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21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1

关键词:“互联网+”;设备管理;探研

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为生产的主要承载体,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情况、故障状态等是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设备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也是企业提高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随着现代企业深化发展,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及手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自此,各种行业的发展开始真正地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进入研究和摸索的时期。作为现代制造主要承载体的设备,其管理也势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所突破。如何将互联网的技术溶入设备管理中,从而提高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水平,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把故障预防水平和设备故障排除率大幅度提高,如何促进设备管理的标准化升级,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当前设备管理的状况

在我国现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多样化,所以设备的管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但从管理方式来看,企业对设备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静态统计式的管理模式,即设备的基本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都需要设备的使用者在设备管理登记册中记录,再上交班组或车间。因此这种静态统计式的管理使得设备的变化信息大大滞后,同时也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设备状态不清的情况。

2“互联网+”设备管理模式

建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设备管理模式是解决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变静态为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在当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计算机管理、传感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动态、时时性等特点,将设备管理放置到互联网状态下,实现在生产企业内部设备状况的实时共享。2.1搭建。“互联网+”设备管理的信息平台信息流的实现需要将设备、计算机和使用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构建以设备监控与管理的信息平台,其面向用户,实现设备基本信息,生命周期维护、故障预警和故障维修的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2.2主要功能构建。(1)设备信息管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对设备建立信息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设备的出产日期,设备的功能属性,设备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保养周期,设备出现过的故障情况,维修情况,当前的使用状态,并可利用影像记录典型维修过程。使用者通过设备专属条码或编号可以在信息平台中时时查询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GpS定位,即可查询设备所在车间和所占工位。(2)构建设备工作任务卡。设备的工作任务包括:定期保养、正常工作、待机和维修等。在不同的工作任务周期,针对相应的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上机处理任务的人员依据工作任务卡完成即定的工作。(3)定期保养提醒。要保证设备能顺利、高效地参与生产活动,设备的预防维护是必要环节。不同的设备,设备中的不同零件,根据使用周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失效,因此系统将全部生产设备的计划保养和常规保养任务纳入设备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根据时间设置,到点提醒,跟踪执行进度以及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划调整或变更。(4)维修管理跟踪。建立故障诊断维修专家系统,将故障点、故障的诊断与识别、解决方案相关联,利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设备进行运行监控,根据设备的异常点或故障情况自行初步诊断,发出报警信号,并同时生成初步的维修任务书,直接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电脑终端或手机终端,实现实时响应,在最短时间里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5)配件、备件管理。设备使用过程中,一些易损件需要长期有储备,建立配件、备件管理,基于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的维修频次,对配件、备件的数量进行跟踪,以及进库、出库管理,库存不足预警,优化采购及库存饱有量,保证配件、备件能及时采购合理补充。(6)任务追踪管理。根据任务情况,自工作任务后自动追踪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时,工作人员的占机时长,任务完成状态等信息,进而优化额定工作时间,核算工人的工时数,并可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3外延功能构建。(1)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通过图片、文字或影像等信息传输,与设备生产企业互联,对设备出现本企业维修人员无法解决的故障时,启动远程故障诊断机制,让设备生产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提出解决方案。(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自行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设备使用技术培训资料等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或讨论,在当前设备更新快,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更新的环境下,及时的提升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

3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只在起步阶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实业中的使用还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比如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是在硬件设计完善的前提下,而对于设备管理来说,传统的设备多是单机工作,对信息特别是使用情况和故障信息的提取必须完成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信息的收集提供必要的信号源,这是一项集传感、监测、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还需要加大力度开发与研究。同时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企业中专门从事互联网使用和维护的一般为专业的it人士,而管理和维修人员多数对设备熟悉,对互联网技术比较薄弱,他们基本只懂简单的应用互联网,但并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工作完美的结合,最终影响互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效果。这方面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是有待提高的。

4结束语

不论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否充足,“互联网+”的模式将是未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研“互联网+”设备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为设备管理者和维修人员提供了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维。

作者:邓岐杏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2]方东红,岳鑫隆,王野.高校设备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67-270,283.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2

一、互联网的企业信用体系简述

互联网的企业信用是指在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共享与其他企业之间通过网络互通、互联进行利益交易而产生的信誉活动的总称,一般在企业发展建设中主要分为商业信用、资金信用和商誉信用。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建设中,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保证了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对企业客户的信息数据库、客户信息的获取以及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披露进行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建立信用体系对其获取客户的可靠信息提供了保障,同时,能够确保企业和客户之间相互的对称活动。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信息资源互通、互联的企业信用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在大数据技术下能够从商业运作模式、企业经营模式以及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客户之间信用的沟通,加大客户对企业利益往来的信任,从而确定交易关系,实现企业与客户的互利共赢。

(一)全新商业运作模式客观要求

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全球化的资源共享发展,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得全球的业务资源共享往来变得更加便利,而随之带来的传统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企业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控制因电子商务而带来的企业风险,企业就必须对客户的信用互联、互通程度加以确定,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在销售中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做出科学的判定,但是,对于客户的信息资源的搜集和资源共享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而传统的人工搜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在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下,使得企业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更为重视。

(二)全新企业经营模式内在要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封闭式经营已经成为过去时,而企业联盟在企业发展中一以全新企业经营模式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下创建企业信用体系,以其作为企业之间能够密切合作的重要保证,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得客户在业务往来中具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并为企业发展带了更多的潜在客户,保证了客户队伍在发展中的可信度。

(三)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应题之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任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逐渐出现了分离,这就使得互联网环境下信用体系的资源共享建设逐渐面临巨大挑战,在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将计算机网络作为企业资源的互联、互通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具有核心性的网络平台。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要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安全的网络管理体系,而其中所包含的信用管理体系越来越体现出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需要通过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企业信息评估系统,通过对工作的逐渐完善来创建企业信用体系,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快速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互联、互通信用管理系统,就必须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升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出发点。

(一)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中建立信用体系,有必要建设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和开展互联、互通的网络信用管理工作来发挥工作人员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实质作用,并将信用责任落实到个人。在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将人员组织结构划分为矩阵式、职能型、事业部以及混合式的组织结构,但是部门之间也大多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因此,如何在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的信用关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可以根据互联网的资源开放性原则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并通过职能关系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紧密的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企业信用体系的有效开展,全面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第一,对资源共享之间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例如可以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行业的盈利性,、行业的周期性以及行业的成熟性作为企业对行业当前发展状况的评估,并通过行业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第二,对资源共享之间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对企业的市场分析、产品分析、风险分析、技术创新性分析、经营策略分析以及企业的信用记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之后考虑如何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第三,对资源共享之间的管理状况进行评估。通过对企业的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其管理状况做出明确的信用评价分析。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机遇挑战

1、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1.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

其中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增长0.7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提升2%。可以看出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存在客观基础,且该基础将不断稳固、发展。

第二个特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空便利。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上的限制,实行24小时全天候运营,使金融服务更加人性化,更贴近客户,更能满足客户需求。

第三个特点,是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自从他们出生的哪一天起,就是通过不断创新、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的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只有时刻记住客户的需求,才能使他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2、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2.1、美国的案例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自然受到不小的冲击,那么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可以先从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了解。

