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11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1

引言

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同时在市场导向下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但尽管如此依然存在部分问题给生态农业旅游深入发展带来了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旅游将是旅游行业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必然需要采取相关完善措施对整个生态农业旅游体系进行完善,进行针对性规划,以期农业生态旅游带来更为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当前生态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休闲为主,多数农业生态旅游都体现了“农家乐”特色,因此整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生态农业旅游都以观光为主。在农业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也出现了融合态势,这种情况下使得农业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一定覆盖面的产业链,在这种旅游模式导向下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创造一定利润或价值农业生态旅游促进了地区景点建设,而地区景点建设又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从生态农业旅游分布来看,多集中于某些区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农业旅游覆盖面并不平衡。

二、当前生态农业旅游问题分析

(一)政府调控有待完善

对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而言政府调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现状来看政府调控工作显然有待完善。很多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是民间自发组建构成,这使得项目雷同情况严重,无法彰显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化元素,因此无法吸引旅客。在基础建设上无法与旅游需求达成匹配,例如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都不够到位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阻滞。在政策制度方面还存在漏洞,另外在执行力方面力度还不够。

(二)市场竞争不够规范

尽管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已经有20年以上历史,但整体市场氛围并不乐观。首先生态农业旅游涵盖范围较大,不仅仅涉及到农业、同时还涉及到旅游、建设、水利等多方面。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制定有效的政策进行管理,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紊乱。与此同时部分项目之间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出现了不正当竞争,项目内容没有深度,过于肤浅。归根揭底还是因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导致。

(三)产业缺乏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呈现了独立性属性,因此应该突出其农业特色,将风格化元素、休闲化元素、以及乡土气息展现出来。但很多项目过分依赖于旅游景区效应,无法独立自主运营即不能生成特征性元素来吸引客户,也就是说无法生成具有特征性的产品,这也就导致客户源不够稳定,无法产出稳定效益。

三、完善生态农业旅游对策探讨

(一)加强政府调控作用

若要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必然需要强化政府调控作用,以政府作为引导对整个行业进行细致化、科学化规划从而促使行业发展。政府可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区域经济,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农业旅游获取足够的资源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审批申报制度促使项目规划完善化,降低项目开发的随意性与满目性。扩大旅游宣传,借助各方媒体或媒介来吸引客户,做好宏观管理工作。对硬件设施及软环境进行完善,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及商业氛围。

(二)完善市场机制

为促使生态农业旅游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则需要对市场进行完善化管理,保持市场处于稳定运行态并保证市场秩序。以市场为依托给生态农业旅游创造发展机遇。市场的规范可以促使产业良性竞争,这对于产业整体前进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生态农业旅游能够与其他产业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商业联盟,达到共赢目的。

(三)发掘产业亮点

发掘产业亮点将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其中。生态农业旅游核心部分在于它的生态性,如果需要发掘出产业亮点就必然需要提升产业中的技术含量。例如可将新型生物工程材料应用于农业上或将新型种植技术引进至生态农庄等,使得生态农业旅游朝着产品化发展,以产品的形式向外界推广。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将产业中的亮点发掘出来,来吸引更多的客户。

四、结语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龙湾;农业生态旅游;现状;问题;吉林辉南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14-01

辉南龙湾有独具特色的火山口风貌,同时又具备湿地所特有的景观;美轮美奂的人文建筑错落有致,奇幻优美的古代传说令人神往。既能感受到水与火的交汇,又能领略情与景的融合。景观特异,是蕴含丰富的自然特色的山水奇观,其独特的火山资源风貌、丰富的森林储备使龙湾享誉国内外,开发潜力巨大[1-2]。但随着旅游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及时反思,以推进龙湾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辉南龙湾概况

龙湾,地质学称其为玛珥湖(maarlake),是古地质年代火山运动而形成的,大约60万年前,这里发生过频繁而剧烈的火山运动,高温的岩浆上涌时遇到地下水急剧汽化喷发形成的低平火山口湖。公园内7处火山口湖如北斗七星状有序地排列在不足30km2的范围内,每2个湖相距5~7km。经专家考证,是我国单位面积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成因最典型、状态最原始、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湖群,堪称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和世界最典型的玛珥湖群[3-4]。

