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19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为环境金融,是一种为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融通资金的活动,它既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措施,又是金融机构的一种新的资产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将环境变化视为一种营运风险,在投资决策时考虑投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成本、风险及报酬融入到考核项目的体系中,在营运活动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理念,通过资本市场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拓宽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范围及盈利渠道。

在国外,绿色金融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国外学者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及内涵做了详细的介绍,总体上认为绿色金融是金融与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但没有得到一致观点;除此以外,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定价等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国内对绿色金融的研究起步晚,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做了一项研究。

2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2.1我国绿色金融实力在国际上的对比

赤道原则于2002年由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提出,后来融入了世界银行的政策理念。2006年7月,新赤道原则增加了原则和适用范围方面的内容,成为国际上评价金融机构资产项目存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标准和规范。这一原则有利于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有序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声誉,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它要求金融机构在资产业务中要具体化环境和社会风险问题,利用金融杠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履行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但我国绿色金融起步却比较晚,规模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金融机构数量上,我国绿色金融的践行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国正在向赤道原则靠近,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

2.2国内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履行情况

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粗放式经营模式依然是我国主要的发展模式,这无疑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如此严重的浪费现象,商业银行目前的绿色信贷显得杯水车薪。

除此以外,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在金融行业内部无法统一有效地进行绿色金融业务,另外我国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本市场制度还不完善,很难实现金融机构与环境保护很好的结合,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3我国绿色金融的推动方法

3.1银行的行为选择

由于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业的信贷业务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金融既是环境保护一种方法,也是银行业新的资产业务发展方向,它为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银行业应该将绿色金融内化为自己的业务准则和经营理念,将绿色金融置于影响银行经营决策的特殊地位。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针,制定自己的绿色金融业务的实施原则和操作流程,将绿色金融置于信用评价体系之中,更好的衡量资产项目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要遵循赤道原则的规定,只有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将绿色金融作为检验社会责任执行力度的标准,才能更好的遏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项目。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地进行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地研发出更好的绿色金融产品,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投资者的需要。对于商业银行这无疑是提高自身荣誉、形象,增加利润的良好途径。绿色金融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它可以增强人们对银行的信任和依赖,这也就促进了银行的全方面发展,事实证明兴业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赤道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积极创新,其经营理念和运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最近几年兴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银行,它的每股收益增速居于首位(如图2)。

3.2企业的行为选择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技术跟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过去我国经济只是单一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社会造成的破坏。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尚未发生大的改观,粗放型发展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由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个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只会越走越窄,甚至于自绝出路。所以每个企业在经营决策中都要把绿色金融理念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把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标准之一。在这里,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应为追求最大化的长远利益,而不是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2

一、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福建绿色经济发展下对金融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主要是以市场为参考,以科技和资源为依托,以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式。随着绿色经济不断发展,加之福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入驻到福建,福建本土企业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贸易。在这一背景之下,具有金融英语知识的人才是企业的需求。

(二)当前我校金融英语教学缺乏地域针对性

目前来看,我校金融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版本,其大致内容分成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运作及金融函电三个部分。这些教材大都是宽泛地讲述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及其运作,缺乏实际应用特点,也不具有地域性质,学生学习起来由于脱离实际而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在这一背景下,结合福建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研发金融英语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

(三)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特色

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具有地域性、真实性、应用性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来构建校本课程,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本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评估等来配合校本研发。这一校本课程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全面提高英语技能水平。

二、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措施

在当今金融时代,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与金融相关的英语知识也是不断充实的。在整体灌注英语金融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就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探究如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

(一)明确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明确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目标,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

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要以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情况为基础,其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学习兴趣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合理拟定目标。

2.层次性。

不同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同,这是受主观性质的影响。因此,在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成绩差异,注重分层次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3.专业性。

金融经济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依托金融经济来学习英语也会有其科目特点所在的专业性。无论是对金融科目特点的介绍,还是金融科目发展及金融知识的应用,都需要专业来与英语结合。

(二)拟定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

结合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前拟定金融英语课程研发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福建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英语知识。

绿色经济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绿色经济指能够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并且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绿色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微观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并受到国际各个国家重视的经济。福建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绿色旅游资源及相对发达的高科技水平,因此,在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了解资源特点和特色,且结合福建地区的实际情况,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例如,我们可以做成一个系列的福建不同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英语专题,分别从地域介绍、地域特色、地域绿色经济发展情况、地域绿色经济发展展望等,通过鼓励高校学生用英语表达这些内容,来强化学生的金融英语知识。比如,对于福建长乐地区来说,当地人的民营集群企业纺织、轧钢、食品、建材与机电分布全国各地,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纺织,被誉为福建“草根工业”的发源地。通过给出这样的一段话,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知识来了解不同类型的发展经济。对于学生来说,长乐就是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用英文来表达长乐的经济发展,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掌握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用,在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中,将福建特色与金融英语结合,将具有福建绿色资源特色的金融企业所需要的金融电函内容、专业词汇表达等告知学生,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福建地区可能遇到的金融危机是什么,如何降低危机风险或者是如何规避危机,这些问题都可以让学生来思考。这些金融专业知识不仅与英语词汇、句型等有很大的关系,更是可以通过金融英语校本的研发来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及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福建某具体的企业为案例,假设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问题,那么准备什么样的融资材料,需要什么样的融资申请,如何解读不同的融资申请反馈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分别从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进行模拟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英语知识来解答,久而久之,学生的金融英语知识得以积累,且通过仿真与模拟,有了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结合福建绿色经济发展组织探究活动。

传统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大都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针对这一传统教学弊端,在金融经济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合理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探究活动是包括小学中学在内的很多学校教材都有的教学内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在校本研发过程中,通过开设“我是小小金融师”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的时间到福建具体的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金融问题,尤其是一些与外企有业务往来的涉外业务,如何用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进行解决或者用自己的英语口语来交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金融专业英语有更系统的认知,为了强化实践的效果,鼓励学生以《某活动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

(三)开展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活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是一个好奇心强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对自己身边的或者主题性的活动更感兴趣。从学生的这一心理考虑,通过开展关于福建绿色经济发展下的金融英语知识的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福建地区曾经推出了“绿色信贷”这一说法,福建银监局表示,福建银监局推动辖内银行业机构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指引》等文件政策,强化风险定价、信贷审批、激励约束等机制建设,把好信贷准入关、审批关和贷后管理关。那么,作为福建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在自身企业风险控制层面,应该如何做,在贷款方面,贷款的目的、流程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应该怎么处理。通过类似的题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英语征文比赛,除了英语征文、演讲比赛、微电影拍摄活动、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都可以用来开展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活动。

(四)评估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往往都是从每学期两次的英语测试来进行的。实际上,对于这种传统考试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评估效果并不客观。有的学生平时不正儿八经上课,到考试的时候,临阵磨枪,可能也会临时提高成绩。在开展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发的活动中,我们将评估贯穿于课堂始末、学习始末,确保随时了解学生金融英语的学习情况。首先,在每堂课设置了“课堂点评”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就教师所设计的教案内容、所讲课的质量对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就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状态等进行点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配合情况进行点评。其次,开展“我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金融英语专业知识的理解,对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金融英语错误,或者金融知识的错误进行找茬。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加分奖励等。例如针对在学习商务英语谈判时候的一些问题,学生用英语来开展辩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不定期进行考评。传统英语考评一般是每学期两次。在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研究中,可以通过不定期评估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而不断学习金融英语专业知识。不定期考评也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成绩,观察其动态变化,为后期改变工作思路或者完善工作方针提供资料参考。