根据相关的研究著作,我们得到这么一条结论,从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看,并没有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很大挑战。“从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看,整体而言,互联网金融在冲击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也是在巩固传统金融的地位。美国移动信用卡、手机银行等发展较为快速,2012年增速分别达到24%和20%,但是这没有弱化信用卡、银行的金融功能,反而提高了传统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络的支持下变得更加便捷,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2.2、我国商行的案例分析

那么对于我国是不是影响也是一样呢?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各大商行的年报中窥探互联网金融对其业务发展状况的影响。

2.2.1、工商银行

在这里我们选取工商银行a股市场2013年年报进行摘录。

“电子银行渠道建设:以信息化银行建设为重点,紧跟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潮流,加强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应用,加快构建综合性、开放性的电子银行平台。2013年,本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突破1.6亿户,移动银行、个人电话银行客户相继突破1亿户。开电子银行交易额比上年增长14.8%,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业务笔数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至80.2%。”

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子银行业务笔数占全行80.2%”,超过五分之四的业务是基于网络进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可以发现工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方向上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银行信息化建设在工商银行企业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2.2、建设银行

同样选取建设银行在a股市场2013年年报进行解读:

“2013年,电子银行和自助渠道账务易量占比达85.40%,较上年提高3.68个百分点。”同样的,建设银行也把网上业务放在重点位置。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网络业务也有他自己的特点,“本行个人网银推出跨行资金归集、家庭现金管理、快捷转账、百易安、账户贵金属双向交易等功能;新增欢迎页及精准营销栏位;整合对公电子渠道,推出新企业网银;完成海外版企业网银二期优化和纽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5家海外分行上线推广;在支付宝、银联、铁路客运等领域的电子支付份额同业领先。”完成了海外市场业务的上线管理运营。

所以我们不难得到结论,我国商行从没有停止进军互联网金融,在重视程度上也没有像一些研究文章中说的“不足够重视”。

在各大商行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前提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户无疑问的提高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但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潮从没有把任何一家银行拒之门外,商业银行又有着顶尖的人力、智力资源,至于能不能拿到互联网中的一张门票,则要看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面对挑战,可能最大的风险就是墨守成规。”

3、建议与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其带来的新挑战,并由此重新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加快渠道转型,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效,商业银行已经在理念创新、业务创新等方面积极的面对新变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样的,也使得两者的合作成为重大可能。

事实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拥有者最广泛的资源,拥有者优势的政策地位,最重要的是拥有者极为广泛的智力资源,这一切,在互联网日趋重要的今天,都给予了传统银行极大的先发优势,商业银行面对冲击和机遇,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利用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先发优势,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也将朝着更深层次、更紧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联盛.美国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没有产生“颠覆性”[n].证券日报,pp.1-2,2712014.

[2]香曲尖措.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对比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3.

[3]郭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3.

[4]李海霞.利用网络银行优势打造银行众筹平台[n].河北经济日报,pp.1-2,1332014.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4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业工业互联网

一、“互联网+”的概述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崛起,世界正处在步向新的创新与变革的时代,这要归功于全球工业系统与先进的计算、分析、低成本传感技术以及全新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的更深层次融合有可能对全球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是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新方向。

在这样以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紧密结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的大背景下,我国于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并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扩散、应用的过程。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业大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1992到2012年这20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有大幅度的提升,从世界第七一跃升至世界第一,可见中国制造业雄厚的实力。但是,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人力成本明显上升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开始面临“用工荒”的问题。根据2015年8月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指出,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中国则需要0.96美元。该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很大压力,因为人力成本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

(二)易受国际因素影响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相关部门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面临重新调整,像纺织等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在2015年初,随着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宣布清算解散,微软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东南沿海出现了大批制造业企业倒闭的浪潮。

(三)技术水平不高

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目前,尽管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在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四)互联网应用水平低

根据2014年下半年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我国制造业中使用进行互联网办公的企业在所有制造业企业中占76.2%,这一水平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经常使用互联网办公的员工比例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其次,在沟通类、信息类、商务服务类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平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有提升的空间。再次,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内部支撑类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很低。

以上挑战的出现,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未来我国的制造业该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今后我国制造业发展路径

通过借鉴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计划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汇集了两大革命的进步,一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无数机器、设备和系统网络,二是互联网革命中出现的计算、信息与通信系统更强大的进步。这两大革命产物的结合就体现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元素:智能机器、高级分析、专业人才。而我国的制造业恰恰在这三个核心元素方面是欠缺的。因此我国要将互联网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为实现我国“互联网+”制造业的宏伟目标奠定基础。具体应做到如下措施:

(一)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紧密跟踪全球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新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搭建全球创新网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鼓励和支持与互联网密切结合的跨国公司、国际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对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再创新。

(二)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不断扩大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加快优化数据中心等应用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覆盖范围广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提高面向制造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提升企业对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水平,实现企业网络应用与传统制造行业基础设施的融合对接。

(三)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结合各方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高校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适合制造业企业自身发展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四)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

强化制造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互联网应用的意识,开展互联网思维培训;加快互联网开发、软件编程、电子商务等相关人才的培养;有关高校要积极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有关互联网制造业的课程,联合制造企业建立培训基地,进行相关人才的培训;加强高校学生互联网技术教育;鼓励相关培训机构与制造企业联合开展职工互联网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肖斌,赖新峰.“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柔性化生产研究[J].企业经济,2015,(09).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花联网+”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下,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各类信息技术皆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在其巨大进步幅度的影响下,各行各业均与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事业单位内的档案管理工作亦不例外。这恰好为事业单位内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了优化思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档案管理的结合能够令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够增强档案的利用率与利用效果,最终可使事业单位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与社会。

1“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1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缺乏现代元素

在“互联网+”时代下,与互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行业繁荣昌盛与否,融入了“互联网+”进行发展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迎合此趋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虽然也相应地融入了部分现代信息化元素,但信息化建设的落实度并不算高,较之其余行业仍然较为滞后,无法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真正优势,在实际对档案进行管理时未能真正应用到现代化管理元素,同时一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皆未能得到真正应用,档案管理手段更不尽科学,举例而言,在我国目前的许多事业单位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仍然仅仅限于档案的借阅登记,这种情况足以说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状况,如此现状已然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1]。

1.2档案管理创新不受重视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档案意识方面仍然有所匮乏,大多事业单位受意识影响,无法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久而久之档案的利用效率与利用效果也自然受到了影响,虽然我国于近几年中亦曾推动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但大多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模式仍沿用了以往的纸质档案管理模板,兼之对其进行创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故此档案管理的创新也一度停滞。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重视,领导在此方面的监管力度不足,档案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录入、整合等工作内容不尽及时等状况时有发生,档案管理方式相对落后,最终致使档案信息于完整性方面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也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带来了严重阻碍。

