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49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体育产业人才流动

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解释,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知识经济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二是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品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三是知识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掌握知识的人才。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从市场状况来看,产品市场受到的冲击没有预料的那么大,但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竞争的层次却超出人们的意料。人才是人口中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群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人才,便掌握了竞争的核心力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体育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如何吸引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是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才是体育产业不可或缺的资源

人才与劳动力相比,一般的劳动力从经济学上来说是属于成本,而成本是要加以控制和尽可能降低的,但人才却不是成本而是资产,对资产不是加以降低,而是应使之增值。

1.体育产业人才的特点

(1)稀缺性,体育产业人才具备高品德、高能力、高业绩,是目前迅猛发展的体育产业稀缺资源;

(2)专业性,体育产业人才在这一领域有较高造诣,体现较强的专业性,对体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具有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增值性,体育产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产生增值。

此外,体育产业人才还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和影响力、有较强的成就动机,是体育产业难以替代的资源。

2.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现代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经从“物理空间”转向了“知识空间”。从产业发展上看,现代生产力的关键已不再是增加物质或资金投入,而是增加人才的投放。人才是振兴民族的脊梁,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体育产业人才流动因素

系统论认为,合理的社会系统应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充分实现;耗散论认为,系统是在与外界交流中进行“自组织”,来实现自身发展的。所以,流动是实现体育产业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途径,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1.人才流动理论

(1)勒温的场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就导致人才流动。

(2)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日本的中松义郎在《人际关系方程式》中指出: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二者不一致时,个人的潜能受到抑制。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靠拢,如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距难于短期内解决,则这条路变得不可取。二是进行人才流动,流到与个人目标比较一致的新单位去。个人的努力方向与组织的期望比较一致,如鱼得水,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组织的认同和肯定,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库克曲线都对人才流动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2.体育产业人才流动的基本因素

(1)个人因素。①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过于稳定或具有压抑性的工作环境会束缚人才的创造力。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当人才的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时,跳槽的意向就会油然而生。②待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得到承认的最直接方式是人才的待遇,如工资、住房等,当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时,就会导致“人往高处走”的现象。③晋升的需要。晋升机会论资排辈和任人唯亲是越来越多人才跳槽的一个主要原因。④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有依赖于他人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当人才的自尊需要受到歧视和受挫,工作困难得不到解决时,总是感到自己能力不够和不合格,产生自卑、软弱感、无能感,乃至产生见异思迁的行为。⑤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才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反之,一是与上司不合拍,二是与同事不合拍,人才将陷入一个无法展现自己的泥潭之中,更换环境便成了很自然想法。

(2)组织因素。①人才机制因素。我国的体育人才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们在强调人才竞争上的环境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的同时,却存在着不少机制上的弊病。一是领导的官本位思想。一些人才流失严重的组织,大多数人认为是领导不重视和官本位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主要领导不尊重人才,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在事业上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人才安全网络根基脆弱。我们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却又提供不出可供人才发展的有效空间和环境,难以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②分配体制因素。在体育产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需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人才得到更高的收入。目前,我们在认同人才流动要素国际化、市场化的同时,却在人才薪酬上实行本土化,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依然保持大众化。虽然近几年人才的生活待遇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地域间的差距也很大。尽管我们也不断对人才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爱国观念,爱岗敬业思想,但这在经济日渐全球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愈来愈现实的今天,这些充其量只能是辅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使人才尤其是重量级人才“留人拴心”。这种分配制度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③培训机制因素。体育产业中多为新兴企业,大多没有形成完备的培训机制,无法满足人才学习提高的需求,也成为体育产业人才流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④激烈的人才争夺因素。体育产业是正在迅猛发展中的产业,对各类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大,而人才又相对匮乏,导致各企业间人才争夺非常激烈,也是人才流动的一大原因。

三、人才流动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资产只有通过流通、运作才能增值。同样,人才只有恰当地加以应用,才能使之创造价值。如果有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单位不把他们放在能使之发挥作用的岗位并加以鼓励,他们就无法施展其才华,这“资产”也就增不了值。部级管理成果创新奖获得者――许继集团董事长王纪年,结合企业实践提出,企业内部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能否在用工制度、内部分配、人才引进等方面远离“三条死亡线”。“三条死亡线”理论认为,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如果员工每年的流动、淘汰率低于2%,在职工的收入分配总额中与企业绩效相挂钩的活的部分低于分配总量的15%,企业内高素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比例低于10%,企业将难逃死亡的结局。对体育企业来讲更是如此。

(2)人才流动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通过建立人才流动,企业就能及时补充急需的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淘汰无法适应工作的人员,达到“吐故纳新”、“优化组合”的目的。同时,有利于激励人才加强学习,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使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

(3)人才流动有助于实现人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

(4)人才合理流动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提升。我国的体育产业需要尽快做大做强,正是体育产业人才发挥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2.消极影响

如果说,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那么,人才的流失,就是非正常的、不合理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应该尽量避免的。如果企业的机制不能留住人才,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聪明才智,就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就极有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人才流失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部分离职人才未履行应尽的义务,导致组织对其人力投资未得到回报;企业为了填补离职者的空缺,需要进行招聘,由此带来一系列费用,如招聘费和新员工的培训费等等,从而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2)人才流失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由于制度不健全,使得自动离职人才带走组织有关核心信息,一方面使企业的正常生产流程中断或停止,另一方面降低了员工的斗志和士气。一个合格人才的流失,轻者使企业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降低,重者可导致某些产品停止生产。

(3)人才流失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体育产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对外影响力不可低估,许多客户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某个人才与企业发生业务联系的。这样的人才流失一方面人才流失使企业的声誉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服务能力下降。