三、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的效果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3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钢结构企业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

求,又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绿色建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方向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高达4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0%~4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桥梁、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大范围展开,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更为严峻。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是我国应有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为此,我国还提出了建筑的节能目标,要求从2010年起到2020年,建筑节能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建筑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使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优势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成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正是基于上述优势,随着我国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结构在我国火车站、剧院、机场、高架桥、地铁、轻轨、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及大跨度、多高层住宅等建设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等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这标志着钢结构正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及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钢结构企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钢结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钢结构加工、制作企业1万多家,一级钢结构专业资质企业400余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大型钢结构企业39家,形成了一批以中冶、中建、宝冶等为代表的国有钢构企业和以杭萧、精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民营钢结构企业以及集教学、科研、设计、制作、安装、配套产品及设备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而且这些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诸如奥运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中心、当代万国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高水平的钢结构建筑产品①。二是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拓展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钢结构企业将在火力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钢架,交通工程中的钢桥梁、铁路桥梁、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市政建设中的地铁、轻轨、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临时房屋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大有作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的发展趋势还要持续25至30年,仅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就达1000万套,而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要达到3600万套。但是,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的钢结构所占比例却不足1%。如果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千克/平方米钢材计算,用钢量每年将达到150万吨(陈禄如,2009)。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钢结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1998年,我国就要求把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把建筑钢结构行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点,并在2009年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十大规划调整产业之一和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我国还相继修订了约90本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和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这些政策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于钢结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引导钢结构产业科学合理发展

毋庸置疑,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对钢建筑的规划和引导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建筑业、钢结构行业特别是《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及本地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包括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目标、钢结构建筑重点发展领域等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投资领域的引导。钢结构因其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点而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节制地滥用钢结构和对钢结构盲目投资。因为如果钢结构使用量超过了工程对钢结构的实际需求量,或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过度追求钢结构建筑对钢产业的拉动作用或者为彰显“节能减排”的政绩而盲目投资钢结构企业,势必造成钢结构的资源浪费,对节能减排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导致钢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企业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

(二)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营造钢结构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鉴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较高和建筑业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业安全的重要性的实际,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解决现行的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工程项目中因总承包单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将工程转包给钢结构企业,导致钢结构加工、安装企业成本风险增大的难题。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提高钢结构建筑产品的推广利用价值。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把高强度、高韧性等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钢板和型材作为钢结构材料研究的重点领域,开发出更多耐候耐火、耐低温、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功能性钢材,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三是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四是加大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确保钢结构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相一致

可以预见,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有的优点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宠儿,进而在我国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未来建筑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不但负有节能减排、拉动国内需求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因加速城镇化进程需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而钢结构建筑很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的经济转型时期,钢结构企业在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保障住房者和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的重任尤为艰巨。这是因为,如果忽视其质量,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进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甚至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问题。由于房屋拆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999年的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2011年的昆明机场在建桥梁坍塌和韶赣高速桥梁坍塌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以重复建设拉动gdp增长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严重相悖的,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为此,地方政府和钢结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好质量关,把包括钢结构建筑在内的建筑业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认识,这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2]陈禄如.我国钢构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0-03-11.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

[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物资采购网,2011-05-05.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4

【关键词】绿色金融交流平台法律法规

一、引言

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逐渐变暖的全球气候,我国目前面临着挑战是如何将环境进行保护,如何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被强调出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十报告当中更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是金融的发展,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金融行业的创新速度也需要进行提升,这样才可以实现生态文明和金融发展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是绿色金融。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我国相对落后的绿色金融科研和实践,不利于新形势下的金融行业发展,该行业急需深入和提高绿色金融研究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绿色金融的理念在我国正在进行推广和实施。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先后制定了与绿色金融有关的文件和法律。但概括的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之中。

(一)绿色金融发展力度低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之中,对节能减排的促进和“两高一资”的限制等短期目标是金融主管部门政策目标的集中方向,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中也没有将绿色金融进行全面的实现,绿色金融相对应的制度也还没有完全的构建,浮于表面的企业执行环保政策情况的检查,导致了相对应的激励约束制度的缺失。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和绿色金融业务的经验相对于缺少,阻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不畅通的绿色金融信息沟通机制

绿色信贷业务在银行的开展过程当中,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是客观上的必然要求,这对于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07年文件,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加入企业环保信息是必须的条件。但是,当前的现状是企业环保信息还不能够完全的被央行征信系统所覆盖,并且企业想要获取贷款,环保信息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这就造成了企业使用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隐瞒现象。在不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之下,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来说有相当大的风险,对绿色信贷政策的实行造成了阻碍。

(三)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关于绿色金融的相关文件,但都只是部门规章制度方面,执行力和约束力较差,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残缺的状态,对绿色金融各方责任的权衡、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对绿色金融发展进程造成了损害。

(四)不合理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的政策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实践,然而参与绿色金融发展比较少的保险、信托和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给绿色金融发展造成了影响。其他金融机构在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过程当中缺少相对应的配合,并且极少数的社会公众参与,对绿色金融发展速度造成了进一步的打击。目前还不成熟的相关环境准入机制和体系,给绿色信托、保险和证券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也缺少可以进行参照的具体政策。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相关市场体系

绿色中介服务市场、绿色股票市场、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基金市场和绿色信贷市场构成了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对我国当前绿色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可知:第一,要将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尤其是要对绿色金融市场的衍生品进行大力度的实践和研究;第二,构建和完善绿色中介机构的速度要加快,这样才可以把更好的服务带给绿色金融行业,从而促使其发展;第三,要将市场参与的主体范围进行增加,对保险、证券、银行、投资银行和信托等金融机构进行鼓励,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要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进行的顺利,就必须要将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减少。将绿色金融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改进和完善,将金融机构信贷信息、企业环境信息、企业借贷后的行为信息和政府环境保护政策及相关法规增加到信息交流平台之中,通过对该信息交流平台的使用,来对金融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进行决策,为绿色金融健康、安全的发展提供了信息平台的保障。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社会公众和环保问题相关,能源环保等部门和环境管理相关,要达到绿色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就要将环境的责任进行有效的落实,环境法制的建设要进行加强,相关环境法律的制定要在国家法律层面上进行,环境保护责任必须由金融机构进行落实。通过口头询问、实地考察和披露信息等方式,ο执企业环境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对于环境违法企业和金融机构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并限时进行改进。

四、结语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过程当中,构建相关市场体系、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进行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使得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依然能够取得较快速度的发展。同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若愚.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01):13-14.

