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市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10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和谐绿色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信息技术的发达,智慧城市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推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势。智慧城市的构建主要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科技化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能建筑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时代的发展机遇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和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智能建筑的重大意义与潜在发展空间

智能建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型产物,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理念的提出,智能建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现代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以云计算、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智能技术型产业得到了壮大和蓬勃发展,人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会在无形中受到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所以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通俗上来讲就是运用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对建筑或者建筑群采用智能控制,如建筑内的照明、监控、安防等等一系列管理系统,如果智能建筑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人们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不仅仅带来相当大的便捷与安全性,更加利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完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智慧城市的构建。

二、智能建筑发展的策略原则与方向

2.1关注绿色建设,围绕信息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本就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是以标准化、智能化、环保绿色化为基本要求,主要可以集中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在标准化管理方面也许还没有成立一个体系,但是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还是可以有一定基本要求的,如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就必须符合智能建筑发展与适用的要求,在建筑的各个门禁系统、或者玻璃窗等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材质如可以电子感应的材质;在建筑管理系统上尽可能全部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如安防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都可以实行联网化管理,这样更加方便快捷与安全;在绿色环保建设上来看,也可以在很多地方加以发展,如对于建筑的供暖设备,就可以采用绿色的太阳能资源,在室内空调使用上,可以采取地源热泵型空调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在照明的方面尽可能采用高效节能的感应照明系统,能根据光线的变化智能的调节亮度,实现节能环保智能化。

2.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生活环境

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们,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优化人们工作生活环境,便利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例如,在建筑安全管理上可以摒弃iC卡的使用漏洞,采用人脸识别的门禁管理系统,这样不仅便利而且大大提高了建筑管理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智能化的作用;在建筑内的安全警报系统中还可以与公安保全系统联网,如果说建筑内发生火灾或者其他危害安全的事故,警报系统就可以第一时间发出信息给公安系统,在建筑内保全的基础上,更加能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为人们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还可以在建筑的照明光源方面加以改善,选择采光性好、寿命长、节能的光源载体,根据人们的喜好和眼部适应接受能力来选择,让照明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

2.3加快建设脚步,成就和谐智慧城市

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中,上述已经提到了其重要性以及相关意义,在现有经济环境下,这是一个适合智能建筑大发展的时代。智能建筑推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也带动了相关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智能建筑相关电子产品的选购中,就可以采取公开选择的模式,不单单依赖一家提供的建筑材料与资源,尽可能在多家中择优选择,这样就可能促进相关产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对于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国家政策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智能建筑应该秉承上述发展原则与策略,结合现今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推广,尽可能地加快建设推进脚步,为智慧城市的最终构建创造条件。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产物,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抓住智能建筑建设的重点,以构建智慧城市,完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为智能建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就能更好的推进建筑智能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小雅.技术千变万化,唯有数据不变[J].中国建设信息.2014(08)

[2].王晓彬;马戎;付维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结构化道路检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36)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2

关键词: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现状;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保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城市交通枢纽受建设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及事故频频发生,许多城市平均行车速度已经下降到20km/h以下,甚至更低。与此同时,由于车辆行驶缓慢,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大增加,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同时也使气温增加。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压力,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加大了对城市智能交通的研究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现状的介绍

目前,我国在智能交通的研究当中itS领域的起步相对很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之内的智能交通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加强了对其的研究力度,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加快了对智能交通的研发力度。1999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交通部也在“九五”期间提出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段地开展交通控制系统、驾驶员细心系统等5个领域的研发,和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的交通发展当中,工程研究中心也在逐渐成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的基地。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国际合作,国家科技委员会于1998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我国首届itS应用研讨会,国家计委也将itS列为100个重点科研的的领域。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全国交通领域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起草了构建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基本框架,现今,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也取得了包括导航技术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成果,并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2我国智能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发展,目前我国交通建设在智能化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受到时间短、技术基础力量薄弱等条件的影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2.1我国智能交通的建立缺乏统一性,各个省、市和地区都各自为战,缺少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2是固有的发展模式,科研与生产脱离。使得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重叠。

2.3是我国智能交通的建设仍处于不被广泛重视的境地,不被传统的交通业所接纳,许多的城市没有将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录之中,而且各省市之间的发展内容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了智能交通技术不能够及时推广应用,制约了发展速度。

2.4是我国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的人才资源短缺,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为支撑,智能交通将传统的交通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交通行业的人才要求增加,而我国目前对于这种人才的短缺,严重的制约了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3对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构建规划与设计

现阶段,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政府更应加强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建设,与国际社会同步,建立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应对目前经济发展给交通带来的压力,积极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研发和建设的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有效的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3.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3.2顶层制定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建议结合我国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的相关发展规划,并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制订《智能交通标准化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出台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同时,建议将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作为省级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发挥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职能,争取标准话语权。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好itS标委会等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智能交通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信息沟通等标准化公共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成立或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更大范围地争取标准话语权。

3.4注重人才的培养。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5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研究智能交通技术标准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安排、工程项目招标活动、行业规划等方面对重视标准化工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组织为支持,全方位系统化的标准化推进体系与工作机制。

3.6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加强合作。我们国家有许多世界著名的交通大学,专业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政府应该提供的学习环境,协调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技术改造所必要的孵化器,就能在将来推动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

