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4:53

体育产业特征篇1

该文通过对当前福建省体育产业现状分析,总结出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建立福建省体育产业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体育产业机构;尽快完成体育制造业转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业;大力支持体育竞赛表演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体育产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

1福建省体育产业现状

1.1基础设施福建省各地区进一步完善了体育场馆设施水平,通过承办残奥会、马拉松、羽毛球锦标赛、省大运会、省农运会、县市联赛等,较大的完善了福建省体育场馆设施水平,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体育设施网络。

1.2体育制造业体育制造业是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支柱,为福建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来重要贡献,至2009年,福建省体育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76.32亿元,增长27.4%,占全省体育产业总增加值的93.2%,就业人员56.77万人,比上年增长10.2%。但福建省体育制造业经过了“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仿制、贴牌等代工型企业已丧失发展优势,本土知名运动品牌在发展转型过程中比较滞后。有调查统计在港上市的6支体育用品股市值,从2011年8月的700亿港元跌到2012年9月的300亿港元,关闭了近3000家门店(安踏、361度、匹克、特步等福建本土知名体育品牌),一时间,福建省体育产业中体育制造业品牌遭受重挫。

1.3体育休闲和体育竞赛表演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的群众越来越多,从事体育运动的项目也越来越广泛,体育休闲及竞赛表演业发展越来越快,至2009年,福建省体育休闲产业总产值增长26.6%,从业人员就业率增长1.5%。第一,健身运动方面。健身俱乐部生意火爆,会员人数比往期明显增多,导致各健身俱乐部对健身教练的需求增加,一些高校结合此市场状况,申请并开办“体育产业”或“休闲体育”等专业;第二,游泳运动方面。游泳项目已经成为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之一,市场需求旺盛,目前,全省各地区较为高档的社区基本都配备游泳池,各中小学和高校的游泳池数量也在明显增加;第三,篮球、足球方面。福建省举办篮球、足球联赛的水准越来越高,由此带动的各地区选拔赛、联赛、热身赛、友谊赛或者邀请赛等赛事丰富多彩,例如:2015年8月,由泉州市石狮市由塘后村主办的“塘后•金羊杯”2015国际男篮邀请赛是进几年来石狮市篮坛的一大盛事,堪称石狮市篮球历史上最高规格的联赛,主要参赛阵容主要邀请贾森•威廉姆斯、丹尼尔•吉普森、约翰尼•摩尔、拜伦•拉塞尔等美职篮球员和nBa拉拉队。此项邀请赛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推动了本就很成熟闽南篮球市场的发展。

1.4体育业为响应国家体育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水平,福建省于1994年率先在全国发行体育。目前体育已实现覆盖全省80多个市县,发行站点2000多个,实现近4亿的产值,为福建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福建省体育产业特征

2.1体育产业时间发展特征福建省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体育制造业为主、体育服务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阶段。(1)2009年前。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及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均超过90%,且呈现为强劲的增长阶段,2004—2008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4%;体育服务业表现为稳定的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1%,但在强劲的体育制造业发展势头下,约为7.4%~4.97%,所占比重较低且略有下降。(2“)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期间。体育制造业由于管理理念较为保守,企业转型较慢,导致很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遭受业绩和市值下滑、大量门店关闭等重挫。在国家对服务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的基础上,福建省体育产业管理制度和政策逐步完善,通过举办各种省市级的比赛、邀请赛等活动带动,福建省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较猛,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2.2体育产业空间格局特征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泉州、福州、厦门为首的东部沿海发展快,中、西、北部发展较为缓慢。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平缓,交通便利,海上交通更为发达,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就位于福建东部沿海的泉州,而中、西、北部地区属于山区,信息、交通较为闭塞,主要以种植业、林业为主,因此,造就了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北部地区。受各地区政策导向、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福建省体育产业的地域性差异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福厦泉等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福建省中西北部各地区。

2.3体育产业结构特征福建省体育产业是以体育制造业为绝对主导、体育服务业为辅的产业构成模式。体育制造业是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至2013年福建省体育产业总产出2455.83亿元,实现增加值800.37亿元,占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的22.3%,占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比例高达95%,无论从实现“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上,都为福建省体育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体育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在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等方面发展都较为滞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建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3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政策和管理因素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建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管理条例和通知”类条文,并于2007年开展福建省大范围的体育产业调研工作,通过“摸清现状、查找问题、寻求办法”等措施,有效推动福建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但在摸索发展的过程中,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产业政策的发展较滞后于体育产业的发展;其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实施(优惠政策、融资等)上还有不足;最后,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强。

3.2环境因素福建省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建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区域有着明显的地缘差异。东、南部地区,地处于沿海,地势较为平缓,水、陆、空交通便利,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从原材料的运输存储、产品的集群化生产、体育产品的宣传销售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地域优势。而中、西、北部地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发展主要以种植业、林业及矿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导致体育产业的发展较为单一和缓慢。

3.3人文历史因素闽东南人民具有“爱拼才会赢”的吃苦、实干、竞争的精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时期,远赴重洋打拼,传播了中华文明的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财富,福建人致富后不忘本,热衷于回馈社会和家乡,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福建省经济(包括体育产业)的发展。福建人民能够充分利用临海的地理优势和众多海外侨胞投资的人文优势等优越条件,充分发展体育产业,培养出了安踏、特步、匹克、361度、鸿星尔克、德尔惠等一批知名体育运动品牌,并带动了相关地区体育休闲健身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业的发展。

4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建立健全福建省体育产业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体育产业机构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的产业机构和优质的服务产品,同时还要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规章制度,形成管理有序、责权清晰的体育产业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强对体育企业的监控和监督,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不断创新场馆服务业,逐步实现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4.2尽快完成体育制造业转型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策略,鼓励体育用品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渠道开拓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开发。建议政府在体育产业政策上,运用税收、物质奖励、相关发展补助等政策优惠措施鼓励体育用品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和引导体育用品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从管理、研发、销售到品牌建设,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努力推动行业间互动与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等模式,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梯次扶持发展,阶段性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4.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业建立覆盖各类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的组织体系和竞赛体系,广泛开展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运动项目,通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机制,针对不同人群,结合现有的场地场馆设施条件,实施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保障全民健身有效的开展。

4.4大力支持体育竞赛表演业首先,结合福建省本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由各类企业或社会组织组办或承办国内外知名赛事,政府提供交通、安保、宣传等保障服务类资源,通过组办法管理和服务水平(赛事推广、场馆的经营管理、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权等经验和水平)不断地提高,实现地区的赛事品牌效应。其次,推动职业体育发展。鼓励具备省级竞技运动队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职业化运动队,实现福建省的优势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通过不断地提高体育经纪人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

4.5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新动向,及时调整各体育院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发展特色体育、职业体育和休闲体育,积极促进校企合作,鼓励体育院校师生与校外体育人士的交流学习。加强体育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鼓励多方投入和校企合作,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黄筱雯.新经济环境视域下福建省体育产品制造业价值优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4(6):12-13.

[2]郑懿.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浅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1(4):7-9.

[3]陈真.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战略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4):64-66.

[4]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的通知[Z].2015-08-07.

[5]席玉宝,刘应.我国体育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6):22-25.

体育产业特征篇2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品服务

一、按管理体制分类

1.体育的主体产业。以体育资源为开发直接进行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它是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发挥与体

现。主要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资产经营业等。

2.体育相关产业。以体育娱乐为载体,向消费者间接提供各种用品与服务的生产与经营活动。主要有体育用品、体育经纪与、体育新闻与媒介、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建筑等相关产业。这些产业现在基本上不在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控制下发展。

3.体办产业。体育行政部门或单位利用某些体育资源为弥补经费不足所进行的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如体育场馆出租、餐饮、宾馆、票务会务等。

二、按体育产品的物态分类

1.体育用品业。(1)体育服装业。为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提供运动项目适用的运动鞋、袜、帽、盔、服装、手套、护膝(腕)、背包等的生产与流通业。在世界各国,运动服装已成为服装系列的重要产品之一,不仅为运动员所用,而且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市场前景十分宽广。(2)体育建筑业。为各种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的行业。各类大型运动会都要兴修与改造一批体育场馆。每个城市都要建筑几座大中型的体育场馆供公共集会和体育比赛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在学校要修专用的体育场馆,在居民社区也要修建一定的体育设施,所以体育建筑业应得到充分的重视。(3)体育器械业。为各种体育活动提供运动、健身、娱乐器材的生产与流通业。如各种健身器械,武术器械,各种球、网、台、板、拍、支架、篮架,各种运动用车船,水上、冰雪、登山运动设备,塑胶跑道、体育比赛的计时、记分设备等,种类极其繁多,是体育产业中产值最高,也是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另外还包括为了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或国民体质健康的科研仪器行业,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医疗器械中转移过来的。(4)运动饮料业。为了满足人们运动前后特殊营养物质摄取而开发的专业饮品业。由于运动饮料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接受,并形成习惯,所以这类产品的社会需求量很大。

