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网络建设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5:01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1

论文摘要 通过总结外地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经验,分析了甘南州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现状以及紧迫感,提出对我州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几点建议。

1我州基本情况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辖7县1市,总人口67.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71万人,耕地面积101.1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青稞、小麦、油菜、豆类和马铃薯为主。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林木树种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没有打开,农产品卖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当地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难以销售,不能实现其价值,生产中还存在着盲目性和传统性,严重迟滞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我州的广大农村,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各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质产品以及市场价格难以了解,制约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由于市场信息不灵,严重缺乏对各地农业产业政策的了解,招商引资进度慢,利用外资力量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力度不够;也是由于信息不灵,难以向外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就我州目前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来看,不要说与国外比,就是与省内的一些地区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从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看,我州在农村信息队伍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其次,从获取信息的方法看,还只是停留在电话传递及报刊杂志上遴选,这些获取信息的方法效率低而且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其三,从所获取的信息质量看,无论是准确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户、农业企业分析市场的能力较差,所了解的信息不准确,因此对市场反映迟钝,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被动,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2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对我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是我州发展现代化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是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只有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及时、准确有效地把各种信息传递到农牧户手中,才能真正引导农牧民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甘南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后,可实现与上下级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直接面对省内外农产品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把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优质产品直接投入国内外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信息网络,引进更多更好的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信息网络,全面向外宣传甘南州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通过信息网络,充分了解国家和各地区的产业发展信息和政策,使我州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更好的借鉴。因此,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对我州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我州农业信息工作开展情况

为提高我局职工的业务素质,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局于2005年与甘南州气象局达成了关于双方“甘南兴农网”信息资源共享的协议。各县(市)、各单位将各类农业信息发送至我局后,经审核在“甘南兴农网”上予以。并于2005年底已积极运作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且作为重点项目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按照我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规划,初步拟定建立2个县级网络平台,6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

4存在的问题:

4.1我州农牧民的信息素质低。由于历史原因,我州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牧民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较差。而农牧民是信息消费的基本单位,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牧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4.2我州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上网须购置必要的设备,须交纳上网费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网费用的高低是直接制约农牧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4.3按照农业部和甘肃省关于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安排,我局已着手建立甘南州农村信息网络,并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和规划,但由于资金缺乏,全州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一时难以实现,需上级的支持和投入。

5对我州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5.1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实现州、县、乡联网。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用信息引导生产,及时提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

5.2在县市尽快建立农业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农业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农牧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病虫害防治等急需的信息;在农村成立农牧民信息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将实用科技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综合分析后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收集整理,交由专家咨询解答。

5.3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牧民的桥梁与纽带,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培训可与青年农民培训相结合,采取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现场方式等进行。重点培训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常识。在各乡镇建设并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大力培养农村信息员,积极捕捉各类涉农信息,直接为农牧民提供服务。

5.4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多、量大面广的长期性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聚集地,教师本身素质高,对计算机知识接受快,便于充分利用他们进行信息网络管理的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发送或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网络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又了解了网络的功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及开放实践意识的巨大作用,克服困难阻力,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2

农村建设因为现代化生产思想的洗刷,大部分人员已经对传统文化表演和艺术形式产生记忆裂痕,过渡到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等也不再显得与众不同,这种层级文化心态和时代精神难以赢得改革浪潮的信任。再就是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过度泛滥,有关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长期侵蚀着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令整个文化秩序处于混乱不堪的破碎状态之中。

类似上述网络文化现象已经不再是正常的失衡表现行为,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已经不能忽视,现下我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效益,积极推动新农村经济适应和人员素质稳固步伐,所以日后一大段期限之内需要大量农民主动登陆网络,并做好自我学习和自我精神充沛的打算。其中有关互联网低俗文化内容的影响作用因为着实难以分辨,所以要配合农民个人思维角度出发,以及正规思想疏通渠道的劝说,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其中的关键维系地位所在,并能够主动投身于此类建设项目,避免产生任何威胁社会治安稳定和国家上层建筑效用的行为。

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状应对策略分析

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作用下,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步伐,实现乡村中国改造策略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利用,实现有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结构,扩大这部分人群消费能力基础以及促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战略控制地位,是值得我们严格对待和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内容。

(一)将农村网络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度整合

按照总体趋势观察,网络文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过程仍旧摆脱不了起步流程效应,但因为网络和农村自身存在必要的特殊性效果,这部分建设对当地文化体制影响势必较为突出。目前我国不同党委和政府在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网络科技应用理念,并且主动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影响效应。应该令网络文化建设与新农村整体规划长期结合,保证相关文化交接任务的统一部署和高度落实;为农村网络服务提供多种优惠政策,进而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准。

(二)培养专业从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进人才组织

为了让网络文化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需要结合素质强化措施实现综合型人才结构的建设目标。首先,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进行系统讲解和科学疏通,把握网络文化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其次,实现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主动建设高素质网络文化管理组织,为农村网络知识教育和设备维修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注意资源的高度整合工作,开发高质量的农村网站,网站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需要利用个人信息专业优势,对农业产品供求关系信息和种植技术等进行系统加工和有序化整理,建立留有鲜明特色模式的数据库,为农民现代化农业生产和技术学习提供进一步帮助。与此同时,对于用户的互联网操控规则和技能培训活动实现引导,充分使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等级。针对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特征,对广大农民实施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灌输,消除新型农民对于网络文化活动的提放心理作用。

三、结语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3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经济模式不断产生,网络经济由于其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表现出的突出优势,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网络消费水平。但是,目前城市人群使用互联网还是占主流地位,而互联网跟贫困地区农民、农村、农业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并且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应用更加稀少。本文以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来探讨、分析网络经济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网络经济;农民发展