[2]王姣,史安玲.基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的讨论[J].中国商论,2015,(05):22-23.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5

关键词:绿色金融;区块链技术;优势

中图分类号:F830.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80-04

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世界范围的文件便是这种全球共识下的产物。我国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应运而生,而且其在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求不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领导者。绿色金融作为广义金融家族的一员,区块链技术对其发展必然能够提供创新变革的动力。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又面临着很多独特的难题,比如信息不对称、覆盖规模要求高、评价更困难、监管挑战性更大等,在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方面区块链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瞻方面,尤其是在传统金融、数字货币等领域。而针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前景,国内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本文将以区块链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为基础,探究如何更好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为核心,创造性地分析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景。本文一方面能够为日后研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对我国推动区块链技术进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的基本内涵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G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俞岚(2015)认为绿色金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水平,通过金融工具创新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投入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绿色金融是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下的,以保护环境、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围绕相关“绿色”项目开展的金融活动以及创造的金融形态的总称。

绿色金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信贷是指将信贷准入门槛和执行标准建立在国家产业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充分结合企业的环保实践决定贷款发放。绿色信贷特点在于将商业银行贷款政策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构建惩罚-激励机制。绿色保险是为分散企业投资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风险而设立的保险类型,因此也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绿色证券是指核查上市公司环保政策并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据此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券、股票融资时设立环保门槛,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此外,绿色金融还存在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基金等金融形态。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目标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进程却比较迅速。近年来,中国绿色信贷飞跃发展,目前有接近十万亿元被列为绿色贷款,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中仅有的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经济体之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占全球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5%。2016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征程。“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8.5-9.0万亿元。但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又存在诸多瓶颈,比如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标准不完善,监管商业银行及企业绿色项目难度大,环保项目投资额高、利润率低,缺乏绿色金融发展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等。

若要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变革创新势在必行,而区块链技术将极有可能成为推动这种变革创新的核心力量。因此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基本优势以及应用现状能够为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影响奠定良好基础。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及应用现状

(一)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

2000年起,互联网上构筑了庞大的应用系统,但是这些应用均基于庞大的单一中心结构,从而导致了信任缺乏以及中心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而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依靠密码学和巧妙的分布式算法,用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第三方中心的协调,使参与者达成共识,保证交易记录的存在性、合约的有效性以及身份的不可抵赖性。这也就意味着区块链技术能够实F应用层面的多中心化、去中介化,其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系统结构能够保证近乎零成本,而“互联网+区块链”则可以将传统互联网改造成为价值互联网、可信互联网。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为:记录安全(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多方共识(共识算法建立信任,不依赖人和机构信用,多中心民主机制);算法开放(开源算法,可扩展)。

区块链被认为是互联网以来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因为它可以解决任何两个人之间信任与价值的低成本可靠传递问题。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看,区块链的意义在于大大增加了物理及虚拟世界的流动性,其去中介化的本质导致了交易和运营成本的大大降低。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区块链底层技术带来的智能化可信任流程能够防止各种记录、交易处理、清算结算环节的欺诈与人为操控,区块链本身的时间有序可追溯性可帮助监管层鉴别发现违规操作。目前为止,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信任和与价值低成本传递的最好方案,是计算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是互联网的必然演进,并且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引起一鲂碌募际醺镄潞筒业变革。

(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起了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蚂蚁金服在以公益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场景中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缺失的问题,中信银行组织举办区块链与金融创新研讨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融合创新。

目前区块链技术业已全面进入以智能合约、虚拟机、去中心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区块链起初进入公众视野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随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单一的数字货币应用延伸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区块链正在被应用于物联网、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社会公益等领域。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智能合约、Dapp为代表的区块链2.0,将不再仅仅只是支撑各种典型行业应用的架构体系,而是在组织、公司、社会等各种形态的运转背后,可能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协作模式的影子。区块链技术可能应用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协调,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人类社会可能进入区块链时代,即区块链3.0。

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特征和优势,为分析其为绿色金融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区块链技术在部分领域的现有探索,则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如何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并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个领域。由于其所具有的高可靠性、简化流程、交易可追踪、节约成本、记录安全、多方共识等特点,区块链具备重构金融领域基础框架的潜力。而对于绿色金融来讲,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像对传统金融那样重构其基础框架,而且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很多天然优势恰恰能够解决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和独有的行业痛点。从长远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引进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光明前景,将有可能真正给绿色金融发展带来创新性变革,从而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绿色金融领域相比传统金融而言,项目投资额度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新兴绿色产业不确定性更大。这些造成绿色金融领域信用风险更大,比如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要远高于普通信贷项目,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则可以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等企业环境信息,以及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获取的企业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成本以及债项信用等级等存放于区块链上,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环境信息和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同时,供应链金融普遍被认为是弱化绿色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而对供应链的监管,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优势和极好效果。任何企业包括绿色企业都处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中,因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从关注某个绿色企业的信用情况转向关注整条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的整体信用上来,从而决定是否对相关绿色企业提供绿色贷款等金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形成完整且畅通的信息流,确保交易能够在各方之间公开透明,并保证每次交易数据实现可追溯。同时,区块链能够将分散独立的各自单中心,提升为多方参与的统一多中心,提高信任传递效率,促进绿色供应链金融的良性生态建设,为通过供应链金融来降低绿色金融风险创造更大可能。

(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

首先绿色金融领域相关业务开展审批等流程仍比较繁琐,中间环节比较多,导致融资及交易成本仍比较高,同时效率低下。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授信审批流程的优化,提高绿色资金流通效率,杜绝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活动的成本。其次,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同一企业在不同金融机构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在不同证券平台发行绿色证券时,不需要进行重复评估和认证,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开展效率。再次,绿色项目相比传统项目覆盖规模要求更高,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则可以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更多的点、面。

(三)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

绿色金融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是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特点之外,还兼有公益性、政策性以服务性。因此必须防止“伪绿”等现象出现,确保筹集到的绿色资金能够用于绿色项目,实现“阳光下的绿色”,而这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共同监管。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可以用来构筑监管部门所需要的、包含众多手段的监管工具箱,以利于实施精准、及时和更多维度的监管,可以及时准确鉴别绿色企业的违规操作。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多方共识的特点,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绿色项目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向、绿色项目利益相关者反馈均可存放于区块链上进行公开公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第三方环境认证机构都可以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助力绿色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比如,作为绿色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券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发行前的认证和发行后的跟踪评估、监督,确保绿色债券筹集的资金专门用于绿色项目。而这都要靠第三方机构实现,但跟踪监督过程成本非常高,上述信息共享、公开平台以及时间可追溯性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再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绿色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加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妥善监管。

(四)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

绿色企业信用体系不完整、未建立历史数据信息链,使得政府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获得完整有效信息,导致一些企业无法享受绿色金融服务便利。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够简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跨地域、跨领域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信息,方便及时追踪绿色企业在从事绿色经营过程中正面及负面记录,建立绿色企业的公开信用体系,构建良性的、多方参与的绿色金融信用生态。在此基础上对有良好绿色经营记录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奖励政策,从而保证绿色企业能够公平享受绿色金融带来的便利,进而鼓励这些企业往“深绿”方向发展,实现绿色金融发展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虽迎来最佳机遇期,但束缚其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困境仍未完全解决,高度依靠政府政策扶持引导的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加快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变革创新势在必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根本目标的实现方面有极大潜力,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这种关键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提高效率、降低交易及经营成本,提高监督、监管水平和效果以及促进绿色企业公平享受绿色金融便利等实现。

随着区块链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关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绿色金融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将呈增加之势。日后研究还会着眼于区块链技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技术和理念路径,助力区块链技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作用真正发挥。在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辅以国家政策引导,绿色金融体系一定会日趋完善,最终实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Cowane.topicalissuesinenvironmentalFinance[Z].ResearchpaperwasCommissionedbytheasiaBranchofthe

Canadian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gency(CiDa),1999,(1):1-20.

[2]SalazarJ.environmentalFinance:Linkingtwoworld[Z].presentedataworkshoponFinancialinnovationsfor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1):2-18.