2.体育服务业。(1)体育竞赛表演业。通过体育表演或运动竞赛向社会提供观赏、娱乐的行业。投资者提供资金组成俱乐部等形式的经济实体,招聘教练员,选拔运动员,进行训练、竞赛与表演,收取门票费、运动人才转让费、电视转播费、广告费等,也可以通过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接受赞助和发行纪念品等活动获取资金。(2)体育健身活动业。利用各种体育设施,由体育指导员为健身健美活动参与者提供组织管理、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术指导、医学监测、运动康复,帮助其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收取相应酬金的经营性行业。(3)体育场馆租赁业。向企事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出租运动场地和设施,收取租赁金的行业。这类场馆可长期出租,也可临时借用,可做体育活动用,亦可用于非体育活动,如会议、考场、文艺演出等。(4)体育养殖业。体育比赛用的种马、种鸽、种犬、种牛等动物的养殖与训练的行业。(5)体育会展业。为体育工作会议、学术会议、运动会、新闻会、培训班、展览会、博览会等活动提供各种会议会场、餐饮、交通、会务服务的行业。

三、按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分类

1.体育健身业。包括健身指导、健美减肥塑身、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疗养等。

2.体育休闲娱乐业。为闲暇消遣者提供运动娱乐的服务行业,如台球厅、轮滑场、保龄球馆、跑马场等,收取门票或活动费,这类产业提供的是场地和器材设备以及维修和管理等服务。另外还有运动游戏,如各种球类游戏、车船运动;极限运动,如蹦极、攀岩、滑翔伞等;水上、冰雪活动,如漂流、潜水、滑雪等。

四、按经营、集资方式分类

1.体育业。国家主管部门以筹集各类大型体育运动会举办资金、资助社会体育活动等名义,所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的、供人们自愿购买并能够证明购买人拥有按照特定规则获取奖励权利的行业。体育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商品,它是计划行为和市场行为、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对立统一,不能完全市场化。

2.体育赞助业。以体育部门、体育活动为赞助对象,赞助方与接受赞助方之间以支持(金钱、实物、技术或劳务等)和回报(冠名、广告、专利和促稍等权利)交换为中心,平等合作、共同得益的商业行为。

3.体育广告业。利用各种运动会或赛事或其他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广告载体,将企业、产品名称与运动会(体育活动)联系起来,通过树立企业形象、促悄产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等使厂商获取实际利益,使体育部门获得竞赛费用的业务活动。广告是大型运动会的主要资金来源。

4.体育育节目电视转播业。指举行体育赛事、文艺演出、集会等公众活动时,许可他人进行电视转播,主办方由此可能获得报酬的权利。电视转播权属著作权的范畴,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是体育场馆、运动赛事、体育俱乐部的重要收益来源之一。

5.体育经纪人业。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或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者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商务活动等事宜的订约媒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纪组织。体育经纪人主要从事体育比赛的策划、组织、宣传,各种与体育比赛有关的商务活动,如赛场广告、电视转播权;作为运动员的人,帮助运动员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如签约、转会、形象开发、财务收支等;参与体育活动中各种经济到纷的调停、仲裁、法律诉讼等过程。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特征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体育旅游

前言

旅游是指“个人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产业集群主要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在地理上是集中的关系,同时也具有合作和竞争且有着交互联系性质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及相类似的产业中的企业等组成的群体。依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根据相关理论,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及整个区域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构建及发展产业集聚来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产业集聚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一种正和博弈。旅游业作为21世纪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使得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的现象,即旅游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分支或作为一种专业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种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当旅游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着作为旅游分支的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是通过深入的剖析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现象,从而对休闲体育旅游在这一现象的影响下的一个发展前景概况。

研究与分析

1.国内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1.1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目前,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主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两大方面展开。Gollub等人认为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区域旅游集群的发展扩大过程可通过价值链来反映。他们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3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即产出层;供给层,;投入层。Huyber等对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是:围绕特定的自然或人工吸引物而集中分布的企业集群。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只有在旅游目的地周围集中分布一些相关产业,才能构成完整的旅游产业。Sara认为旅游集群体系中除传统的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和宾馆等企业集群外,还存在另一种形式的集群即各种主题集群,如各种遗产旅游、特种旅游、探险与运动旅游等。Donald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群。提出了“旅游竞争集群”的概念。

在Jackson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可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1.2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国内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以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旅游业是否存在产业集群的探讨。尹贻梅等专门撰文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空间聚集与产业联系是旅游集群存在的判据,针对一些人认为旅游业缺乏创新性而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质疑,指出旅游业的创新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另外,作者还对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区域旅游业是一个空间聚集的、不断演化的、动态的创新系统,即旅游业确实存在集群现象;第二,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鲁明勇等在讨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旅游产业的特征之后,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张建春认为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认识可以从四维的角度(功能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战略理念维度)进行分析作者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由旅游吸引物、相关要素和市场通过网络、产品链或战略规划连接起来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第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鲁明勇等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有: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依赖性。张建春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第四,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2.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产品的服务能力、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国际间同类产业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等能力的一种综合。依据波特的说法,产业内部因素是产业竞争的关键,而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的核心。针对旅游而言,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区吸引游客的主要竞争吸引物,也是保持地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与旅游吸引物相关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出层位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条件。旅游产业集群就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必然结果。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多种竞争优势下的发展必将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1旅游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合作来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进而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作为旅游的子项目,有关体育旅游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更为密切的合作来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地理空间上的体育产业集聚将有利于产业内的企业比较容易地获得供应链上的资源使用及相关的服务,更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形成成本竞争优势。体育旅游可以在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的集聚或者合作中得到更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促进利于体育旅游企业与企业间的彼此合作信任的形成,这样就相应地节约了信息的搜索成本及时间成本。在旅游产业集群影响下下,相关体育旅游中的一些企业在空间上的密集分布,可以充分地使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从而实现外部经济性,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费用,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2.2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挥创新优势将会极大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创新是所有旅游企业都要努力遵循的一个理念,而体育旅游企业在创新方面更是首当其冲,是由于体育旅游具有“旅游”的一些本质特征: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同时育旅游还具有重复性、参与性、专业性、挑战性、健身性等特征,这些独有的特征则需要更具创新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企业的集群也会促进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竞争能力。旅游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创新氛围的形成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这需要旅游产业通过集群发挥作用,创造所要的氛围;在已经形成的这种创新的氛围中,作为子项目的体育旅游的相关企业也会受到这种大氛围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二,集群有利于促进各种观念、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集群下,体育旅游各个企业的一些成功模型,资源信息可以相互共享,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第三,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2.3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中良好的创新氛围、外部经济性、低成本优势、集中的市场需求及完善的配套系统,势必会吸引地区以外的企业的投资。区外企业的投资及大量资本的进入将会极大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随着资本流入不断发展,有助于吸引旅游者,进而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企业集群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而且无形中也吸引了旅游资本的增加。有研究表明:旅游、娱乐、体育健身和文化传播是休闲经济的四个主要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从事旅游活动是为了追求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经历”,传统的观光旅游等虽然还颇受人们欢迎,但随着人们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更加向往新奇、刺激的旅游活动。体育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人文旅游资源;体育旅游既有观赏项目,又有参与项目;体育旅游既有空中、地上活动,还有水中活动;体育旅游能增加知识阅历,又可以健身。体育旅游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旅游需要,可以拓展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形式。体育旅游在集群作用下,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的投资,体育企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4旅游产业集群的商业吸引力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商业吸引力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旅游开发商的吸引力、旅游供应商及旅游专门人才等的吸引,商业吸引力优势的形成与构建有助于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反之,企业集群也会有助于提升旅游地区的商业吸引力优势。体育旅游在产业集群的作用下,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现象。首先,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活动,空间上有间隔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并且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企业布局一般是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及消费者可能游览路线进行的设计。其次,旅游产业中的企业集聚是建立在当地及社区的层面基础上。在此基础上,相关组织机构,例如社会、家庭单位、种族、学校等都有助于构建包括信任、沟通对话、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的产生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潜在的投资者等带来有益的影响,同时也将会为地区发展贡献财富。再次,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及生产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实现,而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及集聚作用,才能在如此大的市场上寻找企业自身的发展契机,最终体育旅游才能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影响下让有利于相关的体育旅游企业及体育旅游所需设施的发展。