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信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农村信息较其他地区要落后许多,因此得到的相对资源和人才也比其他地区差,长此以往,西部地区的经济将更加落后。由此可知西部地区发展网络经济势在必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部农村地区的各级政府人员应高度重视西部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采取趋利避害、积极发展、加强管理和充分利用的方针;要利用各种条件把网络经济作为基础设施来建设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有选择地发展符合西部农村地区状况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其成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电子商务,使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找到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建设新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西部地区人口2.8亿多,占地面积为540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23%和56%,包括了中国三分之一的行政省区市,但其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由此可见发展新型经济模式在西部农村发展中势在必行。网络经济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同时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所引起的与传统经济部门、传统产业相比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和飞跃性发展。因此,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纯粹的“虚拟”经济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它实际上是一种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并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经过现代信息技术升华的高级经济发展形式。因此,在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网络经济能够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1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土地贫瘠,经济基础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比较薄弱,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商人和企业家很少主动在西部进行投资发展,且西部地区在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方面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来解决生计问题,很少有农民发展其他产业且比较满于现状,不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且其他产业的比例明显低于第一产业,使得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经济头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网络经济带头人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致使西部地区农民故步自封,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式;西部山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具体而言,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所占份额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集中程度均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致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大多都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多坡少平地,交通不发达,电力水利供应不足,可耕地面积少,年降水量少,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地区,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由此看来,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自改革开放以来,网络经济正逐步走向农村,并且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发展现状

2.1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网络普及现状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区农村的网络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且发展速度远高于其他经济模式。但是从城乡网络的普及率来看,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仅为15%,在城镇中的普及率为44.6%,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西部地区的网络普及率更是远远低于城镇的普及率。西部地区网络发展的速度远慢于城镇发展速度,网络的发展在西部地区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拉大。在导致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增速缓慢的因素中,“西部地区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西部地区农村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西部农村的许多地区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较多,并且教育水平落后,西部地区农村网民的结构偏向低学历和年轻化,网民总体的学历水平相比,西部地区农村网民更加趋于低学历。西部地区农村网民商务应用远落后于城镇。对于交流沟通类和商务交易类的网络应用,西部地区农村网民的使用率远低于城镇网民,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网上支付和网上购物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

2.2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络终端设施建设现状

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有三种较为普遍的接入方法分别为移动电话网络、固定电话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分别对应着我国的无线、aDSL和Cablemodem接入。西部地区农村互联网接入,虽然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在规模上来说距城市的规模还相差甚远。

3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互联网经济在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备的现实条件,进而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不宜采用“一刀切”的统一发展模式,而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自然条件,发挥各地的优势,创造性地采取最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也许不是最好的,却可能是最适合西部地区农村的相对经济有效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农村可以与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相结合、建立农村信息室或信息点、成立专业农民协会、网络经济与其他媒介相结合等模式。其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融合的形式正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4网络经济对西部地区农村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活动不受时间条件所限制,每时每刻都在为西部地区的农民服务,缩短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传输的时间,经济活动更少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另外,互联网经济消除了区域界限,使整个世界紧密相连,信息网络把全球变成了“地球村”,使区域间的距离变得无关紧要,网络的经济活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空间因素的制约,不仅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缩短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使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紧密相连,也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与全国经济紧密相连,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农民的人均收入,为西部地区农村农民向小康社会迈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5对于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建议

5.1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员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网络经济体系

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运行应结合西部地区的节省需求并投入其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施,需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给予相对的奖励,切实为农村网络经济配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立比较完善的局域网,让农民能够通过网络经济学到更多适合农村发展的方法。另外政府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选送一批网络经济带头人到科研机构、高校去深造,学习并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到一种符合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网络经济体系。

5.2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

政府行为是发展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成败的关键。政府应建立专门、有效的领导体系,由各级政党主要领导挂帅,组织科技、财政、教育、农业等部门共同规划农村网络经济发展方案,并科学分工,各司其职。

5.3加强经验交流与总结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是西部农村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学校优秀教师进行网络经济的相关培训,使其在计算机网络经济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想法,并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和当地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经济对当地发展的作用。由于农民吸收新技术、新科技喜欢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农村网络经济可通过典型引路、参观其他地区成功的案例等方法,让农民进行观摩和学习,变抽象理论为面对面实践操作。

5.4加大宣传力度

西部地区农村地处内陆,交通不发达,交通成本高,社会开发程度有限,官员系统与外界接触少,相对封闭,观念落后,为了农村网络经济的高效实施,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等应大力宣传网络经济的优势,进行一人向多人,一家向多家宣传,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一定的鼓励。

6结语

西部地区网络经济是西部地区农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并与很多其他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网络在发展过程中第一个重要作用是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经济来调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供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人员和农民应该共同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农村网络经济的新模式,使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人口改善生活、创造财富、发展文化;使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知识水平、经济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向城镇发达地区靠拢;使西部地区农村逐步向以信息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迈进,实现西部地区农民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双面发展,为我国西部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郑小发,杨丽,张孝润.宽带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与农村云网络规划需求的短期负载预测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4(2).

[2]邹娜,郝大江.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2).

