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3:40

高考改革目的篇1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流程;优化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是高校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高校大都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采用的是以项目教学,从项目实操中传授学生使用的知识,从而将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日益繁荣,高校设立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初衷和现在执行的结果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而,在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监管方面是需要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如今,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部门的重点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1项目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高校教学改革项

目要有实质性的开展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首次创新,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将项目带入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作能力,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作社会工作,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已然被我国高校教学工作者普遍认同。但由于一些高校收传统的教学理念所束缚或者将教学改革项目的初衷扭曲化,使得项目管理工作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甚至导致教学改革项目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项目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当前的教学理念更新项目管理理念,将以前程序化的被动管理逐渐转变成为为全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主动管理,重新审视教学改革项目实施的实质意义和具体实施过程,落到实地的执行教学改革项目,确保教学改革项目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作能力,切实发挥教学改革项目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使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施真正为教学服务,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项目管理部门要对从教学改革项目的真正意义出发,对现有教学改革项目的组织、实施及评价策略进行全面监察,不断优化教学改革项目的模式,实施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以管理理念更新带动管理模式创新与机制创新。

2项目的审核立项要严格把关

2.1立项指南的指导思想明确,划分层次清晰

目前,多数高校都为教改项目的立项提供了明确的立项指南报告,作为申报的指导性文件。立项指南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监管部门在学校整体的教改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提出最合适的教学改革方向。立项指南必须要指导思想明确,问题、项目、目标、意义、具体执行、执行效果,这些必不可少。立项指南的明确不仅能使申报人准确理解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思想,能够使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确立项的大前提,以免盲目立项导致申报失败,也有利于使高校教学改革按照立项指南的大方向一致前进。

2.2项目申报形式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形式一般以教师个人或者教师带领学生组合小团队申报为主。这种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一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然而这只是初步阶段,这种形式不能将学校的资源最大化,只能是小范围的提升,达不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高度,同时这样小团体数量上升不利于学校统一整合整体资源。教改项目的申报可以选择分层次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将小范围的问题作为一个层次,需要的资源有明确的限制,将大范围的问题作为一个层次,需要的资源有哪些,明确下来,同时侧重于当前的重难点,将当面面临的问题作为重点,鼓励教师、学生相互合作组成大团体一起立项研究,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共同解决学校改革问题。

2.3立项开题制度,公正、公开和规范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是分配制的,都是有学校领导兼职管理,采用不公开的分配制,这样不仅大大的局限于小范围的利益团体,更不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推静。对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采用公开统一的立项开题评审会,让公选出来的评为在立项开题大会上公开化和透明化听到申报人对于项目的阐述,评审专家对申报人可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进行交流,并可通过现场投票的方式给出评审结果。这样不仅提升了项目评审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为申报人提供了难得的教改经验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3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激励措施

实施有效的高校教学改革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外,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能力。此外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立项申报,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岗位责任制、聘任制、教师考核、培训、职称晋升等做出政策上的支持,增加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立项申报在工作表现的评分比重,以有力的政策支持来引导、激励教师关注教学、研究教学。

作者:许琼艺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12):34-35.

高考改革目的篇2

一、我国地理高考改革的背景

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将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就成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处。

在我国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地理教育占据重要的一部分,开展地理教学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道德水平高、文化水准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另外,由于地理教育改革是基础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对高中地理进行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地理教育方法的改革必然会推动对我国高考地理的改革,地理教育与地理教育测量是分不开的。而地理教育测量的教学是为了应对高考,所谓的高考其实就是一种竞争考试,尤其体现在高校的招生考试上。高考直接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高考还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也可以说,高考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是极具影响力的,同时也是高中地理的向导。另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在高考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从高考的内容上到高考的形式上都进行了改革。在考题上,传统的高考中过于重视知识的立意,而现如今的高考,则更加注重对能力的立意,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地理高考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考地理考试改革,必然的也会对地理高考的命题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地理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地理高考在试题的容量上、试题的题型与结构上、试题的知识结构上与试题的职能结构上进行了改革。

1.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科学化的特点

所谓高考地理命题具有科学的特点,其实就是在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上更加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这样也就有利于其他高等学校进行大面积的人才选拔,同时还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中扩大自。另外,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可在试题更加完善的同时,还让结构更加的合理,并具备了一定的信度与效度。此外,我国的教育部门考试中心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专业性较强的全国高考地理命题委员会,并配备了一大批专门进行高考地理命题工作的教育人员,以此来保证我国高考中地理命题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2.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综合化的特点

