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的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8:43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1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多发伤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71

近年来,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种意外损伤的发生几率也不断增加,例如交通意外、工矿事故、地震火灾等。多发伤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日益增加,伤情的复杂加上内环境严重紊乱,容易导致创伤三联征,即“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继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0例,分别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和传统方法抢救。实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0.5±25.1)岁,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随不稳定大出血13例,大血管损伤3例,关节损伤10例,腹部多脏器严重受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2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7.2±25.3)岁,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随不稳定大出血10例,大血管损伤6例,关节损伤8例,腹部多脏器严重受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控制污染和止血,将手术时间控制在1.5h内,但是对于不同创伤部位的患者,手术操作会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首先采用椎板减压法和外固定法处理,若发生肢体主干大出血,可能会危及生命,如果此时患者的血管难以吻合和修复,采用插管的方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结束一期手术,在72h内再进行第2次手术;对于腹部创伤且腹腔主干大血管损伤的患者,尽量在短时间内修复,若情况严重,则先采用插管,若出现胰腺损伤情况,则将患者的胰管闭锁,若有需要,可切除胰十二指肠,需要注意的是在一期手术不进行胃肠重建,待一期手术完毕后72h内进行二期手术;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主要在一期手术中处理,以止血和控制污染为关键,在短时间内需要关胸。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抢救,主要是通过输液和药物维持处理多发症,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使患者在休克的状态下进行一期手术,一期手术主要是修复患者解剖创伤,手术后患者在iCU病房继续治疗,目的是抗感染、抗休克、平衡患者体内的电解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包括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体温从低体温状态恢复到正常体温所需要的时间)、Be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pt>16s,aptt>50s恢复到正常的pt≤14s、aptt≤45s所需要的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死亡率、手术时间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分别为(1.5±1.2)、(10.41±5.32)、(7.63±1.24)、(11.44±5.88)和(13.24±3.26)h,出血量为(2053.412±10.74)ml、DiC发生4例,其他并发症发生7例,死亡2例;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分别为(2.2±1.6)、(31.55±7.23)、(18.24±1.87)、(27.12±15.5)和(30.37±4.84)h,出血量为(2457.39±246.58)ml、DiC发生18例,其他并发症发生27例,死亡9例,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近年来,作为创伤外科应用的一项技术方法,损伤控制手术是救治严重创伤、大量失血的患者,当患者身体条件不好,生理耐受程度低时,损伤控制手术采用先简化手术,然后复苏,待患者生理紊乱情况恢复正常、身体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方式,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生理紊乱对患者的损害,从而降低死亡率[2,3]。本组资料显示,采用损伤控制救治创伤患者效果更加好: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多发伤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方法安全可靠,能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晨,陈方慧,许国根,等.损伤控制外科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8):631-633.

[2]李长胜.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国乡村医药,2014,21(4):58-59.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2

[关键词]一体化救治;无线移动数据通信;3G

[中图分类号]R605.97[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24-5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期望得到更高的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支持也是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正值新昆明建设方兴未艾之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救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新城区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力量不足,医疗急救流程有待改进。本研究旨在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的运用,建立高效、可行、低投入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有效、完备的医疗保障体系,为新昆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1国外急救的发展史和现状

创伤急救起源于战争年代,最早在公元18世纪拿破仑时代就开创了战场救护的先例。当时是将伤员运送至安全地带做进一步救治,并建立了战地救护站,为现代创伤救治奠定了基础。随着运输、通讯、医疗装备的不断改善,以及救治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创伤的致死率已逐步得以下降。因此建立一支快捷的战伤急救队伍,开展合理及时的战场救护,能有效地提高创伤急救效能。

在和平年代,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增加,加上其他因素导致的伤亡创伤已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死因。美国科学院在1966年发表了题为“意外伤害导致的伤亡,被现代社会忽视的疾病”的纲领性文件,改变了人们对创伤的认识,有效地推动现代创伤急救系统的发展。此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创伤急救系统,开展各自的创伤紧急救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

1.1美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美国1979年正式将急救医学列为一门学科,并配备了直升机用于院前急救,随后又建立了设备齐全的iCU(加强监护病房)和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形成特殊医疗体系。目前,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又建立了全美统一的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的各相关单位建立统一的创伤急救信息登记、报告管理系统,包括伤员致伤原因、损伤严重程度、现场救治情况、院内救治过程以及康复情况等,并定期进行各类数据分析和总结,以指导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合理调整创伤急救中心的布局,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进一步完善创伤急救网络系统,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

1.2德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德国最早在1884年提出雇主必须提供强制意外保险,从而通过提供安全的环境来预防意外创伤的发生。随之出现了认证专科创伤的外科医生,并成立了专门的认证部门来评估创伤后的严重性、后遗症及其分级。目前在德国,每1000例道路交通事故中约有40人死亡。因此德国社会创伤外科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德国红十字会、汉诺威医学院等机构的各种数据,来评审从发生创伤到出院时间段内的最低限度治疗费用,同时推算出不同阶段(救援、急诊室、外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正常护理等)的治疗情况,从而得出在不同急救时间下可采用救援方式以及急诊室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等一系列的举措。

1.3法国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法国的院前急救水平比较高,且这种急救方法往往要涉及到一个监管系统。这个系统最初由配备一个单一号码(15或112)的电话交换机、紧急医疗援助服务(SamU)和指挥中心组成,主要是通过电话方式给监管的医师提供资料信息决定需要哪些资源,而监管医师可以采取两个形式进行急救:派一个急救小组或一个医疗小组。这些救护小组来自于“可移动应急和复苏单元”(SmUR),即基于医院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一个民间组织。SmUR主要由护士、医师、复苏救护车、值勤室以及电信系统等组成。其急救流程是:通过急救电话启动院前急救,并了解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应急方案,包括急救路线、运输工具、送往目的地以及急救措施;院内救治和康复治疗等。

1.4日本创伤急救网络现状

1964年日本消防防卫厅修订部分法律,规定转移急救伤员是消防队的一项责任。1965年,日本原生省和福利事业单位颁布了一项法律,划定了急救定点医院。但由于没有确切的标准和政府财政支持,从而导致各医院之间推卸责任。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政府制定了一个5年规划,即建立一个国家或公共应急医疗中心,并划分为三类等级:初级紧急护理设施、二级应急医院、三级急救医院或中心。目前在日趋递增的交通意外刺激下,各种突发事件的创伤患者按三种类型应急医疗中心模式进行救治,但在院前急救上还比较落后。