2.5旅游产业的集群下区域旅游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的形成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旅游产品也会具有。如果某个旅游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其他某些企业会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比较成功且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对旅游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或者打造。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区域营销优势的关键是对旅游企业实施集群战略。企业可以依靠集群效应及区域优势,逐渐提升影响力,打造地区品牌,体育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由于我国发展体育旅游较晚,体育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对这一产品比较陌生。因此,旅游界必须加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来促使人们逐步认识这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将人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从目前潜意识状态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使其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来对待。并且还需要将这一产品品牌化,使其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在集群的影响下,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需要在旅游产业的集群下区域旅游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下得到更为实际的发展。

3.结论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以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潮流。但体育旅游始终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分支产业,在对其发展道路我们还需不断地探索。本文主要在新兴的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作用下,所受到的一些正面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体育旅游还需做的一些努力,例如,积极地向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趋势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从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理论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子项的旅游产业集群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以及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进而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还需努力发挥体育旅游创新优势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资本的吸引力的优势和商业吸引力的优势也是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此优势来发展自己;树立体育旅游产业产品的品牌,和区域的营销模式也是同于旅游产业产品发展的一个方向。(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29

[2]袁书琪等.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J].体育学刊,2003(3):33~35.

[3]ClusterConsortium.thestrategyinaction[eB/oL].http://.za/research/fridge/satourrep/chapt5.pdf.

[4]GollubJames,amyHosier,Gracewoo.UsingCluster-BasedeconomicStrategytominimizetourismLeakages[Z].ReseachReportSubmittedtoGlobaleconomicDevelopmentpractice(GeDp),SanFrancisco,California,2002:1-59.

[5]Huybert,BennettJ.inter-firmCooperationatnature-based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Socio-economics,2003,(32):571-587.

[6]Saranordin.tourismClustering&innovation-pathtoeconomicGrowth&Development[Z].europeantourismResearchinstitute.mid-SwedenUniversity,2003,(14):1-85.

[7]DonaldFHawkins.aprotectedareasecotourismCompetitiveClusterapprochtoCatalys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economicGrowthinBulgaria[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4,12(3):219-244

[8]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98-102.

[9]鲁明勇,王兆峰.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J].载:中国产业集群(第四辑)[a].顾强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5-101.

体育产业特征篇4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发现,常见的观点主要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具有技巧性、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游戏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从体育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地域性、民俗性等特征;从项目特点的角度来看,多以竞技为主、与生产密切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民族风格、地理传播性、高度的综合性和突出的季节性等特征。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倪依克、胡小明(2006)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活态性、地域性、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这和他们在前文对定义的界定是一致的;任莲香(2008)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族经济的制约性,民族文化的多类型、多元化、多样性和亲和力等特征,该研究主要从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体现了一定的新意。还有其他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具有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分布的地域性、文化的同质性、民俗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就目前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重要基础学科(如母学科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等)的相关理论支撑。例如,人类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原始资源、素材、现象进行表面化的描述,很少有人从人类学理论的原理与视角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探究,很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因此,必须要从人类学等基础学科的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问题。例如,可以从体育人类学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全人类体育中的共同文化要素,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演进、发展和传播的原因与方式等等;另外,还必须要借助现代的先进理论和方法走现代化之路,综合运用体育学、文化学、美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甚至经济学的知识来进行全面合理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整合,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打好理论基础。

2发展研究

大约有60%的文献都是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的是白晋湘教授(2003)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对两者的对立统一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了两者矛盾存在对各自健康发展的价值等等,该研究借助了马克思主要哲学基本原理的三大规律之一即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高度。其他观点主要有:黄涛(2006)认为,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概括为以下主要趋势:一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物质特征将被弱化,精神特征将被强化,民族性内涵将被丰富;二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特征与时代特点将互补共存;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将和世界性特征融合。刘远航(2006)指出,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符合各民族人民感情的需要,又能够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莲香(2008)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是,将从区域性封闭形式向广泛性全球化方向传播,并与其他民族体育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走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道路。刘大铎(2011)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然要吸收外来西方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这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姜广义(2011)提出,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出提供了路径和载体,体现孔子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充实了内涵,而且也解决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瓶颈问题。刘小学(2012)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受众特征的调查,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外的顺利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数据支撑。

张祝平(2012)从太极文化的角度指出,太极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复兴的典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提出了太极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遵循文化自觉的准则,必须紧密依托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并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等观点。在文化体系多元化的今天,妥善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文化冲突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好太极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是太极文化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点领域。卢伟芬、邢志杰(2012)研究了文化认同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异,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进行建构,根据建构框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可见,当前的研究侧重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国民的忧患意识和强国愿望。实际上,在人类文化日益趋向世界性与民族性的21世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必须像崔乐泉博士(2001)所强调的:要采取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体育文化开放的战略。例如,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大大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化定位和全球化传播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的普及和提高,必须要和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这对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十分重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健身、娱乐、教育和激励等功能,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教化的强大,这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中华民族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根本所在之一。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的事情当成是提高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政治任务来抓。实际上,如果没有学校体育教育的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展。在韩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基本上每10个韩国学生,就有7个是学过跆拳道的,现在已经吸引了我国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的目前情况是,每1000个孩子里面也难以找到1个学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的。另外,国家武术研究院的调查还显示,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实际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竞赛等形式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体现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观愿望和文化品位,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可见,学校不仅是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关系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正如同志(1940)所指出的那样:“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被称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大局中的独特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学术研究层面,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产业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与当地民族风格和节日风情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外有关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报道和研究中,都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注,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无形文化,是隐藏在民族内部的文化珍珠,因此,必须要尽快将其产业化,即将其部分有形化,这就必须依据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拓展这个原本局限于无形文化的范围。吴健等人(2007)通过实证考察方式从文化层面对重庆市少数民族主要群居区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历史形成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分析,并从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对拉动旅游产业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发体育文化资源等,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超过400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过0.7%,从业人员将超过400万。可见,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兼健身、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从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研究还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相关理论研究薄弱;二是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科学性论证。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理论研究,如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途径研究,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等等。

4研究展望

体育产业特征篇5

关键词:体育产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激励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3-0005-04

ResearchonthetaxationincentivepolicyofSportsindustryDevelopmentinChina

YanGJingzhong1,LVQinghua2,YiJiandong3

(1.economicandtradeDepartmentofLimingUniversity,Quanzhou362000,FujianChina;

2.Businessmanagementinstituteof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FujianChina;

3.Jiang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nanchang330013,JiangxiChina)

abstract:tostudytheincentiveroleoftaxpolicyonthesportsindustryinChina,thepaperadoptsthemethodofcomparativeanalysisandchartstomakeaqualitativeresearchonthecurrenttaxlawsandincentivepoliciestosupportthedevelopmentofsportsindustryandmakeacomparisonontheactiveroleofcurrenttaxpreferentialpoliciesinsupportofthesportsindustrytoachieveapositiveroleinitsdevelopmentanditsproblemsanddeficiencies.theresultsindicatethat,ontheonehand,taxincentivespolicyhaveclosecorrelationwiththesportsindustry.ontheotherhand,taxpolicycanplayaninstrumentofeconomicleveragetoencourag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ssportsindustry,andthenfacilitatethebuildingofthetaxincentive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forsportsindustry.