(4)人才流失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比如会对留下者的工作满意、组织承诺等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他们的离职意向,处理不好,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对组织整体士气和效能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产业人才流动关键是合理

人才合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增长。反之,如果人才流动不合理,必然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如前几年出现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造成了某些地域体育人才过剩,人才间竞争加剧,而一些地域体育人才又严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2.树立人力资本观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树立全新的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本投资优先理念。积极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合理流动人才,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的平台

长期的积弊造成体育产业人才怕流,人才难流,人才偏流,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体育产业人才有其自身的特点,今后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作用,依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改进服务方式,为体育产业人才搭建合理流动的平台。

4.加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

人才流动背后是企业制度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体育产业需要加强体育产业文化建设,发挥体育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控制和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价值。

5.建立与体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在新兴的体育产业中,人才缺乏显而易见,是造成人才不合理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与高校联合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开展“终身教育”,建立起与体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为体育产业人才合理流动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8-52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8-60

[3]于淑华刘水振: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人世后的中国企业[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8):28-31

[4]谢菊: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J].探索,2002,(6):68-70

[5]刘佛翔:科技人才流动与发挥作用情况调查[J].中国人才,2003,(2):60-61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2

关键词:产业融合;体育;旅游;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61-03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参与旅游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业与旅游业作为两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在市场需求及资源共享等方面高度耦合,加强体育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产业融合背景下亟须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体育和旅游产业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追求身心以及精神上满足的人也逐渐增多。选择旅游的消费者,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选择体育运动的消费者;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因此,人们将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市场领域――体育旅游行业[1]。当前,在产业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各地区的旅游行业和体育行业,都是该地区的发展资源,其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产业服务平台等资源都有助于旅游行业和体育行i的发展。

第一,体育产业发展的近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我国开始提倡全民健身运动,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大幅增长,我国的体育产业也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根据对人们进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这几年体育产业对国内人民的影响,使得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快速提升,数据截至2015年1月1日之前,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总人口数中占33.9%,已超过我国原计划中28%的目标。尽管如此,对我国发展全民健身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平均比例为2/5的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待提高[2]。这几年我国加大力度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了鼓励全民健身运动,让我国体育行业能够持续并且稳定的发展。在2014年开始之前,我国已经拥有了169.46万个体育场地,并且体育场馆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相关的体育设施已基本完善。

第二,旅游产业发展的近况。当前,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产业融合,我国多样化的旅游资源逐渐被挖掘出来,既提升了我国旅游产业的价值,又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结构改革,为旅游产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在过去,我国发展旅游产业主要是通过各个地区的旅游公司来进行,没有相应的服务标准,且旅游项目单一,造成了旅游产业在当时的发展十分缓慢。而当前产业融合的发展环境下,我国的旅游产业有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但有了人性化的服务,还运用了网络技术来对更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让现代游客更加享受旅游所带来的精神满足[3]。

二、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处于稳步发展的状态,在国家积极的倡导下,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首先,许多旅游机构都开始以体育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根据调查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就有上万家机构主打体育旅游项目,总营业收入已过百亿元,达到盈利为1/5的目标,单独在浙江地区的就有两千多家这类机构,开拓了当地的就业市场。其次,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在前面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哈尔滨的滑雪旅游,整个哈尔滨市拥有了将近60个滑雪运动场,黄金周为每年冬季下雪期间,来滑雪的游客就有30多万人次,滑雪旅游带来的收入约为全市旅游收入的60%。从北京奥运会的开展到现在,游泳馆“水立方”和体育馆“鸟巢”的经济收益都在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体育旅游经营收入迅速升高,来自国外的游客数量也在成倍增涨,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我国城市在世界上的形象。再次,由于这几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得体育旅游产品的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一些地区的旅游景点也陆续参与到体育类旅游产品当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完善自身的旅游产品机制,促进旅游景点的行业发展。每个地区都在一直不断地摸索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4]。比方说,沿海城市可以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举办水上竞技旅游区,北部严寒地区可利用当地的冰雪资源举行的滑雪运动景点,还有位于西南地区的城市可以举办户外运动竞赛和民族民俗运动景点等等。在当前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已经势不可当,两者合并而形成的兼具两者双重特色的新型体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代人们最受欢迎的度假休闲方式。

第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关性。以客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之间的界线模糊化和相互交叉渗入,使得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两个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提供更多的有利资源,也就是把一些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利用并带动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按照国外体育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体育产业位于经济发展相关度较强产业部门中的前面,并且和旅游产业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从整体来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系,两者都具备了锻炼身体、休闲放松、娱乐游戏、社会交际还有修身养性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是两个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5]。

第二,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供需。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以来,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大好,特别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体育行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既要具备休闲娱乐和参与功能,又要有冒险趣味的特点,由此也让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生结合的必要趋势,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结合旅游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比如属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项目以及现代化特色的体育场馆与体育竞技等,旅游产业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呈现等。地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让两个产业的相互发展有共同的基础,更是提业之间相互结合发展的有效途径[6]。充分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才能挖掘出新的行业服务与产品,完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配置,利用活动合作、创新合作等方式,促进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两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三、体育产业结合旅游发展新型模式

根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市场供需,还有当前的现代化科技与发展趋势等结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时代特点都已具备,体育产业结合旅游的发展已经是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市场资源供应、产品供应与资源结合的特点下,也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产业结合发展模式。