[3]蔡玉平,张元鹏.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及解决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9):66-70。

[4]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2016,(8):23-24。

[5]王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创新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16,(2):26-29。

[6]杨帆,邵超峰,鞠美庭.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5,(11):85-87。

[7]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theanalysisontheimpactofBlockchaintechnologyonChina’s

GreenFinancialDevelopment

LiUHongbin

(BusinessSchool,Qingdao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266071)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6

绿色小额信贷一般意义上是指将扶贫、绿色生态与经济活动相结合,通过引导小额信贷领域的经济活动,促使扶贫、绿色生态与信贷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的开发,生产及合理利用,将低碳减排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小额信贷领域。绿色小额信贷概念的正式确立要追溯到小额信贷,鉴于国外研究人员从减少贫困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研究,因此绿色小额信贷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平的同时,促进对生态的维护,激励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绿色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环保手段,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尚未成熟,但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十分明显。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绿色小额信贷的时展趋势。这就需要从地区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的绿色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促进扶贫、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将绿色小额信贷作为处理环境问题的工具之一,已经存在很多可借鉴的方面,包括向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推广绿色产品和技术。绿色小额贷款以可持续环保的贷款行为,兼顾金融与环保,构建绿色经济。通过绿色小额信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小型企业革命,通过市场化解决方案创造一个更舒适、公正的生态经济环境,实现生态农业与绿色金融的双赢发展。

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而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这更为绿色小额信贷的可行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河北省绿色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小,农民对其认识不高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只有2.44%的农户对绿色小额信贷十分了解,22.31%的农户比较了解,不清楚绿色小额信贷的占比75.66%,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健全、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局限、金融产品创新有限、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都影响农民对绿色小额信贷的认识程度。

(二)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难

正规性金融机构都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企业,绿色小额信贷要求低息无息的援助性和扶贫性不能吸引正规金融机构参与放款,在客观条件下,农村处于欠发达地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绿色小额信贷领域只会使其陷入亏损境地,因此其在在小额资金借贷方面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仍旧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小额信贷公司利率偏高

数据表明,大部分农民获得小额信贷资金的利率集中在6%-10%,这个利率水平对于贫困农民来说是比较高的。而0%-3%的真正意义上的低息只占到11.11%。小额信贷公司满足绿色小额信贷的“小额”要求,但其仍是追逐利润的企业,不提供无偿性与援助性的贷款,无法实现扶贫与绿色的结合,其较高的利率使得大部分农民因无法按时还款而不敢申请贷款,绿色小额信贷需求在小额信贷公司难以得到满足。

(四)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

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面向大型公司和企业或者农村联合性组织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对农民个人的信贷资金力度较小,在扶贫和保障金融弱势群体平等的信贷资金支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使得农户绿色小额信贷需求的解决存在很大困难。

(五)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金融机构中对于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需求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面对众多农户的绿色小额信贷需求,缺少相关专门的贷款业务及专业的工作人员来满足。

针对融资体系,我们对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我国目前的融资种类相对单一,并不能满足当前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只有绿色小额信贷同时促进扶贫与环保发展,小微企业与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可以通过向银行申请环保项目的贷款,利用贷款资金发展低碳经济项目,操作简单便捷,适合小微企业与农户。

三、促进政策性金融支持绿色小额信贷的建议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角度

1.创新信贷产品,促进投资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农村信贷情况调研,切实了解农户的绿色信贷需求,针对不同农户需求开发基于实际情况特色的绿色小额信贷产品。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该地区农业及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状况情况调研,密切关注农村经济及农业发展动态,为创新绿色小额信贷产品做好宏观基础铺垫。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积极借鉴国外优秀合理的发展经验,培养、利用优秀人才,研发适合我国农户的绿色小额信贷产品,创新业务发展方式,进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可能性,指导农户投资,鼓励农户进行绿色信贷,促进农民经济健康发展。

2.加强绿色小额信贷产品的宣传及介绍,增加民众认知度

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绿色小额信贷知识宣讲会、绿色小额信贷知识下乡等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深入农村宣传绿色小额信贷知识及政策,全面介绍国家绿色小额信贷政策的优惠措施和对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扶助举措。

积极宣传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绿色小额信贷的优惠措施,加大机构信贷产品的宣传力度,结合农户实际介绍相适应的绿色小额信贷产品,加强民众对相关产品及政策的认知度,提高绿色小额信贷的普及程度。

3.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由于农户贷款额度低,群体大,管理相对困难,管理成本高,以往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金额较大,致力于服务整个农村经济,主要针对大型机构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而不面向农户个人及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

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绿色小额信贷的支持就要适度调整和放宽对贫困人群提供绿色小额信贷的准入政策,降低进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构建多元化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和严格的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能够增强绿色小额信贷对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帮扶作用,同时要注意严格制约的适度性,避免过于严格的限制导致绿色小额信贷主体发展受阻。

4.制定绿色小额信贷标准化体系,提高信贷操作流程可行性

标准化体系的缺失直接影响我国绿色小额信贷的实际操作,推动绿色小额信贷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绿色信贷准则――“赤道原则”。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内部成立专业的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团队,建立具有独立处理资格的小额信贷审批通道监督绿色小额信贷的执行。第二,对绿色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按不同标准进行归类,制定更适合地区实际的绿色小额信贷操作细则。第三,对借款人环境信息进行强制披露,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具体操作体系参考如下:政策性金融机构依据专业人才和技术成立专业绿色小额信贷部门,结合地区实际经济状况建立相关信贷机制和操作方法,深入农村地区开展信贷操作。

由于绿色小额信贷发展多以农户或小微企业为资金需求对象,因此小额信贷中心可以以农村村委会为依托,开展建立农户信贷档案工作,并将与贷款相关的资料宣传页发放到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手中,使群众了解绿色小额信贷的办理步骤和方式。在授信过程中,充分征求村委会或村民代表意见,确保信贷公开、公正。根据具体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布局,确立该地区农业发展核心方向,以该方向为重点支持对象,建立特色信贷机制。期间信贷业务负责人主动深入辖区重点农户、村委会调查了解农户信用状况;深入工商部门了解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注册信息。实地调查,真实了解客户自有资金情况、信用程度及贷款资金用途等,为小额信贷工作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

5.加强建立专门的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完善机构设施及人员配置

依据绿色小额信贷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规范绿色小额信贷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改善机构硬件及软件设施,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形成高效便民的借贷机构。

6.积极开展部门间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开展绿色小额信贷模式建设,其中关键的部分就是要处理好绿色产业和污染产业的矛盾关系。要大力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努力解决污染产业,这就需要绿色小额信贷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共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关系。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彼此的优势,相互监督、共同合作,推动绿色小额信贷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这种合作关系主要是在开展绿色小额信贷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环保部门及部分政府扶贫相关部门之间,加强机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部门间的特殊运营通道,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度,提高绿色小额信贷的实施效率,在维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推动绿色小额信贷的建设完善。

(二)政府部门角度

绿色小额信贷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配合,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特殊职能和作用加强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为其推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农户双方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信息共享及时、有效发展,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基于农户对政府部门的了解程度高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自身机构优势,充当信息传播中介平台,综合利用电信、电子邮箱、网站公告等多种方式,建立农户绿色小额信贷需求收集反应机制,有效收集农户绿色小额信贷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将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优质的信贷产品向农户宣传介绍,即以政府机构为中心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共享。

2.创新绿色小额信贷激励机制

绿色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是指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的激励措施,进而推动绿色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各个途径的调研,综合各种因素设计出适合本地区农户和小微企业发展特点的绿色小额信贷产品,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此业务。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实质性的奖励措施,对绿色小额信贷业务开展良好并且为本地带来较大生态经济效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奖励,就此形成长期机制,带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小额信贷层面的积极性。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7

当然,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绿色采购。绿色采购是响应政策号召,促进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手段之一。以绿色采购为调控手段可以说是促进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绿色采购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通过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积极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这是由采购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责任和政策功能。