Keywords:sportsindustry;taxpolicy;taxrevenuepreferential;incentives

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以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体育产业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1]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从生存向休闲娱乐转变,这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极大的发展潜力。鉴于此,从现行税收政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1体育产业与税收激励政策的关联度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体育产业市场潜力大,启动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广,提供就业机会多,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同时,体育产业具有污染小,产值高,具有关联效应和正外部性,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等特征。[2]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具关联效应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由于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3]另据北京奥组委统计,2008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在30亿美元,而间接收入在54亿美元左右,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4]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由于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因而是具有广阔发展情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然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零星单一、发育缓慢,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也不强。基于此,其建立、运行和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予以扶持和促进。体育业是产业和事业的结合,并不排斥政府公共财政对体育的大力支持,这是因为体育产业的许多内容是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很多不完全是商业盈利,体育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国家财政和体育业的相互关系。在目前我国体育业仍然是“举国体制”的国情下,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我们知道,税收政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调控政策之一,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对体育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上起着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这是税收杠杆的经济调节手段。特别是在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税收政策的激励目标主要体现了国家对这一绿色朝阳产业和仅处于起步阶段和初步增长阶段的弱势产业的支持与激励,以及对体育产业税收负担的减轻和产业利益的保护。国家通过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措施来促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促进区域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降低体育产业发展成本、降低体育产业的经营风险,促进就业,鼓励出口,增加产业收益等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强调对体育产业的税收公平,而在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对诸如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小型微利企业、创投企业、非居民企业等均制定有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支持这些产业(企业)的发展,而对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等具有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新兴产业却没有制定优惠政策来专门加以扶持和激励。因此,不管从体育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且具有新经济增长点的长远角度讲,还是从产业周期理论中我国体育产业是幼稚产业的角度而言,体育产业都应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长期激励。国家要立足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的现实国情,依据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使体育产业承担的税收负担与其发展能力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从税收激励传导机制而言,运用税收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目标。主要通过诸如减免税、税前扣除、宽限期、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对体育产业资源实施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促使其投入与产出效率的最大化,进而影响、调节体育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最终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实现充分就业,保持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据国家体育总局资料显示,我国财政对体育产业的扶持每年以12%~13%的增幅增长。[5]可见,凭借税收扶持激励政策给予相关的体育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做强做大创造有利条件,获得良好的体育投资效益。而且税收激励政策产生一种良性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体育产业,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利益,承担包括增加国家税收、增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社会责任。体育产业越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多。这种税收与体育产业的关联性必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税收政策作为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工具,激励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必将大有作为。

2现行体育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形成了“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比较成熟的三大产业板块。[6]现行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措施在相关税种的税收优惠措施中加以体现,主要反映在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中(表1)。

我国对于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统一的税收政策激励体系,而且激励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不稳定,特别是临时性的体育税收政策扶持多,持久性的税收激励政策少,但总体上税收支持力度不大,激励不足,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2.1现行税收政策对体育产业的激励手段单一、内容不完整,税收负担沉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激励手段单一,以直接优惠政策为主,其他方式较少。[7]即从产业(行业)税收优惠的角度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极少。二是没有建立一套长久、有效执行的税收激励政策体系。缺乏通过投资抵免、减税、免税、退税(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加速扣除、税项扣除、亏损弥补等直接和间接税收手段来全面、完整激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三是现行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内容不完善。如对我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体育创意产业、体育休闲旅游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全民健身服务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会展业等新兴体育产业,以及重点培育大型体育企业集团和对龙头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创业投资等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几乎没有,致使扶持我国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激励内容不全面、不完善。四是目前体育产业的税收负担沉重。现行对体育产业征税的税种主要分布在流转课税和所得课税中,其中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对体育产业征税最多的税种(表2)。如体育健身娱乐经营企业缴纳营业税平均超过10%,体育休闲娱乐业实行20%的高税率。体育赞助、体育广告等创收收入均要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等,[8]且体育赞助在企业所得税税前不得列支扣除,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4条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并入体育企业收入总额中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由此可见其税收负担的沉重。

2.2体育业捐赠税收政策存在诸多限制性矛盾,极大制约了体育业筹融资的积极性一方面,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53条均规定,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对体育业公益性捐赠可按年度利润总额12%的标准扣除的规定,超过此标准的部分要调整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10条明确规定,企业赞助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也不允许企业将其计入成本,这意味着企业对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产业的赞助支出不能扣除,增大了体育产业的纳税成本和体育企业的税收负担,极大制约了体育产业的筹融资,[9]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体育业(包括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赞助捐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向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未超过个人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准予扣除。

然而,两部税法中的捐赠税收政策存在矛盾和限制性规定。具体体现在:个人向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体育组织的捐赠超过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不准扣除,而且还需纳税调整缴纳个人所得税。尽管2008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税前扣除,但对企业捐赠给国内合法的其它民间体育公益性团体等非营利性组织,仍然没有享受到捐赠扣除比例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它们没有一视同仁。另外,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体育产业税前捐赠扣除比例12%依然偏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如西班牙对体育产业捐赠扣除比例高达100%,免征企业所得税;英国对体育产业的赞助实施“体育配对”计划和“一英镑对一英镑”政策,[10]鼓励社会进行捐赠,以发展体育产业服务于社会。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行对体育产业的捐赠比例仍然偏低。

2.3现行体育业税收政策大多是临时性的,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从现行税收政策看,我国体育业税收政策更多的是具有临时性和非持续性,一般是针对国际(国家)某一大型比赛专门特殊制定而颁布实施的,大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临时性,其政策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如为支持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我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专门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第29届奥运会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0号),对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实行了13项税收优惠政策。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奥运会场馆建设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的批复》(财税[2004]38号),明确对北京和青岛的奥运场馆免征耕地占用税。3)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第29届奥运会第13届残奥会和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08]128号),明确了对北京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4)针对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参与者实行6项税收优惠政策。至此,国家对涉及奥运会的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和新购车辆应缴纳的车辆购置税等11个税种给予了免税待遇,这无疑对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发挥了巨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然而,上述税收政策均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的特征,2008年奥运会结束,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也就随之弱化或消失。

3完善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体育产业的税收政策建议

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GDp平均贡献率3%的水平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尚不足0.5%,[11]这说明我国体育产业化水平仍然十分落后,这与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纵观西方各国体育产业发展,政府都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基于此,以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为指南和契机,适时构建一套完善、持久性的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税收政策激励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1丰富现行体育业税收政策,构建规范统一的体育产业税收激励政策一是扩大体育业税收激励政策范围,将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的税收激励范围扩大到现行的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等所有税种中,构建完善、规范的体育业税收政策激励体系。二是丰富体育税收政策内容,通过联营、合资(作)、特许经营和参股等方式,鼓励境内外企业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出口退税、期限(税率)减免、投资抵免等方面给予税收政策优惠。三是凭借税收政策的调节机制,政府应设置“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发展,[12]通过再投资退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税利返还等不同的税收政策,激励境内外企业不断增加对体育产业的投资比例,扩大其产业投资规模和效益。四是实施差异化的税率政策。由于体育产业中的体育产品(服务)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特质,可采取差异化的比例税率形式。[13]如对政府提倡的大众体育休闲、全民健身娱乐活动、体育场馆开放免征营业税;对属于高档奢侈体育消费的高尔夫球等高利润体育项目,应在征收20%营业税的基础上加征五成或十成的特别附加征税;对属于体育核心层的体育文化推广业、体育会展业、体育新闻传播业,体育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体育影视业、体育品牌服务业等体育高端服务产业可从低适用税率,采用2%的优惠营业税率符合激励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目标。五是鼓励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对新成立的中小体育企业给予其企业所得税小型微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待遇,同时给予其免征3年的营业税优惠措施等。

3.2完善激励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1)在体育捐赠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熟做法,建议在企业所得税中,社会捐赠给各类体育产业的税前扣除标准由目前的12%扩大到30%或50%的扣除比例,[14]进而鼓励或培育社会大众捐赠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社会捐赠给其他合法的体育业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的捐赠款项,按照税收全面优惠原则也应平等地享受国家规定的捐赠扣除标准的优惠政策待遇;2)在体育产业科技研发方面,对体育企业自主研发(如体育科技器械、体育装备研发、体育医疗技术等)形成的技术开发费用,允许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200%加计扣除。[15]体育科技企业科技开发前期试验费用,按10%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准予企业按收入总额的5%计提技术开发风险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以降低体育企业的研发风险和研发成本;[16]3)在体育产业的赞助方面,调整现行体育赞助支出不得扣除的税收政策,允许企业和个人赞助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其出资部分可计入生产成本或在广告费用中列支,以鼓励体育产业的筹资融资。4)在体育产业投资方面,对于境内外企业或个人在我国境内开办新的体育产业项目,或新建(改建、扩建)体育训练、竞赛、科研设施工程投资建设的,或增加体育企业注册资本的,且经营期在5年以上的,给与其60%或100%比例的再投资退税。[17]5)在进口体育器材方面,运动队训练使用的进口器材的进口税,采用先征后退的税收优惠给予支持。6)在体育征管方面,鉴于体育的筹资成本低,开拓体育融资渠道,极大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特殊优越性等特点,笔者建议国家应取消体育中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规定,以吸收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发展体育产(事)业。7)在新兴体育产业方面,借鉴国外做法,对体育赛事经纪、体育健身等产业,自开办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经营性体育事业单位转制为大型体育产业集团的,三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3.3开征体育税,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税收政策体系发展体育产业是体育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美国、俄罗斯、韩国、西班牙等国家在体育产业发展进程中,各国政府都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先扶持和激励。[18]基于此,国家应建立与规范、持久的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笔者认为,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国家实行“费改税”,将从1997年1月开始附加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改革为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体育税”。其征收的税收收入专门用于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体育事业,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弱势体育产业的发展,专款专用。具体讲:1)体育税可以设计为独立的税种,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征管的课税要素和税收政策体系,由国家税务局单独征收管理;2)体育税也可设计为附加税种,像现行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那样,对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以其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3%的征收比例分别与现行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同时附加征收,专款专用,从而构建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激励体系。

4结论

我国的体育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化程度、产业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竞争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良性运行和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而税收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能够通过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有效引导调节更多的资本流向体育产业。同时,减轻或消除现行对体育产业税收政策的制约因素,与时俱进,扬长补短,适时构建和完善一套规范化、常规性的且具有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税收政策激励体系。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进而获得良好的体育产业投资效益,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原玉杰,詹新寰.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15-19.

