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17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1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语言表达系统和感知运动系统连通。感知运动系统或者说人们的经验知识在理解语言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清除事件为例,运用程琪龙提出的概念框架表述具有连通关系的概念语义。同时用概念框架来表述Levin分类下的清除动词,并就其分类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清除事件;概念语义;概念框架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47-02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研究的重点是义形关系,即概念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语符体现关系。从语言认知过程的角度出发,概念内容主要是概念语义系统,它既连通词汇语法,又连通感知运动系统;小句词汇语法结构在表达概念语义时,既受制于感知运动系统的信号,又受制于词汇语法结构本身。程琪龙将模式中的概念框架式作为一种多维多概念结构的解决方案,用来表述概念语义的全部内容,它和词汇语法结构连接构成语符关系。叶姆斯列夫也提出了语符学的分析方法,认为语符系统首先分解为概念语义和词汇语法。概念语义又分为连接感知运动的概念内容和连接词汇语法的识解语义。概念内容在认知功能模式中,也就是概念框架,概念框架,是概念的,它向外主要连接感知运动系统。Levin在动词分类的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笔者认为她的分类和变式之间的关系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即其理论模式逻辑一致性方面存在缺陷。笔者通过概念框架即概念语义来分析Levin的动词分类,并就其分类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清除事件的概念语义

这里所指的事件是概念系统中该事件过程的关系网络,在理论模式中表述为(事件)概念框架。清除事件,它的概念内容无疑要包括:“动作者实施的动作,通过对其所控工具接触动作对象,还有可能导致的变化”。清除事件的图解可以简单的表述见图1。

即从视觉感知的角度出发,清除事件至少可以看到三个实体:动作者,工具和对象。同时看到他们的四个相关过程,其中包括:动作者的动作;动作者对工具的掌握;工具和动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动作对象由于动作者的行为而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清除事件最终导致的变化大都是性状(或终状)的变化。和感知运动连通的共享的清除事件概念框架,可以简单的表述为以下概念框架:动作者+清除动作+工具+对象。

二、清除类动词的变式概念语义

在清除事件动词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区分,一种是单纯的动词只是表达某一个动作,而没有暗示动作发生所使用的工具,这种句子发生时,不会激活工具参与者;另一种是单纯的动词(如brush,comb,mop等)同时表达动作和工具,这种动词构成的句子,需要激活工具参与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两类动词的概念框架。

第一类:动词只表达动作类:Hewipedthecounter.

这个句子的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动作者+清除动作+对象。看到这个句子,我们不知道是用什么来将柜子擦干净的。因为这个句子不激活工具参与者,而且动词“wipe”本身只表达动作而不表达使用了哪一种工具。如果想表达用了哪一种工具则必须添加介词。

如:Hewipedthecounterwithatowel.

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动作者+清除动作+工具+对象

由此可以看出,像“wipe”这类动词,它们本身不体现所使用的工具,如果想表达所使用的工具必须用with介词短语等来体现。

第二类:动词同时表达动作和工具类

Hemoppedthefloor.

这个句子的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动作者+清除动作+(工具)+对象。这个小句从词汇层面上看,不包含单独的词来表达所使用的工具,然而,看到这个句子,人们无疑会想到地是用拖把打扫的,即清除动词暗含所使用的工具。因为“mop”本身是一个混合动词,它既表达了动词的意思,也体现了所使用的工具。笔者认为,“lick”也符合这个概念框架,Levin将动词“lick”分为方式动词,而不将它归为工具类动词,对此笔者有些疑问。笔者认为“lick”本身就是用舌头舔的意思,这一个动词足以激活工具参与者,工具即“舌头”;

如:thedoglickeditsfeet.

概念框架为:动作者+清除动作+(工具)+对象

这个小句的工具虽然没有体现在句子的语法词汇层面上,但是已经足以激活工具参与者了,暗含的工具已经通过“lick”这一个词表达出来了。清除工具类动词,如“sponge,hoover,sandpaper”等都同时表达动作和工具,因此无需再用其它成分来表达工具。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动作者+清除动作+(工具)+对象。这里的工具是在人们脑中所存在的,而在句子结构中没有明确的词与之相对应,但是就人们的感知系统和经验知识,工具的使用,已经足以在脑中激活。

而清除方式的其它动词,如flush,leach,smooth,wipe,weed等词都不具有这种特征。它们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动作者+清除动作+对象。如果想表达清除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则必须用with等词引导的介词短语来表达,单纯的清除动词是无法激活工具参与者的。

三、方式类动词的再划分

根据Levin对方式动词的划分,笔者认为,除了将“lick”归为工具类外,还可以将剩下的方式类动词进一步分类。根据人们的经验知识可以得知,由“清除”动词组成的小句,无疑是表达一种致使概念结构,即“致使某物怎么样”。下面笔者将用程琪龙的概念语义和概念结构,解析这些清除动词,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将其再分类。

致使概念结构主要表述一种广义的因果关系,它和外部世界的因果关系有关,但又不完全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关系一致。致使概念结构本身充分反映了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外部输入信号和大脑已有的神经通路互相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事件都包含致使结构,典型的致使概念结构至少含致使者,作为致使对象的客体以及表述客体变化的空间标志。

它的概括性结构可以是:(致使者+致使+致使倾向【客体+途经+终】

其中空间标志就是一个原终图示,它和客体合成一个空间结构,表述倾向性结果。致使结构相当于陶弥所讨论的施力—变化图示(Force-dynamicsschema),简称“力变图示”。力图变式表述两种不同实体的互相作用。其致使结构可以有各种不同变体,涉及的参数包括致使方式、致使对象、致使倾向和致使结果。致使倾向和结果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致使倾向表述致使对象倾向于发生(或不发生)某种变化的结果;而致使结果则表述变化是否发生了。笔者就“清除”方式动词类再做细分,根据这些动词所导致的结果不同而划分。

“清除”类动词,从本质上说,都有一定的目,并且会导致一定的结果,从它的名称“清除”就可以看出,它的使用肯定会带来一些变化,导致一定结果。这可以用概念框架:(致使者+致使+致使倾向【客体+途经+终】来表示。每一个清除类动词差不多都可以用这一概念框架来表示,清除动作的发生,一定会涉及到客体的移动或者变化。笔者就清除动词所用概念框架,来做一下细分。

Levin动词分类下的方式动词,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该动词所导致结果的不同,可以再做细分。比如有些动词,是表示通过清除动词,将几种不同的东西分开来,通常表示“提取”的意思,如,distill,leach,strain,winnow;而有些清除动词时则是表示某物本身多少经过了一些调整,被清除的部分通常不是液体,比如打磨、删除等,如erase,expunge,pluck,polish,prune,purge,rub,scrape,scratch,shave,skim,smooth,strip,trim,wear,weed;还有一些动词则是表达经过清除这一过程,将部分液体从某物中分离出来,如bail,soak,squeeze,suck,suction,wring;最后一部分表示清除的动词则是表示将覆盖在某物表层上的污垢等清除去,并且这个动作一般不会对物体造成影响,如buff,dab,dust,flush,rinse,scour,scrub,swab,sweep,wash,whisk,wipe.

第一类清除动词,结果是为了将几种不同的物质分开来,通常表示“提取”的意思。

比如:Hedistillsfreshwaterfromseawater.