2国内急救网络现状和急救特点

2.1国内急救网络现状

我国急救医学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卫生部1980年10月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文件;1984年6月颁布《关于医院急诊室(科)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综合医院要建设急诊科。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于1987年5月在杭州成立。至此,我国急诊医学正式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向前迈进。1995年卫生部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第39号令,这对提高我国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卫生部和世界银行帮助下,我国在浙江金华、江西九江、陕西宝鸡推行“区域卫生发展计划”,将发展急救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全国急诊(救)科和iCU的崛起,急诊医疗体系逐渐形成。但我国急救中心模式繁多,患者的救治和常规急救患者一样,由急救中心承担。从1982年卫生部颁布急救中心的建设标准以来,医疗高层管理者也一直在探索急救模式的运作问题,由于受各地区人口、经济情况、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急救中心的运作模式和救治水平参差不齐。

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医疗急救机构积极行动,参与急救;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以“激情救治”为主,缺乏高效、合理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未能充分发挥医疗急救力量的作用,急救信息的及时采集、整合、分析、共享成为了急救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

2.2目前国内急救医疗的特点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部分社会矛盾的突出,目前国内的医疗急救对象主要集中在各种创伤和突发的急性心脑疾病方面[4];此类疾病的突出特点均是在短期内由于严重的原发病导致休克的迅速发生,造成各器官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而心、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极差;在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提出,大脑皮层对缺氧的耐受性仅6~7min,超过此时间限度即可造成大脑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在此之后,虽可通过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维持心肺功能,但意识回复极为困难,由此不仅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很多家庭可因此而返贫;据此判断,不能达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效果很难说是成功的救治[5]。而目前国内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往往有所延误、甚至脱节,错过了急救治疗中宝贵的“黄金时间”,不能充分体现急救中的重点:即争分夺秒。从目前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来看,在“120”接到求助电话后到患者现场,首先通过病史采集,以初步了解病情并做出相应急救处理,由于救护车医疗条件的限制,随后即开始转诊过程,到达接诊医院后,需与接诊医务人员交接病情,接诊医生尚需进一步采集详细病史、完善相关检查,此后才能做出相关处理;对于需要进行器官支持和心肺复苏后的病人,此过程每多一秒钟则救治希望就小一分。研究表明,在北京市区救护车平均行驶时间为11.55分,平均救治距离为5.82公里。院前急救反应能力不够理想,反应时间过长,抢救距离过大,难以满足市民医疗急救需要。昆明的急救网络建设远远不能与北京相比,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急救网络系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已成为目前急救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移动数据通信的迅猛发展为此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3G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

通过对国外医疗急救网络的了解和对国内急救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这样的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效、有利、安全的急救医疗服务,但是以前由于流程不畅和信息通信手段等的限制,很难达到院前、院内治疗的无缝连接,延缓了救治过程。只有通过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深度介入,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1技术可行性

随着中国3G牌照的发放,2009年中国的综合移动通信业务正式步入3G时代。中国联通的wCDma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3G技术,不但能提供基本的语音、视频等服务,还能够提供稳定、高速、安全的数据通信服务。完全能满足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对移动数据通信极高的要求,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数据通信技术支持。同时,由于联通的wCDma标准已经在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投入实际运用多年,有大量的成熟可靠的平台、终端、软件以及经验、模式等可直接利用或参考。可根据医院急诊的实际需求,以最快的速度,较小的投入,水到渠成地促成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

3.2技术实现

中国联通3G移动通信技术基于wCDma标准,它具有技术成熟、网络覆盖全面,终端丰富完善、功能强大等优势。医疗数据通过wCDma网络传输具有可靠性高、保密性和安全性强、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可以实时完成救护车、120调度中心、急救接诊医院之间的多向无线高速数据信息传输。

利用中国联通成熟的wCDma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在院前急救的救护车中配备移动终端,与现有急救车设备结合,在急救医生采集病史同时即将急救病人的血压、脉搏、心跳等主要医疗数据及病历文档、图像等各种类型的相关文件实时发送至接诊医院中心平台,接诊医生可在病人到达之前即可比较全面的了解基本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同步完成必要的人员和医疗器械、药品的调度等准备工作,提前安排下一步抢救措施。并可同时对救护人员进行远程救护指导,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3.3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在我国3G业务正式运营前,通过卫星通信或自建无线通信专网等技术手段,也可基本满足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在通信技术层面的需要,但实现起来技术上比较复杂,设备相当昂贵,对使用人员的专业要求也很高。从网络建设、终端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绝大部分地区和医院都几乎不具操作性。

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各运营商都将在国内构建起覆盖全面的可靠的移动数据网络。其中,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成熟的标准,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建立中,能提供覆盖完善的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同时还有数量最多最成熟的通信终端及丰富的附属外设,能够在成熟的平台上以低廉的价格构建起一体化救治通信网络。此外,3G的数据通信费用也十分低廉,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是比较低的。能以极小的社会经济投入实现较高的使用回报。

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促进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建立,将极大地提高急救的效率和成功率,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恢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秒抢救时间的争取,即多一分康复的希望,甚至是对生命的挽救。对整个社会来说,将节约大量的后续医疗资源的投入,意味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4展望

在3G高速移动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再整合车载GpS定位系统、无线远程视频、呼叫中心等手段后更可充分发挥全市医疗力量,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分步投入,实现了调度网络化,将中心调度室、接诊医院、救护车、急救现场等各个关键环节有效地组建成一个高效的动态网络,保持信息敏捷、畅通的传递,为急救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提供了可靠流畅的信息保障系统。急救中心与现场医疗进行数据、图象传递及实时监控和指导。中心与现场医务人员分享信息,共同分析处理病人,从而形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统一高效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

4结论

无线移动数据通信在急救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起步较晚,这主要是因为受到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等技术条件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我国3G牌照的正式发放,为急救车、医院及急救中心间进行稳定高速的大数据量的信息交流和传输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手段。而城市急救车无线远程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明确。可以预见未来一两年内,基于联通wCDma的3G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将会极大的推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的迅速实施和快速发展。将填补急救医疗通信指挥调度中缺乏医疗急救高速移动数据信息通信的空白,弥补当前急救系统在完成呼叫受理以后,急救医院、救护车、患者等各个关键点脱节的缺陷,推动现代医疗急救系统向移动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传苗,黎爱军.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华急诊医学,2008,17(9):1007-1008.

[2]陈开红,关金宝,陶丽丽.对北京院前急救网络运行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53.