3.7凸显交通科技的先导地位。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交通通信设备,依托数字化管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用科技解放警力的目的,提高交警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交通控制电子设备,并逐步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出租车呼叫调度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物流智能交通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全国已经有2000多个,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的发展。

4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既要借鉴各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又需要从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优势的项目,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来发展中国自己的智能交通事业。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思想统一,积极配合,并制定分步实施的步骤,让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建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9).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3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基础,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技术

智慧城市产业与传统的产业不同,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组合,更加强调智慧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智慧,并且产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竞争[1]。智慧城市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业形态,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刺激下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例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建设应用;四是政府对智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由这些需求所产生的产品和系统,由此叠加而成的产业[2]。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逐步走向智慧时代的重要之举。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已演变成各大城市迅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对智慧城市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1.1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城市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智能化[3],而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有产生知识与形成知识资本的“智慧大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技术,然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知识化的过程,知识与资本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断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1.2智慧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是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对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以智慧产业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所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正在悄然兴起,其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1.3“互联网+”逐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互联网+”的推出对促进整个互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多个垂直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智慧的大系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4]“。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产业,像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外卖、在线旅游等行业都属于“互联网+”的杰作,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新一代智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深入,不断推进各个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1.4智慧与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发展,逐步催生了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施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能源需求网,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应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新一代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城市产业正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智慧与生态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在人才层面,缺乏智慧化人才的储备虽然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却是异常迅猛,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智慧人才作为保障。大城市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城市智慧城市产业领域涉及的面较广,并且还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的提上日程,而智慧人才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有项目需求时就临时招兵买马,项目结束时却又一哄而散,没有形成长期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观。

2.2在信息安全层面,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还有待升级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量大,逐步涉及工业、商业、政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漏洞,或者受到恶意入侵造成信息泄密,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强调信息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做到科技自主才能真的实现防患于未然。虽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但是安全的防护性还有待加强。

2.3在技术层面,忽略技术创新与市民参与的融合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强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虽然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在社交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和政府的融合。例如,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城市应用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工具的民主作用,依旧停留在“提一些建议,解决一些问题”的状态,忽略市民的民主诉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4在产城融合层面,两者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

3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智慧人才”的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所以“智慧人才”不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还是进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说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缺乏人才保障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种在脑子中展现的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适合本地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在逐步推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并优化资源配置,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智库,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3.2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智慧城市产业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但是,一些企业和机构由于担心信息外泄,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我国在一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承担管理或服务的外包公司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增强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外,还有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强化对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监督管理,提升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产业安全有序和高效智能地发展。

3.3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应用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充分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新一代智慧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中的应用,用这些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并且要加强适应市民民主诉求为主体的技术软件和技术软实力的建设,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发展[3],逐步实现智慧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智能化,促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降低能耗和研发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3.4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不同发展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原则,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重构城市系统,并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科研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4结语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智慧时展中,在加强新一代智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信息安全建设,打造可持续创新的“智慧人才”战略储备库,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创新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构建智慧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产业体系。由于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的相关研究兴起时间相对较晚,本文依然有不足之处,对于具体的实践路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3(24).

[2]王冰杰,万艳华,赵雪媛.智慧城市产业建设探讨——以武汉市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3).

[3]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展望

引言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展的产物,是指利用通信或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核心运行系统的关键因素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04年便推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全世界智慧城市排行靠前的曾是分别为维也纳、多伦多、巴黎、纽约、伦敦等,韩国的泛在网络、瑞典的智慧交通和美国的智能服务亦是世界上各具特色且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扩展

自国内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计划,各城市逐渐开始筹划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国内掀起一阵智慧城市建设热潮。2011年,国内一级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详细规划,绝大部分的二级城市也响应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截至2012年,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有22个城市就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其占比46.8%。截止2013年,国内320个城市投入了3000亿元,来建设智慧城市,估计“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可能会达到5000亿元。

(二)智慧城市发展方向不同

智慧城市发展规划虽在国内形成一股发展热潮,但每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内容不一样,其拥有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也不同,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目前主要分为四类: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例如,北京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向世界智慧城市迈进,宁波提出要讲智慧城市发展计划作为该市科学发展计划的战略选择方向。各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要明显高于对产业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考虑,占比分别为72.7%和27.3%。

(三)设备快速升级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通过不断竞争优化,实现了国内3G网络的普及,目前4G网络也开始覆盖部分城市,未来覆盖全国是必然趋势,实现用户上网迅速,信息沟通流畅。2014年,国内电信用户不断增加,电话用户数已达14.5亿户,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普及,不仅宽带普及和升级,移动电话用户更是逐年递增,2014年已超过12亿户。宽带的普及和升级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设施基础。

(四)信息收集、整合与运用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对于过去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对未来某些技术进行监控或提供依据。信息整合主要是将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云计算,提炼有效信息,来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信息运用主要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如某一建筑设计的标准,各方面选择的指标或数值进行存储,将各条数据全部整合于某一系统,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输送到控制系统,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进行监控、实施,而这一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挖掘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运用,最终实现有效信息的提取。

(五)城市一体化发展

中国政府很重视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资源的整合,利用智能技术将城市的各方面发展结合起来,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智慧城市是为实现一体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升城市运作效率,最终实现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体化的逻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蓝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等都是为了解决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城市一体化的理念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一体化不仅实现城市行业内信息共享,提升业内沟通效率,更能通过信息存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