针对这类清除动词,其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

致使者(他)+致使(蒸馏)+[客体+[原(从海水)+途径(往外出)+终(提取出来)]

这个概念框架,很好的表述了客体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致使者通过蒸馏的方法将客体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其它几个词,如,leach,strain,winnow,也表达相似的意思,导致的结果类似,因此也同样适用这个概念框架。这类动词,都是表示某物经过某个途径,与其他事物分开来。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

第二类清除动词,通常表示将某物的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调整,某物会受到影响,清除部分通常不会对客体产生明显的影响,可以说只是产生局部的影响。

如:Heprunedlongerbranchesoffthetree.

其概念框架可以表述为:

致使者+致使+[客体+[原(从树上)+途径(掉下)+终(没有)]

这类动词,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的关注点通常在于主客体上,像那些被清除的部分,通常是为了使主题变得更加完美,或者使某个客体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等。其它同类的词也可以用这个概念框架表示。如,erase,expunge,pluck,polish,prune,purge,rub,scrape,scratch,shave,skim,smooth,strip,trim,wear。这类动词表示的小句,被清除的部分都是本身依附于主客体的,经过清除这一过程,次客体与主客体脱离,而且被清除的部分,通常是不受人们重视的,因为这种清除类动词使用的目的通常是出于使主客体变得更好,或者性能更佳。

第三类清除类动词,通常是为了将某些液体从其它客体里清除出来:如,Hesqueezedthewateroutfromhisclothes.

其概念框架可以表示为:致使者+致使+[客体+[原(从衣服上)+途径(流出)+终(脱离出的液体)]

这个框架也同样适用于同类的其它动词。如bail,soak,squeeze,suck,suction,wring这类动词,通常都是表示将液体清除出来,且这种清除来的液体也通常是没有用的。

第四类清除类动词,通常经过清除这一个过程,客体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不会发生变化:如Hewipedthesweatfromhisforehead.

其概念框架可以表示为:

致使者+致使+[客体+[原(从头上)+途径(掉)+终(从头上消失)]

这个框架同样也适用于同类的其它动词。如,Buff,dab,dust,flush,rinse,scour,scrub,swab,sweep,wash,weed,whisk,wipe.因为此类动词表示的小句,其清除的部分,都是本身不依附于其它物质上的,而且这种动作的发生,只会在某一物质表面发生,可能会与某物质接触,但是不会使某物质发生变化的。而且被清除部分,通常是污垢或灰尘等。

四、结语

概念语义是一种经验知识,它是通过语言在认知外部世界过程中,在和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社会交际中积累形成的经验知识。它既连通词汇语法,也连通感知运动系统;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小句的意思,不能仅仅从词汇方面去理解,有些语义并不能完整准确的表述一个句子的概念语义。框架,作为一种表述形式,表述的是语言单位的概念语义,表述的内容是基于语言的经验知识。这种框架在理解句子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概念框架内容,对“清除”事件进行了再分类。笔者认为,如果将清除动词分为方式类和工具类两类动词的话,根据动作框架来看,方式类动词中的“lick”应该归为工具类。因为,它本身就隐含了工具“舌头”。笔者又根据方式类动词语义的差异,以及人们的经验知识,又将Leven的方式动词细分为四大类。笔者认为,用概念框架来表述清除事件,能够使表达更准确,更清晰,也更好的揭示了人们理解语言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程琪龙.概念语义学新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7.

[2]程琪龙.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2001(2):121-132.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2

【关键词】概率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思想

一、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意义

(一)方法的突破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引入概率论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表现在外延与内涵两方面。外延上,导源问题研究的概率论以随机性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它的应用将统计学思想方法带到自然科学领域,甚至用于研究人类心理活动、思维现象,拓展了原来始于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另外,联姻前统计学对现象的描述、分析只能止于其确定性方面,有概率论新工具后,其不确定性方面也能描述分析,拓展了作为统计学对象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信息内涵。研究对象的拓展,使得在此基础上统计学成了一门具有通用性的定量分析工具。

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进阶。概率论联姻“统计”的突出意义表现在方法上—由描述走向推断。“描述统计”(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主要是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综合、概括和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规律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则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达的推断。联姻之前的古典统计学主要就是初级的“描述统计”(简单的计量、分组、图表、推算等),现代统计学则以“推断统计”为其核心内容。这里“描述”与“推断”的划分一方面反映统计方法发展的两个阶段,另外也反映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的不同过程。“描述”是基础,“推断”是主要内容。

推断统计的现实性意义。统计学从描述发展到推断,反映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它是重要的认识工具。正是由于有了“推断”,科学借助统计这一定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巨大成就。象著名的基因论就借助推断统计方法而得。

(二)思想的腾飞

矩:统计学早期便有“平均”即一般代表值的思想,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一般性。引入概率论后,“平均”引申到“期望”,描述随机变量的集中趋势。与“平均”相对应,有对数据偏离“一般”程度的描述即“变异”,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引入概率论后其内涵扩充到对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描述。“矩”源于力学研究,均数、方差同重心和转动力矩之间的类似促使统计上用“矩”来描述数据特征。其概念涵盖前述的几个参数,并扩充到多阶、多维随机变量特征的描述。“矩”体现了统计“求同察异”的思想,即在了解差异的同时认识事物的同质性。

估计:估计是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所作出的“猜想”’其实质是一种类比,将对已知事物的认识拓广到更大范围。实际上有一个假定即样本、总体的同质性(同分布)。由于样本的随机性使得估计带有不确定性,便给出“区间”来对其描述。

检验:检验即先对总体特征作出一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信息对这一假设的支持程度作出描述(假设正确性的判断),主要运用反证法、小概率原则等思想。检验与估计构成统计推断内容的两面,鉴于思维上推与证的不同而分别提出。

拟合:拟合就是对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变化趋势给予定量描述,是对事物间关系表现的一种抽象。也就是以一定的模型来反映现象及现象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联系的显性方面而抽象掉非显性方面。

相关:相关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在统计上的具体化。统计所研究的对象之间往往表现出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相关便是对现象间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的描述、分析。通过对比关联现象变化的方向与程度,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形式。

惯性:哲学上,客观现象都是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运动过程。任何运动都具有惯性,这种惯性表现为系统的动态性即记忆性。它反映现象未来行为与过去的行为有关这样一种动态思想,是“动态相关”,也是预测的思想基础,反映现象本身及现象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概率论引入统计学的启发

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思想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并成为统计学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给我们启发:统计学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发展,不断完善方法体系,与其它定量分析工具、计算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科学结合融会。

研究对象泛化:统计学是定量分析工具,首先便表现在对所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现象、自然现象、精神思维等)的定量描述上(对象信息数据化),然后再做定量分析。最初统计学只能局限于现象数量信息做确定性的数量描述、分析,引入概率论之后,对研究对象便可以做随机性描述、分析。而实际工作中有时还必须对定性的、模糊的、混沌的甚至突变的等研究对象做定量的描述与分析,概率论便会有所局限,必须引入新的工具。比如引入模糊数学,对模糊性现象做定量描述分析;引入灰色理论,形成灰色统计思想等等。

电子技术发展: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的手段得到提升,并对统计提出了新挑战。电脑、网络的出现一方面使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总体)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另一方面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变成了算法。同时在我们面对的数量信息超大量化后,统计的“收集、分析数据”的任务、统计推断意义也就必然发生变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统计必须与计算机及其它科学联姻,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理论等。

应用领域扩张:现代统计学是一多层次多门类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科研都要借助这一定量分析工具。应用领域的不同,对这一工具的要求必然不尽相同。比如生物统计、保险统计与统计地理学在基础性方法一致的基础上各有与其相联系的实质性科学的特点。现代统计方法(包括概率论的成长、壮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一些实质性科研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概率论等数理工具为基础的前提下紧密联系应用领域的实质性科学。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生命力强大的科学,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借鉴其它方法科学,丰富统计方法,拓展应用领域。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3

关键词:术语能力,术语资源,分布式认知

中图分类号:Ho83;no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08-06

theoreticalissuesintheCultivationofterminologicalCompetence

wanGLei

abstract:intheevolutionofterminologytheory,thedescriptiveshiftputsterminologybacktoitspracticalorientationandprovidesthecontextinwhichtheterminologicalcompetenceisexplored.thecognitiveshiftfurtherhighlightsthedistributednessofterminologicalresources,whiletheterminologicalcompetencecouldberedefinedastheabilitytoalternateamongthem.thetheoryofdistributedcognition,inturn,providesaplausibleframeworkforterminologyteachingdesign.

