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设计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9:49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1

关键词:主题公园;盈利模式

自从1989年深圳华侨城投资创建的“锦锈中华”景区建成开业,到十多年来陆续建设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都相继取得成功。大型主题公园在我国开创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苏州的“苏州乐园”、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乐园”、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园艺博览园”、海南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广西桂林的“乐满地”等大型主题公园,都已达到较高水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这几年冰雪节期间创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称为特定时间段内的大型主题公园,其策划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已大体与国际接轨。然而在主题公园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伴随着理论界一场旅游资源能否复制的学术讨论,上百个旅游主题公园(包括各种影视城)产生,但是没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主题公园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产业发展问题。

主题公园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根据选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观和设施使游客获得体验的封闭性景点和景区。根据主题公园所能提供的旅游体验类型(产品形态)对其进行分类,目前的主题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模拟型,各种影视城类型的主题公园;游乐型,比如苏州乐园、锦江乐园(华东)、梦幻水城(珠海);观光型,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深圳)等;主题型,基辅号航空母舰(天津)、明斯克航空母舰(深圳)、各种水族馆;风情体验型,各种民族村、民俗村。

一般来说以上几种主题公园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本身,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景区节庆活动商业赞助;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提供保证旅游景点景区内居民可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比如:供水,供电等。

以上六种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建立在游客到来这一基本事实之上的,即便是建立在景区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基础之上的盈利方式也需要通过游客的到来实现相对的规模经济。

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主题公园几乎只有门票收益一种盈利方式来架构其盈利模式,主题公园产业势必衰退。单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使得主题公园管理者很难获得有效的融资成果。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主题公园,统筹发展,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谋划,摸索主题公园盈利的途径和步骤。

一、探询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

(一)资源资本化模式

资源资本化模式是主要针对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本身比较丰富的主题公园而设计,利用主题公园资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资本化的手段展开经营。其资本化的部分包括土地、林产、水资源等。首先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只转让经营开发权,由于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外部性,所以其行政管理权规划权和文物保护权就必须由政府行使。可以在其收入中划拨一部分固定费用加以维护。而转让的开发经营权包括公园管理权、开发权、招商权、门票收益权、经营项目开发与收益权等。旅游经营权本身可以抵押,门票收益权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而土地使用权可以质押贷款。这样的形式应有法律形式加以确认。比如森林公园和温泉公园以及一些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公园,他们的设计都可以从资源资本化模式去经营。

(二)独特性产品吸引模式

独特性产品吸引模式是在资源本身不够形成游客吸引力的情况下,通过注入性的产品打造来设计出游客吸引力。这种模式的运用需要结合四个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主题公园产品的无替代性或稀缺性;决策者行为。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的挖掘本地和吸收外来文化元素,打造独特性的产品。

(三)价值链模式

主题公园的价值链包括主体链、分支链和子链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链包括门票、游乐项目;分支链包括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子链包括公园会展、对外招商和其他对外盈利服务。

二、设计全新的游憩方式

目前,我国各种主题公园发展参差不齐,其原因为我国大部分主题园的开发者大多是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投资机构,他们往往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选题、规划、选址、运营等各方面的错位,缺乏相互协调、互动关联。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产品,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主题设计、旅游者参与性不强、体验不足的被动局面。所以,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需要专业的旅游规划、策划智力机构,为主题公园的发展把好主题脉、规划策划出可行的方案、创造出全新的游憩方式、设计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指明发展方向。

在游憩方式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本主义、审美凸显与独特吸引力、情境化与体验化、游乐产品化等四大原则,追求实用可操作、独特奇异的创意观念。把主题公园的观赏、运动、教育、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元素加以通盘考虑,形成主题公园的独特吸引点。例如,西部某旅游城市的主题公园设计出一项“在这里,给你一个支点,你可以撬动地球”的游乐项目:即是运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原理和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结构,设计出一个在杠杆这边,只要你手指轻轻一动,在杠杆另一边,硕大的地球就被撬起来的娱乐场景体验区,不仅让游客学到了趣味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了解了神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典故。

三、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理念

具备了良好的市场运做方式,设计了全新的游憩方式以后,下一步就是主题公园营销。主题公园的营销应该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这一理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传播合作效应”概念,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已经受到我国旅游营销界的大力追捧。它的本质含义是:注重对营销信息传播手段的整合以及对传播效率的评价,而不是传统营销理论所注重的营销的所有环节。

四、加快公园经营管理人才开发

目前,我国公园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但主题公园经营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而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运营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对主题公园是运营人才的培养是十分迫切的。

关于我国主题公园的旅游人才开发,主要是三全开发,即全员开发、全程开发、全能开发,就是对全体员工进行平等而有序的开发,进行全员培训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全程开发,主要包括员工全程开发和项目全程开发,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源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实施不同的开发策略。全能开发,即是从员工的知识技能的横向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的纵向开发。

五、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主题公园的盈利模式:即主题公园通过投入相关经济要素后获取经济收入的方式和获取其他物质利益手段的结合,其核心是主题公园获得现金流入的途径组合。从对主题公园产品系列的横向和纵向的挖掘深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盈利模式(按产品开发深度顺序排列):

旅游门票盈利模式:即通过简单的圈起来收取门票的模式,这是主题公园最基本和最初级的盈利模式。

游憩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即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游憩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来实现盈利的模式,它是主题公园的核心盈利模式。

旅游综合服务盈利模式:即是在主题公园区,通过旅游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外延服务来获取盈利。

公园商业盈利模式:即通过自身的节庆活动和对外招商以及其他会展、广告、等其他的一系列对外服务而达到盈利目的的盈利模式的组合,这是主题公园的深度开发盈利模式。

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分析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谋划,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主题公园的盈利,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主题公园业,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程波.主题公园——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n].中国旅游报,2004-06-15.

2、何建伟.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特色探析[J].旅游学刊,1999(5).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2

abstract:economiccalculationasthepre-designresearchtoolintherealestatemodel.hasbeenstressedbymoreandmoredevelopersanddesignconsultingbodies.theprofit-drivennatureofrealestatefallsthedesireofdesignteamsforacompletedesigntaskbook.Challengesis,personnelshortagesandfastprojectprogresspromptthedevelopmentagenciestoincreasinglyrelyonprofessionaldesignagenciestomastercomputingtoolstoprovidereasonabledataestimatesforthedesignanddevelopment.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设计技术结合;经济测算

Keywords:Realestatedevelopment;Combinationofdesigntechnology;economiccalculation

经济测算的重点在于通过业态产品的比选及合理安排,使得成果在经济层面与设计层面达到共赢。规划有4个层面:(1)城际区位分析及人文概况;(2)周边产业状况及物业分布;(3)目标地块四界资源;(4)目标地块技术条件。市场有4个层面:(1)宏观趋势;(2)容户群分析;(3)周边类型产品分析;4、产品线选择。研究以上几个层面在规划条件下才可能得出充分的产品组合方案。最终目标为:通过详细的基地信息,规划信息分析,运用技术手段,提供可供业主进行前期测算与决策的方案,强调土地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强调理性测算和文本清晰度。以下说明测算的要点:

1测算目标功能

在地产项目的前期研究中,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开发商的价值取向,进行合理的项目价值、盈利模式设计、项目定位研究,以及进行功能业态比例分析,并最终确定项目产品,测算将成为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1.1用于项目价值研究

在开发商拿地之前,需确定待拍卖土地的收益状况,从而确定可以出的地价高限;或者在土地取得之后,是用来理性的指导产品选取及配比。一般程序是,先进行规划分析以及市场信息,之后详尽罗列出待开发地块上可能出现的产品种类,再对每一种产品就地块进行单一产品的强排分析,得出每种产品的大致容积率,并与目标容积率进行比照,从而推导出几种具备可行性的产品组合方案,进一步对若干种产品进行组合和强排,关注每种方案中不同产品的占比,在得出这些关键数据之后,就可以进行详细测算,综合考虑各个方案的销售总额、土建成本、地库成本、销售去化速度等等因素,进行理性的比价、分析,最终得到最优的产品组合方案。设计技术结合经济测算后的成果,会比营销策划公司提的营销策划报告更具现实操作性和可靠依据。通常情况下,最优方案都是以测算数据为依据的,但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一块楼板价不高的地块,要求2.8的容积率,选定产品为高层和联排别墅,售价差一倍以上。如果以通常的测算步骤来做,做足2.8的容积率其实并不是收益最高的方案,而牺牲一些容积率让优势产品联排别墅多一些,因低层产品更容易实现较快的销售速度,总体收益反而更高。因此,设计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以更有效的帮助开发商作出判断。

1.2用于项目盈利模式设计

有差异化的盈利模式将使得项目产生定位乃至业态的差异。如项目是持有还是销售,项目利益产生于近期还是远期,项目利益空间产生于何环节,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定性设计加定量测算进行分析。在有的项目中,我们就分析了项目价值,并进行了权重排序,论证了项目的核心利益,为项目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3用于项目功能业态比例设置

不同项目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目标的树立,将对项目功能业态配比产生很大影响。在与上海一著名设计公司的一场项目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设定项目投资回报年限、投资强度、收益方式等多元参数,完成了不同利益目标下的业态组合方案,也为建筑形态的发展莫定了基础。

1.4用于产品研发

产品是地产项目的生命力所在,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各不相同,并与项目风险、市场去化速度,甚至对投资方的资金供给都很有关联。同样在与上海一著名设计公司一场项目中,通过对公益性、经营性、半经营性项目的定义,分解了股东方的目标,迎合了项目定位,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差异化的产品组合,并确保了项目的总体收益,促进了综合效益的平衡。