1.3事业单位内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足

由于过去我国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的认知性不足,单位缺乏档案意识,因此在传统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由其余办公室的职工兼任,单位内并不存在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兼职档案管理的职工一来可能在专业性方面有所匮乏,二来精力有限,在完成其本职工作之余难以真正投入至档案管理工作中,一般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档案收集、统计工作,这也是大部分事业单位目前的现状。除了这些未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单位外,也有部分事业单位设置了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但这些档案管理人员虽然任职于此,早先却并未接受过与档案管理相关的知识学习。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水平方面各有差异,但大多难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档案信息管理、处理工作,且放眼我国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多存在年纪较大状况,几乎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设备或新技术,无法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2]。

2“互联网+”时代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对策

2.1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建立档案数据库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档案信息进行利用,换句话说,档案管理的本质便是对档案信息进行资源开发、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纸质版的档案提升了档案管理的难度,也令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效率达到了瓶颈,难以再进一步,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又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事业单位应当抓住“互联网+”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加深自身对“互联网+”的理解,增大人力、资金及技术方面的投入,将人力、资金与技术投入至档案管理人才培训培养、软件硬件设施建设、技术革新之中,继而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真正将互联网融入至档案管理中,在高端化、科学化的软件、硬件基础上搭建完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除了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外,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亦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方式,事业单位在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后应当技术更新数据库,保证档案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实时录入,以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为根本依据推动单位内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对档案信息服务渠道进行积极、有效拓展,为档案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检索、查阅服务,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与效果[3]。

2.2提高归档质量,优化网络数据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下,先进技术争相涌现,这些先进技术已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样随着信息化建设在事业单位内的落实,日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度将会日益提升,专业能力再非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唯一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内的档案管理人员需紧紧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对网络数据进行优化,尽可能地确保网络数据的归档质量。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可尝试与新媒体运营商合作,通过对网络数据用户特征进行掌握进行网络数据的收集及分析,从根源上提升事业单位内档案的归档质量。

2.3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团队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资源的获取已不能成为制约各行各业发展的桎梏,行业、单位间的差距多存在于人力资源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打造高质量工作团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不仅仅需要强大的技术、资金支持,人力支持亦是其中关键点,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团队应当作为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待。在实际实施时,事业单位一来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与培训,令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得到有效弥补,二来也需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道德素养的培训,提升事业单位内档案管理人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令其以栖身于档案管理岗位为荣。除了专业能力、道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培养亦需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进行,可采取新老职工分组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令老职工的“经验”与新职工的“创新”进行结合,通过相互学习保证所有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另外,事业单位也应在单位内部设立档案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定期考核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可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设置激励制度,对年度、月度考核及日常绩效成绩较高的职工予以职称等方面的奖励[4]。

2.4对信息化环境进行优化,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水准

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而言,安全性是保证其得以长久持续与运作的根本保障,通过对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档案管理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内的安全隐患多来源于软件、硬件、人员、信息、社会环境、内容环境等多种方面,在这多方面的内容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便是信息的安全保密,实现信息的安全保密正是提升档案信息安全水准的要旨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事业单位可以自规章制度、运行环境进行落实,举例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共享与传播皆具有开放性特征,这无疑给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题,针对这一点,事业单位需要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对漏洞进行修复,定期、不定期地关注计算机病毒的新变化并预先制定好应急措施,以此提升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安全;而除了“线上”保密工作外,“线下”保密工作亦是保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点事业单位应当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进行落实,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提升档案管理安全水平。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对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如“及时雨”,能够令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突破以往的桎梏,以更加科学化、高效化的姿态向未来迈进。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事业单位首先要做的便是意识到自身现状,意识到目前单位内档案管理所存在的“缺乏现代元素”“档案管理创新不受重视”及“单位内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等弊病,并通过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建立档案数据库以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提高归档质量、优化网络数据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通过打造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团队来解决事业单位内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足的弊病,通过对信息化环境进行优化、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水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水平与质量,有效发挥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以档案管理为基点为事业单位其余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辛克盛.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时效性提升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0,25(7):27-29.

[2]刘爽,王静.“互联网+服务”下医院因公出国(境)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利用[J].兰台世界,2020(1):62-64.

[3]王齐,张江珊.“互联网+”背景下档案公众参与融合探析———基于江苏省各级档案网站公众参与板块的调查分析[J].山西档案,2020(1):125-131.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6

科学评测

《网络传播》:能否请赵总简单地介绍一下CR-nielsen的背景状况?

赵舸:大家对华瑞网标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华瑞网标的合资方以及合作伙伴的话,想必大家就都很了解了。华瑞网标(CR-nielsen)是国际领先的市场咨询公司――尼尔森集团旗下负责在线业务的中国合资公司,CR-nielsen的数据合作伙伴是中国网站排名网(.cn)。依托如此雄厚的背景和丰富的资源,我们对CR-netRatings的市场前景有着充分的信心。

《网络传播》:提到新推出的CR-netRatings这个产品,赵总能否介绍一下?

赵舸:准确地来讲,我们新推出的CR-netRatings这个产品的内容不仅限于提供网站排名的数据,更多的则是数据分析方面的服务。

大家部知道,针对网站排名方面的数据,目前国内有很多数据研究机构都有涉足,但是在数据分析服务方面,整个行业当前依然面临着缺少有权威、公正、科学的数据分析服务提供者的局面。CR-netRatings新产品的推出,彻底地打破了这个局面,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贴心的服务。

《网络传播》:既然这样,那么CR-netRatings这个新产品中,都包括哪些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分析服务内容呢?

赵舸:CR-netRatings当中,共有七个大的功能模块,分别为网站全国排名、流量趋势分析、用户重合度分析、人口特征分析、目标群体匹配分析、网站省级排名和网络应用市场分析。从指标上来看,CR-netRatings中提供了包括UB(独立访问用户)、tS(总访问次数)、UBFreq(访问频率)以及aSD(平均访问停留时间)在内的多项指标,这些模块中使用的各种数据指标,完全符合了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定义,从定义上严格把关。此外,无论是对于网站主还是网络从业人士而言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网络传播》:据我所知,nielsenonline有一个类似的产品叫netRatings,那么此次这个CR-netRatings和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赵舸:CR-netRatings和nielsen在各种指标的数据当中,还提供了网站的全流量和样本流量的各自状况,方便用户进行对比分析。

以“网站全国排名”这个模块为例,在这个模块中,用户可以选取“按品牌”、“全部排名”、“分类排名”以及“分类总体指标”等多个方式来定制自己需要的网站排名数据。此外,数据分析的时间段落也可以自行设定,用户可以查看周报、月报或季报等多种报告模式。使用这些功能,用户不仅可以查看到某个品牌网站下的各级子站点的流量数据明细。还可以查看到某个时段内各行业网站的总体流量数据状况以及变化程度等多种信息。

这些只是一些相对简单的数据服务,CR-netRatings这个新产品中涉及到的数据分析服务还包括很多,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就是“人口特征分析”,在这个模块中,用户可以分析访问某网站用户的具体状况、与目标客户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重合度等,这些分析online在海外现有的netRatings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CR-netRatings是在netRatings的基础上,针对国内互联网行业和网站主的需求,加入了本土化的数据以及更契合国内实情的数据分析服务之后,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产品。在CR-netRatings当中,我们加入了国内的网络数据,在充分了解国内网络流量以及互联网从业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现状设计了全新的分析计算体系,它集国际上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本土化的现状为一体,能够更好地为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提供服务,促进中国互联网行业健康而又快速地发展。

《网络传播》:CR-nielsen采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来确保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呢?