[3]李晨阳,牛文旭.网络经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4

关键词:农业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3-0005-03

一、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

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脑力、体力劳动的记录实体,它是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活等各个层次产生和使用的信息内容,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开发,是指依托计算机等技术,将储存在各种各种媒体中的信息资源从不可得状态变为可得状态,可得状态变为可用状态,低水平的使用状态变为高水平的使用状态的过程。

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主要是充分掌握农民需求后将不可得和不可用的信息开发成农民易于理解、易于使用的信息本身及其整个信息系统。

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信息化。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它从整体上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举措,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普遍采用网络通讯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而只有对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必要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使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标准化,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才能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第二、乡风文明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中能更好的实现。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之一,也是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取向。“乡风文明”离不开农业信息化。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网、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将各种信息服务提供给农民,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提供给农民,让他们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信息化将会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距离,促进了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乡风文明”更好的实现于新农村中。

第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要依靠农村网络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当代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享受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农业经营、农村管理的高效化就可以通过农业网络化和信息管理一体化来实现。农村社区组织的建设,农村发展条件的改善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要靠农业网络信息管理一体化来更好的完成,在新农村建设中,现代信息网与常规媒体优势互补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的积极开展,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树立良好的乡风村貌、促进农村的民主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农业网络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相对落后

在农村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完备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的信息资源采集方法,信息的覆盖面较窄,在农业信息系统中缺乏信息渠道的整合和规范,不仅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而且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等都比较落后,这对信息的运行效率和使用价值都有很大影响。

2.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规政策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兴起,也越来越注重实际的社会需求,但是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一直被知识产权的保护所困扰,令数字资源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阻碍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图书情报单位的工作的进行。

3.信息资源缺乏多样性,可行性差

我国的大多农业网站内容水平多为文本型,涉及的范围很窄,只有很少部分的多媒体信息和全文数据库,信息比较封闭,共享程度很低,没有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网站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缺乏第一时间发表的信息,陈旧的内容、低级的试用价值,使用户得不到有效的信息。

4.信息资源规模小,服务功能弱,共享程度低

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尽管基本上覆盖农业的各个方面,但仅占全国网站总数的10%左右,国内农业网站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主要沿海省份,西部地区农业网站数量较少,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为前五位,其总和占全国农业网站总数的50.38%,质量较好的站点数不多。现有的农业网站大多是农业信息资源质量较低,内容大多雷同,缺乏可操作的特色信息,无效链接很多,利用价值缺乏。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统筹机制,大量农业信息处于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有效整合缺乏,共享程度低,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效能。

5.计算机应用系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根据最新的资料可以了解到,美国在农业信息化强度上要高于工业81.6%、而中国在农业信息化强度上则低于工业28.9%,相差程度很大。一些统计资料显示:英国的农民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获得的信息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现在英国农民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的信息已居世界第一位。那么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且不要说农民能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获得的信息量是否逐年增多,在偏远地区的农村连电话、计算机等现代信息设备都还没有普及,农村居民拥有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通讯设备的量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拥有量。

6.农村用户信息意识淡薄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设备、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用户文化素质普遍很低,对开放共享的信息环境缺乏心理防范,对正确信息的潜在价值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搜索信息的意识和花钱买信息的观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目前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所以农民很少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农业图书信息部门在农村用户教育上成效并不明显。

四、加强我国新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加强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信息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信息的精确度不够和代表性不强等问题,应加快我国农业数据库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建设。目前根据农业网络信息标准制定的总原则要对农业基础信息的术语、分类、编码和采集存储进行标准化,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但是,基于对农业网络信息标准化需求的迫切性,标准化工作应区分轻重缓急,以短期效用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2.建立健全农业网络信息建设的政策与法规建设

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开发与利用需要一个合理的政策法律环境,政策法规的建立是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状况的决定性因素,是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信息资源标准化制度和信息产品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规体系建设。

3.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开拓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信息只有为广大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力。因此我们要把农业的主要信息源范围扩大到包括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企业等单位,同时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也要通过加强同基层农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发展农村兼职信息员,逐步扩大信息源,开拓多方面的信息渠道等方法,让农民用户得到最新、需求量最高、最有效的信息。

4.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上的合理配置

加强政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降低我国农业网络信息的使用成本,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在时间上,主要是要实时、准确地农业信息,以便农民能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了解市场动态,避免生产和销售中出现错误;同时,还需不断适应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能够让农民真正理解和运用信息。

在空间上,主要是搭建农业信息基础平台,将农业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或者通过手机等终端方式接收农业信息。在空间上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国家各级部门也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配备大型服务器等设备,配备专职人员搜集、编辑、存储和信息;县、乡、村级服务站可以创造上网条件,搭建简单局域网或小型机房,而且至少配备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信息处理工作。

5.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为加快农业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科技人才。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应将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农业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通过高校、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更多渠道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还要经常对这些农业信息服务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写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这些信息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让他们成为既懂农业技术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还能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涉足知识产权的问题的高水平信息的创新人才,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6.增强农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农业信息需求市场

农民是“三农”信息需求的重要主体,是“三农”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其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不同的信息拥有程度,包括信息富有与信息贫困。农民信息素质普遍偏低是农村信息贫困的原因之一,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农民信息素质是有效破解农村信息贫困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通过信息教育,增强农民群众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使潜在信息需求转变为现实信息需求,建设一支在发展规模上不断扩大、在整体信息素质和信息需求层次上不断提升的农业信息用户群体。

参考文献

[1]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的现状与分析报告.农业部信息中心2001年2月27日.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

[3]王玉洁主编.《新农村文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金盾出版社2010年2月.