Keywords:terminologicalcompetence,terminologicalresources,distributedcognition

引言

在应用翻译人才培养中,术语能力被视为翻译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1-2]。王少爽[1]认为术语能力是一种具实践性的综合能力,即“能够从事术语相关工作,并利用术语学知识和工具有效解决实际术语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分解7种子能力:理论能力、应用能力、文献能力、管理能力、专题能力、技术能力、语言能力,各子能力之间相互牵涉,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中,应用能力是术语能力关系网络的核心能力,与其他6种能力皆有关联,具体指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术语问题,如术语翻译、术语定义、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同义/多义现象分析等问题,而理论能力位于术语能力关系网络的最上方,对应用能力、文献能力与管理能力起指导作用。

术语能力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而这种应用实践,需要用适当的理论加以指导,并且反过来又为理论提供反馈和修正的空间。例如,术语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规范取向和描述取向,二者代表着对术语的不同看法,也决定了术语实践的主要方向。规范取向下,术语在概念内涵、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被视为一个“问题”,对知识传递和交流之中的效率和准确性造成干扰,因此,术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规范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描述取向下,术语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则被视为一种“资源”,根据交际目的和使用环境的不同,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这就决定了术语实践的主要内容,前期是对这种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呈现,而后期则是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使用。可见,理论出发点不一样,实践的结果大相径庭,因而,在对术语能力培养的讨论中,对于理论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术语理论的两次转向

1.普遍术语理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普遍术语理论作为唯一主导的术语理论而存在。普遍术语理论基本上把术语视为一个独立的知识概念单位,认为术语的本质是概念,而语言仅仅是它的外壳而已。这个概念框架下有几个重要的观点:(1)每一个概念都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根据其本质特征进行明确定义,并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界限清楚明白,不存在模糊地带;(2)基本不考虑术语的语言属性,语言仅仅被视为术语的外壳,因而术语与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3)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术语工作方法采用的是由概念到语言的方法,即概念先行,然后采用规定性的方式进行命名。

显然,普遍术语理论把术语视为一个静态的知识单位。这一知识单位是客观存在的,概念一旦成形,意义便相对固定,很少受主观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不受语言语境的制约。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之下,术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规范化。

2.描述转向

随着术语学实践活动在多种语言文化环境中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普遍术语理论的不足。首先,术语的变异性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同一概念,不同使用者,根据其专业程度的不同和交际场合的不同,其选择的术语也会不同。其次,仅仅通过规定性途径对术语进行规范,在实际传播中效果并不理想。第三,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给术语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传统术语学更多与语言规划发生联系,而全球化时代,翻译和本地化行业的发展给术语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术语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关注概念本身,也需要考虑术语在文本之中的具体表现。

这些问题使得研究者重新把术语的语言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纳入视野,与此同时一种自下而上的,描写性的研究范式开始出现,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社会术语学[3]、社会认知术语学[4]、交际术语理论[5]等等。这些理论认为,术语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单位,同时还具有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和社会单位的特征,具有多维性。一个面向应用和实践的理论,不应该忽略这些特征。而对这些维度上的特征同时进行规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语言的使用有着自身的规律,而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也是难以控制的。因而,术语工作的核心应当是“描述性的管理”[6-7],即对术语在不同语境之中的表现尽可能全面地描摹和呈现,以供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规范化工作可以看作对术语管理成果的一类应用,即根据标准化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术语进行规定和推广。其他应用还包括翻译、本地化、技术写作等,涉及的是术语的实际使用情况。描述转向使得术语重新回归应用的本质,而术语能力也只有在应用的语境之下才有了探讨的空间。

3.认知转向

在描述术语学的框架之内,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认知转向”[8]。认知转向把动态性引入了术语,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对术语资源进行有效组织的具体框架。

术语作为概念的载体,并不单纯是一个外部存在,同时也是一个心理构式[9]。这个心理构式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认知体系之中,和其他已有的知识节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对于一个陌生的或新兴的概念,人们只有通过各种已知概念和它的联系,才能够实现对它的了解。而这些联系的多样性,说明了术语可以在多个层面上,通过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和理解,即具有多重的意义潜势。在进入语境之前,这些意义潜势是同时存在的,因而其意义是不确定的。这就是术语的动态性。只有在与语境的互动中,各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才能够被消除。术语描述性管理的内容,是尽可能地呈现这种多重潜势,以及它们与其他术语在概念和意义上的连接情况,以供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做出选择。

在这一认知视角下,认知系统与外部知识表征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术语作为知识和语言的节点,则落在这一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之上。已经被充分了解了的、内化了的术语存于认知系统内部,而新出现的、陌生的术语则位于外部知识表征之上。但是这个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一旦有适当的语境激活了新术语与旧知识的联系,外部表征的术语概念系统就能够进入认知系统内部。因而术语库可以被视为“外化”了的认知系统,可以模拟认知模型对之进行组织。这方面成功的尝试包括temmerman(泰莫尔曼)[4]用“原型”认知模型进行模拟,后来又转向本体建构[10],而Faber(法伯尔)[11]则倡导采用“认知框架”型作为进行生态术语库ecoLexicon的建库方案。这些研究尽管采用的认知模型不一样,然而都是把术语库视做了认知系统的延伸,从而更好地与认知系统进行联结。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下的

术语能力培养途径

描述转向使得术语和术语库被视为一种资源,术语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这种资源进行描述和管理。与此相应,在描述观下,术语能力的主要培养目标就可以表述为:培养具有系统化收集、描述、处理、记录、存贮、呈现与查询术语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实施术语管理的专门人才[12]。

认知转向则强调是术语资源的分布性和术语认知的动态性。术语资源并不仅仅存在于术语数据库,一部分被认知系统内化,一部分以外在表征搭建,两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动态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正是术语认知的过程,而进行转换的能力就是术语能力的核心部分。

因此认为分布式认知理论可以为术语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理论支持。分布式认知理论以知识的分布性作为出发点,认为其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表征两类,认知加工不仅仅限于认知主体在大脑内部对客体的运算过程,还可以被看成是在媒介间传递表征状态的一种运算过程[13]。这种运算存在于环境中、存在于人所使用的工具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所有参与认知活动的人们之中,通过认知主体与其他主体、制品以及技术系统等相互交互而完成。换言之,认知不是在大脑内部完成的,而是在认知系统与其他不同系统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工具、个人与外在知识表征等方面的交互。分布式认知理论把这种交互作为分析单元,并把它命名为“功能系统”。认知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功能系统里,通过系统内部成分的交互而得以完成。

就术语认知而言,术语认知过程,可以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表征之间切换的过程,而术语能力正是进行这个切换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术语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术语认知“功能系统”,充分考虑认知活动中的学习者、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和其他资源的交互情况。因此,我们提出“项目依托”“基于概念”“技术支持”“相互协作”原则,并以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硕士生阶段的术语核心课程“术语管理”为例进行如下说明。