从相关规定上看,《政府采购法》也明确规定,政府采购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类产品,不节能环保或者生产过程不环保的都不能采购。对于政府绿色采购,财政部与环保部共同协作,相继颁布《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引导和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对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从执行现状来看,绿色采购的意识已经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绿色采购金额也在不断增加。如世界银行,据了解,2010年使用世界银行贷发资金进行的绿色采购达252亿美元。在世界银行自身的采购过程中,每年有5亿美元的金额与绿色采购相关。不仅如此,世界银行在项目采购过程中对项目提出了环境评估;在招标文件中制定相应的绿色采购条款,包括评标标准。

虽然绿色采购的执行力度和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阻碍。例如,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如何落实,绿色采购标准如何统一等问题。为此,我们只有改善大的政策环境,才能进一步要求大家提高绿色采购意识,进行绿色采购。我们认为,绿色采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采购时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采购门槛,让参与采购的供应商了解采购方的需求,并根据采购需求去改善产品的特性及功能;二是设立绿色补贴机制,企业在研制和生产绿色产品时的成本会比以前有所提高,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就需要一套完备的鼓励政策和资金,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绿色产品;三是完善电子化采购系统,通过电子化流程,对绿色采购进行透明式监督,并最终审核采购过程是否符合采购标准。

(供稿单位:中国金融学会金融采购专业委员会)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事业部;目标定位;制度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26-06

一、前言

发展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不稳定的形势,以及我国行业结构转型和金融改革提速的经济金融新常态,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核心和恿Γ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力。2006年,自兴业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业务,绿色金融在我国出现并实现井喷式发展。2015年以来,国务院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人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众多关于绿色金融的顶层制度设计、规范文件相继出台,为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鉴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壮大,业界纷纷将2016年称为绿色金融元年。据中国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7.26万亿元,占我国贷款总规模的9%左右1。据统计,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2052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另据估算,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至30万亿元,可以预见,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一个重要金融业态存在。受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影响,从2006年至今,商业银行依然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体。目前,虽然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仍然存在绿色金融产品单一、数量少的问题。此外,大多数商业银行至今未建立起与绿色金融业态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团队等问题。未来,随着绿色金融业态走向成熟,我国商业银行将愈发重视、大力布局绿色金融市场,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组织机制、产品机制的变革改造。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创新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仍未给出绿色金融的统一定义。发达国家在界定绿色金融时,主要从绿色金融与市场、金融业发展的关系入手,侧重于从绿色金融对生态资源配置、全球气候变化及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变革的积极作用视角定义绿色金融;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资源的市场调配方面定义绿色金融。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3。关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曹军新(2016)从公共资源的多层次跨界合作视角指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主要面临顶层制度设计乏力、金融机构动力不足、财税激励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隗斌贤(2016)和俞岚(2016)指出,绿色金融创新不够、产品单一、标准不完备、系统风险防控经验缺乏、人才较少、金融生态环境不利、监管能力不足、政策法规滞后、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麦均洪和徐枫(2015)运用联合分析方法证明了金融机构积极性缺乏,“盈利能力”、“行业特征”以及“外部监管”是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探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时,李淑文(2016)研究了兴业银行的若干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提出了接轨赤道原则、推广绿色信贷机制、培养绿色金融人才等有益建议。胡春生(2012)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认为,建立完备的制度框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产品及业务创新模式是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有效路径。李晓文等(2012)、马骏(2015)、翁智雄等(2015)等学者研究了国外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提出了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建议。也有学者从推动绿色金融立法、降低信息不对称、完善政策激励支持体系、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出发,给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2016;辜胜阻等,2016)。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系统化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组织架构调整、战略创新转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意义

1.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应对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2015年以来,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飞速。各商业银行在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储备和营销绿色信贷项目,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同时,纷纷试水与碳金融领域相关的业务创新,制定综合化全方位的绿色金融融资解决方案;我国大部分券商积极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经营战略,争相获取绿色债券承销资格,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环保产业指数,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甚至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抢夺绿色债券市场蛋糕。同期,基金公司、各类投资公司也在大力摸索绿色金融业务。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主体,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将各类资源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但是有关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业务的战略和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不精准,绿色金融项目内部评估不专业,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熟识绿色金融业务的人才储备不足,绿色信贷业务的研发、生产、销售分散在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等问题大量存在。未来,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问题将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因素。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集中建立与绿色金融体系相关的业务规划和政策、组织机制、产品目录、项目团队,并集约人力、物力资源,将是商业银行解决上述问题,迅速抢占绿色金融市场的可行选择。

2.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经济转型与金融转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推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对应的,商业银行在推进改革转型时,必须将绿色金融的因素考虑在内。2003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等在内的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事业部制改革,以期打破银行总分支垂直化链条组织的层次,通过条线式、工厂式管理提升业务专营性和管理效能。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成效来看,对某些优势业务、新兴业务、产品、行业、区域、策略、市场设立事业部,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竞争力。为了适应绿色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为快速抢占绿色金融市场,降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借鉴同业或自身设立事业部的经验,专门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将成为现实选择。

3.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可行选择。201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业态快速发展、银行业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和可行生存空间。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策略和重要共识。通过专注并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业务,实现特色化、专精化发展也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认可,如宁波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南京银行专注于债券市场业务、哈尔滨银行专注于小微业务和对俄业务,这三家银行通过做精做优比较优势业务,形成特有资源禀赋,实现了快速发展,得到了同业认可。随着国内外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将愈发壮大,通过坚持做绿色金融业务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可能。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深耕细作绿色金融业务的较优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从而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禀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此外,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具有其它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效能。绿色金融事业部拥有事业部共同的优势,即健全而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而定制化的业务审批审查流程,有利于化解和控制与G色金融业务相关的市场风险和业务风险。此外,绿色金融事业部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集中、风险管理人员更加专业,贯穿于绿色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相对健全科学,将大幅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绿色金融事业部垂直化、集约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将有效缩短管理链条,更加贴近绿色金融市场,有利于绿色金融产品个性化定制、专业化营销,也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对绿色金融市场变化的灵敏程度,更好地实现以绿色金融客户为中心设计、研发、销售产品。此外,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还有利于提供专业化、流程化、模块化的专业金融服务,为绿色金融融资需求设计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第三,有利于压降成本。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独立核算、“内部转移定价”,使成本细化到部门、岗位、产品,实现动态考核绿色金融产品、岗位、业务绩效、盈亏的可能,从而降低了部内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设立事业部的实践和经验。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事业部制在欧美出现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并试点事业部制。2002年,工商银行组建了专营票据业务的票据营业部,部内实行独立核算,被认为是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的最早尝试。2004年,包括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业务事业部试点,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股份制改革后也开始事业部改革。目前,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在个人业务、公司业务、涉农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业务领域进行了事业部改革。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事业部制改革方面拥有大量成熟的实践,为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提供了经验借鉴。

2.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可通过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两种形式实现。对于未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避开对商业银行现有传统组织架构和分支机构的改变,在总行单独设立绿色金融部。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后,商业银行可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业务划归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立既能成为商业银行试点事业部的有效举措,也能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对于已经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可在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增设绿色金融事业部。对于正在或即将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可在组织机构改革框架内增加绿色金融事业部即可。

3.绿色金融业务较易被分割出来。自2006年以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环保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了关于绿色金融业务的产品目录、项目目录、技术目录,如《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VoCs防治领域)》、《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边界作了清晰地划分。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学术机构也都制定了绿色金融产品目录,如在我国“第二届绿色设计与制造论坛”中,公布了108类绿色设计产品,覆盖建材、化学品等14个行业。总之,绿色金融事业部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能清晰地从商业银行现有业务中划分出来。