[3]吕旺盛,刘婷婕,张克明,等.联动机制在意外伤害事故中临床急救效果的评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4):380-382.

[4]李得溪,张俊晶,谭福勇.我国院前急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6(9):353-354.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3

【关键词】外科急诊救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60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19-02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包括院前急救,一般急症的处理和危重症的初步抢救,各类卫生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外科急诊多见于损伤,感染,肠梗阻,胆道疾患等。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发病率较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850例外科急诊病人中,男1268例,女582例,年龄8月-73岁,18-40岁青中年815例。急性胰腺炎9例,胆道疾病152例,小儿肠套叠5例,肠梗阻14例,嵌顿疝12例。在外伤急诊中,交通事故637例,工伤680例,其他伤341例,其中,头部损伤612例,颈部损伤4例,胸部损伤240例,腹部损伤85例,四肢损伤532例,复合伤185例。

1.2急诊救治

接诊后迅速进行病情评估,对急危重外伤病人按a气道,B呼吸,C循环,D神经功能障碍,e暴露受伤部位五项程序快速进行体检,紧急情况下,体检和止血,抗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骨折病人行外固定等抢救措施同时进行,并积极与上级医院联系,作好转诊准备。一般外伤病人和非外伤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结合X线,腹部B超,血,尿检测等检查,尽快确诊,根据卫生院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2结果

留院治疗1478例,均临床治愈。转诊346例,临床治愈340例。死亡32例,院前死亡26例(重型颅脑损伤19例,胸腹脏器损伤7例),转诊后死亡6例(颅脑损伤)。

3讨论

3.1增强外科急救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乡镇卫生院是急救网络的枢纽,是急救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急诊工作,可以缩小急救半径,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医务人员工作水平和工作精神直接反映了卫生院的整体形象。

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急诊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高度责任感,真诚,友善的对待每位急诊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作为首诊医生应消除“转走了事”的思想,不能强调客观推诿病人,延误抢救时间,要充分发挥卫生院急救功能,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

3.2健全组织,稳定队伍

成立外科抢救小组,由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任组长,2-3名具有丰富外科临床经验的医生,2-3名护师为成员。同时要加强大五官,麻醉科,心电图B超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的相互配合,使外科急诊病人在最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乡镇卫生院外科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普遍存在抢救小组医生同时兼顾外科日常工作的现象,急救工作容易出现“闲时散,忙时乱”的局面,卫生院应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排班,每天至少安排二名外科医生,二名护师24小时值班,抢救小组其他成员必须保持通信畅通,呼之即到,保证外科急救工作迅速有序地进行。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卫生院外科应急能力

我院2000-2010年外科急诊病人涉及临床外科各科,对医护人员要求基本是一专多能。为了提高卫生院医护人员救治水平,使外科急诊病人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早期救治,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自学互助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定期请上级医院外科急诊专家来院授课,强化“三基”训练,丰富了医护人员外科急救经验。对急救药品要进行日常性清理,急救器材随时维修和定期保养,确保急救设备充分发挥功效。

3.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难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在救治过程中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应结合卫生院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如,《首诊负责制》,《急诊会诊制度》,《急诊留观制度》,《急诊转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每一位急诊病人都能得到及时,快速,准确的救治。

加强医务人员法制教育,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各种急诊记录要及时,真实,全面,准确,完整。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祥成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技术救治医疗领域

1现有的创伤救治存在的问题

创伤救治过程中,涉及到众多部门科室。虽然以急诊科为主,但是在调配过程中,难免出现诊疗类的疏漏。另一方面,创伤救治过程对院内时间有极高的要求,必须不断缩短院内救治的时间,盖因为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的“黄金1小时”概念,一般严重创伤的病例中,50%死于早期创伤现场(创伤发生的1h内),而30%死于创伤早期,该时段多发生于伤后2h~4h时间段。基于上述原因,如何有效的实施早期临床创伤救治,尽快进入救治阶段,则为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伤者死亡率的最关键因素。

临床上对于急性创伤的救治,仍然较为混乱,并未形成范式的治疗体系,不同医院常常根据自身医院的科室设计、特色功能、人员配备、甚至是院体的建筑结构开展相应的创伤救治工作。另外,临床上对于将创伤患者分至专科救治,亦或是由专业化的创伤急救科医师救治,仍存在争议。而在此过程中,限于医院的人员能力限制,往往无法有效的最大发挥医疗资源的配置优势,很难抓到伤患者的主要矛盾,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转科或会诊当中。对于专科的设置,虽然可以达到时间的缩短的目的,但是如何将创伤专科的医生有效的融入至救治体系当中,使之更加有效的协调各科室对于伤患者的救治,最大化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则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与完善。同时,创伤急救医治的主要目的是兼顾挽救患者生命、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两个目的。

2对创伤救治效率提升的思路分析

而移动互联则可对创伤急救医治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由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开放性,使之可以快速的更新各种救治方案及内容。而从协调性上而言,由于当今智能手机的长足进步及发展,各种移动互联解决方案均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可以有效的为临床创伤救治提供相应的例子,并开发对应的app,快速的搭建架构。从联络的角度出发,由于医生的app终端直接连接手机,因此可以同各科室内的医生完成联络,而且开发特性也可以支持app的不断升级,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

3信息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移动互联技术在科技及教育层面已经广泛应用。可以推测,在医疗教育乃至应用领域,移动互联技术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移动互联的定义为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其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其为信息产业,乃至社会的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科技尖端的医疗领域,信息化的进程开展较早,且程度较高。如以电子病历取代传统病历、以多媒体教学取代传统书本教授、以电视化技术开展腹腔镜手术等。但是,在创伤救治领域,却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除了限于当前技术手段难以对复杂的创伤情况进行相应分析判断之外,数据库容量过小亦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时,有别于其他科室的治疗方式创伤科对于医生的要求更高。而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完善临床一线大夫的救治手段,可以大大提升医生的救治能力。而如何将两者结合,是整个流程的关键。

4移动互联技术在创伤救治领域的解决思路

众所周知,创伤救治的关键是如何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生理机能。而一般的信息化技术受到场地、人员、设备的限制往往无法有效的使之结合。其最核心的因素是因为一线大夫受到仪器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以pC手段对患者的情况同步调用数据库,而以携带式笔记本电脑体积又过于庞大,而以移动互联技术,则可有效的解决上述难题。

限于使用的屏幕大小,移动互联技术和传统的pC技术有本质的区别,基于上述原因,与传统的数据库类型的软件不同,移动互联技术对于临床信息的要求非大而全,为小而精。因此,需要首先对上述的信息进行整合精简后,方能进行相应的软件编写,而该过程,则必须由相应的临床大夫相配合后方能完成。基于上述理由,该app必须同一线大夫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得数据进行精简分析,并整合全部内容,再以胸外、脑外、心外等科医生的临床经验为依据,再进行编写。

综上,以此思路对创伤救治的app进行编写,以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将在短时期内实现创伤救治水平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建强,和陈凛.出血性休克的液体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06):463-465.