2测算的要素

2.1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将直接影响测算结果。首先数据需要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如与上海一著名设计公司一场项目中的参数设定,其工作量完全不亚于后续的测算,我们从投资规模、业态类型、租赁单价、运营因素、融资成本等多元化的角度,描绘了项目未来的经济边界条件。参数条件中,主要包括弹性因素和刚性因素两大类。其中,弹性因素很多元化,如功能业态组合方案、政策因素、项目形态品质等因素都属于此;弹性因素主要由经验、知识结构、价值观决定的;刚性因素则可包括收入指标、成本指标,其中,建设成本、销售价格、租赁价格等是最常见的参数条件。

2.2收益摄式

收益模式主要由项目的定位决定,收益模式的基础是市场需求,收益棋式直接影响测算方案。一般居住地产的收益模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销售收入。在文化商业地产中,则会比较复杂。如与上海一著名设计公司一场中,其持有性决定了项目收益只能来自于租金收益;而且其公益性、经营性、半经营性项目的分类,也决定了经济效益只能来自于经营性项目;社会效益将主要通过公益性的设计博物馆、设计图书馆等项目产生。在最终的效益平衡中,具体数据将是权衡比选的重要基础。

2.3测算方案

测算主要有几种用途,一是用于项目盈利模式设计的经济测算,这类测算主要是针对项目定位算大账,通过定量测算,设定项目持有或销售,价位分配权益,项目本体与外圈项目的利益关系;二是用于项目功能业态比例设置,同样在与上海一著名设计公司一场的多元化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业态配比将严重影响项目的定位以及相应财务指标。此外,在产品研发中的经济测算,也能很直观对比分析出产品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产品组合。

2.4测算流程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3

1引言

股权激励机制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被引入中国。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权分置改革,随后颁布了一系列股权激励政策,使得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被逐渐推广。股权激励制度兴起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使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趋同。但是由于委托―问题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管理层利用职权与信息便利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频频出现。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Bergstresser和philippon[1](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收益占总薪酬的比例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Goldman和Slezak[2](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有双重效应,股权激励能够促使Ceo努力工作,但同时也有可能诱发Ceo为谋取私利进行盈余管理。当Ceo通过进行盈余管理谋取的私人利益显著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时,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赵息、石延利等[3](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提高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李春景、李萍[4](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高数量激励股权的意愿可能诱发更加严重的盈余管理。肖淑芳等[5](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倾向于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实施负向盈余管理,而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后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何凡[6](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励股本占总股本比例越大,股权激励实施前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谢振莲、吕聪慧[7](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受到激励的董事的比例与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于卫国[8](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的市值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而与线下项目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丁飞[9](2011)的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方案中涉及的要素,包括激励股权数量、激励标的物的来源、行权价格、行权时长等,都有可能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管理层为了谋取私利,会根据要素特征的不同对财务数据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操控。苏冬蔚,林大庞[10](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减弱了该公司CFo的股权及期权占总薪酬比例与盈余管理间的负相关性。毕晓方,韩传模[11](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后明显降低。管建强,王红领[12](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第一大股东股权占比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而董事会的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呈倒U形关系。刘琳[13](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预留股份的比例与管理层盈余管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一方面可促进企业进行适当程度的盈余管理,进而提高会计盈余管理信息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引发盈余管理不完备性契约,诱发管理层过度盈余管理从而有损企业长远利益。

由以上前人研究成果可知,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均认为不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会提升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此同时,前人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一些学者选择样本过少,结论缺乏代表性;二是大多学者仅研究了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程度,未考虑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管理层盈余管理情况。

从2010年起,我国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然而由于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合理,往往诱发高管的利己行为。因此,如何完善股权激励机制,使其在发挥股权激励的最初目的的同时减少对盈余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一年管理层对盈余的操纵行为,以及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以后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性,为我国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建立更加全面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一定借鉴。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于股权激励方案往往有较为严格的业绩要求,包括营业收入增长率、Roe、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而管理层为了得到高薪资报酬,往往会在股权激励草案前一年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从而使基准年度绩效水平较低,大大降低股权激励实施后的行权难度。同时,管理层希望通过负向操纵盈余,降低公司二级市场股票价格,进而获得较低的行权价。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前一年进行负向盈余管理。

股权激励计划使得管理层也有机会共享公司的剩余财产。股权激励契约中规定的条款表明,激励性报酬往往与管理层的经营业绩挂钩,如果公司业绩良好,管理层便得到丰厚的报酬;如果公司业绩欠佳,管理层的报酬则会付诸东流。在我国弱式有效的资本市场的条件下,管理层与所有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仍较为严重。管理层追求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是作为“经纪人”在机会主义观主导下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激励股权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即激励程度越大,则管理层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收益占总薪酬的比例就越大,进而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谋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就越大,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就越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研究选取的初始样本是2014年股权激励草案公告的193家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在采集资料后加以整理,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对样本做以下处理:剔除金融及保险行业上市公司;剔除2014年ipo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残缺或披露信息不全的上市公司;剔除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异常的上市公司;剔除St、*St的公司,以及近10年中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过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经过筛选后,我们最终获得了2014年股权激励计划草案且基准年度为2013年、样本规模为176家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

4.3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检验

4.3.1描述性统计

根据变量定义表1,用excel计算出2014年样本各变量的值,并对各变量进行基本描述分析,见表6。

首先分析解释变量:衡量股权激励水平的激励标的物/公司总股本(Ratio)极小值为0.89%,极大值为4.88%,均值为3.1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程度还比较低。衡量股权激励水平的样本公司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和的自然对数(Lntop)在12.227~16.198,转换成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报酬总和就是在204229.57~10831834.55,最大值为最小值的53倍左右,说明样本公司的高管报酬比较悬殊。

其次分析被解释变量:由表6可以看出,样本公司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LnSiZe)最小值为19.977,最大值为26.155,如果转换为资产规模总值,最大值将会高于最小值10倍左右,样本公司之间资产规模还是相差比较悬殊的;并且其均值为21.9309,在整个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中处于中低水平,说明上市公司规模较小,在公司治理方面比较灵活,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大。从公司财务杠杆来看,资产负债率(DeBt)最小值为4%,最大值为81.4%,资本结构相差很大,其均值为38.36%,说明大多数公司的资本结构倾向于稳健结构,总体来说公司财务风险不高,债务契约对公司压力不大。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BLoCK)来看,最小值为5%,最大值为82%,相差悬殊,均值为33.26%,说明大部分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较为集中。从净资产收益率(Roa)来看,资产收益率最小的公司处于亏损态,盈利水平为-4%,而资产收益率最大的公司盈利水平高达24%,均值5.87%,业绩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业绩较差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掩盖自己的真实亏损情况。从管理费用(eXp)来看,最小值为16.82,最大值为22.77,均值为18.9445,可见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对管理费用方面的开销相对较少。

4.3.2pearson检验

为了避免解释模型的建立过程受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文在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前,首先对全部拟使用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用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度量。用SpSS18.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见表7。

根据pearson相关分析原理:pearson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3时,两变量微弱相关;其绝对值大于0.3同时小于等于0.5时,两变量低度相关。基于此对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进行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程度Da和股权激励强度Ratio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16,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因此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呈正相关,与预期一致,从定性角度初步验证了假设2。

通过表7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8个变量两两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一些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为显著。比如,前三名管理层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和公司规模、管理费用的相关系数较大。但总体来看,自变量之间相关性并不太大,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值为0.447,可见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远小于1,可认为自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不会对构建的模型的回归结果造成不利影响。

4.3.3回归分析

利用整理后的数据用SpSS18.0进行回归分析,假设各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按式(6)建立回归方程,见表8。

对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分析:虽然R-squared为29.2%,adjustedR-squared并不是很高,不过与前人的统计结果相当。考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股权激励并不是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所以拟合度不高也是正常的。并且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样本容量的多少以及变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下面再看F检验结果:F检验用来检验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F值越大说明解释变量造成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动要大于随机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我们得出该模型F值为2.473,对应的p值为0.035,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假设条件下,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说明该回归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即通过该模型可以反映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再对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显著性进行分析:衡量股权激励水平的激励标的物/公司总股本(Ratio)、衡量股权激励水平的样本公司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总和的自然对数(Lntop)、资产负债率(DeB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BLoCK)、净资产收益率(Roa)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0.1的显著性检验,不过显著性水平普遍不是很高。样本公司总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LnSiZe)和管理费用(eXp)没有通过置信水平为0.1的显著性检验。

因此,剔除LnSiZe和eXp两个变量,保留Ratio、Lntop、DeBt、BLoCK、Roa五个变量,重新构造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检验分析。

由新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剔除了LnSiZe和eXp两个变量后,模型的R-squared,adjustedR-squared均有明显提升,说明剔除后拟合优度好于剔除前的拟合优度。且F值明显变大,p值明显变小,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剔除后得到的新回归方程更加显著。通过观察自变量的回归结果,可知解释变量Ratio和控制变量Lntop、DeBt、BLoCK、Roa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远远好于没有剔除变量时通过0.1的置信水平,这表明这五个变量对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的影响。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针对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披露前一年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前一年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激励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我国的股权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相关政策的建立以抑制高管盈余管理的行为。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完善股权激励机制设计