(六)节能环保理念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互联化和创新,而实现这一智慧运用的前提是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为了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而自古以来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平衡是发展重点,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建立在资源的过度消耗或环境破坏之基础上,况且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资源是连接政府、个人和企业三主体之间的基础要素,没有了资源,智慧城市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因此,在当前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中,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重视程度是未来一发展趋势。

二、智慧城市的研究展望

(一)智慧城市的实际应用

智慧城市的本意是希望通过智能化技术,将城市信息化、城镇化,提升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现实中,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期望言大于行,全国各地均支持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响应提出战略规划。然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却形成了一种"千城一面,缺乏特色","重项目、轻规划","重建设、轻应用","重模仿、轻研发"的局面,变得很被动,资源整合难度加大,失去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初衷。因此,未来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中,不应局限于对当前现状或内容的探讨,应该结合当前国内发展政策,从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考虑,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对策,提升智慧城市的智能水平。

(二)智慧城市的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的发展趋势,其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规划、咨询、实施、运维,一些先驱者成功者很好地掌握了智慧城市发展周期的项目实施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经验,然而很多后继者更多的只是盲目响应,缺乏长远的对策与综合优势,有的只是具有规划和咨询能力,有的则实施和运维能力突出,这些因素使得其在智慧城市发展中不是启动困难就是难以持之以恒,解决这一瓶颈,要求业内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之处,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未来研究如何在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资源分配、技术共享等问题的探讨则是很有意义的。

(三)智慧城市建设效果

智慧城市的建设绝非一句空谈,不是某个城市提出一个建设规划就能完成的,也不是某一城市大张旗鼓对市内通信技术进行改进就能解决的,其最终的评估标准是产生的效果,而非计划。倘若国内连完善的评估标准都没有,就不用提及效果了,因此,未来增加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估标准和实施效果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对智慧城市的评估标准还不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国内已实施好几年,然而,在纽约智库智慧社区论坛公布的全球最有智慧城市决选名单中,中国内陆地区竟无一入选,这一事实是值得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深思的,为何发展如此热潮却效果不佳,这也是未来研究中的重点。

三、结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国内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整体较好,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扩展,智慧城市发展方向不同,设备快速升级,信息收集、整合与运用,城市一体化发展,节能环保理念等方面;

第二,智慧城市在国内虽发展迅速,但效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所在正是未来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的实际应用,智慧城市的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等方面,未来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04-106.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 人力资源开发 资源优化配置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回应。之后,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思维。“全球智慧城市之父”倪会民准确完整全面的定义:各城市依据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等情况,选择使用人类现有思想、科技、模式等所有最优资源,实现城市(含农业)的智慧化,例如安全方便舒适和三化。其准确的英文是SmartCity。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建设重点

世界银行曾经公布数据:一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发展速度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中,“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很多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清现状,遵循合理的建设原则,抓住建设重点,才能建设适应时展的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美国“智慧地球”的观点的核心含义是:地球若能更智慧一点,人类就会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最终希望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化。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政府建设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关注公司主导模式到重视市民主导模式、从关注市场价值到重视人文价值,从关注行政部门的经济效益到重视自由民主的政府建设。可见随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加深,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市民的重视程度越发凸显,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也必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智慧城市是顺应当代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的更替和技能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的运用,以“智慧”引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打造生态环境友好,政府行政高效,市民生活幸福的城市。当今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和人才,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涵盖环境、文化、交通、政府建设等等内容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将知识和人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

2.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建设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设之前首先得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明确城市的发展重点,符合城市的发展个性。中国各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纷纷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虽然不同的城市各有其特点,但是遵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原则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应该包括:环境建设、知识应用、大数据的运用、智慧交通的构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等方面。

2.1环境的建设。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时代适宜市民居住的理想城市,应该具有秀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国历来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故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的保持和谐的发展程度,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重点。其次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希望最大程度的实现城市居民睦邻友好,安居乐业,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应该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最后,网络环境是智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的信息共享,因为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智慧城市的工程中十分重要。只有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持久健康,保持合适的步伐。

2.2大数据的运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设计城市的方方面面。为给不同方面的人提供准确的智能决策和和丰富多彩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维克多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如果在进行测算的时候,数据足够的大,那么数据的精度将不再那么重要。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成为可能。人们不再是仅能通过纸张和人脑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的时代了。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给大量数据的储存和计划成为可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有效合理的云数据中心是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云数据中心,记录城市内方方面面的数据并进行测算,并对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发生的需要决策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测算,通过大数据提高信息的精确度,也减少了少量特殊极端的样本对总体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倡导信息的智慧城市也给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硬件条件。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应该是其中重要的项目。

2.3知识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信息和知识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力量。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知识和信息的支撑。不论是环境的建设、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构建都需要发挥知识的作用。环境的建设需要环保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云数据中心需要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知识的结合,智慧交通也需要交通知识卫星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知识的社会科学管理者和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配合,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的高级形态,是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寻找转型方向,人民寻找生活方式突破口时出现的新概念。智慧城市首先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社会,使居民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益处,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包括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城市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努力促进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信息时代,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环境,防止重蹈工业社会的覆辙。另外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提出也使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净化变得更为迫切,不论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网的构建都需要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人力资源作为主要建设者,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人文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高科技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针对性的开发技术性人力资源、培养人力资源的技术素养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问题,将人员技能的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点,有利于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传统的人力资源一般是以劳动者个体为基本点的,注重的是人才的全能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人才的浪费和积压,带来培训资源的浪费。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任何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仅通过环境的建设,知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城市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人对技术技能的内化和吸收才能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人来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来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那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知识空谈。智慧城市的建设,使政府部门对智慧基础设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空前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关键在于产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人民对智能系统的接受程度,使人民通过智能系统与组织之间建立长久可信的联系,以促进组织决策更为精准的回应居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组织的决策被曲解,或者人民利益没有很好的表达,将带来人和组织关系的恶性发展,因此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关注智慧城市中人与组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22卷.