地理高考命题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是近几年来我国高考地理命题中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综合化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上,还体现在中国与世界地理上等,它们相互渗透与融合,最终达到了综合化强的特点。在近年来我国在高考上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多种改革方法,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改革方案就是“3+x”,并在我国的众多省份中都进行了文综与理综考试,还有一些省份中推行了大综合考试,这样在考试的内容上不仅包含了学科中的综合,还包含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所以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地理高考命题在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着,在综合题型的分数上,也呈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3.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在近几年来,地理高考命题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在地理高考上,已经从单纯地考查地理知识立意转向了对地理能力立意的考查,着重突出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上的考核。同时更加注重要让学生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的地理高考中,不单单是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考查,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4.我国地理高考命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方案的不断推行,在高考地理上,已经转变了传统高考中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大一统的格局,已经带动了地理高考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各地区的地理高考省份差别很大,有的省份甚至直接采用了大综合或小综合的考试方式等,所以教育部为了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在总结以往的高考命题的基础上,扩大考试范围,使地理高考命题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地理高考改革直接影响着高考地理的命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于专业技能强的人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祥海,朱光良.从2004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谈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10):745-746.

2.付景保.试论我国地理高考改革及目前地理高考命题的特点[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12-13.

高考改革目的篇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因其开放、灵活、经济、工学矛盾小等特点,在提高在职人员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自学考试的改革应以快速提高在职人员素质为根本目的,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在职人员素质的现状与提高需求

其一,整体素质偏低,迅速提高困难重重。据统计,在我国现有职工队伍中,研究生占。.5%,本科生占6.6%,专科生占13%,中专生占12.5%,中技生占4.3%,高中生占23.5%,初中生占33.7%,小学生占5.2%①。此种人力素质状况,要随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迅速由简单生产转入现代化大生产,并尽快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实力,其困难显而易见.而依靠我国现有的千余所普通高校(每年平均招生60万人)和1200多所成人高校(每年平均招生60万人)的培养容量,要使全国社会劳动者(约5亿人)均达到大专文化水平,至少需要4时间.间题还在于即使在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中也存在着继续学习和因职业变化带来的重新学习间题。

其二,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对职工素质提高的挑战.美国未来学家奈比斯特曾认为,“从农民到工人,从工人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简史”。而从农民到职员这一社会角色演变轨迹的直接体现,便是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在这场堪称决定国家现代化步伐的大转折中,若缺少教育这个社会发展助动器,是难以想象的。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年需安置新成长的劳动力约1200万,并有1亿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同时在现有职工中,每年有300’万人面临下岗待业‘。因此,如何转变广大职工的就业观念,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使之适应重新就业的素质与技能要求,是我国职业技能开发面临的严峻挑战。

其三,“余暇”增多、自我发展对自学指导的渴求.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使人们为适应变化而重新武装自我;另一方面,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己生存的环境过程中,也在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地成长、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教育是社会发展这一整体的一部分,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向文明富强之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从这一高度认识教育、特别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劳动时间的缩短,各种生活用品成品化(家用电器、服装、冷冻食品等厂的普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用于满足低层次的生活需要的时间相应减少,工作之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自我发展这一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便因此被空前地重视起来。“余暇”的增多,使职业劳动者从“他管”中解放出来,他们希望通过有帮助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获得自我的发展,已成为客观现实。

然而,“穷国办大教育”同样是我国现阶段无可否认的现实。较之前,我国职工教育的发展并非低速,但在信息技术和产业化浪潮汹涌发展的今天,相对日益增多的就业大军觅待提高素质的需求,却又明显落后。以湖北省为例,1996年有职工738万人,企业富余职工87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职工65万多人,每年还新增劳动力120万人。而作为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湖北省,现有职业中专250所,职业中学近400所,各类成人高校75所,成人中专308所,1996年的招生总数不足40万③,供求差距之大,不言而喻。

二、自学考试在提高在职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创立于8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17年来,全国各大系统已有余万人参加了自考的学习和检验,为国家培养选拔出数以百万计的中高级人才。无可否认,自学考试在提高在职人员素质这一长期的巨大工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而又独特的功用.但现在在越来越多的待业青年甚至大中专在校学生加入到自考行列中的同时,在职人员的比例却越来越小.据辽宁、湖北等省市自考办统计,近几年在职人员考生在全部考生中的比例已下降到30一50写.他们为何从自考中“流失”呢?