1.项目依托

项目依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原则,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任务,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源解决现有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项目依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的“情景学习”和“积极建构”理论,即学习者只有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环境交互,通过了解、分析和内省,最终按照要求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获得相关能力[14]。任务的真实化和课堂的社会化是项目依托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项目依托学习提供的功能系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学生需要完成真实化的任务,从中了解实际的社会需求,并且根据这个需求自主寻找资源支持、协作学习和完成任务,同时学会思索和面对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碰到的问题,逐渐建构职业身份。

此外,从认知建构的角度来看,项目依托的学习符合建构式学习的原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因而教学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教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支持,最终使学生术语能力得以发展。

2.基于概念的组织形式

术语认知活动中涉及的一个主要功能系统是认知系统与外在表征的术语库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与其内部的组织形式相关。术语本身就是一个基于知识的组织,以概念为基础对术语进行组织,无论是教学还是术语的实际应用都有着很多优势。其一,概念系统能够对知识进行组织和架构。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新的知识可以很快进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并且通过概念―类属等各种上下义关系,概念也比较容易得到清晰的定义。第二,对于多语平行概念系统而言,通过源语概念系统和目标语概念系统的对比,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术语的对应关系得以确立。第三,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得协作成为可能。任何领域的知识如果深入下去,都是非一人之力能够进行充分描摹的,这种情况下协作就变得尤其重要。由于概念之间的联系,主要是以上位―下位义,或者整体―部属等关系为核心进行连接,因而,基于概念的组织形式可以把宏观系统分为几个子系统,子系统又进一步进行细分。术语工作者因此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独立工作,而其建构的部分与其他人建构的部分发生联系,相互验证或者补充,从而实现整体的构建。

综上所述,基于概念的组织形式,方便认知系统与外在表征进行交互,也构成了个人之间进行交互的基础。

3.技术支持

计算机技术对术语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一开始术语学就被视为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等等各学科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科学对术语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作为工具能够减轻工作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术语工作各个阶段工具的出现,包括文档搜索工具、术语提取工具、数据存储工具、电子工具,数据管理工具等,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信息技术对于术语学的影响又不仅仅限于作为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些技术的引进,从改变工作方式出发,进而改变了人们对术语工作的内容和看法。例如,在普遍术语理论时代,术语工作的基本方法是由概念到语言,概念为先,命名和传播在后。然而,随着技术发展,大规模专业电子化文本出现,人们开始转向基于文本和语言的工作方式,也就是从文本出发,通过观察术语在其中的表现,反推概念及其架构,这部分也就构成了描述术语学的基础。此外,随着语料库规模越来越大,术语资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寻求更便利的技术进行语料库索引以及术语提取和存储工具,这种需求也是促成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因。可以说,技术进步和术语发展是并行和互动的。这就使得技术能力成为术语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计算机技术工具属于“人工制品”,与个人认知的交互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技术被视为一个认知工具,对认知过程和结果同时产生影响。

在术语认知过程中,技术首先能够有效分担认知负荷。例如,译者通过对术语库的查询,可以迅速获得关于专业术语的概念,找到对应的译语形式,减轻记忆存储和提取的负荷。又如,术语在文本中的提取,通过特定的算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分担认知负荷,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认知工具,术语技术能够帮助使用者建立起类似“元认知”之类的知识和技能,这一部分知识,作为“认知留存”(cognitiveresidue),即便离开了特定的工具,也能够进行独立的工作;或者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工具之上。例如,特定术语管理工具的使用,使得学习者能在使用这个工具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熟悉术语管理的流程,以及特定步骤的工作方法。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内化,逐渐成为他们个体表征系统的一部分。

4.相互协作

在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之下,认知过程也存在于个人之间的交互所构成的功能系统之中。这种交互可以表现在术语工作者在建库过程中的合作,或者术语工作者向特定领域专家进行咨询等活动之中。在此过程中术语资源的准确性得到了协商,术语的分布重新得到了调整。由于这一理念实际已经蕴含在前述原则之中,此处不再赘述。

5.教学实例

下面以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在硕士生培养阶段所提供的“术语管理”课程为例,对上述课程设计原则进行说明。

该门课程面向硕士生,要求学生已经有一定术语学基础,已经修过基本的术语基础课程和档案编辑课程。课程跨度为一学期,前期10个课时主要是术语学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梳理,后期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是:使用术语管理工具(iterm),完成医疗多语术语库的部分条目的建设。

该医疗多语术语库建设有着双重目的。其一,从服务社区的角度出发,多伦多地区的很多移民由于英语语言不过关,使得其寻求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社区译员可以提供翻译服务,然而译者则欠缺医疗专业方面的术语知识。因此,该多语术语库的建设,一个直接目的就是为社区译员提供支持,消除语言和知识所造成的隔阂。其二,该术语库的建设,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的手段,培养学生术语管理和翻译研究的能力。

项目采用的术语管理系统iterm,这是一个以概念为基础进行术语组织的系统,使得项目可以在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协作。例如,在医疗体系术语类目之下,该课程选取了“人体解剖”条目进行术语库建设,笔者访加期间观摩和参与的是“眼球构造”条目,这一条目与其他学生的条目(如“青光眼”“白内障”)之间有着概念的重合部分,从而提供了进行术语知识来源进行交叉审核的机会。这些项目汇集在一起,就能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子系统。

由于项目主要目的是为翻译服务,该术语库的条目要求至少提交双语。学生需要在双语中分别搜集术语密集文本(terminologyrichtext),搭建概念框架,最后建立对应关系。老师则在其中提供支持,包括文本选择标准、工具使用方法、协作过程调配,以及最后建成术语资料的审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以逐渐了解文本的搜集、工具的使用、概念定义的方法、协作的方式等,术语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从这个案例可以清楚看到前述四点教学原则的充分体现。首先,项目依托指的是依托社区医疗术语库建设这一项目,学生完成的项目有着真实的用户和实际的需求。其次,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iterm术语管理系统的使用之上,而iterm本身的设计就包含有“基于概念”和“相互协作”两点基本预设。任务的分配需要从概念的层级入手,把较大的概念系统分解为多个较小的概念子系统,从而使个人得到相对独立的任务。但是术语工作的最终成果需要以系统的形式向用户呈现,个人所完成的术语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意义交叉重叠的部分,这一部分内容的系统化,需要学生―学生,学生―老师进行大量的沟通和协商才能够完成,充分体现了相互协作的原则。

三结语

描述转向使得人们的术语观由“问题”转向“资源”,而认知转向则使得人们注意到这种资源分布性。术语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对各种分布的术语资源进行获取、置换和使用的能力。因而,认知分布理论为术语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王少爽.面向翻译的术语能力:理念、构成与培养[J].外语界,2011(5):70-77.

[2]苗菊,高乾.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60-63.

[3]BudinG.aCriticalevaluationoftheStateoftheartofterminologytheory[J].ittfJournal,2001,12(1):7-23.

[4]temmermanR.towardsnewwaysofterminologydescription:thesociocognitiveapproach[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2000.

[5]Castellvím.theoriesofterminologytheirdescription,prescriptionandexplanation[J].terminology,2003,9(2):163-199.

[6]antiaB.terminologyandlanguageplanning:analternativeframeworkofpracticeanddiscourse[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2000.

[7]wrightSe,BudinG.Handbookofterminologymanagement:Volume2:applicationorientedterminologymanagement[m].JohnBenjaminspublishing,2001.