[2]刘侃,陈琪,周红.严重创伤患者无缝衔接急救模式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06):17-18.

[3]白建忠,吴宗明,李一凡.多科协作创伤救治模式探索[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03):247-250.

[4]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拓宽学习的途径――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3):8-11.

[5]程晓斌,毕玉田,黄坚.严重创伤病人院内早期救治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08):636-638.

[6]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东南国防医药,2005.7(03):32-35.

[7]张连阳.创伤救治损害控制中应避免的错误[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02):100-102.

[8]王正国.创伤救治研究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04):341-343.

[9]赵晓东.而立之年的中国急诊创伤救治走向何处?[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07):1-3.

[10]程晓斌,毕玉田,黄坚.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03):226-228.

[11]班宇侠,舒艳,刘利民.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J].北京医学,2012.34(10):903-904.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5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76-02

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途中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特点是“急”和“救”。因此,通讯、运输和急救技术被认为是院前急救三大要案,当病人突发急症或遭到意外伤害时,这些设备、技术将发挥及时有效的急救作用[1]。尽管是短暂的、应急的,如果没有正确、快速的急救措施,危重病人难以起死回生[2]。因此应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才能真正降低急诊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我院急诊科2012年3月-2012年6月实行院前急救640例,现将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3月-2012年6月实行院前急救640例,男362例,女278例,年龄3-78岁,其中内科236例,外科(含交通事故)165例,妇科227例,其他12例。院前死亡(指救护车到达时已经死亡及经抢救无效的病例)18例,占院前急救的2.8%。

2院前救护的程序与方法

2.1出诊前的评估

护士接到急诊电话时,首先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根据病人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备齐所需物品,安排专科医生出诊,以免在转运途中出现意外时不能及时处理,同时把病人的联系电话记下,并把急救车的随车电话告诉对方,以便双方及时联系,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如遇见出诊路线复杂时,可和患者约定到主要路口接诊,以免走弯路延误救治时机为抢救赢得时间,

2.2现场救护

到达出事地点后,立即展开现场救护,争分夺秒抢救伤病员的生命,首先判断现场环境,先将病人脱离危险环境,如有煤气泄漏、火灾现场首先在有良好的自我防护的条件下,迅速将患者转移离开现场,外伤性患者,首先保持呼吸通畅,开放静脉通道,止血、骨折肢体先易后难进行固定;溺水患者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等等。此时如有大量伤员,应立即求助于医院或通知120,在等待支援过程中进行紧急处理。将病人转出后我们要向病人或家属、目击者询问病史及发病过程,特别要记录与病情有关的关键细节,同时迅速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检,测量生命体征及观察伤口情况,进行初步体检后,立即根据医师医嘱配合医师对危及病人生命的情况作出急救处理。对那些需要就地抢救的,及时配合医生对病人施行抢救护理措施,包括将患者摆放合适的、心肺复苏术、气道开放、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心电监护、心脏电除颤、气管内插管、气胸减压、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这些救护措施的实施可穿插在初步体检过程中进行。

2.3转运

注意搬运时病人的,在搬运病人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搬运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在转运过程中,利用车上的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和监护。医护人员必须始终守护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保持呼吸道畅通,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采取措施实施救治。并随时与院部联系,以便做好接诊准备。

2.4记录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及时准确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士须保存用药空瓶,以备查询。如情况允许,应详细做好抢救记录,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入院后患者再次使用时会考虑使用的量的问题,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一个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潜在着法律问题[3],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3护理

3.1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出诊就要搬运患者,如果身体条件较差,那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3.2急救工作的应急反应能力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院前急救不是一般的出诊,其特点和核心就是快速反应、迅速出诊、争分夺秒、迅速到达现场,及时抢救,使患者得到最迫切、最有效的急救和治疗,这就要求院前急救中心必须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值班护士责任心强,时刻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在接到急诊电话后行动迅速,通知相应的科室及需要携带的仪器、物品,及时有效的抢救病人。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6

针对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和设想,应制定各种复杂抢救预案,急救设备、药品、物质配备基数合理的优化和改进,对抽组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进行集中培训和发射前反复实战演练。神九载人航天任务,有三名航天员,其中一名女航天员,我们在第三责任区组建9人的载人航天救援队,高级职称医生6名和高资历护士3名,救护车一台,直升机3架。应急返回着路现场、后送途中、后支医院医疗救护、医疗对接、医监医保救护演练。在救护车、救援直升机上配置了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和高机动性的后送工具。返回舱着路情况的复杂性,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地点和位置不确定,给航天救护队救援工作带来的复杂性,现场救援条件恶劣,航天员被动出舱费时,航天服对航天员紧急快速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救援直升机是以直升机作为运载工具,搭乘救护人员及急救设备,在第一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前往事发现场,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平台创新的转移到三架救援直升机上,可分别展开急救和基础生命支持。对伤员实施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可根据需求将伤病员运往上级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救治。遵循救援医学救护原则,发挥直升机救援的最大优势,救援直升机可以直接飞到伤员身边,迅速对伤员实施救治或将伤员运离危险地区,送往医院。在没有着路条件的特殊情况下,救援直升机采取悬停或索降的救援方式,为伤员提供安全、快捷有效的医疗救治。

救援直升机受飞行速度、天气、空域、通讯等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直升机救护空间非常有限,只能在救援直升机上展开生命复苏、止血、固定、抗休克和简单紧急救命手术,来完成基础的的生命支持。飞行的不稳定性给医护人员带来一定的困难,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加速度引发超重或失重,以及高空缺氧、低气压、飞机噪音和颠簸等,给伤病员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和胸腹腔压力改变,加重伤情。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实施急救和监护,参与抢救和救援人员要适应高空、密闭、高温、噪音、摇摆的工作环境,均是影响直升机医疗救护的限制因素。能够适应和胜任各种情况下实施抢救。经过空中反复训练,才能在飞行中成功地完成了气管插管、静脉穿刺、脾切除术和规范化心肺复苏等救治水平,为成功地抢救伤病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中医疗护理操作时尽量选择飞行平稳时进行,减少飞机对救治操作的影响,空中严密观察航天员的生命体征,充分的镇静镇痛,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出现呼吸道梗阻时应尽快清理气道,迅速置入喉罩或行环甲膜切开,保持良好的通气。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工作,采取立体式医疗救援模式,最大限度保障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圆满完成了航天员的医疗保障任务。