1.1生态资源

龙湾生态体系的基本地貌特征为火山地质,是多种生物物种共生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系统内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约有279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如东方白鹳、金雕、紫貂等;野生植物有462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1种。

1.2自然景观

龙湾公园规划设计了十大景区――“七湾、一瀑、两顶”,即三角龙湾、大龙湾、二龙湾、小龙湾、东龙湾、南龙湾、旱龙湾、吊水壶瀑布、金龙顶子山和四方顶子山。7处火山口湖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密集地散落在崇山峻岭中,与飞瀑流泉、险峰山峦相映成趣,演绎出一年四季古朴原始、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

2辉南龙湾发展进程

辉南龙湾原名为“辉南县龙湾自然保护区”,1990年辉南龙湾经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三角龙湾部级森林公园”;1999年,更名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并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以及全国摄影家创作基地;2003年6月6日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为吉林省林业厅直属事业单位[5-6]。

2009年5月9日,在龙湾举办了“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暨慰问全省抗震救灾白衣战士龙湾之旅公益活动”,花卉节特邀全省赴四川地震灾区的15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活动,并观看了主题为“龙湾杜鹃情慰英模”为主题的文艺慰问演出。

3辉南龙湾旅游现状

辉南龙湾独具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资源,来到龙湾让游人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一般,让人留连忘返。自从1992年开始对外接待观光游客开始,龙湾也进行了不断的修缮和开发。建立了由大龙湾至吊水壶的生态沟,全长近4km,所有的道路都是由石块和木板拼装而成的,同时,建造萨满图腾林、女真树鼓、特色栈道和木桥等人文景观。

龙湾每年旅游旺季为5―10月之间,接待游客达10万人以上。附近的村民也做上了本土特色的小本买卖,在龙湾景区附近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店也林林总总。通过龙湾的农业生态旅游带动了周边村、屯、镇的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经济收入。

4龙湾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旅游区资源过度开发

为了不断吸引游人观光旅游,龙湾旅游区存在开发过度情况,大量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人文景观的修建,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其他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也存在着此类问题。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1/5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因发展生态旅游而过度开发的现象,并且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情况,并且仅有少量旅游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严格的旅游人数控制[7]。

4.2经济效益趋势过重

辉南龙湾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把经济利益放在了核心位置,却未充分考虑到开展生态旅游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未进行充分的预测、评估。大肆建造了诸多人文景观,大量利用自然资源,容易导致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景区自然资源退化,不利于龙湾生态旅游的永续发展。

4.3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在龙湾游览、观光的游人不理解生态旅游的含义,不注重保护环境,随意折采花草、破坏树木、乱丢弃垃圾,造成生态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普遍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己有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4.4季节周期性强

在龙湾真正游览旺季是在每年的5―10月之间,也就是说1年内有6个月的时间整个龙湾几乎是闲置的。

5结语

目前龙湾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的人们的重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遏制这些负面影响,使农业生态旅游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对于辉南县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郭彩玲.区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4):191-194.

[2]徐颂军,保继刚.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J].经济地理,2001(3):116-120.

[3]杨晓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75-79.

[4]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2):31-33.

[5]郑薇,张吉立.衡水市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0(9):198-200.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

1农业生态旅游内涵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3]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J].经济地理,1996(1):99-101.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河源市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河源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河源市优厚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赢。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铁路、公路,尤其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完善,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形成粤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发展生态旅游观念的指导下,河源市政府提出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之乡”的旅游宣传口号,并获得了“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旅游城市”等殊荣。河源市政府将河源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为时不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旅游经济的目标将逐步实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现对河源市生态旅游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对策。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机遇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悠久的历史。河源历史悠久,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客家古邑”。客家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从遥远的中原迁居到河源,并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2)丰富的自然资源。河源有着一流的水、空气和一流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享有“万绿河源”的美誉。同时,它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万绿湖和广东第二大水库枫树坝水库。另外,河源享有“温泉之都”的美誉,地热资源非常丰富。

