题。这里笔者将其定义为协同移动电子商务,即利用3G、internet等新兴的通信手段,将企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企业,电信部门,银行部门,分销商协同起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的进行商务活动,实现协同企业群自身价值增值的过程。

4.1移动支付体系的建立

在我国,移动支付体系仍不健全。导致移动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另一个是产品服务单一。首先,移动支付过程中,到底整个支付过程由谁来主导?是电信运营商还是银行?我国不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银行,都属于强势企业,谁都不服谁,因此很难决定整个移动支付过程到底以谁为主体。但是在协同商务的环境下,整个协同企业群都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开展工作。不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银行,都只是协同企业群中的协同企业,整个过程应该由核心企业来主导,不是电信运营商或者银行。这样,利益分配问题就转变为电信运营商与核心企业,银行与核心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电信运营商与银行之间没有了利益分配的问题,就能实现充分的协同,为核心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移动支付中利益分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其次,产品服务单一是由于早期移动通信技术不理想造成的。在3G技术没有出现前,由于移动网络带宽,网速,安全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产品与服务因为技术问题不适合移动支付。在3G标准出台后,不论网速,带宽,或者安全性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样就拓宽了企业能够提品与服务的渠道。因此,笔者相信,随着新的移动技术标准的出台,会有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加入到移动商务的大家族来。当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移动支付体系,不是只有技术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国家相关立法来保障整个体系的运作。

4.2信用体系的建立

我国人口众多,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为每一位公民都进行信用评价,这样就造成了目前我国信用的缺失。移动商务环境中,手机、pDa等移动便携设备是进行商务活动的主要载体,对于手机的安全性许多人都有所怀疑。令众人产生这种怀疑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垃圾短信、骚扰短信。在我国,使用过手机的用户都有过收到垃圾短信和骚扰短信的经历,这也是一种信用缺失。在传统移动商务模式下,电信运营商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只要自身利益能够实现最大化,其它都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连身份证都不需要就能够买到手机Sim卡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协同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中,电信运营商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利益,而是整个协同企业群的利益。为了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可靠,为了保证整个协同企业群的利益得到增值,电信运营商就必然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建立信用体系。比如,国外常用的方法是实行手机实名制。手机实名制后,对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以进行相应的信用评价,对信用体系的建立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银行相对于电信部门早就对一部分客户建立了信用体系(贷款系统,信用卡系统等)。在协同移动商务环境中,银行和电信部门可以充分的实现这种信息的共享,共同完善整个信用体系的建立。这在传统的商务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

4.3人才的培养和获取

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各个企业的人才要么自己培养,要么从企业外部引进。而移动商务环境下,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事移动商务的人才,不但需要有商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有通信、金融、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人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协同移动商务环境中,不但能够实现协同企业群之间的信息高度共享,而且由于协同企业群之间是协同工作的,人才资源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协同移动商务环境中,人才可以通过共享或者协同企业群之间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来得到,这是单一企业环境中无法做到的。

5结语

协同商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移动电子商务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移动电子商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协同移动电子商务。协同移动电子商务无论在实现企业群价值的增值、安全移动支付、信用体系的建立、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移动电子商务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协同移动电子商务的模型,框架和各种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明,杨扬,王元卓,张静乐.协同服务模型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5).

[2]卢金荣,郭东强.协同商务理论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16).

[3]范荣真.安全移动电子商务支付的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9).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9

关键词:非现金结算;支付工具;推广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1-0086-03

我国居民长期以来习惯于钱货两讫的现金交易方式。部分公众认为,现金交易比非现金交易更安全可靠,从而偏好现金交易;部分公众则是对结算工具感觉陌生而选择熟悉的现金交易方式;也有部分公众是出于对结算工具的受理环境不满意而不得不选择现金交易。为充分了解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因素,本文以海南省为例,对各种支付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发放对象为海口市、三亚市、部分县城(含县级市)以及乡镇的居民。

一、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现状和意义

(一)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指出,2008年,我国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83.27亿笔,2008年人均发起非现金支付13.8笔,同比增长18.1%;流通中现金(m0)与GDp之比继续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为11.31%,较2007年下降了0.79个百分点。银行卡成为社会公众消费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截至2008年底,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人均持卡1.36张,城镇人口人均持卡2.97张,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4%;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4.2%,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社会公众用卡意识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持卡消费的习惯。对于海南省来说,2008年,共发生银行卡业务10721.22万笔,比2007年增长28.78%;票据业务424.13万笔,比2007年下降10.89个百分点;汇兑、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业务880.89万笔,比2007年下降40.51%。但从所有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情况来看,2008年共发生支付业务1.2亿笔,比2007年增长17%,非现金结算方式尤其是银行卡结算在海南省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二)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义