(一)渗透式结合发展模式

以我国产业融合为背景情况下,体育产业与旅游的之间的渗透使两者结合发展的方式有着两个方面发展的方向,也就是两者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的特点,既丰富了两个产业各自的内容,也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在目前两个产业各自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的结合发展并未对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变化,也未出现新型的产业状态。

体育产业向旅游产业的结合渗透,通常利用两者的资源联合包装,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产品与服务重新结合包装成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产品与服务。比如说大型体育竞赛的推广,当地主办方会利用多种体育竞赛将当地特色旅游信息附加上去,并且利用旅游黄金期大力地推广当地的体育竞赛,建立专门的体育旅游景区,设计整个体育旅游产品系列。在消费者看来,利用日常的健身项目进行新的设计、挖掘与运作,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在旅游和运动健身时享受娱乐生活的心理,因此也使得部分同类型的体育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旅游产业向体育产业的结合渗透,通常也是利用体育元素运用在旅游产品当中进行宣传。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旅游产业有了长远的发展前景,同众多有关的产业展现了强势渗透性的发展特点。利用充足的地区旅游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渗透至体育产业当中。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与相应的体育活动相结合,在景区内举行攀岩、自行车竞赛和长跑比赛等,也是旅游经济的收益之一[7]。除此之外,在富含人文文化气息的景区中,以独特的民族、民俗和民风融入体育元素,添加到旅游景点当中,展现旅游产品的文化特点和个性;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融入在旅游产品中,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景区旅游。如南方的“舞龙舞狮”、北方的“踩高跷”、内蒙古的赛马等民间体育运动,均能很好地表现出娱乐趣味与文化气息,不仅能够很好地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能充分利用娱乐资源。

(二)重组结合发展模式

在密切相关的产业中,很多时候会产生出重组结合发展的模式,利用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结合,产生新的产业链,促进两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就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来看,在别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与参见的健身运动体育产业相结合的情况下,通常会以重组结合的模式使体育旅游产业展现出新的特色。在实际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是通过下列三种重组的模式而开展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一是以会展方式开展体育旅游活动,利用新型技术相融合,创造富有地区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比如体育旅游博览,就是通过声光电相结合的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当中,体验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乐趣。二是利用节庆的方式推广体育旅游活动,包括现代节庆和传统节庆,现代节庆比较趋向于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与文化传播活动,传统节庆则是通过当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来举办,类似于蒙古的那达慕、太极文化节等传统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又比如丰台的科技体育旅游节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节庆举行体育旅游活动,特别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三是举行个性化的体育旅游活动,利用别具一格的体育活动,创造个性化的旅游模式,如沿海城市打造的大型水上运动以及东北城市在冬季举办的滑雪运动和冰雕比赛等,都可以开创出有效的经济效益,使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在重组结合的发展中,产生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链[8]。在体育旅游重组结合的发展模式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应当相互配合推广,采用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使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保持新型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延伸结合发展模式

许多产业之间都会有一些延伸性与互补性,这对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缘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产业进行更有力的核心竞争,开创出大量的依附功能,建立起融合型的新产业链。由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都具有很强的延伸性和互补性,因此能够产生出许多新产业链,与两者相互结合发展。

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创意和创新,挖掘新的体育旅游相关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使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两者结合发展。比如河南举行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相结合,再添加现代科学技术,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产生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经济效益,甚至声名海外。当前,受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以体育旅游为主题景点开始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主体趋势。利用体育名人或地方特点作为宣传中心点,建立起主题文化的体育旅游景区,让消费者的娱乐方式生活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青岛体育文化主题酒店与北京的维京瑞典餐厅,就可引起众多的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此外,还有户外旅游制造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甚至一些含有体育旅游特色的商品产业等,通过体育产业与旅游的延伸结合发展模式的带动,这些产业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得体育产业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效促进了体育行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使得由奥运会伴生出大量的商品和纪念品,彻底地发挥了创造体育旅游产品特色的价值,为两者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模板。

四、体育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方法

体育结合旅游a业是一种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我国鼓励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下,更是展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在结合创新与协同发展时,存在部分关于能力、动力的不足,还要通过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来促进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9]。

在体育和旅游机构方面,还应加强管理创新,改革创新,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建立新型的产业发展和管理经营,促进产业的结合发展。此外,企业还应挑选优秀的人才和基层管理人员,把握好市场动向,走改革创新的产业稳定发展道路,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可以让体育与旅游企业更好地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企业模式,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在产业集群方面,还要有专业的协会引导,发掘更广阔的服务领域,建立行业之间的合作制度,培养出优秀的跨产业经营模式。利用专业协会和相关组织,培养体育旅游产业新的服务领域。此外,利用行业结合、充分利用资源的方法,也适合产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10]。

在政府管理方面,应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化下,做好开放市场的准备,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合,利用好当地的经济资源,实施有效政策来扶持企业对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中介服务与信息交流服务,建立起现代化的市场交流平台,为两个产业的结合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做好监管工作,完善相应的管理监督制度,履行监管职责促进行业的科学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融合已经是当今全球性的普遍经济现象,促进体育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的组合,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旅游公司与体育机构应主动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产业联合制度,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能力,开拓体育旅游产业的未来市场,保障体育旅游产业能够长期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寿平,岑家峰,莫拓.南宁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6,(4):56-57.

[2]方家彪.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探析[J].西部皮革,2016,(10):115-116.

[3]卢长宝,郭晓芳,王传声.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15,(6):25-31.

[4]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3-9.

[5]杨明,王新平,王龙飞.中国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37-43.

[6]王辉.体育旅游产业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0,(4):68-73.

[7]韩国栋,罗百花.浅析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及系统构建[J].时代教育,2016,(19):172.