[2]樊道明,王子朴.中外体育财政问题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24-27.

[3]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4]江和平,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5]张华.我国体育产业财政投融资体制问题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3):

[6]余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8-141.

[7]赵文海,古建芹.和谐社会,和谐财税税收优惠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4:121-126.

[8]高松龄.我国体育产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其效应[J].福建体育科技,2005(10):4-11.

[9],殷建华,马力.体育产业税收政策与法律问题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8(2):25-27.

[10]蔡俊五.体育赞助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C].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论文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86-92.

[11]曾广新.关于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8-9-17.

[12]郭敏.论我国地方体育产业发展中财政投融资的优势与不足[J].体育与科学,2006(2):37-39.

[13]许敏雄,陆亨伯,汪浩翰,等.制度变迁下我国体育事业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46.

[14]朱宪辰,宋妍.国外捐赠行为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8(11):84-87.

[15]王少青.关于国家研发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109-110.

[16]庹权,杨晓生,杨忠伟.关于我国体育产业课税改革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5(6):9-11.

体育产业特征篇6

关键词:区域划分;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

不同区域之间,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差距。但是,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全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供给大有好处:有助于缓解县乡,尤其是贫困地区县乡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减轻农民负担和缓解“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创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打破目前教育经费供给机制所造成的地域封锁;有助于克服对农民子弟上学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为农民大规模转移创造教育方面的良好条件;有助于转移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促进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混合供给中,无论是地方政府投入,还是受教育的学生支付,还是其他供给来源,都存在着困境。为了防止效率损失,我们需要从区域差异角度分析界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由中央政府站在全国的高度,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进行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

(一)贫困地区区域特征

贫困地区是贫困程度高、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一般可以理解为西部地区、最不发达县、贫困片区和贫困县(扶贫重点县)。2004年,592个重点县行政区域面积243.3万平方公里,乡镇10624个,人口2.3亿,其中乡村人口2.0亿,绝对贫困人口1613万,低收入人口2580万。GDp约占全国县城GDp总额的11%。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

1.贫困地区人口集中,贫困程度严重,老少边穷县占相当高的比例,有明显的地理群集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发展滞后,增长困难,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缺乏活力;投资不足,农户收入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低,农民生活质量普遍较差,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耐用品消费和生活设施拥有水平落后,住房条件差;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教育、医疗支持压力大,负债率高;科技文化素质低,社区文化生活单调,信息交流少。

2.农民思想保守,人力资源素质低。安于贫困,缺乏进取精神,具有保守性和依赖性,缺乏法律和民主意识。就业面窄,劳务输出少,劳动力负担系数高。贫困地区的农民不是一般研究意义上的理性农民,他们厌恶风险,属于风险躲藏型农民。躲避风险是由其“生存原则”所决定的。

(二)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特征

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扶贫性特征,国家每年对贫困地区都有一定数额的扶贫资金与项目,但是真正投入到农村职业教育上的扶贫资金少之又少。当前,三农问题是国家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教育是基础,农村职业教育又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也就是说,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国家扶贫资金、农业扶持资金还是支持农村教育资金,都应该往农村职业教育中倾斜,更何况反贫困本身是一种公共物品。假定每个人都喜欢生活在没有贫困的社会里,尽管这种偏好普遍存在,但反贫困并不是私人市场可以提供的“物品”。由于贫困问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可以消除贫困,而私人慈善事业也很难解决问题。那些没有向慈善事业捐款的人可以免费利用别人的慷慨。这种情况下,对富人征税来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可使每人的生活状况变好。穷人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享受了较高的生活水平,而那些纳税人的状况变好,是因为他们享受了一个较少贫困的社会生活。所以,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因为具有扶贫性的特征,也因此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至少强化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二是财政贫乏性。在很多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每年的财政收入还不足以支付教师的工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由低素质引起的低收入,又无法对教育做出适量的投资;经济回报率低,企业也不愿意参与。三是区域弱势性。贫困地区一般信息、交通相对闭塞,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和学生难以就业。因此,学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期望值也不高,导致生源不足,而生源不足又使农村职业教育学校难以为继。如此这般恶性循环,使得整个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三)把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来供给是生存的需要

采取强制性制度把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这是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需要。只有把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拖出生存的困境,才能放手融入市场,到那时市场才会主动参与。也就是说,当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良性轨道运行时,自然会有多元资金融入,但这并不影响其公共产品的特征。事实上,把一种产品当公共产品来供给并不是满足无止境的欲望,而是应该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另外,“人才开发模式”是扶贫的有效模式,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责任,所以政府应该对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做全额供给。

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

(一)欠发达地区区域特征

欠发达地区主要指我国地域划分的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山西是能源大省,其余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水产大省。中部六省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现有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乡村人口2.44亿,占全国人口31.2%。中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0.7%,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5%。中部地区一直是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区位优势。中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

1.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落后,大多数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是农业和工业联系的平台。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仍有较大差距。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中,中部地区仅有5个,而东部地区有93个。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第三产业欠发达限制了工农的双向联系。国家扶贫开发的592个重点县中,151个位于中部六省,占25.5%。2004年中部六省的农村贫困人口约790万,占全国的1/3,低收入人口超过1300万,也占全国的近1/3。

2.中部六省的农民收入低。2005年我国农民收入是2936元,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1:3.21,但从全国来讲,中部六省的农民收入(2682元)更低,比全国水平低254元。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155.4万人,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由此可见,劳务经济已成为中部地区广大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主渠道。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特征

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承接作用。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承接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的纽带,而且也是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纽带。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促进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带动贫困地区,三个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在各区域之间层级流动,减少了流动成本。二是助推作用。中部地区存在着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如2003年,湖南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近1200万,劳务收入达540亿,而且这些劳务主要流入了发达地区。所以,中部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发达地区输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三是保障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组织过三次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现在,中央又明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说法,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重要战略举措。农业的发展,首先要靠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中部崛起”和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保障。而目前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发展严重滞后,主产区普遍就是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财政收入也仅仅能够支付人员工资,很难有资金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三)欠发达地区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供给是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虽然比贫困地区整体水平高,但是从中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来讲,农村职业教育还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欠发达地区跟贫困地区相比有一定的融资能力,因此,当前应该采取强制性制度,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公共产品来供给,这是保障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市场有一定的参与能力,但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脱手参与市场,政府应该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做基础供给。

三、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特征

(一)发达地区的区域特征

发达地区主要指东部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七省三市。东部发达地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民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

1.东部地区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东部地区率先工业化,已经迈过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现代信息工业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多数省市现代化综合指数已超过70%。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有较强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好,区位优势与市场优势明显。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是6.8年,而沿海地区是7.39年。

2.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大,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低,缺乏对市场竞争的信心和能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体力劳动,职业选择空间狭小。虽然东部发达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但依然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在剩余劳动力中女性占了绝大部分,闲置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待业青年。

(二)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特征

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一是市场带动性。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对整个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市场带动性。由于发达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大,教育跟市场需求结合紧密,整个教育环节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二是效率损失性。如果把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就容易忽略市场的参与力量,导致效率损失。因为有市场的参与,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就更有实力去发展。所以,为了防止效率损失,有一点必须界定清楚,就是把农村职业教育当做纯公共产品来供给不是满足无止境的欲望,而是为了满足生存。这样的选择满足了帕雷拖改进原则,因为真正的帕雷拖最优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既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防止了效率损失。三是财政支持性。发达地区不仅有县乡财政足够的支持,市场和个人都有能力参与,但这并不影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因为他们有能力吃“好饭”,没必要非得拉着跟贫困地区吃“饱饭”。当然,他们吃“好饭”也是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的。