载人航天是人类挑战自然、探索宇宙的科学实验工程,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航天救护队装备了全套高级便携式急救设备,将灾难救援及危重病急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医疗救护与保障,这在航天医学中的新理念,新课题。对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害提出有效的防治预案,针对载人航天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原因。载体是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及医疗救护车,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载人航天医疗救护队应具备救援时效强、专业性高,医护人员还应有高超的现场分析判断、急救处置、紧急防护能力。必须贯彻现场急救的理念,具体实施控制出血、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应在“急救白金10min”内完成;休克应在“抗休克30min”内有效的干预并控制;头、胸、腹盆腔等内脏出血应在“黄金1h”内进行确定性的手术。加强现场急救标准化链式流程,医疗与伤员同在,立体救护;无缝隙前接、转运、后送等救治理念。载人航天医疗保障系统在装备、方案、试验等方面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在主、副着陆场及各责任区的医疗卫勤保障工作能够体现急救医学“快速反应,立体救援”的理念[3]。载人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在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机动性强、速度快,飞行高度较低的优点,创造了反应速度快、技术装备一流。随着现场急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急救观念不断更新,国家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行的常态化。使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抢救成功率更高。加速发展我军空中医疗救治和装备,不断提高局部战争环境下伤病员空中医疗救治、后送和灾难救援能力。为野战和灾害等特殊环境下医学救援,提供先进的医疗救援模式。

作者:刘健王宝成张荣伟付强单位:总医院麻醉科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7

关键词:疾病谱;创伤分类;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本文就我院120急救中心2010年~2012年有完整资料记录的10504例急救患者,进行疾病谱分析,以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针对主要疾病谱,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院前急救患者2010~2012年共10504例。

1.2方法①根据要求设计规范化登记表。②120医护人员出诊后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③对疾病谱按病种及症状进行进行分类统计。④对占疾病谱首位的创伤按部位及性质进一步分类。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百分数。

2结果

2.1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见表1。

2.2由表1统计显示,105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各种创伤患者7600例,占总患者数的72.35%,对于各类创伤性疾病,根据部位及性质,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见表2。

2.3针对上述提出的十大病种及对占首位的创伤性疾病按系统进一步的分类,结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制定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本院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工作的培训课件及方案,培训方案要点见表3。

3讨论

3.1院前急救的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6种类型[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120院前急救工作至今已开展6年余,以数家市立医院为主,成立的各120院前急救中心,具体负责与110系统的无缝连接,并与各医院的急诊科、iCU密切配合,较好的完成了覆盖范围内的120院前急救工作。此种急救模式等同于"指挥型急救模式"[3]。

3.2有文献对120院前急救疾病谱进行统计及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前六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4]。根据吴江区中医医院2010~2012年度120院前急救出车统计,得出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其中72.35%为各类创伤疾病,其次为各类中毒性疾病,占4.13%,第3~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道疾病(2.72%)、腹痛待查(2.67%)、中风及偏瘫(2.49%)、孕妇及流产(1.98%)、头晕待查(1.96%)、猝死(1.83%)、晕厥待查(1.71%)、心脏疾病(1.20%)。

3.3对于本地区疾病谱首位的各类创伤性疾病,统计结果说明各种头部外伤(包括额面部外伤、颅脑外伤)占创伤疾病42.61%,其次为四肢外伤(37.95%)、多发伤(多部位、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8.03%、由创伤而造成的死亡2.39%。

3.4由于120从业人员普遍存在:①专业发展空间狭小,职称晋升难度甚大;②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从业心理负担很重;③工作任务日趋繁重,收入待遇普遍较低[5];④实际工作中由于流程较复杂,被救人员发病突然、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等情况,各医院普遍出现了急救医生招聘困难及招聘后由于各种原因留不住人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急救工作的开展[6]。

本院开创以志愿者服务为主体的120院前急救队伍人员建设的探索,要求近年来医院招聘的专业医护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120院前急救工作,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同时根据急救疾病谱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际操作练习及现场模拟训练及考核,提高了志愿者120院前急救的理论及技能操作水平。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年轻人的志愿精神及奉献精神。

3.5根据本地区疾病谱,制定120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分别针对前10位的疾病制定主要培训要点,如创伤疾病,其主要培训要点为:①休克的诊断及简单治疗;②头部外伤的止血处理;③胸腹部外伤的诊断及现场急救;④四肢骨折的固定及止血处理;⑤脊柱外伤的搬运。

针对培训要点,进行输液、止血、搬运伤员、骨折简易固定等技术的针对性训练,并在模拟现场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鲁传龙.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12-314.

[2]刘静,郝艳华.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国内外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3,16(1):30-32.

[3]杨朝福.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4]林凯、谢雪莲、梁昌强、韩俊红.2983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29(1).46-47.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8

1疾病种类的变迁与特点

①创伤急症外科疾病大致分为三类,即创伤、急腹症和外科感染。创伤: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及汽车进入家庭。创伤由原来单纯切割伤、烧烫伤、电击伤和溺水等发展到以严重车祸、跌落伤为主。车祸特别是摩托车车祸占欧美发达国家创伤第一位。目前我国车祸伤已占外伤的三分之二。从受累及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来看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车祸伤与传统的单一损伤不同,多为累及多系统的严重复合损伤。如严重的颅脑损伤伴肺挫伤、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及骨折等。常合并创伤性休克,危及生命。②急腹症:急腹症仍然以阑尾炎、肠套叠、嵌顿疝以及各种肠梗阻为主。但近年来以外科急腹症为表现的内科疾病越来越多地被收入外科急症病房,并经手术治疗后再次转入内科治疗。如以消化道大出血、肠梗阻为表现的淋巴瘤,通常在手术后经病理检查得到证实。又如,过敏性紫癜首先表现为急性腹痛、血便等腹部症状,而非皮肤表现,以致以急腹症手术最后发现为过敏性紫癜。另外。川崎病表现为急腹症,少数合并阑尾炎,手术后仍高热,最后诊断为川崎病。这些不典型的内科疾病使急腹症所涉及的领域扩大了。成为目前外科急腹症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外科医生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准确判断,避免漏诊与误诊呤J。③感染:外科感染的发病情况也有明显变化,外科破伤风,丹毒、蜂窝织炎等明显减少,而坏死性筋膜炎等重症软组织感染显著增多。