在设置考核指标上,可以考虑引入经营者难以操纵的经营性损益项目作为衡量指标;在股权激励的期限设置上,适当将现阶段采用的等待期、限售期、行权期和有效期加以延长,以使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在设计针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时,也要考虑约束机制对经营者执行效率的影响,要使二者相辅相成,尽可能发挥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上的积极作用。

5.2建立健全经理人市场

对于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可以通过对职业经理人信用、能力、履历进行跟踪记录,减少职业经理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职业经理人形成一种无形约束,从而促使其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从自身信用建立和公司长期利益出发努力工作,降低“道德风险”。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4

关键词:分享经济;免费经济学;商业模式;1p理论;边际非稀缺资源

一、引言

克里斯・安德森(2009)在其《免费:商业的未来》中认为免费模式已经从一种促销手段发展成为全新的商业模式,代表着网络数据时代商业的未来。他将免费模式总结归纳为四类:“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增值”“非金钱市场”。免费模式经济学解释的核心思想是成本转移,即免费的那部分成本是由直接生产者转移到第三方来负担。在安德森提出免费经济学理论之前,王建国(2007)创立了1p理论,该理论的本质是通过借助第三方付费使产品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卖给目斯丝停赢利的关键在于整合网状经济的外部效果为第三方创造价值。王建国(2009)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创造新价值,用新价值支付免费的那部分。如果实现免费的过程中创造了新价值,而且其参与者能够在此过程中分享到这份新创价值,这样的免费才是真正可以盈利的。因此,好的可持续的免费模式,其核心不是成本转移而是新价值、网络价值的创造。

Guptab(2008)定义免费顾客是有第三方付费者补贴因而支付很少或不支付费用的客户;而李永强等(2012)也认为免费顾客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支付远低于成本或完全不支付费用。王建国(2009)则强调免费是指一个商品在任何程度上的免费,而不在于必须是用零价格或远低于成本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只要能获得不支付成本的利益,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免费,就可以用低于对手或市场的平均价格取得竞争优势。

另外,在免费模式的研究文献中,李大凯(2010)运用经济学工具研究免费模式对厂商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通过增值服务提高市场需求和差异化消费菜单实现市场细分以扩大厂商利润空间,使得免费模式下的厂商相对于收费商业模式的厂商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李永强等(2012)基于顾客终身价值理论,在免费经济学视角下从声誉、注意力以及预期财务这三个维度探讨了免费顾客的网络价值。郑锐洪和杨蕾(2014)在讨论免费模式的经济学原理基础上,重点从顾客歉疚感原理、让渡价值、引导消费、市场份额等维度剖析免费体验模式的营销机理,以解释免费体验与顾客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刘莉莉和朱欣民(2014)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要点分析入手,探讨了网络服务免费对现有市场“又破又立”的破坏性创新作用以及具有创造顾客价值、创建顾客规模和创立商业模式三大创新功能。以上研究从免费商品、免费顾客以及盈利模式等角度解释免费模式现象,但没有真正说明免费如何盈利的实质以及如何设计免费模式。

王建国(2015)从营销学、经济学的角度升华了第三方买单的商业模式和模式营销“1p理论”,这一理论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免费模式盈利的交易结构和普遍规律,为其构造全新的定价空间,阐述了免费模式的本质是创造网络价值,实现免费模式盈利的关键是企业对网络价值的整合,并总结出七大规律,其中边际非稀缺资源的概念,能够更直观地解释诸多免费现象,对免费商业模式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1p理论,有很多文献也专门讨论并借鉴应用于实际案例中,如张春阳(2012)在医药行业中开展免费医药知识培训、“健康药箱送万家”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p理论还被运用到其他很多行业,如餐饮、金融、交通、娱乐、城市建设等等,说明大部分商业行为都可以尝试使用1p理论来构造免费商业模式。本文从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典型免费模式出发,以其主要特征―闲置资源的交易为突破点,用1p理论揭示了这些案例中第三方买单的网状交易结构,画出了相应的思维导图,解释了为什么免费还能盈利的奥秘所在,并探讨了如何运用1p理论来设计更多更好的免费模式。

二、第三方买单的1p理论

1.1p理论的第三方买单交易结构导图。在全球日趋繁荣的网状经济浪潮中,企业、顾客和行业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买卖关系,而是形成了无所不在的价值网络。如何发现第三方关联顾客及合作伙伴,如何整合这些网络资源合作共赢,共同创造网络价值,是迭代商业模式交易结构和创新商业模式的关键。通过发现和引入第三方,让第三方买单,就能实现免费模式,其交易结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2.1p理论的定价空间和经济学解释。营销学有著名的4p理论,其中的4p包括:产品p(product)、价格p(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promotion)。1p理论则将4ps里的收益(1p)和成本(3p)分开,其中1p(price)是单位产品收益,另外3p(product、place、promotion)总和是单位产品花费,即平均成本aC,3p=aC。单位产品利润π=p-3p=p-aC,总利润Л=Q(p-aC)。这里,p-aC既是定价空间也是盈利空间,1p理论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突破定价空间以扩大企业盈利空间的理论。

如图1所示,按照线性价值定价空间理论,产品价格p完全是由目标顾客C来支付:p=pC,单位产品成本aC则由企业e完全承担:aC=aCe,产品价格必须大于或等于平均成本p≥aC,即pC≥aCe方能盈利。当利润为零时,π=p-aC=0,即π=pC-aCe=0,pC=aCe。在1p定价空间里,通过引入第三方买单,产品可以同时卖给目标顾客C和第三方关联顾客B。此时,价格p应为目标顾客支付价格pC和第三方顾客B支付价格pB之和,即p=pC+pB,pC=p-pB

三、免费模式典型案例及其1p理论分析

1.分享经济中的免费模式。分享经济将社会中海量分散的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并与供需匹配,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分享经济中免费模式应用非常普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分享标的物-闲置资源的免费和低价提供,我们用1p理论的交易结构思维导图就能够简明清晰地说明其模式免费的机理。

以wiFi万能钥匙企业为例,wiFi分享者(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方)允许周边用户(直接顾客)通过万能钥匙平台工具接入,免费分享其wifi资源,可视为企业的第三方合作伙伴。万能钥匙企业由此服务获得大量用户数据,能够对用户场景进行判断和精准化的广告推送,从而通过广告方(第三方关联顾客)的支付价格盈利。用1p理论思维导图分析,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模式的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同样是闲置空间的共享平台,沙发客Couchsurfing和airbnb模式就不一样。前者是世界各地的人将自己客厅的沙发免费共享出来,供外地游客免费住宿,属于闲置资源免费提供模式。而airbnb则是让个人房东们将空闲的房间资源的短租信息在其网站上,房租通常比酒店便宜,所以也吸引了大量租客。房东(关联顾客)通过网站这个中间机构向租客(直接顾客)收费,这种模式里闲置资源是收费提供的,第三方仍是闲置资源提供方房东,其交易结构如图3所示。因为房东提供的租房价格比市场价格低,相当于给顾客免去了一部分费用,所以闲置资源虽是收费提供,但也算是免费模式。

免费并非完全零价格,从定价角度来看,免费模式是消费者的支付价格被免去一部分从而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或成本价格的模式。分享经济中出现免费模式,是由其闲置资源分享特征所决定的。闲置资源本身的属性决定其可以免费或低价供给,从而使消费者可以免费使用或低价格支付,企业盈利来源于第三方合作方。所以,不管闲置资源是免费还是收费提供,都可以看作为一种免费模式。

2.第三方补贴免费模式。当今盛行的各种移动出行公司,也是分享经济的典型应用。它们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从定车到支付各个环节都做到最大限度地优化司乘体验,节约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优化双方资源与时间,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闭环,使闲置资源(司机和车辆)得以充分调动和利用。为了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它们在价格上也想方设法让司乘双方有更好的体验,比如“滴滴”打车软件采用补贴的方式实行激励定价,减免消费者一定的打车费用,同时还补贴司机收入,用这样的方式快速获客,培养用户习惯,增强用户粘性。如图4所示,这种免费模式的第三方买单者是滴滴公司的投资方。

通过多轮融资,找到投资方为消费者提供补贴以达到免费获客,低价留客的目的,这种免费模式在当下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中流行甚广,但都只是阶段,等用户习惯培养好,用户规模形成,甚至行业垄断之后,这些公司对客户就不再有免费或补贴行为了。这种第三方补贴免m模式的本质是成本转移,是不可持续的。其主要作用是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当规模经济形成后,还是会回归前述的闲置资源收费提供模式。

四、免费模式的1p理论设计探究

综上案例,免费模式的交易结构可由1p理论的思维导图来解释。对应1p理论里七大规律在分享经济免费模式里的应用,我们探寻总结出如何设计免费模式的一些方法:

1.首先寻找闲置资源。在分享经济时代,闲置资源是免费模式的主要来源,其低价或免费的特征是免费模式得以实现的关键,通过分享创造网络价值,将其转化为产品免费的成本。

2.寻找供需双方,即闲置资源能带来战略利益的对象,其中就有可能为免费买单的资源提供方或免费的受众。

3.整合可以形成免费模式的关键资源,构建网络经济交易结构。企业要找到目标顾客和与其利益攸关的第三方关联顾客以及合作伙伴,努力让三者之间相互创造价值。

4.搭建平台,设计边际非稀缺产品;分享经济平台一般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的信息交易服务,其产品通常具有边际非稀缺性,这就决定了产品具有对目标顾客或关联顾客免费的可能性。