[2]王辉,吴越,章建强,裘加林,温晓岳等.《智慧城市》.[m]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72页.

[3]allwinkleS,Cruickshankp.CreatingSmarterCities:anoverview[J].JournalofUrbantechnology.2011,18(2):1一16.

[4]Viktormayer-Schonberger.《BiGData:aRevolutionthatwilltransformHowweLive.workandthink》[m].浙江人民出版社.

[5]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43页.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也就有效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是,其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发展问题,譬如:由于城镇空间快速扩张而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以及城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进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为了有效的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相关的智慧城市建o策略,以此来有效的推动绿色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快速建设,进而不断地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

1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通过对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高效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建设智慧城市,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进而不断的提高智慧城市的内在品质。下面,就针对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主要目标。较传统的城镇建设不同的是:现代化的城镇化建设,放弃了传统的土地财政,而是利用较为科学的发展观来不断的统筹城镇化的建设,以此来不仅能够有效的优化城镇化建设的结构,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其中,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的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主流。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可有效的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进而就能不断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1.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智慧城市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方向,而新型城镇化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内在需求。其中,较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的是:智慧城市建设更像是一项技术活动,即不仅需要一定的城镇化建设基础,而且还需依赖相应的互联网网络这一平台,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智慧城市具有着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以及自我创新的能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促进城市变得更加智能,进而不断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优化的决策对策和创新形式,以此来有效的促进城镇化建设能够逐渐的向和谐化、友好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需的内在需求。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

不断的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思考,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推动相关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而不断的构建人性化、生态化以及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城市的内在品质。下面,就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2.1引导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维持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动力。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我们还应不断的引导产业的发展,进而就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经济资源。譬如:在运用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来建设智慧城市时,其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不断的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进而不断的丰富城镇的产业形式,以此来不断的促进城镇的产业化升级。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的引导相关的产业不断的落户于城镇中,以此来有效的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稳定发展。

2.2推动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光进铜退”和光纤到户政策,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并且保证宽带接入能力超过50mbps,甚至可以达到1Gbps。加快城市热点商圈无线局域网覆盖,从而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宽带化传输通道、承载网络。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建立城市消费需求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与农产品供给的紧密联系,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更好的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完善电子商务基础信息,促进电子商务向餐饮、旅游、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

推动城市公用建筑、公用设施等智能化改造建设,完善建筑房屋、建筑数据库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减灾防灾预报预警信息化平台,建立全过程智能饮用水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和水务管理系统,建立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公共交通、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和综合客运枢纽等智能信息化系统,更好的发展差异化交通信息增值服务。同时还需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来构建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和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加强航运、港口、陆运等物流信息的社会化应用水平。

2.3建设宜居化生活环境

建立预警应急系统、环境信息只能分析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监测。根据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来进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和管理功能,发展面向养老、家政、社区和病患照料的信息服务体系,以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推广智慧家庭建设,鼓励将教育、医疗、政务、安防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设施接入到每一户家庭,提高家庭信息化服务水平。

3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有效的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而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思考,以此来不断的促进绿色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顾新建,代风,陈芨熙等.智慧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2013,19(05):1127-1133.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56-60,40.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97-102.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7

市”建设战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建设“智慧城市”提上了议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51个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管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本文通过比较它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内容和差异化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智慧城市”之共性

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率先成为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城市,并以此为契机,三地开始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天津紧随其后,在《天津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围绕‘智慧天津’建设的战略目标,实施‘六大信息化行动’。”目前,上述四个城市都在大力推进光纤到户工程,构建无线、有线双覆盖的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更快更好的建设创造基础条件。从建设过程来看,它们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保障,从强化基础设施入手,重点建设一些示范工程,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专项资金;从建设模式来看,它们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服务主体相似。智慧城市的服务主体无外乎是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自身管理四个主体,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在构建“智慧城市”时,都应从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自身管理四个维度出发,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地在构建“智慧城市”时,均提出实现公众生活智能便捷、企业智能运营、政府智能服务和城市智能运转的目标,差别只在于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基本构成相似。构建“智慧城市”一般都遵循以下建设模式:依托先进的信息感知技术和智能应用体系,例如物理网、云计算和宽带等先进技术,重点围绕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社保、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政务、智能社区、智能产业等多个领域,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实现产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智慧城市”的差异化分析

第一,建设基础不同。

北京——起步早、基础牢、过渡顺。在建设“智慧城市”前经历了“数字城市”的建设阶段,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北京”符合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的演进规律,也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次新跃升。