赵舸:很高兴你问到了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国内互联网数据分析行业当中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知道,数据采集工作是数据分析的基石,否则再科学的算法也只能是无米之炊。CR-netRatings的数据首次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模式,这三种数据获取模式包括:toolbar客户端数据、在重点网站加码以及部分sp运营商提供的原始流量数据。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将这三个渠道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打破了单一数据采集模式,从而保证了客观、科学的分析结果。

其次,科学的统计算法是数据分析行业的核心。作为在数据研究市场上有着80多年历史的公司,尼尔森集团拥有成熟的统计方法论与算法,而华瑞网标也对CR-netRatings做了大量的本地化开发工作,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很多人通常会把数据分析等同于数据统计,实际上这是一项结合了行业经验、专业知识、本土化开发的综合业务领域。如果仅仅是算数并不难,但要是涉及如何建立模型、如何判断原始数据的偏差、如何从统计结果中发现规律、如何积累出新的算法结论等问题时,就需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为基础,才有可能完成,而这些恰恰是CR-nielsen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最后,在数据分析过程当中,审核管理机制是客观、公正的保障。做排名分析既是引人注意又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事,所以公正与客观是我们的命根。恪守职业道德是做这一行的基础,科学的审核管理流程则是客观保障。在中国做排名分析是一场博弈,其中涉及很多因素。技术可以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度,但无法代替科学的管理流程。为了保证对分析过程不受干扰以及对数据的异常变化做成正确的判断,CR-netRatings在数据收集、统计、三个环节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问题立即封冻数据,宁肯推迟或者不数据,也不会让错误的分析结论流向市场,从而又为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权威、公正、科学加上了另外一层保护。

挖掘价值

《网络传播》:目前国内有很多公司和很多专家一直在为人们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对数据分析也有一些了解。您对数据分析服务的方法和用途有哪些见地?能否举一些实例来进行说明呢?

赵舸:很高兴知道如此多的人对数据分析这项工作如此感兴趣,在这里我就以广告主制作网络广告投放策划这个例子来与大家交流一下数据分析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吧。

我们知道,在广告行业中有这么一段名言――“Halfofmyadvertisingbudgetiswasted,ijustdon'tknowwhichhalf.”(我花在广告上的钱有一半被浪费掉了,糟糕的是,我不清楚是哪一半。)但是,就算我们知道了钱浪费在哪里,又能怎样呢?很多时候,对于广告主而言,不得不白花这些钱。其原因就是因为很多广告主还没有意识到广告投放是一份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忽视了“分析”这一重要的步骤。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广告投放工作目前还只停留在看看媒体情况,听听广告公司意见,抓抓广告创意这种浅层次水平上。

实际上,广告投放的过程,需要我们依据客观的依据,参照精准的数据做分析,理性地制定出投放策略,再进行详尽的效果监测。目前很多广告主都忽视了广告投放过程中重要的分析工作,或者他们分析工作做得还不够透彻,不到位。

本行业广告状况如何?竞争对手的广告怎样?我要花多少钱做广告?我该在哪里做广告?我该做什么样的广告?我做的广告效果如何?在确定要投放网络广告之后,这些便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将这些问题按照类别划分,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本行业广告投放分析、同行业竞争投放分析、投放预算分析、广告创意分析以及广告投放效果分析。问题已经确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逐个细化并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本行业广告投放分析中除了需要了解整体广告投放趋势之外,还要知道目前广告的形式、活动以及投放平台分布情况。

其次就是分析竞争对手的广告投放行为,从大到小,从行业分析细化到直接会影响到自己的竞争对手身上来。

接下来,就是广告投放预算了,本行业中都有哪些大的网络广告主,他们的广告花费怎样?竞争对手花了多少钱做广告?参考这些数据,再对比自身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际状况,我们就可以预估出自己的广告投放预算。

想必大家都会想到,再往下的工作就是要决定在哪里做广告,做什么样的广告,做多少广告等实际问题了。在选择投放媒介的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考量目前的客户群,还要考虑不同媒体之间的用户情况差异,将这些差异量化,以数据来辅助决策的制定。至于广告创意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行业内和竞争对手的优秀广告创意汇集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自身、媒体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决定特定的广告创意及形式。

最后的工作就是对广告投放效果进行详尽、科学的评估分析。虽然这项工作看似很简单并且很繁琐,但是这些工作却对日后广告投放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网络传播》:在听过您的介绍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对互联网数据分析行业还如此地不甚了解,那么能否问一下赵总,您为什么会想起做互联网数据分析服务这个行业呢?

赵舸: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壮大,各种新鲜的网站以及各种全新的网络服务模式层出不穷,伴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针对权威、公正、科学的第三方数据监测服务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们知道,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生的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业内人士,都需要用到相应的数据分析服务,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加以评定,同时,还可以根据针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此行业的发展历程,来对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正是出于此种原因,我们才会瞄准这个市场,适时地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提供权威、公正、科学的数据分析服务,实际上,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为促进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而努力。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7

关键词:信任信任机制互联网分销制造企业

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的信任状况

信任是交易的基础,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客户和制造企业不能面对面交易,这无疑加大了风险,使客户信任难以建立和维持。从图1可以看出:2005-2011年,网民对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持信任态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19.4%上升到2011年的37.7%,上浮了18.3个百分点。但是,持信任态度的网民比例最高也不过2011年的37.7%。

根据影响互联网分销信任度的因素和消费者反映最集中的信任问题,现从商品质量、交易安全、物流三个方面分析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的信任状况:

(一)对商品质量的信任状况

商品质量问题一直困扰互连网分销,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品泛滥、商品残损、商品标志不规范、生产商地址信息不全等方面。从图2可以看出:2003-2010年,对商品质量持信任态度的客户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34.6%上升到2010年的68.9%,上升了34.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信任商品质量,但是,2009年以前该比例一直低于50%,商品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对交易安全的信任状况

交易安全是影响互联网分销的重要因素,也是客户反映较集中的问题。从图3可以看出:2003-2010年间,对交易安全持信任态度的客户比例呈上升态势,由2003年的30%上升到2010年的46%,上升了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6.26%。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客户信任互联网分销的交易安全性。但是,该比例各年均在50%以下,不信任交易安全制约了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的发展。

(三)对物流的信任状况

近年来,互联网分销迅速发展,但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互联网分销的健康发展。从图4可以看出:对物流持信任态度的客户比例逐渐上升,最低为2003年的20.6%,最高为2009年的41%,上升了20.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15%。这说明客户逐渐接受互联网分销的物流服务,但是,该比例各年均在50%以下,大部分客户对物流采取不信任或一般的态度,物流成为制约互联网分销的一大因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户对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的信任状况逐渐改善,但不容乐观;客户对商品质量的信任有所提高,但商品质量有待提升;交易安全问题棘手,是客户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物流发展相对滞后,阻碍了互联网分销的发展。

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产生信任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