[8]Faberbenítezp.thecognitiveshiftinterminologyandspecializedtranslation[J].monti,2009(1):107-134.

[9]meyeri,SkuceD,BowkerL,etal.towardsanewGenerationofterminologicalResources:anexperimentinBuildingaterminologicalKnowledgeBase[m].proceedingsofthe14th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Linguisticsvolume3,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2000.

[10]Debaerp,KerremansK,temmermanR.ConstructingontologyunderpinnedterminologicalResources.aCategorisationFrameworkapi[m].proceedingsofthe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erminologyandKnowledgeengineering,Copenhagen,2008.

[11]Faberp.theDynamicsofSpecializedKnowledgeRepresentation:SimulationalReconstructionortheperceptionactioninterface[J].terminology,2011,17(1):9-29.

[12]冷冰冰,王华树,梁爱林.高校mti术语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2013(1):55-59.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4

1排序问题

对外科护理学的具体每个疾病,我们基本上是分为两大块来讲,疾病概要与护理。疾病概要的讲解包括解剖生理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护理的内容具体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这样的授课顺序是按照学科体系来编排的,本校教师都是接受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所以习惯地用学科知识系统把知识串起来,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样的一个编排顺序是最合理的。而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开发课程,一个外科护士在对待具体外科患者时的工作顺序肯定不是按照解剖生理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等顺序。很显然,这种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是不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因此以外科护士的工作过程的顺序来开发外科护理学是势在必行的,它关系到外科护理职业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能否胜任医院外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只有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过程一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内容选择

由于本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不是学习护理的,所以在讲课内容上常常是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疾病概要上,尤其是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而护理的相关内容是一带而过,对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基本不讲,在课堂上对护理措施强调很重要,但并未浓墨重彩地描述。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姜大源[2]认为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的知识为辅。培养职业型人才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

从外科护理的角度来看,解剖生理概要、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都是属于“陈述性知识”,是反映“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护理尤其是护理措施是属于“过程性知识”,它反映“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如果从外科学的角度出发,治疗是属于“过程性知识”,但如果是从外科护理的角度出发,则是属于“陈述性知识”,因为在我国,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案都由医生决定,护士只是执行医生的医嘱,在护理措施中会有全部体现,所以在高职护理中,将治疗归于“陈述性知识”为宜。在外科护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少讲疾病概要,多讲护理。对于解剖生理概要、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概要的内容,要少讲,但并不是不讲,不讲学生会对外科疾病缺乏基本的了解,从而影响学生对护理措施的理解,进一步影响到对护理措施知识的掌握。以前这些内容要占到整个课时的60%~70%,课程改革后这些内容降到30%~40%;而护理的内容应提高到整个课时的60%~70%。对护理中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这些内容没有太多的实用性,可以完全不讲;护理措施才是教给学生“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是讲课的重中之重,是外科护理内容选择的标准。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教学;课程改革

一、《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特点及作用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新生了解专业特点及学习方向的入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涵盖了房屋建筑、桥梁、岩土、水利水电等工程领域,具有知识内容多、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该课程介绍土木工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土木工程;通过对土木工程所包括的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的有针对性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及今后的专业选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各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对未来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以便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构建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对土木工程各个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作为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除了日常中对于房屋建筑、桥梁等的感性认识外,对土木工程各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都尚未接触。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以及今后的学习兴趣。《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包含内容众多,每一章节又是一个专业方向,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老师虽然都是科班出身的研究生,但也只是对自己研究的方向比较擅长,单独由一个老师讲解该门课程非常吃力,教学效果也不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以往研究中提出了团队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土木工程概论》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方向的模块化特点,借鉴研讨式教学的优势,特提出《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研讨式教学法介绍

研讨式教学法最早由德国的大学提出,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我国大学扩招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弊端日趋体现,为有效解决扩招等带来的这些问题,我国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博士研究生在已有研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教改实践,于1997年提出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教学手段等相比,研讨式教学法体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共同的教学主体,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讨论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该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上的五个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讨式教学法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研讨式教学专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完成相应专题的自学、查找资料、讨论;各学习小组组长在课堂上讲述学习的过程、收获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善相应的学习过程和任务。

三、《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研讨式专题设置及学习要求

(1)研讨式专题设置。以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6级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1.5学分,27学时,根据以往团队化教学研究成果,基于《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概的要求,共从土木工程专业老师中选取9位不同方向的老师共同担任该门课程的授课,每个老师讲授一个专题(3学时),设置如下9个专题: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水利与港口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建筑节能与设备。(2)学生学习小组划分。在第一节课上,老师根据《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上述授课内容划分成9个研讨式专题介绍给学生,每个专题下再划分若干子专题。然后,老师给每个子专题布置一定的资料查阅任务和要求。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划分成3~5人的若干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成员推荐组长1人,每个学习小组负责1个子专题。(3)研讨式教学要求布置。老师将各个子专题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后,基于该子专题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等情况,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自学、网上查找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所布置的专题进行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由组长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团队成员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及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最后由相应方向的老师进行总结、系统梳理及学习引导。

2.研讨式课堂教学开展

以专题7(给水排水工程)为例,首先由主讲老师将专题任务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城市给(排)水的功能及分类;城市给(排)水体制的发展及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各组成要素及功能;建筑给(排)水的功能及分类;建筑给(排)水系统各卫生器具功能。学习小组通过翻阅书籍、网上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对上述专题任务进行学习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然后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上,通过老师引导,要求团队主讲学生完成上述任务的讲解,必要时可借助工程现场的图片或视频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最后,主讲老师在对上述任务进行总结和系统梳理后,向同学们提出下列问题,以激起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城市节水的途径探索;城市污水处理政策机制的初步研究。

四、结论

针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量少等特点,老师充分利用我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团队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引入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顺应新时期“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16级新生的实际应用表明,该《土木工程概论》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在工科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仁强.“大土木”环境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探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2]刘胜兵.“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林龙镔,阙仁波,胡华.《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福建建筑,2012

[4]卓德兵.工程实例教学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材改革,2014

[5]马航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作用研究及教学探讨[J].甘肃科技,2015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6

本体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实现了语言、环境构建和方法论,现已经构建了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在各行业中广泛应用。

二、本体的基本概念

在信息科学中,作为一种知识表示方法,本体(ontology)包括了研究领域内对象的名称、对象属性和相互关系的逻辑描述,提供了领域内知识表示和交流的词汇集合和集合中各个对象的关系集合。采用这种方法表示知识的本体,是基于一定的目的人为设计的规范说明,这与它所建模的世界有着明显的区别。本体发展至今,其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的范围,这主要是由于本体具有以下显着的优点:

1、异构系统互操作,在异构主体之间对交流的结构化信息达成共识,这是本体开发的一个主要目标;

2、通过本体复用、映射和集成等方式实现领域知识复用,这是本体研究的主要动力之一;

3、明确的领域认定,利用本体表示方法描述领域认定,当领域发生变化时,对应的领域认定的改变也相对比较容易;

4、分析领域知识,建立领域本体,实现领域知识的应用和管理;

5、将领域知识与操作性知识相分离。

三、知识工程中本体的含义

在知识工程领域,研究人员给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明确的本体定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Gru-her在1993年采用人工智能界公认的概念模型为基础给出的: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随后Studer在参考了Gruber和Borst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本体定义的核心内容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是概念模型,即研究领域内存在的对象、概念及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领域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视图,每一个知识库、知识库系统或知识水平的主体,都或明确或隐含的依托于某些概念模型。分类法(taxonomy)是对科学分类的普遍规律的研究,是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领域内容和特点,将领域知识分门别类以术语的形式组成分类表。本体与分类法相比,主要有两个区别:本体具有更为丰富的内部结构并且反映了某种程度的共识。