上海——投入大、示范多、技术强。上海作为国家新型产业示范城市,较早地引入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在行业、产业的应用,在“智慧上海”建设过程中努力打造产业示范区和功能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上海整体建设。

广州——定位高、视野大、要求高。“智慧广州”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重大战略举措。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立足点较高、视野较大,定位于建设亚太“智慧城市”,通过示范引领将天河区打造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天津——起步晚、产业带、步子大。相对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天津信息化基础最为薄弱,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天津借助滨海新区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集聚,以产业带动“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投资2800亿元打造“智慧天津”。

第二,所处阶段不同。

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综合因素的比较,如是否制订出台详细的智慧城市规划方案、是否有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大小、试点园区和示范区规模、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智慧化程度等,将智慧城市建设划分为“起步、展开、深化、成熟”四个阶段。综合四地在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以及示范工程等多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处于展开到深化的过渡阶段,而天津仍处于展开阶段。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被授予全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

第三,建设定位不同。

“智慧城市”作为实现城市化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其建设和发展定位受到城市整体定位的影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上海将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国际大都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广州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天津依托滨海新区,将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打造成为北方经济中心。鉴于此,我们根据四地的城市功能定位,将其“智慧城市”建设定位进行简单的属性归类:

“智慧北京”——服务导向型。“智慧北京”以城市管理为主,如建设和完善新一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旨在真正解决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以及城市运行的问题,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

“智慧上海”——综合功能型。上海在发展“智慧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世博会大力推动物联网技术,借助张江已经形成的RFiD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示范区,借助“智慧浦东”打造服务示范区,形成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和“智慧管理”综合发展的大格局。

“智慧广州”——民生导向型。“智慧广州”在建设之初就指出是建设“幸福广州”的重大战略举措,智慧广州建设要紧紧围绕着民生服务、民生福利开展,明确了其民生导向性特征。

“智慧天津”——产业导向型。“智慧天津”在规划之初就充分体现了产业导向的特征。在“智慧天津”建设2800亿元的投入中,有1300亿元将投入在培育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着力做大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六云”产业,推广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三云”应用。

第四,建设模式不同。

“智慧北京”——运用智慧管理,提升智慧服务。智慧北京“行动”计划致力于通过采取智慧管理的手段、方法,达到提升北京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例如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着力从城市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管理、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以及城市安全智能保障四个方面入手实行智慧管理,解决当前北京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智慧上海”——发展智慧技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上海”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

“智慧广州”——发展智慧人文,实现理念创新。“智慧广州”立足便民惠民,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整体规划理念创新。广州创造性地提出了智慧城市“树型结构”,在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子商务等领域较好地应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慧天津”——发展智慧产业,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天津”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依托产业行业和先进技术,以提高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为主体,以重点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为切入点,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努力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智能化服务水平,进而打造“智慧天津”。

以上分析表明,“智慧城市”的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基础、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定位等多个要素影响,进而导致各地“智慧城市”模式不同。在开启“智慧城市”大门的时候,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借助优势,体现特色,摸索适宜本地发展的“智慧模式”,避免陷入“样板化”建设误区。

更快更好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立结构化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国家—省—市—示范区四级“智慧城市”结构化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地方根据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级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地方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体现结构化和层次性,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内容要突出重点和倾向性。

加强制度机制和标准体系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出台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加强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涉及公众、企业、政府和城市管理多个主体,涉及医疗、教育、社保、城管、交通、产业、社区等多个领域,其建设复杂性大、投入成本高决定了很难全面展开、一次性建设完成,需要采用“示范先行、逐步完善”的建设模式,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区(园区、街镇)建设,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示范点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逐步将成功经验应用到其他领域。

运用新技术推进产业融合创新。云计算、物联网和宽带泛在技术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技术基础,信息化技术大规模、深层次应用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手段和有力支撑,“智慧产业”的形成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国家和各地应从整体产业规划出发,合理布局,优先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其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建成高效的产业基地。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8

自从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之后,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宁波又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不仅在国内率先举办了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大型博览会,还率先提出了系统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

正如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月娣所说,“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智慧不等于数字化

在中国移动的展厅里,两辆智能汽车身边总是人头攒动。这两辆智能汽车的方向盘边上均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市民可以通过它们获取详尽的生活服务信息。

“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的地位将愈来愈重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智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践路径上,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社会服务、百姓生活的融合,使得城市管理和服务更加便捷、人性化。要高度重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事实上,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大致要经历“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三个阶段,而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并没有认识到何为“智慧”和如何“智慧”,只是简单地将数字化与智慧城市等同起来,认为技术设备先进即可实现智慧化。

“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谢月娣告诉记者,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5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在宁波,建设出租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数字公路系统等智慧交通系统,能有效缓解“出行难”、“出行堵”等问题;建设远程医疗救助系统、远程医疗电子结算系统等智慧健康保障系统,可让市民看小病不用去医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医生。市民从登上公共汽车开始,到便利店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甚至是在餐厅吃饭、书店买书,只要用一张小小的市民卡就能完成所有支付,而这张卡就是中国首张具有金融支付功能的市民卡。