1.信息不对称。akerlof(1970)以次品车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提出“柠檬市场”使高质量产品退出市场,低质量产品泛滥,导致市场萎缩甚至崩溃。

在互联网分销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卖家数不胜数,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卖方拥有充分的、真实的商品质量信息,而买方却不然。根据价值规律,高质量商品以高价出售,低质量商品以低价出售,而买方深知自己可能会买到残次品,因此只愿以商品平均质量支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商品的价值被低估,低质量商品的价值被高估,最终导致高质量商品退出网络市场,低质量商品泛滥,进而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可见,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使低质量商品驱逐高质量商品,最终使客户对商品质量不信任。

2.信息不完全。在互联网分销中,买方做购买决策前,要搜集大量的各种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以获得决策依据。而搜集信息既有收益又有成本,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而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搜集次数则为最优搜集次数。因为搜集信息是有成本的,所以买方所获得的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此时,买方往往面临随机购买和搜寻最低价格这两种选择。如果选择搜寻最低价格,根据价值规律,可能面临商品质量低、物流服务差、交易安全性低等问题;如果选择随机购买,则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最终导致上述信任问题的产生。

(二)博弈论角度分析

1.前提与假设条件。假设买方有信任和不信任两个可选策略;卖方有诚信和不诚信两个可选策略;买方不知卖方选择诚信还是不诚信,因而买方无论卖方选择哪个策略,其购买相同产品的心理价值都相同;单位产品的分销成本相同;买方选择信任策略则购买,选择不信任策略则不购买;采取诚信策略的卖方服务成本低于采取不诚信策略的卖方服务成本;买方和卖方都是理性人。

2.模型的建立和分析。第一,模型的建立。假设买方获得产品时支付的价格为p,单位产品成本和单位产品分销成本合计为c1,采取诚信策略的卖方单位产品服务成本为c2,采取不诚信策略的卖方单位产品服务成本为c3,c3>c2>0,c1>0,p>c1+c2,p>c1+c3,买方购买产品所获得的心理价值为a(a>0),可得出支付矩阵(见图5)。

第二,模型的分析。当a>p时:若卖方选择诚信策略,则买方选择信任策略的得益为a-p,选择不信任策略的得益为0,买方必然选择信任策略;若卖方选择不诚信策略,则买方选择信任策略的得益为a-p,选择不信任策略的得益为0,买方必然选择信任策略。综上,买方的最优选择是信任,信任策略是买方的占优策略。若买方选择信任策略,则卖方选择诚信策略的得益为p-c1-c2,选择不诚信策略的得益为p-c1-c3,由于c3>c2,所以p-c1-c3

当a=p时:若卖方选择诚信策略,则无论买方选择哪一策略,得益都为0,买方必然选择不信任策略;若卖方选择不诚信策略,则买方选择任一策略的得益均为0,买方必然选择不信任策略。综上,无论卖方选择哪一策略,买方的最优选择都是不信任,不信任策略是买方的占优策略。若买方选择信任策略,则卖方选择诚信策略的得益为p-c1-c2,选择不诚信策略的得益为p-c1-c3,由于c3>c2,所以p-c1-c3

当a

3.模型的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当a>p时,收益组合(信任,诚信)是此时的占优策略均衡,整体收益为a-p+p-c1-c3=a-c1-c3;当a=p时,收益组合(不信任,诚信)是此时的占优策略均衡,整体收益为-c1-c3;当a

(三)行为科学分析

社会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分销方式。互联网分销与制造企业和客户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见图6),互联网分销要适应客户及企业的需要和行为特征,客户及企业的需要和行为影响着互联网分销的发展。同时,制造企业和客户之间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许多问题就产生于这种双向互动过程中,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涉及制造企业、客户和对互联网分销产生影响的其他力量,而这些力量的核心是人。因此,寻找信任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从对人的分析入手。

人的活动的一般规律是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引发行为,当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发新的动机,产生新的行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员工需要并协调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利益;了解顾客的需要,才能给顾客提供合适的商品、服务和交易方式,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分销。其他力量了解企业和顾客的需要,才能为互联网分销提供良好环境,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来看制造企业中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企业中员工的需要既包括工资福利、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低层需要,也包括个人发展、提升和归属感等高层需要。当前,制造企业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在满足员工需要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压低工资、减少福利、提高工作强度、个人发展机会较少,致使员工需要难以满足,没有积极工作的动机,引发离职、缺勤、服务态度差等行为,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交易安全性低、物流服务差和售后服务差等问题。

其次看顾客的需要、动机和行为。顾客有追求方便、低价、节省时间和精力、个性化和多样性等需要,因此他们有选择互联网分销的动机,进而与制造企业进行网上交易。在这个过程中,顾客要求交易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商品质量好、物流快速和售后服务有保障,而这些需要未被满足则会产生信任问题。

最后来看其他力量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其他力量包括政府、第三方服务机构和行业监管机构等。政府和行业监管机构有为互联网分销提供良好环境,规范、引导其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真实的信息等需要,因而他们有完善法律、制度和规章,加大监管力度和发展技术等动机,进一步实施相应的对策。在互联网分销中,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实施不力和技术漏洞,使其他力量不够强大,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产生了信任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造企业行为与客户行为产生矛盾,加上其他力量不够强大,使客户需要难以满足,产生了信任问题。

完善我国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的信任机制体系设计

通过对信任状况和信任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设计和完善信任机制体系是制造企业互联网分销健康发展的关键。设计以下信任机制体系(见图7),该机制体系中各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完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机制

首先,政府要鼓励竞争、适度放松管制。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竞争要求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改进服务质量,这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剩余。政府管制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政府失灵问题。适度放松管制能有效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加消费者剩余。其次,以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为政策目标。市场经济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适时和适度的宏观调控,在调控中,政府要以消费者利益为目标,提高消费者剩余。最后,制定合理的税负。合理的税负是提高消费者剩余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按照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率,进而增加消费者剩余。

(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人性化、内在的员工管理机制。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需要,以人为本;要增强员工归属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要关注员工自身发展,增加教育、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要协调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采取弹性的、激励式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组织绩效。其次,要建立和发展交互式、实时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互联网分销的虚拟性使客户难以亲身体验商品,全程通过企业信息和与客服交流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信任是很难建立的,因此要加强客户管理,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全面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以提高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

(三)完善技术安全机制

技术缺陷会引起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鉴于此,制造企业要开发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以降低互联网分销的风险,提高客户信任。首先,进行互联网分销的制造企业可以采取数字认证、数字签名、加密技术和手机短信验证等措施来防范技术风险,同时可采取第三方支付技术,以保证支付安全。其次,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设计出适合自己网站的相对完善的技术,使网站页面新颖、信息齐全、安全性高。再次,通过技术解决客户隐私泄露问题。一些客户不信任网购主要是担心个人信息泄漏,给生活带来不便,这种顾虑可以通过技术消除。

(四)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机制

针对互联网分销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上实施不力,影响了互联网分销的发展。由于互联网分销中涉及隐私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技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法律部门,再加上互联网分销中新问题不断出现,因此,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网上交易法律部门,以规范网上交易行为,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促进其长远发展。