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义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二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即使出现遗失、被盗等情况,也可以申请挂失,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三是增强了交易行为的透明度。现金支付缺乏中间环节,不利于监督,而非现金支付工具对于资金收付能够全程记录,对预防腐败、防止偷逃税款和恶意逃废债务、打击洗钱犯罪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便快捷,工资、代收水、电、煤、气、电话费等业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五是有效地堵塞了假币流通渠道。假币是与现金流通相伴相生的,如果在商品交易中改为非现金支付,就可以消除假币带来的危害。六是可以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载体。如通过票据贴现、再贴现可以实现资金融通,信用卡的使用可以使银行信用服务扩展到消费领域。[1]

二、海南省非现金支付工具难以推广的因素分析

在问卷中,我们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金交易的原因给出五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仅选择一项):a.使用现金不需要付出成本,而使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需要付出年费、手续费等成本(使用成本);B.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还不是很普遍,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受理环境);C.对票据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结算知识);D.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还不放心(安全顾虑);e.其它。调查结果显示,制约海南省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较高是最主要原因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办理人民币基本结算类业务,包括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本票、汇兑等都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如工本费、邮电费、手续费等,环节多、手续繁、成本高。而目前大额现金取款尚未收费,现金结算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很多个人和私营业主偏好于现金交易。调查结果统计显示:39.88%的被调查者选择a,占比最高(见图1)。约四成的被调查者选择现金交易是因为使用现金没有年费、手续费等交易费用,人们认为非现金支付工具性价比并不高,因此偏向于选择现金作为交易支付工具。可见,在选择现金或其它支付工具时,价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受理环境有待改善

调查结果显示,31.75%的被调查者选择现金交易的原因是“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还不是很普遍,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根据此次对不同地域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居民使用最多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是银行卡和网上支付,占比分别为56.82%和21.50%,两项合计将近占到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八成。银行卡被海南省不同地域的居民广泛接受,而网上支付、电话银行、票据和其它类别支付工具使用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其中网上支付和电话银行在海口市的使用频率最高,分别是乡镇居民的3.1倍和10.7倍,票据在县城的应用最为广泛,而乡镇居民则青睐于其它类支付工具,使用人数是海口市居民的5.2倍(见图2)。由此可见,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海口市推广应用的比较好,而在包括三亚市在内的其它市县和乡镇,仍然较为倾向于使用包括现金在内的其他类支付工具。

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硬件设施投放不足,受理环境不佳。由于城乡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银行卡交易和网上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所需的硬件条件在海南省不同地区的配备很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和城镇由于缺少非现金交易所需的硬件条件,只能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进行交易。调查表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化”特征类似,在支付结算环境上也呈现出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化”特征,在支付便利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中极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比例,乡镇的占比高达47.93%,是海口市的2.4倍,三亚市的3.5倍,县城的2.6倍(见图3)。

(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金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具有无信用风险性、匿名性、直接支付性和终结性特点,而非现金支付工具并非法定支付工具,无法依靠国家信用,只能依靠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而存在。但由于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审核不严格,导致信用风险成为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信用卡诈骗、网银账号被盗等事件更增加了人们对支付工具使用过程中的资金安全保障问题的疑虑和担心。如图1所示,12.38%的被调查者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存在安全性顾虑。出于安全支付的考虑,部分居民会优先选择现金交易。

(四)居民支付结算知识较为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13%的被调查者选择现金交易的原因是“对票据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见图1)。由于金融机构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营销不到位,加上居民个人金融知识缺乏等原因,造成社会公众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识存在偏差,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优越性缺乏了解。海南省对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海南省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力度,降低使用成本

一是结合各地实际,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开发适合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支付工具,如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社发行的“大海卡”等,满足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支付需求。二是要加大服务创新力度,增强支付产品营销能力。通过采取优惠措施加快发展中小特约商户,提高特约商户的普及率,鼓励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持卡消费率。三是通过技术升级和整合营销,降低银行卡等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成本。