在采访中,宁波海曙区区长吴胜武告诉记者,宁波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通俗版”智慧城市,把智慧城市用建设的内容形象地浓缩为“云、雾、海、河、地、人”六个方面,更直观地解释了智慧城市应该具备的特质:“云”是指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相结合,应用平台和体系建设带来更强的决策、执行能力;“雾”是指物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海”是指要有一个“数据海”;“河”是指“整合”,讲的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更强的协调能力;“地”是指基地,也就是智慧产业基地;“人”是指人的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之一,而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是智慧城市根本之所在。

“智慧城市是系统工程,需要高度标准化和系统性。”谢月娣介绍说,宁波成立了国内首个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将主要从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和项目决策咨询等工作,为宁波市委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支持。“最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加上一系列规划和纲要的出台,都为宁波智慧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

智慧从顶层设计开始

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将智慧城市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创造宁波新优势的途径。今年6月,《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出台,智慧城市的建设从顶层设计起步。《纲要》将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建设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我市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谢月娣表示,宁波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发展的新优势。此外,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也是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宁波要实现从“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的跨越,必须加快建设高度发达的港口物流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实现港口物流、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港口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综合竞争力。

“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宁波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并把它列为‘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宁波市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高光耀告诉记者,宁波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并已经着手在杭州湾新区打造全新智慧城市的范本。先行重点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社会管理、三网融合、智慧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六项试点工作,稳步扎实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宁波还坚持智慧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统筹推进,力求通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来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智慧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智慧城市规划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智慧产业”。宁波市的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旨在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50%以上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1420亿元,年均增长17%,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谢月娣告诉记者,那时,软件研发推广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基地建设都将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园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应用为先落脚民生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本着一个规则:应用为先、产业为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民生。”在采访中,谢月娣告诉记者。

而本次宁波“智博会”也是以“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作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是首届智博会最大的参展商。

在中国联通主题馆里,围绕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几大领域,中国联通以及19家合作伙伴展示了最新开发的应用成果;中国移动则携11家单位共同带来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最新网络技术、“十大应用”及“基地”展示,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作为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先进应用,成为了全场的最大亮点之一;中国电信展厅则分为智慧城市、智慧民生、物联网精品、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农业和天翼展区七大板块,集中展示中国电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前沿应用和全业务运营的优势,通过中国电信的智慧农业m2m平台,农民可以轻松掌握大棚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从而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云计算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作为智慧城市的“大脑”,云计算平台能够为城市管理的各个关键领域提供强大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效、智能的管理。宁波的云计算部署也非常强调顶层设计、应用先行,既起到对智慧应用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也能引领智慧产业的建设。

在宁波,云计算的应用切口是物流。宁波市发改委规划法规政策处处长杨兵杰告诉本报记者,作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物流业在宁波的GDp中占比高达18%,每年创造507亿元的增加值。但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桎梏,宁波物流企业多达5000家,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不到三四家,物流企业也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变。为此,宁波市发改委牵头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为2.5亿元。而在智慧产业基地的部署中,云计算也作为网络数据基地的重要一极,被列入智慧服务业推广基地。

为了寻求智慧产业合作、扩大交流,在智博会期间,浙江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还签订了共同推进“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战略合作协议,宁波市与曙光计算机的云计算中心项目、浪潮集团在宁波的云计算中心项目、万国数据在杭州湾新区的数据中心项目等10多个总额逾60亿元项目也将签约,合作内容涉及智慧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智博会展览场馆,浪潮展示了由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海oS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装备构成的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由政务云、医疗卫生云、药品安全云、食品安全云、水利云组成的“智慧政府”系列行业云解决方案,以及能够构建完善三网融合应用的“媒体云”和能够实现更加敏捷高效管理的“企业云”。

城市档案

宁波:智慧城市国家综合试点城市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达760.57万,该市是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宁波也是浙江省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2010年宁波市实现GDp5125.8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在中央及浙江省的文件中,宁波市分别被定义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省经济中心。宁波物流业十分发达,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9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宁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9

然而,与发展共生的“城市病”也困扰着不断涌现的新城市和新市民。城市快速膨胀造成的交通、环境、住房、就业等问题不断挑战着传统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思路,城市发展模式方面也出现了“单中心”与“多中心”的争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nit)在过去二十年的爆发式增长,智慧城市理念已成为多数城市谋划中长期发展时不可回避的选项。

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原点

从国际文献来看,智慧城市(SmartCity)概念由新加坡学者mahizhnan于1999年首次提出,并将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作为其发展目标;而钱学森先生也在上世纪90年代指出,面对现代城市这一复杂系统,需要以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大成智慧学”理论作为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理论。无论中外,以市民为核心的人本理念可以被视为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原点。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计划开启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实践探索的大门。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热潮中,超过200个城市成为国家不同部委主导的“智慧城市试点”。然而,全国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多聚焦于信息化助力部分城市功能提升,缺乏对智慧城市内涵的深刻思考及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的总体把握,有“盲人摸象”之感。

随着更多学者开始使用“SmarterCity”来表征智慧城市,我们可能需要超出具体技术架构的束缚,首先承认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信息时代使城市生活日益美好的理念,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创新逻辑来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来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思考城市的发展策略,而不是在圈定发展目标后,只把智慧城市简单理解为利用技术的目标实现。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多中心结构