理论上,可以通过5种类型的构件来形式化描述一个本体: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这里的概念可泛指论述的任何事物,如任务、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等等,有时为叙述方便,概念也称为类。关系用来表示领域中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元关系形式化定义为个集合的笛卡儿乘积的子集:R:C×C×…×C。函数是一类特殊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前n一1个元素可以惟一决定第n个元素,函数的形式化定义为:F:C×C2×…×G一一C。公理用来表示领域中永真的陈述,实例表示领域中的具体元素即对象。

四、本体构建的规则

本体构建方法概述出于对各自问题领域和具体工程的考虑,构造本体的过程各不相同。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本体构造方法,最有影响的是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

1、清晰:本体必须有效地说明所定义的术语的含义。定义应该是客观的,与背景独立的。当定义可以用逻辑公理表达时,它应该是形式化的,应该尽力用逻辑公理表达。定义应该尽可能的完整。所有定义应该用自然语言加以说明。

2、一致:本体应该是前后一致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支持与其定义相一致的推理。它所定义的公理以及用自然语言进行说明的文档都应该具有一致性。如果从一组公理中推导出来的一个句子与一个非形式化的定义或者实例矛盾,则这个本体是不一致的。

3、可扩展性:本体的可扩展性是指,本体提供一个共享的词汇,这个共享的词汇应该为可预料到的任务提供概念基础。它应该可以支持在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定义新的术语,以满足特殊的需求,而无须修改已有的概念定义。也就是说,人们应该能够在不改变原有定义的前提下,以这组存在的词汇为基础定义新的术语。

4、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encodingbias):本体应该处于知识的层次,而与特定的符号级编码无关。本体的表示形式的选择不应该只考虑表示上或者实现上的方便。概念的描述不应该依赖于某一种特殊的符号层的表示方法,不能依赖于某种确定的语言,因为实际的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

5、本体承诺最小,(minimalontologicalcommitment):本体承诺应该最小,只要能够满足特定的知识共享需求即可。也就是说,本体应该对所模拟的事物产生尽可能少的推断,而让共享者自由地按照他们的需要去专门化和实例化这个本体。Gruber还指出,由于本体承诺是以词汇的使用为基础的,因此可以通过定义承诺最弱的公理以及只定义应用所需的基本词汇来保证。

五、基于本体的产品信息模型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Sudarsan和CmU的Fenves作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thenationalinsti—tuteofStandardsandtechnology,niSt)的访问学者,与niSt的Sriram等人一起,为支持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Lifecyclemanagement,pLm)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以本体为表示工具,开发了一种产品信息模型框架口。该框架以niSt的核心产品模型(theniStCoreproductmodel,Cpm)及其3个扩展版本:开放式装配模型(openassemblymod—el,oam)、设计分析集成模型(Desigeanalyticin—tergratedmodel,Daim)和产品族进化模型pFem作为基础。oam定义了系统级的概念模型和相关的层次化装配关系;Daim定义了产品的主模型以及一系列抽象功能模型和两个主模型与功能模型之间的变换,每一个功能模型对应于产品的某一个领域特性,两个变换分别为理想化和映射;pFem表示产品族及其组件,与产品族进化相关联的设计原理。

开发产品信息模型框架的目的在于:①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开始,在其全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捕捉产品、设计原理、装配、公差等信息;②便于下一代CaD/Cae/Cam系统的语义互操作;③捕捉产品和产品族的进化。该框架提供了产品信息和设计原理的细粒度描述,因而pLm系统可以方便地直接访问框架中的数据。

产品信息模型框架作为产品在设计过程各个方面的信息库,能够为pLm及其辅助系统提供一种单一的、一致的信息交换协议,支持Cax及其他相关系统之间直接互操作和无缝的信息集成。该框架具有以下特点:

1、以形式化语义为基础,通过采用合适的本体就能进行自动推理;

2、具有概括性,它描述的是概念实体(制品和特征),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某种产品(发动机、泵等);

3、提供了产品全方位的丰富信息;

4、致力于促进新的应用和过程的开发,避免由于环境中信息的不齐备阻碍新应用的实现;

5、框架中结合了明确表示的设计原理,作为描述产品本身的重要内容;

6、作为产品级上不同系统间互操作的转换与接口。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7

【论文摘要】教学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文章将本体技术引入到教学知识管理中,通过使用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描述语言和开发方法,构建并实现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库系统,为网络教学系统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教学领域知识的共享模型,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共享和重用。

一、本体概述

本体是指对领域知识的共享概念模型和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它涵盖了领域中的基本术语与关系,并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知识的外延规则和复杂定义,是一种能够提供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共享的知识表示模型。

本体的定义很多都具有高级的普遍性,但从数学的角度对本体进行精确描述的形式化定义却很少,因为形式化定义很难包括所有不同类型的本体。本体的形式化定义是概念化术语映射到逻辑世界的桥梁,李文杰对三种应用较为普遍的本体形式化定义进行了详细介绍。

(一)本体的描述语言与开发工具

目前构建本体的工具很多,以protege使用最为广泛。protege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组(stanfordmedicalinformatics,smi)开发的一个免费、开源的本体工具,它为知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构建领域本体的环境,协助知识工程师和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管理任务。

本体的实现依赖于本体标记语言的表示功能,owl(ontologyweblanguage)是w3c推荐标准,能够清晰表达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protege3.3.1做为开发工具,从形式化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两方面考虑采用owl,dl本体描述语言。

(二)本体知识库及其优点

张立等对本体与传统知识库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了阐述,使用本体建模的方法和相关知识表示的标准建立知识库,便于广大研究者间的交流和协作。对计算机而言,可以实现不同领域、不同模型之间的跨平台的互操作、共享和重用。使用本体作为知识库的基础的优点主要有:

1.可重用性。本体作为某个领域概念、关系以及概念间内在关系的形式化表达,这种表达可以被共享和重用。

2.智能检索。基于知识的、语义上的匹配,在查准率和查全率上有更好的保证,克服了全文检索查准率比较低和数据检索对用户要求较高的缺点。

3.可靠性好。领域知识和模型的形式化表达便于正确性检测,一些已有的本体建模工具已经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功能模块。

4.良好知识表达、解析能力。本体能良好地表达规范的任务和知识,有助于领域知识的分解和解析,利用本体对领域知识进行建模,可以使相互独立的层次有机地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实现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领域知识条理清楚的形式化便于正确性的检查,使知识库的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知识库系统的维护。

二、教学知识本体库的构建

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体系有骨架法、评估法、bernaras法和sensus法等,冯志勇等对几种本体构建方法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说明,本文在参考这几种方法的基础上,遵循gruber提出的5条原则,提出保障知识本体的构建步骤。

(一)教学领域知识描述

本文以教学知识作为研究对象,该领域本体覆盖范围包括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课件、例题、实验、习题练习、相关学习资源和常见问题解答等,昊煌煌对教学领域知识的描述,形成了教学领域知识内概念的体系结构划分。

根据课程进行分类,分成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分科课程、本科课程等具体的学习阶段,不同阶段中包含具体的课程实例,如高中阶段有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地理等课程。知识点是教学知识组成的基本粒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知识点与课程可以按照教学策略组合成为新的课程。

通过对教学领域的分析和描述,参考已有的三种本体形式化定义,我们提出了教学知识本体的形式化定义:

教学知识本体,其中表示基本概念的集合,包括基本术语和原理等教学领域的概念集合,其中有表示教学领域中的概念;表示基本概念属性的集合,例如学时的数量、知识点难易程度等等;表示基本概念之间以及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集合,表示多个基本概念通过规则合并后而产生的较大粒度的概念,而表示基本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因果关系、伴随关系等等;表示关系的属性集合,如关系的类型、对象和运算性质等;表示公理集,即教学内容中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目内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知识本体的实现

按照前面分析的本体构建方法分别使用protege3.3.1的各相关控件完成五元组的概念和关系是本体的基本结构,其中概念是核心。因为关系是用来描述领域概念间的关系,它本身也可以作为概念来实现;属性、公理和实例是依赖于某一概念的,所本体的构建应以概念为中心,从教学领域中的顶层概念开始,通过添加子类将概念逐一细化,一直到应用所需要的粒度。

三、系统结构设计

(一)系统结构框架

知识库系统建模框架是指从建模的角度研究知识库系统开发方法。在研究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库建模框架中,kads方法最具代表性。该方法把求解特定任务的知识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领域层、推理层和任务层,分别对应着知识库系统的静态视图、功能视图和动态视图。其中,领域层包含了求解问题所需要的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和对领域概念的描述(即领域本体一domainontology,它包含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推理层指明了求解问题采用的方法,包含了推理步骤和领域知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roles)。任务层则把所需要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并为每一个子任务确定目标,同时明确对子任务的控制。

按照kads知识库建模框架,文本将教学本体知识库系统分为推理层、领域层和任务层,系统结构框架,其中:

1.任务层。包括查询请求输人接口、查询控制器、查询结果输出接口3个功能模块,负责分析查询请求,并对本体知识库进行查询,然后将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

2.领域层。包括本体编辑模块和本体存储模块2个功能模块。教学领域专家和开发人员通过本体编辑模块建立保障本体知识库,并对其更新和扩充;本体存储模块主要实现本体知识库的持久化。

3.推理层。包括规则转换模块、本体推理模块和本体检验模块3个功能模块。负责本体规则的转换,本体的推理以及本体一致性检验。

(二)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教学本体知识库系统的实现框架,其中protege3.3.1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本体编辑界面,可以方便地实现本体中的类、属性、关系以及实例的编辑;使用racer推理机和protege结合,实现了本体的推理、转换和一致性检验。

本文使用了语义开发工具jena2实现了查询控制器和本体存储模块。jena2是一个java开发工具包,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开发语义网的应用系统。jena由hp公司开发,jena本体解析器包括三个部分,即对rdf的解析、对rdql的查询支撑以及对owl的解析。从2004年2月起,jena2.1版本开始支持owl文档的处理,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多种灵活地表现rdf图的方案,这种方式允许用户可以使用更高层接口或使用底层接口的不同方式访问处理rdf图数据。同时提供了一种rdf图的最简单的视图方式—三元组方式,主要方便了系统级程序开发人员处理数据,对基于rdfs和owl推理是非常有用的。

jena还提供了将rdf数据存人mysql,hsqldb,postgresq,oracle和microsoftsqlserver等关系数据库的接口,model,resource,query等接口可以用于访问和维护数据库里的rdf数据,采用jena2提供的数据存储接口和mysql数据库,实现了本体存储模块。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8

abstract:Knowledgerepresentationisoneofthecentraltopic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ConceptualStructureisanewandeffectiveknowledgerepresentationmethodandConceptualGraphisaconcretesemanticmodelsupportedConceptualStructurethoughts.thispaperdiscussedtherelationbetweenConceptualStructureandConceptualGraph,themethodandfeaturesofKnowledgerepresentationaboutConceptualGraph.Finally,itelaboratedtheapplicationofConceptualGraphinChineseinformationprocessing.

关键词:知识表示;概念结构;概念图;语义

Keywords:knowledgerepresentation;conceptualstructure;conceptualgraph;semantic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45-02

0引言

知识是人类智能的基础,知识的表示是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之一[1]。人工智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研究出了多种知识表示方法,如一阶谓词逻辑、规则、框架、语义网络等。这些方法对于描述特定领域的问题求解已足够了,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知识表示方法就不能确切地表达语义问题。因此,传统的知识表达方法能力还很有限,知识表示仍是很久以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课题,还需要相当深入的研究。概念结构理论的出现为知识表示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概念结构(ConceptualStructure)是一种以语言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为基础的新的知识表示方法,是由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JohnF.Sowa在1984年首先提出的,己被从理论上证明了优于其它传统的知识表达方法。它扩展了人工智能的知识表达方法,对于信息时代从以数据处理为主的低级阶段向以知识处理为主的高级阶段的转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

概念图(ConceptualGraph)是支持概念结构思想的一个具体的语义模型,概念结构理论及应用就是基于概念图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概念图是概念结构思想的载体,通过它来发展、传播、带动知识表示领域、乃至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进步。概念图的发展经历了二十几个春秋,“ConceptualStructures:informationprocessinginmindandmachinereading”(sowa1984)揭开了概念结构的序幕,“conceptualgraphsforadatabaseinference”(Sowa1986)奠定了概念图应用的基础。随后,iBm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潜心研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国内从90年代开始,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2]。

1概念图的知识表示

概念图是一种描述复杂对象结构的知识表示工具,其思想来源于C.S.pierce的存在图和菲尔墨的语义网络,是以图形表示的一种有向连通图,它包括两种结点:概念结点和概念关系结点,弧的方向代表概念结点和概念关系结点之间的联系。概念结点表示问题领域中的一个具体的或抽象的实体,概念关系结点指出一种涉及一个或多个概念结点的关系[3],如动作(aGnt:aGent),对象(oBJ:oBJeCt),材料(matR:mateRiaL),具有(poSS:poSSeSSeS),地点(LoC:LoCate),状态(Stat:StatUS),部分(paRt),方式(manR:manneR),工具(inSt:inStRUment)等。在概念图中,概念结点用一个矩形表示,概念关系结点用椭圆表示,有向弧标出了概念关系结点所邻接的概念结点。每个概念图可以表示一个命题,典型的知识库将包含大量这样的图。例如:agirl,Sueiseatingpiefast.其概念图如下所示。概念图上可以进行拷贝、限制、连接和化简操作,产生新的概念图。

概念图是基于语义网络的逻辑系统,用它来进行知识表达不但直观易懂,而且易于操作,通过对概念图进行各种操作,能产生新的概念关联和推理规则。此外,概念图还能直接和自然语言建立映射关系。概念图所具有的这些优点使它更适合于表达概念结构。

2概念图的特点

概念图使用带标号的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间的带标号的弧表示知识,属于语义网络的范畴,其理论建立在谓词逻辑上,能完全与自然语言相互翻译,表示出自然语言的语义[5]。概念图同其他知识表示方法相比,具有更直接的同自然语言之间的映射,图形化表示、可读性更佳,比逻辑公式更直观的特点。概念图具有结构简单、易读、表示范围广、能够确切地表示自然语言的语义、数学基础严密等优点,代表了知识表示的发展趋势。

概念图与经典的知识表示方法相比,更符合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但是它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概念关系,并不适合于表达包含复杂概念结构的常识性知识。用概念图进行知识表示需要分析知识的结构,所以其获取过程要有领域专家的参与,还不能通过一个智能系统自动获取。此外,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求解而言,这种基于概念图的推理容易产生冗余或者导致推理结果的不一致。因此,基于概念图的智能系统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问题求解,而对于包含大量的复杂概念关联的常识性问题求解,概念图还不能胜任。

3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的理论自从被提出来后,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并将它应用到不同领域,例如知识工程、信息检索等,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尤其语义理解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不少研究者基于概念图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殷亚玲[4]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图的相关反馈技术,采用概念图的知识表示方式描述概念之间关系,从语义的层次上进行相似度判断,扩展查询式。朱海平[5]以概念图作为语义表示,研究了基于概念图匹配的语义检索。杨选选[6]提出的基于语义角色和概念图的信息抽取模型,是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抽取的尝试。它将浅层的语义信息应用于场景识别和抽取模式两个层次上,并通过概念图将句子的语义形式化、可计算化。刘培奇[7]结合主观题中简答题的人工批改过程,提出以概念图理论为基础的模糊含权概念图知识表示方法;从汉语自然语言理解的语义分析角度研究了特定课程主观题自动阅卷问题。

4小结

人工智能领域中绝大多数知识表示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来源,现代的知识表示方法会越来越重视概念结构。概念图是一种有力的知识表示工具,能完全描述自然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实现与自然语言的互译。我们相信对概念结构和概念图的深入研究必将对解决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难题产生重要贡献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仰森,黄改娟.人工智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3.