[4]刘小平.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11期.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5

关键词:农产品,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临安是中国山核桃的主要产地之一,山核桃的栽种培育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临安山核桃素来以粒大壳薄、香脆可口、果仁饱满的优良品质享誉国内外。截至2013年,杭州市山核桃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总产值超过6.68亿元,比2012年增长0.3%。临安总共有山核桃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万吨,从业人员大约9.2万人。当今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持续快速增长,网络营销在现代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为实现临安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临安山核桃的市场竞争力,为临安山核桃开拓国内外市场,更大程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文认为认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潜在的机遇和危机,以实现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虽然电子商务在中国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占其总体的销售比重少,起步晚,发展缓慢,农民网络基础知识薄弱,物流不便捷,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存在着很多的发展问题,制约了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营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运用网络营销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已经刻不容缓,学界的相关研究如下。

我国的农产品营销存在缺陷。车认为,中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网络信息建设薄弱、网络营销模式不健全、安全保障欠缺等。

农产品网络营销需要不断的改进与提升。刘铁民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发展现状和阻碍因素分析,并结合美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必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网络营销主体素质,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现状和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分别对种植临安山核桃的农民以及山核桃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分析,一般山核桃的种植户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对网络营销相关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电脑的操作水平较低,所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山核桃的网络营销普及度并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根据和山核桃种植户的访谈得知农村的基础网络建设落后,农村物流配送不及时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阻碍了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发展。从消费者的问卷来看,大多数消费者对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接受度都比较高,他们认为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不仅能提高临安山核桃本身的知名度而且能为广大的临安山核桃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同时,消费者也指出,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存在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好坏掺卖的情况,产品的质量需要加强监管,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才更有利于提高临安山核桃的市场竞争力。

三、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发展制约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内容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认为,临安山核桃在网络营销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农民网络知识薄弱

网络营销主体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充分掌握网络知识和营销知识。但我国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主体主要是农民或者种植户,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度较低、电脑操作能力弱。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只有小学文化,对网络营销的知识了解少,电脑实际操作能力弱,阻碍了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发展。

2.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落后

农村网络信息建设薄弱。农村的网络基础信息建设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网络信息的服务水平低,导致信息之间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传递与沟通。农村地区信息建设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基本完善,而在一些落后和偏远地区,信息网络的建设则相对比较落后,城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差距大,导致企业、行业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共享。

3.物流配送不及时

农村物流配送落后,临安山核桃的物流配送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物流配送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商家大多很分散,山区交通不便利,不利于物流的集中收集配送。临安山核桃缺乏全国性的临安山核桃物流配送体系,从事临安山核桃配送的企业不多,农村交通不便,在农村本地物流公司较少,物流配送保鲜方法不完备,临安山核桃配送时效低。

4.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保障欠缺。网络市场具有虚拟性,针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或解决措施。网络交易没有法律法规保护,交易的安全性低,网民和农民对网络交易都心存疑虑。网上交易没有合适的担保商,网上支付的资金安全没有保障。

5.网络营销模式不健全

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缺乏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没有专门的平台来网络销售临安山核桃,网民无法从网上了解到临安山核桃的具体信息,农民也无法在网上推销自己的产品。

6.消费者对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接受度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一般会选择在网上购买服装、生活用品等产品,对临安山核桃更加偏向于现场购买,因为临安山核桃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山核桃的网络营销存在着商品质量良莠不齐、好坏掺杂的情况。对网购临安山核桃心存疑虑所以接受度不高。

四、解决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问题的对策

针对临安山核桃在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1.提高农民的网络知识

针对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政府应该积极开设网络学习培训班,普及网络知识,加强对农民上网技术的培训,提高其网络操作水平,让农民学会在网络上获取临安山核桃的价格信息、临安山核桃信息、与购买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高学历的新一代农民回到农村,自主创业,开始进行临安山核桃的网络营销。引进网络营销人才,对新“触网”的农民进行帮助和引导。

2.加强农村基础网络建设

拥有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信息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网络建设,加大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力度,健全农业信息的流通,同时应该给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一定的优惠政策。

3.加强物流建设

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高效性需要有快速便捷的物流系统支撑,为了能够建设快速便捷的物流体系,需要完善临安山核桃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在农村的物流配送点建设,提高物流的时效性,加快临安山核桃的流通速度。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物流运输的时效性。针对临安山核桃具有易坏难保存的特点,提高临安山核桃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手段,物流需要高效新鲜,确保临安山核桃的新鲜度。

4.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法律法规

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临安山核桃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的规范性。健全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农户和消费者双方之间的信任。政府加快立法,并加大对网络营销的监管,为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政府需要建立网上银行,为网络营销的支付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保证农民和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5.加大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宣传力度

政府建立专门的网站来介绍销售临安山核桃,增加消费者对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了解提高其对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接受度,促进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销量。政府加大对网站的宣传力度,例如网页广告推送,户外大型展示活动,分发传单,增加消费者对临安山核桃网上营销的了解并促进其购买。农民有一个信息平台能够展示自己的山核桃,增加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销量。

6.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建立临安山核桃的品牌,提供优质的临安山核桃,提高临安山核桃的认知率,培养忠实客户,提高临安山核桃的识别度。加大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宣传力度,增加消费者对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了解。并在网上进行折扣促销或者临安山核桃预售,促进临安山核桃网络营销的销量。

五、结论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发展现状

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农村电子商务简介

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使三农服务落地,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

1.2农村电子商务类别

1、网上农贸市场。迅速传递农林渔牧业供求信息,帮助外商出入属地市场和属地农民开拓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进行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动态快递、商业机会撮合、产品信息等内容。

2、特色旅游。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通过宣传推介来扩大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全方位介绍属地旅游线路和旅游特色产品及企业等信息,发展属地旅游经济。

3、特色经济。通过宣传、介绍各个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和相关的名优企业、产品等,扩大产品销售通路,加快地区特色经济、名优企业的迅猛发展。

4、数字农家乐。为属地的农家乐(有地方风情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或单元)提供网上展示和宣传的渠道。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全市农家乐分布情况的电子地图,同时采集农家乐基本信息,使其风景、饮食、娱乐等各方面的特色尽在其中,一目了然。既方便城市百姓的出行,又让农家乐获得广泛的客源,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5、招商引资。搭建各级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平台,介绍政府规划发展的开发区、生产基地、投资环境和招商信息,更好的吸引投资者到各地区进行投资生产经营活动