(3)独具特色的恐龙文化。河源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故乡”,拥有世界第一的恐龙资源。现今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近14000枚,已于2005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河源恐龙资源最特别之处在于,集恐龙蛋、恐龙骨骼、恐龙足印三种化石于一体,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边与梅州市、汕尾市接壤,西面与韶关市毗邻,南部与惠州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交界。同时,河源市距离珠三角经济区较近,是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又是重要的中转站,因此吸引着众多的珠三角游客甚至广大的华南地区的游客。

3.市政府高度重视

河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强市”“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旅游城市形象,使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

二、发展生态旅游劣势与挑战分析

1.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首先,公共交通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尤其是自助游,难以开展。其次,河源市区一些公共场所脏、乱、差,垃圾桶较少,垃圾随处可见,影响了城市市容。公共场所相配套的公共厕所较少,卫生不过关。第三,酒店设施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2.旅游人才缺乏

旅游教育落后,缺乏资金建设完善设施,仅有一所大专院校,缺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教育机构。

3.旅游产品单一

景区项目设计同质化,参与性和娱乐性不强,易产生恶性竞争,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旅游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导致旅游消费份额较少,只占15%左右,而旅游者85%的费用花费在吃、住、行上。

三、生态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1.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加大对公共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完善市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的建设,同时不断提高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方便游客出行。

2.加大旅游人才教育投入

政府要注重旅游人才的培养,增加旅游教育的投入,建设一批高等旅游院校,为河源旅游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合理设计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林业建设;生态旅游;林业建设;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3-0160-01

生态是固原市宝贵的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固原市发展全域旅游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红色生态旅游品牌,着力将固原建成享誉国内外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原州区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原州区委、区政府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提出“生态立区”战略目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实施了贺家湾水源地保护、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建设、须弥山旅游线路绿化、万亩绿色枸杞园建设、长城梁景观绿化、禅塔山景区绿化、东岳山森林公园及开城镇刘家沟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等重点工程,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巩固了林业建设成果,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内生态环境,有力促进了全区林业建设工作,在固原市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但是固原市生态旅游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重造轻管

植树造林需要“三分造,七分管”,只造不管,导致林木个体之间及杂草竞争剧烈,幼树生长衰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大量的林内杂草、枯木不能及时清理,造成资源浪费、病虫鼠害严重,也使林内火险等级升高。

1.2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不高

原州区属典型的缺水地区,年平均降水量350~650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而林区多集中在深山区,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造林以春、秋季栽植油松、云杉、樟子松大苗及山桃、沙棘为主。加上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部分采取招标制和合同制管理实施,由于造林标准低,与实际生产需求不符,造成资金短缺,整地质量不高,且边整地边造林,无蓄水,栽植后浇的定植水很快被周围干土吸收,苗木因缺水而死亡,导致成活率、保存率低[1]。

1.3管护难度大

近年来,自治区对中南部干旱片带的群众进行大量的移民搬迁,林地面积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有少部分群众居住在林区,这部分群众生活以农牧业为主。虽然自治区、原州区出台了一系列封山禁牧政策,但是由于群众思想认识低,观念转变慢,加之缺乏专业管护人员,偷牧、溜牧等毁林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造林质量,导致管护难度大。

1.4防火机制不健全

防火基础设施薄弱,不具备扑救森林大火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装备落后,管护设施差,地域分布不平衡,队伍实战能力差;无专业化防火队和固定的t望塔,交通工具缺少,管护物质严重不足,防火道路建设不到位,通讯联络不畅,扑火设备仅有风力灭火机、铁锹、扑火刷等[2]。

1.5项目引进少

原州区地处固原市重要位置,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经济薄弱,加之投资不足,不能形成区域性、综合治理效果。

1.6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全系统职工大中专及以上学历占24%,招工及退伍军人达76%;护林员大部分为中、小学文化程度。

2对策

2.1加强领导

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动员全民大办林业,一把手亲自抓,主管副区长、林业局具体抓落实,动员组织乡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全社会人民,科学规划,多元化投入,大力开展精准造林、封山绿化,高质量治理流域,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扭转造林质量不高的势头。