首先,自学考试自创建以来,其标准以普通高校同层次、同专业为参照,其专业设里跟着普通高校亦步亦趋,变化幅度小、速度慢,难以适应社会要求.其次,自学考试作为教育形式的功能开发不够。如长期强调的加强社会助学,为考生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等未能全面落实,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自学考试中的应用几乎还是空白。第三,自学考试虽然实施已近20年,但其宽进严出的模式仍未被人们普遍接受。部分应考者望而生畏.自考助学并不得力,但考试又不能不严格把关,部分应考者望而生畏.第四,自学考试以学历教育为主,品种单一,对已有学历的在职人员缺乏吸引力。学历教育往往需要时间长,课程结构完整性要求高,而现代社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能通过快捷高效的学习提高综合家质,一专多能,特别要具备较快的适应变化的能力,现行自学考试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三、自学考试的改革应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为归宿

以上分析表明,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为根本目的,改革自学考试的开考制度,大力开发自考的教育功能,拓宽自考的服务面,是自学考试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

1.大力发展“培训+考试”棋式的非学厉考试.

自学考试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面向社会的大型社会化考试,其考试机构自成一体,有丰富的考试组织和管理经脸。进入90年代后,由各地自学考试机构承担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水平考试等非学历考试的试点情况表明,利用自考现有人员力量,大力发展非学历考试大有可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非学历考试的成功,都与采用“培训+考试”的模式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模式已将教育培训过程融于其中,不仅适用于在职人员,而且对处于就业预备期的青年和下岗、失业人员,也是一种提高家质的有效措施。

2.优化学历考试专业结构,缩短开考周期。

自学考试专业结构的优化有两点原则:一是使专业更接近经济建设的需要,二是将专业具体化,把较为宏观、口径较宽的专业与具体经济建设部门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突出自学考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特点.在调整专业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办考能力建设,缩短开考周期,应能够保证按学生要求开考。

高考改革目的篇4

从各地公布的方案来看,总体改革方向大体一致,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而多地也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办法。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1高考改革最新方案范本大全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高考有哪些不一样

文理不分科,多地实行“3+3”模式,外语一年两考

在高考新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已成各地高考改革趋势,高考科目“3+3”也成众多省份未来高考的新模式。

“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就3门选考科目而言,各地多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值得注意的是,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在分值设置上,绝大多数省份明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学生自选3门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分合计750分。不过,上海、西藏有所不同,明确3门选考科目每门70分,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此外,江苏高考科目分值尚未最终确定,但明确比现行的480分要高。海南要求以每个科目原始分转换后的标准分呈现考生成绩,这是目前仅有采用标准分这一计分方法的省份。

与高考科目变化相对应的一项措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少省份也公布了改革时间表。比如,北京将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起,年级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方向。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19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绩计入。

深化外语考试改革上,上海明确要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经验。

80%省市改革2020年、2021年执行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0年

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取消文理分科。从2020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高考成绩由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英语一年考两次。

天津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0年

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取消文理分科。从2020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高考成绩由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英语一年两考,取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河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取消文理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2021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山西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不分文理科。2021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外语听力“一年两考”,取较高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内蒙古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不分文理科。2021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

黑龙江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2021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吉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吉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不分文理。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2021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

辽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不分文理。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2021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

上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17年

2017年起,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不分文理科。高考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满分660分。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可选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仅报考专科高职志愿的学生,只计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专科高职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山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0年

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不分文理科;2020年开始,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外语考试分两次进行。高考总成绩由3门统考科目和学生选考科目构成,总分为750分;实行“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模式。2020年起,春季高考统一考试总分750分,其中文化素质部分320,专业技能部分430。

江苏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自2021年起(2018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江苏省普通高考统考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现行的“6选2”调整为“6选3”,并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安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21年高考录取考生总成绩不分文理科。改进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形式和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机会。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涵盖所有科目。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浙江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17年