(三)把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当做公共产品供给是巩固的需要

把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当做公共产品来供给,虽然不是生存所需,却是巩固发展所需的基础。尽管市场有一定能力参与,但也不能弱化其公共产品特征的强度,至少在现阶段不适宜。目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个人需求大于公共需求的状况,因为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发达地区高,自主投资意识也比较强,但是现阶段没有能力完全参与市场。如果减少对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将导致社会办学积极性不高。所以,当前政府应该对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基础供给的保障。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政府都应该对农村职业教育做基础供给保障。但由于所属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地区的基础供给就是生存的需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供给就是发展的需要,发达地区的基础供给就是保障发展基础的需要。基础供给才是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特征,这也符合公共产品理论的政府供给不等于政府生产的理论。总体来讲,政府提供基础供给保障、走多元融资的道路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但是多元融资渠道不能作为弱化农村职业教育公共产品纯度的标准。

注释:

[1]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特征篇7

1我国英语培训机构性质浅析

在国外,英语培训机构是由合作组织、社会团体或政府兴办的教育机构,这种组织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市场化,因为这样的共性便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经营模式即私营化教育、民营化教育。我国英语培训机构是一种纯粹的私营机构,也就是说政府因素对其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经营个体才是教育机构的决定者,不同的英语培训机构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与经营方式,因此我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是一个有着不同教育观念和不同经营模式的鲜明个体。

2我国英语培训市场现状浅析

(1)我国英语培训机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模式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民营教育机构在不断地发展,再加上每个培训机构的理念、产品以及销售策略的不同致使培训机构走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同时,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呈现出“市场化”特征,尤其以高校英语培训机构为典型,高校生对英语机构的需求致使英语培训市场汇聚了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硬件设施、成熟的管理机制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高校生英语培训机构拥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独资培训机构、中外合资和外国独资机构竞争激烈,中外或者外国独资企业一经入市便以低廉的价格和正宗的英语教学占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很多中外合资英语培训机构和外国英语独资机构已经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英语培训需求的可行方案。(2)我国英语培训机构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特征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英语培训机构已经呈现出初步的规模化发展景象,这种发展模式是英语培训机构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扩大规模可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率,从而降低长期平均成本。目前,很多英语培训机构还通过收购其他培训机构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则面临着倒闭的困境。但是通过总体发展来看,我国英语培训机构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3)英语培训机构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特征竞争是在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产生的,培训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的因素自然包括价格、市场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现代英语培训机构呈现出市场专业化的特点。面对这样的情况需求者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更加保持理性,要明确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性质的教育服务,并且还要充分调查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因为消费者“理性化消费”观念越来越强,所以市场才会呈现出细分化现象,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些英语培训机构不得不重新定位,将原有的教学课程、培训价格和教学服务更加细化。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变得更加敏感,所以针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细分需求,我国英语教育培训机构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步细分出不同的培训种类并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市场新的要求。(4)英语培训呈现出高科技发展特性现代英语培训机构呈现出高科技的特征主要是因为一些辅导班在选材、英语课程设计和英语培训服务方面呈现出现代化特征。另外英语培训机构也呈现出一股“时髦化”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一些白领人员也在接受英语培训,并且在针对白领的学习中我国英语培训机构推出了紧跟潮流的教材,并且还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应用到其中,针对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薪资的白领推出了个性化教材。英语培训呈现出高科技发展特征。除了以上所述一些英语培训机构还将一些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应用到了培训机构中,如,原版英语CD、影片、计算机以及教育远程技术,培训者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这些高科技。另外,这些培训机构还通过计算机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进行课程安排,科技化发展模式是现代英语教学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5)英语培训机构培训对象呈现出低龄化特性英语培训对象呈现出低龄化特征主要是因为英语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的科目。之前未接触过英语的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英语科目却是中考和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英语培训,这使得英语培训对象呈现出低龄化特征。英语培训机构针对这种特征采取了重点培训学生“实用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方式,以此达到快速占据现代市场份额的目的。英语培训机构是现代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6)英语培训机构品牌化发展理念不强品牌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倒的关键,品牌是产品和市场不断创新的产物,它应该得到每个企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英语培训机构并没将品牌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来看,对于整体品牌的管理和维护投入都相对较少,这样致使原来的品牌产品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品牌化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都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所以它需要企业对其进行投资以此来保证品牌产品可以稳定发展。另外有一些培训机构忽略了对产品的创新,在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并未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特色化品牌产品。

3我国英语培训机构经营模式浅析

(1)实现品牌化营销管理模式品牌化营销管理模式已经被应用到很多培训机构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品牌化营销管理模式的应用并未得到全方位的重视,很多企业只是看到了品牌建立和塑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品牌的长期管理。品牌化营销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品牌策略,品牌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产出品牌积累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法,它包括4和品牌营销在内的各个因素,品牌化营销也就是将自己企业独有产品做到极致,让消费者真正喜欢自己的产品对于英语培训机构而言,应该开发出自己的品牌项目和拳头产品,并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但不能因为创新求变而忽略了原有培训项目的继续维护和深入开发。(2)树立合作式战略方针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而形成一股彼此相互联合的关系。众所周知合作是取得双赢的有效手段。所以,树立合作式战略方针是现代企业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于小型培训机构来说,合作运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经营模式,与比自己强大的企业进行合作可以避免自己被吞并的危险,其实一些小的企业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只是一时资金周转不开,这时可以寻求规模较大的企业将其具有特色的办学产品或者办学发扬光大。此外通过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

4结束语

体育产业特征篇8

关键词: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社会要素;比较

一、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社会因素分析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模式的形成,都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产业结构、就业情况、文化等社会要素有着极为复杂和密切的联系。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因而决定了其所需的技能类型与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经济现代化程度,可由低到高把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农业型经济;正在进行现代化,但仍贫穷的经济;富裕但仍在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富裕且已基本完成现代化的经济。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状况来看,美国基本已处于第四阶段,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基本处于第三阶段,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第二阶段,其他一些更为贫穷的国家则处于第一阶段。一般地说,处于第四阶段的国家,其产业结构主要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处于第二阶段的国家,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但高技术的制造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处于第三阶段的国家,较低技术的制造业占据较大比重。

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制度、就业制度也与职业教育模式有密切联系,而这些要素之间往往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分析。目前西方国家与之相关的政策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种,即新福特主义(new-Fordism)和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它们都是对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福特主义这种低技能、高工资、高就业经济发展模式与就业制度否定的结果。新福特主义以美国和英国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减少国家、社会和工会对经济干预的力量,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减少工资、福利、税收开支等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他们对竞争性个人主义很推崇。后福特主义以德国、日本、新加坡等为代表,它反对新福特主义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福利,以及通过抨击劳动力保护法来建立高度弹性的市场以发展经济的战略,而主张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的合作,给所有工人提供好的工作条件、高工资、高福利,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等措施,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魔术经济”,来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这两种政策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深度,比如实行新福特主义的英国,其政府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培训主要是雇主的事情。

就业状况自然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因素,因为失业率是西方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西方国家近年来出台的许多职业教育措施,就是出于解决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的需要。

文化对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与“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模式,从而需要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

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特征与职业教育模式

(一)中国台湾

1.社会基本特征

台湾的福利比较低,但是雇员的工资收入很高,因此在分配方面,台湾更倾向于就业者,这有利于激发人们积极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愿望,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台湾的制造业很发达,在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占很大一部分。在管理制度方面,政府高度集权。

2.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的教育体系是普、职、成三位并列,职业教育在台湾教育体系中拥有很高地位,它独成体系。在职业教育系列,最高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台湾通过完整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培训“专深型”人才,这与其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

3.发展趋势

台湾随着制造业向中国内地转移,以及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其就业结构的变化,使职业教育近年来呈现出向综合高中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与美国趋同的势态,所培养的人才也由“专深”向“广博”发展。

(二)美国

1.社会基本特征

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美国是典型的新福特主义代表,它所实施的政策是低福利、高收入、高就业率,当然,高经济增长率是其成功地实施这一政策的保证。这一政策与美国一直强调“个人”、“竞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就业结构方面,美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流动性高。在产业结构方面,美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很少,主要产业是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中,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2.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主要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美国职业教育具大众性特征,其职业教育主要由学校或学院这种公共教育机构来承担,雇主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在美国一直很低,当然这与其职业流动性高也应有一定关系。美国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这与其社会特征是相吻合的。

3.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日趋成熟,美国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那就是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职业教育朝着两个重要方向继续发展,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与大众化。职业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全程教育”,对国家而言是“全民教育”。