2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问题

2.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的网络通信设施,在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内容、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障条件各方面都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要求。原有的基础工作也比较薄弱,大型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近几年才比较正规进行。尽管各个单位都有数据库,但真正可以投入运行的并不多。即使为数不多的数据库,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要使用它们,也是困难重重。

2.2农民上网人数少,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

至2006年12月30日,全国网民达到13700万人。但是,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仅占网民总数的0.4%,而且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非常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农村教育相对落后,造成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惯性极大,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缺乏基本的了解,使农村电子商务难以得到应用推广。

2.3涉农网站数量少,且地域分布上不平衡

目前,我国涉农网站已达6000多个,但仅占全国网站总数的0.9%,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涉农网站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农村中电子商务网站发展呈现东南沿海地区发达,中、西、北部地区发展缓慢的状况。同时,以农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也不高,而且利用程度低。

3发展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对策

3.1政府的支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关键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扶持和监管”等功能。引导功能,政府要在政策的制定、环境的优化、电商知识的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扶持功能,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网络环境,牵头打造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监管功能,电子商务属于新型产业,商业信用比较差,影响了农民电商营运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强电商市场的监管,加大网络安全监管,加大对各种病毒以及木马程序的防范打击,给农户营造一个相对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

3.2多形式电商企业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主体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新型商务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各种形式的电商企业。在农村发展电商业务,企业大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创建平台型电子商务企业,在互联网上搭建农产品交易和服务平台,方便农民了解惠农政策,掌握新技术以及促成购销双方交易的达成。比如晋中农民增收网,就是按照市县乡村四级,建设分类信息网站,引导农民增收。二是创建服务型电子商务企业,为乡镇企业和农户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比如,为乡镇企业网站建设、维护等进行技术支持,为农户网上开店,提供店标店招的设计等。三是发展互补型电子商务企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网络营销手段,部分业务仍沿用传统营销手段完成,而部分业务通过互联网实现。

3.3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站建设

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讯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信息体系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二要加强网站建设;鼓励建立农业行业和农产品专业网站,组织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县乡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经营大户延伸,引导农民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三要结合“金农工程”的启动,加快构建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农村市场监管三个应用系统,同时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开发和整合国际国内信息资源,加快制定信息标准,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涉农数据的兼容和共享。

参考文献

1、郑亚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主成分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调查问卷;建议

一、研究背景

1、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问题,从获取信息和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城乡信息技术鸿沟是加深二元结构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发展,不仅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化解二元结构的诸多矛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交易方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目前,商务类应用在农村网民中的渗透不断扩大,使用率得到一定提升,可见农村电子商务未来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3、研究意义

陕西省洛南县麻坪镇山地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与外界信息沟通较为闭塞,与此同时麻坪镇农特产品、旅游业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必定能在日后作为麻坪镇发展建设的有力工具。

在电子商务开拓方面有三点重要意义,首先是发展麻坪镇乃至中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可以解决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闭塞的问题,为农业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服务,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商务化、数字化;其次是可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尽量在销售方面缩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互联网能为农村提供这一交易平台,帮助农民主动地选择有利市场进行销售;最后是方便麻坪镇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在交通较为不便的情况下,拓宽了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创新了购物方式,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居民生活。

二、问卷数据分析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

1、麻坪镇互联网发展及使用基本情况

从调研数据可以得出,麻坪镇拥有电脑户数比例和上网户数比例在逐年提高,表明该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提高。然而综合历年来的趋势来看,当地上的互联网普及率明显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麻坪镇电商发展与应用情况

从调研数据可知,不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占比最大,为46%;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次之,占26.7%;听说过但没有尝试过的人数,占25.5%;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的人数占比最少,为1.9%,这些数据说明网民的网购意识还有待提高,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3、麻坪镇人口构成特征

由统计数据得知,麻坪镇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比例最大,为86.8%,这部分人口多为留守人口,农活较多,没有时间接触网络;同时当地人文化水平较低,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占比最大而高学历水平占比极小,这部分人口知识能力水平所限,掌握不了网络的使用;再有当地年龄区间为4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40岁以上的人口中接触网络的人数比例非常小,主要原因是这些人年龄相对较大,思想保守,没有多少上网的意识,没有意识到网络带来的便捷。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该地区的目前互联网发展状况较不发达的重要原因。

4、麻坪镇网民上网行为

统计数据显示,麻坪镇网民上网行为受生活作息规律的影响较大,网民多在农闲休息时间上网。麻坪镇居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居多,过多的农业生产活动说明农业占据了农民大部分时间,导致农民上网实际的减少。同时,当地网民在家上网的人数占总网民人数的比例较大,占上网总人数的72.7%,并且绝大多数的网民选择手机上网(占到80.7%),几乎没有人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说明上网设备比较单一。当地居民上网的频率较高,有52.8%的网民是几乎每天都上网,19.9%的网民是每三天上网一次。这一数据说明当地的居民对网络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5、麻坪镇网络设施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得知,麻坪镇的网民以使用4G和3G手机网络信号为主,主要以4G信号为主,占到了84.1%,使用的月流量大多数在100m以上,占到了69.6%。从使用有线网络的网络用户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网民每年的网费大体在500-1000元这个范围内,相对于当地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来说,这个价格有点略高,但只有4%的网民对网速感到满意,说明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较高的网络费用并不匹配。