考试科目为语数外+3门选考科目,不分文理;除语数,其他科目都有2次考试机会,成绩2年有效;高校提前两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考生1门符合就可报考;高考录取不分批次,“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等级赋分方案:考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江西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将取消文理分科。到2021年高考时将按照“3+3”标准进行。

福建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21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考生总成绩由统考科目和学生自选3门科目成绩组成。

河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3个选考科目考试成绩组成。

湖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文理不分科;从2021年起,实行“3+3”模式。高考总成绩=“语数外”全国卷高考成绩+3门“学考”成绩;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湖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文理不分科;从2021年起,实行“3+3”模式。高考总成绩=“语数外”全国卷高考成绩+3门“学考”成绩;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成绩。高考新政落地后,走班将成为常态。

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21年起(2018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高考开始实行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高考科目为“3+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考试方式。

广西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2019年秋季入学新高一学生起,不分文理科;从2022年起,实行“3+3”模式。高考总成绩=“语数外”全国卷高考成绩+3门“学考”成绩;外语科目(含听力)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校招生录取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

海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0年

从2020年起(2017年秋季高中入学新生开始),高考录取总成绩=“语数外”全国卷高考成绩+3门“学考”成绩;录取批次仅设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即原来的一、二、三本将被合并为本科批。本科批次初步拟定考生可以填报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内,考生最多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志愿。高考时间调整为4天,统考科目(语、数、外)6月7-8日举行;选考科目6月9-10日进行

陕西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2022年起(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高考成绩由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学生自选的3个科目的等级性考试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宁夏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选考科目调整为“6选3”。

甘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青海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实行“3+3”的考试模式,选考科目“6选3”;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2018年在各批次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并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

新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暂无。

重庆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考试不分文理科;2021年开始,高考总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

四川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从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起,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从2021年开始,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从2021年开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时间安排在当年春季;取消体育特长生等所有鼓励类加分项目。

贵州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1年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不再分文理科;2021年开始高考成绩由“3+3”构成;录取机制为“两依据一参考”。

云南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执行:2022年

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统一高考改革。2022年云南高考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试科目由现行的3+文综、理综,改为“3+3”。

西藏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高考改革目的篇5

关键词:能力建设;高考改革;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化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是当前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为了能够充分选拔优秀人才,我国在现有高考制度上,对高考制度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意义,主要体现为在研究中,通过分析当前高考制度对高考的重要性,明确高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对能力建设与高考制度关联进行分析,希望为其他地区实施高考改革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考改革对高考的重要性

(一)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

国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为了能够有效选拔人才,大力加强了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深入实施。根据对当前高考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试验点,浙江省于2008年实施部分科目一年考两次试,2009年则实行高考分类改革考试,学生通过自主报考的形式实现考试。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门更加强了对高考的关注,2011年和2013年浙江又在不同程度上对考试的方式进行了改革。高考改革是比较系统的工程,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后,浙江教育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中学教学指导意见等内容,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为浙江省中学遵循高考改革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高考考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浙江高考改革试点通过对高考改革内容的深入实施后,在浙江高考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浙江省高职学校对学生相关学科技能的组织;扩大招生的范围和招生人数;开展高职院校高考前的提前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改革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在深入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对高中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走访,从而对高中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展开评估,极大程度上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二、高考改革下的能力建设与提升分析

(一)提升了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高考改革深化实施下,能够充分提升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浙江省是高考改革试点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该地区高考试点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在实施高考改革后,该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对高中生展开教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以高中物理为例,在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高中物理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科指导意见的了解,明确高考中物理考查的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重要物理知识内容的教学。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学考和选考中都是最高等D级的综合应用要求,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两课时或是三课时对该内容加以讲解,以此提升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二)提升了高中生对学科的选择能力

受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便是高一学生的科目选择,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高二伊始的时候,便会面临文理科的选择。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浙江高考试点地区的高中生可以有权利从七个科目中自主选择三个科目,不一定局限在理科学科或是文科学科上。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但是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据统计,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包括高校设限选考科目为物理或没有设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类),达到全部院校专业的91%。而原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理科考生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这意味着,在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比现行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度提高。此种高考改革内容实施后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选择面更广了。

(三)提升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浙江省高考试点在实施高考改革后,提出了关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建议,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此种高考改革内容,使高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上重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建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虽然高考改革实施后仍有少数学生对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存在疑问,但高中物理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够有效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建立提供建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力的学习真实化,并通过和谐稳定的课堂环境,为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下,国家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为了使高考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优秀人才。就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研究发现,浙江高考改革在不断深化实施中,在一定程度上使浙江招生制度得以完善,并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澄,王后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多维评估方法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3(8):44-49.