(三)德国

1.社会基本特征

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德国所采取的是后福特主义,高收入、高福利、低就业率。在产业结构方面,德国仍然保持着世界中高端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另外,德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文化”。

2.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众所周知的“双元制”。“双元制”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三方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需要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积极配合。后福特主义的政策,决定了政府有可能深度干预职业教育,而德国的职业文化决定了行业、企业有可能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这就为“双元制”在德国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训的人才为“专深型”,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密切相关。

3.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岗位,使得“双元制”在德国的发展面临困境,东西德合并也给“双元制”带来了新问题。但是,德国政府已采取了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包括对“双元制”本身的改革。“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是职业教育后移,以及随之而来的如何建构更高层次的“双元制”,承担这一任务的是职业学院。

(四)英国

1.社会基本特征

英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方面所采取的也是新福特主义,尽量引入市场化机制,减少福利,提高收入,随着经济状况好转,其就业率开始回升。其产业结构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在文化观念方面,英国政府一直坚持认为,培训主要是行业的责任。

2.职业教育体系

英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义务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留在学校继续学业,也可以到继续教育学院接受职业教育,或是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如现代学徒制等,也可以接受雇主提供的培训。当然有一部分人不接受任何培训而就业,也有一部分人失业。可见,英国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与培训并举的。随着“就业部”与“教育和科学部”的整合,以及后来“教育和就业部”演变成“教育和技能部”,英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基本整合到一起。

英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职业教育所培训的技能与工作要求差别比较大,因此,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来非常积极地推行能力本位教育,但更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直是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将生涯教育的思想渗透于教育体系中,用CnVQ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3.发展趋势

近年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有:政府继续扩展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规模,丰富教育对象的组成,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接受此类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现代学徒制在英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日见重要,大有成为中职主渠道之势;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新受到青睐,义务教育后选择学习职业类课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年轻人在不断增加。

(五)日本

1.社会基本特征

日本政府所采纳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是后福特主义,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就业率的模式。日本人更多地希望通过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竞争来发展经济。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但是,日本目前的失业率比较高,这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有关。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主要是中高端制造业。日本的企业结构有一大特点,即以大型企业为主。

2.职业教育体系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这与企业关于职业培训的一个观念有重要关系,即学校不可能培养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形成,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可培训的能力”;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的一些管理措施、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也为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及以大型企业为主的企业结构。

3.发展趋势

日本的职业高中已向综合高中发展,但职业培训主要仍在企业中。由于失业率近年来增高,员工不再终身受雇于一个企业,终身雇佣制受到挑战,因而其企业内培训可能会进行一些改革。

(六)澳大利亚

1.社会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政策所追求的是高福利、低收入、高就业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视。

2.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劳动部门的作用逐渐加大,且占主导作用。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主要实体是taFe。taFe虽然是学院,但实际上学员80%的时间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因此,澳大利亚所培养的人才也是“专深型”的,强调就业导向以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推行能力本位教育,尤其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证书很发达,采用职业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3.发展趋势

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培训机会大大增加,接受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过去7年中,在财政和基本培训项目(infrastructureinitiative)的支持下,加入培训合同的青年和成人的数量大大增加。2000年,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徒(apprentice)和学员(trainee)人数为27.5万人,这一数字对人口不多的澳大利亚来说是比较庞大的。此外,强化“客户为中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世界级”的知识工人;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打“高职”牌,向外开拓“远程校园”,在内建设“国际化校园”。

尽管上述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体系错综复杂、变化多样,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展开的,即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主要是由政府负责,还是由行业、企业负责;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还是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是专深型还是普通型。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分别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定位,其结果见表1。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属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但仍然贫穷的国家。尽管我国的福利制度逐渐完善,但福利水平仍然很低。在工资方面,总体收入水平仍然不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的失业率正在增高。在产业结构方面,尽管我国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特别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除了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也不够大。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责任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在形式上学校职业教育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所培养的人才基本属于普通型,技能专深程度不够,与工作的关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体系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特征不相适应。

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遇到了一些

挫折,但是低福利、高失业率的社会特征决定了“工作”仍然是我国劳动者获取收入、求得生存的主要手段。并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要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劳动者就必须接受高质量的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关键是必须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构想

在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专深型”的,而不是目前的“普通型”。综合高中、学科本位的高职不适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

在职业教育的责任上,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职业流动率高的特点,决定我国的行业、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太可能承担主要的职业教育责任,政府必须在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体作用。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积极扩大劳动部门的作用,促进各类培训的大量发展,并借鉴英国经验,将教育与培训整合起来,采用证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整合。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职业教育的形式上,企业本位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这一事实,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但是,这种职教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具有三个靠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强调“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这些“致命缺陷”,只有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但是,我国企业由于文化传统、政策体制上的原因,对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普遍兴趣不大。因此,如何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此外,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努力打破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机构的界限,打破工作与学习的界限,由多元的实施体系转向一体化的实施体系。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职业分类、贯通的课程体系、弹性的学制来建构一个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应成为我国新世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更重要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疆土辽阔,地区差异大,全国实行统一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二元经济”特征以及“东西部”明显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职教体系。因此,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而不仅仅局限于结论本身。

[参考文献]

[1]鲍尔.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门).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1).

[2]石伟平.战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J].比较教育研究,1997,(1).

[3]陈永明.日本职教发展的特点与改革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gR.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R].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体育产业特征篇9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策略宁波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81-02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近年来,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因其直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区域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越来越为政府所重视,各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也应体现经济发展规律,尤其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更要符合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其中区域经济理论对高职院校建设,最具借鉴价值。因此,深刻分析区域经济环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特点

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经济的区域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我国经济正逐步向区域化发展,现已初见端倪。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经济区域化已经是最重要的发展现实[1]。区域经济理论也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区域经济的特点如下:

1.区位性。由于某一区域在空间位置、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和政治组织方面存在相对独特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与之适应的产业结构、经济种类和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区位特点。因此,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位差异和区位优势上。

2.非均衡性。由于同一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并不均匀,因此,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区域内统一市场背景下,分布的非均衡性,具体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使得同一区域内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布局、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特征。

3.竞争性。区域经济的区位性和非均衡性,使得整个区域的统一市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通过竞争配置有限的发展资源。在这种态势下,城市内外各种资源的交换十分频繁,各种经济体为了求得生存,不可能再保持自然发展的状态,全部投入到了竞争中去。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征之一。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特性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多元化更促使多渠道投入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同样也可以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及层次结构。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体现明显的区域特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区位特性。首先,区域高职教育不论其包括的空间范围大小,都可以按产业、行业进行分解。这样,区域高职教育不仅反映了区域劳动力构成结构,也侧面反映了区域的产业及技术结构。其次,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基本吻合,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力系统,地区之间具有独立性,区域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规划培养人才的。因而,属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区域高职教育在目标、层次、类型、运行等方面也具独立性。最后,区域职业教育可根据区域经济的区位性特点,通过整体规划,建立目标明确、组织规范、分工科学、资源共享的教育体系。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有所作为[2]。

2.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特性。由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区域高职教育在整体布局的同时,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内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各高职院校应遵循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特点,把握自身的发展定位,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特色、避免重复建设,求得可持续发展。

3.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特性。由于区域内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其生源大战、就业大战,就是最明显的表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大力建设特色专业,加强特色建设,形成办学品牌,才能在市场化的办学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三、宁波市区域经济环境的特点

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跻身全国十强。从宏观经济状况来看,宁波市三大产业比为3:53:44,县域经济与城区经济之比为5:5,属于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总体说来,宁波市区域经济环境有如下特点:

1.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不仅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且表现为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更频繁地表现为第二、第三产业间的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是区域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2.产业集群趋势

宁波的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发展的趋势。据对宁波市33个制造行业1999年――2004年产业集聚度指数的统计,其中20个行业的集聚度指数有所增长,13个行业的集聚度指数有所下降,除烟草制品业之外的15个行业呈现出集聚现象。目前宁波市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10大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是宁波企业的块状分布。根据2006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市有块状经济145块,年产值7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单体规模超10亿元的有6块,超5亿元的有10多块,超1亿元的有90多块。全市块状经济从业人员4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块状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培育专业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块状分布,集聚发展的特点,使宁波全面形成了区域性规模企业群体、区域性生产基地、区域性规模品牌效应、区域性规模市场体系,产生立极强的区域竞争力。