三、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界定、目标定位和设立原则

(一)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界定

商业银行设立的绿色金融事业部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以绿色金融业务为依据,将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人员、产品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形式。绿色金融事业部专营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依据业务发展需要,绿色金融事业部可适时设立区域分部,分部及其人员管理、经营核算归口绿色金融事业部。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目标定位

绿色金融事业部主要为绿色金融相关的机构客户、公司客户、私人客户办理绿色信贷相关的业务。

1.绿色金融机构客户指需要进行包括城市综合基础设施项目,污染防治项目,环境修复工程,煤炭清洁利用项目,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项目,尾矿、伴生矿再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废、废气、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及循环利用项目,清洁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等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程项目,并需要融资支持的机构客户。

2.绿色金融公司客户包括实施节能技改的企事业单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公司,节能减排、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公用事业服务商,能源公司,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与服务公司;也包括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同业绿色金融企业,如绿色金融保险、证券、基金公司。

3.绿色金融私人客户包括拥有绿色金融消费意识或经被营销诱导消费绿色金融产品的私人客户。

(三)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原则

1.坚持以绿色金融客户为中心、以绿色金融市场为导向。绿色金融事业部的各项业务开展、产品创新、服务提供必须以绿色金融客户的融资和服务需求为中心,满足绿色金融客户不断变化的差异化需求,同时适应我国及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2.坚持经营风险与经营收益相平衡。在绿色金融事业部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有效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及经营目标任务,实现绿色金融事业部内的责任、权力、费用相统一。专门针对绿色金融业务建立完善统一的风险和资本计量模型、会计和成本核算标准,实现绿色金融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进而建立常态化的高效运营机制。

3.坚持服务领域、产品技术、产品研发、服务流程的集约化与专业化。商业银行在内部统一绿色金融业务资源、专家人员、物力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资源,为绿色金融客户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特色服务。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决策链条、提升管理效能,开展一体化、分类型、分层次的业务办理和经营管理,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绿色金融事业部制度设计

(一)组织机制设计

1.组织机制设计。根据绿色金融事业部的服务客户对象,专业化管理服务,不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风险管理等经营开展需要,需要在绿色金融事业部部内设置包括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公司服务部、零售服务部、产品营销部等二级部门(详见图1)。各个二级部门的工作职能见表1。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科技管理由商业银行总行提供,必要时,事业部也可建设自己的科技开发支持团队和科技系统。

2.运行管理机制设计。一是建立“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决策管理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应具备前台大市场、大营销、交叉销售,大运营,后天大集中的思路,明晰规划前中后台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前台部门高效竞争、贴近市场,部门高效支撑、信息化运转,后台部门高效服务、有序支持。二是建立“奖赏有别、权责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应被授权相对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权限,必要时事业部HRBp可由商业银行总行派驻,应具备开展业务需要的自主选聘、定岗、定薪等人力使用管理职能,以充分发挥职位管理、薪酬安排、绩效考核的突出作用,实现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以绩定奖、以绩定迁,并营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双向迁徙的能力;应不断完善考核体系,统一规划、制定、下达业务经营需要的内部收益计划、成本核算指标、薪酬分配与考核指标、业务发展指标、经济资本回报指标,并把上述目标任务和业务指标直接与部内二级部门、岗位人员的经营绩效挂钩;应对二级部门和管理层人员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和关键经营管理指标考核,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部内二级部门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三是建立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储备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独立核算的主体,应格外注意对绿色金融专家人才的引进,对基层业务人员的培养,注重加快培养具有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四是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立体化、精细化的交叉营销体系。绿色金融事业部应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对公、对私绿色金融客户全方位、层次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构建一篮子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应为不同类型客户创新定制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满足绿色金融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五是建立精细科学的全面成本管理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精准化,将资本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等纳入成本核算管理、费用全口径管理之中,并对部内的产品、业务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六是建立高效精细的运营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以客户价值创造为抓手,对运营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力争建立最快反应速度、最优服务体验的运营机制,部内业务部门在必要时可采用项目制、工厂制,以实现流程高效、制度合理、信息对称、协同有力的运作。此外,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应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建立精细化的客户管理机制、先进合理的科技系统支持体系等便于高效运行的体系。

3.风险管控体系设计。一方面,构建“分级授权、相互制衡”的风险管理机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一个优势是能统一管控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绿色金融事业部稳健运行的关键也是能不能合理设计出一个科学计量、合理划分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议绿色金融事业部侧重经营风险防范,在商业银行总行规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限额约束下,管控业务层面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事业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绿色金融事业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独立核算,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风险偏好,建立合理的业务授权体系,制定完善的i务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建立完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领域的识别、计量、监控体系,并将风险管理前移,形成高效合理的风险识别机制,实现全事业部、全方位、全流程风险管控。必要时,可在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首席风险官,统筹事业部风险管理。

五、绿色金融事业部产品设计

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后,可借鉴国内外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展相关业务。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及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经营目标定位,绿色金融事业部可创新开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业务、对公信贷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四类(详见图2)。

1.公司服务部产品。公司服务部主要为有绿色金融融资需求的机构、大中型公司提供金融服务,产品主要有:第一,绿色项目融资产品,主要包括清洁能源类贷款、节能减排类贷款、环境污染治理类项目贷款,能源未来收益及排污权类贷款、碳排放权配额类贷款等。其中,清洁能源类贷款、节能减排类贷款、环境污染治理类项目贷款以传统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获得授信,属于传统信贷业务范畴,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有开展该类业务的经验。能源未来收益及排污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以未来收益权、初始或已持有的排污权或排放权为抵押标的物进行质押J款授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较少,仅有民生银行等少数商业银行有试点;第二,绿色信贷担保产品,主要是商业银行为绿色金融客户提供授信担保等;第三,绿色信贷中间业务产品,主要包括为绿色金融客户提供融资方案、中间贷款等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也可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为绿色金融客户或项目提供中间贷款服务;第四,绿色项目基金,主要包括财政基金、投资基金、碳基金等,目前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纷纷都间接或直接的开展该业务;第五,绿色金融债券。目前包括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哈尔滨银行、青岛银行等在内的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纷纷发行了绿色金融债,为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开辟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此外,公司服务部还可进行包括银团贷款、绿色建筑贷款、技术租赁、私募股权、碳融资及排放交易(如碳资产托管、CCeR质押或购买权、碳排放权配额回购等)等产品/业务创新。

2.零售服务部产品。零售服务部主要为私人及小微企业的绿色融资需求提供金融供给支持,部内产品包括:其一,房屋抵押贷款,如为居民个人发放的绿色建筑贷款、绿色装修贷款、节能产品贷款等;其二,汽车及运输贷款,如为车主发放的混合动力汽车贷款、节油设备贷款等;其三,绿色销售与绿色支票产品,如气候信用卡、绿色出行支票等,目前包括美洲银行、巴克莱银行在内的多家国外银行均有此类产品创新。其四,绿色保险销售业务。

参考文献

[1]JeuckenJ.SustainableFinanceandBanking[m].USa:theearthscanpublication,2006.

[2]ScholtensB.FinanceasaDriverofCorporation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6,68(1):19-33.