(五)完善信用评价机制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进行互联网分销的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客户面临信任哪一家企业并与之交易的问题。为了给客户提供决策依据,要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对于进行互联网分销的制造企业来说,这种信用评价机制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扩大市场规模、保持顾客忠诚的重要机制;对于客户来说,这种信用评价机制是其获取有关制造企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选择交易对象的重要依据。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分销信用评价机制可以淘宝网的商户信用评价机制为借鉴,参考其信用评价指标和信用评价方法,并引入信用评价第三方。

(六)完善监管和处罚机制

在互连网分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风险,同时,一些企业短期逐利的机会主义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互联网分销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行为的发生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还与外部监管和处罚不力密切相关。因此,工商部门、网络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社会团体等要加强对卖方企业的审查和监督,加大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降低违法利益,使理性的经济人放弃违法违规行为,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促进互联网分销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桔利,何玉长.诚信的信息经济学分析[J].学术月刊,2003(12)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城市 互联网 信息差距 治理

[分类号]G203

1 引言

国内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社会影响。而新近的调查发现,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差距超过信息差距的总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而且还呈现出加剧的倾向。需要从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需求与认知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讨治理差距的对策职称论文。

本文首先区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我国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状况与成因,以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具体情境,提出分阶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层次

虽然已有文献尚未明确划分其过程的层次性,但可以从中发现,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获益能力差距三个层次。

2.1 第一层次——接入差距

以欧盟的互联网调查和美国商务部的系列调查为代表,许多研究根据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一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时刻、饱和率水平都有显著差异,可以用图1所示的分层模型来表述:

群体a属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国最先接入互联网的群体,该群体中的个体接入比例最高;群体C是信息贫弱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起始时刻最晚、群体中仅有较低比例接入互联网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层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能力包括基础性技能、结构性技能两个层面。基础性技能即对网上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取得的;结构性技能是使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加工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类软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础性技能之上,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与学习取得。参与网络游戏、浏览网页与设计图文、开展网上交易之间的技能差别是显著的。基础性技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结构性技能持续变化。

2.3 第三层次——获益能力差距

互联网使用能力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辅助下,形成获益能力,即运用互联网支持工作、改善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战略性能力。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使用能力、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获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获益能力差距最难以缩减。由于掌握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条件下,图1中的群体C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的收益也低于群体a和B:

3 我国城市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差距现状

3.1 我国互联网发展模式与信息传播特征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建立在政府推进和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务组织一用户”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体系。自2005年后,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开始向农村渗透。2009年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网民3.84亿,成为人口最多的网民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关键性变化,是产生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创新。除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机、电视机等,都已具备网络接人能力,手机和电脑共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趋势日益明显。持续更新的互联网媒介,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向分众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3.2 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

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主要包括城市户籍的无业与失业人员、在业低收入人员等以及农民工两类。

3.2.1 城市互联网接入差距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08~2010三年中,我国总体互联网接入率在持续增加,网民城乡结构对比基本没有变化;而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率远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农民工的接入率明显低于城市户籍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水平,几乎没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联网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联网使用差距。以互联网发展全国领先的北京市为例,包括流动人口、郊区农民在内的各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可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9%、37.6%、53.4%。各群体之间在收入水平、电脑拥有率、互联网接入、上网时间长度、网络应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群体网络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广泛使用电脑和网络,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网络应用水平高;中端群体电脑拥有率超过五成,网络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3小时;低端群体电脑拥有率低,几乎不能上网、没有邮箱。占人口半数以上的低端群体包括城郊农民、下岗与无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妇女以及农民工,传统媒体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缺乏国家层面的量化数据,北京市的互联网应用结构作为一个参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数量以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互联网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联网获益差距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网络应用产生的价值很有限。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制度环境缺乏稳定性、组织机构快速变迁、个体流动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而利用互联网提供上述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第24次CnniC互联网调查指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因回避社会现实而上网的倾向,超出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则与之相反;农民工与办公室职员在网上教育、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应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联网调查发现,与我国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中农民工和城市无业、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机上网中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是聊天,达到71.5%,信息贫弱群体从互联网应用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国城市互联网差距成因与治理

4.1 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个体层面,低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对互联网的有限认知是我国城市互联网接人与使用差距的四个主要成因,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产生互联网获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CnniC历次调查发现,个人不上网的两个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上网所需的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从事低收入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几乎没有在岗位上获得信息技术培训,制约着该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我国市场化定价的互联网接入费用每户平均77元/月,网吧上网费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联网调查),网络接入价格占收入水平较高。城市户籍的信息贫弱群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农民工,但是也难以支付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和网络接入费用。信息贫弱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先赋性社会关系为主,链合关系短缺,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难以通过使用网络获得利益。

在社会层面,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难以获得性,是造成农民工、城郊农民这两个细分群体低接入率的两大外部主因。信息资源供给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获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弱群体对信息服务的类型和定价决策以及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没有实质性影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对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这一群体的就业、学习、生活事务。

4.2 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政策视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质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与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深度参与。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数量庞大,与其他群体间存在较大的互联网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进程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现存差距将会加速扩大,互联网差距会与既有的多种社会分化相互渗透,导致信息贫弱群体难以参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社会活动,加剧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劣势。

已有研究发现,仅采用技术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提供网络技能培训等技术性措施,不足以缩小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关政策设计开始转向社会性视角,在采用技术性政策措施的同时,从信息贫弱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障碍出发,通过社会政策,向这一群体赋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业政策与信息化政策等多个领域,需要提高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加其社会资本,完善公共服务,使这一群体获得更多利益。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公私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社会矫正机制,缩小我国城市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贫弱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战略目标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还较为薄弱。本文认为,我国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以提高接入率为基础,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见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对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加强城市公共网络端口建设,将学校、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等接入互联网,使信息贫弱群体能够接触网络。建议以民政部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区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通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向各类信息贫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献电脑、免费或低收费网络服务;各地区应探索将城市公共网络资源向农民工开放的模式,改善他们对网络的获得。应融合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向信息贫弱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联网使用技能与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化培训存在多方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应鼓励信息技术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开展就业支持计划(例如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结合就业需求(无论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业)设计教学内容,使信息贫弱群体通过培训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强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灵活性。

5.2.2 长期的治理措施

·强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应推进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本土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包容性空间,继续推进信息无障碍标准,增强缩减信息差距的技术基础;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全民信息技术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际传递。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文网络等媒体对信息内容加强自律管理,创建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要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内容。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用户导向性,使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能够获得关键性的公共信息服务。

·形成长效信息培训运行机制。信息技术培训需要进行平台建设,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长期投入,对培训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改进。在实践中,一些跨国公司联合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规范性高,重视培训师资和当地的骨干力量,产生了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区学习模式。

·增强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高级蓝领短缺的就业市场状况会延续。城市信息贫弱群体就业以蓝领职业为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就业选择、社会资源分配不利于蓝领。国家应提高职业教育的成效,创建更为多元的文化环境,使蓝领在社会参与、经济与文化资源分配中获得更为公平的机会,提高收入和职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电子政务,2008(11):25-43

[2]empirlcaworkResearchCentre(ireland),UniversityofBath.thematicStudytoanalyzepolicymeasurestopromoteavcesstoiCtasameansof"CombatingSocialexclusion.Luxembourg:eu-ropeanUnion,2006:33-42.