(二)积极优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的软硬件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分支行要加强对非现金支付体系发展的统筹和指导。密切关注支付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总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研究和落实非现金支付体系的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支付管理信息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支付水平,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和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2]三是倾斜政策,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工作的帮扶力度。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开办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满足农村经济对农村支付结算工具多样性的需要。四是各金融机构应加大atm机等硬件设备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布放力度,切实改善各地银行卡受理环境,方便银行卡的使用。

(三)加强支付信用体系建设,确保支付资金安全

在信用建设上:一要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支付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二要研究建立支付信用黑名单管理制度等失信惩戒机制,改善支付信用环境。三要加强结算管理中违规问题的发现能力和惩处力度,加大对签发空头支票、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在资金安全方面:一要明确银行机构和客户之间在电子支付业务中的权利和责任,规范电子支付业务操作流程和控制程序,履行规定的支付信息保密义务。二要以兼顾安全和效率为原则,通过电子签名、密码确认、业务类型限制、金额限制措施来提高电子支付产品的安全性。三要强化支付业务系统的应急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并在平时做好应急演练工作,检验和提高实战应变能力,确保支付资金安全。[3]

(四)加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转变支付观念

鉴于居民缺乏支付结算知识,人民银行分支行和金融机构应加大支付结算知识在社会上的普及力度,加强对各类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采用多种形式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居民推介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优越性,让社会公众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优缺点,并通过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加强柜面引导,将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范围、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加以详细说明,逐步引导居民改变现金交易偏好,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创造有利于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馥珍,张博.推行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

电子支付的优缺点篇10

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从2000年起步到现在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B2C和C2C等小额支付领域成为热点,艾瑞研究公司的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从2007年的976亿元飙升到20r08年的2743亿元,同比迅增181%,成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行业,在细分应用行业中,网络购物、航空客票占据五成,多的比重,电信缴费、网络游戏、电子商务B2B、网络、教育考试和生活缴费则瓜分了剩余的份额,这说明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中物种是在蓬勃发展的,不断丰富。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底使用网络支付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00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1900万,年增长率达到57.6%,已经占到中国网民总量的1/6强。网上支付用户的上消费金额也远超整体网民,月均消费达180.8元。日益增多的网络支付用户正是庞大的第三方电子支付系统的潜在消费者。

中国的电子支付产业经过数年积累,在“电子支付元年”2005年进入井喷状态,市场上出现了规模不等的40多家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到2008年,随着支付企业定位和运营策略的清晰,运营领域和运营优势的明确,凸显出支付宝、财付通、快钱、上海银联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稳固占据市场份额的核心企业,这些涌现出来的各具运营风格的综合型、资源型、创新型、特色型、行业型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都想在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分一杯羹。

市场份额的扩大,第三方电子支付运营商的丰富,使用网民人数的激增无不说明:随着各类物种的不断发展壮大,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形成。

2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中各主体价值

如下图1所示,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参与到支付价值链中,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并促进这价值链中相关各方的利益形成,推动着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的形成。

2.1消费者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支付工:具的被动接受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第三方电子支付发展重要推动者。我国有着近3亿的互联网用户和6.6亿的手机用户,他们是第三方电子支付业的潜在消费群;同时他们又是商户和金融机构的直接客户,是商户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消费者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则给他们带来所需的价值。

首先,消费者获得了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支付服务,其次,由于电子商务流程中物流和资金流并非同时进行,消费者担心支付后拿不到所需的商品,他们需要有一个公正可信的第三方充当信用中介的角色,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正好能满足此项需求;再次,消费者在使用各种支付工具进行网上支付时,支付环节的设置各有不同,繁琐复杂,增加了网上购物的成本,降低了网上购物的热情。使用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通过统一的界面,解决不同银行的网络支付问题,大大提高了网上支付的易用性,扩大了网上支付的使用人群。

2.2商户

商户是生态系统中第三方电子支付的直接客户,是电子支付服务的购买者,除了少数的大商户外,绝大多数的商户是中小型商户,他们没有自建支付平台的能力,通常会选择成本较低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