[3]曹军新.构建多层次跨界合作治理的绿色金融体系――基于公共池塘资源理论的扩展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2):154-162。

[4]辜胜阻,韩龙艳,郑超,李睿.绿色发展视角下的绿色金融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6,(5):30-3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2):17-28。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9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工程,运用绿色新技术和管理新举措改造传统产业,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机制,提高绿色科技转化效率。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04

作者简介:程春生(1965-),男,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07-12

科技创新是促进绿色供给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1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①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重点新产品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探索产业技术联盟的有效组织工作方式,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核心技术的顶层设计与联合攻关中。②孵化培育弱势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研究成果的中试孵化,在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提供孵化、资金、技术开发与转让、市场开拓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技术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尽快培育出一批能够带动薄弱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③强化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龙头作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要利用市场机制变革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强调技术转换和产品开发,根据自身市场竞争优势进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强化大型企业集团对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引导和控制能力。④发挥融入国际市场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具有国际市场的企业大多属于高端制造业,应积极为这类企业集团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管理中心或销售中心提供配套服务,利用其国际化、规模化、高端化优势,带动同类及下游行业企业高水平发展,实现技术、服务和产品领域与国际的全面接轨。⑤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应用新技术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把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专业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环境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最大挑战是体制机制性障碍,要通过推动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打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硬技术”和“软环境”体系,激发劳动者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增长基础上的绿色发展:①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对于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支持。构建适宜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公共发展平台,对重点企业进行指导,鼓励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绿色经济市场体系,构建稳健的绿色经济发展体制。要加大绿色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为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装备的能力。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加强自主创新,实施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化能力提升目标,发展对绿色经济具有带头引领作用的战略型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③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新兴产业领域跟国内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持科研机构到国外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创新与国际上先进企业开展合作,拓展绿色产业市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④加强产学研用联系。建立和形成产业、教育、科技、金融与技术转移和推广“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搭建合作创新组织机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广泛交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建。⑤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及其机制。构建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金融政策体系,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予以倾斜。绿色技术的公共投入规模相对有限,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发挥杠杆效应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公共财政和私人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绿色产业基金;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技术信贷发放力度,通过贷款贴息或风险补偿等方式,促进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创业人才与教育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3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

(1)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消化吸收和产业化,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要注重追踪国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评估其技术前景,指导和管理技术引进;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对绿色技术消化吸收进行投资,促使企业在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升级。

(2)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绿色产业包括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绿色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及信息化改造,促进“两化融合”。以技术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为切入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运用绿色新技术和管理新举措改造传统产业,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逐步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从而使传统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工业增长和吸纳就业做出更大贡献。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补、互动,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培育更多更先进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绿色技术支持。

(3)创新科技推广体系,推进绿色技术引用转化。制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和技术推广一体化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绿色技术试点工作,筛选适用绿色科技,推进绿色技术的引用转化。鼓励发展专项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提供技术咨询;建立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运用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实现研究机构与技术推广企业、需求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4)开展绿色科技发展的准入和评价制度建设,改善科研工作氛围。建立绿色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推进绿色技术研究开发与标准一体化,加强科技对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绿色技术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政府部门有责任在技术选择和技术完善方面给予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针对科研工作有风险、时间周期长等特点,研究建立重大科研专项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形成允许创新性工作失败、重大技术领域持续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小言.用考核指挥棒引领绿色发展\[n\].西宁晚报,2017-07-11.

2尹卫国.绿色发展需鼎新革故\[n\].中国化工报,2015-11-27.

3本报评论员.加快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n\].江西日报,2017-07-26.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篇10

一、前言

发展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动力,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不稳定的形势,以及我国行业结构转型和金融改革提速的经济金融新常态,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核心和?恿Γ?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力。2006年,自兴业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业务,绿色金融在我国出现并实现井喷式发展。2015年以来,国务院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人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众多关于绿色金融的顶层制度设计、规范文件相继出台,为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鉴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壮大,业界纷纷将2016年称为绿色金融元年。据中国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7.26万亿元,占我国贷款总规模的9%左右1。据统计,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2052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另据估算,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至30万亿元,可以预见,绿色金融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一个重要金融业态存在。受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影响,从2006年至今,商业银行依然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主体。目前,虽然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金融债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仍然存在绿色金融产品单一、数量少的问题。此外,大多数商业银行至今未建立起与绿色金融业态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组织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人才团队等问题。未来,随着绿色金融业态走向成熟,我国商业银行将愈发重视、大力布局绿色金融市场,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组织机制、产品机制的变革改造。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创新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仍未给出绿色金融的统一定义。发达国家在界定绿色金融时,主要从绿色金融与市场、金融业发展的关系入手,侧重于从绿色金融对生态资源配置、全球气候变化及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变革的积极作用视角定义绿色金融;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资源的市场调配方面定义绿色金融。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3。关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曹军新(2016)从公共资源的多层次跨界合作视角指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主要面临顶层制度设计乏力、金融机构动力不足、财税激励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隗斌贤(2016)和俞岚(2016)指出,绿色金融创新不够、产品单一、标准不完备、系统风险防控经验缺乏、人才较少、金融生态环境不利、监管能力不足、政策法规滞后、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麦均洪和徐枫(2015)运用联合分析方法证明了金融机构积极性缺乏,“盈利能力”、“行业特征”以及“外部监管”是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探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时,李淑文(2016)研究了兴业银行的若干绿色金融创新实践,提出了接轨赤道原则、推广绿色信贷机制、培养绿色金融人才等有益建议。胡春生(2012)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认为,建立完备的制度框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的顶层制度设计、有效的市场机制和产品及业务创新模式是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有效路径。李晓文等(2012)、马骏(2015)、翁智雄等(2015)等学者研究了国外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提出了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建议。也有学者从推动绿色金融立法、降低信息不对称、完善政策激励支持体系、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出发,给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2016;辜胜阻等,2016)。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系统化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组织架构调整、战略创新转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意义

1.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应对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2015年以来,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飞速。各商业银行在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储备和营销绿色信贷项目,发行绿色金融债的同时,纷纷试水与碳金融领域相关的业务创新,制定综合化全方位的绿色金融融资解决方案;我国大部分券商积极将绿色金融纳入公司经营战略,争相获取绿色债券承销资格,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环保产业指数,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甚至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抢夺绿色债券市场蛋糕。同期,基金公司、各类投资公司也在大力摸索绿色金融业务。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主体,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将各类资源向绿色金融业务倾斜,但是有关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业务的战略和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不精准,绿色金融项目内部评估不专业,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熟识绿色金融业务的人才储备不足,绿色信贷业务的研发、生产、销售分散在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等问题大量存在。未来,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问题将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因素。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集中建立与绿色金融体系相关的业务规划和政策、组织机制、产品目录、项目团队,并集约人力、物力资源,将是商业银行解决上述问题,迅速抢占绿色金融市场的可行选择。

2.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推进战略转型的现实需要。经济转型与金融转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经济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动力和推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对应的,商业银行在推进改革转型时,必须将绿色金融的因素考虑在内。2003年以来,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等在内的我国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事业部制改革,以期打破银行总分支垂直化链条组织的层次,通过条线式、工厂式管理提升业务专营性和管理效能。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的成效来看,对某些优势业务、新兴业务、产品、行业、区域、策略、市场设立事业部,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竞争力。为了适应绿色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为快速抢占绿色金融市场,降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借鉴同业或自身设立事业部的经验,专门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将成为现实选择。