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城市发展真正的结合点在哪里呢?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沟通的便利性,也催生了属于网络时代的全新文化生态。如果说智慧城市就是“互联网+城市”,那需要叠加的显然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更是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是开放、共享、兼容、平等,其代表了一种新的资源供给与分配模式。从社交网络、维基百科到众包、众创、分享经济,无数web2.0时代的互联网成功案例都不同程度诠释着这一核心价值。我们也不难发现,符合这一价值理念的网络结构本身是多中心的,甚至是无中心的。去中心化正是web1.0向web2.0跃迁的一个重要标志,将这一理念推演到城市维度,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城市显然不应是“单中心”的。

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多中心”包含两个层面:首先,在空间层面,共享和平等的理念不支持资源的过度集中,资源的分散即意味着多中心,单中心辐射的资源配给方式显然与互联网思维南辕北辙;其次,在功能层面,开放、兼容的理念可能会将城市中心的概念碎片化,实际上这样的城市形态已初见端倪,不同年龄段的亲友造访你的城市时,你可能会带他们去不同的地方,因为他们的需求是有功能差异的。差异和特色的形成是资源流动与共享的前提,这种理念下每个城市单元可能都是中心,又可能都不是中心。

归根结底,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既指技术使城市能够贴心地为市民思考,也指更多市民的智慧可为城市思考,这种思考一定像云计算一样,是多中心和资源动态分配的。而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则是当前城市步入智慧城市道路上的重要中间形态。

城市副中心发展需要智慧要素

城市副中心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这是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大城市正在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在过去一年里参与了北京市通州区副中心建设的多次论证。通州区从北京整体发展目标嬗变和自身区位优势的结合点考虑,将自己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北京市政府东迁的计划又赋予了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定位。二者之间的发展目标和功能需求存在差异,关于通州未来发展路径的争论也是见仁见智。将视线放远,全国多个城市均有城市副中心或类副中心建设的规划,有些初具形态的副中心也暴露出了发展同质、定位不清等问题。

面对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遵循智慧城市理念,关注城市发展智慧要素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此前的实证研究表明,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政务信息化、监测智能化、软环境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人力资本发展和信息产业发展九个方面。基于对这些要素的重要性差异的判断,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考虑到副中心通常的地理位置和建设成本,一次性超前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可能是副中心最大的后发优势,这是后续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众多城市功能延伸的基础,也将是副中心未来的重要吸引力来源;

第二,基于大数据分析规划核心资源分配。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目标形态,也是一个求索过程。面对副中心交通、医疗、教育等核心资源配置的复杂问题,现在就应立即引入大数据分析辅助决策机制,并通过制度建设为将来基于数据动态调整配置方案提供可能,将智慧要素融入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过程;

第三,基于智能监测布局居住环境保障。居住环境是目前超大城市原有中心面临的困扰,也是副中心形成差异化定位的重要方面。传感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空气、水质、食品安全等居住品质的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能。智能监测既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区域数据积累并实现后续智能分析的有效路径;

第四,提升人口素质与区域软实力。忽略人口素质提升及区域文化软实力构建的副中心建设必然难说“智慧”,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的创新2.0理念也需要践行在知识社会背景下,这都对副中心的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斌栋、潘鑫:《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争论》,《城市问题》,2008。

2.宋刚、张楠、朱慧:《城市管理的复杂性与基于大数据的应对策略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4。

3.刘洁、高敏、苏杨:《城市副中心的概念、选址及发展模式:以北京为例》,《人口与经济》,2015。

智能城市的发展篇10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精神,是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为目标,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城镇化为最大的内需着力点,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切实提升民生福祉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模式。

顶层设计是对总体规划的具体化。规划是对愿景及其实现途径的描述。顶层设计可称为一个具体化的总体规划,也可称为对愿景及其实现途径具体化的描述。愿景及实现途径脱离不了现状基础,因此顶层设计包含现状基础的具体化、愿景的具体化、途径的具体化三个方面,但顶层设计并非对建设过程和建设细节的描述。

顶层设计的存在价值在于,为建设过程中前后建设内容的因果关联,建设对象中各个模块相互作用给出明确答案。单一的建设单元,并不需要顶层设计。而规划本身,特别是综合性规划,即无法明晰建设内容,也无法明确出建设计划,可实现的建设方案要素众多、关联复杂。为了理清建设对象、建设顺序、建设重点、建设成效,由此需要在建设初期开展顶层设计的工作。

因此,虽然顶层设计是规划的具体化工作,但不是现状基础、愿景、途径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罗列形成散列集合,而是对这些散列集合的元素进行归纳综合及序化。

一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要智慧地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智慧。“智慧”,从不同角度存在相似但不相同的称述,但统一和明确的认知,“智慧”属于一个能力的描述词。智慧城市,使城市更有“智慧”,而不是城市叠加或应用了某套冠名“智慧”的系统。

城市更有“智慧”,使城市的发展、管理、运行更为有序,能更好的解决城市的已有矛盾,更好的应对新增矛盾,整体城市在人与社会,经济与文化,城市与环境等诸多要素之间维持和谐统一、可持续化的发展态势。

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则围绕增强一个城市上述能力为目标开展。这是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感知城市”、“平安城市”最大的区别。

“数字城市”强调城市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各类手段、工具,提升城市的量化程度,进而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系统提升城市运转效率,而非直接面对城市发展能力提升的目标。

“平安城市”强调城市社会、民生的建设,重点解决个体与群体,人群与社会的矛盾>中突,着重在流动人口、治安巡防、突发性等方面的处理能力给予提升,这是一个具体能力的提升建设工作,并非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设工作。