高考改革目的篇6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4年1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2014年上半年,国家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各省(区、市)最迟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要求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成绩,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这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报考时,只需根据报考高校提前的招生报考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对招生录取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探索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实例分析

教育部网站消息显示,改革招生录取制度,重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即“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然而,高考改革中,一些矛盾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方面,教育部表示要全面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省份却放弃了自主命题,使用全国统一高考试卷,招生权不但没有下放到高校,还从省级上升到了全国统一招生。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曹正龙介绍说: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从2015年起,江西省普通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统一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命题卷,不再进行江西省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自行命题。当地媒体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让江西考生和全国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得录取更公平。

2014年9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对此,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处处长沈华锦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高考自主命题质量不一,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增加了命题保密的风险。江西省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一直使用全国卷,语文、数学、外语也用全国卷后,有利于高校招生计划分配更加公平。

上海、浙江均在2014年9月19日了高考改革的新内容,主旨都是只考3门主科,文理不分科,学业水品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在3门主科之外加试一定数量的专业相关科目等。改革的内容也体现了向全国统考内容靠拢。

高考改革目的篇7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如何理解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办法与以往有何不同?带着这些问题,yjbys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1.yjbys:社会各界对中考改革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答:当前推进中考改革十分重要和紧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明确了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地方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同时,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也还存在着招生录取唯分数论、招生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教育公平。2.yjbys:中考改革涉及诸多方面,需要进行系统设计,请谈一谈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答: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改革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是“强化导向,促进公平,合理分流,积极稳妥”。强化导向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与高考改革相衔接相协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人才选拔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相一致,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公平就是坚持客观公正,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让考试招生的各个环节在阳光下运行,接受考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机会。合理分流就是坚持普职并重,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机会,促进普职协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稳妥就是坚持继承创新,有序推进各项改革,重大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总结推广。尊重地方差异,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践。3.yjbys:这次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答: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新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这次改革主要有五大任务:包括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和加强考试招生管理。4.yjbys: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是什么关系?答:《指导意见》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既是学生初中毕业又是升学的基本依据,明确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多重功能。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近年来许多地方进行了“两考合一”的探索,但名称、要求不一,这次进行了统一规范。对于个别尚未实行“两考合一”的地区,这次改革也给予了缓冲期,要求他们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5.yjbys:这次改革是如何处理“全科开考”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关系?答: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为防止增加学生负担,这次改革进行了综合设计。在考试内容上强调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数量上,要求在语文、数学、外语3科以及体育科目之外做到文理兼顾、负担适度,不是把所有的考试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没有纳入总成绩的科目考试成绩合格即可。同时提出,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6.yjbys:这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什么新的要求?如何保证客观真实?答: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初步建立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次改革又进行了完善。一是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在严格程序、评用分开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客观真实。7.yjbys:高中招生录取看什么,大家非常关心,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为了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录取模式改革,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总结推广。综合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的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增加学生负担。除此之外,要求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二是关注个体差异。这次改革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主要考虑是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扬长避短,发展学生优势特长。北京市等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三是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近些年,按照教育部要求,各地普遍指导初中学校建立起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山东潍坊、湖南长沙等地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依据,虽然具体方式不同,但已经纳入招生录取的体系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为开展更大范围的试点提供了有益经验。8.yjbys:探索给学生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该如何避免学生偏科?答:《指导意见》提出,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改革试点主要基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尝试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学生的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这项改革试点有三个重要前提: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由于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所有科目考试,可以选择的只是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科目外的其他“录取计分科目”。因此,没有选择的科目也不能“不学”、“不考”。二是建立在学业水平考试各门科目合格的前提下,不仅所有科目“要学”、“要考”,而且都要达到“合格”。三是注重文理兼顾。为了防止出现偏科,学生在选择录取计分科目时,要做到文理兼顾,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9.yjbys: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答: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统一部署,《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一是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要求各省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10.yjbys:取消有关加分项目后,如何继续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答:为了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这次改革在提出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的同时,要求将相关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指导意见》还专门提出,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为了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11.yjbys:此次中考改革对于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恶性争抢生源等行为是怎么规定的?答:近年来,各地积极规范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此不够重视,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应当加强管理。为此,《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各地特别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这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加大监管力度,为学校的公平竞争、为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2.yjbys:如何确保中考改革的各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这次改革的时间和进度是怎么安排的?答:为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中考改革,保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指导意见》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一是加强省级统筹管理。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二是以地市为主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三是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哪些地市进行试点由自己确定。四是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高考改革目的篇8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然而,在我们一生之中,又有哪个时刻,生活不曾天翻地覆、一去不回头?――约翰・班维尔