[8]江伟,曲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6):61-65.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职学生训练手段职业技能

随着现代科技、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企业的要求,职业劳动正向着复杂化、节奏快、强度大、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对人的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虽然普通的体育教育也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但它不适合职业教育“抑其过而补其缺”的特点。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部位、运动轨迹多是局部的、重复的,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必然会影响其劳动技能的提高。进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八九岁的青年,身体发育的可塑性很大,如果能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则会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使职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大走捷径。因为体育运动中许多运动素质可以迁移到职业体能上;如运动中的快速反应、耐久力、动作协调配合、注意力和观察视野等,正是许多职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1、紧扣职业活动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

职业体能素质是学生在基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体能素质。是今后从事职业劳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在进行“双向选择”时,职业体能素质成为职业选人和人选职业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繁多,各专业特点迥异。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分析不同的职业劳动对从业者身体素质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同时还要研究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什么不同的促进作用,结合生产劳动实践进行实用性身体训练,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相应的身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有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在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2、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融人教学内容

树立了终生体育的思想,才能自觉自愿地进行锻炼。作为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师,一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项目,并能根据职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病预防纠正的方法;三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科学知识,如运动创伤的预防、锻炼效果的评价、运动中的自我监督等。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

3、实用身体训练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点的体现。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的机体有着良好的影响,系统从事身体锻炼的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格,对生产活动的适应能力也要比一般人强,能够态度明确,意志坚定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研究发现,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直线相关关系。实用身体训练的含义就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过程,它通过使用体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和军事活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体的要求,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当使学生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对职业十分重要的身体训练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协调一致,把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劳动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对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提出建议

1、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用身体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及相关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适应劳动所必要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心理素质的陪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意志品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为身心俱健的高素质劳动者。

2、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材,突出教程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也要考虑高职设立专业的特点,突出职业特色,结合自然地理特征、人文社会风俗、高职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大限度地使人体适应职业劳动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需要,并使之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要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安排实用身体训练的内容。体育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制定必要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进行职业实用身体锻炼的习惯。

4、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特点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在与时俱进,所学专业不断变化。因此,体育教师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不行的。首先,体育教师要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劳动特点,抓住体育教学与职业技术相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内容、课程配置形式、考核方式要抛开以往强调系统性、统一性、竞技性、规范性、纪律性的陈旧模式;其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征求专业教师对体育课教学的意见,以使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对特殊专业的课程,可自编教材,以求更好地搞好教学。

5、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经济,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提高现代劳动者素质的教育,是生产社会化和工业化的摇篮。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广泛,具有覆盖面大、实用性强、灵敏度高、直接促进经济建设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它着眼于长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关心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求经济部门强化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意识,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重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践证明,凡是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不仅当前经济效益好,而且有比较强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解决好如何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理念。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养一大批有实用技术、能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有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责。

(三)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性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线服务。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西开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具体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又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在加快特色支柱工业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上,重点支持卷烟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快电力工业发展、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实现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产业;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创汇能力;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步伐;科学规划煤炭、铁、石膏、磷、硅、硒等矿产资源开发、风电开发,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谋划生态农业模式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壮大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等的有效供给量,增加“三农”收益,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在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发展绿色服务产业模式上,以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以清江生态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土苗风情旅游、溶洞奇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培植壮大旅游产业。因此,职业教育要依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调整服务面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

(一)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势在必行。

1.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如恩施州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以主导产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全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高职专业由30个调整增加到40个以上,集中资源打造2~3个省级精品专业,办好畜牧兽医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新增1~2个全省教改试点专业、1个全国教改试点专业。二是统筹规划中职专业结构布局。按照“四大城镇群”、“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分工要求,结合州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重点建设养殖、生态农业、畜牧兽医、生化医药、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床、电子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护理、路桥、公关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旅游、广告设计制作等20个专业,争取其中10个建成省级重点专业。新增环境工程、模具加工、城镇规划、矿产资源等专业,适应全州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2.为县域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研究现代流通,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大军

积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改变过去人人能从事农业的思想,把对农民的教育贯彻始终,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二是要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要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县级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主要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主渠道、各种产业基地示范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鼓励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校企联姻”、“校企共建”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地方性《实用技术》课程。深入抓好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培训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用人单位自主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国务院西开办等.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Z].国西办经[2006]15号.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5

[关键词]假日经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

假日经济是我国近年来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系统经济模式,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并且,它们都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如何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假日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潜在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不仅对体育市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假日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领域,无论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还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民族传统体育及相关的概念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体育两者的区别上,如果两者的概念和所包含的内容没有严格的区分清楚,那么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将走入误区,致使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对人体生理特征进行改造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具有历史的概念,必须是对今天依然产生影响的过去的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是指一个民族所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没有历史的概念,它同时包括一个民族开展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由此看来,仅仅只有“传统”两个字的差别,所包含的内容却大相径庭。

体育产业是指通过向社会提供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劳务而获得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活动。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及服装经营、体育旅游、体育表演、体育节目广播、电视转播、体育保健品开发、体育保险等。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族传统体育产品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

二、假日经济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1.假日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少,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消费者追求生活质量,渴望满足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化,并日益趋向理性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价值的新取向。由于人们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加。健康加快乐等于幸福的理念正在被国人所认同,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也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假日经济的特点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假日经济,它本质上是一种休闲消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运动娱乐消费将成为假日经济消费的新热点。居民节假日消费选择的变化趋势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供了潜在市场。体育消费者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体育消费内容、消费方式的选择也不同。现代人在体育消费中注重参与性,注重寻求刺激、新型、新奇的运动项目。人们在休闲消费中追求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而是追求一种经济和体验。而民族传统体育这种运动娱乐消费既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同时又能起到健身、休闲和娱乐的多重作用。如果根据假日经济中游客活动量大的特点,与旅游部门协调配合,把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假日经济融为一体,做到互动、互补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产业联动,这一切都将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和发挥空间。