6、麻坪镇电商发展与应用情况

由数据可得,经常在网上购物的人数只占到26.7%。在使用网购的网民中仅有10.3%的网民逛购物网站的频率达到了一周一次或更多,说明麻坪镇网民的网购意识还有待提高。再者,有57.9%的网民有明确的购物需求时才会网购。据此可以看出,当地网民逛购物网站的频率总体不高且消费行为相对理智,目的明确。由于麻坪地区多山,交通不方便,快递服务沉淀不到位使得网民对物流产生不满。据统计数据得知,在所调研的网民中,对于发快递方面,59%的人表示“不可以方便收到快递,要到指定地点才行”,占比最高,其次认为可以叫到家的人数较多,占比24.8%;认为几乎不能叫到快递的人数最少,占比5.1%。进一步说明了该镇的物流体系不完善。

三、解决办法及对策

1、积极拓展农村网络市场,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

我们注意到,当地的网络设施建设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相对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地的网络发展还是较为缓慢。所以我们建议政府的注意力还可以放在扩大网络的覆盖率,降低网络的使用门槛。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可以推出使用农村市场的网络设备。此外还可根据当地网民的上网习惯,运营商可以设置专门的适用于农村生活作息习惯的网络流量优惠时段。

2、转变农村网民网络使用方式,凸显网络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据调研情况可知当地的网民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网络应用也以娱乐类和社交通信类为主。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培训农村网民。正确引导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来服务于农业生产,学习丰富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使该地区的网民的网络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娱乐,能够运用网络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便利。

3、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

在调研中,一些农户提到,对网络并不了解,害怕上当受骗,据此我们认为政府可以与电商等相关部门积极协商,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些列网络知识讲座,例如防止网络诈骗,网络购物流程讲解等。电商可以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解答农村网民的疑问,帮助他们走进电子商务,了解电子商务,接受电子商务。

4、加强农村地区的快递建设,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环境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当地参与过网络购物的网民,很大一部分对于当地的物流是有怨言的,我们也了解到,当地仅有中国邮政一家可以提供快递服务,大部分网民需要去县城的指定地点才可以取到快递。我们建议政府加大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为快递网络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快递公司和电商对此类的山区,可以实行特殊的政策。

四、结语

通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现在麻坪镇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麻坪镇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且麻坪镇拥有电脑户数比例和上网户数比例在逐年提高,其互联网发展前景可观。

当地居民结构特征方面多为小孩及老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得其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程度都对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有所限制。同时,由于农村地区老年人居多,用电脑、手机上网用户需求少,市场很小。由此带来的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又很难带动当地互联网基建建设的投资。

当地的物流体系不健全也限制着互联网及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当地政府及电信部门能运行商已有了非常有规划、适用的发展方法,分析清楚原因,对症解决,运营商与当地合力,再有电商把握好方向时机,当地互联网与电商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2014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李铎,王茜.农村电商成平台新蓝海,六成订单来自移动端[n].北京商报,2015.4.9.

[3]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状况调查报告书[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4]徐方.农村互联网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12.59-60.

[5]李伟.加快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关键性问题分析与机制创新创建研究[J].现代交际,2013.10.6-7.

[6]陈锋.互联网在“三农问题”中的作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7]张宝芳.农村网络的普及意义及发展途径[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7.94.

[8]刘伟.破解农村互联网发展主要制约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2)100-102.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8

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面对现实,积极响应党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逐步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让信息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农业资料室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图书馆业务指导下的农业资料进行管理利用体系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对我们公共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乡、镇农业资料室又有着与乡党政机关、中小学图书室不同的特点,把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好,对普及乡镇文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着重大意义,而乡镇农业资料室面临如资金严重缺乏,资料少,信息不快,不易被农民朋友认识等现状。造成这些现状主要原因有:(1)资料室的房屋建筑破旧,没有专门的读书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2)资料室仍然以印刷型文本形式收藏为主,造成慢、散、不全现象,而有的乡、镇资料室还徒具形式,有名无实,甚至有些地方根本就无资料室。(3)数字化信息资料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同时又出现诸如声像、音响、多媒体等新载体的分类、管理等问题。(4)农业资料室目前仍处在或基本处在原始的文本检索状态,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业科研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5)声像、音响、多媒体等信息资料的出现,对建设新农村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建设发展就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数字化农业信息的大量涌现,给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资料室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乡镇农业资料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网络信息,他们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的形式存在,电子型、数字型信息资源逐步占据网络时代的主导地位。随着网络信息数量的不断扩充,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控制的要求日益迫切,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于资料室,不仅是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更主要的是它将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载体的多样性,数字化影像资料的大量利用,解决了长期以来依靠手工检索资料的难题,因而大大提高了资料的利用率,尤其是满足农村读者可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就能搜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3乡、镇农业资料室特点

3.1农业资料载体特点

农业资料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几大学科。特别是各种动植物标本,由于专业种类繁多,农业文献资料类型多样化,资料室收藏不但有印刷型的纸质文献,还有非印刷品的实物标本资料,以及磁、光、电介质的资料如VCD、LCD和磁盘、光盘等。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构成了农业资料室的专业文献收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迅技术将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综合数字化处理,不但使广大农村读者更有效利用这些文献,还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彻底解决特殊文献难以实现的查检和存取难题,实现按需阅览和随机存取,同时还可提供多用户使用,不再受藏书量、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资料室网络化、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具有新的活力的。

3.2乡、镇农业资料室的特点

乡、镇农业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不同于公共图书馆较集中于城区,而是主要面向广大农村,而农村读者居住较散,交通不便。许多村社距乡、镇较远,且农村读者白天还要忙农活,他们主要是夜间学习。农业资料室还有一个特殊的收藏特点,即实物标本的收藏。这些标本不能像书刊一样借给读者,其定期展示的受益面也是有限的,所以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资料室更方便读者学习。