5.构建外部效果,吸引第三方和扩展第三方买单的模式,建立更广泛的外部连接和模式裂变,形成更复杂更强大的网状交易模式,从而提高平台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免费模式的可能性更大、效果更好。

6.形成范围经济或规模经济,设计免费模式是为了能够快速形成范围经济或规模经济,一旦形成之后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发现新的模式,要尽量通过设计的模式创造新价值才能最终使得免费模式健康可持续。

7.节省交易成本。在分享平台的商业模式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怎样设计交易细节以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中间交易的环节,从而节省交易成本,创造价值的同时使这部分价值成为免费的成本。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免费模式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一种普遍的商业模式和营销利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及消费习惯。作为企业方,应该顺应这种潮流趋势,研究和运用1p理论去实现免费模式,设计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1p理论也不只是为免费模式服务,它的本质是通过引入第三方构造非线性的网状营销模式,网状关系带来的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能创造出巨大的网络价值,这是当今商业模式的核心,也是分享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

在分享经济时代,还有很多好的资源和技术等待去开发,更多更好的商业模式等待去设计和创新。1p理论描述了简单清晰的第三方买单的交易结构和方式,给出了网状经济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分类,总结出其基本特征和规律,应用这些规律和方法再结合手上的资源就可以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本文所研究的免费商业模式正是在1p理论基础上对分享经济的主要特征――闲置资源进行分析,运用1p三方交易思维导图总结出分享经济平全免费和不完全免费模式的交易结构,简单清晰地说明了平台如何实现免费且盈利的模式,同时运用1p理论中总结的规律探寻免费模式的设计方法,这也是对1p理论的应用和延展。1p理论总结的这些规律虽具有普遍性,但也非灵丹妙药,在实践中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否认1p理论对我们设计商业模式有很好的启示和工具性作用,同时,该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创新。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李大凯,孙曰瑶.免费商业模式下厂商盈利机制的经济分析[J].中南财大学报,2010,(5):129-134.

[3]李永强,等.免费经济学视角下免费顾客网络价值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8):88-91.

[4]郑锐洪,杨蕾.免费与价值创造:企业免费体验模式的营销机理分析[J].经济论坛,2014,523(2).

[5]刘莉莉,朱欣民.免费:网络服务市场的破坏性创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

[6]王建国.1p理论――第三方买单的商业模式和模式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王建国.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王建国.1p理论――挑战当代经济和营销理论[J].新智点击,2007,(7).

[9]张春阳.1p理论:免费中的商机[J].中国药店,20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和网状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与应用研究”(项目号:10aGL005)。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安然事件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台相关法案来治理盈余管理这一现象。政府力求监管以及控制盈余管理,各国的学者们也争相研究这一领域,以找寻出更合理的理论支撑最佳解决方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研究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公司治理的方向有如下几个: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董事会特征以及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具体实施所担任的监督效果;细分盈余管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等,从不同的分类上探讨企业的收益管理这一问题。Xieetal.(2003)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降低盈余管理的途径有数种,其中包括增加独立董事中具有财务专长的人数,聘请具有财务专长人员的审计委员会,增加董事会开会次数,增加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

Roychowdhury(2006)首次将盈余管理用具体的模型表示成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将两者的定义与界限清晰地划分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既定的会计准则范围内,通过熟练使用会计政策选择和采取最适宜本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来掩盖公司实际获得的利润或是虚增企业收益(DechowandSkinner,2000)。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式,报表上的现金流量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最终计算所得的账面会计利润与企业经营所得现金流量之间会产生巨大差值。真实活动盈余是通过现金流量表中三大活动,即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项现金流活动的相对占比、交易时间所属的会计期间来完成的。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操作较为简单,但造成的账面数值差距较大,容易被相关的监察部门所发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实际内容较多,操作较为繁琐,但不易被税务机关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察觉,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也将更深层次地危及企业(mizikandJacobson,2008;mizik,2010)。进而可知,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渠道及程度,是目前公司人、股东、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等报表使用者所热切关注的话题,也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所争相研究的对象。虽然国外文献中也有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研究背景是成熟的资本市场,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市场。

在国内学者所撰写的文献中,盈余管理的实证模型大致划分为两种,单一模型、多个不同的模型并行表示。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模型划分为三种:单一指标代替公司治理、多个指标同时作为衡量标准、多个指标综合成某一指数来表示公司治理。现有的文献中,大多是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单一指标来指代盈余管理,用多个指标一同表示公司治理,进而研究两者或者是再加上一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高雷、张杰(2009)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好,企业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黄世英、吴文芳、陈克兢(2014)实证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所进行的盈余管理活动将越少,盈余质量也将会提升。但目前的文献中,尚未讨论到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具体影响程度,具体的作用机理。苏柯、杜金岷、张超林(2014)研究发现,正向盈余管理水平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达7.6%,高于经营现金流净额占公司资产比重的年均值5%。这些数据也说明了目前企业运用盈余管理修饰报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但具w的选择标准以及运用机制与程度,是目前需要通过大量实证数据来研究与解决的。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政府对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法规限制,也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可以依据一些报表指标来判断具体的公司报表是否值得信赖与进一步投资。

目前,现有的文献大多从股权集中度、企业管理者能力、公司特征差异、公司治理态度等某一方面来研究其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与两种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的文章还不多。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数个指标的角度来表示公司治理,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表示公司治理,力求更加准确与可靠。本文将公司治理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成一个数值,来研究与应计盈余质量、真实盈余管理两种盈余质量的关联,从而为监管部门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近年来,企业操纵盈余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不仅仅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一方法。自国外学者Roychowdury(2006)提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一分类至今,人们的注意力就从以往的仅仅注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转变到注重两者,甚至于更注重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原因在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在经营现金流量表与企业利润之间形成较大的数值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运用隐蔽的方法,调节实际的应收、应付款项等的交易时间,进而改变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最终分布结构,使年度会计报告截止日期的账面数值更为可观。

现有文献中,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关的文献方向有几种,分别是内部控制、避税、外部审计等方面。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2013)实证研究发现,不同企业的产权性质、规模会导致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公司,更少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2011)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公司规模、债务率等控制变量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管理层薪酬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同样也具有正相关关系。

Blair(1995)研究认为,狭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董事、监事以及者众多角色之间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内部治理机制。马忠(2011)研究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企业的所有者与者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公司盈利能力会下降,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将使企业盈余管理减少、盈余质量提高。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公司治理水平与应计项目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调控的可能性减小。

假设2:公司治理水平与真实管理盈余质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治理能力越强,使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相对减弱。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对这些数据执行如下的筛选过程:(1)由于金融保险行业公司的财务指标以及会计科目的类别与其他行业不同,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剔除被St、*St及S的公司,即特殊处理、退市警告、未完成股改的公司。(3)剔除2015年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由于2015年未披露重要指标或者指标数据披露不全面的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为2277个。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与巨潮网。

(二)变量定义

1.公司治理的计量。通过阅读并借鉴陆正飞(2012)、蒋琰(2009)和白重恩等(2005)等关于公司治理指数的文献,选取出适合本研究的公司治理指标,具体见表1。

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指标为主成分,故只取前面四个指标。前四个指标的主成分累加占比总方差的58.84%。结果显示,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方差分别是2.189、1.500、1.159、1.037。依照惯例,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稻葜校将排列在先的命为第一主成分,在本文中即为公司治理水平指标G。分析第一主成分可得出,10个变量topratio、Cstr2_10、mana、State、Dual、indratio、HB_share、parent、Boaedsize、Boardmeet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447、0.508、0.479、0.338、0.660、-0.237、0.166、-0.536、-0.763、-0.004。上述载荷系数大小与符号各不相同,从大小来看,在所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中,股权结构(topratio、Cstr2_10)、公司性质(State)、高管激励(mana)这三个指标的数值较高,对最终指数的贡献较大。

2.盈余质量。

(1)应计盈余管理。经反复试验,琼斯模型中依据行业分类的横截面修正模型的应计盈余更为贴近实际(Young,1999;Dechowetal.,1995)。因而,本文也采用此种方法计量。具体模型如公式(1)。

CaCCi,t/tai,t-1=η0/tai,t-1+η1(ΔSaLeSi,t

-ΔaRi,t)/tai,t-1+η2ppei,t/tai,t-1+ωi,t(1)

其中,Dai,t表示企业操控性应计盈余,数值上与模型(1)的回归残差ωi,t相等;根据资产负债表法计算得出企业总应计盈余CaCCi,t;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度变化额表示为ΔSaLeSi,t;企业期初总资产用tai,t-1表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用ppei,t表示;企业应收账款变化额用ΔaRi,t表示。

(2)真实盈余管理。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分类方式,本文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emi,t)分为销售操控(em_CFoi,t)、生产操控(em_pRoDi,t)和酌量性费用操控(em_eXpi,t)等三个类别。销售操控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给予折扣或者降低信用底线。生产操控是指通过不断增加产量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优点或者接近点,进而获得更低的单位固定成本,使利润表上的营业成本更低,进而计算出更大的利润额。酌量性费用操控是指通过控制并减少企业的期间费用,如销售费用中的广告费、管理费用中的研发支出等来降低费用账面额。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总额用公式(2)表示。

Remi,t=em_pRoDi,t-em_CFoi,t-em_eXpi,t(2)

其中,em_pRoDi,t、em_CFoi,t和em_eXpi,t分别是模型(3)、(4)和(5)的回归残差。生产成本表示为pRoDi,t;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表示为CFoi,t;酌量性费用表示为DiSeXpi,t;销售收入表示为SaLeSi,t;销售收入变化额表示为SaLeSi,t;期初资产总额表示为tai,tC1。

pRoD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α4SaLeSi,t/tai,t-1+ξi,t(3)