[3]SteyaertJ.inequalityandthedigitalpide:mythsandrealities//HickS,mcnuttJ.advocacy,activismandthelntemet.Chicago:Lyceumpress,2002:199-211

[4]BonfadelliH.theinteractandknowledgegaps:atheoreticalandempiricalinvestigation.european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2,17(i):65-84

[5]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5:71-99

[6]CartierC,Castellsm,QiuJL.theinfomaationhave-less:inequali-ty,mobility,andtranslocalnetworksinChinesecities.StudiesinComparativeinternationalDevelopmeat,2005,40(2):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数字鸿沟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VanDijkJ,HackerL.thedigitalpideasacomplexanddynam-icphenomenon.informationSociety,2003,19:315-326

[9]刁松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国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对策,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8(2):67-70

[11]mcClureR,Jaegerp.Governmentinformationpolicyresearch:im-portance,approacbes,antirealities.LibraryandinformationSei-enceResearch,2008,30(4):257-264

[12]周宏仁,国家信息化优先领域和推进策略,中国信息界,2009.1:36-43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9

关键词:“互联网+”加工刀具在线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093-02

abstract:theon-lineconditionmonitoringofthetoolhasanimportantinfluenceonimprovingthelevelof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withthe“internet+”planproposed,themachinetoolindustryhasanewdevelopmentopportunity.thispaperisbasedonthestatusofthetoolonlinemonitoringand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nCmachiningtoolmonitoringtechnologyinthebackgroundof“internet+”.

Keywords:“internet+”;processingtool;on-lineconditionmonitoring

1数控机床刀具在线监测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机械加工过程中,大部分产品的成型是通过切削加工来完成的,比较常见的加工有:车削、铣削、钻削等方式。而作为进行加工的切削刀具,其在进行加工时处于何种状态,对产品的质量(例如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有着重要的影响[1]。另外,如若刀具在加工时损坏,还极有可能损坏工件、夹具,更有甚者毁坏机床;而频繁更换新的刀具,更会直接影响停机时间,从而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因此,在高度自动化的加工过程中,监测刀具实时状态很有必要。当刀具满足不了加工条件时,及时补偿刀具磨损量,或更换刀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同时保证加工机床和人的安全。

2刀具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

通常情况下,刀具状态监测技术是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对刀具磨损、破损情况的监测。刀具的实时状态与切削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学关系,准确判断刀具的在线实时状态是采取怎样的方式调整切削参数,或者是否需要更换刀具的基准[2]。一般,刀具状态监测流程如图1所示。

刀具在线状态的监测方法有多种,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常用的监测方法有直接监测法和间接监测法。

直接监测法是指通过某种测量手段直接测量刀具的体积或者质量的改变,如监测刀具切削刃的位置和形状的变化等,常见的方法有:接触检测法、放射性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和光学检测法。一般直接法只有在刀具没有切削任务时才能进行监测,在切削过程中不容易测得,因此直接法不适用于刀具的实时在线监测,可以测得刀具在静态下的状态。

间接测量法是通过监测与刀具磨损状态密切联系的传感器信号(如切削力、温度、功率等),可以监测一种或者几种信号,进而间接获得刀具的磨损状态。相对于直接法,间接法实施起来比较容易。间接法可以用于刀具加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监测方法,如振动法、切削温度法、功率法、切削力法等。

虽然刀具状态监控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也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但系统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通用性不强,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系统成本也较高,为了能够更加普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比如研发低成本的特种传感器,如何有效获取刀具信息数据,提高监测系统的适应性,增强系统的自我学习以及预测能力等[3]。

3“互联网+”时代下的刀具监测技术

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发展计划的提出,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刀具的监测有几个关键性的技术,如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特征值提取的优化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理论内容很多,每种技术的不同方法也是各有千秋,系统使用者或者开发设计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赖于个人或者其团队的实践经验与学识,倘若使用者或者开发者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就很难理解监控系统中状态过程与运行原理,假如系统出现故障也就无从下手,在应用过程中也就难以对系统的性能进一步提升。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与信息,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平台,把这些资源进行大数据收集,进一步挖掘关键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新分析c整合。同时,当某一系统出现故障,利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故障信号传输到互联网,通过网络的力量,寻找最优的解决路径,也可以将监控系统的实时状态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自动上传至网络,在网络中实时监控,生产者与网络使用者都可以查看,根据得到的状态数据,实时调整刀具参数,甚至进行刀具的更换,从而达到最优的控制方式。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制造业资源方面的集成和优化作用,是移动通信网络和与数据、物联网、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整合以及智能感应能力综合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和数控加工刀具的在线监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对提升现代先进制造水平、研发高档数控机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山,康晓峰.在线金属切削刀具磨损状态监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机床与液压,2010,38(11):127-132.

工业互联网发展状况篇10

(渤海商品交易所机构部天津300010)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分析其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进一步揭示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业务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77-03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界定

随着互联网工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通信和交互手段,互联网不可避免对金融行业逐步渗透,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最初,互联网只是作为传统金融业的新型业务工具,为金融行业在传统业务领域提供信息互通的便利,从而提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效率。但随着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结算、移动互联、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繁荣,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发展成为与传统业务有明确区别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互联网精神对金融行业的改变,互联网精神的主旨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它能够促进传统金融业务向信息成本更低、透明度更强,参与者更广、门槛更低等方向发展;其次表现在互联网工具对金融行业效率的提升,第三方支付、移动互联网、数据共享平台等工具提高操作便捷性,降低了交易费用;最后,互联网模式极大促进金融行业业务链条的改变,互联网点对点的信息交互模式大大缩短金融业务链条,使得金融机构的产品、信息、服务可直达终端用户,为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提供基础。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渗透和影响,已经从最初的量变转化为质变,不应将互联网金融看做是互联网工具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简单集合或金融行业的技术革新,而是应视其为由全新的商业逻辑、技术工具、业务模式组成的新业态。

关于互联网金融,目前学界尚虽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已经在多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和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谢平(2012)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从动态视角出发,将互联网金融看做一种独立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全新的融资模式和业态,提出互联网金融应被视为除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之外的第三种融资和服务模式。而从广义角度来讲,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产生的新型业务和服务模式都应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如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券商、互联网商品交易等领域。