2患者的处置

据文献报导。创伤病员如伤后处理得当,观察严密及与有关方面有较好的联系,有一半是可以救治的。多发性创伤及复合伤伤员的伤情估计、复苏,决定处理的优先次序及避免易犯的错误是目前创伤外科中对伤员生死攸关而又复杂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能正确判断、处理,不仅对挽救伤员生命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避免细胞缺氧而致重要脏器衰竭和其它创伤的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必需的,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在急救接诊时立即进行的。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创伤学会建议,在接诊创伤病员应依次做好以下工作:(1)快速对伤情作出初步估计;(2)建立和维持呼吸道通畅;(3)保持有效的呼吸交换;(4)维持和恢复有效血循环量;(5)进行有条不紊的全身物理检查;(6)即刻对可疑骨折伤员行外固定,避免屈曲可疑脊椎伤伤员;(7)避免不必要地移动伤员,坚持绝少搬动(即急诊室至放射科至病房至手术室的辗转搬动)。

3创伤患者的处理原则

(1)抢救先于一切,应是“抢救一诊断一治疗”或抢救与伤情估计同时进行,详细的诊断和确定性治疗,必须在抢救工作获得一定成功后,才着手进行。绝不能因进行诊断而延误抢救时机。(2)把挽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保留肢体,防止感染,避免和减少残疾依次放在二、三、四位。力争四个要求都能达到。(3)手术应分轻重缓急,先懈决主要矛盾,以挽救伤员生命。如情况允许再对次要的创伤进一步处理,以免干扰抢救。(4)有气胸的伤员,应先做胸腔闭式引流,以免伤员在麻醉和手术中挣扎发生张力性气胸。(5)当背、腰、臀部和胸、腹腔脏器同时有损伤时,一般先做背、腰、臀部的清创、然后再进行剖胸、剖腹,以免胸腹部术毕翻身而血压骤升,甚至心跳骤停。但胸腹创伤大出血则例外。(6)术中发生休克,应暂停手术,抢救休克,待循环稳定后再继续手术,且不可以侥幸心理,硬闯休克关,这种做法常致伤员死在手术台上。

4治疗技术的发展

(1)微创技术: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广泛应用,人们认识到微创技术不只是手术切口小,而且对组织器官的损伤以及手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都较传统手术有明显优势。创伤、急腹症领域也逐渐开展微创手术,并且显示出更大的优势。(2)吻合器的应用:急腹症患者的急诊手术往往需要简洁快速,力争在短时间内结束手术。肠吻合器的应用可以减少肠吻合时间,减少出血,特别对于短肠综合症病例,在行延长手术时,优势明显¨。J。对于较多的切断吻合,吻合器更不可少。(3)创伤的治疗:对于实质脏器的损伤,目前多强调在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尽量保守治疗。即使手术探查也应尽量保留器官。特别是肝,脾外伤造成的失血性休克,在抢救休克时,通常输注新鲜血后,血压仍不能维持稳定或仍有活动性出血时,需剖腹探查,在快速止血的同时进行器官修补。需切除脾脏的病例可尝试将切除脾脏切片后回植于大网膜内,对于肾损伤的治疗,宜先行增强Ct检查,如无肾蒂和肾盂输尿管断裂,可保守治疗。

5急诊创伤外科治疗所需的辅助技术

(1)深静脉导管的应用:对于创伤急症患者来说,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在抢救休克时必不可少。胃肠道手术后胃肠功能尚没有恢复或短期内胃肠功能缺失的患者,静脉营养也很重要。长期静脉营养需要建立稳定的深静脉通路。因此对于危重创伤急症患者来说,人院时即建立稳定有效的静脉通路已成为共识,可根据情况选择多种方法。①超声监视下深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或股静脉):近年来在超声监视下进行深静脉穿刺较为流行。优点是迅速、安全。较适合于短期静脉输注或肠外营养患者。②piCC(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插管):较适合于长期需要静脉输注和肠外营养的患者。由于从外周进入导管,因此感染、脱管的可能性较少。通常可以维持6~12个月。③植入式输液港:适合于长期需要静脉输入和肠外营养的患者。由于整体埋于皮下,因此感染、脱管的几率更低,且便于日常护理。通常可维持12~24个月。但价格昂贵,手术难度大,临床推广困难。(2)肠外、肠内营养:对于胃肠道手术后胃肠功能未恢复或广泛肠管切除、胃肠功能缺失的患者,肠外营养尤为重要。营养的不足可减缓胃肠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做到早期营养干预。①肠外营养:目前静脉营养着重强调减少副作用,特别是减轻肝脏的损害和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同时强调保护消化道黏膜功能。②肠内营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是维护肠道功能的最符合生理的营养方式。在胃肠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肠内营养。目前肠内营养配方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如整蛋白类、短肽类、短肽与单氨基酸混合类、单氨基酸类,适合于不同胃肠功能的需求。同时肠内营养可降低肠外营养的合并症。

6创伤救治中常见的失误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9

【关键词】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通过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89例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一体化救治特点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本组髂内动脉栓塞14例、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腹腔脏器手术64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死亡率5.6%(5/89),死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外固定12例。并发症:骨折深部感染5例,深静脉血栓5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肺不张8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ⅰ型呼衰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按刘利民等评价标准:优53例,良21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88.1%(74/84)。结论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及并发症处理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integratedtreatmentof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auma

zhangkui,huping,gaojin?mou

(departmentoftraumaticsurgery,chongqingemergencymedicalcenter,chongqing40001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ethodsoftreatmentfor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auma.methodsaretrospectivestudywasdoneonclinicaltreatmentof89patientsof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oumaadmittedfrommar.2002todec.2008.resultstocontrolmassivebleedingduetopelvicfracture,internaliliacarteryembolizationwasperformedin14cases,internaliliacarteryligationin27cases,pelvicpackingin2cases,interventionsurgeryonabdominalviscerain64cases,closeddrainageofpleuralcavityandrespiratorysupportin29cases,craniotomyin5cases,internalfixationofthefracturesofspineorlimbin42cases,repairofsofttissuein26cases.themortalitywas5.6%(5/89),andthemaincausewa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among84survivalswithpelvicreconstruction,internalfixationwasachievedin72cases,andexternalfixationin12cases.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involvedin5casesofdeepinfection,5deepveinthrombosis(dvt),3fatembolismsyndrome(fes),8atelectasis,4adhesiveileusduetolaprotomy,8typeⅰrespiratoryfailure,and2acuterenalfailure(arf).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average12.6months.accordingtocriteriadescribedbyliuli?min,fairin7casesandpoorin3cases,theexcellentandgoodratewas88.1%(74/84).conclusionthekeytoimprovecurativeeffectliesintheintegratedtreatmentoftraumatology,andmanagementof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