3.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可行选择。201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业态快速发展、银行业同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有效发展路径和可行生存空间。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经营策略和重要共识。通过专注并做大做强做优比较优势业务,实现特色化、专精化发展也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认可,如宁波银行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南京银行专注于债券市场业务、哈尔滨银行专注于小微业务和对俄业务,这三家银行通过做精做优比较优势业务,形成特有资源禀赋,实现了快速发展,得到了同业认可。随着国内外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将愈发壮大,通过坚持做绿色金融业务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已成为可能。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深耕细作绿色金融业务的较优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从而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禀赋,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此外,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具有其它的优势。第一,有利于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控效能。绿色金融事业部拥有事业部共同的优势,即健全而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而定制化的业务审批审查流程,有利于化解和控制与?G色金融业务相关的市场风险和业务风险。此外,绿色金融事业部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集中、风险管理人员更加专业,贯穿于绿色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相对健全科学,将大幅提升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绿色金融事业部垂直化、集约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将有效缩短管理链条,更加贴近绿色金融市场,有利于绿色金融产品个性化定制、专业化营销,也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和对绿色金融市场变化的灵敏程度,更好地实现以绿色金融客户为中心设计、研发、销售产品。此外,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还有利于提供专业化、流程化、模块化的专业金融服务,为绿色金融融资需求设计全方位金融服务方案。第三,有利于压降成本。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独立核算、“内部转移定价”,使成本细化到部门、岗位、产品,实现动态考核绿色金融产品、岗位、业务绩效、盈亏的可能,从而降低了部内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设立事业部的实践和经验。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事业部制在欧美出现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并试点事业部制。2002年,工商银行组建了专营票据业务的票据营业部,部内实行独立核算,被认为是我国商业银行事业部改革的最早尝试。2004年,包括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零售业务事业部试点,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股份制改革后也开始事业部改革。目前,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纷纷在个人业务、公司业务、涉农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业务领域进行了事业部改革。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事业部制改革方面拥有大量成熟的实践,为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提供了经验借鉴。

2.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可通过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两种形式实现。对于未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避开对商业银行现有传统组织架构和分支机构的改变,在总行单独设立绿色金融部。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后,商业银行可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业务划归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立既能成为商业银行试点事业部的有效举措,也能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对于已经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可在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增设绿色金融事业部。对于正在或即将进行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可在组织机构改革框架内增加绿色金融事业部即可。

3.绿色金融业务较易被分割出来。自2006年以来,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环保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纷纷出台了关于绿色金融业务的产品目录、项目目录、技术目录,如《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VoCs防治领域)》、《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2〕4号)、《绿色制造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对绿色金融业务的边界作了清晰地划分。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学术机构也都制定了绿色金融产品目录,如在我国“第二届绿色设计与制造论坛”中,公布了108类绿色设计产品,覆盖建材、化学品等14个行业。总之,绿色金融事业部开展的绿色金融业务能清晰地从商业银行现有业务中划分出来。

三、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界定、目标定位和设立原则

(一)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界定

商业银行设立的绿色金融事业部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以绿色金融业务为依据,将与绿色金融业务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人员、产品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形式。绿色金融事业部专营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依据业务发展需要,绿色金融事业部可适时设立区域分部,分部及其人员管理、经营核算归口绿色金融事业部。

(二)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目标定位

绿色金融事业部主要为绿色金融相关的机构客户、公司客户、私人客户办理绿色信贷相关的业务。

1.绿色金融机构客户指需要进行包括城市综合基础设施项目,污染防治项目,环境修复工程,煤炭清洁利用项目,节水及非常规水源利用项目,尾矿、伴生矿再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废、废气、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及循环利用项目,清洁交通项目,清洁能源项目,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等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程项目,并需要融资支持的机构客户。

2.绿色金融公司客户包括实施节能技改的企事业单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公司,节能减排、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公用事业服务商,能源公司,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与服务公司;也包括从事绿色金融业务的同业绿色金融企业,如绿色金融保险、证券、基金公司。

3.绿色金融私人客户包括拥有绿色金融消费意识或经被营销诱导消费绿色金融产品的私人客户。

(三)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原则

1.坚持以绿色金融客户为中心、以绿色金融市场为导向。绿色金融事业部的各项业务开展、产品创新、服务提供必须以绿色金融客户的融资和服务需求为中心,满足绿色金融客户不断变化的差异化需求,同时适应我国及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2.坚持经营风险与经营收益相平衡。在绿色金融事业部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有效合理地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及经营目标任务,实现绿色金融事业部内的责任、权力、费用相统一。专门针对绿色金融业务建立完善统一的风险和资本计量模型、会计和成本核算标准,实现绿色金融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进而建立常态化的高效运营机制。

3.坚持服务领域、产品技术、产品研发、服务流程的集约化与专业化。商业银行在内部统一绿色金融业务资源、专家人员、物力资源和专业化的服务资源,为绿色金融客户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特色服务。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决策链条、提升管理效能,开展一体化、分类型、分层次的业务办理和经营管理,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绿色金融事业部制度设计

(一)组织机制设计

1.组织机制设计。根据绿色金融事业部的服务客户对象,专业化管理服务,不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风险管理等经营开展需要,需要在绿色金融事业部部内设置包括综合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公司服务部、零售服务部、产品营销部等二级部门(详见图1)。各个二级部门的工作职能见表1。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科技管理由商业银行总行提供,必要时,事业部也可建设自己的科技开发支持团队和科技系统。

2.运行管理机制设计。一是建立“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决策管理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应具备前台大市场、大营销、交叉销售,中台大运营,后天大集中的思路,明晰规划前中后台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前台部门高效竞争、贴近市场,中台部门高效支撑、信息化运转,后台部门高效服务、有序支持。二是建立“奖赏有别、权责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激励考核体系,应被授权相对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权限,必要时事业部HRBp可由商业银行总行派驻,应具备开展业务需要的自主选聘、定岗、定薪等人力使用管理职能,以充分发挥职位管理、薪酬安排、绩效考核的突出作用,实现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以绩定奖、以绩定迁,并营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双向迁徙的能力;应不断完善考核体系,统一规划、制定、下达业务经营需要的内部收益计划、成本核算指标、薪酬分配与考核指标、业务发展指标、经济资本回报指标,并把上述目标任务和业务指标直接与部内二级部门、岗位人员的经营绩效挂钩;应对二级部门和管理层人员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和关键经营管理指标考核,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部内二级部门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三是建立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储备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作为独立核算的主体,应格外注意对绿色金融专家人才的引进,对基层业务人员的培养,注重加快培养具有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四是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立体化、精细化的交叉营销体系。绿色金融事业部应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对公、对私绿色金融客户全方位、层次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构建一篮子的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应为不同类型客户创新定制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满足绿色金融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五是建立精细科学的全面成本管理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精准化,将资本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等纳入成本核算管理、费用全口径管理之中,并对部内的产品、业务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六是建立高效精细的运营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应以客户价值创造为抓手,对运营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力争建立最快反应速度、最优服务体验的运营机制,部内业务部门在必要时可采用项目制、工厂制,以实现流程高效、制度合理、信息对称、协同有力的运作。此外,绿色金融事业部还应根据业务开展需要,建立精细化的客户管理机制、先进合理的科技系统支持体系等便于高效运行的体系。

3.风险管控体系设计。一方面,构建“分级授权、相互制衡”的风险管理机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的一个优势是能统一管控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绿色金融事业部稳健运行的关键也是能不能合理设计出一个科学计量、合理划分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议绿色金融事业部侧重经营风险防范,在商业银行总行规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限额约束下,管控业务层面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事业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绿色金融事业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独立核算,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风险偏好,建立合理的业务授权体系,制定完善的?i务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建立完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领域的识别、计量、监控体系,并将风险管理前移,形成高效合理的风险识别机制,实现全事业部、全方位、全流程风险管控。必要时,可在绿色金融事业部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设立首席风险官,统筹事业部风险管理。

五、绿色金融事业部产品设计

商业银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后,可借鉴国内外关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展相关业务。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及绿色金融事业部的经营目标定位,绿色金融事业部可创新开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业务、对公信贷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四类(详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