3.假日经济的系统性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

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扯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模式。可以把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它各个行业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例如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开发组合。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是一种资源,具有潜在力量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如其它民俗活动、其它文化行为一样,能够较为全面的向游客展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游客求奇、求新的文化心理追求,而且它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有会使旅游者情不自禁地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欲望,使游客在亲身体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又能在心理感受上真正地了在其中,并深刻地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可以丰富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拓展假日活动空间,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假日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对策

1.走与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也被确定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应顺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向,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等相关的服务产业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效应,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就是旅游业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之路主要是把他融入到旅游等产业中去发展,从而互相推进,谋求共同发展。同时,旅游和体育部门及当地政府应对民族体育给予必要的重视,加强体育市场的法制化,制定规范的体育市场发展政策,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手段,使体育市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通过开发使民族体育事业在假日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发挥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

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双重性,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厚重性与广泛性,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也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钥匙,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就会开启这座金山的大门。要开发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一是要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的积累与投资能力,不能盲目攀比和模仿照搬。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建构在坚持走特色体育的基础之上,借助民族传统体育以及自然、人文等资源,在特色产业建设与宣传张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凸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假日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力量。二是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集中选择其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及及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等最优势的体育产业进行集中投入,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加速要素的集中和重新配置,形成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和产业群。三是要联合开发,做大做强假日经济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核心,产品为中心,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组成合舰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新格局。

3.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应在摸清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的成功模式,并组织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制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市场规律,合理配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节假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规模上,要大小结合,以小型多样为主,尽可能使大众都能直接参与活动。加强区域内、区域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观赏审美价值,在节假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上,要切合实际,突出效益,即可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和竞赛,也可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符合节日内涵和民俗民风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并通过周密规划,整合为各具特色、连片成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开放式的发展格局,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步入繁荣兴旺,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人才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民族地区要致力于本地区民族体育资源的存量盘活,就要真正认识到民族体育经济超常规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把知识与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民族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应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文化修养高,既懂民族体育知识,又有经济头脑的专业管理队伍,建设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创新体系,为假日经济环境下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基础。

把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就是要使民族体育文化的建设一发展和现代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使假日经济的发展含有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含量,也使民族体育文化的无形价值变为有形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瑞光方子节:云南省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3:74―76

[2]张西平朱恺:体育产业与假日经济增长点的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6-8

[3]冯胜刚: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西部大开发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6:87―92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

一、区域经济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人们物质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拥有享受型、发展型的生活观念越来越强烈,更加的理性化,对身体健康认识成为了生活的新价值取向。因为人们对自己身体锻炼、从事体育娱乐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所占的比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的比例呈增长态势。价值取向的变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体育消费将成为某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通过节假日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者的鲜明个性,对体育锻炼的方式、体育消费的类型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参与性的重新认识,在追求刺激、有趣、独特的运动参与的条件下,激活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一有利的社会形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功能、健身意义、娱乐趣味等特点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3、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作为涉及面广反、综合性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通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很多地区实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就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开发形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展示,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通其他的民俗活动、文化行为相同,能够向人们展示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特征,另外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娱乐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锻炼的欲望。

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对策

1、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与本地区旅游结合的研究

旅游业被称作是不衰的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地区都在挖掘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全面的打造。因此,每个区域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条件,积极的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融合与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性、趣趣味性等,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为顺利的融入到旅游业得发展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2、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优势

第一要加强对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不能盲目的跟风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在坚持打造体育特色发展的理念下,通过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载体,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加强对民族特色的突出发展,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全面的挖掘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资源的优势,选择投资少、减小快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宣传,实现本地区的规模效应,从而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提高联合开发的力度,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增长为重点,产品为中心,进行各个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联合与交流,不断的提升本民族、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竞争力,有效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性。

3、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要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需要在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与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初步制定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节假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模要适中,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强化区域内部、区域相互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4、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民族地区要想加快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挖掘与开发速度,这就需要认识到体育产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在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全面的构建专业知识丰富、管理能力强、既熟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管理队伍,构建与提高我国民族特色的创新体育产业体系,为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才、智力支持。

三、结语

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需要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得区域经济的进步,加入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将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

参考文献:

[1]贾爱萍,洪芳坤.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J].财贸研究,1999,(01).

[2]聂琴.试论西部少数民中国.com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J].思想战线,1999,(03).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7

关键词休闲体育产业四川省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所开展的,以提高身心健康、丰富生活内容、促进自我完善为目的的所有体育活动的总称。与此相对应的,休闲体育产业指的就是由社会各部门提供的、所有的与人们的休闲体育活动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所有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经营活动的总和。近些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如今,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已经初具雏形,并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四川省作为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省,不但自然环境优美,高山、河流、湖泊众多,还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从而为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在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四川落户之后,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推动。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线的明确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集群化发展是四川休闲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指的就是在某一产业或者是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大量的、相互依靠、相互联系的企业和与此相关的机构在一定的地域聚集,并依靠相互之间较为稳定的分工协作,发挥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发展的一种方式。具体到休闲体育产业而言,休闲体育产业中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整体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以及休闲体育产业结构的层次性和产业关系的关联性,都使得休闲体育产业具备了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和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再加上,近些年,随着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链的不断升级,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流动也开始更加的频繁和顺畅,从而使得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开始逐渐进入了集群化发展的进程。例如:成都国际体育城作为四川省投资最大的项目之一,实际上就是四川省集群化发展的典型标志。成都国际体育城以成都市的休闲资源和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依托,结合成都市的区域资源条件和市场基础,打造了从体育用品制造到特色体育的休闲产业集群,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成都国际体育城作为休闲体育产业集群之一,已经顺利实现了产业的整体联动发展。而通过成都国际体育城的发展也可以预见,集群化发展将成为四川休闲体育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二、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四川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之间不但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而且两者在具体的开发项目上也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互补性。例如:将休闲体育产业项目的开发融入旅游产业之中,不但两者之间不会相互排斥,而且还能够为游客提供具有休闲体育特色的旅游运动项目,从而丰富旅游娱乐的载体。