【keywords】polytrauma;pelvicfractures;treatment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发伤,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中的重大挑战之一[1]。我院急救中心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89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8例;年龄17~80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2例,坠落伤18例,重物碾压9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2]:a型7例;b型50例;c型32例;开放性骨折13例。合并休克60例。颅脑损伤20例,颌面损伤12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和(或)肺挫伤41例,心肌挫伤7例,脾脏破裂12例,肝脏破裂9例,肠破裂21例,膀胱损伤16例,肾脏挫裂伤7例,后尿道断裂6例,骶神经损伤8例,髂血管损伤8例(主干2例、分支6例),直肠损伤2例,阴道撕裂、子宫破裂及胎盘剥离各1例;脊柱骨折16例,四肢骨折3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26例。多发伤损伤严重度iss评分(2005版):16~25分61例,>25分28例。

2治疗

我院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中,将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救治、手术、重症监护、康复期治疗一体化实施。

2.1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急救复苏与“120”紧急呼救监护治疗型救护车载创伤科医师与院前急救人员携冷藏血液制品抗休克、必要的紧急外科处理及骨盆简易外固定后迅速移动监护转运通知创伤科专业救治小组及相关科室(急诊部、麻醉手术、血库、影像介入、icu)做好救治准备。伤后至转回我院时间10分钟~15天,平均2小时。

2.2伤情评估及合并伤救治简要物理检查、螺旋ct多部位扫描、血清学检查与伤情评估同步进行,有紧急手术指征者直接送手术室。来院至急诊手术开始时间15分钟~5小时,平均1.5小时。本组损害控制行髂内动脉介入栓塞14例,其中腹内肝、脾、肾破裂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4例;腹部脏器手术64例,髂内动脉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孕妇子宫破裂及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做急诊剖腹产各1例。18例入icu复苏及全身生理状态调整治疗。

2.3骨盆重建存活组84例中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临时外固定11例),外固定12例;受伤至骨折手术时间1小时~35天,平均11.8天;<1周复位及最终固定率65.5%(55/84)。单纯耻骨联合分离采用耻骨联合上方横切口,余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后方入路经皮跨骶髂关节重建板固定2例,髋臼后柱固定10例及后期髋臼植骨结合钛网杯重建全髋关节置换2例。骨盆重建手术时间0.5~4.5小时,平均2.5小时。术中出血约200~2400ml,平均700ml。输血量400~9200ml,平均1365ml。抗生素预防用药3天,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时间酌情延长。根据骨折稳定情况决定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一般6~8周后扶拐逐步负重功能锻炼。

结果

本组存活率94.4%(84/89)。并发症及治疗结果见表1。存活组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6~24个月)。根据刘利民等[3]的评价标准,即根据骨折复位程度、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等,将骨折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类。本组优53例,良21例,中7例(其中4例为c型骨折外固定后患者放弃内固定治疗致骨折畸形愈合髂痛跛行、3例骶神经损伤未恢复致步态异常);差3例(b型骨折1例,c型骨折2例,iss平均值33.3,分别伴腹部脏器伤、腰椎骨折截瘫、精神分裂症、严重胸腹伤肺部感染、ⅰ型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黏连性肠梗阻、骨盆碾压伤大失血、骶神经损伤,仅行外固定致骨盆畸形骶痛短肢跛行)。总优良率88.1%(74/84);死亡率5.6%(5/89),即开放性b型、c型骨盆骨折并腹脏器损伤各2例、骨盆及左下肢碾压毁损伤1例,均有“致死三联征”(lethaltriad)表现,iss平均36.8分,术后入icu,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48小时内死亡。表1存活组并发症及治疗结果

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骨盆骨折的治疗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合并骨盆骨折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30%~58%)明显高于单纯骨盆骨折患者(1.2%),其主要原因是早期(24小时之内)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呼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发生[4]。因此,合并骨盆骨折多发伤出血及整体伤情的控制是稳定患者生命机能、降低死亡率及最终手术骨盆重建的基础。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时间与技术水平。近年来出现的院前和院内一体化的救治模式[5],即将严重伤员救治管理一体化向前延伸到现场和急救转运,实现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一体化,其既具备救治时间上的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整体技术水平,使救治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我院急救中心地处重庆主城区中心位置,“120”急救辐射至周边城郊与所辖市县,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医疗急救体系。急救中心内设创伤专科,多年来以创伤整体化专业化救治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即院内救治的主要诊疗操作统一由一组人员(创伤科医师)完成,同时与院前急救、急诊部、影像介入、麻醉手术、重症监护等科室有机配合实施一体化救治。本组疗效表明:创伤科医师参与并指导院前急救迅速有效地前伸至网络基层医院;早期血液输注并实施救命性外科处理后安全移动监护转运;采用负气压式骨折固定保护气垫或被单包裹骨盆加双下肢固定,及早迅速有效地减少骨盆容积及稳定骨折,减少出血及盆腔毗邻脏器的继发性损伤机会,力争在“黄金时间”[6]实施损伤控制或急诊确定性手术。骨盆骨折大出血无脏器合并伤者,可做髂内动脉介入栓塞,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实质脏器伤可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钢圈用于血管主干栓塞,栓塞明胶海面颗粒可达髂内动脉各细小分支,阻断髂内外动脉吻合支及减少静脉回流出血更为有效,但后者可致组织坏死应慎用;因脏器伤剖腹者,控制腹内活动性出血后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再做腹部其他脏器修补及切除手术;髂血管主干损伤立即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大量出血行骨盆腹膜后填塞、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有效;对孕妇子宫破裂或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急诊剖腹产可使母婴获救;合并脑伤与腹伤者可同时手术;钝性胸伤多予血气胸闭式引流,低氧血症行机械辅助呼吸;介入栓塞前(后)及剖腹术毕对骨盆不稳定者行骨外固定以稳定骨折断端、减少骨盆容积及恢复不稳定骨盆的自填塞效应;大量失血濒死患者术后须待血容量补充至血压回升,再入icu治疗。本组94.4%患者因此获救。