城市是承载社会主要人口居住的相对有限的空间区域。人群的密集,各类行为之间交错影响,城市的各个问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因果关联。简单的从单方面入手,解决单方面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综合问题,同时也不能体现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的“智慧”。这是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体制机制的调整,使得城市现有的发展更为有序,解决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是智慧城市建设所面对的工作内容。

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两个重要的特殊性,一是不单单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工作;二是不以实际建设内容完成度为评测标准,城市问题处理能力提升度来判断。

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建设,复杂度远大于已有各类系统建设。其脱离不了顶层设计。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智慧”型系统的建设,如果错误地理解,就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无本溯源,无据可判。

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只是一系列“智慧”应用系统的堆砌,这必然会对地方政府的领导小组带来疑惑:首先是一系列“升级”版的智能系统,是否能有效解决现有城市问题?其次,这些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所起作用的因果关联如何梳理清楚?第三,如何确保这些系统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具备处理能力?

这些疑惑产生的原因是“顶层设计”的设计者错误地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智慧城市的建设,源于本地区的规划。是对本地区发展及管理能力规划的具体化工作。而非一系列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具体化工作。此处的规划,区别传统的规划,更多的包含了对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愿景,包含了城市未来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愿景。

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系统建设,需要使城市更为“智慧”,使发展更为跨越,使城市面对各类问题的响应及处理能力更为提高。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源于本地发展规划,测于城市发展及管理能力对比。

能力的提升,并非一个绝对的指标,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评定,是通过纵向与本地历史、横向与周边地区进行差异性对比所得。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首先是对城市发展及管理能力规划的具体化工作。此处的规划,在结合并统一区域、省市、中央的规划要求和指导方向下,更多以现状问题的展开为起点,对合理化城市运行愿景做描述。

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首先包含一张基础框架图,该图描绘的是城市发展中各类现有问题的综合分析几应对策略内容。包含问题的分类,和问题之间的关联以及管理策略的应对联系。

通过一些简单具体明确的问题,进行展开,并综合整理。例如,我们的城市,现有路网的压力,是否能够支撑更多私人轿车,是否需要通过扩大公共交通能力,解决交通问题。这是一个发展方向的决策性问题。

再如我们的大型医院负载是否过饱和,社区诊所是否闲置?如何合理利用后者,缓解前者压力?这是一个资源合理化利用的问题。

再例如,若某个城市停电3小时,整体城市运转会出现什么问题?又若某城市对外公路阻塞7天,保障性物资运输会出现什么问题?再如封锁指定道路3小时,对城市市民出行会带来多大困扰?这是一个城市运转压力测试的问题,反向检测当前城市对各类不同程度问题应对能力的问题。

智慧城市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有序,城市解决各类问题矛盾能力的提升。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基础是问题分析框图,而非系统建设框图。但光有前者并不能推进实际建设工作。系统建设框图,源于问题分析框图,并需要一张城市综合管理机理分布图(第二张图)。该图存在的价值在于连接了问题和建设系统之间的逻辑关联,对建设系统的评价给出了有效的测试方法。

缺失了第二张图,仅有问题分析框图和建设系统框图,则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不需要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不需要体制机制的调整。由此导致,各类可量化、可计划、可形成方案的建设内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整体目标脱节。这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但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建设后的系统功能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如何对接?如何有效的跨越式的提升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独立的一张“智慧”型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框图并不能给予说明,而建设的评测也无从展开。

三我国智慧城市应从小地区做起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综合建设问题。其成效也依赖各类系统的综合良好运转。简单的从某个方面进行建设,无法有效验证当期建设的成效及整体建设计划的合理性。

从一个大型城市全面铺开,在无法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导致城市的问题激化。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应该从区、城镇、城乡展开,既降低了整体系统的建设规模,也有利于与周边区域进行横向对比评测,可快速有效验证“智慧城市”这个创新性建设思路的具体实施方法的正确性。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的建设,包含了极强的区域特性。每个城市具备自身的现状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而区域内的试点建设,失败对整体区域的影响较小,成功则便于对区域内具备相似现状特点的周边地区有效推广,形成有点扩面的快速建设效果。

当前我国的发展,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包含内需扩大、共同富裕两个内容。简单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高端信息化的建设,只会强化一个错误的概念,智慧城市只有先从相对发达的大型都市开始。这会形成马太效应,大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越发完善,欠发达地区越加落后,区域发展越发不平衡。广大劳动力无法在国内各地均衡发挥价值,内需扩大的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智慧,本身是一种能力的描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新农村的城乡跨越式发展,均可以体现当地政府决策的“智慧”,参与的企事业单位建设的“智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可以说是智慧的利用“智慧型”信息化系统,推进我国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特定地区工业化的建设工作。

错误的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内涵,则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然产生偏差,更对小区域,城乡的“智慧”建设带来阻碍。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从小处开始,不从落后地区启动,也会增加这一创新性建设思路的实现难度。

四小结

智慧城市的建设,强调能力的提升,依赖各类系统的综合和各类手段的协同,从小地区试点,从欠发达地区起步,更有利于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舒缓,更有利于降低大型城市外来的各方面压力,更有利于缓解我国整体各类矛盾及问题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