首先,直接与银行合作建立支付网络困难重重,银行通常会对网上支付商户的资格进行审核,对商户的注册资本,信用状况,技术水平有苛刻要求,这些对于广大的中小型商户而言门槛太高;银行出于对支付安全性的考虑会要求使用128位SSL专线联接银行与商户网络,而所需的高额费用需商户自身承担,这对商户而言是很大的资金风险;即便是安全专线联接成功,后续的网络维护和安全管理费用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综合以上因素,许多商户意识到购买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支付服务,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其次,不同行业对电子支付的需求程度不同,传统的实业行业,在支付方式上可以选择货到付款,实现收货和支付的同步进行,他们对电子支付的依赖程度较低;还有一些新型的内容服务行业,如游戏点卡和电子刊物,交易的内容是信息化商品,非实物交易,无须物流,他们对电子支付的依赖度就要高得多。没有电子支付的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由于商户对电子支付的需求,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因此形成,他们之间是彼此依存,彼此共生的,缺少了任意一方都会影响另一方生存。

2.3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涵盖了银行和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各大银行品牌优势巨大,无论从信誉度还是知名度上都远远胜过现存的各个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

其次,各大银行客户资源优势巨大,银行都拥有强大的储户资源。银行的电子支付业务也是在这些储户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为储户帐户提供的增值服务。

第三,银行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系统和专业的管理团队能为电子支付带来完善的服务,搭建基础的支付平台,为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提供统一的支付网关,而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非金融机构地位尚未明确,还不具备金融功能,需要银行提供资金结算服务。

由此可见,银行在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圈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实质上是银行业务的延伸,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所从事的支付业务最后都要通过银行的支付网关完成,由银行来进行结算。各个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为了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在积极寻求和银行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银行的合作中取得优惠的合作条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

而银行也十分重视与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合作,以求进一步稳固电子支付市场,特别是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的支付需求,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这一群体在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下,成为电子支付市场中“长尾”。但对于银行而言,这些零散的、小额的支付业务流程复杂,利润低下,往往不愿意投入太多资源,而且银行也无法对所有商户进行交易真实性的判别,无法保证其安全性。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在这两方面都能与银行互补,帮助银行将业务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因此,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寻求和优秀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合作已成为大多数银行的共识。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网上支付进入成熟期,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市场资格、经营范围的确认,与银行之间的市场分工趋于明确,两者呈现良性的竞合关系。

2.4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

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通过与银行合作,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的支付清算与增值业务,在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中,它充当着各方资源的整合者的角色,运用适当的商业模式,将消费者、商户和金融机构联接在一起,促进各方进行交易,最大程度的实现各方利益。

对消费者而言,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能为他们带来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相比各大银行提供的网银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产品和服务更细致更个性化更创新。比如扣款时开设短信通知业务,手机银行卡充值语音和短信提醒、银行卡包月扣款等业务。在B2C,C2C中,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还能充当信用中介的角色,消费者可以从商家选择合作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来侧面判断商户的可信度。

对大多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户而言,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能够降低商户与银行直接连接的成本,避免与多家银行相连的麻烦,增强自身的成本优势,提高运营效率,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个性化服务还能帮助商户创新商业模式,定制个性化支付结算服务,提供如帐务管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丰富的增值服务‘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在交换电子支付信息的同时,还能保存商户和消费者有效的交易电子信息,出现纠纷时可以作为仲裁证据,降低交易风险,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选择与第三方电子支付公司合作能最经济、最快速地占领市场,使其帐户优势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和商户的个性化需求,降低风险,银行若要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一一协商手续,开通接口,定期结算得话需要庞大的市场开发成本,而与集成了众多商户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合作,则大大降低这笔不菲的市场开发费用,与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合作还能激发银行账户的活跃度,促进交易,增加增值业务的收入。

总之,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将各金融机构的网银系统进行整合,一方面促进银行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为银行创收,实现了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和金融机构的共赢。

2.5管理者

在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中,管理者包括政府机构、管理机构以及代表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协会和标准。他在生态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通过制度和标准的设立进行相应的监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我国在监管环境构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的颁布,为我国电子支付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央行将于2009年初正式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同时发放首批的10张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将对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进行严格规范。

3结论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行业、企业对第三方电子支付的高度重视,以及第三方电子支付盈利模式的日渐成熟,我国的第三方电子支付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个新环境下,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在商户和银行之间起到统一接人,创新服务,降低风险等作用,为商户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提供了支持。它有效地保障了交易各方的利益,为整个交易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消费者、商户、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都积极思考自身的应对策略,促进第三方电子支付生态系统形成和构建,形成系统之间的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