[2]张蕾,李学良.概念结构及其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1.05.

[3]贺文,危辉.概念结构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156-159.

[4]殷亚玲,张蕾.基于概念图的相关反馈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07.

[5]朱海平,俞勇.基于概念图匹配的语义搜索[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6.10.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9

关键词:概念图 教学思考 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72-01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教与学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必然趋势之一。本文就我自己的体会什么是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步骤、规范和概念图教学建议作如下介绍。

一、概念图绘制步骤

一般包括:①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②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③初步拟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二、概念图绘制规范

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时由上往下)。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有人就概念图教学提出建议认为:①演示制作实例。②给学生练习机会,让学生自行制作。③对概念图构建提出适当指导建议,并鼓励进行修改。④鼓励学生创造性构建概念图。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即将实施,尤其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概念图教学呢?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实际情况、兄弟学校概念图教学情况和自己教学实践,我思考如下:

三、概念图教学过程思考

1、概念图制作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给学生范例,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通过上面程序,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把握和遵循其中规范。在概念图制作的教学中,若先详细介绍概念图制作知识,空洞抽象,学生往往不知所云,不符合学生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学习心理。呈现一个简单、富有代表性的、规范的概念图范例,学生可以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一般规律。学生领悟基础上再由学生尝试制作,积极性较高。对学生作品和前面范例的加以评讲,可使概念图制作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得以内化。

2、关于概念图变式训练。概念图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学评价工具和知识表征工具。在湖南省2005年高中生物iBo初赛试卷中的43题已经得到体现。在将来高中生物考试中,概念图可能作为一类考试题型出现。在平常的教学中尝试进行概念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然而,概念图制作方法和规范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具体制作过程则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的过程。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进行变式训练。所谓“变式”指概念或规则的“正例的变化”。通过提供变化的正例,让学生练习,从而掌握程序性知识。

3、概念图教学与其他学习方式、传统概念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学生学完一章给自己做个全章摘要,可以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概括总结-用图表、概念图、比较/对比表、文字描述或任何其它他们喜欢的方式。概念图是信息处理的方式之一。因此,概念图是一种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对于其他方式不应该排除,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否则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发展。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科内容特点,教会学生采取相应学习方式,利用不同知识表征方式加以学习,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概念图的展示。教师在呈现概念图时应采取分步教学,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示。效果比预演时展示概念图全图要好。这样概念层次清晰,关系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把握复杂的概念和概念关系,有利于概念图制作概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当然现在有概念图制作软件,采取分步教学,效果较好。但对教师要求较高,必须预先设计好。否则随意性加大,制作的概念图不符合规范,漏洞百出,造成学生对概念图规范的陈述知识和概念图绘制程序性知识获得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生物知识的系统获得。

四、概念图的不足

1、“ 专家图”对学生高中生物个性化学习不利。研究表明:“专家图”是否应该存在以及是否能够作为评分依据,却也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概念图主要只对图的创建者是有用,构图过程为学生在特定主题上进行反思提供了结构化空间,学生只要能够清楚表达他对于主题的想法就可以了。强调“专家图”的存在和作用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我的观点是:只要学生按照概念图制作规范要求的思想构建高中生物概念图就可以了。按照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原有知识和表达方式有明显差异,对高中生物某些知识的概念整理方式和审视角度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他能够按照概念图绘制规范对某一内容进行整理并不断发散性联系,反而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对于“专家图”,我比较乐于接受的观点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供学生领悟和参照,而不能仅作为评价工具,否则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不利的。概念图本身也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很好工具,我们又何必让学生画的一定要跟专家一样呢?

2、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对高语文能力学生造成学习干扰。概念图往往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因而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因此,概念图只是一种陈性述知识表征工具,对学生其他能力把握存在不足。另外,一些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不愿意建构概念图,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3、有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对概念图学习策略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并表现出畏惧心理。在高中生物教学尤为明显。我认为概念图在国内推广困难与我们的思维心理、个人性格有关。它的表现形式可能存在不足。不一定符合我们思维习惯、知识表征形式和交流习惯。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加以运用。

总之,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念图与新课程改革是相通的。现在生物 高考中,学生简答题答案中概念运用不恰当普遍存在,运用概念图教学改造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不枉为一个好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02,(11).

[2]王大平 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4,(6).

人体工程学概述篇10

本书将从物理、技术和设备操作方面对使用硅及相关合金制备的光子器件进行概述,包括以下内容:1硅光子学概述,从介绍VLSi的发展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引出本书将要讲述的内容;2硅的基本性能,介绍了硅能带结构、状态密度函数和杂质,并讲述了硅基异质结和异质结构的性质;3量子结构,对量子阱、量子线和点、超晶格、Si基量子结构进行了讲述;4光学过程,主要讲述了半导体中相关光学过程基本理论,包括光学常数、基本概念以及光吸收、发射等理论;5量子结构中的光学过程,主要讲述量子井、量子线和量子点这些纳米结构中的光学过程的基本原理;6硅光发射器,主要讲述了半导体发光基本原理,以及具体半导体光发射器,并对激发光发射进行展望;7硅光调制器,主要讲述了光调制相关的一些基本物理效应以及硅的电折射效应和热光效应,介绍了光调制器一些特性以及相关的光、电结构,最后讲述了高带宽光调制器;8硅光电检测器,介绍了光电检测器原理以及重要性质,讲述了一些具体的光电检测器;9拉曼激光,主要讲述了拉曼激光的概念、简化理论、硅的拉曼效应,并对拉曼系数进行了介绍,最后具体讲述了一种连续波拉曼激光;10导光波导言,介绍了光导的射线光理论以及反射系数,讲述了集中具体的波导:平面波导模型、光导波理论、3D光波导,最后讲述了波导损耗、波导与光器件的耦合;11平面波导器件原理,讲述了平面波导耦合模型、直接耦合器、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并具体讲述了一些平面波导器件;12用于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波导,主要讲述了阵列波导光栅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介绍了提高阵列波导光栅性能的方法,列举了具体应用;13制备工艺及材料系统,主要讲述了光电子器件制备的主要工艺及材料处理方法。

本书描绘了硅光子学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并深入讲述了硅光子学现在发展以及展望了硅光子学未来,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半导体光子学、光电集成、光电子器件、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光互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m.JamalDeen是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教授,ieeetransactionsonelectronDevices的编辑,FluctuationsandnoiseLetters的执行编辑,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目前的研究领域是:微米纳米电子学、光电子学及其在生命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