除此之外,四川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也为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切实的可能。四川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些旅游资源和地理优势,不但为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例如:西岭山、峨眉山、青城山都是四川重要的旅游景点,不但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十分契合休闲体育项目的开发需求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在西岭雪山开发观光旅游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开发滑雪运动、雪地摩托以及雪上飞伞等将休闲体育运动与旅游融为一体的活动;而峨眉山在观光旅游之外,则还可以组织开展蹦极、武术、瑜伽温泉等特色休闲体育项目;青城山则可以组织开展森林探幽等休闲体育活动;再如,四川甘孜地区,则可以将爬山、赛马和极限运动等具有休闲体育特色的项目融入旅游资源的开发之中,从而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旅游项目和休闲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

由此可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闲暇时间明显增多的时代,休闲体育产业作为参与人口众多的新兴产业之一,休闲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简便灵活等特点,其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融合,能够为四川省的休闲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是四川休闲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和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为了促进四川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本省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和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抓好基建配套工作、市场细分工作和政策完善工作,尽可能的为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XXtYCY2016C03。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8

论文摘要: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体育产业特点的同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积极地建设性对策。

随着收入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融合于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关系之中,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体育产业的特点

产业是指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体育产业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其中,“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部分,“经济部门”包括企业及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它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

广义的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为国民经济增加产值和提供社会就业机会。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体育产业有其自身特定的产品和服务。[1]

1.产值高、利润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体育产业的产值大幅提高。同时,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体育产业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产业。据美国官方统计在2002年美国人参加各种育活动的人数,游泳约6700万人,器械练习约4500万人,篮球约2700万人等,如此众多的美国人参加体育休闲活动,对旅游、交通、食宿、体育用品等的消费起着巨大的刺激作用。美国的体育用品产业也是一个大户,占目前美国体育总营业额的近1/3。从1992年起到2002年的10年中,与已经取得的gdp3.3%的平均增长率相比,体育用品制造商的销售平均增长率为4%。在2000年仅体育用品和体育休闲运动两项,美国消费者就支出了7450700万美元。[2]

2.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如美国有达百万各种职业的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数达1.8亿。美国的三人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运动,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涉及面极广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多种多样,只依靠直接生产及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体育产业难以满足。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除依赖体育产业之外,还需依赖其它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因此,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单靠自身,必须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同步发展。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一大部分靠国家财政拨款,这种现状在全世界是唯一的,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体育产业主要靠市场,政府不会用财政拨款,拿几十个亿来养这么大的一个行业。只有前苏联和我国以前的体育事业一样,没有市场募资,纯属事业型行业,主要是国家财政投放。我国目前国家财政仍拿出一部分钱投人体育事业,另外通过市场,由企业投资再获得一部分。这一特征导致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规律。

2.体育管理体制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相当落后,体育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人才市场流通不畅,体育中介市场薄弱,经纪人匮乏。体育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水平都很低。就目前来说,体育产品的结构仍比较单一,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潜能都没得到充分的发挥。

3.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受经济、文化、资源、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十分明显。体育产业作为各地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样表现出二元格局。在我国东部省份,特别是沿海的中型城市,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地的投资热点,体育消费水平较高。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体育消费还是极少数有钱人的高档消遣,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市场还没有形成。

三、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建议

1.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开发多种形式的体育产业,打破体育行政部门独家办体育产业的旧观念,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社会办体育产业的进程。鼓励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农村乡镇和个人开展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体育产业,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局面。体育产业的组织形式要不拘一格,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实行资金来源多渠道。

2.资本市场投资的社会化

体育产业投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运营,建立统一的社会化控制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机制,以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而存在的价值化、证券化的资产作为客体,在社会资本统一大市场中通过一系列交易行为,运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手段促使少量的分散资本迅速集中起来,以达到产权转移、重组的目的。[3]

3.健全体育产业立法

随着我国体育市场不断拓展,为了适应体育市场开发和管理的需要,应加强对诸如少儿体校和运动队、体育俱乐部、训练基地、竞赛表演等的经营管理,加快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体育基金经营管理等制度、办法等法规的立法步伐,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育市场行为保障体育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特别是对现行的竞赛市场、体育娱乐健身市场以及体育设施与场馆经营管理中的混乱局面进行整顿,在整顿中不断健全相应的法规。

4.强化体育产业管理

应牢固树立体育不是纯福利事业,而是产业的管理取向。因此,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化管理观念,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育产业管理宏观化,各省体育局对全省体育产业的管理应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企业化;推行政企分开分类放权,把体育产业经营的领导权和责任下放到各主管部门,主要利用经济杠杆按资产划分协调、监督、服务来落实体育产业的管理,逐步形成以省体育局为领导,社会各界参与,多种成分经营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