一体化的救治模式缩短了创伤到骨盆重建手术的时间。根据严重多发伤损伤控制阶段治疗原则[7],本组多数病例于2周内完成骨盆重建,其中65.5%于伤后1周内手术。术前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高危因素做细致的伤情评估,包括高能量的损伤机制、合并伤整体伤情度、骨盆环机械不稳定程度、血清学检查异常(血液乳酸盐水平、碱缺失值及血色素降低)、血流动力学及脏器功能状态等,切实规避手术风险。内固定方式选择应重点考虑尽可能降低手术对患者的“第二次打击”并基本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本组对骨盆前环损伤及b型骨折采用创伤较小的骨外固定或前路耻骨支重建钢板固定;合并后环损伤及c型骨折经前路或联合后路经皮跨骶骨张力带固定有效稳定骨盆;因伤情过重未能早期骨盆重建、甚至髋臼畸形愈合者分别行择期骨折固定或髋臼骨缺损修复重建髋关节置换,降低患者伤残程度。

积极处理并发症,提高一体化救治成功率。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并发症常见,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不稳定及开放性骨盆骨折累及盆腔脏器可并发严重感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组深部感染5例中3例为骨折片刺入致膀胱破裂、1例尿道断裂,于清创内固定同期或ⅱ期修复治愈;转入1例车轮碾压致开放性c型骨折,膀胱直肠伤漏诊,并发直肠膀胱瘘、化脓性髋关节炎和脓毒症,经仔细阅读骨盆x线片及瘘道造影确诊,分别行早期端式结肠造口、膀胱修补、髋关节病灶清除及后期尿道修复治愈。对大量出血与输血、持续低氧血症、严重创伤手术及并发症致生命脏器功能不全者,创伤科与麻醉科、icu、影像介入放射科、内科(腔镜室)、血库等学科密切合作,预防致死性大出血生理功能耗竭(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障碍)的“致死三联征”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应根据损伤部位分别对待,防止强制性输液并发症发生;骨盆开放伤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处理、营养支持并适时肌皮瓣转移覆盖;胸伤患者排痰不畅致肺不张,胸部ct检查和纤支镜吸痰能早期诊治;合理肠道营养;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深静脉栓塞所致肺栓塞;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应立避诱因、及早诊治,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罗从风.重视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6-8.

[2]stevenao,andrewnp.assessentofpelvicringstabilityafterinjury[j].clinorthop,1996,329(1):15-17.

[3]刘利民,雍宜民,沈惠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10-13.

[4]王满宜.骨盆骨折治疗的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161-165.

[5]周继红,王正国.我国创伤急救治疗几点问题的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2):100-102.

外伤急救的技术篇1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急救电话已深入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120”呼救范围越来越广泛,出诊愈来愈频繁,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集医学和社会性相对统一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分阶段急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院前急救护理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院前急救护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院前急救车辆设备、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应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组织实施急救技能的演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1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

1.1出诊前常见隐患

1.1.1接听“120”电话或者呼救电话记录不详细、未详细询问患者的地址、联系方式、大概伤情、受伤人数等,特别是同一地区有重地名时,救护车容易跑错方向,导致空跑或延时到达,延误病人的救治。

1.1.2出诊不及时出诊速度慢,急诊急救意识淡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诊,特别是基层二线值班人员临时抽调时无法及时出诊,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迟,对伤员延时救治。

1.1.3出诊时救护物品及药品不完备护士出诊忘记带听诊器、氧气枕,特别是需徒步到远离急救车的现场,病人病情危重或猝死,忘记带听诊器无法听心音判断心脏情况,或平时对急救器材准备不重视,氧气筒未及时充足氧气,备用物质不足,放置不规范,影响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1.2现场急救常见隐患。

1.2.1“120”出诊护士业务技术不熟练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专业技术不过硬,反复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1.2.2“120”出诊护士专科护理知识欠缺专科病人护理知识欠缺,对病人护理不当,如不能正确指导担架员正确搬运病人,脊柱骨折病人搬运不当会加重损伤;传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会造成医护人员和急救车的感染。

1.2.3现场急救处理不当外伤骨折病人未及时止血包扎固定造成途中颠簸加重病情,胸腹部内出血病人现场未及时作恰当的处置,造成严重休克危及病人的生命。

1.2.4在急救过程中不能准确评估病情对病情的危重程度不能正确识别,预后、转归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无预见性,未及时向陪伴或家属交待清楚,如严重多发伤病人危及生命未及时与家属交待,病人死亡引发纠纷。

1.3转运途中易出现的隐患。

1.3.1转运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对患者未作妥善包扎固定,途中颠簸病人从担架上摔下造成继发伤、意外伤加重患者损伤;输液瓶固定不牢摔下打伤病人,液体外渗反复为病人进行穿刺引发纠纷。

1.3.2途中监护不严因责任心不强,坐驾驶室未在病人身边,或晕车对病人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引发医疗纠纷。

1.3.3急救设备或仪器性能不稳定吸痰器突然无负压,不能正常吸痰,呼吸机突然坏了,不能对病人实施呼吸支持,血糖仪测量数值不准确,影响医生做出正确的病情评估容易引发纠纷。

1.4护理文件书写常见的隐患。

1.4.1时间记录不准确出诊时间、接诊时间、到达医院时间记录不准确,医生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甚至因抢救病人未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1.4.2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差记录不详细,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时间有涂改;语言描述不确切,未使用医学术语;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记录不详细,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未测量体温,护理记录上却记录了温度。转贴于

2防范措施

2.1院前急救护士应选派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护理人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2努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培训、演练,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呼吸机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操作,并定期进行考核,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降低伤残率。

2.3出诊护士应认真接听“120”呼救电话,接到电话后应问清详细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人的大概病情,出诊护士迅速做出判断,备齐必要的抢救器材和药物及时出诊。

2.4出诊护士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旦出车,及时与呼救者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患者作必要的现场自救。危重病人及时与科室联系,让病人得到及时的进一步救治。

2.5加强急救物品器材的管理,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班班交接,做“四定二及时”: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贮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药品物品要注意失效期,及时更换。

2.6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的过错。容易引发纠纷。

2.7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文件是一种客观资料,急救记录在医院纠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不得有遗漏、涂改,特别是时间,护士书写完毕要签全名,保证护理文书真实完整,举证有据。

2.8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定期组织院前急救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妥善保留抢救过程中的有效物证如抢救药品用后的空安瓿等。

2.9加强护理质量控制,认真分析护理过程[1],急诊急救一体化,优质服务和质量控制全过程,抢救治疗全方位,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终末质量,保证病人的安全,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