3.体制多元混合

宁波区域经济是以混合经济作为主体,民营、集体、国有和外资互融模式的经济体制。至2002年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已达到98.9%。宁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生共融的开放的混合经济模式,始终坚持国家、集体、个私和外资四种经济成分“四轮驱动”、共同发展,使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成显出活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宁波个私、民营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近30万家,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的90%以上[4]。这种混合模式被称为“宁波模式”。

四、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

2000年以来,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超常规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基本覆盖了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生化与药品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材料与能源类、土建类、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轻纺食品类、财经类、医药卫生类、旅游类、文化教育类、艺术设计传媒类与公安类等16个大类。因此,宁波市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适用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上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1.根据宁波市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增强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生产部门转到非生产部门;从工业转到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间社会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对宁波市劳动力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宁波市高职院校应及时适应区域经济产业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

2.根据宁波区域产业集群的特征,系统规划高职院校簇群式专业发展

所谓簇群式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道路,就是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的特点,建设与集群经济相对应的具有一定聚集作用的专业群[5]。这样的专业群,以重点专业为核心,根据集群产业所集纳的整个产业链,贯穿相关专业,形成簇群式专业链,从而体现出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使专业能够以重点产业为核心,以点带块,以块联片,发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宁波市区域经济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产业的集聚性强,产业的高集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要在总体的专业结构上形成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打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并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专业群。

3.根据宁波区域经济体制多元混合的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宁波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全面建立校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专业申报、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培养、实习实训中的作用,鼓励学校兴办实业、产教结合,为实习实训创造条件。实施措施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成立有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设置,确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在教学管理中,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的管理和运行;在教学设备方面,企业要为学校提供专业实习基地和实验实习设备等。考虑到目前宁波区域经济体制多元混合的特点,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应考虑到那些具有一定实力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区域内所有企业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和密切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的联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五、小结

经济是决定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一方面,区域经济的总量和水平、结构和层次,决定了这一区域对人才总量、结构、种类、层次的需求,也决定着这一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分布和水平,最终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和特点。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也通过其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甚至产业结构。基于区域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强化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实现宁波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

参考文献

[1]杨来舜.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4):45-46

[2]袁.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职教发展模式[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1)34-36。

[3]郇军.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2(22):46-47

[4]鞠芳辉.论宁波混合经济发展模式[eB/oL],http:///news_read.php?id=370,2006-04-04/2008-03-09

体育产业特征篇10

论文关键词:品牌;品牌营销;体育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奥运经济的催生下,各类体育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发育和发展起来。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市场这一特定市场环境下企业品牌营销运作的分析,为各类企业应对奥运经济,关注体育市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实践操作方法。

1品牌营销及其作用

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竞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市场竞争的焦点从最初的单个因素竞争(如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技术竞争等),提高到更高层次、综合性、全方位的竞争。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品牌的竞争,即争创名牌的竞争。

1.1品牌的概念

所谓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竞争者。品牌是整体产品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代表着经营者交付给购买使用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的承诺。同时,品牌又是多层次、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象征,品牌的含义可分为六个层次: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用户。在品牌各层次含义中,最深刻、最持久的应是体现产品的价值、文化和个性的深度层次特征,它们构成了品牌的实质。

1.2品牌营销的概念

品牌营销——即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从整体产品的概念出发,以品牌的表面层次特征代表,积极营造品牌深度层次的价值、文化和个性特征,使消费者透过品牌认知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形象,实现预期目标的整个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包括生产、管理、宣传等各项商务活动。

在现阶段的体育市场上,各种品牌的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物质产品和体育服务产品)对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吸引力量。其中,有不为消费者熟知的品牌,有广大消费者都知晓的品牌,有为消费者接受度较高的品牌,也有为消费者偏爱并具有很高忠诚度的品牌等等。如何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体育产品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自己品牌产品的价值、文化和个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爱戴,应是体育市场经营企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1.3体育市场经营中品牌营销的作用

在我国,体育市场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类市场,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体育消费需求的体育产品交换场所,反映着体育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交换关系。随着体育市场的发展和营销渠道的演进,更多的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各类体育产品在体育市场上不断涌现。如何在这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使自己的体育产品脱颖而出,为广大消费者认知和喜爱,就成为市场供应者和经营者最大的挑战。为此,设计出一套既能反映其产品特征又具有时代感的商标,已远比强化商品的异质性更为重要。在现代体育市场经营过程中进行品牌营销,实行品牌化经营战略,无论对于满足体育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对于体育市场经营企业开拓市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体育消费是一种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身体、精神、文化享受的消费形式,体育消费的群体一般都有一定的范围。与其它日用品相比,体育产品的品牌化特点更显突出。因此,体育品牌资产含有较高的超越生产、商品、和有形资产以外的附加价值。良好的体育品牌形象、品牌中所体现出的体育价值、体育文化特征等能够成为体育产品生产和经营者保持和提升体育市场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2)在体育市场中进行品牌营销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认识、了解体育产品的机会,使消费者获得利益。体育市场上的品牌化,有助于体育消费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加工整理、存贮有关产品及品牌的大量信息,增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自信心,增加品牌联想,提高使用的满意度,稳定与保持正常的体育消费心理状态。

(3)在体育市场经营过程中进行品牌营销可为体育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品牌营销能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

(a)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一个品牌只有在消费者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才能得到推广的机会。

(b)获得较高的美誉度。高知名度加上美誉度,才能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最终产生。

(c)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保持和扩大顾客群体,使得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d)获得较大的信誉价值。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和经营企业及其品牌的体育产品可拥有更好的商誉和形象,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营效益。

(4)品牌营销能够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达到体育市场的不断提升。在体育市场竞争中展开品牌营销,能够促进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推出更多的名牌体育产品,这推动了体育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最终使体育市场不断繁荣。

2品牌营销的基本策略

转贴于

在体育市场经营中进行品牌营销可运用不同策略,最基本的有以下六种形式:

(1)个别品牌名称策略:即企业对自己经营的体育产品组合中的每一个产品项目使用不同的品牌名称或标记。(2)整体品牌名称策略:即对产品组合中全部的产品项目采用同一个品牌名或标记。(3)系列品牌名称策略:即对按大类产品项目进行品牌或标记的设定。(4)企业品牌和个别品牌名称连用策略:即企业名称与产品品牌联合运用,使企业和品牌相结合。(5)品牌扩张策略:即在已成功经营品牌的基础上,附加不同的产品系列。(6)多品牌策略:即企业对一个相同的产品项目使用两个以上品牌。

应当指出,上述不同的品牌营销策略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体育市场实际经营运作过程中,应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状况、企业自身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等选择最适宜的体育品牌营销策略方案。在以往的体育市场品牌营销运作取得成功的案例中,当属可口可乐、健力宝以及李宁最为突出。以上品牌在品牌营销的基本策略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可口可乐采取的是整体品牌策略;采用的是企业品牌和个别品牌名称连用策略。可口可乐公司虽有醒目、美年达、可口可乐等系列品牌产品,但广大消费者在体育市场上经常见到的却只有“可口可乐”这单一品牌。与其在品牌营销运作方式上相似的品牌还有百事可乐。百事可乐近几年在体育市场的投人比较大,它是中国足球最大的体育赞助商,绿荫场上随处可见其pop广告展牌,球员身上穿的球衣也印有其标志,同时百事可乐也借助支持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锲机,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信赖,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好感,美誉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销售量猛增,居高不下,大有取代可口可乐的势头。健力宝、李宁二者同属健力宝集团,是在中国关注体育事业发展最早的品牌,其崛起也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分不开:1984年,健力宝通过赞助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远征洛杉矶奥运会,使其赢得“中国魔水”的美誉而名扬海内外;而李宁这一品牌则是健力宝集团在体育产业方面寻求更大发展的产物,其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也是从体育市场品牌营销开始的。

近几年,随着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企业在体育市场品牌营销方式的运用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企业进入体育市场,可以利用的锲机有:

(1)各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举办权和经营权,内含冠名权、冠杯权、广告权、广播电视转播权,竞赛表演活动的名称、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的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

(2)各类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名称、标志的专有权、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如“奥运会”的文字及其商用商标。

(3)体育组织、团队和名人的声誉。

(4)体育场馆、设备的租赁权、土地使用权。

(5)体育的发行权、专营权和销售权。

3结论

3.1转变思路。明确认识

品牌营销效果明显,作用突出。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品牌营销的认识,深刻理解其内涵,改变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来适应现代体育市场的发展。

3.2制定规划。突出重点

品牌营销在实施过程中应在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突出重点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应早做规划,长远谋虑,利用科学合理的战略,充分发挥品牌价值,重点突出品牌文化,争取消费者的认同,谋求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