2.2科学管理

原州区生态建设本着以林场、流域为单元,加强对现有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对疏林地和残败灌木林地大力推进封山育林,对林地镶嵌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真正实现山、水、田、林、沟、路综合治理,选择适宜树种的壮苗,进行精准造林,对林地进行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对已发生病虫害的植株进行卫生伐;对天然林和重点公益林进行抚育管理,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做到治理一片绿一片。同时,清除林内可燃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3]。

2.3健全管理机制

管辖区乡政府,积极响应自治区政府生态移民项目,在原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林区少数群众进行移民,一方面通过移民增加群众收入,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善林区的营造林环境,对生态建设重点区进行全面禁牧,建设护林点,加强巡护,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2.4规范资金运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林业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实行每季度公开财务收支,加强审计监督。

2.5建立健全防火机制,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随着毕节市旅游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各级政府森林防火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投资,加强防火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森林防火队伍,通过防火实战演练、加强专业和业务能力培训,使之具备扑救森林大火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提高各类扑火队伍的应急反应素质和扑救火灾能力;通过共建措施,建立起警民联防机制,把森林防火办成全社会的共同事业[4]。

2.6加大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改善旅游软硬件环境,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

3参考文献

[1]朱春花.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99.

[2]米吉提・赛多拉,阿衣夏木・亚库甫.新疆林业生态破坏的危害及林i建设与发展[J].自然科学,2015(10):76.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6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7

【英文摘要】asaeco-tourism,Grasslandeco-tourismplayanimportantroleinthemoderntourismindustry.However,thereexistalargenumberofproblemsinpractice,suchasenvironmentaldestruction,environmentaladministrativeomission,tourism,environmentalcapacityandotherissues.Basedontheanalysisofitscauses,theauthorexploresthewaysoftheprotectionofgrasslandeco-tourisminlegalarea.

【关键词】草原生态旅游;旅游环境容量;环境保护;法律保障

【正文】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由美国学者贺兹特建议对文化、教育和旅游进行再反思,并提出包含生态旅游含义(ecologicaltourism)的倡议。即提倡对当地文化与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足的旅游活动。自此,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开启了生态旅游的新时代。草原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多功能性。它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营养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游憩休闲方面对维护人类生存,保持生态平衡起了重大作用,因而草原生态旅游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因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财富的增长,人们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人们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释放压力,回归精神的宁静,这使得生态旅游在国内异常火爆。尤其是草原的夏秋,香花遍野,芳草依依,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因而草原生态旅游也成为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种体现。当前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原则等方面给予很大关注的同时,也为草原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学术专家以、旅游业内人士及生态旅游爱好者们一直都在探讨,希望中国能早日出台生态旅游质量标准,促进中国生态旅游稳步、健康、科学发展。因此,从法律层面探讨草原生态旅游的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草原生态旅游概况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而且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草地类型。从热带亚热带草地、温带不同类型草原,泛滥草原(又称河漫滩草地)到高寒草地等,有草甸,有草原,有荒漠。各种不同类型的草地,由不同的植物组成,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呈现不同的景观。草原不同于森林、农田,它以其辽阔美丽、多彩而为人们所称赞。正因为如此,草原对人们有巨大的吸引力。草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十分突出。比如有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若尔盖大草原,有“手摸白云天,脚踏花草地”的空中草原,有保留着少数民族文化遗风和生活习俗的呼伦贝尔东部草原,有“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之称的伊犁草原,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有上千大小湖泊的鄂尔多斯大草原,和群山争雄、江河奔流的川西高寒草原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草原,以其特有的风景、地貌和民俗风景吸引着大批累于都市繁重生活压力的人们参观旅游。因此,国内草原生态旅游前景良好。然而,草原生态系统如其他特定生态系统一般,具有自身的群体、群落发展和结构。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其中,人类活动对这一动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在全国绝大多数草原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系列生态问题,如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气候恶化以及严重的鼠害等等。这是由于人类生态观念不强、盲目发展而对草原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违背于可持续发展道路而造成的生态恶果。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面积已近18万平方公里,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因沙漠化已丧失了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草原生态形势严峻。传统的草原旅游给当地经济与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利益,但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环境、教育、民俗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甚至旅游部分地加剧了景区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草原生态旅游又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二、在草原生态旅游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来说,草原旅游资源,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及独有特色,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则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草原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bearingcapacity)有限。作为对生态旅游生态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的旅游环境容量(teCC),是衡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数。其内涵为:“某一生态旅游地环境(指生态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生态旅游相关者)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旅游消费舒适度减弱、旅游经济受损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生态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生态旅游活动强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1]根据这一概念,不难看出,它是衡量生态旅游环境保育和生态旅游发展之间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开展生态旅游时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又要强调生态旅游活动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据此也可得出:草原生态旅游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旅游环境容量出现偏差。对这一地区的开放就必须谨慎,游客流量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就必须考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2]第二,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1、草原生态法律体系不完善。一些从事旅游管理的部门人员和部分学者,往往热衷于资源的开发、景区的规划设计和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分析研究,而不太注重从事宏观的诸如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分析研究,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政策滞后于生态旅游的实践。[3]在旅游法方面,没有全面规范旅游业的基本法,而且规范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也存在虚置问题。并且法律运行保障不畅,具体如何落实和操作一直缺乏程序性的落实机制。环境保护方面也没有针对旅游尤其是草原生态旅游这一特殊行业可能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必要的规范。这对草原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开展是个巨大的隐患。2、草原生态旅游法律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就草原生态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管理权限和管理重点,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这就使得草原生态旅游区管理出现不作为、滥作为或者各自为政,极大地影响草原生态旅游的进程。第三、缺乏科学的草原生态旅游法律保护意识。虽然追求健康、亲近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存在着“挂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环境之实”的现象。这也说明人们对草原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第四、草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不健全。因为草原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必须有相应科学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有一整套系统衡量草原生态旅游质量的标准。第五、法律监督不力。有关行业法规亟待出台,监督稽查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4]