我心里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国度。――伊夫・博纳富瓦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更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维新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王安石变法中政府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维新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从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

(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高考改革目的篇9

这两天,教育部公布了中考改革的详细信息,引起多方关注。不过对杭州的家长来说,可以多几分淡定,因为中考改革的不少内容杭州已经在做了。改革设定了一些目标——比如今后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将“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在杭州初中升高中,只要参加一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即中考)就可以。综合素质评价、严控加分项目等,杭州其实已经实行一段时间了。杭州家长最关注的,是中考变成“4+X”,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四门科目必考,其他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这门“X”怎么选,怎么学,这是中考改革对杭州学生影响的内容。改革明年开始,也就是2017年9月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最先受影响,他们现在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昨天,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将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根据浙江省实际制订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中考要考“4+X”学生可自选科目先来看看这次改革内容。在语文、数学、外语三大基础录取计分科目之外,体育学科也将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同时,试点地区需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都纳入录取计分科目。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这意味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仅选文科类科目或仅选理科类科目,需要文理兼顾。对于其他没有选择的科目,需要达到考试合格。“这个方向,和杭州市近年中考政策做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当时政策规定2017年开始,杭州市中考满分从570分变为600分,其中科学学科满分分值由180分调整为160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具体是按卷面得分的50%。这样一来,所有科目都接触过,进高中后才能做好7选3。”一位重点高中的校长说。此外,改革规定在考试内容方面,改革后的中考考题将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转而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综合素质评价要在招生中起作用这次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在评价内容上,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将注重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并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重在破解“唯分数论”。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也将继续完善,将给予部分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杭州的综合素质评价做了几年,有道德与素养、劳动与技能、实践与探究、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这六大指标,和这次改革的评价标准基本相似。而且,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中已经起到很大作用,比如想考重高,六个指标都要合格,其中三个指标还要达到优秀水平。达不到,不能录取。职业生涯规划前移到初一昨天,快报记者联系了几位初中、高中校长、一线教师,对这次中考改革,大部分老师认为杭州还挺有前瞻性的,不少方面已经走在前列,比如综合素质评价、控制加分等。一位重点高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说,中考变成4+X,剩下科目里如何选,可能还需要一个细则来规定。但是改革精神很好,学生第一次有了选择的权利。比如一个学生不喜欢物理,可能初中就不需要再学了。而感兴趣的科目,可以提前就有了较深入的学习。“对什么有兴趣,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以前很多高三学生都回答不了。现在,高考改革把职业生涯规划从高三提前到了高一,而中考改革,就是把这种选择权继续下放,让初中的孩子们就开始自己做主,有思考地选择。相当于是,职业生涯规划继续提前,从高一变成了初一。”不过也有老师比较担忧,政策改革,一下子要影响不少人。一位热点民办初中的校长说,不知道具体细则怎么分,科目怎么选,但是有两点一定要把握好,才能推进改革进行:首先是不能增加负担。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比较累,进了大学才相对轻松些。中考改革给了学生选择权,可以选科目,可能不少同学一进初一就进入紧张状态,假期都在补课,初三的压力平摊到初中三年了。希望中考政策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二是给学生选择权,但不能偏科。初中最应该的是多花时间接触各种领域的内容,知识面宽些,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不是花很多时间掌握某一个技能和技巧。到了大学后,再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继续深入学习,才是最合理的。

高考改革目的篇10

此次研讨班旨在指导各地科学制订实施意见推进中考改革。

朱之文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考改革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2017年的工作重点和“十三五”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大政策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此前(9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

中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第一、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以后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改变考试科目构成

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改变考试内容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改变成绩表达

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第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

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第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中考改革何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