CFo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tai,t-1+α3SaLeSi,t/tai,t-1+ξi,t(4)

DiSeXpi,t/tai,t-1=α0+α1×1/tai,t-1+α2SaLeSi,t-1/tai,t-1+ξi,t(5)

(三)模型设计

为了找出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具体关系,本文借鉴Cohenetal.(2011)和李增福等(2011)等学者的方法设定了如下模型:

aBDai,t=β0+β1Gi,t+β2Remi,t+φContRoLSi,t(6)

Remi,t=ρ0+ρ1Gi,t+μContRoLSi,t(7)

公式(6)、(7)中,aBDai,t表示操控性应计盈余的绝对值。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调节方向与数值无关,所以以绝对值表示。Gi,t表示公司治理水平,Remi,t为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体水平。模型(6)包括Remi,t,而模型(7)不包含aBDai,t,原因在于企业确定盈余管理的顺序是先真实活动后应计项目,所以前者影响后者,但应计项目盈余不影响真实活动盈余。模型(6)的估计系数β1表示公司治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

为了使实证研究数据可信度高,本文还选取了以下变量为控制变量(ContRoLSi,t):公司规模SiZei,t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当年净利润除以年末总资产表示为Roai,t,资产负债率用LeVi,t来表示。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从下页表2可知,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极大值为4.2053、极小值为-15.5635,均值为-0.0047,说明不同企业间的盈余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操纵性应计盈余的极大值为17.5666,极小值为0.0000,均值为0.4527,不同企业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同时也表明采用操纵性应计盈余的企业比采用真实盈余的企业数量更多。公司治理水平的极大值为2.139,极小值为-3.607,说明不同企业的治理水平有较大区别;均值为0.000,说明企业的治理水平目前处于无功无过状态,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相关性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验证了前文的假设,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会引致操纵性应计盈余上升;真实盈余管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表明企业采用盈余管理模式会有所戎兀采用一种时,另一种的使用就会下降;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负相关,总资产周转率与应计盈余负相关,企业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也是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

模型一中,操纵性应计盈余与真实活动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在采用一种盈余管理的同时,会减少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公司治理与操纵性应计盈余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治理越完善,企业越不会采取盈余管理,企业的盈余质量将越好。资产负债率与操纵性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越会采取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正面维护公司形象。企业盈利能力、规模与操纵性应计盈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价值与商誉。

模型二是探究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企业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与真实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说明企业在低负债时会更倾向于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高负债时采取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在盈利能力较强时,不易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盈利能力低时采取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低。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采取真实盈余管理,是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隐蔽,被发现的可能性更小,对企业的危害也将更大。

五、研究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所采取的盈余管理将会给广大报表使用者带来巨大危害,也会给企业自身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为了保持更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广大股民利益,公司治理中股东会、董事会的约束能力功不可没,减少企业内部人员由于一己私利而危害更广大股民的利益,最终确保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所以希望借助本文,为公司治理实务提供参考。

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两种盈余管理关系的过程中,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公司治理水平越低的企业越容易采用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均有可能。(2)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中,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更易被采用,调节效果更显著、隐蔽,对企业危害更大。

依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减少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第一,监管部门应当制定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管制范围,让上市公司在更合理的范围内调整盈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投资者公布的信息的不对称程度。第二,监管部门应当加大惩罚力度,让信息披露者的犯罪成本增加,进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X

参考文献:

[1]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10):35-40.

[2]余怒涛,沈中华,黄登仕.审计意见和年报披露会影响盈余质量吗?[J].审计研究,2008,(3):55-63.

[3]沈玉清,戚务君,曾勇.审计任期、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J].审计研究,2009,(2):50-56.

[4]雷英,吴建友,孙红.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3,(11):75-81.

[5]叶康涛,董雪雁,崔倚菁.企业战略定位与会计盈余管理行为选择[J].会计研究,2015,(10):23-29.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6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excel;分析模板设计;模拟运算表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它是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型,对成本、利润、业务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其变动的规律性。它在企业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量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复杂,但计算工作量相当大。应用excel进行本量利分析将会使计算工作大大简化。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本量利分析的主要内容

本量利分析的损益方程式为:

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m=p×Q-b×Q-F

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预期利润分析

在规划期间利润时,根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销量关系,利用损益方程式计算出预期利润。

(二)盈亏临界分析与安全边际分析

盈亏临界分析主要研究利润为零的特殊经营状态的有关问题,是本量利分析的一项基本内容,亦称损益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它主要研究如何确定盈亏临界点、有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等问题,主要计算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根据盈亏临界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安全边际率分析。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额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的差额,它表明销售额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

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额(量)

安全边际率是安全边际与正常销售额(或当年实际订货额)的比值。

(三)敏感分析

(1)分析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使盈利转为亏损。

(2)分析各参数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是敏感系数:

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比/参数变动百分比

笔者认为,敏感系数也可以利用(1)的结果直接计算,因为从盈利m到0表示利润下降了100%,因此:

敏感系数=-100%/(1)下参数变动百分比

(四)影响利润各因素变动分析

主要研究利润不为零的一般经营状态的有关问题。包括:

1.编制单因素变动利润敏感分析表与制作敏感性分析

列示各因素变动百分率及相应的利润值,各因素变动百分比通常以±20%为范围。

2.分析单项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分析销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诸因素中的一项变动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3.有关因素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由于外界因素变化或企业拟采取某项行动,有关因素发生相互关联的影响,企业需要测定其引起的利润变动,以便选择决策方案。

(五)实现目标利润的有关条件分析

1.采取单项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2.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二、案例资料

甲企业目前生产的a产品单价为2.2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5元,固定成本为42000元,产销量为12万件,所得税率25%。要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分析:

(1)a产品预期利润为多少?

(2)a产品保本点为多少?安全性检验水平为什么等级?

(3)a产品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使盈利转为亏损、各参数变动对利润的敏感程度为多少?

(4)编制a产品单因素变动利润敏感分析表与制作敏感性分析图。

(5)甲企业如果采取以下单项措施,预期利润为多少?1)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产品价格下降到2元;2)采取措施将单位可变成本降到1.4元;3)采取措施将固定成本降到35000元;4)提高生产效率将产量提高到15万件。

(6)甲企业经过多次综合平衡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预期利润将为多少?1)产品价格下降到2.1元;2)单位可变成本降到1.45元;3)固定成本降到40000元;4)产量提高到14万件。

(7)甲企业提出要求,a产品要实现60000元税后利润,不考虑其它参数变化各参数要达到什么水平?各参数发生关联变化时,各参数应达到什么水平?

三、本量利分析excel分析模板设计思路

第一,将分析模板设计成两大部分:条件区域与分析区域;

第二,在条件区域输入各参数的现有水平、目标利润、将要采取的措施等;

第三,在分析区域自动实现预期利润分析、盈亏临界分析与安全边际分析、敏感分析、影响利润各因素变动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有关条件分析。

模板设计完成后,分析者只需在条件区域输入数据就可以自动得到本量利分析的各项分析结果。

四、本量利分析excel分析模板具体设计

(一)设置条件区域(图1)

(二)自动实现预期利润分析(见图2、具体公式见图3)

(三)自动实现盈亏临界分析与安全边际分析(见图2、具体公式见图3)

B20“安全性检验”通过if函数进行自动判断,B20=iF(B19>0.4,"很安全",iF(B19>0.3,"安全",iF(B19>0.2,"较安全",iF(B19>0.1,"值得注意","危险")))

(四)自动实现敏感分析(见图2、图3)

敏感系数的计算不必按教科书所写先计算参加变化10%的利润,再计算利润变化百分比,然后相除得到,直接用“-1/临界时参数变化百分比”。

(五)自动实现影响利润各因素变动分析

利用excel“数据”下“模拟运算表”可以快速制作单因素变动利润敏感分析表。

第一,在a30设变化率为0值(a30

=0),作为“模拟运算表”引用行(变化率

-20%到+20%)的依据。

第二,在B32:B35输入基本公式,一定要将变化率a30设计在公式中,否则无法运用“模拟运算表”功能。

第三,选中B31:K35,运用“模拟运算表”得到各参数变化-20%到+20%下的利润结果。运算表中B32:B35为公式区域,“输入引用行单元格”=a30,同时按Ctrl+Shirt+enter就完成了。

具体过程见图4。

根据敏感分析表的结果绘制敏感分析图(见图2)。

分析单项因素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与有关因素发生相互关联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公式设计较为简单,略。

(六)自动实现目标利润的有关条件分析

1.采取单项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可以利用敏感系数进行计算。先计算目标利润与原预期利润的变化率,如:价格应达到的水平=原价格×(1+利润变动率/敏感系数)。具体公式见图5。

2.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则在条件区域不断调整参数水平,并在条件区域e9中设e9=K47(见图1),可以动态观察目标利润的变化,最终确定各项参数水平。

借助笔者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引用、模拟运算表、图表等强大功能所做的以上设计,分析者只需在条件区域输入各项参数水平以及将要采取的措施引起参数的变化值,就可以自动得到期望的本量利分析结果,大大提高本量利分析的效率、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图表绘制的规范性。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7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它是股票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机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2007-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借助修正的Jones模型就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在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形下,企业高管人员为了追求高额报酬有积极性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同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关系。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股权激励

theimpactofincentiveStockop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onearningsmanagementinListedCompanies

GUanJianqianga,wanGHonglingb

(a.Departmentofeconomics,GraduateSchool;b.instituteofeconomics,Chinese

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836,China)

abstract:asameansofachievingcertainaimsbychoosingthedifferentpolicies,earningsmanagementisanimportantissueforstockmarketwatchdogsandinstitutionalinvestors.UsingdataoflistedChinesecompaniesfor2007―2009andrevisedJonesmodel,thispaperstudiestheimpactofincentivestockoptionandcorporategovernancestructurefeaturesonearningsmanagement.itisfoundthatwithincentivestockoption,executivesactivelyexerciseearningsmanagementtopursuehighremuneration.theholdingofthelargestshareholder,returnonnetassetsandassetliabilityratioarepositivelyrelatedtoearningmanagement,whilethescaleofboardofdirectorsshowsanupsidedownUrelationshipwithit.