综合上述认知,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基于传统金融行业而生又超出传统金融行业范畴,它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工具、互联网模式与传统金融业务结合而产生的全新的金融业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在银行信贷融资、货币基金、第三方支付、p2p融资、商品交易融资、消费金融等领域被广泛接受并形成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互联网金融基于网络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的壮大发展而来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庞大的互联网参与人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户基础,使互联网金融在出现之后首先在传统金融客户与互联网客户的交叉地带得以迅速发展。例如“余额宝”对公募基金销售模式进行了创新,使得货币基金市场以理财产品的形式被普通民众熟知并广泛参与。而拍拍贷、阿里小贷、平安集团陆金所等p2p网贷平台的出现,则使中小企业通过较规范的民间金融手段获得资金,在银行信贷所覆盖不到的信贷领域占的一席之地。互联网金融萌芽于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发展于互联网用户的金融活动中,最终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深入融合中产生新的金融产品、业务模式和利益链条。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基金行业销售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互联网金融借助创新的金融手段在传统基金行业的销售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传统基金行业的销售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截至2014年3月31,“余额宝”规模已达到5413亿,而天弘基金凭借“余额宝”实现扭亏为盈,2013年盈利1092万元,并且旗下公募基金产品的总规模达到5537亿元,跃升至同行业第一。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资金流向产生巨大冲击。随着“余额宝”类产品的出现,对银行资金沉淀产生冲击,银行为了防止存款搬家,截至2014年4月份,已有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银行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类“余额宝”产品,此举虽然可通过协议存款、同业存款形式将资金部分回流至银行,但银行为此支付的资金成本已大大提高,对银行活期储蓄资金沉淀形成明显抽水效应。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商业银行的信贷和储蓄核心业务领域,并在短时期内已经对银行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造成了巨大冲击。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业务模式,主要业务模式涉及网络信贷、网络第三方支付、网络消费金融、网络理财等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业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互联网信贷

网络信贷业务核心是将贷款资金获取、贷款项目筛选、借款人资质审核、风险防范救济等部分或者全部环节通过互联网实现。将全部环节互联网化的互联网信贷方式是p2p(peer-to-peerleading)模式,p2p业务参与方有网贷平台、贷款人、借款人,借款人通过网贷平台借款项目用途、借款周期、收益率等信息,贷款人通过信息对项目进行自主筛选,网贷平台仅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和交互以及相应衍生辅助性服务,不实质参与到借贷利益链条之中也不承担信贷违约风险,借贷双方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其盈利模式是向借贷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p2p模式最大的风险是一旦借款人失去偿还能力,贷款人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国内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借款人违约事件频发让普通民众将资金投向p2p平台越来越慎重,p2p网贷平台经过快速发展后也逐渐遇到瓶颈。

为了解决p2p网贷资金风险,吸引贷款人参与以扩大融资规模,部分网贷平台承担起贷款项目筛选和借款人资质审核的责任,并在贷款出现风险后,对贷款人利益进行保障。在初期的p2p模式上又衍生出“阿里小贷”、“拍拍贷”等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利用淘宝等线上平台的数据,对借款人信用状况和资质进行筛选,借款人主要是淘宝、慧聪网等平台商家和客户,通过其经营和消费活动来对其信用情况进行评级和审核,大大提高借款人履约率并降低贷款人资金风险。通过对借款人历史行为和信用记录的统计分析,大大提高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的判断准确度,为筛选优质、低风险贷款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持,这也是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实际运用。

2.网络第三方支付及网络理财

以支付宝、微信支付、拉卡拉、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网络第三方支付力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得以快速发展。易观智库的《2014年第2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中指出,2014年第2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16353亿元,环比增长为0.2%,呈现出微小增长。其中支付宝、拉卡拉和财付通分别以79.55%,7.73%和7.34%位居市场前三位。近期,随着余额宝和理财通收益率下降,其交易规模均有下滑,而拉卡拉凭借其立体布局,交易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支付宝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日均交易额超过45亿,交易峰值曾达日交易金额200亿。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拓展市场,在一定限额内对客户跨行转账支付予以免费,这对银行间汇款业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得银行间转账手续费收入明显下降。支付平台主要盈利点是客户沉淀资金带来的投资收益,由于客户资金转入与支付转出存在一定周期,客户资金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相对固定规模的资金沉淀,而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其主要收入来源。除了网络支付业务以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依托其海量客户基础进行网络理财工具的创新,开展网络三方支付的衍生业务。例如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腾讯推出理财通等理财工具,利用网络支付工具将客户日常资金汇集并投资于货币基金,从中收取管理费作为主要收益。网络理财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使普通民众可以极为便利的参与货币基金市场,另一方面借助闲散资金可获得较高收益率,也极大的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

3.金融产品网上销售业务

三方支付、社交网络、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为金融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了技术便利和渠道基础。最早介入网上销售业务的是保险理财产品,2012年以后,多家银行介入金融产品网上销售业务,基金产品、信托理财产品的销售中心也逐步向网络销售倾斜。证券券商、期货公司除了借助互联网开展宣传,开通网上开户通道外,也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如国金证券与腾讯合作推出的“佣金宝”,将网络开户、投资咨询、余额理财功能结合,一经推出就为国金证券创造了两个月开户10万奇迹般的业绩。除传统金融机构推出的网上金融业务外,互联网信息机构与传统金融业务也进行融合,大量互联网企业建立金融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借助其信息资源和成熟客户群体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如金融界网站和证券之星网站联手中信证券推出“证券通”,借助证券公司通道开展网络证券业务,东方财富网站利用其媒体资源和客户资源优势开展基金代销业务等。

四、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整体金融运作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行业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难题,同时也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步发展,自身业务中的风险也在逐步积累和暴露。

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有金融行业秩序造成冲击。首先,对传统银行业产生冲击,互联网理财工具提高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降低银行沉淀资金;p2p网贷抢占部分资产业务,降低商业银行利息和手续费收入。其次,对证券期货业秩序产生冲击,互联网金融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大大降低客户营销成本,容易引发证券期货业的佣金战,国金证券全国范围内通过“佣金宝”万二手续费开户就破坏原有券商体系佣金秩序,饱受行业诟病。

(2)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不确定性。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会加快货币流动速度,提高货币乘数,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尚未纳入官方数据采集的范围,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和效果评估。

(3)加速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对目前金融监管体系提出挑战。互联网的开放性降低了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使得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出现模糊地带,新型的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如何界定和监管,如何引导和界定金融创新的方向和界限,是原有金融监管体系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后一方面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但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将会迅速传播并放大,使得金融系统更加脆弱。

2.解决互联网金融问题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各种风险,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冲击和影响也在所难免,只要能提高社会金融效率并且可实施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活动就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但为了对创新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把控,也需要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发展红利的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所产生的问题和带来的风险有清醒认识,并进行提前防范。

(1)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立法。明确界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职责和范围,通过各项业务的监管主体写作,建立监管分工和合作机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管。界定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形式和范围,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确认其业务合规边界和违规处罚措施,使互联网金融行业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2)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创新。鼓励传统金融行业借助专业优势、业务渠道优势、客户资源优势进行业务创新,在传统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基础上利用数据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设计,与互联网企业参与金融业务形成差异化优势,通过打造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提高金融行业业务竞争力,弥补传统业务受冲击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的影响。

(3)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阻断机制。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金融机构行为和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并对参与者参与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进行严格披露和提示。制定相应风险处理预案,确保金融风险发生后影响范围和程度可控,避免出现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失控事件。

注释: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郑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协调[n].金融时报,2012-10-22.

[2]陈昕,蒋群星.网络金融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0(3):77-79.

[3]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15-17.

[4]叶冰.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怎么做[J].银行家,2013(3):l10-112.

[5]王永利.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3(10):13-14.

[6]樊玉红,王晶.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2(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