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一步更好的用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草原生态旅游

草原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必然符合生态旅游的较高层次要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如下简明公式表示:

生态旅游=感受与享受自然+认识与研究自然+保护与发展自然[5]

为了使草原生态旅游能达到这一理想化状态,具有刚性特征的法律则责无旁贷的充当了“保护者”的角色,以期能更好的为草原生态旅游保驾护航。具体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草原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草原生态旅游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从行政法律,规章的制定,到具体办理草原资源征、占、用的相关手续,并监督管理草原资源的使用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草原生态旅游设计规划、建设到管理均以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作为统一协调的国家旅游局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就明确于制定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管理和旅游消费引导方面。

(二)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

国际生态旅游正处于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因而,可以从国外借鉴相关成熟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是在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均有成功范例。我国草原生态旅游应当积极地与国际接轨,将其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国情,来进行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工作。

(三)加强对草原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和对草原生态旅游者的监督引导。

在旅游过程中,导游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责任者。因此,在现有的导游规范管理基础上,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同时,由于草原生态旅游的技术性要求,也应在导游准入制度方面加入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能更好的为游客起引导作用。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草原生态旅游法律监督保障体系。

大量的法规出台,需要有力的法律监督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现。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界定资源管理,以旅游环境容量确定草原环境承载力,通过研究、管理和监测有效的公众参与,提出合理的生态管理措施,尤其要确定合理的游人量以更好的缓减草原生态旅游的压力。

(五)做好草原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旅游法律的实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助于草原环境的更好利用与保护。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草原资源的基本知识,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性,从而为草原生态旅游做好教育工作,使前来观光的游客有环境保护的观念。同时,明确实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科技创新观念,以科技作为旅游产业的支持力量,在国民收入的调配上适度加大生态旅游科技投入。比如,改良草种,改善草原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使之更易于生态建设,达到环境破坏最小化。

【注释】

[1]严力蛟.生态旅游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第313页

[2]黄沙.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法制与社会[J].2008.01(下)

[3]杨桂华、张志勇、徐永红译.生态旅游案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4第46-49页