Keywords:earningsmanagement;corporategovernance;incentivestockoption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它是股票市场监管部门和投资机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关于诱发盈余管理的动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Scott将这些动因归纳为政治上的动机、税收方面的动机、变更Ceo的动机以及公司ipo动机等。[1]Healy则将这些动因归纳为资本市场方面的动机、契约方面的动机以及应对监管方面的动机等。[2]蒋义宏等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为了提高公司的ipo发行价、为了获得配股的资格以及避免St被摘牌等目的,盈余管理的行为时常发生。[3]在现代企业实施的基于会计盈余的高管激励报酬计划中,追求高管报酬是盈余管理常见的基本动机之一。随着国内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上市公司的高管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私人利益,也相当积极地利用会计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和资产及收益状况也有可能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因此,探究股权激励等因素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十分有价值。本文第二部分将围绕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假设与模型分析,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简短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对盈余管理展开研究,并于60年代以后广泛引入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考察发现,管理层为了提升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吸引力、提高经营者的报酬、降低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以及规避监管部门的干预,往往运用具体的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他们发现,盈余管理与基于盈余的薪酬合约有关。[2]在现代公司中,信息不对称与监督成本的存在使得委托人不可能完全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对人的绩效考核只能依据事后的年末会计利润水平来决定,这就导致人很有可能运用会计手段来获取更高的报酬。通过应用LiSReL模型,王克敏、王志超对上市企业高管的报酬水平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4]通过对2001―2004年上市企业连续4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卢锐证实了高管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货币薪酬的假设。[5]

股权激励作为现代公司的一种重要激励手段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大量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和激励的有效性问题上。在股权激励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无关,对管理者起不到激励作用。Konstantinos认为,授予高管的股权激励随着高管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股权激励并不能有效解决高管短视化的问题。[6]通过对上市企业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并不明显。[7]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它使得企业高管与股东利益一致,激励高管提升公司业绩。Jensen和meckling指出,委托人应当使用恰当的激励方式使人和委托人的利益相一致,从而降低成本。[8]吕长江、郑慧莲等认为,股权激励有利于筛选出有才能的高管,并且有助于缓解高管临近退休时的短视化问题。[9]

在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里,高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实施盈余管理行为。Bergstresser和philippon在对美国证券市场1994―200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时将“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度量指标,研究结果发现,企业高管的总薪酬越是依赖于股票和期权的价值,那么操纵盈余的行为就越明显。[10]thomas和Johnson研究发现,增加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后,公司利润反而出现下降,研发支出也下降,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高管在激励有效期和非有效期之间调节利润所致,股权激励有时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反倒有可能导致高管的短视化行为,用机会主义行为替自身谋福利。[11]陈千里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操纵盈余管理和国有股减持对股权激励所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程度越高内部人侵占国有资产以及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就越严重,与此同时相关的抑制盈余操纵行为的监管措施也更有可能失效。[12]

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治理效率,并通过对企业融资、投资、分配等行为的影响,使经营业绩发生变化。这些行为有可能导致企业最后的盈余中包括一些非核心业务收益,使企业的盈余提前或推迟实现。孙永祥、黄祖辉认为,有一定集中度、存在控股股东或其他大股东的股权结构总体上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13]王克敏、王志超也指出,股权集中程度对于外部股东对经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会计行为的合理性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4]蔡宁、梁丽珍等人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财务舞弊。[14]刘立国、杜莹、梁杰等人的研究则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舞弊显著负相关。[15][16]Shleifer、Vishny以及Laporta等的研究发现,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17][18]

相关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不仅有利于克服企业高管的短视化行为、降低盈余管理,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管理层持股的情况下,企业高管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之间进行权衡,从而使得在以利润为基础的报酬契约中所存在的不足可以被股权激励所弥补,从而有利于企业高管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然而,在Beneish、Vargus的研究中却发现,在Ceo出售股份前往往会出现财务报表上的应计收支项目可信度下降的情况,这说明Ceo为了提升股价实施了盈余管理行为。[19]Cheng、warfield的研究发现,当公司的利润好于市场预期时,股权激励幅度越大,就越有可能导致企业高管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例如,企业高管调整应计收支项目的大小来降低盈利水平,因为这样可以抵充未来有可能出现的盈余大幅下跌的情况。[20]Burns和Kedia在对美国的1500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更改财务报表行为的分析中发现,公司报错盈余的可能性与在公司高管的薪酬中期权激励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1]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分析

(一)理论假设

作为一种异化了的会计策略行为,盈余管理事实上只是“委托―”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现有的文献主要研究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法,而对其与股权激励方案之间的关系却较少关注。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股权激励及衡量盈余管理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管理层是否存在基于股权激励的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公司规模、董事会规模、高管控制权、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变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中,企业高管的报酬取决于经营业绩,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业绩越高报酬就越高,业绩越低报酬就越低。该激励方案使得企业高管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因为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中的业绩评价指标信息,企业高管可以使企业盈余结果朝着有利于提高自身报酬的方向变化。因此,本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1:在实行了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中,企业高管有动机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以获取高额报酬。

假设2:企业高管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2007―2009年连续三年在沪深两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按以下标准对初始样本做了剔除: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连续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了所有数据畸形或带有极端值的样本,剔除St和pt公司。所有数据均来自北京色诺芬公司开发的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使用eXCeL以及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计量模型的选择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项目法”和“盈余分布”检验法。[22]尽管“应计利润分离法”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从而导致结果不够精确,但其用途仍然比较广泛,在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时本文选取“应计利润分离法”。

通常情况下,企业盈利(earning)可由两部分组成,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Cashfromoperations,CFo)与总体应计利润(totalaccruals,ta)。其中,CFo是已经实现的现金流入盈利,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了的收入,企业高管几乎无法采取会计手段进行操纵。但是,ta由于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的,并且在事实上也是未实现的现金流入盈利,因此往往成为盈余管理的主要对象。并非所有ta的可操控程度都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ta不可操控,对此我们称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ccruals,nDa),另一些可操控的ta我们称之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ccruals,Da)。由于Da的大小事实上就代表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高低。所以,可以得出如下两个公式:

ta=earning-CFo(1)

Da=ta-nDa(2)

公式(1)中的earning可以用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来表示,公式(2)中的CFo可以直接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得,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计量nDa,即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通过参阅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所分离出来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在衡量盈余管理程度方面的效果比较理想。[23][22][4][24][25]故本文采用在基本Jones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收入的操纵修正后得到的修正的Jones模型来度量操纵性应计利润,[26]相关的模型如下所示: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ΔReCi,t/ai,t-1+α3ppei,t/ai,t-1(3)

在公式(3)中,我们用nDai,t/ai,t-1来表示对上期期末总资产进行调整后的公司i所取得的正常应计利润;用ΔReVi来表示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情况(“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减“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用ΔReCi,t来表示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的变化情况(“当期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减“上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用ppei,t来表示当期固定资产价值;用ai,t-1来表示上期末总资产。通过查阅样本公司的年报以及简单的数学运算,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以上指标的数值。另外,总体特征参数α1,α2,α3的估计值可以利用基本Jones模型,使用总体数据回归方法获得。

t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ai,t-1+α3ppei,t/ai,t-1+ξ(4)

在公式(4)中,有tai,t=eBXii,t-CFoi,t,其中tai,t为总应计利润、eBXii,t为营业利润、CFoi,t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通过处理,我们可以得到操控性应计项目:

Dai,t/ai,t-1=tai,t/ai,t-1-nDai,t/ai,t-1(5)

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可以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我们取其绝对值Da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表1给出了在估计总体特征参数时的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而表2则给出了利用基本Jones模型估计总体特征参数时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看,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系数有效性较强,符合现象的经济特征。

(四)研究变量及定义

1.盈余管理变量

在盈余管理变量的选择上,我们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所计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来表示。

2.股权激励变量

由于股权激励方案在我国的普及度不高,股权激励的公开数据很少,所以本文选用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即公司全部高管人员年末所持有的股票总数来衡量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

3.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变量

变量1:股权结构特征变量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被视为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公司治理结构是股权结构的具体运行形式。Franke1、Chaney、Lewis、Laporta等人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27]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来达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基于股权结构的两层含义我们将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王克敏、王志超的研究,我们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指数以及Z指数来共同描述股权结构的相关特征。[4]其中,在衡量控股股东集团的持股情况时,选用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的H指数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在衡量公司股权制衡情况时,选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排名紧随其后的四个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得出的比值Z指数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变量2:董事会规模