5.加快体育消费的市场化进程

体育消费市场化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由之路,大力培育体育产业的主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从结构上分析,体育市场是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人才市场和体育咨询市场作为主体,带动一些相关体育市场,如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市场、广告市场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在广大群众中提倡科学和健康的健身娱乐观念,引导其消费结构的调整。同时,要促进体育人才市场和体育咨询市场的形成,因为人才和技术都是市场流通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6.扩大体育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只有抓住中国人世和申奥成功的大好时机,打破地域间和行业性的界限,放宽市场准人,寻求和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吸引外资,加大体育产业的开放力度,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发展体育产业是新时期体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化体育改革,开展试点,积累经验,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卢刚等.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前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18-19.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总体特点;具体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5

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职业教育与其外部环境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可称为总体特点,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专业性

所谓专业性,是指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或专门教育,是培养某一职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教育。这个特点主要是相对于普通基础教育而言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性,而具有基础性,是为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打基础。同时,虽然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特点,但它的专业又不同于职业教育,它主要侧重培养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和基础性的人才。只有职业教育,不论是初等、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区域性

所谓区域性,主要是指职业教育为区域办教育和依靠区域办教育。关于为区域办教育,是指其为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服务。社会与教育的互动发展表明,教育的区域功能越来越重要,即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区域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职业教育的区域经济功能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职业教育真正承担起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岗位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关于依靠区域(社区)办教育,是指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它必须充分利用区域(社区)教育资源,依托社区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教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学校模式,职业学校教育是一种学校和社会密切结合的教育,主张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尤其要重视组建有企业人士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g人员参与教学改革,修订培养计划,指导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并要选聘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以加强技能、技术教育。学校也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以便建立起与社会、企业联系紧密、沟通及时的职业教育训练体系。

三、实用性

所谓实用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要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训力度,不断培养第一线的各层次应用型人才。例如,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都特别重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美国社区学院学生的实习、实验和实践时间一般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基本上每周都有一项实习。德国提出: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在其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体系中,实践课和理论知识课比例为1∶1,有的学校甚至已调整为1.3∶0.7。总之,必须使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必须考虑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训基地的融合,加大实践能力培养,要多给学生创造条件接触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现场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工艺、设备和技术等。

四、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主要指职业教育在教育对象、教学时间等各方面注重灵活性,实施弹性教育。职业教育要强调在专业设置、课程编制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备灵活性。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应届学生,同样还包括为转岗、换岗而继续学习的群体,可以说职业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非常大,同时,他们对学习时间上的要求也是灵活多样的,必须安排白天、晚上、周末、假日等不同时段的教学,以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上课时间。因此,弹性化的学分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力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

五、生产性

所谓生产性,就是指要强调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拟合度,给学生以良好的训练,甚至强调使学生进入工作世界,顶岗实习,经受实践锻炼,以便更好地为生产服务。学生所具有的技能、技术应该是他毕业后社会上同行业中仍急需的技能、技术。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及时关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等的变迁及更新,及时在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及专业设置等方面做出积极地反映。特别是目前社会上技术发展更新更快,不重视这个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技术很快就会落伍。

六、时代性

体育产业的特点篇10

一、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历史教训

地方特色产业是地方经济竞争力之所在,是一个地方较之其他地方发展较快、资源秉赋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但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特色产业照样会退色甚至消亡。总结江山市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中的经验教训,可以充分说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主要有二个例子。一是地弹簧产业的兴衰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江山市的地弹簧产业一度十分辉煌,大小企业达到百余家,生产的地弹簧占到了全国市场的70%以上。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便如芸花一现般迅速衰落,仅仅十年左右时间,地弹簧产业便销声匿迹。二是“一桃二白”产业的发展历史。“一桃二白”指猕猴桃、白鹅、白毛乌骨鸡。九十年代中后期,扶持“一桃二白”产业发展曾经是江山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一桃二白”产业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种养规模还逐年缩减。如猕猴桃种植面积从高峰时的5万亩左右到目前已不足2万亩(**年统计年鉴数为1297公顷,折合19455亩);白鹅饲养量从**年的502万只减少到**年的290万只;白毛乌骨鸡饲养量从**年的158万只减少到**年的90万只。

分析以上产业从辉煌到衰落的原因,从市场层面分析:如地弹簧产业,在市场尚未饱和时,江山市显然占了当时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地弹簧需求大增的先机,但当市场趋向饱和,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相继进入地弹簧行业以后,竞争加剧,而江山市众多地弹簧生产企业,科技储备不足,缺人才、缺技术,基本没有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因此只能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大家相继以牺牲质量和企业利润为代价,进行压价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最终遭致整个产业的覆灭。从政府引导方面分析,很显然,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政府引导的经验不足、手段不多、重点未找准。如对“一桃二白”产业,就没有从产业的产供销全过程、企业与种养植户的关系等全方位去考虑,更缺乏对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把引导、扶持的重点放在种养植环节上,片面强调种养植的规模目标和使用行政手段,这是导致引导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科技层面分析:可以看到,当时经济主体和政府均忽视了科技的作用,对科技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对科技的投入从企业到政府均非常微小,上世纪九十年代,江山市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不足20万元,具体投向上也没有明确的重点。因此,当产业发展遭遇科技瓶颈时,企业与政府均无能为力。地弹簧产业,几乎没有技术创新能力,10多年时间,产品、工艺、技术基本没有改进;猕猴桃产业,当时兴起了几家猕猴桃酒加工企业,但产品出来后,无一例外地存在猕猴桃酒酸涩度太高,口味不佳,市场难以接受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停产歇业,猕猴桃加工问题未解决,果农只能鲜销,市场受限,价格上不去,产业即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科技支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总结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江山市于2004年提出了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并将电光源、机电、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绿色食品、轻纺服装作为重点培育的六大特色产业,与以往不同,培育措施上有所创新,强调要组织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建立健全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六大体系”。即:一是健全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通过制订产业规划,指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健全产业发展领导体系,实行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头联系产业制度,进一步集中领导精力促发展。三是健全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根据每个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制订差别化产业政策,进一步集中扶持助发展。四是健全产业发展平台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进一步引导集聚快发展。五是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争取部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来江与企业对接,建立研发中心。六是健全行业自律体系。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开展产业信息交流,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协作和有序竞争。由于在“六六”产业工程建设中,体现了系统思维,考虑了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因此效果较为明显:实施2年多来,“六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年,“六大”产业实现总产值447689万元,比上年增长39.2%,比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增幅高出8.3个百分点,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幅高出4.3个百分点。