[4]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课题组.西部开发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出版社[m].2002第59页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应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强调可持续理论,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除此之外,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渐融入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在旅游业的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提充分考虑了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由此以来,不仅仅会带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利用,而且还会对旅游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缓解近年来旅游资源的紧张状况,为人们的旅游生活提供更好地环境与更高的质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呈上升趋势,但是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存在很多的细节问题,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长远发展的基本载体,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旅游的环境、旅游点的文化设施等等,这些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是固然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未完善,这也是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之一,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才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地旅游环境,所以想要发展好我国旅游业就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发展的重点。

2.缺乏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化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同样,信息化的出现也深深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对于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说,还缺乏信息化的建设。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所以他们的消费心理需求也在无形的变化着,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并没有味消费者提供更多网络渠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旅游信息的认识与收集。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要增强信息化建设,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网络渠道,这样以来,不仅仅有利于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旅游,也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我国旅游业的信赖与支持。由此可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总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就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水平都偏低。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区域出现开发不平衡现象,例如西部地区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它的价值;其次,我国旅游资源的加工水平不够,很多旅游景点与文化都被忽视,失去了原本的开发价值;最后,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来说,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被破坏现象及其严重,所以为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此同时,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来说,有很多当地的优秀文化,所以旅游业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均衡,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区的平衡发展,才能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其自身的成长。对于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阐述,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有效的思路。

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这也是影响我国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缺少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业的管理者,管理者作为整个旅游企业的核心领导者,统筹管理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管理者的价值观与管理理念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无法有效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区域开发不平衡;其次,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如果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跟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可见,想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管理者就要将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2.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污染的加剧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是旅游业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逐渐加剧,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旅游资源的破坏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难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由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其次,在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人们还缺乏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许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收益,却往往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仅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中应该着重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有效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不仅仅需要旅游资源,还需要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开发,但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将重点放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从而忽略了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就会使旅游业逐渐失去市场,阻碍自身的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国内外市场促销,以及培训专业化的旅游人员等。除此之外,中国是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的有很多领域,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所以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由此以来,资金短缺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所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这也是目前阻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难题。

4.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国家采用的发展策略,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备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用中,仍旧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与实践,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虽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但是往往只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把它真正应用于旅游资源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三个领域,分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三个方面也在总体上概括了现代社会的主要内容,所以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如果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之所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与实践,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管理者以及消费者没有从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行为上就会缺乏实践。所以说,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践与思想相结合来共同致力于它的成长。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的应用对策

1.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但是在上文提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下出了具体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旅游业的管理者加强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想要建立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和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整个企业以及员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凝聚力,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好榜样的作用;其次,建立完善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就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整体的规划,做到深入开发、全面开发、平衡开发,这样就会进一步缓解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经济发展失调问题,这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都在日益减少,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再生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就需要人们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能够缓解生态恶化。

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想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旅游业管理者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所以国家要对加强生态保护这一观念进行大力的宣传,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某些旅游景点的规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国家要强制控制开发。采取开源节流措施。除此之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这也就是尊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恶化,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还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增加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资金的投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因为无论是旅游设施的建设还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资金来加以维持,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所发展的产业相对较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往往缺乏对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这一点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一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进行改进,加大对我国旅游业的扶持,加大资金的合理投入,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对我国旅游业旅游硬件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首先,就要求政府的相关人员进行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所在,只有深入到实践,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旅游业硬件与软件的开发来说,应该进行平衡,共同开发,无论是旅游设施也好,还是旅游文化也好,要统筹兼顾,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旅游硬件与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树立新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共同理念,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有利于人类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当今社会,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必须树立新的思想,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旅游业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从根本上发展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就会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旭.基于煤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化工中间体,2015,12:118-119.

[2]陈晓静.欧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邢向阳.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

[4]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9

社区生态旅游与常见的个人旅游和集体旅游具有较大的不同,其主要是以社区内的居民为主体,并且在维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居民在旅游的同时加入到环境保护当中,使旅游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对于社区生态旅游还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而且其管理的机构也不固定,管理比较混乱。所以需要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得到完善。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三、结语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