规模较小的董事会其内部协调成本较低,能够更为迅速地沟通与决策,也更不易受到管理者的控制。董事会规模越小,控制力量就越集中,监控作用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而董事会规模越大、控制力量分散、意见难以集中,就越有可能出现财务舞弊的行为。因此,公司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董事会规模过大。[28]另外,杨清香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财务舞弊呈U型关系。[29]于东智、池国华的经验分析证实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指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30]因此,保持适度的董事会规模将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和决策效率,减小高管通过盈余管理自利的可能。本文将借鉴雷光勇、刘慧龙的研究成果,将DiR即董事人数作为董事会规模变量。[23]

变量3:高管控制变量

高管实现报酬最大化的可选择方式并不局限于盈余管理,例如,由于高管控制权增加所引发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权利制衡关系被打破,高管利用控制权谋取私人利益的渠道就会更加多元化。[4]本文选取总经理是否变更以及两职合一来刻画上市公司高管的控制权情况。

变量4:公司规模

规模较大的公司所涉及的业务比较多,可以调整报告盈余的空间也更为广泛。公司规模越大,持股的公司高管从上市公司和其他股东处获取的收益也就越大,其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更强。本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来衡量公司规模。

变量5:资产负债率

企业的负债比率是其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债务融资程度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当企业面临债务危机或融资约束时,调高企业的盈余水平将是企业高管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如实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影响到外部人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判断,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此时,应用盈余管理来粉饰公司的财务报表,使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成为众多高管的选择。盈余管理很有可能成为企业及其高管人员为求得生存资金所采取重要策略之一。

变量6:净资产收益率

按照对上市公司的规定,一个公司是否被戴上St或者pt的帽子与净资产收益率密切相关,该指标也常常被当作评价高管股权激励业绩的一个重要参考。高管人员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变量7:管理费用

在我国,在职消费作为企业高管的隐性收入而普遍存在,它以业务招待费、交通费、办公费等各种形式被计入公司的管理费用当中,是企业高管获得的除了年薪、股权激励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收入。在通常意义上,在职消费的数量往往与企业的利润密切相关,因此企业高管为了获取这部分隐性收入,很有可能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本文选取管理费用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管理费用。

以上各变量的定义如表3所示。

(五)回归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另外,考虑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与H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为了避免回归分析时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我们设立两个回归模型将两个变量进行分离,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

em=β0+β1・iC+β2・H+β3・Z+β4・DiR+β5・DiR2+β6・K1+β7・K2+

β8・SiZe+β9・DeBt+β10・Roe+β11・eXp+ξ

模型(2):

em=β0+β1・iC+β2・FS+β3・Z+β4・DiR+β5・DiR2+β6・K1+β7・K2+

β8・SiZe+β9・DeBt+β10・Roe+β11・eXp+ξ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我们选取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绝对值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em,em的描述性统计以及股权激励变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特征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知,样本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em)的绝对值和零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的确存在操纵性应计利润,从而可以进一步判定样本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从表4可知,第一,高管的持股总数差别巨大,极小值为1而极大值高达909334080,说明各个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差异很大。另外,高管持股的均值为152991730435说明高管持股的数量普遍较多。第二,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S1)看,极小值为448%,极大值为9235%,均值为3522%,这些数值说明样本公司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第三,从总经理是否变更来看,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均未变动的公司数量为1211家,明显多于至少有一人发生变动的公司数量,说明上市公司岗位轮换的频率较低,总经理进行自利行为的条件非常便利。第四,从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的结果来看,董事长与总经理完全分开的公司数量为1855家,达到80%以上,说明高管控制权制衡情况良好。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第一,盈余管理程度与高管持股数量、董事会规模、H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高管持股数量、董事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产负债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盈余管理程度与Z指数以及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三,衡量高管控制权的两个变量中,总经理是否变更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两职合一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四,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S)与H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pearson系数高达0.96,且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6报告了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

第一,我们发现模型汇总的判定系数R2的数值在总体上并不高。由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高管持股总数,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有关变量,这些变量大部分并不是被解释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操作性应计利润的结果只是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因而相关系数与拟合度不高并不影响实证结果的可分析性。

第二,高管持股总数与盈余管理。两者的系数在模型(1)和模型(2)中分别为0.035、0.005,并且通过了有效性检验,说明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与本文的研究假设相一致,可以推断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存在高管为获得更高收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第三,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为-0.003,两者呈倒U型关系。说明董事会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有较大的可能性导致盈余管理行为出现。若董事会规模能够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则能有效抑制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四,Z指数,H指数与盈余管理。由表中可见两者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都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变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回归结果并不理想,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回归相连性不明显。

第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从表中可见,两者的回归系数为0.049,并且通过了有效性检验,说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这就说明,股权越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

第六,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公司规模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公司规模大小并不是影响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

第七,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上表中的回归系数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上市公司高管很可能在业绩良好时留存实力,通过盈余管理调低净资产收益,在业绩较差时调高净资产收益率,从而给投资者以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八,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表中报告在模型(1)和模型(2)中两者的回归系数都为0.078,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面临更高债务负担的企业高管更有盈余管理的积极性,以此来粉饰出一份能让投资者和银行放心的财务报告,从而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以减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九,管理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之前的分析预测不符,该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有效性检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管理费用是审计部门认为存在审计风险较高的一个会计科目,企业高管利用此科目进行盈余管理较谨慎。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管理费用越高,在职消费的程度就越高,从而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动机。

(四)稳健性检验

在盈余管理程度衡量指标的稳健性分析中,我们增加了两种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一种是相对于修正的Jones模型而言没有考虑盈余管理对主营业务影响的基本Jones模型,即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模型:

nDai,t/ai,t-1=α11/ai,t-1+α2ΔReVi,t/ai,t-1+α3ppei,t/ai,t-1+ξ

另一种是扩展的Jones模型。根据陆建桥的分析可知,基本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都存在忽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影响的缺陷,在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额被忽视的情况下,基本的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都有可能高估企业的盈余管理。[31]因此,我们选用的扩展的Jones模型在自变量中考虑进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变量的影响,以此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以上两种模型来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后得出的结果与前文的分析基本一致。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分析了股权激励、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股权激励制度下,企业高管存在以自身利益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呈倒U型关系,若董事会规模能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则能有效抑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大。此外,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均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机制与措施。首先,完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减轻盈余管理的程度,同时还应当加强独立审计的作用;其次,股权激励方案必须设计合理,严格使用多指标考核体系;再次,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并且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发挥经理人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最后,证券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完善法制建设,为股权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肖峰,宛玲羽,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0(7):182.

[2]Healy,p.m.,andJ.m.wahlen,1999,“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Setting”,accountingHorizons13(4):365-383.

[3]蒋义宏,李颖琦.上市公司会计变更对利润影响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12):4-10.

[4]王克敏,王志超,2007:《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第7期,第111-119页。

[5]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7):60-70.

[6]Konstantinostzioumis,2008,“whyDoFirmsadoptCeoStockoptions?evidencefromtheUnitedState”,JournalofStockoptions?evidencefromtheUnitedState”,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Vol.68:100-111.

[7]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79-92.

[8]Jesen,michaelC.andwilliamH.meckling,w.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capital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may,3.

[9]吕长江,郑慧莲,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

[10]Bergstresser,Danielandthomas.philippon.Ceoincentivesand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Vol.2006.

[11]DeFusco,Richarda.,thomasS.Zorn,andRobertR.Johnson,1991,“theassociationBetweenexecutiveStockoptionplanChangesandmanagerialDecisionmaking”,Financialmanagement,Vol.20:36-43.

[12]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49-155.

[13]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23-30.

[14]蔡宁,梁丽珍.董事会构成、所有权结构与财务舞弊关系的经验分析[J].省略/grid2008/.

[15]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16]梁杰,于健.公司治理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基于深沪a股东北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省略/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214&CurRec=1.

[17]Shleifer,a.,andR.w.Vishny.Largeshare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l[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94):461-488.

[18]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Robertw.Vishny.LawandFinance[m].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8,vol.106(6):1113-1155.

[19]weir.,Laying.,andmcknight,anempiricalanalysisoftheimpactofCorporateG.2002,.

[20]Cheng,QiangandterryD.warfield.2005.equityincentivesandearningsmanagement.theaccountingReview,80(2):441-476.

[21]Kylepeterson,accountingcomplexityandmisreporting:manipulationormistake?Universityofmichigan,2008:23-24.

[22]吴联生,王亚平.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8):143-152.

[23]雷光勇,慧龙.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1):29-126.

[24]肖淑芳,张晨宇,张超,等.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4):113-119.

[25]于卫国.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股权激励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151-153.

[26]Jones,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1.

[27]王茂超,干胜道.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78-80.

[28]沈艺峰,张俊生.St公司董事会治理失败若干成因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2(3):21-25.

[29]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7):64-70.

[30]于东智,池国华.董事会规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4(4):70-79.

[3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8

ChenSenling;Zhumingjie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从化510900)

(ZhujiangCollegeof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Conghua510900,China)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传统盈亏分析模型的应用情况与扩展方向,从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多方案(2≤n≤∞)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分析扩展模型的研究必要性。通过采用流程图和模型数量求解过程,引入模型库来解决最优方案的最优值求解问题,最后提出多方案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其他可能扩展情况。

abstract:thisarticlemainlyanalyzedtheapplicationsituationandexpandingdirectionoftraditionalbreakevenanalysismodel,andproposedthenecessityofstudyingextendedmodelofbreakevenanalysisofmulti-programnonlinearfunction(2≤n≤∞)fromeconomicandpracticalsignificance.Byusingtheflowchartandmodelnumber,thethemodellibrarywasintroducedtosolvetheoptimalvalueoftheoptimalsolutions,andthensolveproblem,finally,othersituationsthatbeextendedofbreakevenanalysisofmulti-programnonlinearfunctionwithmanyschemeswereputforward.