4乡、镇农业资料室的困境

4.1资料室工作人员网络信息服务意识不强,计算机操作技术欠缺

首先,由于受传统文献服务方式的影响,资料室工作人员目前仍然偏重于手工检索和局限于资料室收藏的印刷型文献的查找,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计算机知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网络信息的检索和利用,仍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分类、加工、著录。

4.2资料室文献收藏形式单一,现代化设备不够完善

目前,乡、镇农业资料室仍然以印刷文献形式收藏为主,绝大多数没有自动化系统。

5农业资料室管理的组织设计

负责制定农业资料室建设的发展、目标、方案、制度和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其争取更广泛和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促进农业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协调和控制管理职能,宏观调控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调控资源建设。根据各农业资料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长、特点等因素,对信息建设进行合理的调配,解除资料室的后顾之忧,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切合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发展具有自己优势的信息资源。

6对农业资料室建设发展的设想

6.1进行资料室网络信息组织设计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构筑一套农业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模型。首先,建成单位农业信息网络数字资源库,向全乡、镇广大读者提供农业资料查询、信息资源开发,大众目录服务,开展网上读书、光盘数据库查询和提供文摘、索引、全文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服务等。

6.2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库建设

抓紧进行资料室资源建设是实现农业网络信息组织优质服务的首要任务,资源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本乡、镇农业文献资源库上,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献资源库。

6.3注重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社会上大量分散的农业信息资源,经采集、分类、整理、加工、建库,形成大型的农业数字资源库,向大众提供服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好务。

6.4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给传统资料收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难得的机遇。网络信息资源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比传统资源大得多的空间,拓展了资源利用和服务的渠道。进行网上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可以使大部分读者不用走进资料室,就可通过网络得到大量宝贵的农业资源服务。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信息化障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信息化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村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上到下的农村信息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信息组织体系。

各地农村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正在组织开展的农村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试点,就是广大农村信息工作者的成功创造之一。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电信运营商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潮风起云涌,但是,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农村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的好处还相当有限。因此,对我国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

二、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障碍

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增加对农村信息基础建设的投入,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涉农信息资源分散匮乏。

促进农村通信普遍服务和保持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而分散,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农户需求千差万别,建设过程中又涉及农民的众多切身利益,因此造成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对广大的农民来说,需要的是有用、好使、及时、准确、易懂的信息,在已有的广播、电视等传统信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为数众多的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网站,但是很多网站信息生涩难懂、内容陈旧、更新慢、时效性差。

农村居民是农村信息的最终消费者和使用者,农村居民信息素质直接影响到农村信息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我国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村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和相对保守的传统观念,更使得农村居民的信息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价值,对信息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怀疑,影响到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即使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近几年生产资料价格、医疗保健和教育费用不断上涨,短期内农民不太可能购买现代通讯信息设备和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动力比较缺乏。

三、解决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障碍的措施

各级政府要在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市)、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上连全国、省、市,下连镇、村纵横贯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全国农村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和信息联网。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种农业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注重对信息服务功能的开发。

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高低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过硬的高素质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制作队伍。为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就需要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文字水平高,有较深厚的知识根基的管理与信息制作队伍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优秀的农村信息员队伍。首先,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现代科技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其次,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工程的实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使农村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选用适当的方式连接互联网,为传播农村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最后,要吸引懂信息技术、懂农村科技和经济、具有实践经验的复合人才,利用所学习的技术积极开展涉农信息服务业务。

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我国农民信息意识不强,对新事物的认识、新技术的采用存在很多消极的看法,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因此,各级政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电视、电话、广播、报刊等传统信息网络,使之更好地服务农民。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计算机信息分层服务体系。再次,尽快开发出适合我国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农务系统,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对提高农村生产效益有极大作用。最后要开发出方便实用的信息终端接入设备是解决农村信息化的关键。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新农村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不断增长,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资金的支持。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文化、观念落后的状况,在现阶段必须依靠基层政府通过政府渠道利用行政手段对农民进行积极宣传、引导、教育和帮助,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探索合适的方式,尽快把农民吸引到互联网上去。实践证明,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利用信息员、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其特定的创新性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方式的强大外部性和准公共性质,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是否充分重视和不断加强政府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非常庞大、持续时间很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单独依靠政府也是不明智的。在不断增加国家、地方财政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积极解除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设成本。为确保农村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提供投资、财税、消费、管理上的优惠和便利。

参考文献:

[1]edwinB.parker.tVaRuralStudiestelecommunicationsandRuralDevelopment:threatsandopportunitiesparkertelecommunications[J],省略/workshops/rural_telecom/parker/9.htm.may1996:9-10

农村网络建设现状篇10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型;对策

黑龙江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尤为重视,通过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起到很好的政策基础。但是由于农业本身的薄弱,农业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产品经常出现区域性或者季节性的过剩或短缺现象。因此,加强对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大中小型企业完成由传统的销售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型,完善营销渠道,寻求农业经济的新发展,电子商务起到关键作用。

一、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政策环境

黑龙江省不论是在林地面积、耕地面积方面,还是人均耕地方面,均处于全国首位,农业基础良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黑龙江省通过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起到很好的物质基础。为此黑龙江省早在2002年就通过建立各种网站进行农产品宣传,之后通过招商引资,同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全力发展“金农工程”,全面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这些政策都有利于黑龙江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多年努力取得很大成效。网络建设方面,全省13个市覆盖农业信息网络,90%以上企业具有机房,很多企业都成立自身特色企业,用来宣传企业产品,扩展电子商务。在信息化人才方面,信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能够充分覆盖黑龙江各个市、乡、村等区域,而且成立相关信息服务机构。