同时期,江山市还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实施以培育发展蜜蜂、精细化工等为主的省级星火示范县建设,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市)计划--江山蜜蜂产业提升工程,通过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建立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使江山蜂业、精细化工业等地方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快培育。从2002年以来,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设共组织实施了18项重点项目,投入科技经费3784.92万元,通过实施,新增产值28689.46万元,税金2600万元,利润6527.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创建了浙西蜂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江山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使蜂业和精细化工业的科技支撑得到加强,并带动了机电、食用菌等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依靠科技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江山市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到,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不能就产业而产业,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或只注重生产阶段,而要有系统思维,有产业全程观念,并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培育发展才有实效。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地方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技术需要积累、人才需要培养、制度需要逐步健全完善,各方面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如果不重视平时的培育积累,在市场竞争面前,仍会失去先机,败下阵来,以此审视目前依靠科技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确立。据不完全统计,**年,江山市已有各类企业2600余家,个体工商户15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家。但近年来,每年申报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开发活动的企业不足100家,申报专利的企业仅有30家左右。近期,江山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科技项目储备月”活动,活动期间,尽管干部上门组织技术难题与科技项目,但作为重点培育的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企业提出的难题与项目寥寥无几。这些情况表明江山市的很多企业还缺乏创新主体的意识,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由于地方特色产业往往是占了市场先机的产业,一方面,市场竞争还不充分,企业有销路、有利润,企业家尚未充分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小,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缺乏资金、人才、项目等的支撑,企业家还看不清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效益,容易忽视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因此,企业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在科技上,满足于做一个生产型、销售形的企业,而不是致力于培育创新能力,向创新型企业迈进。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就是企业科技投入少,技术人才引进少,职工技术培训少,与科研院所联系少,新产品开发少,专利申报少;企业没有创新的团队,没有创新的机制,没有技术的积累。以上“六少三没有”的企业在江山市可以说随处可见,如目前江山市消防器材、竹木加工等一些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说还是生产型的脆弱的产业,经不起市场竞争的风浪。

(二)政府引导与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市场是拉手的话,政府就是推手,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也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当前科技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企业科技进步的推进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一是组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的大项目较少。江山市的科技项目囿于科技经费、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不足,只能搞一些小打小闹的项目,规模小、科技含量小,产生的效果小,对特色产业的推进作用小。如江山市近年来对六大地方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研究,除蜂产业等极少数受到各级科技部门重点扶持外,其他产业的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均很少,也没有突破性的成果。二是组织市内外科技资源合力攻关的能力还不强。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江山市政府财政科技三项经费名义上已达财政支出的1.5%以上,但总数还仅有1000多万元,并分散到近百个项目上,形不成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资金带动能力。三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政府引导与推进作用的发挥。

(三)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科技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主要表现为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全过程缺乏通盘考虑,如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工作,一般包含项目支持与创新能力培育二个方面,在项目支持方面,一般的过程为:特色产业技术进步状况调研—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出—项目编制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实施—成果评审—知识产权保护—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一是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科研攻关重点比较模糊。主要是对特色产业还缺乏深入的调研,对产业现状、技术层次、发展前景、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进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但不知道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哪里,这些难题解决后市场前景如何,可预期的经济效益如何,当前是否有能力攻关研究解决,需要投入多少资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创新等等问题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二是科技发展规划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由于调研不够,科技发展规划细化落实不到位,规划制定管制定,落实管落实,形成两张皮,实际工作中仍习惯于常规的报项目、立项目,缺乏在规划指导下的明确的工作路线图。三是科技计划管理仍存在重申报、重立项、轻过程、轻结果的“猴子掰苞米”现象。四是对成果管理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甚至搞不清自己立项的项目到底产生了多少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到底产生了什么效益,达到了什么水平,对特色产业的推进产生了多大作用。五是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措施。特别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创新机制建立、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机构成立等方面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方法与措施。

四、科技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能力培育。产业科技进步离不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没有企业特别是产业骨干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培育,要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是一句空话。为此,要树立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的思想观念,从企业领导的创新意识培养、人才引进培养、职工技术培训、创新机构设立、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形成等基础工作做起,把引导、鼓励企业主体开展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作放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研究团队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职工技术培训工作,加强企业创新成果奖励制度、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制度建设工作,使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更好、更快培育,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调研,扎实开展产业科研开发工作。推进产业科技进步,重点是要抓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一是要找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强产业科技进步状况调查,进行国内外先进技术状况与市场前景等与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搞清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找准制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以增强科研开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绩效。二是要制定好产业科技攻关规划。在找准制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的基础上,对照国内外先进技术,确立追赶或超越目标,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创新,制定明确的攻关研究规划。三是加强实施工作。规划确定之后,关键就是抓好实施,在实施中还要注意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以期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