关键词: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扩展模型

Keywords:nonlinear;breakevenanalysis;extendedmodel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43-02

0引言

盈亏平衡分析技术(Breakevenanalysis)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静态平衡分析的技术方法,多用于微观经济活动分析(有些分析方法与经济数学模型对宏观经济分析也有用)。它又叫量、本、利分析法,一般可在平面直角坐标上画出盈亏分析图,纵轴代表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横轴代表产销量。收入曲线与成本曲线的交点便是,Bep(Breakevenpoint)为盈亏平衡点。在此点上,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利润为零。销售量在平衡点之上,可以盈利;在平衡点之下则会导致亏损。即Bep给出了企业应该达到的最低销售量。由此可见,盈亏平衡分析能反应企业生产成本、产量、利润三者的依存关系,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简便易行,应用范围广泛,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非常有用的管理方法。

1多方案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扩展模型

1.1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经济意义线性函数的盈亏平衡分析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定义在相关范围内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是不变的,利润随销量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形成线性关系。这种分析方法方便应用,但较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产品成本结构中变动成本的非线性变化和固定成本的不固定,以及市场售价的波动,使利润和收入随销量的变化呈现非线性化;在现实经济生产中,由于经济相关因素非常复杂,在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增加投资,降低售价等方面的决策中涉及许多非线性因素,因此仅用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是远远不满足需求的。更符合实际的盈亏分析图如图1所示。

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分析模型可以做到更加复杂化,贴近实际生活的变化趋势,为企业管理提供更精确的信息,以支持更准确的决策。

1.2分析过程

1.2.1前提条件――建立模型库以系统通用性和灵活性为宗旨,收集现有的具有经济意义的非线性函数,建立为系统模型库,供用户选择模型间一定的组合。由用户指定定义域区间(a,b)同时提供区间划分精度n、误差值ε的设定。当然模型库是可更新的,即可动态添加或删除某非线性函数,从而适用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此作为多方案(2≤n≤∞)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分析求解最优方案的前提条件。另外,建议建立模型库中各非线性函数的导数库,可用以求解子区间中最优方案何时取到最优值。此为多方案(2≤n≤∞)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分析求解最优值的附加思路。

1.2.2解答过程相对于多方案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最大的不同在于求解各函数之间的交点集,也是最优方案求解的难点。先以n=2为例,分析不同模型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最优方案求解过程。具体过程见流程图分析(图2)。

当n>2时,可采用n=2解决思路对多个非线性函数进行两两比较,求得所有的交点集。为了避免重复,凡后续工作与第一小组(多方案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相同的处理方式,均简要带过。

①所选两个模型为同一函数形式。采取一定的线性变换后,将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问题转化线性盈亏平衡分析问题,此时本命题与第一组的解决方式完全相同,即通过分别比较斜率、截距后确定交点集,通过交点集划分子区间,通过子区间中的随意点确定方案优先顺序。

②所选两个模型为不同函数。1)用户选中两个不同函数形式作为比较方案记为模型i、模型J(i≠J);2)设定定义域区间(a,b)和区间划分精度n,误差值ε;3)在(a,b)区间以a为起点、以1/n作为递增单位,将自变量x带入两个函数求得各自函数值记为Yi(x)、Yj(x);4)对于x每一个增量单位,判断是否|Yi(x)-Yj(x)|<ε。满足条件时可以近似的认为此时的x为二者交点并存入数组array[],即交点集。以交点集为分界点重新划分(a,b)区间为多个子区间。

确定交点集后,再确定最优方案的处理方式与第一组处理方式一致,即取子区间任一点带入两个函数,由函数值大小即可确定方案优劣(这里可以考虑函数的经济意义,如函数表示成本则函数值越小方案就越好)。

对于最优方案的最优值求解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引入模型导数库实现。模型导数库是系统模型库中非线性函数的对应导数函数,并利用二元数组存入导数函数的特值,如驻点、导数不存在的点及对应原函数的函数值。

在取得了各子区间及其上的最优方案,在模型导数库里找到此函数对应区间内是否有记录,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没有则认为此函数在这个区间内为单调函数,需在区间端点出取得最优值;2)如果只有一个记录,则认为此函数在这个区间内只有一个最值;3)如果有多条记录,则先取得这些记录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才是满足函数在子区间内的最优值。

③所选模型为多个函数。由n=2到n=3甚至更多,其交点集求解只需通过循环,利用两两函数求交点,排序后仍然可以求得交点集array[],后续处理程序与②步骤相同,只是会更为复杂些。

2模型的其他扩展可能

笔者认为,在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分析过程中除了将双方案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扩展为多方案线性或多方案非线性,该分析模型还可以有以下几种扩展方案:

2.1利润影响因素从一元向多元情形的扩展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某个经济变量往往是受到多因素影响,因此有了将本模型从一元扩展为多元的必要性,以解决更普遍适用的盈亏平衡分析。其最优方案去在于成本曲面和收入曲面在x-y平面中投影后分隔区域中。

2.2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的扩展规模较大的项目时间跨度较大,如果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可能影响盈亏平衡分析的正确性,从而导致一些错误的决策。因此可引入动态分析,即充分考拉时间因素,通过考察项目在整个寿命期内的产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的关系,提供更为全面的经济信息。

2.3从连续函数向间断函数的扩展虽然用户可以设定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但由于本身原因或其他约束关系,函数可能在所限定的定义域内存在断点,即不连续。此时对于array[]数组记录的不仅仅是各方案曲线的交点,还应该有曲线的间断点。再进行区间划分,再在所划分区间内作1.2.2中同样处理。当然如何确定断点已经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外。

3小结

本文依据基本的盈亏平衡分析理论,从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多方案(2≤n≤∞)非线性函数盈亏平衡分析扩展的必要性。通过采用流程图解释求解难点――交点集,按照模型形式和模型数量叙述求解过程,引入导数模型库来解决最优方案的最优值求解问题,最后提出盈亏平衡分析的其他可能扩展情况,有待于更多学者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傅家骥,仝允桓,编著.工业技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

[2]韩良智.动态盈亏平衡分析与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1期:79-80.

[3]李延忠.企业经济管理不确定性分析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1第7期.

[4]宋彦红,钟锐钦.盈亏平衡分析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1第2期:24-25.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9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系统运行的,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

三、管理型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机神经技术方面的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的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赵瑞安。西方银行管理理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孙耀君。西方管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盈利模式设计方案篇10

5年来,明星妈咪以领先的理念、优质的服务、规范的特许经营体系,迅速占领了北京、天津、杭州、广州、西安、武汉、大连、重庆等市场,先后获得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中国妇女儿童喜爱的品牌”、好莱坞明星俱乐部“产后恢复技术和服务奖”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让我们走进明星妈咪,揭秘产后恢复连锁成功的密码。

商业模式创新,连锁成功的先决条件: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具体到妈妈市场,怎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明星妈咪的成长之路给了广大投资者清晰的答案。

服务创新:基于客户服务的新定位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顾客,并设定即将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如果客户服务定位不明晰,建立或重塑商业模式就无从谈起。

“明星妈咪”针对国内90%的城市产后女性亚健康问题,专业提后护理、产后养生、家庭营养、产后心理、中医调理等系统解决方案,充分满足了80后妈妈们对美丽人生的个性需求。虽然产后恢复(postpartumRecovery)在中国大陆是个全新的行业,明星妈咪从美国来到大陆,也不过屈指5年的时间,但凭借全新的客户定位,迅速取得了成功。

盈利模式创新:盈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壮大的基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产后修复是特定的细分行业,技术安全比美容院高很多,服务舒适性比医院高很多。因此,只有找到与美容院、医院盈利模式不一样的道路,才能长久持续盈利。“明星妈咪”进入大陆以来,结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性地设计了以产品、服务盈利模式为辅,以第三方共同盈利的模式为主的商业模式。

据明星妈咪总裁褚红介绍:“产品利润大约只占加盟店经营的两成左右,服务利润大约占三成左右,其他利润来自母婴行业的共同销售。”明星妈咪的最大盈利点来自其搭建的产后恢复营销大平台,在竞争激烈,渠道为王的今天,这才是对市场关键资源有价值的掌控,这才是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加盟商趋之如骛的原因。

实现标准化,连锁成功的内功心法:

连锁企业经营成功的要诀在于复制总部的产品和服务到达各个分店。然而,在不同市场背景下,在员工不同文化素质、迥异思维水平的条件下,如何保证总部历经艰辛浓缩而成的服务精华以相同的面孔到达每个分店?从明星妈咪的成功案例,也许能找到答案。

在开展连锁业务中,

“明星妈咪”不仅普遍重视的环境标准化、产品及设施标准化,更注重销售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通过对总部直营店的经营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明星妈咪总结出了《服务动作标准》、《服务流程标准》、《服务态度标准》、《销售促进手册》、《客户关系管理手册》等一系列实用手册,涵盖了从客户咨询到体验消费各阶段。且每个动作都制定了时间标准、效果标准等,并予以命名,拍成视频,以便各门店新进员工迅速学习和掌握。

实践证明,这一套细化的实用手册,从根本上保证了明星妈咪的服务质量,显著加速了企业的扩张步伐。