3.人才培养现状

黑龙江省教育事业最近几年,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果,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专科本科人数占有率逐年上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黑龙江省所有高校大力进行电子商务人才、以及农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所需人才问题。

4.发展模式现状

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商务服务模式,政府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最新动态、生产技术、以及政策法规等内容,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最新行情;第二,信息展示模式,农业相关企业建立自身企业网站,通过在网站信息,选产企业产品,进而达成电子商务交易;第三,B2B和B2C模式,最为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更加方面进行农产品的展示、交易流程;第四、第三方电子交易市场模式,交易双方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服务,最终达成在线结算,实现农产品的物流配送等内容。

5.网络支付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网上用户逐渐增多,网上交易人数更是达到超过2亿人次。现阶段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还是停留在第三方账户余额支付形式和网上银行支付方式[1]。黑龙江省银行数量众多,总计超过6500家,通过加强各大银行之间的联系,以此推动网络支付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也正在向网上银行方向发展。

6.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黑龙江省省内高速公路发展较快,同时农村公路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随着多个支线机场的完工,全省机场数量进一步提升;水运和铁路建设正在加快步伐,全省覆盖,联通全国。此外,在农产品物流设施方面建设,黑龙江省对鲜活农产品较为重视,加强冷库的建设,便于生鲜产品进行保险储藏。

综上所述,各种优越的物质基础,为黑龙江在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现阶段的农村网络基础建设依然较为落后,并不适合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涉农信息网站数量较少,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且很多网站缺乏专业性,可行性较低,很少关于农产品交易的信息。

2.交易主体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黑龙江省在农业生产、销售方面缺乏足够认识,对农业电子商务情况还不够了解。主要是农村教育相对较为落后,导致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互联网技术做到灵活掌握;此外一些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虚拟性也会影响到农民心态,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3.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人才供应不足

电子商务对人才具有加高需求,而农业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表现在网络技术方面,更需要对农业方面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有所熟悉,能够准确分析市场走向,准确把握农产品信息,利用专业知识促进农业产品的销售。但是在当前高校中,由于投入不够,对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不够重视,导致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实用型人才较少,无法为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服务。

4.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落后

现阶段的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较为全面,能够在物流调配、信息传递、规避风险。以及组织交易等方面充分发挥功能,进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但是电子商务模式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发展时期缺乏同省内农产品特点做好结合工作,缺乏创新,进而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时效性较差、农产品电子商务体修不够标准健全、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缺乏同本地区农产品特色进行充分利用、交易平台缺乏影响力。

5.网络支付体系发展不完善

网络支付体系,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在现阶段的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中,网络支付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农业电子商务支付手段,主要利用各大银行进行网络支付,但是对于黑龙江省农民来讲,由于农村缺乏银行网点,进而造成网络支付问题;(2)网络支付安全存在一定问题,尽管有很多防范措施,但是依据存在盗窃情况,影响农民下定网络支付的决心;(3)网络支付用户缺乏维权意识。

6.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

第一,现阶段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很多乡村公路只允许低重量车辆通过,甚至部分农村尚未解决公路交通问题。第二,运输成本较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种类较多,厂家分布较为疏散,同时受季节影响,很多产品需要冷冻冷藏,进一步增加投入成本。物流配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其发展。

三、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物力财力进行支持,以此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网站信息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相关部门应当对网站信息进行监督管理,进而推动农业的长远发展。其次,加大网络信息农村的覆盖范围,政府可以同运营商合作,在农村提供足够数量的终端设备,同时定期向农民提供资金补助。

2.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

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提升散户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一、能够将小农户同大市场进行连接,方便农民了解最新农业动态;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经济实力,通过成立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有利于寻找交易对象,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此外,利用网络可以及时查找农业数据。因此,黑龙江政府需要对此给予足够支持,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有序的运行。

3.培养和引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因此加强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所在。第一、结合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实际需求,与各大高校进行充分合作,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第二、涉农企业可以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提升本企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第三、黑龙江省政府可以积极开展人才引进计划,扩大人才选拔范围,保证人才在经验方面、管理方面、专业知识方面能力足够强。

4.加强信用监管与网络安全建设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时,面对的是信息化、虚拟化的农业产品,只有使农产品质量更加标准化、安全化,才能推动网络交易。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政府应当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综合检测,保证所有农产品符合质量认证、标准化体系,同时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在品牌化建设方面,走品牌化建设,是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选择。政府需要给予足够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品牌认证;其次加强对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认证。

5.完善网络支付体系

发展农村网络支付体系,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促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网络支付模式,同时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农协等团体,帮助农民掌握网络支付方式,对网络支付做全面了解,以此提升网络支付使用次数。需要在以下两点进行着重考虑:第一是健全支付安全体系,第二是加强网络支付安全环境的建设。

6.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时,利用第三方物流能够使物流服务更加专业化,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能够解决诸多物流问题,比如农产品保鲜、低温、加工、防虫等等。从长远方向考虑,第三方物流能够提供更加差异化、经济性的服务,能够提升农产品经济利益,促进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还能够帮助你生产者和经营者降低投入成本。因此,黑龙江政府需要对第三方物流给予足够政策上的支持,积极推动其未来发展。

四、总结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处于关键性地位,加强农业建设,解决农产品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影响。在农业发展中需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网络技术,开发农业潜力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农业,以此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充分调整、改革,适应市场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新需求,进而保证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宝.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4(3):161-162.

[2]尚慧丽.基于农产品供应链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6):187-187.

[3]傅俊.移动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导刊.2013(Z2).

[4]JanGw,KLeinCm.Supplychainmodelsforsmallagriculturalenterprises.annalsofoperationResearch,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